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本的国际贸易分析以及中国与日本经济贸易关系
《对外贸易地理》 期末课程论文
姓名:尹志慧
班级:国贸1010
学号:10051028
3完成日期:2013年6月
日本的国际贸易分析以及中国与日本经济贸易关系
摘要: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其贸易伙伴的对外贸易联系紧密,我国的邻国日本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其国际贸易与我国有着紧密的联系。下面我将用对外贸易地理的角度说明日本的国际贸易情况以及我国与日本的经济贸易关系。
关键字:国际贸易,贸易伙伴,贸易关系,贸易地理
一. 日本概况
国名:日本国(Japan)。居民:约1亿2745万(截至2003年2月)。主要民族为大和族,北海道地区约有2.4万阿伊努族人。通用日语,北海道地区有少量人会阿伊努语。主要宗教为神道教和佛教。首都:东京(Tokyo)。人口约1229万(截至2003年2月)。国庆日:天皇诞辰日:12月23日(相当于国庆节)。行政区划:分为1都(东京都:Tokyo)、1道(北海道:Hokkaido)、2府(大阪府:Osaka、京都府:Kyoto)和43县(省),下设市、町、村。
二.日本自然状况
日本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属温带海洋性气候,中年温和潮湿,东无严寒,夏无酷暑。6月多梅雨,夏秋季多台风。1月平均气温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千米,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其他6800多个小岛屿。
三.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
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02年GDP总值占全球GDP的13%,外汇储备总额和海外纯资产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外贸总额居世界第三位。日本国民经济构成特点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占主要地位,且在产业中所占比重继续呈上升趋势;传统的工业、制造业占较重要地位,但比重将继续下降。高新技术和现代农业发达。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增长乏力,持续低迷不振,2001年以来进入全面通货紧缩状态。小泉执政以来主张进行彻底的经济结构改革。主要措施有:消除不良债权,重塑金融系统;控制财政赤字规模,优化预算配置;
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放松政府管制,激发民间活力等。2002年2月,日本政府推出综合通货紧缩对策,核心是促进解决不良债权、稳定金融体系。2002年日本GDP增长率为1.6%。股价持续低落,失业率居高不下,破产企业不断增多,经济低迷的局面仍未改观。国内生产总值(2002年):约4.2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2年):约329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2年度):1.6%。
以下是具体的经济情况:
1.工业:2000年工业产值(制造业、建筑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约占41.9%。工业部门的构成主要有机械制造业、建筑业、化学工业
2.农业:2001年农业产值约为519.3亿美元,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约占
1.3%。农业构成中,主要农作物有大米、小麦、豆类、薯类等,经济作物有蔬菜、水果、花卉等。
3.服务业:服务业近年发展迅速。2001年,主要服务业产值约为10兆2681亿日元,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约占2.0%。服务业的主要构成包括:机械设备等的长期租赁、信息服务、广告等。
4.旅游业 :2003年外国游客为521.9万人。主要旅游服务设施有各种规模的和式、西式及中式餐馆、温泉旅馆等。主要旅游点有:富士山、东京、迪斯尼乐园、箱根、大阪、京都、奈良、冲绳、北海道等。
5.金融:主要大银行有三井住友银行、株式会社
6.对外贸易 :外贸在国民经济占重要地位。主要进口商品有机械机器、原油等一次性能源、食品、原材料等;主要出口商品有汽车、电器、一般机器、化学制品。主要贸易对象是美国中国、韩国、香港、德国
7.动漫产业: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动漫强国,其动画发展的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已成为日本的经济支柱,在世界占有重要位置。年产值230万亿日元。日本动漫产业模式完整 动漫成日本第三大产业。目前,世界60%的动漫作品来自日本,动漫产业占日本GDP的比重超过10%,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同时,日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产业创作输出国。
8.渔业:日本是世界第二大渔业国于1989年还曾创下1190万吨渔获,从1973年能源危机后,深海鱼在日本不受欢迎.浅海鱼占50%总量养殖鱼则占33%以上,最受欢迎的有沙丁鱼,金枪鱼,螃蟹,秋刀鱼,鲔鱼和日本鰤鱼.日本至今依然有世界最大渔船船队和全球15%的渔获量占有率。但是也有论战说日本渔业太大规模而耗尽渔获量.远洋捕鲸业也被动物保育人士抗议.日本渔业显见的未来有缩减的风险存在。
四、日本的交通运输业
客运以铁路和公路为主,货运以公路和海运为主。铁路:总长27400公里。已运营的新干线长1953公里。2001年客运量217.2亿人,货运量5866.8万吨。公路:总长116.65万公里(截至2002年),其中高速公路8017公里(截至2001年底)。截至2002年10月,共有汽车7712.2万辆,其中货车781.2万辆,轿车4278.7万辆。2001年客运量564.96亿人,货运量55.78亿吨。水运:截至2002年12月,各种商船数为6650艘,总吨位约385.5万吨。2000年海运客运量为46.85万人,货运量为7.394亿吨。2002年前三个季度的内航货运量为3.4亿吨。截至2002年4月,港口总数为1088个。年吞吐量1亿吨以上的港口有:千叶、名古屋、横滨等。空运:2002年国际航线客运量1690.5万人,货运量103.29万吨。国内定期航线客运量9458.3万人,货运量83.61万吨。截至2002年1月,国际机场总数为23个,主要机场有成田、羽田、关西、福冈、札幌等。
五.能源状况
原油和铁矿石的生产极少。地下资源相当匮乏(但是各种矿产在日本都有发现,有“能源博物馆之称”)。不过水泥的原料石灰石、玻璃和一些建筑材料的原料如圭石等储藏丰富,被大量开采。过去大量生产金、银、铜和煤炭。在战国时期曾是世界上的主要黄金产地。现在仍有大量煤炭矿藏,但质量较低,没有开采。仍有一些金、银的富矿,但因开采成本高而开采甚少。日本海沿岸出产极少量的石油与天然气。在房总半岛有天然气的开采。近来在日本近海发现了大量的金、银、石油、可燃冰矿藏。但是因为成本考量而没有开采计划,仍处调查阶段。木材资源同样丰沛。在近海拥有众多渔场,捕鱼量世界第一,但是因为滥捕沙丁鱼等原因,渔业资源面临急剧减少的危机。气候温暖湿润,降雨多,且水土保持良好,因此日本拥有大量高质量的软水,生产出的饮料品质很高。
六.贸易
主要的贸易伙伴有美国、东亚、东南亚、沙特阿拉伯等。近年来与中国大陆和亚洲地区的贸易额大幅成长。长期维持出超。主要的进口物品以原材料为主,包括石油、铁矿石、半成品和食品等。出口汽车、电子产品、家电、机械和工业用机器人等。
同我国的关系 1972年9月29日,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翌年1月互设大使馆。中国在大阪、福冈、札幌、长崎,日本在上海、广州、沈阳和香港分别开设总领事馆。日本在大连设有驻沈阳总领馆办事处,在重庆设有驻华使馆领事部办事处。1978年8月12日,两国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同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日,双方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
中日两国保持了高层往来的良好势头。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了成功的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日。1999年4月日本参议院议长斋藤十朗对我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同年7月小渊惠三首相应邀正式访华。12月
中国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应日本政府邀请对日本进行友好访问,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七.中日经贸关系
中日两国互为重要贸易伙伴,经济合作密切。据中国海关统计,2000年中日贸易额达831.66亿美元,同比增长25.7%,其中中国对日出口416.54亿美元,增28.5%,进口415.12亿美元,增22.9%,均创历史新高。日本仍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对日本进、出口额分别占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8.4%和16.7%。据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统计,2000年日本对华投资项目1602个,同比增长41.02%,协议金额36.02亿美元,增44.71%,实际使用金额32.46亿美元,增8.07%。截止2000年底,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项目累计20340个,协议金额386.34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281.61亿美元。日本自1979年连续向中国提供了四批政府日元贷款,截止1999年总额达24535亿日元,按当时汇率约合180亿美元,占中国接受外国政府贷款的50%。2000年是第四批日元贷款的最后一年,日方表示2001年以后继续对华提供日元贷款。2001年中日贸易额为877.5亿美元,同比增长5.6%,其中中国对日出口449.5亿美元,增长7.9%,进口428亿美元,增长3.1%,中国顺差21.5亿美元。2001年4月23日,日本政府对大葱、香菇、蔺草席三种中国农产品启动临时保障措施,限制进口200天(11月8日结束)。6月22日,中国政府对日本产汽车、无绳电话、空调加征100%特别关税。12月21日,中日两国政府就解决贸易摩擦达成一致,日决定不启动长期紧急保障措施。12月27日,中国停止对日部分产品征收特别关税。2002年中日双边贸易额突破千亿美元,达1019.1亿美元(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协议金额53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41.9亿美元。2002年度日本对华日元贷款为1613.66亿日元,对华无偿援助为32亿日元。
