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昆曲观后感
昆曲的精髓便在这似梦如幻之间,在昆曲大发展的早期,最有名的几出剧目都与梦有着密切的关系。
昆曲中“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唱出中国文人洁白而凄苦的心灵,凝固在六百年的时光当中,不知惹下过多少人的眼泪„„
昆曲又称昆剧或昆腔,是出现于明代的一种新兴的戏剧样式。任何一种曲艺形式都是继承与发展而来的,昆曲当然也拥有自己的前世今生。
昆曲诞生于苏州昆山,并由此得名。她被称为“百戏之母”,因为她是最古老的一种戏剧,剧本的文学性很高。在歌和舞的结合上,她也无疑是最佳的典范。昆曲的表演体系就是载歌载舞、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后来发展的戏剧都从昆曲的表演形式上汲取了养分,可以说,昆曲用她的乳汁哺育了众多的戏曲。
园林、昆曲是苏州艺术界的两大瑰宝,人们常说,园林是可以看的昆曲,昆曲是可以听的园林。因为昆曲就和园林一样特别精致,注重细节,把这两者放在一起,便能够达到一种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状态。我想,这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吧。所以,文人雅士们经常相会在幽深典雅的园林之中共赏昆曲,并时常发自内心地感叹一声: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说的是戏中词,道的是人间情。昆曲所讲述的不正是人世间的善恶美丑吗?“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句话所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种意境。昆曲舞台上的一方春色,令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并在陶醉中思索人生。
四百年前,著名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历尽艰辛,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历史剧作《牡丹亭》,广为后世传诵。其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两句唱词,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句,不仅因为它的优美婉约,更重要的是,它以悠扬婉转的昆曲唱腔,把一个身居闺阁的千金小姐思春怨春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女主角杜丽娘在心灵被束缚了十六个春秋后,第一次踏入家中的后花园,第一次看到姹紫嫣红开遍的春天,在她眼中,这个春天,在断井颓垣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触目惊心!就是这样一种心情的衬托,后面的故事才徐徐展开,那梦幻中的情景才得以完美的诠释,才出现了“惊梦”、“寻梦”感人至深的一幕。另外两部经典巨作《长生殿》、《桃花扇》也在三百年前先后唱响大江南北,为昆曲的历史谱写了传奇的篇章。
新编历史剧《长生殿》讲述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当皇帝与死去的贵妃阴阳两隔之际,他们才幡然领悟到俗世的虚伪,彼此真挚的爱情终于得到升华。
昆曲的另一部代表作《桃花扇》也是于康熙年间完成的。作者孔尚任是孔子六十四代孙。《桃花扇》以秦淮名妓李香君与名士侯方域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述了已经消逝的南明小王朝的衰亡史。巧合的是这两部同一时期推出的著名戏剧都是以儿女情和家国恨为线索,巧妙地运用文艺形式书写历史,而两位作者的下场也惊人的相似,都在巨著推出的瞬间跌入现实生活的谷底。在作品发表后的第二年,一个被国子监除名、一个被削职罢官。
《桃花扇》和《长生殿》曲折地表达出清醒的历史政治意识和人文精神,从而主宰三百多年戏剧舞台,成为清代昆曲著作里难以逾越的高峰。
第二篇:昆曲观后感
昆曲观后感
无声不歌,无动不舞
拉开昆曲这道帷幕,出入梦境之间,给我们今天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户。就在今天紧张繁忙的生活之中,在我们必须遵守的过于现实的秩序之外,是不是还有拥有一个婉转的空间?
