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综合性生态型文化休闲旅游规划目的地(共5则)

时间:2019-05-13 13:16: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打造综合性生态型文化休闲旅游规划目的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打造综合性生态型文化休闲旅游规划目的地》。

第一篇:打造综合性生态型文化休闲旅游规划目的地

以重点旅游规划项目为基本模块,构造旅游区的空间形态。在保障拥有足够的公共休闲和交流场所的同时,为旅游者制造适合的场所,完成相对私密的旅游消费行为,如家庭、商务会谈的聚会式旅游等。以此,每一重点项目又按其功能及区位赋予个性,富于场所识别精神。青龙山宗教生态旅游是景区的核心主题,这一主题将以规模化、多形态的形式予以充分的表现。同时,围绕宗教文化主题,将现代旅游元素特征与原生态的完整景观设计融入其中,采集极具特色的文化与建筑符号,如唐代风格的寺庙建筑、标志性佛塔建筑、特色的果品种植基地、活泼生动的田园采摘活动等,通过新的构建与整合,形成“青龙山旅游文化”。

巅峰智业旅游规划项目组认为景观元素的旅游规划设计,不应是简单的的叠加与拼合,而是经过创作过程,成为一种具有丰富韵味但个性化的文化符号体系。这将在青龙山景区围绕宗教文化体验与生态旅游度假主题营造中得到体现,本景区地处唐山市东北部,景区具有我国典型的北部山岳景观特征,现有宗教建筑形式、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具有独特而有淳朴的气息,在旅游规划中尊重原有区块文化风格与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更透彻理解、挖掘现有资源,并进行资源的整合与升级。使区块间功能相互补充,在项目设置相互衔接。使规划后的区块达到集功能完善、环境优良、游线畅达的高品质4A级旅游区。

针对此区块包含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自然村镇,结合现代城乡规划的理念。在界定原有村镇发展前提下,进行最大程度的保护,同时使其兼顾了乡村旅游的功能,为景区增加新游线亮点。空间有原有的山体、植被分布、自然分割,不仅丰富了视线也对原有生态环境进行良好利用和保护。

第二篇:打造全国著名休闲旅游目的地

打造全国著名休闲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鹰潭市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促进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提速发展。围绕认真贯彻落实“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方针,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意见》,鹰潭市委、市政府按照 “主攻项目、决战„三区‟,凸现特色、实现跨越”的总体要求,明确提出了“旅游强市”的发展战略,把旅游业作为凸现鹰潭发展特色的“三篇文章”之一,把龙虎山景区作为“决战„三区‟”的主战场之一,进一步整合资源,加速转型。

当前,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十二五”期间鹰潭市旅游业要实现在新一轮发展中“率先崛起”,必须突出“一个定位”,围绕“两条主线”,着力“四个转型”、贯彻落实“十条措施”。具体来说就是咬准打造“全国著名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定位不放松,围绕壮大龙虎山景区旅游这个龙头和大力发展城市旅游这两条鲜明的发展主线,大力推进城(市)景(区)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扩大全市旅游产业规模,完善旅游产业要素,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实现旅游产业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自然景点游向精品景观游转型、大项目引领向园区产业化转型、由绿色生态游向文化内涵游转型这四个转型。全力抓好体制创新、规划建设、产业配套、宣传促销、行业管理“五大任务”。积极贯彻落实十项措施推进旅游强市发展战略:一是牢固树立像抓工业化城镇化那样抓旅游的工作理念,加大对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协调力度。二是围绕打造全国著名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和经典旅游景区,高起点编制完善各项旅游规划,对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修编。三是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园区建设,培育新的旅游增长极。四是围绕做旺人气、做强景区,全力推进十大旅游产业支柱性项目建设。我们将全力申办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并以申办大会为契机,加快推进寻梦龙虎山大型实景演出等十大旅游产业支柱性项目建设。五是注重彰显道教发源地和祖庭这一特色,打响道教旅游品牌。六是推动赣东北旅游圈建设,提升鹰潭在全省大旅游格局中的位次。以赣东北旅游合作发展规划为引领,推进赣东北无障碍旅游区建设,扩大与三清山、景德镇、婺源等周边景区的合作,主动参与组建综合性旅游集团,共同培育赣东北旅游黄金线路。七是深化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激发旅游业发展的市场活力。鹰潭加快了龙虎山景区政企分开,成立了龙虎山旅游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理顺了景区管委会与集团公司的职能。八是大力推进镇村联动,加快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建设步伐。九是健全政策支撑体系,保障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大力开展旅游形象宣传。十是营造“旅游强市”浓厚氛围,凝聚发展旅游业的强大合力。

2014年,鹰潭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我们将紧紧围绕旅游强市发展战略,创新创业、奋力拼搏,建设“富裕、秀美、宜居、和谐”新鹰潭。

打造全国重要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记者严雪丰)昨日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旅游业发展大会,对打好旅游业大发展战役进行再动员、再鼓劲、再部署。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统一思想、下定决心,努力把衢州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市委书记陈新,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沈仁康在会上讲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居亚平,市政协主席俞流传,市委常委、龙游县委书记徐旭等出席会议。市委常委、副市长彭德成主持会议。

会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衢州旅游业发展的工作目标:到2015年实现“四个翻番”,即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突破5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0亿元、旅游及配套项目建设总投资达到500亿元以上、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2万人,均比2011年翻一番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15%以上。旅游产品体系、旅游接待设施、城市旅游功能、旅游目的地形象均明显提升,把衢州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陈新指出,旅游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的“绿色产业”,是“兴一业、旺百业”的富民产业。衢州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业发展规模不大、精品不多、主体不强、水平不高,综合效益和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市委六届二次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一个中心、两大战役”的决策部署,强调要打好旅游业大发展战役,这是扩内需、稳增长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转型、惠民生的重要举措。当前衢州旅游业发展正面临着大好机遇,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省旅游局大力支持,全市干部群众热切期盼,机不可失,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旅游业发展趋势,坚定信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持之以恒,全力推动旅游业大发展、大跨越,努力把衢州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陈新强调,要全力打造衢州旅游的特色精品,坚持讲特色、重品位、塑精品,以项目化推进为抓手,加快建设五龙湖国家生态度假试验区等各类旅游集聚区,着力推进江郎山-廿八都、开化根博园创建国家5A级景区,努力把特色做优、精品做强、品牌做响,走出一条高点定位、高端带动、跨越发展的新路子。要加快推动旅游业融合发展,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念,把旅游业放在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格局中来谋划,推动旅游发展与文化繁荣、提升城市能级、新农村建设、生态保护相结合,做好“以旅兴文、以旅旺城、以旅促农、以旅富民”的文章。要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支持本土旅游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旅游,抓紧组建各类旅游投资公司,切实增强市场主体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要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扶持、人才支撑、宣传推介和督查考核,对引进重大旅游招商项目、创成国家4A级以上景区和五星级酒店,以及在旅游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都要给予奖励激励,形成打好旅游业大发展战役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沈仁康指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呈加速发展态势,但横向比差距仍然较大。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抓旅游就是抓绿色发展、抓转型升级、抓城乡建设、抓群众增收和民生改善的理念,切实按照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的部署,举全市之力打好旅游业大发展战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衢州生态、人文和区位优势,实施大项目,拓展大市场,培育大产业,全力加快旅游产品建设,大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着力加强市场营销,切实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推进旅游产品从单一的观光型向现代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旅游市场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城市功能由四省边际旅游集散中心向四省边际中心旅游城市转变,真正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来培育,力争通过十年到二十年的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最大的产业。