2008年中日俩国的双边贸易达到空前的水平,对华投资累计项目超过四万个,实际投资金额达到646亿,成为中国外资的第二大来源地,中日俩国作为亚洲重要的俩个国家,在很多方面处在世界先进水平对中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今后的发展中俩国会进一步加强联系。
1.谢海燕.国际贸易运输地理.南京外贸学校校本教材,2006
2.余世明.国际商务单证实务.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3.孟世超.国际贸易地理.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4.于志达.国际贸易地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第二篇:日本经济类专业分析
http://liuxue.weilan.com.cn/
日本经济类专业分析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或个体与其他个体间的决策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了经济物品的消费、生产过程中稀缺资源的投入、资源的分配、分配机制上的选择等等。“宏观经济学”则以地区、国家层面作为研究对象,常见的分析包括收入与生产、货币、物价、就业、国际贸易等问题。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线性代数、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经济学面临的课题很多,研究方向也很多。其中日常中经济问题主要分为:研究人预期在不同的选择下“将会怎样”;探讨人在选择下“该要怎样”。
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专门人才,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本专业为文理兼具类专业,除了对日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主要要求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适合本科专业为经济学或第二专业为相关专业,并有一定日语基础的学生。
本专业需要有专业知识基础作为研究条件,如果有本科为其他理工类专业且在研究生阶段想要转为此专业的情况,需要学生有本专业第二学位,或者辅修为本专业内容,或者有本专业相关工作经验且自学过本专业内容;此外,如无上述条件,建议转为与本专业和学生原本科专业二者相关的专业。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为社会调查,理论论证,多数学生会报考修士(或博士)。
在经济学专业毕业之后,学生能从事经济预测、分析人员、对外贸易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管理类职位、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各种各样的工作。其中也有很多是在该领域继续研究或出国留学的。
理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世界经济 应用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
相近专业: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国民经济管理、贸易经济、保险、金融工程、信用管理、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投资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房地产经营与估计、统计学、国际文化贸易、税务税收。
商学是研究商品、服务等通过流通等手段到达消费者的过程以及范围,并通过这些研究来探讨企业经营,中小企业的经营诊断,经营管理论等一系列问题的学问
学生在选读商学时,先要清楚本身兴趣的是什么科目。有些人对商学感兴趣,可是却不喜欢会计,那么他也许可以选读行销或着重管理的科系。不过,因为各科系彼此都互相联系,所以可以用亲属关系来形容这种情况。比如说:学员在主修金融科时,都会修读会计科目一部分的课程。
商学专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出路良多,商学热门科系也因此较其他科系抢手。基本上,商业的范围包括会计与财务管理、银行学、商业咨询、保险、商业管理、市场行销、销售、物流、商业行政、金融、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甚至在配合电子时代,衍生出来的商业资讯工艺、电子商务等新领域。
商学的科目十分广泛,而且每项科目之间都有一定的辅助关系。想要从事商业活动不能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换言之,我们的商业知识越广,就越能在商场上得心应手。在一般的商学课程里,必修的科目计有∶经营学、计量经济学、贸易理论、经济制度学,经营职能学,经营战略学,经营组织论,国际经营学,人力资源学,会计学,经营管理学,经营史学等基础知识,同时还要选择性的学习与经营学相关联的科目。
商学专业的目标是通过教授商学以及通过多种多样的广泛的商学研究,来培养具有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素质的经营学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事业做出贡献。
商学专业基本为文科专业,要求有一定的日语水平,适合本专业的为日语专业或文科类其他专业但需要有一定的日语基础的学生。
本专业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基础作为研究条件,如果有本科为其他理工类专业且在研究生阶段想要转为此专业的情况,需要学生有本专业的第二学位,或者辅修为本专业内容,或者有本专业相关工作经验且自学过本专业内容;此外,如无上述条件,建议转为与本专业和学生原本科专业二者相关的专业。
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为资料整合,数据收集,理论论证等,多数学生会报考修士或博士。
在商学专业毕业以后,学生能在金融业,制造业,服务业,零售业,跨国企业,咨询业,信息产业,公务员等各种各样的领域活跃。一个商学系毕业生已具备多方面的商业知识和技能,因此,一个会计师可以去搞行销;一个行销出身的人也可以投入金融市场大搞投资。如果你手头上有一些资金,还可以创业当老板。其中最多的是企业经营领域,另外也有在教育界继续研究或考取资格后从事教育工作。
经营情报学、经营史、哲学、会计学、财务学、经济学、企业管理学、国际经营学、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技术经营学、商学、综合经营学、政治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学、危机管理、贸易商务、贸易政策
经营学(business administration、business management)是研究人类经营现象及其规律的学说,即是研究人们的经营关系、经营职能及其规律的学说。
从广义上来说是对企业组织的运营进行研究的学术领域。其对象多为企业组织,除此之外各种组织团体(如自治团体、NPO法人-即非营利性组织)也是经营学所研究的对象。狭义地说,经营学被看做以立足于长远、构建使组织团体更高效?更有效地运营的学术理论为目标的科学。
现代经营学是研究企业、网站和个人在新经济时代的经营的学说。经营学是系统论、结构主义理论和新经济思想在经营上的运用。因此,经营学的研究会涉及到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广告学和体验营销学的相关内容。
常见主要科目有:经营战略论、经营组织论、经济经营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论、会计学、经营管理论、经营史学、企业行动论、国际比较经营论等。
经营学专业主要是教授经营学相关的各种知识、例如营销学、管理学、以及经营战略、人力资源等,以及探讨企业经营相关的各种问题,解明其本质及规律等,培养具有丰富的经营学专业知识及素养的高级专业人士、为企业和产业培养将来的领导人才。通过广泛的经营学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通过专业研究,为开创经营学领域的尖端领域的研究培养高端人才。
该专业偏文科类专业,要求日语水平最好有一级,适合本科专业为日语专业、经济学专业、企业管理专业及其他文科类专业且有一定日语基础的学生。
该专业需要有经营学、经济学等专业知识基础作为研究条件,如果有本科为其他理工类专业且在研究生阶段想要转为此专业的情况,需要学生有该专业的第二学位,或者辅修为该专业内容,或者有该专业相关工作经验且自学过该专业内容;此外,如无上述条件,建议转为与该专业和学生原本科专业二者相关的专业。多数学生会报考修士(或博士)。
经营学专业毕业之后,学生能活跃在教育行业、各大企业、零售行业、物流业、网络、新闻行业、国际合作机构、咨询业、公务员等各种各样的领域。当然,到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经营学的教学科研、企业问题研究、各种经营制度的制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等工作是该专业的主要就职前景。
经营学主要有九大分支领域:经营管理、经营制度、决定分析、财务会计、会计制度、管理会计、市场营销、投融资管理、市场经济分析。
会计学(Accounting)是以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协助决策的信息系统,以有效地管理经济的一门应用学科,可以说它是社会学科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资金的运动。
主干学科:工商管理、经济学、法学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高等数学、概率统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会计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为文理兼具类专业,除了对日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主要要求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适合本科专业为工商管理或第二专业为相关专业,并有一定日语基础的学生。
