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与沙 正式教案
八年级语文《河与沙》教案
执教人:玉贤中学李海燕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关键句理清文章思路及作品主题的方法;
2、品味文章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
3、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学习重点】
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及通过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和作品主题的阅读方法。
【学习难点】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1、学生读课文,积累字词。
2、思考:文章写了哪些事物?
3、找出文中过渡段,说说它们的作用,理清思路,划分文章结构层次。领会关键词句的作用及深刻含义。
三、再读课文,品文悟情
4、作者把“河流”、“沙漠”分别比喻成什么?作者对“河”、“沙”分别是什么态度?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5、河与沙的殊死搏斗的结果如何?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6、“人”试图用什么方法改变这样的结果?作者对“人”的态度是什么?
7、作者对“树”是什么态度? 具体说说“树”的作用。
四、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8、河与沙分别代表什么?结合文章开头的题记和结尾引用语来理解本文主旨。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六、拓展阅读,延伸内容
课后作业:学生阅读《母亲河的自述》,完成练习。
第二篇:《河 与 沙》教案[范文]
《河 与 沙》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习“自学—互学—自主交流”的学习方式。
2.借助标题及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内容,通过品读语言领悟作者的情感态度。
3.理解作者热爱家园、保护环境的感情,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与分析,领会作者对家园的热爱与对环境遭破坏的担忧。教学难点:
结合文意探究文章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主旨。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构建自主交流氛围”阅读教学模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PPT1展示课题——《河与沙》)
(一)创设情境
(二)明确学习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第14课《河与沙》,我们先来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来齐读一遍。(PPT2展示学习目标)1.学习“自学—互学—自主交流”的学习方式。2.借助标题及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3.通过品读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自学——初读课文,圈点批注
(一)教师与学生合作范读课文。
(二)学生听读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圈点批注。
①我也很想为大家读一读这篇文章,可是这个课堂是大家的,我不能唱独角戏,所以我想邀请咱们班上朗读好的同学跟我一起合作。
②与合读学生分配朗读内容,把第18段留给全班齐读。
③平时在听读文章的时候,大家会做些什么呢?(a.你们的阅读习惯真好!那么你们会圈画些什么呢?b.我们还可以圈画一些自己喜欢的、有感悟的词句,还可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养成这种读书就动笔的习惯,将会受益终身。)
三、互学——自主交流,整体感知
(一)学生整理自己的圈画批注。
现在给大家1分钟,把自己做的圈画批注再整理一下。
(二)学生交换文章,互相学习,发现对方做得好的地方补充自己的笔记。接下来,请同桌之间互相交换,找一找他做得更好的地方,然后借鉴一下,再完善自己的圈点批注。
(三)学生推荐好的内容全班交流。
(四)理清思路,整体感知。(PPT3展示两个过渡段)大家来读一读。谁来说一说它们的作用?
这是两个典型的过渡句,找到它们,思路就理清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就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了。
四、导学——精读语段,体验情感
(一)品读“河与沙”部分,明确“河”与“沙”的关系,领悟作者的情感。①文章首先写的是河与沙,它们是什么关系呢?文中有一个词能概括它们之间的关系,谁能找出来?哪一段在写它们的殊死搏斗?
②请一位男生来读一读。③大家觉得他读得好不好?
④沙漠凶狠,冷酷,在作者的笔下,这场搏斗就像一场充满血腥的武斗,很震撼!其实在开头的题记里,作者也写了它们的另一种搏斗,我把它称之为文斗。
(PPT4展示题记)
我们想象一下:有一天,在广阔的高原上,河流与沙漠相遇了,所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他们会用怎样的语气与对方说话呢?我们在“说”的前面加一个词语来突出。
⑤我们分角色读一读,男生读沙漠的话,女生读河流的回答,我来读引导语。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笔下的河流与沙漠。
(PPT5、6展示河流与沙漠的图片)
(二)品读“人与树”部分,明确“人”与“树”的作用,理解作者的意图。①根据题目,文章写到这儿,似乎写完了。可作者接下来用了大量篇幅来写人与树,那么,人与树在这场搏斗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7-17段,然后在小组中合作来探究这四者之间的关系。
②请各小组互相讨论交流,希望能用画图的方式来展示四者之间的关系,然后请一个同学上来,先画图,再解说。(教师简要点评)
③其实,人对树的态度是决定这一切能否和谐相处的根本。人护树,河流就不会干涸,沙漠才不会无限制的扩张。人砍树,要么洪水泛滥,要么土地沙化,我们的生存环境就会恶化,最终受影响的还是人自己。所以人决定树的命运,树可以制约河与沙的发展,最终影响的是人的生存环境。(PPT7展示主板书)
可是现实中人却是如何对待树的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文中哪一段写到了这个内容(PPT8展示乱砍滥伐图片)
(三)重点研读第15段,品析作者的情感。(PPT9展示第15段文字)①请一个同学读一读第15段,大家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对树的同情,怜悯;对人的愤慨、痛心、批评等)
②作者的这种情感,在这段话中通过哪些方法表现出来的?
