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金融制度的变迁

时间:2019-05-13 11:5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日本金融制度的变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日本金融制度的变迁》。

第一篇:日本金融制度的变迁

日本金融制度的变迁

日本的近代金融制度始建于明治时期,从初期效仿英国到二战后美国主导,日本金融制度的政府管制色彩较为浓厚。经过不断发展,日本形成了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模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随着金融革新的深入,泡沫经济的破裂,金融大爆炸式推进资本市场变革,才能适应近来金融形式日新月异的变化。

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1872-20世纪40年代)

明治维新后1872年日本公布《国立银行条例》,受英国商人银行主义的影响,日本的现代银行制度按照资金需要的不同性质进行设置,由普通银行、储蓄银行以及特殊银行构成,分别履行作为商业银行、大众储蓄机构以及长期金融银行的职能。银行业之初企业与银行关系紧密,银行家通常由企业家兼任,成为“机构银行”。银行业早期监管较少,银行数量发展较快,一战后的1927年发生大规模挤兑事件,称为“昭和金融恐慌”。此后,首个银行法开始实施,对银行业有了最低资本金制度等监管要求,行业整合使得银行数目大幅度减少,至1945年战败时,普通银行数目由战前1283家缩减为61家。二战结束后,金融制度重建受到美国金融主导,但基本沿袭战前以及战时的框架,形成了分业经营、政府管制、间接融资为特点的金融制度框架。

经济增长期的金融制度(50年代-70年代中期)

二战结束后,金融业也成为日本管制最严的领域之一,分业经营是金融制度最显著的特点。分业经营包括:

1、长短期融资业务分离,2、银行业与信托业分离,3、银行业与证券业分离,4、对中小企业金融的分离。从二战时期延续至70年代中期,日本一直维持着以低存款利率为中心的管制利率体系。其中国债利率成为决定其他金融产品利率的基础,而存款利率则存在着由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决定的最高限度。通过设立外汇专业银行与外汇指定银行制,日本通过外汇管理隔断和防范外部经济变化对日本国内经济的影响。以上利率管理需要分业经营,有可巩固分业经营,而内外分离的制度又对此起了一定保障作用,因此三种特征相辅相成。

间接融资成为日本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通过分业管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界限划分较为清晰,但即使在直接融资领域,如债券市场,其发行金额与利率等也受银行影响。造成间接融资压倒直接融资的原因之一在于允许银行持有股票,从而通过持股对企业形成控制系统。

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70年代中期-90年代末初)

背景:1971年与1973年的两次石油危机使得日本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时期,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财政赤字扩大造成国债发行增加,对流动性要求越来越高。银行长期融资与短期融资分离出现松动,长期信用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份额下降至30%以下,利率管制使得资金向不受利率管制的短期金融市场流动。1973年日元实行浮动汇率制后,内外分离的管制受到冲击,国际化压力日益强烈。1981年银行法的修改使得银行获准国债的窗口销售、交易并推出存款与国债的组合金融商品。银行业进入国债市场的发行与流通,进一步使日本传统银行、证券分离出现裂痕。1984年日美日元美元委员会成立,以此为契机金融自由化逐步推进。

利率自由化:利率自由化是金融改革中另一重要因素。1979年为了完善短期金融市场,允许发行可转让存款(CD),其利率不受限制,成为利率自由化第一步。日本的利率自由化采用先定期后活期,先法人后个人,先大额后小额的原则进行。《临时利率调整法》中的利率管制对象不断减少,还采用了市场利率联动性定期存款等过渡性金融商品。至1993年6月,定期存款利率实现完全自由化,1994年10月,除支票账户以外的活期存款也实现了自由化。

日本利率市场化的特点在于

1、日本利率市场化受到国际社会的推动与干预:银行资金供给长期占全社会融资主流,当局缺乏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医院,而正是美国的直接干预,使得市场化进程尤为迅速果断。;

2、日本利率市场化伴随着市场化性质的存款与贷款新品种,比如大额CD,MMC,以平均融资利率决定短期优惠贷款利率,通过不断降低限额、放宽期限、增加品种等方式扩大新金融产品的份额,从而达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目标。

