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专用】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核心题点保温训练10 Word版含答案(五篇)

时间:2019-05-13 12:0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专用】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核心题点保温训练10 Word版含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专用】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核心题点保温训练10 Word版含答案》。

第一篇:【湖北专用】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核心题点保温训练10 Word版含答案

训练10 散文阅读

温馨寄语 散文阅读的核心题点主要包括:

1.分析和概括散文的有关内容。这种题型以一道多项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解答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另外,要结合文本的具体语境,联系主题等进行综合分析。

2.句段作用分析。做该题,先要对全文的内容层次、写作思路有个整体把握,再对句段在文中的具体位置有个判定,后可从内容、结构、思路、表达等角度综合答题。注意内容与结构作用有时不能机械地分析,这两方面作用有时也不一定同时具有,要视题干要求和具体文本而定。高考题所选句段,一般在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答题特别要有全局意识。

3.定向概括。这类概括,一般不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而是对较大的局部范围内容的概括,故先要找准概括的区间。概括可以从原文中提取关键词句,但更多的是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转述、概括,要注意用语的准确。概括题一般要点较多,要注意要点的齐全。

4.鉴赏表达特色。(1)散文表达特色鉴赏,无论是局部鉴赏还是整篇鉴赏,与古诗表达特色鉴赏的单

一、明确不同,一般要求多角度切入鉴赏。故要掌握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这两个最常用的切入角度,至于表达方式、结构等角度则要视题干而定。(2)要把思考放在第一个环节上,即首先明确说明它有哪些表达特色。

5.探究作品意蕴。“探究作品意蕴”是一种基于文本内的探究,要求对文本有一个全面、深入、细致的理解。探究要求多角度、多层面切入,特别要善于利用散文不同的材料、同一材料的不同阶段等切割角度,甚至可以依据文本内容作合理的推断、拓深。因此,答题时要多点(面)答出,答题要点要在三个以上(含三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你好,时间!

叶延滨

你好,时间。每逢佳节,都会想到时间。像一个恋人,追求过,也逃避过;等待过,也消磨过。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时间就是我自己,就是流入我生命的一切,也是从我生命流走的一切,我才认真地打量时间,像对着镜子打量自己的模样,有了白头发了,额头也有了皱纹,只是眼睛里还藏着笑意,好像说,你真的认识我吗? 时间最早是床边的一只双铃马蹄钟。它一响,我就醒了,我不知道我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我只知道我开始自己的生活,就是那座会吵会闹的钟,告诉我时间到了。时间是起床,是上学,是作息时间表,是家庭作业,是我的逃学记录与鉴定书上的评语,也是老师严厉的批评。大人说,这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就是批评你不听话,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时间是我的第一个老师,就像孔夫子,也像老城区高塔上的大钟。多少人在它面前走过去了,老钟依然走着,不管是在宫中威严的皇帝还是拼命造反坐了天下的老百姓。

上年纪的人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时间珍贵,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然而年少不知愁滋味,其实就是不知道时间可贵。用时间爬格子换学问,也用时间打游戏换快乐,用时间找朋友换爱情,也用时间编大网捞虚名。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有的就是大把的时间,轻抛不心疼,直到有一天有人对自己说:“没有时间了,真可惜。”自己才发现,捏在自己手上的是一把无用之物,而时间的存折上已经支付得所剩无几。时间是有价的,电视上的“鉴宝”节目里,那

些专家凭什么叫专家,是因为他们能看出凝聚在瓷片和铜锈上的时间,那些变得苍老和憔悴的器物凭什么叫古董,是因为它们拥有久远的时间。可惜的是,人们总喜欢犯错误,当这些古董向人们展示时间的价值时,人们记住了钱币的数量,忘记了那不是古董的价值而是时间的分量。

说光阴无价,这是诗性的表述。说时间有价,这是古玩行存在的理由。认识时间的价值,不需要改朝换代,坐上出租车,堵在街头,你就看那计价表往上跑数字,直跑得你心惊肉跳。当然时间也有贬值的情形,花了几百元订的报纸杂志,翻过了,到了月尾,收废品的用秤一称,只值几角钱了。时间会贬值,是因为时间还健忘。那些报纸当初拿到手上的时候,真叫如饥似渴,那些消息让我怦然心动,那些社论让我热血沸腾,那些事件让我揪心挂念。然而,时间过去了,那些事与人,文章与图片,都成了一捆废纸中的墨迹。时间还在向前,我告别了那一捆旧报刊,就像落叶后的树,又准备长出更多的叶片来,挂满朝露迎接新的太阳。也许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健忘,也许这是时间最无情而又最必须的存在方式。人们用“年”“年代”“世纪”来丈量时间,简洁而清晰,然而,无数的像我这样的生命和非生命体就被匆匆地忽略了。伟人在评说历史时总说: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伟人之所以叫伟人,大概就是因为他洞悉了时间的秘密。

尽管如此,对于我,我知道上苍给我的时间就是一次生命的过程。无论卑微还是平凡,珍惜这个唯一,是生命的觉悟和实践。伟人、帝王与百姓平民在这一点上是平等的。因此,皇帝以为尊荣和权力就可以延长这个过程,“万岁”是最大的白日梦,也是臣子给皇上最不需本钱的“贿赂”。其实,珍爱生命,珍惜时间,什么办法最好?我的建议就是倒计时记岁数: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是60岁,过一年,少一年,成了59岁。这样就会知道有多少时间可以去学习去做事去创造去思考去恋爱去结婚生子!时不我待,自当奋进和珍惜。到了60岁归零,再过的日子就是赚来的,多活一天,就多赚了一天,这样的日子自然应当快快活活地享受,享受生命!时间是什么,时间就是镜中的你自己!(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通过一系列生活实例,体现了孩童时期的作者对时间的理解,从

中可以看出作者小时候是淘气调皮的,不懂得利用时间,抒发了作者的后悔之情。

B.第三段中画线句子运用比喻,形象抒发了当人生命走到尽头时一生碌碌无为的遗憾之

情,告诫人们要明白时间是可贵的,不可随意浪费。

C.作者在第五段提出的“倒计时记岁数”是珍爱生命、珍惜时间的好建议,当人们意识

到时不我待,就会奋进、创造。

D.作者不止一次地将帝王、伟人与平民相提并论,意在强调时间的唯

一、公平与公正,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也反映出作者非常深厚的平民情结。

E.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综合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寓深刻的哲理于

形象风趣的说理之中,内涵丰富,可读性强。

答案 AD

解析 A项“后悔之情”属无中生有,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时间教育我养成良好的习惯,时间是公平的、严厉的”。D项“反映出作者非常深厚的平民情结”是典型的牵强附会。

2.作者以“你好,时间!”为题,妙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拟人手法,问候之中传递出一种珍重感,体现了作者对时间的理解、友好。②带有呼唤之意,点明题旨。③语言口语化,亲切自然,增强感染力。

