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寿险公司营销经营现状分析
寿险营销的经营层面从总公司、分公司、到中支公司、服务部、到营业部、营业组,经营层面越来越低,但经营水平确越来越高。当营业组主管都有经营思想,有经营重点、懂得运用经营手段把握经营节奏以得到经营效果时,也就是说营业组主管都成熟到有经营团队的能力时,这将是寿险行业的“梦之队”,将所向披靡,这是寿险团队经营的最高境界。
众多保险公司的经营层面停留在分公司,这是由中支层面营销部、培训部没有独立的经营能力而造成的,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这就要求分公司要有强大的营销组织和协调能力,要有强大的营销部和培训部。而分公司的营销部远不够专业,更谈不上强大:作为中支一级机构,我没听说分公司营销有全年战略规划、半年节奏规划、季度详细规划和总结,只有月度激励方案。按照营销规律,每月营销业绩截止日前一个星期到10天,分公司营销部应该下发下个月的经营思想、经营主题、经营节奏、激励方案初稿,以便各个机构研讨、汇总、准备。而实际情况是每一次都是临时下发方案,没有中支、服务部、营业部《操作手册》或《行动指南》。没有KPI指标分析会,没有个性化的中支分析、没有营销节奏的讲解、没有行辅工具的开发,没有话术的研讨、没有险种分析、没有险种组合推荐……只有要求马上启动。营销部只做三件事:制定激励方案、核对激励方案、追踪激励方案。一切围绕激励方案在做事,而不是围绕团队在做事,更不是围绕市场做事。反观培训部更像营销部,有情况调查、有数据分析、有问题研讨、有解决方案实施。培训部其实比营销部更有营销情结和营销
悟性。
营销部虽然只围绕激励方案在做事,但就这一件事也没有做好。首先,几乎所有的方案都在激励“结果”,而从来没有激励“过程”,因此效果大打折扣,激励方案成为了表彰方案;其次,激励方案为花钱而设定,激励方案激励点不明确或者说太多,等于没有,(开单、1000P、2000P、3000P、5000P、10000P、15000P、20000P……,激励点太多等于没有激励点);第三,激励方案太多等于没有激励方案,每个月同时最多有十几个方案!营销员记不住的方案不可能有效果,没有效果的方案制定了干什么;第四,激励方案复杂是使团队混乱的重要原因。复杂的方案我们的的素质业务员记不住、容易误解、形成人为制造的团队负面;第五,复杂的方案核对困难,兑现时间拖长,激励的及时效应完全没有。核对出了错的,不断骂公司骗人,核对没有出错的,当两个月后方案核对完毕兑现到业务员手中时,业务员心里说“他妈的,现在才给老子”;第六,公司化大量的时间人力大面积追踪业务,得到的却是效果反弹,中支、服务部认为分公司手太长,强力追踪导致业务员反感、中支和服务部的威信降低。业务员感觉繁多强力的电话追踪里,分公司、中支和服务部只关心结果,对市场上出现的问题、困难或者视而不见、或者束手无策,无法给营销一线以帮助,因而反感。
总之,公司每个月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没有有效提升业绩平台,却给团队带来不满和不和谐。方案越来越重,效果却越来越差。在这样的引导下业务员围着激励方案转,口味越来越重,手拿
业绩与公司谈条件,佣金和《基本法》导向荡然无存:出不出勤不重要,有业绩就行;专业知识不重要,有业绩就行;拜访习惯不重重要,有业绩就行;填写经营日志不重要,有业绩就行;欺骗误导不重要,有业绩就行;寿险意义和功用不重要,有业绩就行;只有利益引导,为了达成方案奖励不择手段,契约品质不断下滑,续期情况自然每况愈下。套取方案成为家常便饭、退保撤单习以为常,与公司利益对抗成为理所应当。
本来公司营销赖以生存和壮大的营销团队在长期的方案经营中逐步站到公司的对立面。
在业绩提升方面如此,在组织发展方面也如此。业务来源应该建立在寿险的意义和功用的基础上;组织发展应该建立在寿险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这样才是科学健康的发展模式。
我在白城尝试地提出新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感念,几乎所有听过的人都认同,但也几乎所有的人在实际工作中不得不放弃正确的观念以顺应公司的政策来做组织发展。
所有绿色通道、快速晋升方案、聘才方案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明显表达出:公司要的是人力,而非团队。所以大家都在为了得到公司的奖励而做人力。什么职业生涯规划、什么人品、什么学历、什么年龄、什么家庭背景、性格因素、什么人脉关系、形象外观、工作经历、要求限制、什么面试选择、岗前培训、从业资格……,组织发展增员过程中一切重要的因素和环节统统简化甚至省略。因此,在增员方案、聘才方案的引导和刺激下,人力突飞猛进,但是团队却几乎没有什么
发展。公司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收获大量的工号和大量有名无实的主管、经理,但是团队的实动人力、千P人力和业绩平台没有有效地提升。而大量这样“晋升”的主管基本素质并不高,传说中和期望里保险公司的营销主管吃香的喝辣的,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认为自己为公司作出巨大的贡献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内心极不平衡,因此,变本加厉、更加疯狂地运用所有手段套取公司的各种激励方案。由于主管带头整个团队的风气变得乌烟瘴气。少数有经验、懂得营销规律的正直的主管,无法改变大环境,最后只有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极少数最有远见和正义感的主管顶多洁身自好、超然物外。这时团队走入恶性循环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
