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依法治村方略的思路和对策(写写帮推荐)
实施依法治村方略的思路和对策
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市人大的领导和监督下,经过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特别是在抓农村基层的普法依法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推行依法治村活动,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大大提高。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法制
化管理农村的一切事务,正在广大农村中深入开展。但是对照上级的要求和新形势的发展,我市的依法治村工作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依法治村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措施不力;依法治村工作仍缺乏一套严密的工作机制;经费投入相对不足,使工作的开展受到极大的制约;随着法制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客观上对人们的法律素质有更多的要求,相应来说,传统的普法模式也需不断更新等。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当前存在的现状和困难,联系具体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深入探讨,以理清思路,找出一条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民主法制健全的新途径。
一、实施依法治村,必须提高对依法治村的重要性及其必要性的认识
依法治村是指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运用各种法律途径和形式,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纳入法治轨道,从而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协调发展。依法治村工作是实践依法治国方略,实施基层依法治理、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举措。扎实有效地开展依法治村工作,对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首先,依法治村是农村健全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在农村扩大基层民主,保证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只有严格依照宪法、法律和法规去规范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才能保证村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保证农村基层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其次,依法治村是农村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当前,农村基层工作在行政管理、土地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邻里关系、道德行为评价中,出现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迫切需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建制,以制治村,使农村工作有章可循,按制办事。第三,依法治村是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在改革和发展中,解决农村基层工作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协调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各类新的矛盾,迫切需要大力加强法治,来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经济、社会秩序。
二、深化农村普法教育,是推进依法治村的重要途径
普法教育是依法治理的一项先导性、基础性的工作,特别是在普法教育相对滞后的广大农村里,更需要加大普法教育的力度,寻找一条适合农村普法教育的新路子,以推进依法治村的进程。通过近几年开展的送法下乡等活动,我们从中发现在农村中开展普法教育仍存在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难统一。有的农村干部把普法教育当成是听话教育,要求农民学法主要是要农民听话。当农民学法后,懂得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时,反面觉得农民学了法,不听话,不好管,因而普法的积极性不高。农民学了法,懂得维护自身权益,但看到执法人员不依法办事、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时,便动摇了学法的信心,认为学法无用。二是普法教育的权威性、重要性有所下降。当前人们只顾追求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对那些费时费力而又难见直接经济效益的工作,则持回避、被动、冷漠的态度,因而普法工作在一些人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心目中的份量就大大降低。三是普法的内容难理解。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规范抽象的法律条文难理解,学不懂,记不住,影响了学法的积极性。四是效果难落实。由于农村普法存在着认识不足,人员时间难以集中安排,普法经费得不到充分保障等问题,尽管各级做了许多工作,但农村普法还是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对于当前农村普法教育所产生的这些困难和问题,无论是站在普法教育工作的全局来看,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趋势上分析,都可以当作我们事业前进过程中遇到的正常现象。况且,在新形势下,农村普法工作的环境、对象内容、任务和方式方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已不适应要求。为此,要使普法教育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就必须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实现“五个突破”,做到“六个到位”,真正让普法教育深入人心,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
围绕一个目标。就是要以着力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推进农村各项工作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为目标。
实现“五个突破”。一是在普法观念上要有新突破,切实破除有法
不依、学法无用的思想观念,提高普法的实效性,增强农民自觉学法的信心;二是在普法典型宣传上要有新突破,每年要突出宣传几个有影响的普法、学法、用法的先进典型,典型引路,推动全面工作的开展;三是在普法内容上要有新突破,改变“普法教育就是听话教育”的现象,帮助农民掌握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知识;四是在普法形式上要有新突破,要适应农民的口味,做到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并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普法新路子;五是在普法制度建设上要有新突破,使农村普法逐步制度化、规范化。要逐步建立基层干部定期学法制度,提高基层干部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做到“六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各级要切实把农村普法工作摆上位置,加强组织领导,舍得投入人力物力,把普法工作落实到位。二是领导责任到位。要把研究、部署、落实、监督、检查普法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明确将干部群众法律知识的提高作为衡量党政干部抓好普法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并与其政绩挂钩,层层建立普法工作责任制,落实目标管理,把各级干部对农村普法工作的领导责任由“软”变“硬”。三是硬件建设到位。各地对普法要有领导分管,要有办事机构,要有现代化的普法设备。每个村委会争取做到六个有:有一个法制宣传栏;一个法制阅览室;一个法制广播站;一支普法骨干队伍;一套普法制度;每户一本法律读本。四是普法人员素质到位。农村普法工作能否落实,与普法人员的选拔使用,努力提高普法人员的自身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精通法律、熟悉业务、作风扎实、事业心强、乐于奉献的普法骨干。五是效果到位。要深入农村基层调查研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农村普法工作落到实处。六是监督到位。坚持和实行“党委决策、人大监督、政府组织实施”的普法工作机制。认真抓好年度和阶段性的普法检查、总结,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每年组织人大代表对普法工作进行检查,定期听取普法工作汇报,推进农村普法和法制建设的深入发展。
