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本“倍增计划”的经验和教训
下村主持的“倍增计划”独到之处在于,尽管是政府主导的经济计划,但计划落实重点放在促进民间企业的活力上。日本政府通过减税、降息等方式,以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激发了民间企业和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
日本“倍增计划”的经验和教训
《环球》杂志记者/冯武勇(发自东京)
《环球》杂志记者/郭朝飞(发自北京)
1959年3月9日,时任日本财务大臣的池田勇人在《日本经济新闻》发表“我的月薪两倍论”一文。池田在文中提出,只要中央政府政策得力,在日本国民共同努力下,今后5到10年,日本人月薪翻倍甚至增至三倍绝非梦想。
翌年年底,已经成为日本首相的池田勇人内阁公布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到1970年度日本国民生产总值(GNP)翻倍的目标,从此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的黄金十年。
实际上,日本经济增速远远超过池田当初的预期。到1970年度,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为40.58万亿日元,是原定目标值26万亿日元的近两倍。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超额完成,不仅使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跻身发达经济体之列,也对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回过头看,池田及其智囊团制定的“倍增计划”超越了狭义的“经济规划”范畴,而是一份改变日本社会形态的蓝图。
战后经济的转折
与任何一份社会发展大蓝图的诞生类似,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产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结合。
在“倍增计划”诞生的前夜,日本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层面正在经历战败以来最激烈的转型。
当时,岸信介内阁因强行通过新日美安保条约,日本各界反安保运动如火如荼,岸信介内阁风雨飘摇,于1960年7月黯然下台。时任通商产业大臣的池田勇人在随后举行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胜出,接替岸信介成为日本第59代总理大臣。
“正是由于之前岸信介内阁强行通过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池田勇人内阁上台时,日本国内政治矛盾比较尖锐,各派政治势力斗争比较厉害。因此,池田勇人上台之后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收拢人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巡视员、研究员林家彬告诉《环球》杂志记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池田勇人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他想用这种办法把各方的注意力转移到经济上来。
日本历史学家中村隆英在新版《昭和史II》中也指出,利用“倍增计划”这一经济政策,池田成功实现了国民融合,也是日本战后政治氛围的重要转折。
经济方面,日本在经历和享受朝鲜战争等“特需景气”、“神武景气”后,到50年代末,高速增长势头已开始放缓。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冯昭奎向《环球》杂志记者表示,“1955年,日本经济基本恢复到了战前水平之后,日本经济学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部分人认为日本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而另一部分人认为日本经济将减速。”
当时日本经济学界的主流看法是:“特需”时代结束了,日本需要收缩投资和银根,以免库存过剩。1956年,日本政府在《经济白皮书》中有一句著名论断:“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这既意味着日本经济已经从战后废墟中走了出来,也暗示战后重建拉动的高速增长期临近尾声。因此,岸信介内阁晚期制定的“新长期经济计划”中,把今后几年的年均增长率调低到6.5%左右。
与这一主流看法针锋相对的是经济学家木村治。早在池田执掌大藏省时期,木村治就是池田经济智囊团“木曜会”的核心成员。木村治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设备投资的乘数理论”提出,日本正处于经济腾飞初期,民间投资意愿强烈,如果加以正面引导,今后年均增幅不会低于10%。木村1959年2月把自己的这一看法发表在专业经济刊物上,引来了包括“新长期经济计划”拟定者大来佐武郎、当时日本经济学泰斗一桥大学教授都留重人、日本央行调查局次长吉野俊彦等主流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围攻。
池田1959年3月发表在《日本经济新闻》的“我的月薪两倍论”,其实正是对木村的一种声援。研究日本战后历史的不少著作指出,池田本人是“经济通”,他与木村的“完美组合”是催生“倍增计划”的关键因素之一。
