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朱德与抗日战争》体会
读《朱德与抗日战争》体会
党支部要开展读书月活动了,在长长的书目清单中,我选了《朱德与抗日战争》这本书。选择读这本数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看到“朱德”这个名字的时候,脑海中就清晰地浮现出当年学过的语文课文——朱德的扁担。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一直到几近步入社会,尽管岁月的年轮早已把我许多或珍贵或琐屑的回忆都轧死了,但我竟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回想到这篇文章,同时那篇文章的插图仿佛还在眼前,不得不说朱德在已经成为我童年记忆中的一个经典。
记住了朱德,并不是因为他是十大将军之首,也不是因为他出色的军事作战能力,而是因为他的笑容。或许你会觉得这是很无稽之谈的一件事——你什么时候见过朱德的笑容了?其实那个笑容是书本中那个插图的笑容。关于那篇《朱德的扁担》的课文的内容,倒是记不太清楚了。大体好像是是讲朱德是一个亲民,和蔼、平易近人的大将军。对于一个大人物,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正如他的那个笑容,是那样的真挚,发自内心的笑。
回到我看的那本《朱德与抗日战争》,书中的内容,大致也是讲朱德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如何奔波于各个分战场,如何正确地分析作战的形势,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后在他的领导下八路军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从太行山到延安,再到开发南泥湾,直到最后的抗战胜利,每一步,朱德同志,作为一个总司令,都能沉着冷静地分析局面,做好部署,为抗战胜利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的来说,对《朱德与抗日战争》这本书,我还是觉得挺不错的。不过并不是因为里面详细地讲解了每一次作战的细节,而是因为这本书的真实,有吸引我兴趣的内容。如果仅仅把这本书当做历史书得拓展阅读来看的话,那你除了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关于朱德领导的八路军的抗战历程之外,很少有其他的感悟。我认为这样的一种看书的方式是挺可惜的。当我艰辛地从图书馆的二楼中文阅览室中的军事类书目架中的倒数第三层书架中找到这本书时,稍显泛黄的封面仿佛在诉说着这本书几近被人遗忘的过去。当我打开书本的前几页时,出现的是朱德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地点的相片。不管是刚到达华北抗日前线时的他,还是在延安向准备南下的华南敌后的指战员讲话的他,都让人觉得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仿佛就是小时候一直陪你玩耍的大伯——反正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朱德同志虽然革命一生,功勋卓著,位高至极,但他谦虚谨慎,勤勤恳恳,朴实无华,忠厚仁慈。这样的一组相片中,唯一让我觉得发生变化的,就是他脸上的自信。刚到达华北战线,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尽管前路未知,但是还是从朱德同志挺拔的身子以及含唇而笑的自信感染了,他坚信,站在这个战场上的他,将为成为这帮入侵者侵略中国过程中的一块大绊脚石;望着满目疮痍的战场,他相信,不久这种情况就会改变,中国人将从新过上和平,安乐的日子。而最后的一张照片,是他在全军南下前发表讲话的情形。高举的手臂,坚毅的脸庞都告诉着读者,他已经准备好了,中国人已经准备好了,准备好迎接即将来临的胜利。因此,他振臂高呼,因此,他嘴角不禁轻轻上扬,这是苦苦坚持了八年的胜利,这是千千万万名中国同胞期待多年的胜利,如今,即将完成抗日伟业。这就是我们的朱德同志,一个平易近人,和蔼的总司令,自信满满地总司令。
除了这一组照片,我还特别关注朱德同志的每一次讲话。作为总司令,一场好的演讲,可以激发士气,为胜利打下基础。而朱德的每一次讲话,都是那样振奋人心,那样有激情。抗日战争之初。在卢沟桥事变之后的中国,全国人名诚惶诚恐之际,朱德同志慷慨陈词,写下了《实习对日抗战》一文,他的那句“不管敌人怎样残暴,怎样强悍,在抗战到底的进程里,最后的胜利终会是我们中华人民的,我们不但有着这样坚决的信念,民族解放的灯塔亦在这样照耀着我们走向最后的胜利。”是的,正是这样的一种信念,一直支撑着他顽强地抗日,一直支撑着这个民族的抗日之魂。而在最后抗战胜利之际,他在七大中作报告,“中国共产党人可以自豪地说,我们不愧为中华民族最好的子孙,因为我们做了中国人民所最希望的事业,而且我们将继续不屈不挠地做下去…”正是这种激情,这种自信,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
合上书本,朱德同志的笑容依然清晰,朴实无法。
第二篇:读《抗日战争史话》后感
读《抗日战争史话》后感
内容简介:
参考书目《抗日战争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 马仲廉编著 出版时间:1983年9月北京第一版,1983年9月北京第一次印刷。书中内容简介:本书主要介绍的是从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到抗日战争结束这一段曲折历史,其中包括国共之间的斗争。其中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一 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沦陷(战略防御阶段);二 错综复杂的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前期);三 太平洋战争中的中国战场(战略相持阶段后期);四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正文:
