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规划与旅游、休闲关系的辩证思考(共)
规划与旅游、休闲关系的辩证思考
□刘德谦
一、城市的休闲空间
在旅游发展中说到规划,除了旅游规划外,人们往往也会联想到城市规划。而说到城市规划时,人们常常就会想到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33年通过的《雅典宪章》,想到《雅典宪章》的第二章“城市的四大功能”中所总结的居住、休闲、工作、交通。无论是该宪章第30至34款指出的那之前世界上许多城市开放空间的缺少、分布及其所处位置等的现实问题,还是其35至40款所建议的开辟开放空间,以及开放空间的安排,都说明了《雅典宪章》起草者们对“城市的四大功能”中休闲功能的高度重视。
其后的1977年,国际建筑师协会又在对1933年以来城市规划建设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马丘比丘宪章》。该宪章不仅批评了1933年以来的44年中“宏观经济计划与实际的城市发展规划之间的普遍脱节已经浪费掉为数不多的资源并降低了两者的效用”的问题,还特别强调了城市规划的“包括经济计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规划过程必须对人类的各种需求作出解释和反应”的努力方向。
应该说,《马丘比丘宪章》指出的全球城市发展中的“宏观经济计划与实际的城市发展规划之间的普遍脱节”的问题在我国也同样存在着。比如1949年,我国的城市发展便经历了一次“把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的进程。为了改变城市对乡村的剥削现象,我们曾经提出要“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这样,才能够充分而便宜地供给乡村以必要的工业品,而换取其农产品,使乡村和城市,从相互敌对转变为相互依存;这样,才能„„变农业国为工业国”。这个主张对于饱经战争创伤的贫穷落后的中国而言,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后来,在城市的改造当中,在后起的多样城市也发展起来的时候,在近二三十年现代化的城市的建设中,我们城市的主管方面、我们的规划师们却对《雅典宪章》“城市的四大功能”的“休闲”功能表现出了太多的忽略。
“休闲”和“旅游”都是人类的重要活动。虽然“休闲”主要是从时间的范畴来认识的,而“旅游”考虑的却是地理范畴的位移,但是“休闲”与“旅游”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可以互相包含的共同之处。基于二者不可能完全重合,也不是甲对乙或者乙对甲的完全覆
盖,如果一定要厘清它们的关系,那么不妨把它们比作两个相交圆更显贴切。在这一组交叉圆中,出现了三部分的内容,①“休闲”与“旅游”的共有部分,即“休闲”中的“异地休闲”,也就是“旅游”中的“闲暇类旅游”(休闲旅游);②“休闲”中的“本地休闲”(那不是“旅游”);③“旅游”中的“商务/公务类”活动(当然也不属于“休闲”)。尽管理论研究的划分有利于学科研究的深化,但是我国的旅游与休闲的新发展,已经出现了居民的本地休闲与外来旅游者的旅游完全融合的态势,你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与本地居民的“食住行游购娱”区分开来。休闲空间的营建和旅游设施的配置,已经成为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所共同需要和共同受益的。于是保障本地居民的需求与保障旅游者的需求就成了一个大家共同面对的责任。
在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休闲”不仅越来越多地受到民众的关注,也正在逐渐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而“旅游”更在成为多数百姓休闲的第一选择。因此休闲空间的营造、旅游环境的建设也就成了建设我们美好家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二、旅游与休闲的发展离不开城市总体规划的创新
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正在面临一个如何解决供需矛盾的问题。对于旅游业发展的业绩,虽然地方行政首脑和有关人士都为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增长而满心欢喜;但是旅游旺季的拥挤和游客对服务质量的抱怨,也往往使得城市和旅游供给的诸多方面感到焦虑和力不从心。
除了游客的抱怨外,其实目的地的供给不足和服务欠佳,也还有另一个侧面的效应,那就是本地居民的不满和批评。因为旅游的发展并非一本万利的事情,它在推动区域之间友好交流,为目的地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必然会产生对当地公共资源的占用和摊薄,或者引来本地居民生活的不便,乃至引来一些矛盾和纠纷。也就说明了,休闲空间的欠缺和旅游供给的不足,原本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
难题的产生,难题的解决,不由得让人们想到我国的旅游规划和地方规划。
而此前我们的旅游规划,却大多是有关旅游景区的散点式的开发规划,主要安排的是旅客们在景区内的活动,所以对旅游者的多方面生活要求大都没有相应的考虑。即使是地方政府委托编制的旅游规划,也大多是就旅游谈旅游(大多只限于对多个景区的整合)。至于旅游者怎么来,怎么走,到达后本地交通如何解决?住在哪儿,怎么住,住得是不是舒适?吃什么,在哪儿吃,吃得是不是放心?买什么,在哪儿买,买卖中是否有“陷阱”?以及旅游者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价格的合理性,本地公共服务的可靠性,本地居民好客习惯的培养,游客是否满意,突发事件如何处置,投诉是不是能够得到及时解决,等等,许多旅游规划中都很少涉及(这或者是基于在规划者的思考中,在当局管理职能的分工中,上面所说的许许多多的内容都不是“旅游”部门所能够考虑或管辖的)。显然,这种散点式的旅游规划是不利于现代旅游业的协调发展的。
现在,我国的不少城市都接待了超过本地常住人口数倍的旅游者,而这座城市却是按照当初设定的户籍人口规划与设计的。姑且不说户籍人口的增加、外来务工人员等流动人口的增加已经对城市提出了增加供给的要求,即使单从许多城市发展旅游的目标而言,大批量游客到来所形成的对城市的有关供给的压力,也都亟需城市急速修编城市规划的安排。更何况旅游者所追求的,还有超越外来务工人员基础生活之外的更多的游、购、娱。
正是因为休闲空间的欠缺和旅游供给的不足原本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所以,可以设想,如果在居民的常住地平时就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休闲、体育健身休闲、养生养心休闲等的供给,有了更多更佳的风光宜人处,有了更多的得到深度保护的历史文化遗存地„„能够让本地居民在周末周日和长短假期充分地享用,并且辅之以对多样休闲的积极引导(乃至再辅之以假日制度的优化),那么本地居民的休闲需求在平时就能够得到很好的释放,也许就不至于大家都过于集中在某个长假期出游,乃至不顾旅途劳顿和人流拥挤,集中涌向外地的某些个目的地了。又因为本地居民的休闲目的地,往往同时也是外地游客向往的地方,致力于本地居民休闲空间的建设,在本地居民到外地出游时也正好为外地居民的来游准备了宜人的空间。这样的共享的休闲空间所形成的差异性的异地交流,或者正是解决旅游接待难题的最佳机遇。也就是说,长假日旅游的拥堵情况的化解,实际上也是需要旅游客源地和旅游接待地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
