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征文演讲稿
从国民经济扎实推进到招商引资取得突破;从旅游经济异军突起到特色农业发展加快;从基础设施完
善到精神文明、党的建设明显加强,方方面面都有了很大的起色。然而,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只能说刚刚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我们现在所达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面对这一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壮大,要发展,要飞跃,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把科学发展观融入的建设中去,从而真正形成“旅游立县、经济富县、生态强县”的局面。说到旅游,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把鲁朗景区、雅鲁藏布大峡谷、南迦巴瓦峰与科学发展观紧紧联系在一起,如何发挥生态旅游经济的龙头作用?必须实施科学旅游规划,坚持走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的持续发展道路,抓好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增强旅游开发活力;加强宣传促销,打响旅游品牌,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扩大旅游影响力,像我们举办的大峡谷旅游节、桃花节、工布原生态文化旅游节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打造生态旅游品牌的方法;我们还要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创造力,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努力营造一个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同时,作为高原生态旅游大县,不应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走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路子。我们应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自然资源属国家所有的意识,支持、协助、大力推进经济建设。在发展旅游、生态农业的同时,作为新的主人翁,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生态是的生命,承载着的优势和希望,因此我们要时刻增强环保观念,积极打造生态、绿色、健康切实保护好森林生态,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尼洋河,让的水更清,天更蓝,山更绿,景更美,人更富,从而构筑起“环境磁场”,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经济要腾飞,就必须规划先行,走保护与开发并进的路子,实现可持续发展;要走旅游立县的道路,大打“资源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倾力打造“生态农业大县”;要实施“旅游旺县”的战略,善打“生态牌”,科学利用旅游资源,合理设计旅游线路,同时我们也应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走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道路,着力抓好特色农业经济,让更多的“蔬菜棚”、“水果园”出现在的青山绿水之间。
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政治,的前景一片大好,正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并且我们必须抓住的战略时期。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必须从时代发展的高度,抱着这片后花园执着的情感,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奋力拼搏,就一定能够加快发展的步伐。各位领导,同志们,面对当今世界日新月异,你追我赶的势头锐不可挡时,你们是否和我一样已明显感觉到周边地区加快发展的速度和勇于竞争的态度?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让我们一起奋起直追,培养科学发展意识,练就科学发展本领,拿出科学促发展的行动,有敢叫换新天的雄心壮志。我坚信,只要我们树立强烈的科学发展观念,只要我们全县上下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畏惊涛骇浪,在艰苦奋斗中学会应对各种困难的本领,就必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最终实现历史性的飞跃,跃入我们理想、富裕的后花园。
第二篇: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案例14: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案例:
台山市是著名的侨乡,依山临海,风景秀美,拥有海岛、温泉、生态、侨乡文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丰富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为台山市打造旅游强市,实施旅游旺市战略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台山市旅游业发展迅速,统计显示,去年,该市全市年接待游客达230多万人次。
然而,在台山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旅游资源保护问题。台山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在调查中发现,由于资源保护意识薄弱,职责不明确,措施不到位,一些很好的旅游环境和资源遭到令人痛心的破坏;有的旅游区资源很好,但由于规划水平低,让人有糟蹋资源之感,如赤溪半岛铜鼓环岛公路旁乱搭乱建食肆大排档,大煞风景,引起游客尤其是摄影爱好者的强烈不满;三合镇嘉怡酒店规模小,以不规范渠道获取温泉资源,如放纵这种行为很容易重蹈从化温泉资源枯竭的覆辙;梅家大院一些建筑随意翻新,与原来建筑风貌格格不入;北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布局混乱,建筑风格一般化,与自然环境很不相称;浪琴湾粗放经营,缺乏管理,脏乱差现象严重;飞沙滩、王府洲海浴场沙质日渐恶化,亟待采取保护措施。这些现象和行为,将严重影响着台山市旅游开发的水平档次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针对这种情况,台山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在最近召开的政协台山市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交提案,建议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措施来加强对台山市旅游资源的保护:一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社会舆论氛围,形成旅游资源保护社会共识;二是编制《台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使旅游发展、旅游开发有规可依;三是制定《台山市旅游资源保护条例》,确保旅游开发和保护的协调统一;四是明确旅游资源保护的职责,各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共同保护。(本报记者 严建广)
小组讨论报告:
一、关于选题
