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上册语文字词句整理(西师版)
1.重要的词语:久远 炎热 战争山冈寒霜喝茶 连接暑假生肖 猴子老鼠洗澡 灯盏宁静奔跑迷人晶亮群众微笑喜欢丰收景象团圆彩虹聪明辞别轻舟丛林喷泉芬芳兄弟 功劳休息 消灭清晨指挥百灵吵闹值班姑娘停止扔掉劳累手术周围顺利 穷苦家庭永远仔细死活简单弹琴 机灵司令将军桌椅整队急忙突然遥远酒杯饮料 拾柴划船折断移动神气通顺兴旺丰盛诗词 散曲 简朴山径平凡 邻居治病孤独代表运动短粗发射 帮助腿脚热闹玩耍汤圆游戏炒菜大约贴纸 包围 打仗抗战季节 立刻 散文
炎黄子孙中华民族川流不息丹桂飘香荷花初放红梅斗霜寒来暑往朝霞满天华夏子孙生龙活虎惊天动地一年四季冰峰雪岭野花绿草风景如画湖光山色登高望远汗马功劳扬眉吐气狼吞虎咽一扫而光胃口大开无边无际神采飞扬风调雨顺坐井观天亡羊补牢雨过天晴争先恐后争奇斗艳助人为乐六神无主两全其美百看不厌谈笑风声独一无二妙手回春 一望无际 七折八扣 十面埋伏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德高望重顾名思义
香喷喷 静悄悄 亮晶晶 干干净净 高高兴兴 密密层层 简简单单 结结实实 孤孤单单 许许多多 晶亮晶亮 粉红粉红 火红火红 生气勃勃 凉风习习有始有终 无边无际 除旧岁 报新春 贴春联 吃汤圆 划彩船 家家乐 处处兴 牛羊壮 通四海 达三江厅 筋 鸣 饮察 衬 垂 侧2.多音字词语:干活干净背包背书睡觉发觉音乐快乐归还还是 重要重新 处理到处露珠露面朝代朝霞高兴兴奋漂流漂亮得到跳得高应答答应弯曲歌曲 羊圈圆圈一场广场与其参与着急看着 看见看家 弹琴子弹 应该对应 要求重要 好学友好结实团结 刚劲带劲散会散文
3.近反义词:单对双入对出前对后早对晚远对近闹对静热对冷空对满暗对亮松对紧长对短细对粗破坏对保护 粗心对仔细黑暗对光明普通和平凡 盼望和希望急忙和赶快突然和忽然
4.辨字组词:从前草丛 坐下座位 乌云小鸟 圆形公园 出入人们 白色百分 美妙争吵 洁白结果 纷纷盼望 季节桃李 喝水口渴 扑火简朴 篮子蓝天 仍然扔掉 重要玩耍 今天命令 飞扬汤圆 咬住饺子 已经自己 遥远运动
杏花香味 小舟丹药 团长困难 田地由于 光线唱戏 芳香芬芳 烟火咽下 休息体育 指挥浑身 劳累赶紧 永远河水 猴子时候 值日植树 炒菜争吵 侧身两则 外面到处 尽力尺子 比较此时 山径有劲 困难因为 娃娃青蛙 但是元旦 有些此地 跑腿猪脚 幼儿助手 安静干净 埋伏理解5.用词造句:我们应该帮助....京京。京京感动..得眼泪都流出来了。伯伯、叔叔、阿姨,有的..种地,有的..纺纱,都忙着干活。我一.回家就.做作业。小哥歌使劲..地踩着水。小雨点沙沙地落下来,谁也没有注意..它。湖里有许多..绿色的荷叶。灰免盼.望.的大片蘑菇却始终没有出现。我们要认真..听讲。查字典时,对应..的页码别看错。野花绿草倒映..在蓝色的湖中。多好吃的菜,大伙儿狼吞虎咽....,一扫而光....。老师亲.切.地问他刚才弹的是什么曲子。我惊奇..地走近钢琴,看着乐谱。他兴奋..地弹起这支曲子。爱迪生非常聪明....。医生说必须..马上动手术。医生顺利..地做完了手术。猫头鹰是保护..庄稼、消灭..田鼠的能手。远处传来优美..的歌声。小鸟一会儿...在树上唱歌,一会儿...落到地上找吃的。因为..你放弃了一两朵蘑菇,所以..才会失去一篮子蘑菇。从此..,羊再也没有丢过。小雨点是.个了不起的音乐家。他画的虾似乎..一碰就会跳起来,真像.活虾一样。多么可爱..的洋娃娃呀!6.重要的句子:一月水仙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杜鹃五月牡丹六月栀子七月荷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十一月山茶十二月腊梅。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万木已清霜,江边村事忙。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一夜山中雨,林端风怒号。不知溪水长,只觉钓船高。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爆竹声声除旧岁,梅花点点报新春。风调雨顺家家乐,国泰民安处处兴。唐诗宋词元散曲,名家名篇传千古。一点儿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祝爸爸龙年吉祥,万事如意!祝爸爸春节快乐,万事如意!
第二篇:二年级上册仿写词句
二年级词句仿写练习
学校()姓名()学号()得分()
一、照样子,写词语。
1.喜洋洋 2.隐隐约约 3.又大又圆 4.百花争艳(描写春天)5.拍拍肩膀 6.闪闪发光
7.红色—火红 桃红 黄色—()()白色—()()
绿色—()()蓝色—()()
二年级词句仿写练习
学校()姓名()学号()得分()
一、照样子,写词语。
1.喜洋洋 2.隐隐约约 3.又大又圆 ..4.百花争艳(描写春天)5.拍拍肩膀 ..6.闪闪发光 ..7.红色—火红 桃红 黄色—()()白色—()()
绿色—()()蓝色—()()
二、照样子,写句子。
1.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公园里的花都开了,有桃花、杏花、迎春花。
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处处欢声笑语,热闹极了。
超市里的商品真多,应有尽有,丰富极了!
三、把括号里的词语放进句子的合适位置,使它变得得具体。1.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才)
2.长颈鹿有多高呢?(到底)
3.鱼儿在河里游来游去。(自由自在地)
二、照样子,写句子。
1.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公园里的共都开了,有桃花、杏花、迎春花。
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处处欢声笑语,热闹极了。
超市里的商品真多,应有尽有,丰富极了!
三、把括号里的词语放进句子的合适位置,使它变得得具体。1.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才)
2.长颈鹿有多高呢?(到底)
3.鱼儿在河里游来游去。(自由自在地)
二年级句子仿写练习
学校()姓名()学号()得分()
一、用加点字仿写句子。
1.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
2.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3.只要挂住动物皮毛,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4.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 5.爸爸一边刮胡子,一边逗露西玩。.... 6.曹操叫人按照曹冲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二年级句子仿写练习
学校()姓名()学号()得分()
一、用加点字仿写句子。
1.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
2.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3.只要挂住动物皮毛,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4.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 5.爸爸一边刮胡子,一边逗露西玩。.... 6.曹操叫人按照曹冲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7.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8.李小华是我们班的班长。. 9.我和阳阳一起去上学。. 10.青蛙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11.我把作业本弄丢了。(改为“被”字句)
12.看着有趣的动画片,大家兴奋极了。.. 二.按要求写句子。
1.冬天,山坡给自己披上一条洁白的毛毯。(仿写拟人句)
2.秋天到了,黄黄的银杏叶好像一把把小扇子。(仿写比喻句)
7.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8.李小华是我们班的班长。. 9.我和阳阳一起去上学。. 10.青蛙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11.我把作业本弄丢了。(改为“被”字句)
12.看着有趣的动画片,大家兴奋极了。.. 二.按要求写句子。
1.冬天,山坡给自己披上一条洁白的毛毯。(仿写拟人句)
2.秋天到了,黄黄的银杏叶好像一把把小扇子。(仿写比喻句)
第三篇:二年级下册语文字词句复习(西师版)
二年级下册语文字词句复习
一、重点字词
1、目测题上的词语
贵州 葡萄 稳固 猜谜 吉祥如意 万紫千红 波纹 冰冻 祝福 旋转 翠绿 愉快 闪烁 彩绸 祝贺 照耀 留影 舒展 和睦相处 心地善良 商店 窗户 垂柳 责备 蜻蜓点水 小心翼翼 宇宙 警察 形状 各式各样 拜年 准确 浮萍 买卖 乖巧 燕子筑巢 零钱 夸父追日 究竟 铁铲 颜色 菠萝 输赢 辽阔 装扮 摔疼 咏柳 剪裁 皱纹 玫瑰 硬币 插秧 复姓 盘旋 雄鹰 继续 委屈 踪迹 稀稠
2、积累运用的词语
除夕之夜 鞭炮声声 辞旧迎新 吉祥如意 元宵观灯 踏雪寻梅 新年吉祥 梨花纷飞 银光闪闪 美不胜收 瀑布深潭 葡萄美酒 神清气爽 樱桃圆圆 枇杷橙黄 红枣香甜 雾蒙蒙 湿淋淋 喔喔叫 哈哈笑 小桥流水 石榴花开 别有洞天 五彩锦缎 闪闪烁烁 装扮人间 茫茫草原 胸怀宽阔 旅行愉快 轻快 自告奋勇 连蹦带跳 友好 各家各户 和睦相处 微风吹拂 杨柳依依 莺歌燕舞 艳阳高照 光芒耀眼 玫瑰芳香 兵来将挡 趁热打铁 盖世无双 可喜可贺 善始善终 有滋有味 蜻蜓点水 蝴蝶恋花 孔雀开屏 燕子筑巢 杜鹃鸣啼 鹦鹉学舌 海鸥盘旋 雄鹰翱翔 夸父追日 愚公移山 精卫填海 卧薪尝胆 悬梁刺股 背水一战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悬崖绝壁 海鸥飞翔 恋恋不舍 严严实实 藏龙卧虎 实事求是 有胆有识 慕名而来 精挑细选 屋檐下 蜘蛛捕虫 蚂蚁搬家 麦堆上 拍拍翅膀 松软舒服 峡谷里 风寒水冷 羚羊奔跑 探险队 委曲求全 萍踪浪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惊呆 责备 反复 半信半疑 景象 视野 观察 目瞪口呆 延伸 试验 激动 小心翼翼 浩如烟海 积少成多 水到渠成 形形色色 历历在目 心灵手巧 明辨是非 速战速决 仪表堂堂 求全责备 鹤立鸡群 比翼双飞 翠绿 碧蓝 一动不动 恋恋不舍 兴趣 触角 怒气冲冲 闻名世界 扫荡 掩护 顺从 传扬 枪林弹雨 英雄虎胆 无私无畏 困惑不解 不懂装懂 漫不经心 知书达理 触类旁通 自强不息
3、形近字辨析
寺院等待 故乡做事 王宫当官 胜利性别 莫非草地 红枣刺刀 哈欠恰当 柿子城市 菠萝波浪 萝卜罗汉 紫红柴草 橙黄登山 夕阳多少 吉日古代 火炮跑步 敬爱警察 抓住狐狸 坚固困难 金银跟踪 颜色谚语 石壁躲避 攀登姓樊 花纹蚊子 转变传递 盘旋旅游 啄米追逐 圆圈公园 挺立延伸 马匹四方 冰冻挑拣 苍茫芒果 锦衣绵羊 奇异向导 怀抱坏人 愉快偷盗 摇动遥远 滴水商店 飘荡漂浮 疼爱痛苦 装扮化妆 歌咏游泳 是谁准确 剪裁栽树 陪伴部队 照耀光辉 玫瑰一枚 祝愿情况 眼镜环境 挠痒绕圈 捎带悄悄 绳子苍蝇 值钱曲线 睁开挣脱 买来卖出 选择清洗 留下流水 杨柳飞扬 吹拂仿佛 堤岸提高 陶醉破碎 扁担但是 逃脱说明 插秧广播 姓氏人民 尤其恐龙 何必方向 欧洲海鸥 爱慕坟墓 英雄推开 飞翔羚羊 老鹰大雁 品尝经常 大胆肚子 句子勺子 危险检查 骗子编织 叫喊加减 一般小船 今天命令 究竟穷困 厚度原因 继续割断 扰乱优秀 乖巧乘法 救护足球 充满允许 堆集推动 破裂烈火 留恋足迹 解放触动 支撑手掌 责备各种 忠臣巨大 焦急香蕉 安慰蔚蓝 稀少希望 稠密丝绸 来历厉害 苍老芬芳 鱼钩结构 格式考试 压力庄稼 形状强壮 广州亚洲 猛烈孟春 唯一维护 敬畏喂饭 恼火脑筋 议论意义 抢先手枪 道理埋伏 建设健康 发怒努力 傍晚榜样 黄昏结婚 亦然赤脚 采摘彩色 掩护淹没 列车烈士 提问问题 管理官员 皇上呈现 山冈上网 胡子湖面 溜走石榴 谜语迷路 遍地
编织 生产铁铲 先后新鲜
二、近、反义词
喜欢和喜爱 漂亮和美丽 忽然和突然 伤心和难过 兴奋和高兴 幸福和美满 责备和责怪 恰好和正好 仔细对马虎 简单对复杂 胜利对失败 美对丑 幸福对痛苦 责备对表扬 进对退 始对终 哭对笑 上对下 稀对稠 输对赢 前对后 长对短 容易对困难善良对凶恶
三、多音字词
数落数学 睡觉感觉 音乐快乐 种子种植 行人一行 假如放假 漂亮漂浮 兴奋高兴 干净干活看家看见 都市都是 西藏埋藏 歌曲弯曲 扁担担心
四、用词造句
我们见到长辈要主动问好..。多与别人交谈..可以增长见识。端午节到了,我用短信给朋友们送去祝福..。朋友们都来祝贺..小松鼠的生日。你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孩子。我们院子里的人们和睦相处,十分友好..。同学们都自告奋勇....地参加书画比赛。你觉得委.屈.就哭出来。我得了第一名,心里非常激动..。他做错了事,受到老师的责备..。这篇课文我已经反复..读了好几遍。他小心翼翼....地走进房间,不知要做什么。小红生病了,我们到医院去慰问..她。法布尔经常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小动物。哥哥去当兵了,我恋恋不舍....地和他告别。我们一面..吃东西,一面..看电视。明明没去上学,因为..
