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时刻表诡计讲义
人也得守时——小谈时刻表诡计
所谓时刻表诡卝计是指,凶手利卝用各种交通工具之间的换乘,使得自己能及时赶到表面上看起来不可能赶到的地方行卝凶,从而达到掩饰自己罪行的目的,属于不在现场证明种类中最独特的一种。
时刻表诡卝计的诞生地是日本。自1955年鲇川哲也的本格推理小说《黑色皮箱》和1957年松本清张的社卝会派推理小说《点与线》以后,日本相继出现了许多以火车、飞机、渡轮、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为表现舞台、用于推卝翻不在现场证明的推理小说——其中尤以列车之间的换乘为最甚。在某些作家的作品中,这种时刻表诡卝计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以此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西村京太郎和津村秀介等。无论是社卝会派还是本格派作家,都参与到了时刻表诡卝计的创作中——森村诚
一、岛田庄司都写过不少时刻表诡卝计的推理小说。
一般中国的读者,对于这类时刻表诡卝计是没有什么兴趣的。我想原因无外乎两个,一个是因为这些主要以列车换乘作为主要手段的诡卝计在中国根本无法实施,另一个是中国读者对小说里描写的那些日本站点以及交通工具没有直观印象。我在拙作《三把钥匙》里曾借助主人公第五扬之口表明了自己对于时刻表诡卝计的看法:
“所谓的‘时刻表诡卝计’实际上就是由无数个巧合组合而成的事件,因此只能存在于小说的虚构世界中。你想想,凶手在几班汽车、火车、飞机甚至轮船中来回换乘,利卝用彼此的到站时间差制卝造自己的不在现场证明,这一切无不需要建立在所有班次均正点到达的理想状态中。可是假如中间有一班车稍微延误了一下呢,比如因为堵车、发动机出了毛病或是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被卝迫停在了路上,那手上沾着鲜血的凶手岂不是要被急死。计划中换乘的班次越多,对于运气的依赖程度就越大,试问,有哪一个精明的凶手会把自己的赌注下在这样一个几乎是完全依赖运气的杀人计划上呢。所以时刻表诡卝计在我看来,和俄罗斯轮卝盘赌没多大的区别,根本不需要参与者有多大的智慧,只需要有愚昧的勇气和对运气盲目的自信就可以了。”
虽然我本人对于时刻表诡卝计兴趣缺缺,可是这一类小说在日本却拥有大量的读者,那么时刻表诡卝计小说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
遍布日本全国发达的轨道交通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的,轨道交通是日本人最重要的出行方式,甚至可以上升成为日本的一种社卝会文化。与之相对应的是,日本的轨道交通非常守时,每班列车的抵站、发车时刻可以精确到秒钟。2004年日本高速列车四十周卝年庆典日那天,许多媒体争相报道2003年日本高速列车的平均延误时间仅六秒钟,日本人的守时观念可见一斑。日本列车迟到一分钟,列车员就得向乘客道歉——在美国和欧洲,延误六分钟以上才被视为晚点。日本列车这种严格到几乎分毫不差的守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日本轨道交通的发达与守时,是时刻表诡卝计得以流行的基础,换到别的国卝家,譬如我们中国,是没有供时刻表诡卝计生根发芽的土壤的。因此不难理解为何时刻表诡卝计唯独能够在日本这个国卝家生根发芽,发展壮卝大。
推理小说在日本拥有很长的历卝史。在古典本格推理小说中,无人孤岛或是深山古堡是经常出现的舞台,可是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普通读者来说,很少有人能亲身卝体卝验这样的环境,于是大家渐渐对于这类小说舞台失去了新鲜感。时刻表诡卝计正是在这个时候粉墨登场的,因为与无人孤岛或深山古堡相比,读者对于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列车交通丝毫不会感到陌生。看到自己平时乘坐的列车、经过的车站以及沿途的风景出现在小说里,这对于读者来说可谓是前所未有的体卝验。因此许多读者一下子对于时刻表诡卝计小说产生强大的共鸣感,也就不足为奇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交通时刻表是普罗大众日常生活中都会接卝触到的东西。对于小说读者来说,无面尸或者暴风雪山庄也许一生也没机会遇见一次,更不用说密室杀人了,而时刻表诡卝计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兴趣的读者甚至能够亲身去实践作家在小说中描述出来的快捷路线,时刻表诡卝计确确实实地让读者体会到了亲切感。
