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突破停滞》读后感
许多朋友都在追求晋升,这是值得肯定与鼓励的。问题在于晋升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如果面对复杂问题而头脑简单,如果一心一意只想晋升,那么就有点迂腐了。这对个人发展是很不利的。
正如书中所说,职务总是供大于求的一份差事,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型停滞”.既然求者众、供者寡,那就要想开一些,不要在这方面拼死拼活。许多人都在竞选美国总统,难道当不上总统就不工作与生活了吗?我看他们都不会那么傻。阿里不会,小布什也不会。经济规律告诉我们:竞争越激烈,付出的成本就越高。晋升也是这样。既然那么多同事都想争取一个职位,那么为获取那个职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了。试想一下,要是付出了很大代价而得不到那个职位,这种努力值得吗?
在正常情况下,权力发展与能力发展应该是平衡的。一个人如果能力很强,当然可以追求更大的权力;要是能力有限,追求权力就有点盲目了。晋升后虽然权力更大、利益更大,但担负的责任也更大了。面对这么大的责任,你干得了吗?你不觉得干起来受罪吗?反正我主张能力大于权力,而不是相反。
晋升与否也不是单纯看一个人的能力。比如:有时要考虑年龄因素,有时要考虑性别因素,有时要考虑党派因素,有时要考虑性格因素等等。提拔一名干部是要顾全大局的,许多因素都应该考虑。一个人要是只知道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要是只因看到能力不如自己的人被提拔就耿耿于怀,那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也不要把晋升都看作领导正确决策的产物。有些单位的领导偏偏任人为亲,这不是很容易就能纠正的。如果有人非要在这方面论个谁是谁非,那就有点自不量力了,这是跟自己过不去。
一个人如果能够在技术或业务方面有所发展,那么就大可不必去追求晋升。晋升无非是为了拥有更大的行政权力,而行政权力扩大与技术或业务方面的能力提升毫不相干。
技术或业务能力与行政能力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行政能力是与上下左右的人周旋的能力。行政职务越高,要求你的人事周旋能力越强。有些人可能在技术或业务上是一把好手,只要一当上领导就相形见绌了。这种人天然就不是当官的料儿。要是自己不是这方面的料儿,趁早死了这份心。
千万别把不能晋升当成世界末日。俗话不是说“条条大道通罗马”吗?你只要想实现个人价值,那就有多条道路可走。比如你可以继续钻研技术或业务,可以在工作之余多学点新知识、交点新朋友,可以在工作之余开辟点新事业,可以要求换换工作岗位,也可以申请调换单位或干脆自己去创业。
官本位的社会存在决定了许多人的官本位意识。要知道这种意识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往往使许多人一味地追求晋升而不能自拔。天地本来是宽阔的,而他们的心眼儿太窄了。
但愿各位朋友别为晋升太用心。你不是要实现个人价值吗?那就直接追求个人价值吧!要知道晋升不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道路或最好道路。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好道路应该在广阔的市场中而不是狭小的官场中寻找。
第二篇:数学学习中的“停滞现象”及其突破
数学学习中的“停滞现象”及其突破
泰州市大冯初级中学陈栋
不少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在七年级时呈稳步发展的趋势,可是到了八年级,却出现了停滞状态,我们把这种学习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称做学习中的“停滞现象”,学生学习过程中“停滞现象”的产生,既有学习方法的原因,又有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学习方法方面大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习惯于“模仿”
许多学生在七年级的数学学习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模仿来进行,比如由小学算术的四则运算到中学有理数的运算,由于受正迁移的影响,基本上是平稳过渡,所以说模仿法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之一,但是当学生升入八年级以后,数学难度不仅明显加大,而且有些问题已带有开放性的特征,所以仅仅靠模仿与死背是很难奏效的。
解决数学问题,方法十分灵活多样,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归纳与推理的能力,唯有如此,才有助于学生克服单纯的模仿与死背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发展思维,有助于突破“停滞现象”。
二、习惯于“按部就班”