3、日本利率市场化推进分层循序渐进,先国债利率后存贷利率,先长期资金市场利率后短期资金市场利率,先大额存款利率后小额存款利率,从1979年至1994年共用了16年,具体推进中较为审慎与保守,可保持经济金融的稳定与持续发展。而这种循序渐进,也是的日本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大部分都存活下来,其正常经营没有收到较大影响。

4、日本的利率市场化并不完全。事实上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并不由各金融机构通过市场资金供求决定,而是受到货币管理当局的限制。不同产品的利率需与国债或大额CD的利率挂钩,各个金融机构必须支付统一的“市场利率”。

放宽并废除外汇管制:1949年制定的《外汇及外贸管理法》原则上禁止所有对外资本交易,仅允许破格引进个别交易品种。1979年《外汇法》得到全面修改,居民外汇存款实现了自由化。1984年《日美日元美元委员会报告书》发布后,撤销了对日元汇兑业务的管制,此后逐渐放松对欧洲日元的管制,允许外资银行参与日本信托业务等。

资本市场的自由化:70年代后,日本公司债市场上存在许多制度方面的限制及约束,使得大企业倾向于在海外市场发债,国内公司债市场空洞化较为严重。1987年废除了对公司债发行业务的管制,采用国内公司债评级制度;1988年4月引进申请制,取消发债协会。1993年取消了受托制度,撤销公司债发行额度管制措施,1996年公司债发行市场完全自由化。自由化后的公司债市场降低了国内公司债市场发行的成本,发行量大幅攀升。

泡沫经济时代(90年代初)

80年代也是日本金融业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1990年日本利润前10名的企业中有8家金融机构,而1980年尚无一家公司排至前10。金融业发展超出实体经济,1979年至1989年日本的金融资余额增长了3.2倍,而同期的GDP只增长了1.8倍,金融交易日趋活跃,金融机构开始设置大量的海外分支机构。尽管利差不断缩小,银行收益仍不断扩大,其主要收益偏向纯金融资产,股票资本收益对金融行业影响明显。对于银行业来说,城市银行扩张迅速,其资产规模,业务范围均与地方银行拉开较大差距。

由于消费品物价在80年代与90年代均保持均衡,日本央行为了应对日元升值保持了低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并放松了对资产价格的管制。而80年代进行的金融自由化又意味着国内间接贷款与直接贷款相转化,分业经营的存在使得银行通过设立住宅金融专门公司拓宽银行的贷出渠道,导致这些非银行机构承担了大量风险。1991年资产泡沫破裂以后,非银行机构纷纷倒闭,其持股银行也产生了大量不良债权,从而日本经济步入失去的二十年。

金融大爆炸(90年代中期)

泡沫经济的破灭使得银行业进入兼并重组大潮,对分业经营的讨论最终促使1993年《关于为了金融制度以及证券交易制度的改革完善有关法律的法律》的实施,银行业与证券业关于分业之争实际上成为90年代金融变革的核心。1993年通过的《关于为了金融制度以及证券交易制度的改革完善有关法律的法律》规定不同行业间以行业子公司的方式实现向对方领域的渗透,银行可以拥有证券公司或经营信托业银行所发行的半数以上股票。但当时不同行业渗透设立的子公司还有一定业务范围的限制。1996年,日本提出“金融大爆炸”,加快之前循序渐进的放松管制步伐,全面实现国内外资本账户的自由化,改革证券市场,放松对银行业的管制。1999年又进一步废除对银行子公司业务范围的限制,从而取消了银行业,证券业与信托业的界限。2001年又进一步放开银行兼营信托业的管制。

金融大爆炸时期,多数政策与证券市场有关,如在证券市场实行登记注册制,放开委托交易手续费,废止股票交易必须集中于证券交易所的规定,使得证券公司相互竞争,优胜劣汰。场外市场发展迅速,交易量与交易品种增多。1997年解除了对银行控股公司的禁令,增加了行政管理的透明度,停止使用效率低下的通告及事务联络体系,实行国际化的会计制度。

进入二十一世纪,日本的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高,对各行业的管制几乎消失,金融大爆炸式的改革颇有成效。

参考文献:

日本的金融制度,鹿野嘉绍,中国金融出版社

日本利率市场化的背景、方式及特点,孟建华,上海金融2004年第1期

第二篇:日本金融专业学什么

日本金融专业学什么

金融是什么?