解析 鉴赏标题的作用,一般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是标题本身的语言特点和风格;二是联系上下文和全文中心,从内容和结构上组织答案。

3.文章第三、四两段分别列举了古董和报纸的例子,请你联系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列举古董的例子,意在说明有价值的事物,经过时间的考验,其价值才会彰显出来,形象地阐释了时间是有价的,是珍贵的。②列举报纸的例子,意在说明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往往将有价值的东西遗忘,甚至抛弃;而对于已经过去了的事物,则要充满信心地迎接未来,提醒人们时间会贬值,需要珍视。这两个例子是生活中熟悉的现象,能激发读者的生活体验,更易引起读者对时间的思考,使“时间是有价的”和“时间会贬值”这两个观点得到了有机的统一,对时间的警示意味更加强烈。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和思路的能力。答题既要单独分析每一个例子的意图,又要结合起来整体考虑。需注意的是“时间还在向前,我告别了那一捆旧报刊,就像落叶后的树,又准备长出更多的叶片来,挂满朝露迎接新的太阳”这句话讲的是“时间永远向前,从不停留,无法挽回,要充满信心地迎接未来”。

4.文章开头说“时间就是我自己”,结尾又说“时间就是镜中的你自己”,作者反复这样说,表达了什么意思?请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或社会现象,谈谈你对“时间与我”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要点:时间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流入我们生命的一切,是我们的生命过程,它是唯一的;我们只有珍爱生命、珍惜时间,勇敢创造,才能享受生命,体现生命的价值。②示例一:我的时间应当是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的。是悬梁刺股,因为不断地勤修苦练,皓首穷经方知天道酬勤,难能可贵;是鼎镬甘如饴,因为心中有着不变的道义,方能成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伟丈夫!“古之成大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我的坚信执著都将为我的时间注入无限的激情和勇气,从而推动我一往无前。

示例二:我有一个梦想,与时间竞争。时间与我相伴,它有时是我的挚友,有时却是我的对手。在困难的面前,时间让我选择了独立;在失败的面前,时间让我选择了面对。我曾痛斥为什么在我最需要更多时间的时候,它却吝啬了。可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渐渐地告诉我,它很公平,只是我不珍惜,它将每一段时光都剪得很匀称,它给予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于是,我便想和它竞争,去弥补更多失去的时光,去争取更多未来的时光。

示例三:我的时间是珍贵的,它在前行的路上不断叩问自我,让我在认识自我的旅途中展望未来。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他的一生也便是在执著地探求自我中获得了无与伦比的丰厚智慧。而我在我的时间中探索向前,我愿意沉心阅读以丰厚我的学识,我愿意流浪他方以延展我的生命,我愿意倾听他人以深厚我的学力„„我的时间

并不是被宗教神祇分成的块状时间,而是完完整整地在自我认识中不断汲取外界给予的力量,从而在时光流逝中不断完善自我,问鼎人生的顶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此心安处是吾乡

徐怀谦

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到哪一个乡呢?是自己的出生地还是工作所在的城市?是父母的身边还是妻儿的身边?是旅途中一见钟情的他乡还是魂牵梦绕的故乡? 其实,精神的故乡并不单指一处,它可能是一种混合了的给人以安宁的精神皈依。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无所谓他乡故乡的。

而我,一个在北京有房有车有妻女的男人,混了20多年,却依然觉得我不属于这个城市,这个城市对我也不理不睬。

我的故乡在山东农村老家,在每一片有着乡野气息的田园村庄,在离大自然最近的泥土中。

老家,承载了我童年的梦。犹记夏夜乘凉时,躺在庭院里的草席上,看繁星满天,听知了鸣唱,长辈们叼着烟袋,火星明灭间,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讲懒婆娘的故事讲孤魂野鬼的故事,也许太有趣了,风也赶来偷听,蹑手蹑脚的,听了几耳朵便窃窃私语着离开了。老家,因了父母的存在,挽系住了一颗游子的心。

然而,老家并不是我唯一的故乡,因为它有很多陌生的地方让我难以走近。比如,鱼肉乡里的村官,污水横流的街道,越来越势利的人际关系,这一切都让我对故乡望而生畏。于是,我的心灵开始了新一轮的寻根,寻找的结果仍然是乡土,只要那里有和煦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只要那里能让我忘却都市的喧嚣,它们都可以给我故乡般的慰藉。

在都市里我们所见的除了水泥丛林,就是人,我们早已习惯了单调,习惯了远离大自然,习惯了悬浮在空中的无根生活。于是无端地替都市人难过起来——他们的精神故乡在哪里?

人类不能没有故乡。没有精神故乡的人必将陷于虚无。苏东坡获得的关于故乡的最初启悟不是来自儒、释、道的学说,竟是来自于一名歌伎。东坡有一位好友叫王巩,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巩南下时,其歌伎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1083年王巩北归,与苏东坡劫后重逢,席间请出柔奴为东坡劝酒。苏东坡问及岭南生活的酸甜苦辣,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东坡听后,大受感动,作《定**·常羡人间琢玉郎》一首献给王巩:“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想想看,东坡自中进士后,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宦游生涯。当年近60的东坡听到自己被贬岭南的消息时,我猜想他一定想起了十几年前柔奴说的那句话“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否则,他很难做到“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与东坡相比,我们的背井离乡算得了什么?泥土中固然有我的故乡梦,而城市中唯我独尊的那间书房、让自己安身立命的写作生活、三两知己的倾心交流,又何尝不是吾心安处?人生无常,我们不过是世间的匆匆过客,如果让自己的心终生流浪,不得安处,岂不是太对不起带我们来世上的父母?那么怎样才能求得心安呢?在我看来,“节欲”是最根本的方法。如果一个人欲望太强,那么即使他身居乡下,也不会领略那些优美的田园趣的,相反,他会

认定是噪音,会觉得烦人,会继续因为股票的涨跌而失眠。如果他节欲有方,那么都市的霓虹灯不会迷失他回家的路,别人的豪宅洋车不会打乱他行走的步伐,交际场的纸醉金迷不会让他眼花缭乱,因为他知道这一切浮华都是外在的,进入不了自己的心灵。

去年应邀访问澳门,在这个有着“东方蒙特卡罗”之称的地方,一边是各地富豪灯红酒绿,挥金如土,一边是澳门百姓安分守己,安居乐业。当地老百姓有感于自己的前辈大多因赌博而倾家荡产,由此悟到“不赌就是赢”,因而主动远离赌场,只过属于自己的小日子。这样的心安,是比归隐田园更要难能可贵的。

“此心安处是吾乡”,就冲这句话,真想回到1083年的那个夜晚,慨然敬柔奴一杯酒。

(摘自《广州日报》,有改动)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海德格尔的名言“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是为了引出下文,引发读者对

