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准备情况的发言
关于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准备情况的发言
去年秋季以来,我市各级党政、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高中学校认真准备,积极应对,做好了于今年秋季入学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各项工作。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转变教育观念,形成统一认识
去年10月省政府规范办学行为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动员会议后,市教育局赓即向市政府常务会议作了专题汇报,不仅汇报了会议精神和上级要求,也汇报了我市普通高中教育现状和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建议,立即以市政府名义召开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动员会议。之后,我们又通过中心组学习、会议发动、培训研讨、媒体宣传等形式,转变党政领导、教育管理干部、学校领导和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观念,形成有利于课改的舆论氛围。为了搞好宣传,市教育局编印了《规范办学行为暨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资料汇编》,一些县还创办了“课改信息”,传播先进理念,推广经验探索,营造课改氛围,促进认识统一。
二、争取政府重视,改善实施条件
普通高中新课程对学校教学设施和师资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通过调查,摸清了我市普通高中现状:班额大,全市省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平均班额71.6人,平均班额超过80人就有两所学校;设施差,所有学校的教学设备设施与新课改实施的要求差距较大,而农村学校尤为突出,缺少计算机,缺少实验用品,缺少音像设备、资料,缺少图书,而且规模偏小,学生选修、走班上课很难开展。针对实际情况,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广安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市教育局、财政局、人事局、编办联合出台了《广安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市财政局安排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项工作经费,市编办据实确定了普通高中学校的编制总数,市人事局在普通高中招考教师等方面做了政策上的调整。教育系统内建立了管理项目组、教学项目组、评价项目组等工作小组,对涉及普通高中课改实施方案、课改资源建设、教师培训等重大问题进行集中研讨,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相关文件十余文件。各区市县、各普通高中因地制宜,安排专项资金,尽力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添置必须的设施设备和器材。武胜县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义务教育课程巩固同步考虑,以网络技术作为推动课程改革的抓手,更新了全县所有学校的网络设备,其做法在全国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议上做了发言,友谊中学、邻水中学为每个专任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岳池中学加快了标准田径场建设。除积极争取财政的支持外,各学校主动调整经费支出结构,挤出资金添置设备、图书等,装备远程培训视频教室,用于师资培训、课程开发、课程资源建设、课改实施、以及成功经验的宣传和推广。
三、规范办学行为,提供制度保障
我市除了转发省政府办公厅和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提出实施的具体要求外,在今年高考结束和普通高中招生时,由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规范办学行为的紧急通知》,对宣传行为、招生行为和教学行为予以了重点规范。今年,全市未再对普通高中学校以高考结果排名和奖励,没有出现学校“炒作”高考成绩、状元和录取率等情况,真正实现了高考的平常化。市教育督导团组织了办学行为的明查暗访,对不规范的办学行为发出整改通知书20余份,处理有关责任人10人,为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
去年秋季以来,市和区市县教育局进一步加强了对学校的监管,明确了责任,禁止学校占用节假日、寒暑假和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补习功课,禁止学校及教师以各种方式和名目组织安排学生有偿补课或参加补习、培训等。加强高中招生管理,严格控制高中招生规模,切实解决大班额、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等社会热点问题。同时,各地进一步加大普通高中布局调整力度,不仅停止了中职学校办综合高中的办学模式,而且压缩普通高中招生学校,扩大招生学校招生规模,以满足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四、加强教师培训,提供师资保证
一是配足教师。采取从高等院校选、基层学校考调等方式,努力配齐配足普通高中学校教师,特别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通用技术等学科教师。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市招考的近1000名教师中,普通高中教师占到了1/3以上。二是强化培训。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和省教育厅《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方案》的要求,我们通过国家、省、市和校本四级培训,提升教师素质,为课改实施提供理念、实践准备。先后组织有关人员到山东、北京、江苏、上海、山西、海南、宁夏等地参观学习和培训。同时,市教育局举办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培训班,邀请了北京海淀区和省教科所的专家授课,市内样板校介绍准备情况。各区市县也组织了面向全体教师的通识培训、学科培训以及外出的尊点培训。精心安排,督促教师参加省上组织的远程网络视频培训与国培计划,市教育局领导分片负责,进行督促检查,并通过召开特别会议、印发书面通报等形式通报情况,基本实现了对课改所涉及人员的“全覆盖”培训。
普通高中新课改将对学校教学与管理,对教师教学组织与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方式等,都将带来巨大的变化,我们虽做了些探索和努力,但仍有不少矛盾和困惑,有不少问题和不足。我们将以这次会议精神的学习和传达贯彻为契机,进一步做细各项准备工作,做实在教学管理工作,真正按照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推进我市的普通高中教学与管理,推进我市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第二篇: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调研报告
牡丹江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牡丹江教育教学研究院高中教研部
