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农村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思考
对当前农村语文教育的反思
素质教育已实施十余年,新课标无论是从对教师的培训或是从各种研讨的学术成果看,似已全面推进和开展,但事实是,在广大农村中小学,特别是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新课标的推进和开展不过是纸上的东西,或是为了评聘职称“想象”出来的新课标的实施开展情况的汇编,存在这种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新课标,旧教法
新课程和新课标无论是从整体看还是从局部看,无论是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教师或是刚走上教学工作岗位上的年青教师,他们尽管都接受了关于新课程和新课标有关知识的培训
二、课本是学习语文的世界
三、应试教育占据教学制高点
四、教师认识水平未真正提高
五、“综合实践”学习未真正实施
六、发展性和形成性评价体系未真正建立
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的建立健全和组织实施
二、语文教学过程的巡视检查和指导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四、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语文教育“人文性”体现
六、农村语文教育,特别是综合实践性学习如何开展和提高
第二篇:当前农村“三资”存在问题及建议
当前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村资产、资源、资金(以下简称“三资”)历来是广大农民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焦点,也是农村基层干部违法违纪问题的易发多发部位。但是,由于制度不完善,运作不规范、监管不到位,有的村出现了财务管理混乱、资产管理无序、资源处置不当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就当前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当前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情况复杂,不好管理。一是农村“三资”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农村“三资”涉及面广、项目多,既有现金的,又有实物财产的,还有资源性质的;既有可移动产,又有不动产;既有国家支农资金、各项补偿补助款,又有集体收入,还有筹资、捐资等,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多样性,带来管理难度较大。二是村集体资源有的归村所有,有的归小组所有,存在村组、组组之间产权不清等问题。
(二)、是“三资”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登记的台账管理不完善。由于过去会计人员更换频繁,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账务不全,以致“三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三资”的底子不清;其次是台账登记管理不全面,对资金、资产还好一些,而对土地(机动地)、荒地等的登记就不全、不细或没有台账登记。
(三)、是违规发包,集体利益得不到保证。个别村干部在预留地、渔塘、房屋设施等集体资产的发包出租时,搞暗箱操作,不进行招、投标,不开“两委”会,少数人说了算;发包合同不规范,书面合同少,口说为凭,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权利义务不平,发包期限过长或其他不符合法定要求等等。
(四)、是资产收益管理不规范,资金体外循环。有的以其他费用支出直接冲抵承包款和租金,收支均不入账;资产收益使用无计划,寅吃卯粮。
(五)、是财务制度执行不力。有的村开支不经集体研究,大额支出不讨论;有的村主要干部自用自批,乱发福利等;有的村收款开具非统一收款收据,开支白条入账;报销凭证不够规范,支出凭证手续不完整。
(六)、是财务公开欠规范,透明度不高。对村级财务公开工作上级一直高度重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也出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制度,但是在个别村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群众意识淡薄,公布的内容、形式、时间都不符合要求,有的对于重大支出项目或资产处置项目没有专项公布;实质性内容公开不细,有时甚至是走过场。
(七)、是强占集体资产。个别地方存在着农村“狠人”强占强霸,随意侵占集体资产,任期内的村干部图安宁,不愿惹;群众敢怒不敢言,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致使集体资产安全无法保证,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
(八)、是监管体系不健全。对农村集体“三资”的审计监督还不深入,“三资”清理工作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责任追究制度还有待完善,监督力量还有待进一步充实。
二、解决当前农村“三资”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办法
(一)、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的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用制度规范行为。具体有:资产资源清查界定、登记台账制度、民主公开管理制度、资产处置审批制度、集体资产发包或产权变更的资质评估制度、招标投标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承包合同管理制度、农村“三资”检查制度、保值增值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产权改革办法、集体土地有序流转制度等。是进一步完善。为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行为,各乡镇应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账目管理办法,规定各行政村要做到“三统一”,即统一银行账户管理、统一使用专用票据、统一支出审核把关,使村级财务管理真正步入规范化轨道,运行有序。
(二)、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定加强农村民主管理严格执行村务公开制度的意见,规范、细化村务公开内容,完善农村集体民主议事规则、“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健全民主监督的保障机制,完善集体经济事务民主决策程序。
(三)、进一步规范村帐乡(镇)管制度、资产和合同管理。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实施办法,成立农村集体经济财务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制定、审批、执行本村收支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各项财务开支必须取得真实、合法、内容完整的原始凭证,由本村集体财务领导小组负责人签字后进入民主理财程序;规范村级票据管理,坚持“分次限量、核销领新、票款同行、以票管收”管理原则,严防资金体外循环;对农村集体资产摸清底数,建立台帐,清理清查以村会计账簿为依据,坚持账内账外相结合、实物盘点同核实帐务相结合。加强农村集体货币资金的管理,严格审批农村集体的大额开支,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库存现金限额标准,杜绝库存现金超额、白条抵库和公款私借行为的发生,严格履行民主决策和申报审核程序,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处置的管理;对已签订的合同进行梳理,从存在的问题入手,总结农村签订新合同时要注意的事项,明确合同效力、规范合同文本,加强对农村集体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乡(镇)班子讨论通过”等有效形式严格审定集体合同,并将审定结果以书面意见向村级发放。
