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琅琅的读书声走进高三语文复习课堂

时间:2019-05-13 14:2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琅琅的读书声走进高三语文复习课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琅琅的读书声走进高三语文复习课堂》。

第一篇:让琅琅的读书声走进高三语文复习课堂

论文

高三语文复习与琅琅读书声

靖西中学语文组梁颖

[内容摘要]:朗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增强至关重要,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三语文复习课堂空气沉闷,琅琅读书声与之绝缘。我们应认识朗读的重要性,寻找各种朗读机会,加强朗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朗读兴趣,让琅琅读书声走进高三语文复习课堂。

关键词:高三语文复习课朗读

一提起高三,我们的眼前便会出现一幅幅这样的画面:一间间显得拥挤的教室里,一张张被各种复习资料堆积得如同高山的课桌后,坐着一个个灰头灰脑的高三学子;课堂气氛沉闷,学子们埋头题海,憔悴的脸,沉重的头深深埋在书山中。对于很多高三教师和学生来说,琅琅书声应该属于低年级教室,高三了还将时间花在朗读上,那简直是一种奢侈,甚至是一种浪费。短短的40分钟,考试、讲评、练习还来不及,哪来时间朗读?传授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哪用得上朗读?没有了新课文,又拿什么来朗读?而且很多人认为,朗读不会给高考带来立竿见影之效,晨读时间还不如多背几个英语单词,多抓综合科目的背诵记忆, 课余时间不如多做几道题目见效大。语文教学的朗读,曾一度被人们忽视,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朗读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但那也可能仅限于低年级,在“应试教育” 怪圈的支配下,许多语文教师在高三语文复习课上,注重讲解分析,轻视朗读,把朗读视作可有可无的东西,将时间挤压再挤压,只为做题再做题。殊不知,朗读对于高三复习,同样重要。

一、认识朗读的重要性

高三语文课上,我们会无数次提到“语感”一词,“语感”从何而来?主要从朗读训练中获得。众所周知,汉语的的词法、句法变化规律比较复杂,光靠学习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来把握这些规律是 1

比较困难的。而朗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大声朗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受到比默看更强烈的刺激,并通过反复诵读,使语言的词语要素、句式、情味、气势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感受到语言的丰富性、连续性,逐渐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有了语感,才能在听说读写中辨别出语言文字使用的正误与优劣。而不重视朗读的结果,便是学生语感差,不会读,不会写,而反过来这种状况又会导致学生不想朗读,甚至害怕朗读,形成恶性循环。到了高三,经过低年级的语文各项训练,学生也许形成了初步的语感,但这种语感不很明确,学生也可能不自知。经过高三复习课上理性的分析,并通过朗读加强,学生的语感会得到强化,这比单纯的传授解题技巧更有效。

在高三阶段,大声朗读在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人际交往的信心,培养健康人格心理等方面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对于一个语文老师,能够让学生读好书,让学生喜欢读书,那就是他最大的成功,”高三学生,生活、学习本来就紧张,各种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惜时如金,走路如风,没有时间聊天、谈心,于是造成心里压抑,甚至自闭自卑。而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可以使他们将心中的抑郁苦闷释放出来,调节课堂沉闷的气氛,而且可以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同时朗读过程中的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增强学习和人际交往的信心。

二、寻找一切朗读机会

已往的高三语文复习课,我只知学习别人的经验,精讲多练。但我发现,时间长了,学生累了、疲了,他们无精打采,课堂上死气沉沉。近一年,我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于是积极引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我发现,只要有心,高三语文复习课堂上朗读的机会很多,可朗读的内容也很多;而且,尽管少做了两道复习题,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提高,可能要比多做两道题有用得多。

1.抓好晨读

有研究表明,早晨是人一天中记忆力最强的时候,因此我充分利用晨读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加强识记积累。分阶段布置学生朗读背诵的内容,如1——5册要求背诵默写的名句名篇、文言散文、精美散文;指导大声朗读复习资料上的“多音多义字”、“易混形声字”、“易读错的成语”等,通过大声读,学生读音的错误会暴露出来,老师和同学,就能帮助他纠正错误。而且大声读,可以强化记忆效果,加强积累,特别是2005届湖南卷,将背诵识记名句名篇的分值提高6分,这6分可是相对易得又值钱的分。

