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物普查简报昆山市野外文物调查工作
文物普查简报第31期苏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领 导 小 组 办 公 室2008年10月6日
昆山市已全面完成野外文物调查工作
9月24日,昆山市圆满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实地调查的全部任务,提前三个月完成了本年度普查工作任务。共普查文物303处,其中,复查文物183处,新发现文物点120处,新发现达到复查总数的65.6%。
2008年2月,昆山市召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动员大会,全面启动普查第二阶段野外文物实地调查工作。以昆山市文管所为基础,借助苏州博物馆考古部、退休老教师和所辖镇(街道)文化站网络等力量,昆山市有计划地推进地上、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全面普查。在市文管所所长、普查队队长赵坤元的带领下,普查人员克服困难,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地进行野外普查。即使在7、8月高温季节,普查员们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深入到各个镇、村,走街访户,坚持开展野外文物调查,实现了行政村调查到达率100%,自然村调查到达率98%。各镇、村干部及其普查联络员积极配合普查工作,在实地调查开始之前,他们根据有关档案资料,向普查组提供当地的文物线索,有效提高了野外普查
工作效率。普查人员对每一个文物点进行认真勘查,并按照此次文物普查的规范要求进行测量、绘图、摄影和其他有关信息的采集、登记。
此次文物普查新发现了不少重要文物遗存,如:汉代的金城遗址,明代的王宅,清代的多座古桥,以及民国时期的工业遗产陆家浜米厂、五丰德记面粉厂旧址等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通过这次文物普查,摸清了家底,全面掌握了昆山市文物资源的基本情况和保存状态。这为建立完善全市不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文物标准化和动态化管理打下了扎实的工作基础。
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长、副组长、成员
江苏省文物局、省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市委宣传部、市人大科教文卫工委、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市委办公室综合五处、市政府办公室综合四处
各市(县)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各市(县)区文物主管部门
第二篇:文物普查工作总结
经过文物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不断加大实地调查力度,已全面完成第二阶段的工作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做法
(一)机构健全,组织措施到位。丘北县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县人民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文化局局长和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制定了我县的普查实施方案,并以丘政办发【XX】86号文印发,对文物普查的目的和意义、工作范围和内容、时间安排、组织和实施形式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要求。同时,为保证普查工作能顺利开展,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安排了每年十万元的普查经费,为普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经费保障。
(二)领导重视,上级支持,各方协作。这次普查工作得到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县政府将普查工作进展情况列为政府督查督办案件,要求文普办按时上报文物普查工作进展情况,对普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分管副县长王毅同志多次过问,并深入到文物管理所了解工作开展情况。这次普查工作也得到了省州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省、州文物专家多次深入我县了解普查工作开展情况,并对普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作了现场指导。普查期间,各乡镇党委政府大力配合,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普查队员开展实地普查在人力物力上都给予了帮助。
(三)强化培训,夯实基础。文物普查工作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普查人员技术过硬,业务能力强是基础是关键。为此,我局于XX年12月下旬,组织文物管理所文普人员参加了在文山举办的八县文物普查骨干培训,XX年元月5日,我局又举办丘北县文物普查培训会,对全县十二个乡镇文化专干进行了培训,培训会还专门邀请了州博物馆的王林斌副馆长到会就文物普查的基本知识、普查标准等内容作了培训。此外,我局文物管理所还固定在每周星期三上午组织文物管理所职工学习业务知识,熟悉掌握普查的各种技术规范。通过学习,文物普查人员业务能力得到了提升,为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做好专业知识储备。
(四)广泛动员,宣传到位。为使我县文物普查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掀起一场全民普查高潮,我局从XX年元月份以来,认真策划普查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黑板报,宣传栏进行文物普查、文物知识和《文物保护法》的宣传。组织书法人员书写普查标语6份1000余条,印刷文物普查宣传单1万余份,发放和张贴到全县12个乡(镇)99个村民委;先后利用丘北街天,在县城三鑫花园开展了“文物普查宣传活动”六次,发放文物普查宣传资料2万余份,接受群众咨询500余人次。普查队员们还将宣传工作与文物调查工作结合起来,做到调查工作开展到哪里宣传工作就做到哪里。通过宣传活动,让广大群众了解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提高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积极提供文物线索,为我县实地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奠定了基础。
(五)不辱使命,勤奋工作,确保普查质量。在文物普查工作中,我县文物普查队员体现出新时期文物工作者昂扬的精神面貌,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入到普查的各个环节。为了掌握全面的文物线索,普查队员采取查阅史料与实物相互验证的普查方法开展普查工作,在工作中按“宁细勿粗,宁繁勿简”的要求,有效保障了普查质量。同时,根据我县实际,结合各乡镇文物分布特点,制定科学的工作计划,按照先一般后重点、先易后难的办法进行普查,在时间安排上结合农村实际和天气情况,按 “农闲、晴天实地调查,农忙、雨天整理论证”的工作方法,合理利用工作时间,合理制定普查线路,避免重复,从而大大提高了普查的效率。
