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到我校考察
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到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考察4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山西省教育厅厅长李东福,晋中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志宏等领导陪同下到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考察。
考察期间,李卫红副部长等领导考察了学校办学设施和在学校建立的晋中市文物陈列馆。对于晋中市文物馆建在我校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非常赞赏。李卫红一行还在美术楼观看了师生的绘画作品展览,走进教室看望正在上书法专业课的师生,并发表了热烈洋溢的讲话。她说,中国的文字和语言是咱们国家保存传递人类文明成果的载体,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你们这一代年轻人要把这种文化精神传承下来。刚才看了你们的画展和你们写的字,功底扎实。作为晋中市的一个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堪称最好。她嘱咐同学们,要好好学习,把家乡的文化研究好,热爱家乡、热爱晋中,将来为晋中的发展做出贡献。现在各级各类学校都非常重视培养艺术特长的学生,将来你们都要担当大任,不仅自己学好,还要教书育人,还要能够培养更多更好的老师。她说,师范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晋中看到办得这么好的师范专科学校,我非常欣慰,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考察期间,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润喜院长汇报了学校的办学情况,特别是学校由中师向小教大专过渡期间建校、迁校、并校、升格等情况,得到李卫红副部长及同行领导的充分肯定。
第二篇: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
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
在教育部2010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教育系统人事人才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总的工作思路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十二个字”,即“推进改革、加强建设、确保稳定”。
一、推进改革。一是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是依法保障教师待遇的一个“里程碑”。中央领导同志非常关心这项制度的实施,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去年,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这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各地基础性绩效工资基本兑现,并为下一步实施绩效考核和30%奖励绩效工资分配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准备。但也要看到,发展并不平衡,有的省在经济状况并不具优势的情况下,努力工作,克服困难,比较好地落实了133号文件精神和三部门提出的要求,按时顺利兑现了教师的基础绩效性工资,而有的省市重视还不够,基础性工资兑现比较慢,政策解释和教师思想工作也不到位,甚至个别地方出现了教师罢课等群体性事件。今年,我们要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好事办好”的要求,切实把政策落实到位。要认真抓好教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工作,尽快落实本地教师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加强对所属学校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指导和审批,确保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按有关要求和规范程序进行。同时要千方百计做好政策解释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采取措施坚决杜绝教师罢课等违规行为。二是实行岗位设置管理改革。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关键是合理确定各级教师岗位结构比例,认真落实“城镇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城镇学校与农村地区同类学校之间的教师高、中级岗位结构比例保持相对均衡”的要求,保证农村地区学校不低于城镇同类学校标准,促进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目前已有21个省份按照教育部、人社部关于中小学岗位设置指导意见精神,出台了本地实施意见,今年要继续推进。三是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2009年,我们在山东潍坊市、吉林松原市、陕西宝鸡市开展了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试点的目的是着力构建完善的中小学教师职务体系。试点工作计划于今年初基本结束,教育部与人社部将加强检查验收,认真做好总结,争取尽早在全国范围内推开这项改革。四是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办法。要继续贯彻落实2009年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编制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针对农村教师、县镇教师基本编制标准不一致、向农村倾斜不够等问题,强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使用核定编制的责任,切实解决好农村学校编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五是推进出版体制改革。按照中央关于推进出版体制改革的精神与部署,完成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工作,并制定《关于加强高校出版社管理的若干意见》,为高校出版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完成部直属出版社转企改制工作,并开展部直属单位、高校主办社科类报刊单位的体制改革调研。
二、加强建设。一是加强高校党的建设。今年高校党建工作要以贯彻落实第十八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以学习、宣传和实施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重点,全面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抓基层、打基础,重点抓好高校院系级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贯彻落实和民办高校党组织的设置工作。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强化党员教育,按照《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以实施新党员培训工程为切入点,推进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二是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今年我们将启动实施“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和新一轮“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进一步做好做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项目,引进和汇聚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加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建设。为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人才队伍的活力,我们还将研究制定进一步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三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今年上半年,将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再研究、再部署,推动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等方式,进一步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制定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类指导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四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中心,以推进教学科研组织机构和学科建设为抓手,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完成2010年版思政课教材修订工作;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召开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继续做好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和全员培训工作;开展“四个重大是非界限”专题教育,总结开展六个“为什么”教育的试点经验,研究制定研究生层次思政课课程设置新方案;修改完善《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加强对教学科研机构建设的督促检查。五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今年将制定实2010—2020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着力增强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力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专项课题”,启动实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专项,围绕建党90周年组织开展党史党建研究。同时,开展基地评估,启动实施新一轮基地建设;改进学术评价,大力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实施新一轮(2010—2014年)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规划。六是加强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培训。今年将突出抓好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学习培训,围绕教育改革发展中心任务,加大专题培训力度,加大对中西部和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确保稳定
