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复习总结性资料精选 有机化学规律
高中有机化学规律总结
一、综观近几年来的高考有机化学试题中有关有机物组成和结构部分的题型,其共同特点是:通过题给某一有机物的化学式或式量,结合该有机物性质,对该有机物的结构进行发散性的思维和推理,从而考查“对微观结构的一定想象力”。为此,必须对有机物的化学式或式量具有一定的结构化处理的本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
1. 式量相等下的化学式的相互转化关系:
一定式量的有机物若要保持式量不变,可采用以下方法:
1 若少1个碳原子,则增加12个氢原子。
2 若少1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则增加1个氧原子。3 若少4个碳原子,则增加3个氧原子。
2. 有机物化学式结构化的处理方法
若用CnHmOz m≤2n+2,z≥0,m、n N,z属非负整数表示烃或烃的含氧衍生物,则可将其与CnH2n+2Ozz≥0相比较,若少于两个H原子,则相当于原有机物中有一个C=C,不难发现,有机物CnHmOz分子结构中C=C数目为
处理:
1 一个C=C相当于一个环。2 一个碳碳叁键相当于二个碳碳双键或一个碳碳双键和一个环。3 一个苯环相当于四个碳碳双键或两个碳碳叁键或其它见2。4 一个羰基相当于一个碳碳双键。
二、有机物结构的推断是高考常见的题型,学习时要掌握以下规律: 1.不饱和键数目的确定 1 有机物与H2或X2完全加成时,若物质的量之比为1∶1,则该有机物含有一个双键;2n2m个,然后以双键为基准进行以下21∶2时,则该有机物含有一个叁键或两个双键;1∶3时,则该有机物含有三个双键或一个苯环或其它等价形式。
2 由不饱和度确定有机物的大致结构:
对于烃类物质CnHm,其不饱和度=
① C=C:=1;
② CC:=2;
③ 环:=1;
④ 苯:=4;
⑤ 萘:=7;
⑥ 复杂的环烃的不饱和度等于打开碳碳键形成开链化合物的数目。2n2m
22.符合一定碳、氢之比的有机物
C∶H=1∶1的有:乙炔、苯、苯乙烯、苯酚等; C∶H=1∶2的有: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果糖、单烯烃、环烷烃等; C∶H=1∶4的有:甲烷、甲醇、尿素等。近几年有关推测有机物结构的试题,有这样几种题型: 1.根据加成及其衍变关系推断 这类题目的特点是:通过有机物的性质推断其结构。解此类题目的依据是:烃、醇、醛、羧酸、酯的化学性质,通过知识串联,综合推理,得出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具体方法是:① 以加成反应判断有机物结构,用H2、Br2等的量确定分子中不饱和键类型双键或叁键和数目;或以碳的四价及加成产物的结构确定不饱和键位置。② 根据有机物的衍变关系推断有机物的结构,要找出衍变关系中的突破口,然后逐层推导得出结论。
2.根据高聚物或单体确定单体或高聚物 这类题目在前几年高考题中经常出现,其解题依据是: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原理。方法是:按照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原理,由高分子的键节,采用逆向思维,反推单体的结构。由加聚反应得到的高分子求单体,只要知道这个高分子的键节,将链节端点的一个价键向括号内作顺次间隔转移,即可得到单体的结构简式;
1 常见加聚反应的类型有: ① 同一种单体加聚,该单体一般是单烯烃或共轭二烯烃。② 由不同单体加聚,单体一般为烯烃。2 常见缩聚反应的类型有: ① 酚醛缩聚。② 氨基酸缩聚。由高聚物找单体,一般将高聚物主链上的碳原子以偶数个断裂;若按此断裂写不出单体,一般此高聚物为缩聚反应得到的高聚物,要补充消去的小分子物质。
3. 由有机物完全燃烧确定有机物结构
通过完全燃烧有机物,根据CO2和H2O的量,推测有机物的结构,是前几年高考试题的热点题。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有机物分子组成通式的应用 这类题目的特点是:运用有机物分子组成的通式,导出规律。再由规律解题,达到快速准确的目的。
规律1: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无论多少种,以何种比例混合,混合物中元素质量比值相同。要注意:① 含有n个碳原子的饱和一元醛或酮与含有2n个碳原子的饱和一元羧酸和酯具有相同的最简式;② 含有n个碳原子的炔烃与含有3n个碳原子的苯及其同系物具有相同的最简式。
规律2:具有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有机物为:① 含有n个碳原子的醇或醚与含有n-1个碳原子的同类型羧酸和酯。② 含有n个碳原子的烷烃与含有n-1个碳原子的饱和一元醛或酮。此规律用于同分异构体的推断。