(从修辞看:有排比、拟人、比喻、对比;从词语看:多层次的修饰语)③我们再来请一个同学试着读这一段,把这种情感读出来。(教师注意指导:从重读音、语速方面指导)④通过读这段话,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的批评,但是在前面有一句话大家注意到没有“人是多么富有灵性的动物啊!”感觉像是在赞美人,这不是显得前后矛盾吗?大家如何理解呢?(PPT10展示赞美人的话)(学生自由交流,开展辩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人的几段文字的真正意图)其实作者这样写,表面上看似赞美人很聪明,有环境危机意识,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是也只是有这种想法而已,行为上却疯狂砍树、不顾环境,这其实是一种含蓄的讽刺,其言外之意,人虽然聪明,但是同时却又多么愚蠢啊。
(四)结合作者的经历进一步领悟作者的情感。
作者为何在本文中倾注了如此丰富的情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PPT1展示周涛介绍)
作者看到了新疆正面临着沙漠化的危险,同时也看到了太多的为了眼前利益肆意砍伐树木的情形,他在文中表达了对河流的爱、对沙漠的厌恶,也流露出对树的同情以及对人的痛心,实际上这些情感全部源自于他对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的家园——新疆的热爱。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文章学到这里,我们回头再看看我们的学习目标,(PPT12回看学习目标)在大家的努力下都已经完成了,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读懂了这篇文章,大家的表现很好。
文章可以学到这里,但是,我们的学习还没有结束,给大家推荐一篇当代作家毕淑敏的散文读一读,希望大家能有更多更深的感受。
附:板书设计
河 与 沙
周涛
树
河 沙
人
第三篇:《河与沙》教案
个人图书馆 qqshu.cc 《河与沙》
【教学构想】
周涛是当代中国很知名的散文家和诗人。他的传世之作《稀世之鸟》、《读童话》等散文作品以厚重的思想内涵、强烈的忧患意识、凝练隽永的语言冲击着读者的眼球,受到评论界的高度关注。《河与沙》这篇文章也反映了这一特色。如何教读此文?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第一,关于课文。首先,文章主旨对学生应该说是不陌生的,环保观念早已深入学生心灵。但是,本文所表达的环保主题,是与作者的经历息息相关,它打上了作者鲜明的个性烙印。周涛长年生活于新疆,他对新疆有着难以割舍的故土情结。新疆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他都表现出深沉的热爱和眷念,并由此发展为对这片土地沉重的忧思。他对环境与生态的强烈关注,使他走在同时代作家的前列,成为当代中国的“杞人”和“环保卫士”。所以,作者的环保主旨是与浓浓的故土情感、强烈的忧患意识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河与沙》的独到之处。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了。其次,文学作品、是靠语言打天下的。作家的见解,往往包含在语言中,甚至隐藏在语言的背后。本文语言应该说有一定深度,学生不容易穿透它。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和揣摩语言,方能进入作者的思想世界和情感世界。
第二,关于学生。初二下学期的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已有一定发展,理解文本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应该只停留在解读文本层面上,还应该有进一步的发展。如果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能有新的生发,那将是阅读过程的深化,也是阅读质量的提高。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的阅读由“现实发展区”进入“最近发展区”。
第三,关于整体布局。可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理解性阅读,主要任务是解读课文。解读要因文因人设标,选好教学点。依本文而言,考虑到初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重点强化如下方面:关键句(结构上和内容上)、材料的意图、全文的主旨。第二课时为生发性阅读。生发可从以下途径人手:一是“重构”,用自己的话整合文章内容,使之呈现新的面貌;二是“补白”,对原文“空白”处进行增补性联想,使之丰富具体;三是“仿写”,模拟课文精彩处,再进行创作;四是“沟联”,联系社会生活、阅读生活,对原文作延伸理解。当然生发性阅读要建立在扎实的理解性阅读基础之上,否则,所谓“生发”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一构想体现了阅读教学既要“人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的指导思想。其优势在个人图书馆 qqshu.cc 个人图书馆 qqshu.cc 于设计的弹性,对学生实际阅读水平有一定拔高作用;劣势在于操作上难以驾驭,尤其对于水平较差的学生,引导调动的难度将很大。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品读散文形象而隽永的语言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尝试生发式阅读。
2.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任务:理解性阅读(走进文本)。
一、导入
中国当代文坛上有一位卓尔不群的作家,他的散文被誉为“大散文”,他不抒发“小我”之情,而是书写大题材,抒发“山河判断”之大情。他就是在新疆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著名作家周涛。周涛对新疆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不仅热爱新疆很多著名的河流,也对新疆的沙漠和沙化有高度的关注。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周涛的散文《河与沙》。
(简要介绍作者的经历和文学成就,对学生较快进入文本很有帮助。)
二、解读课文
一读课文,整体把握:
1.全文写了哪几样事物?