不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受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拿到题目按部就班地做,结果往往是解答过程太x4x5x7x8x5x6x8x9 繁,既费时间又容易出错,如对于下面这道题:解方程:
许多学生一见题目,就抢先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x5)(x6)(x8)(x9),结果愈做愈繁,11(x5)(x6)(x8)(x9),则容易解出x7。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如果考虑到将方程变形为
学生优化解题思路,注重灵活变通,帮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创新。
三、习惯于“想当然”
初中学生知识面较窄,分析问题往往不够全面、细致,容易犯主观臆断或“想当然”的毛病。例如:七年级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AS、SSS、ASA、AAS之后,便凭主观想象,随意创造了SSA这个假命题,常常致使解题失误。又如,对这样一道判断题:“两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形。”许多学生给了肯定的回答,在他们看来,两边相等就是两直角边对应相等或者一直角边、一斜边对应相等,当老师给出反例后,他们才醒悟,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种现象,除了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训练外,“举反例”是个有力的武器,一个巧妙的反例很可能在学生的意料之外,因而其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在意料之中了。
产生学习中的“停滞现象”,其心理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八年数学内容明显加深,负担相应加重,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就会产生疲劳和厌恶感,表现为精神涣散,反应迟钝,情绪不安等,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下降,为了避免学生产生这种疲劳和厌恶,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强烈动机之一,教师必须设法使学生的好奇心变成强烈的求知欲。例如,为了纠正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只求死背硬记,而懒于思考的陋习,在学完“分式”概念后,可以让学生讨x
论下面一道题:有理式是整式还是分式?全班同学必然议论纷纷,学生好奇心一下被激发出来,学习情绪顿时高涨,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最后统一认识,使学生对分式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
二、变换教学形式:
在学生产生了学习上的厌倦情绪时,教师应推出一些具体新意的教学形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适当让学生当小老师,或者要几位同学分别用几种解法讲解同一道题,有时学生的思路可能更新颖。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极,也是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停滞现象”的有效举措之一。
三、布置作业一定要适度
教师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给学生的学习安排上,一定要把握好“度”。作业量要严格控制,题目要避免重复,切忌题海战术,杜绝灌、压、考的教学方式。否则,我们可能会用自己的方法摧毁自己的目标。
综上所述,八年级学生面临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变化,充满了激情也充满了矛盾,他们正处于抽象思维的起步时期,从这时起,他们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开始迅速发展,教师应该设法采取有力的措施,帮助他们尽快突破学习上的“停滞现象”,使他们顺利地完成这个时期的学习任务。
第三篇:突破读后感
读《突破》有感
当高楼林立在我们居住的城市中时,是否感受到建筑技术不断突破传统,为现代的人居生活增色添彩。当磁悬浮立车穿梭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时,是否感受到现代交通工具不断推陈出新,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当电子网购逐步挤占实体经营,是否感受到互联网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让普罗大众的日常不再单调。然而,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景象并不是一蹴而就,是不断地汲取前辈的经验融合现代的规律,不断演变而来。突破则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只有敢于突破才能打破陈规,寻找属于当代人能适应的节奏和规律,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繁盛无一不需从突破入手。