沈仁康强调,打好旅游业大发展战役,必须坚持特色发展、科学开发、市场导向、融合互动、统筹创新。要把衢州作为一个大景区、旅游作为一个大产业来打造,突出市区旅游,坚持以旅兴城,强化精品建设,加快功能集聚;突出项目建设,抓谋划建设、招商引资和景区创建;突出宣传营销,围绕知名度提升、客源市场拓展、提高营销效果,加强对城市形象和旅游产品的宣传推介;突出乡村旅游,强化整合提升,丰富游乐内涵,培育经营主体,促进加快发展、提升发展;突出配套支撑,提高交通便捷度,抓好旅游标准化,优化市场环境,努力构建标准统一、要素完备、功能齐全的旅游服务体系,真正做到让游客满意。要切实加强旅游发展的工作保障,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规划引领,加大旅游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推动旅游大发展的强大合力。

市委秘书长李锋、市政府秘书长金明等参加大会。开化县、市旅游局、市交通运输局、柯城区七里乡、衢州新世纪旅行社代表在会上发言。

第三篇: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

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

一、概述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人居环境质量亦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环境。对于我们来说,其理想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是一个以人为本,创造宁静、优美的自然生态空间。人们在其中学习和居住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塑城市自然生态的功能和作用。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生态学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生态型校园之路。

(1)校园概况

沂水县属北温带季风区域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日照 2438.6 小时,年均气温 12.3 ℃,年均降水量 782mm, 相对湿度 65%,无霜期 178 天。沂水县第二中学创建于1958年,占地158亩,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沂水二中依悠悠东皋,傍滔滔沂河,风景秀丽,是临沂市“花园式学校”。校园建筑古朴中融合着浓郁的现代化气息,绿化、硬化面积达到97%。基础设施齐全,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科技楼、图书馆、阅览室、标准田径场、各类球场、体育馆、琴房、舞蹈厅、视唱厅、画室、展览厅等均为一流。实验设备先进,实验仪器按国家一类标准双套配备。

(2)生态分析

1。绿化质量:校园绿化率较高,多为高大乔木,草地面积较小,层次感弱。2.空气质量 :空气较好

3.水体质量 :T:25℃,DO:4.318mg/L,COD:21.003mg/L,BOD5:1.2mg/L,NH3—N:0.03mg/L,NO2ˉ—N:0.298mg/L,NO3ˉ—N:0.052mg/L。符合第Ⅴ类水(景观水)标准。

4.噪声环境质量 :教学区的平均联系A声级为55分贝,商业区的平均联系A声级为70 分贝

(3)存在问题

1)校园景观单调,生态效益差 校园缺乏生机与活力,大片的广场成为摆设。植物配置单一,空间缺乏层次。模式化的设计语言忽略了不同人群的不同行为心理需求,导致了校园环境景观单一而粗糙。

2)低水平的设计效仿导致校园空间失去特色

由于时间上的仓促及认识上的不足等原因,设计者群起效仿已中标方案。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校园被效仿套用同一模式,使中国的校园景观在各地出现雷同的布局。缺乏与校园自身办学个性的关联,从而使校园空间失去特色,难以引起师生对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缺少“以人为本”的环境空间

对人的关怀和对其生活的关注并没有在设计和实践中具体化,由此产生了校园建设重景观而轻使用的状况。建成后的校园空间中,大片的广场、草坪往往被闲置,甚至有座椅的地方也很难让人满意的停留。如果坐下来的条件少而差,人就会侧目而过。户外场所无法引起活动的产生,真个校园也就呈现空旷无生机的状态。这些空间往往尺度与位置不合时宜,形式也很难满足人的不同生理需求;景观的文化内涵与环境没能很好的融合,其表达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4)校园社会化与学术气氛的矛盾问题

校园社会化导致人流的复杂化及车流量的增多,他与学术氛围所要求的静空间是矛盾的。理想的状态是校园成为一个既包容有潜移默化的环境。这就要求校园的动静分区有一定的形式引导,一定的场合发生与之相适应的活动。这样相对热闹的场景也不会显得无序,相反会变成一种交流和活力。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1.指导思想

(1)校园是育人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它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青少年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它们对青少年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中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更是培养情操、追求真理的场所,环境设计应是校园精神的着力体现。校园是教学和生活兼顾的场所,从功能上讲,这里是一个文化交流和学习的场所。在学院总体规划发展目标指导下,依托校园自然及人文环境,充分利用现状,以植物造景为主,提高绿地率和功能作用,在丰富校园季相景观和总体景观的同时,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休闭环境。景观力求做到造型新颖活泼,为环境增色。作为校园总体环境的一部分,校园休闲绿地除满足基本要求之外,其功能的实效性亦值得关注。从资料上显示,国内外高校规划设计的实践经验,校园环境都具备三个主要功能: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师生员工的生活需求;通过良好的环境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即“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育人”;给涉足校园的来访者文明优雅的观赏环境。因此,设计时在平面布局上就应注重分析这些因素,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创造出不同要求的多样空间,真正达到美观、实用。

(2)注重立意,突出环境感染力 “有意无景,形同说教;有景无意,格调不高”,对于校园环境来说,寓教于景、环境育人显得更为重要。中国古典园林非常讲究意境美,现代社会也公认园林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设计常追求“神仪在心,意在笔先”和“情因景生,景为情造”。校园是育人的地方,具有特定的场所精神,而景观元素正是表达这种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带有启迪性环境氛围的素材,创造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环境是校园休闲绿地设计的目标。校园休闲绿地平面构图常采用方和圆的组合,小品设计常从引导学生做人、做学问和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等方面寻找创作思路,植物配置也常会运用桃和李,意喻“桃李满天下”等,不胜枚举,但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设计时应从构思立意入手,创造能够产生积极作用的环境氛围,使广大师生从环境中也能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激发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3)简洁明快,突出时代性从表现形式上看,校园环境以清新自然、幽静典雅、尺度宜人为佳。校园内的休闲绿地设计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易简不易繁,易朴素大方、色彩明快、构思巧妙,从造价上来说也比较经济,可行性强。同时考虑服务对象的要求,设计时还应注意体现时代特征,运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和材料表现主题,显现时代的风格。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性这一原则包含两层含义: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尽量使用本地树种,力求突出有一定的特色性。为了达到这一点,在设计时,一是从整个校园以及校园周边大的环境分析,充分重视体现校园文化因素,让远处能看到本绿化地段的人一目了然;二是从小环境分析,充分了解本绿化地段紧临的空间环境,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条件来组织景观,从而形成特有的区域特征。