三、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实行依法治村的前提和基础
近几年来,我市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方面,通过民主法治示范村居的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表现在:全市各村普遍实行了以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主要内容,以公布栏为主要形式的村务公开制度;普遍实行了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制度。村级民主政治建设跨出了可喜的一步,也为我市依法治村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由此可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依法治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依法治村的生动实践,两者密不可分,辩证统一。因此,我们在大力开展依法治村的同时,必须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新形式下依法治村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民主氛围。
首先,必须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村工作结合起来,而这其中的首要问题是要解决依法建制。实行依法治村首先要有反映农村社会发展规律,代表村民利益和意志的村规民约,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广大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实行民主管理。具体地说,农村应建立健全以下规章制度:一是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村两委会议、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党员议事制度,明确议事内容和规则,确定活动方式、程序和时间,规定职责和权力;二是村务公开制度。要在村务公开的组织、内容、阵地、形式、程序、制度、档案、监督、整顿等十方面进行规范,变“要我公开”为“我要公开”;三是村规民约制度。要以党和国家的法律、政策为依据,从实际出发,把握好个别和一般的结合点,制定出一套上合国家法律,下合村情民意,具体可行的村规民约。四是解决好制度化、规范化问题。在建章立制的过程中,应注意可操性,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怎么样做,不应怎么样做,做出明确规定,并尽可能进行定量分析,使之既便于遵守执行,又便于检查监督。
其次,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严格的监督机制,既是依法治村重要标志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依法治村不可缺少的手段和重要保障。一要明确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抓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克服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的倾向,要把抓好这项工作作为各级各部门有关责任人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责任,兑现奖惩,进一步调动工作积极性;二要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要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促使其转变思想观念,适应新形式下依法治村、民主治村的要求,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正确执行政策,坚持依法办事,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三要加强民主监督,做到“三结合”,“两突出”。“三结合”就是政务公开与党务公开相结合,政务公开与查处反馈相结合,政务公开与发扬民主相结合。“两实出”就是在内容突出重点,即重点公开大事、要事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在方法上真正监督。同时要建立干部廉政制度、民主评议村两委成员制度,加强基层干部的持为约束。
依法治村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消除旧的传统观念和人治影响,树立法制意识,也需要长期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作长期规划,长远打算,善于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逐步强化人们的法治观念。
第二篇:实施依法治村方略的思路和对策
实施依法治村方略的思路和对策
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市人大的领导和监督下,经过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特别是在抓农村基层的普法依法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推行依法治村活动,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大大提高。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法制化管理农村的一切事务,正在广大农村中深入开展。但是对照上级的要求和新形势的发展,我市的依法治村工作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依法治村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措施不力;依法治村工作仍缺乏一套严密的工作机制;经费投入相对不足,[本文转载自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使工作的开展受到极大的制约;随着法制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客观上对人们的法律素质有更多的要求,相应来说,传统的普法模式也需不断更新等。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当前存在的现状和困难,联系具体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深入探讨,以理清思路,找出一条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民主法制健全的新途径。
一、实施依法治村,必须提高对依法治村的重要性及其必要性的认识