“还乡”的思考,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哲学意蕴。

B.对作者来说,自己的“心安处”既指乡野的田园村庄泥土,也指城市中能让他放松的书房、写作以及能与他倾心交流的知己。

C.年近60的东坡被贬岭南,他想起了十几年前让他对“故乡”一词有着最初启悟的歌伎

柔奴的那句话“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由此“泊然无所蒂芥”了。

D.文章末段,再次点题,想“慨然敬柔奴一杯酒”照应了前文,进一步强化了心安即故

乡的主题。

E.文章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字里行间传达出人生无常、繁华如烟的消极思想。答案 CE

解析 C项是作者猜想的,未必是实际情况。E项不是消极,是从容淡定。

6.作者写乡野生活的笔墨非常精彩,试以第五段为例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风人格化,既表现出风儿轻柔的特点,又侧面表现出长辈们所讲的故事引人入胜。(2)运用一系列动词“躺”“看”“听”“叼”“讲”等,将夏夜在老家乘凉时其乐融融的场景描写得生动具体;(3)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读来朗朗上口,给人美感。

7.第九段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苏轼写《定**》一词的经过,其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结构上:照应题目,点明“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来历;呼应文章结尾,使文章结构严谨。

内容上:丰富内涵,深化题旨,申明“心安”就是“泊然无所蒂芥”,强调人不能没有精神故乡和“心安”的重要性。(意思对即可)

8.“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结合作者的观点,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读完此文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的情感态度:要节制人生的欲望,抵制浮华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宁静。身处

逆境而泊然无所蒂芥,面对来自生活的挫折、打击要有一种淡然的心态。

(2)联系实际(略)。

(3)应在学习和事业上有恒定的目标和追求,有健康的精神寄托;真诚地与人交流,坦然地看待人生和社会。

第二篇:【湖北专用】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核心题点保温训练7 Word版含答案

训练7 文言断句

温馨寄语 文言断句的主要策略是:先明内容,后用方法。即前提是弄清文段的意思,准确把握文段的内容与层次,然后根据文段的特点,注意运用一些断句的规律、方法来断句。另外,要看清题目要求,是要断几处,一般要求为“不超过6处”。

1.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在_上_位_不_陵_下_在_下_位_不_援_上_正_己_而_不_求_于_人_则_无_怨_上_不_怨_天_下_不_尤_人_故_君_子_居_易_以_俟_命_小_人_行_险_以_徼_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中庸》第十四章)答案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2.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短文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花 开 渐 小 于 旧 者 盖 有 蠹 虫 损 之 必 寻 其 穴 以 硫 磺 簪 之 其 旁 又 有 小 穴 如 针 孔 乃 虫 所 藏 处 花 工 谓 之 气 窗 以 大 针 点 硫 磺 末 针 之 虫 乃 死 虫 死 花 复 盛 此 医 花 之 法 也。(节选自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答案 花开渐小于旧者/盖有蠹虫损之/必寻其穴/以硫磺簪之/其旁又有小穴如针孔/乃虫所藏处/花工谓之气窗/以大针点硫磺末针之/虫乃死/虫死花复盛/此医花之法也。

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_过_读_书_也_世_人_不_问_愚_智_皆_欲_识_人_之_多_见_事_之_广_而_不_肯_读_书_是_犹_求_饱_而_懒_营_馔_欲_暖_而_惰_裁_衣_也。(《颜氏家训》)答案 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4.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短文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宋 人 有 闵 其 苗 之 不 长 而 揠 之 者 芒 芒 然 归 谓 其 人 曰 今 日 病 矣 予 助 苗 长 矣 其 子 趋 而 往 视 之 苗 则 槁 矣。

答案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_君_优_游_而_无_为_于_上_吾_民_给_足_而_无_憾_于_下_天_下_之_学_者_皆_为_才_且_良_夷_狄_鸟_兽_草_木_之_生_者_皆_得_其_宜_公_乐_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答案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6.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苏洵《心术》)

答案 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7.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或问:“诗不贵典,何以少陵有读破万卷之说?”不知“破”字与“有神”三字,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

(选自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作料少与作料多》)

答案 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

8.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从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

(选自《容斋随笔·卷十三·谏说之难》)

答案 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从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

参考译文

韩非作《说难》,却死于劝谏君王而招致的灾难,看来规劝君主易招祸患自古如此。至于国君知道人家所要规劝的内容,接见他却不接纳他的意见,可是终究还是听从了建言谋划,这又是变灾难而成可喜可贺的事了。秦穆公俘虏了晋惠公,晋国的阴饴甥前往秦国参加会盟,他将替晋国游说是毫无疑问的。秦穆公问:“晋国和睦吗?”阴饴甥回答说:“不和睦。小人说一定要报仇,君子说一定要报答恩德。”秦穆公问:“全国认为国君的前途将如何?”阴饴甥答:“小人认为他不会被赦免,君子认为他一定会回来;把感恩变成怨恨,秦国是不会这样的吧?”秦国于是让晋惠公回到晋国。

9.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_食_如_故_非_牛_不_闻_不_合_其_耳_矣_转_为_牛_虻_之_声_孤_犊_之_鸣_即_掉_尾_奋_耳_蹀_躞_而_听。(汉·牟融《理惑论》)

答案 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牛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10.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臣闻战以勇为主以气为决天子无皆勇之将而将军无皆勇之士是故致勇有术致勇莫先乎倡倡莫善乎私。此二者,兵之微权。英雄豪杰之士,所以阴用而不言于人,而人亦莫之识也。(节选自苏轼《倡勇敢》)答案 臣闻战以勇为主/以气为决/天子无皆勇之将/而将军无皆勇之士/是故致勇有术/致勇莫先乎倡/倡莫善乎私

参考译文

我听说作战主要依靠勇敢,战争的胜负由士气的盛衰决定。天子没有全都勇敢的将军,将军没有全都勇敢的士兵,因此要讲究使人勇敢的方法。使人勇敢首先要使人起带头作用,使人带头没有比偏爱更好的方法了。这两点,是用兵的一种很微妙的权术。英雄豪杰都暗中使用却不对别人说(不告诉别人),因而人们也不知道这种使人勇敢的方法。

第三篇: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核心题点保温训练12 实用类文本阅读]

训练1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温馨寄语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核心题点主要有三: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题。做该类题,要认真阅读题干,准确理解筛选的标准。筛选信息一定要全面。为此,要注意那些分散、隐含的信息。必要时可划分层次,分析句子结构。

2.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成功因素题。做该类题,要特别善于从具体材料中提炼人物性格品质,即要有化实为虚的方法能力。人物成功因素很多,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分析时要全面考虑。

3.探究文本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题。做该类题,要紧扣传主进行。传主是传记的核心所在,先要对传主的人生经历、成绩成就及个性品质有所把握,并且注意传主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因素,看看他(她)从哪些方面对读者有哪些方面的启发;还要结合现实因素探究传主身上的时代特点和价值。组织答案宜按照“观点——理由(分析)——结论”的步骤进行。在分析部分注意“内”“外”结合:既要充分结合传主材料,又要联系现实或结合人生。(2014·永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陈忠实:乡居得静 五谷养人