大量的新人进入公司仅仅通过为期3天的新人班,无法让新人有效了解行业、了解公司,更谈不上了解险种、了解销售;
以这样的团队氛围和出勤率,衔接教育根本就是笑话,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大量快速晋升起来的主管,甚至连转正培训都没有参加过,晋升培训更是没有听说,自己尚且需要辅导,怎么可能辅导新人;
新人刚进保险行业是最脆弱、最需要帮助的,但几乎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和辅导,因此生存问题成为新人最大的问题;
当一个人的生存出现问题,什么理想、追求、事业、抱负、职涯规划……统统都去见鬼!
最后,公司只剩下大量新增的工号,而没有新增团队!
这就是传统保险公司常见的经营现状,值得我们反思。
第二篇:合资寿险公司发展现状
合资寿险公司发展现状
自1998年第一家合资寿险公司成立以来,合资寿险公司就迅速成为中国寿险市场上一支重要的力量。截至2009年年末,中国寿险市场共有27家合资寿险公司和1家外商独资寿险公司(友邦)。在保险监管国际合作不断深化的同时,外资保险公司经营情况稳定,业务也继续取得稳健增长。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外资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26.27亿元,在全国保费收入中占比5.23%,同比增长0.31个百分点,其中合资寿险公司原保险费收入345.85亿元,在全国保费收入中占比4.24%,同比增长0.35个百分点。截至2009年年末,所有合资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在150%以上,偿付能力充足。总体看,合资寿险公司的市场秩序良好,业务结构不断优化,效益观念较强。在完善我国保险市场主体结构、推动保险产品创新、开拓中西部保险市场、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和经营理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保险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主体众多,中外股东实力雄厚
自1998年第一家合资寿险公司成立以来,外资保险巨头通过合资、并购等方式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十余年间发展势头迅猛,合资寿险公司数量已与中资保险公司相当,截止2009年末,中国共有寿险公司58家,其中中资寿险公司30家,合资寿险公司27家,外商独
资寿险公司1家。
在众多合资寿险公司中,中外方股东实力雄厚,外方股东均为国际知名的保险公司,而其中方合作伙伴无一不是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集团,如中石油、中海油、国电集团、国家电网等诸多与我集团公司相似甚至相同背景的企业已纷纷涉足人寿保险行业,有的企业集团已经占得了一定的发展先机。
(二)发展迅猛,已在一线城市站稳脚跟,迅速开拓二线城市市场
合资寿险公司充分利用股东双方的资源(资金、技术、品牌、网络等),迅速开展业务,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经站稳脚跟,据保监会资料显示,2008年,外资寿险公司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城市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9.9%、22.8%和13.2%,发展迅猛,市场份额不断增加。
此外,除了继续稳定发展一线城市业务外,合资寿险公司积极向二线城市开拓,2009年批复筹建分支机构的保险公司中,合资寿险公司占比高达八成以上。其中,联泰大都会、中航三星人寿、信诚人寿、太阳联合保险、招商信诺、中宏人寿等合资寿险公司获批设立分公司,中意人寿、中新大东方人寿、新光海航人寿、海康人寿等多家公司则筹建分公司。而同期中资寿险公司的网点扩张显得较为被动,仅有新成立的百年人寿、幸福人寿等寥寥几家。
(三)长期看好中国寿险市场,投入持续稳定
合资寿险公司长期看好中国寿险市场,积极参与了中国寿险市场的竞争,在克服市场份额较小、投资渠道过窄的限制因素后,部分公司的经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09年已有12家公司的保费收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其中太平洋安泰和中宏人寿已经实现了盈利。
