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考试重点
一、名词 解释 1 农业 生产结 构 : 广义: 农业结构是指 农业生 产系统 内农(种 植业)、林、牧(养殖)、副及渔 五业的 比例关 系。狭 义: 种植 业结构(是整 个农 业生 产的 基础)是 指种 植业 内各 种粮 食作 物、经济 作物及 饲料作 物的比 例关系.2 可持 续农业 :是在不损害后代人 使用自 然资源 和享有 良好 环境的权 益前提 下,争取和 保持当 代人较 高的生 产率水平和 生活质量。这 种农业 在经济 上具有 活力,在生态 上是环 境友 好的,在 社会上 是公正 和可接 受的 3 气候生 产潜力 :(气候产量)是 指栽培 条件最 佳,即 作物 所需的各 种矿质 营养、水分能 充分供 应、病 虫草有 效控制,种和种植 密度适 宜, 仅仅是 气候条 件为限 制因素 时作物 所能 达到的产 量上限。4 复种 指数: 是指一定时期内,在 同一地 块耕地 面积上 种植 农作物的平均次 数,即年内 耕地面 积上种 植农作 物的平均次 数,即年 内耕地 上农作 物总播 种面积 与耕地 面积之 比。5 保护性 耕作: 部分取消铧式犁翻 耕,在 保留地 表覆盖 物的 前提下少、免 耕播种,以 保留土 壤自我 保护机 能和营 造机能,是机械化 耕作由 单纯改 造自然 到利用 自然、进而 与自然 协调 发展农业 生产的 革命性 变化。6 农业面 源污染 : 是指在农业生产活 动中, 化肥、农药、畜 禽粪便以 及其他 有机或 无机污 染物质, 通 过农田 的地表 径流 和农田渗 漏, 引起的 对水层、湖 泊、河 岸等生 态系统 的污染。7 劳动节 约型技 术 :以提高劳动生产 率为主, 从 而导致 活劳 动消耗节 约的技 术.8 资源节 约型技 术 :使活劳动以外的 其它经 济资源, 特 别是 土地的生 产率明 显提高 的技术.9 生态补 偿: 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 用生态 系统服 务为目 的,以经济手 段为主 调节相 关者利 益关系 的制度 安排。10 农 业的经 济效益 : 是指农业在促进 社会经 济发展 的效果, 包括农 业劳 动者 通过 农产 品交 换后 获得 的可 用于 扩大 再生 产和改善 生活的 利润, 以及 国家通 过农业 税、农 产品加 工等 从农业中 所获得 的用于 发展国 民经济 的资金.11 农业 的生态 效益: 是指农业 在保护 和增 殖资源 以及 改进 生态环境 质量方 面的效 果.12 农 业的社 会效益 : 是指农业在满足 人 类基本 社会需 求方 面的效果, 诸 如为人 类提供 食物、纤维、燃料、工业原 料和 就业机会 等.13 机 会成本 :人们在作出 抉择时 .所放 弃的其 他选择 中价 值最高的 一个。14 比 较优势 :若某个国家 能以较 低的机 会成本 生产某 种物 品.则表 示它在 该物品 的生产 上拥有
比较优 势。14 绝 对优势 : 是指某两个国家之 间生产 某种产 品的劳 动成 本的绝对 差异,即一 个国家 所耗费 的劳动 成本绝 对低于 另一 个国家。15 生物经 济平衡 点 : 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以公 共资源 形式 存在的生 物种群 数量会 稳定在 一定水平上,在这 个水平上对 其进行开 发利用 的收益 恰好等 于其成 本,这种经 济与生 物的 双重平衡 关系叫 作生物 经济平衡。16.环境 容纳 量(负载 力):一个稳定的 环境 条件 所允 许的 种群最大 值, 同其他 生态特 征一样, 具 有可变 性.17.拥挤效 应: 随密度上升而增 加对种 群增长 的不利 影响 18.最大持 续收获 量 :是指与资源再生 能力相 适应的,能长 久维持下 去的最 大收获 量 19 最 适持续 收获量 :由于生物资 源的更 新受环 境影响 而波 动,稳 妥的资 源收获 量应略 低于最 大持续 产量。这个量 称最 适持续收 获量。20.生 产者均 衡 :如果企业使用了 对于它 的产量 而言成 本最 小的要 素组 合,或者 对于 它的 成本 而言 产量 最大 的要 素组 合,则称 他达到 生产者 均衡。21.诱 致性变 迁理 论 :农业生产对于技术 的需 要,取决 于特 定经济中 生产要 素的相 对稀缺 性。22.复 种 :指在同一 田地 上一 个农 业年 度内 种植 两季 或两 季以上作 物的种 植方式。是 一种在 时间上 集约利 用土地 的种 植方式。23.多 熟种植 :在一年内,同一田 地上前 后或同 时种植 两种 或两种以 上作物 的方式,包括 复种、套作、间作 和混作。在 时间和空 间上土 地集约 利用的 方式。24.休 闲 :耕地在可种作物 的季节 只耕不 种或不 耕不种 的方 式,是复 种的相 对词。25.土 壤肥力 :是指土壤为 植物生 长发育 供应、协调营 养因 素(水分 和养分)和环 境条件(温度 和空气)的能 力。26.间 作 :在同一田地上同 一生长 期内,分行或 分带相 间种 植两种或 两种以 上作物 的种植 方式。27.套 作 :指在前季作物生 长后期 的株行 间播种 或移栽 后季 作物的种 植方式。28.化 感作用 :是植物与周 围环境 中生 物之间 的相互 作用,是植物 通过 释放 化学 物质 到环 境中 而产 生对 自身 和其 他生 物直接或 间接地 作用。二、简答 1.什么 是李 比希 矿质 营养 学说、养 分归 还学 说? 猪多、肥 多、粮多 ” 反映 出物质(N、P、K 等)上升式 循环,这在 什 么条件 下成 立(氮 从土壤 中移出 的 4 个主要 途径)?李 比 希的 矿质 营养 学说、养 分归 还学 说的 历史 功绩 在什 么方 面,对当 前有 什么影 响?(1)矿质 营养学 说 : 这个学说是德名 化学家 李
第二篇: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在1972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被提出讨论的,此后,“可持续发展”成为各种报纸、杂志、学术论著讨论的话题。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对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的解释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1可持续发展应当建立在成本效益比较和审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的发展政策和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经济的增加和可持续水平的提高。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应该过分强调经济增长,而是在此前提下保持环境的可持续性,实现社会公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应保持在自然与生态的承载力范围之内,使经济发展的利益增加到最大的可能的限度。从社会发展观角度而言,主张资源应当在当代人群之间以及与后代人群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从生态环境观而言,主张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之间的平衡,通过可持续发展使人类的发展与地球承载能力平衡,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在不断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重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发展是满足需求的基础和前提,停止发展人类就难以继续生存。可持续发展理论要兼顾社会公正、公平的原则。社会公正、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社会保障,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公正、公平是指应该公正合理对待每个人,并且每个人都有应该享受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环境利益带来的好处,无论性别、国际、社会地位、财富有何不同,在发展的机遇上都是人人平等的。
实际上,从本质上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是相互统一的关系。低碳经济发展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来进行,可持续发展要求政府转变传统思维模式理念来解决发展问题以提高发展德质量。政府应当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来指导低碳经济的发展,通过对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创新科学技术的和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优化和完善政策法规等措施,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理念的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罗慧,霍有光.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3
第三篇: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基优班论文
摘 要
垦区是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商品粮基地, 实施可持续发展农业, 对垦区的生存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的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重点集中于解决重大的稀缺农业资源和重大自然资源难题。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体系。
关键词:农业 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 农产品需求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基优班论文
1.前言
垦区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这样,就要求我们致力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留发展后劲,以促进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不断完善、进步。