M规律3:由相对分子质量求有机物的分子式设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 ① 得整数商12M和余数,商为可能的最大碳原子数,余数为最小氢原子数。② 的余数为0或碳原子数≥ 1
26时,将碳原子数依次减少一个,每减少一个碳原子即增加12个氢原子,直到饱和为止。
2 有机物燃烧通式的应用 解题的依据是烃及其含氧衍生物的燃烧通式。烃:4CxHy+(4x+y)O2 4xCO2+2yH2O或CxHy+(x+yy)O2 xCO2+H2O 42烃的含氧衍生物:4CxHyOz+(4x+y-2z)O2 4xCO2+2yH2O或CxHyOz+(x+zyy-)O2 xCO2+H2O 422
由此可得出三条规律:
规律1:耗氧量大小的比较 1 等质量的烃CxHy完全燃烧时,耗氧量及生成的CO2和H2O的量均决定于y的比值x大小。比值越大,耗氧量越多。
2 等质量具有相同最简式的有机物完全燃烧时,其耗氧量相等,燃烧产物相同,比例
y-4亦相同。3 等物质的量的烃CxHy及其含氧衍生物CxHyOz完全燃烧时的耗氧量取决于x+
z,其值越大,耗氧量越多。2
4 等物质的量的不饱和烃与该烃和水加成的产物如乙烯与乙醇、乙炔与乙醛等或加成产物的同分异构完全燃烧,耗氧量相等。即每增加一个氧原子便内耗两个氢原子。
规律2:气态烃CxHy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反应前后温度不变且高于100℃: 若y=4,V总不变;有CH4、C2H4、C3H4、C4H4 若y<4,V总减小,压强减小;只有乙炔 若y>4,V总增大,压强增大。规律3:1 相同状况下,有机物燃烧后<1 时为醇或烷; nCO2∶nH2O=1为符合CnH2nOx的有机物;>1时为炔烃或苯及其同系物。2 分子中具有相同碳或氢原子数的有机物混合,只要混合物总物质的量恒定,完全燃烧后产生的CO2或H2O的量也一定是恒定值。
解有机物的结构题一般有两种思维程序:
程序一:有机物的分子式—已知基团的化学式=剩余部分的化学式 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结合其它已知条件
程序二:有机物的分子量—已知基团的式量=剩余部分的式量剩余部分的化学式推断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第二篇:有机化学复习攻略
对于化工、环境、农学、医药、生物的考生来说,有机化学在考研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机化学是专业基础课的基础,知识体系庞大,联系纵横交错,是一块很难啃好的硬骨头。本文就拣块硬骨头啃,谈一谈有机化学的复习技巧。
一、教材
除了报考院校指定的教材(例如农学用汪小兰的,药学用倪沛洲的)外,以下几本Boss级有机化学教材至少选择一本常备手边,否则很难把有机化学学深学透。
邢其毅《基础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胡宏纹《有机化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王积涛《有机化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RT莫里森著,复旦有机教研组译,《有机化学》科学出版社
除了教材之外,我们还要有习题集、相关复习资料、所报考院校的历年考试真题集、以及探讨有机化学某一个分支内容(有机合成、有机推断、立体化学)的书籍。笔者推荐几本。
1.习题集。建议使用以上三本教材的配套习题集。
2.相关复习资料。有些是针对某些学校或某些教材编写,公开出版,有些则是高校的内部资料。
3.历年真题。你所要报考学校的历年真题必须弄到手,这是非常重要的。有些院校真题不对外公布。另一些,如北大、清华、复旦、中山、中科院、中科大等,真题对外公布,可以买到正式出版的真题集。如果你想报考兰州大学的话,可以到兰州大学研招办购买历年真题,如果不方便的话,我也可以代为办理QQ:969630079。
4.其他参考书。
Jie Jack Li著,荣国斌译《有机人名反应及机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这本书在各高校的图书馆都可以找到。
斯图尔特•沃伦著,丁新腾译《有机合成切断法探讨》、《有机合成设计(合成子法的习题解答式教程)》,上海科技出版社。这两本书很老了。
薛永强等,《现代有机合成方法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
张军良等,《有机合成设计原理与应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巨勇等,《有机合成化学与路线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有机合成的书细细读一本就足够了,关键是利用这本书把有机化学教材上零散的知识点综合起来,并提高综合灵活运用的能力。
