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的心情变化规律

时间:2019-05-13 12:2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周的心情变化规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周的心情变化规律》。

第一篇:一周的心情变化规律

一周的心情变化规律

加拿大心理学家、麦吉尔大学教授德比·莫斯考维茨曾作过一个有趣的研究,根据人一周的行为规律画出了一幅一周工作节律图,她认为,人的一周是有规律性的。周一到周五,工作节律大不相同,一周的前半部,人的精力旺盛,态度和行为比较激进;一周的后半部,人的精力逐渐下降,却也更易通融。

这样的结果也间接验证了医学界普遍流传着的一种人体循环“七日节律”的说法。古埃及人早在6000多年前就曾有过“七日神力”说,认为生命过程(包括疾病的征兆)有7天重复的周期性。医学上也充分证实了这一规律。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说过这样一句话:“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而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大部分医生认为:在一周的生理周期里,人体组织工作效能会发生明显变化,既表现在体力上,也反映在智力上。一般说来,星期一这天能力最低,表现为精神欠佳,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心绪不宁,之后逐渐恢复,精力充沛,体轻手巧,情绪乐观,思维敏捷,到了星期一,又转向衰退。

星期一

作为一周工作的开始,有人说,星期一是心理和身体的双重“过渡期”。双休日之后,人体的生物钟往往还没有调节过来,一下子从休闲状态切换到工作状态,总感觉有很多的事忙也忙不完,却偏偏又丢三落四。伴随着疲倦、头晕、周身酸痛、注意力不集中的“星期一综合征”,一周工作的开始如此令人懊恼。据了解,星期一迟到者增多、看病者增多、疲劳者增多„„

据加拿大心理学家德比·莫斯考维茨教授实际观察,星期一是员工请假的高峰日。请假的人数不但最多,制造请假借口的创意也最活跃。有人说他车胎被蜗牛扎了,爆了;有人说他外婆死了;有的人让外婆死了好几次,每次都是活不过星期一。

实验科学社会研究协会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42%的女性和36%的男性在一周的工作开始时感到上司让自己精神紧张。而很多单位有很多工作都是星期一做决定,牵涉到的个人或部门,就会感觉到比平时的压力要大一些,精神也相对紧张一些。

德国汉堡“耳目”市场研究所最近的一个问卷调查显示,近80%的德国人星期一早晨起床后情绪低落。

据德国《世界报》报道,德国雷根斯堡大学附属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于尔根·楚尔莱认为,原因不在星期一早上,而在星期天夜里。“问人们什么时候睡得最差,您总能听到同样的回答:星期天晚上。”楚尔莱说。为什么呢?人们在星期天就开始为星期一的烦恼担心了:起床、上班、干活。人们思前想后,无法安然入睡。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心理学研究所的节律研究者蒂尔·伦内贝格说,许多人在早晨都会受“社会时差感”折磨。

畅销书《幸福公式》的作者斯特凡·克莱因则认为,人们在周一早上情绪低落,这种感觉与囚犯的心态类似。克莱因说:“在星期一,我们在享受了两天自由后突然又得约束自己。”他认为,令人高度紧张的是被他人指使的感觉,“长期有这种感觉会让人生病,没有什么比能自由支配时间更幸福了。”数据:

东京女子医科大学的研究表明,周一的血压比一周当中的任何其他时段都要高。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由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引起的死亡率总会在周一早上达到顶峰。

星期二

刚刚挨过紧张、纷杂的星期一,很多事情好像缺乏一个清晰的脉络,据英国Bimuno保健品公司研究人员格拉哈姆·瓦特斯说:人们通常认为周一是整周中最糟糕的一天,但现在看来似乎不是这样。部分白领会轻松度过周一。他们和同事闲扯周末趣闻,同时调整精力准备进入工作状态。到了周二,他们开始走出闲散状态,着手处理遗留的电子邮件,安排本周工作计划,压力也随之而来,工作量和压力水平都将达到峰值。调查显示,大部分人在周二通常会放弃午休时间,加紧干活。

数据:

从德比·莫斯考维茨教授对人一周行为规律的研究报告看,星期二是主导性最高的时候。星期二工作效率最高,产出最大。据德比·莫斯考维茨教授求证,星期二下午也是网上求职的高峰期。求职网站的流量最大。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星期二10时到中午这段时间,人头脑最好使。

英国Bimuno保健品公司对3000名白领展开调查显示,周二11时45分为他们的压力峰值点。约20%受调查对象周二会加班到深夜以弥补之前未完成的工作。

据英国Bimuno保健品公司调查,职场人群普遍压力过大,约四分之一的人将压力归咎于工作量过大;超过十分之一的人表示工作时上司给他们带来压力;另有9%的人则认为同事让自己焦虑不安。

营养学家和美食作家菲奥娜·亨特说:“压力过大会影响饮食,从而使消化系统受损。”

星期三

星期三是一周的转折,延续了星期二的忙碌,周三职场人士已经完全适应了忙碌的工作状态,星期三的职场人士可以和“超人”媲美。同时,周三处在一周工作日的正中间,上一个周末的快乐已经远去,而下一个周末似乎还遥遥无期,人们仿佛坠入到“工作泥沼中”,心理兴奋度会出现下滑。