本专业需要有专业知识基础作为研究条件,如果有本科为其它专业且在研究生阶段想要转为此专业的情况,需要学生有本专业第二学位,或者辅修为本专业内容,或者有本专业相关工作经验且自学过本专业内容;此外,如无上述条件,建议转为与本专业和学生原本科专业二者相关的专业。
会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实践调查,理论论证,多数学生会报考修士(或博士)。
一般是到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以及有关部门从事会计、财务、审计等实务,也可到高校、研究单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如果考上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可以直接到会计事务所高就了,或者大公司、外企。如果拿下国外的精算师、会计证,就业情况会更好。会计职业低层次的人才供过于求,高层次的人才供不应求,需求缺口还很大。会计的层次很分明,拿到了含金量较大的证书,比如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有几年的工作经验,这样很快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
其中也有很多是在该领域继续研究或出国留学的。
会计学按照服务领域不同,可以分为服务于盈利组织的企业会计和服务于政府和非盈利组织的会计。
会计学按照服务对象不同,可分为财务会计(也有称为对外会计)和主要为单位内部经营管理需要提供信息服务的管理会计(也有称为对内会计)。政府与非盈利组织的会计也有称为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或预算会计。
会计学按照教育课程知识体系的设置不同,一般可以分为基础会计学(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学(中级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高级会计学和会计理论学等。
相近专业: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 商品学、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商务。
国际贸易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探讨在跨国经济活动中,生产与消费的循环过程。主要以宏观的角度研究国际范围内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对资源配置影响的学科。它研究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也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的劳务和资金的流向,分析直接约束这个流向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国家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其分支研究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以及相关的经济政策。
国际贸易学专业涉及的课程比较多,学生要学习的基础领域和相关领域包括:基础领域(经济学、经济史、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领域(国际关系学、国际开发学、国际经济关系学、公共政策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同时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需学习的基础知识方向也需有所则重和有所区别。
国际贸易学的研究方向也很多,面临的课题也比较多,主要是集中在两国间经济研究,多国间经济研究以及地区内各国的经济关系等问题。
国际贸易学专业的目标是通过教授国际贸易学相关知识以及多视角多领域的研究,来培养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兼具广阔的视野的经济学人才,为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各个国家间经济活动提供学术支持,并做出贡献。
国际贸易学专业为文科专业,要求有一定的日语水平,适合本专业的为日语专业或文科类其他专业但需要有一定的日语基础的学生。另外根据学校的申请资格要求以及指导教授的研究范围和内容的不同,有的教授需要接收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的学生。
国际贸易学专业需要有专业知识基础作为研究条件,如果本科为其他理工类专业且在研究生阶段想要转为此专业的情况,需要学生有本专业的第二学位,或者辅修为本专业内容,或者有本专业的相关工作经验且自学过本专业内容;此外,如果无上述条件,建议转为与本专业和学生原本科专业二者相关的专业。
国际贸易学专业的研究方法主要为资料整理、数据调查、理论论证,多数学生会报考修士(或博士)。
在国际贸易学专业毕业之后,学生一般在跨国企业,金融机构,国际合作机构,市场营销,对外贸易,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等各种各样的领域活跃。其中也有很多是选择在高校或研究机构继续研究或出国深造。
数理经济学、经济计量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法学、世界经济史、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经济学、国际投资、国际企业管理、区域经济地理学、财务学、国际金融学、国际贸易结算、国际金融市场学、财政学、经济实践学、开发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学、国际经营学。
金融学(Finance)是研究价值判断和价值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传统金融学理论和演化金融学理论两大领域。金融学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研究资金融通的学科,主要包括四大学术专业领域:银行学、证券学、保险学、信托学。传统的金融学研究领域大致有两个方向:宏观层面的金融市场运行理论和微观层面的公司投资理论。
金融学主要学习方向:政治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证券投资、投资项目评估、投资银行业务、公司金融等。
金融学研究的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仅限于金融理论方面的研究,还包括金融史、金融学说史、当代东西方各派金融学说,以及对各国金融体制、金融政策的分别研究和比较研究,信托、保险等理论也在金融学的研究范围内。
金融学专业培养学生掌握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培养出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为文理兼具类专业,除了对日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主要要求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适合本科专业为金融学或第二专业为相关专业,并有一定日语基础的学生。
本专业需要有专业知识基础作为研究条件,如果有本科为其他理工类专业且在研究生阶段想要转为此专业的情况,需要学生有本专业第二学位,或者辅修为本专业内容,或者有本专业相关工作经验且自学过本专业内容;此外,如无上述条件,建议转为与本专业和学生原本科专业二者相关的专业。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综合运用各种最新的金融理论、工具、技术与方法,进行金融产品设计等,多数学生会报考修士(或博士)。
在金融学专业毕业之后,学生能够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资产公司、集团财务公司、投资基金公司及金融教育部门工作。其中也有很多是在该领域继续研究或出国留学的。
金融学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研究资金融通的学科,主要包括四大学术专业领域:银行学、证券学、保险学、信托学。传统的金融学研究领域大致有两个方向:宏观层面的金融市场运行理论和微观层面的公司投资理论。
金融学专业相近专业: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国民经济管理、贸易经济、保险、金融工程、信用管理、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投资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房地产经营与估计、统计学、国际文化贸易、税务、税收。
第三篇:浅议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关系
论文题目:课程名称:学 院:专 业:年 级:学 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课程论文
浅谈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关系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 月 日
目录
摘要、关键词.............................................3 1中印两国的贸易历程......................................4 2中印两国的双边贸易额现状................................5 3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
3.1 中印双边贸易差额分析............................................6 3.2中印贸易商品结构.................................................6 3.3中印进出口市场结构...............................................7 3.4 印度的贸易保护主义
3.4.1 中印双边贸易摩擦问题..........................................8 3.4.2 印度其他贸易保护措施..........................................9 3.5中印之间政治争端问题.............................................9 4 促进中印贸易发展的建议