冯昭奎认为,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日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恢复到了战前水平。但是,当时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差距还比较大,上世纪50年代日本人均GNP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因此,当时日本老百姓对生活水平也有了新的要求,这也是“倍增计划”的一个基础。
“有管理的凯恩斯政策”
1960年12月27日,在经过长期酝酿后,池田内阁正式出台“国民所得倍增计划”,提出到1970年,“国民所得”,即国民生产总值从13万亿日元倍增至26万亿日元。(注:日语中的“国民所得”并非指国民收入,而是国民生产总值。)
“倍增计划”开宗明义指出,制定这一计划的目的包括:经济规模倍增,扩大就业达成完全就业,国民生活水平大幅上扬,国民经济和民众生活取得均衡发展。
林家彬告诉记者,当时日本经济主要面临地区差距扩大、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双重结构矛盾、劳资关系紧张等问题。
因此,“倍增计划”特别强调,将通过农业现代化、中小企业升级、加大落后地区开发力度等缩小城乡差异、工农差异以及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间的发展落差。
下村主持的“倍增计划”独到之处在于,尽管是政府主导的经济计划,但计划落实重点放在促进民间企业的活力上。日本政府通过减税、降息等方式,以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激发了民间企业和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
饶有趣味的是,当时日本民众对“倍增计划”反响颇为冷淡。
《读卖新闻》当年的一份民调结果显示,只有15%的日本民众认为十年收入倍增有望实现,多达40%认为不可能实现,另有45%回答说不好,其实也就是持怀疑态度。《读卖新闻》解读说,在众多民众看来,“倍增计划”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然而,最终事实证明,池田和下村不仅押对了赌注,而且成果惊人。当时的日本政府统计数据显示,到1970年度,日本“国民所得”实际达到了40.58万亿日元,是10年前的4倍,“倍增目标”的两倍,年均增幅达到了11.6%,远超计划设定的“7.2%”年均增长目标。同期,日本人均消费支出10年内增加了2.3倍,显然经济腾飞惠及到庶民生活。
“倍增计划”的超额实现,后来被称为“东洋奇迹”。产生“东洋奇迹”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日本经济史学家编著的《日本经济》《战后日本经济》等指出,“倍增计划”实质是“有管理的凯恩斯政策”,其成功因素包括四个方面。
财政金融层面,有作为投资来源的民间高储蓄率,有日本政府为确保企业融资采取的“护送舰船”方式,有利于出口的低估价日元固定汇率,有减少企业成本的低法人税。
劳动力层面,包括对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利用,以及通过工会确保劳资关系稳定的“企业社会”形成。
冷战“红利”,包括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持续“特需”,以及美国当时在亚太地区扶植反共基地的战略需要。
另外,轻武装、重经济的国家大政方针,使得社会财富能大量用于经济建设。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理查德则在有关“东洋奇迹”的教程中强调,除了日本政府产业政策的强大引导作用外,重视教育和技术提高也是“东洋奇迹”的根源之一。
深刻改变百姓生活
“战后日本经济增长被西方称为奇迹,日本确实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也不能忽视日本人民的辛勤劳动的作用。虽然西方说他们已经到了工作中毒的地步,但日本人民的勤奋和艰苦奋斗精神在世界公认的。”冯昭奎说。
“倍增计划”期间,日本老百姓生活的变化也反映出了人民对于“倍增计划”的贡献。
首先,60年代,日本国民的家庭形态和居住环境发生了变化。
这一时期,日本年轻人的自由恋爱结婚超越了相亲结婚,家庭也转变为趋于三人的小家庭。但同时出现了住房难问题,大和建筑开始试制预置板装配式房屋。同时,赶造房屋又带来了很多宅地使用问题。到60年代末,高层住宅开始流行。
由于住房难问题,日本家庭形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很多女性从专职主妇摇身一变成为职场白领,在职场上开始发挥作用。
这样,当时日本城市就出现了由于父母双双上班,不得不自己带钥匙回家的“身挂钥匙儿童”现象。在农村,出现了由于青壮年男性外出工作,家里只剩下爷爷、奶奶、妈妈来承担农活的“三老农业”现象。
同样是在60年代,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日本工业快速发展,日本国民的饮食文化也发生了变化。
因为大家工作很忙,所以想吃得简单一些,“速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语,方便面、方便咖喱等都大受欢迎。而且,这个时期,受到电视广告的影响,一些新商品也大举进军电视广告。
直到现在,一些企业、商品都还留在记忆里,这些也都称得上是60年的象征了。譬如有著名食品制造商日清食品生产的“鸡汤拉面”、“方便炒面”、“日清汤面”,SANYO食品生产的“长崎拉面”、“札幌1号酱油拉面”,东洋水产生产的“小丸子味噌拉面”、“小丸子叉烧面”等。