他生病了。
五、必背内容
《传统佳节》正月初一春节 正月十五元宵 五月初五端午 八月十五中秋 九月初九重阳大年三十除夕 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 公历12月22日前后冬至《春晓》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1湖》金波 它亮得像面镜子 它绿得像块翡翠 蟋蟀弹琴 小鸟唱歌 啄木鸟敲着木鱼 青蛙打着小鼓《6咏柳》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山居杂诗》金 元好问 瘦竹藤斜挂 丛花草乱生 林高风有态 苔滑水无声《12村居》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秋思》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17池上》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遗爱寺》唐 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 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 处处是泉声《20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中午的时候太阳在南边 地上的树影指着北方 北极星高挂在北方 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 稀的一面是北方 积雪化得快的一边是南方 化得慢的一边是北方 《2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回乡偶书》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28夏日绝句》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村晚》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汉语拼音字母表》Aa Bb Cc Dd Ee FfGgHh IiJjKkLlMmNnOoPpQqRrSsTtUuVvWwXxYyZz
第四篇:西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11最新整理)
第一单元 表内乘法(一)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乘法的初步认识与1~5的乘法口诀。这一单元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非常重要。这里包括要使学生理解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方法,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字。学生弄清楚这些,就便于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1~5的乘法口诀,正确解答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
1、乘法的初步认识。(1)乘法的含义。
(2)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2、1~5的乘法口诀。(1)乘法算式的读写法。(2)编制1~5的乘法口诀。
(3)应用1~5的乘法口诀求乘积。(4)相关的乘加、乘减的计算。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会读乘法算式。
(2)引导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学习活动过程,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能灵活运用不同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等教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情境图,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热爱自然、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也得到健康发展。
重难点、关键
1、重点。
(1)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
(2)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1~5的乘法的含义。
2、难点。
(1)通过直观从相同数相加引出乘法,理解乘法的含义。(2)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
3、关键。
利用学过的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1、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读写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关键】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法。
2、通过直观从相同数相加引出乘法,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图片卡。学具:6根小棒和18个小圆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几个几”
1、学生观察书上第1页“校园情境图”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1:我看到教学楼上有许多窗子,我想问一共有多少扇窗户。教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2:一共有27扇窗户。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2:我是一扇一扇数的。
学生3:我是一层一层数的。每层有9扇,一共3层,9+9+9=27(扇)。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可能会说出:树的棵数:5+5=10(棵)。参加接力赛人数:8+8+8=24(人)。花的盆数:9+9=18(盆)。坐秋千的人数:2+2+2=12(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以上算式)
2、初步体会“几个几”
教师: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学生汇报交流。学生1:都是加法。
学生2: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
教师:在“9+9+9=27”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的加数? 学生:相同的加数是9,有3个9。教师:这个算式可以说是几个几相加?学生:是3个9相加。
教师:其余的算式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 学生:(回答略)
二、设置疑点,导入新课
教师:该校二年级2个同学坐一张桌子,一共坐了100张桌子,你知道该校二年级有多少同学?你会列式吗?试试看。(稍停片刻)教师:列完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1:太长了。
学生2:太麻烦了。
学生3:有没有简便方法?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算式,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想学吗?(板书课题:乘法)
三、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让学生仔细观察例1“植树图”。教师:一共植了多少棵树? 学生1:一共植了32棵。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1:我是一棵一棵数的。
学生2:我是横着看的,每排有8棵,一共有4排,也就是4个8,所以列成算式是8+8+8+8=32(棵)。
学生3:我是竖着看的,每列有4棵,一共有8列,也就是8个4,4+4+4+4+4+4+4+4=32(棵)。(教师板书算式)(2)改写算式、理解意义。
教师:4个8相加,如果用乘法计算,可以用8×4表示,也可以用4×8表示。教师介绍读法。8×4读作:8乘4;4×8读作:4乘8。教师:想一想,8×4等于多少? 学生1:8乘4等于32。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1:8+8+8+8和8×4都表示4个8,所以都应等于32。教师:你真聪明!4×8等于多少? 学生2:4×8等于32。
教师:看到这两个乘法算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1:用乘法真简便!学生2:用加法算要用“+”,用乘法算要用“×”。教师:“×”叫乘号,乘号两边的数叫“因数”,也可以叫“乘数”,乘得的结果叫做“积”。同桌相互说一说8×4=32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4+4+4+4+4+4+4+4=32用乘法应怎样表示?学生1:用4×8表示。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1:4+4+4+4+4+4+4+4=32表示8个4相加,所以可以写成4×8。
学生2:8个4相加,除了用加法和4×8表示,还可以用8×4表示。
2、教学例2 教师提出要求:每次摆3盆花,照这样摆6次。学生动手操作小圆片,让一名学生到展台上摆。
教师:你一共摆了几个小圆片? 学生1:3+3+3+3+3+3=18(个),我一共摆了18个。学生2:3×6=18(个)。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2:每次摆3个,摆了6次,也就是6个3,所以可以写成3×6=18。
学生3:6个3相加,我写成6×3=18。
3、引导发现
教师: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交流:
学生1:我发现加法可以用乘法计算。
学生2:必须是相同加数的加法才能用乘法计算。„„
四、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上课堂活动的内容第1题:让学生看算式,并读一读,掌握读法。第2题:同桌合作,一人摆小棒,一人说算式,然后交换角色活动。第3题:同桌协作,一人摆小圆片,一人说算式。
2、学生将校园图中的几个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 3100个2相加是多少?怎样写比较简便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学生:(回答略)。【后记、反思】
2、1,2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1,2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口算1,2的乘法算式。
2、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类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初步感受乘法口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关键】
熟记2的乘法口诀,并运用所学口诀进行口算。【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实物或图片。学具:小棒。【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教师出示例1的情境图。
教师:小猪家来客人了,看,小猪正在干什么?学生:正在摆筷子。教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1:小猪正在数有几根筷子——1双2根、2双4根„„9双18根。
学生2:桌子上摆了8双筷子,小猪的手里还有1双筷子,一共有9双筷子。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在家里也摆过筷子吗?今天我们也来摆一摆,好吗?
二、探究新知
1、摆一摆,填一填
教师: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筷子,1双1双地摆,一边摆,一边说出摆的双数和一共的根数。
学生操作小棒后,教师出示例1下面的表格。
教师:小猪把它摆的筷子的双数和筷子的根数列成了表格,你能帮它填完整吗?学生填写书上的表格后,抽学生说一说7双筷子有多少根,是怎么想的。
学生1:我两根两根地数,因为6双12根,往后数2个,13,14,7双就有14根。学生2:我用加法算的,多1双筷子就加上1个2,6双有12根,12+2=14,7双就是14根。
教师:根据刚才摆筷子的过程,你能用算式来表示2双、3双„„9双筷子有多少根吗?
(1)学生独立写出算式。(2)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2=4 2+2+2=6 „„
2+2+2+2+2+2+2+2+2=18
2、列乘法算式,编口诀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加数都是2。
学生2:一个算式比一个算式多加了一个2。学生3:算式越来越长。
学生4:这样的加法算式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表示。教师:你们能把这些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试一试。学生写,写后展示:2×2=42×3=6„„2×9=18 教师:这些乘法算式的积,你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1:我是根据加法算式得到的。学生2:看着小猪的表格,也可以得到。
教师:还有一种方法,你想知道吗?那就是利用乘法口诀来算。(板书:2的乘法口诀)教师:2×2=4,可以用“二二得四”这句口诀表示,“二二”表示2乘2,“得四”表示2和2相乘的结果是4。
(板书:二二得四)教师:请同学们按这个方法试着说一说2×3=6,2×4=8,2×5=10可以用怎样的口诀去算。学生试说,并交流。
(板书:二四得八,二五得一十)教师:请同学们听一听:“二五得一十”与“二五一十”哪句顺口易记? 学生:第二句。
教师:从2×5=10开始,乘积是两位数,为了说得顺口,便于记忆,我们不再用“得”字,直接说成“二五一十”。试着说说2×6=12„„2×9=18的口诀。
学生试说并板书。
教师:观察黑板上的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讨论后汇报。
学生1:每一句口诀的第一个数都是“二”。
学生2:每一句口诀的第二个数是按照从2~9的顺序来写的。(后一个比前一个多1)学生3:得数一个比一个多2。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出了这么多的联系,以后你就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记住这些口诀。
3、教学例2 教师出示滑冰图,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说出:2个小朋友一组,有4组小朋友,共有几人在滑冰? 教师:你能用乘法来计算吗? 学生:2×4=8。教师:用哪句乘法口诀算?学生:用“二四得八”。教师:还有别的乘法算式吗?学生:4×2=8。教师:这个式子用哪句口诀算? 引导学生说出:还是用“二四得八”。
4、深化理解
(1)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摆一摆(每次摆2根小棒),边摆边说乘法算式和口诀。(2)游戏:对口令。同桌两人合作,第一种玩法:一生说口诀的前两字,另一生说口诀的后两个字;第二种玩法:一生说乘法口诀,另一生说一个或两个乘法算式。学生活动略。
三、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用什么方法记忆1,2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小结。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编1,2的乘法口诀,那么3的乘法口诀呢?课后想一想,下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后记、反思】