为了城市的和谐,为了本地居民休闲生活的实现,为了城市发展旅游的需要,也为了摆脱当前许多城市捉襟见肘的尴尬,我们必须寻求新的突破。而这第一个突破,就是改变此前编制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老旧套式,同时让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迈出新的步伐。
在编制新的城市规划时,在修编原有的城市规划时,一是必须有对城市“四大功能”(居住、休闲、工作、交通)的通盘安排,对城市规模人口的重新计算(不能再局限于原定的户籍人口数量了)。如果这个城市要有旅游功能,或者已经确定了发展旅游的目标,那么更需要对游客所需的高质量的“食、住、行、游、购、娱”以及相关的正当需求都有充分的计划与安排,以期能够尽快改变原来城市的某些旧式格局。
而当前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阶段,也正好面临一个旅游规划重编、修编的好时机,所以在编制时就不能不注入更多的新思维和新内容。旅游需要的供给正在把各个行业门类、大类、中类、小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旅游规划的编制再也不是地方旅游局一家的事情。它应该是一个直接关系于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规划。因此它也不再是地方首脑出席一下评审会表示一下关心就够了的事,不再是地方各相关部门仅仅来就“旅游规划”提一点意见就完了的事,而是应该由地方政府精心策划整合协调,各相关部门来共同参与和共同实施的大事情。
当前我国的旅游和休闲发展,已经出现了必须将本地居民的休闲供给与外来旅游者的旅游供给通盘考虑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八大已经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国家发展的目标,并且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方向,这正是吹向旅游休闲发展、吹向城市规划新拓展的东风。旅游产业和休闲产业,都是天生的“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产业,居民休闲需要的环境和旅游者向往的环境,都是高质量的环境,因此城市规划对休闲空间的安排,对旅游服务的安排,也正好是推进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措施,正是满足居民小康生活所需要的最精彩的一部分,因此在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积极推动居民旅游休闲的供给改善,正是关系人民福祉的重要事情。
三、对北京建设旅游休闲集聚区的建议
作为首都的北京,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中已经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旅游城市的目标,这正是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北京”的重要组成。旅游城市的引力自然是多种多样的,北京的文化引力是全球独一无二的,但是仅仅依靠传统的引力还不够。笔者认为,如果要让北京引起全球旅游者的更多关注,北京应该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能不能像举办奥运会、世博会那样,在北京兴建一个以中国文化展示区(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展示区、全国各地文化展示区、中华民族各兄弟民族文化展示区)为基础的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区,同时将其打造为北京居民和来京旅游者的文化旅游休闲的集聚区。那里既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休闲供给、体育健身休闲供给、养生养心休闲等的供给,也有极佳的生态环境与风光,还能够举办北京的世界电影节、世界戏剧节、世界民间音乐舞蹈技艺节;那里既有国家级的大型博物馆也有各种专题博物馆,既有国家级的大型图书馆也有各种专题性图书馆;那里既举办各种书展、画展、雕塑展,也可以举办世界各国来华专题展,世界非物质文化传承展,国内外收藏家的个人藏品展,以及科学技术展、各种商品展,还可以集中举办各种学术交流会、商品交易会、研讨会、报告会,当然也少不了全国乃至全球的风味美食„„也许它发展起来也就成为了多层次多元旅游目的旅游者共同向往的地方,成为来京“事务类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旅游”除了有属于旅游者个人的“闲暇类旅游”之外,还有一类并非休闲目的的旅游,如“MICE”所指的“会议、展览与奖励旅游”等为了商务目的和公务目的的旅游。这类交流类的旅游被称为“事务类旅游”(或称商务/公务旅游),它实际是一个国家和地方融入全球的重要依托,也是一个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环节(据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旅游活动中,大约有15%以上的是属于事务类旅游,入境旅游中事务类旅游者更多达30%以上)。北京的包括事务类旅游的全功能旅游的发展,也同样需要北京国际文化交流区的建设,因此笔者建议的北京的“中国文化展示区为基础的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区”的建设,除了可以在多层面多角度更好地满足北京市民的休闲需要、满足海内外旅游者的需要外,或者还将成为北京作为首都落实十八大提出的“继续广泛开展民间外交,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增进人民之间的友谊,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的一项有力的举措。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第二篇:旅游规划与旅游策划的关系
旅游规划与旅游策划的关系
现在业内人士总是将旅游规划与旅游策划分开讨论。为何我们要将规划与策划强加分开呢,我想一个优秀的旅游规划师一定具备相当优秀的策划素质,规划一个项目就是如何成功地推销一个项目: 向委托方推销,让他对自己项目充满信心;
向合作方推销,让合作方愿意入资参股;
向评审自己的专家推销,让他们从自己的专业学术角度认同项目;
向政府推销,让政府认同这个项目可以进行如此开发;向游客推销,让游客会前来。
你说那一点不体现策划意图,只是好的负责任的旅游规划只是各个章节或在自己的文字表述上隐藏策划意图.旅游规划与旅游策划都在为项目解决:
“我是谁”(解决地脉、文脉和史脉问题);
“我在哪里”(认识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市场研究和竞争对手判断);
“我要去哪里”(在目标客源眼里,我是一个怎么样的旅游项目)的问题上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解决问题的努力上,规划主要是务实,更多在项目空间布局下工夫,策划主要是务虚,为项目寻找市场、设计体验、把握切入市场的时间点上下工夫。只有把规划的务实和策划的务虚处理好,才是好
旅游规划。
第三篇:优化纳税服务与加强执行力关系的辩证思考
优化纳税服务与加强执行力关系的辩证思考
税收执行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提高征管质量、促进依法治税、构建和谐税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作为现代征管模式两大基础之一的“纳税服务”,则是税收执行力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离开纳税服务来谈加强执行力建设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一、纳税服务的缺失对税收执行力的负面影响