除此之外,“自动售货机食堂”、“车站盒饭热”、“立食食堂盛况”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光影和痛楚
“收入倍增计划”给日本带来深刻的变化。
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高速增长得以延续,期间,日本先后迎来持续42个月的“岩户景气”(1958年7月~1961年12月)、延续24个月的“奥运景气”(1962年11月~1964年10月)、延续57个月的“伊奘诺景气”(1965年11月到1970年7月)。
1963年,名古屋到神户的名神高速公路部分通车,这是日本第一条都市间高速公路。
1964年10月1日,东海道新干线东京-新大阪区段通车,富士山下行驶的新干线从那个时候起成为日本经济腾飞的标志性影像。
同年,东京奥运会举办,日本加入了经合组织(OECD),跻身西方发达经济体行列。
1968年,日本经济规模超过西德,跃居世界第二。
1970年,大阪成功承办了世博会„„
企业为确保劳动力充足,“终身雇佣制度”随之诞生,工薪阶层等劳动者的收入快速增加,同时促进了国民“中产意识”的扩大。技术、管理、销售部门等企业白领层的扩大和薪水增加,为大量消费社会的出现准备了需求群体。
到1970年,十年前普及率约在20%的“三种神器”——黑白电视、洗衣机、冰箱在日本家庭的普及率已经超过了80%,“新三种神器”——彩电、空调、汽车开始越来越多进入中产阶级家庭,宣告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时代的到来,并催生了日本的流通革命。
与此同时,根据“倍增计划”下的财政金融政策,日本政府在此期间建立起“全民医保制度”,奠定了打造福利国家的制度基石。
林家彬表示,日本“倍增计划”有其借鉴意义,日本通过社会政策调整缩小地区差距、调整收入分配值得学习。
但是,日本“倍增计划”的十年,并非只有光辉。1964年,因病卸任首相的池田勇人在东京银座附近的国立癌症中心住院。有一次,他与心腹、政策团体“宏池会”事务局长木村恭在医院屋顶观景,池田指着建成不久的首都高速公路、充满活力的银座感慨,“今后,会怎样呢,还是挺担心的。”
此时,经济高速增长的副作用也开始显现,如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失后的荒废、大城市人口过密、层出不穷的环境公害问题。特别是环境问题,由于产业政策上对重化工的引导,日本出现了后来所谓的“四大公害病”,即三重县四日市的哮喘病(亚硫酸气体),熊本县水俣和新潟县的水俣病(汞),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的疼痛病(镉)。
1969年,自小生活在水俣的一名主妇石牟礼道子出版了《苦海净土——我的水俣病》一书,震撼了日本列岛。在此之前,日本政府已于1967年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71年日本政府成立环境厅,承认环境问题已经是日本社会主要问题之一。
1972年田中角荣上台,提出“列岛改造论”,日本列岛大兴土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翌年,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高速增长时代宣布结束。
“所得倍增计划”的最后一年,即1970年,在众人迷醉的高速增长中,计划的发起者之一下村治清醒地预测,低增长时代即将到来,对开始抬头的金钱游戏导致的资产泡沫提出了警告。但是,如同当年一样,木村的声音再次成为另类。
1989年,下村去世。不久,日本泡沫经济崩溃。
日本“三大景气”
岩户景气是借用日本皇室的祖神天照大神的传说中有关“天之岩户”的“岩户”二字,形容1958年7月至1961年12月共42个月的长期经济繁荣。这个称呼来源于日本的神话故事,说的是远古时代成千上万的神仙在太空聚会,当祭典结束时,诸神终于将天门(由岩石
砌成,称“岩户”)推开,里面的天照大神下降人间,从此开创了日本国。
奥运景气是指日本1962年11月至1964年10月由于夏季东京奥运会的举办而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奥运会使日本大大加快了交通运输网络和体育设施的建设,交通网将东京首都圈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东海道新干线和首都高速道路都在这一时期建成。体育设施方面,国立竞技场和日本武道馆等作为比赛场馆建起。许多民众也为了收看奥运比赛而购买了电视机。房地产市场因为奥运蓬勃发展。日本为了东京奥运的直接场馆投资为295亿日元;而间接投资(公路、地下铁等交通建设、上下水道铺建等)则达9600亿日元。
伊奘诺景气是指日本经济史上自1965年到1970年期间连续57个月的经济景气扩张。被认为是二战之后日本时间最长的经济扩张周期之一。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日本一度陷入经济不景气。于是日本政府决定发行战后的第一次建设国债,自1966年后经济景气持续畅旺。在这期间,有不少大企业合并。同时私家车和彩色电视快速普及。日本国民的所得水平快速提高,当时有所谓的3C(新三种神器)之称,即汽车(car)、空调(cooler)、彩色电视机(color television)。同时,日本在此期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来源:2012年12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4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第二篇:收入倍增计划成就日本大牛市