依法治村是指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运用各种法律途径和形式,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纳入法治轨道,从而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协调发展。依法治村工作是实践依法治国方略,实施基层依法治理、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举措。扎实有效地开展依法治村工作,对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首先,依法治村是农村健全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在农村扩大基层民主,保证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只有严格依照宪法、法律和法规去规范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才能保证村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保证农村基层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其次,依法治村是农村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当前,农村基层工作在行政管理、土地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邻里关系、道德行为评价中,出现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迫切需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建制,以制治村,使农村工作有章可循,按制办事。第三,依法治村是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在改革和发展中,解决农村基层工作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协调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各类新的矛盾,迫切需要大力加强法治,来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经济、社会秩序。
二、深化农村普法教育,是推进依法治村的重要途径
普法教育是依法治理的一项先导性、基础性的工作,特别是在普法教育相对滞后的广大农村里,更需要加大普法教育的力度,寻找一条适合农村普法教育的新路子,以推进依法治村的进程。通过近几年开展的送法下乡等活动,我们从中发现在农村中开展普法教育仍存在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难统一。有的农村干部把普法教育当成是听话教育,要求农民学法主要是要农民听话。当农民学法后,懂得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时,反面觉得农民学了法,不听话,不好管,因而普法的积极性不高。农民学了法,懂得维护自身权益,但看到执法人员不依法办事、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时,便动摇了学法的信心,认为学法无用。二是普法教育的权威性、重要性有所下降。当前人们只顾追求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对那些费时费力而又难见直接经济效益的工作,则持回避、被动、冷漠的态度,因而普法工作在一些人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心目中的份量就大大降低。三是普法的内容难理解。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规范抽象的法律条文难理解,学不懂,记不住,影响了学法的积极性。四是效果难落实。由于农村普法存在着认识不足,人员时间难以集中安排,普法经费得不到充分保障等问题,尽管各级做了许多工作,但农村普法还是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对于当前农村普法教育所产生的这些困难和问题,无论是站在普法教育工作的全局来看,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趋势上分析,都可以当作我们事业前进过程中遇到的正常现象。况且,在新形势下,农村普法工作的环境、对象内容、任务和方式方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已不适应要求。为此,要使普法教育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就必须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实现“五个突破”,做到“六个到位”,真正让普法教育深入人心,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
围绕一个目标。就是要以着力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推进农村各项工作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为目标。
实现“五个突破”。一是在普法观念上要有新突破,切实破除有法不依、学法无用的思想观念,提高普法的实效性,增强农民自觉学法的信心;二是在普法典型宣传上要有新突破,每年要突出宣传几个有影响的普法、学法、用法的先进典型,典型引路,推动全面工作的开展;三是在普法内容上要有新突破,改变“普法教育就是听话教育”的现象,帮助农民掌握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知识;四是在普法形式上要有新突
破,要适应农民的口味,做到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并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普法新路子;五是在普法制度建设上要有新突破,使农村普法逐步制度化、规范化。要逐步建立基层干部定期学法制度,提高基层干部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做到“六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各级要切实把农村普法工作摆上位置,加强组织领导,舍得投入人力物力,把普法工作落实到位。二是领导责任到位。要把研究、部署、落实、监督、检查普法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明确将干部群众法律知识的提高作为衡量党政干部抓好普法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并与其政绩挂钩,层层建立普法工作责任制,落实目标管理,把各级干部对农村普法工作的领导责任由“软”变“硬”。三是硬件建设到位。各地对普法要有领导分管,要有办事机构,要有现代化的普法设备。每个村委会争取做到六个有:有一个法制宣传栏;一个法制阅览室;一个法制广播站;一支普法骨干队伍;一套普法制度;每户一本法律读本。四是普法人员素质到位。农村普法工作能否落实,与普法人员的选拔使用,努力提高普法人员的自身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精通法律、熟悉业务、作风扎实、事业心强、乐于奉献的普法骨干。五是效果到位。要深入农村基层调查研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农村普法工作落到实处。六是监督到位。坚持和实行“党委决策、人大监督、政府组织实施”的普法工作机制。认真抓好和阶段性的普法检查、总结,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每年组织人大代表对普法工作进行检查,定期听取普法工作汇报,推进农村普法和法制建设的深入发展。
三、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实行依法治村的前提和基础
近几年来,我市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方面,通过民主法治示范村居的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表现在:全市各村普遍实行了以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主要内容,以公布栏为主要形式的村务公开制度;普遍实行了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制度。村级民主政治建设跨出了可喜的一步,也为我市依法治村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由此可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依法治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依法治村的生动实践,两者密不可分,辩证统一。因此,我们在大力开展依法治村的同时,必须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新形式下依法治村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民主氛围。