河、沙、人、树。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是解读文章的第一步。)
2.关注文章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找出文中承上启下的两句话,说说它们在结构上是如何承上启下的。
“在河与沙的殊死搏斗中,夹在当中的是我们人”、“夹在河流与沙漠之间的人,直到这时,才想起了树”。前半句均承上,后半句均启下。
(通过关键句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是一个很重要的阅读技巧。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结合文章予以点拨指导,进而让学生形成自觉的意识。)
二读课文,局部探究:
先看多媒体画面剪辑:新疆塔里木河、伊犁河、楼兰古城遗址、绿洲、土地荒漠化。
(通过声光刺激,学生注意力将迅速集中,并指向“河”与“沙”,为关注文章内容作
个人图书馆 qqshu.cc 个人图书馆 qqshu.cc 好准备。)
① 作者把“河流”、“沙漠”分别比喻成什么?这个比喻给你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生命之蛇: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人类生活的栖息地,“我”非常热爱它们,它们就像蛇一样“缠住了我的心”。巨蜥:沙漠随时会淤塞阻断河流。
(“比喻”的背后是作者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与文章主旨息息相关,要让学生高度关注、充分体验。)
2.哪些语句体现了河与沙的搏斗是“殊死搏斗”?
“沙漠固执地蹲伏在那里,愚蠢而又警觉,充满仇恨而冷酷无情,等待时机,随时准备猛地扑过去,并一口咬断它。”
(结合文章理解词语的意思,实际上是用文章中的语句阐发信息,要求阅读中要瞻前顾后,上钩下联。)
3.作者对‘‘河”、“沙”分别是什么态度?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对河流是热爱态度,从第3自然段的几个比喻句可以明显看出。对沙漠是厌恶态度,从第6自然段对沙漠的形象化描述可以看出。
(此环节为整合信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有整体意识。)4.烧窑师傅诙谐谈话的背后是什么? 用原文表述:对生态环境的危机意识和呼吁。
(从诙谐中听出残酷,从荒诞中听出真实,学生才真正读懂了作者的意图。本环节是对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性训练。)
5.作者对“人”是什么态度?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两点:一是赞扬人对生态环境的忧患(第12自然段),二是批评了砍树等破坏生态的行为(第15自然段)。
(此问题有一定跨度。学生回答可能不全面,教师应适当引导。)6.作者对“树”是什么态度?