收入倍增计划成就日本大牛市
2013年02月06日 01:16第一财经日报郭兴艳
从1960年12月27日的1346.41点到1989年12月29日的38957.44点,日经225指数经历了29年上涨28倍的大牛市。而正是在1960年12月27日那天,日本推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成为日本经济再次腾飞的起点。
日本经济学者林直道在《现代日本经济》书中指出,通过对1960年到1973年这段日本高速增长时期的前后对比发现,日本国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形象、人们的思维方式,乃至整个日本列岛的面貌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日本“倍增计划”实施前后
日本上世纪60年代初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是由其1957年~1958年的经济萧条所触发。招商证券[微博](14.00,0.13,0.94%)研究报告指出,萧条暴露出日本经济存在双重结构、个人消费不足以及过度依赖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等诸多结构问题。而出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原因无外乎在于化解国家经济中内需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铸造了日本经济的黄金年代。计划规定到1970年GNP较1960翻一番,实际结果是增加了2.12倍,日本工人的工资指数增长了近
1.7倍。日本国民生活和社会文化指标,如各种家庭耐用消费品彩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微波炉、热水器、立体声音响等普及率甚至达到90%以上,消费服务业开始加速增长。
更为重要的是,日本“橄榄形社会”逐渐形成。收入的全面提高,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高龄者与年轻人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由于消费内容趋于均衡和一致,使本国国民具有的“中流阶层意识”开始形成,逐渐形成人口接近1亿的中产阶层,成为日本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大牛市年涨近一倍
招商证券研发中心投资策略研究主管陈文招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支持下,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股市理所当然地大涨,虽然70年代尤其是1973年~1975年间市场出现较大调整,但1976年后日本股市重又进入牛市直至1989年,而80年代中期之后的股市上涨跟当时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有关。
历史数据显示,1960年12月31日日经225指数最高报1356.71点,1970年12月31日最高报2534.4点,10年上涨86%。而1989年12月29日,日经225指数涨到最高点38957.44点,29年上涨了约28倍,成就了日本股市的超级大牛市。
四大投资机会
招商证券在研报中指出,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期间和之后五年资本市场的表现主要围绕四个投资机会。
一是受益于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改善的低端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行业,以及消费服务业的爆发。消费结构在趋向汽车、住房等耐用品消费的同时,开始加速趋向医疗保健、文娱休闲等服务消费,必需消费品如食品饮料等则延续了稳定增长态势。
二是产业高级化以及劳动生产率提升带来的机会,主要体现为机器替代人、机械设备更新投资等方面。上世纪60年代日本机械设备存量增长迅速,到1970年,通用机械、电气机械、交运设备、精密仪器在制造业内部上升到34%,这主要得益于机械对高人力成本的替代以及产业升级对设备更新的需求。
三是政府对农户的转移支付以及农产品(6.03,-0.06,-0.99%)涨价带来的机会,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以及农产品提价带来的机遇。
四是产业和企业大型化带来的机遇,企业为化解高工资压力出现产业兼并、重组机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如钢铁、纺织、批发零售等领域。数据显示,国民收入倍增十年内日本企业并购蔚然成风,合并数量高达6371宗。
借鉴
上述行业的投资机会被日本资本市场的表现所证实。生物制药、零售、传媒、食品饮料、科技等行业的市值持续扩大;而钢铁、有色、化工、采矿等行业的市值持续出现缩小;汽车行业的市值在转型初期扩大后期缩小;银行地产的市值在转型前期缩小在转型后期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而扩大。
陈文招认为,迄今为止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在很多方面与日本“二战”后的情况类似,很多方面确实可以借鉴。而中国的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及相应的经济转型,都是经济和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面临的必然问题。