总体思路: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职工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当前制约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1.1 当前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从种植业看,由于近几年单纯追求总量增加,简单扩大种植面积, 成片砍伐林地,大量占用草原、湿地,使林木、草原、湿地对环境的调节功能不断降低,气候变化异常,导致种植业生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增大;不科学的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土壤的有机含量不断降低;种植结构不合理,连续多年大面积种植几种作物,耕地不能得到科学休整。
从林业看,由于过度砍伐,林木蓄积大量减少,由于对林业投资极少,护林、养林、造林难以进行;耕地面积不断扩大,防护林建设却停滞不前,即影响了林业生产的持续经营,又对环境产生极大影响。
从牧业看,近几年各农场都在大力发展牧业, 由于受到比较效益的影响, 牧草地被耕地占用而逐年减少, 牧畜生存条件受到威胁。
1.2产业化落后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牵制
以种植业为例, 垦区近十年来粮食年均增长 10%, 国家定购、市场销售、内部消化各占总产的 30%左右。市场销售、流通渠道不畅, 品种、质量均无竞争力。内部消化种子、口粮又占用 40% 以上, 用于转化增值部分仅为总产的 14%。粮食加工能力仅以 3.4% 的速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基优班论文
护资源, 合理使用资源,才能发挥资源为人类服务的功能, 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减少对现有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使用, 保证现有资源的相对稳定。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 实现高产稳产;停止砍伐林地, 增加用材林和防护林面积;对非采草地和湿地进行适度开发。
3、对破坏生态平衡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治理,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土壤的科学结构是使其能够达到永续利用、发挥动植物最大利用效益的前提。以土地为依托生存的动植物是可再生资源, 它影响着土地的永续利用。
2.2 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有计划的开发农业资源
1、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首先, 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手段应从管理水平入手。其次, 加快科学技术的转化, 建立科学的农业生产体系, 持续挖掘农业资源潜在能力,保证不破坏资源和生态平衡。再次,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和标准程度, 实现技术设计标准化, 农机具技术状态标准化, 田间作业标准化, 农机管理标准化。
2、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农业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程度, 在保护农业资源的前提下, 就要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在目前情况下,首先,要保证现有耕地的数量。其次, 对自然资源应宜耕则耕, 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对林业资源应开采与护林、养林相结合,为保持水土,加大植树造林, 避免盲目开采、乱砍乱伐、毁林种地。为保证牧业的快速发展, 实现以牧促农,应确保牧业资源的稳定和提高。水资源是万物的生命,只有保持水资源的清洁, 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3、加快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单纯追求总量的增长, 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由单一的封闭型内涵生产向开发外延型的产业化经营转变。树立科技观念, 提高科技素质, 走科技兴农的发展道路;总之, 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为要求, 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基优班论文
3.5 坚持秸杆还田,陪肥土壤有机质含量
在经济转轨时期,应充分重视政策的引导功能,高效地利用土地,有效地培肥土壤,防止重用轻养的短期目标和行为。对在使用土地时注意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土地经营者,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激励,这将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良性程度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施用有机肥,能使土壤有机质始终处在动态平衡之中,这对土壤保持其良好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具有良好的培肥作用。因此,广辟有机肥源,实施秸秆还田,既可充分利用有机肥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又极大地改善了土壤的生态环境。
3.6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与发达国家70%~80%的比例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必须进行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积极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的节水技术;同时,搞好试点示范和制定节水灌溉方面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促进节水农业的发展。结论
综上所述,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垦区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为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提高农业投入的科技含量,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农业发展走向节约资源、提高效益、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资源、环境的保护,使资源和环境能永续地支撑农业发展,通过农业的发展促进资源和环境有效保护,使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有机的结合,既避免农业发展以破坏资源与环境为代价,又避免单纯强调保护而阻碍了开发、利用;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和方向,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生产环境,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选择适合垦区农场的现代化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四篇: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
32学时 2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涉及生态学、植物学、耕作学、遗传学、育种学、气象学、农村区域规划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是为了强化学生在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环境保护、农业高新技术、农村区域规划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进一步拓展农村区域发展的专业知识和宏观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中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解决农业区域规划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系统地回顾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历史,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体系。重点介绍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学科基础和理论基础,包括哲学基础,生态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和社会学基础。按照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技术体系,系统介绍中国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实践和主要技术要点。要求学生能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农业区域规划中遇到的问题,全面了解农业可持续理论和实际方面的最新进展。
三、课程理论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4学时)
本章重点:影响我国社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本章难点:人类是怎样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的1.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了解)
1.1.1人与自然关系历经的三个阶段