由于现在专业课渐渐转成综合科目考查的形式,有机解谱题往往合并到分析化学里,本文不再涉及有机解谱。
二、时间安排
一般进行三轮复习,时间从7月到次年1月。根据不同情况可以走四轮甚至更多轮次,或安排更多时间。但建议第一轮复习花的时间稍多一些,第三轮复习控制在一个月左右。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7~9月把教材看完至少一遍。
第二轮复习:大量做题,提高解题能力。10~11月做真题及对应学校的相关复习资料。最迟可以到12月中旬。
第三轮复习:最后冲刺,回顾基础内容。12~1月。以回顾基础知识为主,不要做太难的题目。
留出近两年真题,每轮复习结束后作为自测并评分。
三、第一轮复习:“珍珠项链”式复习法
复习与上新课不同。上新课重在打基础,复习则着重串连整合。并且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我们都已经掌握,即使有所遗忘也能很快拣起。所以读书不要死抠,要先观大略,后抓细节。
有机化学知识体系虽然零碎,但还是有纵横两条主线可以掌握的。首先构建两条主线,然后把大大小小的知识点串到线上,一条“珍珠项链”就串成了!这就是“珍珠项链”式复习策略。
两条主线是:1.化合物知识体系;2.有机理论体系。
化合物知识体系:绝大多数的有机化学教材都是按照有机化合物分类的顺序编排的,这个顺序往往也是相关基团命名前后的顺序。
烃(烷、烯、炔与二烯、芳香、非芳香环烃)。
卤代烃。
醇、酚、醚、环氧化合物。
醛、酮。
羧酸及其衍生物。
含氮化合物(胺、腈、重氮)。
杂环。
生命物质[糖、氨基酸、蛋白质、核(苷)酸、脂肪]
萜与甾体
金属有机配合物。
我们需要明确:何种物质有何种结构、如何命名、什么理化性质、如何制备、如何应用,熟记每一个涉及到的人名反应!
有机理论体系:
基础理论(一般是绪论一章提及的,来自无机和物化的理论)。
立体化学及立体反应。
亲电反应(加成、取代)。
亲核反应(加成、取代)。
消除反应。
碳正离子反应、重排。
碳负离子反应、“三乙”的应用。
周环反应。
有机解谱方法与策略。
我们需要明确:每种反应的基本机理,何种物质可以进行该种反应,有没有例外。抓住这两条主线,就等于抓住了有机化学的命门!第一轮复习就是沿着这两条主线,扎扎实实地搭建好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框架,串出我们的“珍珠项链”。
具体的策略是跟着教材走,每章以小标题为单位阅读。看到小标题时先回顾一下过去所学内容,如果没忘,对应的内容略读,如果已经忘记或者这部分内容基本没学过,那就细细阅读,一字不漏。
读书的时候注意作提纲挈领式的读书笔记,总结该章纲要即可,但是建议一些重要的教材原文抄一遍以加深印象,这用来对付可能出现的简答题。
读完一个小标题后回顾。读完一节后回顾。读完一章后更要回顾。
读完一个小标题后回顾。读完一节后回顾。读完一章后更要回顾。
有机化学与其他化学学科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巨量的人名反应以及繁杂的反应机理。人名反应没什么好说的,见一个记一个,要做到见到反应名称就能写出反应式,看到反应式就能知道反应名称。建议把每个人名反应的机理了解一下,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理解来龙去脉,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记忆,可以参考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那本《有机人名反应及机理》。不要把有机化学复习完了见到Reformatsky(瑞福马茨基)反应还来个“重新格式化天空”,那就被行家笑话了。
反应机理则比较简单,有机教材上给出机理的反应就那点,掌握亲电、亲核、重排、缩合基本就一切搞定。需要熟悉各类反应的表现形式,代表物质、反应特征。重现率较高的知识点有亲核取代与消除的竞争、碳正离子重排(含频哪醇重排)、羟醛缩合。
另外,强烈建议在复习完每章后把本章给出的人名反应以及介绍的反应机理列在读书笔记后面!这样帮助你更好地牢记它们。
读完书以后立马做题!就做教材章后习题以及配套习题集上的题目。这些题目形式一定与真题大相径庭,没关系,这是给你打基础的必需步骤。只有通过这个步骤,你才能巩固知识,并且发现读书过程中的漏洞所在。
做完题以后对照答案订正,每一道题都要分析错因:
如果知识点没学透,回去再好好把把教材对应章节详细啃啃,假如教材写得也不详细,就把本文开头提到的四本Boss级教材翻出来查查。总有一本书上有你需要的内容。
如果是因为粗心大意,那就好好反醒。
如果是题目本身太难,那就注意总结思路与解题技巧,最好把它抄到错题本上。这样一道题一道题地练下去,你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就越来越熟练了!