他认为,投资者布局“收入倍增计划”,重点的投资机会应该集中在大众消费品和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机械设备更新领域。这些行业包括机械装备以及商业零售、医药、服装、酒店旅游、休闲娱乐、食品饮料、家电等。
不过,他也指出,中国要实现经济有质量地增长并实现居民收入倍增,需要进行一些改革,但愿中国能迎难而上,而且要最终避免日本经济上世纪90年代“泡沫破灭”的情形再现。
第三篇:20条经验和教训
从《乔布斯传》里得到的20条经验和教训
来自:大学生励志网-92885小时前 |
阅读原文
1.不空等
乔布斯年轻时,他要是想要某样工具来造点什么东西的时候,他会直接去找源头要。他回忆起在12岁的时候,他想要造一个计频器,于是直接在电话簿里找到了HP的创始人Bill Hewlett,找他要了那些零件。2.打造自己的现实
乔布斯很早就懂得,要是不喜欢生活中或世界里的某样东西,就改变它们,要么通过行动,要么通过纯粹的意志力量。
Hoffman后来叹道,“现实扭曲力场有鞭策的作用,但接着现实会反击。”——Joanna Hoffman是苹果早期Macintosh团队成员之一。
“我不想当父亲,所以我就不是。”乔布斯后来说。声音里透着一丝懊悔。3.控制能控制的一切
在某种程度上,乔布斯是个嬉皮士,但和上个世纪60、70年代谈情说爱的自由精神不同,他是个注重细节的控制狂。他要控制他的环境,把产品看成是他自身的一种延伸。4.承认自己的错误
乔布斯有时很严厉甚至不近人情,这点在他和他第一个女儿之间表现得最为典型。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开始面对死亡,也越来越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
“我做了许多我并不自豪的事情,比如在23岁时让我的女朋友怀上了孩子,处理方式也十分不妥。” 5.了解自己
尽管并不总是清楚旁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外貌举止,乔布斯对自己过人的头脑却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困惑地发现:他比父母还要聪明。
6.给不可思议留一扇门
乔布斯是个探索者,一生都在追求精神上的启迪以及身体的净化。他并不特别信仰宗教,但也不否存在人类认识之外的事物。
“我想,不同的宗教就像是不同的门,通往的是同一个房子。我有时想,房子是存在的,有时又不这么想。这真是个伟大的谜。” 7.别退缩
乔布斯的暴躁情绪和时不时的过激反应都是出了名的。在产品研发上,他的评价非黑即白,不是极佳就是狗屁。
“他为人既开明又残酷,”她回忆说,“真是奇怪的组合。”——Chrisann Brennan,乔布斯的前女友
8.被出色的人包围
不管他承不承认,乔布斯不是什么都会的。没错,他可以对每个产品每个广告活动施加巨大的影响,但他也知道,世界有些人的技能是他无法企及的。乔布斯早期和Steve Wozniak的搭档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和Wozniak搭档而获得了早期的成功,给乔布斯未来和别人的通力协作提供了模板。两个月后他准备要测试了。“我在键盘上敲了几个字母,我被惊呆了!它们在屏幕上显示了出来。”那是1975年6月29日,是个人电脑的里程碑。“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Wozniak后来说,“人人都在自己电脑的键盘上敲下一个字母,看着它在眼前的屏幕上显示出来。” 9.打造一个A级团队
通常情况下,公司和经理会满足于水平一般的员工。而乔布斯重视人才,并认定在一家全是A级员工的公司里,任何矛盾摩擦都可以被出色的成果所抵消。他可能是正确的。“生活里的大多数东西,最好的和平庸的之间约有30%的差距。最好的航班、最好的膳食,都可能比平庸的要好上30%。在我眼里,和水平一般的工程师相比,Wozniak要好上50倍。他光用脑子想就能开会。Mac团队就是打造A级团队的一个尝试。人们说他们无法和睦相处,说他们会相互憎恨,但我发现A级员工喜欢和A级员工共事,他们压根就不想和C级的人共事。”
“这么些年来,我懂得了,要是你有非常优秀的员工,你根本不需要像照看婴儿般看着他们,”乔布斯后来解释,“期待他们有优秀的成果,你就能让他们做出优秀的成果出来。” 10.做自己
乔布斯经常忙于做自己,以致于忽略了别人是如何看待他的,特别是在他那早期当嬉皮士的日子里。
“开会时我们没法不看他那脏兮兮的脚。有时候,为了释放压力,他还会在马桶里把双脚浸湿,这一举动可没减轻他同事的压力。”——Mike Markkula,苹果首任主席
11.富有说服力 拓展阅读《如何成为一名说服大师》
早期的乔布斯要是在旁边的话,气味的确是会有点难闻,就是这样的乔布斯把自己训练得能长时间不眨眼地盯着别人看,还发现了用这招可以说服别人做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它能够救人的命,你能想办法把启动时间减少10秒吗?”他问。Kenyon说有这个可能。乔布斯走到白板前,说,“假如有500万人在使用Mac,而每天需要额外的10秒来启动,加起来每年就有近3亿个小时,这就相当于每年至少救了100条命。” 12.告诉别人怎么做 乔布斯称不上是真正的程序员或者技术工程师,更无法和微软的比尔盖茨相提并论了,但是,他对技术和设计有着一种直觉的理解,这最终改变了世人对电脑的期待,更改变了消费电子行业。
“老实说,我们原来并不知道„友好‟对电脑意味着什么,是乔布斯告诉了我们。”——Terry Oyama,早期Macintosh设计团队的成员。13.相信你的直觉
我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凭直觉不只一次抓住了机会。而乔布斯对自己的品味有着深刻而恒久的信仰,深信要是自己喜欢些什么,公众也同样会喜欢。而他几乎总是对的。“贝尔在发明电话前有做过任何市场调研吗?” 14.敢于冒险