而对中国市场的长期看好和投资回报的良好预期,中外股东对合资公司发展具有良好信心,资本金持续投入,如中意人寿的资本金由2002年最初的2亿元增至2009年4月的27亿元,而包括中英人寿、金盛人寿、中意人寿、海康人寿等在内的多家合资保险公司外方股东都有增资行动。其中,2009年3月刚由中资转为合资身份的华泰人寿更在2009年年内增资3次。
(四)注重效益,业务结构不断优化
相比于中资保险公司的快速扩展战略,合资寿险公司经营稳健谨慎,坚持以利润为导向,注重效益,不盲目追求扩展规模,将业务重点放在增加利润方面,不断调整发展战略,注重内部业务发掘,实现效益增长。
根据稳健经营的发展战略,合资寿险公司更为注重优化业务结构,2009年,合资寿险公司最能体现公司盈利能力的保障型产品与
新单期缴业务同比增长都十分明显,其中,保障型产品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7.28%,新单期缴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22%,占国内寿险市场所有新单保费收入21.83%,业务结构趋于良好,新保单利润率上升。
(五)产品不断创新,实行差异化经营
合资寿险公司借助外方股东先进的经营理念和专有技术,不断进行产品创新,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推出了大量新产品,企业年金保险、投连险、分红险产品的引入填补了国内寿险市场的空白,推动了整个寿险行业的发展,为中国保险行业贡献了重要力量。
同时,相比于中资保险公司尤其像中国人寿、平安等大型寿险公司,合资寿险公司采用差异化经营,锁定优质客户群,不谋求占据过大的市场份额和主体地位,主要目标设定为追求利润增长,越来越多的合资寿险公司着重进行传统销售渠道和传统保险产品开发,以增加内涵价值水平为准则,避免和中资保险公司正面竞争,偏重于先挖掘中外股东方的业务资源。如以招商信诺、联泰大都会、海康等外资寿险公司为代表的合资保险公司以电话直销为主要销售渠道,健康险、意外险是主要的销售险种。招商信诺2009年前3季度,公司意外险占总保费收入39%,健康险占总保费收入38%,今年新增两全险产品实现保费收入5486万元。
总的说来,虽然合资寿险公司存在业务特长没有完全发挥;规模
较小,利润波动较大,综合费用率相对较高等问题,但中国寿险市场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寿险市场之一,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合资寿险公司未来的前景和收益值得期待,而合资寿险公司更为注重稳健经营、风险管理、强化核心业务优势及满足客户需求的理念,将有利于合资寿险公司在中长期提高企业价值。
第三篇:寿险公司营销激励机制的分析与研究论文
摘要:研究分析寿险公司营销激励机制和寿险营销人力资源发展状况,提出寿险公司营销激励机制的优化途径,推动寿险公司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实现寿险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寿险公司;营销;激励机制;优化
随着经济市场化与人民群众风险意识和财务保障意识的逐步提升,近年来中国寿险公司的数量迅速增长,使得寿险公司间的竞争压力日趋增加。寿险公司若要获得良好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建立和应用企业激励机制,激发寿险营销员展业活力,是增强寿险公司市场竞争力最为重要的策略之一。以某寿险公司为例,该公司通过对其内部营销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和外部营销人力资源市场环境的分析,优化激励机制,在2年内有效提升了组织规模、经营业绩和市场份额。
一、激励机制的定义
所谓企业激励机制是建立在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基础上,借由相关方式和管理内容,实现企业对员工承诺的最大化。究其本质是借助激励机制,使企业员工可以得到更多的效益和发展机会。对于企业而言,激励机制可以使得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寿险公司的营销激励机制的主要作用对象为保险代理人。建立在激励理论的基础上,采取运用适宜的激励方式,促使保险代理人能够最大限度的为寿险公司挖掘与开发客户,进而为寿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提升提供基础,积极推动寿险公司的发展。
二、寿险公司营销人力发展状况概述
自1992年友邦保险引入保险代理人制度以来,保险代理人营销迅速成为寿险业最为主要的营销渠道。基于保险代理人制度的寿险经营模式,使得寿险公司营销人力发展情况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①保险公司对营销人员需求量大。保险代理人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依托业务人员数量的增长推动业绩增长,对营销人员数量有着很高的需求。