金融是指以银行为中心的各种形式的信用活动,以及在信用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货币资金的融通。它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的总称。兹维·博迪和罗伯特·默顿在他们著名的《金融学》中给出的定义最有代表性,即金融是研究人们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跨时配置稀缺资源(货币)的一门学问,时间和不确定性(风险)是金融的两个特点。

金融学学什么?

金融学科以现代金融理论为指导,运用案例研究等方法和手段,借助现代信息工具,研究资金融通方式以及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职能与运作。本科阶段除了要求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接受相关业务的基本训练,比如分析、预测股票和外汇价格的变动,掌握时机买卖证券赚取利润的技巧等。金融学还将告诉你银行、保险公司是怎样吸引存款和保险的,是怎么投资赚钱的。

武汉韩日联合交流会的老师跟我们介绍:以东京大学为例,东京大学金融学科从200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本科的专业课就包括资金运用和金融工程学、企业财务、企业会计、金融系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等本专业型很高的课程。在资产运用和金融工程学中,可以学习到期货交易和证券投资相关的知识;而在金融系统分析课程上则可以学到博弈论(对策论)等相关知识。

什么人适合学习金融学?

此专业偏文科,知识多属文科范畴。毕业生进入外企的机会相对较多,而且进行证券投资等银行、证券及保险相关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因此,良好的英语、数学基础以及计算机应用技能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对数字比较敏感,同时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学生更适合选择该专业。需要提醒的是,从事金融工作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承担投资风险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压力。

日本的金融学存在于什么体系?

日本的金融学多存在于经济学学部或研究科。也有一些金融课程会存在于经营学部的课程中。搜集金融学相关信息,按分类寻找相关内容会更加清晰快捷明了。

日本金融学专业牛校有哪些?

常年实力居于前十的实力院校为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一桥大学、大阪大学、名古屋大学、横滨国立大学、神户大学、九州大学、千叶大学、北海道大学。

学金融学有发展前途吗?

金融业是在封建社会末期伴随商品货币关系发展而产生的。货币兑换、保管与汇兑是它的最初形态。当今的金融行业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前途光明的行业。根据WTO协议规定,2006年中国的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金融国际化的趋势不可阻挡,而人才短缺是我国金融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日本的金融专业虽不及欧美,但是中日经济交流频繁,学习日本的相关金融理论无疑会对进入中日金融经济行业起到良好的作用。

金融学毕业后就一定去银行工作吗?还有哪些就业渠道?

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多元化与多样化,随着金融市场的日趋规范,毕业生在金融行业的从业选择变得越来越宽泛,除了到银行就业,他们可以在证券公司、信托公司、投资咨询公

司、保险公司以及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另外,随着金融业的不断调整和推出增值服务,对相关人才需求也急剧增多,同时新的金融服务机构也将逐渐成为吸纳金融人才的大户。

以下是金融学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几条就业渠道:

1.进入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做金融官员,但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主管部门难度较大,尤其是本科毕业,除非本人确实非常优秀。

2.进入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很多基金经理、投资银行经理人员都年薪过百万。但这其中风险较大,且对学历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个人投资管理、金融运营能力的要求更高。

3.到银行做职员,负责银行存贷款以及投资业务的管理。

4.到高校或研究机构从事教学或研究工作,这应当是有志于做学术的同学的首选。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金融业人才有“高消费”的特点,所以金融学本科毕业生没有较大的专业优势,要想在金融业成就一番事业,进一步深造也许是必经之路。

第三篇:日本企业的变迁

日本企业的变迁

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民族文化差异、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都会影响各国企业文化的形成。日本企业受东西方文化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极大推动了公司的发展。

二战中日本国内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世人都以为它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但不久便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实现经济腾飞,迅速崛起而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日本的企业文化。他们更重视管理的软性因素,更重视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更重视培植企业自身的“社风”、“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等。