抛开读者的角度,从作家的角度来谈,时刻表诡卝计也是十分讨巧的。遍布日本全国的车站是用不完的舞台,沿途的风景更是扩充篇幅的上佳选择。作家通过对于各地独特风景的细腻描写,不仅仅能扩充篇幅,还能让自己的作品充满异域风情,即使诡卝计并不出色,也能吸引大量的读者。因此时刻表诡卝计往往又和旅情推理结合起来,成为一对联卝系紧密的双生儿。它们对于作家来说,是量产作品的一个有力的创作武卝器。
通过对读者和作家的两方面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为何时刻表诡卝计能在日本长盛不衰达数十年之久。即使是尝试创新的新本格时代,日本也不断诞生着新的时刻表诡卝计小说。岛田庄司的《出云传说7/8杀人事件》、有栖川有栖的《魔镜》、二阶堂黎人的《诹访湖魔法》、麻耶雄嵩的《木
制的王子》等等,无不是这类小说的代表。看来时刻表诡卝计在日本推理小说世界里还会存在很长的时间咧。
时刻表诡计
时刻表诡计:是“不在场证明”的特例,即利用时间上的时差,伪造出“不在场证明”的诡计,也是侦探小说中最常用的伪造“不在场证明”的诡计手法。即某人被怀疑成嫌疑犯,但在案发时的前后很短时间内,他都被确凿证明绝对不在案发现场,而在另一个地方;而这个地方离案发现场很远,决不能在短时间内到达,也就是说案发时此人绝对不在、也到达不了现场;这样的谜底有两种,一是对案发时间判断有误,造成凶手被排除作案可能;二是凶手实际在附近,但他利用诡计造成人们以为他在很远地方的假象,进而排除其作案可能性。重要的时刻表诡计往往是利用列车时刻表来证明自己的不在现场,即凶手乘着交通工具,利用交通工具的来回行走,让人们无法判断嫌疑犯在案发时的确切位置,进而排除其作案可能。写这类侦探故事的作家我们最熟悉的应该就是日本的西村京太郎了,西村京太郎专写以铁路和火车为背景的破案故事,以复杂的列车时刻表制造“不在场证明”为其专长,代表作有《终点站杀人事件》《凌晨三点钟的罪恶》《蓝色列车上的谋杀案》等,都是在某列正在行驶的火车上发生了凶杀案,而嫌疑犯却被证明案发时不在火车上;或者一个嫌疑犯正在火车上,而在火车外发生了凶杀案;甚至是甲地发生凶杀案,而凶手在案发前后很短时间内,都被确凿证明其在距离甲地很远的乙地,根本没有作案时间。除此以外还有内田康夫、津村秀介等也专注利用火车时刻表制造“不在场证明”的诡计,其小说被称为“铁路旅情推理”类作品。但是西村京太郎并非是日本第一个运用此计的日本作家,这个功劳应给于“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开山作:松本清张于1957年发表的《点与线》,此作堪称日本首部运用“时刻表诡计”诡计的作品,也开创了将侦破故事与批判现实相结合的“社会派”风气。后来岛田庄司创作“吉敷竹史”系列小说,竟发展到利用几十部列车时刻表推倒案发时间或凶手所在列车,堪称把“时刻表诡计”发展到极致。
第二篇:不在场证明诡计讲义(xiexiebang推荐)
不在场证明讲义
——摘自有栖川有栖《魔镜》
“首先,第一种类型,‘证人作伪证’型。也就是说,证人在作证,由于某种原因掩盖了事实真相。这种场合,问题的焦点在于是什么原因促使证人作伪证的呢?也就是说,证人为什么要撒谎呢?如果在推理小说中只是简单地解释为因为证人是罪犯的同谋故而撒谎,这种作法肯定不会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但如果作者对证人是同谋这一环节进行一下巧妙构思,就可以成功地抓住读者的心了。大家回忆一下克里斯蒂或坂口安吾先生的作品就可以理解了。
”第二种类型,‘证人产生错觉’型。是什么促使证人产生错觉的呢?围绕这一点,可以有多种选择。首先,究竟让证人产生一种什么样的错觉呢?我将其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时间;
二、地点;
三、人物。可以是其中任一种,也可以是其中的两种以上。比如说‘六月二十五日下午一点,空知雅也在界大学二0三号教室’这句话,证人可以就其中任何一点作伪证。
“关于第一点,即在时间上作伪证,可以有多种可能性。例如,证人所看见的钟表上是否被人做过手脚?证人是不是把具体日期搞错了?是否把当天是星期几记混了?抑或把时间段弄岔了?甚至有些时候,还可以假设证人把年份记混了。至于具体应该采取哪种作法,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分类所能解决的,而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这里就不展开谈了。”第二点,在地点上作伪证。例如,证人在接受刑警的询问时回答‘不,那时我正在他公寓里。’‘我和他一同乘坐了“光”号109次列车,’我们一起去登谷川山去了,‘我们当时正在淀河边上散步,等等,诸如此类。但实际上,这都是证人在撒谎。这种情况下,证人不仅会证明自己当时曾和嫌疑人在一起有时还可能在电话号码上做手脚,然后对刑警说’我当时还给他打过电话,我们一块聊了会天‘。而很有可能他当时所拨的电话号码正是案发现场的。
