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政局福利服务调研报告
一下提供一篇关于民政局福利的调研报告!
市辖52个镇、1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264万,60岁以上老年人36万多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6%,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去年以来,我们立足社区,因地制宜,以服务设施规范化建设为基础,以建立完善管理机制为保障,精心组织实施了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取得了初步成效。到目前,全市己完成并投入使用“星光计划”项目45个,投入资金6174万元,建筑面积44292平方米。
一、深入调查摸底,为实施“星光计划”做好准备
实施“星光计划”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搞好社会资源和需求调查。为此,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在环翠区着手对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和社区资源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市实施“星光计划”既有不利因素,也有有利条件。从不利因素看,虽然随着社区建设和老年事业的发展,我市老年福利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但与时代发展和实施“星光计划”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四个不适应”:一是供求上不适应。到去年年底,市区共有养老机构39处、床位1385张,仅占有入住意向老年人的5%,并且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供求矛盾还会更加突出。二是服务上不适应。大多数老年服务机构都是七、八十年代建立的,无论内部设施、外部环境,还是服务质量和档次都与当今老年人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三是配置上不适应。现有老年服务设施单一功能的多、综合功能的少,低档次的多、高档次的少,不仅适应不了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要,而且重复建设,浪费了社区资源。四是管理上不适应。在内部设施配套上缺乏统一标准,在收费标准和服务管理上缺少统一规范。从有利条件看,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参与“星光计划”的积极性相当高,实施“星光计划”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矗二是现有的服务机构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通过投入资金进行有针对性地改造、强化管理,也完全有可能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服务机构,实施“星光计划”有着良好的设施基矗
在对本地实际情况有了准确把握后,为开阔眼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我们组织各市区政府分管领导、民政局负责人及环翠区三个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前往“星光计划”开展走在全国前列的河北保定实地考察,不仅使他们学到了先进经验,而且在看到差距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大大激发了他们实施好“星光计划”的热情和信心。
二、精心组织发动,稳步推进实施“星光计划”
第一批“星光计划”项目的启动,具有很强的典型示范作用,事关整个“星光计划”的成败。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精心组织、稳步推进”的原则,坚持打成功率。
首先,积极争取领导支持。从“星光计划”开始启动,我们就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赢得了领导的一致支持,并将“星光计划”作为政府行为,列入今年市政府为市民办的18件实事之中,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听劝星光计划”阶段进展情况,集中解决“星光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星光计划”实施过程中,市及各市、区党委、政府分管领导还定期带领民政、各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和城建等有关职能部门,深入现场督导检查,现场办公,解决问题,确保了“星光计划”的健康发展。
其次,科学制定实施规划。根据“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结合前期调查结果,在充分论证、借鉴各地经验和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研究制定了《市实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三年规划》,计划到2003年,各市区所有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都要建成符合标准的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在全市形成市、市(区)、街道、社区居委会四个层面,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能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需求的社会化老年服务体系。环翠区政府也以今年一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实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的意见》,计划利用2002年至2004年三年时间,在城区建立区、街、居三级养老机构,健全老年服务呼叫、志愿者服务、老年康复为主要内容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完善组织领导、宣传发动、筹措融资、政策扶持等保障机制。
第三,严密组织实施。主要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宣传发动。“星光计划”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德政工程。为使这项工作更具影响力,达到让领导知道、媒体知道、群众知道的目的,我们召开了全市实施“星光计划”动员大会,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同时,召开了实施“星光计划”新闻发布会,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第二步是搞好试点。我们在基础设施较好的环翠区进行了试点。试点过程中,从实施方案的制定到项目的规模布局,从建筑风格的设计到管理机制,进行了全方位的跟踪和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多方协调、及时解决,确保了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环翠区各街道办事处把实施“星光计划”作为推动社区工作的总抓手,主要负责人亲自出面协调指导,并在资金上给予全力支持。环翠楼办事处为解决“星光计划”用房问题,毅然收回年收租金5万多元的门市房,并投资140万元,建起了多功能的“星光老年活动中心”。部分居委会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居委会成员自出资金上项目,甚至将自家的设施搬到老年活动室无偿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由于基层实施“星光计划”的热情空前高涨,环翠区已完成首批“星光计划”项目30个,远远超出了原计划的18个,“星光计划”在城区遍地开花。第三步是全面推开。环翠区试点成功后,我们马上组织其它市区及有关办事处、居委会负责人现场参观学习,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在全市形成了一个“比学赶超”的热潮,各项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三、强化规范管理,确保“星光计划”健康发展
在加强“星光计划”设施建设的同时,我们本着“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拘形式、讲求实效”的原则,不断强化监督措施,完善管理机制。
(一)加强监督。各市区党委、政府都把实施“星光计划”作为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对各街道的年度百分考核之中,责成民政部门定期对各街道“星光计划”项目进行检查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街道办事处、民政办公室年终百分考核的主要依据。建立年检制度。对年检达标并投入使用的“星光计划”项目,发给“星光计划”项目证书。对年检不合格的项目,按照有关协议和管理制度严肃处理,使“星光计划”项目时时处于民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之下。建立政务公开制度。将每月财务收支、政府补贴、福利资助和社会捐赠等情况向社区群众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二)强化管理。从三个方面加强了对“星光计划”项目的管理:一是明确产权归属。街道或居委会自筹资金建设的项目,其产权分别归街道或居委会所有;街道和居委会共同投资建设的项目,由街道和居委会协商确定,原则上归居委会所有;对社会力量、街道和居委会共同出资建设的项目,由三方共同协商确定,原则上也归居委会所有。二是确立灵活的管理模式。主要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由街道、居委会成立相应的机构,直接进行管理;加一种是成立街道老年人协会,由老年人协会负责管理。三是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凡是接受福利资金资助的“星光计划”项目,都要与民政部门签订《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民政部门负责对福利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指导监督;“星光计划”项目经营管理单位负责福利金的使用及项目的管理和建设,不得将福利金挪作他用。对违反协议的,给予追回全部或两倍所投福利金的处理;对造成恶劣影响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三)规范服务。根据《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制定了《“星光计划”项目管理规范》,作为总的管理章程。同时,分别制定了详细的老年公寓管理制度和“四室一潮(老年活动室、健身室、图书室、康复室和户外活动场)服务管理制度。坚持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福利性与经营性、为老年人服务与为社区居民服务“三结合”的原则,规定:凡老年活动场所,对社区内老年人一律实行无偿服务,对社区内群众以会员形式实行有偿服务;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康复机构对社区内老年人实行低偿服务,对社区内一般群众和区域外人员实行有偿服务;其他家政服务、生活照料等有关社区服务机构,对社区老年人也实行无偿、低偿服务。在保持“星光计划”项目福利性质的前提下,确保了“星光计划”项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健康发展。