4.1 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10 4.2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10 4.3 加强中印双方的商务谈判,减少贸易摩擦...........................10 4.4增强中印双方政治互信............................................10 5 结语...................................................11 参考文献.................................................12 浅议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关系
摘要: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土面积总和为128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5.6 亿,占世界人口总数大约三分之一。中国和印度均属新兴经济体,发展迅速。中国2001 年到2012 年国民总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0.1%,印度从上世纪90 年代进行经济改革后,经济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曾连续十年经济增长率超过6%。中国和印度的快速发展使中印两国,不仅成为了亚洲经济发展的引擎,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本文仅从中国和印度双边贸易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简单阐述中国和印度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历程和贸易额现状,分析中印两国双边贸易关系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力,从而提出进一步促进中印双边贸易关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印贸易
问题
建议 1 中印两国的贸易历程
中国和印度均是亚洲国家,中国和印度分别位于亚洲东南部和亚洲南部,中国毗邻太平洋,印度紧靠印度洋。中国和印度两国位于喜马拉雅山的两侧,是共享大约2000公里共有边界的邻国。在20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4世纪,中国和印度就已经开始了政治和文化的交流,著名的丝绸之路就见证了中国和印度的友好交流。
在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中印两国交往非常密切,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但是,1600年英国开始了对印度野蛮的侵略和压迫。在之后英国对中国的侵略中,印度也因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在英国侵占印度的这段时间,英属印度外交秘书麦克马洪还提出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为之后的中印边界争端埋下了隐患。在此阶段,中国失去了民族的独立。故此,中印的正常交往被迫中断。
1950年4月1日,中印两国正式建交,之后的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与政治关系的发展几乎同步,经历了起步、中断、恢复、增长等几个阶段,表现出“政冷经冷、政热经热”的双边关系特点。
1950—1962年为中国和印度建交初期,这一阶段的两国贸易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出于政治援助,贸易规模小且结构单一,双边贸易额仅为2.6038亿美元,两国贸易进出口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上,如大米、大豆、生丝、原棉、黄麻、烟叶等。
1962—1976年间中印贸易处于中断期。1962年中印因西藏边界问题爆发了一场边境武装冲突,战后,两国政府贸易中断并长期处于僵持状态,长达 15年的政治冰冻时期,两国贸易额几乎为零。
1976—1990年初,中印政治关系开始恢复,贸易关系随政治关系的冰封期结束。1976年4月两国互派大使,中印政治关系缓和,逐渐恢复正常的外交关系。1984年,双方政府签订贸易协定,两国均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到1991年,中印贸易额已达到2648亿美元。
从1990年初至今,中印政治经济关系迅速发展。
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问中国。两国签署中印关系原则的全面关系宣言,并根据《曼谷协定》达成协议,相互提供比最惠国税率更优惠会的协定税率。
2008年1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问中国,中印两国总理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21世纪的共同展望》,该文件标志着中印关系进一步加深,是指导两国经贸发展的重要文件。
2009年6月,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在内的金砖四国领导人在俄罗斯举行首次会晤,并发表《“金砖四国”领导人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会晤联合声明》。2010年4月,第二次“金砖四国”峰会在巴西召开,四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至此,“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初步形成。
2010年1月,“中国-印度经贸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印双边贸易额在2010年过500亿美元大关,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2014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中印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涉及中印经贸领域诸多项目的合作。2 中印两国的双边贸易额现状
表2.1:2006年—2013年中国对印度进出口贸易数额表
图2.1:2007年—2014.8年中国对印度进出口贸易数额
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中印两国政治关系的逐步改善,中印双边贸易关系稳步发展。2006年,中国和印度的双边贸易的进出口总额达到248亿美元,到2007年,中印两国双边贸易总额已经达到了386亿美元。2006年与2007年相比,进出口增速达到了55.65%。从2001年到2008年,中印双边贸易量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势头,截止到2008 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到了518亿美元。受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 年,中印双边贸易额有所下降,进出口增速从2008 年的34.21%,下降到2009 年的-16.32%。但之后的2010 年和2011 年,中印两国依托“金砖四国”的合作机制以及中印两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又重新恢复了快速增长,到2011年,中印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目前历史最高水平739亿美元。综上所述,中印两国的进出口总额总体上升,但部分年份略有下降(如表2.1 和图2.1所示)。3 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
3.1 中印双边贸易差额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3)余额单位:亿美元图3.1 中国对印度顺差额趋势图
从图2.2和相关数据显示,自2006 年开始,中国对印度一直保持贸易顺差,由2005年的8亿元逆差变为2006年的41.2亿美元顺差,且顺差额在不断增加,成为了印度的第一大贸易逆差国。2008 年,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顺差,突破100 亿美元,达到了113.26 亿美元,2009 年、2010 年、2011 年三年之间,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分别达到了159.29 亿美元、200.8 亿美元、271.66 亿美元,增幅分别为40.64%、26.05%、35.28%。2012 年,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顺差额与2011 年相比,增幅为6.31%,增幅虽然有所下降,但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顺差依然是增大的。根据商务部数据,2013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已达到314亿美元,巨大的贸易逆差令印度产生抵触。
综上所述,中国与印度的双边贸易并不平衡,中国是印度的贸易顺差额,且贸易差额不断增大。这与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导致优势产业不同有关。中国与印度之间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不利于中印双边贸易关系的正常发展,容易引起印度政府及民众的担忧,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及“龙象之争”的观点。
3.2中印贸易商品结构
图3.2 2012年印度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图 2012 年,印度对中国出口商品的总值为148.54 亿美元,纺织品及原料占了出口商品总额的26.3%,成为印度对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一大种类,矿产品、贱金属及制品,紧随其后,位列印度对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二、第三位,分别占比24.0%和18.2%。其中矿产品和纺织及原料占其对中国出口总额的50%。
从印度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可以看出,印度对中国出口的商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比较初级的产品,如纺织品、贱金属及制品;集中在原材料产品,如原料;集中在能源产品,如矿产品。可知印度的工业化程度还不是很发达,在向中国的出口中,印度的出口商品多是比较初级的商品。
图3.2:2012年中国对印度出口商品结构图