1.1.2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过程
1.1.3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1.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2中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压力(理解)
1.2.1中国人口、社会、经济的现状与面临的压力
1.2.2中国自然资源的现状与面临的压力
1.2.4中国的环境现状与面临的压力
3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理解)
1.3.1耕地面积减少和质量下降
1.3.2 各种资源日趋匮乏
1.3.3农业污染严重
第二章 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6学时)
本章重点:(1)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
(2)可持续农业如何适应气候条件变化
本章难点:引起气候变化的因子及其破坏作用机制
2.1全球气候变化的起因及趋势(理解)
2.1.1全球气候变化的起因及趋势
2.1.2引起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ive)
2.2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
2.2.1气候变暖对种植制度的影响
2.2.2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影响
2.2.3气候变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2.3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对策(掌握)
2.3.1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与对抗性措施
2.3.2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措施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6学时)
本章重点:深刻理解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措施。
本章难点:我国农业资源在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分资源和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现状和特点
3.1自然资源的类型与基本特征(了解)
3.1.1资源的定义
3.1.2自然资源的类型
3.1.3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3.2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概况(了解)
3.2.1气候资源
3.2.2土地资源
3.2.3水资源
3.2.4生物资源
3.3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掌握)
3.3.1不可更新和可更新资源的持续利用
3.3.2水、土、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四章农业环境问题与防治对策(6学时)
本章重点:如何根据农业环境污染的来源制订相应的防治对策。
本章难点:环境污染的因子及其污染作用的原理
4.1环境污染对农业的危害(理解)
4.1.1农业环境污染来源的类别
4.1.2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
4.2农业环境污染的防治(掌握)
4.2.1工业“三废”污染的防治
4.2.2农资残留污染的防治
4.2.3生活垃圾与畜禽粪尿污染的防治
第五章高新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6学时)
本章重点:了解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章难点: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现状与动态
5.1高新技术概述(了解)
5.1.1高新技术的定义与类别
5.1.2上世纪广泛推广的农业新技术
5.2生物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理解)
5.2.1在作物育种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5.2.2在畜禽育种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5.3信息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了解)
5.3.1信息高新技术的类别
5.3.2.信息高新技术与精确农业
第六章可持续发展与农业规划设计(4学时)
本章重点: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章难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模式及其技术规划
6.1规划与设计的意义(了解)
6.1.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要进行规划与设计
6.1.2农业环境多样性需要对发展进行规划与设计
6.1.3各部门的利益需要置于一个共同的发展战略之下
6.2农业生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依据与原则(掌握)
6.2.1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设计的依据
6.2.2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设计的原则
6.3乡村户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的内容(掌握)
6.3.1生态户的规划与设计
6.3.2生态乡、村的建设与规划
四、考核方式
课程结业的考核采用考试或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
五、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网站
教材: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华中农业大学翻印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边银丙)
第五篇: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推广科学技术等方面加大力度,从而进一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兴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形势还相当严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987年2月,布兰特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长篇报告中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了“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DenBos宣言”,即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发展宣言。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农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农业;是一种能够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的农业;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使用恰当、经济能够维持、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1994年7月,《中国21世纪议程》把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业投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二、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农业用水资源匮乏、土地盐碱化和农田污染等,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导致农业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下降。水土是农业的基础,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土壤中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丧失,使土地变得贫瘠甚至荒废;蚕食耕地,可以说直接剥夺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空间;农业水资源被污染,影响了农业灌溉,破坏了农业生态。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对草地的盲目开垦,使森林、草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能力减弱,也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工业“三废”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和不合理的使用,使农业耕地发生大面积板结,致使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