(四)建立健全监管机构,设立县乡村三级监管体系。要依托现代化的管理网络建立起县乡村三级监督体系,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进行事事时时监督。村级要成立民主理财小组,设立驻村廉政监督员,每一项支出要有村委会提出,民主理财小组审核,重大支出要报乡镇批准,村书记、村长、民主理财小组组长、驻村廉政监督员和乡镇有关人员签字后方可支出。乡镇要依托代理服务中心,设立监管平台,对村级每一笔支出进行监管。县纪委、农业局依托现代化的管理网络建立起对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监管平台,对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活动进行监管。要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工作纳入乡镇 和村干部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健全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五)委托运营,促进集体资源增收。针对资源经营管理粗放、开发竞争无序、利用效率低下、操作难度较大的实际和现状,可以通过提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效益,依托行业龙头、产业龙头组建产业协会的方式,对资源实施委托运营,以协会的组织优势、市场优势,来推动资源“归口管理”、市场主体平等共享,推动资源由无序竞争、粗放开发、掠夺经营向公平竞争、规范经营、集约开发转变,推动行业产业发展、共荣共赢,把资源运营纳入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协会运作和产业运营的管理轨道。
第三篇:农村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农村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我国当前改革和发展中碰到的关键问题,它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道必须逾越的门槛。归纳农村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五个字,即“钱”、“粮”、“人”、“地”、“权”等。
“钱”:首先是农民收入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其实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村改革开放头十多年,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农业生产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然而随着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产品供应由卖方市场逐步转为买方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引发了农民收入增幅的逐步下降。据有关资料,1996年后,我国农民收入增长一直徘徊在4%上下,而这增长幅度包括经济发达地区和从事非农产业的数据。实际上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基本以农业(粮食)为主的地方,其增长率普遍比这个增幅低许多,不少地方其实是负增长。以我镇为例,我镇是一个以粮食(水稻)生产为主的地方,1996年以前的几年,每50公斤稻谷价格在70-80元之间,一段时间曾经达到90元。除了种籽、化肥、农药、农机(具)的折旧、水电等生产资料和规定范围内的“三提五统”开支,每50公斤粮食的利润空间在35-50元之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从1997年开始,粮食价格连续六年大幅度下降,2001年取消保护价后,每50公斤稻谷价格最低降到40元以内,农民种粮几乎无利润。
其次是乡镇财政问题。我国的乡镇财政是撤消人民公社建立乡政府时,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其初衷是为了调动乡镇政府理财的积极性。然而由于财源不足、分成办法不当、事权与财权不对等、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它至今并没有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一级财政,不能履行为本辖区居民和农民提供需求的乡村道路、基础教育、卫生防疫、环境保护、医疗、文化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基本职责。事实上,大部分乡镇财政是吃饭财政,有的乡镇连续几个月甚至十几个月发不出工资。据中国新闻网透露,全国乡镇财政负债保守估计在2000亿元至2200亿元左右,平均每个乡镇负债400万元左右,有的乡镇负债竟超过上千万元。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目前大多数的乡镇不具备建立财政的经济基础,同时,县市与乡镇的财政分成办法也束缚了乡镇的积极性。乡镇财政的留成办法是由县市一级决定的,一般采取的办法是“一定三年,包死基数,超收分成,缺额不补”。包死基数是指在财政收入基数以下的所有收入全额留成,对超过基数的财政收入进行分成。而事实上县市领导出于保本级财政的目的出发,往往采取牺牲乡镇利益的做法,该给予乡镇的不给予,不该收乡镇的则在财政支付时强行克扣,乡镇主要领导则由于其政治命运的决定权掌握在其手中而只能被动接受。如我镇去年上缴的财税任务520万元,实际返还给我镇的只有320万元,仅能保证本镇中、小学教师和卫生院的经费,乡镇干部和乡镇建设支出则要另想办法。而问题不仅仅是这些,名誉上是实行乡镇财政包干,实际上是把税收的负担压在了乡镇,一方面不管你乡镇有没有税源,也不管你税源增长如何,只是在下达税收包干(实际是上缴)任务每年以两位数的增幅增长,从而使大多数乡镇的财政出现了空转。就我镇而言,实行分税和乡镇财税包干后,我镇的财税任务每年以15%的幅度递增,去年仅有人口24000人的我镇上缴财税任务高达520多万元,而事实上我镇的全部农业税(不含用于村级开支的附加)税源不到280万元,工商税(含国、地税)税源不到100万元,实际空转额度为140多万元。另一方面任务下达到乡镇,考评也是对乡镇政府而言,税收完不完成任务,县市问的是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因此就出现了财税部门不收税,而没有收税职能的乡镇干部则成了财税收缴主体的有悖法律的怪现象。更有甚者“引税”(不属于自己征税范围的税收以远低于规定的税率标准引过来)这个新时代的税收怪胎也应运而生,很多乡镇就是通过引税来解决当地税源不足的问题,以减少自身的贴补,造成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
再次是乡村公共建设由谁来投资的问题。长期以来,乡镇的公共建设是通过民办公助来解决,所谓的民办就是由农民出资。比如农村的学校、卫生设施建设、乡村公路(曾经还有县乡公路)、农村的水利基本建设、城镇建设都要由农民来出资出力,加重了农民的负担。随着国家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重视,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向农民乱收费、乱收费的问题少了,而乡镇财政又没有能力承担基本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的职责,因此出现了农村基本建设投入空档问题。
“钱”的问题,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农村的政权建设,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基础。