2、用好课前五分钟

高三复习课,老师指导,学生练习、考试,再老师订正、评析几乎占据了绝大部分课堂,于是,课堂上要么是老师滔滔不绝,要么是学生埋头苦做,而且往往一上课,师生就仿佛进入了临战状态,气氛很是压抑。为了改变这种气氛,我特意从《时文精粹》、《意林》、《读者》等杂志上选取短小精美的散文,如《改变命运的“A”计划》、《理想的高度》、《一生干好一件事》等,或自己或请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读给学生听,抑或印发给全体学生让他们齐声朗读,感受美文的熏陶,然后稍作分析点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还积累了一些作文素材。

3、将朗读用到复习课的各个环节中

指导诗歌鉴赏,我们必然会接触到大量的古典诗词,这可是绝好的朗读材料。大凡诗歌,都讲究押韵,富有节奏,具有声韵和谐的音乐美,韵味无穷。要体会到诗歌的美,必须反复诵读,这样,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这种享受,是默读所体味不到的。因此,在指导诗歌鉴赏时,所提供的诗歌材料,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读,反复朗读,领会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从整体上形成初步的感知,激发情感,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文学作品材料,模拟试卷中的精彩时文也是好的朗读材料,可以让学生齐声读或分组读,声情并茂地读,抑扬顿挫地读,读中思,思中读,并且安排学生潜心揣摩要点——内容、思想、思路、语言等,在读书思索中加强体味,是可以极大的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激情人生》、《菜花》、,《说荷》、《报秋》、《梧桐

树》等等,这些散文虽篇幅略长,但学生朗读起来,兴味盎然,充满激情。

写作课上,我们也可以常常朗读,朗读范文,使学生受到启发,开拓思路。学生的习作,老师千改万改,学生不一定认真看,很难收到什么效果,选几篇让其自己读,或请其他同学读,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写作、修改文章的兴趣。指导病句辨析与修改时,有些语病比较隐晦的句子,学生一时难以辨析,也可以让学生朗读这些语句(多半是轻声朗读),通过朗读,能发现默读中不易发现的问题。

三、加强朗读方法指导

学生中,能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朗读的学生为数不多,而大多数怕开口,怕读错,怕方言影响,怕结巴,怕同学笑话。因此,可以在语文复习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如在讲“识记现代汉语语音”时候,我特花点时间对学生加强普通话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方言的干扰,读准字音、音调。在指导文段的朗读时,授之以节奏、情感、重音、押韵等诵读知识。晨读时间要求学生激情朗读,表情朗读;语文课堂上,精美时文让学生用心品读。通过指导、帮助,大部分学生朗读文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晨读时书声朗朗,复习课上也常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参考书目:

1、《诗歌教学从读开始》《语文教学之友》2003、62、《谈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思想指导下的高考语文总复习》

《语文教学之友》2003、123、《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之盲点》《语文教学之友》2004、44、《朗读,语文教学的真谛》《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11

第二篇:让琅琅的读书声使课堂充满活力

让琅琅的读书声使课堂充满活力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 要】 :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因此,在阅读目标中强调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是提高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打开小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关键词】 : 提高 农村 小学生 语文 阅读能力 【正 文】 :

教育家们发现,儿童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让学生变聪明,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阅读、阅读、再阅读。”可以说,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

语言知识需要日复一日的点滴积累。只有当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学生才会从容地坐在书本面前,细细地品读,深入地思考。因此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将从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之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先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能如花香引来蜜蜂一样。那如何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呢?