过去的2009年是教育系统维稳工作非常不平凡的一年,同志们经历了大事多、要事多、任务重、要求高、行动急、压力大的考验,确保了高校大局总体稳定,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继续保持良好的工作势头,再接再厉,做好安全稳定工作是今年教育系统的重要任务。一是要居安思危,始终高度重视和加强稳定工作。去年高校稳定工作做得好,但是不稳定事端仍时有发生。维护稳定是长期任务,必须坚持不懈,不能有丝毫的松劲麻痹。应该看到,还有很多矛盾和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比如,高校违规招生问题尚未根治,高校后勤服务、校园及周边治安还存在薄弱环节,毕业生就业问题也会衍生影响稳定的因素。做好稳定工作,要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工作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牢牢掌握稳定工作的主动权。二是要把有效的超常措施转变成为常态长效工作机制。去年,教育部在维稳中突出了综合防控的思路,以信息引领防控、以处置强化防控、以强基巩固防控、以机制保障防控、以共管扩大防控。这个思路要在今年进一步总结,形成制度化、经常化和长效化,并细化为维稳工作的各项硬措,狠抓落实,见到实效。三是要认真安排好今年维护高校稳定的各项工作。在工作思路上要着力体现抓领导责任、抓队伍建设、抓统筹协调、抓信息预警,推动综合防控。在工作重点上,要着力抓好落实工作责任制,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和预警机制,探索利用综治平台建立涉校矛盾纠纷的调解机制,推进校园安全防控基础建设,强化抵御渗透工作。在工作举措上,要研究制定高校稳定工作领导责任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办法,建立重大不稳定问题处置工作报告制度;建立部、省、校“月研判”工作三级联动机制;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题研讨,制定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排查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开展工作预警提示,加强对问题的核查、整改和反馈工作;开展维稳工作队伍培训,提高高校领导干部、工作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推广利用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平台开展维护稳定工作的经验,发挥校园及周边综治机构在涉校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处置作用;探索网络新媒体条件下的工作途径和办法,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工作。
四 是要着力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热点问题。主要是代课人员和原民办教师问题。这两类群体,社会关注,媒体不时炒作,不稳定事件时有发生。各地也在想办法解决,比如,前两年重庆采取措施基本解决了代课人员问题,广东现正在解决之中,甘肃兰州解决的力度也比较大;对原民办教师问题,辽宁省政府直接抓,解决得比较彻底,湖北、陕西也出台政策,将符合一定条件被辞退的原民办教师和代课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总结各地经验,解决这两个问题,关键是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对代课人员问题,要坚持政府统筹、掌握标准、积极稳妥,标本兼治,把妥善解决在岗代课人员问题与建立完善教师正常补充机制结合起来。首先是要“关门”,严禁聘用新的代课人员,及时补充合格的新教师;其次,对现有在岗的代课人员,要统筹考虑招聘、辞退、补偿、社保等政策措施,允许和鼓励具备教师资格、符合教师任职条件、素质较好的代课人员通过公开招聘,择优进入教师队伍。对于原民办教师问题要坚持两条,一条是已有的政策要落实,另一条是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退养费偏低的应适当提高;对被辞退的原民办教师,积极争取社保部门的支持,争取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希望各地从保民生、促和谐的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维护教育和社会稳定。
第三篇:李卫红副部长在河南宣讲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李卫红副部长在河南宣讲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和教育规划纲要宣讲提纲(摘要)
教育部副部长 党组成员 李卫红
(2010年8月18日)
7月13日至14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刘延东国务委员作了总结讲话。会前7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一、关于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时代背景
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改革开放以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85年5月,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邓小平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4年6月、1999年6月,分别召开第二次、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三个关键时刻,召开三次重要会议,颁布三个纲领性文献,推动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时隔11年,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入关键的最后10年,教育开始从大国向强国迈进。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我理解,主要基于“四个迫切需要”。
一是应对国际竞争新形势的迫切需要。二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的迫切需要。三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的迫切需要。四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关于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的主要特点
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主线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从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教育的地位、目的、动力、途径、关键等方面提出了5个十分重要的结论:一是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四是教育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五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这些重要结论弥足珍贵,已经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得到体现,更要在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中牢牢把握并不断丰富发展。
胡锦涛在讲话中提出了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科学论断,深刻地阐述了教育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为我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精神体现为”五个必须”:
第一,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方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什么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强国必先强教。规划纲要提出教育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推动科学发展、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什么是优先发展。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三是怎样做到优先发展。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把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发挥教育重大作用作为检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是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
第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这一体系的主要内容: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二是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消除辍学现象,夯实教育公平的基础。三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提升我国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四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五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整体水平;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六是发展继续教育,通过建立学分转换、完善自学考试、办好开放大学等制度措施,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七是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双语教育。八是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关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国际社会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作为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本世纪初,中等发达国家已达46%,世界平均水平为25%,巴西为25.5%,墨西哥为25.4%,埃及为35%。我国目前为24.2%,实现40%的目标,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的基本要求。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将从目前的1.23亿下降到8700万人,减少3600万左右,维持目前规模,毛入学率也会自然提高到34%。也就是说,达到40%的目标,实际只需增长6个百分点。按照规划纲要的设计,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包括自学考试、远程教育在内的继续教育和研究生专业学位(指工程师、医师、律师等)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公办高校本科规模相对稳定,10年增加不到2个百分点,主要用于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支持应用学科、薄弱学科和教育欠发达地区,以促进整个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科学发展。
六、关于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规划纲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系统设计了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明确了6项重点改革任务。一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强调更新培养观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二是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克服行政化倾向。