(5)以绿为主,突出景观美,校园环境应当是满目苍翠、鲜花盛开,以宜人的景观来消除师生们的各种压力。创造宜人的室外学习环境离不开绿化,尤其是合理的配置,但要强调的是,校园休闲绿地在以绿为主的基础上还应注重体现艺术美、自然美和意境美,更进一步讲,在绿化配置上还应考虑能够体现四季常青的校园精神。

2.规划原则

(1)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校园绿化首先是要为人服务,让人在繁杂的学习间隙享受到宜人的景观环境,身心得到休养;能过利用现状地形、配植色块及色叶植物,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效果,营造人性化的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思想。

(2)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植物是生命体,每种植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它在长期的系统发育中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应尊重客观规律,在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避免种植不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应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选用经过多年引种和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

(3)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原则;统一规划校园内绿地,无论本绿化区域,还是整个图书馆周边,都是整个校园内绿化计划的一个部分,营造生态风景时要根据校园总体绿化的具体情况来安排布局。

(4)渗透文化,追求艺术;水域孕育了环境和文化,成为园林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环境因水而发展,商贸因水而繁荣,建筑因水而灵秀,园林因水而旷幽。因此我们借用了中国古典山水画的特色,在设计时追求意境,讲究品位,注重人文景观的开发。

三、规划结构及预期效果

在学院图书馆周边绿化环境改造及布局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规划区域周围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一个布局均衡、功能完善的校园绿地系统。校园环境可以为城市环境增色。近几年,许多城市对学校周边的围墙提出“透空化”的要求,即是借重校园环境为城市服务。而一些学校进而提出的“城在绿中,绿在校园”,也充分展现了校园在城市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学院图书馆西侧的外围墙的“透空化”处理,使得路上的行人与车辆能清晰的看到本绿化区域的景观布置,在景观处理上,通过环境景观元素的组织,既达到丰富校内景观,又改善周边生态。

(一)、植物配置

本地段在结构上可分为四块,按植物的生长习性,运用生态种植手法,将乔灌木,常绿色叶植物有机的搭配种植,层次分明,以常绿为主,落叶为辅,四季常青。力求达到有花有草有果,鸟语花香的意境:

1.图书馆前广场西侧绿地,由于本绿化地段相对于学校正门前,在围墙外,较易看到本绿化地段,而在前广场西的斜坡绿地,面积较广,特别显眼,因此是本绿化地段的视点。设计以金叶女贞,蜀桧,红花继木,三种灌木,组成对称式色块,远处观来,似托起太阳,喻意大学生为天之骄子,高校内的教师是将天之骄子托上天空的人。当人站在图书馆前广场西边缘时,微风带来清凉的水汽,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空气中还夹杂着似隐似现的茶花的香气,这种感觉不胜美妙。因此,在本地块上,安排种植茶花,在造近花架一侧,还种植了主调树红叶李与夹竹桃。

2.图书馆西侧绿地,这一块绿地,既有平坡,又有斜坡,平坡在上,斜坡在下,平坡与图书馆主楼之间有一条水泥过道,斜坡则朝西,面朝水塘与银湖北路。在平坡上,布置种植了几株夹竹桃与紫叶李,桃李结实,鼓励人辛勤的劳动与刻苦的学习,都将会有成功的果实。以红花继木与金叶女贞组成花朵状图案,“好花不常开”,但是,这些模纹,所构成的图案,却会一年四季“开”到头,花开代表希望到来,祝福每位从本校走出去的同学都能有一个锦绣的前程。斜坡上以简洁的波纹状图案构成一道“靓丽”风景线,由于紧临水塘,波纹状图案就显的有意义,从远外看到这图案,你会发现,图书馆似建水上,有一种海市蜃楼的错觉,荡漾在眼前。

3.弯曲的河岸,种植了大量垂丝杨柳,广泛的载植于塘畔,其柔软下垂的枝条,与水景融为一体,很自然的将本绿化地段整体的与水塘相融合了。形成“万柳垂下绿丝绦”、“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别样意境。在卵石路的另一侧,座椅边的花坛中,铺植以三色堇,色彩丰富,给人以炫目,视觉上得到充分享受。座椅后的小花坛,则种植龙柏,与多姿多彩的三色堇在色彩上形成鲜对比,又有一种淡妆素裹的味道。

4.驳岸,由于已经做好,但是,没有任何植被,因此,我在其上,种植了一些草皮,以起到固土护坡之功效,防止水土流失,景响到卵石路的景观。

(二)、功能配置与景点做法

在沿塘岸铺设的的卵石道路,具有按摩做用,有一定的健身功效。卵石路南侧设一排座椅,既可让便于广大师生在此读书看报,又可一边欣赏水景,一边呼吸略带湿润的空气,陶冶情操的同时也能释放学习和工作的压力,换个好心情。在卵石路的北尽头,前广场西侧斜坡的坡角草坪上,铺设一段步石,便于从花架方向进入,本地段,满足人的亲水性。步石道旁,设一块湖石,既能起到导向做用,同时湖石线条浑圆流畅,洞穴透空玲巧,做为孤赏石,也是可为一观的景点。“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石配树而化,树配石而坚”,一块好的湖石,为本地段景观增舔雄壮之势。

(三)、设计手法

学院图书馆西侧空地,主要采用的是西方古典的几何图案式构图方法,即组成模纹的样式多为圆形、方形或二者组合的形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简洁的图案也暗含了做人的哲理。

四、规划布局特征

1.塑造校园文化气氛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图书馆则是高等院校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块重要场所。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综合性技能的开拓性人才已成为教学的根本目的。校园环境,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对师生的健康品质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图书馆是校园内人员较为集中的场所,其周边景观规划一个功能复杂的综合体,不仅仅只注重解决功能问题。图书馆周边环境不仅要为学习及学术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为塑造高水准、高标准图书馆提供一定的场所背景。2.营造一个景观化校园环境

景观化校园是指:为满足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以环境品质的提升为目标,以人本主义为立足,实现校园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优化,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