3、3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14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经历编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感知3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3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进行口算。
3、能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讨论、交流、推理、归纳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迁移学习能力。【教学重难点、关键】
1、熟记3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口诀进行口算。
2、能编制3的乘法口诀表。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实物或图片。学具:学具盒(小棒)。【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2的乘法口诀,你能说一说吗?按你的理解,知道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吗? 学生:3的乘法口诀。(板书:3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观察例1插图,把例1补充完整。
教师: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分组的?你能根据1,2的乘法口诀的学习,把例1的表格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吗?学生独立思考,把例1补充完整,教师指定一学生上台(黑板上)补充。
(2)探索口诀的编法,促进口诀理解。
让学生看书上例1。(教师随机抽取图或算式、口诀)教师:表格中的哪一个数可以表示8个组跳绳的人数? 学生:24可以表示8个组跳绳的人数。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导学生看图验证人数:8个组的24人。
教师:说说哪一个算式可以表示4个组跳绳的人数。学生:3×4=12(或4×3=12)可以表示4个组跳绳的人数。教师板书算式3×4=12和4个组跳绳的12人。
教师:7个组有几个人在跳绳?可以用哪一个算式来表示? 学生:7个组有21人在跳绳,可以用3×7=21(或7×3=21)来表示。教师板书7个组的21人和算式3×7=21。教师:“三九二十七”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它表示几个组跳绳的人数?应该用哪个算式? 学生:“三九二十七”这句口诀表示9个3是27;它表示9个组跳绳的人数;应对应3×9=27(或9×3=27)这个算式。
教师指导学生看图验证人数27人,并板书口诀、算式。(3)读3的乘法口诀。
学生全班拍手齐读3的乘法口诀。
(4)找特征,总结规律。
教师:3的乘法口诀有哪些特征和规律? 学生1:3的乘法口诀共有7句。学生2:口诀的第一个字都是三。
学生3:口诀的第二个字从上到下依次增加1。学生4:口诀的积从上到下依次增加3。教师: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征、规律?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自己找出了这么多的特征,总结出这么多的规律。你能利用这些特征和规律把下面的口诀补充完整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出示:三七二十一 三四十二 三八二十四 三五十五
引导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导学生看图验证。
(5)熟记口诀。
教师:利用口诀的特征,我们可以把临时遗忘的口诀补充完整,你们能记住这么多口诀吗? 学生集体拍手背口诀→一生当小老师,抽大家背→同桌互相打“电话”背→分4人小组抽背→集体拍手背。
2、教学例2 教师:刚才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学例2。教师板书出示例2:3×6=□
7×3=□
教师:请同学们先想一想,计算这两道题各用哪句口诀?计算结果是多少?再把积填在方框里。
学生独立思考,在书上填出得数,教师指名在黑板上填写。学生:我填出的积各是18,21,各用的“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这两句口诀。
3、小结
教师:刚才同学们合作学习了例1,自学了例2。下面老师要看小朋友们能不能熟练地、灵活地运用3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的第1题、第2题、练习三第5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你自己解决了几个问题?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3的乘法口诀,学会了编3的乘法口诀,了解了口诀的特征,知道了用3的乘法口诀可以求积。„„ 【后记、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页例
3、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四第1~5题。【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为后面推导相邻的乘法口诀打下基础。
2、联系已有知识经验理解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体验乘加、乘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关键】
使学生初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知铺垫
1、口算对口令
3×2=
4×3=
8×2=
1×1=
2×4=
4×4=
3×3=
2×2=
2、读口诀,说算式
二三得六(2×3=6,3×2=6)一四得四(4×1=4,1×4=4)三四十二(4×3=12,3×4=12)
3、根据图示写算式
算式是:(3×3=9)或者(3+3+3=9)算式是:(3×4=12)或者(3+3+3+3=12)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要点:3个3是多少?4个3是多少?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出示主题图:班级活动小组按主题图所示分组,参加活动的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1、小组交流
有哪些方法可以知道有多少个小朋友?预设:(1)用加法计算——3+3+3+2。(2)点数的方法——挨个数。(3)点数的方法——先数前三组,再接着点数。
2、引导学生构建计算方法 老师引导:先点数前3组就相当于先算出前3组有多少人,算式可以怎样列?(3×3)然后再接着点数就相当于再增加几人?因此算式又可以怎样列?(3×3+2)强化理解,抓3个要点:
(1)3×3表示什么?学生:3组小朋友共有多少人。(2)为什么要“+2”?学生:比3组小朋友要多两人。(3)3×3+2表示什么意思?学生:比3个3多2。
3、比较两种方法(连加和乘加),哪种更好乘加计算更快、更简便。4.引导形成方法的多样性
还可以乘减——3×4-1。对比分析理解,抓3个要点:
(1)为什么不加要减?为什么要“-1”?(结合图示教师用教具展示)学生:还差一人才能组成4个3。
(2)为什么“×4”?学生:把这些同学看做4组。(3)3×4-1表示什么意思?学生:比4个3少1。
5.计算答案,并小结方法
第一个算式3×3+2,先求出3组有多少个,再加上第4组的2个,也就是先算乘,再算加。再看第二个算式,3×4-1,先求4组有多少个,再去掉1个,先算乘,再算减。因此,乘加、乘减的算式,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三、练习巩固,熟练计算
1、列式并计算
2、第18页课堂活动,摆一摆,说一说
3、第19~20页练习四1~5题 【后记、反思】
4、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页例
1、例2及相应的课堂练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经历编制4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感知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基本能背诵4的乘法口诀,并能利用口诀进行口算。
3、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关键】
1、能编制4的乘法口诀表。
2、熟记4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进行口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前边我们学习了1~3的乘法口诀,同桌互相对口令背诵1~3的乘法口诀。学生对口令背诵1~3的乘法口诀。教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4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编制4的乘法口诀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汽车图):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
学生:我从图上看见一辆汽车有4个车轮,一共有9辆汽车。
教师:观察得真仔细,你能根据自己获取的信息将下面的表格填完整吗?试试看,也可以和小组的同学合作完成,然后组织汇报。
学生:我们组是这样填的,1辆汽车有4个车轮,2辆汽车有8个车轮„„9辆汽车就有36个车轮。
教师:你们的意见和他们小组一样吗?那2辆汽车有多少个车轮?该怎样列式解决?用哪句口诀计算出结果? 学生:可以用4×2这个算式,口诀是“二四得八”。教师:那3辆汽车有多少个车轮呢? 学生:3×4=12,口诀是“三四十二”。
教师:那4辆、5辆、6辆、9辆汽车分别有多少个车轮?你又该怎样列式?怎样得到结果? 小组讨论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后组织汇报。
学生:4辆汽车的车轮算式是4×4=16。教师:你是怎样得到结果的? 学生:因为表格中已经填写出4辆车的车轮个数是16。教师:真聪明,还有其他想法吗? 学生:我是这样算出结果的,因为3辆汽车有12个车轮,所以4辆就在3辆的基础上加一个4,就得到4辆汽车的车轮个数。
教师: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学生继续交流5辆、6辆„„9辆的汽车的车轮个数的算式。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出乘法算式:4×4=16
4×5=20
4×6=24
4×7=28 4×8=32
4×9=36 教师:你能根据这些算式编出4的乘法口诀吗?想好后,把它填写在书上。学生试着编制4的乘法口诀,然后组织汇报。
学生:我编出的口诀是:四四十**五二十四六二十四四七二十八四八三十二四九三十六。
教师:你们编出的口诀和他的一样吗?(一样)请你再小声读读这些口诀,边读边想这些口诀有什么规律?把自己找到的规律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学生小声读口诀后找规律,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汇报。学生1:我发现这些口诀中的第一个因数都是四,第二个因数从四起,一个一个地增加1。学生2:口诀中的积,从十六起,依次增加4。„„
教师:你们真会观察,找到了这么多规律,那你准备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学生1:我想多读几遍就记住了。
学生2:想着积从十六开始依次增加4,也能记住。„„ 教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记住这些乘法口诀。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口诀。
教师:你记住这些口诀了吗?咱们来试着背一背。不会背的也可以看着口诀读读。
学生试着背口诀,然后组织师生对口令,同桌对口令,看卡片把口诀补充完整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2、教学例2 学生独立完成例2,再交流。
三、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组织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堂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22页的课堂活动第1题:摆小棒,说算式,说口诀。(2)游戏:唱儿歌《数青蛙》。(3)完成练习五第1,2题。【后记、反思】
5、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26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并熟记5的乘法口诀。
2、通过对乘法口诀关系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
3、能运用5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关键】
1、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进行口算。
2、能编制5的乘法口诀表。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实物或图片。学具:小红花若干。【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今天关心我们的知心姐姐给咱们班来了一封信,来,咱们一起看看信的内容吧!哦,原来她想考考你们学了2,3,4的乘法口诀后,谁能用最快的速度口算出来?(教师从信封里抽出“信”——一组题,放在展示台上,同学们小声口算)教师:“4+4+4”用乘法怎么表示?可以用哪句口诀算出它的结果?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5的乘法口诀”。(出现课题)
二、自主探索
1、自主编5的乘法口诀
教师:同学们,2008年我国举办了一件体育盛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教师简述2008奥运盛会的相关情况,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鼓励学生奋发向上。)出示1名小朋友举着五环旗。
教师:瞧,旗上画的是什么?数数看有多少个圆环。学生:有5个圆环。
教师:1个5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可用哪句口诀? 学生:5×1=5,一五得五。
同样逐一出示2面、3面、4面旗帜,学生说乘法算式和口诀。
教师:同学们已学会1个5,2个5,3个5,4个5的乘法口诀,你能根据这样的规律,写出5面、6面、7面、8面、9面旗帜上有多少个圆环的乘法算式吗? 学生口述算式,教师板书:5×5=25„„5×9=45。
教师:根据前面编1~4的乘法口诀,你能否编出5个5,6个5„„9个5是多少的乘法口诀?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全班汇报。(板书: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五九四十五)教师:能说一说“五六三十”你怎样理解吗?它可以算哪些算式?学生:“五六三十”表示6个5是30,它可以算5×6=30,6×5=30。
2、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联系
学生把口诀完整地读一遍,然后把书上的口诀补充完整。教师:怎样才能更快地记住这些口诀?你能像找4的乘法口诀的联系那样去发现5的乘法口诀吗?试一试。
学生口答,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同时教师强调: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5,利用这个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记住口诀。
三、巩固练习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对又快。(1)背乘法口诀。(2)对口令。
(3)随机出示5的口诀,让学生补充完整。(4)游戏:“找朋友”。(5)文字听算。
①5乘以5得多少? ②2个5是多少?