本小组选取旅游资源作为讨论对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旅游资源与传统意义上的资源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别,它不像土地、森林等资源那么具体,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资源。可以认为是一种共享资源,同时也是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具有历史价值)等资源的综合体,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因此本小组认为,旅游资源更具有讨论意义。
二、关于本案例
从案例介绍可以看出台山市可以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给城市带来了发展机遇,但由于保护的不力,很多旅游资源遭到了令人痛心的破坏,案例中具体地举了几个破坏旅游资源的现象,归纳起来,这些破坏主要是由于规划不科学,管理不到位,环保意识差等原因造成的,从而导致了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这种矛盾是一种典型的矛盾,即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之间的矛盾。从本案例中突出反映的一个问题是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两者之间紧密联系,存在着辩证关系,对于这一复杂关系我们组要进行了重点探讨并给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三、案例分析
旅游业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同时,也难免造成旅游发展、游客活动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冲突等不利影响。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势必会对其造成破坏。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一般来说,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动一草一木是不可能的。开发就是要对资源地进行适度的建设,是以局部范围的破坏为前提的。可以说,没有破坏就没有开发,破坏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比如案例中台山市相关部门由于资源保护意识薄弱,职责不明确,措施不到位,一些很好的旅游环境和资源遭到令人痛心的破坏;有的旅游区资源很好,但由于规划水平低,让人有糟蹋资源之感。我们认为开发会对旅游资源造成如下几种破坏:
1、对某些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如开发中对林地的砍伐而规划成其他旅游设施,对整个旅游区的生物物种的破坏,对生态平衡的破坏,这些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休养生息,注重保护物种等措施予以挽回。
2、对某些非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如某些旅游区有着很多文物古迹,我们认为其是非可再生的。对其的开发可能造成破坏某些文物古迹如古城墙在开发时被破坏之后政府虽然承诺重修古城墙,但是其历史文物价值已经丢失。另外不少国家级风景区城市化、游乐场化、商业化、人工化现象严重。商业旅游开发占用大量土地,开发商大肆在旅游区周边扩张,景区的完整性和整体质量受到严重威胁;在旅游地随意设摊经商,将优美的风景商业化;自然景观中充满了人工气息,失却了自然的野趣。再如开发旅游保护区后,保护区内可能蕴藏的矿物资源可能无法被开发,增加了开发矿物资源的机会成本。
3、一些旅游景区由于资源的开发,游客的涌入量超过了承载力,给资源本身造成了致命的损坏, 如北京故宫很多地砖已被踏破磨平,造成了地面的下陷,增加了保护、修复工作的难度。同时游客的大量涌入,形成了巨大的污染源,破坏了资源环境。
而另一方面,旅游资源的开发本质核心也是为了对旅游资源进行更好的保护。开发是保护的表现形式,保护是开发的前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保护实际上就是要使旅游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合理的开发,才能
招徕旅游者,才能发挥其功能,才能表现出现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旅游资源保护的过程中,要做到为保护而开发。如果旅游资源从未被开发,则产权不够明晰,可以认为是共享资源,容易产生“公地悲剧”,无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其开发后,可是实现对资源的系统管理,并通过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有效保护资源,此外,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可以获得经济效益。
四、关于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可以促进社会文明、科学文化的发展。旅游资源本身带有社会文明和科学文化的烙印,反映某一时代美好的东西,具有艺术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考察价值。因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助于艺术、历史民族文化的传播、延续,有助于世界各地区国家间的艺术、文化思想、科学和社会风俗的交流,有助于保护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人文景观的历史性,使后代人与当代人享有同等的权利,并给人类以丰富的知识内容。
要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案例中台山市政府意识到了其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了一定的补救措施,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但内容不够详尽。本小组通过对旅游资源的认识与了解,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1、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体系。资源开发前必须对开发区域进行详尽的勘察和分析,针对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制定相应的开发计划,力争将对资源的破坏降低到最低。
2、注重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协调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自然状况的景观可以认为是能够被消耗尽且不能替代的资源。因此,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是旅游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当然,“保护”不仅仅是出于旅游目的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而是对整个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观多样性的保护。同时,要选准开发的领域和内容,分清哪些资源可以开发,哪些资源不可以开发。
3、制定有关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正如案例中台山市政府所颁布的《台山市旅游资源保护条例》,就是要加强这方面的法制建设。对于地域性的旅游资源,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更能够起到法律法规应有的作用,因为对于地方性的旅游资源,地方政府更能够因地制宜具体分析,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法律规范。并且旅游资源对地方的GDP以及绿色GDP都会有一定的贡献,地方政府也愿意为了自己的政绩而依法办事。