景观化校园可缓解师生心理疲劳,释放工作和学习压力。通过环境的景观化处理使校园在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可为校内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达到削减压力、疏松心理的作用,具有人文韵味的景观还寓教于乐,这是校园的一种文化潜力,亦即穆尔所提之校园“场所精神”。正是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育人。

一个具有良好环境景观的校园是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校园的环境景观除了其物质功用外,还有为教职员工提供休闲、娱乐、学习、交往空间的作用,亦即“场所精神”。而学校图书馆所拥有的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功能更是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可将校园景观上升到校园精神文明高度。图书馆周边绿化改造后的景观,作为校园景观的一部分,作用也是犹为重要。

3.营造多层次的交往、学习、游憩空间

时下,建立一种开放、多层次、教学互动的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学校改革的目标。校园环境逐步走向社会化并体现出更多的公共性,使我们有必要运用“连续”的概念创造渗透、开放、融合的校园空间环境。连续、整体、符合人的使用与感知的大学校园环境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大学校园作为青年人学习、生活、成长的地方,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而且作为物质存在的实物教材对学生还能起到重要的精神层面上的作用。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约旦(Jordan)在他的曾经在开学献辞中说到的:“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

五、绿化树种规划

1.树种选择原则

(1)适地适树,树木不仅要与周围环境协调,景色优美,还要能适应所在地段的封及小气候等自然条件。

(2)季相变化,植物造景注重季相变化,考虑到四季枝叶的变化,最忌枝叶光秃,根据植物的性状,以丰富的植物种类,形成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绚丽、冬景苍翠的四季景观。

(3)比例恰当,树木配置比例恰当,创造植物景观不仅绿意盎然,而且色彩丰富,较多运用花灌木,既能绿化,又能美化、彩化和香化。

(4)垂直绿化,充分利用攀援植物进行垂直绿化,进一步提高校园绿视率,创造绿色环绕、花团锦簇的宜人环境。

2.树种造景注意事项

植物的季相变化是植物对气候的一种特殊反应,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如大多数的植物会在春季开花,发新叶;秋季植物结实,而叶子也会由绿变黄或其它颜色。杨柳会早于其它的植物发芽,预示春天的到来;梧桐早凋,一叶知秋。植物的季相变化成为园林景观中最为直观和动人的景色,正如人们经常看到的文字描述象梨云、海棠雨、丁香雪、紫藤风、莲叶田田的荷塘、夏日百日红遍的紫薇等。这些景色无不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叫人留恋,难以忘怀。首先要认识到季相的主体是植物,应对植物有明晰的了解。其次是对植物在不同地域的物候习性及生态特点有充分的认识。最后,按照美学的原理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色泽、质地等外部特征,发挥其干茎、叶色、花色等在各时期的最佳观赏效果,尽可能做到一年四季有景可赏,而且充分体现季节的特色。总之,利用植物的季节特征,合理布置,创造变化着的七彩空间,让人们充分享受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六、结束语

一个景观设计的完整过程,首先是进行场地分析,对土地上的水、风、生物、植被进行整体分析,其次考虑人如何在这块土地上活动。要分析、评价土地的适宜性,这是规划和设计之前的工作,然后再进行总体研究并提出设计途径,这是一个典型的景观设计的过程。

景观是一本书,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和自然交流的书;是一个故事,讲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恨、战争与和平的历史与经验;是一首诗,用精美而简洁的语言表达人类最深层的情感;是一幅画,展示自然与人类社会精彩的瞬间。因此,景观需要人们去读、去品味、去体验,正如读一首诗,品一幅画,体验过去与现在的生活。更因此,景观需要人们去关爱、去呵护,就象关爱自己和爱人。当然,景观也需要人们去设计、改造和管理,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四篇:休闲农业旅游园区规划设计理论

休闲农业的特点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休闲农业通过旅游业的开展而走向市场,建立自已的市场地位,提高了自身的价值,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休闲农业为旅游业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

农业作为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初级产业,一直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生存依靠。农业不再以生产农作物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是将整个农业生产的环境、过程与产物调整为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为主。这使得其营运的目标,价值、收益乃至形态,均有别于传统的农业生产,而被视为已由农业初级产业转型为三级服务产业。

根据国外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和旅游项目,主要起源于大中城市周边地带(大多为非丰城区的城市郊区)属于三级服务产业。在发展过程上(1990~11997年),国内马勇、舒伯阳两位学者总结为自发式、自主式、开发式三个阶段及相应模式(见下表)。观光农业在经历这三个阶段和模式发展后,逐渐向休闲农业方向发展。农业由提供单—的观光型旅游资源转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开发。也就是说,传统的农业观光模式受到冲击,参与性与体验式的休闲农业模式倍受现代都市人的认同和青睐,农业旅游活动形式从而向多元化、特色化和参与化逐步演变发展。休闲农业市场消费强度也逐年增加。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形势喜人的同时,园区规划建设却普遍存存在着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方碱,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现状堪忧,缺乏规划的技术规范和理论指导,规划单位和成果内容迈诧八尺门。另一方面,休闲农业园区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差,园区景观建设杂乱无章,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环境常常让游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鉴于此,本章对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理论作了进一步地深人人研究,以期能使位休闲弯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更加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1休闲农业园区概念

休闲农业园区,是随着近年来都市;市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出现的集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园区。休闲农业园区是由最初的农田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休闲农业园区将生态、休闲、科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生态型、科普型、休闲型的休闲农业园区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客观地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闲农业园区作为一种政策概念首先在我国台湾被提出,中国台湾休闲农业园区政策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受到全球农业休闲产业化趋势的影响,其政策操作主要是受到农业企业经营理念的影响。发展休闲农业园区目前被台湾农政部门与农业学界视为辅导台湾地区农业转型的重要政策目标之一,其发展跳出了以往规模经济思维,朝向精致农业政策的延伸转型。从休闲农业园区之社会本质特性来看,休闲农业园区之“园区”概念,必须是一个具有地方意义的community(社区)的观念,而不应只是一个强调专业生产的属于工业特质的park(厂区)概念。