首先,必须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村工作结合起来,而这其中的首要问题是要解决依法建制。实行依法治村首先要有反映农村社会发展规律,代表村民利益和意志的村规民约,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广大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实行民主管理。具体地说,农村应建立健全以下规章制度:一是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村两委会议、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党员议事制度,明确议事内容和规则,确定活动方式、程序和时间,规定职责和权力;二是村务公开制度。要在村务公开的组织、内容、阵地、形式、程序、制度、档案、监督、整顿等十方面进行规范,变“要我公开”为“我要公开”;三是村规民约制度。要以党和国家的法律、政策为依据,从实际出发,把握好个别和一般的结合点,制定出一套上合国家法律,下合村情民意,具体可行的村规民约。四是解决好制度化、规范化问题。在建章立制的过程中,应注意可操性,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怎么样做,不应怎么样做,做出明确规定,并尽可能进行定量分析,使之既便于遵守执行,又便于检查监督。
其次,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严格的监督机制,既是依法治村重要标志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依法治村不可缺少的手段和重要保障。一要明确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抓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克服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的倾向,要把抓好这项工作作为各级各部门有关责任人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责任,兑现奖惩,进一步调动工作积极性;二要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要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促使其转变思想观念,适应新形式下依法治村、民主治村的要求,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正确执行政策,坚持依法办事,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三要加强民主监督,做到“三结合”,“两突出”。“三结合”就是政务公开与党务公开相结合,政务公开与查处反馈相结合,政务公开与发扬民主相结合。“两实出”就是在内容突出重点,即重点公开大事、要事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在方法上真正监督。同时要建立干部廉政制度、民主评议村两委成员制度,加强基层干部的持为约束。
依法治村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消除旧的传统观念和人治影响,树立法制意识,也需要长期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作长期规划,长远打算,善于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逐步强化人们的法治观念。
第三篇:实施依法治村方略的思路和对策_调研报告
实施依法治村方略的思路和对策
依法治村是指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运用各种法律途径和形式,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纳入法治轨道,从而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协调发展。依法治村工作是实践依法治国方略,实施基层依法治理、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举措。扎实有效地开展依法治村工作,对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首先,依法治村是农村健全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在农村扩大基层民主,保证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只有严格依照宪法、法律和法规去规范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才能保证村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保证农村基层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其次,依法治村是农村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当前,农村基层工作在行政管理、土地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邻里关系、道德行为评价中,出现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迫切需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建制,以制治村,使农村工作有章可循,按制办事。第三,依法治村是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在改革和发展中,解决农村基层工作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协调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各类新的矛盾,迫切需要大力加强法治,来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经济、社会秩序。
二、深化农村普法教育,是推进依法治村的重要途径 普法教育是依法治理的一项先导性、基础性的工作,特别是在普法教育相对滞后的广大农村里,更需要加大普法教育的力度,寻找一条适合农村普法教育的新路子,以推进依法治村的进程。通过近几年开展的送法下乡等活动,我们从中发现在农村中开展普法教育仍存在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难统一。有的农村干部把普法教育当成是听话教育,要求农民学法主要是要农民听话。当农民学法后,懂得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时,反面觉得农民学了法,不听话,不好管,因而普法的积极性不高。农民学了法,懂得维护自身权益,但看到执法人员不依法办事、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时,便动摇了学法的信心,认为学法无用。二是普法教育的权威性、重要性有所下降。当前人们只顾追求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对那些费时费力而又难见直接经济效益的工作,则持回避、被动、冷漠的态度,因而普法工作在一些人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心目中的份量就大大降低。三是普法的内容难理解。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规范抽象的法律条文难理解,学不懂,记不住,影响了学法的积极性。四是效果难落实。由于农村普法存在着认识不足,人员时间难以集中安排,普法经费得不到充分保障等问题,尽管各级做了许多工作,但农村普法还是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对于当前农村普法教育所产生的这些困难和问题,无论是站在普法教育工作的全局来看,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趋势上分析,都可以当作我们事业前进过程中遇到的正常现象。况且,在新形势下,农村普法工作的环境、对象内容、任务和方式方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已不适应要求。为此,要使普法教育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就必须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实现“五个突破”,做到“六个到位”,真正让普法教育深入人心,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