公元一世纪,中国儒家文化传入日本,日本人接受了儒家中的等级观念、忠孝思想、宗法观念等,逐渐形成了“稳定性强”的具有大和民族色彩的文化,它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管理方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属于典型的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历史上长期盛行单一的种植经济,这种劳作方式需要整个家庭及邻人的相互协作,因而倾向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加之日本是民族单一的国家,因而这种重视集体力量、发挥集体智慧的思想就更浓厚。这种国民团结一致的精神表现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就是政府和企业密切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力量。日本的经济崛起过程中,重视企业文化成为保持企业凝聚力、强化企业管理水平和提高经营效率的重要原因,企业文化成为日本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日本企业在建设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一些特点,并成为日本企业文化的特色。如果把独特的文化氛围比喻为日本经济的腾飞肥沃的土壤,那么良好的企业管理则相当于对每一棵幼苗的精心培育,是日本企业能够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因素。从微观层面来看,国际经济学界通常认为日本的企业管理有三大“神器”:终身雇用制度、年功序列工资制度和企业内劳动组合。除此之外,日本企业内的教育培训往往不为外人所重视,其实这是推动日本企业高速发展的又一秘密武器,即第四种“神器”:独到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

日本企业积极倡导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相统一,为企业发展培育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日本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突出强调:一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切实实现股东和员工的利益。二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直接外在表现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务。三是在可能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促进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繁荣。四是遵守法律法规,做到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信息,保证经营活动的公开和透明。五是把企业发展同造福人类、保护环境、建立循环型社会统一起来。

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贫富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社会矛盾并不突出。日本企业通过强化共同体意识、积极倡导履行社会责任等,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由于长期以来一些杰出的企业家的积极倡导和实践,形成了日本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文化传统,这一传统引领着日本企业的发展方向,使日本拥有一大批历经百年长盛不衰的企业,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日本跻身世界经济强国奠定了基础。

日本企业倡导把企业以人为本与员工以企为家统一起来,特别注重建设人企合一的发展团队。

1990年代以来,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经济处于缓慢增长期,即使在企业面临各种困难的情况下,日本企业仍然坚持以“年功制”为主的分配模式,较好地保持了员工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这种精神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等企业制度基本不变,努力做到不裁员,保持员工队伍的相对稳定,保持员工福利待遇基本不变;二是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开拓海外市场,为员工发展创造更多空间;三是不断优化员工的生产生活环境,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

日本企业努力做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统一,培育支撑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文化力量。

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在40年以上,有的长达百年。如资生堂株式会社已有133年历史,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已有87年历史。这些企业长寿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和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同时,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企业发展既植根于厚重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累之中,又能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发展创新。通过创新,把企业建成命运共

同体、发展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很好地继承了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如协调配合的团队意识、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并通过创新,把企业建成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二是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注意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基因”,使之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精神财富。三是通过建立资料馆、纪念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使企业创造的文化成果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通过免费向社会开放,使之成为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成果,达到了用文化提升企业形象的目的。

日本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把宣传产品与经营“文化”相统一,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日本企业在宣传产品的同时开始经营“文化”。一是非常重视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宣传。企业设有规模较大的宣传部门、企业文化部门或形象策划部门。二是对文化进行战略投资。资生堂早在1919年就在东京的商业中心设立画廊,免费为世界各地的未成名青年画家、摄影家提供展出作品的场所,并聘请一批艺术家到公司从事形象设计与宣传工作。目前已有5000多位艺术家在此展出并留下大批作品,资生堂也在形象宣传中创造了一大批作品,这些作品已成为资生堂的文化资产,并随着这些艺术家知名度的扩大而不断增值。

日本企业注重企业家高度文化自觉与员工自觉践行文化相统一,确立了上下同欲的文化追求。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以确立共同的文化追求为目标,把企业家的文化自觉与提高员工的文化执行力统一起来,使企业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

日本企业家的文化自觉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确立了文化主导企业发展的意识,自觉用文化创新引领企业发展。二是具有崇高的文化追求,深刻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文化自觉程度。三是这些企业的企业家都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关键性人物,起着倡导、实践、推动和变革企业文化的关键作用。四是普遍把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为企业的重要使命。五是具有敢领风气之先、不懈创新的可贵品质。