在优化纳税服务的基础上建立起良好的征纳互动关系,能有效地提升税收执行力度。反之,因纳税服务的缺失而导致征纳双方的种种矛盾,税收执行力就必然大打折扣。
(一)服务内容表象化,脱离了纳税服务的本质。一直以来,纳税服务停留在精神文明建设层面,对纳税服务缺乏深刻认识,税收管理中“重查堵、轻疏导”、“重打击、轻服务”,过分强调“刚性”管理,忽视“柔性”服务。同时,没有专门机构与严格的制度,缺乏务实、长效的服务机制。税务部门过于追求表象化的服务,背离纳税人的期望和效率化的服务目标,纳税服务不能切中纳税人迫切之需,纳税人难以得到真正的实惠。
(二)服务职能分散化,降低了办税效率。一方面,办税环节多,审批程序较繁琐,给纳税人纳税带来很大不便;另一方面,近来年,税务部门的征管模式在不断改革,通过征、管、查的分离实现税收管理专业化的同时,没有从服务纳税人的角度相应建立起一套必要的、合理的办税程序,纳税服务职能分散,增加了纳税人办税的难度,扩大了征纳双方的矛盾。
(三)服务手段滞后化,阻碍了税收和谐化的进程。一是纳税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对于在纳税服务方面出现的过失,没有统一规范的责任追究制度。二是纳税服务考核机制尚未建立。征管质量考核指标体系中反映纳税服务质量和效率的份量明显偏轻。三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纳税服务的程度还比较低。没有建立起集纳税申报、法规公告、信息查询等为多位一体的纳税服务信息平台。四是“素质化服务”理念尚未形成。税务干部的整体素质、服务水平与技能参差不齐,影响了纳税服务的质量。
二、优化纳税服务对提高税收执行力的促进作用
(一)优化纳税服务,有利于提高自觉纳税意识。税务机关要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纳税人的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媒介,积极拓展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形式、营造宣传氛围,切实增强纳税人对税法的认知度和遵从度,使“依法征税”、“诚信纳税”、“纳税光荣”之观念“入户、入脑、入心”,使广大纳税人成为守法经营,照章纳税的好公民,建立起诚信、和谐、互动的征纳关系,进而降低税收征管难度。
(二)优化纳税服务,有利于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通过税收体制的不断改革,业务流程的不断优化,办税环节的进一步减少,为纳税人提供规范、便捷、经济、优质的服务。同时,随着税收科技化手段在税收征管中的不断运用,进一步实施精细化、科学化管理,逐步建立起高效高质的税收征管体系,从而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三)优化纳税服务,有利于构建和谐诚信税务。办税公开、公平、公正是对纳税人提供的最好服务。税务部门实行政务公开,有利于社会各界和纳税人了解税收法规政策、办税程序,增强依法行政的透明度;有利于调动部门和群众协税护税的积极性,优化税收执法环境;有利于接受广大纳税人和全社会对地税工作的监督,确保依法行政。公正执法,规范服务,廉洁办税,既是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税收的重要内容。
(四)优化纳税服务,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重点帮扶贫困地区和贫困企业、鼓励下岗再就业等,让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二是通过举行培训班、座谈会、咨询热线、送政策上门等形式,进一步提高纳税人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和掌握水平,促进税收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走进那些有潜力但暂时面临困境的企业,为他们解决资金上的困难,提供金点子、金对策,帮他们走出困境。通过优化纳税服务帮助企业发展生产,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涵养税源。
三、全面优化纳税服务,不断提高税收执行力
(一)牢固树立“服务为本”的纳税服务理念。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的神圣职责。在很多西方国家,税务机关的宗旨就是为纳税人提供满意的涉税服务,如美国税务当局的名称就称为国内税收服务机构(INTERNALREVENUESERCICE)。我们要正确认识纳税服务的含义和本质属性,从服务纳税人的角度审视整个税收工作,以纳税人的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开展工作、评价工作的标准,加强与纳税人的沟通,与纳税人建立“相互适应和协作”的关系,实现纳税服务由职业道德要求向具体行政行为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形象服务向实效性服务转变,探索诚信、和谐、协调的征纳关系。
(二)培养塑造“素质过硬”的纳税服务人才。税务人员是国家税收法律的执行者,是
税收征管的主体。税务干部的综合素质决定着纳税服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也决定着纳税服务的水平和深度。这就要求税务干部既要真诚服务,又要善于服务,既要熟悉税收业务,又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各级税务部门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税收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二是提高现代科技手段运用能力;三是提高综合纳税事项服务能力;四是提高发展创新,勇于开拓的能力;五是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五种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纳税服务的要求,为现代纳税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三)积极探索“多元新颖”的纳税服务方式。各级税务机关应积极探索科技手段在税务领域的应用,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手段,一是要积极推行多种申报和缴税方式。在维持申报、缴款多元化格局下,要进一步大力推进申报、缴款的网络化、电子化。二是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税务网站建设,健全和完善纳税咨询、宣传辅导、申报纳税等服务内容。三是规范和加强12366纳税服务热线建设。建立人工与自动语音方式相结合,涵盖法规咨询、检举申诉、征询纳税人意见、鉴别发票真伪等服务内容的全天候、多功能的语音服务中心。
(四)不断优化“方便快捷”的纳税服务流程。在机构设置上,凭借网络和信息技术,改变税务组织体系“金字塔”式结构形态,减少税务管理的中间层次和环节,使税务机关结构扁平化,以降低征管费用,提高服务效率;在业务流程上,运用流程再造理论,开展结果导向的管理,深化税务行政审批改革,减少税务登记、核定申报方式、政策性减免税等审批手续,使程序运作简捷化;在过程控制上,结合企业化管理模式,把优化服务渗透到税收管理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岗位和每一道环节。