第四,关于发展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办支持民办教育,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增强教育发展活力。在政策上,要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清理并纠正各类歧视性政策;要制定完善各类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出资、捐资兴办教育;要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对民办非营利性学校要给予大力支持。在管理上,要切实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支持民办学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积极探索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办法。在目标上,要鼓励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形成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五,关于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政府要按教育规律管教育,学校要按教育规律办教育。重点是:一要改进政府管理学校的方式,把该管的管好,把该放的放开,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更多地运用法规、政策、标准、公共财政等手段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二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与责任,重点是扩大省级政府统筹教育的权力,加强省级政府发展教育的责任,促进省域内教育合理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发展教育的积极性。
七、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6项保障任务。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二是保障经费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完善受教育者合理分担机制;加强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国家教育
书记、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都强调了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广大教师为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划纲要提出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规划纲要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措施:一是完善教师准入、退出制度,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优化教师队伍总体结构;二是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激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三是完善农村教师津补贴标准,加快周转宿舍建设,让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四是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办好师范院校,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第三,关于本届政府启动实施的10个发展项目和10项改革试点。这次规划纲要的一个突出特点,坚持远近结合,既设计好10年发展的长远目标,又注重搞好近期安排,让老百姓看得见、得实惠、有信心。规划纲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专门设计了本届政府启动实施的10个发展项目和10个改革试点。这是本届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重要载体。
为了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国家成立了由中央和国家机关20个部门组成的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措施,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统筹协调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还将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咨询论证。
八.深入学习贯彻领会全教会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推动河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不仅对推动我国未来10年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场壮观精彩大剧已经拉开了序幕。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要把战略构想变成美好现实、把各项部署变成
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和价值逐步得到认同,战略地位逐步提高。职业教育实现了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从传统的以升学为导向向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性转变,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规模持续扩大,办学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三是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河南省委、省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全省人民的强烈愿望,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加大投入,推进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前,河南高等教育薄弱,1978年,全省仅有高等学校24所,在校生2.73万人。目前,全省普通高校发展到107所,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27.9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02%,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四是民办教育快速发展,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基本形成。2009年,全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发展到7034所,在校生270.52万人。中外合作办学在校大学生超过6万人。五是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教师素质整体提升。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六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多元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逐步完善,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把教育摆在公共财政体系的突出位置,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生均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用经费支出逐年增长。
深入学习领会全教会精神、实施教育规划纲要,首先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要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提高认识,增强优先发展教育的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统一思想,坚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抓住关键,落实教育各个发展的任务要求。更新观念,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凝聚合力,明确发展教育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结合河南人口大省,受教育人口多的实际,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坚持“四个重在”,落实四大任务的基本工作思路。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努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
第四篇:2014-10-21昌邑市文山中学到我校考察
昌邑市文山中学到我校考察
10月21日下午,昌邑文山中学教育考察团一行14人到凤城高中考察交流工作。
卢校长在办公楼二楼会议室会见客人,并举行座谈会。座谈会后,文山中学的老师分头听课,进行教育教学交流活动。
座谈会上,卢校长向客人介绍了我校的发展历程和近几年来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情况。听了卢校长的介绍,客人对我校教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加赞赏,对我校自力更生、克服困难、滚动发展的历史和取得的骄人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校委会委员、高三年级主任李传成参加了座谈会。
第五篇: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景源教授应邀到我校讲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景源教授应邀到我校讲学
本站记者陈卓一报道
10月31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景源教授应我校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之邀在金明校区行政楼二楼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道路”的报告。报告会由该院教授吕世荣主持。
李景源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以及如何推进其发展等方面展开论述。他认为从国家、民族角度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到我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向等问题,并将对我国的发展道路产生重大的影响。针对西方国家所质疑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发展前景不确定论,李教授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价值观不断向国际注入非西方化的理念,这对欧美国家的价值观、国际经济金融秩序提出新的秩序和结构改革。李景源表示中国的价值观念日益成为国外政要关注的焦点,同时也随着国家地位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意义。随后,他简单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并结合四项基本原则和四个现代化建设阐述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李景源认为价值观就是历史观,并强调把握历史观对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的重大意义。最后,吕世荣引导大家深入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道路的关系,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关系等问题。
李景源,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从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现任《哲学研究》主编,《中国哲学年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核心论著包括《史前认识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主编)、《认识发生论》(合著)、《毛泽东方法论导论》(主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