1、课内引趣。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不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家庭对他们的引导和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要立足课内,带动课外。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小学语文教材为指导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种有利的因素。我们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学校开设了读报课,我经常以读报课读报为切入口,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读报是一项花费少、受益大、教育意义深的课外阅读活动。根据要求,学生多数已订阅一报一刊,如《中国儿童报》、《中国少年报》、《拼音报》、《小学生学习报》、《未来作家报》等,这些报刊版面新颖,内容丰富,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和时效性,学生可从报中获取大量的社会知识和各种信息,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积极的阅读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

2、故事引趣。小学生最爱听有趣动人的故事。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期 待大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欲知后事,请自读全文。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引导他们去阅读相关的书籍。

3、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4、开展读书活动。当学生有了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之后,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了。例:①阅读欣赏课,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某一片段自悟、欣赏,与同学交流;②阅读表演课,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选择感兴趣的寓言、童话,结合学生的阅读理解,把故事用表演形式表达出来。这样的读书活动是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孩子喜欢的一种形式。

二、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使之会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又比如,我们学习了《我和企鹅》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 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5、教师要将读书方法渗透在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去阅读,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

(1)读前提出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写进教案,并设计出实施步骤和方法等;

(2)读中相机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或文中的重点、难点给予适当的点拨、启发等,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读懂课文。

(3)读后归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读完某段或某篇后,应引导学生回想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读书方法。如引导学生说出一句话、一段话是如何读懂的,段落是怎样划分的,段意是如何概括的,中心思想是如何归纳的等等,并鼓励学生把学到的这些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逐渐形成独立阅读能力。一种阅读方法的习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熟练,最终形成能力。

三、推荐好课外读物,使之有选择地读。

小学生鉴别能力、免疫能力较差,而课外读物又是良莠并存,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内容健康、体裁多样、语言生动活泼、深浅适度的读物。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选择读物要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相关。对小学生来说,最好结合教材,指导选择课外读物。比如结合夏明翰、江姐等英雄人物的课文,推荐阅读有关革命回忆录、故事和革命题材小说《红岩》等;结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赤壁之战》等课文就推荐阅读有关的历史故事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又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可指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选》《世界优秀童话故事》等,学了《王献之练字》就可指导学生看《中国古代勤学故事》丛书等。

2、选择读物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

3、推荐的书籍思想内容要正确健康,符合教育方针和时代的需要。

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要让学生坚持阅读。

完善阅读能力的评价机制。学校要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要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

1、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课本剧比赛”、“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 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2、密切配合使学生坚持读书。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远方,我们老师和家长带学生到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他们到达。如果我们想把学生教育好,让他们能学到真正的学问,而且学得比我们强,我想首先我们需要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帮助他们从学习热爱读书和怎样读书开始。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著《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6

(2)叶圣陶著 刘国正编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5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作者:郑冰、男、47岁、荆门市掇刀区麻城小学高级教师。

邮政编码:448126 电话:***

邮箱:1659586951@qq.com

第三篇:吕丽华的论文《让琅琅读书声走进语文课堂》

让朗朗读书声走进语文课堂

北团中学

吕丽华

新课标崇尚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反对教师替代的繁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这就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用好朗读这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建议里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强调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使得朗读的意义和作用充分显现,被作为语文教改和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语文教法的精髓。专家也说:“语文教学,若不进行朗读示范和练习,也不算完整的语文教学”。事实证明,注重朗读教学这个古人沿用千载的传统教法,不可摒弃。当今的语文教改,对其更应继续发扬。由此可见,“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要在语文学习中“读进去”和“读出来”下功夫。让朗朗读书声走进语文课堂。

一、读进去——与原汁原味的文本进行对话。

在语文课堂,教师用于讲课的时间很多,而学生用来读书的时间却很少。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鼓掌示意让学生停下,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朗读成为教学中的一种点缀。正因为如此,在语文课堂更应该“读进去”。