“第三点,在人物上作伪证。也就是说,罪犯使用了替身。举个例子来说,或许站在这里给各位作讲座的不是我空知雅也本人,而是我的双胞胎弟弟。” “读者如果不想被作者所欺骗,就会仔细分析证人的证词。证人有没有可能把时间、地点和人物其中之一搞错了呢?我建议大家在碰到这种情况时,先仔细分析一下证人的证词有无漏洞。——哎呀,糟糕!说这种话,我这不是在拆自己的台吗?” 听众席上又是一阵笑声。
“但是作为作家来说,当然会考虑到这种情况,所以漏洞是不可能如此轻易地就让读者发现的。鲇川先生在他的一篇长篇推理小说中,就给大家展示了他的令人拍手叫绝的高超写作技巧。他在作品中将这三种情况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使人眼花缭乱,但又合情合理。
”我们接着往下讲第三种类型,即‘犯罪现场有误’型。打个比方,我现在正在这里做讲座,这是事实。但是,有这样一种可能,即读者认为犯罪现场是武藏野的丛林,但实际上却是河内长野的山林。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在讲座完毕之后,是完全有可能赶到现场去的。然后,我可以将尸体再运到武藏野。这其中也有多种可行性。我想在座肯定也有一些同学能够想起这样的例子来。——坐在那边的那位同学,请你不要告诉你旁边的同学你读过的那些作品,给他留一点悬念为妙。——我这样讲,听起来好像与埃拉里〃奎恩在其作品中描述的教人以犯罪为职业极为相似。“ ”第四种类型是‘伪造证物’型。在正式的推理小说的伪造不在现场的计谋中,最典型的要数伪造照片了。照片合成虽然已经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犯罪手段,但是用其作为例子来讲却是再通俗易懂不过了。如果一种计谋对于不懂照相机原理的读者来说很难理解的话,那么这种计谋只是面向喜欢相机的那一部分人的,是不会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的,因此作家都千方百计地避开这种复杂的计谋。克劳夫茨在他的一篇作品中就曾经设计过这样一个计谋,不过效果很不理想。“ ”接下来是……应该是第五种了吧?这是伪装不在现场的计谋中的精华,即‘犯罪时间推测有误’型。这种类型还可以细分为如下两种类型。第一类,将犯罪时间提前;第二类,将犯罪时间推迟。有的推理小说在描述罪犯决定采取哪一类时,往往采取一种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两种情况只能采取其一,这是由具体情况决定的。
“我们来看第一类情况。罪犯将其于三点杀死的被害者的死亡时间伪装成两点,用以洗脱自己的嫌疑。我们随便举个例子吧。假设两点时,一个男子去访问住在山间一所小屋的罪犯,他离开罪犯家后,无意中从窗户外看到一间屋子有一个人,好像已经死了。于是他慌忙下山去喊人。但实际上,他所看到的只是一个罪犯早已预备好的假人。等那个男子离开屋子后,罪犯再把被害人带到小屋,在三点时将被害人杀害。喊人的男子与警察到达小屋后,已经是四点了。因为犯罪行为看起来是两点时发生的,而两点之前罪犯和证人一直在一起,所以在外人看来他当时确实不在现常。简单地说,这种计谋就是这种情况。
”第二类情况是把犯罪时间推迟。我们再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罪犯于三点在名古屋杀了人,接着于四点回到大阪,打电话给被害人的朋友,伪装一个被害人还活着的假象。——你说什么?如果这样就跟第二种情况的第三种类型相同了?确实,这两种情况很容易混淆,但还是有所区别的。既然大家这样认为,那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下。假设被害者是一位小说家,三点钟时他刚刚写完三十页的草稿。他的尸体被发现时,现场有四十多页的草稿。按常理分析,一般人都会认为他四点之前仍在写稿。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如果这多出来的十几张草稿是罪犯后来带到杀人现场的,那将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呢?也就是说,被害的小说家原本就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他的所有作品原本都是罪犯为他代写的。目前为止,我的作品中还没有此种计谋,但我想大家应该明白这个概念了吧?
