我国早期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五篇

时间:2019-05-13 11:58: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早期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早期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

第一篇:我国早期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

我国早期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

摘要:婴幼儿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年龄越小,发展越快[1]。0—3岁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期,在人一生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早期教育即是针对0—3岁儿童的教育,而我国目前的早教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一组早教调查访谈,搜集了一些早教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为广大的早教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早期教育0—3岁儿童亲子园

0—3岁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儿童智力的50%包括很多行为习惯,都是在此阶段奠定下的基础。因此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把0—3岁的早期教育列入国家计划,如美国提出早期优先计划(EHS),是由政府对低收入家庭的婴儿及孕妇进行资助的一项社区计划;日本制定了以发展学前儿童心理为保教重点的乳婴教育计划方案。在我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学前教育之父陈鹤琴首次在内地开展了学前教育的相关研究,建立了多所幼稚园,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但目前所有的师范类院校对学前教育的研究仅局限于3—6岁的幼儿,3岁之前的早教研究基本上属于空白。虽然近几年来,大量数据表明,人们普遍开始关注早期教育,我国的早教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慢慢浮现出来,但刚刚处于起步阶段,难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的努力。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家庭及早教机构中,笔者就此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家庭中的早教

依据新精神分析主义者埃里克森的理论,0—1.5岁时儿童处在信任与怀疑的心理矛盾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建立安全感,此时,儿童教养者的行为决定了在此阶段心理发展的成功与否,并构成了日后儿童社会行为的原型。因此父母的早期教养对儿童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目前家庭早教的现状如下:

(一)早教不足,只养不教,忽略儿童的自我意识

大部分的家长认为0—3岁的婴幼儿不懂“世事”,只要给他们足够的营养以及教他们一些基本的常识就能使儿童身心正常发展。在他们看来,小孩子能有什么情绪,无非是生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哭闹几下而已。殊不知,这完全忽视了儿童自我意识的存在,对其身心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阻碍着婴幼儿情感智力的正常发展[2]。

因此对育前准父母的育儿知识普及是必须的也是迫切的,孩子的胎教、孕妇的孕期健康、婴儿出生后的教养都离不开科学而系统的知识[3]。在城市,一些年轻家长因为工作忙,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抚养,虽然他们有着丰富的育儿经验,但是并不了解科学的育儿知识,往往耽误了儿童在“关键期”部分能力的发展。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大部分是由农民组成,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教育相对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家长观念和师资方面。农村的家长普遍认为儿童不需要有更多的文化,只要认识几个字,会简单的加减运算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加上农村的教学质量差,教师流动性大,农村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问题。

(二)早教过度,急功近利,脱离自然,违背儿童的成长规律

相反,时下一些父母开始关注早期教育,但难免会走一些误区。早教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教”而不是“塞”、“灌”。很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常常过早、过多地给孩子施加压力,不仅没有达到想要的目的,反而使孩子对学习充满了恐惧。逼迫子女当“神

童”的做法是不科学的,这是家长狭隘的智力开发。

针对这些问题,为了普及早期教育的科学知识,我们可以效仿北京尹家村的“串门式”早教,城市以社区为单位,农村以各居民组为单位,在社区领导和村委的共同参与下,对各个家庭的父母宣传科学早教知识,从而达到普及早教的目的。

二 早教机构

目前,我国大部分幼儿园还没有承担起婴幼儿早期教育中心机构的责任。在功能上还不能满足广大家长关于家庭教育培训的指导、育儿营养保健的指导、儿童测评与咨询等的需要。而随着早期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种早教机构相继建立,一些困难也摆在我们面前:课程模式设置不合理、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教育理念的不适应,以及家长参与度不高。以至于许多专家认为:“许多早教变成了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的训练”。我国早教机构的现状如下:

(一)费用高、监管盲区

不少地区和部门领导对学前教育不够重视。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只有1.3%

[4]左右在用于学前教育。使得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学前教育发展困难。2003年从美国进入中

国的金宝贝幼儿早教中心,一节课45分钟收费在150-250之间,一个星期1~2节课,按24节课一周来算,需要提前一次性付5000~6000元学费,已赶上大学的学费。同时,早教机构不受物价局收费监管,参照行业标准自行定价,目前早教机构只需到工商部门注册,不需到教育部备案,导致其无人监管。

(二)课程模式设置不合理

现在中国早教机构运用的理论绝大部分并不是根据我国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而专门建构的,只是单纯从欧美地区引进的,例如常见的蒙台梭利模式。以皮亚杰理论为基础的High/Scope 模式和Camii-Devries模式等。虽然这些教育模式存在合理的理论基础,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直接借鉴引用并全盘照搬在我国并不能实现它们的效果,相反可能会因为文化的背景的不同而起到不好的效果。“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所以我们一定要具体分析之后慎重引用。

(三)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在我国,幼儿早期教育发展得比较晚,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还不充分,导致从事这一行业的教师素质不是很高,从而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该对早教中心的教师要严格进行招生筛选,在师资上具备良好的条件,同时给在职教师提供培训深造的机会,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及必要的保险和福利。