数据: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心理学家查尔斯·阿热力教授最新的研究结果表示,周三是人们情绪最低点。研究者调查了350名受访者后发现:受访者一周7天中间段更容易对实际问题感到焦虑和担心。

查尔斯·阿热力教授调查显示,周三接受的信息变多,极易造成信息焦虑,进入人们视线和大脑中的信息越多心理受到的冲击和负累也越多,致使人感到疲惫和焦虑。

据德比·莫斯考维茨教授分析,星期三的精力最旺盛,且思路活跃最具创造性。莫斯考维茨指出,这一天是制定战略、开展“头脑风暴”的最佳时间,也是决策技能最能得到发挥的时候。此时的人都会寻求一种平衡。在处理了两天内部事务之后,在星期三人们或许更希望和外界做一种交流以达到平衡。有鉴于此,她建议这一天可安排会议。

星期四

在经过了前三天高效率的工作、高强度的加班后,职场人士都已经身心疲惫,生理和心理都受到挑战,有人说,星期四属于“黎明前的黑暗”,就好比熬夜的人,凌晨四五点往往是最难熬的时候,跨过这道坎,便又海阔天空了。

数据:据德比·莫斯考维茨教授分析,星期四的时候,人的顺从性最高、最好说话、比较通融,这种时候去找客户,客户向你妥协也最有可能。

星期五

星期五了,你不妨留意一下,这一天里你完成的工作,在数量、质量上是否比平时都要高?一些在平时看来有些头痛、棘手的事情,在这一天里却比较容易OK。如果你是个最不情愿加班的人,碰到这天你会不知不觉地干过了点,直到有电话邀请才把你唤醒,你还会惊叹:“时间过得真快啊!”

数据:美国时代广场附近有一家餐馆,名叫“感谢上帝,今天星期五了”。这家餐馆据说是连锁的,在法国、英国已经有同样的主题餐馆,而且家家生意火爆,家家有人在那天喝得酩酊大醉。星期五到了,该发生的已经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也不会发生。

据德比·莫斯考维茨教授发现,星期五:最容易冒险。这一天参加其研究的人员喜欢进行高风险的投资。另外,熬到了星期五,人们总希望一周事一周清,一些一周内纠缠不清的事情这个时候来个了断。统计表明,星期五是炒人的最佳时间,最省心。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星期五这一天司机也更愿冒险,且有很多人赶时间参加星期五安排的工余活动。据司机体验,马路上最难开车的时间就是周一的上午和周五的下午。

专家解析

工作节律与心理息息相关人的心理也是有节律的,七天为一个周期。

“心理能量”周一最高

周六、周日大部分人对工作、对事业的愿望和欲望的兴奋度不够,而经过周末两天的假期,心理、生理都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休息,星期一的“心理能量”是一周中最高的,注意力水平也最高,这个阶段应该适合做一些难度比较大的工作。而神经兴奋度持续两天左右,周三出现下滑,星期四会出现疲劳症状,工作效率下降,适合做机械性的工作。作为工作日的最后一天,期待假期的心情也会致使兴奋度上升,因此,周五应该也是工作效率比较高的。

“心理动力”需要激活

大家普遍在星期一出现迟到、疲惫的情况,是因为经过周末两天的休息,心理暂时放松,需要一天到一天半左右的“被发动”阶段。而在星期二“心理动力”会逐渐被激活,所以,大家会感觉星期二的工作效率比较高。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可以采取措施,把“心理激活期”缩短。例如:不断给自己“周一要

精神饱满、情绪欢畅”的心理暗示;合理安排自己的双休日;周日晚上为自己下周工作做一个设想,周一的工作节奏不要太快,强度不要太大。

专家支招

每个人的心理节律、工作节律各不相同,如果留心,你总可以找到适合你一周的周期规律,应时而动,从而将效率发挥至极致。必要的时候,同事、上司、下属、客户、供应商一周的节奏规律也可以成为你了解的内容。选择在恰当的时间找恰当的人办恰当的事。

比如,千万不要在13日又恰逢星期五的这天给你的美国老板找麻烦,因为美国人从小就被传授说,星期五又恰逢13日的日子,绝对是个不吉利的日子。

又如,不要在星期五穿得过于正式、严肃和灰暗,因为那会让你的英国老板觉得你在向他示威,一起和你的英国老板享受CasualFriday(星期五便装日)带来的休闲。

再比如,星期四去找老板商谈加薪吧,那时候他还好说话。不过别忘了,你的老板或许也发现了此规律,正磨刀霍霍,准备星期五裁人呢

第二篇: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探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总结应用规律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数青蛙”儿歌导入

师;

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唱“数青蛙”的儿歌吗?咱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一只青蛙(4)条腿

两只青蛙(8)条腿

四只青蛙(16)条腿

八只青蛙(32)条腿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些算式很有(规律),那到底有着怎样的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课题:积的变化规律(揭示课题并板书)

师:你们觉得积的变化跟什么有关呢?(因数)

二、自主探究,探究新知

1、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

6×2=

6×20=120

6×200=1200

(1)师:在研究问题的过程过程中,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和表达,可以把这组算式分别说成(1)式,(2)式,(3)式。

(2)引导学生分别用(2)式、(3)式与(1)式比,观察因数和积分别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变化。

师:怎样变化的?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积也乘相同的数。

生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师:你们真能干!刚才,我们从上往下观察,发现了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那从下往上观察,用刚才比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具体应该怎么比呢?