4、对旅游资源实行分类管理,在管理上进行分工。实现旅游资源等可持续发展,可以根据景区内自然和人文资源状况,环境变化以及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需求的改变进行功能区划,可以将风景区规划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旅游区,实施分类管理,以期在不同时空范围内使景区的多种价值得到保护,并可集中财力从有限的收入中保证重点保护区域的资金来源。
5、建立旅游区的动态评估体系,从全局出发,对旅游区进行长期的、动态资本的评估,涉及监测、控制、评价三个部分。时刻监测区域的天象、山体、水体、动植物、人文等景观,对于监测的结果进行有效的控制并提出相应的评价。通过监测、控制和评价,对景区的发展作出动态评估,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6、提高公众保护旅游环境的观念。由于公众是旅游资源的主要享受者,公众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对资源的保护力度。我们经常能在一些旅游景点看到很多的旅游者乱扔杂物,在树上、石头上乱涂乱刻,这些行为屡见不鲜,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加强公众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观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的作用。
7、设立明确的奖励惩罚措施以及公众监督机制。公众并不是经过宣传教育就会自觉的不对旅游资源破坏,这需要一个机制来监督公众的行为。比如严厉惩罚那些恶意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鼓励那些积极有效的保护旅游资源的行为,并建立相关的公众监督机制,形成一种全民性的旅游资源保护体系。
五、总结
本小组之所以选择旅游资源作为最后本门课程的案例分析,主要是因为旅游资源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它的性质难以定义,包含内容广泛并且差异性也很大。重要性体现在它是第三产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它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的影响也很重要。由于能力有限,只能对案例作一个浅显的分析,不能全面细致地进行深入分析,这也是比较遗憾的,希望石老师能够谅解。
第三篇:某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某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五千年的文化相融构成了中国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热爱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一直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旅游开发过于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眼前的经济效益,旅游文化的潜在价值或没有发掘或是低层次利用,甚至有的是被破坏利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提出“旅游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强调要提高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文化素质,以利于经济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利于环境保护,强调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某市(辖3个市辖区、1个自治县,2个县级市),素有“北方苏杭”的美称,作为关东文化的代表,历史文化沉淀厚重,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本文结合某市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优势,着重阐述了可持续发展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文化旅游的涵义及其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如何实现某市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有效结合,以实现某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今后全球发展的永恒主题和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诸多领域的发展都有指导意义。近年来人们开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注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旅游可持续发展宪章》指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与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旅游地各具特色,旅游发展不能破坏这种关系。
过去人们对旅游的研究一直侧重于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然而最近,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强调“旅游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强调要提高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文化素质,强调对于文化涵义的理解和文化旅游的开发,以利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旅游需求的发展,其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
自然、文化、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核心是使旅游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融为一体。很显然旅游可持续发展包含了旅游与自然、文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强调较多的是自然生态的持续性,而对文化的持续性是否该明确纳入生态旅游,以及如何实施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还很模糊
(二)文化旅游的涵义
旅游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新兴产业。人们从事旅游活动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或休闲度假,或游历观光,或发古思幽,或审美求知,或探索人类文明的奥秘,或寻求人生的新鲜体验,凡此种种,无不与文化相连,自然风光有文化,民风民俗是文化,古史幽情深蕴文化特质,时代风采更是充满人文精神。旅游的本质就是文化探寻、文化消费和文化享受。现代社会,没有文化追求的旅游是不存在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也是难以发展的。
文化旅游是指: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文化旅游是相对于
自然观光、度假疗养等而言的一种特殊旅游类型。中国文化旅游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1、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
2、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
3、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
