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普洱茶月饼看中国茶叶营销的突破
从普洱茶月饼看中国茶叶营销的突破
2013-11-21来源:东方财富网
中国茶网资讯:中国有红绿黄白青黑六大茶种,几百种茶叶,就光是普洱茶就有中茶、大益、龙生、龙润等众多知名品牌,再加上普洱茶炒作带来的起伏波动,竞争程度异常激烈。
中国做月饼的品牌,就更不用多说了,光“稻香村”一个品牌,在北京就能买到好几个厂家生产的。
月饼并不稀奇,普洱茶也不稀奇,但把普洱茶压成月饼形状,小小的一个创意,却给消费普洱增加了不少的人群。这背后蕴藏着大环境的改变。
在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月饼这种高油高糖做的食品(行情 专区),自然受到多数人的喜爱。但是随着物资充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也随之而来,于是,月饼这种高油高糖的食品,逐渐被消费者冷落。
虽然企业对月饼的材料(行情 专区)进行了很多的改良,少油少糖甚至无糖,还变成了水果馅,但新鲜月饼的保质期
一般都不超过一个月,有的老人和领导一个中秋要收上十几盒,甚至几十盒月饼,只得尽快转送出去,甚至还坏掉不少。
于是,既是茶又是月饼的普洱茶月饼应运而生。普洱茶月饼,不增脂,并且是“越陈越香”,这也是区别其他茶类的最大特点,是“可入口的古董”。、重度的茶消费人群,也是真正懂茶的人,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他们往往更关注茶文化,也有着不错的经济基础和商政人情需要,有购买茶叶的需求。
中度的茶消费人群,一般为30~40岁之间的公司白领、公务员,开始逐渐喝茶,另一方面送礼也是他们茶叶消费的一个重要形式,他们对茶叶没有太专业的知识,因茶叶信息不对称,他们往往更相信品牌,如“中茶”“天福”“八马”“竹叶青”等,关注的是茶品的时尚口感和保健功效。
对于这些目标人群,传统的普洱茶产品,当然也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标准化”、快消化的月饼茶,更容易进入到这些人群的购买考虑之中,使销售过程变得容易了很多。
茶叶只以“文化消费”的形式做下去,市场将会越来越小,要想生存,就必须要改变,这就需要企业从“传统茶文化”向“时尚茶文化”转变,而且是系统化的转变,包括产品的时尚
化、品牌诉求的时尚化、售卖方式的时尚化以及传播推广的时尚化。
哪个茶企率先完成从传统到时尚的转变,就将在市场方面获得较大的突破。
不过,由于月饼茶只是简单地将普洱茶压制成月饼形状,里面的技术壁垒过低,所以造成不仅仅是大品牌推出了自己的月饼茶产品,连小企业和零散经销商也纷纷跟风推出月饼茶。
所以,对于一个品类的占有,绝不像一个创意来得那么简单。月饼茶只是茶企迈开的一小步。
第二篇:从立顿的成功之道看中国茶叶营销
从立顿的成功之道看中国茶叶营销
摘要:立顿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世界性的卓越成就,最主要的是它以创新产品开拓全球市场,长期聚焦于经营红茶包,并围绕红茶包建立了行销全世界的营销模式。中国是茶叶生产大国,但是茶叶的出口却不及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在茶叶的营销方面也落后于其他产茶国。在国内,茶叶的量一直在上升,但是茶叶的销售额却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国内茶叶总体的形势是供过于求,人们的消费水平在提高,而茶叶的营销观念还是过去的销售观念,新的营销观念有待建立。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自由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取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1]。针对茶叶的营销,本文从立顿的成功之道看中国茶叶营销,同时希望茶叶营销观念能深入人心,更好地服务于茶业。
关键词:立顿,营销,品牌,茶叶发展
1.前言
“中国七万家茶企的年总产值,竟只相当于立顿一家。”这是2009年中国茶叶博览会上最热闹的一条新闻。这也成了中国茶人和热爱中国茶的中国人、中国茶企永远的和无法面对的痛。我们在用“中国七万家茶企不敌一家立顿”警醒自己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分析立顿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学习立顿打造世界级品牌的成功之道。
世界茶叶分布
2.立顿的成功之道
我们认为立顿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世界性的卓越成就,最主要的是它以创新产品开拓全球市场,长期聚焦于经营红茶包,并围绕红茶包建立了行销全世界的营销模式:
2.1以茶叶拼配技术支撑的以包装茶形式(茶包)为载体的优质产品提供。