在普查过程中,特别是开展野外调查工作时,虽然困难重重,但没有一个队员抱怨,没有一个队员在困难面前退缩,出勤率达100%。象新店、腻脚等高寒山区山高坡陡,许多地方都没有道路,队员们就是凭着两只脚硬是走遍了每个文物点。有时为了准确全面记录每处文物点的情况,调查队员不顾疲劳,积极参与清理文物点周围的杂草、荆棘,扎扎实实地开展调查工作,对所采文物点进行了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调查、记录、摄影、测量、gps卫星定位、编录等工作,确保文物调查的到达率和覆盖率达到100 %。普查队员们正是本着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全面掌握了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编录完成了普查文物点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等各类普查表格,出色的完成了第二阶段的普查任务。
二、主要收获
丘北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国土面积4997平方公里,下辖12个乡镇,99个村民委,1262个自然村,居住着汉、壮、苗、瑶、彝、白、回七种民族。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1项,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 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5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项。自开展普查以来,我县普查队员不畏困难,艰苦耐劳,走街串户、深入村居、走访群众、查阅文献资料,及时了解新线索,严格按照普查的技术要求,对新发现、复查的文物点进行认真调查登记,确保文物调查的到达率和覆盖率达到100 %,完成普查登录项目100%。在此次普查中,共普查文物49项,其中复查28项,新发现21项,消失文物5项,在普查的文物中,有石窟寺及石刻12项,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2项,古建筑13项,古遗址8项,古墓葬4项。在温浏乡阿古寨和新店乡小新寨发现的两条古驿道填补了我县无文化线路的空白,为研究我县古代对外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等课题提供了资料。在普查中,拍摄图片资料1000余张,绘制区位图、平面图100余幅,基本能做到图纸完整规范,照片准确反映文物的位置、环境、本体及结构特征。填写文物普查登记表49份,文物消失表5份,均按照国家档案要求规范来做。
在普查工作中,我们还将文物征集与普查结合起来,先后征集了僰人纺织机、织锦、火葬罐等可移动文物,大大增加了我县馆藏文物数量。此外,在普查中,一旦发现损坏文物,我们就及时予以维修,例如在普查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出资抢救了驿道碑3块,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双龙营文庙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共桂滇黔边区扩大会议会址进行了维修。
我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在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通过这次普查也暴露出我们工作中的许多不足:一是普查人员整体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对文物线索的挖掘还不够深入细致,三是宣传措施仍有待加强,社会对文物普查的关注力度仍有待提高,四是普查中新发现的21项文物,保存情况大多不理想,保护工作亟待加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按照国家规范要求做好普查成果转化的各项工作,加强对我县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为我县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篇:文物普查工作方案
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和为规划提供依据,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和闵行区《关于本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一、文物普查的目的意义
文物普查是国情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高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物保护的范畴不断扩大,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没有被发现、登记和公布为相应级别的不可移动文物,从而在城乡建设中遭到不合理的拆改,甚至拆除、毁坏。因此,开展文物普查,有利于合理、准确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完善文物档案管理。我们要在思想上深刻理解文物普查的重要性,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充分认识和重视文物普查工作。
二、文物普查的目标任务
按照闵行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总体目标,将对地上、地下、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普查,具体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与代表性建筑等。这次文物普查,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
我镇这次文物普查的对象主要是传统民居、优秀近现代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同时对镇内的不可移动文物作一次全面的复查,了解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及环境的基本情况,包括不可移动文物的量化指标、保存与环境现状及其变化情况等。
三、文物普查的实施时间
按照闵行区《关于本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年3月至4月,主要任务是制定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建立文物普查机构,组织动员、培训文物普查工作人员。
第二阶段:年5月至10月,主要任务是分三个工作小组,在全镇范围内全面展开文物普查,信息采集、资料登录,同时完成已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复查工作。
第三阶段:年11月至12月,主要任务是整理汇总普查成果,上报普查成果;同时建立镇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
四,文物普查的组织机构
根据闵行区《关于本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和要求,我镇成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文化管理站,办公室全面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协调、方案实施及普查情况信息的汇总上报。
五,文物普查的队伍建设