(四)教育理念不适应

幼儿早期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儿童的智力,同时也包含了儿童身体素质的增强与健康保育,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容忽视,要给儿童全面的发展与教育。“以幼儿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在语义表达上存在片面性。因此,许多教师常常误认为课程不需要事先规划,课程发展只需要以“幼儿”为指标,没有目标也无妨。这种想法在幼儿早教中容易犯片面主义的错误,只是单纯地教授或生活关注并不能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如果一直不注意到这些问题,幼儿的教育就会杂乱无序,甚至导致教育失败。

(四)家长参与度不高

很多家长只是一味地把儿童送到早教机构,把孩子完全交给早教机构,其他的一概不予理会。这种做法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发展。

早教机构与家长的协同合作会给早教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就谈谈“亲子教育”。“亲子教育”推行从0岁开始教育的理念,强调全程教育、全程发展。尤其是注重3岁前的早期教育,其目标是实现儿童群体的理想发展。它将游戏活动作为主要的教育手段,教育活动遵循0-3岁婴幼儿的身心发展。以此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实现幼儿学习、家长培训的指导思想,形成教师、家长与幼儿进行互动游戏的教学模式。,是“亲子教育”的最大特点,目的是通过亲子间的互动游戏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家长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的早教机构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研究出一套真正适合自己,适合婴幼儿发展的运作模式。目前,我国政府尚未制定包括3岁前婴幼儿在内的一体化的国家教育规划。发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应该是我国政府继控制人口数量之后,着力提高人口素质的一项重要的奠基工程。在全国范围内适当地增加公办亲子园的比例,以保证亲子园的质量;各早教机构也应该加大对课程研究的投入,在注重婴幼儿智力开发的同时,也要关注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让儿童全面、健康地发展;在社会范围内开展正规化的专业培训工作,保障0-3岁早教指导人员的高素质;加强亲子园与家长的沟通与协作,动员与交流,充分发挥家长在孩子早期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明确亲子园内部的管理职能,做到职权明晰,责任到人,为亲子教育的有序开发奠定坚实基础。亲子园要以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发展为目标,合理规范收费标准,使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早期教育。

三 结语

0-3岁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应该受到政府、社会以及广大家长的全力支持。另外,单亲家庭、残障儿童、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早教问题也需要我们的关注。目前我国对于残障儿童的专门特殊教育机构十分缺少,没有足够的能力接收这些儿童。正常的幼教机构也只能接受正常幼儿入学;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政府应该开办一些适合他们的早教中心,对这些儿童的早教更需要我们全社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孟昭兰 婴儿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5页

[2] 刘丽 情感智力理论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2年 134页

[3] 陈鹤琴 怎样做父母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7年版57页

[4] 朱家雄,张捷教育公平:一个不容回避的学前教育问题教育月刊第3期23页

第二篇:我国工商管理现状分析思考

我国工商管理现状分析思考

摘要:近几年,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不断深入改革国民经济体制,在新的经济形势之下,工商管理工作也日益复杂,这就对我国的工商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行使工商管理职能的主要部门,在维护和发展市场经济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的工商管理系统不断快速发展,如何发挥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也越来越成为群众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进行分析了解,在其基础上分析思考现阶段我国工商管理体制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解决出现的问题,提高我国工商管理水平。

关键词:工商管理;现状;分析;思考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management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a's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national economic system, under the new economic situation,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the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of our country have higher requirements.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for Industry and commerce as the main business departments to exercise management, mainten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how to play the func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concern of the masses.Through analyz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business management functions,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n Present stage in China Business management system,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hoping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China's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management.Keywords:Business administration;present situation;analysis;thinking

目录

1.绪论.............................................................................................................................1 2.我国工商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1 3.解决当前工商管理问题的对策...............................................................................2 结论................................................................................................................................4 参考文献........................................................................................................................5

本科毕业论文

1.绪论

近几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我国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日益复杂,工商管理部门在过敏体质当中也越来越成为监督经济市场的重要部门。尤其是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更加加深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交流,在醒的经济形势之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也,是促使我国经济市场更好更快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最近几年,我国许多专家学者都非常重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国内外工商管理方面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这些工作都非常有利于我国提高我国的工商管理工作水平、加强国际之间的经济交流。而且,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我国设置注意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在经济生活当中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实行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工商管理部门的发展需求。这就会使在某些层面上影响到工商管理部门在经济市场上监管的权威性。所以,如何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形势,提高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是摆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

2.我国工商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体制的现状并不是很好,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工商管理人才不专业、工商管理制度不完善、工商管理体制不健全和工商管理执法不到位四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工商管理人才不专业

当今社会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现在工商管理部门的员工因为缺乏现代的管理理念,缺乏对我国经济现状以及经济发展形势的了解,所以致使没有良好的经营和官吏。目前看来,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对,中高级工商管理人员需求量较大,而且我国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更加重了中高级工商管理人才的紧缺。