企业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都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国土资源匮乏;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以村落为单位的农耕社会里对集体有严重的依赖传统。因此,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要想获得生存,单靠个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必须借助集体的力量。

日本企业文化包容面很广,但主要内容是有关“和”的观念。“和”是日本企业管理范畴中的哲学概念和行动指南。其内涵是指爱人、仁慈、和谐、互助、团结、合作、忍让,它是日本高效能团队精神的基础。“和”的观念其实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但在日本又发展了儒家思想。中国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礼、义”而在日本则强调“和、信、诚”,由此使得日本企业文化中包括着“和、信、诚”的成分,使得人们注重共同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并时刻约束自己,所有日本的企业都依循“和”的观念行事。

在日本人看来,一个团体或企业如果失败,多半由于缺乏“和”的精神。真正实行了“和”的团体,势必带来和谐和成功。理想的工作环境,使人的潜能得到良好的发挥,使得人找到人生的归宿,达到幸福的境界。“和”的观念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引导着日本企业的经营哲学。日本企业实行的自主管理和全员管理、集体决策和共同负责、人与人之间的上下沟通,乃至于情同手足,这些都与“和”的观念密不可分。

除此之外,现今的日本企业还有很强的节俭意识。日本是一个岛国,地小物稀,这培养了日本民族节俭的观念,“勿暴殄天物”是许多日本人的口头禅,这深深地影响着日本的企业文化。日本的汽车产品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很强的竞争力,就在于它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低,这不能不说日本民族的这种固有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

日本曾经历过全盘西化的维新,东方文化还是对他有深深影响。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人”的定位。西方文化,可以被归结为一种个人主义文化,而受儒家精神濡染的东亚诸社会的文化,基本上是一种社群文化。东亚的社群文化主张企业、经济和社会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协调一致的运作。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视角来看,东方文化下的人简直就是“无我”。与这种精神资源中的“无我”意识联系的是在社会秩序网络结构中的“克己”即“自我舍弃”。每一个人从某种程度上丧失了独立的个人“人格”,从而变成了社会秩序网络结构上的一个“结”。社会秩序已把人的“人格”甚至“人性”内涵于其中,从而变成了这些社会中注重人事关系、人互相牵制的秩序网络。这种“无我”在日本经济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就是企业中强烈的团队本位主义。日本人重视他人的评价、暗示、期待和赞许,即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制约中行善。这在企业中,就表现为鼓励员工

之间的公开竞争,并把企业的诚信摆在首要位置。

一个地域狭小、自然资源奇缺、人口密集度如此高的岛国,何以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出人意料的在短短不到30年时间内异军突起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这对中国企业发展模式也提供了启示。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是经常变化的,但是,立足于按照人的本质或自然规律而得出的正确的经营理念,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无论是国内国外都是适用的,企业应当坚持一贯地奉行这种正确的经营理念。这种经营理念也包括用生成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所谓生成和发展,简单说来就是日新,又日新。这就是宇宙万物运动的自然规律,从这个观点来看企业的经营,可以认为各个产品或各个行业也存在着一定的寿命,原则上必须不断地进行新的开发、新的投资,而企业形象、企业战略也必须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要日新月异。

参考文献:

[1]罗长海.陈小明.企业文化建设个案评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张德.潘文君.企业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华瑶.企业文化与评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4]王东.现代美日企业制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李智.日本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文化创新的几点启示[J].清华同方数据库.

第四篇: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专题讲义-2003年春季

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

研究制度的重要性:

 技术潜力的发挥决定于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 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制度变迁的过程

 例子:交易制度的变化—原始人躲在树后(为何躲在树后?),庙会,墟集,日中为市,市

 变化的原因:经济剩余和交易的频率的增加。 什么是制度:

一套由人制定出来的,规范人们互动行为的规则。如市场制度:交换的地点,交换的原则(双方同意,等价交换),交换的中介。 制度的俩个层次:

 组织:三权分立、市场、学校  价值、精神  制度的两种形式:

 正式制度:经政府制定的,如法律;

 非正式制度:社会上自发产生,并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如乡规民俗

 制度一词的两个内涵:

 制度安排:婚姻制度(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一夫一妻)

 制度结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 为什么需要制度:(人为何要制定出制度来规范人类自己的行为?) 人生活在一起才需要制度,鲁滨逊不需要制度