第二篇:福利企业调研报告
关于对庄河市福利企业政策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福利企业是为安置残疾人就业而兴办的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特殊企业,是稳定、扩大残疾人集中就业的重要平台。福利企业健康、良好的发展,为繁荣社会福利事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保障残疾人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福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对残疾人就业的一个政策引导,对安置残疾人就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我局福利企业的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福利企业64户,其中有5户已基本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有59户是正常生产的。2008年职工总数3531人,安置残疾职工1645名,占职工总数47%,2009年1-9月职工总数3154人,安置残疾职工1494名。占职工总数47.4%。
目前,全市的福利企业已形成机械加工、电线电缆、化纤、塑料包装、纸箱包装、造纸、食品加工等行业,依靠税收优惠政策,福利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销售收入逐年上升,2008年福利企业销售收入78394万元,实现增值税2995万元,2008即征即退增值税2923万元,人均退税1.82万元。2009年1-9月份福利企业销售收入2.7亿元,即征即退增值税1862万元,人均退税1.25万元.2007年,随着《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等政策法规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先的政策壁垒,在招用残疾职工比例上降低了标准,同时,在退税数额上更为具体,现行政策按照企业实际安排残疾职工的人数,限额即征即退增值 1
税,最高不得超过每人每年3.5万元。新政策刺激了福利企业促进了残疾人员就业,减轻了社会的负担,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新旧政策存在的差异:
一、享受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范围
为了给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鼓励更多的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享受税收优惠的安置残疾人就业企业,由现行的民政部门、街道和乡镇政府举办的国有、集体所有制福利企业,扩大到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设立的各类所有制企业。
二、享受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残疾人范围
为使具有劳动能力的各类残疾人享有同样的就业机会,调整后的政策将现行政策规定的“四残”(盲、聋、哑、肢体残疾)人员扩大到“六残”人员,新增加了智力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两类人员。
三、残疾人就业的税收优惠方式
在增值税方面,由原来的全额先征后退的办法改为由企业实际安置残疾人限额即征即退的办法。企业每安置一名残疾人员每年可享受的退还增值税的具体限额,由县(市、区)级国税、地税机关根据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发布的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6倍确定,但最高不得超过每人每年3.5万元。我地区现执行3.5万元的标准。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调整后的政策采取工资成本加计扣除的办法,在支付给残疾人的实际工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据实扣除,并可按支付给残疾人实际工资的100%加计扣除,规定退减的流转税不再征
收企业所得税。
四、保障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
为保障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调整后的政策对单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条件,进行了严格规范。除了安置残疾人的比例、人数必须达到规定的条件外,还规定了其他四个与保障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有着密切关系的条件:
1、企业必须依法与安置的每位残疾人员签订一年(含一年)以上的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并且安置的每位残疾人在单位实际上岗工作;
2、企业必须为安置的每位残疾人员按月足额缴纳所在县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
3、企业必须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安置的每位残疾人员实际支付不低于企业所在县(市)适用的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
4、企业必须具备安置残疾人员就业的基本设施和规章制度。这些条件的设置,既有利于加强税收政策的管理,防止企业弄虚作假的现象,又有利于运用税收引导的手段,强化企业对残疾人权益的保障,更好地体现了税收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政策导向,对全社会维护残疾人的利益将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五、残疾人安置的比例有所降低
原安置残疾人的比例占生产人员50%增值税免征(换算后的比例为40%),新政策是安置残疾人不得少于10人,同时残疾人的比例达到职工总数的25%。
新政策的执行对我地区福利企业的影响:
新的政策实行意味着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可能出现安置残疾人出现下降的局面,因为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低,相对能够容纳较多的劳动力,2007年以前旧的政策规定企业安置残疾人必须达到生产人员的50%(换算后是企业职工总数的40%比例)才能享受全额退还增值税,所以安置的残疾人相对较多。新政策把安置比例降为了25%,相比过去减少了15%个百分点。对一般企业而言,在原有的规模下安置残疾人人数按3.5万元的限额测算的应退税额,可能远超过其实际实现的增值税,所以福利企业就可能裁减残疾人。以庄河为例,我们的福利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2007年以前,每年安置的残疾人在2700人左右,2007年实行新政策以来,残疾人的安置数一直呈下降的趋势,2008年末为1645人,到2009年9月末下降到1494人,仅相当政策变动前的55%。
2007年以来政策的执行情况:
首先是税务机关在税收政策的执行上,对于符合条件的福利企业,我们能够及时按限额退还税款。2007年退还增值税3072万元,2008年退还增值税2933万元,2009年1-9月份退还增值税1862万元。
其次,在税务部门和民政部门的有效监督下,福利企残疾职工权益,都得到了良好的保障。
2008年我局所辖的福利企业职工工资总额4580万元,其中残疾职工工资总额1646万元,占工资总额40%,残疾职工的年平均工资1万元。2009年1-3月福利企业职工工资总额917万元,其中残疾职
工工资总额443万元,占工资总额48%,残疾职工的平均工资2966元。企业在执行每月60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的基础上,工资实行按月存折发放。
企业为残疾职工办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与此同时,大多数福利企业能安排适合岗位让残疾人上岗就业。2008年残疾人参加各种保险1645人,缴纳养老保险443万元,医疗保险111万元,工伤保险30万元,失业保险57万元。2009年1-3月份残疾人参加各种保险1352人,缴纳养老保险148万元,医疗保险28万元,工伤保险8万元,失业保险12万元。有力地维护了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了残疾职工人的切身利益,使其残有所为、残有所养。
政策的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税务、民政等职能部门以及绝大多数企业都能很好地执行政策,保障纳税人和残疾人的权益不被侵犯,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是发现了个别企业在残疾职工权益保障、政策执行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离政策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福利企业个别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因大部分残疾人存在生理上的缺陷,残疾职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造成了残疾人的素质较低,劳动技能低下。客观上造成他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工作效率低、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效益降低。很多企业没有专门针对残疾职工的特点,设置工作岗位,所提供的多为勤杂类岗位,从事辅助工序生产的岗位已是较好的工种。残疾职工由
于没有合适的岗位,他们只能拿最低工资,但实际发放时要扣除自己应缴的保险,因而待遇偏低。有的福利企业不按《劳动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等政策执行,拖欠或未按时发放残疾职工工资、没有保障残疾职工的最低基本工资,存在做假情况。
1、没有及时按月发放并有拖欠残疾职工工资。因企业资金周围困难,有的企业拖欠职工工资2-3月,还有的长达1年没有发放工资。
2、少数福利企业对个别残疾职工发放工资时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月600元。
有的企业对少数残疾职工发放工资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600元时,先把残疾职工工资存折收上来,按最低工资标准600元存入银行后,再由企业的相关人员取出,把存折交回残疾职工手中或者在企业相关人员手中,残疾职工实际只能得到200-300元工资。