③一个因数是5,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6)口算、听算比赛。每组派一名同学代表参赛,其他同学当“裁判”,老师说算式,参赛的同学上台把得数写在黑板上,看谁写得快。
四、课堂小结(略)。【后记、反思】
6、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页“整理与复习”以及练习七第1~7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1~5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巩固乘法的含义及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正确应用乘法。
3、通过研究口诀表的排列规律,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通过复习有关用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巩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乘法口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关键】
归纳整理1~5的乘法口诀,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口算。【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片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知铺垫——复习乘法的含义
1、出示花朵和苹果图 提出问题并列式:
(1)一共有多少朵花?5×4=20(朵)或4×5=20(朵)(2)一共有多少个苹果?3×6=18(个)或6×3=18(个)。
2、你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3、这几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组内同学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4、你是用哪两句口诀计算的?汇报:四五二十,三六十八
二、合作研究——整理1~5的乘法口诀
1、我们已经学了1~5的乘法口诀了,谁会背?会背的同学一起来背诵1~5的乘法口诀。边听学生背,边板贴出示口诀表。
2、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看看它是怎样排列的,有什么规律。组内同学交流意见。汇报:
学生1:竖着看,第一列都是一几得几,口诀中的第一个数都是1,第二个数1个1个增加,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1。第二列都是二几得几,口诀中的第一个数都是2,第二个数1个1个增加,相邻句口诀的积相差2„„
学生2:横着看第一行是一的乘法口诀,第二行是二的乘法口诀,第三行是三的乘法口诀,分别是一三、二三、三三;几的乘法口诀它们的积就增加几。
学生3:斜着看,第一行的口诀的两个因数都是相同的,分别是一一,二二,三三,四
四,五五。
学生没有回答完整的让其他同学补充。
3、同学们发现了口诀表这么多的规律,真了不起!现在就让我们从不同的方向朗读乘法口诀表。(学生竖着、横着、斜着读口诀表)
4、用1~5的乘法算式卡片摆出一个排列有规律的表。四人小组交流摆出的规律。
5、乘法口诀同学们都背得那么熟练了,那能用乘法口诀来计算乘法算式吗?随机抽几句口诀,请学生说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记住了乘法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又快又对地计算乘法算式,真不错。接下来我们就来比比看哪些同学的口诀记得最熟悉,计算的速度最快,请你们在2分内又快又对地完成教科书第30页第1题。
同桌交换书本,集体校对答案。表扬前五名又快又对的同学。
三、复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1、第29页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31页6题。可以有两种思考方法:
(1)6×5=30(个)27<30,所以不够分到6个。
(2)5×()<27,()里最大能填5,所以不够分到6个。
3、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你能说说身边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吗?学生列举身边可以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4、解决练习七剩余题目。【后记、反思】
第二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角的初步认识,是对角和直角、钝角、锐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到逐步抽象出所学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来加深对所学的几何图形的认识,为今后继续学习其它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包括以下两个教学内容:
1、角的初步认识。
2、直角的初步认识。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说出角的各部分钟称,会辨认角。
(2)认识直角、多姿多彩和钝角,利用三角尺判断直角,会使用三角尺画直角。(3)会画多姿多彩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
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难点、关键
1、重点。
角和直角的认识,会辨认钝角和锐角。
2、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并利用三角尺画直角。会懂得画多姿多彩和钝角。
3、关键。
(1)加强学生的直观操作和探索活动,从生活中的角到数学上的角。(2)多采取动手实践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3页的教学内容,第34页的课堂活动。【教学目标】
1、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辨认角。
2、认识直角,并会用三角板画直角。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感受角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关键】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知道角有大小。
3、加强学生的直观操作和探索活动。【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活动角、三角旗、折扇、剪刀、红领巾、三角板等实物。学具:三角板、白纸两张、硬纸条两根、图钉或针线。【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浩浩小朋友是个小收藏家,他喜欢把自己用过的或漂亮的东西当成宝贝一样,收藏在自己的这个小宝盒里。你们想不想知道浩浩究竟藏了哪些宝贝?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折扇、足球、红领巾、玩具熊、三角板、杯子、易拉罐、三角旗、数学书、闹钟、光盘等生活实物。(将有角的放在右边,没角的放在左边)教师:浩浩的宝贝还真不少,他还把宝贝分成了两类,你们知道他是根据什么分的吗? 学生:根据有没有角分的。(有角的在右边,没角的在左边)教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留意,可以看到很多的角。请你想一想,说一说,你看到过哪些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板书)
二、实践探究
(一)教学角的初步认识
1、认识角
出示刚才分类后的实物图:折扇、红领巾、三角板、三角旗、数学书、闹钟。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实物图,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哪里是角。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自己的三角板,找到上面的一个角,握住这个角,向手掌心里刺一刺,有什么感觉?注意,不能用力过猛。(扎手、痒、疼)说明这个角是怎样的?(尖尖的)再用手摸一摸这个角的两边,有什么感觉?(直直的)
2、用纸折角
教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活中的角,你会用纸折一个角吗?请同学们拿出你喜欢的一张纸,折折看。折好后说说你是怎么折的?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活动折角)学生:两条折痕很直、很光滑。教师:谁能给我们摸到的平平的、直直的折痕起个名字?(边)学生:折出的这个尖扎人有些疼和痒。
教师:谁能给这个尖尖的很刺人的点起个名字?(顶点)教师:看着你折的角,谁能告诉大家角有几条边、几个顶点?(角有两条边、一个顶点)(教师选出钝角、直角、锐角形状的角各1个贴在黑板上,并有意识地将角放置于不同的位置备用。)用一张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如下:
3、做活动角
教师:利用你们手中的材料——两根硬纸条,你能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吗?学生小组活动做活动角,做好后组间交流是怎样做成这个活动角的。
教师:角有大小吗?(有)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魔术游戏——变大小。每个小朋友拿好自己做的活动角,听口令,变角的大小。边变边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小组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说给大家听? 学生:角的大小与角张开的大小有关。
教师:用活动角摆出两个角,一个是边比较长,一个是边比较短,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两个角哪个大?(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不统一,有的认为边长的角大,有的认为边短的角大,有的认为一样
大。)教师: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那谁能想出一个办法来比一比,究竟谁大?(将两个角重合)结果发现它们一样大。这说明什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教师:这是同学们刚才折的3个形状不同的角,谁能来说说这3个角中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4、概括角及各部分名称
教师:观察我们在生活中发现的角、自己折的角、做的角,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画出来吗?试试看。(板书:角有1个顶点,两条边)教师指黑板上任意一个角的部分,学生们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学生边说边标出一个角的顶点和边。
小结:通过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观察、操作,初步认识了角,并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下面我们一起来练习几道题,看谁回答得好。
5、练习
出示:判断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二)初步认识直角
1、观察数学书的封面看看它上面有几个角。你认识这些角吗?它叫什么名字?
2、联系生活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上面有直角,并指出来。(小组互说)学生:黑板面、五星红旗、桌子面、墙面、笔盒面上都有直角。教师:找一找,我们的三角板上有直角吗? 教师:老师把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下来,你能找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板书:教师:老师在直角处画“┐”符号,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3、折直角
教师:拿出一张你喜欢的纸,你能折出一个直角吗?小组活动后汇报。
三、巩固深化
教师:今天,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认识了角,那么你们都知道了哪些有关角的知识? 教师:你们想不想试试解决下面的问题?(1)用3根小棒,你能摆出几个角?(小组活动、汇报交流)(2)数一数,下面图形各有几个角?(同桌互指、汇报交流)(3)数一数,图中共有几个直角?(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四、全课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学生自己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在你的家找一找角,指给你的爸爸妈妈看。还可以留心我们身边的事物,如装修时可以巧妙地利用角,拼摆出很多美丽多变的图案;有效地利用角,还可以节约装修的材料,降低装修的成本。用你们的眼睛去发现问题,动脑筋去解决问题,你就会越变越能干。【后记、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够借助方格纸画出锐角和钝角。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经历锐角、钝角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关键】
1、能辨认锐角、钝角及直角。
2、会用三角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教学准备】三角板、活动角及装有长方形、圆形、五角星等图片的信封(每组一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老朋友,你们想见见它吗? 学生:想。
(老师拿出一个长方形图片。)教师: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学生:长方形。
教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它有几个角,都是什么角? 学生: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直角)
二、自主探索,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师:你们猜猜看,一个长方形剪一刀,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学生1:3个。学生2:4个。
学生3:5个。„„
教师:刚才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都正确呢?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图片进行操作,剪得的结果如图
1、图
2、图
3、图4,然后进行集体交流。交流时教师用逐一展示学生剪的各种情况。
图1
图2
图3
图4 教师:这样看来,一个长方形剪掉了一个角以后,真的会出现还剩3个角、4个角和5个角。现在你们再看看这些角还都是直角吗?如果不是,它与直角有什么不同?请小朋友拿出刚才剪的图形同桌之间交流一下,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好吗?
学生:我发现这些图形中有的角还是直角,有的角不是直角了。
教师:你们能把不是直角的这些角分分类吗?你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吗?
学生:有两类。一类是比直角小的角,另一类是比直角大的角。请一学生上讲台,边说边在计算机上拖动对应的角将它们归类。
教师:你们同意他的这种分类方法吗? 学生:同意。
教师:你们知道像这种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1:小角。学生2:尖角。学生3:锐角。„„
教师:在数学上把像这种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板书:锐角)教师:你们知道像这种比直角大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1:大角。„„
教师:在数学上把像这种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板书:钝角)
三、尝试画锐角和钝角
教师:像这样的锐角和钝角你会画吗?你能用画直角的方法,在方格纸上画出锐角和钝角吗?
学生思考,尝试在方格纸上画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学生完成后,展示、交流、汇报画锐角和钝角的方法。
四、课堂活动
1.在图形中找角、创造角
教师:角的用处可真不少。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信封中的图形,找一找这些图形中有没有角,都有哪些角?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1:五角星和三角形上都有钝角和锐角。三角板上有锐角和直角。而月亮形和圆形上没有角。
学生2:我认为月亮形有两个锐角。学生3:我认为月亮形没有角。
教师:有同学说月亮形有两个锐角,有同学说月亮形没有角,其他同学是怎样想的? 学生:角的两条边是直的,而月亮形是弯的,所以它没有角。教师:你真棒!教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说三角板上有直角和锐角,没有钝角。如果老师给你两块三角板,你能不能拼出各种不同的角?试一试,并交流。
(学生用两块三角板拼出了各种锐角、钝角和直角,并在讲台上展示。)
教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圆形上没有角,那么你们能不能在圆形上创造出一个角?
学生进行创作,然后交流。学生在圆形上通过画、剪、折等方法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角。
2、变角游戏
教师出示一个活动角的教具,操作演示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的变化,之后让学生用学具自己操作,在学生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体验角的大小变化的本质特征:角两边分开的大小。
五、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你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锐角和钝角,让我们课后去寻找吧!【后记、反思】
三 表内乘法
(二)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知识是在掌握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教材在每一部分口诀的引入和解决问题时,设计了许多现实情境。教学时,教师要记性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去捕捉有用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解决。教师在编制6~9的乘法口诀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师生共同编制逐步过渡到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记性学生找到口诀之间的规律来记忆。教学时,老师要设计多种有趣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 1、6~9乘法口诀的编制。
2、运用6~9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表内乘法。
3、运用乘法口诀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6~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6~9的乘法口诀。(2)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3)能正确地运用简洁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用类推迁移的方法主动探究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积极主动地参与6~9的简洁口诀的编制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重难点、关键
1、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6~9的简洁口诀。
2、难点。
(1)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2)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关键。
(1)让学生经历编制简洁口诀的过程,感受口诀的来源。
(2)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意义,进一步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和来源。
(3)在引导学生记忆口诀时,要把重点放在数目较大,容易混淆和比较拗口的口诀上。在训练时,应注意变换方式,以游戏和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设计 1、6,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7~38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编口诀的过程,能找出6,7乘法口诀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2、能记住6,7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让学生初步体验6,7乘法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1、熟记6、7的乘法口诀。
2、能用6、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用类比、迁移的方法主动去构建新知。【教学准备】
教学用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情境图。
售货员:每本台历6元。红红:我买4本,要多少元? 教师:你们能帮助红红吗?学生:4本台历24元。教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学生1:因为一本台历6元,2本台历就是12元,3本台历就是18元,所以4本台历24元。
学生2:我想一本台历6元,2本台历就是12元,那么4本台历就应该是24元。学生3:我是用乘法口诀算的,四六二十四,4本台历24元。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用了不同的方法帮助红红解决了问题。那么哪一种方法算得既对又快呢? 学生:用口诀。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6,7的乘法口诀。揭示课题并板书:6,7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6的乘法口诀
教师:一本台历6元,要求4本台历多少元,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会列乘法算式吗? 学生:6×4=24。教师:能根据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吗? 学生:四六二十四。
教师:5本台历多少元?算式怎样列?口诀怎样编?6本呢„„
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6×1=6一六得六6×6=36六六三十六6×2=12二六十二6×7=42六七四十二6×3=18三六十八6×8=48六八四十八6×4=24四六二十四6×9=54六九五十四6×5=30五六三十做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再请学生在全班展示,集体订正。
教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那么每句口诀的意思你都知道吗? 学生:“六六三十六”的意思是6个6得数是36。“六七四十二”的意思是„„
2、教学7的乘法口诀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台历。1个星期有几天?(7天)5个星期有多少天?6个星期呢„„ 教师:小朋友,你们能自己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 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同桌互相检查,互相帮助,集体订正。教师:你是怎样想出“7×7”的得数的? 学生:刚才我们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已经知道“六七四十二”,用42加7就是“7×7”的得数。
教师:你是怎样编出“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的?
学生:我想7个7是49,那么8个7就是56,所以七八五十六。
3、找规律,记口诀
教师:真棒,你们自己编出了6,7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有没有规律呢? 学生1:6的口诀,六不变,另一个数是从一开始一直到九,得数一个比一个多6。学生2:7的口诀,七不变,另一个数一个比一个大1,得数从七开始一个比一个大7。学生3:老师,我认为一六得六到五六三十,一七得七到六七四十二都是我们前面学过的,已经记熟了。„„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那你愿意用什么方法记就用什么方法记。老师给大家计时2分,看谁记得又对又快。
抽2名学生试背。
教师:你用什么方法记得这么快? 教师:你认为最难记的是哪一句? 教师:如果“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我忘了,怎么办? 学生1:我就想“七七四十九”加7。学生2:我还可以用“七九六十三”减7。教师:一句口诀可以根据上一句或下一句口诀得出,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认为不好记的,或还没记熟的口诀再记一记。
4、背口诀
教师:哪组同学愿意背给大家听? 教师:谁愿意代表你们组给大家背一遍? 教师:哪一组愿意和我对口令?老师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半句。教师:谁愿意和别的组对口令?你们当小老师。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记住了6,7的乘法口诀。
三、深化理解
1、摆小棒
教师在展台上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叫六边形。教师:摆1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6根)教师:那么摆两个六边形要几根?摆3个呢?摆摆看。学生摆后汇报。
教师:如果不用摆,那你知道摆7个六边形要几根小棒吗? 学生:我知道,要42根。因为1个六边形要6根小棒,摆7个六边形就是7个6,六七四十二。
教师:怎样列式?用哪句口诀计算的?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7=427×6=42口诀:六七四十二
2、应用
教师:(课件出示)一笼小包有6个,王婆婆买了8笼,一共有多少个?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6×8=8×6= 教师:(课件出示)一只七星瓢虫有7个星,9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多少个星?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7×9=9×7= 教师:怎样算?用哪句口诀?请同学们把它写在书上(第38页)。学生做完后,让他们说一说怎样想的。
四、运用拓展
1、看口诀,写算式
帮小熊过桥,看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就能通过此桥。(课件出示)
2、把积填在花瓣上
3、抢答
教师:这是什么?(出示七星瓢虫)为什么叫它七星瓢虫?现在它身上的7个点变成了7颗星,谁抢答题答得又对又快,就能得到一颗星。
()×6=36
8×()=56
9×()=63
6×()=48()×9=54
()×7=42
6×7+()=6×8
7×8=7×9-()
4、把因数填在蝴蝶的翅膀上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小结,回答略。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6,7的乘法口诀,你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算一算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吗? 【后记、反思】
2、8,9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43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经历编8,9的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概括、记忆能力。
2.掌握8,9的乘法口诀,并会用口诀正确计算乘法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你们最喜欢片中的哪些动物呢?