 荀子在谈到“礼”的起源时,提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 • 礼论第十九》)。

 直接原因:人们在一起有好处,可以使每个人的效用增加  每人一生中生产和消费的不一致性  生产和生活中风险的存在

 规模经济:部落有利于抵御野兽和其他部落的侵袭  专业分工:每人效率的提高  上述功能主要经由组织来达到

 间接原因:人在一起会产生问题:协调、防止搭便车、减低交易费用

 不同人与不同人,不同人群与不同人群间相互协调的必要,集市的时间,交通规则

中国经济专题讲义-2003年春季

 

   防止搭便车的必要,如原始社会中的禁忌、鬼神  减低交易费用的必要,如原始社会中的报复行为(为何要报复?)现代社会中信用

意识形态是最重要的减少交易费用防止搭便车的制度安排 定义:

 反映社会需要和个人、组织、阶级或文化的愿望的思想总和(The body of ideas reflecting the social needs and aspirations of an individual, a group, a class, or a culture.) 意识形态是政治、经济或其它制度基础的一系列主义或信仰(A set of doctrines or beliefs that form the basis of a political, economic, or other system.)意识形态经济学:

 意识形态的三个特性(North):

 意识形态是一种世界观(理想的社会)

 意识形态是一种价值判断(判断好坏行为的信息节约的工具) 意识形态和经验不一致时,意识形态会改变

 意识形态的功能在于减低搭便车,但是意识形态为何能达到这个功能?诺斯认为是非理性行为。(例如投票的行为) 意识形态是一种人力资本。(像欣赏古典音乐的能力)

 人有成为好人的愿望

 意识形态需要发资源去获得是一种投资  意识形态相对稳定,资本的特性

 意识形态的强度影响选择性激励的强度(内心自我的惩罚和奖励)。选举的行为。

 意识形态是人力之本理论的一个检验

 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为何年轻人较易改变意识形态  意识形态具有外部性,政府投资于意识形态教育

道德、价值观念等也可以从同样的人力资本的角度来分析—教育的重要性,稳定的社会和流动性大的社会的不同 什么是最优的制度安排

 制度集合:每种制度服务都有许多制度安排可以提供

 如养老:原始共产社会、农业社会中的养子防老、现代社会中的保险

 如市场交易的几种方式:原始人躲在树后、庙会、集市、现代市场。

 如交易中介的几种方式:以物易物、贝壳、黄金、纸币、信用  产权安排:共有、私有  制裁:报复,法律

 制度的存在和维护有成本,最低成本达到同一服务的就是最优的制度安排,最优的制度安排取决于需求密度、制度安排的效益、交易费用、意识形态和制度结构中的其他制度安排

 需求密度:以货易货和货币的比较,市场的几种形态,躲在树后  制度安排的效益:圈地运动,新大陆发现后,印第安人的故事  交易技术:美国西部开发中,牧地产权的变化

中国经济专题讲义-2003年春季

 

 

  政治体系和意识形态:奴隶制、封建制、民主  其他制度安排:报复行为和诉之于法

 可选择的制度集合受到知识和政府政策的制约,例如产权制度。怎样对待外国的制度:  扩大制度集合

 外国的月亮不见得比较圆(不同的发展阶段、交易技术、和制度结构中的其它制度安排)(英美和法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不同,日本-king maker,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什么导致制度不均衡:  制度需求移动

 人口增长:要素相对稀缺性变化,人的所有变为地的所有  经济增长:承担风险的能力变化,如原始游猎社会到农耕社会的变化、养老制度的改变(养子防老到不生育主义),时间价值的变化导致繁文缛节的减少。 经济活动增加:集和市  交易费用的外生变动

 美国西部的故事,顾炎武日知录里的故事

 火药和西欧民族国家的出现及封建制度的崩溃  制度集合的变动

 政府政策  外界接触 制度变迁的两种形式  自发和强制 自发的制度变迁

 制度不均衡带来制度变动的效益,亚洲割稻的故事,非洲的白领的故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