突破自我,放飞人生梦想。当今社会正处于浮躁期,社会上不乏有间歇性踌躇满志的人,他们自怨自艾,对人生充满幻想却又不为其付出努力,最后只能甘于平庸,碌碌无为。然而,真正能够实现梦想的人是能够突破自己,敢于直面自身的不足,亲友的质疑,社会的压力等等因素,却依然不忘初心,最终完成人生的飞跃。网络上,遍地英雄下夕烟,风流人物尽少年。丁磊26岁创办网易,马化腾27岁创办腾讯,张朝阳32岁创办搜狐,马云35岁创办阿里巴巴„„人生的位置不是虚设的,而是要靠自己的实力去占有。现代人大多都有自己的想法,充满自信和胆量,他们勇于接受创新,接受改变,拒绝安于现状,随波逐流,这些人终将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顺利抵达梦想的彼岸。
突破困境,在逆境中成长。人生总有迂回曲折,伴随着你的成长过程,这一路并不平坦,会遇到荆棘、挫折、困难、挑战,但是这些并不能成为失败的借口,真正的人生赢家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理由。许多年轻人,遇到障碍的时候,便对所追求的事物心灰意冷。他们退缩下来,埋怨命运的冷酷,时运的不济,逐渐畏首畏尾,停滞不前,这当真遗憾。真正重要的并不是这些偶发事件,而是我们如何面对这些偶发事件,并创造出不同的人生。面临困境时,就是你面临突破的时候,如何拒绝失败,成功突围已经成为重要的人生课题。伟大作家怀特说过:“在生命之中,失败、内疚与悲哀在有些时候会把我们引向绝望,但不必退缩,我们可以爬起来,重新选择新的生活。”在逆境之中,给自己希望,才能够有效的激起追求成功的勇气,从而支撑自己坚持下去。屈原被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他们真正做到了突破困境,在逆境中重获新生。
突破追求,恒心征服一切。马克思曾说过:“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深深地感到不满足,就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进取,在这方面无数的成功者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解放思想,敢于开拓新局面,不要让别人的“不可能”阻挡了你的脚步,不要让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延长了你与梦想的距离。坚定自己的决心,让整个世界都知道:万事皆有可能,只要有恒心就能征服一切。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更新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处在一种急速变革的时代,这种趋势是无法改变和逃避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适应,淘汰的命运就会降临。人生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留在某一个阶段,它需要不断的超越。超越,是升华,是蜕变,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阶段。正是这种超越,才使人类从愚昧无知的远古走到文明昌盛的今天。
提升人生境界,开创全新局面。人生犹如马拉松,漫长看似且永无止境,而在这赛程上,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坎坷和挫折,披荆斩棘翻越崇山峻岭,也未必会迎来胜利,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更需要突破自我、执着追求、不断进取,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自我优化、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这世界上没有谁能够给与我们成功,只有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每天进步一点点,大突破来自小成就。当我读过《突破》这本书后,我更加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中,一味的默守陈规已经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只有突破让自己变得更灵活,更乐观,更向上,不断在突破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四篇:《停滞的帝国》读后感
历史的惯性——读《停滞的帝国》有感
两百年前,英国的马戛尔尼勋爵带着乔治三世的国书,以给乾隆祝寿的名义带领着庞大的使团历经10个月的航行与1973年7月抵达天津大沽口外,并于9月14日在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了乾隆皇帝。