②寿险营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寿险是一种较为复杂的金融产品,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但目前大量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相较行业应有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③寿险营销人员的流动率和流失率较高。由于在保险代理人制度下,代理人与寿险经营主体并非常规的主雇关系,而是代理关系,这使得寿险公司对从业人员约束力较低,人员流动情况十分突出。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有效提升寿险公司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优化寿险公司营销激励机制,对推动寿险公司的持久发展与营销员的价值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寿险公司的典型激励机制及其运作现状
(一)寿险公司的典型激励机制分析
1、以业绩指标为基础的佣金激励机制。该机制是寿险营销的基础激励机制。由于寿险营销员与寿险公司是委托代理关系,因此保险代理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佣金,而非固定薪酬。该机制将保险代理人的佣金收入与其保费业绩指标直接关联起来,从而实现公司利益与保险代理人利益的高度统一,具有易于量化、客观性较强、便于操作的优点。
2、内部竞赛激励机制。该机制是在寿险公司内部组织实施分支业务单位的相互竞赛,并对优胜单位进行奖励和表彰的机制。该机制的主要激励作用对象是分支业务单位的主要管理者,并通过业务管理者将激励效应传导至整个组织,进而实现较为有效的整体激励。
3、多层级的晋升激励机制。晋升激励机制是指保险公司以业绩指标为导向、团队规模为基础,为保险营销人员设计的多层级晋升通道。依据明确业务指标设计的晋升通道具有透明度高、确定性强的优点,对稳定寿险营销员心里预期,进一步明确其中长期奋斗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4、荣誉激励机制。荣誉激励机制是指保险公司为业绩指标达成好的个人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展示宣传平台(如MBRT、高峰会等,只有业绩指标持续达到某一较高标准时才有资格进入该荣誉社群),以增强其荣誉感和价值感的机制。该机制是行之有效的精神激励手段。
(二)寿险公司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寿险公司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切实激发了寿险营销员的整体生产活力,使得多数营销员可以以积极的工作态度投入到业务活动中去,对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的价值增长和个人的财富积累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对寿险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问题如下:
1、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激励失效。在委托代理制下,保险公司主要负责保险产品的开发和运营,保险代理人负责具体业务活动,保险公司的利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代理人行为。因此在双方的信息博弈中,保险营销员是信息优势方(掌握具体营销活动及客户情况等信息),保险公司是信息劣势方(难以掌握具体营销活动及客户情况等信息,且公司信息较为公开)。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难以确定保险代理人的具体激励需求点,导致激励效果不明显。
2、现行激励机制易诱发道德风险。由于保险公司的利益目标和保险代理人的利益目标并非完全一致,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前提下,激励机制可能会诱发保险代理人的道德风险,致使保险代理人为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公司和客户的长远利益。主要体现在:①不实告知或隐瞒。寿险营销人员为了使得投保人信任自己并同意投保,对某一寿险产品的效果和利益等内容进行夸大,并隐瞒一些需要切实告知客户的内容。②诱发恶性竞争。为得到客户认可,营销人员采取恶性竞争的方式,诋毁竞争对手及其寿险公司,激发不良竞争,影响寿险公司乃至整个寿险行业的形象和声誉。③诱导客户退保并造成客户损失,当某一新保险产品的销售利益高于某一旧保险产品时,营销人员可能会通过夸大新产品收益,贬低旧产品收益等方式诱劝客户退保。
3、激励与保障失衡。目前,由于大多数寿险营销人员与寿险公司的关系属于委托代理关系,导致部分寿险公司在设计激励机制时简单依据其价值创造能力,而未充分考虑营销员的层级与职业发展阶段等因素,造成了只关注激励措施而忽略基本保障需求的基本局面。该特征加强了初级营销员的不安定感,不利于保持基层营销员队伍的基本稳定,制约寿险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寿险公司激励机制的优化
(一)完善培训机制,更加注重人的全面成长