“我们再来看看鲇川先生的那篇长篇推理小说。在那部小说中,有两起凶杀案件,一件是第五种类型的第一种情况,另一件是第二种情况。他对这种技巧的纯熟程度可以说是已经达到了信手拈来的地步了。”实际上,第五种类型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分类方法,即医学计谋与非医学计谋。所谓的医学计谋,就是采取一些手段,如将尸体加热或制冷,或对尸体胃里的物体进行物理处理,使尸体处于一种特殊状态,以此来迷惑法医,使之对死亡时间作出错误判断;至于非医学计谋,我刚才在第五种类型中所讲的那两种情况就是非医学计谋。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分类,第一大类是医学计谋,第二大类是非医学计谋,而这两大类中又可以分出前面所讲的那两种情况。
“读者对犯罪时间也应该多加注意。” “第六种类型是‘路线存在盲区’型。有关利用铁路线犯罪的推理小说作品很多。僻如说,从P地到Q地,需要一个小时,但罪犯却在中途利用了其他路线。以前的推理小说中经常有这种情形:罪犯乘坐普通列车,然后改乘特快车。但现在国内的铁路时刻表已经相当完善了,这种情况已经不太适合了。当然,如果仔细寻找的话,说不定还可以找出这种情况。想要追上特快车,必须动用其他的交通方式,如汽车、长途客车,甚至飞机,这种情况在如今的推理小说中已经屡见不鲜了。——我本人也写过几本这样的书,但看来还不算成功。不过这没关系……
”但是这种计谋存在着与前几种类型的计谋不同的困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犯罪分子利用按照列车时刻表运行的交通方式的话,那么只要警方仔细调查,必然会识破其计谍的。因此,作者必须想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线。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就不存在一种无法被识破的与时刻表相关的计谋。“鲇川先生在他的处女作〈佩特洛夫事件〉中,开了将真正的列车时刻表应用到作品中的先河。我认为这堪与奎恩的〈挑战读者〉一书相匹敌,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极为优秀的发明。作为一名作家,他完全不必给自己套上一个这样的榈锁,但他却近乎受虐狂一般,在这种自我制造的状态中进行创作,这不能不说是推理小说计谋的一个极品之作。这种计谋看来最具有实用性,但实际上却是最没有实用性的计谋。
”所谓的‘路线的盲区’,并不只是指利用列车时刻表而设计出的计谋。我们再随便举一个例子。例如,一座平常需要一个小时才能跨越的险峰,罪犯只用几分钟就办到了。实际上,罪犯是从悬崖上利用降落伞降落而下的。我认为这也是一种‘路线的盲区’。不知在座的各位有没有想起克里斯蒂作品中的例子。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一种类型。” “第七种类型是‘远距离杀人’型。即罪犯案发当时确实不在现场,而是在另一个地方采用计谋将对方杀害。这种类型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机械性计谋;二,心理性计谋。
”第一种情况,即机械性计谋,是一种单纯的手段,例如定时发射的手枪、定时爆炸装臵等。若仅限于此,则未免太显平常,作者必须设计出一种奇特的装臵,或者在装臵发生作用后如何消匿痕迹上下工夫。这就需要作者设计出独创性的计谋来。也有人将装在胶囊里的毒药之类的计谋归于这一种类。
“第二种情况,即心理性计谋,是一种罪犯不直接对被害人人使用施加物理性攻击的装臵而将对方杀害的方法。例如,采用催眠术使对方自己干一些危险的事,或利用对方有夜游症使其从高层公寓的阳台上坠落致死;也可以使对方产生某种误解,使其误吞毒药而死。