2、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小,积的变化情况。

(1)师:如果这组算式从下往上观察,分别把上面的两个式子与底下的一个式子作比较,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全班汇报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3、通过观察、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已经发现的规律。

学生总结不完整时,讨论这个问题.得出结论:(课件出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这就是积的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记忆)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下面我们就要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进行一次数学擂台,准备好了吗?

第一关:火眼金睛

1、判断: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应该乘4。

()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10,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除以10。()

第二关:大展身手

2.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积就乘5.(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3,积就().(3)18x10=180,第一个因数除以2,第二个因数不变,这时积是()。

(4)两数相乘,积是300,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3,这时积是()。

第三关:随机应变

第四关:拓展应用

第五关: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节

五.送一首小诗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并不缺少数学,缺少的是发现数学的眼睛。

让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发现生活中的美,更要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创造生活中的美。

六.结束课堂

第三篇:《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学法指导:

1、自学

P51例3及练习九,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口算p54练习九第1题

小组内交流:你能说一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

比一比,谁算得快?(小黑板出示第1题)

学生比一比谁算的快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2、综合练习

(1)完成第6题。

你说出口算的过程吗?

学生表述口算的过程(多名学生说一说)。

(2)观察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学生先填空后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友情提示: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提高练习

1、要求完成第4、10题。(说一说解题的思路。)

①第4题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②做10题时先让生读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跳出常规思维进行创新.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口算乘法的方法:

(小组合作完成,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三、过关检测:

1、这些题你都会算吗?试一试。

5×3=

50×3=

500×3=

50×30=

500×30=

你发现了什么?请你比较一下,看有什么规律。观察前三个算式:

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扩大10倍、100倍,积就扩大几倍。(积扩大的倍数和因数扩大的倍数相同)

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缩小10倍、100倍,积就缩小几倍。(积缩小的倍数和因数缩小的倍数相同)

谁能将这两条规律合起来说?该怎么说?

如果把这三个算式中的3换到前面,结论又是怎样的?

这三个算式呈现出来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积会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运用规律。

我们在口算乘法中经常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如算200×60时

先算2×6=12,由于一个因数扩大了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了10倍,所以积12就应该扩大1000倍,积就是12000。

请你说说口算120×40时该怎样运用规律。

★3、在乘法算式A×B=C中,如果因数A扩大(缩小)m倍,因数B扩大(缩小)n倍,积C会怎样变化?(A、B、m、n均不为0)

★4、在乘法算式A×B=C中,如果因数A扩大m倍,因数B缩小n倍,积C会怎样变化?(A、B、m、n均不为0)

第四篇:商的变化规律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渭城区周陵苏陈寨小学 陈 琼

教材分析

1.商的变化规律 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矗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2.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比较相关算式的内在联系,探究、发现、验证并运用规律,既让学生掌握了商不变性质,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通过观察、分析、交流、合作总结商不变的规律。

3、利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点和难点 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利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揭示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你们知道孙悟空有一项特别厉害的本领是什么呢?(生:七十二变)不管孙悟空怎么变,它还是谁?(生:孙悟空)

2、师揭示新课:

数学知识也有这些变与不变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些变化规律。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阅读教科书93页内容。

1、独立完成93页上面的两组题。观察每组题中什么数变了,什么数没有变。有什么规律

2、完成93页上面的表格,思考课本提出的问题

3、自学完成后,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8分钟后检测,比谁自学效果好。

四、探究体验,建构新知

(一)探究商随除数(或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1、组织小组讨论:在刚才两组算式中,藏着很有价值的数学知识,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小组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组算式进行研究。小组讨论:

(1)仔细观察被除数、除数、商,你发现了什么?

(2)从上到下任选两个式子比较,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什么发生了变化?(3)从下往上看,任选式子比较,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什么发生了变化?怎样变化?

3、汇报交流,总结归纳商随被除数(或除数)娈化的规律。

4、师:通过刚才大家的发现与交流,我们看到在被除数不变时,商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在除数不变时,商又随着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假如要使商不变,同学们猜一猜被除数、除数该怎样变化?

(二)探究商不变的规律。

1、完成教科书93页的表格

2、学生交流。

3、引导学生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4、师:认真观察这一组算式,当商不变时,你发现被除数是怎么变化的,除数又是怎么变化的?验证一下你刚才的猜想。(1)生结合表格说出商不变的规律(2)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这一规律 对比观察小结商的三个变化规律

1、引导观察三组算式,商有在什么情况下变,在什么情况下不变呢?

2、生总结汇报。他们的变与不变是有规律的。正如我们刚才总结的那样。在今后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在商不变时还应注意“0”除外。

三、应用练习,拓展提升

1、口算(根据每组第1题的商,口算出下面各题的商)100÷5 15÷3 72÷9 100÷10 60÷3 720÷90 100÷50 120÷3 7200÷900

2、填空。

120÷30=(120×3)÷(30×□)60÷12=(60÷2)÷(12○2)200÷40=(200×□)÷(40○5)150÷50=(150○□)÷(50○□)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6300÷700=□8100÷300=□200÷25=□

4、师:认真观察这一组算式,当商不变时,你发现被除数是怎么变化的,除数又是怎么变化的?验证一下你刚才的猜想。(1)生结合表格说出商不变的规律(2)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这一规律 对比观察小结商的三个变化规律

1、引导观察三组算式,商有在什么情况下变,在什么情况下不变呢?