第一轮复习结束时,我们至少应该具有两个成果。
提纲挈领式的读书笔记。
错题本,或者从做题中总结到的解题技巧。
留着它们,以后还有大用处!
第一轮自测,看看你能考多少?考不高也没关系,因为你锻炼的是基础而不是能力,而考研真题中能力题比例不低。但如果你能拿到60~75%的分数,证明你的复习效果显著。既然效果显著,那就开始第二轮复习吧!
四、第二轮复习:强调综合运用的专题复习
是否在上一轮自测中感到总是力不从心?那是因为你遇上了学科内综合题,尤其是全面综合考查化合物性质与反应的推断、合成题。
本轮复习不再按教材顺序复习,而是按专题顺序。重点训练跨章节综合题,尤其是推断与合成。
第二轮复习的参考书在市面上一般都有卖,其特点是彻底打乱教材顺序,按专题顺序(基础概念、综合命名、有机化合物基本性质与反应、结构推断、反应机理、合成技巧)编写,每个专题包含综合讲解、例题与习题等内容。习题以学科内综合型居多。考生只需按步就班地把每一个专题读通,例习题做好吃透即可。有不懂的内容一律查教材,参考书与教材冲突的地方一律以教材为准,因为命题老师是以教材为依据命题。
看书的时候要着重前后联系。尽管复习参考书已经重组了教材章节顺序,但综合程度还是不够,除了进行专题内的纵向联系以外,还要进行专题之间的横向联系,下面两项是重点中的重点:(1)牵涉多种碳架结构(顺、反、R、S……)与官能团的复杂有机物命名及表现出的化学性质,(2)不同类别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换。
与有机合成、有机推断有关的参考书我们可以看了。可以拿出一定时间全面阅读,也可以重点读部分章节,其余泛泛而过。这些书一定要看,做适宜的读书笔记!它们对我们提高分数有巨大的帮助!
历年真题在本轮复习派上了用场,开始做吧!首先确定有机化学是上午还是下午考,然后专在上午或下午做真题,每次掐准秒表,在规定时间内把一份试卷做完,再按照参考答案评分,看自己能得多少分。对于错题的处理同第一轮复习。
不仅要做报考院校的真题,外校的真题也可拿来练手,最好选北大、清华、复旦、中科院、中科大等名校(所)化学专业的题目,因为这类习题水平高而且没有专业侧重点。假如
你考农学(中国农业大学)却去做药学(中国药科大学)的习题,专业侧重点的不同会使你做无用功!
就这样做到11月底(最晚不超过12月中旬),相信你解题的能力有了极大提高,第二轮复习自测,分数一定不比第一轮低,信心只会比第一轮更充足!
五、第三轮复习:回顾与总结
第三轮复习就不要再做大量试题。本轮复习的任务是:
查漏补缺。阅读第一轮复习时写下的读书笔记,尽力回顾每一个知识点,包括它的内涵与外延、常考题型、考试中的常用技巧。经过两轮复习的残酷磨练,相信你总结回顾起来毫不费力。
回顾试题。回顾做过的每一道错题、每一张真题试卷。确保85%以上的题目已经掌握,下次不再做错。确保已经适应了试卷结构和考试时间,能够把握做题节奏,在规定时间内得到最高的分数。
这个时候也可以做一些真题练练手,但不必过分纠缠于难题和分数,更不要因为一两道题做不出来而懊恼。因为你离上考场还有一步之遥,而许多竞争对手往往就是这一步没有跨出去,最终倒在了考场之前。走到这里不容易,所以一定要坚持!
考试前夜再回顾一下你的读书笔记,如果太多看不过来就改看教材目录。尽可能地把知识点回忆起来,第二天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走进考场了!
七、结语
有机化学不难,有机考研复习不难。正如古人所说,狭路相逢勇者胜,那么,即将或已经踏上考研征途的朋友们,让我们全力以赴,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有机化学的考研复习,信心满满地走向考场吧!
最后,祝每一位考研斗士复习顺利、金榜题名!
第三篇:高考小说复习.资料
高考小说复习题型
人物形象题 情节结构题
环境(景物)作用题 主题思想题 表现手法题 感悟探究题
人物形象命题形式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根据内容,概括小说中XX形象。赏析文中XX人物形象。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XX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分析
对于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1、人物在小说中的主次地位,主要人物的话语,往往表现主旨;次要人物的话语,可以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
2、人物形象的出现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主要矛盾。
3、成为线索人物,或小说的叙述者。
人物的形象和作用的分析一定要立足原文,切中要害,分析出原文中隐含的信息,而不能无中生有;要注意全面分析,切不可以偏概全;也不可过分拔高,扣帽子,要从实际出发。情节结构命题形式
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小说写了某情节有什么作用。小说某情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就某情节安排是否合理谈谈你的看法。
文中写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情节结构分析
小说情节通常涉及的题目为情节的运行模式、构思特点或者某一情节的作用。情节的运行模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一类型的题目考查的是概括和梳理能力,所以首先要把握线索,抓住场景,梳理清楚故事层次,然后抓住五个W(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事),特别是何人何事,对小说分步概括。情节结构分析 某一情节的作用: 内容:人物
更丰富?