2012年,中国对印度出口的商品总值为539.41亿美元,机电产品为第一大种类,占出口商品总值的43.28%。中国对印度出口商品中第二大类为化工产品,占比为17.0%,机电产品的占比比化工产品多出了154.7%。2012 年,中国对印度出口商品的前10位中的其他8 类商品分别是贱金属及制品、仿古制品、纺织品及原料、运输设备、塑料及橡胶、贵金属及制品、光学钟表及医疗设备、家具玩具及杂项制品。
中国对印度出口商品的构成基本稳定,机电产品等工业制成品占中国对印度出口产品的大约二分之一。
通过对中印双边贸易结构的数据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和印度出口商品构成上虽然有一定的重合,但是各有偏重。中国对印度的出口商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而印度对中国出口的商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初级产品上。
3.3中印进出口市场结构
资料来源:商务部3.3 2012年中印进出口市场结构表 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大国,发展水平差不多,两国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利用各自廉价劳动力和廉价的资源,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此外,又因为两国的发展起点比较低,所以两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都会把目光锁定在那些发达国家以及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从而忽视了彼此之问的合作与交流。
这些年来,中印两国在农业原材料、食品、制成品、燃料、矿物等商品上对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构成相似。中印两国进出口结构及发展水平相似,竞争性大于互补性,是两国的贸易发展之间存在着的又一大障碍。
3.4 印度的贸易保护主义
3.4.1 中印双边贸易摩擦问题
所谓贸易摩擦,一般是指进行双边贸易的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现象,当这种不平衡现象持续进行,表现为一国持续顺差,而另一国则持续逆差,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就会出现贸易摩擦问题。还有一种贸易摩擦情况为进行双边贸易的两个国家之间,一国的贸易政策不符合或者违反了另一国的利益,所引起的贸易双边国家之间的摩擦问题。中印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可以用印度对中国采取的“贸易救济”方式进行说明体现。所谓贸易救济,是指当本国的贸易安全及相关利益受到损害时,所采取的保护补救措施。
中印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明显严重许多,最主要的是印度对中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进入21 世纪后,发展中国家发起反倾销案件调查的数目不断增加,超过了发达国家(占63.7%),而印度成为了对中国发起贸易调查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欧盟、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调查一直很多,但现在印度却成为了对中国立案调查最多的国家。印度自1994 年对中国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以来,截止到2012 年,反倾销案件调查的数目已经达到了157 起,占印度对外发起反倾销案件调查数目的大约二分之一,中国深受印度反倾销调查之害。
据中国商务部的《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3》的数据统计,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案件调查最多。2012年,印度对中国发起7 起反倾销案件的调查,2 起特保措施案件的调查,共9 起贸易救济案件的调查。根据《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2》的数据统计,2011 年,印度对我国发起5 起反倾销案件的调查,1 起一般保障措施案件的调查以及1起特别措施案件的调查,涉及共7起贸易救济案件的调查。1992年,印度开始对外发起反倾销调查,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尤其严重,截止到2012年,印度对中国共发起了181 起贸易救济调查,包括157 起反倾销案件的调查,1 起反补贴案件调查,9 起特保措施案件的调查,以及14 起保障措施案件的调查。这些调查案件涉及的产品主要为化工,钢铁制品、机械器具和木制品等。
在印度对中国的贸易救济案件调查中,反倾销案件最多,占了86.74%,成为了印度对中国贸易救济最主要的方式。不仅印度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调查逐年增加,所调查案件的涉案金额也不断上升。虽然中印双边贸易之间的贸易摩擦并不会改变双边贸易关系前进的趋势,但也不利于其快速发展。
数据来源:《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图4.1反倾销案件调查书 3.4.2 印度其他贸易保护措施
印度进行新经济改革之后,对高额的关税制度有所调整,但印度仍是关税较高的国家之一。印度设置的高额关税不利于中印双边贸易的发展。根据中国商务部《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3》,2010 年,印度的简单平均最惠国适用关税为12%,较2009 年下降1%,其中农产品的简单平均最惠国适用关税税率为33.2%,较2009 年上升了1.4%;非农产品为8.9%,较2009 年下降了1.2%;印度的约束关税也非常高,根据WTO 统计,印度的平均约束关税税率为48.7%,农产品的平均约束关税税率为113.1%,非农产品的平均约束关税税率为34.6%;印度的平均实际适用关税同样较高,如糖和糖果的平均适用关税是34.4%,咖啡、茶叶为56.1%。饮料和烟草为70.8%。此外,印度对纺织品征收最高106%、谷物和配制品最高150%,服装最高315%的高关税;虽然印度许多产品的实际适用关税低于约束关税。但是,由于实际适用关税与约束关税之间的空间非常大,这成为产品贸易的一大障碍;出口商不得不面临印度为了控制价格和供
【7】应量而大幅提高适用关税水平的不确定性。印度还经常一年之中多次调整关税,对向印度出口的中国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印度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还包括关税配额、通关环节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等非关税壁垒。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以政策制定当地的协议、标准、认证体系等作为检验的标准,并且技术性贸易壁垒涵盖的学科种类广泛,涉及科学技术、检疫、环保、产品质量等多重技术指标体系,名目繁多,是一种非常难以应对的非关税壁垒。印度通过制定强制进口认证清单、强制技术认证、进口限制政策、复杂化程序办理手续等措施,限制中国企业对印度的出口,对中国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3.5中印之间政治争端问题
中印双边贸易关系与中印之间的政治关系联系紧密,呈现正线性关系,中印之间政治关系进展顺利的时候,中印双边贸易关系就会发展迅速。而影响中印之间政治关系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中国威胁论”的渲染、西方发达国家的挑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巴关系、中印边界问题等。中印边界问题是其中主要问题之一。英国侵略印度期间,于1914 年同西藏代表违法在西姆拉会议上签订了《西姆拉条约》,划定了“麦克马洪线”,若根据此线,中国的很多领土将划归印度所有。中方认为的中印边界线为分东、中、西三段的大约2000 公里,而印方却认定中印之间的边界线长约3520公里(如图5.1中印领土争端地区图)。20 世纪中期,印度取得民族独立后,并没有放弃英国的霸权作风,依然想把西藏收入囊中,将西藏作为印度“缓冲国”,在中国一再忍让的情况下,不断对中国发起挑衅,试图占领西藏。1962 年,中国被迫发动自卫反击战,这场战争使中印之间的政治交往陷入沉寂。到1976 年中印之间的政治关系才开始逐渐缓解,但中印之间的政治关系属于地缘政治,边界争端一直存在,为中印之间的政治关系添加了紧张因素。
图5.1中印领土争端地区图 4 促进中印贸易发展的建议
4.1 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
中印两国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既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大部分是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应提高两国产品的专业化分工程度,扩大产品的差异化,同时加强产品细分,使中印两国在产品品种、结构、规格等多样化方向产生互补,这样可以减缓双方贸易的竞争,扩大贸易的规模,改善贸易的平衡,而且还有利于实现专业化生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双方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2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中印双方都属于发展中国家,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都相似,双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大部分集中在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所以我们应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外国直接投资的优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与国际接轨,在保持传统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竞争力的同时,培养新的主导产业,开发培养新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增强中国出口的竞争水平,不断优化产品的竞争结构,使各自产业发展即具有竞争力又能协调发展。在产业升级的基础上优化国际市场结构,中印两国都是以发达国家为主要贸易对象的,而且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出口的产品结构相似,所以存在激烈的竞争。