胡忠伟

陈忠实话少,不会客套,他说话几乎不用形容词,偶尔一两句玩笑话,会逗乐在场所有人。别人拿他开玩笑时,他那张沟壑纵横的脸上,会现出憨厚的一笑。他生活简单、沉静,一门心思都扑在了创作上;他语言简朴,却总能一语中的。对人生的感悟,他可以用最简单直观的语言来描述:“馍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所以,馍就生了。”

1942年,陈忠实出生在陕西西安灞桥西蒋村。高中毕业之前,陈忠实也谨慎地为自己谋划着未来,他的打算是:上上策是上大学深造,其次是当兵,再次是回乡村。遗憾的是当年大学招生名额锐减,他落榜了,军营也对他关了门。于是他便只得归去,时在1962年。陈忠实感到了命运对自己的捉弄。

完完全全当一个农民,陈忠实显然难以接受。好在他对文学怀有强烈的兴趣。缘于此,陈忠实变得沉静起来。水深了才能沉静,而且沉静之中也许还潜藏着波澜大惊。于是,在乡村当教师、当公社干部之余,他把自己埋进了文学创作之中。

1965年初《西安日报》发表了他的散文处女作。1973年陈忠实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以后就每年一部。陈忠实大水深藏,一旦地裂土开,才见其汪与洌。1992年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高贤均的信,得知长篇小说《白鹿原》即将出版,并有高度之议,他流泪了。后来,这部小说果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版本数种,行世百万册之余,为其他众多艺术形式所使用,计有广播、绘画、泥塑、秦腔、话剧、舞剧等,并且被译为日本语、韩国语、越南语。这正是他沉静写作的开花结果。

《白鹿原》获奖后,陈忠实及时回到了乡下,他避开了热闹和喧哗,在沉静中积蓄着创作的力量,“我现在又回到原下祖居的老屋了。老屋是一种心理蕴藏,新房子是在老房子原来的基础上盖成的,也是一种心理因素吧„„获得的是宁静”。在一篇散文中陈忠实这样自陈心迹。这是他的生活,也是他的一种心理状态。宁静,从容,甚至还有一些悠闲。

尽管现在陈忠实已达到“小康”,但他仍保持着先前粗茶淡饭的生活习惯和节俭美德,他常说:“粗茶淡饭、五谷杂粮最养人,衣着朴实最惬意。”陈忠实习惯白天写作,晚上休息。他尊重身体的生物钟,起居有常。写作时,当顺畅地写到一定字数的时候,陈忠实便奖励自己去轻松娱乐一下,要么听秦腔,要么找知己聊天,要么找人“杀”一盘象棋。2000年腊月,陈忠实及一批文艺家应邀去外县采风。晚上休息时,主人问明日何时起来,陈忠实随口说:“睡觉睡到自然醒吧。”第二天,主人求他写字,陈忠实写了这句话,但他没有给主人,也没有依主人的要求写得很大挂在宾馆大堂,而是写了小小一幅,并主张挂在房间里。

有一年“五四”青年节,陈忠实应邀给西安的一些青年谈创作,有读者问他近年为什么没有写小说,他说:“没有写是因为没有感觉,没有关于小说的感觉。艺术上没有新的发现,干脆不要写。”此次谈话不久,他写了《日子》等小说,引起很大反响。《日子》写的是底层农民的“日子”,有底层农民生活的悲辛以及对社会的批判;《作家和他的弟弟》写一个作家的农民兄弟的狡猾与愚蠢,可笑与可哀,触及灵魂,滋味复杂。这些小说都写得简洁、含蓄而精到,作家与他笔下的人物和生活是贴近的,而他的目光又是悠远的,有入乎其内的深刻,更有出乎其外的透视与开阔。我想,这与陈忠实近年一直住在乡下而带来的宁静的心态大有关系吧。宁静,才能产生从容和悠远。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忠实主张如没有关于小说的感觉、没有艺术上新的发现,就干脆不要写,《日子》等小说的创作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主张。

B.陈忠实总是语言幽默诙谐,简单直观,能一语中的地体现人生感悟,如他那“馍蒸到一半,最害怕揭锅盖”的描述就是如此。

C.陈忠实高中毕业前曾谨慎地谋划未来,觉得最好是上大学深造,其次是当兵,结果却受到命运的捉弄,只得回到乡村。

D.回乡村后,陈忠实怀有强烈的文学兴趣坚持创作,最终因为人民文学出版社高贤均的推荐,《白鹿原》获得茅盾文学奖。

E.2000年腊月陈忠实应邀去外县采风,第二天陈忠实写了张“睡觉睡到自然醒”的条幅送给主人,并主张挂在房间里。答案 AC 解析 B项文中说,“陈忠实语言简朴,却总能一语中的”。对此文中举了他对人生感悟的一例。D项原文是“接到人民出版社高贤均的信,得知长篇小说《白鹿原》即将出版”,获得茅盾文学奖是后来的事。E项并非是陈忠实写了条幅送给主人,而是主人求他写字,他写好后也没有给主人。2.结合全文,谈谈第一段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传主陈忠实进行了总体性介绍。介绍了他质朴憨厚沉静的个性、饱经风霜的相貌、简单沉静的生活、一心扑在创作上的文学态度等。②揭示陈忠实能成为杰出作家的内在原因,凸显其对文学的沉静态度与专注之心。③让读者对传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下文写传主取得一系列成就作铺垫。

3.陈忠实的人生经历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出身寒门,“命运捉弄”。陈忠实出生在农村,他曾想极力走出乡村,结果考大学落榜,当兵无望,又回归乡村。②沉潜乡间专心写作,初次发表作品。在乡村,陈忠实变得沉静起来,全身心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他的散文、小说初次发表。③《白鹿原》获得巨大成功。长期潜心写作,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受到高度肯定而得以出版,并获得茅盾文学奖,影响很大。④回乡下积蓄创作力量。发表《日子》等小说,反响很大。4.“乡居得静,五谷养人”,这两方面与陈忠实创作成功有关,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熟悉的文学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角度一:文学创作须沉静。

①文学是沉静者的事业,没有沉静之心,是无法在文学殿堂收获成功的。

②正所谓“静水深沉”,陈忠实就是在“乡居得静”中创作出《白鹿原》并获奖的;这之后,他又回到乡下,避开热闹和喧哗,在沉静中积蓄力量,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③托尔斯泰静居波良纳乡间数十年,才创作出文学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曹雪芹晚年静居西山黄叶村,才写出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再一次印证了这个道理。

角度二:文学创作须从生活的“五谷”中汲取养分。

①文学是生活的给予,文学需要从生活中获取养分,没有生活的深厚土壤,文学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②陈忠实深知生活的“五谷养人”,所以他才能静居乡下,从民间“采风”,汲取养分并创作出贴近生活的《白鹿原》《日子》等优秀作品。