(五)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纳税服务考评机制。围绕纳税服务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和方法,建立以量化为主,包括税务信息反馈与处理和纳税人满意度等指标的考核体系,探索实行内外结合的考核办法。内部依托信息化手段,对服务时限以及工作中的不作为、错误作为等进行人机结合的动态考核;外部应建立公开的、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科学公正的监督评估机制,进一步提高干部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力求行政效能的“零投诉”,不断提升地税形象。(作者系 湘潭市地税局直属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湘强)
第四篇: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辩证思考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辩证思考
摘要:企业文化对职工、企业、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成功的企业无一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单位。深化对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内涵的理解和认识,找准两个结合点,切入点和活动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生产生活各个环节,解决存在问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关健词:企业文化、思想政治、思考
党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和创新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企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在大力弘扬企业文化的同时,要认清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一、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
1、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和特点。企业文化是企业职工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它贯穿于企业发展战略、生产经营管理之中,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和企业核心竟争力和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深厚的政治色彩的一种工作方法,主要是统一职工思想认识,稳定职工队伍,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生产工作积极性,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范
畴,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在实际工作中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都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出发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评先树优、谈心走访和竞赛活动来教育和培养职工,树立职业道德观念,最终的目的是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调动积极性,为促进企业发展、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作贡献。
2、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同点与差异。两者研究的对象都是人,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企业发展,手段都是作用于人的思想和行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是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进行组织观念教育的文化体系和群体意识,提高企业凝聚力和归属感。思想政治工作具体是指工作方法,它具有鲜明的党性和思想性,是在党委领导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职工灌输、引导和思想教育。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混为一谈,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现代的管理方法,是联系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安全生产的桥梁的纽带,两者相辅相成。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凝聚、规范、鼓励功能。对实现企业发展目标起推动作用,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感受这种作用的存在。
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两
者齐头并进,企业文化建设着力塑造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它反应了企业管理者的意识和行为,再通过安全生产和职工行为表现出来。思想政治工作同样如此,企业文化抓的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如鱼得水,反之,思想政治工作就缺乏相应的基础。
1、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企业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措施。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在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保证企业发展目标上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通过文化活动载体,把思想政治作内容以职工意愿接受的形式融入各项工作之中,河南煤化集团将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放到一个平台上去考虑,做到两个利益最大化,使职工感到企业大家庭温暖,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等形式,体现了对职工的尊重和肯定,这些举措既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又涵盖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
2、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促进、兑相生辉。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文化有宏观领域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发挥作用。