(二)工商管理制度不完善

工商管理部门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中都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不仅要对市场经济当中的经济活动做出正确的调节,还要对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但是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体制内部管理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工商管理体制

本科毕业论文

仍然充当地方保护伞,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过工商管理体制内部有较多的职能部门,而且有些企业或单位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是由于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不够健全,不能全面发挥工商管理部门的经济监督职能,致使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不能全面开展。

(三)工商管理体制不健全

近几年,随着深化改革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我国工商管理部门也具备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功能。这就要求工商管理部门扩大其管理范围,加强管理。但是,目前的工商管理系统内部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政,分兵把关,这样的形势不能合力的管理市场。但是某些地方政府还采取了一些地方保护主义措施,更加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减弱了工商管理部门的能力。

(四)工商管理执法不到位

我国工商管理部门不只是监管经济市场及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能部门,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发展,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所以,工商管理人员在履行职责的同时,还要做到依法行政,提高执法的效能,以便切实地履行工商管理的职能。但是实际上,工商管理部门在日益复杂的当今社会已经不能应对自如,执法手段也被不断削弱。而且某些地方政府更认为工商管理部门阻碍了当地的发展,使工商管理人员的执法受到了阻碍。

3.解决当前工商管理问题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工商管理水平,针对上述我国工商管理体制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目前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需要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完善工商管理制度、健全工商管理体制以及规范工商管理执法四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培养工商管理人才

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培养过程,要以社会对工商管理的需求为目的,探索和创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当代的工商管理人员要具备国际精神,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人才要以实践创新为主旨,使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

工商管理需要跟随经济社会环境和内部状况的变化,需要加强其内部监控,完善工商管理制度。在工商管理工作当中,需要开展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不断提高我国工商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一方面,工商行政管理局要对全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财务经费实行统一管理,并严格落实监督检查制度。另一方面,要增强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

(三)健全工商管理体制

随之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是其变得更加多元化,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建立健全我国工商管理系统。健全工商管理体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运用登记管理职能,建立起工商管理体制的调控部门,对各行业的发展进行严格的掌控,预防产业结构失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健全工商管理体制,深化改革,增强工商管理部门的威信力,更好地发挥工商管理机构的职能。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有序发展。

(四)规范工商管理执法

规范工商管理执法,加强制定相应的法律和规定,依法行使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责,解决我国工商管理部门执法能力弱的问题。再者,工作人员要正确认识相应的法律规范,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在管理市场经济的时候做到自身执法规范的科学合理,执法行为有法可依。

.本科毕业论文

结论

总而言之,我国的工商管理部门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部门,这就要求工商管理体制更加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形势之下,我国的工商管理工作需要更加深入了解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提高各部门的执法能力,实现工商管理部门的最优管理。只有跟随时代的发展做出适当的改革,充分利用工商管理自身的职能,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下社会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多元化发展。

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杨智.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8):12.[2]龚雪萍.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15):26.[3]徐北平.试论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J].民营科技,2014,(07):134.[4]夏忠宇.试论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发方向[J].商场现代化,2014,(18):88.[5]白锦飞.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探讨[J].现代商业,2014,(17):162-163.[6]邱介茗.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研究[D].云南大学,2014.[7]李晓东.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4,(04):20+22.[8]颉茂华,焦守滨,薛高亮.中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的计量分析[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3,(04):332-340.[9]袁君.论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及现状的分析[J].中国外资,2013,(04):274.[10]吴西萌.工商管理人才创新培养现状分析及改革探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1):34+45.[11]朱宝兴.工商管理的现状与管理提高对策分析[J].知识经济,2013,(01):126.[12]闫石,张东杰.浅议工商管理的现状与前景[J].中国外资,2012,(19):88.[13]孙若潮.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科技风,2012,(08):262.[14]胡庆泉.谈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知识经济,2012,(06):15.[15]郑丽雅.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1,(09):39-40.

第三篇: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思考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今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旅游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08年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0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4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4%和2.6%;国内旅游人数17.12亿人次,收入8749.3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6.3%和12.6%;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584.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9%;旅游业总收入1.16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5.8%。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旅游方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而作为替代旅游的扩展和派生方式的生态旅游,其发展是弥补传统旅游不足的一种必然趋势。本文从宏观角度出发,对生态旅游的定义进行阐述,就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分析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一)“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

1.自然环境,

第四篇:浅谈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其思考

浅谈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

开发现状及其思考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摘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该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效率与效果。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既是目标也是手段。我国是由13亿人口组成的农业大国,其中9亿多是农村人口,因而农村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三农”发展、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成败,在某种程度上讲,国运兴衰系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速度与质量。

关键词:农村 人力资源 “三农”问题 解决

Shallow Talk About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its Reflection of China’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Maj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bstract: Human resources are the primary resources, a country or region of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human resources of the country or region determines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modernization.China is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 strong human resources is both a goal and the means.China's 1.3 billion population is composed of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of which more than 900 million rural population, which is rich in human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 rural quality of human resources largely determine China's “three rural”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ell-society, success or failure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a certain sense, fortunes rise and fall hinges on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 and quality.Keywords:

Countryside

Human Resource

China’s “three rural”

Solve

目录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 义.........................................................................................................................1

(一)源

(二)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需要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

..............................................................................................................1

加快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步伐,需要

充分挖掘农村人力资源的潜能.......................................................................1

(三)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培育新型农民,需要加快农 村人力资源开发...................................................................................................2

(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需要充分开发农村人

力资源存量,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素质..................................................2

二、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2

(一)1.2.3.4.5.6.农村教育状况..................................................................................2

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2 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3 农村师资素质不高.....................................................................................3 农村教育设施简陋,条件落后.................................................................4 农村基础教育方式脱离实际.....................................................................4 农村教育结构不够合理.............................................................................4

(二)1.2.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5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持续增加,但受增幅趋于缓慢。.....................5 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多以青壮年为主,且男性多于女性。.....................5 3.4.举家转移的劳动力增多。.........................................................................5 转移的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比未转移的相对较高。.................................5

(三)1.2.3.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状况................................................................5

我国对农村地区卫生投入不足.................................................................5 农民卫生保健投入情况.............................................................................6 农村卫生机构状况.....................................................................................6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7

(一)1.2.3.4.5.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教育对策........................................7

继续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挥基础教育的主题优势。.................7 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有序化管理,逐步引导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7 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7 健全多元化农村教育体系.........................................................................8 实施规范化与人性化的教师管理.............................................................8

(二)1.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劳动力转移对策..........................8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各项制度,为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环境。....................................................................................8 2.3.4.建立统一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8 推进城镇化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9 开辟多渠道的转移路径。.........................................................................9

(三)1.2.3.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医疗卫生保健对策......................9

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扶持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9 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有效利用现有卫生资源。...............................10 改革农村卫生人员培养模式,强化继续教育制度。...........................10

参考文献..........................................................................................................11

浅谈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

开发现状及其思考

为使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有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有新进步,农村文明程度有新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新进展,更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个要求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人才队伍。新农村建设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为的是农民、靠的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开发新农村人力资源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根本出路。因此,分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必须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一)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需要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新农村建设的宗旨是通过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而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首先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和非农产业。非农产业收入已逐渐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提高农民收入,需要在土地资源不变、资本投入有限、劳动投入边际报酬递减的背景下,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稳步增加农业家庭经营收入,从而获得更多的非农产业收入。

(二)加快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步伐,需要充分挖掘农村人力资源的潜能

新农村建设需要协调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建设,首要的就是发展经济建设,其目标是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因素,知识和人力资本是促进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决定因素。必须充分挖掘农村人力资源的巨大潜能,依靠高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本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三)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培育新型农民,需要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农民的积极参与,无论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乡村环境整治、培育新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综合管理改革等,都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全力投入。培育新型农民,就是通过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潜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

(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需要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存量,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素质

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如何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我国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即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必须充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量,限制农村劳动力的增量。各级地方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目标。

二、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掘农村人群的生产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高效和优化发展。它主要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利用;二是对潜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表现在我国农村人群的素质,使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我国近8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劳动力是整个国家劳动力资源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人力资源利用也得到了改善,但其开发现状仍不近人意。

(一)农村教育状况

1.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农民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可以从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经营管理素质和思想意识状况。农民素质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直观重要的作用。农民文化素质是反映农民素质的主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的技术水平、经营管理素质以及思想意识状况等,对农民收入的提高起着主导作用。有关研究表明,农民文化素质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总的趋势是随着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也逐步提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现有7.9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2.3%。我国农民的文化知识程度和接受文化知识的水平都比较低。198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构成是文盲与 半文盲占27.87%、小学占37.13%、初中占27.69%、高中占6.96%、大专占0.06%;这一构成到2000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上述构成依次变为8.09%、32.22%、48.07%、9.31%、0.48%。从学历结构看主要表现为文盲与半文盲、小学文化程度大幅下降,初中文化程度大幅上升,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整体表现仍然不高。2000年,我国农村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85年,与城市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差近3年;全国文盲、半文盲的90%以上都集中在农村。农村鱼牧也从业人员中95%为初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比例仅仅为0.16%。由以上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文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农业部的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相对偏低的农民素质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缺少,各行业缺乏竞争能力。2.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经费是在一定时期内投入教育事业财力的总和,是教育事业维持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不仅直接决定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待遇的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驾驭质量的提高。而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我国教育一个基本特征是“穷国办大教育”,教育经费问题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教育经费总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达到14500.74元。但是相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超常发展,教育经费的短缺状况不但没有缓解,甚至有所加剧,教育经费总量缺口巨大。教育经费不足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最为突出,高校扩张后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也需要改善。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

在农村,一般以上的农民抱怨承担子女的学费负担太重,孩子上不起学,有的不得不选择辍学。农村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已成为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这导致了教师工资拖欠严重、学生上不起学、学校欠债严重、办学条件以及设施落后等。从总体上说,我国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力度不够,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3.农村师资素质不高