4、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三)文化旅游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利于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
1、增强旅游吸引力,宏扬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旅游业,开展文化旅游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增强景点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还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可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懂中国文化这一状况。站在旅游经营者的角度而言,文化旅游是一种产品设计的战略思路,只要旅游经营者在策划旅游产品时考虑到为该产品增添文化
色彩,例如,在设计观光旅游产品时,注重对景点历史文化背景的解释。“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突出旅游吸引物———文化气息的创意可以融入到各种形式的旅游产品中去,并且可以增加旅游景点的内在魅力。
2、节约成本,实现对有限资源的无限开发。
旅游资源主要为不可再生资源,保护好完好的古迹、完美无损的自然环境,并充分挖掘充满生机的传统文化,不对旅游资源进行任何的破坏,能保持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上世纪80年代,某市市曾经拆除了一批破旧的建筑,然后在其原址上修建仿古建筑,但是这种制造假古董的方式后来被证明是大大的失败。经过这么多年摸索,后来得出的观点就是通过政府配置资源,然后将这些资源整合,以提升周边土地资源的价值,最终达到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采取“只迁不拆,旧瓶装新酒”的方法。即将居民迁出之后,对原有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原汁原味古旧的特色,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客栈等方式,开发其旅游功能。开展文化旅游有利于各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有利于各地文物古迹、风景园林、民间技艺等的保护和发展。
3、实现绿色开发、绿色经营、绿色管理促进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
文化旅游的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之上。它可以保证文化资源的持续利用,强调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同步,文化发展与研究的协调,同时也可以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文化遗产,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文化完整以满足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也有利于保持旅游景点的“原滋原味”,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观赏dgs古建筑群,游客不会对眼前这座“饱经沧桑,其貌不扬”的庙宇大失所望,不会认为“一个破庙有什么好看的”的想法。正是由于景点中所蕴涵的文化,它记载着这座小镇的许多往事。而这种对历史的回忆就会使游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也使旅游活动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因此,对游客来说具有更大的魅力。
二、某市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与优势
文化和旅游相融合,构成了某市旅游的一大形象和特色,为某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把文化资源和旅游有机融合起来,依托某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充分发挥文化的旅游功能,是不断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某市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某市地处鸭绿江下游和入海口,其远古文明的成 熟度很高,因为人类文明大多起始于大河流域,所以某市地区拥有像前阳人遗址、后洼遗址等一些代表东北文明发展阶段的远古文明,这是东北许多城市所不具备的特点。某市地区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二十多处遗址,是某市地区乃至东北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资源,面临着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和开发,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dg市前阳镇山城子村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牙齿、股骨等经专家测定,距今1.8万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说明早在1.8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为世人所瞩目。
辽东设郡最早是战国燕时,而幽燕文化,对东北文明有过较为重要的影响,东北地区古城址的考古证明,东北最早的城址,是燕人建筑,也就是说燕人将筑城技术带入东北,战国铁器文化,也是燕人带入东北的,在某市的kd,曾出土过燕人的铁镢和铁刀,东北地区的
货币亦由燕人开始,kd、凤城、dg都有出土。
公元前37年(西汉元帝建昭二年),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高句丽建立了地方政权。至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灭掉高句丽止,在某市地区及鸭绿江中下游,留下许多高句丽时期的古城,包括中国最大的山城——乌骨城,这些古城址及高句丽文化,是某市重要的人文资源,应该是某市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魏晋时期、隋唐时期,可以说是东北各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时期,有的少数民族在学习汉文化的同时崛起一时,有的则大部融入汉族,像夫余、高句丽、契丹、鲜卑等等。因为东北的少数民族只要发展壮大,就要扩张,扩大辖域,或向周边民族地区,或向中原扩张,这种战事,也加快中原王朝急于一统天下,同时也加快各民族间文化的融合、民族的融合,也事实上造成了东北各少数民族势力向中原发达地区看齐的趋势,某市作为“边地”,见证了这种纷繁动荡和民族文化融合。
明清时期,是某市历史文化一个繁荣时期,明修六堡修东端长城,开马市,促经贸使某市作为边境处于多民族交融的中心。随着明亡清兴,某市经历了二百多年
封禁时光。从1876年设治到1906年开埠,是某市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设治前后的移民潮和移民文化,至今仍是某市城市文化的一个大的背景。某市开埠以来,作为东北的一个重要商埠,实际上标志着某市作为港口城市的重大区位价值。
经过这样一个大致的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到某市的历史文化脉络,也可以看出某市厚重的历史文化所具备的文化产业开发价值。
(二)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多元性优势。