3、有的企业没按规定用银行存折发放工资,而用现金支付残疾 职工工资。有的虽然有银行存折,但存折不在残疾职工手中,而在会计、出纳等管理人员的手中存在统存统取的问题。
二、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使企业效益不佳,资金短缺,部分福利企业存在2009年没有为残疾职工缴纳各种保险,使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基本保障。
三、残疾职工已到法定的退休年龄,没有按《劳动法》规定执行,没有办理相关手续,劳动合同没有续签、填写内容不规范、修改劳动合同等问题。
四、福利企业在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时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政策不统一。坐落在城区福利企业残疾职工可以缴纳“五险”,而城区以外的福利企业残疾职工从2009年3月份开始,失业保险无法缴纳,只能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导致我们在执行《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92号、《国家税务总局 民政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征管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7〕67号政策时,处于两难的境地。
五、存在残疾职工管理难问题。残疾职工流动变化大,企业也为他们安排了合适的工作岗位,一些残疾职工对工种挑三捡四,就业后随意辞工,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就“不辞而别”了。
以上是我们在福利企业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希望市局能够尽快出台针对福利企业的管理办法,规范纳税人的行为,使福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能够真正起到促进残疾人的安置,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作用。
第三篇:民政局脱贫攻坚专题调研报告
民政局脱贫攻坚专题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中央对扶贫工作作出重大战略调整,提出建立脱贫攻坚的工作机制。
为适应扶贫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摸清贫困人口底数,了解致贫原因,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增强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近期X县民政局通过深入村组户,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扶贫档案、现场交流、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开展了为期X天的脱贫攻坚工作专题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分析
X村位于X镇政府西南,总人口X人,总耕地面积X亩。本村主要种植作物花生,玉米。塑料大棚为特色,带动X村农户致富,同时安排X村贫困户到其大棚打工,为贫困户脱贫奠定了基础。
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X户、X人。X年脱贫X户、X人,X年脱贫X户、X人,X年脱贫X户、X人,X年拟脱贫X户、X人。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X人,占X%,其中大病、慢性病、特殊慢性病X人。健康脱贫是X村扶贫的重点。我们通过广播、走村串户,宣传“X”:“X”政策,使因病、因残,的贫困户不走弯路,都能享受优惠政策。
在“两不愁,三保障”基本要求下,X村特色养殖X户,投入资金X.X万余元。建光伏电站X个、X个正在建设之中,X个已并网发电X度。拟授益贫困户X多户,资金X万元。建蛋鸭养殖场一个,共建鸭棚X个,养殖蛋鸭X.X万只,收益X万元。X年X村集体经济收入X.X万元,其中养殖场X万元,光伏X万元、欣瑞特X元,X年预计收入X万元,光伏X万元,项目收入全部用于贫困户。
X村贫困户子女就学资助X人,其中义务教育X人高中阶段X人,学前教育X人、有雨露计划受益X人,小额贷款评级授信X户,已贷X户,其中户贷户用X户、户贷企用X户。
为促进贫困户就业我们安排公益性岗位X个,其中保洁员X人、清运员X人、光伏看护员X人、秸秆禁烧员X人。
X村坚决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确保完成X年脱贫攻坚任务。
一 解决贫困户有病能医治问题
加大农村医疗保健体系建设的推广力度,实施中医入户、健康普查、能力建设等五项工程,多渠道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解决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通卫生自来水问题和旱改厕问题
到X年,建成以特色畜牧业(养鸭)为特色的养殖示范棚X个,建成以特色种植业(葡萄、黄桃等)为特色的种植示范村。最终保障贫困行政村,村村有特点,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饭吃。
解决行政村和自然村通网络
让村民搭乘互联网+的班车,让数据跑腿让百姓便捷
二、保障措施和建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要抓好这项工作,必须从长远考虑、从现实出发,上下联动、统筹推进,强化措施、健全机制,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
(一)转变思想观念,坚定脱贫信心。我国扶贫开发始于X年代,通过近X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由于扶贫制度设计存在一定缺陷,不少扶贫项目属于粗放式“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于是顶层设计,明确提出建立
脱贫攻坚机制,切实解决扶贫工作存在的“漫灌”问题,改“漫灌”为“滴灌”。
(二)规范识别机制,解决“要扶谁”的问题。一是在已全面完成扶贫建档立卡任务的基础上,驻村工作队和镇村干部要通过走村入户的举措,再次核实做细有关工作,特别是全面掌握贫困户人口、耕地、致贫原因等基本情况,以便下步提出脱贫攻坚具体措施。二是建立完善扶贫信息网络,对扶贫对象实施规范化和动态化管理,扶贫对象稳定脱贫后从台账中退出,返贫的重新纳入台账管理。三是建立返贫防御机制,有些贫困户在脱贫后又会因灾等返贫,因此有必要建立防御自然灾害的扶助机制,重大疾病救助机制,子女就学援助机制,通过日常的防御和应急的防御手段及运用文化科学知识,控制脱贫农户返贫,以巩固和发展扶贫成果。
(三)实施分类政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一方面是对贫困户分类化解,由于贫困原因和程度不同,贫困户扶持需求也不尽相同,有的丧失了劳动能力,需要依靠社会保障维持基本生活;有的因病因灾致贫,但尚有劳动能力,可提供打工就业机会或扶持农业生产。总的来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紧扣贫困成因、贫困程度梳理分类,然后因人而异分类施策。另一方面是对时间分步实施,从X年到X年共计X年时间,建议把贫困村的帮扶分为三轮实施完毕,两年为一轮,第一轮X—X年,帮扶X%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使之率先脱贫;第二轮
X—X年,帮扶X%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稳定先前脱贫群众;第三轮X—X年,帮扶剩余X%的贫困户以及因灾因病等原因又返贫的群众。
一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大面脱贫一批。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是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必然要求。要加大向上汇报力度,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落地,整合项目资金,帮助贫困村和特贫自然村实施一批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电力通讯、公共服务等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建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以村或以自然村为单位实施外,还可以通过划分资源禀赋相近,地理位置相邻和致贫因素相似的小片区,采取跨村跨区域实施的办法,这样既可以整合资源,也可以解决非行政贫困村或特困自然村资金项目少的问题。
二是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对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生产和务工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通过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和就业帮助力度,因地制宜发展一些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扩大转移就业培训和就业对接服务。比如,发展种养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推进“互联网+”与特色农业的深度融合等。针对调研中竹产业发展信心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决竹的销路问题;通过技术创新增加竹的附加值;尽快改善交通降低运输成本。
三是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特别是低保特困户、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因大病大灾生活困难无法翻身的人,要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
四是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要通过调整民政救助政策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完善大病保险政策,增加大病报销比例和救助力度,发挥医疗救助保障对防贫、脱贫的重要任用。建议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实现信用信息共享,解决“先有钱才治病”和“治了病才报账”的矛盾,对信用等级高,评估其经济偿还率高的大病家庭,试点推行“先看病再给钱”模式,逐步缓解看病难问题。