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教育产品的直接产生者,教师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教育问题。因此,关注农村教育必须关注农村教师,农村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这一宝贵资源。所以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必须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要求的提高,原本默默无闻的农村教育开始备受关注,从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到网络建设,国家都给予了相应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但是,由于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存在以及一些制度因素的障碍,目前,我国农村教师现状却不容乐观,其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工资拖欠问题严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社会经济地位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以及教师队伍的管理不完善。改善教师队伍的现状已成为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紧要课题。4.农村教育设施简陋,条件落后

由于教育经费的缺乏,我国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简陋,条件落后。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分别占37.8%和45.1%;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和70.3%;教师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分别占22.3%和28.8%;教学用具、墨水、纸笔、粉笔不足的分别占32.55%和35%。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村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普通存在校舍危房严重、最基本的教学设施缺乏等现象。

农村教育不仅教学基础设施落后,而且教育技术现代话成都较低,全国中小学生平均51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山区学校尚未通电,根本谈不上计算机的使用,使得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低。5.农村基础教育方式脱离实际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以来,我国政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地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仍然相当缓慢。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我国义务教育体制实行分级办学的方针,县级政府掌握了很大的自主权,有利于因地制宜的开展农村教育,但是,当前,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县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缺乏认真研究和科学整体规划,县级政府应承担的责任未能得到真正的落实,主要表现在: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对教师的人性化管理等。这些现象都造成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脱离实际,教育质量下降的现象。6.农村教育结构不够合理

教育结构是一个有既定目标的多层次、多因素、多功能的多维主题结构体系。广义的农村教育结构,是一个包括教育的层次(水平)结构、类型结构、学制结构、布局结构、管理体制结构、专业结构等在内的复杂的结构体系。狭义的农村教育结构,主要是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这三类教育之间的关系。一般意义的农村教育结构,应该是指以上述三类教育的关系为基础,涉及其他教育结构方面而又不过细开展的一个研究和实践领域。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村教育结也逐渐改变过去单一基础教育的方式,逐渐多元化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及成人教育随着需求的增长也逐渐发展起来,但受,当然我国农村教育结果还存在着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体系封闭,各级各类教育缺乏衔接;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所占比重过小且发展严重滞后等。

农村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农村新一代人力资源,开发既有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各种素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产业结构也在逐步调整,这样对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农村居民不满足于基础教育的普及,他们更希望学习新的技术和本领,以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所以现如今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结构已经越来越不是有农村发展的需要,农村的教育结构有待调整。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我国的农村不少地方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比较弱,尤其是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日渐尖锐,因此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持续增加,但受增幅趋于缓慢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形成了跨地区、大规模的民工潮到20世纪末达到增长速度的极值,近几年来,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持续增加,但是增长幅度明显逐渐降低。

2.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多以青壮年为主,且男性多于女性

在农业部对四川、重庆四县八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显示,转移的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25.6岁,17~30岁的占73.5%,31~40岁的占23.5%,41岁以上的占3%。四川、重庆和安徽三省市固定观察村2002年转移的劳动力中,男性劳动力占62.7%,女性劳动力占37.3%,男性劳动力是女性劳动力的1.68倍。3.举家转移的劳动力增多

一些较早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在外面有了稳定的工作岗位,逐步站稳了脚跟之后,先后把配偶和子女借出去共同务工和生活,开始进入由单身外出向举家外出的变迁。4.转移的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比未转移的相对较高

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整体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只有那些文化素质相对较高,拥有一技之长的少部分劳动力,才能适应外出工作的要求,得以顺利转移。另外,当下农民工群体正在实现一次大规模的替换,80后、90后农民工已占农民工总数的六七成。这群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相对于其父兄辈已经发生巨变,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新生代民工更有明确的权利意识,增加一点工资很难打动他们的心,工资环境差了便选择走人,没有发展空间即可换工。权利意识的增强是农民素质提高的重要体现。

(三)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状况

1.我国对农村地区卫生投入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卫生政策开始向城市倾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主要流向城市,各级地方政府负责当地的卫生事业发展,由于各级政府财力的巨大的差异,以及对农村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了农村地区卫生投入的不足。2004年在社会卫生总费用中,城市卫生费用为4939.2亿元,农村为2651.1亿元,分别占社会卫生总费用的 65.1%和34.9%。把人口因素考虑进去,城市人均卫生费用为1261.9元,农村人均卫生费用仅为301.6元,城市是农村的4.2倍。2.农民卫生保健投入情况

尽管全国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很少有农民能主动对自己或家庭成员进行卫生保健方面的投入。绝大多数农民只有在患病时才会到医疗机构去治疗,才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无病时总是过低的估计疾病风险的存在,看不到卫生保健投资给自己或家庭成员带来的长期巨大效益。所以,多数农民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能见到短期利益的经济利益上面,忽视了对健康的投资,造成了我国农民个人对卫生保健的投入不足。3.农村卫生机构状况