“粮”,主要是粮食安全问题。粮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条件,不仅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安危,也影响到世界的和平与安定。粮食问题曾是千百年来困扰人类和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天”字号的大问题,之所以有“民以食为天”之说大概源自于此。改革开放后,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比较好的调动;同时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的粮食供应由过去长期的短缺转为供过于求,一个千百年来没有解决好的吃饭问题得以解决。然而就在近几年粮食生产形势相对宽松的时候,粮食价格出现了多年的持续下跌,严重挫伤了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粮食价格持续下降的同时,农民的负担却逐年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把土地当成包袱,因而对土地不加珍惜,占用粮田建房的大量出现。据有关资料,我国的粮食产地面积曾经高达15亿亩,年产量也曾经达到5亿吨左右。但现在我国粮食产地面积下降到14亿亩,年产量也下降为4.5亿吨。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会长刘连馥说:“照这种趋势发展,如果粮食产地面积和产量都越来越少,而人口却在不断增加,到2030年,拿什么来维持那么多人的生存?”。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因为粮食丰收而忽略粮食安全而带来的沉重教训,现在我国人口已经达到了13亿,这么一个人口大国,粮食一旦出了问题,那不仅是中国的灾难,也是世界的灾难。因此,粮食安全永远也马虎不得。
“人”。人多是我国最大的特点。当前的问题一是农村人口基数大。据资料: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2%。西部地区的农村人口基数还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偏低,甚至还存在不少的文盲,而农村的职业教育等再教育资源更是贫泛,农民无法得到有组织的就业培训,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不快,使农村劳动力在市场经济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严重影响了劳动力的转移。同时由于受资源和农民收入的制约,农村的学生读不起书的问题越来严重;特别是教育产业化的实施,使一大批应该享受中、高等教育的的农民子弟因为交不越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而被挡在学校门外。三是农村的医疗保障滞后,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农民对待生病的做法是一拖二挨,实在挨不过去才上医院诊疗。一些年纪稍大的则采取“小病就挨,大病就埋”的办法消极应付。更有一些农民为了增加收入而进行掠夺性地卖血。我镇邻近一个乡镇,常年卖血的农民达数千人之多,除了肝功呈阳性的人外,几乎家家有人卖血,有的夫妻双双卖血。按有关部门规定,一个人两次抽血的时间间隔不能少于六个月,可有人一个星期卖血一次,极个别人一个星期卖两次,严重推残了自己的身体。四是农村贫困群体缺乏最基本生活保障。应该说绝大部分农民的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但是农村还有一些因灾致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和鳏寡孤独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五是由此缺乏社会保障,很多农民抱着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观念不变,影响了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农村的超生现象仍然很普遍,很多人不生儿子不罢休,又引发了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的终止妊娠问题。导致了农村新生人口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调。据《中国新闻网》2003年01月16日资料,海南省近10年来的婴儿性别比例超过了135,大大高出人口性别比的正常值104—107;2001年10月19日《浙江青年报》 报道: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黄礁乡、章安镇、前所镇等三个乡镇的出生婴儿性别比超出正常很多,第二胎出生婴儿性别比是平均三个新生儿中有两个是男孩。
“地”。农村土地问题包括内部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问题和外部征占土地问题。土地是农业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一切物质依附的基础,更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古今中外,国与国之间为土地而互相争夺甚至连年征战,国内的豪强之间因土地而巧取豪夺、豪强与普通民众之间因土地而弱肉强食,演绎着数不尽的血惺故事。我国历史几千年来各朝各代的更迭也无一不与土地有关。建国后,我国经过土地改革到农村互助合作,逐步建立起了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结束了过去传统形式的矛盾,应该说是一种进步,但土地的集体所有和“一大二公”的经营形式也引发了不少新的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基础上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而确立了现行的中国农村土地的经营制度,这些新的矛盾才得以缓解,并有效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使我国的农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了稳定这一基本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200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实施。《土地承包法》以法律形式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对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现在农村土地的问题,一是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不明朗。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但农村集体有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其实承担着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职能)、村民小组等。土地到底归那个集体所有呢谁也说不清。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的土地是“(人民公社、大队、生产小队)三级所有,队(生产小队)为基础”,从现在的实际来看,很多地方的土地所有权在村小组一级。而严格地讲,村民小组并不是一级组织,只是一个组织下面的活动层次,更不是一级经济组织,怎么能够承担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责任。二是规模经营与家庭承包经营的矛盾。我国的农业发展到现阶段必须逐步朝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继续发展,而以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不利于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非农资本对土地和对农业的投入,不利于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格局的形成。三是保护土地与农村建设用地的矛盾。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步发展,农村的各项建设也会相应地增加,尤其是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乡镇企业。从农村发展的态势可以看出,农村的城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推进农村城镇化中无疑必须占用土地,而由于执行土地保护制度,在审批建设用地时有关部门把关过严,于是就出现普遍的不经审批而违法占地搞建设现象。在发展乡镇企业过程中尤其如此,兴办乡镇企业(包括在乡镇的私营企业)十有八九没有办理用地手续,更有甚者,集团性、规模性占用土地,甚至大面积占用耕地搞开发区的问题也大量存在,遍布城乡的各类开发区中,真正经过审批,办有合法手续不会有一二成。四是土地与农民收入的矛盾。当土地产出的利润空间与其他生产的利润不相上下的时候,土地就成了农民生财的基础,而当农民承包的土地产出的利润空间不合理甚至没有利润时,农民则难以把土地视为自己的生活保障,相反视为包袱,特别是那些人少田多地方的尤其如此。