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自然景观与入文景观的融合体现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话,充分尊重和利用土地的自然环境,强化整个环境的融合与渗透,强调与城市生活的“对话”,有效发挥空间环境构成的再创造价值及人义价值。原有农田景观与农业旅游观光园匈建设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基地自身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对推动城市线市绿色产业结构调整,为人们提供高品位健身休闲场所,对富裕农民提高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2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理论依据 2.1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是健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放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休闲农业园(园区作为农业景观发展的高级形态,伴随着人类活动飭的频繁,其自然植被斑块正逐:逐渐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需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从功能、结构、景观三个方面确定园区规划发展目标,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園地制宜的增加绿色廊道的数量和质量,补偿景观的生态恢复功能。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Frede《》LawOlmsted)认为,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农业资源在乡村环境属性中具有生产和生态的两重特征,应该被广泛挖掘和利用。依据乡村自然景观特征,结合地方文化景观和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将休闲农业视为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相统一的复合景观系统,合理规划和设计休闲农业同区内的各种景观体系,在景观保护与开发之间建立可持续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如北京市密云区不老屯贡梨基地规划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立足本地优势,建设有特色、有辐射;带动作用的梨优质资源基地,推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合理规划,将园区建设成力有效保护北京特色果品、管理科学、生态环境良好、科技水平领先、产品质量优良、经济效益显著的北京市惟一性产品梨的优新品种高科技示范中心。通过不断改善传统的生产模式及经营方式,使贡梨旅游观光园逐步成为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经营规模化、环境生态化、经济效益显著化的惟一性产品旅游观光园。并成为北京惟一性产品——黄土坎鸭梨品种保护、开发的基地。贡梨旅游观光园突出乡村的自然及朴素之风尚,以黄土坎鸭梨果园观光采摘为主要活动,并将采摘垂钓烧烤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以突出黄土坎鸭梨的悠久历史及其丰富的营养价值为坚固的市场基础。使来自各地的垂钓者、烧烤者、探索大自然奥秘者,在这里都可以愉快地体验“绿色之旅”的乐趣。

2.2大都市游憩地理论

休闲农业园区作为城市重要的游憩地,其发展、繁荣不仅推动农村产业的多功能化,有利新兴产业发展,还能促进乡村景观整治,推动乡村风貌塑造,全面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式的农业园区,供人们游憩。同时形成了一种规律,就是距离城市愈远,则建立了愈大的休闲农业园区和游憩地供人们较长时间的滞留。在这些游憩地功能区深层次开发中,必须景区功能划分明确,经营管理严格,以确保休闲农业园区景观的完整性、原始性和生态性。在建设高起点和高标准休闲农业园区时,应加强游憩地管理,整治游憩地的环境。乡村游憩地并非是景观破坏严重,环境脏乱差,经营管理混乱无序;而是在保持传统风貌和原始风貌的前提下进行乡村风貌塑造,乡村景观整治,乡村环境治理和乡村生活质量的提高。休闲农业发展实质是市场需求拉动下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不仅可以兼顾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改善乡村环境,促进乡村文明进步,同时亦可促进城市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程。

休闲农业园区景观空间是指在大都市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空间,资源十分紧缺,土地资源价格昂贵,但为了满足都市居民不远离居住地对休闲地的需求,城市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乡土文化,修建休闲、观光、采摘、康乐景观空间。休闲农业园区的服务设施配备较好,是都甫彈』憩者光顾频率最高的首选地区。休闲农业园区可结合当地自然景观、乡村聚落景观、田园生活景观、农业生产景观、民风民俗景观,形成以“闲、静、雅、乐、纯”的景观特征,从而形成新型的都市游憩地。如台北黄金山城金瓜石有着丰富的人文风情和优美的自然风景。金瓜石原先属于台湾冶金矿区,从炼金厂、古烟道、废矿坑、战俘遗迹甚至是天皇寓所,所有这些又使金瓜石具有奇特的美,吸引着无数前来到访的游客。为了发展乡村民宿和休闲旅游,聘请规划设计单位作了详细的金瓜石社区产业辅导计划,并在以后的运作实施中,定期出版《金瓜石社区报》,开办矿山讲堂等全力打造浪漫度假社区。

2.3景观安全格局扁原理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被称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杞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户地的数目以及与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应,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伞水平-卜。在景观过程中,格局决定功能,要|实现土地持续利用这一景观功能的稳定性,要求相应景观空间格局的维持与优化。景观稳定性|越高,景观受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越强,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也越强,越有利于维持景观格局,保障景观功能的稳定发挥。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观光旅游者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及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景观稳定性以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来维系景观功能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持续利用的保护性与安全性目标,可采用反映景观异质性的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度、景观聚集度和景观分维数等指标来衡量。

2.4可持续发展原理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其农产品过剩而经济增长缓慢的背景下,先后出现了如有机农业、生物动力农业、自然农业、低投人农业或持续农业等种种模式,其核心内容就是反对化肥农药,提倡自然循环和自然生态,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世界各国的金融对生态环境农业的支持也在不断加强。如丹麦的Mercur银行在年基金的支持当中,共投资10个生态共同体。德国的GLSGermainschsft银行是一个有机农业专门投资银行,它支援30个有机农场和农业共同体。英国按全国性规模都在实行与“地域农业政策”相结合的“环境保护农业政策”,它实施14种直接支持环境保护型农业的财政补贴计划*。

前,可持续农业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中,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文件中,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实现我国农业和农希拙夸世纪发展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之一。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以至生存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最高准则。人们通过改造自然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在保护、开发、培育资源与环境的过程中实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的,决不能以牺牲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增长。因此,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重要发展形态的休闲农业同区规划建设必须突出:

(1)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充分尊重和利用土地的自然环境,强化整个环境的融合与渗透。

(2)原有农业景观与农业旅游观光有机结合,兼顾当前与长远利益,协调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都市型农业为依托,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增加农民牧人。

(3)注重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休闲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并不

断提高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率,使休闲农业具有长期、稳定、持久、永续增长和发展的能力。

2.5绿色产业理论

21世纪是绿色生态的世纪,绿色运动或绿色革命是21付印的大潮流,它将反映和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绿色经济或产业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实现形态及形象概括。绿色产业理论简而言之,就是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实施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为重点,大力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绿色资源,巩固提高有利于维护良好生态的少污染或无污染产业,在所有行业中加强环境保护,发展清洁生产,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绿色产品的消费观念在我国日益得到广泛接受,由此形成的绿色食品产业也得到一定发展。

休闲农业发展必须以绿色产业理论为指导,自觉成为为游客提供的农产品与服务符合充分利用资源、符合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休闲农业园区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组织、策划、开发与包装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绿色有机果品,投放于市场,提供给游客。同时引导消费者正确选择“绿色产品”,引导绿色消费,培养人们的绿色意识,优化人们的生存环境。要通过“确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培育绿色员工、创建绿色园区”一系列经营行为,形成绿色休闲产业链,将休闲农业园区打造成为具有适宜人类生存环境的、达到生态环保标准、兼具生态教育功能的绿色产业园区。

3.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理念

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用破与立的方式而非传统的农业生产建设,以城市——农田作为一个城市整体出发点,强调了与城市生活的对话,形成了“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构筑出了“城市一郊区一乡间一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园区规划设计充分以原有绿化树种、农作物为植物材料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园林小品风格自然淳朴,田园气息浓厚;各景观功能区突出以人为本,同时又要和生产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块、不同树种、品种的观赏价值进行安排,使人们在休闲体验中领略到农耕文化及乡土民风的神奇魅力。休闲农业的规划和