目前寿险公司对营销员的激励偏重短期而不重长期,偏重物质而不注重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因此,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培训机制,不仅要注重对营销员业务技能的培训(营销培训和产品培训等),同时也要注重对营销员价值观、个人素养和视野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促进人的全面成长和进步。
(二)优化目标设定,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并重,规避道德风险
针对激励机制带来的道德问题,寿险企业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切实将道德风险纳入到管理体系中。对于夸大效果、隐瞒条款等违反基本职业道德的短期行为,首先要优化目标设定,根据员工基本情况设定合理的任务目标,避免因目标设定过高而诱发营销员的短期行为,降低引发道德风险行为的诱导因素。其次,要通过优化激励引导措施的方式避免大量属于道德风险的行为出现,将原先偏重的短期激励形式转向为长短期激励并重,逐步尝试职员制、营销员持股制或合伙人制等举措,强化主人翁意识,将保险代理人的利益与公司的长期利益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规避道德风险。
(三)教育、监督、约束与激励并进
解决保险营销员的道德风险问题,还应将教育、监督、约束惩戒与激励机制结合起来。通过教育提高道德意识、风险意识和长线思维意识,通过强化监督机制来抑制侥幸心理,通过约束惩戒机制来震慑短期负面行为,通过激励机制引导正向行为。在确保激活生产力的前提下有效管控道德风险。
(四)加强基础福利保障
在激励机制的实际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员工基本保障需求,化解基层营销员的社会地位边缘感,在满足营销员基本保障需求的基础上,辅以多元化的激励手段。同事,进一步平衡固定薪酬-佣金-企业成本三者的关系,构建关爱诚信、公平竞争的企业激励和保障体系。
结束语:
寿险公司是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具有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组织发展模式,针对寿险公司的基本情况,需要科学制定、灵活运用适宜的激励机制,以推动寿险公司的业务发展和价值实现。
(1)寿险公司的营销激励机制是增强寿险营销员展业活力,推动寿险公司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2)寿险公司的典型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佣金激励机制、竞赛激励机制、晋升激励机制和荣誉激励机制,这些机制的实践对寿险公司的快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制约了激励效果。针对这些问题,应通过加强人的全面培养、平衡长短期激励利益等方式予以弥补完善,促进寿险公司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晔楠.保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分析[J].现代营销,2015(3).
第四篇:寿险经营思路探讨
当今形势下寿险经营思路探讨
2012-2 目前及未来十年,中国保险市场具有几个特点: 1,从要规模到要效益
以保费规模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能产生利润的规模才真的称得上规模,否则,不但带不来效益,还会成为保险公司沉重的包袱。2,从要保费到要客户
社会口碑、客户忠实度,都是目前保险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保监会主席所重点强调的,一切以客户为中心。3,渠道多元化
直销、代理人、银保、经代之外,会有越来越多的异业合作模式进入到保险行业当中,随着渠道的多元,保险公司将专注于产品研发、客户服务、销售渠道及政策的制定,而营销工作会逐步分离出去,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有望实现“产销分离”。4,销售精细化
以产品导向的销售行为,非常容易产生销售误导,从而引发客户信任危机,顾问式行销将成为未来保险销售的主流,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由高素质的保险销售人才为客户量身设计方案。5,产品创新逐步加强
目前保险行业产品同质化问题非常严重,不管在产险还是寿险领域,都有很大的产品创新空间,在某个垂直领域,可以做深做强做大。6,投资渠道逐步放开
资产管理做为保险公司的一条腿,可运作领域会逐步扩大,但是随之带来的是对投资能力的要求,水涨船高。7,支持政策逐步到位
比如产险的车险费率市场化,寿险的年金税收优惠,将对保险行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8,集团化作战优势凸现