围绕一个目标。就是要以着力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推进农村各项工作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为目标。
实现“五个突破”。一是在普法观念上要有新突破,切实破除有法不依、学法无用的思想观念,提高普法的实效性,增强农民自觉学法的信心;二是在普法典型宣传上要有新突破,每年要突出宣传几个有影响的普法、学法、用法的先进典型,典型引路,推动全面工作的开展;三是在普法内容上要有新突破,改变“普法教育就是听话教育”的现象,帮助农民掌握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知识;四是在普法形式上要有新突破,要适应农民的口味,做到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并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普法新路子;五是在普法制度建设上要有新突破,使农村普法逐步制度化、规范化。要逐步建立基层干部定期学法制度,提高基层干部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做到“六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各级要切实把农村普法工作摆上位置,加强组织领导,舍得投入人力物力,把普法工作落实到位。二是领导责任到位。要把研究、部署、落实、监督、检查普法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明确将干部群众法律知识的提高作为衡量党政干部抓好普法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并与其政绩挂钩,层层建立普法工作责任制,落实目标管理,把各级干部对农村普法工作的领导责任由“软”变“硬”。三是硬件建设到位。各地对普法要有领导分管,要有办事机构,要有现代化的普法设备。每个村委会争取做到六个有:有一个法制宣传栏;一个法制阅览室;一个法制广播站;一支普法骨干队伍;一套普法制度;每户一本法律读本。四是普法人员素质到位。农村普法工作能否落实,与普法人员的选拔使用,努力提高普法人员的自身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精通法律、熟悉业务、作风扎实、事业心强、乐于奉献的普法骨干。五是效果到位。要深入农村基层调查研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农村普法工作落到实处。六是监督到位。坚持和实行“党委决策、人大监督、政府组织实施”的普法工作机制。认真抓好和阶段性的普法检查、总结,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每年组织人大代表对普法工作进行检查,定期听取普法工作汇报,推进农村普法和法制建设的深入发展。
三、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实行依法治村的前提和基础
近几年来,我市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方面,通过民主法治示范村居的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表现在:全市各村普遍实行了以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主要内容,以公布栏为主要形式的村务公开制度;普遍实行了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制度。村级民主政治建设跨出了可喜的一步,也为我市依法治村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由此可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依法治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依法治村的生动实践,两者密不可分,辩证统一。因此,我们在大力开展依法治村的同时,必须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新形式下依法治村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民主氛围。
首先,必须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村工作结合起来,而这其中的首要问题是要解决依法建制。实行依法治村首先要有反映农村社会发展规律,代表村民利益和意志的村规民约,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广大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实行民主管理。具体地说,农村应建立健全以下规章制度:一是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村两委会议、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党员议事制度,明确议事内容和规则,确定活动方式、程序和时间,规定职责和权力;二是村务公开制度。要在村务公开的组织、内容、阵地、形式、程序、制度、档案、监督、整顿等十方面进行规范,变“要我公开”为“我要公开”;三是村规民约制度。要以党和国家的法律、政策为依据,从实际出发,把握好个别和一般的结合点,制定出一套上合国家法律,下合村情民意,具体可行的村规民约。四是解决好制度化、规范化问题。在建章立制的过程中,应注意可操性,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怎么样做,不应怎么样做,做出明确规定,并尽可能进行定量分析,使之既便于遵守执行,又便于检查监督。
其次,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严格的监督机制,既是依法治村重要标志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依法治村不可缺少的手段和重要保障。一要明确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抓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克服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的倾向,要把抓好这项工作作为各级各部门有关责任人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责任,兑现奖惩,进一步调动工作积极性;二要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要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促使其转变思想观念,适应新形式下依法治村、民主治村的要求,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正确执行政策,坚持依法办事,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三要加强民主监督,做到“三结合”,“两突出”。“三结合”就是政务公开与党务公开相结合,政务公开与查处反馈相结合,政务公开与发扬民主相结合。“两实出”就是在内容突出重点,即重点公开大事、要事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在方法上真正监督。同时要建立干部廉政制度、民主评议村两委成员制度,加强基层干部的持为约束。
依法治村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消除旧的传统观念和人治影响,树立法制意识,也需要长期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作长期规划,长远打算,善于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逐步强化人们的法治观念。
第四篇:全面推进依法治疆方略实施
全面推进依法治疆方略实施