某市是多民族聚居地,境内居住着36个民族。其文化特色比较突出的民族是满族和朝鲜族。也是某市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重点和开发方向。某市的满族歌舞表演曾为某市文艺界、为某市城市增光添彩,八十年代市歌舞团满族歌舞节目屡屡获奖。今天城市节庆活动中,满族歌舞表演仍然是重头戏,但是由于这种简单层面的歌舞不能代表某市满族文化的深厚历史背景,所以,仍需专业人员的包装策划和文化、民俗深度挖掘。比如,依托某市秀美风光及知名景区,可以打造大型山水实景民俗歌舞演出,kd满家寨景区在这方面的开发开了个
头,但需要深度策划和包装。
某市是重要的满乡、满族聚居地,其衣食住行中满族文化色彩、文化遗风应该说很重,尤其满族特色较重的各种节日习俗,都应该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予以深度开发。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筹备组建满族民俗文化馆。
某市的朝鲜族人口虽然不到2万人,但地处中朝边境,所以朝鲜族文化内涵也比较深厚,体现在饮食文化方面应该说比较重要,外地人来丹,几乎不可能不品尝一下朝鲜族美食,在朝鲜族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开发方面,应该说是某市的一个弱项,每年一次的朝鲜族游园会做为某市朝鲜族的一个节庆活动、作为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像这样的特色民族节会,完全可以包装打造成为某市民族民俗文化的一个亮点。甚至城市文化、旅游文化的一个品牌。据记载“文革”前辽宁省委决定在某市专门组建了朝鲜文工团,并先后从吉林延边调来了文艺骨干和吸收了延边大学毕业生来丹支援。
总之,某市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历史悠久。某市地处边地,始终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一个平台,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土层,这个文化土层恰恰是今天某市
文化建设、文化规划和文化产业开发的资源库。
(三)、充分开发某市的江海文化资源。某市滨江傍海,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背景和土层。因此,在某市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中,黄海文化和鸭绿江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予以充分重视。
dgdgs妈祖庙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妈祖庙之一,dg地区的海洋文化开发应该说有非常大的空间。21世纪是海洋世纪已是共识。目前,近百个沿海国家将海洋开发列为基本国策。保护海洋、合理有序地利用海洋资源,是海洋世纪对人类的考验。当下,海洋旅游业正成为旅游产业的一大热点,作为未来东北重要的港口城市的某市,将打造旅游名城确定为城市发展目标之一,必定面临着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洋文化资源的问题。某市作为沿海港口城市,海洋文化产业开发与勃兴,是城市经济发展必然选择之一,随着某市海洋文化产业的深度开发,某市作为沿海港口城市的价值必将凸显出来。
目前,某市海洋文化开发体现在旅游文化,旅游产业方面的空间非常大,比如:随着全长64.83公里的鸭
绿江大道全面建设完成,鸭绿江大道作为某市的城市象征和标志性价值也凸显出来。鸭绿江是某市的主要名片,而建成后的鸭绿江大道必也必将成为某市重要的名片之一,可以说,未来鸭绿江、鸭绿江大道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江海文明内涵及其城市文化品位,代表着某市这个港城的城市形象。
(四)强化名人效应,推动文化旅游。
某市人杰地灵,从某市走出的名人中,历史上曾有邓铁梅、黄显声、任国桢、周恒、劭宇等。现在岗或在职的党政军领导、专家学者、企业界名人、优秀海归学人也大有人在。如王东明(中央编办主任)、刘积斌(原国防科工委主任)、郑斯林(原国家社会劳动保障部部长)、张少春(现为财政部副部长)范长龙(济南军区司令员)、鲍志强(现山东省人大副主任)、盖如垠(哈尔滨市副市长)、于军(保定市长)等,以及IT界名人刘积仁(东软集团董事长、总裁)、地产界名人任志强(华远地产董事长)、刘安东(国家邮政总公司董事长)等一大批优秀的某市儿女。通过与这些名人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定期邀请他们回到家乡参观考察,将为文化
旅游提供丰富的外在资源。
三、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某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有其丰富的内涵和自身的发展规律。一个地方的旅游能够兴旺发达,最终还要依靠旅游资源的内在品格。因为一个城市的自然旅游资源是极其有限,并且是不可再生的。某市要实现“旅游经济强市”的目标就必须更新观念,树立文化旅游发展观,走文化旅游之路。大部分外国人来中国旅游的兴趣大体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古迹的占49%,体察民俗风情的占22%,观赏文艺美术的占7%,品尝风味佳肴的占17.5%,其他占4.5%。可见,吸引国际游客的主要不是游览或玩乐,而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从国内看,凡是旅游业发展好的城市和地区都是因为文化的吸引力,如北京、西安、上海、杭州、丽江等。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只有文化才会是永久的,才会富有永远的魅力,永驻旅游者心田,只有发展文化旅游,才能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增加游客消费,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有效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某市旅游的可持
续发展要求我们:
(一)结合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准确定位某市的旅游形象。
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的名片,对认识城市起着导向性甚至是标志性作用。准确的旅游形象定位有利于游客的有效识别。我认为,从某市的资源尤其是文化旅游的特点出发。某市旅游形象定位为“宜居之城”比较恰当。
宜居城市是指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良好人文社会环境、良好的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民地。
2004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由此成为我们新的城市理想。“以人为本”的城市理想的本质意义,在于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表达了我们要把城市从经济舞台变成生活乐园的期盼。“以人为本”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理想,建设宜居城市,是中华民族文明历程中的又一次巨大进步。它带给我们的将是一次新的“城市革命”,我
们的规划建设理念、管理方式、城市形态都将发生深刻而显著的变化,我们的城市也将在未来进入到更高境界。
2010年5月26日,《南方人物周刊》盘点“中国宜居城市”,某市入榜。从古至今,某市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丰富、物产富饶,形成了某市人享受自然、享受人生的生活内容。联合国的口号“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一个充满和平、和谐、希望、尊严、健康和幸福的家园”,是对宜居城市的社会标准的简明概括。
(二)加强文化旅游的规划与研究,制定旅游业总体规划。