我们一方面应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改变过去以资源密集、劳动密集为主要出口产品的模式,努力提高产品品质和产品的附加值,创建自己的品牌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在保持自己已有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发占领新市场,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这样既可以扩大市场也可以缓解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4.3 加强中印双方的商务谈判,减少贸易摩擦
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双边贸易并不平衡,中国对印度保持贸易顺差状态,而且顺差额不断扩大。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导致印度政府及印度民众的担忧。印度政府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频频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导致印度成为对中国进行反倾销案件调查最多的国家,也使得中国对印度的贸易出口频频遭受阻碍和困难,影响了中国和印度之间正常的贸易往来,对中国对印度的出口企业形成了困扰。中印双边贸易存在贸易摩擦,尤其以印度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调查的增多为代表。中印双边贸易存在贸易摩擦,尤其以印度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调查的增多为代表。中印双方应该加强商务谈判,减少贸易摩擦。所谓国际商务谈判,是指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双方对贸易的各项条件进行谈判协商,以促进贸易顺利进行的过程。中印之间应该加国际商务谈判,使中印两国之间的贸易体制化,正常化,制定有利于中印双边贸易发展的协定,减少中印之间的贸易摩擦。为了解决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中国应该积极加强同印度的商务谈判,积极磋商中国对印度出口商品的种类、质量等问题,是中印之间的贸易体制化,稳定化,以减少不定期的条款变化,对中国出口企业造成的冲击。通过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商务谈判,更加了解印度的需求和贸易特征,以使中国更好的应对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摩擦问题。同时也通过与印度的商务谈判,使中国的出口企业能够得到更优惠的条件,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
4.4增强中印双方政治互信
为了保证中印双边贸易关系的迅速发展,必须维持中印两国之间正常的政治关系,使政治关系健康发展。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印两国之间应该搁置争议,以经济发展为重心,积极发展中印双边贸易关系。加强双方政府部门的对话和交流。要保持两国高层间的经常往来和不断完善双边经贸交往的制度框架,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贸易政策,再以合作宣言的方式公之于众。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双方商业团体间的互动与交流,加强两国商会之间的互 动与沟通。通过访问和交流,促使中印双方找到两国关系的准确定位,增加政治互信,就如何发展中印关系达成一些新的具体共识,找到经贸合作的新方式和新方法。
5结语
中国与印度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印经贸合作发展潜力巨大,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随着两国在贸易壁垒、贸易平衡、产业互补合作、政治经济互信等方面的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中印两国一定会实现互利共赢,两国经贸关系一定会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参考文献:
[1]万广华.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扩张--威胁还是机遇[J],经济研究,2008年4月。[2]张 勇.中印发展潜力的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2009年5月。
[3]李 晓.印度经济能够赶超中国吗—兼论中印比较的意义[J],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6月。[4]张 立.中印贸易摩擦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和建议[J].南亚研究季刊,2008(3).[5]赵干城.中印关系现状·趋势·应对[M].时事出版社,2013:109-118.[6]薛勇军,中印经济发展方式比较,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173-187 页。[7]赵干城,略论中印经贸关系若干问题[J],南亚研究,2012年2月。
[8]陈家成,论中印贸易发展的机遇与障碍[J],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5月。
[9]周友梅,金砖五国合作机制下中印农产品贸易救济及应对[J],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11。[10]杨占清、杨惠惠,论中印贸易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3年8月。
[11]徐长文.中国与印度的经贸合作将进入新时期[N]中国经济时报,2014.06.12第004 版 [12]蔡松锋.中印经贸合作的前景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4年第6期
第四篇: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引言
农业不仅是人类生存之本,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这一客观规律并不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降低而改变。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但非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强国。时至今日,中国无论是在农产品产量还是农业的现代化程度上都与美国,澳大利亚有着很大差距。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农业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国家间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已渗透的国家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影响中国粮食贸易的因素非常复杂,这里面既有自身的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也包括国际贸易中各种贸易保护措施的制约,在这些因素的干扰下,自2004年至今中国已进入连续的农产品贸易逆差时期。
1中国农业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
1.1 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现状
自入世以来,随着中国参与国际贸易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农业与世界贸易体系结合的成都也不断加深,在农产品出口、农产品进口、贸易总额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1)
表12001~2011年中国农产品贸易状况
@大傻不傻zZ
通过对表1的分析我们可以知,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发生了显著变化。从2002年开始,出口额与进口额大都保持了相对高速的增长,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虽然双双出现下滑,但2010年的强势回暖延续了前些年的良好势头。进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曾为主要创汇途径的农产品贸易于2004年开始转为逆差,中国维持20 多年(1984---2003年)的农产品贸易顺差局势从此改变,而且逆差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入世1O年中国农产品贸易表现出两大显著特征:一是进出口贸易规模快速扩大,且进口增速快于出口;二是农产品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且逆差规模呈扩大趋势。
1.2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现状
相比于2000年的农业出口格局,2011年我国的农业出口依旧现对比较集中,亚洲、欧洲、北美分别占据了出口总额的60%、17%、13%,,累计占到出口总额的90,其中亚洲的比重随有所下降,但主体地位相对不变。这种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对农产品出口的稳定增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欧美等地区出口份额的增长,则保证了我国农业贸易的多元化进程,利于分散风险,基本保证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的良性发展,符合我国农产品贸易的长远布局。(表 2)
表22000——2011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格局
相比于我国的农业出口格局,我国农产品进口市场也相对集中。2011年进口农产品主要来自北美洲、南美洲和亚洲,占总进口额的77.6%。长期以来亚洲和美洲是我国农产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北美洲所占比重最高,多数年份在30%左右,2011年比重略有降低,为28%;其次为南美洲,10年问向我国出口的农产品所占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上升为26.6%;欧洲和大洋洲市场份额均有所下降。(表 3)