全面推进依法治疆方略实施依法治疆方略着眼于“稳疆兴疆、富民固边”,对新疆的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都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将依法治疆确立为新疆工作总体战略之首,这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对党中央治疆方略的精准把握。
坚持依法治疆,完全符合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实际,符合新疆各族人民的愿望和需求。法治是宪法确定的重要原则,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必然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战国末期哲学家韩非子曾言:“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坚决执行法制,弱国可变强国;执法者软弱,强国也会变弱国。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贯彻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大政方针,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以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基础,以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等为重点,做到长期建疆,实现团结稳疆,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的目标,坚持依法治疆是核心、是基础。□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 社会发展处处长顾华详
一、依法治疆是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制度保障 法治是人类迄今为止能找到的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最有效的方式。与其他方式相比,法治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其所具有的普遍性、稳定性能够充分彰显平等与权威,体现系统与协同,能够充分尊重民意、限制公权力、救济私权利、惩恶扬善、弘扬公平与正义。
坚持依法治疆方略,是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制度基础,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法治保障,是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的重要途径。健全打击和防范“三股势力”犯罪行为的制度措施,有效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战略,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长效机制,法治是根本途径,健全法制是基础。当前,新疆改革发展稳定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我们与国内外“三股势力”的斗争是长期复杂尖锐的,同时,随着各种利益诉求的日益增多,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全面推进依法治疆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地位。
坚持依法治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至关重要。2014年1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引用了唐朝吴兢《贞观政要》中“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的名句。推进依法治疆,公平与正直是老百姓最关注的,这也是法治的要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依法治疆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依法治疆工作的生命线。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法治新疆建设,行政和司法机关都要依法筑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重点是要依法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依法禁止权力滥用、禁止执法犯法、杜绝冤假错案,让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新疆有着实施依法治疆方略的深厚群众基础
依法治疆具备很好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立,特别是法治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在全面推进之中,虽然法治不健全的问题仍然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法治已经渗透在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明代张居正曾感叹道:“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可见,能够保证法律得到遵循是依法治疆的重中之重。实施依法治疆方略,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当务之急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法治精神,使法治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成为一种文化,让法治精神渗透到人们的灵魂深处。因此,必须坚持把依法治疆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政治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抓手,强化法治教育和法治建设。
依法治疆的关键在于明法。“明法”就是要让全社会、各族群众都懂法守法用法,知道哪些可以为,哪些不能为,并且自觉践行“反分裂、反暴力、讲法治”的各项要求。各族群众的法治觉悟提高了,“三股势力”就必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必然毁灭于反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皮山县的几位村民智擒3个自称找骆驼迷路的暴恐分子;乌什县的一份由7名农村“四老”人员亲笔撰写的联名书《绝不做维护稳定的旁观者》;和田各族群众自觉行动打击暴恐分子,一举剿灭3人暴恐团伙;于田、巴楚、策勒、轮台、库尔勒等县市都有群众纷纷提供大量有价值线索……警方据此打掉了一批暴恐团伙和宗教极端团伙,这不但充分彰显了警民联合打击暴恐的强大力量,而且为各族人民群众共同筑起反暴恐的铜墙铁壁传递出了鼓舞人心的强大正能量,更重要的是,这种正义的行为真正传递出了各族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仰与坚守,这正是推进依法治疆所需要的群众基础。事实证明,新疆有着依法治疆所需的深厚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强大的正义之气。这就是推进依法治疆方略实施的强大力量。
三、实施依法治疆方略,必须不断完善法律法规 实施依法治疆方略要坚持把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放在首位。地方立法要积极适应新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党的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要更加注重健全反恐维稳和民生领域的地方立法,注重增强宗教事务管理、社会治理和管理服务领域的地方法规措施的可操作性,不断完善推进长治久安的地方法规体系。推进依法治疆方略实施、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与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相适应的现代治理体制,需要认真总结疆内外治理体系的改革创新经验,坚持从战略上进行整体谋划,加强法律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及时将有效的治理创新措施和经验上升为地方法规或国家制度。要重视配置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新疆地方立法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注重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努力使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等各领域的工作走上法治轨道。