③施耐庵《水浒传》的成功,是因为他曾参加了元末张士诚的义军;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之所以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是因为他对法国社会全方位的解读和深刻全面的思考;鲁迅小说的深刻,一个极重要的原因是他从家道中落中“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2014·福建师大附中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大师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人,著名文学家。被西方社会誉为除孔夫子外,最广为西方人认识的中国文人。他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大师。

林语堂说:“我从未有写过一行讨当局喜欢或是求当局爱慕的文章。我也从来没说过讨哪个人喜欢的话;连那个想法也压根儿没有。”

1925年底,“首都革命”爆发,林语堂和群众一起,拿着棍子、石头等简单防御工具,与警察展开了肉搏战。他早年苦练的棒球技术发挥了威力,他投起石头来,又准又狠。围观的群众不断叫好,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弹药”。搏斗中,他的眉头被击中,鲜血直往外冒,周围的人劝他回家休息,他坚决不肯。妻子看见林语堂满身是血地回来了,很是心疼,她不许他再上街。可一不留神,林语堂又偷偷地带了一袋石头出门了。

林语堂在美国留学期间受过胡适的资助。后来胡适任民权同盟北平分会的会长,撰文反对“释放一切政治犯”的主张。林语堂认为他违背了民权同盟的章程,不顾与胡适的私人交情,坚

决赞成将他开除出会。

林语堂的介直感动了陈友仁,1927年他邀请林语堂到汉口的革命政府担任外交部秘书长,地位仅次于陈友仁这个部长,但半年后林语堂即离开了武汉。这六个月,是林语堂一生中惟一的官场生涯。他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一是管自己的事的,一是管人家的事的。前者属于吃植物的,如牛羊;后者属于肉食者,如鹰虎。林语堂说吃植物的不能和吃肉食的在一起共事,于是决定辞官。

林语堂说:“我是农家的儿子,在山里长大,我心思和偏好都简朴。童年时与自然接近,足为我一生智识与道德上的后盾,使我鄙视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的势利。”林语堂是中外闻名的学者,但他的天性中却充满了真稚。

林语堂曾一度心血来潮研制中文打字机,结果没弄成,几乎倾家荡产,只好寄居在朋友家中。妻子非常担忧,每天都重复说:“我们没钱了,我们欠人家钱。”林语堂天性乐观,他说:“我像一个皮球,你把我压在深水里,我还是会浮到水面。你别担心,我写过了不少东西,这支邋遢的笔还可以赚两个钱。”

在上海居住时,幼女林相如七岁生日那天,林语堂一早起来就跑到厨房,用糖霜在蛋糕上写上女儿的名字,高兴得像个小孩子。大家唱“生日快乐”时,他为女儿们甜美的歌声感动不已,流下泪来,他不停地亲着相如,并送给她一元钱。林语堂一家常年在国外生活,但他一直教三个女儿学习中文,亲自为她们讲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等。一次,林为女儿们讲授唐诗,讲到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时,他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诗中的故事,哭得涕泗横流,将书都打湿了。和女儿们一起读《红楼梦》,有时他也哭得眼泪汪汪的。

曾跟随林语堂编撰英汉词典的马骥伸说:“他从不矫饰,极少挑剔;对一切新鲜的人、事、物都充满了纯真的好奇,但大都浅尝辄止,并不耽溺。”

林语堂生活上不拘小节,在宴席上,他弄不清自己的酒杯和邻人的酒杯,经常喝错,看上去常常糊里糊涂。有一次,他和夫人应邀去一个美国朋友家中吃饭,结果弄错了日子,提前一个星期去了,二人知道弄错后还傻傻地一直坐在朋友家的客厅里,朋友的夫人只好马上准备饭食,胡乱给他们做了点吃的。

第一个将英文单词“humour”译成中文的是王国维,翻译为“欧穆亚”,此后,“humour”出现多种译法,林语堂译为“幽默”,最终是林的译法普及开来,他也被称作“幽默大师”。在上海,林语堂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提倡幽默文学。他说:“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他在《一夕话》中还写道:“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1932年底,蔡元培和宋庆龄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林语堂和鲁迅都加入其中。后来林语堂办《论语》,做了“幽默大师”,鲁迅不能理解,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是没有幽默可言的,“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

1934年,林语堂和同行意见不和,离开《论语》,另起炉灶,办起了《人间世》。《人间世》走的也是谈幽默的路子,遭到左翼文人的攻击。鲁迅也说幽默文学是“麻醉文学”。林、鲁两人关于翻译究竟应该“信达雅”还是“直译”发生争执,惹得鲁迅十分

不快,林语堂批评鲁迅是“左倾急进主义”,是想“做偶像”。两年之后,林语堂远赴美国,终此一生,就再没有同鲁迅见过面。

1976年3月23日,林语堂病逝于香港,享年八十二岁。

5.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林语堂研制中文打字机,结果没弄成,几乎倾家荡产,作者是要用此事说明文人不能进行科学研究。

B.1925年底,“首都革命”爆发,林语堂和群众一起,同警察搏斗,头部受伤也不在乎,可见林语堂性格中有好斗的天性。

C.林语堂偏好简朴,鄙视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的势利。他在武汉做官六个月,由于受到别人的排挤,他便主动结束了自己的官场生涯。

D.林语堂天性乐观,偏好简朴,生活上不拘小节,从不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外部世界充满纯真好奇。

E.林语堂生活中不时表现得糊里糊涂,是因为这样的人太多的心思都用到了做学问上,不关心生活中的小事。答案 DE 解析 A项林语堂研制打字机失败一事意在表明他的乐观。B项说林语堂天性好斗不妥。C项文中没提林语堂做官受到别人排挤。

6.林语堂为人正直耿介,请概括这种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不写讨好当局的文章,不说讨好别人的话。②为了正义同反动警察搏斗。③不顾与胡适的私交,支持开除胡适。④辞官结束官场生涯。(答出三点即可)7.综观全文,请谈谈林语堂在文化方面的贡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是中外闻名的学者。②著作颇丰。③曾编撰英汉词典。④将英文单词“humour”译成“幽默”,最终普及。⑤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提倡幽默文学。(答出三点即可)8.林语堂提倡幽默文学,做了“幽默大师”;鲁迅却强烈反对,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是没有幽默可言的,“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对此你赞成谁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我赞成林语堂在文学上提倡幽默风格,走幽默文学的路子。①生活中总有不顺,幽默实际上是面对挫折的一种乐观精神。②文学作品中有幽默成分,会提升文学的感染力,幽默不等于不爱国。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林语堂的特长在此,没有幽默就没有林语堂。(观点二)我赞成鲁迅的观点,以笔作刀枪回敬敌人。