抗日战争胜利的第六十五个生日已经过了,虽然我们现在正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我们决不能忘了我们的今天来之不易,绝不能忘了在抗日战争中领导中国人民抗日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绝不能忘了那些为我们国家为我们的未来在抗日战争中流血牺牲的人们。我们要铭记那一段历史,时时刻刻告诉自己我们的今天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
在那个年代,我们的国家很穷,人民吃不饱穿不暖,也没有先进的武器,而且国共两党还在相互斗争打内战。在这
样艰苦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不顾国民党的反对与破坏毅然站起来了,领导全国人民起来抗日来保卫我们的家园。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是一个能经得起考验得党,是一个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得党。他经历了无数的的风雨:在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不断的制造与中国共产党的摩擦,甚至捕杀中国共产党员。“一九三九年四月,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指使秦起荣部,在博山袭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游击支队,残杀八路军团级干部以下四百余人。同年六月,国民党河北省保安司令张荫梧部袭击深县八路局的后方机关,惨杀八路军干部和战士四百余人。六月十二日,国民党第二十七集团派兵包围新四军湖南平江通讯处,惨杀该处人员及烈士家属多人。十一月,河南省确山县国民党和特务军队,围攻新四军八路军留守处,惨杀新四军伤员及干部家属二百余人……”(摘自《摘自抗日战争史话》第85页)其后国民党又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几乎将新四军赶尽杀绝。接着又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第三次围剿。中国共产党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始终同敌人进行英勇的斗争。
一个好的政党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用无数人的鲜血换来的。在抗日战争中,无数的中国共产党人不顾个人安危,舍小家顾大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一九三八年二月九日拂晓,日伪军一部突然袭击抗联
第五军露营地。三师八团一连连长李海峰等十六人把敌人阻击在一座小山下,激战一整一天,打退敌人五次冲击,消灭敌人七十余人。李海峰等十二人壮烈牺牲。“”……五军妇女团和女战士八人被敌围在乌斯浑河畔。敌人企图活捉他们,但八名女战士在指导员冷云的指挥下背水而战,子弹打光了,有的人负了伤,当地人扑来时,她们宁死不屈,手挽手跳入河中。”(以上摘自《抗日战争史话》第102页到103页)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他们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国之歌。让我们永远铭记他们吧!我们最可爱的人。
艰苦的磨难,压不垮中国人民,压不垮中国共产党;残暴的敌人,只能激发起中华民族誓死抗争的英雄气概。“风在喉,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振聋发聩的吼声,伴随着黄河的滔滔水声,流传至今。这是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誓言,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宣言,是抗战精神生动、有力的诠释和展现。
1945年8月15日,一个令中国人民欢欣鼓舞、倍感自豪的日子:日本无条件投降。
经过中华儿女的英勇斗争,无数人的流血牺牲,我们终于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是近代10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
在这场与日本侵略者展开的拼死搏斗中,中国人民表现出巨大的民族觉醒,战前的民族团结,万众一心,前仆后继,彻底打败了侵略者。
历史充分说明,中国人民之所以创造了弱国战强国的伟大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正义,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是他们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他们浴血奋战于抗战的最前线,是他们……没有他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终于达到了他的目的,终于将侵略者赶出了中国,终于让中国人民自主了,中国人民终于不再受他人欺负啦!终于能够过上自己的好日子啦!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间六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自己的家了,吃不愁了,穿也不愁了,家里有了电视,安了电话,有的甚至装了电脑,买了自己的私家车……现在的日子跟以前比起来真是幸福了几百倍。但我们不能只想着现在的幸福生活,而忘记了那些为我们流血牺牲的人们,忘记曾经领导中国人民抗日的中国共产党,忘记了那些革命前辈英勇抗战的革命精神。我们要时刻谨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我们要不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以防外敌。
回忆历史,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可以让我们时刻保持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状态。今天,我们能够坐在明亮的教室
里专心致志的学习,都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学好科学知识,努力建设我们的国家,使它更加强大更富有。