提高文物普查的质量,确保普查第一手资料的准确、全面、规范、科学,提高普查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关键。具体落实以下措施:
1、挑选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落实普查工作,同时抽调文化站工作人员充实到普查工作小组。
2、积极参加区级普查工作培训,同时组织我镇相关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使工作人员全面学习文物普查的基本知识,掌握文物普查的基本方法和先进的普查技术。
六,文物普查的经费保障
根据闵行区《关于本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落实好文物普查的专项经费,配备好所需的普查工具。
七,文物普查的宣传工作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工程。要充分利用《之声》报、政务网和会议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文物普查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使文物普查家喻户晓,努力开创我镇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新局面。
镇文化站
年三月二十三日
第四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普查工作简要情况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普查工作简要情况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藏文物主要为历年来田野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及原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征集、收购的各类文物。库藏文物特点是:在册库藏文物数量众多,但上级别珍贵文物数量相对较少,残碎品及粘对复原的标本居多。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入藏品,由于当时文物数量尚少,本应作为文物标本的陶瓷片等多也列入了文物帐册。由于近年来不断有新发掘出土文物入库,多年来调拨各地市及其他省市的文物也比较多,故而文物帐册变动较大。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也是我们摸清家底的一个契机,可谓意义重大。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及《河北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成立了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制定了文物普查工作方案,由所长亲任领导小组组长,由研究资料室具体负责库藏文物的普查。
研究资料室是我所工作岗位较多、且全部为女性的一个部门。文物普查工作开始以来,我所研究资料室在完成配合河北博物院新馆展陈、各地文物展览、所安防消防设备安装、业务管理、考古学会等繁杂工作的基础上,将可移动文物普查作为工作重点。
我所原有在职文物保管员3名,文物保管人员严重不足。2013年和2014年,我所库管工作主要是配合河北省博物院新馆陈列及文物库房安防设备的安装,文物普查工作进展缓慢。人员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度的瓶颈。在河北省文物局及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8月,我所新招的3名研究生加入普查队伍,又聘用了5名文物普查工作人员,由此,我所可移动文物普查全面展开。由于招聘的文物普查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为保证工作有序进行,我们还招聘了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在无课时和寒暑期加入普查工作。我们的普查队伍人数最多时达到14人,最少时也有6人,保证了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而文物普查专项经费的落实是我所文物普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由于招聘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学生多为短期打工,我们对所有参加文物普查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岗前培训,在普查过程中注意专业知识上的传、帮、带,以确保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在采集文物数据过程中,我们自制了文物采集表、照相采用了帐号卡片嵌入法,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根据我所文物普查人员组成情况,我们分成了两个文物普查小组,每小组由老库管员、新库管员及招聘人员组成,并及时根据人员变动情况调整各小组成员。我们在文物库区开辟了文物普查工作区,缩短了文物的运送距离,既保证了文物安全,又提高了效率。文物库区条件简陋,冬冷夏热,文物普查全体成员克服了文物库房灰尘大,条件艰苦的种种困难,团结协作,任劳任怨。部分普查队员还克服了孕期和哺乳期的困难。在文物普查过程中,老库管员率先垂范,新库管员勇于承担,招聘工作人员虚心好学,工作上各流程互补,表现了良好的团队精神。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库藏文物曾经三次搬家,文物保管员也历经多次更迭。由于所管文物数量大,新老库管员在更迭之时并未进行所管文物的逐一清点移交。三次文物库房的改变也使文物保管位置发生变动,部分文物为方便管理改变了原管理单位位置。如文物精品的集中管理,墓志的集中存放等。由于我所历年来向国家级博物馆及各市县博物馆调拨和借展文物较多,文物账册变动较大。为做到不漏查,并加快普查速度,我们采取的方式是对现存文物逐库、逐架、逐橱进行核查,先易后难,以此次实物普查为基础与原文物账册进行认真核对,做到帐、卡、物一致,通过普查彻底摸清家底。我所库藏文物粘对复原的考古标本及散碎陶瓷片较多,按照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出土(水)文物入藏标准(《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出土(水)文物登录要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册陶瓷片可不作为入藏标本。在普查中我们是边遴选边采集,对不符合登录要求的文物标本在文物袋和库藏文物卡上予以标注。
在我所采集的文物中,情况也较为复杂。许多原修复文物开裂,为保证文物照片的质量,我们对部分文物进行了重新粘接;许多文物重量大,需多人合作才能完成文物称重及照相工作,此时,我们招聘的男学生发挥了主要作用。在我所的库藏文物中,共有15家文博单位借展有我所文物近4000件/套,这都给我们采集文物数据增加了难度,也影响了文物数据的采集速度,为保证按时完成文物普查工作,在开展文物普查的两年半时间里,文物普查全体工作人员每周六加班成为常制。在文物普查前期,我们白天采集文物数据,晚上数据合成上传平台,基本保证了数据的同步上传。2016年由于平台网页的打开速度及修改数据的保存速度过慢,我们采取了错时上下班审核报送数据,保证了普查工作的按时完成。
截止到2016年10月底,我所完成了全部库藏文物的数据采集、审核、报送工作。我所原有在册文物统计数为12万余件,现上传到平台的数据为37492条(未包括珍贵文物),实际数量154673件。这是由于后接收了发掘出土文物,对这部分文物我们也重新登记了文物帐,并制作了文物库藏卡。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使我们全面摸清了现有库藏文物的家底,实现了现有库藏文物的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管理,提升对文物的管理能力。