根据市教育局普通高中新课改调研检查工作的总体部署,我们高中教研部与市教育局、教科所的同志,于2008年10月15日至11月13日对牡丹江市(含六个外市县)的28所学校实施新课程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研检查。此次检查主要采取了听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汇报,实地考察、深入听课、查看资料、分别召开师生座谈会和师生问卷调查、家长及社区相关人员座谈的方式展开。各普通高中对此调研检查给予了高度重视,做了认真的准备。总体看,我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正以健康、有序、稳步的态势顺利实施,大部分学校能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方案(试行)和黑龙江省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方案》认真推进高中课程改革,下面将调研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
为了确保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各普通高中就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了课程管理,强化了制度建设,积极构建新课程体系,立足课堂教学,不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高度重视,全力支持。
各普通高中对课程改革给予了高度重视。各市(县)都成立了以市政府副市长为组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启动和全面部署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准备与实施工作。为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 1
实施,宁安市政府每年拿出15万元作为课程改革专项经费,用于考察学习和培训教师。牡一中、牡二中、牡朝中和宁安一中、宁安朝中一把手亲挂帅,主抓课程改革,研究、实施和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了课程改革校长“一把手工程”。牡一中每年拿出30万元作为课程改革专项经费,用于课题运作、成果评选和推广。牡二中每年投入40万元用于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海林高中、绥芬河高中、林口四中、穆陵一中都强化了制度建设,用制度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牡丹江八中、牡丹江十三中、十五中几所完全中学能理性把握学校的校情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管理及学分认定方案,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改善条件,完善制度。
1、整合教学资源,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
省样板校牡一中以8大学习领域为主题建设的多功能教学楼、教学区,按照新课程要求高标准配备了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通用技术实验室,提供了充足的选修课教室和各种活动室,每个行政班为学生提供的储物柜等为新课程全面实施提供了物资保障。牡二中、宁安一中、牡朝中增添了理化生教学仪器设备,保证实验开出率。宁安一中装备电子阅览室和电子备课室。牡二中和宁安一中已装备一个通用技术实验室。牡丹江二中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编写了五十多本校本教材,一些教材已经在课改试验区、我省使用。
2、加强制度建设,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各普通高中根据省相应制度和文件要求、积极发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不断对各项预设制度进行了全面修正和改进,牡一中等重新修订和编辑了《新课程校本制度》和《新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等、牡二中充实和完善了《方案汇编》和《制度汇编》、宁安一中的《规划与方案》和《学校制度》也已完成第四次修正,提高了规划和方案、制度和措施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操作性。宁安市教育局出台了《宁安市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宁安市普通高中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意见》、《宁安市普通高中选课指导意见》等。绥芬河高中确立了以“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夯实基础,扎实推进”的教学理念,依据学校自身条件制定了《绥芬河高级中学新课程设置方案》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从学校到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和加强了制度重建,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了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牡丹江八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学分认定方面创造性地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课堂表现中,对新课程方案有了灵活的处理。
(三)集中攻坚,深入实施
1、重视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素质提升。近三年来宁安一中、朝中配备了近90名教师。牡一中、牡二中、宁安一中、东宁一中、牡丹江五中、林口四中、穆陵一中、绥芬河高中、海林高中等学校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学校工作中的永恒主题,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和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各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省、市课程改革通识、课标和教材培
训。目前,各学校教师持证上岗率达到95%以上,基本做到了“先培训,后上岗”。牡二中的循环跟进的校本教研机制实现了常态化和经常化,以问题研究和解决为核心行动研究深入人心,激发了教师教科研热情;牡一中、海林高中的学科备课组制度、网络教研等在课程改革中焕发出的生命力,教师间合作与交流、反思与探究随时随地发生,生成性问题随时随地得到解决,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教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切实解决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增强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2、加强课程设置,提升课程设置水平。
各高中基本能够按照《黑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从学校硬件资源、学生需求、师资状况和学分要求,通盘考虑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合理搭配,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的合理搭配,科学安排高中三年的课程设置。各学校均开设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美术、音乐和体育等11—13个科目必修模块,并根据每个科目必修模块开设的学程不同设置了周学时。第一中学重点破解了选修课程设置问题,改变现行课改试验区的套餐方案,实施学科捆绑,模块不捆绑的策略,继满足了学生的选课权,又考虑了课时总量。