某市应把发展文化旅游纳入旅游规划,各部门应积极配合,加强与文化部门的横向联系,开拓文化对繁荣旅游事业的各种新途径。强化文化交流,尽可能地向游客展示关东文化的概貌和特征,丰富文化旅游的内涵,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实现传承、保护、挖掘、开发的有机统一;培育关东文化、民俗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体系,不断提高城市品位。文化旅游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市的沿江综合整治工程中我们能体
会其文化功能,从河堤的栏杆到各个景区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充实了很多历史文化的内容。使鸭绿江成为某市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河”。这种突出文化资源的景点改造不但增添了城市活力,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品位。
(三)努力提高导游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要发展文化旅游,开发者、经营者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中国传统文化、关东文化的素养。
从一定意义上讲,旅游的组织者、旅游过程中的服务者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传播者。文化旅游能否发展与深化,导游是关键。由于旅游吸引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在意蕴是不一样的,只有旅游者在旅游过程当中是从深层次去观赏吸引物的内在美,领略它悠久的历史及灿烂的文化,而不是简单地走马观花,游山玩水,仅仅惊叹于其外表的壮观,只有旅游者是以这种旅游方法去从事旅游活动的,我们才可以说旅游者在从事文化旅游活动。优秀的导游在文化旅游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必须大力提高导游队伍的文化素养并增强其对旅游文化的宣传意识和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在新线路推出之前还要对导游进行针对性培训。避免出现导游
“游而不导”的现象。
(四)深入挖掘景点文化底蕴,努力提升文化品位要树立某市旅游的文化品牌,必须在现有旅游产品和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并展示其文化底蕴。
某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甲午海战古战场、抗美援朝纪念馆、大鹿岛、天桥沟,青山沟、凤凰山、虎山长城(明长城起点)、沿江开发区景观一条街,等等,这都是某市旅游文化产业中得天独厚的资源。除了要保护好各地文化遗址和名胜景点,加强巩固这一部分文化底蕴外,有必要作一些整合及提升,正确处理好文化资源尤其是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把资源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强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突出景点文化,充分挖掘各景点的人文特点,提高景点的文化内涵,把有关各景点的历史典故、轶事、民间传说、诗词等搜集整理,让游客明白蕴藏在景观内的文化意蕴。要以市城区为重点,开发一批上规模、高品位、独具特色的文化项目。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题,它对旅游业的
发展也有积极地指导意义。如何充分利用某市旅游资源的优势,使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有效结合,实现某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更多人关注的问题。某市旅游开发重点应落在“文化”二字上,即:将某市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名人文化等与旅游相结合,使传统旅游升华到全方位高层次多效益的文化旅游上;加大已有人文历史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赋予原有景观以更深、更新的文化内涵;注重发掘自然景观的文化价值,努力建设具有某市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网络,早日实现某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云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探讨
云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探讨
摘要:20多年来,旅游业正逐渐成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但目前在云南省很多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已十分严重,已影响到了云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云南旅游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对云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进行探讨。
关键词:云南旅游资源 生态 环境 可持续发展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迅速扩张的工业生产体系在给云南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旅游资源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工业“三废”排放已成为主要污染源。
一、云南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资源
1、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云南跨越7个气候带,几乎囊括了全国从南到北的各种气候类型,独特的气候多样化孕育了动植物的多样性。云南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寒、温、热带的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物;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众多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在海拔76.4~6740米的地带上,巨大的垂直变化的地质构造,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中国大地上所有气候类型和风景景观:既有热带雨林景致,又有雪域和草原风光,还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冰川,而雄奇壮伟的石林和“三江并流”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云南有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密集、种类最多、时代最早的恐龙动物群化石的“恐龙之乡”(禄丰县);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软体动物化石群地(澄江县);以及世界闻名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猿人化石地(元谋县)。20世纪50年代以来,云南省先后建起了92个野生动物、植物保护区,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网络,占全省面积的38%,国家级、省级及地(州)级自然保护区数量和保护范围居全国第一。
2、独特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云南独特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富饶秀丽的边塞风光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不仅在国内独树一帜,在国际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云南是亚洲几大文化板块的结合部,以形态多样的少数民族本土文化自立,兼容汉、藏、巴蜀、荆楚、南亚、东南亚文化的精华,形成异彩纷呈的多元民族文化。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少数