法治建设是依法治疆方略实施的基础。既要为及时有效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法治对策措施,又要着眼长远谋划固本之策,对依法治疆方略的研究在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是不可缺位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需要宪法学和行政法学做出更加有效的回答。推进依法治疆方略实施的深化,需要有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的担当精神,需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需要重视研究探索和经验积累的工作,需要重视健全法治新疆建设的队伍与力量,加强依法治疆方略实施的研究工作。要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坚持以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基础,以促进民族团结、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等为重点,切实加强对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等领域的法治保障问题研究。特别是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反恐维稳、民族团结、宗教事务管理、南疆问题、兵地融合等领域的法治建设和工作推进等方面都要取得重要进展,为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新疆长治久安的深层次问题赢得时间和主动。
提升依法治疆水平,需要相关研究机构协同开展工作。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围绕民生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南疆发展,夯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需要经济法学和民商法学共同寻找新路径新措施;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宗教和谐,特别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巩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社会基础,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新疆,需要社会法学、诉讼法学、环境法学等更多的学科来协同攻关;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以开放的最大优势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国际法、经济法学等多学科的力量来共同研究和开拓;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三股势力”,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蔓延,不断提高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需要国际法、刑法学等诸多学科的联合攻关。
第五篇:依法治村课件
依 法 治 村
(讲课人:郭金萍)
一、依法治村的含义和内容
依法治村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1999年3月,“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奋斗目标被庄严地写入宪法,即形成现行宪法总纲的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的概念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二)依法治村的概念
依法治村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依法治村就是要大力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把农村的各项事务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不断提高农村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依法治村的实质和核心是村民自治,其主要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
二、依法治村的重要意义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已开始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但是,农村中大量违法现象的存在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农村社会治安状况的恶化,少数违法、犯罪分子的为非作歹,直接威胁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要建立市场经济就必须依法治国、治省、治县、治乡、治村。而依法治村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当务之急,这是因为:
(一)依法治村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
当前,由于没有牢固树立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观念,有些地方出现名义上是搞市场经济,而实际上还是按计划经济的老观念、老办法办事,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具体经济活动,靠长官意志直接调控市场化经济关系,以土政策、批条子等方法代替法律,随意侵犯群众利益,伤害了群众的积极性。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搞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在推行依法治村的进程中,我们要特别注重对村干部和村民进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法制观念,使群众懂得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搞好依法治村。
(二)依法治村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由于围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环节相应的法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各项法律法规不配套,加上现有的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切实贯彻执行,因而市场出现了’持权经商、垄权经商、弄权经商”等商不成商的怪现象,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依法治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快制订落实以经营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以维护自愿、公平、等价、实诚为基础的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还要制订以规范政府行为加强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安定的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等。在依法治村中,除按照这些法律法规执行外,还必须依照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及党的有关政策,联系本村实施制订依法自治章程,以便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行为规范,从而做到按章规范行为,使村里的生产经营、社会生活步入法治轨道。