承德市普查办普查工作简要情况
承德市普查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文物工作方针,认真执行文物保护法,模范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健全普查组织和工作机制。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54号)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要求推进普查工作,认真组织全市各单位圆满完成各项普查任务。
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规模大、范围广、时间长、任务重,承德市普查办严格按照国家、省普查办要求,积极部署、周密安排,创造性的圆满完成了全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普查成效。
一、普查工作机制健全完善
按照国家和省普查办的工作要求,成立了由副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文物局,负责全市普查的组织和督导工作。为了加强全市普查工作的管理,制定了《承德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承德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宣传方案》、《承德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质量管理制度》、《承德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审核工作方案》、《承德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安全和保密制度》及普查各阶段工作计划等相关工作机制,保障了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全市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普查组织体系,为保证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普查组织管理及时高效
为了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各普查单位的沟通联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提升普查质量。一是建立普查领导和组织体系,全市八县四区均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和普查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机制的日常运行,市普查办与相关部门联合实施普查具体工作。二是市普查办建立承德市可移动文物普查QQ群,对全市各县区普查工作进行指导和咨询,时时与八县四区沟通工作进展情况,同时与国家、省普查办保持密切联络,了解普查各阶段工作要求,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江苏、山西、石家庄、唐山、秦皇岛等兄弟省市共同探讨普查过程中的成熟经验,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三是市普查办针对个别市直和县区普查工作人员少、人员变化大的情况,与相关单位和县普查办及时沟通,对普查人员悉心辅导,提高县区普查人员技术素质,保证普查工作的进度与质量。市普查办协调避暑山庄博物馆协助承德市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在文物信息采集中的文物定名、文物年代、质地、类别、数量、质量、完残状况、保存状态及影像信息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市普查办选派人员实地帮助承德市国土资源局、兴隆县博物馆讲解普查平台操作,并对文物信息采集流程开展示范性的实际操作,确保文物数据信息采集、登录阶段的顺利开展。
三、普查数据信息全面准确
在国有单位调查阶段,按照国家、省《关于开展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市普查办组织八县四区于2013年8月至9月,采取实地走访、调查、登记的形式,开展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登记工作。市普查办积极与承德市统计局等13个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沟通协调,得到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获得全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单位名录、具体地址、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为避免遗漏,对所有名单进行多次核对,最后汇总生成列入本次普查的国有单位名录,确保普查工作全面覆盖。掌握了文博系统单位和非文博系统单位的分布情况和文博业务实力,划定全市重点普查区域。针对市直单位数量多、涉及面广的现状,鉴于市双桥区普查办文博业务力量弱的实际情况,市普查办开拓思路、创新方法,集中16名业务骨干人组建了市直普查工作组,对市直300余家国有单位文物收藏调查工作进行了任务分解、责任到人。立足单位不重、不漏,信息全面、可用的原则,为在一个月内完成普查登记工作,将双桥区内市直单位以地域划分为七部分,落实到每个普查员,直接登门到各个单位发放普查登记表、汇总表和致市直各级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公开信,现场指导各单位按要求填报表格。在调查过程中,普查办一方面采取邮寄、上门走访等方式,向辖区内的机关、事业、国有企业单位发放调查通知,一方面以行业、系统为原则将国有单位进行划分,落实主管部门和单位,分级承担调查任务,高效推进国有单位可移动文物收藏情况调查工作。普查员克服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单位繁杂等困难,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自备交通工具,加班加点深入到各辖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等单位,针对教育、金融业、文化文物、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19个行业,对个别地势偏远、所辖单位多、办公地点分散的难点情况,进行多次走访,有的单位甚至走访4次,发送《承德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公开信》、《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登记表》,并耐心细致地宣传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知识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重要意义,认真解答可移动文物普查的范围、时间界限等相关要求,详细了解各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认真登记填报《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登记表》。