2、生总结汇报。

他们的变与不变是有规律的。正如我们刚才总结的那样。在今后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在商不变时还应注意“0”除外。

三、应用练习,拓展提升

1、口算(根据每组第1题的商,口算出下面各题的商)100÷5 15÷3 72÷9 100÷10 60÷3 720÷90 100÷50 120÷3 7200÷900

2、填空。120÷(50○□)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30=(120×3)÷(30×□)60÷12=(60÷2)÷(12○2)200÷40=(200×□)÷(40○5)150÷50=(150○□)÷

6300÷700=□8100÷300=□200÷25=□ 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我根据教材的安排,让学生计算、分析、对比三组不同的算式,发现总结出商的变化规律,然后再利用规律进行判断、计算。一节课下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三条规律学生能够有所感知,有所了解。但掌握得并不是非常好。似乎教学内容太多,学生一下子消化不了。做练习时容易将三条规律混淆使用,出现错误。我想如果能对教材进行分化处理,将三条规律分两节课来上,那么一定可以免去许多“亡羊补牢”的遗憾。可以在第一课时安排 “商不变的性质”,在学生已掌握的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举例、猜想、验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轻松得出、牢固掌握商不变性质。为简便计算及分数基本性质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下一节课学习商的其他两条变化规律(除数不变和被除数不变)树立信心。相信下一课时商的变化规律学生会更加明晰,并能利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而不会将规律张冠李戴。

文具店――小数乘法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渭城区周陵苏陈寨小学 陈 琼

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元、角、分与小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和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教材通过“文具店”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对“买4块橡皮多少元”展开讨论,列出算式。再让学生探索0.2×4等于多少,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材呈现的方法都是利用了乘法的意义,分别运用了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和借助直观模型得出了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三种方法展开讨论,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列出小数乘法算式以及得出结果,学生不会有太大困难,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联想到整数乘法的意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小数乘法的意义。所以针对这一点,教学时在“文具店”里添加上书包15元这一条件,让学生列出整数乘法,然后与小数乘法做对比,使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能力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结合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难点:能够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得数。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新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小数的有关知识。今天这节课咱们就利用相关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请看屏幕。

(课件出示主题图 :笑笑高兴对大家说“欣欣文具店开业啦,我们一起看看去!”;淘气说“都有哪些物品呢?”)

师:欢迎光临,进来看看吧。――-指名说说都有哪些物品。

师:新店开张,大吉大利!价格一定很优惠哦。那,你们都准备买点什么呢? 生1:我想买2把尺子。生2:我要买1个书包。

师:就一个啊?机会不多,数量有限,欲购从速。再来一个吧。生3:我买3块橡皮、3个练习本。

师:还是人家大方,一口气买三,回家就去搞批发!(学生情绪十分高涨,纷纷举手发言。)师:哎,你们还没有付钱呐?

生4:老师,你没有告诉我们物品的单价,我们怎么付给你钱啊?

师:光顾着高兴啦,还没有告诉大家每个物品的价格呐。(课件出示价格 指名读一读)

师:现在,你们根据图中的信息,和刚才你们要购买的数量,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一个书包15元,买两个书包多少元? 生2:一块橡皮0.2元,买3块橡皮多少元? 师:第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怎么列式计算? 生:15×2 师:表示什么意义? 生:表示2个15相加。

教师板书:买3块橡皮需要多少元?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师:把你的想法写出来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二、探究新知,自主构建

1.学生先独立列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师:有解决的方案了吗? 2.学生汇报:

生1:(方法1)0.2×3 生2:(方法2)3×0.2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一块橡皮0.2元,求3块橡皮多少元就是求3个0.2是多少。生2:我也是这样想的。

师:你们太聪明了,那0.2×3表示什么意思? 生1:0.2×3表示3个0.2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学生汇报如下:(方法3)0.2+0.2+0.2(方法4)0.2×2+0.2(方法5)0.2+0.2×2(方法6)0.2元=2角 2×3=6(角)6角=0.6元

师:你们喜欢哪种算法?(大部分同学说喜欢用乘法)师:为什么啊? 生:比较简便啊!

师:还有别的算法吗?(教师环视四周,一个学生举手了,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

(方法7): 0.2 × 4 0. 8 师: 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小数乘法可能与整数乘法列出的竖式应该一样,就是多了一个小数点。

师:看到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小淘气也不服气,他也想出了一个与你们不一样的算法。请看屏幕(课件显示:先出示一个平均分成10份的空白长方形)0.2元 0.2元 0.2元 师:你们看懂了他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1:他把一个长方形当作一元钱,平均分成10份,每一小格就是0.1元。师: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生2:涂2小格就是0.2元,表示一块橡皮的价钱。一共涂6小格就是0.6元。师:看来小淘气的想法和大家的想法也是一样的,也是求3个0.2是多少元。师:现在谁能说说小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相互补充,尝试着说出小数乘法的意义。教师板书: 小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

三、运用模型,深化拓展 1.基本练习: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完成“试一试”的1、2两题,涂一涂、添一添。(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汇报:谁愿意把你自己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学生展示结果,并说明理由。(学生填写的很正确,说的也很流畅)

师:你和她的一样吗?那就请你在这道题旁边打一个五角星奖励自己吧。2.提高练习:

师:请同学们完成书上的“练一练”,完成好了与同桌的交流一下。汇报“练一练”的第1题:

师:你是怎样计算4×0.3的?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1:我是把4×0.3变成0.3×4来计算的。

生2:我就是用竖式来计算的。

生3:我是用4×3=12,再在2的前面点上一个小数点

师:你们真的很棒啊!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吧。汇报“练一练”的第2题:

先请一名同学展示自己的结果。

师:0.01×10表示什么意思?0.01×50呢?那0.01×100、0.01×1000呢?