(一)自由读

朗读是具有主观性和个人感情色彩的,学生也成为朗读的主体。自由读,可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禄蠹的个性化。《背影》是篇文质兼美,饱含深情的文章。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大家提出了一些难以把握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爸,你走吧”这句该怎么读,应读出怎样的感情?我组织学生再读文章和讨论:一个学生说,应读出“留恋”,因为父子马上要分离;一个学生说,应该读出“无奈”,因为家中光景惨淡,尽是心酸;一个学生说,应读出“关切”,因为父子情深。看来这个问题大家很感兴趣。我说:“同学们赞同以上观点吗?我请大家再读读。”有一个学生的回答至今让我铭记于心。他说,在文中写到“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了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留下来了”,流眼泪的原因在于,为自己刚才的想法而深深自责。所以,“爸爸,你走吧”这句在感情上有承上启下之效,应读“厌烦”的感情,他的分析太透彻了,我们给予了他长时间的掌声。显然,没有学生自己的朗读,任何精妙的讲解都是笨拙的。我想,通过“以读代教”的处理,大部分学生应当会比教师繁琐分析学得更好,这就是“美文不能教,只能读”。

(二)范读

朗读教学是师生参与的双向活动。范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突破朗读难点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可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有感染力的语言氛围。《安塞腰鼓》此篇课文,气势恢宏,节奏明快,语句铿锵。“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此时,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安塞腰鼓豪放和火热,感受到安塞腰鼓震撼人心的力量。那么,无需赘述,文章的思想感情即已掌握。

(三)品读

佳作中有许多动人的旋律,这种感受必须通过吟诵方为学生所接受。可事实操作起来却不尽如人意:常见教师在分析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常听见教师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得重些”。其实,这种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叶圣陶也说过:“朗读要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感情,美读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要与作者心灵相通”。如在教《海燕》时,特别注重让学生品读这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文章。“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教师完全可从学生那投入的品读中,感受出风猖狂的气焰和海燕藐视一切的反动势力的精神面貌!由此我们体会到品读的重要性。

当然,朗读的形式多样,要合理恰当地运用。“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语文教学 中,朗读的效果决不可低估。

二、读出来——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朗读,不仅是照本读,还是要求对作品内容的正确表达,还意味着对作品进行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对文本要读出理解,读出精彩,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是“潜心会文本”(叶圣陶)不二法门。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读出来”。

(一)在“读出来”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和思维的统一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完成,朗读教学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学生在整个朗读的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运用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把学生带进作品所描绘的能闻其听其音,感其意的独特世界丽。正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情缘景动,景缘情生”。实践证明,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形象思维的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在教育教学常运用朗读这一法宝,的确受益匪浅,并屡屡发现:我所教的学生中,凡朗读能力强者,其思维活跃,阅读表达能力也高。总之,在实际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效的朗读,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在“读出来”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语感是对规范语言的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现行语文教材中文章绝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有了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和感情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才能声情并茂第朗读文章。在此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为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寒士尽欢颜”而感动,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奋发,也为李煜的“一江春水”似的愁绪而落泪。不管是落魄的“天涯沦落人”,还是意气风发的“风流人物”,都可以通过朗读到达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

(三)在“读出来”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朗读是一门艺术。同是一篇文章干巴巴的照本宣科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而好的朗读,学生会由衷的发出赞叹:“真美”!这“美”指的是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还有,语文教材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都对学生产生一种震撼,发掘了知识瑰宝,叩击了心灵。陶冶了情操。那么,只要用心去体会和感悟,久而久之,文学修养自然会得到提高的。

以上便是我从教多年对朗读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当然,教无定法,朗读教学会因人而异的,但让学生情真意切地开口读,让琅琅读书声走进语文课堂,应当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师乐于看到的“美事”!“把学文和立人结合起来,体现整体的、全面的人的发展思想,让语文真正成为学生思想的家园、精神的居所”,这就是对“素养”最好的诠释!琅琅书声,伴着莘莘学子,伴着我们,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叶圣陶教育文集》

3《中学语文教学全书▪语文卷》

4《福建教育》

5《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教育部

人民教育出版社

叶圣陶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第四篇:让琅琅的读书声成为古诗词诵读的主旋律

让琅琅的读书声成为古诗词诵读的主旋律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理念

一、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被贬江西农村时所作。这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佳作语言质朴、平实。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这首词作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采用纯粹的白描手法,寥寥几笔,便勾勒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作者能把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茅檐、小溪、青草等组合在一个画面里,给人一种格外清新、恬静的感觉。在写人方面,作者能维妙维肖地刻画出这一家五口不同的外貌、神态,妙趣横生。真实地再现了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充满诗情画意的农村生活,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设计理念:

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能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诵读经典诗文,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价格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经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这对于提高小学生文化修养与道德修养、提高儿童的品质养成及爱国情操有重要的意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古诗词教学最重要的语言训练方式。学习这篇课文,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领悟文章的内涵,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理解、赏析,使他们有所感悟、思考,并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陶冶。

下面就《清平乐 村居》教学,谈谈如何以诵读为中心组织古诗词教学。

一、确保“诵读”的时间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40分钟时间内,要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朗读古诗词。

其一,精讲多读。教师的“讲” 要为学生指导方法、指点迷津,为学生的阅读服务,尽量少讲、精讲,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

其二,以诵读代讲解。这首词语言浅显、易懂,对于学生一读就懂的文字,比如“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些诗句,在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去感受儿子们各自的神态和动作,去感受大儿子、二儿子的勤劳、孝顺,和小儿子的顽皮、可爱。

二、落实诵读的任务

学生的诵读要有明确的任务,有了既定的读书目标,就能有效的提高阅读效率。根据《清平乐村居》的特点,本课教学我按照不同的层次,安排了六次诵读活动,分别是:

1、初读:任务是把全词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特别注重指导学生读好“翁媪、卧剥、莲蓬”等字音。

2、再读:任务是读好全词的节奏和韵律。教师先范读,再让学生听课文录音,让学生形象地感悟词的节奏;然后让学生自由练读,最后指名朗读。教学过程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扶到放,让学生在感悟、实践中把握全词的节奏和韵律。

3、三读:任务是读出想象。

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程。诗词的意境,要靠想像去领悟;诗词所蕴含的真善美,也要靠想象去体会。没有了想象,就无法理解诗词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通过朗读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再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

4、四读:任务是读出自己的感悟。

古诗词诵读的最高境界是“披文而入情”,做到入情入境。在学生读好节奏、读出韵律、读懂意思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情境,让他们“移情入境”,获得情感体验。

诗歌的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更进一步理解词意。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挤和打击,被迫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作。在他词中,这一家五口的生活其乐融融,十分幸福、美满。表面上看,辛弃疾好像对这种生活十分满意,陶醉在这安逸、舒适、平静的农村生活中。但是作为一生都立志报国,渴望能赶走金人,收复失地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怎么会甘心隐居农村,在碌碌无为中了此残生。他的内心多么渴望收复失地,让普天之下的老百姓,特别是北方的老百姓也能过上这般幸福的生活呀!了解了诗词的创作背景,就能体会到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

其次要引导学生品读入境。《清平乐 村居》中的“醉”字,是这首词的“文眼”。为了让学生理解“醉”字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谁被乡村宁静祥和的生活陶醉了?”学生通过认真品读理解,感悟到陶醉在这安逸、幸福、祥和的农村生活中的不仅仅是翁媪,还有作者,进一步体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此时,再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把词人的内心读出来,与词人产生共鸣。做到词与情,情与境水乳交融,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教学中,笔者牢牢抓住“醉”这个词眼,通过品味,通过诵读,学生体会和感悟到翁媪在“醉”,作者在“醉”,体验到自己也在“醉”——“醉”在宁静和谐的乡村,“醉”在富有韵味的古诗词意境里。

5、五读:任务是背诵。

诵读包括朗读和背诵。背诵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有利于促进学生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价格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经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这对于提高小学生文化修养与道德修养、提高儿童的品质养成及爱国情操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古诗词教学要加强背诵。

三、选好“读”的方式。

古诗词教学要让课堂充溢朗朗的读书声。在教学中,我采用的读书方法有:范读、领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引读,合作读等。并能根据教学时需要考虑采取哪种读的方式,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我根据课文特点、在不同教学阶段,选用不同的诵读方式。比如,先让学生自由读;接着范读、听录音读,自由练习读,读出词的韵律,在要求读出感悟阶段,采用的是品读,个别读和引读;最后环节采用的是学生展示诵读和背诵。总之,诵读的方式要考虑文本的特点并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的。