①革命的作家,应有大视野,不能沉浸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说说笑笑”。②国家**,民族危亡,作家的使命是用文章唤醒人民,幽默的风格效果不好。

③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没有幽默可言,犀利尖刻是有效手段。

第四篇:2018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核心题点精练:第一章+专题五+写作训练+核心题点精练十七

核心题点精练十七 审题拟纲(二)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我们所处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包容,然而特立独行要承受压力,在群体中我们会不知不觉把自己塑造成他人希望的样子,甚至抛弃是非去换取归属感。

(1)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拟写提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审题立意提示:按所给材料的性质来分类,常见的有故事型和言论型,小众的有漫画型和诗歌型。上述材料不言自明,属于言论型。故事型材料形象表述居多,关键词的提炼难度较大;言论型材料中的关键词往往比较浅露,似乎比较容易拿捏得准。初读上面的材料,我们觉得“特立独行”“承受压力”“抛弃是非”“归属感”等词都有一定的分量,大有乱花迷眼,相顾茫然之感。由此可知,言论型材料的审题立意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立意的非此即彼,思维模式的机械僵化,前几年流行的“对立型”言论材料作文近年来已渐渐失宠,取而代之的是上面题目中这种“单一材料、复合句型”的言论型材料,2016年高考江苏卷“有话无话”的作文题就是其中的典型。

因为是“单一材料”,所以整个语段表达的中心意思只有一个,尽管考生在表述上可能有所差别,但是透过文字的外衣体悟其内涵,应该是比较接近的。因为是“复合句型”,所以尤其应该关注其侧重——在转折、递进等复句类型中,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在后半部分。上面材料中“然而”一词语意发生转折,重心便落在了后面三句话上:①特立独行要承受压力;②在群体中我们会不知不觉把自己塑造成他人希望的样子;③甚至抛弃是非去换取归属感。其中,句②表达琐碎,对其进行提炼概括,应该是讲“从众”现象。在审题过程中,多次强调的词语往往就是核心关键词,并且有一种强调叫作“反面强化”,我们发现“从众”的反义词就是“特立独行”,因此句②是在反面强化“特立独行”一词,句③则进一步反面强化。所以,我们可以确定,“特立独行”乃是材料所体现的“核心关键词”。

我们不妨把“承受压力”“抛弃是非”“归属感”等概念看作“次要关键词”。光“核心关键词”不能立意,不能成为议论文的观点,不妨选择个别“次要关键词”搭配成语意完整的句子。所以,我们可以有以下立意:①承受压力,特立独行;②特立独行,拒绝从众;③特立独行,认清是非;④特立独行,也能找到生命的归属感„„(2)拟写提纲:略。

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国语》

(1)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拟写提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审题立意提示:①贵在认清事物。知乃行之始,行乃知之成。对事物正确的认知,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

②轻视与重视。态度决定一切,轻视与重视,其结果会迥然不同。轻视就会从易到难,反之,重视就会从难到易。

③认识·态度·行动。从认识问题到解决问题,无数的事实与实践证明,只有正确的认知、端正的态度和踏实的行动才能让我们从失败走向成功,从胜利走向胜利。„„

相比之下,以“难与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等立意就显得一般,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善于发现”等立意就明显有失偏颇,至于不少同学反复在难、易或难与易的关系问题上做文章,看上去扣题,其实流于肤浅,没有真正读懂材料的内涵,因而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材料作文来。

(2)拟写提纲:略。

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些人习惯于仰望别人,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着。

(1)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拟写提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审题立意提示:这则材料由两句话构成,前一句指出有些人“仰望别人”的人生习惯,后一句揭示了“仰望别人”的人“被别人仰望”的看似奇怪实则合理的社会现象。这是一道蕴含矛盾、富有哲理意味的作文题。

材料的关键词是“仰望”,“仰望”意为“敬仰而有所期望”(《现代汉语词典》),它与羡慕有一定的区别,羡慕只是爱慕、钦慕,看到别人有的好东西,希望自己也有,与“仰望”相比,它缺少一种敬仰之情,所以,不能只写成“羡慕”。当我们看到别人的优点或优势时,总喜欢仰望别人,促使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实现人生理想,如见贤思齐,从这一点上可以说“仰望别人”是一种好习惯。但如果只是一味地仰望别人,却看不到自身的优点,那么这种“仰望”就失去了价值,如此仰望只能使人矮化自己,失去自信。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我们只顾仰望别人,其实自己也是别人仰望的对象,这当中暗含了“自信”的问题。如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有人仰望西方的自由民主,大肆鞭挞、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殊不知西方人却在深入研究中国儒道文化,更好地实现“天人合一”,因此,只仰望别人是虚无主义,只夜郎自大是闭关主义。正确的做法是“仰望别人”,向别人学习先进的思想、技术,同时又充满自信,将两者有机结合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促进社会繁荣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承辉煌„„

再从材料内容上看,应分清两句话的主次关系,前句“有些人习惯于仰望别人”只是引子,从“习惯”这个词来看,这句话也带有否定的意味,而后句“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着”才是材料内涵的重点,旨在告诉人们不要只是仰望别人,自己也会被别人仰望,要有一

定的自信心,所以本材料“仰望”只是表面的,而实则隐含的中心是“相信自己”,这也是这则材料的审题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

本次作文的正确立意应该是:人生需要仰望,但更要相信自己。如果只写仰望,而触及不到中心“自信’,应降低一个档次赋分。

在行文时要力避笼统,可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阐明“仰望”“自信”的具体内容。可以写人,也可以写物,可以写景,也可以从“文化”“艺术”“民族”等领域入手,如个人粉丝膜拜、古巷仰望闹市的繁华,乡村仰望城市的繁华,文化哈韩,思想崇欧等,都是失去自我,缺少自信的表现。可多角度联系领域中的某个要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在思辨中显现哲思灼见,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展现正能量。

(2)拟写提纲:略。

4.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人需要弄清了一切的生活奥秘,生活才有意义;也有人说,对生活的真相,不知、不尽知,生活才有滋味。

(1)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拟写提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审题立意提示:本次作文材料是两句话,第一句是讲人要明白生活的奥秘,生活才有意义,关键词是“弄清”“奥秘”“生活”“意义”,生活有意义的必要条件是弄清楚奥秘。第二句话则相反,对生活的真相不知或者不尽知,生活才有滋味,意思是生活不一定要弄清楚或全弄清楚奥秘,这里强调的是“滋味”,有别于“意义”。

两句话的核心差异在于“弄清”与“不知”(不尽知)之间体现了两种人生观所具有价值评判的不同。“弄清”就是要完全了解,把握真相等;“不知”,就是不需要去了解事情的原委,就这样过着,难得糊涂;“不尽知”,就是不需要追根求源,不能打破砂锅问到底,无须揭示生活的真相等。“弄清”是求真,“不知(不尽知)”是求美。如果学生从这三个角度切入均属于符合题意。