一方面,保障贫困户子女受教育权利,杜绝少年新文盲的产生,认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好“特困学生关爱基金”项目,资助辍学的贫困生复学,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另一方面,加大对劳动力的科技培训,结合劳务输出、移民培训等项目的实施,整合县内培训资源,建立扶贫培训基地,采取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方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X至X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
七是通过思想教育扶志一批。对于那些不思进取、好吃懒做,自身动力不足的贫困户,一方面从思想教育、考核导向等方面入手,让挂钩干部做到真正用心扶贫、潜心扶贫;另一方面做好对群众的正面宣传、教育、培训和组织工作,实施“扶志工程”,引导贫困户树立“崇尚致富、脱贫光荣”的理念,让贫困户真心想脱贫、真心想致富,充分激发自身“原动力”。
(五)建立融资机制,解决扶贫资金的问题。一是建议全县对涉农资金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使用,由县政府协调,设立专户,乡镇组织实施,县直部门提供技术指导,整合资金集中连片打造。二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将财政专项资金和必要的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三是要把扶贫开发政策与财政金融政策要机结合起来,引导信贷、保险等金融资源到贫困地区去,适度提高贷款额度,增加贴息比例,延长贴息周期,积极探索有效缓解贫困农户资金困难的新途径。建议县级研究制定出台金融扶贫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加金融资金对扶贫开发的投放。四是强化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建立完善透明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和常态化、多元化的监督检查机制,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
(六)强化宣传动员,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一要做好群众宣传动员工作,利用好“X”扶贫日,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二要准确把握群众需求意愿,切实了解贫困群众的意愿与期待,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在基础设施、转移就业、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种养业方面优选排列其帮扶需求。三要体现群众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顺应群众期盼,回应群众关切,将知情权、决定权、管理权交给群众,对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等扶贫项目,均由村民通过“一事一议”议定建设内容并自行组织实施。四要出台脱贫“摘帽”激励机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对提前脱贫“摘帽”的,原定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并给予适当奖励。
(七)加强基层组织,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农村的脱贫致富,“领头雁”很重要。一是要积极探索“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新模式,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组织配套建设,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鼓励和选派政治坚定、民主作风好、工作能力强、熟悉农村工作、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村工作。二是要强化镇党委书记、农村党支部和致富带头人培养建设,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三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新农村指导员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
(八)细化管理考核,确保脱贫攻坚实效。着力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做到“四到位”。一是挂钩帮扶到位。认真落实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每一户贫困户明确一名责任人,建议由挂钩单位对挂钩村派驻扶贫工作组,主抓脱贫攻坚工作。同时,积极争取东部发达城市对口支援我县,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爱心人士参与扶贫,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以“传帮带”的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二是措施管理到位。帮扶单位要根据扶贫专项规划以及工作方案,细化帮扶措施。同时,建立帮扶工作进展和措施落实情况反馈机制。县级层面也要建立督促检查机制。三是成效管理到位。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对象教育培训就业增收情况、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准确反映扶贫成效。四是责任管理到位。建立脱贫攻坚考核管理办法,对各级帮扶单位和结对帮扶责任干部定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情况、计划推进情况、扶贫效果、结对帮扶干部管理情况和群众满意度。
(九)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在贫困人口中有一部分家庭面临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甚至两者都有的现象。不解决好这一现象,不仅对脱贫目标的实现有影响,也会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影响。一是要对这一部分特殊群体建立信息档案,摸清底数,掌握基本情况。二是将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之中,由政法委综治办牵头、教育局、民政局、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加强协作,从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心理辅导、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多个领域,扎实开展工作。三是要发展志愿服务,充分利用好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倡导和组织有爱心的志愿者,到这部分家里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四是鼓励和引导社会爱心人士开展以经济帮扶为主导的关爱行动。
总之,构建脱贫攻坚,就是要通过建立既具体、细化,又全面、系统的工作制度,引导广大干部把群众当成与自己戚戚相关的亲人,把群众的困难疾苦当成自己的痛,对贫困群众用真心、动真情、出真招,做到真帮真扶;为群众的“致富梦”和“小康梦”携手努力、合力帮助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同步小康步伐,早日过上美好生活。
第四篇:民政局党委办调研报告
党性修养是党员的自我完善和对党的本质属性的强化,它要求党员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自觉地用党性原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克服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周恩来总理在《过好“五关”》的讲话中说,“要承认各种关系各种事务都会影响个人的思想,要经常反省,与同志们交换意见,经常‘洗澡’。要把思想改造看成像空气一样,非有不可。不然,你的思想就会生锈,就会受到腐蚀。”实践表明,共产党员的党性不是自发地产生的,只有通过刻苦学习,认真地改造世界观,才能逐步地树立起来。党性修养不仅是每个党员的必修课,而且还要求每个党员终身必修这门课。共产党员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经受住新的考验,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当前民政系统党员干部中存在的问题。共产党员必须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这是对一个党员的基本要求。但当前民政系统有些党员在增强党性和世界观的改造上还有许多模糊认识,认为讲党性同现实相矛盾,实践中很难做到;有些人认为讲党性同市场经济相矛盾;有些党员干部不重视理论学习,在工作中消极应付;有的为民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不强;有的班子工作缺乏战斗力、能力缺乏创造力、团结缺乏凝聚力;有的个别党员干部甚至违纪违规,腐化堕落,如市殡仪馆出的案件,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民政队伍的整体形象。上述存在的问题,恰恰说明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性。要通过加强党性修养,使民政系统党员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在改革和建设中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