三、创新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是多样化和复杂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传播手段和方式的多样化,职工的思维方式和动态的、开放的思想方式转变,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出发点,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
1、健全班组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它的内涵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造出凝聚职工、增强企业向心力和竞争力的新形势、新方法。企业文化在培育团队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倡导企业道德、规范员工行为中,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广泛的活动舞台。
2、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党委书记负责的领导机制,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一支以专兼职政工干部为骨干、行政业务技术干部和党团员广泛参与的大政工格局。二是建立综合治理预警与反馈机制。重视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掌握情况,当好领导的参谋,牢牢抓住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三是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量化考核制度,要把履行思想政治工作职责纳入述职内容,接受职工群众的评议监督,同时完善奖惩机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激发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胡主席的十七大报告。
2、裘克人等.新世纪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北京:国
防大学出版社.2002.3、胡炼.论以人为本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现.2008.3.
第五篇:休闲农业旅游园区规划设计理论
休闲农业的特点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休闲农业通过旅游业的开展而走向市场,建立自已的市场地位,提高了自身的价值,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休闲农业为旅游业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
农业作为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初级产业,一直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生存依靠。农业不再以生产农作物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是将整个农业生产的环境、过程与产物调整为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为主。这使得其营运的目标,价值、收益乃至形态,均有别于传统的农业生产,而被视为已由农业初级产业转型为三级服务产业。
根据国外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和旅游项目,主要起源于大中城市周边地带(大多为非丰城区的城市郊区)属于三级服务产业。在发展过程上(1990~11997年),国内马勇、舒伯阳两位学者总结为自发式、自主式、开发式三个阶段及相应模式(见下表)。观光农业在经历这三个阶段和模式发展后,逐渐向休闲农业方向发展。农业由提供单—的观光型旅游资源转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开发。也就是说,传统的农业观光模式受到冲击,参与性与体验式的休闲农业模式倍受现代都市人的认同和青睐,农业旅游活动形式从而向多元化、特色化和参与化逐步演变发展。休闲农业市场消费强度也逐年增加。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形势喜人的同时,园区规划建设却普遍存存在着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方碱,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现状堪忧,缺乏规划的技术规范和理论指导,规划单位和成果内容迈诧八尺门。另一方面,休闲农业园区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差,园区景观建设杂乱无章,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环境常常让游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鉴于此,本章对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理论作了进一步地深人人研究,以期能使位休闲弯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更加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1休闲农业园区概念
休闲农业园区,是随着近年来都市;市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出现的集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园区。休闲农业园区是由最初的农田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休闲农业园区将生态、休闲、科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生态型、科普型、休闲型的休闲农业园区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客观地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闲农业园区作为一种政策概念首先在我国台湾被提出,中国台湾休闲农业园区政策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受到全球农业休闲产业化趋势的影响,其政策操作主要是受到农业企业经营理念的影响。发展休闲农业园区目前被台湾农政部门与农业学界视为辅导台湾地区农业转型的重要政策目标之一,其发展跳出了以往规模经济思维,朝向精致农业政策的延伸转型。从休闲农业园区之社会本质特性来看,休闲农业园区之“园区”概念,必须是一个具有地方意义的community(社区)的观念,而不应只是一个强调专业生产的属于工业特质的park(厂区)概念。