以史为鉴,毋忘国耻。“起来,不愿当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当威武雄壮的国歌奏响时,你都听到了民族的呼喊,祖国的召唤,战士的怒吼吗?60多年前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但高亢的旋律依然激起我们奋斗的豪情;60多年前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虽已完成,但中国人民的抗战爱国精神依然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低首冥思,我不知该以什么形式来纪念抗战胜利,因为每一次的回忆和查找资料都是一次伤口的撕扯。我无法控制内心的汹涌,当看到那一幅幅记录着日军兽行的图片时,无尽的悲伤和愤慨向我涌来,如野兽般将我吞噬干净。
让我们铭记历史,铭记中国共产党,铭记那些为我们牺牲的人们;让我们继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我们的明天奋斗吧。
第三篇:读《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感
读《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感
在抗日战争之前,中国一直没有一个进行民族解放战争的外部联盟。1840年自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后,其他列强接踵而至,中国迅速形成了被若干资本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而当时的中国则顺其自然的形成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局面。尽管那时的各帝国主义国家在利益上存在着分歧,但仍不可能让中国摆脱接踵而至的悲惨命运。在当时的中国,不懂也不善于争取同盟者。不过,列强在那时的矛盾还没有尖锐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因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尚没有瓜分完毕,而且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还不具有将其他列强排除出中国的实力。所以,在三国干涉还辽后,很快掀起帝国主义共同瓜分中国的狂潮。然而,中国在20世纪初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在当时的民主与法西斯尖锐对立的情况下,为遏制日本独霸中国和远东乃至世界的野心,在这种综合的形势下,与英、美、苏联合对抗法西斯的国际条件也就随之成熟。
而在抗战前得中国,随着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广泛开展,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结束了清的封建统治,同时也开拓了中国的民主新篇章。20世纪30年代国内出现了三大变化:一是中国人民经过民族解放运动的挫折和锻炼,民族意识空前觉醒,反抗精神日益强烈,表现出一种与民族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二是有了历史的进步因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因而使抗日战争能够“在这种进步的基础上得到了持久战和最后胜利的可能性”。三是国民政府是一个抗战政府。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后期指出:“中国近百年来一切斗争都遭
到了失败或挫折,而这是因为缺乏国际的和国内的若干必要条件,那末,这一次就不同了,比较以往历次,一切必要的条件都具备了。”这就决定了中国必然要与日本展开一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通过抗日战争,中国国际地位得到了怎样的变化呢?具体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一、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为世界反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战后直接参与了联合国的创建过程。创建联合国的思想源于《大西洋宪章》。宪章声明在消灭纳粹暴政后重建世界和平,在世界上建立一个“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这实际上提出了联合国思想的雏形。中国对《大西洋宪章》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积极支持,这等于间接地加入这一宪章。1942年1月1日,中国与美、英、苏等26个国家一起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与盟国结成广泛的反西斯统一战线,从而奠定了联合国的组织基础。1943年10月,中国又与美、英、苏三大国一起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签署莫斯科等宣言,表明中国大国地位由此开始确立。后在1943年11月中、美、英开罗会议上,罗斯福明确表示中国应以平等与四强之一的地位参加四强组织的机构以及各项决策,并与蒋介石协商了有关战后重大国际问题。开罗会议是对中国大国地位的进一步认可,并初步确定了中国在后来联合国安理会中常任理事国的地位。1944年10月中国被邀请参加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就中国在创建联合国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来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参与决策;组织协调;小国代言人。中国正是在经过了这一
系列创建联合国的主要过程,并做出了重大贡献,才最终以四强之一和主要创始国的资格走向旧金山,走向联合国制宪大会的神圣殿堂。中国在创建联合国过程中所起到的这些重要作用,有力地奠定了它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大国地位。