”机械性计谋与心理性计谋也是密室计谋的两种类型。因此,对处在密室中的被害人实施远距离杀人,也是一种密室杀人手段。
“刚才我几次给大家介绍了鲇川哲也先生,现在我再为大家介绍一位伪装不在现场计谋的专家。他就是笹泽左保先生。
”擅长此种计谋的作家有不少,笹泽左保先生只是其中的一位。那么我为什么要将笹泽先生单独介绍给大家呢?因为我认为,笹泽先生的计谋具有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即‘远距离杀人’。他的作品中运用这种计谋的比率远比其他作家要高,而且计谋变化多端。或许他潜意识中就认为,如果想杀一个人,那么最理想的方法就是不直接用自己的手杀死对方。——当然,笹泽先生也不是只写这一种计谋,但毫无疑问,他确实堪称一位伪装不在现场计谋的专家。而且,在创作风格上,他是与鲇川风格最为不同的一位作家。
“接下来谈一谈第八种类型。这种类型与第七种类型有些相似,我称之为‘诱导式杀人’,即通过某种方法诱使对手自杀。从原理上来讲,就是给对方以极大的精神打击。虽然如果作者写作水平不高的话,很容易使读者读完以后没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而且这种类型的计谋方法也不是很丰富,但在某些场合使用也会造成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关于这种计谋,鲇川先生也写过一些很优秀的作品。” 讲座已经进行了囚十多分钟了。空知的身体活动幅度也越来越大了。
“还有没有第九种类型呢?——没有了?不,还有。这种类型在笹泽先生的作品中也出现过,但是好像并没有……这种类型好像应该叫做伪装不在现场计谋的号外篇……嗯,表达有点不清晰,请各位见谅。简单说来,应该叫作‘不在案发现场型’。在笹泽先生的那篇作品中,罪犯称自己当时不在现场,但实际上,这纯粹只是一种谎言。在这种场合下,想推翻罪犯的狡辩只是妄费心力。因为读者把罪犯在案发现场的情况误认为罪犯不在现场。从这种意义上说,我认为笹泽先生不是一位‘伪装不在现场计谋的推理作家’,而是一位‘对伪装不在现场计谋充满热情并为其鞠躬尽瘁的推理作家’。我有时甚至想大声问自己:‘空知雅也,你的作品出路在哪里呢?”
第三篇:婚礼时刻表[推荐]
婚礼时刻表
12个月前:确定婚礼。蜜月。新居预算
寻找婚庆公司和婚纱摄影公司,广泛收集所有相关婚庆资料
10个月前:决定婚后住所,拟定新居布置计划与物品购买计划
确定婚礼的时间。场地。类型。来宾座位数以及总预算
8个月前:开始装修布置新居。采购家具。家用电器。整理婚礼来宾的名单。确定婚礼的筹备的人员
6个月前:与所有婚礼筹备人员沟通,计划所有的细节开始挑选婚纱以及新郎伴娘花童的礼服
4个月前:选定礼服与各式配饰。完成婚纱照的拍摄。确定蜜月计划并定好地点。时间与流
程,定制所有结婚需要的请柬。座位卡
2个月前:寄出请柬。确定宴席准确桌数
6周前:新娘试婚礼妆
与礼仪公司保持沟通,筹备婚礼细节
4周前:确定婚礼主持人,联络婚礼筹备人员,确定筹备工作分配计划,确定婚礼布置细
节以及婚礼流程。婚车数量。司机。车的装饰等安排确认
2周前:与婚宴场地确认现场布置。彩色等最后细节。与造型师确认当日的装扮。与旅行
社确认蜜月最后行程
1周前:最后一次召集婚礼筹备人员和工作人员的预备会议
举行结婚典礼的预演
预备好婚礼当日的详细时间表。随身物品清单
确认礼堂、宴会场所的各项准备事项 重要宾客的再次电话确认 摄影。车队。饭店等最后确认 在新家贴些“喜”字
婚礼当天:最后检查新郎。新娘应携带到现场的物品是否带齐准备一笔应付超支费用的MONEY
婚礼后:清点收到礼金总数,并记下赠送人的姓名和礼金金额
电话告知外地未能到场的亲戚朋友你们结婚的喜讯,整理自己婚礼当天的照片
第四篇:蔚蓝诡计读后