情节
更完整、更合理?
主题
更丰富、更鲜明?
环境
更具典型性?
形式(1)制造悬念引人入胜(2)前后照应呼应开头(3)对比衬托埋下伏笔(铺垫)(4)总结上文点明题意(5)线索作用(6)跌宕起伏。
情节结构分析
3、构思上可以注重题目和文章内容的关系,是否有倒叙、插叙等特殊安排,是否有延迟和摇摆等技巧的使用,结尾是否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关于小说情节安排的评价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作用: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作用:简洁利落,引人联想,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环境(景物)作用命题形式
对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做简要分析。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概括景物的特点。
分析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方法。
小说中几次写到某一景物有什么作用。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作用: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②交待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渲染气氛。
③奠定全文情感基调。
④烘托人物,表现人物性格(心情)。(有时作者会选取与人物心情色调一致的景物,烘托人物心情。有时描绘与人物心情色调截然相反的景物,从反面烘托人物的心情。以“乐景”写“哀情”。)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⑥暗示社会环境。
⑦与前后文或题目的照应关系 主题思想命题形式
结合全文分析或概括作品的主题。
小说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或启迪,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探究小说的主题。小说主题的表现形式
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从情节发展角度看主题。作品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的发展过程,了解情节的前后关联,把握情节发展中的冲突,有利于我们理解主题。
从人物形象角度看主题。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这是理解小说主题的重要方法,弄清楚小说描写了什么样的人,这个(些)人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人物灵魂深处的思想状态。
从环境描写角度看主题。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了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人物的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活的背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我们可以从小说中人物生存的自然环境方面,从社会大背景方面去寻找到环境对人物、对情节的作用,也可以借助注释等。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技巧)题
分析作品艺术表达技巧是小说阅读考查不可缺少的内容。
小说的表达技巧可考查内容很多,如情节结构技巧、环境描写技巧、选材组材技巧、语言表达技巧、人物塑造手法等。
从考试的角度看,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就是分析小说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并结合语境加以说明。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技巧)命题形式
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它在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文章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给读者提供了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小说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分析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特点。
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
表达方式: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景物描写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
选材组材: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说服力。
表现手法: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结构安排: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语言运用: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委婉含蓄、尖锐直露、冷峻深沉、热情澎拜等);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等)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等。
1、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方式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3、描写方法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1)再现自然风光;(2)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3)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修辞手法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发。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5、结构安排
(1)谋篇布局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 结构严密、完整匀称 烘托铺垫、前后照应 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2)从结构上明确不同职位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感悟探究题
需要强调对文本的整体理解。整体分析理解文本的主旨、表达技巧以及人物关系等是正确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做的工作,在此基础上以知识、能力、认识的积累为依托,以确认、整合为基本手段,准确获取文章中的相关信息,从而扩展、补充、校正原有的认知积累,并进行合理的推断、想象、鉴赏、探究才能得出合理正确的答案。而整体理解文本的能力,恰恰是许多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所忽视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加以突出,以此提升探究能力。
要注意阅读题目要求,紧扣题目答题。为了让考生确实有探究的话题和内容,所设的题目中常有标志性的语句,题目中的探究点也是明确的。所以,考生对题目一定要仔细地看,抓住题目中标志性的词语,明确探究点是什么,回答试题有什么要求。答题方法一:答题的第一句话两处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条阐述理由。答题方法二:一定要借助文本材料或相关事例(理论)等对观点进行证明,采用提纲挈领式,层次清晰,分点罗列。不能脱离了文本和规定的探究点,天马行空地凭想象胡乱地解答,要做到答有依据,答能扣点。注意以下几种题型
第一种: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命题形式:
1、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2、把小说标题改为某某标题,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
3、请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与好处。
1、掌握小说标题的含义:(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2、掌握小说标题的作用:(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3)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4)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5)铺开情节,响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6)交代故事主要人物