学生根据小数乘法的意义进行了说明。

四、总结全课。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对到商店购物并不陌生,所以创设一个新开张的文具店的情境让学生模拟购物,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生活经验提出有关数学问题――需要付出多少元,为后面的学习创设好条件。(2)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构建生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空间,让课堂教学不再是“文本教学”――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科书等,而是一种“体验教学”――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 “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生成” 和“开发”,不拘泥于教材中的例题与形式,放开让学生大胆的探索和表达,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3)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0.2×3的结果,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本节课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不仅运用了已有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运用了类推迁移的思想列出了小数乘法竖式,这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与设计。这对于我今后的教学设计与学情分析给予了很大的启发与思考。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买文具》教学案例

背景与导读:

高效课堂,就是要求在课堂有限的40分钟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怎样提高课堂单位效率,是我们每一个钟情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提高课堂单位效率,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活跃的课堂氛围和在这一个氛围下协调的师生互动以及有效有序的课堂实践活动。基于这一点,《买文具》这一节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积极和教师、和同学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开展有趣有效的课堂实践活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人民币在生活中广泛的使用,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本节课以汶川大地震后还有很多地方的朋友缺乏必需的文具用品,淘气、笑笑和小朋友为灾区小朋友购买文具为情境展开。课堂首先出示一组大地震中学校倒塌和被掩埋图片,然后是一张灾区小朋友在教室里认真学习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两个主角淘气和笑笑。淘气和笑笑准备为灾区小朋友购买一些文具送给灾区的小朋友。购买文具需要什么?购买文具需要人民币。这样设计一是为了情境的展开,二是让学生明白人民币的作用,感受到人民币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揭示课题。第二环节结合生活经验,以观察和分类为主线,组织学生认识人民币。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而且渗透了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第三环节,模拟购物,巩固提升。回归生活实践,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创设到丁丁文具店购买文具情境,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的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自主的选择商品、购买商品,通过付款、找钱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的一个思想小结,渗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P70、71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观察与操作活动中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3、培养学生把人民币的知识应用在生活中的意识,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教学重点:

1、结合购物情境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2、会用小面额人民币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教学难点:会用小面额人民币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投影仪 学具:每人一套模拟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CAI:出示灾区有关学校图片和儿童在艰苦环境下学习的照片:由于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肆意破坏地球,地球愤怒了,灾难发生了。好多和我们一样大的小朋友的学校在灾难中倒塌甚至被掩埋。至今,还有好多小朋友在这样的教室里坚持刻苦学习。

学生仔细聆听,进入情境

提问:看看我们的教室,再看看这些小朋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淘气和笑笑看到灾区的小伙伴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都能坚持学习非常感动,下定决心要向他们学习,同时也准备为山区的小伙伴购买一些小文具。(板书课题:买文具)

2、提问:购买文具需要什么?生:钱、人民币

师:对,我们国家用来购物的钱币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揭题,板书:认识人民币。

二、结合生活经验,认识人民币

3、活动1:自自主介绍人民币 课件出示人民币

师:你认识这些人民币吗?

指着五元人民币,提问:这是多少钱?你怎么认出它是5元的?它以什么颜色为主?它的正面和反面有些什么图案?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人民币吗? 生1:这是 人民币,它以 色为主,它的正面有,它的背面有 ; 生2:这是 人民币,它以 色为主,它的正面有,它的背面有 ; „„

相机进行爱护人民币教育:人民币上有国徽,它代表着我们伟大的祖国,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

4、活动2:我说你拿。

师:请学生依次拿出:5元、2角、2元、1元、5角、1角、5分、2分、1分的人民币。

相机教学:1元、5角、1角的人民币既有纸币,也有硬币。

5、活动3:分一分

师:请你把你刚才拿出来的人民币分一分类,可以怎么分呢?动手分一分,在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拿出相应的人民币分类(1)独立分类(2)同桌交流 课件展示学生分类: A:纸币和硬币;

B:几元的一类,几角的一类对了,我们可以把几元的分一类,有„„?(教师手指,学生齐读)几角的分一类,有„„?(教师手指,学生齐读)相机教学: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元 角 分 C:5元5角5分分成一类„„

6、淘气和笑笑带着一些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来到的丁丁文具店。想知道他们的钱包里面都有多少钱吗?

课件:笑笑和淘气的钱包(预设:笑笑钱包里面装有1张1元人民币,淘气钱包

里装有10张一角人民币)

师:淘气看到自己有这么多张,觉得自己的钱肯定比笑笑多,很得意。大家帮忙比一比,到底谁的钱多?