树是伟大的‘‘魔杖”,可以使沙漠、河流、人三者和谐起来。
7.具体说说“树”的作用。
正面说:种树可保持水土,因此能保护河流、限制沙漠。反面说:砍树导致土地沙化,从而形成新的沙漠;水土流失而使河道淤塞乃至断流。请学生举实例说明。
(文章对树的作用写得很简略,但并不简单。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生活积
个人图书馆 qqshu.cc 个人图书馆 qqshu.cc 累去补充和丰富它,也就是“还原”它。如此,对文本的理解将更深入一层。)
三读课文,归纳主旨:
题记和结尾的引用语各有什么含义?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9
题记:河流的开始就是生命的开始,也是人类文明的开始。表达对河流的赞美颂扬之情。
结尾引用语:河流啊,你是孕育我们生命和文明的父母。河流啊,由于人们乱砍滥伐,致使水土流失,你的水流已浑浊不堪了。表达了对生态危机的痛心与悲哀。
题记和结尾的引用语进一步突现了文章主旨,有画龙点睛之功,也使文章内容更厚重。文章主旨为:
1.歌颂河流对人类生命和文明的养育作用。
2.呼吁人类要保护好生态环境。
(前面对正文部分的阅读,以使主旨明朗化。关注题记和结尾的引用语,将进一步强化对文章主旨的认同感。)
第二课时
任务:生成式阅读(走出文本)。
一、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文章说河流是养育人类文明的“保姆”。可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却是洪水泛滥成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是作者的观点有误吗?说说你的意见。
作者的观点没错。砍树毁林,破坏生态,是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
(此环节为质疑性阅读。质疑使理解更细致,更深入。)
二、分角色情景表演
河流、沙漠、树的自诉。
要求:着力表现河流的“保姆”作用、沙漠的凶残、树的无奈。可以用文中的话,提倡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加工。如果学生在课文基础上有所生发,教师应特别予以鼓励。
应给5-8分钟让学生准备。可以合作创作,一人表演。演后组织学生评价。评价重点:是否突出了规定的内容,是否有文采,是否有感染力、冲击力。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再现”和“生发”,是对阅读层次的进一步提升。此环节既可让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语言有新的整合,也可调动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对学生语言表达的磨练也很有价值。)
(评价环节设计较好,既体现教师的引导,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有一定弹
个人图书馆 qqshu.cc 个人图书馆 qqshu.cc 性。)
三、根据文中内容解释“魔幻现实主义”
用魔幻的形式表达真实残酷的内容,多用丰富的想象和艺术的夸张手法。
教师再举一例。比如有一小品:一个人穿着用动物皮制成的华美服饰,可是他却在地上爬,甚至扒在马桶上喝水。这一小品就是用荒诞的形式告诉人们:“虐待动物的人已没有尊严可言,只是行尸走肉。”
(课文虽然没有直接给出“魔幻现实主义”的解释,但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子。只要仔细研读课文,由具体到抽象,学生应该不难得出结论。教师提供的例子也将打开学生的思路。)
四、创作小品,表现危机
(此环节使学生完全沉浸在“生态忧患”之中,他们将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来,是生成式阅读的极好切口。)
五、在环保方面,我们能做什么 ?
环保应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比如:不捕食青蛙、不乱扔废旧电池、不用一次性碗筷、节约纸张等等。
(联系实际生活,加深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使“环保”意识进一步内化。)
个人图书馆 qqshu.cc
第四篇:《河与沙》教案
河 与 沙
三维目标:
1、学习通过关键句理清文章思路及作品主题的方法;
2、品味文章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
3、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重难点:对关键语句的理解,以及通过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和作品主题的阅读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当代文坛上有一位卓尔不群的作家,他的散文被誉为“大散文”,他不抒发“小我”之情,而是书写大题材,抒发“山河判断”之大情。他就是在新疆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著名作家周涛。周涛对新疆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不仅热爱新疆很多著名的河流,也对新疆的沙漠和沙化有高度的关注。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周涛的散文《河与沙》。
二、解读课文
一读课文,整体把握:
1、全文写了哪几样事物? 河、沙、人、树。
2、找出文中承上启下的两句话,说说它们在结构上是如何承上启下的。
“在河与沙的殊死搏斗中,夹在当中的是我们人”
“夹在河流与沙漠之间的人,直到这时,才想起了树”。前半句均承上,后半句均启下。二读课文,局部探究:
1、作者把“河流”、“沙漠”分别比喻成什么?这个比喻给你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生命之蛇: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人类生活的栖息地,“我”非常热爱它们,它们就像蛇一样“缠住了我的心”。巨蜥:沙漠随时会淤塞阻断河流。
2、哪些语句体现了河与沙的搏斗是“殊死搏斗”?