集团化有两个方面的集团化,一是保险公司的集团化,二是中介集团化。保险公司的集团化,将有力提升保险公司竞争力,在客户整合、资源整合和资产管理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而中介的集团化,是适应监管要求与自身发展需要。
在以上的大背景下,各家保险公司都在酝酿针对渠道、客户服务及创新领域的思考与实践。中国的保险市场,寿险规模与产险的规模比大致维持在3.5:6.5,寿险的经营,相比产险,更复杂,市场切入也更需战略。尤其针对新成立的寿险公司,面临市场的二八定律,排名前10位的公司占有了90%的市场份额,如何在规模持续增长的寿险市场占领一部分市场,可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在于成为市场的搅局者,着实不易;机遇,在于新的公司,不会受到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同时全新的班底,更易进行战略和模式的规划。以下从营销(渠道)、系统、客服和新模式四方面,进行探讨。
一、营销模式的建立与发展规划
1.直销-团险
以产品为中心,以关系资源为支撑。2.银保渠道
要效益,不要规模,解决小帐问题,提高客户回报,让产品变得易懂、易销,重视客户服务,成为银行保险产品中的畅销品种。3.直销-个险
重产能,轻规模,以顾问行销打造高产能个险团队。要解决几个问题:人员招聘、培训、留存。目前国内的现状,以顾问行销为主导的个险渠道很难做大,所以现阶段不妨做为其他营销渠道的营销人才的培养基地,一方面解决个人渠道个人发展空间的问题,一方面带动整个营销渠道的人员素质。4.经代渠道
以盈利为目的,给予经代合作方足够政策支持,以产品、客户服务取胜。中介渠道也露出集团化的苗头,中介渠道的前途是光明的,尽快的介入这块市场,或者直接成立自己的中介和销售公司。5.新渠道-网销+电销 电销以银保和团险客户为切入点,进行二次开发。还可以BD合作伙伴的客户群为目标,进行营销。
网销以销售与客户中心为重点,借鉴平安、泰康、保险交易网等成熟模式。
6.BD合作-多元化合作渠道拓展
线上,借助网络平台,线下,借助连锁类渠道。这块是保险行业值得重视和大力发展的。目前非金融行业的兼业代理还比较少,但是和其他行业沟通的情况来看,合作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比如教育培训行业、珠宝行业,只要合作渠道拥有终端网点,或客户群,就具备合作的基础。保险公司方面要做的是,为合作伙伴、客户设计好共赢的模式。
二、后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
1.核心系统
以客户为中心的设计思路,客户分层,比如对高端客户开辟绿色通道,可借鉴太平人寿的思路。在技术和架构方面,要提前论证,中途如果变化方案的话会成本很高。所以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好是否采用大后援的方式,以及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比如电子保单、数字签名等。2.呼叫中心
电销在车险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寿险方面,大都会、招商信诺也经营的不错,但随着信息保护法的推行,以及保监会最新精神的宣导,在个人隐私和销售误导方面,都有强硬的规范。所以,未来电销平台更多的是对已有客户或者通过合作渠道拿到的客户资源,进行销售开发以及承担一定的客服、投诉等功能,具有呼入和呼出两方面功能。3.在线销售平台
目前平安、泰康的销售平台最为完善,可结合明亚的病毒式传播机制。
三、客户服务平台的建设
寿险对于客户的关系维护,在新的保监会精神要求下,会越来越重要。现在寿险合同一般会伴随发一张紧急救援卡,在客户服务方面,还有非常大的扩展空间。除了CRM系统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之外,还有面向客户的个人服务中心,比如类似平安一帐通那样的平台。1.客户管理系统
注重客户的资源整合与挖掘,与客户个人中心联动。2.在线客户个人中心
用户中心,具有保单查询、保全、客户增值服务等,类似平安的一帐通。
四、创新技术对营销的支持
互联网技术,尤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保险营销的创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投保效率、客户体验、病毒式营销以及综合销售方面,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1.移动销售管理系统
目前新华、阳光、新光海航、平台都在陆续实施,可随时随地展业,科学的帮助客户进行分析与规划,即时承保,大大改善客户体验。还可以准确统计活动量、业绩与奖金,做为销售管理新一代的工具。2.移动自助购买终端
类似银行的ATM机,进行多元化渠道的铺设,每个终端,都是一个销售员,以此模式进行万家渠道的铺设,相当有1万名销售人员,24小时工作,还省去了大量人力及管理成本。3.IT技术实现扁平化管理
目前寿险高达9级以上的营销管理体制,造成沟通成本、管理成本等诸多弊端,利用IT简化管理层级,并将中、后台工作简化,前端销售与客服在整体人力构成比例上尽可能提高。德国MLP的三级管理体系值得借鉴。
赵大玮
blueraindavid@gmail.com