当时,英国是率先实现工业革命和拥有绝对制海权的西方第一强国,而中国则一直是东方最庞大、最繁盛、也最神秘的古老帝国。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在历史中的第一次正面碰撞,简直是一个重要得足以让群星为之黯淡的时刻——即使这场碰撞由于双方的傲慢与偏见而草草收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收获,但它却是之后中国一系列剧变的序曲。
在这篇读书笔记里,受水平所限,只能挑出几点我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地方,说一点我的体会与拙见。
一、礼仪之邦还是实用主义?
在佩雷菲特描绘的这幅全景画中,有如下两处细节。
第一处是招待使团的中国厨师居然手脚很不干净——上桌的菜总是会缺斤短两。而当英国人指手画脚地向他们提出诸如“鸡应该有两只腿”这样简直有些无奈的抱怨时,这些厨师也就只是笑呵呵的又把之前窃自“截留”的食材补上了事,丝毫没有愧疚或是尴尬之色。
第二处是在天津口岸欢迎使团的仪式上,一艘陈旧的中国帆船由于挤了太多看热闹的国人而倾翻,四十余人落入水中,却只有很少几个人获救。
直到今天,每当有诸如“有人围观无人搭救”之类的社会新闻出现时,总会有人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自然也少不了对于中国这个“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何以公民的道德水位会落得如此之低的讨论。于是我现在很愿意做出这样的假设:其实世风并不存在日下之说,因为它从来就没怎么高过。这其实也不难解释,一方面,一个国家崇尚什么和这个国家的民众实际都在做着什么从来就是有微妙的反差的;另一方面,中国人对实用主义哲学的信奉也并不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的新鲜事物——就像每逢初一十五庙里人头攒动烟雾缭绕的盛景也不是新鲜事物一样。其实中国人并不是瞧不起道德原则,但是中国人又并不真的愿意为了遵守这些戒律而伤及自己的利益——毕竟,中国人是多么害怕“吃亏”啊。于是民间的智慧似乎总能把道德解构得小巧实用。比如,设置出一些所谓的“大是大非”——不论是绝不杀人放火,还是绝不叛国投敌——作为“底线”,而在不触及底线的情况之下,其他的行为——比如上文的厨师偷鸡腿,比如今天坐地铁逃票——就显得只是小打小闹不足挂齿了,就算被抓了现行儿,也大不了补上鸡腿、或是票款了事。
二、“集体孤独症”
中国对于孤独的热衷确实是近乎神奇的,哪怕是像康熙、乾隆这样的皇帝,虽然扩张了中国的版图,却也没有想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开放。而更为神奇的是,从秦至清修了数千年的长城,似乎从来没有真的阻挡过外来入侵和朝代更替,可中国人还是在朝朝代代、乐此不彼地修了毁、毁了修。当然,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国界漫长、自古又经常遭受外敌入侵的国家来说,这样本能的不安导致了这个民族经年累月的内向性格与自我封闭似乎也是解释得通的。不过,这样的自我封闭不仅让整个中国都陷入了一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迷思,认为自己是全世界唯一的存在,也塑造了天朝自君臣至百姓的自傲心理,想当然地把中华文明当成了全世界最好的文明。
“
三,自卑与自负的交织
书里最有趣的部分,要算是英国与中国朝廷之间就拜见皇帝时究竟是应该行欧洲宫廷的单
膝下跪礼还是天朝上国的三叩九拜而产生的往复数个来回的争执。而最有趣的是,清廷居然还派了官员专门教使节如何下跪。虽然最后这场有些可笑的争执最终以康熙的妥协收场,却加剧了朝廷与使团之间的矛盾,也让乾隆在召见使团前就已经下定了要把他们尽快打发回国的决心。
这是这场东西半球两种近乎截然不同的文明,在第一次碰撞中火花最耀眼的一个部分:两种优越感之间的撞击。首先,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鼻祖以及掌控了制海权的海上帝国,自然是自视甚高的——事实上,这种自傲的态度在之后他们把对中国的侵略诠释为“文明人”对“野蛮人”的“责任”时,简直达到了荒谬的程度。另一个方面,中国的优越感则也达到了目空一切的自负地步。例如,在使团与朝廷的交涉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马戛尔尼勋爵在翻译自己的头衔时,选择了“钦差”一词,引得乾隆勃然大怒——世界上只有一个皇帝,就是中国皇帝。
而这样的优越感,也让乾隆和他的朝廷都对英国人带来的先进玩意表现得不屑一顾,在他们眼里,这个国家的一切都是最好的,而任何改进的打算都是多余的,甚至是有罪的。而当这两种优越感激烈撞击后,英国人便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只有用战争才能打掉中国人如此高傲的气焰。”(说起来,英国人能下一个这样的定论,并最终把它付诸了行动,何尝不也是因为它不可一世的高傲呢?)
但是另一个方面,中国却也是极其自卑的。英国使节在中国一直被热情款待,可他们后来却发现,这样的热情其实是一种枷锁——是为了不让他们在中国各处自由游走,看到中国不愿意为外人看到的的东西。朝廷官员甚至还与使节交涉,让他们把安在船上的望远镜拆了下来,因为中国不希望被任何人仔细观察(说起来,这和今天的朝鲜旅游倒是颇有相似)。