生:一样多,因为1元就等于10角,10角也等于1元。

师:也就是说1元可以换10角,10角也可以换1元。那1角可以换多少个一分硬币呢?

生:那1角可以换10个一分硬币

相机教学:1元=10角 1角=10分 板书,齐读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7、出示71 页填一填(1)小题引导学生一起完成。请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8、指导学生完成P71:第(2)题:先认一认,你知道这里一共有多少钱吗?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引导学生小结:先把几元的和几元的相加,几角的和几角的相加,然后把它们合起来。

9、你知道这是多少钱吗?课件出示p71第(3)小题 活动4

10、考考你:我说钱的数目,请你拿出。请同桌合作一起拿出相应数量的人民币。同桌合作拿出相应数目的人民币

四、模拟购物,巩固提升 活动5

11、来到了丁丁文具店。笑笑先买,拿出了1元钱。如果是你,你会用这1元钱买哪一个学习用品呢?指名说

师:钱用完了吗?大家都来当丁丁,帮忙把找的零钱拿出来。当学生正确的找零后提问:你怎么知道的? 生:用1元钱减去买文具的钱就是了。

师小结:对了,用我们的钱减去物品的价格就是应该找回的钱;

12、师扮演售货员,请学生参与购物游戏。你猜笑笑可能买什么?大家帮忙找零。

13、淘气看到笑笑都为灾区小朋友献爱心了,它也不甘落后,瞧它拿着红包走来了,:“丁丁,我想买一个卷笔刀”?够不够?

师:不够怎么办?谁知道他差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用文具的单价减去1元就是还差的钱了。引导小结:用物品的价格减去我们手中的钱就是差的钱

14、集体购物游戏。

淘气和笑笑号召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拿出自己的零花钱买学习用具,为灾区伙伴献爱心。

你想为灾区小朋友购买什么文具?你准备怎么付钱?

还有哪些同学也想购买这件文具,你是准备怎样付钱的?请几名学生与老师完成购物游戏

15、同桌相互游戏,一人卖一人买,再交换(不限制价格)

四、升华小结、宣布下课

课件:小朋友领到学习用品高兴场景

灾区小朋友收到你们赠送的文具高兴吗?你们高兴吗?为什么你们也会感到高兴。学生回答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我创设了真实的数学活动,有学生自主介绍人民币活动,有渗透分类思想的同桌合作对人民币进行的分类活动,有师生、小组、生生之间开展的互动购物活动。活动中学生兴趣高涨,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学生在买卖之中互帮互学,在付币、找币中体验购物过程,积累经验,加深知识的实际应用,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课堂真正高效。

四年级上册《中括号》教学案例

渭城区周陵苏陈寨小学 陈 琼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77页

教学目标: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掌握含有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能准确规范计算有关算式题,感受数学符号的奇妙。教学重难点:1 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2 正确解答带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试题.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创造

师:孩子们,请看过来—— [板书:1 2 3] 师:我写的什么? 生读:1 2 3 师(笑着说):谁不认识!是吧?我写了3个数,也可以说我写了3个数字。这些数字叫什么数字呀? 生1:这些数叫自然数。

师(肯定地):对!如果看作3个数的话,这些数是自然数。但是它们也是数字,叫什么数字知道吗? 生2:阿拉伯数字。

师(赞同地):对!有同学知道阿拉伯数字是哪国人发明的吗?(最好学生能说出来)生:是印度人发明的。师(询问地):有没有不同意见?(生或许赞同或许不解。)

师(欣赏地):大家真了不起!一般人都会认为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其实呢——

生(争抢着说出):是印度人发明的!师(点头,带着疑惑):为什么会这样呢?

(大部分学生脸上露出疑惑,少部分学生急切地要举手发言。)

生1(十分自信地介绍起来):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这没错!但是印度人发明之后传到了阿拉伯国家,阿拉伯人又把它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就以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所以后来人们就叫这些数字为阿拉伯数字啦!(同学们请为他精彩的讲解热烈地鼓掌)

师(与学生一起为他鼓掌):说得真好!每一个简单的符号背后都有一个不简单的故事!

师(再次神秘地走近黑板):现在请看——(师将板书进行调整:18 2 3 6=18)(学生开始小声询问:什么意思呀?)师(对着这些学生):对呀,什么意思呢?(师贴出题目要求:添上适当的符号使等式成立)学生思考.师:好,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1:18÷2 +3 + 6=18 师:行吗?快速算一算——

生(18÷2=9,9+3=12,12+6=18;):对!对!没错!师(我真为你骄傲):一炮打响!

生2(按捺不住,起立发言):还有——18 +2×3—6=18 生(很多学生点头称是):和我的一样!我也这么想的!

生3(自豪而兴奋地站起来):还有呢——18×2÷ 3 +6=18,18×2=36,36÷ 3=12,12+6=18(学生热情越来越高)

师(遗憾地):还有很多,那我们就先算到这!后面还有更有趣的题目等着大家呢——

(板书:18 2 3 6=81)(学生迅速动笔计算)

师(适时评价):虽然没有声音,却真的让人感受到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境!“要=81,九九八十一——”

(立刻有学生举手了,举手的学生多起来,指名汇报。)

生(高兴地讲解起来):18÷2=9,后面再凑一个9,用3+6=9,然后两个9相乘,也就是18÷2×(3+6)=81 师:一点就通,还真难不倒大家了!