在他整个职业生涯里,乔布斯抓住了多次机会,首先是成立了苹果,然后出走,直到1997年再回来。在一个大多数公司都在想方设法进行多样化经营的年代,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却反其道而行之,削减业务,精简产品,专注在相对较少的领域上面。如果他认定某样东西将来会获得成功,他会改变苹果整艘船(或至少某些方面)的航向,朝一个方向进发。乔布斯的管理哲学之一就是,要不时地抛抛骰子,把公司赌在某个新的想法或科技上面。“我有这个疯狂的想法:我们可以通过iPod的广告影响来卖出更多的Mac。此外,iPod还可以把苹果定位成创新的、年轻的公司。所以我把7500万的广告费用拨给iPod,哪怕这个产品按比例还分不到1%。这意味着我们完全统治了音乐播放器市场。我们比别人多投入了一百倍。” 15.用优秀延续优秀
无论是产品还是电影,乔布斯总是力图要创造优秀的后续产品/续集。在职业生涯的早期他做得并不成功(比如Lisa电脑),但他在皮克斯和苹果都证明了自己能够做到。“在商业上有个经典的东西,就是„第二款产品症状‟。”乔布斯后来说。“背后的原因在于你并不了解你第一款产品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6.做艰难的决定 优秀的管理者和领导都愿意努力工作,也经常做不受欢迎的决定。乔布斯当然不怎么在乎别人喜不喜欢他,因此,做艰难的决定的时候,会更加轻松。
他做的最明显的一个决定是要彻底把Newton终止掉——它是世界上第一款个人数字助理,拥有还不错的手写识别系统。
17.演讲演示(presentation)意义重大
乔布斯痛恨PPT演示,但或许相信讲究的产品展示至关重要。
“包装可以是个剧场,它可以创造一个故事。”——Jony Ive,苹果设计师 18.想办法平衡你的火爆脾气
不知乔布斯是否真的成熟过,但他的确懂得了在他和其它苹果人之间存在缓冲有一定的用处。
在一家CEO容易暴躁大怒的公司里面,Cook用冷静的头脑、舒缓的口音、安静的凝视,掌握着局面。19.为今天而活
就算乔布斯癌症缠身,苦苦挣扎,他也很少慢下脚步。这个疾病反而帮他集中了精力,用来追求他最宏大的一些梦想。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箴言,它帮我做出了生命中的重要决定。”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知道的最好的办法,能帮你躲开„认为自己有什么可失去‟这个陷阱。你赤裸裸的身无一物,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追随你的心。” 20.分享智慧
乔布斯不是个乐善好施的人。他对产品和成功充满激情,但直到病入膏肓后,他才开始伸出手来,和科技界的人分享智慧。
“我也会继续指导像Mark Zuckerberg那样的人,我剩下的时间里就会这样做。我可以帮助下一代记住伟大公司的传承并学会继续这个传统。硅谷一直对我支持有加,我应该尽我所能来回报它。”
第四篇:都是经验和教训
都是经验和教训,开车的人一定看看!
1、刚拿到本时,什么都想开开,连拖拉机也没放过;现在是能不开就
不开别人车,觉得自己的车还是最好开的。
2、刚学会开车时,觉得五档没有什么用(开不快),几个月后,觉得一档没什么用,感觉用二档起步好,现在觉得一档到五档都很管用。
3、开车一年时,觉得自己车技非常了得,什么车都敢超,什么车都不让,路就是我家的;三年后,几乎天天跑长途,看多了各种事故,知道了什么巧事都有可能发生,车速也放慢了不少;现在知道了市区里公交
和出租就是爷,高速上卡车也是爷,哪里都得让着他们。
4、开熟了以后,觉得黄灯亮了就是用来抢的;后来觉得黄灯是用来停的;现在过绿灯都要带脚刹,让一让那些抢黄灯和闯红灯的。
5、刚开到车,就觉得自行车,摩托车和行人真让人心烦;现在经常骑
骑车,走走路,发现汽车才是最不讲道理的东西。
6、从前觉得有事就得急刹车,那车胎的尖叫专门用来警告不遵守规则的人;现在知道,能让就要让,汽车不是想停哪就停哪的,后面的车也
不是你能停他也能停的住的。
7、从前给人迸道时,还要向前挤一把;现在只要有个迸进来了,就让
一把,心里琢磨着此人是不是急着去医院。
8、从前觉得在车流中窜行,能抢到不少时间;现在发现只要选的路好,并不比那些开F1的人慢到哪里去。
9、从前觉得在人流中穿行,是车技的象征;现在知道,人的价值,是
无法用钱衡量的。
10、从前高速公路开车时觉得140比100公里快很多;现在知道到达时只比开160的慢那么半个小时,而且不用到了地头到处找厕所。
11、从前觉得偶尔违章没有多大关系;现在知道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关系只是在于次数的不同,运气的好坏没有多少因素。
12、从前发生事故总想暴打对方一顿;现在被人追了尾都想私了算了,吃点亏总比天天跑大队和保险公司来的实惠。
13、从前被无聊的人士骂一句,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现在最多也只是
伸出一根手指告诉他天堂的方向。
14、从前觉得别人乱开车就想教育对方一下;现在反而觉得教育自己不
能像他一样才是最管用的。
15、从前觉得车停哪里都一样;现在停车要看看边上是什么车,后面是什么车,能不能与他们保持安全的距离,保安室和摄像机能不能看到
车„,反正想的挺多的。
16、从前后面向外头向内,现在后备箱顶着墙,能有多后就多后,小偷
就没有光顾过后备箱。
17、从前停车顶着前车停;现在停好车都要向后多倒个半米,哪怕后面
再停个车顶上来,自己也能出的去。
18、从前停车总是要把后视镜给收起来;现在能不收就不收,因为它可
以帮别人远离你的车,就算坏了也比做漆来的实惠。
19、从前修车听师傅的;现在师傅叫我:师傅,您看这东西换不换?