开发必须基于该地方特色,将该地方资源之生活性、技术以及丰富性充分且深入的发挥,使其多样化、精致化、独特化*。如下所示,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会徽设计便充分显示了这一点,整个标,村、服务t乡村、致力于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宗旨。“乡”字采用书法体,显得有生命力和杀伤力,似路非路、似河非河,仿佛把人带人美丽的田园,表现出都市人对自然的渴望。标志整体造型质朴、简约,书法的笔触和圆形的结合动静相生,具有时代感和视觉冲击力,与一轮红日相结合,体现出一项新兴的产业所具有的广阔前景和蓬勃的发展气势,展现了以农业休闲观光为重要内容的乡村旅游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未来。

休闲农业园区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可坚持以下四个理念,即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理念、大力推行社区经营的理念、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理念、坚持“农游”相结合的理念。

3.1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理念

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农业古国,在传统的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思想下,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农业。我国传统农业中早就有了“天人合一”的辩证认识,并用于指导农业生产。今天的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和园区内的农业生产经营、休闲体验等活动以与自然和谐共存为最高准则,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在保护、开发、培育资源与环境的过程中实现提高农业的开发和利用,以确保园区景观的完整性、原始性和生态性。此外在加大乡土文//三令源初农业旅游资源整合力度的同时,力求达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园区景观的和谐统一。在保护农耕文化和民俗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大现代科技农业、农业科研基地、示范基地、培训基地、休闲观光示范园的开发建设力度,实现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的结结。

3.2大力推行社区经营的理念

台湾休闲农业园区的“园区”概念,被赋予了具有地方意义的community(社区)的理念,而不再只是一个强调专业生产的属于工业特质的park(厂区)概念。台湾休闲农业园区社区经营的理念是整合农场、农园、民宿或所有景点,使其由点连成线,再扩大成面,最后以策略联盟方式构成带状休闲农业园区,并适时开展以策略联盟方式结合的“社区”理念来推动各项工作,从而走在了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前列。目前台湾休闲农业园区成为辅导农民顺利转型经营1休闲农业及创造农村地区就业机会的载体。中国大陆的休闲农业园区建设可充分借鉴台湾关于6园区大力推行社区经营的理念,改变以往经营思维,有条件的园区可朝向精致农业政策的延伸转型。这样可以改变大陆休闲农业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发展现状,彻底杜绝挂个牌子就采摘、各自为政、缺乏系统管理、发展特点不突出、缺乏宏观系统的规划等弊端。

3.3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理念 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发展休闲观光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和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特色是休闲农业发展的生命之所在,越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越强,因此园区建设要与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优势,保持其“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我精、我特”的垄断性地位,使园区建设更直接地为园区服务、为旅游服务。如门头沟区的“妙峰樱桃园”、平谷区的“桃花海”观赏采摘区、顺义区的“龙湾屯万亩优质梨观光采摘园”等无一不是以特色取胜的范例。

3.4坚持“农游”相结合的理念

休闲农业的特点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休闲农业通过旅游业的开展而走向市场,建立自已的市场地位,提高了自身的价值,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休闲农业为旅游业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丰富了旅游的内涵,促进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休闲农业园区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休闲观光果业项目,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带动,发展“农游合一”的新型产—业,从而在城郊营造优美宜人的绿色游憩空间。

4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原则 4.1生态性原则

休闲农业应充分利用当地景观与生态资源,但不应与环境生态保育相冲突,也不应破坏自然资源。休闲农场内的人类活动行为可以有效控制将对环境冲击与破坏减少到最低,使得人类动与环境保育维持动态平衡,也使得自然资源与生态体系均衡发展。园区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园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

4.2经济性原则

休闲农业虽然具有三产业的服务性质,但仍是利用农业经营活动、农村生活、田园景观及农村文化资源规划而成的民众体验农业与休闲游憩产业。农业资源的妥善应用,是休闲农场经营的基本生存条件,所以休闲农业仍以农业生产为主体。规划设计当中要把经济生产融合到园区建设中来,尤其对于各类采摘园来说,采摘的经济效益很高,规划设计要能够使采摘进行的更好,同时注重在非采摘季节吸引游人,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4.3特色性原则

农业生产离不开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又具有多样性和时空性,因此农业景观资源开发具刁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为此发展休闲农业必须跟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文化,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园区的规划设计要与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整个园区的特色更加鲜明,使景观规划更直接地为旅游服务,为园区服务。

4.4多样性原则 休闲农业为服务性的产业,是提供给大众休闲游憩的一种商品,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满足,是市场导向经营的最佳销售策略,休闲农业的经营应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并注重突出多样化的发展思路。园区规划的多样性原则既是要求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游览方式、时向选取、消费水平的确定上,必须有多种方案以供选择;更要求园区品种选择、景观资源配置突出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叶美秀,台湾休闲农业之环境设计.见郭焕成、郑健雄主编.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国矿大学出版社,2004.4.23*(1)环境敏感地区的计划(environmentallysensitiveareascheme,ESA)(2)水边地区动植物栖息地计划(habitatschemewaterfringesa.eaz)(3)硝酸盐敏感地区的政策(nitratesensitiIveareas,NsA)(4)硝酸盐污染地区农场废弃物的处理补助(farmwastegrantsInnitrateyulnerab/ezon)没有指定的地区针对个别农场实行的政策

(5)乡村适宜居住计划(countrysideaccessscheme)(6)农村理财计划(countrysidestewardshipscherne)(?)农业、林地额外补贴计划(farmwoodlandpremiumscheme)(8)关于海岸沼泽栖息地的计划(habitat;chemesaltmarh)(9)(9)关于池沼地带的计划(moorlandscheme)(10)关于有机农业法的补助计划(organicaidscherne)(11)关于考古学遗迹地带的补助金(archaeologygrants)(12)对历史建筑和纪念遗迹地的补助金(historicbiJiidingsandmonumentsgrants)

(13)具有特殊科学价值的地点场所(sites.Fspecialscientificinterests,SSSls)(14)森林土地的补助计划(woodlandgrantscheme)