(师又轻轻地走到黑板前,神秘地把“=81”改成“=1”。)(学生思考)

生:很简单嘛——刚刚的算式前面等于9,后面也是9,中间乘号改除号就可以啦!就是18÷2 ÷(3 + 6)=1(很多学生也赞同)

师:刚刚这位同学用到了一个小括号,这小括号有什么用?

生:因为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的计算。

师(微笑着):对呀!我们要除以9,而不能先算除以3了,小括号里面的算式要先算。

生:小括号是改变顺序的!

师:对——小括号的作用在于能改变运算顺序!看来我们同学对于数学的知识学习都非常棒!师(稍顿,思考着):那么再想一想除了把乘号改成除号,还有没有其它办法?(学生们安静地思考,教师静静地等待着,过了一会请一个学生到前面写一写。)生:18÷〔2÷(3 + 6)〕=1 师(环顾学生们,轻轻地询问):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师:同意他写的吗?(学生们有的点头,有的满脸疑惑地摇头。)师(手指中括号):这是什么啊? 生(一部分异后同声地):中括号!师(惊讶地):你们都知道?学过了?

(知道的学生开心地摇头表示没学过)师(佩服地):没学过都知道了?!很了不起!(板书课题:中括号)

师(疑惑地):中括号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加个中括号?

生1:中括号也能改变运算顺序。但是应该先用小括号,不够用时才用中括号。(最好是学生说,如果学生答不出来可师说)生2:我是这样想的,我想先算后面的2×9的乘积,然后再用18÷18得到1,小括号用完了,所以才加个中括号,否则没法算了。所以我想中括号的作用于小括号作用一样,是改变运算顺序的。师:看来你不但会用,还能把道理说清楚,真棒!第一位同学是不是也是这个意思呀? 生:(点头。)

师:作用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什么? 生(纷纷说):中括号里面有个小括号

师:是呀,里面的小括号就好像我们里面穿的衬衣,中括号就相当于笔挺的西装,有人穿件衬衣外面再套件衬衣吗?!(学生被老师精彩的比喻逗笑了。)

师:是不是所有同学都会算这算式呢?小组内说一说。(学生积极地开始组内发言。)

生1:先算小括号里的计算,再算中括号里的。师:中括号里面算完了呢? 生齐答:再算中括号外面的。

师:好的,会不会写呢?刚才这位同学已经写过一个中括号了,大家来评一评。生纷纷发表意见建议——

师:大家能不能也写一个更漂亮的中括号呢? 生自信而大声齐答:能!师:好,打开本,写一写。

(学生动笔写中括号。写的过程中老师也板书一个中括号。)

师:同桌相互欣赏一下,看他写的怎么样?再欣赏一下老师写的,看看怎么样?

二、讨论中理解

师:刚才我们一起玩了个游戏“添上符号”!游戏中我们明白了要改变运算顺序,有时候不但要用到小括号,甚至还可能用到中括号。老师这有几道题,看一看,能不能说出运算顺序,再把得数算出来。师贴出一些题目 90÷10+5×2

90÷(10+5)×2

90÷[(10+5)×2]

生1:先算90÷10得9,再算5×2=10,最后把两个得数相加等于90。生2:先算小括号里的10+5,再算90÷15——得到6,最后算乘法得12。师(巧妙地评价):这个同学特别认真,刚才回答问题时,她停顿了一下,我想是在思考两个容易混淆的计算——一个是90÷15=6,一个是80÷16=5。今后我们把它们计算得熟练些就更好了。

生3:10+5得15,再算15×2得30,最后计算90÷30=3。

师:刚才有同学在发言时都把(手指除号)“÷”读成“除”,正确读法是—— 生齐:除以!

师:对,“除”和“除以”可是大不一样,大家要记得正确的读法呀!师:刚才我们都能正确计算这些题了,现在算完以后有没有什么想法? 生1:我发现数和运算符号没有变,第一题没有括号,第二题有了小括号,而第三个题却有了中括号。生2:我发现得数也不一样。

(一个孩子受到启发,兴奋地站起来。)

生3:我发现因为有了小括号和中括号,所以运算顺序不一样了,这样计算结果也就不一样。

(其他学生听后频频点头。)

三、尝试中规范

师:刚才练过三道题,有同学就说“呦,这有中括号的题可真好算!”这三个题虽然步骤比较多,但是都可以口算,但是我们有时在计算中会遇到比较大的数,有的计算比较复杂,那就需要我们有步骤、有层次地把它算出来,怎么办? 生(纷纷争抢着回答):用脱式计算!师:是这样的!下面这道题——(板书贴出42×[169-(78+35)]的算式)师:脱式计算怎么做?自己动手试一试!

(学生积极打开本子开始计算,师巡视学生的计算。)(师选择几位学生的做法投影出来进行展示。)出示做法1: 42×〔169-(78+35)〕 =78+35 =169-113 =56×42 =2352 出示做法2:

42×〔169-(78+35)〕 =42×(169-113)=42×56 =2352 做法3:

42×[169-(78+35)] =42×[169-113] =42×56

=2352(生找出三种算法的不同,看看哪种更科学)师(微笑着):看来同学们说得都挺有道理的,没有小括号就没有中括号。有没有看到哪个人穿外套不穿衬衣呀?!