表32000——2011我国农产品进口格局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市场格局表现出以下特征:(1)主要出口市场比较稳定,市场大格局变化甚微;(2)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额均有不同程度增加;(3)市场多元化趋势显著,各主要进出口市场所占比重趋于均等。多元化分散市场的发展趋势有利于降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风险系数,符合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方向。
2.中国农业国际贸易的阻碍因素
2.1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
虽然农业生产总值在发达国家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很低,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和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产业,大多数的发达国家都会对本国农产品给予高额补贴,以支持本国农业的发展。但是这一政策也直接破坏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平衡,使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体系受到发达国家低成本农产品的冲击。
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农业大国,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产品的产量都居世界前列。2001年,美国特定产品农业补贴为146亿美元,其中,受益最大的是奶制品.占所有特定产品农业补贴的3l%,其次是大豆和棉花.分别占25%和19%,上述三项总和占“黄箱政策”支出的75%。由此可见,美国在特定产品农业补贴的总量和集中度都非常高。
在欧盟,农业补贴占欧盟总财政支出的40 % ~42 % ,法国是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最大受惠国, 每年得到的农业补贴将近100 亿欧元, 占欧盟总农业补贴额的22.1 % , 占欧盟总财政支出的9%。日本也是高农业补贴国家,日本政府每年对农业补贴的总额高达4 万亿日元以上。据经合组织调查显示:早在2000年日本对农业的补贴已经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4%,而同期的农业产值只占1.1%,农业补贴超过了农业产值。
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扭曲了世界农产品价格, 不利于其他国家,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加剧了农产品贸易间的摩擦,打压了世界农产品价格,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产生冲击。
2.2绿色贸易壁垒
随着WTO运作的规范化与制度化,传统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然而进口国为保护本国经济,纷纷采取绿色壁垒的手段来限制进口,这一点在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上尤为突出。
自中国入世以来,世界向中国开放了更加自由的国际市场,良好的制度条件为我国扩大出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也本应搭乘WTO的快车,进入高速增长的时期。然而,事与愿违,在WTO的大框架下,中国等来的却是自2004年起长达八年的贸易逆差。这除了我国农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以外,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屡遭进口国绿色壁垒也是一重要原因。
就我国主要农产品出口过来看,美国、欧盟、日本作为中国主要农产品出口对象,但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公众环保意识强,环境保护行动起步早,环境标准较严格。为了自身的利益,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极力要求将贸易与环境两者紧密结合,并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要求较高甚至于过于苛刻的环境标准,这就使得我国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进口国的标准,从而使我国产品的出口市场范围缩小,出口额减少。
以日本为例,日本绿色贸易壁垒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约占我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的40%。尤其是2006年5月29日,日本有关部门对所有进口农产品实施《食品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该制度涉及302种食品,799种农业化学品,54782个限量标准,涉及全部农产品、全部农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涵盖了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几乎所有日本从我国直接进口的农产品,全面提高我国输日农产品技术门槛。根据该制度,每种食品农产品涉及的残留限量标准平均为200项,有的甚至超过了400项,检测项目预计增加5倍以上以出口猪肉为例,日本原来标准只需检测25项,而该制度实施后,检测项目就上升至425项,所需费用上涨了7倍多。
3.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对策
主要针对欧美两大经济体的农业高关税和高补贴问题多哈回合谈判虽然以发展中国家的失利而宣告结束,但是,但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舞台上所展现的谈判技巧和对WTO规则的熟练运用仍给我们国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1针对农业补贴的对策
就农业补贴而言,虽然WTO框架下,反补贴壁垒已成为贸易壁垒的三大措施之一,但就1995至2004年的全球反补贴点差来看,这十年间共有17个WTO成员国启动了176项反补贴立案调查,其中美国70起、欧盟42起、澳大利亚16起,分别居前三位,上述三个WTO成员启动反补贴调查占全球的72.8%。搞农业补贴的发达国家,却也是主要反补贴调查的国家。究其原因,则是发达国家对WTO规则的熟练运用。
中国入世虽然已有十余年的时间,但是对WTO规则的认识与运用还处于初级层面,当发达国家以“绿箱政策”代替“黄箱政策”来补贴农产品时,我国却还停留在低层次的农业补贴阶段,为此,我国要建立符合WTO规范的农产品补贴体系,以应对发达国家补贴后农产品的进口与反补贴调查。
我们应通过借鉴借鉴,将直接收入补贴代替价格支持,从实际情况出发,由以前的只重视流通领域的补贴转向各种形式的直补。既可以保证农户的利益.又符合WTO协议中有关“黄箱策略”原则。其次就整合粮食补贴政策,当前我国各
种粮食补贴政策.从补贴力度和补贴标准上看并不低于国外发达国家.但补贴效 果却不是很明显.因此需要借鉴欧盟对干预价格和直接支付措施相结合的策略,其次就整合粮食补贴政策。
3.2针对农产品绿色壁垒的对策
对于农产品的绿色壁垒问题的对策,我们应从两个方面认识,一是为如何冲破绿色壁垒的对策,再就是为如何合理利用绿色壁垒的对策。
在冲破绿色壁垒方面,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通过健全农产品自生产至销售的检验检疫制度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再就是,建立绿色预警机制,主动规避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通过对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国环境与卫生体系的重点调查,为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及时的农产品贸易标准的预警;针对单纯以限制我国某项产品的出口为目的、明显带有歧视性的壁垒,不能被动地绕开或被动适应,而应通过预警报告,主动地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在合理利用绿色壁垒的对策方面,要加快环境标准建设,筑起我国自己的绿色壁垒,积极促使国家标准与ISO国际标准接轨,防止国外利用我国环境标准低和环保意识薄弱的机会向我国出口不符合环境标准的农产品。第二,对现有的贸易和环境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把环境保护与农产品安全问题纳入国家的投资政策和贸易政策体系,严防类似肯德基“速生鸡”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张琳,李慧,孙东升入世10年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回顾与展望农业展望2012,8(5)
鲁德银,雷海章农业支持:WTO下的中国农业财政政策 财经研究
2002,28(2)
郑少华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世界农业2011(4)
姜庆国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农业工程2012(4)
第五篇:郎咸平:摧毁日本经济的力量逼近中国
郎咸平:摧毁日本经济的力量逼近中国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近日在博客发表了《是什么彻底摧毁了日本经济?》,文中对日本经济遭受金融战争过程的描述,竟然跟中国经济走势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让人不免担忧中国也可能正在面临著类似的威胁。
以下是结合中国经济现状对原文的比较。
“日本收购美国”
郎咸平在博客中讲到,日本在上世纪60、70年代,透过汽车、家电等等的出口成 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当时日本的GDP排在世界第二名,仅仅次于美国。
在美国开始的金融战之前,日本拥有2850亿美元的美国直接资 与证券资,控制了超过14%的美国银行业的资,购买了美国30%-40%的美国国债,还不停大手笔购买美国的房地,让美国人惊呼:“日本收购美国!”