一、加强“两个务必”教育。民政工作与基层联系紧密。加强民政系统党员的党性修养,必须加强“两个务必”教育。胡锦涛同志20*年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同志要重温毛泽东同志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做到“两个务必”。艰苦奋斗、谦虚谨慎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法宝,也是我们凝聚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推进民政事业全面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艰苦奋斗精神不能变。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防止奢侈浪费,加强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提倡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目前我市还是欠发达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基础比较薄弱,人民生活还不富裕,在这样的条件下进一步做好救灾救济、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城乡低保、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工作,民政工作者责任更加重大,民政系统全体党员干部要带头艰苦创业、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要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为党为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真正做到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勤奋工作,不断提升民政工作水平。惟有牢记和做到“两个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民政工作才能继续开拓前进,也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二、切实转变党员干部作风。加强党性修养,要切实转变党员干部作风。“以民为本,为民解困”是民政工作的宗旨,民政系统党员干部要从思想上贴近群众,多想群众的难处,少提自身的待遇,要把“为民解困”作为民政工作的根本取向。在*还有大量民政对象的生活还很困难的前提下,要能与群众一起过紧日子,做到工作上兢兢业业,生活上克己奉公。要从行动上贴近群众,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尤其要多到贫困地区、灾区中去,多到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中去。要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首先要想到群众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首先要想到是否方便群众而不是方便自己,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举措,必须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认真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盼望的事情做起,以人民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来想问题、拓思路、定举措、抓落实,努力树立对人民负责的形象,努力树立推动工作的形象。要把加快我市民政事业发展的立足点放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按科学规律办事,在各项工作中坚持重实际,讲原则,务实招,办实事,出实效。要加强效能建设,确保政令畅通,严明纪律,深入开展行风评议工作,切实转变作风,以实干的精神和优良的作风取信于民。
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是社会的价值导向,是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文明基石。加强民政系统党员的党性修养,必须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人生在世,不知何以为荣、何以为耻,就会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美丑不辨。社会价值观的失衡,必将导致世风不正、人心败坏。中央已把“八荣八耻”列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中组部也已提出考核干部要把“八荣八耻”列为任用、选拔干
第五篇:民政局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推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的社区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面对构建和谐社会对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社区建设统筹协调力度不够,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下,市、区县两级政府都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协调机构。但从调研情况看,部分区县党委政府对社区建设工作重视不够,不少地方社区建设工作领导机构作用发挥不明显,工作统筹力度不够;部分区县对社区建设工作的考核力度不大,造成街道在抓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上缺乏足够的动力。市和区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相关部门工作协调配合不够的问题,社区建设资源、人力和投入分散,整合效益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尚未根本突破,社区工作行政化倾向严重。一是街道职能转变不到位。多数街道还承担着发展经济的职能,工作仍然是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未能把城市管理、社会保障放在首要位置,对辖区内的公益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统筹不够,使许多行政工作未经“过滤”直接下压到社区。二是条块关系不顺。街道对区政府派出机构的管理监督没有落实到位,使许多本应由部门办理的工作交到街道,又由街道下压到社区。三是政府管理重心下移变成简单的工作任务下交。随着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许多部门把工作重心延伸到社区。一些部门热衷于在社区设机构、挂牌子、发报表、派任务,把一些属于自身的行政事务推给社区,致使社区工作任务异常繁重。绝大多数部门都只是交工作任务,不安排工作经费,使目前社区居委会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上级行政机关和部门对居委会的考核、检查多,材料、报表、会议多,指派任务多;社区工作人员走街串户了解情况的时间少,为社区群众服务少,社区工作经费少。
(三)社区工作运行机制不健全,社区基层管理服务力量整合不够。一是社区居民自治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社区居委会工作力量普遍不足,社区干部绝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应付政府下派的工作任务,组织居民办理社区自治事务的作用发挥不够。二是社区居委会对社区民间组织培育、指导、管理、监督不够。社区民间组织尤其是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总量少,平均每个社区民间组织不到2个,志愿者服务组织不到2.5个,居民参与度低,活动开展无序。三是社区居委会对社区物业管理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落实不到位。新区一般都设有自成体系的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委员会,社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关系不顺;老居民区受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结构复杂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实行现代物业管理,社区居委会在组织居民开展自助式物业管理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四是社区对几类特殊人员的管理服务滞后。社区对企业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的凝聚力不强,管理服务不到位。
(四)社区服务发展整体滞后,与居民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差距较大。一是社区服务发展状况与居民的需求不相适应,社区服务设施缺乏,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居民全方位、多层次的需求。二是社区服务定位不准,界定不清,宏观政策制定上缺乏分类指导。三是不少促进社区服务发展政策措施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再就业扶持政策等相关政策衔接不够,难以有效落实。四是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低,社区服务资源整合不够,社区服务的兴办主体单一,物流配送、信息咨询等社区新型服务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社区单位后勤化服务进程缓慢。
(五)社区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社区工作服务设施、工作经费、干部待遇等基础条件十分薄弱。社区建设经费没有纳入市财政预算科目,致使社区建设缺乏稳定的投入保障长效机制。市里对社区建设人、财、物等问题相关文件有原则性规定和要求,但缺乏具体的标准和措施,到基层往往成为“空文”,难以落实。一是社区工作服务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全市还有近800个社区无工作服务用房或不能满足工作的基本需求。二是社区工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目前街道城关镇财政年均拨付社区工作经费8142元,其他乡镇财政年均拨付社区工作经费3567元。其中,有8个县城关镇财政拨付的社区年均工作经费不到2000元,有的只有1200元;36个区县的社区没有党建工作专项经费。三是社区干部待遇普遍偏低,全市街道和城关镇社区书记主任月报酬平均只有490元(主城区平均730元,渝西和三峡库区平均400元),其他社区干部报酬更低,有的每月只有100元。尚有15个区县没有解决社区干部社会保险,16个区县只解决了部分险种。11个县没有落实9年以上离任老居委会干部的补贴,已落实的区县中只有9个的最高补贴超过了每月100元。由于条件差,待遇低,影响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的要求和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坚持把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作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基础工程,总结我市社区建设成功经验,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借鉴外地好的做法,提出如下建议。
(一)关于全市社区建设的总体思路
全市社区建设应坚持以社区党的建设为统揽,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社区服务为主题,健全四大机制,强化五大功能,完善城市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明确一个目标:全面建成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