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唐诗、书法、昆曲,是中国人的三种“痴迷”。昆曲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晚明至清朝乾嘉时期独霸中国剧坛两百多年,是当时的“国剧”。从天子金碧辉煌的宫殿,到街头寻常百姓的家中,都有她的身影。如果说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种时尚,那么大清王朝的时尚就是昆曲。
昆曲诞生于苏州昆山,并由此得名。她被称为“百戏之母”,因为她是最古老的一种戏剧,剧本的文学性很高。在歌和舞的结合上,她也无疑是最佳的典范。昆曲的表演体系就是载歌载舞、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后来发展的戏剧都从昆曲的表演形式上汲取了养分,可以说,昆曲用她的乳汁哺育了众多的戏曲。
园林、昆曲是苏州艺术界的两大瑰宝,人们常说,园林是可以看的昆曲,昆曲是可以听的园林。因为昆曲就和园林一样特别精致,注重细节,把这两者放在一起,便能够达到一种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状态。我想,这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吧。所以,文人雅士们经常相会在幽深典雅的园林之中共赏昆曲,并时常发自内心地感叹一声: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说的是戏中词,道的是人间情。昆曲所讲述的不正是人世间的善恶美丑吗?“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句话所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种意境。昆曲舞台上的一方春色,令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并在陶醉中思索人生。
四百年前,著名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历尽艰辛,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历史剧作《牡丹亭》,广为后世传诵。其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两句唱词,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句,不仅因为它的优美婉约,更重要的是,它以悠扬婉转的昆曲唱腔,把一个身居闺阁的千金小姐思春怨春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女主角杜丽娘在心灵被束缚了十六个春秋后,第一次踏入家中的后花园,第一次看到姹紫嫣红开遍的春天,在她眼中,这个春天,在断井颓垣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触目惊心!就是这样一种心情的衬托,后面的故事才徐徐展开,那梦幻中的情景才得以完美的诠释,才出现了“惊梦”、“寻梦”感人至深的一幕。戏曲专家廖奔说过这样一句话:“水会流下去,艺术会传下去,昆曲会永远地美好下去。”是啊,六百年来,她已经深深嵌入了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或许有一天,那些人、那些事都会被淡忘,但文化精髓却得以永久地保存下来,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财富。初一三班 曹姝
第三篇:昆曲观后感
昆曲观后感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又听到了这一段介绍,我们又来到了观前街的沁兰厅,来欣赏昆曲表演。
第一段依旧是《十五贯——访测》。《十五贯》是昆曲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它主要讲述了娄阿鼠因盗十五贯而杀死肉店主人尤葫芦,知县主观臆断熊友兰、苏戍娟为凶手,监斩官况钟觉得内中有冤,力争缓斩。他详细调查,发现娄阿鼠破绽,继而又乔装算命先生。套出娄阿鼠杀人的口供,最后将娄带回县衙,升堂问罪,澄清了黑白是非,使杀人者伏法,蒙冤者昭雪。通过这几个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揭露了封建吏治的黑暗腐朽,发人深省。不仅如此,周总理还盛赞《十五贯》是“改编古典剧本的成功典型”,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榜样,它救活了昆曲。
然后,我们还看了一段打戏,叫做《三打祝家庄》,特别表现了其中扈三娘的形象。三打祝家庄是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故事情节。宋江攻打祝家庄,首战失利,乃约李应不助祝家庄。二次进兵,遇扈家庄阻拦,后林冲擒住三娘,扈庄求和,不助祝庄。宋江筹思破庄之计,适孙立携眷友来投,随计用里应外合,使孙立等假投庄教师栾廷玉,佯称合御梁山;又差石秀出战,故为孙立擒去,使祝庄不疑。乐和于庄内智锄祝小三,结合庄民钟离父子等内应,宋江外攻,大破祝家庄。
昆曲是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好好保护。
第四篇:昆曲 观后感
观兰芽昆曲团演出的几个感受
在苏州上四年大学,而且还是学的文学类的专业,如果不听听昆曲真的是大逆不道、天理不容、罪不可赦……嗯,还有什么修饰词合适呢?单一句话来说就是:太不珍惜资源了!