立意参考:①人只有询问着、体察着、感受着才领略享受了生活的意义(从任何一点切入都可以)。人要活得明白、通透才有意义。

②人无须弄清生活的原委(包括有所期待、有所等待、有所迷惘、有所失望、且信且疑等等),生活才有滋味。人要活得超脱。

③如果强调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寻求统一,自圆其说,也视为切题。如果学生从反面立意,批判思维且言之成理,应正常判分。(2)拟写提纲:略。

5.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用即真理。——[美]威廉·詹姆斯

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巴金《灯》

(1)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拟写提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审题立意提示:这是新材料作文命题,作文材料由两句话构成。威廉·詹姆斯的“有用即真理”强调了“物质有用”的实用主义观点,而巴金的“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则意图纠正现代社会中有些人只重物质的偏颇认识,强调人在“吃米”这一必要的物质需求之外,还需要有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例如“理想”“梦想”“信念”“信仰”“精神”“精神家园”等。

本题最好的立意应该是把两句话中有联系的部分综合起来,对“物质与精神”进行辩证思考,在肯定“物质有用”的基础上,着重阐发精神层面的东西“有用”,对人生有重要意义。否定“物质有用”是错误的,只谈“物质有用”或“无用”是偏颇的。

题目的设计意在激发青年学生在信仰缺失的物质化时代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呼唤精神的回归和诗意人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2)拟写提纲:略。

6.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个成语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也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播种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1)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拟写提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审题立意提示:这一材料作文的重心在后面一句话,因为前后两句话之间是用“可是”连接的。“播种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可理解为:①期望很高,结果令人失望;②投入很大,收获微乎其微;③精力花了不少,成效甚低。

从后一句入手或者将两句话联系起来谈,视为核心立意。如:①即使收获跳蚤,也要播种龙种;②得到瓜豆当可喜,收获跳蚤也不悔;③付出与回报„„如果只从前一句阐述,也视为切题,如“付出总有回报”。(在阅卷过程中听取了部分老师的意见,如按后一句的原意,对后一句采取否定态度,也算切题。然而实际阅卷过程中,几乎没有这样的立意)以“理想与现实”“要辩证地看待”立意,则视为合题。如果谈“环境决定„„”“不忘初心”等,则视为偏题。

补充说明:在实际阅卷中,对“播种龙种”出现了两种理解:一种应该说是属于名句的原有解释,“播种龙种”,即整体理解为“辛勤地播种”“踏实地耕耘”。还有一种理解,把“播种”“龙种”分开理解。这样就把“播种龙种”理解为“先天条件好”“起点高”。第二种理解更广义一点。我们觉得也有道理。(2)拟写提纲:略。

第五篇:2013年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训练题:第八章第三节]

题组一

抒情方式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李 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 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②③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

①钩:一种弯刀,属于武器。②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绘开国功臣24人画像以示表彰。③若个:哪个。这两首诗所用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南园》由两个反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了。答案:《马诗》借物抒情,写出一匹骏马渴望驰骋疆场,通过慨叹马的命运写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不得重用的感慨,显得婉曲而耐人寻味。《南园》直抒胸臆,连用两个反问句,表达了自己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痛快淋漓。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

黄 机[]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注】 黄机,南宋爱国词人。

下片采用什么抒情方式?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下片词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我们一时难以理解,但若知道作者是南宋的一名爱国词人,再结合最后三句,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词人直抒胸臆,抒发了心系国事而又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全词之中,江山易帜、国运不昌之恨同英雄报国无门、功名难就之悲互相凝结,表现了沉重的民族忧患和人生悲剧意识。

题组二 修辞手法鉴赏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残 叶

李 靓

一树摧残几片存,栏边为汝最伤神。休翻雨滴寒鸣夜,曾抱花枝暖过春。与影有情唯日月,遇红无礼是泥尘。①②

上阳宫女多诗思,莫寄人间取次人。

【注】 ①上阳:唐宫名。玄宗时杨妃专宠,貌美宫人多被遣居于此。天宝中有宫人在叶上

题诗,宣宗时宫人韩氏也有题红叶诗。②取次:意为随便、草草、等闲。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句清新,感情真挚。诗的开头两句写时已深秋,树叶纷纷凋零,作者凭栏怅望,顿感神伤。

三、四句,以“寒”字点翻雨的清冷,以“暖”字点抱花的温馨,把叶儿的今昔作了鲜明的对比。

五、六句写残叶的遭遇。前句写残叶未落之前日月以无私之情为它们留下恋枝的瘦影;后句写坠落的红叶却遭泥尘的无礼玷污。结尾两句,是设想残叶落后的归宿,表达了作者对落叶的祝福。修辞手法不难回答,重点和难点是效果,要联系具体的句子来分析,不能只有结论。

答案:这是一首咏物诗,通篇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残叶、日月、泥尘以感知,感情真挚,表达了对残叶命运的同情与关切。本诗还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第三、四句把残叶现今的凄苦情状与往昔盛时的温馨可人进行对比,第五、六句把残叶未落时日月有情与残叶经霜委地后泥尘污染的无礼进行对比,从而揭示了残叶的命运,寄寓了深沉的感慨。4.(词见于第二节·菩萨蛮)词的第五、六句除对偶外还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词人开篇就描写了清溪的水色给自己以清心的感受;接着二、三联分别运用衬托和比喻的手法来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最后,又创造了一个情调凄凉的清寂环境。答题时一要找准“明镜”“屏风”的本体,二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比喻的妙处。

答案:运用比喻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给人以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

题组三 表现手法鉴赏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 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本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却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诗歌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诗四句写了四个场面,全部是叙述和描写的语言,丝毫不带有作者的观点、态度,但作者的观点、态度又充满在字里行间,显示了高超的表现艺术。白描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回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提示语“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自然会联想到白描的手法。

答案: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①②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③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 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雄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词借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迸发之愤慨。词大概作于作者旅寓河南期间。首句“寒山几堵”写出山高,“风低”句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犹“划破”。“秋空”句写出天的空旷、澄碧,“醉袒”句,写出酒醉想起鹰逐兽的地方。词的上片运用衬托手法,借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来衬托鹰的威猛、雄健。词的下片,“男儿”句写出自己有才能却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后四句表明自己老当益壮,像雄鹰那样,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答案:①主要运用衬托的手法。②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等也算对)

题组四 构思技巧鉴赏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桂州腊夜

[唐]戎 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诗首联写除夕守岁到三更已尽,但仍离家万里,思归无计。颔联写卧听雪落竹林,梦中没有离开家乡。颈联写终是孤枕难眠,听将晓的号角响起,更漏已歇,长夜已过;看孤灯掉落着细碎的灯花。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全诗充溢着凄苦的思乡之情。

答案: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 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下片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一般来讲,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在篇首有总启下文、作铺垫等作用,在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篇末有总结全篇、深化主旨等作用。然后,结合具体的位置和诗歌的内容作答。而本题的这两句位于中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考生还需要结合这首词的具体内容来分析怎样承上,怎样启下。