第五篇:关于规划建设休闲体验农业旅游文化核心区的一些设想

关于规划建设休闲体验农业旅游文化核心区的一些设想

关于规划建设周口—淮阳

休闲体验农业旅游文化核心区的一些设想按:2012年5月22日,河南日报发表了中共周口市委书记徐光《周口:因文化而美丽 因旅游而精彩》的文章。文章提出:要遵循“两造、一培育、一配套”的工作思路,持之以恒地打造富有周口特色的景区和旅游线路。“两造”就是“造景、造势”;“一培育”就是培育市场主体。“一配套”就是服务设施和旅游产品配套。在近期召开的一个会议上,徐书记又提出了规划建设周淮路文化带的设想。领会这些精神,落实这些思路,我们认为,周口应当将发展休闲体验农业提上日程,在周淮路、文昌大道(含东延线)、106国道淮阳到文昌大道交叉处这三角形公路的两侧和淮阳龙湖周边,规划建设休闲体验农业旅游文化廊道,形成周口休闲体验农业旅游文化核心区,使之与淮阳县城旅游区、周口沙颍河风光旅游区连成一体,共同形成周口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载体(名字可叫:水岸田园)。

一、周口应当将发展休闲体验农业旅游提上日程

周口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在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们围绕“一座古城——华夏第一古城淮阳,两部经典——《道德经》、《千字文》,三皇故都之地——伏羲、女娲、神农故都,四张文化名片——伏羲文化、老子文化、姓氏文化、农耕文化,五位历史名人——太昊伏羲氏、老子、吉鸿昌、陈胜、袁世凯”,着力建设“一区三圣地——华夏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核心区和羲皇故都、朝祖圣地,老子故里、道家圣地,万姓同根、根脉圣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周口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周口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我们认为,在文化旅游开发取得成功的同时,我们还要把开发休闲体验农业旅游提上日程。休闲体验农业是农业多功能开发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休闲旅游观光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它的出现迎合了新时代市民的旅游需求,契合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很强的市场生命力。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层次提高、休闲时间拉长,人们渴望从单调的城市生活和巨大的压力下解脱出来,到农村体验田园风光和原生态生活。休闲体验农业以绿色、生态、自然的农业产业带为载体,凭借富有个性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资源优势为人们提供观赏、采摘、耕作、垂钓、捕捞、加工等切身体验休闲项目,让游客领略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情趣,品尝原汁原味的农家菜肴,体验淳厚朴实的农家风情,放松身心,驰骋情怀。不仅如此,它还通过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让游客感知农业新品种的选育过程、农作物的成长经历和丰富形态,亲手操作农作物的培植护理,能够让人们在快乐的体验中增长见识,感受大自然的绝妙神奇。因此,休闲体验农业旅游出现以后,很快成为旅游市场的热点,经久不衰。根据旅游意愿和旅游方式选择的规律判断,我市旅游正处在由观光为主向休闲、体验为主转变时期,迫切需要发展以休闲为主要方式的旅游产业。世界旅游组织研究发现,旅游一般要经历“观光游—休闲游—度假游”三个阶段。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国内旅游需求增长较快,主要旅游形态是观光游,出行方式是团队;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旅游需求旺盛,旅游形态为休闲游,出行方式为散客、家庭自助,自驾游比例增加;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旅游进入度假游为主的时期。世界旅游组织强调,21世纪的旅游者将是“时间的矮子,金钱的巨人”,在最短时间内,能够获得最大的刺激、最与众不同的感受,是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方式进行消费的重要标准。河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也用他自己的研究成果说明,新世纪前10年观光型产品相对过剩,体验、休闲和度假型产品开始萌生。而今后10年,旅游产业将全面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将形成以休闲、体验和度假产品为主导,观光产品为基础的产业格局。目前,我市人均GDP接近2000美元,正处在旅游需求持续旺盛、旅游形态以休闲体验为主的发展时期,规划建设休闲体验农业旅游文化廊道,适逢其时。

周口是农业大市,有着6000多年的农耕文明史,在充分挖掘农业的传统功能的同时,农业的多功能开发应当成为新的经济着眼点。我们认为,应当拓展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将休闲体验农业纳入旅游开发范围,使文化观光游和农业休闲体验游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周口旅游发展的新格局。因此,遵循“两造、一培育、一配套”的思路,我们建议在周淮路、文昌大道东延线、106国道淮阳到文昌大道东延线交叉处这三角形公路的两侧,规划建设休闲农业旅游文化廊道,打造周口休闲体验农业旅游核心区,培育我市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

二、国内外发展休闲体验农业旅游的一些成功做法 作为一种人们乐于接受的旅游产品,国内外不少地区都把休闲体验农业当作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内容。在德国,经政府和农民商定,在城市近郊,将农地规划成小块出租给市民,承租者可在农地上经营家庭农艺,种花、草、蔬菜、果树等。通过亲身耕种,享受回归自然以及田园生活的乐趣。种植过程中,绝对禁用矿物肥料和化学保护剂。他们还规划建设一些休闲农庄,这些农庄主要建在林区和草原地带,当地农民在政府的帮助下,建设“绿腰带项目”,发挥蓄水、防风、科普、环保、教育等多种功能,学校和幼儿园经常带孩子们到这里接受自然生态教育,成人也来参加森林休闲旅游,一些企业还把团队精神培训、创造性培训等项目从公司封闭的会议室搬到开放的森林里,能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良好培训效果。休闲体验农业旅游成为德国城里人生活的一部分。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东京建成了具有镶嵌式的“绿岛农业”和大批农业高科技园,开发了丰富多彩的休闲农业产品,组织旅游者春天插秧、秋天收割、捕鱼捞虾、草原放牧、牛棚挤奶。日本还建设了很多农业公园,这些公园大多建在城郊,专供人们休闲。大坂市城郊的农业公园内有各种农业生产分区,像葡萄园,梨园,玫瑰园等,可供市民采摘或观赏。如在玫瑰园中,收集了世界上400多个玫瑰品种,颜色各异,花姿招展,令人赏心悦目。园内还建有民间艺术交流厅,有工作人员向游客展示艺术品从原料采集到加工成品的各道工艺,所有艺术品的原料均来自于农业产品,如干花、麦秸、树皮等,通过工艺展示,向旅客诠释劳动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道理。

国内的休闲农业旅游也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由于拥有众多高端消费群体,北京的休闲农业有7种典型模式。“紫海香堤”多元创意组合模式, 主要通过种植薰衣草等世界200余种珍贵香草品种,集养生、度假、休闲、体验、艺术创作、婚纱摄影、影视拍摄为一体,打造综合性都市型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区,成为集“现代都市型农业”、“情景式休闲度假”与“文化创意产业”三位一体的文化旅游模式。“植物迷宫”景观农业创意模式,主要依托特色种植和主题游乐等,突出绿色田园的吸引力,通过高度情境化、休闲化、体验式的游憩方式设计,以休闲体验式的田园旅游为市场卖点,将农业特性与旅游业以及拓展训练巧妙的进行结合,使游客在享受自然风光、农业风情和了解农业科普知识的同时,进行娱乐、休闲和健身。另外还有“平谷桃”产业链条开发模式、“波龙堡酒庄”产业融合创意模式、“百里山水画廊”空间集群发展创意模式、“大兴农业”区域品牌开发创意模式、“公园式农业”主题创意发展模式等。