20、从前保养,觉得常换的机油好坏都一样;现在知道,换好机油省油
省时间还省钱,而且配件都要原厂的或品牌的。
21、从前觉得10升油耗只比九升多二块钱(五年前);现在知道了,一万公里可以省四五百元,一年可以省个养路费。
22、从前觉得保险保的越全越好;现在只买三责和车损,加上小心驾驶,但三责买的很高,最少二十万起。
23、从前觉得装了倒车雷达,倒车的时候可以不用操心,现在知道倒车雷达也有盲区,并且车后面随时可以出现障碍物,还是相信自己的眼睛
最保险。
24、从前去加油总是很有钱的说:“给我加满”!现在知道了加满一箱
油在市区拉着几乎等于拉着一个人,学会只加半箱油。
25、从前很羡慕哪些雪亮的疝气灯,晚上开车总喜欢开着远光,不管对方是否晃眼,现在知道了,如果对方什么也看不见,处在危险边缘的也
包括自己。所以每次会车首先变成近光。
26、以前路边停车急着下车时开门就下,现在再着急也要看看后视镜,看后面有没有跟上来的自行车和摩托车,车门碰了人家就不轻.。
第五篇: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酒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酒泉市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2012-2016年)》的通知 索取号
产生日期 GSF001-C04000-2013-007 2013-3-13 发布机构 公开属性
酒政办发〔2013〕50号 酒泉市政府办公室 主动公开
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驻酒各单位:
《酒泉市农民收入倍增计划(2012-2016年)》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酒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3月13日
酒泉市农民收入倍增计划(2012-2016年)
为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甘肃省农民收入倍增计划(2012-2016)》要求,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特制定全市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一、基础条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做精第一产业,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9645元,比2011年的8158元增加1487元,增长18.2%,较2005年4465元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2%,农民生活逐步殷实,进一步增加收入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立足现有基础,因势利导,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完全可行的。
(一)农业基础的不断强化,为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渠、路、林、田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不稳定的问题有了很大改观,为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优势特色产业基地的稳步推进,为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提供了可靠保障。坚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专业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要求,突出发展蔬菜、名优果品、现代制种、特色中药材、草食畜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或全省占有重要份额的特色产业基地,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三)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宽了有效空间。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仅扩大了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拓展了农业功能,更重要的是为农村劳动力在更大范围内向城市和二三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四)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为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提供了政策支持。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力度不断加大,农民的政策性转移收入还会持续增加,这对农民增收也是有力的保障。
二、目标任务
当前,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高风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新阶段,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目标,必须立足实际,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人口城镇化有机统一起来,深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较大突破。
(一)总体目标
1.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城郊型农业快速发展,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逐步增加,农村水电路房建设全面推进。
2.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高效节水技术、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技术等综合集成适用技术基本普及,大力提升农业产品加工技术,积极推进优势产业的机械化进程。
3.优势产业的现代化经营体系基本建立。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努力促进市场流通,着力建成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与龙头企业配套、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紧密结合、农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4.农业人口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通过开展农民技能培训、进城就业、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多种有力措施,争取使城镇人口比重逐年提高。
5.农业支持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进一步完善农业各类补贴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充分释放政策的保障支持效应。
6.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努力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二)具体目标:到201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即从8158元增加到16554元,年均增长15.2%;移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三、增收来源
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菜篮子产品充足供应和农产品价格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面向市场需求,重点发展瓜果蔬菜、名优果品、现代制种、特色中药材、草食畜和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以及农村二三产业和劳务经济,再加上财产性和惠农政策等方面的收入,从而确保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全面实现。
(一)着力发展瓜菜产业。蔬菜面积达到65万亩,较2011年增加17万亩,农民人均来自蔬菜的纯收入2671元,增加1672元。其中:新增2.7万亩日光温室,达到8万亩,农民人均来自日光温室的纯收入913元,增加538元;新增钢架大棚
7.5万亩,达到12万亩,农民人均来自大棚蔬菜的881元,增加649元。瓜类达到20万亩,增加8万亩,农民人均来自瓜类的纯收入758元,增加467元。
(二)做大林果及中药材产业。面积达到85万亩,较2011年增加33.4万亩,其中:名优果品45万亩,增加14.4万亩;中药材40万亩,增加19万亩。农民人均来自林果产业及中药材的纯收入2236元,增加1205元。
(三)提高制种产业效益。依靠科技和管理提升种业效益,面积达到40万亩,较2011年增加7.68万亩,其中瓜菜花卉等高效制种面积达到22万亩,比重超过50%,农民人均来自高效制种的纯收入1403元,增加719元。