从1985年到2006年间我国农村数量不断减少,与之相应的是村卫生室的数量也在逐步减少。2006年全国村卫生室的数量为609128个,占总村数的88.1%,这个比例从1990年开始就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从1990年开始我国始终有12%左右的村庄没有卫生室。在全部卫生室中,村办和私人办的卫生室占了很大比例,分别占54.8%和30.6%,乡卫生院设点的村卫生室仅占5.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卫生资源开始向城市集中,部分大城市的卫生资源已经出现了相对过剩的局面,而广大农村地区面临着卫生资源缺乏、医疗设施落后的困境,正如前卫生部长张文康所言:“长期以来,农村三级医疗网已经残破不堪,全国乡镇卫生院中,三分之一很好,三分之一面前维持,三分之一基本散了架。”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卫生投入80%集中于城市,其中80%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城市各类综合型医院和专业性医院集中了各类高、精、尖的医疗设备。于此相对照的是,农村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房屋破旧,常规医疗设备短缺,看病主要靠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表老三件。

机构设备上,我国城市医院的床位数,从1980年的2184423张增加到2005年的3367502张,在这期间,乡镇卫生院的床位数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从775413张减到678240张。2006年乡镇卫生院的平均病床数为17.4张,与1990年的平均15.1张相比,增长幅度很小,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为0.81张,和1990年一样。

在农村卫生人力资源上夜存在着卫生人力资源城乡分配不均;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晨重多头管理、教育培训缺位、激励制度缺失的问题。

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也举步维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但是经过试点工资发现很多问题,首先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认识不足,疑虑重重。这里有宣传教育不到位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对国家的农村卫生政策的稳定性和系统性信心不足,可预期性的利益渺茫。其次是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农民不堪重负。改革开放后,虽然农民收入增加了,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看病难的情形越来越重。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一)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教育对策

从人力资本论和经济回报角度,我们不难理解,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提升人力资源内在质量,是使人力资源变为人力资本,促进发展的捷径。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人力资源开发的最主要内容同事也是最佳途径就是教育投资。

1.继续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挥基础教育的主题优势

农村的基础教育是农村教育的主要部分,其普及程度、教育水平及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我国农村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影响着农村人力资源的全面发展。近十多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20世纪的最后一年,全国85%的人口地区初步实现了“普九”。2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问题,提出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以上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而是根据农村中小学公共经费支出的合理需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三是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东部地区主要由地方承担,中央适当给予奖励性支持。四是对中西部及东部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及时足额发放。唯有打好这一基础,才能更好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

2.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有序化管理,逐步引导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

首先,要提高农村成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更好地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

其次,在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教育对象,对于第一产业内部的农民,提供职业培训技能,向其传授科学的农产品种植方法以及农产品增收知识;对于转往第二、三产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根据就业的方向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3.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尽管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23.7%,占GDP的比重从2.79%提高到3.48%,年平均提高0.17个百分点,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从4000多亿元增加到9700多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14.9%提高到16.3%,但我国农村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已经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由经费的不足衍生出了农村教育一系列的危机。所以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措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点。我们应制定完善和严格执行教育财政法规、建立起合理的各级财政分级负担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拓宽教育经费总量增加的渠道、鼓励不同类型的办学主体参与办学以提高农村教育基础。4.健全多元化农村教育体系

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逐步消除目前农村教育结构中不合理的因素,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之间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于农村教育结构相结合的农村教育类型的转换机制,增强各类型之间的互动性,形成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规划,“三教”并举,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农村的高等教育,培养多种办学体制,逐步建立农、科、教相结合,布局合理的多元化的农村教育体系。5.实施规范化与人性化的教师管理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扩展,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已经越来越明显的阻碍 教育的发展,因此必须要改革学校的管理机制,坚持以教师为本,实行教师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减轻教师的压力,使教师彻底摆脱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担。要推行积极的人事管理政策,对教师的绩效要有合理的考核标准,培养教师主人翁意识,建立起一直精干的农村教师队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和知识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拓展,也要求农村教师的知识结构要及时地更新,因此,必须建立针对农村教师的培训机制,对教师参与培训实行积极的激励政策、推行灵活多样的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使农村教师顺利地适应新课改的发展,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教师工资待遇的不断提高,从而推动农村人力资源的全面的有效开发。

(二)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劳动力转移对策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各项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环境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农村市场信息体系,拓展服务领域,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为了鼓励分工分业农民顺利转产,政府应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对在培训期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生活津贴,对于分工分业后的农民创办新企业,提供贷款补助等,在这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已有一些实践,要及时进行总结推广;鼓励多部门、多渠道、多形式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进城农村劳动力的失业要逐渐纳入政府失业保险系列,实行城乡统筹,促进城乡社会稳定。2.建立统一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