其实这本书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读明白,不得不回头多读了几遍。作者结合大量鲜活的创意故事,阐发了广告的精髓,揭示了广告的本质。许多广告创意故事读起来饶有趣味,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其中有一段我印象特别深刻。乔楚·史坦茵对毕加索说:我看起来不像你画的那样。毕加索说:你会的。这正是乔治对杰出广告的看法,他深信广告应该展现的是,内心所感觉到该产品可能变成的模样。看到这里时我想,其实广告提案是一件非常需要天赋和灵感的技术活儿,并不仅仅是只有创意就够了的。创意这种东西太难定义,许多拿出所谓创意的人不知道背地里查阅了多少过往案例和资料,尤其是在信息资源传播冗杂的今天。也就是说,所有的创意其实都是加工过的陈迹,带着科学的模式化。而真正成功的广告人,一定要有种对事物敏锐的感知能力,他能够看到它的内在,它的前身,甚至可以把它从死的变成活的站起来告诉他它自己的爱好和想法。这不光是有了强烈的逻辑性就能做到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拥有细微善辨的心思,和对事物发展变化的熟悉直至能够掌握甚至控制。对于广告这个工作来说,有太多的定律和规则,像路易斯这样的天才反而显得不入流、不懂规矩。可正是这样的头脑,才能做出更加打破常规更加吸引人的作品来。这本书与其说是教给人们怎样做广告,不如说是鼓励许多有天分有梦想的人坚守广告事业,有朝一日总会闪烁发光。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有点过于理论化,对那些浅涉互联网、web2.0的人也许可以产生很大的作用,但对于那些已经在网络营销中获取许多体验的人来说,书里该简化的部分滔滔不绝,该深入的部分又寥寥几笔带过。
我相信每一个看过这本书的读者都会发现,作者提到的例子都是关于国外的社交网站,如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等。基于国情的原因,我们当然是不可能像国外那些公司一样充分的利用社会化网络,但这些网站基本上都能在国内找到相似的,所以书里阐述的理念是可以借鉴过来,把营销做到这些网站上面去。
以博客为例,前几年最火的博客当属新浪、网易、blogbus等。因为博客的传播方式是一对多的,所以很多商家都盯上了这块肥田。首先,你要学会经营博客,获取更多的关注。这就需要你有一定的文字能力和审美能力,比如一篇具有专门性的文章写完后插入几张图片,取一个吸引人眼球的标题,最后推荐到同类型的博客圈子里面。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搜索跟自己有同样爱好的博友加关注并且积极回复,很快就会有许多陌生博友回访。这时候你的博客就成了一个发布信息的平台。然后,当你的博友慢慢锁定了一群习性爱好相近的人,并且累积了一定的关注度,那么你就可以利用这个博客放上一些需要推销的盈利链接,目的也就达到了。
当然了,平凡人不太可能瞬时就冲刺到老徐那样的访客量,所以国内的博客营销大部分都还是以广泛撒网留言的方式吸引受众,大到买车买房,小到话费Q币,都可以通过多劳多得来赚取利益。
第五篇:蔚蓝诡计读后感
蔚蓝诡计读后感
(因为是第一次,也不知道具体写些什么)。
花了几天,把蔚蓝诡计读完了。还没看这本书的时候,便已听说这本书在广告界的地位与作者的大名。作者是乔治・路易斯,他用自己几十年的传奇职业生涯作为证据,说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创意。他结合大量鲜活的创意故事,阐发了广告的精髓,揭示了广告的本质。许多广告创意故事读起来饶有趣味,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乔治·路易斯的广告生涯,紧紧与美国20世纪后半叶几十年的社会生活、大众文化结合在一起。他的广告作品、设计作品几乎是美国的社会生活和大众文化的浓缩记录。这个在神秘的麦迪逊大道上,无疑他最聪明的人之一。