二、中国在美国面前地位的提升。在抗战中,为加强中国这个“第一线”,罗斯福采取了两项重大举措:经济上援助中国和政治上提高中国的大国地位。“在欧洲战场上,由于俄国的地理位置和人力资源的条件,她在对付德国时处于最有利的地位;在太平洋,中国对日本的关系与此相似。我们的基本政策应是向俄国和中国的人力提供必要的装备,使他们能够战斗。”在美国人眼里,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不仅可以遏制日本侵略,而且还可以遏制德国侵略。这说明美国已从战略角度考虑对中国的援助问题。
可以用列宁的观点来审视抗战期间中国国际地位问题,即“真理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虽然中国国际地位在此间有了提高,但程度很有限。但相对于以前来说,平等新约打破了这种束缚,应当说是国际地位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看到,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与国际地位的有限提高,非实质性的平等与独立。既然平等与独立尚未真正取得,因此大国地位必然带有虚幻性。这就是国际地位的争取还是给予问题。只有通过自己努力争取到的地位才是实实在在的地位,中英、中美不平等条约的废除即是中国人民努力争取的结果,是通过牺牲千百万人民生命所换取的。但那时我们国家还没有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地位,还不具备与大国地位相称的实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充分肯定自己努力争取已取得的成效,又不能忽略这一点。
毛泽东对抗战时期中国国际位问题这样说:“中国人民欢迎许多外国政府宣布废除对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并和中国订立平等新约的措施。但是,我们认为平等条约的订立,并不就表示中国在实际上已经取得真正的平等地位。这种实际上的真正的平等地位,决不能单靠外国政府的给予,主要地应靠中国人民自己努力争取,而努力之道就是把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建设成为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否则便只会有形式上的独立、平等,在实际上是不会有的。就是说,依据国民党政府的现行政策,决不会使中国获得真正的独立和平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艰苦努力,推翻了三座大山,最后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并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日益繁荣富强,国际威望不断提高。这时,中国才作为一个伟大的国家而屹立于世界东方,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第四篇:抗日战争与民族精神
《抗日战争与民族精神》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抗日战争与民主精神》这本书。这本书以弘扬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主。
第一部分写了民族危难,主要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第二部分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为重,在领导和组织全民抗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写了全民抗战,主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反对外敌入侵进行全民抗战中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第四部分写了爱我中华,继承传统,为振兴中环而努力奋斗。
这本书让我们不忘历史、牢记革命传统、珍惜美好生活,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初中作文读《抗日战争》有感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初中作文大全:读《抗
日战争》有感
通过阅读《抗日战争》这篇文章,我知道沦陷区就有26个省,500余县市,面积有600余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从 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我还看到了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场。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们。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健儿到处逞英豪;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使骄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在《抗日战争》这本书中,我了解了许多着名的英雄人物,如:左权、杨靖宇、张自忠……他们有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视死如归,保家卫国,是战斗模范,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美好。可你,是否想过,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这可是战士用自己滚烫的鲜血换来的。这个代价太大了!在《抗日战争》中,我了解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作为一名中国学生,建设祖国,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战士们就是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将来振兴中华!革命战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