对国土资源局、图书馆、纪念馆等有文物藏品或有物质遗存的单位实地帮助正确填报信息数据,保证了市直340个单位顺利完成普查工作。为便于及时和快速反馈信息,将《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登记表》和《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汇总表》的填写范本做成共享文件上传到QQ群,利用两天时间进行网上讲解和答疑。同时与国家、省普查办保持密切联络,及时解决填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全市各县区普查工作进行指导和咨询。全市各级普查办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各级普查办发放调查表2667份,发放范围涉及全市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调查表回收2667份,调查覆盖率达100%。全市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汇总表涵盖了全市中央属、省属、地市属、县区属、街乡属等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2667家,反馈有文物或物质遗存的国有单位共有43家,涉及全市教育、文化文物、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其中博物馆、纪念馆16个、图书馆4个、档案馆4个、其他(教育、民宗、国土等)19个。在全省十一个设区市中第一个完成了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登记工作,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进度位于全省前列。在2013年12月河北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会议上做了介绍经验发言。
在开展文物系统外国有单位收藏文物或物质遗存的认定阶段,为确保文物普查数据的质量,市普查办从普查培训、组建专家库、制定工作计划入手,保质保量完成了认定工作。一是统一部署,明确步骤。为确保国有单位的文物认定工作在3月底顺利完成,对全市的国有单位文物认定工作,确定统一部署分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即先由各国有收藏单位自行登记,并上报本区域普查办申请认定,再由本级普查办统一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认定。市普查办针对文博和非文博单位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工作侧重点要求:文博系统国有单位文物收藏量大,任务重,需提早开展文物信息采集工作,为文物信息登录平台做好准备工作;非文博系统单位则要求掌握文物认定工作的基本流程及相关表格的填写,做好专家组现场认定的准备工作。二是分组指导,有序推进。市普查办成立了由文物、民政、国土等系统专家30余人组成的专家组,开展市直国有单位文物认定工作。三是利用网络,有序推动。市普查办建立了全市普查工作QQ群,加强与各县区普查办和市直国有单位沟通,及时解答普查疑问、发布工作信息,建立工作联系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四是组织普查办专家采取主动上门现场认定的方式开展工作。根据各单位报送的待认定文物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周密安排,分批组织相应领域的专家开展现场实物认定,在文物认定过程中,严格按照文物认定程序,规范有序的进行《文物登记卡》、《可移动文物信息登记表》的填写及相关数据采集等工作。同时,专家组还根据各收藏单位文物保护的情况,对如何更好的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根据全市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结果,全市28家国有单位完成2679件/套文物或物质遗存的认定工作,认定为文物普查的318件/套。在此次文物认定过程中,主要文物类别有钱币、古籍图书、石器以及战争时期的革命文物等。
2015年,全市普查工作进入信息采集登录阶段,这是此次普查任务的关键阶段,全市288名普查员参与了此项工作。为确保登录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规范性,确保信息报送进度和完成率,市普查办严格按照《馆藏文物登录规范》、《普查藏品登录操作手册》等标准开展文物信息采集、登录工作。一是强化领导。充分发挥文博系统普查工作带头作用,按照“先内后外”的工作思路,全市文博系统克服经费、设备、人员等困难,以文博系统为基本单位,率先全面开展了文物数据信息采集工作,市普查办针对市直各收藏单位和各县区工作进展情况,及时了解各单位普查工作进展,为全面推进其它系统普查工作起到了良好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二是强化培训。为了提升普查质量、推进普查进度,选派骨干力量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业务培训,市普查办又举办了普查业务培训班,市直收藏单位和各县区普查办的业务骨干参加了培训。同时根据全市普查工作的需要,安排2名市普查办的普查员对系统外的收藏单位进行信息采集登录帮扶指导,并赴县区现场讲解信息采集程序及登录操作要点。三是强化督查。市普查办充分利用普查QQ群、普查工作进度表等形式,及时发布普查信息、了解各单位工作进度,促进了各普查区域、各单位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使普查员较好的掌握了可移动文物普查的相关规范标准,提高了普查工作水平。对于采集登录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在省普查办的指导下,与各单位共同研讨,完成了500余件/套佛龛文物散件、14万余枚钱币等一些难度大、繁琐庞杂的文物信息采集工作。在2015年11月省可移动文物普查调度会上,避暑山庄博物馆做了典型经验发言。为提高全市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质量,全力做好普查审核工作。按照省普查办的工作安排部署,针对全市藏品数量大,种类丰富,涉及瓷器、珐琅、钟表、书画、织绣、金铜造像、家具、石器、陶器、铁器、钱币等20余个类别。普查工作早研究、早安排,严把时间节点,从2015年9月份开展可移动文物数据信息审核工作,为顺利推进全市的数据审核工作,市普查办建立三级审核机制:收藏单位自审,普查办专家审核小组审核,市普查办审核。严格按照《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审核工作管理办法》的规定,逐条逐项认真核实,确保辖区可移动文物信息录入的准确性。一是各收藏单位的审核员根据质量控制与评定标准对14项指标项、图像信息、单位信息进行全面审核。二是市普查办组织11位专家成立市直审核小组,对各国有收藏单位的数据进行二级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由市普查办指导收藏单位修改完善。三是市普查办对平台数据进行三级审核,做最后把关。为确保普查数据质量,市普查办严格数据审核流程,把好各级审核关口,把握审核的每个环节,保证登录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市普查办专家组根据国家文物局数据质量控制与评定标准、普查藏品登录操作手册等相关规定,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开展审核工作,市普查办安排专家组成员每星期开一次碰头会,对文物数据信息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分析,结合各单位藏品的特点,通过集中分析、咨询上级普查办和相关专家等方法研究解决遇到的具体困难。