立顿是世界上第一家销售包装茶的生产商,也是茶叶拼配技术的领导者。立顿依靠茶叶拼配技术和包装创新给茶业领域带来真正的革命,它颠覆了传统的饮茶传统,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茶饮消费冲泡时间长、冲泡程序复杂、茶渣不易处理、喝到茶渣不雅等弊端,在彻底解决了茶叶作为商品必备的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问题的同时,保持了茶叶的优良品质。事实上正是这些问题在基础层面上阻碍了当今中国茶业原茶产品的全国、全球品牌化发展。
2.2大众化的价格扩展了大众化的茶叶消费。
在中国销售的立顿黄牌精选红茶,每袋只需要0.4元,每克只需0.2元,价格非常大众化,一般的消费者都能接受。卓越拼配技术支持下的茶包工业化大生产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支持了大众化的价格。不同于传统的创新产品和大众化价格激发了追求时尚健康的年轻人的消费,这些人可能以前根本就不怎么喝茶,是立顿把他们开发出来了。立顿进入了年轻人饮茶的蓝海,促进了立顿红茶的销售。
2.3以现代渠道为主的分销体系便利了消费者的选购。
在中国,渠道问题是一般茶叶企业遇到的一个现实的第一位的问题,甚至比品牌问题还重要。没有品牌是多销售少销售的问题、或者是价格卖高卖低的问题,而渠道是决定有没有销售的问题。
由于茶叶本身的特点、茶叶消费的习惯和现代渠道进入的门槛,当前中国茶叶消费的主渠道仍然是茶叶市场和茶叶专卖店,这已成了阻碍品牌需要大规模零售渠道匹配的一大问题。但立顿茶包的产品创新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像普通的快速消费品一样,立顿可以在任何渠道销售,而对产品品质没有影响。
要建立世界性的品牌,渠道网络尤为重要。1972年,立顿借助联合利华这个全球性跨国消费品公司的营销网络和资金实力,开始了更为强势的世界级品牌打造之路。
2.4持久而独具特色的推广。
当然除以上原因以外,立顿获得世界性的品牌成功可能还有另外两个大的背景:一是在立顿创立时,饮用红茶在英国已经成为一种高品味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享受,英国已经成为了红茶王国。这样的背景加上立顿的商业创新当然极有利于立顿的发展和品牌打造;二是英国虽然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已经开始显现衰落的迹象,但在当时这个一度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的英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仍然不可小视,这个影响力必然有利于立顿将发轫于英国的红茶文化推向世界其它的国家和地区。
3.中国茶叶发展现状及市场问题
目前我国茶叶市场整体需求趋于饱和,消费增长速度低于茶叶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呈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上历史积淀的影响,我国的茶叶市场呈现如下特点:
3.1多:茶叶种类多,行业企业多。
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大约有上千种茶叶,仅名茶就有两百种左右,而每一种茶叶因采摘时节、产地不同又可分出众多子类。与茶叶种类多相对应的就是我国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的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大约8000万茶农、7万家茶企。
3.2乱:管理无序,标准缺失。
产品种类和行业企业众多本就容易形成混乱的市场局面,而行业管理不健全和产品标准的不易操作更导致了茶叶行业出现比较混乱的局面。此外,行业内还存在假冒伪劣、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也严重影响了行业形象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3.3弱:企业实力弱,品牌意识弱。
我国茶叶企业数量虽多,但多数都非常弱小,规模上亿的企业屈指可数,而且没有能够主导行业发展的企业。2008年,7万家茶企共实现茶叶总产值300亿元人民币,而同年仅联合利华立顿一家茶加工企业年产值即达到23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茶叶产值的2/3强。茶叶行业目前多、乱、弱的特点导致了整个行业的无序竞争和低层次竞争,消费者购买缺乏依据和方向。可以说,国内的茶产业是“有名茶,无名牌”。面对这种情况,行业内的资深人士基本达成共识,即推行品牌化才是茶企和行业的出路,并且行业先进企业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4.立顿的成功给中国茶叶发展的启示