3、加强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提高课堂实效。
谁抓住了课堂教学,谁就掌握了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权。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是落实新课程目标和要求的主阵
地,研究和探索以模块为特征的课堂教学策略是课程改革实施中的重中之重环节。各普通高中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深入研究和探索自主、合作、探研的模块教学模式,努力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师生关系的转变。宁安一中在高一教师进行了《模块教学的特点》和《模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的专题讲座。牡二中和宁安一中的部分教师能够基本上把握本学科各模块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并由此设计整个模块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设计课堂教学,以保证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模块的教学任务。牡一中分学科编写了《新课程模块——教学设计集》。牡二中结合东北气候和学生特点,对体育模块课程进行了深入研究,编写了《关于体育学科新课程模块教学设计》,并得到省有关专家的肯定,已经在全省推广。绥芬河高中 结合本校实际探索了课堂教学的新策略。
4、重视和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校普遍制订《研究性学习指导意见》和《社会实践活动与社区服务实施办法》。牡朝中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了活动,组织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讲座。各学校普遍进行了以军训和校内社会实践岗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牡一中与镜泊湖管理局、军队等部门和清福小区签订了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协议。牡丹江育华中学、十三中、五中等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家长、学生对于此项活动十分支持。
5、重视和加强科研引领和课题牵动,重点破解课改难题。
牡一中确立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研究》和《发展性教师教师评价》等两项省级科研课题,牡二中确立的《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及合理编排的研究》、《新课程环境下评价改革的研究》和宁安一中确立的《新课程环境下教学组织管理形式》和《新课程新课程环境下德育改革的研究》等省、市级科研课题的前期研究,为三所学校顺利实施新课程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破解课改实践中诸多难题,回答了困惑。
(四)注重宣传,合力推进。
各普通高中非常重视社会舆论宣传,利用地方广播、电视加强对课改的宣传。各学校利用校内广播、电视、板报、校刊、校报、校园网,以及广播、电视、报刊和教育网,通过召开家长会、学生大会,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向社会、学生家长和学生广泛进行了课改宣传。牡二中高一新生入学后,先后举办两次学生大会,做了《新课程实施学生要积极参与》主题报告。多数学校向学生和社会印发了《新课改致辞学生一封信》。
二、存在问题与建议
1、课程设置不规范,影响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一是由于各学校对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设置的功能、价值和作用缺乏深层的理解,在同一学段学生并学科目过多,普遍开设10—11个文化类科目,导致排课难度大,学时不足,二是由于教师对课标内容理解不透,把握不准,缺少对各科目难度的把握,盲目参照现行高考大纲、盲目追崇已往高考题型、盲目使用教辅
资源,导致加深教学难度。这些都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违背了课改的初衷。一些学校的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存在不规范现象,选修必修化问题比较严重,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初衷,学生的选课全没有真正落实到位。选修课的走班教学没有体现。建议:认真研究国家《方案》和《课标》,全面理解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设置的功能、价值和作用,科学安排课程设置,减少并学科目;制定和出台《牡丹江市普通高中模块教学指导意见》,规范模块教学行为,尽快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师生关系,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模块学习任务,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加强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课程管理,因地制宜地真正落实选修课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2、对开设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与功能认识不同,实施效果不同。
一是由于学校对课程及校本课程在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形成特色中作用与功能缺乏深层次理解,部分学校存在应付心理;二是部分学校确实对有关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知识匮乏,对课程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无从下手。还缺乏课程意识、课程资源整合和课程开发的能力,部分学校还停留在开发校本课程就是编制校本教材的认识层次上;三是部分学校对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的育人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将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替代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
科化倾向严重。有的学校对社会实践活动误认为是军训和学生校内劳动或值日。建议:加强校长和教师在课程知识、课程功能与价值、课程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提高他们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省教育厅要认真梳理已出台的制度、文件,对操作复杂、难度较大的文件,进行专题、案例式培训。