学生:红鲤鱼、乌龟、螃蟹„„教师:你们知道1只螃蟹有几条腿吗?(出示1只螃蟹图)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学生:8条。教师:(让学生看书中情境图)现在小明和小红想统计一下1~9只螃蟹的腿的条数,可他们只统计到4只螃蟹就遇到困难,你们谁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帮帮他们吗?下面请同桌的同学合作完成,看谁最快?
教师:5只螃蟹一共有多少条腿? 学生:40条。
教师:请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1:4只螃蟹有32条腿,5只比4只多1只,就多8条腿,32+8=40(条)。学生2:因为是5只螃蟹就是求5个8是多少?我用了“五八四十”这句口诀。教师:这句口诀可以写出几个算式? 学生: 5×8或8×5两个算式。教师:6只、7只呢?(同上)
教师:谁知道8只螃蟹一共有多少条腿? 学生:64条。
教师:这里是求几个几?怎样给它编一句口诀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8,9的乘法口诀。(板书:8,9的乘法口诀)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看情境图写算式。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知道了8只螃蟹一共有64条腿,你们能根据它写出乘法算式吗? 学生:8×8=64。(板书)
教师:9只螃蟹一共有多少条腿?学生:72条。教师:是求的几个几呢?
学生:求的是9个8是多少。教师:怎样列式呢?
学生:8×9=72或9×8=72。(板书)(2)看算式编口诀。
教师:你们能编出乘法口诀吗?请4个小朋友一组讨论。学生汇报讨论情况。八八六十四八九七十二(板书)(3)总结并记口诀。
教师:请小朋友观察8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8的乘法口诀有两句。
学生2:下一句口诀的积比上一句口诀的积多1个8。教师:每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第一句“八八六十四”表示8个8是64,第二句“八九七十二”表示9个8是72。教师:如果我们忘了八九得多少,怎么办?
学生:想上一句,八八六十四,8个8再加1个8就是9个8,64+8=72,就可以想到八九七十二。
教师:齐读口诀。师生用拍手、对口令等形式练习记口诀。(4)学习9的乘法口诀。
教师:你会编9的乘法口诀吗?请联系生活试一试。4个小朋友一组合作学习,再汇报合作学习情况。
学生1:1支钢笔9元钱,9支钢笔就是9×9=81(元),可以编成口诀“九九八十一”。学生2:前面我们学习8×9=72,再加1个9就是81,所以9×9=81,可以编成口诀“九九八十一”。(板书)„„
(5)找规律,记口诀。教师:(出示1~90的数表)分别把9乘1~9的积圈起来,再找规律。小组合作完成,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学生1:相邻两个数相差9。
学生2:几乘9,积就是几十少几。
学生3:积的十位上的数加上个位上的数都等于9。
学生4:从上往下看,积的个位上的数字依次减少1,十位上的数字依次增加1。学生5:有的积的个位和十位正好换了一下数字。师生互动,做手指游戏。
教师:告诉你们一种记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先观察老师的手指变化,再跟着一起学。(出示下面的口诀,教师做手势,学生跟着做。)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九九八十一。
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这两道题表示什么意思?计算时用哪句口诀?为什么?(同桌议一议)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只要是一位数与9相乘,就可以通过“几九多少”的口诀进行计算。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男女同学对口令记口诀
2、开火车口算乘法9乘1,2,3„„9
3、游戏:找朋友。老师请4个小朋友分别拿着数字卡片:32、81、64、72站在讲台前面,下面小朋友手中拿着算式卡片,如果发现算式的得数与讲台前面的数相等,就站在一块,看谁先找到自己的朋友。4×8
8×8
9×9
8×9
8×4
9×8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小朋友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这节课小朋友们学得真不错,希望今后继续努力。【后记、反思】
3、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48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归纳整理全部的乘法口诀,使学生理解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并熟练掌握乘法口诀,熟练地利用口诀计算。
2、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口诀计算。【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最近这段时间,我们一真在学习乘法知识。今天我们要把学过的知识有系统的理一理。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二、指导复习
1、复习乘法口诀。
(1)让学生将课本第48页的乘法口诀表填完整。(2)在乘法口诀表中找规律。
师:同学们都填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乘法口诀表。这么多的口诀我们该怎样记呢?看来需要找找规律,才好记下来。同学们,你们能从中找到一些规律吗?先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发现,一会儿我们全班反馈。
(3)同桌之间交流发现。(4)全班反馈。
师:哪个同学愿意把自己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生:我发现横着看每行口诀的最后一句,也就是“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
九、„„八八六十四、九九八十一”,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每句口诀的两个因数是一样的。这些口诀每句只能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如:“六六三十六”,6×6=36。
生:除了这位同学说的以外,其它的口诀都能计算出两道乘法算式。如:“三四十二”,3×4=12、4×3=12。
生:我数了数,发现口诀共有45句。„„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应予以鼓励)(5)引导学生读背口诀。
2、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课本第46页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看图,弄清图意。师:同学们,你们从图上获得了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了一个哑铃3元,一个皮球9元,一根跳绳5元,一副乒乓球拍7元。师:题目要我们求什么呢? 生:8个皮球多少元?
师:请同学们根据我们获得的信息,用一个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2)生独立解决第(1)小题。(3)全班反馈。
师:大家都完成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生:8个皮球72元。因为每个皮球9元,有8个皮球,就是8个9,所以列成算式是9×8=72(元)。
(4)解决第(2)小题。
①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在小组内提数学问题。②将各组的问题集中起来,以竞赛的方式来解决。③教师可对竞赛的结果进行小结。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复习了乘法的相关知识,发现了乘法表中隐藏着的规律,并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谁能来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后记、反思】
四 测量长度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使学生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建立1cm、1dm、1m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1cm、1dm、1m的实际长度,会根据测量的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教材选取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现实性。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呈现的形式生动有趣,主题图情境富有情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
1、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2、用米作业单位量长度。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测量的活动,体验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引导学生体会cm、dm、m的含义,建立1cm、1dm、1m的实际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测量的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用cm、dm、m作单位,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获得成功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初步感受到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重难点、关键
1、重点。
认识cm、dm、m的长度单位。
2、难点。
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测量物体时会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3、关键。
(1)充分发挥情境图的作用,使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加强学生的观察、操作等活动。根据学习需要突出观察和操作重点,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cm、dm、m的含义,掌握测量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操作、体验学习的愉悦,把观察操作与思考探索相结合。
(3)重视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设计
1、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长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56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1、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
2、学会用尺子量比较短的物体(限整厘米长)的长度。【教学准备】米尺、直尺、喝饮料用的吸管。【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设疑激趣谈话,让学生说说用身边的什么东西来量课桌的长度?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学生自由量后汇报。(课桌大约有3支铅笔长,大约有3本数学书长,大约有2个作业本那么长,大约54厘米长„„)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按一样的尺寸做的,可你们量出的结果却为什么不一样呢?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测出的结果不同。把哪个结果告诉经理,能使经理清楚地知道桌子有多长?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
2、导入课题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
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教师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引出并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尺子上有刻度,有很多数(随学生的汇报,课件显示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有表示厘米的字母“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
探究二:建立1厘米的概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教师:尽管同学们的身高不同,但1厘米却是一样长的,结合你或同学的身高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学生自己用手比出1 cm的长度)刚才有的同学比1厘米有这样长,有的比的这样长(师边说边比),1 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你是怎样看的?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 cm长,从2到3也是1 cm长„„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 cm。(如果学生问到1小格,教师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再学习。)学生找身边长度大约是1 cm的物体。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 cm。图钉的长是1 cm。小方块每条边的长是1 cm(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1 cm长)。手指的宽约是1 cm(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 cm,之后汇报)。请孩子们再用手比画一下,1 cm是多长呢?(学生比画出1 cm的长度)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 cm有多长?刚才有的同学在观察尺子时发现尺子上有字母“cm”,它表示厘米,我们今后在写厘米时,就可以直接用这个字母“cm”表示。(教师板书:1 cm)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里面分别有几个1厘米?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 cm大约有多长。
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6 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8 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 cm长?
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三、实践体验,掌握方法
1、估一估
出示喝饮料用的吸管,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长?
2、量吸管的长度
刚才大家估的只是一个大概数,要知道吸管的准确长度究竟是几厘米长,应怎么办?学生试着用尺子测量吸管的长度,量好了可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零刻度对准要量的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对的是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3、量课桌
现在我们要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你有办法了吗?量一量吧。学生同桌测量,量后交流,注意对误差的说明。
四、巩固练习,实践运用
1、填空教科书第56页例1,让学生填一填。
2、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课件出示)(1)数学书的长大约为20 cm。(2)家里门的高度大约为2 cm。(3)爸爸的身高是170 cm。(4)黑板宽约3 cm。
3、断头尺量橡皮的长度
出示没有零刻度的直尺,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用这块断尺子量出橡皮的长度。
4、介绍数学文化
教师:同学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呢?你们想知道吗?(展示古时人们如何测量,介绍数学文化。)
5、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测量自己一庹、一拃的长度及肩宽等人体身上的数据
五、总结
反思,拓展延伸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后记、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7~5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体会分米的含义,建立1分米的实际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等于10厘米。
2、掌握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认识厘米,知道分米单位,会厘米与分米的换算。【教具、学具准备】直尺、图钉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学生: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还学会了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师:你能估计一下,课桌面大约有多长? 学生:80厘米,90厘米,100厘米„„
教师:课桌面这么长,那我们在测量时是不是应该选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呢?老师今天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分米。
揭示课题:分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
教师:分米我们通常用字母“dm”来表示。1分米=10厘米。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有多长。
学生独立操作,在直尺上指出10厘米,感受1分米有多长。
教师:把你指出的1分米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老师同时示范给同学们看。(用手指量出10厘米,并介绍10厘米也就是1分米。)教师: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学生:我们的手指尖到手掌心的距离大约是1分米„„
教师:1分米=10厘米,那么2分米是多少厘米?3分米呢?4分米呢? 学生:2分米=20厘米,3分米=30厘米,4分米=40厘米„„
2、运用合适的单位量长度
教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还认识了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分米”。刚才我们还估计了课桌面有多长,现在有几个组的小朋友正在测量他们课桌面的长度,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教师:看了他们测量课桌面的过程,你有什么想法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你们想不想量一量你们自己的课桌面的长和宽,或者是板凳面的长和宽? 分组活动: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小组的同学合作,动手量一量课桌面的长和宽,或者是自己板凳面的长和宽;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测量的结果。填写在记录表里。(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课桌面的长课桌面的宽板凳面的长板凳面的宽抽生汇报测量的结果,纠正测量不准确的情况。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学教科书第60页第6题。小组同学互相合作,量一量手臂的长度,并把量得的结果填在书上的表中,并将量出的结果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合作参与。
教师:说一说,谁的手臂最长? 学生:我们小组里我的手臂最长。
教师:看到表中数量,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我发现了同学们手臂的长短都不一样。
学生2:我发现小明的手臂要比我的手臂长××厘米。学生3:我还发现个子高的同学手臂通常要长一些,个子不高的同学手臂要短一些。„„ 教师:同学们不仅会测量物体的长度,还能发现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可真不错。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的数学课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呀?(分米)对了,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去认识长度单位家族里的其他成员,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吗?