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多。云南共有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特有。2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景观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为典型、最为集中的,这也是云南旅游业的一大特色。
3、奇特性
通过云南省众多的景观与国内外相似或同类景观比较,得出这样的结果:云南省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奇特性,有的景观堪称世界自然奇观,构成旅游资源优势。例如,“三江并流”景观雄奇壮美;虎跳峡以其雄壮奇险著称于世,是世界最深的峡谷之一;而昆明石林更以其特殊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而举世闻名;发育着现代冰川类型的玉龙雪山是世界上纬度最低的冰川,山上终年积雪,山下四季如春,从山脚河谷地带到峰顶具备了亚热带、温带、寒带的完整的垂直带自然景观;素有“东方大峡谷”之称的怒江大峡谷长310公里,平均深度2000米,为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地处印度与欧亚大陆两大板块边缘的腾冲火山群类型齐全,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分布集中,居全国之首;建水燕子洞为特殊的地下喀斯特地貌景观,是亚洲最大、最壮观的溶洞之一。
4、旅游产业体系渐成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旅游业发展迅速,在食、住、行、游、购、娱等结构上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其综合接待能力位于全国的中上等水平。在旅游产品方面,丰富绚丽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多姿溢彩的旅游产品,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民族民俗风情旅游、生态旅游、会议节庆旅游、雪域旅游、探险旅游、漂流旅游等旅游产品,被广泛分布在全省六大旅游区,并分别连在11条国家级精品旅游专线中。经过近20年的努力,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已经颇具知名度。
5、潜力性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旅游资源丰富,但绝大数未加以开发利用。可利用和挖掘的潜力还很大。例如:位于中甸德钦县境内的梅里雪山,冰峰相连,雪峦绵亘,势如刀劈剑削,气势非凡,到如今仍处于半开发状态,其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为云南最高点,迄今仍是无人登顶的处女峰“;位于怒江两岸的高黎贡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景物雄奇壮观,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素有”东方多瑙海"之称的澜沧江(湄公河)是东南亚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现在处于未开发状态。另外,如石宝山、巍宝山、腾冲、滇东北等地,很多举世奇观尚未向广大旅游者展示其风姿,处于藏于深山人未知的状况;而大理、西双版纳等许多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旅游资源也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度开发,不断补
充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充分挖掘出其潜力。
二、云南旅游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云南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其污染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城市附近河流和湖泊的水污染呈加剧趋势,城市和部分城镇的大气污染逐渐加重。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随之而来的是云南省大面积的旅游资源也遭到了被污染的命运。云南省其它著名旅游区的不少名山胜水也处于伤痕累累的生态恶化困境。旅游活动会给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带来多种污染,其中包括垃圾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视觉污染等。旅游者在住、食、行、游、娱、购等消费活动中,很容易打破自然生态系统中原有的平衡和协调。另外,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
除昆明旅游区外,外线旅游设施建设较差,如东部旅游线以石林、溶洞、高原湖泊为主体,景区建设覆盖面积较大,但旅游路线长,景区开发较差,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保护意识差
开发过程中资源的保护意识差,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例如:
(1)云南大理古城是我国保护较好的古城,系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旅游开发建设中,片面考虑古城原石板地面不利旅游车行驶,将石板撤毁换为柏油路,与古城风貌格格不入,破坏了石城的特色;
(2)石林外围石柱及部分珍贵地质现象在采石活动中遭到破坏;
(3)泸沽湖四周大规模采伐活动,严重地破坏了湖区生态环境,加重了水土流失,使湖泊淤积严重,湖边常有泥石流发生,影响自然景观;
(4)中甸地区部分草甸、沼泽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景观质量降低;
(5)滇池、洱海等优质景区,受到污染的影响和威胁,阳宗海、异龙湖、星云湖景观受到人为活动的较严重影响。
3、行业管理差
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云南旅游地的形象。
4、环境管理差
许多景区,由于环境管理差,直接有损于云南旅游形象。虽然各地政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抓环境卫生,但成效不大。脏、乱、差损害了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所带给旅客的美的感受,甚至引起游客本身的反感,造成游客滞留时间较短,回头率低。
5、宣传力度不够
云南诸多的名胜风景旅游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整整比其它旅游发达地晚发展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泰国每年要拿出旅游业收入的30%在全世界对其旅游进行宣传,美国则更多,而云南每年的旅游宣传资金不到旅游收入的5%。
三、发展云南生态旅游的思路
1、生态旅游进行合理规划