(四)持续发展牛羊产业。加快养殖小区建设、规模养殖场户发展、良种扩繁、秸秆饲料化利用步伐,在移民区加大人工种草力度,促进以肉羊、肉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
发展。其中:羊出栏达到340万只,增加80万只;牛出栏达到17万头,新增7.5万头。农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纯收入达到2105元,较2011年增加1263元。
(五)着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和创收能力,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农民向市民转变,使劳务经济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措施。力争新增输转劳动力3万人,到2016年输转规模达到2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劳务输转的收入达到4375元,增加2650元。
(六)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坚持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增强吸纳农民就业的能力。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县、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完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壮大农村各类流通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农村经纪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参与农产品销售。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和休闲农业,使更多农民通过农村服务业实现就业和增收。农民从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将由2011年的797元增加到1144元,增加347元。
(七)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认真执行惠农政策各项规定,加强服务和管理,保证各项惠农政策和社保资金按时足额发放给农民。全市农民以政策性补贴收入为主的转移性纯收入将由2011年的人均256元增加到2016年的608元,增加356元。另外,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地、农户林权、草原承包权的流转,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将由2011年的212元增加到324元,增加112元。
(八)着力增加移民收入。认真落实新阶段移民扶贫开发规划,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加大项目和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改善移民区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发展特色种植业、设施养殖业、二三产业和劳务输转等“三业一转”,认真落实基础项目到村、产业项目到户、培训转移到人、帮扶责任到单位的“四到”措施,全力实施扶贫攻坚行动,确保移民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始终要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更好地统筹农业、农民和农村工作,使各项措施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继续完善农民人均纯收入考核制度,健全完善农民增收目标责任制,将目标逐级分解到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实行严格的检查考评、责任追究和表彰激励机制,对完成增收任务的县(市、区)给予奖励,确保倍增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增加农业投入。严格落实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的政策,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全部用于土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坚定不移地增强农业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搭建农业融资平台,扶持农业信贷担保组织发展,加大贴息贷款力度,扩大小额担保贷款总量,鼓励引导金融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建设,解决农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引导和支持力度,扩大农业保险面,规避自然灾害风险,保障农民收入水平的稳定和增长。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紧紧抓住中央继续加大对“三农”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机遇,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不断增加投入,着力加强渠、路、林、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组织设施高标准农田、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农田防护林、农村能源等项目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四)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推进肃州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敦煌市省级现代农
业示范区建设,继续扶持建设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支持创建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到2016年,农业良种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形成以科研推广优秀人才为核心的创新推广团队1000人,培养技术过硬、服务有效的农业农村实用人才队伍1万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着力在深松整地、播种、收获、加工等环节加快机械化步伐。到2016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50万千瓦,机耕、机播、机收率分别达到100%、90%和50%,有力地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五)抓好农业生态安全。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产地准出、产品追溯和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9%以上。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深入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和农业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措施,确保农牧业安全。加强绿色通道、农田防护林、风沙口治理等人工造林力度,建成完整的农田防护林网,形成有效的农业生态保护屏障。落实草原奖励补助政策,切实保护草原生态。推进农作物秸秆、废旧塑料农膜、生活垃圾、污水、粪便等资源再利用,抓好尾菜处理,实现畜禽规模养殖污染减排达标排放,积极发展循环农业。
(六)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进程,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研究制定农民进城的保障政策,促进城乡一体化。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地、农户林权、草原承包权的流转,鼓励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适度集中,力争到2016年流转土地占到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0%以上。促进农业优势主导产业集约发展,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培育形成规模产业基地。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发展林业经济。积极开展水利工程建管体制、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和水价综合改革,增强水利支持能力。支持发展农产品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大力推进农产品的农超对接,积极推行订单生产,超市鲜活农产品产地直接采购比例达到50%以上。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到2016年建成覆盖全市农村的综合服务体系,有力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