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自然景观与入文景观的融合体现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话,充分尊重和利用土地的自然环境,强化整个环境的融合与渗透,强调与城市生活的“对话”,有效发挥空间环境构成的再创造价值及人义价值。原有农田景观与农业旅游观光园匈建设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基地自身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对推动城市线市绿色产业结构调整,为人们提供高品位健身休闲场所,对富裕农民提高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2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理论依据 2.1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是健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放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休闲农业园(园区作为农业景观发展的高级形态,伴随着人类活动飭的频繁,其自然植被斑块正逐:逐渐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需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从功能、结构、景观三个方面确定园区规划发展目标,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園地制宜的增加绿色廊道的数量和质量,补偿景观的生态恢复功能。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Frede《》LawOlmsted)认为,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农业资源在乡村环境属性中具有生产和生态的两重特征,应该被广泛挖掘和利用。依据乡村自然景观特征,结合地方文化景观和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将休闲农业视为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相统一的复合景观系统,合理规划和设计休闲农业同区内的各种景观体系,在景观保护与开发之间建立可持续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如北京市密云区不老屯贡梨基地规划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立足本地优势,建设有特色、有辐射;带动作用的梨优质资源基地,推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合理规划,将园区建设成力有效保护北京特色果品、管理科学、生态环境良好、科技水平领先、产品质量优良、经济效益显著的北京市惟一性产品梨的优新品种高科技示范中心。通过不断改善传统的生产模式及经营方式,使贡梨旅游观光园逐步成为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经营规模化、环境生态化、经济效益显著化的惟一性产品旅游观光园。并成为北京惟一性产品——黄土坎鸭梨品种保护、开发的基地。贡梨旅游观光园突出乡村的自然及朴素之风尚,以黄土坎鸭梨果园观光采摘为主要活动,并将采摘垂钓烧烤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以突出黄土坎鸭梨的悠久历史及其丰富的营养价值为坚固的市场基础。使来自各地的垂钓者、烧烤者、探索大自然奥秘者,在这里都可以愉快地体验“绿色之旅”的乐趣。
2.2大都市游憩地理论
休闲农业园区作为城市重要的游憩地,其发展、繁荣不仅推动农村产业的多功能化,有利新兴产业发展,还能促进乡村景观整治,推动乡村风貌塑造,全面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式的农业园区,供人们游憩。同时形成了一种规律,就是距离城市愈远,则建立了愈大的休闲农业园区和游憩地供人们较长时间的滞留。在这些游憩地功能区深层次开发中,必须景区功能划分明确,经营管理严格,以确保休闲农业园区景观的完整性、原始性和生态性。在建设高起点和高标准休闲农业园区时,应加强游憩地管理,整治游憩地的环境。乡村游憩地并非是景观破坏严重,环境脏乱差,经营管理混乱无序;而是在保持传统风貌和原始风貌的前提下进行乡村风貌塑造,乡村景观整治,乡村环境治理和乡村生活质量的提高。休闲农业发展实质是市场需求拉动下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不仅可以兼顾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改善乡村环境,促进乡村文明进步,同时亦可促进城市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程。
休闲农业园区景观空间是指在大都市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空间,资源十分紧缺,土地资源价格昂贵,但为了满足都市居民不远离居住地对休闲地的需求,城市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乡土文化,修建休闲、观光、采摘、康乐景观空间。休闲农业园区的服务设施配备较好,是都甫彈』憩者光顾频率最高的首选地区。休闲农业园区可结合当地自然景观、乡村聚落景观、田园生活景观、农业生产景观、民风民俗景观,形成以“闲、静、雅、乐、纯”的景观特征,从而形成新型的都市游憩地。如台北黄金山城金瓜石有着丰富的人文风情和优美的自然风景。金瓜石原先属于台湾冶金矿区,从炼金厂、古烟道、废矿坑、战俘遗迹甚至是天皇寓所,所有这些又使金瓜石具有奇特的美,吸引着无数前来到访的游客。为了发展乡村民宿和休闲旅游,聘请规划设计单位作了详细的金瓜石社区产业辅导计划,并在以后的运作实施中,定期出版《金瓜石社区报》,开办矿山讲堂等全力打造浪漫度假社区。
2.3景观安全格局扁原理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被称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杞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户地的数目以及与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应,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伞水平-卜。在景观过程中,格局决定功能,要|实现土地持续利用这一景观功能的稳定性,要求相应景观空间格局的维持与优化。景观稳定性|越高,景观受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越强,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也越强,越有利于维持景观格局,保障景观功能的稳定发挥。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观光旅游者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及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景观稳定性以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来维系景观功能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持续利用的保护性与安全性目标,可采用反映景观异质性的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度、景观聚集度和景观分维数等指标来衡量。
2.4可持续发展原理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其农产品过剩而经济增长缓慢的背景下,先后出现了如有机农业、生物动力农业、自然农业、低投人农业或持续农业等种种模式,其核心内容就是反对化肥农药,提倡自然循环和自然生态,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世界各国的金融对生态环境农业的支持也在不断加强。如丹麦的Mercur银行在年基金的支持当中,共投资10个生态共同体。德国的GLSGermainschsft银行是一个有机农业专门投资银行,它支援30个有机农场和农业共同体。英国按全国性规模都在实行与“地域农业政策”相结合的“环境保护农业政策”,它实施14种直接支持环境保护型农业的财政补贴计划*。