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做到有控制、有选择地进行保护性开发,对不具备开发能力以及开发条件尚不成熟的,一律实行严格的封闭性保护,对开发条件趋于成熟的,应认真做好以下工作:规划先行,实行有序开发。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任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规划强调规划、建设、管理、监测等多种系统环节,只有规划和监测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保护性开发才会落到实处。要建立环保奖惩制度,健全法制法规,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生态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要在对生态旅游地区全面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同时,规划时要注重多方的参与,普遍征求所有与区域总体布局等相关利益集团的人员的意见
2、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补偿机制。
云南地区应该按照“资源共享,成本共担”原则,由国家出面,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由国家对下游生态受益地区统一征收生态保护税再返还给上游生态建设地区和人民;通过国家预算,加大对云南生态重建和生态旅游产业的专项补贴范围和数额,如对云南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地特别是生态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各级政府建设项目应优先向这些地区倾斜,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给予补贴;继续实行有利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休养生息政策;加大国家的综合扶贫力度;建立生态旅游发展基金等等。
3、加强政府的宣传与管理
面临着日益开放的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云南旅游业,竞争更加激烈。与国内外著名的精品景区相比,云南知名度高、吸引力强的景区景点特点不突出,规模小、档次低,旅游基础及服务设施不配套,在旅游市场上的吸引力与竞争力不强,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条件下,抓好宣传促销工作,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政府主导旅游发展,主要对旅游业实行宏观调控。地方行政领导不得越权审批资源开发项目,不得利用行政权力干预环保执法,并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给予保障。把资源、生态状况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对旅游企业实行间接控制。
4、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结论:开发云南旅游资源,应树立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做到旅游资源开发一项、见效一项、保护一项,使云南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旅游区域,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之机,实现云南旅游业的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 瑞 苏维词 滕建珍:贵州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构想[J].生态经济,2005(6)
[2]刘德谦: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一一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个人诊释[J].昆明大学学报
[3]百度: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策略
第五篇:第十六讲 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讲解
第十六讲
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旅游资源破坏的现状;牢固树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掌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
旅游资源被破坏的原因 [教学难点]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对比分析
旅游资源的破坏因素 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核心内容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策略
一、旅游资源的破坏因素
1、自然因素造成的资源破坏
突发性破坏
缓慢性破坏
2、人为因素造成的资源破坏
战争因素的破坏
建设性破坏
旅游从业人员的破坏
旅游者的破坏
二、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1、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主体。
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最终目标
3、保护旅游资源才能够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核心内容
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 《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体,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旅游发展不能破坏这种脆弱的平衡关系。”
因此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就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四、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的实质内涵
公平性—强调本代人及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的旅游资源,特别是公平分配不可更新旅游资源
持续性—强调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应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全球性—可持续旅游发展作为全球旅游业发展的总目标,它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则必须共同遵守。
资源观—旅游业的生存与发展和旅游资源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关系,可以说旅游资源开发的潜力和可利用程度是旅游业能否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因此决不能掠夺性开发而最终导致资源枯竭,五、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的目标体系
可持续旅游发展是一个多层次的多元构成的目标体系,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和经济可持续性三个方面:
生态环境可持续性 社会可持续发展性 经济可持续发展性
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端正旅游资源开发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坚决避免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实现旅游“生态发展” 坚持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序性 提倡文明旅游,杜绝旅游污染
作业:请大家举自己熟悉的某一案例,分析其现状,并对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