而这样自卑与自负复杂的交织,在送别英国使团时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清军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欢迎操演。可马戛尔尼却发现,清方城墙濒临坍塌,士卒衣冠不整,队伍的主要装备还是弓、箭、戟、矛、剑之类已沿用了千年的冷兵器,就像伦敦展示古代战争兵器时所见到的那样。寥寥几支落后的火枪,也已破烂不堪。而破败不堪的旧军舰,炮孔里更是根本没有炮弹……自然,英国人非但没被吓倒,反而断定 “中国社会已经被卡住无法前进”,“它的繁荣已经结束”,“在这里可以轻而易举地登陆”。“只要几艘三桅战舰,中国就会分崩离析。”
这便是这次东西两大文明初次碰撞的尾声了。中国错过了开眼看世界的机会,而英国也对欧洲启蒙时代那个传说中的中国彻底幻灭。
结语
佩雷菲在书名中特用“停滞”二字形容了他的感受,不过,不得不说,停滞二字如果用来形容今天的中国,也许确实已经不恰当了,这个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论是经济上,还是观念上。但是,这些惯性依然是真实存在的。比如,虽然中国在国力强大后,正逐渐改变以前内向的形象,在外交上显现的越来越外向,但是,佩雷菲特在书中细致描绘的那种极其强烈而又极其敏感的民族自尊心,却依然能体现在中国外交的几乎每一个动作中:
读完本书之后有种莫名的震惊,也许这种震惊之余的不知所措,说到底还是因为我懂得太少,知识体系薄弱,而上文的这些勉强算作“观点”的读后慨叹,也许我几年后回头再看也会觉得不过是幼稚的文章。那么,为了能让若干年后的我能摆脱这种糟糕的不知所措之感,有足够的资本嘲笑今天的我,我还是先努力把嘴闭紧,极尽所能的让自己的知识和观念都更加羽翼丰满吧。
第五篇:《突破自我》读后感
《突破自我》读后感
人生百态,有喜有悲。我们不可能一直积极乐观,总会遇到自己人生的低谷。
低谷总会有,可能是工作上的不顺心,亦或生活上的不如意。有一段时间,我就因为工作意见的不统一而感到抑郁,沉迷。不过我努力的想摆脱这种状况,因为这种感觉让人感到挫败,思想上让你很迷茫。很幸运我找到了德马蒂尼博士所编写的《突破自我》这本书,当时,我看到封面上他的那种自信并闪烁着睿智的笑容,我仿佛第六感一样认为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你可以想象一个人在茫然无助的时候找到自己是种多么激动的事情,仿佛电击一般,仿佛灵魂离开了身体几秒钟一样。
再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便一直沉醉在这本书中,这本书内容不是很多,但却包含了上百个学科的知识与智慧,在其中德马蒂尼博士探讨了人生的本质,阐述了人生,向我们展现了宇宙所存在的最美丽的平衡,最美丽的法则——神圣法则。这则法则与我们的先哲老子的观点有着相通之处。老子创造了道学,告诉我们万物相生相克,有正面也有反面,它们对立而又统一,谁都不能离开谁而存在。而德马蒂尼博士在书中则告诉我们:人有两面性,既有积极,也有消极;有欢乐,也有痛苦;有成功,也有失败。像金币一样,有正面,也有反面,如果你只想要正面,就不可能得到那枚金币,这和老子的道学何其相似乃尔。
其次,这本书我认为不仅仅是一本励志书,更是一部实用的人生手册,其中蕴含很多至真理念,例如它让我们学会感激,从内心深处去体验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去感受他们对我们的爱护;它让我们相信真爱,让我们切身感受真爱的力量是多么的庞大;它也教诲我们要恩威并重,享受科学等等。其中不仅仅有人文历史,还有科学知识,不仅仅教诲我们知识,还教我们在怎样做人。
从这本书中,我想我懂得了怎样获得人生的动力与意义,我想我应该学会通过思考去克服我的恐惧与愧疚,应该学会用感恩去留住我身边真正的朋友。读完这本书后,我选择相信真爱的存在,学会即使在困境中也不忘记追求美,我学会永远不要去伤害我们身边的人,去维系幸福的家庭,建立和谐的关系从而使我们可以解决自己的困惑,突破自己,点亮你我的人生。
这本书有如此的魅力,盖因为其中藏着一个坚毅的灵魂。从中我们可以处处都是作者的身影,是他的坚毅与坚忍,仿佛是他在将自己的一生向我们娓娓道来,“突破自我”仿佛是德马蒂尼博士在向自己加油一般,在时时刻刻的鼓励自己向前向前。德马蒂尼博士出生于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7岁的时候他被告知有学习障碍,终生无法阅读,写作或交流。14岁的时候他从中学辍学,在街上游荡并靠乞讨食物为生。17岁时险些因为的士宁中毒而丧生。然而在之后的34年中他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浏览了28000多本书,涵盖了200多个学科,包括心理学,哲学,宇宙物理学,神学,神经学,和生理学等。他的知识和经验都达到了颠峰状态。我不敢相信一个如此才华横溢的人会被认为有学习障碍,也许少
年时代的他确实很萎靡吧,但是正是后天的自我突破,化蛹成碟,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与动力,从此真正的点亮了他的人生。
而正处于人生低谷的我们,向前看吧,摆脱困境与羞愧,摆脱困惑与迷茫,突破现在的我,去点亮我们真正意义的人生,去为之奋斗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