“沙漠固执地蹲伏在那里,愚蠢而又警觉,充满仇恨而冷酷无情,等待时机,随时准备猛地扑过去,并一口咬断它。”
3、作者对„„河”、“沙”分别是什么态度?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对河流是热爱态度,从第3自然段的几个比喻句可以明显看出。对沙漠是厌恶态度,从第6自然段对沙漠的形象化描述可以看出。
4、烧窑师傅诙谐谈话的背后是什么? 用原文表述:对生态环境的危机意识和呼吁。
5、作者对“人”是什么态度?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两点:一是赞扬人对生态环境的忧患(第12自然段),二是批评了砍树等破坏生态的行为(第15自然段)。
6、作者对“树”是什么态度? 树是伟大的„„魔杖”,可以使沙漠、河流、人三者和谐起来。
7、具体说说“树”的作用。
正面说:种树可保持水土,因此能保护河流、限制沙漠。
反面说:砍树导致土地沙化,从而形成新的沙漠;水土流失而使河道淤塞乃至断流。请学生举实例说明。三读课文,归纳主旨:
题记和结尾的引用语各有什么含义?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
题记:河流的开始就是生命的开始,也是人类文明的开始。表达对河流的赞美颂扬之情。
结尾引用语:河流啊,你是孕育我们生命和文明的父母。河流啊,由于人们乱砍滥伐,致使水土流失,你的水流已浑浊不堪了。表达了对生态危机的痛心与悲哀。
题记和结尾的引用语进一步突现了文章主旨,有画龙点睛之功,也使文章内容更厚重。文章主旨为:
1、歌颂河流对人类生命和文明的养育作用。
2、呼吁人类要保护好生态环境。
第五篇:《河与沙》教学设计与案例
《河与沙》教学设计与案例
武汉市英格中学
430074
【教学构想】
周涛是当代中国很知名的散文家和诗人。他的传世之作《稀世之鸟》、《读童话》等散文作品以厚重的思想内涵、强烈的忧患意识、凝练隽永的语言冲击着读者的阅读眼球,受到评论界的高度关注。《河与沙》这篇文章也反映了这一特色。如何教读此文?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第一,关于课文。首先,文章主旨对学生应该说是不陌生的,环保观念早已深入学生心灵。但是,本文所表达的环保主题,是与作者的经历息息相关,它打上了作者鲜明的个性烙印。周涛长年生活于新疆,他对新疆有着难以割舍的故土情结。新疆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他都表现出深沉的热爱和眷念,并由此发展为对这片土地沉重的忧思。他对环境与生态的强烈关注,使他走在同时代作家的前列,成为当代中国的“杞人”和“环保卫士”。所以,作者的环保主旨是与浓浓的故土情感、强烈的忧患意识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河与沙》的独到之处。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了。其次,文学作品是靠语言打天下的。作家的见解,往往包涵在语言中,甚至隐藏在语言的背后。本文语言应该说有一定深度,学生不容易穿透它。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和揣摩语言,方能进入作者的思想世界和情感世界。
第二,关于学生。初二下学期的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已有一定发展,理解文本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应该只停留在解读文本层面上,还应该有进一步的发展。如果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能有新的生发,那将是阅读过程的深化,也是阅读质量的提高。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的阅读由“现实发展区”进入“最近发展区”。
第三,关于整体布局。可分2教时进行。第1教时为理解性阅读,主要任务是解读课文。解读要因文因人设标,选好教学点。依本文而言,考虑到初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重点强化如下方面:关键句(结构上和内容上)、材料的意图、全文的主旨。第2教时为生发性阅读。生发可从以下途径入手:一是“重构”,用自己的话整合文章内容,使之呈现新的面貌;二是“补白”,对原文“空白”处进行增补性联想,使之丰富具体;三是“仿写”,模拟课文精彩处,再创新的精彩;四是“沟联”,联系社会生活、阅读生活,对原文作延伸理解。当然生发性阅读要建立在扎实的理解性阅读基础之上,否则,所谓“生发”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一构想体现了阅读教学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的指导思想。其优势在于设计的弹性,对学生实际阅读水平有一定拔高作用;劣势在于操作上难以驾驭,尤其对于水平较差的学生,引导调动的难度将很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工具性目标】通过品读散文形象而隽永的语言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尝试生发式阅读。
【人文性目标】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任务:理解性阅读(走进文本)
一、导入
中国当代文坛上有一位卓尔不群的作家,他的散文被誉为“大散文”,他不抒发小“我”之情,而是书写大题材,抒发“山河判断”之大情。他就是在新疆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著名作家周涛。周涛对新疆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不仅热爱新疆很多著名的河流,也对新疆的沙漠和沙化有高度的关注。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周涛的散文《河与沙》。
(简要介绍作者的经历和文学成就,对学生较快进入文本很有帮助。)
二、解读课文
一读课文,整体把握: 1全文写了哪几样事物? ○河、沙、人、树。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是解读文章的第一步)2关注文章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找出文中承上启下的两句话,说说它们在结构上是如何承上启下的。
“在河与沙的搏斗中,夹在当中的是我们人”、“夹在河流与沙漠中的人,直到这时,才想起了树”。前半句均承上,后半句均启下。