【后记、反思】
2、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63页的内容,课堂活动1,2题及练习十三1,2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2、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和米的字母表示法。
2、知道1米=100厘米,1米=10分米。
3、学会用卷尺量比较长的距离或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米尺。【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分米”,还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你能量出我们的黑板的长度来吗?教师:哪两位同学愿意来量一量?(请两位同学用学生尺量黑板长度。)经过刚才的测量,有什么感觉? 学生:黑板很长,用学生尺量要很多次才能量完,很不方便。教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可以用长一些的尺子来量,用大一点的单位来量„„ 教师:请大家看教科书第62页的第一段话,把它读一读。
学生读后,教师拿出米尺,给同学们介绍1米的长度,认识米尺。板书课题:用米(m)作单位量长度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米尺,建立1米的概念
教师:每组有1把米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米尺,看一看,比一比,你有哪些发现?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学生1:我发现1米比1厘米长多了。
学生2:我发现了1米里面有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学生3:我还发现米尺上每10厘米处的数字都要大一些。学生4:我发现1米大约有我两个手臂伸平那么长。
(请小组内同学每人都把手臂伸平,用米尺量一量,感受1米有多长。)„„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都初步感受到1米的实际长度。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1:教室门的宽大约是1米。学生2:我的身高比1米多一点。学生3:我睡的床大约1米宽。„„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了1米有多长(举起米尺),那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
单位呢? 学生: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人的身高,量门、窗的长、宽,量树木的高、楼房的高„„都可以用米作单位。
教师:对,量这些比较长(高)的物体或距离,我们通常用米作单位。
2、教学例1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去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并且把测得的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待会儿我们再交流。
学生测量,记录。
教师:请各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测得的结果是多少。各小组交流测得的黑板的长和宽的米数及测量的方法:(1)米尺的0刻度与黑板的一端对齐。
(2)用米尺紧靠黑板边,量一次作上一个记号,下一次从这个记号量起。(3)测完后把每次测的米数加起来就分别得到黑板的长和宽。学生:黑板的长约3米,宽约1米。
三、巩固练习
1、教学第64页课堂活动
2、教学课堂活动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第2题学生填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填。
五、反思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后记、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页例2,练习十三4~10题。【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能解决有关长度计算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1米=10分米。
2、用学生尺、卷尺、米尺等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卷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测量较长物体或距离时使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米用什么字母表示?(m),米与另一个长度单位——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教师: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用米作单位来测量长度。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2 教师: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多宽呢?学生随意猜。教师:要想准确地知道它有多长、多宽,该怎么办?
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教师展示准备的测量工具:卷尺、米尺、绳子、学生尺)教师:请4人小组选择测量工具,并小组内思考,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组1:我们这组用卷尺量。测量时一定要把卷尺拉直,才能量得比较准确。
小组2:我们这组用米尺量,测量时要在每次测量完处作好记号。还要注意每次都要对齐0刻度。
小组3:我们这组用绳子量,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
教师:大家考虑得很周到。请各小组的同学作好分工,然后进行测量。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再交流测量结果。小组1:我们这组用卷尺量得教室长„„宽„„
小组2:我们这组用米尺进行测量,测量速度比用卷尺量要慢得多。„„
教师:虽然大家用的工具和测量的方法不同,但都发现教室的长大约是„„宽„„
2、测量立定跳远的距离
教师:学会了测量长度后,我们可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立定跳远的距离,该怎样测量呢? 学生1:可以在地上用粉笔画一条横线,起跳时脚尖紧贴横线,起跳落地后马上用米尺进行测量。
学生2:还可以把米尺的0刻度对齐起跳线,摆放在地面上,同学跳完后,用另一米尺紧贴同学的脚后跟看刻度。
学生3:还可以把卷尺拉直放在地上,在0刻度线的地方起跳,跳完后直接就可以在卷尺上读出脚跟所在的刻度。„„
下面,就请两人一组,测量自己5次立定跳远的距离,并在数学书第65页上作好记录。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参与指导。测量完后请学生思考:跳得最远的一次是多少?跳得最近的一次是多少?你还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
3、测量两臂间的距离
前面我们通过测量知道了自己的身高,其实在我们身上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现在就请四人配合,用卷尺测量自己两臂之间的距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参与。
教师:通过测量,你们有什么发现? 教师:有不一样的吗?是什么原因? 学生:我发现自己两臂之间的距离跟自己的身高差不多。
三、独立练习
教学练习十三第4~8题。教师引导学生看懂图题后,请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1、练习十三第9题
教师:如果我们想测量一棵大树的树干一周的长,可以用哪些办法?学生:„„教师:请大家课后自己选一棵大树进行测量,并作好记录。
2、练习十三第10题
回家选择一些物体量一量长度,并把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后记、反思】
第五单元 表内除法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用1~9的简洁口诀口算表内简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1、除尘的初步认识。
2、用简洁口诀求商。
3、学会解答等分除与包含除等相关的除法问题。
4、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理解“倍”的含义。
5、学会解答有倍数关系的问题。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分一分”的数学操作活动中,体会平均及除法运算的意义,初步体会除尘与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分的名称。
(2)引导学生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口算表内乘法。(3)引导学生能结合具体的情境或通过操作等活动,理解“倍”的含义。
(4)引导学生能结合现实生活或问题情境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并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对“平均分”获得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为建立除法的含义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2)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平均分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除法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重难点、关键
1、重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
2、难点。
学会解答有关位数关系的问题。
3、关键。
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通过图解分析数量关系,并同乘法、除法的含义密切联系起来。
教学设计
1、分一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73页例
1、例
2、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获得分物体的经验,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学习习近平均分物体的一些方法,培养数感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葡萄、盘子、盒子。学具:五角星、小棒、扑克牌。【教学过程】
一、回忆生活,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说一说你分过哪些东西,是怎样分的?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亲自动手分一分。(板书:分一分)
二、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1.分五角星,初步感受平均分
教师:同学们,能把6个五角星分成两堆吗?
学生独立分五角星,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汇报各种分法,并把学生的不同分法都呈现在屏幕上。
教师:哪一种分法最特殊?为什么? 学生:分成3和3,因为每堆一样多。
教师:像这种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
教师:把8个五角星分成4堆,可以怎样分?哪一种是平均分?
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几种不同的分法,并讨论哪一种分法是平均分。2.探究按每份相同的个数平均分的方法(1)分葡萄。
(创设情境,出示例2)爸爸生日那天,妈妈买回18串葡萄,叫小华放在几个盘子里。妈妈说:“每盘放6串,可以放几盘?”爸爸说:“小华,如果每盘放2串,可以放几盘呢?”
教师:小朋友,你愿意解决哪个问题呢?先猜一猜可以装几盘,再用学具代替葡萄分一分。
学生独立操作后,全班交流。
教师:这些葡萄还可以怎样平均分,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分法最多。以小组为单位把分法记录在记录单上。分18串葡萄每盘放几串放几盘把学生的记录单按每盘放的串数多少整理板书在黑板上,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你从刚才分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发现每盘放的串数越多,分的盘数越少。每盘放的串数和放的盘数相乘得18等。(学生能发现多少算多少,教师不作要求。)
3.探究把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1)玩扑克牌。
教师: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都是把每一份分成了相同的数,也就是平均分。但是有些情况下我们分东西时不知道每份要分多少个,只有分完了我们才知道结果,比如玩扑克牌。你们玩过扑克牌吗?摸牌的时候是怎么摸的?
学生:一人摸一张,摸完一圈再继续。
教师:每一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叠扑克牌,小组的同学一起来玩扑克牌,每人可以摸到几张呢?
(准备的扑克牌够每人摸4张)小组合作摸桌上的一叠牌。教师:你摸了几张牌,猜想一下你的同伴摸了几张,为什么? 教师:摸扑克牌是平均分吗?为什么?每组再增加一些扑克牌。
教师:现在要想把这些扑克牌平均分给一组的同学,你有更快的方法吗? 小组内先讨论,再摸牌。各小组汇报摸牌的方法。可能的方法有:
学生1:每人每次拿2张。学生2:每人每次拿3张。
学生3:每人每次拿的肯定比4张多。
学生4:先每人一次摸5张,再看剩下的张数,决定每人再摸几张。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分法:为了保证结果是平均分,每人每次拿的扑克牌要一样多。(2)分铅笔。
教师出示12支铅笔。
教师:现在老师手里有12支铅笔。如果把这些铅笔平均分成3份,猜一猜,每个盒子放多少支铅笔?
随后学生动手分一分,交流各种分法。并请每次向每个盒子里装4支铅笔的同学介绍他的思考过程。
三、课堂游戏
做第73页课堂活动第3题。
(1)介绍游戏规则:小组活动。轮流一人抓一次豆子,再把这些豆子平均分。能平均分成2堆就加2分,能平均分成几堆就加几分,再累计分数。其余同学如果能补充说出不同的平均分法,就给这位同学加1分。活动结束,每小组评出一名冠军。
(2)教师示范抓一些豆子,请学生平均分豆子,并计分。交代游戏规则。(3)小组活动。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节课最好玩的或你做得最成功的是什么?还想继续学习习近平均分的知识吗? 【教学反思】
2、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6页例
1、例2及第78页课堂活动第1,2题及练习十五第1,2,3题。【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物品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3、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8个桃子(或其他水果、物品),8个盘子,24支铅笔。学具:小棒、圆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在数学上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这节课我们
一起来认识除法。
(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探索,认识除法
1、教学例1(出示一堆桃子)教师:小猴家有一些桃子,你能猜一猜有多少个吗? 教师:我们来帮它数一数。学生数出后,教师板书:8。
教师:猴妈妈让小猴分桃,她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出示猴妈妈的话:把这8个桃子平均装在4个盘子里)学生读猴妈妈的话,教师板书:4。
教师:你们能帮小猴分桃子吗?用小圆片代替小猴分一分,分好后小组内互相检查,是不是按要求平均分成了4份,分的结果是每盘多少个?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2。
教师:谁能看着8,4,2这3个数把刚才分桃子的过程说一说,分之前总数是多少个?分的要求是什么?分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8个桃子,平均分成4盘,每盘分得2个桃子。
教师:谁能用我们数学上的算式来表示刚才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说后,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8÷4=2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教师把除法算式板书完整。教师介绍除号的名称、写法、读法。写法:先写中间一横,再写上下的小圆点,两个圆点要对齐。学生读算式,用手比画除号。议一议:算式中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8÷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教师:你还能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几份?用圆片分一分,一边分一边说分的过程,再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2、教学例2(出示24支铅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含义:每6支装一盒(教师可以示范装一盒),可以装几盒? 教师板书:246。
教师:你能用小棒代替铅笔自己动手分一分吗?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4。
教师:观察分的结果,是平均分吗?你认为可以用除法表示分的过程吗?请试着写出除法算式。
引导学生看着除法算式学着用3句话把分的过程说清楚,把多少支铅笔平均分?分的要求是什么?分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把24支铅笔平均分,每6支分一盒,分成4盒。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识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第2题。(2)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第2题。
(3)用20根小棒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过程,再写算式。比一比,看谁的方法最多。先独立分,再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平均分成几堆,也可以按每几根一堆平均分)能说出3种以上分法,除法算式正确的自评为三星级,自评表上画3颗五星;说出2种分法的为二星级;说出1种分法的为一星级。
(4)看算式圈一圈,说一说。
(课堂活动第3题)引导学生说出:8是平均分的要求,可以表示平均分成8份,也可以表示每8个分成1份。
(5)看算式编故事。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想不想自己编故事?下面请同学们用18÷3=6编一个平均分的故
事,看谁编的故事最精彩。编好故事后,先在小组内讲,再推荐一个同学到讲台上讲,其余同学进行评价,根据表现分别评为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
四、课堂小节,自我反思
教师: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科书第77~78页例
3、例
4、课堂活动第3题及练习十五的第3~5题。【教学目标】
1、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操作求出除法算式的商。
2、在分一分求商的操作活动中发展数感,培养直觉思维,体验猜测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重难点】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12根跳绳,15枝花,3个花瓶(可用杯子代替)。学具:圆片、小棒。【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除法,今天我们就用除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法可以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平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3 教师:班上要组建一个跳绳兴趣小队,需要12个人参加,每3人一组,可以分成几个组?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吗?为什么?怎样写算式?