把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至今还在起着束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诸如人口、土地、就业、社会保障等体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以改革和完善。在这方 面,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就已经明确,但真正落实到位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改变这种现状,当务之急是要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城乡二元对立造成的隔阂。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改革了户籍制度,农民才可能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又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如大量农村和小城镇居民迁往大城市,造成了大城市的过分拥堵和房价的快速上涨;大量农民工子女涌入城市,造成城市教育资源紧张;大城市的积聚效应可能会形成“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这个问题说明,体制的改革触一发而动全身,在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教育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必须统筹兼顾,综合发展。只有实现了城乡劳动力资源的一体化管理,才能降低劳动力的流转成本,克服自发性、盲目性,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3.推进城镇化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据测算,到21世纪中叶实现城镇化之时,我国城镇人口将在目前基础上净增加7-8亿。其中不足20%来自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80%以上将来自于农村人口进城。由于各地区进城人口与城镇化的其他要素配置的不均衡,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农村人口就近进城与跨地域异地进城并存就成为必然。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东部地区城镇的快速发展,以劳务输出为主要形式的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跨地域进入东部地区城镇,曾经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未来10-20年内估计这种异地城镇化进程仍将成为一道风景线。4.开辟多渠道的转移路径

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增强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扩大国际劳务输出,用农村人力资源换国外土地、能源等资源。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三)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医疗卫生保健对策

1.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扶持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1.6%—1.7%。在这部分支出中,医疗费用的70%用在城市,30%用在农村;而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也就是说30%的人口占用了70%的卫生资源,包括政府的支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领域和导向作用,是其它卫生费用来源(社区筹资、社会筹资、服务收费等)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应适当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支出力度。国家财政对贫困地区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应给予补助。落实对口支援和巡回医疗制度,采取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科学建设、合作管理等方式,对口重点支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提高投入的有效性,把财政支持的重点调整到支持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人员培训和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等方面上来。2.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有效利用现有卫生资源

随着农村经济、交通、区域和基层组织的变化,原有的三级医疗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甚至重复建设。存在着种种不适应,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一是应打破行政区划布局,解决乡镇卫生院重复建设问题,原则上坚持“一乡一院”、“一村一室”。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设置要考虑其服务人口多少、服务半径大小。二是乡镇卫生院与乡镇计划生育指导站实行共享,解决两者并立造成的资源浪费。三是对那些离县级医疗机构过近,且生存能力很差的乡镇卫生院,应实行撤、并、转,以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四是要控制乡村医生的数量,提高质量。严格实行乡村医生的准入制度。五是在明确服务功能的前提下,严格控制高档设备购置,减少资源闲置浪费。3.改革农村卫生人员培养模式,强化继续教育制度

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关键还是人才。根据我国农村卫生人员素质低,人才匮乏的现状,医生要定向培养适用人才,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机构的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二是强化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目前我国各地农村医生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医学知识素质、操作技能、服务态度等于全科医生的标准还相差较远。要加强对在职的乡村医生采取多种途径的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医学学历教育,力争到2012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具备职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职业资格。参考文献:

1.张晓梅:《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a)李澜:《潜藏的力量—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腾玉成等:《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3.许文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4.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6.王怀明、宋怡:《我国农民素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载《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一期。7.胡显伟:《关于农村教育经费问题的调查与思考》,载《辽宁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8.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9.2007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10.唐旭辉:《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五篇: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分析及思考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分析及思考

葛阳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200240

摘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与质量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而且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高校的就业指导要实现课程全程化、服务个性化、指导专业化,并要加强实践课程建设。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全程化;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并且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大学毕业生所面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就业环境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就业指导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大学生的职业指导知识来自于网络、家人和朋友。这就导致一方面大学生就业较为盲目,一味追求到大城市、外企、大型国企和政府机关,造成“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另一方面大学生不能客观认识自己,不少大学生毕业后,都是不断的调适甚至“跳槽”才找到了合适的工作,这对于企业、社会和个人来说都是严重的浪费。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未成体系,与国外高校和学生的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就业率”为指标的指导理念偏差

目前我国各高校就业部门的风向标就是“就业率”,基本目标是以把学生“送出去”,而忽视了就业质量,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先就业,再择业”成为高校指导学生就业的基本方法。作为学生来说,这种指导方式无可厚非。因为大学毕业生从象牙塔走到社会,需要有一段时间认清自己的兴趣、优势和目标,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重新进行职业选择。但是这种方式导致应届

毕业生跳槽率很高,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便很快流失了,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无疑是相当大的损失。“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指导理念意味着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就大功告成,在就业指导上缺乏给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没有帮助学生制定适应自身发展的模式。目前的就业指导,在指导内容上是很粗糙的,只注重就业指导的实用性、技巧性、功效性,而不注意对学生进行前瞻式指导,缺少发展性的眼光。

2、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内容和形式单一

我国各高校虽然普遍设立了就业指导课,但实际上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就业指导课程一般作为选修课程,大

一、大二的学生通常很少去选修,到大四亟须就业指导的时候,却又忙于毕业和就业,没精力和心情认真听。此外,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空洞,大多流于表面的简历制作、求职礼仪、面试技巧等。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工作,但无法科学、合理的帮助学生设计和规划职业生涯。据北森职业咨询公司与劳动部开展的“第一次就业调查”结果显示:在寻找第一份工作时,26.4%的人完全没有考虑过职业规划问题,66.8%的人考虑过但不全面。许多毕业生甚至根本就不了解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特点。