(通过关键句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是一个很重要的阅读技巧。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结合文章予以点拨指导,进而让学生形成自觉的意识。)二读课文,局部探究:
先看多媒体画面剪辑:新疆塔里木河、伊犁河、楼兰古城遗址、绿洲、土地荒漠化(2分钟)。
(通过声光刺激,学生注意力将迅速集中,并指向“河”与“沙”,为关注文章内容作好准备。)1作者把○“河流”、“沙漠”分别比喻成什么?这个比喻给你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生命之蛇、: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人类生活的栖息地,“我”非常热爱它们,它们就像蛇一样“缠住了我的心”。巨蜥:沙漠随时会淤塞阻断河流。(“比喻”的背后是作者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与文章主旨息息相关。要让学生高度关注、充分体验。)
2哪些语句体现了河与沙的搏斗是“殊死搏斗”? ○“沙漠固执地蹲伏在那里,愚蠢而又警觉,充满仇恨而冷酷无情,等待时机,随时准备猛扑过去,并一口咬断它。”
(结合文章理解词语的意思,实际上是用文章中的语句阐发信息。要求阅读中要瞻前顾后,上钩下联。)3作者对“河”○、“沙”分别是什么态度?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对河流是热爱态度,从第3自然段的三个比喻句可以明显看出。对沙漠是厌恶态度,从第6自然段对沙漠的形象化描述可以看出。
(此环节为整合信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有整体意识。)4烧窑师傅诙谐谈话的背后是什么? ○用原文表述:对生态环境的危机意识和呼吁。
(从诙谐中听出残酷,从荒诞中听出真实,学生才真正读懂了作者的意图。本环节是对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性训练。)
5作者对“人”是什么态度?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两点:一是赞扬人对生态环境的忧患(第12自然段),二是批评了砍树等破坏生态的行为(第15自然段)。(此问题有一定跨度。学生回答可能不全面,教师应适当引导。)6作者对“树”是什么态度? ○树是伟大的“魔杖”,可以使沙漠、河流、人三者和谐起来。7具体说说“树”的作用。○正面说:种树可保持水土,因此能保护河流、限制沙漠。反面说:砍树导致土地沙化,从而形成新的沙漠;水土流失而使淤塞乃至断流。请学生举实例说明。
(文章对树的作用写得很简略,但并不简单。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以有的知识、生活积累去补充和丰富它,也就是“还原”它。如此,对文本的理解将更深入一层。)三读课文,归纳主旨:
● 题记和结尾的引用语各有什么含义?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
题记:河流的开始就是生命的开始,也是人类文明的开始。表达对河流的赞美颂扬之情。结尾引用语:河流啊,你是孕育我们生命和文明的父母。河流啊,由于人们乱砍滥伐,致使水土流失,你的水流已浑浊不堪了。表达对生态危机的痛心与悲哀。
题记和结尾的引用语进一步突现了文章主旨,有画龙点睛之功,也使文章内容更厚重。文章主旨为:
1歌颂河流对人类生命和文明的养育作用 ○2呼吁人类要保护好生态环境 ○(前面对正文部分的阅读,以使主旨明朗化。关注题记和结尾的引用语,将进一步强化对文章主旨的认同感。)
第 二 课 时
任务:生成式阅读(走出文本)
一、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文章说河流是养育人类文明的“保姆”。可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却是,洪水泛滥成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是作者的观点有误吗?说说你的意见。
作者的观点没错。砍树毁林,破坏生态,是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此环节为质疑性阅读。质疑使理解更细致,更深入。)
二、分角色情景表演:河流、沙漠、树的自诉
要求:着力表现河流的“保姆”作用、沙漠的凶残、树的无奈。可以用文中的话,提倡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加工。如果学生在课文基础上有所生发,教师应特别予以鼓励。
应给5~8分钟让学生准备。可以合作创作,一人表演。演后组织学生评价。评价重点:是否突出了规定的内容,是否有文采,是否有感染力、冲击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再现”和“生发”,是对阅读层次的进一步提升。此环节既可让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语言有新的整合,也可调动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对学生语言表达的磨练也很有价值。)
(评价环节设计较好,既体现教师的引导,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有一定弹性。)
三、根据文中内容,解释一下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
用魔幻的形式表达真实残酷的内容,多用丰富的想象和艺术的夸张手法。
教师再举一例。比如有一小品:一个人穿着用动物皮制成的华美服饰,可是他却在地上爬,甚至扒在马桶上喝水。——这一小品就是用荒诞的形式告诉人们:“虐待动物的人已没有尊严可言,只是行尸走肉。”
(课文虽然没有直接给出“魔幻现实主义”的解释,但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子。只要仔细研读课文,由具体到抽象,学生应该不难得出结论。教师提供的例子也将打开学生的思路。)
四、合作创作一个魔幻小品,表现人类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危机。
(此环节使学生完全沉浸在“生态忧患”之中,他们将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来。是生成式阅读的极好切口。)
五、在环保方面,我们能做什么?