当时,美国檀香山市市长甚至说“檀香山市快变了东京的一个区了”!美国人也自我解嘲说“说不定什么时候日本人买走了我们的自由女神像”!
中国赶超美日
如今的中国经济发展也相当瞩目,中国制造早已全球闻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出口虽然受到重创,但在“比谁降得慢”的情况下,WTO仍然预测中国今年将取代德国成 全球最大出口国。另外,从社科院专家到统计局副局长,都预测说中国经济总量将在今明两年超越日本,成 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至于超越美国的时间表,经济学家也已经订出来了—2020年。
而在购买美元资 上面,中国也同样堪称大手笔。中国持有8000亿美元美国国债,持续居全球首位,当然还不包括中国购买的“两房”等美国企业的美元债券。
不过,美国的金融站长就像一个核子弹一样彻底摧毁了日本经济。日本的《金融战败》一书的作者吉川元忠说日本金融战失败的损失和二战战败的损失是一样的。这个战争是透过三步:
第一步:让日元升值
1985年9月,美、德、英、法、日五国在纽约的广场酒店签署了《广场协定》,这个协定的意思是日本这些年的出口对美国等国家有严重的贸易顺差,所以必须要让日币升值才能缓解贸易的失衡。这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游戏。
日本政府在协定上签了字之后等于向全世界报告,日币要升值了。因此,大量热钱流入日本购买日元。两年之内日币升值一倍。到了这一步日本的出口制造业差不多瘫痪了,面临极度严重的亏损。相似点
中国虽然没有签署类似的《广场协定》,但美国从来没有放 劝说让升值人民币,美国的经济学家一直在说人民币被严重低估,美国每次经济对话,也必定会有督促人民币升值这个老话题。
而反观现实,人民币汇改四年以来已经累计升值21%。持续升值的人民币 生的副作用已经在出口行业显现,去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的出口行业已经遭受重创,大量企业倒闭,出口今年上半年对GDP增长的贡献 负。对日本经济遭受金融战争过程的描述,竟然跟中国经济走势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让人不免担忧中国也可能正在面临著类似的威胁...第二步:让日本调低利率
日本出口制造业在出口遇到极大困难之后面临的必然选择就是希望能透过炒股炒楼能赚一点钱回来。美国政府透过各种力量迫使日本调低利率,从而造成了流动性泛滥,其结果就是股市泡沫、楼市泡沫、通货膨胀,这一切就是美国想要的。
对此,而日本政府全面误判,他们认 当前的目标就是要大量基础投资建设,保持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美国对这方面表示是非常的支持。当时的前川报告中计划提列430万亿日元,在未来的十年当中陆续投入基础建设。如此一来,日本的大量的社会资源被吸纳到基础建设上来,使得日本私人投资大幅 少。
而这一切是美国在背后推波助澜,美国的官员、学者都在国际媒体上面不断的称赞日本人做的好,称日本会成 拉动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因此日本各大制造业、银行手中拥有了大量的股票、大量的房地。
相似点
从郎咸平对日本经济的描述来看,中国经济的现状与当年的日本何其相似。在实体经济尚未复苏的形势下,大量的制造业资金涌入股市和楼市淘金,这可以从温州炒房团近期的活动以及最近国企大量买地造成地王频出的现象,就可以看出端倪。
而中国虽然没有大幅调低利率,劫通过银行放水7.4万亿,同样导致了流动性泛滥的恶果,结果,中国股市飙涨75%成 全球第二大,国内主要城市的平均房价今年涨幅已达到20%,过分充裕的流动性带动通胀预期升温,银行体系的坏账埋下巨大风险。类似的是,中国目前也是在靠大量基础投资建设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固定资 投资同比增长33.5%,增速近5年来最高,但大量的投资都在集中在基础建设,民间投资实在是根本没有有效 动。
同样,美国现在也在一直称赞中国,说中国 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国会成 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火车头等等。连IMF都发表报告,猛赞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果断,刺激经济得力。
第三步:利用股值期权
至于第三个摧毁日本经济的武器,郎咸平讲到是股指期权。
在1989年的时候,美国发明了一种新的工具叫做股指认沽期权,当时由摩根士丹利和所罗门兄弟公司开始阻击日本。他们说日本保险公司开赌局,美国人进来赌,不管胜负,进入赌场就交门票,日本人同意了。他们的赌的是一年之后的日经指数,日本人认 日经指数不会跌,因此日本人开了无数的赌局。到了1989年的12月29号,日本指数到了前所未有的38915点,从这个时候美国人开始引爆“原子弹”。由高盛带头阻击日本,高盛通过丹麦政府去卖赌单,使得赌单更有价值。整个赌局越做越大,日本人不知道签了多少赌单,全世界都参与进来。美国在阻击日经指数之后,日本人才明白原来股票是可以跌的。股市开始崩盘了,楼市开始崩盘了,日本楼市持续十几年下跌,现在的日本以美国马首是瞻,因 吃了第二颗原子弹。
相似点
而在中国股市上,一直都不缺少国外热钱的踪影。2007年的时候,有大量热钱涌入中国股市淘金,由于中国股市只能做多不能做空的特殊机制,当时就有分析指出,境外热钱流入推高股指,使得中国股市高烧不断,最后一路飙涨到6000多点。
今年3月股市稍有回暖,热钱马上就通过换汇、虚假合同等各种途径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有研究认,热钱近3个月来以每天11亿美元的速度大举流入内地。由此可见,股市楼市暴涨后面的另一个力量就是境外资金。
总结语
郎咸平警告说,你觉的美国会放 领导世界的权利吗?我在担心美国会重蹈狙击一个牛气冲天的日本的覆辙!郎咸平的观点不是危言耸听,对比一下当年的日本和现在的中国,可以发现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美国很可能让中国 金融危机埋单,中国一定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应对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