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滞后、学业水平考试认定感到茫然。一是各普通高中普遍认为省制定的《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内容多,操作繁琐,工作量大。从无到有,教师工作量突增,并且直接与高考挂钩,工作坡度太大,很难实施。因此,在检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学校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简单化,只在形式上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填充一些突击的材料,不能深入领会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价值。二是省厅虽然下发《全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具体意见》,学校对考试内容范围、方式缺少必要性了解,教学中、备考中的难宜程度比较难把握。建议:省教育厅适当降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操作难度,采取“分阶段实施、逐步深化”的工作策略,制定三年内达到《方案》内所规定的要求,学校也可采取灵活的策略,制定出符合校情、学情的评价方案。认真研究《课标》与教材,深入领会模块考试目标要求。
4.提高领导的课程管理水平,强化课改意识。
虽然许多学校领导能够重视课改工作,但是在课程管理上还缺少理性的认识,对课程设置的认识、课程功能的理解还存在偏差,部分领导对课程改革的规划能力不强,还存在边实施边观望 的问题。建议:课程改革的有效落实必须是“一把手工程”,校长的头脑里十分承载课改意识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课改理念,校长必须努力学习,强化课程改革的意识,有统筹规划能力,真正成为一个专家型校长,才能为学校的新课程实施做好决策者、实践者、监督者。
第三篇: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英语》
课程简介
高中英语新课程远程培训以新进入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为培养对象,介绍新课程的理念及其在高中英语课堂的实施,通过教学案例分析,引导教师理解新课程,掌握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方法,通过培训教师的集体备课,培养实施英语新课程的能力。
本课程包括10 个专题的内容,每个专题的材料分为“课标要求”和“教学建议”两部分。
“课标要求”部分来自国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教学建议”部分材料来自项目组专家的讲解,部分材料来自《新编英语教学论》(鲁子问、王笃勤编著)、《英语教学设计》(鲁子问、康淑敏、王笃勤、任庆梅编著)二书,二书分别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2008 年出版,前一书获得教育部教师教育资源优秀奖。
第四篇: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语文》
课程简介
本课程围绕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设计了 10个专题。
专题一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课程标准的设计”。讨论的问题包括:高中语文新课程有哪些重要变化,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要解决哪些突出问题,高中语文新课程提出了哪些新理念,怎样理解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的提法和语文新课程的核心概念,现在的高中语文课程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以及这些目标的设计有些什么特点等。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调整;
2、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带来教学和评价方式的变化;
3、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实施机制的调整。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
1、“学科中心”问题。
2、“知识本位”问题。
3、“技能训练至上”问题。高中语文课程提出的新理念是: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素养是涵盖三个维度目标的概念。始终重视语文课程的特点、性质,语文课程一定要充分发挥好它的“育人”方面的功能,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高中语文课程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共同点。它们在语文能力方面的要求目标又是不同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就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专题二是“学习语文必须在读书上下功夫”。讨论的问题包括:怎么看待中学生因为读书少而语文基础薄弱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应该从哪些方面下功夫;今天应该让学生读什么书,经典还是时文,或是学生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怎样能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读书;为什么要强调诵读;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读书”;如何将“读书”纳入语文课程的评价体系等。要学好语文,第一条就是要下工夫读书。要引导学生去读书,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注意学生读书的品位,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学生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应引导学生更多地读经典。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读书。诵读一是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抽象化的语言模式,二是会形成语言反应机制,三是能培养语感。课堂上需要读书,读主要是为了涵咏,为了获得语感,为了获得情操的陶冶。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演绎自己的理解,实际上就是让阅读、理解、鉴赏的过程更生动,更有效果。阅读评价不只有考试一种形式。
专题三是“学习语文应该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讨论的问题包括:学生语文“营养”不良与积累有怎样的关系;语文学习需要积累什么;怎样才能提高积累的有效性;什么是梳
理,应该怎样进行梳理;梳理与积累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等。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关键的问题在于积累少。要 能够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包含知识的积累、思想的积累、方法的积累、生活经验和素材的积累,等等。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梳理要注重归纳的方法,引导对具体语言材料、素材、规则、方法等的观察归类,不宜搞成学科知识条文的识记。积累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一步,梳理是使所积累的东西条理化的工作,没有积累就谈不上梳理。梳理是为了使所积累的东西更好地发挥作用,也是为了下一步更好地积累。梳理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学习梳理实际上又是在方法上不断地积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梳理本身也是个积累的过程,是在更高层次上的积累。