其次,导致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危害程度加剧。森林、草地的减少,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蔓延。水土流失,使河床、水库、湖泊等淤泥增加,河床增高、水库库容减小、湖泊蓄洪面积减少,加剧了洪灾。土地沙化,使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可以说,如果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不能彻底改变,中国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灾、成灾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最后,农业生物多样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下降,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维护它的平衡极为重要,保持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农业生态平衡的基础,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多年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使得许多地区自然资源调节功能弱化,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者消亡。由于土壤成分的改变和化肥、农药等在农产品中的大量残留,使一些本来应给人体增加营养的农产品变成了携毒品。农产品质量等级下降,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包括人们的观念落后,传统观念、习惯以及错误的认识致使人们环保意识淡漠,无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法制和制度建设落后;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不够完善和成熟;生态农业和节约农业发展不够等。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必须根据造成环境问题的各种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现阶段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截至2001年底,国家制定和完善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资源管理法律。同时,国务院还制定颁布了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30余部行政法规。这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既要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也要加快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的强大舆论。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要做到严格执法,强化法律监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严格执行生态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
同时,在法律进行完善的另一面,还要提高广大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就要求大力开展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方面,政府必须在各方面强调农业环境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发展生态环保农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向人们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激发人们从事环保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改变“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传统观念,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对人们有计划地进行环保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结构的调整要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来进行,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凭借自己的优势,发
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避免了结构趋同、供过于求、浪费资源,而且又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弊端。例如,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山区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发展特色农业,既可以发挥区域优势,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中部和东北地区积极发挥固有的粮食优势,多生产粮食,保持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保证粮食安全。这样不同的地区各有所长,实现优势互补,既提高了经济效益,满足了市场,又实现了生态效益,形成了合理的生产布局。
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通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我国长期存在的过度开垦和放牧使得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草原退化严重,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的生态建设工程。
同时,由于近些年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使得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为了切实保护耕地,稳定耕地面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通过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并附以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措施,切实保护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地数量。建立和完善土地资源资讯管理系统,开展土地资源的详查工作。
4.大力发展科技,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及技术服务,有效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不到50%,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仅为40%左右,氮肥利用率仅为35%,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17%左右。
“十一五”期间,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围绕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三大任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优势农产品核心生产、加工技术攻关。加大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力度。加强已有先进、成熟技术的中试、熟化、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创新推广机制,促进科技与农业经济紧密结合,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率和转化率。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农业科技新机制。最终使我国农业真正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综合生产能力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全面提高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水平
(一)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二)继续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三)强化环境执法监管。
(四)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和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二、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五)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
(六)严格化学品环境管理。
(七)确保核与辐射安全。
(八)深化重点领域污染综合防治。
(九)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十)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
(十一)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三、改革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
(十二)继续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
(十三)实施有利于
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
(十四)不断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十五)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十六)强化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