立顿红茶。全球最大茶叶品牌—→立顿红茶作为茶行业的“航母”,在袋泡红茶市场上占有80%的市场份额。立顿品牌明白,创造集合价值有赖于全国性的市场营销以及高效的一体化分销网络。立顿是产品与渠道并重的模式,其在营销上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天福茗茶。天福是中国茶叶连锁店的老大,接近千家店的规模。天福模式的精髓乃在于,做好做强能控制零售终端的营销型企业。天福茗茶主要精力放在解决产品的实际销售方面,通过搭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营销平台,充分供应能为消费者接受的产品,从而化解销售的压力,天福茗茶是完全的渠道模式。
4.1茶叶的方便、快捷化消费可能是未来世界茶叶消费的基本方向。
4.2超越原产地和品种概念,进行标准化和工业化大生产是中国茶企打造全国性和世界性主流品牌的基本前提。
4.3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可能是决定未来茶叶市场的主导力量。
4.4要打造一个大众化的主流茶叶品牌一定要定一个大众化的价格。
4.5要重视地理市场的扩展而不是产品品种的扩张。
4.6中国茶叶要走向世界的一般路径应该是先中国后世界。
4.7中国茶叶走向世界一定要立足于在世界上占据优势和主导地位的茶叶品种,比如绿茶等。
4.8中国茶叶要走向世界,重要的不是卖商品或原料,而是要卖品牌,要打造强势品牌,也许这是最最重要的。
5.茶叶营销发展建议
5.1营销模式
茶叶行业的领先企业分别结合自身基础和优势,摸索适合自己的营销模式,采用规范化的管理、现代的推广方式,打破行业困局,逐步树立起企业品牌,如果按照这些企业采取的产品和渠道类型划分,可以将行业内的品牌茶企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5.1.1自建连锁零售终端,经营多品种茶叶,打造零售企业终端品牌。
5.1.2通过商场专柜、品牌专卖店销售,经营企业品牌,以某一单一知名茶叶种类为主。
5.1.3仿照立顿模式,产品向快速消费品转型,通过现代超市卖场终端销售。
5.2对品牌形象塑造进行科学的规划,打造茶叶品牌。
5.3可以考虑与行业外资本合作。
5.4开发便利快捷的快速消费品茶产品,适应现代生活习惯的需要。
5.5发展名优茶,兼顾大宗茶。
5.6发展茶产品深加工。
5.7关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5.8茶叶绿色营销。
茶叶绿色营销是指在营销过程中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以确保企业的永续性经营,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对其产品定价、促销、分销所进行的策划和实施过程[10]。生产的产品主要是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等,销售渠道选择绿色信誉比较高的中间商,产品价格要结合实际情况而定,促销采用绿色宣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加关注茶叶产品的保健功能,正如加拿大人有较强的保健观念,这可能是加拿大人选择有机茶最主要的原因[11],所以可以通过绿色营销来促进茶叶在加拿大的消费。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符合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有利于降低成本,有利于在竞争中获取差别优势,从而获取更多的市场机会,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相应获得更多的利益。同时,绿色营销亦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良好形象,有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常英.“明君子”以文化为底蕴的差异化营销[1].营销企划,2006,(12):54-55
[2]张橙康.广州茶叶市场情况剖析.中国茶叶加工.1996;(2):9
[3]拓伟丽.论我国茶叶内镱市场结构与芷展.中国茶叶加工.1993I(3):1~12
[4]陈宗懋.从参加第11届政府问茶叶小组会议引起的联想.中华茶人,l995;(2)15~16
[5]绦永成.我国茶叶出口面临的形势.中国茶叶,1996;(2):2~
[6]丁勇.试析茶叶的市场特性与营销策略[J].中国茶叶,2002,(5):10—12
[7]黄志根.名茶经营与市场营销观念[J].中国茶叶,2000,(3):18—19
[8]晏资元.袁英芳,李赛君.茶叶差别化营销[J].茶叶通讯,2005,32(2):26—29
[9]茉莉.茶叶市场特性与营销策略[J].中国市场,2008,(2):60—61
[10]邹广田,孙威江.茶叶的绿色营销初探[J].中国茶叶加工,1999,(2):13—14
[11]游建章.加拿大茶叶市场分析与营销对策[J].中国茶叶。2005,(1):20-21立顿——建立行销全世界的营销模式.