苏州利用乡村的空气、气候、山林、水、养生文化遗迹、养生民俗等资源,打造北部长江沿岸“江海文化与乡村观光”、西部环太湖“绿色度假与文化休闲”、中部湖泊芦荡“美食体验与生态休闲”、南部江南水乡“古镇观光与文化体验”四大乡村旅游集聚区,形成“乡村观光+生态休闲+文化体验=绿色度假”的休闲农业乡村游产业链,丰富了人们生活,形成了新的业态。

总体上说,我国的休闲体验农业旅游产业正处在迅速发展阶段,呈现出规模逐年扩大,功能日益拓展,内涵不断丰富的良好发展态势。2010年底,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休闲农业园区1.8万家,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人次。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休闲体验农业的发展,2011年8月农业部发布了《全国休闲农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强调“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4000美元,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持续高涨,个性化休闲体验渐成新宠;我国70%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广大农村优美的田园风光、恬淡的生活环境,必将成为休闲消费的主阵地。”周口作为传统农区,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的休闲体验农业,对于适应我市及周边地区旅游消费转型升级,完善旅游产品供给,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设周淮休闲体验农业旅游核心区的初步设想 我们提出在周口中心城区和淮阳之间,规划建设休闲体验农业旅游核心区的设想,主要有这样几个考虑。第一,适应城市功能定位的需求。周淮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周口新区“周口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现代生态宜居区”的定位,决定了这一区域应当发展满足人们高品位生活的休闲场所,展示精品田园风光,丰富城市整体景观,提升城市宜居指数。未来周口—淮阳将实现组团发展,周口新区宜居功能会更加突显,人口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必将带动休闲旅游需求的增多。第二,促进周口旅游产业布局的完善。淮阳是周口的后花园,是周口旅游开发最成熟、也是最有潜力的地方,用休闲体验农业旅游文化核心区,将中心城区与淮阳连接起来,能够完善周口旅游产业整体布局,拓宽旅游领域,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人气,促使周口旅游产业迈上新的台阶。第三,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这一区域是周口丰富的传统农耕文化集中区,借着城乡一体发展的东风,将休闲体验农业植入传统农耕文化区,把神奇的现代农业技术和古朴的传统农耕方式集聚在一起,容易诱发人们的好奇心理,产生较好的运营效果。我们的具体设想是:

1.核心区规划建设范围:周淮路、文昌大道(含东延线)、106国道淮阳到文昌大道交叉口段三条道路的两侧和淮阳龙湖周边,构建一个像含有吊坠的翡翠项链形状的旅游文化循环廊道,将周淮两地的旅游资源连接起来,形成有一定规模的特色旅游区。联系周口沙颍河景观工程、龙湖湿地公园和周口生态田园的背景,核心区的名字可以确定为“周口水岸田园休闲体验农业旅游文化核心区”,简称周口“水岸田园”。2.核心区规划建设定位:休闲、体验、观光、旅游、教育、培训、庆典等综合文化区。着重打造以下几个板块:一是现代农业观光体验区,以呈现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标准化生产为主,让旅游者感叹新科技的神奇,领悟自然力量的伟大。二是传统农业体验区,以展示传统农耕文化为主,传承古老农耕方式、用具与流程等,让旅游者感知古人的智慧,感悟文化传承的魅力。三是时令鲜果瓜菜采摘体验区,以田间乐、农家乐为表现形式,让旅游者享大自然的恩赐,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四是袖珍耕地认养区,满足都市群体的劳动体验和特殊的生活需求,让旅游者享受劳动的快乐,体验劳动创造财富的过程。五是周口特色文化展示区,以伏羲、老子、女娲、陈胜吴广、曹植、苏氏兄妹、曾国藩、袁世凯、吉鸿昌等历史人物和周口独特的民风民俗为题材,借鉴开封清明上河园《东京梦华》的运作思路,把周口诸多文化元素进行精心编排,做成一份文化套餐,让旅游者饱览文化之美,感受周口的古老厚重。

3.核心区规划建设形式:政府规划、市场推动,社会资本、集团体制,企业运作、专业经营,循序推进、渐成体系。核心区规划由政府编制。规划时,应当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把它当作社区的支撑产业;不同的板块要考虑项目所在地的土地风貌、产业结构、耕作特色等要素,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和功能的可拓展性。规划完成后,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由政府主导招商引资,选择投资主体作为核心区的主开发商,建立企业集团。企业集团再依据各类板块的特点,选择开发经营的企业。农业园区有其自身特点,不少景观和设施生长繁育培植的周期较长,需要持续培育滋养,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遵循规律,提高开发的持续性,渐次形成休闲体验农业旅游的景观体系。(作者单位:周口市政府研究室)

下载打造综合性生态型文化休闲旅游规划目的地(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打造综合性生态型文化休闲旅游规划目的地(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打造文化创意旅游示范区(共5则)

    拱墅区全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 2002年,LOFT49在拱墅运河畔的诞生,标志着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诞生与蹒跚起步;2008年,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杭州吹起挺进的嘹亮号角时,已经结......

    打造文化精品推动旅游发展

    打造文化精品推进景区发展7月8日晚,2012“镜泊胜景”大型多媒体歌舞秀首场演出暨“镜泊胜景”中国摄影大赛启动仪式在镜泊湖举行。市长林宽海宣布活动开幕;市委副书记、纪委书......

    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走“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作为郑州都市区的文化旅游功能区,登......

    打造“文化休闲名街”模式探索

    打造“文化休闲名街”模式探索商业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应成为我国刺激消费政策的重要着力点;街区是商业的重要载体,承载了整个商业活动,街区的品质、服务质量等对商业......

    金剑山旅游休闲区规划介绍

    金剑山旅游休闲区规划介绍2011年2月22日,金剑山旅游休闲区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2月28日,英国阿特金斯、美国艾斯弧、新加坡大微翰地、澳大利亚一树山、法国同轩五家国际一流......

    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国务院新近制定的《关中—天水经济圈总体规划》,未来20年,西安将以建设国际大......

    休闲文化与旅游,课程论文,南昌大学

    休 闲 旅 游 文 化 概 论 课 程 论 文中国旅游文化审美的哲学思考 [论文摘要]旅游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综合的审美活动。目前,人们对旅游的认识大多局限于对旅游现象的认识,而对旅......

    打造农家宾馆品牌 引领休闲旅游时尚

    【按】赏农家景、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的风土人情,“农家乐”这种回归自然的休闲方式正成为城里人的假日消费新宠。“农家乐”既有利于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也有利于广大农民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