前,可持续农业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中,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文件中,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实现我国农业和农希拙夸世纪发展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之一。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以至生存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最高准则。人们通过改造自然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在保护、开发、培育资源与环境的过程中实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的,决不能以牺牲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增长。因此,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重要发展形态的休闲农业同区规划建设必须突出:
(1)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充分尊重和利用土地的自然环境,强化整个环境的融合与渗透。
(2)原有农业景观与农业旅游观光有机结合,兼顾当前与长远利益,协调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都市型农业为依托,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增加农民牧人。
(3)注重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休闲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并不
断提高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率,使休闲农业具有长期、稳定、持久、永续增长和发展的能力。
2.5绿色产业理论
21世纪是绿色生态的世纪,绿色运动或绿色革命是21付印的大潮流,它将反映和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绿色经济或产业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实现形态及形象概括。绿色产业理论简而言之,就是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实施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为重点,大力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绿色资源,巩固提高有利于维护良好生态的少污染或无污染产业,在所有行业中加强环境保护,发展清洁生产,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绿色产品的消费观念在我国日益得到广泛接受,由此形成的绿色食品产业也得到一定发展。
休闲农业发展必须以绿色产业理论为指导,自觉成为为游客提供的农产品与服务符合充分利用资源、符合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休闲农业园区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组织、策划、开发与包装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绿色有机果品,投放于市场,提供给游客。同时引导消费者正确选择“绿色产品”,引导绿色消费,培养人们的绿色意识,优化人们的生存环境。要通过“确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培育绿色员工、创建绿色园区”一系列经营行为,形成绿色休闲产业链,将休闲农业园区打造成为具有适宜人类生存环境的、达到生态环保标准、兼具生态教育功能的绿色产业园区。
3.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理念
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用破与立的方式而非传统的农业生产建设,以城市——农田作为一个城市整体出发点,强调了与城市生活的对话,形成了“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构筑出了“城市一郊区一乡间一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园区规划设计充分以原有绿化树种、农作物为植物材料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园林小品风格自然淳朴,田园气息浓厚;各景观功能区突出以人为本,同时又要和生产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块、不同树种、品种的观赏价值进行安排,使人们在休闲体验中领略到农耕文化及乡土民风的神奇魅力。休闲农业的规划和
开发必须基于该地方特色,将该地方资源之生活性、技术以及丰富性充分且深入的发挥,使其多样化、精致化、独特化*。如下所示,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会徽设计便充分显示了这一点,整个标,村、服务t乡村、致力于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宗旨。“乡”字采用书法体,显得有生命力和杀伤力,似路非路、似河非河,仿佛把人带人美丽的田园,表现出都市人对自然的渴望。标志整体造型质朴、简约,书法的笔触和圆形的结合动静相生,具有时代感和视觉冲击力,与一轮红日相结合,体现出一项新兴的产业所具有的广阔前景和蓬勃的发展气势,展现了以农业休闲观光为重要内容的乡村旅游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未来。
休闲农业园区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可坚持以下四个理念,即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理念、大力推行社区经营的理念、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理念、坚持“农游”相结合的理念。
3.1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理念
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农业古国,在传统的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思想下,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农业。我国传统农业中早就有了“天人合一”的辩证认识,并用于指导农业生产。今天的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和园区内的农业生产经营、休闲体验等活动以与自然和谐共存为最高准则,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在保护、开发、培育资源与环境的过程中实现提高农业的开发和利用,以确保园区景观的完整性、原始性和生态性。此外在加大乡土文//三令源初农业旅游资源整合力度的同时,力求达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园区景观的和谐统一。在保护农耕文化和民俗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大现代科技农业、农业科研基地、示范基地、培训基地、休闲观光示范园的开发建设力度,实现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的结结。