因缘际会,这学期的《昆曲》选修课,老师特地请来了苏州兰芽昆曲剧团进行课堂表演,得益于选修课可以对昆曲近距离地接触。
出自对音乐的热爱,本能地在演出中我最关注的还是昆曲的伴奏乐器,据老师介绍,曲笛的演奏者是吹了20几年的“老手”,出生曲笛世家,今日一闻,果然非凡。以前在电影音乐鉴赏课有老师介绍说,电影的背景音乐在电影中有不同的作用。昆曲老师更是介绍说,曲笛是昆曲的肺。没有肺就不能呼吸,作品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昆曲就只剩下干瘪瘪的人物对白。可见曲笛在昆曲伴奏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原本认为昆曲是“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这种“雅文化”本身就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是小众文化。今日科普,发现昆曲已经有600年的历史了,并且也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被人日渐重视。
昆曲在演唱上又要求极严,具有难学难传的特点,不容易普及。但演出中有三位90后,同作为90后,有人已经在舞台上为昆曲的传承贡献一己之力,对于昆曲艺术本身,没有年轻一代的弘扬和传承,就是灾难与悲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没有年轻一代的关注,就有可能失去生存的能力与空间,更会阻碍年轻一代对祖国文化认同感的树立。90后的加入无疑是给传统的昆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虽然他们的舞台经验、文化积累和唱功强调与前辈们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这种文化传承的本身就是进步,就是令我们喜闻乐见了。剩下来的,就是我们给予的关注了,如果我们试着接触这种小众的雅文化,我们不难发现昆曲中文化底蕴的沉淀。昆曲中一字一句的对白都是前人反复推敲的结晶,连曲牌名的运用都有考究。虽然昆曲扮演以文戏为主,词哑戏冷,不够热闹,综合性不如后起的京剧,但是如果我们试着了解昆曲,时间久了个人文化知识内涵与艺术鉴赏能力会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昆剧中的丑角昆剧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剧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其中,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次演出呼声最高的不外乎两位资深演员的《访鼠测字》,老演员的舞台经验相当丰富,也善于同观众进行互动,苏州方言的旁白一阵阵逗乐观众。表情变化也趋于丰富,让我们这些外行人着实过了一把瘾。看到舞台上的老年演员不用麦声音却如此洪亮,在舞台上能蹦能跳,突然感叹不仅仅是昆曲本身的生命力强盛,更是有一批真正热爱昆曲的人在作传承,这种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个人本来很喜欢hip pop等流行音乐,但是通过接触昆曲发现其更能陶冶个人情操,这可能比流行音乐嘻哈乐不知营养多少倍。虽然不能褒此贬彼,但是还是要惊叹流传600年之久的不断的昆曲的生命力。也更想把这种文化样式推荐给大家,希望其被大家多多重视。在日渐浮躁,文化日渐媚俗的今日,我们审美特征与昆曲艺术的审美形成对抗的态势。另一方面,对昆曲不了解甚至是一无所
知,不知道为什么演员要将一句话唱那么“久”;旋律为什么要这么“绕”;走路为什么要用那些步子„„这样就导致了我们很难从这些表演规范中感受到昆曲的魅力所在。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么美的文字,只有昆曲体现得出来。试着听听吧,你会发现600年昆曲沉淀的魅力所在。
第五篇:学生昆曲观后感
昆曲观后感
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去观前街沁兰厅欣赏昆曲的表演。据说,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2001年5月8日,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称号。
观看昆曲现场演出,心里着实兴奋好奇。随着悠扬的笛声,一个个袅娜的身影娉婷而至,仿佛从画中走来,歌喉婉转,舞姿曼妙,一颦一笑,楚楚动人,整场戏下来我就像是作了一个华丽的梦。
三(4)班 王梦欣
昆曲感后感
戏曲是一种特有的艺术表演形式,昆曲集中国戏曲艺术之精华,熔诗、词、乐、歌、舞、戏于一炉,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喻为“百戏之祖”。今天下午,我们班级全体学生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昆曲观赏活动。虽然听不懂所唱的内容是什么,但是依然感觉很新鲜。
昆曲诞生于苏州昆山,并由此得名。她被称为“百戏之母”,因为她是最古老的一种戏剧,剧本的文学性很高。在歌和舞的结合上,她也无疑是最佳的典范。昆曲的表演体系就是载歌载舞、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后来发展的戏剧都从昆曲的表演形式上汲取了养分,可以说,昆曲用她的乳汁哺育了众多的戏曲。
三(4)班 戈紫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