师:这个中括号虽然看起来不怎么舒服,但它表达了更多的信息!首先表示到这一步已经把上面一步的小括号算完了,还表示上面的中括号直接落下来不容易

错。所以呀,虽然两种写法都对,但是一般都写中括号。

四、质疑中发展

师:算过三道题之后,小淘气觉得中括号很好用,写出了这样一些算式,大家看师板书贴题(36+24)÷15〕+18 320÷〔5×(26-18)〕 24×〔19-(2×6)〕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算式在保证运算顺序不变的前提下,哪些括号可以去掉?(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举手要回答。)生1:第一个可以去掉中括号。生2:第二个不能去掉。

生3:第三个可以去掉小括号,然后中括号改成小括号。

师:看来我们的数学表达也象歌里唱的一样“该出手时就出手”!简洁是数学永远的追求!那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生齐:中括号!

师:又为什么要用中括号? 生齐:改变运算顺序。

师:是不是有了中括号就行了呢? 生七嘴八舌:不是!还有大括号!

师:如果用了大括号还要再改变运算顺序呢?

。师:在数学上一般用到大括号就可以了。但是在计算机的程序里面并没有这些中括号、大括号,都是一个一个的小括号,一个小括号不够用外面再套一个小括号,不够再套一个小括号!

(很多学生感到很神奇,不禁发出惊叹声。)

师:的确很有趣的!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再去查找资料。

第五篇: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是教师资格考试中高频考点之一,同时也是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定义中去整体把握每一条规律,同时与其他规律进行区分从而加深理解。

一、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也就是说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等适应环境的一个过程。比如说我们经常说地“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我们刚进入到一个香的环境之中,会有一种香气扑鼻而来地感觉,但是在这个香的环境之中待久了,慢慢就觉得没那么香了,这种变化就是一种嗅觉的适应,香味持续作用于我们的嗅觉所引起的变化。

除了嗅觉的适应典型的还有视觉的适应,视觉适应有两种,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指的是我们从明的环境到暗的环境中,视觉对暗环境的适应。比如我们白天走进电影院的时候,刚开始什么都看不到,但是会发现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看到东西了,这就是暗适应。为什么在黑暗的环境中慢慢就可以看到东西了?可以把我们的视觉比作一台照相机,在暗的环境中要拍到影像的话需要接收更多的光线,所以我们的视觉在暗的环境中对光的感受能力逐渐提高。

相反,明适应指的是我们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中,视觉对亮环境的适应。比如我们看完电影走出电影院的时候,会觉得特别刺眼,但是慢慢就会好一点。这个过程就是明适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视觉不需要接收那么多光照就可以看到东西,所以我们视觉对光照的接收能力要适度降低。比如说刚刚从废墟中出来,眼睛都要遮一块布,就是一个明适应的过程。

因此,在感觉适应这里,抓住定义中的特点,重点把握明适应和暗适应。

二、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指的是不同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 对比。从定义中我们要知道,感觉对比会出现两个刺激物。感觉对比又分为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同时对比,是两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所引起的变化。比如说,秋香和石榴姐同时出现时,我们会发现秋香更加的漂亮,这就是两种刺激同时出现所引起的变化。

继时对比,是两个刺激先后出现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所引起的变化。比如说,先吃药再吃 糖会发现糖更甜,这个变化就是糖和药两个刺激物先后出现所引起的。

因此感觉对比要把握一个特点他有两个刺激物出现,并且同时出现所引起的变化叫做同时对比;有先有后出现叫做继时对比。

三、感觉后效

感觉后效,指的是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从定义中抓住它的关键点,也就是“停止”两个字。也就是说,刺激物已经对我们不起作用了,但是它还会对我们的感觉有影响。比如,我们盯着灯泡看一段时间,然后闭上眼睛,会发现眼前仍然有一个小亮点存在。这就是感觉后效,闭上眼睛意味着灯光对我们的视觉已经停止作用,但是眼前还有一个小亮点,说明它的作用还会保留一定时间。

四、感觉的相互作用和补偿作用

感觉的补偿作用,是当某些感觉失却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比如当我们视觉受损以后,听觉或者触觉特别灵敏,这就是感觉地补偿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也叫做联觉,指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比如我们夏天看到蓝色会觉得特别清爽,蓝色作用于我们视觉,同时觉得清爽是引起了肤觉;再比如说,我们用刀片划铁棍的时候,听到刺耳地声音,会引起一种全身发冷地感觉。有时候我们听到一首歌会觉得非常甜蜜,这也是一种联觉。简而言之,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就是联觉。

下载一周的心情变化规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周的心情变化规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牙舟小学陆海鸥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三单元的内容,我在上课前进行了认真备课,并向其他教师虚心请教,精心编写了教案,较好地完成本节课......

    商的变化规律

    商的变化规律(四上) 本节课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习了比算乘法和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旧教材相比,本知识点作了适......

    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王景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七册58页例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

    积的变化规律规律

    一教材分析 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安排了积的变化规律的例题学习,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理解小数......

    动词第三人称变化规律

    八年级历史上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领导虎门销......

    积的变化规律

    1教学目标 评论 . (1)通过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

    《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学情与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乘法运算中......

    月相的变化规律(合集)

    月相变化规律 1.约在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此月相与太阳同升同落,即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