就业指导形式单一更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通病。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一般是单纯课堂授课形式,或举办各种专场讲座,形式比较单一。但毕业生就业时面临人生的多重选择,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别咨询辅导。

3、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

高校就业指导应能够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咨询、指导、培训,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要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而且要担负起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正确定位的工作。目前,我国各高校虽然都有就业指导部门,但实际上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就业指导部门只负责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如出具推荐表、签订三方协议书、在网站上发布岗位信息、组织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等。基本的就业指导工作大部分由各个院系的辅导员完成,不少辅导员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也缺乏专门的职业指导训练,对毕业生的指导往往泛泛而谈,实用性较低。

从业人员专业程度的欠缺也使得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难以满足大学生深层次的需求,影响到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

二、措施及建议

针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校要转变唯“就业率”至上的就业指导理念,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就业,引导学生尽早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地、合理地选定自己的求职目标和人生理想,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为此,就业指导要实现课程全程化、服务个性化、指导专业化,并要加强实践课程建设。

1、丰富指导内容,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大学生求学的全过程,要指导学生将求学和求职联系在一起,因此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实行全程化和多元化,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有所侧重。这有必要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必修课,在整个四年中全程贯穿就业指导。一年级开展就业理论培养,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所学专业与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制定符合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目标。二年级的就业指导要结合专业学习来进行,主要开展专业知识、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知识能力储备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完善自我,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三年级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发展规划的修正,使其逐渐明确并最终确定自己就业的方向和目标,通过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四年级就业指导应加强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宣传及求职技巧、撰写简历等方面的指导,着重求职指导和就业服务。

此外,在就业内容方面,改变一些程序化的内容,增加一些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有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能力评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等活动,尽早帮助学生职业理念和人生理想。

2、建立“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以往的就业指导通常是群体式的,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以了解学生就业个性化需求、促进其就业个性化发展和发挥其就业的个

性化潜能为目标,为其个性提升和潜能发挥提供和创造就业条件的过程。个性化指导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个性和心理特征等,有针对性、细致化的进行指导。这就要求,首先,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对学生性格、能力、优劣势等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心理测试和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促进就业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对他们的了解,以便更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其次,指导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情况或者心理问题对症下药,适时对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更好地迎接就业的挑战。此外,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正确理解国家就业的宏观形势,要让他们明白工作是否真正的适合今后的形势发展,要让他们放眼长远,立足未来发展去求职,而不是将重点放在让学生比较户口、待遇等方面的情况。

3、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需要在择业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得到专家化深层次的指导。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遴选和培训教师非常重要。各高校要选拔那些在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学、法学等专业知识有良好基础且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就业指导教师,为他们提供定期学习、进修等待遇。同时,要支持就业指导教师参加培训、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或选

送他们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短期的挂职锻炼,让他们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标准、职业发展要求等情况,增强他们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提高专业化水平。并且,要逐渐把具有相关资格证书作为入选就业指导教师的必要条件。

4、加强实践环节

只有通过实际的岗位工作,才能加深学生对行业和岗位的认识,切身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能力与目标,才能真正影响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选择。在美国,人们把课堂教学与工作经历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称为合作教育,美国的合作教育为了增强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密切高校和社会的联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在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有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的环节,但还仅仅是短期的参观、调研,学生通过实践能学习到的内容不多。因此,高校有必

要联系企事业单位,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前的训练机会,提供取得工作经验的练兵场。学生也可以从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中找出自身差距,调整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和发展与自己理想职业相适应的能力,形成社会要求与自我目标的协调互动。

参考文献

[1] 毕业生第一份工作为什么做不久?.辽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2]闫光才.西方国家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启示[J].江苏高教.1995,(2).

[3]熊慧“.职业锚”理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误区[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7).

[4]刘胜.关于开设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思考.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8-9

下载我国早期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早期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

    浅析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是农民实现增收、国家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是国家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农业......

    浅析当代早期教育的教学质量现状

    浅析当代早期教育的教学质量现状 摘要: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放开二孩以来,早教需求市场不断扩大,而早教机构作为重要的供给市场,就如何提高供给市场教学质量、更好地培育孩子的潜......

    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现状与思考

    矿 山 环 境 保 护 论 文姓名:陈路路 学号:310903020211 班级:环境09-2 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现状与思考 [摘要]在分析我国矿山环境管理的现状基础上,对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现状进行了......

    对我国职业建筑师现状的思考

    对我国职业建筑师现状的思考 一、 建筑师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精神 “通常是依照法律或习惯专门给予一名职业上和学历上合格并在其从事建筑实践的辖区内取得了注册、执照、证书......

    我国现阶段工商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我国现阶段工商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在经济体制不断被改革发展的今天,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中也越发重要。但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体制仍旧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随着经济建设脚步的加......

    对我国老年文化建设现状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我国老年文化建设现状的思考 作者:张 咏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5期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文化的现状与发展已逐步引起了全......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与思考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这个基础性产业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中,然而,农村经济结构中的不合理之处也随之显露出来,这......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思考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思考 企业文化是继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理论之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