第二种:考人物的心理
如: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文中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5分)第三种:考对细节的理解
如: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举两例加以评析。(6分)
第四种:考限于文本内的探究
如: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第五种:把握赏析题的答题要素
1、写什么
2、怎样写
3、有什么作用
第四篇:2011年高考化学复习总结性资料精选:高中化学主要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80例
高中化学主要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80例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C1-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3.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2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迅速反应发生爆炸。
27.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生成。
28.氯气遇到湿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退去。
29.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30.给氯化钠(固)与硫酸(浓)的混合物加热:有雾生成且有刺激性的气味生成。
31.在溴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32.在碘化钾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黄色沉淀生成。
33.I2遇淀粉,生成蓝色溶液。
34.细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35.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反应继续进行,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物质。
36.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蒸发皿):火焰呈淡蓝色(蒸发皿底部有黄色的粉末)。
37.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38.在集气瓶中混合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瓶内壁有黄色粉末生成。
39.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后再加热:红色退去,加热后又恢复原来颜色。
40.过量的铜投入盛有浓硫酸的试管,并加热,反应毕,待溶液冷却后加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加水后溶液呈天蓝色。
41.加热盛有浓硫酸和木炭的试管:有气体生成,且气体有刺激性的气味。
42.钠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物质。
43.钠投入水中:反应激烈,钠浮于水面,放出大量的热使钠溶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有“嗤嗤”声。
44.把水滴入盛有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里,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木条复燃。
45.加热碳酸氢钠固体,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6.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有大量的白烟产生。
47.加热氯化铵与氢氧化钙的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48.加热盛有固体氯化铵的试管:在试管口有白色晶体产生。
49.无色试剂瓶内的浓硝酸受到阳光照射:瓶中空间部分显棕色,硝酸呈黄色。
50.铜片与浓硝酸反应:反应激烈,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51.铜片与稀硝酸反应:试管下端产生无色气体,气体上升逐渐变成红棕色。
52.在硅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白色胶状沉淀产生。
53.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加硫酸镁溶液:胶体变浑浊。
54.加热氢氧化铁胶体:胶体变浑浊。
55.将点燃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有黑色物质附着于集气瓶内壁。
56.向硫酸铝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蓬松的白色絮状物质。
57.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絮状沉淀生成,立即转变为灰绿色,一会儿又转变为红褐色沉淀。
58.向含Fe3+的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
59.向硫化钠水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变浑浊。S2-+Cl2=2Cl2-+S↓
60.向天然水中加入少量肥皂液:泡沫逐渐减少,且有沉淀产生。
61.在空气中点燃甲烷,并在火焰上放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烧杯内壁有液滴产生。
62.光照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黄绿色逐渐变浅,时间较长,(容器内壁有液滴生成)。
63.加热(170℃)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并使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有气体产生,溴水褪色,紫色逐渐变浅。
64.在空气中点燃乙烯:火焰明亮,有黑烟产生,放出热量。
65.在空气中点燃乙炔:火焰明亮,有浓烟产生,放出热量。
66.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并带有黑烟。
67.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68.将乙炔通入溴水:溴水褪去颜色。
69.将乙炔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逐渐变浅,直至褪去。
70.苯与溴在有铁粉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有白雾产生,生成物油状且带有褐色。
71.将少量甲苯倒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振荡:紫色褪色。
72.将金属钠投入到盛有乙醇的试管中:有气体放出。
73.在盛有少量苯酚的试管中滴入过量的浓溴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74.在盛有苯酚的试管中滴入几滴三氯化铁溶液,振荡:溶液显紫色。
75.乙醛与银氨溶液在试管中反应:洁净的试管内壁附着一层光亮如镜的物质。
76.在加热至沸腾的情况下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有红色沉淀生成。
77.在适宜条件下乙醇和乙酸反应:有透明的带香味的油状液体生成。
78.蛋白质遇到浓HNO3溶液:变成黄色。
79.紫色的石蕊试液遇碱:变成蓝色。
80.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成红色。
第五篇:自考有机化学总结资料(范文模版)
SN1 SN2怎么区别呢? 看反应产物有没有构型翻转情况,如果产物构型全部翻转(即产物单一)则是SN1反应,反之若即有构型翻转产物又有不翻转的产物(即产物不唯一)则是SN2反应
影响SN1的条件只有底物的性质与浓度,底物C+离子稳定性越大越趋向于SN1,比如三级C+离子 苄基C+ 稀丙基C+ 因为生成C+离子,所以要求溶剂是极性
而影响SN2的条件不光是和底物的性质有关,还与溶剂,亲核试剂的性质有关,SN2影响反应的方面是空间位阻,所以底物是一级C容易进行 苄基 与稀丙基也容易进行,忘记原因了,亲核试剂一般碱性强的,亲核试剂比较小的容易进行,伯卤代烃以SN2为主,叔卤代烃则以SN1为主。还有便是要根据反应的产物判断!一般说来,直链的一级卤代烷,SN2反应很容易进行(因而消除反应少,除有强碱时),二级卤代碗及在beta碳上有侧链的一级卤代烷,SN2反应速率较慢,低极性溶剂强亲核试剂有利于SN2反应发生,三级卤代烷SN2反应很慢!