专题四是“努力突破写作学习和教学的难关”。讨论的问题包括:当前学生作文的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那些传授写作诀窍的指导书;现在中学写作教学中有哪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怎样能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对写作的兴趣;从一些老师的成功经验来看,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比较有效等。学生写作存在中不知如何立意、缺乏可供写作的材料、思路不清、结构混乱、语言文字上还有较多欠缺等问题。既要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生活,积累材料;又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搜集积累第二手材料。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建立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写作时让学生有意识地调动和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材料,逐渐将积累的材料化为己有。写作教学不能纯粹当作技巧问题来解决,关键还是在于学生的语文积累和思想认识。应该加强写作过程指导,如在开始阶段进行诊断性评价,中间有形成性评价,最后有终结性评价。
专题五是“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学习语文”。讨论的问题包括:为什么要让学生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学习语文;拓展了语文学习的范围会不会使语文课程变得“不务正业”;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投入广泛的语文应用实践;如何使学生在应用实践中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如何使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等。要实现“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目标,必须拓宽语文运用的空间;沟通语文与不同领域的联系,增进语言与思维的活动机制;在语文应用的实践中在动态的过程中实现整合,提高实际的应对能力。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并不都是要放到外面去开展活动,要明确定位,基本目标必须落实在语文上。要选择恰当的课题,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意课题的价值,教育价值,同时考虑选题的可操作性。再次,要把握关键因素,密切关注实际效果。在实现语文基本目标的同时,可能会伴随产生其他方面的成果和附带的效益。因此要注意整合多重目标,争取效益最大化。
专题六是“让学生学会鉴赏和探究”。讨论的问题包括: 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视培养鉴赏能力;怎样才能提高语文的鉴赏力;熟记鉴赏知识,熟练掌握几种“鉴赏套路”;文学作品的鉴赏须从何处入手;开展语文的探究学习,探究什么,怎么探究;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目标应该指向哪里等。语文课程要利用语言文学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力,通过阅读鉴赏活动,在学习品味评价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教师需要帮助学
生了解一般的知识和鉴赏的规律,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受体悟、品味咀嚼,思考申发。用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作者沟通,调动自己的经验去体悟形象与作品的意义。参与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去,成为作品最后的完成者。“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它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而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则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探索意识,更有利于学生从单纯的“学习知识”发展到“学会学习”。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研究性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是通过这种转变,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研究性学习也是弥补现有教育缺失的需要。探究的目标指向是:第一,提高学生探究的意识,养成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兴趣和旺盛的激情,敢于质疑,敢于求新。提高发现问题的敏感性。第二,学会探究,就要学会多角度地阅读,学会搜集资料、整理信息,根据掌握的信息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养成的思考习惯和分析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第三,学会探究,也就是要学会在探究中学会独立思考,并且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进而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专题七是“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讨论的问题包括: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什么;课堂教学实要不要有预先的设计;课堂教学如果需要预先设计,那么应该怎样进行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如何定位;应该怎样处理好实际的教学过程和预先设计的关系;怎样能让课堂教学最有效地发挥作用等。不管在何种教学理念、何种教学环境,不管是何种课型,课堂教学的设计,甚至是周密的设计,始终是必要的。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又不能完全拘泥于预先的设计,必须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随机应变,适时加以调节。教学设计,一方面取决于课程内容和教学进程,另一方面则是根据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教师不仅要在课前精心预设,还要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更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生成。而且,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既有学生的生成,还应当有教师自身的生成。这两方面的积极性都激发起来了,语文课就有了灵性,真正精彩的语文课也就呈现出来了。此外,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目标不应该受制于考试,一切教学行为都服从于应试是不合适的。