健全四大机制: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党委、政府对社区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形成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增强社区建设的合力;健全科学运行机制,创新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和社区工作运行机制,理顺社区管理关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各方参与机制,推进驻区单位“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拓宽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渠道,鼓励社会各方参与社区建设,整合社区资源;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切实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同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扩大社会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格局。
强化五大功能:不断强化社区管理、服务、自治、维护稳定和促进文明的功能,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充分发挥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强化社区管理功能,即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机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对社会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完善城市基层管理网络,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即始终围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要求,构建新型社区服务体系,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即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完善自治制度,创新自治载体,拓宽自治领域,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强化社区维护稳定功能,即着眼于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健全社区应急管理机制,完善社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社区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增强居民的安全感。强化社区促进文明功能,即立足于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推进社区教育,繁荣社区文化,丰富社区活动,塑造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文明市民,建设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和谐家庭,培育“互助友爱、融洽和谐”的社区人文精神。
(二)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重点
1.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一是创新组织设置,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加大在街道社区辖区内的集贸市场、商务楼宇、工业园区、特色商业街、居民楼院、住宅小区、行业协会、流动人员服务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力度,使党组织的设置延伸到社区的各个角落。探索建立社区建党委、楼宇建支部、“单元”建服务岗的新型社区党组织网络体系,扩大城市党的工作覆盖面。二是健全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以社区党建统揽社区建设各项工作,明确社区党组织政治领导、组织保证、力量整合、重大事项把关、工作监督等五项职能,进一步完善街道社区党组织工作会议制度,加强对社区治理和社区共建的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党员代表议事会议制度,加强社区党组织对居民自治的领导。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带头服务群众、带动群众相互服务的“双带”作用,大力推行“党员联三户”(贫困户、信访户、专业户)、党员承诺、设岗定责等制度,进一步壮大红岩党员志愿者队伍,发挥社区党员服务群众的作用。同时,积极探索党组织服务党员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四是强化分类管理,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不同党员群体的特点和情况,积极推行“五管”的管理办法,即对流动党员,由社区党组织依托社区流动党员活动站进行“协管”,构建以街道流动党员服务站、社区流动党员服务分站、居民小区(楼宇)流动党员服务点为主体的流动党员服务管理体系;对企业协议解除劳动合同的党员,实行社区党组织“接管”;对党组织关系留在原单位的退休职工党员,实行社区党组织与原单位党组织“共管”;对在职职工党员,推行回社区报到制度,实行“工作时间单位党组织管,在家时间社区党组织管”的“双管”;对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中的党员,实行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党组织“托管”。
2.切实理顺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城市基层管理网络。构建和谐社会对社会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要求,社区建设必须不断改革现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不适应社会结构重组、利益关系调整、政府职能转变的组织架构和制度规范,创新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为此,建议:一是继续推进街道职能转变。深入推进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按照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和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向街道下放事权,规范明确街道“统筹辖区发展、突出社区建设、强化城市管理、组织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强化街道对辖区事务的统揽能力,逐步建立起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完善对街道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大社区建设在街道工作考核中的权重,引导街道工作重心转移。二是多管齐下切实改变社区行政化倾向。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委会职责,建立职能部门工作进社区申报准入制度,实行统一审核、归口管理。建立“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运行机制,对批准进入社区的行政事务,切实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增加社区工作力量,切实解决有人办事问题,使社区居委会有足够人员和精力组织居民开展自治。三是健全党组织领导、居民决策、居委会执行、民间组织推动、群团组织协同、驻区单位参与“六位一体”的社区工作运行机制。党组织领导,就是要通过制度保障,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居民决策,就是要建立完善社区干部和居民代表联系居民户制度、社区民情恳谈会制度、社区民主听证会制度、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等四项制度,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规范民主决策程序,确保社区重大事项由居民群众集体决策,巩固居民群众在社区中的主体地位。居委会执行,就是要提高居委会组织各方力量共同办理社区事务的能力,加强居委会对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充分发挥上述组织共建社区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完善居务公开制度和民主评议社区居委会工作、社区专职工作者报酬的“双评”制度,加强社区居民对居委会执行的监督。民间组织推动,就是要大力培育活动类、维权类、救助类、服务类等公益性社区民间组织,实行社区备案制度,把社区民间组织作为增强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载体,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组织化程度。群团组织协同,就是要充分发挥社区工、青、妇、残、老龄等群团组织的组织、协调作用,增强社区建设的活力。驻区单位参与,就是要积极推进“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组织等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总的来讲,就是要把增强社区凝聚力作为社区建设的重点,通过理顺社区组织关系,完善社区民主管理制度,推进社区居民自治,整合社区各方面力量。
3.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构建新型社区服务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立足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社区服务需要,积极构建以社区公共服务、福利服务、商业服务、志愿服务为主体的社区服务体系。