为什么自发性的制度变迁不足以完全消除制度不均衡

 制度是规范人们互动的行为规范、公共选择、搭便车, 利益的重新分配、利益集团的冲突,亚洲割稻的故事,“人心不古日风日下”,非洲的故事,安徽小岗的故事  制度创新领袖—得到其他补偿 强制性制度变迁的重要性

 制度是一种公共产品,自发性的变迁经常无法达到最优,市场失灵  政府是一个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组织,有强制力量,可以提供公共产品

 但政府是否会做出最优选择

如何研究政府的行为:主体论,权力均衡论,领袖和委托代理人论 领袖和委托代理人论

 最高领导人有相当大的自由度  政府是一个多层的委托-代理结构

 政府的行为是其统治者及其官僚互动的结果

政策失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何会失败-信息不完全和激励不相容

 统治者个人偏好和效用不同于全社会的偏好和效用—生存、富国、强兵

中国经济专题讲义-2003年春季

 意识形态的僵化—未能与时俱进,苏联东欧的例子  官僚体制-委托代理人的冲突,粮食收购部门

 利益集团的冲突—统治者的生存靠社会中的某一集团的支持,美国的总统对华政策的转变

 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西方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性, 制度的两个层次

 组织

 价值、精神

 组织的作用必须有相应的价值和精神的配套才能发挥预期的作用

 政府可以改变组织、政府和社会精英可以倡导某种价值和精神,但无法规定价值和精神,例如,拉丁美洲和美国的宪法相同,但民主法制的精神不同

强制性的变迁最好有自发性的基础。

第五篇:日本金融专业排名

日本留学:金融专业排名

去日本留学,大家都想在教学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的专业学习。而汇聚了众多精英学子的金融专业无疑是众多留学生的心头好。在日本,金融专业一般从属于经济学部,会计专业则属于商学部或经营学部。作为最有“钱途”,常年占据日本薪酬排名前十的专业,日本金融专业的排名是怎样的呢,以下是日本金融专业的排名介绍,希望供有意留学日本的同学们参考。

1东京大学经济学部京都大学经济学部一桥大学商学部、经济学部大阪大学经济学部

5.名古屋大学经济学部

6.横滨国立大学经济学部

7.神户大学经济学部

8.东北大学经济学部

9.九州大学经济学部

10.早稻田大学经济学部

韩日联合交流会的老师提醒我们,金融专业对数学有一定要求,想要留学日本攻读金融专业的同学们一定不能忘记数学的学习,语言基础加上一份良好的数学成绩无疑将会为你的留学锦上添花。

下载日本金融制度的变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日本金融制度的变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日本金融自由化及启示

    案例七:日本金融自由化与启示 二战后至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一直对金融业的市场准入、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金融业的价格与非价格竞争、资本国际流动等实行严格的管制。此......

    日本土地制度

    [转帖]日本的封建土地制度 日本, 土地制度, 奴隶社会, 封建, 古罗马 日本的封建土地制度[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55 文章录入:千宗易月 ] 日本的封建土地制度 录入......

    日本检察制度

    日本检察制度 日本与我国同属亚洲国家,历史上受到中华法系的深刻影响,后又模仿西方制度,其检察制度既完整又有某些特色,对我国清末以致民国检察制度曾产生过影响,为大陆法系检察......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

    班级:财政班姓名:李娟学号:20094210017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在战后取得长足发展,基本形成综合性的体系。但是,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

    日本养老制度

    原标题:第三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将于5月4日-6日在京召开 国际在线消息(实习记者 刘开义):4月28日,第三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举行新闻通报会,通报博览会筹备工作等情......

    日本金融专业深度解析

    日本金融专业深度解析 留学日本,选专业是很关键的一步。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人们最关注的无外乎是专业前景、就业方向和薪资水平。作为文科中被认为是最有“钱途”的金融专业,要......

    新中国休假制度之变迁

    新中国休假制度之变迁 劳动时间的缩短和休假时间的延长是人类文明的大趋势。在这方面,美国走在世界前列。企业家亨利·福特早在1926年,就在其汽车公司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他......

    唐宋制度变迁的视角之一

    唐宋制度变迁的视角之一:土地产权 郑学檬 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岳麓书社1996年)一书中,我着重讲了科学技术发明、科学技术知识对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