学生:12÷3。
教师:猜一猜,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有的可能直觉地感到4个小组就可以了,有的可能把12和3结合起来思考,想几个3合起来是12。不管哪种思考均应给予肯定。
教师:你们猜得对不对呢?请用小棒分一分。把分的结果写在后边。
教师抽学生说算式的意义。12÷4,12÷6它们的商是多少呢?请你先猜一猜,再用小棒分一分。把分的结果写在等号后面。
教师:把这几个除法算式按除数的多少排一排,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一个除法算式里的3个数也像加减法算式一样有自己的名字。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在数学上,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是商。根据你的理解,被除数表示什么?除数表示什么?商表示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不要求完整、规范。
2、教学例4(出示15枝花,3个花瓶)教师:为了布置教室,需要3瓶花,要把这些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猜一猜,每个花瓶里插几枝花?学生自由猜测。学生可能根据每瓶花大致的多少猜测每个花瓶里插几枝花,也可能把15和3结合起来,想3个几合起来是15。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学生用圆片代替花瓶,小棒代替花摆一摆,再写出除法算式的商。
3、验证结合
15枝花和3个花瓶想“15÷3”表示什么意思,估计商是多少。再用小棒分一分进行验证。
三、巩固运用
(1)教科书第80页第3,4题,第81页第5题。
(2)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说出问题,其余同学用除法算式解决。
四、反思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3、用乘法口诀求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例1,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六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经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根据具体算式正确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初步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具体算式正确地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快到元旦节了,幼儿园正准备开联欢会。张老师买回一筐苹果,一共有24个。
二、小组合作,探索求商的方法
1、提出问题
(1)出示:筐里有24个苹果。每6个装一盘,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筐里有苹果24个,每6个装一盘,可以装几盘? 教师:要算一共可以装多少盘,怎样列式? 学生:24÷6。教师:24除以6等于几,你是怎样算的?4人小组商量,也可以用小棒代替苹果分一分。学生汇报。
学生1:我是这样想的,1盘放6个,2盘放12个„„把所有的苹果放完后,正好放了4盘,所以24÷6=4。
学生2:我们想6乘几等于24呢,因为四六二十四,所以商是4。(教师板书:24÷6=4(盘)想:四六二十四)教师:你怎么一下就想到了四六二十四呢?
学生2:我开始想到四五二十,比二十四小,就再想大些,四六二十四。学生4:我先想四七二十八,比二十四大,就想小些,四六二十四。教师:小朋友想的方法都不错,你喜欢哪种方法呢?
学生:我们喜欢想口诀的方法。
教师:用乘法口诀求商,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2)“现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里放几个?”教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24÷4= 教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来计算吗?自己说一说24÷4怎样算。学生计算后,请学生说是怎样算的。
学生:24÷4这样算,我想4乘几等于24呢,四六二十四,所以商是6。(教师板书:24÷4=6(个)想:四六二十四)
三、引导学生观察,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师: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讨论一下。学生:我们发现这两个算式里都有24,4,6这3个数。学生:我们发现可以根据4×6=24,算24÷6=4,24÷4=6。
学生:我们组觉得乘除法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商。
学生:4×6,24÷6,24÷4,这3个算式都可以用一句口诀四六二十四来计算。
教师: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观察得真仔细!你能说出几组像这样的乘除法算式吗?同桌说后,请几个同学说。
当学生说出3个算式后,教师问可以用哪句口诀来计算。
四、课堂活动
1、第1题:分鲜花
教师:小朋友今天的表现非常突出,老师特地给大家送来一些礼物(出示花瓶图)。教师:你能根据这些礼物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
教师:能结合这个图说一说这3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同桌交流完后,请1人说每个算式的意思。教师:这3个算式都可以用哪句口诀来算? 学生:三四十二。
2、第2题:开锁
老师把题目的钥匙贴在黑板上,把锁制成卡片发给部分学生。
教师:小朋友们看,黑板上有5把钥匙,哪把钥匙上的口诀能打开你手中的锁,你就把手中的锁贴在哪把钥匙的旁边。比一比,看谁贴得又对又快。
教师:真能干,我们的书上还有很多把锁,你能顺利打开吗?请试一试。(学生完成第84页第2题)
3、看卡片说得数
五、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第1题。
六、全课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增长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例2及练习十六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
2、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较熟练地选择乘法口诀口算表内除法。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较熟练地选择乘法口诀口算表内除法。【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教师:小朋友,你们买过东西吗?
教师:今天,小猫的儿童用品商店开始营业了,咱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书上的主题图)
教师:小猫的商店里东西可多啦,你看到了什么?它们分别是几元一个?
二、提出问题,探索求商的方法
1、小灰兔买胶水(出示)
小灰兔来到商店,它拿着18元钱。小灰兔:我有18元钱,想买几瓶胶水,小朋友,请帮我算一算,可以买几瓶胶水?
(板书:18元可以买()瓶胶水)
学生:我会算,18元可以买6瓶胶水,因为每瓶胶水3元钱,18÷3=6(瓶)。(板书算式:18÷3=6(瓶))
教师:18除以3得6,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同桌说一说。学生同桌交流后,请2人说是怎样算的。
(板书:三
(六)十八,商是6)
教师:计算18除以3得几,我们只要想3的口诀就可以了。(出示)小灰兔:“小朋友,谢谢你们!”
2、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
教师:你们能根据这些商品的价格,提出用除法来解决的问题吗?
老师提要求:下面,我们以4人小组为单位,4个人轮流提问,其余的同学列式解答,看哪个组合作得最好。
(1)分组提问解答。(老师巡视指导)(2)分组汇报。
当一个小组的学生在提问时,其余小组的学生要准备好作业本和笔列式计算。老师可以在视频展示台上把学生提的问题写出来,当学生列式后,重点问学生是怎样算的。如果学生提出了“谁的价格是谁的几倍”这样的问题,老师给予充分的鼓励,并说: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课后思考或者我们再过两节课来解决。
教师小结:小朋友不仅问题提得好,而且计算得又对又快,真能干!我们以后计算除法的时候,只要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就行了。
3、学生独立完成例2后面的两个小题
三、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集体算、单独算、开火车算。(2)练习十六第3题。
当学生独立完成后,可以让同桌在练习本上互相出题给对方做。(3)练习十六第4题。
做之前同桌先说说发现了什么,再独立完成。(4)练习十六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议。(5)练习十六第6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页例
3、课堂活动,练习十七第1题至第7题。【教学目标】
1、学生能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
2、能进一步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能进一步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挂图。学具:小棒。【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现在我们一起用小棒来分一分。(每个小朋友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再互相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活动后汇报:
学生1: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2根。8÷4=2 学生2:8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4根。8÷2=4 学生3:8根小棒,每2根1份,分成4份。8÷2=4 学生4:8根小棒,每4根1份,分成2份。8÷4=2 教师:通过分小棒我们写出了除法算式,你们是怎样算出这些除法算式的商呢? 学生:用乘法口诀。
教师:对!用乘法口诀可以又对又快地求出除法算式的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板书:用乘法口诀求商
(三)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出示:一群小朋友去餐厅吃饭)教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两个班的小朋友就餐,其中一个班是48人,每桌坐8人,另一个班是45人,坐5桌。
教师:现在,要求能坐几桌,该怎样列算式? 学生:48÷8=45÷5=板书:48÷8=□45÷5=□
教师:你能很快算出48÷8的商是多少吗?怎样算呢? 学生:用乘法口诀来算。
教师:用哪句口诀可以算出结果? 学生:想“六八四十八”,所以48÷8=6。板书:48÷8=6(桌)
教师:45÷5的商怎样算?
学生:也用乘法口诀算,五九四十五,所以45÷5=9(人)。板书:45÷5=9(人)
教师:你能结合上面的计算说一说,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2、课堂活动展示主题图。
小猴和小熊在数自己的小棒,小猴说我有63根小棒,小熊说我有63根小棒。教师:看图后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能用自己的话说一个小故事吗? 学生1:小猴有63根小棒,每份9根,可以分几份? 学生2:小熊有63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每份几根? 教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算式。学生活动后交流。
教师:为什么这样列式?用哪句口诀算?
学生1:这两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学生2:用“七九六十三”可以算出结果。教师:对比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都是将63根小棒平均分。
学生2:小熊是将63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算算每份几根。学生3:小猴是将63根小棒,每份9根,算算可以平均分几份。
三、巩固练习
教师:接下来,我们就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吧。
1、完成练习十七第6题
出示:24个小朋友乘车去春游的图。
教师:你能不能开动脑筋帮帮他们,该怎样租车?请小朋友在小组内商量商量。教师:谁来说说你们的方法?
学生1:都坐小轿车,4人一辆,24÷4=6,需要6辆。学生2:都坐面包车,8人一辆,24÷8„„ 教师:你是怎样求商的?
2、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教师:小朋友们的方法都不错,让我们和这些小朋友一起去春游。(出示)春游的小朋友看见公路边一匹小马在拉车。(练习十七第1题)
教师:你能帮助小马很快拉完车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并说说用的口诀是什么。
3、完成练习十七第2题、第7题(出示)现在我们来到小河边。(练习十七第2题)教师:小马儿遇到了什么难题?帮帮它吧。
教师:谢谢小朋友们的帮助,可是小马儿还有个问题想请你们帮它解决。(出示)
小马儿说:我有56个大鸡蛋,准备一个星期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个呢?(练习十七第7题)
学生:一个星期有7天,56÷7=8(个)。
4、完成练习十七第9题
(出示)树林里的两只小刺猬想请春游的小朋友猜一猜、算一算。(练习十七第9题)教师:小刺猬想请你们算什么呢?
学生1:小刺猬有36个梨,6次背完,平均每次背几个? 学生2:另一只刺猬想把36个梨每次背9个,平均背几次? 教师:该怎样帮助小刺猬?用哪句口诀算呢?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5、练习十七第3,4题
四、反思小结
教师:在这节课中小朋友们有什么收获?
五、独立练习
练习十七第5题。【教学反思】
4、倍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94页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八第1题。【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数量的比较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能用算式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同伴合作,对为什么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作出分析、解释,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初步体会“倍”是作为一种用于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能用算式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具、学具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师:(请两位同学站起来)我们可以怎样对他俩进行比较? 学生1:××高,×××矮。学生2:××轻,×××重„„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两个量进行比较。
(出示数学书和桌子比较的情境)教师:比较它们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桌子长,数学书短。
教师:估计一下,桌子的长度有几本数学书那么长? 学生1:„„
教师:到底是几本呢?我们一起来量一量。(1本、2本、3本、4本)(闪动)教师:当桌子的长度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时,就可以说:桌子的长度是一本数学书长度的4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有了它,我们就能用“倍”来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仔细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如图:逐步出示1杯酸奶,1袋饼干,再加上2杯,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学生1:1袋饼干相当于(等于、包含)3杯酸奶的质量。
教师:你能用“倍”来说明饼干和1杯酸奶质量间的关系吗? 学生2:饼干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3倍。教师:接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出示左图)学生1:1尾鱼的质量相当于6杯酸奶的质量。学生2:1尾鱼的质量是1杯酸奶质量的6倍。
教师小结:当一个量里含有几个这么多时,我们就说这个量是它的几倍。
二、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猜测并证明6是3的几倍
教师:刚才比较了长度,比较了质量,我们接着比,你们看谁来了?
教师:猜一猜,猫的只数是青蛙的几倍? 学生1:2倍。学生2:3倍。学生3:1倍。
教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个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可以用学具摆,用嘴说,动手写。4人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学生独立活动后进行交流)
学生1:我认为是3倍,因为对齐后,右边还剩3个。
学生2:看几倍应该是看6里面有几个3这么多,不是看还剩几个。
学生3:可以这样摆一摆。左边摆3个,右边摆3个。让人一看就知道6是3的2倍。学生4:我认为应该是2倍,因为6÷3=2,6里面有2个这样的3,所以6是3的2倍。学生5:我是想口诀“二三得六”,说明6里面有2个3,所以是两倍。学生6:多了一个这么多,是不是1倍? 学生7:我认为是多了1倍„„
教师:小朋友们运用了这么多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真棒!正像大家所说的,看6是3的几倍,关键是看6里面有几个3,有几个这么多,就是几倍。
2、巩固练习
教师:我们接着摆,第一排不变,第二排摆4个这么多。用倍比较怎么说?(4倍)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1:一看就知道。第二排里面有4个第一排这么多,所以是4倍。学生2:12÷3=4这个算式说明了12是3的4倍。教师:如果第二排是21个呢? 学生1:不够摆,怎么办?