他是个性急而才高八斗的家伙,在广告世界,掀起了一阵创意的风暴,不但对广告的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改变了美国人的购买习惯,华尔街日报的作者这么形容他。当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仔细的把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作者独到的想法(big idea)总是让人拍手叫好。其中几个广告,让我停下来思考了很久。在这次的读书报告里,带着我的佩服与敬意,分享乔治大胆的创意,同时是我的思考,可能来自文化时代,或者因为阅历带来的小小的质疑。同时对于内容的分类,作者安排的也很好。每一个广告之间都联系的很紧密,作者作为一个广告人,有很强的思维逻辑性。
书里展现了一名广告人需有的素质,作为一名广告人,一定要有自己大的创意。所以书的第一节,便是寻找大创意。一个好的广告,需要吸人眼球的创意,想到与这个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便是获胜者。不仅要有想出大创意的创意,还要有敢做,有勇气去实践的勇气。1972年,作者写了一本书。这本书是关于一个希腊花商的孩子在骚动的广告世界中的故事。作者把书命名为《乔治,要小心》。无论如何,当别人拿着这本书让作者签名的时候,但题字常常是:某某某,要大胆。在广告这个竞技场中,在作者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包括合伙人、律师、同事、客户还有我的朋友们,所有人都提醒他要小心。在广告这个行业中,天赋总是另人麻烦缠身,在广告这张巨大的网络中,也或是在社会,都同样是做事要遵守的行为准则,但作为一个广告人,你必须要有大创意,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创意的坚持。正如书里幽默的调楷,兜售糟糕的作品是需要勇气的。为了兜售一个伟大的广告,作者愿意做任何事。在遭到拒绝的打击之后,我们会重新组织起团队从头开始,直到想出一个更加杰出的创意。作者也自信的表示,没有任何人可以摆平他。正是这种自信,让他在广告的搏斗战役中一次次战胜对手,赢得顾客的心,并且他的这本书一直到今天,依旧是广告行业里的经典。作者也介绍了兜售创意的技巧,从准备到付诸行动再到完成买卖的整个过程,作者承认,他是有过于热情的毛病,但这常常来自于对自己广告的欣赏,为他而感到狂喜不已。作者对提案准备完美无缺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广告人学习,也给我们这群即将或者像踏上广告路的人一个明确的前进方向。有勇气坚守自我的前提,当然是要有实践的前提。作出一份出色的广告案,当然是在有市场的基础上完成的,否则在好的创意,也不过是有自我欣赏的价值罢了。
其次是关于广告的本身的思考。首先要表示的当然是我对这本书创意的认可与惊叹。“在我和摄影师查德.伊夫顿一起拍摄电视广告前,艾丽丝皮尔斯去世了。要找另一个美女来代替她,看似是小菜一碟,但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艾丽丝皮尔斯。最终,我找到了艾丽斯.高斯特利——另一个完美的天才丑女。在数百万家庭的电视里,她那平凡的脸慢慢的变成了国色天香的乔伊.希斯顿。浓情唇膏成了当季化妆品销售中的大赢家。”这则广告的大胆创意不得不说很大胆,所用的并不是平时我们周围广告所见的,仅仅是简单的电脑的处理,那样做出的效果虽然可以使人变美,但很难逃出差评的舆论。如果前后差距很小,那么无法真正吸引到人,而相反的,前后一个人有了很大的变化,则让人怀疑一支唇膏的作用,甚至是一场网络恶搞的开始,品牌形象无法树立。而相反的,利用两个不同的人的变化,可以让创意更加大胆,巨大的变化也让人感到幽默,激起女人内心对美的渴望。然后是我自己的一点小的想法,在中国,如果是一个