答案: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句写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下片白天赛龙舟、踏青的热闹场面作结;下句写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显得分外清静,为下文写静谧优美的夜景作了铺垫。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 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从词的下片来看,作者写的是庭院荷池上的雨,但上片却写午梦西湖。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分别运用什么手法来咏荷上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词的上片和下片各是一个角度,上片用的是梦幻的手法,也是虚写的手法,实际上就是想象;下片是实写,实写时运用了比喻手法。

答案:作者先用虚写(或想象)的手法,写梦中雨打船篷声,惊醒才知是急雨打庭院池中的荷叶的声音,突出雨之急、之大;然后用比喻(或实写)的手法写雨珠的形、色——像珍珠那样圆、那样白,它们随着荷叶的颤动而忽聚忽散,最后聚在叶心,就像一窝泛清波的水银,突出荷上雨之美。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梦馆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并结合一、二两句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归家的思想感情。“北雁来时岁欲昏”,是写季候、时节,也暗点思归之情。“北雁”南来,是写眼前景,但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所以下句接以“私书”,表示接到了妻子的信,一语双关。“岁欲昏”即岁月将暮之意。岁暮正是家人团圆的时节,而诗人不但不能与家人团圆欢聚,反而要远行异地,这怎能不引起悠悠愁绪?“私书归梦杳难分”是对思归之情的具体刻画。欧阳修与妻子伉俪情深,如此情深的夫妻,离别之后,怎能不“私书”不断?怎能不梦寐以思?心有所思,夜有所梦,真乎幻乎,梦耶非耶,两实难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 棠

[宋]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诗人的想象中,面前的这株海棠花说不定会像人一样因夜深而睡去,所以诗人特意点燃高烛,照耀海棠,使她打起精神,不致“睡去”。

答案: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喻人。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古长如白练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飞流直下三千尺”,运用夸张的手法,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千古长如白练飞”用比喻手法,“白练”写出了瀑

布的形状、色彩,“飞”字写出动态之美,“千古”在时间上拓展和延伸,有较强的表现力。答案: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两个问题,分别涉及了“拟人”与“夸张”。分析修辞必须侧重运用的效果,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6.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 关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 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 莳(shì)未匝: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笠”比作头盔,把“蓑”比作铁甲,形象生动,化板滞为飞动,暗示了天气的恶劣、插秧(农事)的繁忙紧张,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过多景楼

[元]周文质 滔滔春水东流,天阔云闲,树渺禽幽。山远横眉,波平消雪,月缺沉钩。桃蕊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

“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哀情在结尾处才涌出,看似突然,其实合情合理,请结合全诗从景与情的角度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本曲开篇便极力展现春天的美景,但当低下头来细想时才发现这一切都和自己形成了对比,乐景写哀情,更触发了他的思念之情、离愁之苦。

(2)前面的“渡口”“江头”已透出别情,渡口、江头古来就是送别的场所。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 ①飘蓬:喻指诗人身世飘零,如枯萎的蓬草,随风飘荡。温庭筠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长期被压抑,终生不得志。②词客:指陈琳,先后受何进、袁绍、曹操的重用。③石麟:墓前的陈列品——石制麒麟。④书剑:指文武才能。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抒情方法的把握能力。通过分析可知,解答此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陈琳的身世。温庭筠是大家熟知的诗人,通过注释可知此诗写作时作者的处境。陈琳是东汉末年著名文人,曾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总结答案时,要抓住借古讽今的主旨,不必去紧扣字眼分析。

答案:这首诗借古讽今,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区别,表面上寄托了对陈琳际遇的欣羡,实际上是对自己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暗含着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的时代的不满。

1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同是送别,但两诗在“虚”“实”手法的运用上各具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对古诗词描写手法的把握能力的题。题目上已经点明让简要分析“虚”“实”的手法,难点是分析两首诗写法的不同。王诗前两句是写的实景,由“忆”字引出虚景;郑诗前两句从视觉写,第三句从听觉写,都是实写离别。

答案:王诗由实而虚,在叙写离别场景后,用一“忆”字,虚构分别后朋友月夜泊舟、梦中听猿的情景,表现惆怅别情。郑诗从视、听两个方面实写离别,借眼前景依依杨柳、蒙蒙杨花、凄怨笛曲,抒发绵绵离愁别绪。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1)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的下片层次清晰,角度有变,试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结构和内容(色彩)两方面分析,属于以美景衬哀情。(2)注意前两句实写离别时的情状,后两句虚写分别后的情景。

答案:(1)利用对句,对偶工整,槐叶浓绿,榴花火红,“窗暗”“眼明”渲染叶之绿、花之红;“绿”与“红”、“暗”与“明”在色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对比。衬托了离别的伤感。(2)下片先写离别之时伊人蹙眉而歌、泪如雨倾的情状;后写分别后月色皎皎、江水悠悠的情景。这样虚实结合,既拓展了本词的意境,又显得含蓄蕴藉,意味无穷。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泛舟明湖

申涵光

女墙倒影下寒空,树杪飞桥渡远虹。

历下[]人家十万户,秋来俱在雁声中。

【注】 历下:济南的旧称。(1)首句“寒”字有怎样的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赏析本诗所用的艺术手法以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问对“寒”的理解可从时令和心理感受两个层面理解。第(2)问理解重点在“秋来都在雁声中”一句,这里写大雁的叫声,既是衬托,又是借景抒情。

答案:(1)首句“寒”字,既点出时令,更写出诗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在浩渺如镜的秋水里倒映着阔远的寒空与黛色的城墙,给人一种威压与寒彻的感觉。这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第一,衬托。作者借长空过雁引发出意中之景,以寒秋鸿雁哀哀长鸣的声音,渲染百姓饥寒交迫的生活。第二,借景抒情。作者避开胜景常境,以冷峻、独特的视角来展开画面,所选意象,多为特定的肃杀之景,通篇写景而感情色彩非常强烈。1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驻马听吹

白 朴

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1)开头两句写出了笛声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曲子写笛声非常精彩,请具体分析是用什么技巧来写笛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写出了笛声激越高扬的气势,写出了笛声中透露的清正之风。

(2)衬托或侧面描写。听到笛声,鹧鸪欲坠,梅花惊落,侧面烘托笛声的优美动听。通感或移觉,笛声是听觉反应,通过“霜天”之触觉、“沙漠”“梅花”“明月”“白雪”等视觉画面,表达笛声所传达的奇幻意境和艺术效果,突出笛声的美妙。拟人,梅花“惊”,写出满树梅花竟然在笛声中化作黄昏雪花。夸张,一声吹落江楼月,悠扬的笛声竟使月落高楼,可见笛声的魅力。

下载【湖北专用】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核心题点保温训练10 Word版含答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专用】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核心题点保温训练10 Word版含答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