(三)依法治村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法治,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又是社会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外界环境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自愿、公平、等价、诚实的市场秩序。没有公平竞争安定的社会环境,经商者的生命财产就没有保障。我国农村范围广阔,村村都依法治村,个个守法经营,将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依法治村的几点做法
(一)抓法制教育,增强村民的法律素质
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富裕,使个别村民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有的不思进取,吃喝享受;有的乱占土地,违法建房;有的不懂依法经营,导致经营失败;还有的沾染不良习气,吃喝嫖赌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村支部、村委会一班人要能认识到,如果只抓经济而不顾法制建设,村民法律意识不加强,法制观念不提高,不仅社会不安定,最终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村党支部、村委会要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为法制教育目标,把抓全村法制教育作为实现全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首先,狠抓干部主导因素,提高干部的法律意识。俗话说“打铁需要自身硬”,要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村干部首先要学好,要懂得有关法律的基本知识,才能影响和带领村民学法用法。村党支部要确定每月的某一日为村组干部集中学法日。采取多名干部轮流讲课的方式,如果干部讲不了的课,可以到镇里、区县里请老师来上课。村里重大事项,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先征求群众意见,再集体研究决定。在重大问题决策前、先进行法律咨询和科学论证。比如说新建村委会服务楼,村党支部、村委会就可以先拿出方案,然后交村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从图纸设计、材料采购、工程质量监督等都交给村民代表及民主理财小组全程管理实施。
其次,抓村民法制教育,形成学法守法的氛围。各村要加大了法制宣传教育的投入,有条件的可以开设法制夜校。没有条件的可以将《宪法》、《国土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印发到全村各户,做到每户一本。另外,可办起一个村法制宣传广播站,每逢周五,向全村进行法制宣传。
再次,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法制教育。针对村委换届选举,开展以保障公民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防止换届选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村民对外经济贸易增多的问题,开展合同法的普及教育,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
(二)抓村民议事会的建立,调动村民参与依法治村的积极性
民主建设是依法治村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紧紧依靠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依法治村工作才能顺利进行。村民议事会是体现村民自治,促进依法治村的有效组织形式,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村民议事会。为了使议事会规范有序,各村要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定了《村民议事会章程》,对议事会的职责、权利、义务、议事内容、议事程序和活动形式等都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在议事内容上,主要议大事和一些敏感性的事情。在议事程序上,先由议事会采取一人一票的方式表决,多数代表讨论通过的事项,由村“两委”再斟酌决定;半数以上不同意的事项,停办或缓办,比如现在很多村修村水泥路等。
(三)抓办事公开制的完善,为村民依法监督提供条件
推行办事公开制度是实现村民有效监督的重要渠道,也是对基层干部的有效约束。在坚持原有办事公开制度的基础上,把公开的内容、程序、形式、时限进一步作了规范完善,由侧重办事结果公开,向公开办事标准、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全过程延伸。在内容上,各村不仅要把群众要求公开的事项全部公开,而且还可以把村“两委“干部的承诺和本人家庭收入都向村民公开,接受全方位的监督。在形式上,设立了一个永久性的公开栏,重大事项通过印刷通知书分发到全村每户或召开村民大会进行公开。在公开的时间上,可以把每季度某个月的某一天定为“村务公开日”。在具体实施上,注重把好两个关键环节,一是确保公开内容的全面真实。二是注重村民意见的反馈。村里要设“村民意见箱”,由村里定期开箱,收到村民意见,认真对照检查,与村民直接见面,及时向村民作出交待。这样,既使村务公开制度落到了实处,又使村务公开成为村民依法监督,促进干部依法办事的重要渠道。
(四)抓财务规范的管理,维护村民合法权益
村财务直接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最容易诱发矛盾,是村民普遍关注的一个敏感问题。各村要把规范财务管理作为加强村支“两委”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来抓,并以此为切入点,依法理顺经济秩序,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实施了“民主理财、定期会帐、按季公开”的办
法,将每月的某一天日定为村“财务会审日”。严格村里所有收支单据的入账程序,节省开支。
(五)抓村规民约的落实,让村民依法自治
村规民约是全村村民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规定制定的,是实现村民自治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各村要把完善和落实村规民约作为依法治村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来抓,按照“因村制宜、因事制宜、实际实用、简便易行”的原则,有法律依据的按法律办,无法律依据的按政策办,对村规民约进行修订完善。一是注重让村民广泛参与,每项内容条款,每项奖罚规约,都让村民代表讨论确定,把建章立制的过程变成村民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二是注重既约“民”又约“官”,对村干部和党员的要求更严,标准更高。三是注重进家入户。为了让村民都能熟知自己的“规约”,村里可将其印成农家历,送发到户。组织村民专门学习,以此达到家喻户晓。四是注重运用。对村民的行为,让村民以《村规民约》进行评说,靠舆论力量激励村民积极向上,约束不文明行为,达到了村民自治的效果。
总之,依法治村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消除旧的传统观念和人治影响,树立法制意识,也需要长期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作长期规划,长远打算,善于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逐步强化人们的法治观念,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借鉴,不仅要针对本村的依法治村工作中的可取之处和缺陷进行总结,更要加强村与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对其他村的优点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方能真正做到依法治村,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