积极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加强街道“一站式”便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社区卫生、文体、教育、治安、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推进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运行机制,探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制”、“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社区文化、体育、教育服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尤其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为重点,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加强对居民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广泛开展社区文体娱乐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引导居民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形成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努力营造文明祥和的社区生活环境。推进社区社会救助服务,加强城市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积极开展基层社会救助服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加强社区捐助接收站点、“慈善超市”的建设和管理。健全社区应急管理机制,建立社区应急预案,畅通公共安全信息传输渠道;加强社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和自救能力,促进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提高社区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种风险的能力。改革和加强社区警务工作,增加社区警力编制,推进社区警务室和社区巡逻队、治保组织建设,打造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第一线平台;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完善社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广泛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切实推进社区福利服务。适应社会福利社会化发展的要求,结合重庆实际,建议在不增加政府投入的情况下,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扶持政策,鼓励自治组织、民间组织兴办,并逐步建立行业标准和评估体系。尤其是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的趋势,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促进福利服务社会化,建立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以社区资源为依托,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实体管理、社会参与、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做好社区残疾人、空巢老人、孤儿、优抚对象等特殊群体的服务,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服务。积极推动社区生活服务圈建设,完善新社区商业服务功能,优化老社区商业服务结构布局,形成体系完备、功能健全、布局合理、业态齐全,便捷、优质、安全的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加强社区商业服务发展规划,加快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促进商业服务网点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大力发展城市现代流通业,引导扶持连锁企业进社区。同时,指导社区通过建立商业服务信息平台进行“整合”,使社区商业服务与居民生活有效对接,促进社区商业服务成为我市缓解就业压力的新渠道,成为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
深入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着眼于推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志愿服务注册管理制度和服务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共产党员、群团组织成员等特殊人群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广泛开展社区群众性自助和互助服务。在新建住宅区全面实行物业管理的同时,积极探索在老居民区实行自助式物业管理的有效办法,切实改善老居民区的生活环境。
4.加强几类特殊人员的服务管理,积极应对社会转型的新要求。新形势下全市社区建设工作,要积极应对国有企业改革、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农村人变成城市人的深刻变化,着重强化对几类特殊人员的管理服务。
一是加强进城农民工的管理服务。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区管理和服务,通过社区平台,切实将农民工的就业指导、困难救助、法律援助、治安管理、计划生育、房屋租赁、子女义务教育等内容纳入社区管理和服务范围,与社区原住居民一道统筹安排,使农民工享受社区居民平等待遇。社区协助有关部门和街镇做好农民工相关服务工作,向农民工全面开放社区服务设施,引导农民工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使农民工逐步融入社区,逐步解决农民工的城市边缘化问题,组织好、服务好、管理好、善待好农民工,切实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质量。
二是加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将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的详细情况登记在册,实行动态管理。组织开展社区职业教育和再就业培训,提供信息咨询、择业指导、职业介绍,为下岗失业人员创造就业条件;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和支持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组织起来就业。加强对“零就业”家庭的关注和帮助,深入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要因地制宜,挖掘社区就业潜力,开发面向居民生活服务、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服务和社区公共管理服务的就业岗位,形成社区就业“三保”(保安、保洁、保绿)、“三托”(托老、托幼、托病)、“三大服务”(家政服务、配送服务、保健服务)、“三大管理”(物业管理、车辆管理、公共管理)的社区就业模式,推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三是加强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建立社区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帮助协调解决离退休人员同原企业的遗留问题。加强对离退休人员的卫生健康服务,建立健康档案,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控制和保健工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开办养老院、托老所等为老服务机构,使离退休老人得到方便的专业化照料。组织离退休人员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展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并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发挥余热,使离退休人员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
(三)关于全市建设和谐社区的推进方式
我市不同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区发展基础的不平衡,社区建设的价值取向和社区的功能定位差异性较大。因此,全市社区建设应坚持立足“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因地制宜,分片区明确和谐社区建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加强分类指导,努力提高和谐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
“一小时经济圈”地区和谐社区建设,应围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突出三大重点。一是强化社区管理服务功能。着力提升社区治安、卫生、教育、文化、环境、商业服务水平,尤其是要加强对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障服务管理,健全社区管理机制,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二是以“网格化”理念推动资源整合利用。以街道为主网格,对于因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不能一次全面建立的社区公益服务设施,可以首先在街道建立,确保每一个主网格都配置一套完备的公益服务设施,加强对辖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社区为次网格,按照居民步行20分钟就能享受到社区资源,建立社区服务站以及社区卫生、社区文体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切实解决城市服务资源缺乏和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同时,按照“有所区别、适度开放、政府补贴、保障安全”的原则,促进社区单位设施逐步开放,推进社区“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三是推进“数字社区”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推进社区管理服务信息化,建立健全以通讯服务热线和网络服务平台为主体,市、区、街、居四级联动的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加快推进社区管理服务的自动化、现代化。