SN1反应的特征是分步进行的单分子反应,并有活泼中间体碳正离子的生成,在反应过程中,其决定反应速度的一步发生共价健变化的有两种分子,或者说有两种分子参与了过渡态的形成,因此,这类反应历程称为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历程是SN2
如何判断一个反应是SN1还是SN2??
SN1为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为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1的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反应物发生键裂(电离),生成活性中间体正碳离子和离去基团;第二步,正碳离子迅速与试剂结合成为产物。总的反应速率只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而与试剂浓度无关。S N2为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同时发生的协同过程。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和试剂浓度都成正比。能生成相对稳定的正碳离子和离去基团的反应物容易发生SN1,中心碳原子空间阻碍小的反应物容易发生SN2。
什么样的物质发生脱羧反应
脂肪酸
这个反应对一般的脂肪酸,特别是长链的脂肪酸,由于反应温度太高,产率低,加之不易分离,所以一般不用来制备烷烃。但是若脂肪酸的α-碳原子上带有吸电子基团如硝基、卤素、羰基、氰基等时,则使得脱羧容易而且产率也高,但是它们的反应历程不完全一样。例如三氯乙酸的钠盐在水中50℃就可脱羧生成氯仿。
三氯乙酸盐
三氯乙酸的钠盐在水中完全离解成负离子,由于三个氯原子具有强的吸电子作用,就使得碳碳之间的电子云偏向于有氯取代的碳一边,这样形成的负碳离子就更加稳定,然后和质子结合形成氯仿,而羧基负离子上的电子转移到碳氧之间而形成二氧化碳。此反应是通过负离子进行的脱羧反应。β-酮酸
β-酮酸很易脱羧,其反应过程与上述不同,而是通过一个六元环进行的协同反应,首先生成烯醇,然后经重排得到酮。由于反应的过渡态是一个六元环,能量低,因而反应很易进行。此反应在合成上很重要,丙二酸型化合物以及α,β-不饱和酸等的脱羧,一般都属于这一类型的反应。芳香酸的脱羧比脂肪酸容易进行,如苯甲酸在喹啉溶液中加少许铜粉作为催化剂,加热即可脱羧。特别是2,4,6-三硝基苯甲酸最容易脱羧,这是由于有三个强吸电子的硝基的作用,使得羧基与苯环间的碳碳键更容易断裂。其它
当羧酸的α-C上连有强吸电子基时,加热可使它较顺利地脱羧。如:临二芳香有机酸加强热的时候,也很容易脱去一个羧基,但温度低了会形成酸酐。
不同的多元羧酸加热的时候,根据活性的不同,有的脱羧,有的脱水,有的又脱羧又脱水,庚二酸以上的脱水,以下的一般脱羧。
Tollens试剂是什么:就是银氨溶液,用来鉴别醛
1.强烈的亲核性质
Grignard试剂可与物质中的活泼氢(如水、乙醇的羟基氢、乙炔的末端氢)反应,生成相应的烃基。如:
X-Mg-CH2CH3 + H2O → CH3CH3
X-Mg-CH2CH3 + CH3CH2OH → CH3CH3
X-Mg-CH2CH3 + HC≡CH → CH3CH3
2.与CO2或O2的反应
格氏试剂可以与二氧化碳或氧气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生成增加一个碳的羧酸或同碳数的过氧化合物。格氏试剂与二氧化碳的加成反应在有机合成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通过生成新的 C-C 键实现了碳链的增长,而且恰到好处地实现了增加一个碳原子并引入羧基官能团,是制备增加一个碳原子的羧酸的最常用方法之一。
3.活泼卤代烃格氏试剂与活泼卤代烃之间的偶联反应
此反应实现的是由活泼的卤代烃制备的格氏试剂同活泼卤代烃基之间的偶连,比如由苄基卤、烯丙基卤或三级卤代烷制备的格氏试剂。
此反应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看作是对Wurtz反应和Wurtz-Fittig反应以及乌尔曼反应的互补,因为这几个反应只能实现不活泼的烃基的偶连,而由格氏试剂实现的偶连反应不仅引入了活泼基团,而且由于它的特殊结构还可以实现不同的烃基之间的偶连。
由卤代烃的烃基通过偶连反应制备各种烃类,这些反应类型对于合成中碳链的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要灵活掌握。
4、与醛酮加成成醇