对需要修改的数据逐一提出修改意见。市普查办组织人员对专家提出修改意见逐条逐项进行分类汇总,及时指导各单位按照专家的修改意见与馆藏文物进行核对,并在平台上修改完善。对修改后的数据逐条逐项再次进行复核,对发现的问题与各单位进行沟通核对修改,经过三次复核,最终将正确完整的数据报送省普查办。为了保证普查的时间进度,针对平台工作时间登录速度慢的情况,协调审核人员利用晚上和早晨平台速度较快时开展审核工作,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数据量大的困难,经常加班加点,放弃了节假日休息,有的甚至带病坚持工作,正是他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保证了平台审核文物信息数据的时间进度。为加强质量管理,市普查办要求各级收藏单位、普查办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做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度管理和质量控制的通知》和《质量控制自查表》的要求,根据普查进度,细化并明确每阶段工作目标。建立普查进度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机制,通过自我检查、普查办定期检查、专家核查等多种方式充分保障普查质量。在文物信息审核阶段为省普查办提供了2000余条离线数据,为全省离线审核提供了经验。截止2016年8月31日我市全部完成28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47007件/套(实际数量329747件)文物的采集、登录、市省两级的审核工作。
四、全市普查工作成果显著
此次普查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摸清家底,更重要是严把数据审核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测算、分析,总结本地区可移动文物资源数量、种类、分布、保存状况,为研究制定本地区经济社会与文物保护事业发展战略、规划,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从此次普查采集的数据47007件/套文物数据分析,珍贵文物15539件/套,占藏品总量的33%;一般文物30976件/套,占藏品总量的65.8%;标本227件/套,占藏品总量的0.49%;资料265件/套,占藏品总量的0.57%。从保存状况分析,53.71%的文物部分损腐需要修复,0.90%的文物腐蚀损毁严重急需修复,1.21%的文物已修复,43.7%的文物状态稳定不需修复。
通过普查工作,补充完善了如尺寸、质量和完残程度等指标项部分藏品数据信息,依据所有文物多方位的影像信息数据,建立了馆藏文物影像信息数据库,各级收藏单位以名称、年代、保存状态、来源、照片等14项信息为主建立一套较完备的馆藏文物电子档案,整体提升了全市藏品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外八庙管理处以此次普查为契机,向省文物鉴定委员会申请,完成了馆藏109件/套文物的鉴定工作。滦平县博物馆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了《石质文物修复》项目,此项目方案已获得批准。全市各级普查办通过图片展、网络展览等形式宣传普查成果,共举办展览11个,展出文物藏品802件,参观人数近10万余人次。
四年的普查实践,为全市文物管理在文物著录标准、文物数字资源规范化、文物保管业务流程规范化和藏品研究、藏品安全管理、文物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四年的普查工作,在省普查办的直接指导下,在全市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市近300名普查员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各阶段普查工作进度和质量均位于全省前列。
孙增民主要事迹材料
孙增民同志是石家庄市文物局博物馆科科长兼石家庄文物局执法督查科科长,2012始负责石家庄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部工作。在四年的普查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畏艰苦,所有的工作自己都努力冲在第一线。
本次普查自2012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开始,历经前期准备、普查实施和验收汇总三个阶段4年多的时间,持续时间长、工作量大、专业性强、参与人数众多,是本级政府对于本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全面调查的一项庞大的国家工程。
石家庄市普查办于2013年2月份正式成立,普查办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文物局。自石家庄市普查办成立以来,孙增民同志便负责具体普查工作。文物普查虽然进行过三次了,但对可移动文物的普查还是第一次。既然是第一次,所以也没有什么经验教训可以借鉴。因此普查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非常多。孙增民同志一边督导各县区设立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一边制定普查实施方案和工作制度,落实普查工作经费,并且牵头建立了由19人组成的涵盖14个业务方向的“石家庄市可移动文物普查专家库”,对普查过程中有关业务方面提供咨询和指导。这其中不乏一些工作繁琐艰巨,孙增民同志都事必躬亲,身先士卒。
普查工作反复沉赘,无论是国有单位名录的摸排整理,还是信息登录指标项的填写,或是最后的审核阶段,每个人都需要细心又有耐心。尤其在藏品信息登录及审核的时候,每件文物所填13个指标项是否完整,名称,断代是否正确等都要逐一审看,错了可能导致返工,耽误时间不说,对文物本身也不安全。孙增民同志为保证普查工作质量,确保普查数据准确,亲自率领普查办工作人员对每个县进行现场督导。在一些文物大县和县区普查办工作人员紧张的时候,他还带领市普查办工作人员驻地工作,亲自对文物测量拍照,记录数据,帮助各县区开展具体工作。在这四年的时间里,孙增民同志带领市普查办工作人员走遍了全市21个县(市)区和13家博物馆。每个县(市)区平均都要走上三到四遍,甚至更多。在这次普查过程中,被普查对象还有图书馆、档案馆、史志办、公安局等18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孙增民同志考虑到这些系统外的单位缺乏文物工作经验,他带领市普查办工作人员以包干的形式帮助这些单位完成从文物认定、数据采集、信息登录,一直到数据审核等所有普查工作,可谓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自建成启用以来,存在设备性能不高,系统运行不稳定等实际问题,在正常工作时段内全国同时访问普查平台客户端较多,系统运行迟缓,影响数据的报送、提交、审核修改进度。为保证工作效率,孙增民同志带领审核小组的工作人员和文物专家主动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充分利用早6点前和晚8点后的非工作时间进行文物数据信息的审核,因每天审核工作时间需长达14、15个小时,这样长期高强度地审核使孙增民同志的眼睛多次出现不适症状,经常是已经累的看不清屏幕了,点一点眼药水,稍事休息就继续奋战。看到孙增民同志这种拼命三郎的干劲儿,市普查办工作人员和专家们也都深受其感染,没有一个叫苦叫累。孙增民同志在工作中废寝忘食,工作上率先垂范,为保证石家庄市普查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打下坚实基础。
李昊鹏主要事迹材料