人代言这则广告,可以找电视剧的丑女无敌,从一个小丑到职场达人,在广告中指出与这支唇膏的秘密。
然后在书里有一则关于perhaps的广告,利用书的名字,创作了一连串的几则广告,真的是非常巧妙。“某一种香水能一夜成名嘛““可能”利用一语双关的手法,也就让读者很深地记住了这个这个牌子。在中国,也有一些类似于以音而创立的品牌,比如雅戈尔等品牌,在宣传品牌内容的时候,注重与名字结合的方法,会有特别的感觉。
在幽默不是搞笑这一节里,奥利维蒂女孩打字机的出现硬起来全国女性组织攻击的目标,她们认为广告将女性模式化定义为职位底下的人。为了安抚女人受伤的心情,作者的大胆创意,与幽默成功地化解了女性愤怒的心情。“我让一个真的女经理人{不是演员}来扮演老板。同时,我让橄榄球超级明星乔纳马斯来扮演秘书!我知道纳马斯不仅仅是一个有魅力的家伙,还是一个真正会打字的人。于是,在社会风云变换的197 2年,当女权运动为男女平等而战斗的时候,我们创作了一则整版广告“乔纳马斯是一个奥利维蒂女孩。同时,在一个电视广告中,秘书纳马斯从女老板那里获得指令,用他的奥利维蒂打字机敲出了女老板的信函。如果广告拍摄到这里,已经是非常不错的创意了,可以说,全国女性组织者们必定哑口无言,已经完全表现出了对女性的尊重。但是,乔治路易斯所做的的完全是一位天才广告家与心理家。当乔纳马斯把打好的信递给他的女老板的时候,老板这样说道:“乔,我对你的工作表示非常满意。顺便问一下,(这时她那掉了她的眼镜)今晚的晚餐你有什么安排吗?”乔这时得意而无奈地看了一下镜头,仿佛在说:“真是的,又来了。”乔治之后看似多余的镜头,却实在表示了对女性表示道歉的诚意。对于一个充满魅丽的异性,诚恳的做着秘书的工作,与女老板的亲密关系,再加上乔的眼神,起到的画龙点睛的作用。她们对于这个结果,一定是输得心服口服。同时乔的眼神很有表现力,俏皮又不失可爱,将男人可爱的一面表现了出来,会激起女人内心柔软的一面,很好地平息女人内心的愤怒。这远比发表无聊的官方言论更有说服力与目的性。我记得我之前有看到过一篇文章,是中国女性对于女性在广告中形象的不满。她们认为,在广告里,女性多为满脸怨言,每天只会操劳家庭琐事,而不是独立自信的新女性形象。对于此,我觉得在适合的广告里,可以让男性担任家庭主夫,分担妻子的活,或许会让家庭更有温馨感。
创造广告的大创意时,当然还有文化的差异,西方开放文化的背景下,会有更多大胆的创意,在书里可以看到,虽然在这些创意刚出来的时候,也面对了很多的质疑与犹豫。在创造莱夫斯泰安全套的广告时,也需要面对思想相对保守的社会环境的挑战。在改变人们传统思想的同时,并且要把这个产品卖给电视台,当然电视台最终被创意所打动,作者再次赢下了这次里程碑式的广告战役。现在,随着更加开发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开发但积极的广告被更多人所接受。例如,作者创造的关于美国癌症预防协会推广的公益广告。裸露的乳房在当时看来,在当时必然难以被公众接受在电视广告中被播放,但相对开放的文化环境,以及考虑到广告的积极面,这条广告最终被播出。如今,在美国街头,可以看到关于安全套等相对隐私的物品广告,充满创意,并且生动形象。在中国,也可以看到这类广告的发展。在某一年的预防乳腺癌的宣传广告上,是5个女性全裸出镜,宣扬女性要懂得爱护自己身体的向上积极思想。在我看来,这时一种进步,也希望,在今后这个社会环境里,会有更多大胆的创意,在某些相对敏感,但是这些方面实则是我们生活的一个方面,没有必要羞羞嗒嗒,半遮着一块布。当然,一个合适尺度的广告会让我们更好的接受这些方面的消息。
蔚蓝诡计的读后感写在这里的就这些了,但这本书对我的启发远不止这些。作为广告界无数广告人和创意人心目中的一个神话——遥远、神秘、令人神往的一本教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阅读,多浏览,从中学到更多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