学生2:能不能不摆?我能知道21是3的几倍。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3:21÷3=7,说明21是3的7倍。
教师:的确,当不够摆时,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更方便、更简洁。
教师:现在将第二行多余的小棒去掉,两行都是3个,用“倍”可以怎么说? 学生4:1倍。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4:第二行只有1个3,所以是1倍。
教师:当两个数一样多时可以用1倍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变式练习,解决问题(1)12÷312÷212÷1 教师:看来生活中对事物进行比较时,常常用到“倍”这位朋友,你们看小叮当买水果时也用到了它。
(出示情境图片)
教师:小叮当家里买了水果,苹果有3个,草莓有12个,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4倍。算式是:12÷3=4。教师:小叮当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是苹果的6倍。算式是:12÷2=6 教师:小叮当再吃掉一个苹果后,草莓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学生:草莓是苹果的12倍。算式是:12÷1=12。教师:观察这3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当草莓的个数不变,苹果的个数发生了变化,草莓与苹果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2)()÷()=3
教师: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教师:你们喜欢吃糖吗?
学生:喜欢。教师:这里有两个盒子,一个大一个小,我不知道里面各装了几颗糖,我只知道大盒子里的颗数是小盒子里的3倍,猜一猜大盒子里可能有几颗,小盒子里可能有几颗,猜中有奖。
学生1:大盒子里有12颗,小盒子里有4颗。学生2:大盒子里有3颗,小盒子里有1颗。学生3:大盒子里有18颗,小盒子里有6颗。学生4:大盒子里有24颗,小盒子里有8颗。(3)()÷()=()教师:“倍”不仅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也悄悄地来到我们小朋友中间。请两小组站起来。观察男生和女生用“倍”比较怎么说?
学生: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
教师:在他们中间你还能找出那些量是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的?
学生1:戴红领巾的3人,没戴红领巾的3人。戴红领巾的人数是没戴红领巾人数的1倍。
学生2:短头发的5人,长头发的1人,短头发的人数是长头发人数的5倍。学生3:没戴眼镜的4人,戴眼镜的2人,没戴眼镜的人数是戴眼镜人数的2倍。教师:小朋友们还能结合生活实际自己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倍来进行比较。4人小组相互说一说。
(小组交流)
学生1:妈妈今年32岁,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的年龄是我今年的年龄的4倍。学生2:教室里电灯有6盏亮着,有2盏灯没有亮,亮着的电灯数量是没有亮灯的3倍。学生3:我有4支铅笔,小明有2支铅笔,我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2倍。
三、反思小结
(出示饼干图与鱼图)想一想:鱼的质量是饼干的几倍?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结束语:小朋友们,只要你能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你就能体会到数学王国里景色的迷人,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在我们一起踏上幸福快车,去感受愉快的数学之旅吧。【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例3及课堂活动第2,4题,练习十八第2~5题。【教学目标】
1、能运用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倍的认识。
2、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乒乓球、羽毛球若干,卡片。学具:小三角形纸片、小圆片、卡片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二(1)班小朋友参加义务植树活动。请看屏幕:(出示例3图)
教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一小组和二小组一共植树多少棵? 教师: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能)真行!学生:„„
学生:第二小组植树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几倍? 教师:说得真棒!谁能解答吗? 学生:用14÷7=2。
教师: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屏幕出示:第三个小组植了多少棵树?
教师:你能解答吗?请小朋友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时可以借助你的学具,代替树苗。
学生活动,教师在教室巡回检查、指导。学生可能用学具来摆:先摆7根小棒,再以7根小棒为1份,摆3份来表示第三个小组植树棵树。也可以用画竖线的方式来表示:7根、7根、7根;也可能凭借前面对“倍”的理解直接说出“第三组植树棵数是3个7棵那么多。”
教师: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都用自己的办法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理解了这幅图的意思,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向同学汇报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讨论的,先在一个圈里画7根竖线代表7棵树苗,再在右边一个更大的圆圈画3个7根竖线,因为3个7是21,所以第三小组植了21棵。
教师:你们小组能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题意,真行!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学生2:我们小组用小棒代替树苗,第一排先摆7根,第二排摆7根、7根、7根,数一数,3个7根一共是21根。
教师:太棒了!你们小组同学很善于动手操作,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3:因为第一小组植了7棵树,把7棵看成1份,第三小组植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3倍,就有3份,也就是3个7。„„
教师:你们现在知道“第一小组的3倍”应怎样计算吗? 学生1:求3个7是多少就是7×3=21(棵)。学生2:也可以写成3×7=21(棵)。
教师:你们说得都对,求3个7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请学生完成书上例3的方格填数。
三、课堂活动
1、第3题学生分小组,一人出示卡片(小组每人准备4张卡片),另外3人回答。比比看谁说得最准确。一人出完题后交换。
2、第4题学生完成第4题,独立完成后请学生用投影仪展示,并向同学们说说你的想法。学生1:因为△有4个,○是△的3倍,我就画了4个○表示1份,再画了这样的2份,就有3个4,○就是△的3倍,所以○有12个。
学生2:因为△有4个,○的个数是△的3倍,就是4的3倍,就是3个4是12个,我就画了12个○。„„
3、练习十八第2~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的第2,3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这两题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讲评,结合题说一说算式的意义。
四、反思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引导学生小结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
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教学反思】
5、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99~100页例
1、例
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九第1~4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解决问题的体验。
2、加深对乘法含义和“倍”概念的理解,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教师:二(1)班的小朋友要去郊外的“小苗苗”农场参观,在这以前,他们了解到农场的养鸡场有9个鸡舍,每个鸡舍里有8只鸡。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1 教师: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养鸡场一共有多少只鸡?
教师:要求一共有多少只鸡,就是求什么? 学生:实际上就是求9个8是多少。教师:怎么列式? 学生:8×9=72(只)。
教师:计算8乘9,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学生:八九七十二。教师:怎样写答语呢?
教师:能说一说刚才你在解决问题中是怎样思考的吗?
2、教学例2 教师:现在二(1)班的小朋友要出发参观了,一辆小客车可以坐9人,大客车坐的人数是小客车的5倍。提问: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那么大客车可以坐多少人? 教师:那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9×5=45(人)。
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计算?
学生:因为求大客车可以坐多少人,就是求小客车的5倍是多少,也就是求5个9是多少。所以9×5,应用乘法口诀五九四十五来计算。
三、课堂活动
1、画一画
(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同学们很会解决问题,现在就请你们算一算、画一画。翻开数学书100页,完成47
课堂活动第1题。先在书上画一画。
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指导。教师:第二排画了几个圆圈? 学生:10个。
教师:为什么是10个?
学生:因为第二排画的个数是第一排的2倍,把第一排的5个圆圈看成一份,第二排就应该有这样的两份。
教师:怎么列式呢? 学生:5×2=10。
教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因为第二排画的个数是第一排的2倍,也就是5个圆圈的2倍,5的2倍就是2个5,所以用5×2,再应用口诀二五一十,所以用5×2=10。
2、摆一摆
(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摆一摆,要求:第一行摆▲,第二行摆●,要求●的个数是▲的3倍。
学生分小组活动。
教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第一行摆了几个▲,第二行摆了几个●?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抽一组学生上台展示并比较几种不同摆法之间的共同点。
四、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 教师:我们二(1)班同学到了农场后要分成5个学习小组,每组都是8人。那我们二(1)班究竟有多少人呢?
学生:40人。因为每组8人,5个组就有5个8人,用8×5,五八四十。
2、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
教师:李老师和第一组的小朋友们来到果园摘桃子,每个人都摘了4个桃子,同学们,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一共摘了多少个?教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1:一共是多少人呢?
学生2:一共有9个人,因为每组8个学生,而第一组还有一名李老师,所以一共有9个人。
教师:怎么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9×4=36,每人摘4个,9个人就有9个4,应用口诀四九三十六可知有36个。教师:同学们很会分析情况,也很有自己的方法,很了不起!
3、完成练习十九第3~4题
教师结合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讲评,结合题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4、深化巩固,拓展提高
完成练习十九思考题。教师抽一组同学(7人)上台站成一排:你们能说一说小明的位置吗?
学生1:小明在正中间。学生2:从左往右数是第四。学生3:从右往左数也是第四。
教师:那这一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学生:一共有7人。
教师:4+4等于8,可为什么是7人呢?大家讨论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学生汇报:因为从左往右数小明在第四位,已经把小明算了一次了,而从右
往左数小明在第四位又把小明算了一次,小明只应该算一次,却算了两次,多算了一次,所以4+4还要减1。(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引导)教师出示书上的思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议。【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102~103页例
3、例4,课堂活动第1,2题及练习二十第1,2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2、使学生进一步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促进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3、能够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具学具】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教师:前面我学习了解决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教师:小朋友,你们喂过小动物吗?„„ 教师:我们李大爷也养了24只兔子。(出示例3)
(1)把这些兔子装在6个笼子里,平均每个笼子装几只兔子? 教师:什么是平均分?
学生:就是每个笼子里的兔子只数相同。教师:那这个题该怎么列式? 学生:24÷6=4(只)教师:怎么想的?
学生:我想6乘几等于24呢?因为四六二十四,所以商是4。(2)如果每个笼子只装3只兔子,需要几个笼子? 教师:现在怎么分?
学生:把每个笼子的3只看成1份,看24里面有几个这样的一份。列式就是24÷3。教师:商为几?为什么?
学生:我想3乘几等于24呢?因为三八二十四,所以商是8。教师:该怎样写答语呢?
2、教学例4 教师:水果店运来了45箱苹果,苹果的箱数是梨的5倍。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水果店运来多少箱梨? 教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苹果的箱数是梨的5倍,也就是把梨的箱数看成1份,苹果的箱数就是5份,把45箱来平均分成5份。
教师:怎么列式? 学生:45÷5=9(箱)。我想5乘几等于45呢?因为五九四十五,所以商是9。教师:该怎样写答语呢?
小结:请想一想,刚才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活动,增强理解
1、完成第103页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怎样列式? 学生:18÷6=3(个)教师:怎么想的?
学生:我想6乘几等于18呢?因为三六十八,所以商3。教师:每6个1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学生:18÷6=3(份)
教师:大家看一看这两个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这两个算式一样的。说明了18÷6=3既可以表示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也可以表示每6个为一份,18可以分成这样的几份。
2、完成第103页课堂活动第2题(1)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摆法。
(2)说一说这两个题的联系和区别。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1,2题,集体交流。【教学反思】
6、整理与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106~107页整理与复习及练习二十一1~4题。【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学生本单元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重难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教具学具】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教师:小朋友们,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都有哪些收获呢?请你们翻书整理第70到105页的知识,解决下面这些问题。
展示问题:什么是平均分?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你能解决哪些乘除法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翻书整理。
教师:请你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组内交流,教师抽取一组全班交流。学生1: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学生2:我们学习了除法,知道除法就是平均分。
(学生只需理解除法的意义就可以了,不用很规范、严格)
学生3:我知道除法的各部分叫什么,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是商。
学生4:我还知道除号的来历。
第五篇: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
《数学》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班上学生共______人,每位学生都很天真活泼,他们在学习上是充满无限乐趣的,在学习的探究上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基于他们无限的求知欲望,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好数学。对数学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因此在教学时注重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密切接触,培养其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课堂教学常规还有待于尽早进行规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
一、表内乘法
(一);
二、角的初步认识;
三、表内乘法
(二);
四、测量长度;
五、表内除法;
六、总复习。
重点是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是学习一位数乘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2、能应用表内乘、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会能测量长度。
4、能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相互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6、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作用。
四、教学措施
1、必须按时备课,熟悉课本,吃透教材,对不懂的地方及时向老教师请教;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清楚,能脱口而出。
2、要求孩子上课必须认真听讲,向课堂要质量,根据孩子不同的接受能力进行不同的教学,对个别慢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每位学生都紧跟着。
3、数学要精讲多练,做到思路清晰明了,环环紧扣。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再多多练习的过程中理解题意。对于每天所讲的内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到底还有那些学生不懂,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及时的纠正错误。
4、做到多鼓励少批评,采用比赛的方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团结、积极合作的精神,特别是慢的学生更要对他们有耐心、爱心,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尝试,去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教学进度
一、表内乘法
(一)……………………………………… 22课时
二、角的初步认识 ……………………………………… 4课时
三、表内乘法
(二)…………………………………… 12课时
四、测量长度 …………………………………………… 9课时
五、表内除法 …………………………………………… 18课时
六、总复习……………………………………………… 15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