“权”。既有农民的合法权益问题,也有农村基层政权的问题。农民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是见诸于我国的很多法律法规的。但事实上农民由于处在弱势地位,其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比如在经济方面被迫接受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乱克扣,对经济收益的分配不知情等;政治方面有农民的选举容易受党政组织、宗族,甚至社会黑恶势力的操纵而被变相剥夺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一是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与经济组织的职能混淆不清问题。按道理,村委委员会是农村村民的自治组织,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它实际上还承担着改革前大队这样的经济组织的职能,管理着农村的集体资产,造成了农村政企不分和政经不分的问题,是加重农民负担和引发村级干部腐败问题的根源。二是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问题。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是否协调和规范,直接影响着村民自治能否正常有效地运作。村党支部领导村委会这是符合党的领导原则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但目前的问题是有的村党组织在村委会工作中干预太多,使村委会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难以实现,村民自治组织依法拥有的权力难以得到具体落实。而有少数的村民自治组织则把自治理解成绝对自由,不接受村党组织的正常领导,甚至向党组织的领导权威发起挑战。村“两委”的这些矛盾严重削弱着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了农村的稳定。三是薄弱的村级组织管理缺位与农村的宗族干政的矛盾。由于改革开放后村一级组织对于村民只有索取,没有给予,缺乏维护村民利益和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因而在农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好的印象,失去了村级组织应有的凝聚力;同时由于接受县乡机构的经济盘剥,加上村级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半数以上村委会都存在着债务问题,导致了村级组织不能发挥应有的战斗力。在这种情况下,宗族势力逐渐壮大,担负起维护本族村民利益的义务,争取了很多群众的支持,从而构成了对村级组织权力的挑战,严重的地方,宗族势力已经把持着村政,包括把持村委会选举、村里的资源支配权力。由于村级组织战斗力的普遍薄弱,造成了村级组织管理的缺位,一些曾经绝迹的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赌博、建庙、抬迎菩萨在农村极为普遍,非法宗教和农村的恶势力趁虚介入,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令人堪忧。
第四篇:当前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能够在此探讨农村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深感荣幸。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工作者,在多年的工作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在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种种突出问题。
一、土地问题。
由于小城镇建设、市场开发和公路建设征用了大量土地,从而导致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使农民越来越珍惜自己仅有的一点土地。另一方面,土地流转过程中,往往受群众恶意刁难,哄抬地价影响,产业很难形成规模。
二、人才问题。
受近年来投资拉动影响,农村劳务输出创收占农村总收入的比重屡创新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方面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务需求明显由“体力 ”向“智力型”、“技能型”需求转变。从农村转移过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是年轻力壮并且有一定文化的人,而留在农村的往往是老人、妇女和文化程度较低,没有专业技能的人。这些人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三、基础设施问题。
农业耕地总面积数,剔除退耕还林、公路占地、市场开发占地已经不足,比较平整的土地减少。同时,农村的水利、电力、道路、就医、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资金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要以高投入、高产出的设施农业为基础,而目前大部分农户没有过多储蓄存款,因此在发展产业过程中,资金短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特别是在农村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部门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受金融部门政策限制,大部分农户无法获取贷款,压抑了群众贷款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
五、增收问题。
目前农民的大部分收入还是依靠劳务收入。农村是一个庞大的“露天工厂”,从某种意义来说,农民是“靠天讨吃”。目前,我国尚末建立农业风险救助机制,一遇自然灾害,农民就只能望天兴叹,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务工人员人数剧增,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
六、市场问题。
农民由于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观念的束缚,分散经营的农户无论在种植规模和养殖规模上都非常小,同时农村市
场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十分薄弱,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还很突出,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农村未能有效地发挥。市场秩序不规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法行为屡禁不止,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对于提出的以上问题,只是我的一些浅显看法,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能批评指正。