环保应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比如:不捕食青蛙,不乱扔废旧电池、一次性碗筷,节约纸张等等。
(联系实际生活,加深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使“环保”意识进一步内化。)
【教学小故事】
学生合作创作的“魔幻环境小品”刚刚展示完毕,课堂该进入尾声了。为了让学生反思一下实际生活中环保的严峻形势,发挥一下语文课程的“人文熏陶”功能,我特意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环保方面,我们能做什么?”我的话语中明显有些自鸣得意的色彩。
课堂里有学生在窃窃私语。一个声音在说:“老师,我们能再用小品的形式表现一下吗?” 我一看,原来又是我们班的小品奇才生甲。刚才,他在“魔幻环境小品”的创作中出尽了风头。看来,这小子对小品上瘾啦。为了不扫他的兴,我马上表示:“好呀!是独创还是合创?”生甲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合创吧。我、乙、丙、丁、戊五个。”
“好,你们五人到走廊准备一下。不过,我只能给你们三分钟啊。”抱着拭目以待的心情,我不太情愿地把“讨论”改成了“小品表演”。
几分钟后,小品剧上演: 旁白(生甲)
——现在,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工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地球的破坏和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下面,我们先看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吧!——场景一:在大街上
一路人(生乙饰)一边走一边说(在讲台前):“现在的污染真是越来越严重了,才四月就已经这么热了(假装抬头看太阳)。”说完喝完最后一口饮料,将饮料瓶随手一扔,走了(退场)。——场景二:在森林中
一农夫(生丙饰)(先寻找,然后看到一棵树)说:“哇(惊喜),这棵树起码有几千年了,砍了卖掉的话一定发了。”说完,拿起斧头(扫帚),开始砍(砍三下后退场)。
——场景三:在某工厂的总经理室
一秘书(生丁饰)给经理(生丙饰)一张报表(纸),说:“经理,这是这个月处理污水的预算。”经理(看着纸)说:“70万,真是的,处理污水要花那么多钱,干脆直接排到海里去吧!” 秘书(小声、慢慢地说):“这样不太好吧!”经理(站起来说):“这有什么关系。人不知,鬼不觉,你这么胆小,将来怎么接替我的工作。”(退场)秘书:“唉!”(退场)旁白(生甲)
——就着样,到了2046年,地球表面已经被大量的垃圾覆盖,森林几乎消失,海水已经变得浑浊,连气候也不断恶化。一次,一股巨大的龙卷风从墨西哥出发直奔美国纽约。途中卷起了地表的大量垃圾。虽然龙卷风在到达纽约之前就已减弱并在纽约消失,可还是对纽约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自由女神像(女生戊饰)。
大家请看(手指女生戊):受灾前的自由女神像是那么的美丽、庄重,可受灾以后„„(刚退场的四个人各用两个塑料瓶扔向女生戊身旁,女生戊假装被砸到,倒下,在讲台下将有绷带手臂露出,再站起来)生甲(用激昂的语调呼告)——同学们,你们希望你们将来的子孙在这种地球上生活吗?如果不希望的话,那就从现在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
话音刚落,教室里已爆出热烈的掌声。小品成功了,兴奋和激动颠覆了课堂。本以为课堂已近尾声,该“归于平淡”了,没想到居然掀起了新的高潮。显然,我提出的那个问题已经“多余”了,一切尽在小品中矣,我刻意追求的所谓“人文熏陶”成了学生小品剧的当然副产品。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大声说:“孩子们,你们是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