3.2大力推行社区经营的理念
台湾休闲农业园区的“园区”概念,被赋予了具有地方意义的community(社区)的理念,而不再只是一个强调专业生产的属于工业特质的park(厂区)概念。台湾休闲农业园区社区经营的理念是整合农场、农园、民宿或所有景点,使其由点连成线,再扩大成面,最后以策略联盟方式构成带状休闲农业园区,并适时开展以策略联盟方式结合的“社区”理念来推动各项工作,从而走在了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前列。目前台湾休闲农业园区成为辅导农民顺利转型经营1休闲农业及创造农村地区就业机会的载体。中国大陆的休闲农业园区建设可充分借鉴台湾关于6园区大力推行社区经营的理念,改变以往经营思维,有条件的园区可朝向精致农业政策的延伸转型。这样可以改变大陆休闲农业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发展现状,彻底杜绝挂个牌子就采摘、各自为政、缺乏系统管理、发展特点不突出、缺乏宏观系统的规划等弊端。
3.3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理念 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发展休闲观光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和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特色是休闲农业发展的生命之所在,越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越强,因此园区建设要与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优势,保持其“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我精、我特”的垄断性地位,使园区建设更直接地为园区服务、为旅游服务。如门头沟区的“妙峰樱桃园”、平谷区的“桃花海”观赏采摘区、顺义区的“龙湾屯万亩优质梨观光采摘园”等无一不是以特色取胜的范例。
3.4坚持“农游”相结合的理念
休闲农业的特点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休闲农业通过旅游业的开展而走向市场,建立自已的市场地位,提高了自身的价值,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休闲农业为旅游业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丰富了旅游的内涵,促进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休闲农业园区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休闲观光果业项目,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带动,发展“农游合一”的新型产—业,从而在城郊营造优美宜人的绿色游憩空间。
4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原则 4.1生态性原则
休闲农业应充分利用当地景观与生态资源,但不应与环境生态保育相冲突,也不应破坏自然资源。休闲农场内的人类活动行为可以有效控制将对环境冲击与破坏减少到最低,使得人类动与环境保育维持动态平衡,也使得自然资源与生态体系均衡发展。园区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园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
4.2经济性原则
休闲农业虽然具有三产业的服务性质,但仍是利用农业经营活动、农村生活、田园景观及农村文化资源规划而成的民众体验农业与休闲游憩产业。农业资源的妥善应用,是休闲农场经营的基本生存条件,所以休闲农业仍以农业生产为主体。规划设计当中要把经济生产融合到园区建设中来,尤其对于各类采摘园来说,采摘的经济效益很高,规划设计要能够使采摘进行的更好,同时注重在非采摘季节吸引游人,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4.3特色性原则
农业生产离不开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又具有多样性和时空性,因此农业景观资源开发具刁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为此发展休闲农业必须跟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文化,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园区的规划设计要与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整个园区的特色更加鲜明,使景观规划更直接地为旅游服务,为园区服务。
4.4多样性原则 休闲农业为服务性的产业,是提供给大众休闲游憩的一种商品,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满足,是市场导向经营的最佳销售策略,休闲农业的经营应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并注重突出多样化的发展思路。园区规划的多样性原则既是要求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游览方式、时向选取、消费水平的确定上,必须有多种方案以供选择;更要求园区品种选择、景观资源配置突出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叶美秀,台湾休闲农业之环境设计.见郭焕成、郑健雄主编.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国矿大学出版社,2004.4.23*(1)环境敏感地区的计划(environmentallysensitiveareascheme,ESA)(2)水边地区动植物栖息地计划(habitatschemewaterfringesa.eaz)(3)硝酸盐敏感地区的政策(nitratesensitiIveareas,NsA)(4)硝酸盐污染地区农场废弃物的处理补助(farmwastegrantsInnitrateyulnerab/ezon)没有指定的地区针对个别农场实行的政策
(5)乡村适宜居住计划(countrysideaccessscheme)(6)农村理财计划(countrysidestewardshipscherne)(?)农业、林地额外补贴计划(farmwoodlandpremiumscheme)(8)关于海岸沼泽栖息地的计划(habitat;chemesaltmarh)(9)(9)关于池沼地带的计划(moorlandscheme)(10)关于有机农业法的补助计划(organicaidscherne)(11)关于考古学遗迹地带的补助金(archaeologygrants)(12)对历史建筑和纪念遗迹地的补助金(historicbiJiidingsandmonumentsgrants)
(13)具有特殊科学价值的地点场所(sites.Fspecialscientificinterests,SSSls)(14)森林土地的补助计划(woodlandgrantsc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