目前,我们白竹坪村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对新的形势与新的任务以及新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村应拿出与时俱进、知难而上的工作作风,努力开创我村综合建设的新局面和新格局。随着综合建设任务的加重,基层领导的工作要求也要有新的提高,面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领导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它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为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本村居民,我个人提出几点关于本村出现的几点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和重视。
1、土地问题
土地是农民生活与生产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本,尤其是耕地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农业对劳动力潜在需求的大小。据我村基本数据显示:10个村民小组,266户,1046人;稻田530亩,旱地228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72亩左右,远远满足不了我村居民对耕地最基本的需求。这几年农民“土里刨食”根本就不挣钱,还有大量地抛荒现象,土地的重要性看似降低了;其实不然,我在城市常听人说,下岗工人其实比农民都难!为什么呢?因为工人下了岗就什么也没有了,农民还有一
块地,至少不用为吃担心。而我村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和部分农民急功近利,只愿挣现钱,对种粮食不发财没劲头,随便种点够吃甚至不种粮食随便买点粮食吃就满足的思想意识,致使我们村大量的土地撂荒和半撂荒,没考虑到土地的综合利用,使其充分创造更高的价值。
2、人才问题
在政府部门和农村中,很多人思想观念陈旧,对人才认识不清,认为只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才是人才,从而忽略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合理利用,导致我村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而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绝大多数是农村年轻力壮的实用人才,村里面留下来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儿童和文化程度较低,没有专业技能的人,他们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性格又保守,不敢有丝毫的冒险和开创精神,所以始终保持着只要能自给就能满足的消极意识,从而抑制了我村的农业生产和综合发展。我村留守儿童不在少数,他们许多是由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在我们村中像这样的老人大部分是文盲,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也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进行人格与道德上的培养。由于缺少及时的学业上的辅导与心理上的沟通,许多学生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从而走上辍学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外出务工使得家庭经济相对比较宽裕,有些外出务工者形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有的父母认为“上不了学,今后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挣钱”。这种思想极易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记得有一次,我问我一个侄儿,不读书了能干什么?他今年十
七岁,刚读完高中,准备辍学。他想了很久后回答我:不知道。我说要我告诉你吗?他点点头,我说像你们这样大的孩子不读书了走向社会,只适合做一件事,那就是上网玩游戏。他听了默然不答。
3、基础设施问题
虽然我们村的基础设施在附近毗邻的几个村庄横向比中,略占优势,不过我们村的水利、电力、道路、就医和教育都待进一步加强。村里1个村民小组因农户均已搬迁,未通电和公路外,其他小组均已完成简易公路的修通,村部和卫生室均无,特别是照明,通往农户家中的全是分股线,变压器也是农电员私人购买,因此村民用电价格颇高(1.2元每度),每块农家电表每月另加2度电损,村民意见很大,负担较重,80%的村民居住的仍是上百年破乱不堪的旧木房,其中危房57户。饮水也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90%的村民依旧直接与家畜同饮河水,由于村中日常生活垃圾的增加和上游水质的污染,村民还在饮用此水,已严重损害村民健康。
4、资金问题
以前,我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是以讨要的方式,从上面各单位部门要一点资金,来逐步完善我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现在我们村在修建村部和卫生室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大的资金缺口无法落实,工不能停,建设资金又无处可得,现任的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不行。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根本是什么呢?那就是农民创收,为了实现农民创收,就要发展现代农业,而发展现代农业,就要以高投入,高产出的设施农业为
基础。当前我村农户大部分没有过多的储蓄存款,因此在发展产业过程中,资金短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生产规模。特别是在农村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部门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并且受金融机构政策的限制,大部分农户无法获取贷款,从而压抑了群众搞规模生产和养殖的积极性,同时也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5、增收问题
现在,整个农业生产形势已经由自给和半自给转向于商品生产为主,而我村居民土地经营规模由小,农产品加工、生产销售又相对困难,独立完成生产过程又不经济,致使我村的大部分村民收入,都依靠着外出务工。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整体素质低下,大多数在外务工人员,从事着低收入、高风险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所以他们无法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从而长时间的从事低收入的工作,很多在外务工人员都频繁的更换工种和工作场地。更有甚者是,出门三月,无获而归;真是误时、误地、误事、误人。
6、市场问题
我村老百姓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束搏,分散经营农户无论是在种植规模和养殖规模上都非常小,同时农村市场建设体系滞后,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十分薄弱,老百姓卖难、买难问题相当突出,市场机制在我们村的作用,几乎没有发挥出任何作用和效益。
7、法制教育问题