[12]销售与市场,创造品牌价值的体验营销模式,2010-11-2.
[13]中华品牌管理网,微博的“新浪式”营销,2010-10-27.
[14]广告策划与品牌传播,2010-10-25.
第三篇:从世界看中国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了解中国国情概况的基础上,了解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丰富多样的特点。通过对不同区域地理特点的了解,加深对我国“地域辽阔,内部差异明显”特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正确理解区域差异大,人口众多对我国经济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
重点难点: 通过对不同区域地理特点的了解,加深对我国“地域辽阔,内部差异明显”特点的理解。
教学准备: 1.东西半球图、地球仪。
2.中国地形图、中国行政区划地图挂图。3.录音:《请到天涯海角来》、《黄河颂》、《康定情歌》、《青藏高原》等。
各地区风光的景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中国长城、故宫、兵马俑、云冈石窟等图片。
2.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迈克和袁小光,相互自我介绍,说明目的,各自介绍自己的国家所在的大洲位置。由迈克提出“中国在哪里”导入新课。
二、教学互动
1.出示世界地图,找出瑞典和中国的地理位置。
小结:从南北半球看,中国在北半球;从东西半球看,中国在东半球;从世界大洲大洋的位置看,中国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迈克提出新问题:中国与他的国家谁大? 指导看图:中国陆地面积与欧洲面积的比较图。
学习阅读方格统计图,分小组计算面积数,得出结论:中国的面积很大,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差无几。
3.学生分小组朗读中国小档案。
以小组为单位,各自介绍“我所知道的中国档案资料”。
读图练习: 在中国行政区图上找出中国的首都、主要岛屿台湾岛和海南岛,认识中国濒临的海洋。4.介绍中国的行政区划。
三、小导游活动
根据中国地形图,设计几条迈克的旅游路线,选择其中一条。
1.将旅游路线按东北地区、海南岛、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顺序设计。2.确定在各个地区想了解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1)播放《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学习东北地区内容。
了解:吉林雾凇、长白山天池、朝鲜族。
师讲解: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也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2)播放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转入海南岛的学习。
出示椰子林、橡胶林的图片,介绍海南岛特有的热带海洋风光。(3)播放《黄河颂》,揭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介绍黄河流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讨论黄河的功过。(1)播放《洪湖水,浪打浪》,介绍我国五大淡水湖。展示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商业、城市建设的图片。
欣赏古人对江南的赞誉——《忆江南》。
四、总结
播放《康定情歌》,指名朗诵“溜溜的跑马山”。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世界地球村的普通一员,左邻右舍的关系是涉及地区和谐、世界和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正确认识邻国关系是理解“世界中的中国”的关键。在学习中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提高利用地图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地图阅读、资料收集、分类整理、系统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学会如何查询资料,如何有效的进行信息提炼,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本领,也强化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并让这种情感有机地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重点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世界地球村的普通一员,左邻右舍的关系是涉及地区和谐、世界和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准备: 1.中国行政区地图,地球仪。
2.收集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的景观图片、民族服饰图片等。3.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故事《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2.看中国行政区地图,找出日本的位置,导入新课。
二、教学互动
1.中国的邻居有多少?中国的邻居可分哪几类?(1)指导学生按顺序在地图上把14个邻国一一找出来。
(2)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海上邻国,并说说它们分别与我国相隔哪些海洋。2.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向同学们介绍其中自己比较熟悉的邻国与它们的首都。
看世界地图,比一比,日本和美国距我国的距离哪个更远。3.什么是比例尺?阅读“小百科”。4.自古到今,人们交往的方式有何变化? 提出观点:有人说,世界变小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5.介绍中国的睦邻友好“三邻”政策和我国和平外交的五项基本原则。
三、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世界和平、世界人民大团结为主题的创作画。
第四篇:从饮食文化看中国社会变迁
从饮食文化看中国社会变迁
自小我就是一个吃货,我小时候的愿望就是长大了要吃遍世界上的美食,现在想想那时的自己很是单纯,可爱。上了周老师您的课以后我知道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老师的课很生动有趣,我们从不会感到无聊,今天我想用这次期末作业来表达我对饮食的热爱,希望可以用自己浅显的观点来看中国饮食文化的变迁。接下来我会从以下几方面来介绍饮食文化和中国社会变迁的联系。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是众所周知的。古人也云:民以食为天,所以“吃”真的很重要,我从小就立志于做一个资深的“吃货”。近几年来,有个很火的节目是关于吃的,就是《舌尖上的中国》,它的节目制作人说:“该节目是美食和历史的交织参拌,《舌尖上的中国》在呈现各色美食之外,展示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大家族也在发生变化。通过饮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所以《舌尖上的中国》有了一层厚重的历史感。”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的,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一个民族饮食生活习惯的形成,有其社会的根源和历史根源。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各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及饮食原料的不同,各民族的饮食习惯就有明显的差异。这些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都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反映了一个民族的饮食习俗。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饮食文化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中华饮食文化的变迁也可以说也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所以,就请跟着我的脚步让我们在饮食文化历史的长河中去感受一下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吧。