这也许是格氏试剂在合成上最重要的性质之一。此类反应是格氏试剂的显负价的碳原子显示了良好的亲核性,对缺电子的醛酮的羰基碳原子进行亲核加成,而显正电的镁离子加成到羰基氧原子上,生成—C—C—O—Mg—X的结构,再经过酸催化下的水解去掉镁的部分,生成醇的结构和镁的卤化物和氢氧化物。此类反应可以用来合成各种醇类,也是有机合成中合成醇类的最常用的方法。在做复杂的醇类的反合成分析时,要清楚地意识到醇羟基的α碳原子就是原来醛酮分子中的羰基碳,醇羟基的一个β碳原子可能就是原来格氏试剂中显负价的官能碳,而α碳原子和这个β碳原子之间的单键就是通过这个亲核加成反应新形成的。
通常格氏试剂与醛类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生成二级醇;格氏试剂与酮类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生成三级醇;只有格氏试剂与甲醛发生亲核加成反应才会生成一级醇,而且这也是制备增加一个碳的醇的常用方法。另外,格氏试剂与环氧乙烷加成,可得到增加2个碳原子的一级醇。两类定位基
根据许多实验结果,可以把苯环上的取代基,按进行亲电取代时的定位效应,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定位基——邻对位定位基:使新进入的取代基主要进入它的邻位和对位(邻位和对位异构体之和大于60%);同时一般使苯环活化(卤素等例外)。
—O-,—N(CH3)2,—NH2,—
OH,OCH3,—NHCOCH3,—OCOCH3,—R,—X(Cl,Br,I),—C6H5等。例如
第二类定位基——间位定位基:使新进入的取代基主要进入它的间位(间位异构体大于40%);同时使苯环钝化。
—N(CH3)3,—NO2,—CN,—SO3H,—
CHO,—COCH3,—COOH,—COOCH3,—CONH2,—NH3等。例如
上述两类定位基定位能力的强弱是不同的,其强弱次序大致如上述次序。
烷氧基碳正离子>叔碳正离子>苄基及烯丙基碳正离子>仲碳正离子。
一般认为,烯丙基和苄基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小于叔碳正离子,而取代的烯丙基和苄基碳正离子大于叔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影响SN2反应机制和SN1反应机制的条件
四、影响SN2反应机制和SN1反应机制的条件卤代烃烃基的结构对取代反应的速率有明显的影响。一般来说,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两个,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在卤代烷的SN2反应中,溴甲烷的反应速率最快,当甲基上的氢(α位上的氢)逐步被烃基取代,反应速率明显下降,显然空间效应在起主要作用。如果离去基团所连的碳原子背后的空间位阻很大,进入基团与碳原子碰撞的机会很少,或者根本不能接触,那反应就进行得很慢或根本不能进行。例如,下图是α位上的氢被甲基取代的溴甲烷按 SN2 机制进行水解反应的相对速率:
总之,影响 SN2 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空间效应,空间位阻越大,反应速率越低。
三级卤代烷,由于离去基团的碳原子背面空间位阻较大,一般不发生SN2反应,而容易按SN1反应机制进行,而一级卤代烷不容易发生以碳正离子为中间体的SN1反应,这是因为不同级别的碳正离子中间体稳定性之间的差异。三级碳正离子最稳定,超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最大,所以最容易生成。二级碳正离子次之,一级碳正离子稳定性最差,这是电子效应使三级卤代烷容易离解为三级碳正离子而按SN1反应机制进行。三级卤代烷容易离解为三级碳正离子的另一个原因是空间效应,因为三级卤代烷上有三个烷基,比较拥挤,彼此互相排斥,而如果形成碳正离子,是一个三角形的平面结构,三个取代基成近似120°,互相距离最远,所以也有助于离解。
总之,影响SN1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离解后生成的碳正离子中间体的稳定性。
※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机制取向的总结:
★ 一级卤代烷容易按SN2机制进行反应;
★ 三级卤代烷容易按SN1机制进行反应;
★ 二级卤代烷均可以按此两种机制进行反应,这决定于反应条件,不过以SN2机制较为常见;
★ 烯丙基卤代烷和苄基卤代烷由于其烃基很好的共轭作用,使得其离解后生成的碳正离子非常稳定,而且它分子内的位阻作用也不大,所以按SN1机制和SN2 机制进行反应都非常容易;
★ 某些卤代烷由于分子内部空阻较大,解离生成碳正离子中间体也不够稳定,所以按两种机制均不容易发生反应,除非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碳正离子的重排导致碳骨架的改变然后再发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