第五篇:期货公司营销现状
新一代期货公司营销服务平台架构设计
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参股和国内券商的控股,如今,拥有金融背景的期货公司已在国内占据“半壁江山”,新一轮期货行业的竞争格局已初现,这对传统型的期货公司来说将是强有力的挑战,而先进的营销服务体系建设和金融产品创新将成为今后市场竞争的焦点。
在我国开始履行WTO承诺后,外资金融机构开始大举进入我国资本市场,多家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银行、参股保险公司,建立了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和合资证券公司。在期货行业中,摩根大通、荷兰银行、东方汇理已经开始参股国内期货公司,同时,券商系的期货公司在国内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新一轮期货行业的竞争格局已初现,这对传统期货公司将是强有力的挑战,金融产品创新和先进的营销服务体系建设将是今后竞争的聚焦点。
期货行业营销现状剖析
目前,我国期货业营销模式主要是传统的总部加营业部多级分支机构的通道式营销服务体系,并以总部为中心扩散。机构内部以业务部门和业务支持部门构建成实体经营网络,以经纪业务为核心,同时管理向业务部门倾斜,业务部门的新市场开发速度高于存量市场消亡速度即可视为业务扩张,忽略了客户的真实需求。由于业务网络覆盖面广,缺乏成熟的、统一专业的管理平台,加上各级管理层管理水平的差异以及员工专业技能的不同,导致期货公司的营销服务能力、技术支持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均有很大不足,整体管理水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居于比较落后的地位。对于大中型期货经纪公司而言,当前的总部加营业部的营销网络体系已经开始遭遇瓶颈,进一步拓展二级城市的分支营业机构会受到股东要求的资产回报率、经营者自身管理水平等诸多问题的困扰。但是,面对过高的经营压力,期货公司目前只能通过价格竞争和降低成本来进行消化,从而将会与小型期货公司一样进行价格竞争,形成恶性循环。这势必会降低期货公司服务能力,逐步流失客户甚至失去生存力。在没有成熟的期货行业营销模式支持的情况下,当前期货公司的营销服务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同时服务流程过于简单,面对不同的客户基本上采用相同的服务手段。此外,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打“擦边球”进行违规操作也会时有发生,弱化期货公司服务能力的同时也加剧了期货公司的经营风险。当前,期货公司营销模式主要特征如下:
第一,在竞争日趋加剧的情况下,关注竞争对手,努力适应和利用竞争规则,对 现有的市场进行细分和价值挖掘,在此基础上按照品种组成农产品、工业品、金属等专业团体,深度分析和把握行业内市场。第二,专注于内部客户,致力于客户关系的维系。通过不断增加服务项目和提高服务质量来吸引客户,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专业化投资需求,以建立融洽的客户关系。利用整体资金优势力图把握市场仍是最主要的客户服务手段,期货咨询、产业流程重组方面的服务仍然占据较小的比重,经纪业务以外的利润增长趋近于零。
第三,通过低成本和低价格增加竞争力。目前,期货公司压缩手续费收入已经到了极致,区域性的恶性手续费竞争已经让投资者和期货公司尝尽苦头。一些期货公司因此受到重创,利润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导致员工福利下降,人才流失严重。部分业绩较好的期货公司已经开始逐步改善员工福利,来保持团队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第四,业务部门以完成市场开发任务为首要目标,同时更加专注于吸引机构客户,增加保证金存量,增加交易量;客户经理逐步全能化,增大了客户生命周期内的人为风险;中小资金账户、非现场客户受重视程度不高。与此同时,重业务轻研发的管理思路,造成研究成果对客户吸引力降低,大量优秀的研究成果被忽视。
第五,业务发展的随机程度较高,业务流程不透明,信息化程度低,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和公开的业务流程。
第六,利润逐步被压缩。根据对深圳、上海两地36家期货公司的统计,2007年这36家期货公司共计实现利润2.23亿元,对应总资产和净资产分为126.45亿元和29.77亿元,以此粗略计算,上述两地期货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仅为7.5%。截至 2007年年底,国内177家期货公司注册资本总额达到了85.4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增加约38%,有43家期货公司注册资本达到或超过1亿元。国内期货公司注册资本的显著增加,迅速摊薄了行业的收益率,盈利难仍将是困扰期货公司发展的长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