还记得那是在七十年代,中国人吃的像个人样,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从吃粗粮到吃细粮的变迁。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萝卜、大白菜一度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并代替了粮食。家家户户都在腌制咸菜,似乎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会“几近无限量”地包顿饺子。偶尔有重要的客人,也会安排杀鸡杀鸭招待。一般的家庭中,女性仍然没有习惯上桌同客人一道吃饭。尤其是中小型城市,餐桌上只有家里的长辈和男人们。在二十世纪50年代前,健康的标准是“只要求不生病”。二十年后,这个标准似乎没有什么改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时代还没有那么多的糖尿病,最甜的烤红薯和爆米花也只是孩子们偶尔才能享受的。这个时代的符号很相似: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他们的理想很简单:吃的像个人样。
到了八十年代,从温饱走向小康的中国人,餐桌上“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尤其到了中后期,在城市居民的菜篮子中,一年四季都可以装满各种各样时令蔬菜水果。从初期的粮油、副食品敞开供应开始,所有的票证都被逐出历史舞台时,也预示着一个新“饮食”时代的到来:以往逢年过节才端上餐桌的红烧肉,已经慢慢开始增多。过去闻所未闻的三文鱼和鲈鱼,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每个人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生活水平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但虽然如此,能够明显提高身体素质的牛奶,依然还是没有在这个时代中普及。直到中期,全国实施了菜篮子工程,把禽、蛋、奶、水果、蔬菜等等包括在菜篮子工程里统筹解决。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才彻底解决了副食供应紧张的局面。80年代后期,粗粮食品逐渐从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的主角,而粗粮成了配角。一些粗粮已经被淘汰,与此同时,野味和海鲜也逐渐开始出现在人们饭桌上。从这些“新鲜”的菜肴中人们依稀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已经到来。
来到了九十年代,从这个时代初期开始,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吃风大长,一年在餐桌上甚至能吃掉上千亿元人民币。鲍鱼、海参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菜肴的品类和档次也开始步入历史顶峰期。在这个时代的餐桌上,尤以鲍鱼为吸引眼球。自古以来,这道菜就是尊贵生活的象征。在各个朝代,吃鲍鱼往往是豪门贵族、帝王将相才能拥有的幸福享受。尽管它的营养成分并不是最齐全的,但它给人的心理满足却非同一般。已经消失的粗粮意外地受到食客青睐,再次回到餐桌,重新成为中国人饭桌上的新宠。与此同时,国人把牛奶从特种营养品的位置摆上了普通的餐桌,中国乳业于是开始高歌猛进,进入一个超常发展时期。随着生活的富裕,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俄罗斯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美国麦当劳等纷纷进军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这个时代的你无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与酒肆都随处可见。但是随之而来的健康恶果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心血管、肿瘤、糖尿病、肥胖症持续攀升,已成为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于是,人们就得开始大规模地减肥
如今的二十一世纪,我们是吃并选择着;麻辣小龙虾、香辣蟹、水煮鱼,都是这个时代的餐桌文化。但在二十一世纪初突如其来的一场SARS病毒,以及层出不穷的诸多“黑幕”曝光,让很多都市人群的腹中馋虫都被杀死。人们开始呼应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视。调查显示,当今一半以上的都市人都把水果纳入每日健康必备品。大批商家针对市场,及时推出各种“自然绿色系列食品”,理由是清新健康。牛奶的发展进入颠峰时期,纯牛奶、脱脂牛奶、加钙牛奶应有尽有,数不胜数。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在二十一世纪的初期,“清醒而及时地”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民以食为天”,随着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相信在将来会演绎出越来越多的饮食新文化,国家也会越来越强大,成为真的的大国、强国!有一句话说得好:民富则国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才能称之“强国”。我们已经有了不输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经济、军事实力也在稳步加强,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美好。
第五篇:从马克思主义看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从马克思主义看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摘要】: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革命的进步的文化、科学的理性的文化、世界视野下的民族文化、多样丰富的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我们指明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十七届六中全会 文化建设
面向新世纪,文化已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与国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和融合、文明的碰撞与交辉。在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任何一个政党,如果不能顺应先进文化的发展潮流,不能主导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那么,它最终难逃被历史淘汰的命运。因此,我们必须重振中华灿烂文化,建设发展中华文化。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国家的富强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民族的振兴取决于文化的力量。文化建设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次全会根据新的形势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文化繁荣发展从来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事业,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支柱之一,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只有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繁荣昌盛。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形成的一个系统。既要有经济发展,又要有政治发展,也要有文化发展,这三者是不可分离的。但同时他们又不是完全同步的,一个国家可以拥有高速发展的经济,却未必有高度的文化发展水平。当然,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推动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的发展也能够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 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上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最主要经验的总 结。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我们在具体实践中又应该必须遵循什么呢? 十七届六中全会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2.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3.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4.