专题八是“选修课的开设和教学”。这是高中课改所遇到的一个带有很强的操作性的问题。本专题邀请已先行进入选修课开设的学校的老师,一起讨论高中语文课程中开设多少门选修课、开设哪一些选修课比较合适;在这些选修课中老师该怎样分工安排;确定了选修课“菜单”和任教老师之后,学校怎么组织学生选课;在排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该怎么解决;以及条件比较薄弱的学校怎么开设选修课,高中语文老师如何应对选修课的建设和教学,应该如何把握高中语文选修课和大学中文系的选修课的差别,如何把握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上的差别等问题。面对灵活多样的选修课设计和种类繁多的教材,要有一个统筹的考虑。既要依据学分的规定有限度地开设选修课,又应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提升为目的来
设置一些最基础的核心课程,还应尽可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丰富选修课的品种。在教师的安排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分工方式。在选修课开设过程中,学校、教师要尽可能地建立和完善教育管理制度、选课指导制度和选修课评价制度。条件比较薄弱的学校可以先重点开好几门核心课程,在此前提下再设法建设一两门有特色的选修课。还可以考虑当地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开设选修课。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教师发展的契机,要实现教师与课程的同步发展。中学的选修课承担着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不能无限度地高估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把学生当成已经完成语文学习基础任务的大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程度来决定内容的取舍,选用教学方法。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选修课可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但也不可忽视基础性要求。
专题九是“高中语文的评价和测试”。讨论的问题包括:教学评价具有什么样的功能,语文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评价与测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评价的基本手段有哪些,评价学生的语文水平应着眼于哪些方面,语文课程模块的评价与学分认定须注意把握哪些基本要求,近几年各地语文学业水平的评价与测试有些什么经验和值得讨论的问题等。语文教学评价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语文的检测,不能只看到分数和高考。分数可能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甄别性评价,高考升学是评价的选拔性功能。教学评价的含义要比这更丰富得多。作为一种诊断手段,它既是对学生的,也是对老师自己的。它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测试只是其中一种手段。不能光把眼光放在终结性评价上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形成性评价,或者叫过程性评价。评价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语文课程模块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用高考试题的基本形式来规范我们模块检测的试题。要关注在对教科书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这块模块应该达成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它和高考试题的材料类型可能是不一样的。不能把教育产生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于高考,更不能把教育的出路全部寄希望于高考改革。必须自己首先变起来去承担语文教学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专题十是“语文课程建设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讨论的问题包括:当前语文课程建设重点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新课程拟订的目标是不是太高;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老师需要多关注哪些问题;语文课程建设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语文新课程的建设中,教师面对的主要问题将是什么;教师该如何应对语文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怎样提升自己,加强专业化发展等。高中语文新课程提出的目标体现了“取法乎上”的指向,是一种理想的追求。这是我们所处的特殊的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使命,不实行跨越式的发展,我们国家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目标。对语文新课程不适应,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个关键问题。提高教师的素养是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工作。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学策略将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将发生转变。教师是 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 和引导者,教师应当是课程的 开发者和创造性的实施者,教师还应当是 课程改进过程中自觉的行动研究者。教师应该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进取,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包括 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教师专业情意的发展。要 注重学科素养的提高,鼓励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推进实践知识理论化、理论知识实践化;不断探索和实验,质疑看似 “没有问题 ”的问题;不断使日常工作问题化。
第五篇: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实施回顾与展望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实施回顾与展望 作者:黄晓标
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13年第06期
2008年9月,江西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高中新课程实验给我省高中学校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精神和顶层设计者的思路,高中物理教师认真进行课改实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回顾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物理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展望高中物理教学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