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猖獗,一些外来的犯罪分子,利用我们村里的老人和妇女,没有见识的弱点,不择手段诈骗钱财,偷鸡摸狗。一些失学少年三五成群、邀朋搭伙,白天泡在网吧,夜晚四处行窃,盗取钱财。还有部分青壮年无心务农,整天打麻将、扳砣子赌博,买六合彩,只想一夜暴富,好不容易打工积攒下来的一点钱,家里不搞建设,老人不服养老,儿女不交学费,最终将积攒下来的一点积蓄双手送人;以上这些不良现象,严重破坏了我们村的治安秩序,伤害了我村正常的社会风气。
以上各种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都已迫在眉睫、势待解决。在解决以上各种问题的时候,不得不需要我村基层领导的工作力度和工作能力方能得到解决,还要将以上问题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将以上问题列为全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同时进一步健全村支两委组织建设领导机构,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并定期研究和部署各项工作,做好规划,加强指导,按照党的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并促进我村健康发展的顺利进行。
第五篇:我国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原因,对策:
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1998-2005年的五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处在低水平上徘徊,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平均增长5.5%,远远低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收最慢的一个时期。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民看病难,吃药难,受教育难,上学难,社会保障难,文化享受难等等问题。
3、农民自身的问题:农民整体文化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思维方式较为保守和僵化。
4、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5、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基层干部和一些党员不能起到带头作用,个别村甚至连正常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原因:
1、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觖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
3、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年龄较小的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
4、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5、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党员干部“双带”作用发挥不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强;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对策: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力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要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
(2)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深入实施科技农业,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使农民在农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
(3)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客观需要。要制定出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1)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
(2)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
(3)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做好农村改水工作,优先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
(4)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3、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1)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好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要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注意调动和保护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2)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3)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话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4、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1)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解决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胡种胡收”的现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全面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积极为农民申办小额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民发展生产和创业致富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
(3)深化村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在坚持林权集体所有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农民通过招投标、竞买、租赁等方式取得林地使用权,落实林地管护责任,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切实加强以村级党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深入开展农村“三级联创”活动,进一 步丰富“三级联创”的内涵,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2)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3)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进一步搞好村务、财务和党务“三公开”,积极推行村务民主听证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真正实现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构建民主和谐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