坚持把社会公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 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革命的进步的文化、科学的理性的文化、世界视野下的民族文化、多样丰富的和谐文化。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提倡的方针和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合。
面临新形势,我们的文化建设应该怎样深入开展,还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
就国内来讲,我们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建设都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但是,我们的思想文化建设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很小。我们对经济发展模式、政治发展模式以及社会发展模式的研究还远不够,还没有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我们、研究我们,而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却显得比较落后。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把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总结好。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包括中国现代的经济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思想、文化思想等。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此外,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 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国际方面来讲,也非常有必要深入研究文化问题、推进文化建设。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世界上一职占主导地位,对中国的影响很深,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发展的机遇,但也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很多灾难,特别是近170年来,在中西文化交往、碰撞中,我们有很多教训和经验,需要好好总结。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人民对我们寄予厚望,我们也需要研究总结自己的经验,使我们的思想文化走出去,以推动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为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这种文化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于此同时,我们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一手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其次提到我国的文化传播能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大力推 进传播手段创新。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同时,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和落实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陈策措施,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努力扩大我国文化产品的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为此,既要树立现代营销理念,掌握国际市场规则,抓紧构建营销网络,充分利用各类国际性文化博览会、影视节、出版物展销活动等平台,做好文化产品的推介和营销,又要培养一批了解世界文化需求、懂得文化营销的专门人才。我们要抓住国际社会研究东方文化、了解中华文明兴趣不断增加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国外知名文化机构的合作,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传播的范围。
第三要增强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大力推进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评价标准等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内容上、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还要考虑让我们的文化能够为各个国家具有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民的认同,并为他们接受和 喜欢。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深入经济建设最前沿,深入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真实表现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热情讴歌普通群众的精神风貌,使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另一方面要在了解世界文化发展特点的同时,充分挖掘我国历史文化宝库。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并运用现代技巧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使之以更具吸引力、感染力的新的文化样式展现在当代人面前。在看到我们文化大发展的同时,更要看到我们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种种挑战。比如,社会思想的多元性、多变性、开放性等,在带来思想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思想混乱,这就需要我们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去引导文化的发展,消除杂音,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共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同时为推动和谐世界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新中国出版50年》 《中国共产党党史大讲堂》 《社会主义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