渝东北地区和谐社区建设,应围绕维护社会稳定,为库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强化三项任务。一是推进就业,落实救助。充分利用社区平台,组织就业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加强就业服务;同时,做实、做细救助工作,及时解决群众困难和问题。二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健全社区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及时发现并有效调解矛盾纠纷,使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发挥居委会直接联系群众、熟悉基层的优势,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三是协调人际关系,促进邻里和谐。三峡库区城镇社区大多是移民迁建形成的新社区,要通过社区的凝聚作用,使居民之间迅速熟悉,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渝东南地区和谐社区建设,应围绕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做好三项工作。一是促进农村人转化为城市人。促进居民逐步转变生活方式,改变生活习惯,改进人际关系,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二是推进“村改居”工作。促进新社区管理模式由村民自治向居民自治转变,促进自治模式与城市整体规划建设、社会资源共享等要求相协调,将“村改居”纳入统一的市政建设规划,实现市政建设同步跟进。三是做好失地农民的服务保障工作。加强失地农民就业服务,促进再就业;落实失地农民救助服务,强化社会保障。
(四)关于全面建设和谐社区的保障措施
根据全市建设和谐社区新任务要求,下一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工作措施。
第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社区建设的力度和社区发展的速度。外地经验和各地实践证明,哪个地方的领导认识到位,抓社区建设的力度就大,社区建设的成效就越明显,就越会受到居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为此,建议:
一是健全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协调机构。进一步强化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职能职责,落实专门的人员和工作经费,具体负责全市社区建设日常的组织协调工作,加强对全市社区建设工作的统揽。同时,要求各区县成立由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上充分保障,措施上保证落实,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各级党政领导联系社区制度和部门对口帮扶社区制度,指导和扶持社区发展。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在社区建设中的职能职责,强化对社区建设的指导和服务,将工作重心下移社区,服务到居民,进一步形成各部门合力推进社区建设的生动局面。
三是健全各方参与机制,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组织等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形成社区资源共享、事务共管、文明共建的局面。
四是按照六中全会关于“认真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把领导社会建设的绩效列为考核内容”的要求,将社区建设工作纳入对区县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的综合目标考核,建立健全社区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考核和奖惩制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第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必须建立有力的投入保障长效机制。为此,建议市财政将社区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科目,保证各级政府对社区建设的投入。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必须要围绕解决社区基础设施薄弱、社区工作经费不足、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低下等问题加大投入力度。
一是加强社区工作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六中全会关于“加大对城乡基层组织阵地建设的投入”的要求,建议政府继续加大投入,解决目前800个社区无工作服务用房或工作服务用房不能满足基本工作需求的问题。继续实施好已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城市基层阵地建设工程,在2006年已新建20个街镇社区服务中心、200个社区服务站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再新建80个社区服务中心、新建和改扩建800个社区服务站,预计总投资3.84亿元,其中社区服务中心每个80万元(800元/平方米×1000平方米),共计6400万元;社区服务站每个40万元(800元/平方米×500平方米),共计3.2亿元。建议资金筹措按照市和区县财政两级共担、以区县财政为主的原则,市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社区服务中心每个补助30万元(合计80个×30万元/个=2400万元)、社区服务站每个补助10万元(合计800个×10万元/个=8000万元),共计1.04亿元,每年约需投入2600万元。
二是保障社区工作经费。社区工作经费包括基本运行经费(水、电、气和通讯费用等)和活动经费两部分。根据调研情况测算,每年社区基本运行经费主城区每个社区不低于2万元、渝西地区每个社区不低于1.5万元、三峡库区每个社区不低于1.2万元,社区活动经费1000户以下的不低于1万元、1000户到3000户之间不低于2万元、3000户以上的不低于3万元。全市社区年需工作经费约6000万元。建议市里出台政策,对社区工作经费予以明确规定,纳入财政预算解决。
三是落实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按照六中全会关于“紧紧依靠广大基层干部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制定和落实定期培训、考评激励、待遇保障等制度措施”的要求,按照不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标准,确定社区专职工作者报酬,并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报酬自然增长机制,纳入财政预算解决。同时,以街道为单位,统一为社区工作者全面办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建议总结九龙坡区等地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报酬自然增长机制的做法,市政府出台政策,制定落实社区专职工作者报酬的具体办法。
第三,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强化社区建设人才保障。适应新形势下建设和谐社区的新要求,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切实解决社区专职工作者力量不足、素质不高,社区社会工作者门类不齐、专业化水平低的问题,为社区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一是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力量。根据目前社区工作的需要,建议街道及区县政府驻地镇社区,按照居民在1000户及以下的配置社区专职工作者不少于5名,1000—2000户不少于7名,2000户以上的不少于8名;其他镇(乡)所辖社区,可酌情减少配置,但应不少于4名。按此测算,在现有10505名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基础上将增加约4000余名。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等办法,选聘社区专职工作者,满足社区工作需要;将街道、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部分富余人员派驻社区工作,充实社区工作力量。
二是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培训和管理工作。把社区专职工作者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着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大力推行职业水平认证制度、建立人才库等办法,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社区就业,选拔高素质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加大考核力度,建立能进能出的工作机制,加强对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的管理。
三是完善社区专职工作者激励机制。按照六中全会关于“完善公务员录用制度,注意从基层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机关,鼓励年轻干部和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的要求,适当扩大从社区居委会主任、党支部(党委)书记中招录(聘)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名额,缩小招录(聘)周期,稳定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鼓励与社区建设工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到社区兼职。
四是加强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按照六中全会关于“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建立健全以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多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到社区工作,提高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第四,加强工作部署,落实工作任务。
一是建议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制定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社区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同时,出台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夯实社区工作基础(人员、经费)等方面配套文件。二是建议《关于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出台后,在适当时候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全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贯彻落实文件,总结前阶段工作,分析形势,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社区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