自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李昊鹏同志负责邯郸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日常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协调落实,研究起草《邯郸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邯郸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宣传方案》、《邯郸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普查经费预算编制的说明》以及有关系统文件等普查工作有关方案、标准和通知并组织实施。严格制订和执行普查各阶段工作计划。
他多次参加全国、省普查办组织的培训班,先后组织举办全市普查业务和管理培训班四期,按照阶段任务和工作节点针对普查组织动员、国有单位调查,文物认定、信息采集有关技术要求、数据审核报送、普查总结等方面内容,培训人员近300人次。
为了让各级普查办工作人员尽快熟悉和开展普查工作,同时为了让一线普查员从冗长的普查手册中解放出来,提高工作效率,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事普查工作,市普查办对国普查办《普查工作手册》进行了简化并制定出《邯郸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手册(简化版)》。手册中尽可能地保持原国普办手册中的精华,并兼顾在普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解释。同时在普查经费尚未落实的情况下,降低了普查工作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为保证通知文件精神能够及时准确的传达给各个普查办公室,市局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了各项通知、标准和规范的网络共享,以及各级普查工作人员之间及时、高效的交流。
在普查不同阶段始终坚持普查不改变文物权属现状,按照属地调查与行业调查相结合,单位自查申报与集中调查相结合,传统调查方法和新技术应用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可移动文物普查技术路线。研究制定普查工作流程图,有序高效开展全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各阶段工作。
他认真组织并亲身参与国有单位调查、文物认定、文物信息采集、数据审核工作。先后组织建立了国有单位调查工作队、国有文物认定专家工作组、普查工作队、普查进度和质量控制督导组、普查数据审核专家组、普查宣传工作组等专题工作队伍。
还自己带队携带普查设备先后到肥乡县文保所、成安县文保所、鸡泽县文保所(部分藏品在县看守所保管)等7个行政区(县)共10家收藏单位帮助开展文物信息采集和录入工作。对各县(市、区)普查工作进行指导、督促、检查和质量控制,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普查工作。开展普查档案的建档工作,建立普查文物数据库。汇总、审核、验收各县(市、区)普查数据并向省普查办上报普查数据,核定各市普查信息发布。同时在普查过程中时刻注意安全管理,强化保密工作、账物安全管理、知识产权安全管理、电子数据备份及安全、文物交接、搬运等方面的安全工作。
累计组织110名收藏单位管理人员、10名专业技术人员、14名专家和20名志愿者参与了普查工作,先后完成2436家国有单位调查工作,共登录国有可移动文物60675件(套),实际数量192277件。编制并向省普查办、市普查领导小组提交《邯郸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编制《邯郸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名录》。
积极组织开展普查的相关宣传报道。通过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志愿者服务宣传、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等工作,利用流动宣传车或设置宣传展板和咨询点等在各学校、社区、街道、乡(镇)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规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方针、致策等,增强广大群众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意识和参与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积性。
在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期间,文物普查每走到一个国有单位,宣传到一个国有单位,都将宣传工作与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有机结合,大力宣传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目的和意义,路线和原则,使宣传工作作走向社会,走入每个国有单位。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保护文物、全民参与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意识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形成了文物普查工作良好的社会氛围,增进了广大群众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认知,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注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圆满高质量完成了普查工作各阶段任务。
第五篇:文物普查汇报
汇 报 材 料
依安县人民政府(2009年7月23日)
我县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北缘,是齐齐哈尔辖属农业县份,下辖5镇10乡148个行政村7个农林牧场,幅员面积3685平方公里,耕地398万亩,总人口49万,其中农业人口近40万。一直以来,我县始终高度重视文物普查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和省、市文物主管部门关于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精神,严格执行各项标准,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力克服实际困难,经过不懈努力,我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我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开展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一、我县文物普查工作开展情况
为全面做好我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做到“五个到位”。
(一)普查组织机构落实到位。年初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把此项工作列入我县文化事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全面做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根据国家和省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严格按照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安排、市站要求和工作计划,扎实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成立了依安县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县长担 1
任,各相关部门、各乡镇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文体局,负责组织协调全县文物普查工作。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普查机构,抽调骨干人员组建了文物普查联络员队伍,为文物普查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通过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学习领会上级精神,制定印发了《依安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方案》,从指导思想、组织机构、普查目标、范围、内容、任务、时间、步骤、经费等方面作了详细的安排和部署,为普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普查工作经费落实到位。为全面做好这次文物普查工作,我县在县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共落实普查经费32万元,并纳入财政预算。经费利用四年的时间来划拨完成,2008年落实到位普查经费12.8万元,2009年财政拨付普查经费7.34万元。在经费使用上,我县实行专款专用,力求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作用。在上级业务部门配发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GPS卫星定位仪的基础上,我县又投入资金4.6万元统一采购了打印复印一体机、摄像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扫描仪、对讲机、远红外线测距仪、移动硬盘、数码相机储存卡等相关设备。同时,对一线普查队员田野调查下发了补助经费,每人每天20元。
(三)普查队伍组建落实到位。为全面做好我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我县专门抽调了县图书馆4人组成了依安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队,对全体队员进行了专门业务培训,并参加全市文物普查 2
业务培训,认真学习文物普查知识,熟悉普查设备,了解和掌握我县地形地貌,采取普查、学习、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于2008年9月份,开始实地普查工作。普查过程中,在市站老师的指导下,有效攻克了软件应用方面的难题,GPS数据、图纸、照片等技术资料的编制、导入和储存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基本克服了队员年龄偏高、知识老化、接受新事物慢这一困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四)普查宣传工作落实到位。我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文物普查宣传活动,在社会上营造一个大家关心支持和参与文物普查工作的良好氛围。借助广播电视媒体,在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放宣传口号。在县城主要街道、乡村悬挂宣传横额、张贴宣传标语。还利用网络宣传平台,发布文物普查最新动态,让大家了解最新的文物普查信息。通过大力宣传、广泛动员,使文物普查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五)普查工作成效到位。2008年,为实现“年内完成对原有的文物保护遗址全面复查,对三分之一的行政区域进行田野文物调查”目标,我县采取节假日不休息的办法,全力以赴开展普查。数据采集利用GPS导航仪、数码相机等设备与手工测量相结合,复查核对每一项数据,通过调查与走访相结合,详细了解周边环境。田野文物调查采取带着文物标本,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访问、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当地土建工程及农田耕作时的文物线索,并对 3
以前遗留下来的水利工程设施、自然河流形成的水打沟、靠近水源的朝阳高坡、漫岗及有关地块进行了实地踏查,在封冻前圆满完成了既定目标。一是复查不可移动文物遗址。对我县烈士陵园等11处不可移动文物遗址进行了全面复查,占应复查遗址的100%,每处遗址都编制了《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电子表格和纸质表格各一套,共计400多页,拍摄数码照片2000多张,绘制图纸60余份。二是普查三处不可移动文物遗址。通过详细勘察,新发现了我县红星乡互助村1屯日军碉堡、业余疗养所、三兴镇烈士墓3处不可移动文物遗址,并编制了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日军碉堡和业余疗养所遗址的《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的电子版表格与纸质表格已填写完毕,三兴镇烈士墓《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正在填写中。同时,在太东乡太北村2屯复查时,发现陶片15块,陶片所在地能否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遗址,有待上级文物主管部门专家前来鉴定。三是普查田野文物。截止2009年7月20日,已对全县15个乡镇,148个行政村及依安农场、淀粉厂老工业区、火车站、依安制粉厂、黑龙酒业、依安镇西南街老城区等单位或地域进行了田野文物调查,占应调查的100%,并对太东乡永进辽金遗址、太北辽金古墓葬遗址的周边地区进行了复查,形成《依安县第三次文物普查田野文物调查材料》21份。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当前,我县文物普查工作面临时间紧、任务重、技术力量薄弱 4
和资金紧缺等诸多困难。从这次普查队人员组成来看,懂古建筑知识专业人员紧缺,特别是既熟悉田野调查,又懂电脑操作的复合型人才尤其紧缺。在一定程序上影响了普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这些问题丞待解决。
三、下步打算
一是文物普查工作结束后,将结合我县实际,迅速制订文物普查实施计划,对各乡镇新发现复查不可移动文物全面展开调查工作,对每一个文物点逐一进行调查登记,保证普查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二是抽调业务骨干,聘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或大学生,充实一线普查队伍。三是关心一线文物普查队员,解决好一线普查队员的实际问题,充分调动一线普查队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四是加快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工作进度,在已经完成90%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普查视野,突出普查特色,超额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任务,为明年的普查工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