小学生从小诵读古典诗词,可以充分的吸纳和储备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对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了解我国古代文化,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等都起到巨大的作用。“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授人以渔”,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古诗词活动的开展,形成农村小学重视课外古诗词阅读的良好局面。

第五篇:让阅读走进课堂

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

很多人都认为只有语文或者英语文科类的科目才有阅读,其实不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的改革,发现数学课堂也越来越离不开阅读。数学向来被认为是一门语言和工具,只不过这种语言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语言有所不同,它具有很强的严密性与逻辑性。那么既然数学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学习就离不开阅读,就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去理解它。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一类学生,他们的计算能力很强,可是一旦涉及到应用题就不知道从何下手,甚至有的学生连题目的意思都没有看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会有很多种,可是通过分析不难发现阅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阅读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学生的要求已经有了很多的变化,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计算,应用题也越来越涉及到当今的一些热点,如果学生平时不注意这方面知识的积累,不关注这些,那么遇到相关题目就很难去把握题目的意思就会出现不知所云的现象。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后,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要求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课后练的以识记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提升了数学阅读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数学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以及问题的解决只有在数学阅读之后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数学意识,它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是数学学习的先导和深化。为了配合新教改,改进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所以,我认为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阅读。

二、当今中学的阅读现状

通过大量的调查可以发现学生花在阅读上的时间非常少。平常上课只有四十分钟,在这四十分钟里大多数都是听教师,自己阅读的很少。而中学数学语言高度简练,术语多,逻辑性强,概括程度高,既有定性描述,又有定量刻化,因此,它的阅读就必须要反复推敲,仔细分析,才能弄清内容的含义,才能发现一些隐藏的有用信息,如果学生只是听老师单纯的讲解,久而久之就会造成知识的浮现,时间长了也较容易遗忘,通过自己的阅读去理解才能对知识把握的比较好,才能更好的应用。其次,学生对数学的阅读没有一个科学的指导,在平时的作业与考试中会经常会有一些学生是因为题目看错或没有看懂而失分,从这里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在审题上都存在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阅读训练,不善阅读,或对阅读不重视,造成学生对数学理解、数学感悟和数学发现能力低下。另一个调查问题也揭示了同样的问题:即数学问题不会做,去问老师,老师也没有直接讲,却反问题意,已知什么,所求什么,已知和所求之间有什么联系,或进一步将已知所求强调一下,就会有很多学生恍然大悟。可见学生审题根本不清。

三、阅读的策略

数学与语文一样,它的阅读同样不可忽视,那么究竟如何提高数学的阅读品质呢?

(一)重视数学教学课本的阅读

初中阶段的阅读是离不开课本的,课本是一切的基础。学生必须理解课本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数学符号,每一个公式,图表的含义。通常我们教师都会让学生预习第二天的课,但很少有人会去认真的检验学生到底有没有完成预习的任务,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课本的生疏,理解能力越来越差,当碰到具体问题时也不能及时的从题目中得出已知的信息,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会出现厌学的现象。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课本的阅读,在上课的过程中拿出一些时间安排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本,教师可以根据这一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阅读课本时要重点培养学生对课本的概念,图形的理解,对一些定理公式的推导方法能够熟练掌握。还有对例题的阅读,自己可以根据阅读的情况先自己解题,看能否用自己所自学到的知识解答出题目。如不能,可以通过课本的正确的解题思路找出原因,找出在阅读上还存在哪些不足,需要怎样的改进。

(二)重视笔记

我们都知道学生通常都会有一本厚厚的语文与英语笔记,满满的写了很多重要的知识点。但很少有学生主动去记有关数学的内容。大多数教师也不强迫学生去做这样的笔记。那么数学需不需要笔记呢?我认为是需要的笔记是对付遗忘的有力武器,是积累认知经验,提高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一般数学笔记有两种形式:一是我们常见的对于课堂上教师所讲的知识所做的记录,这种方式可以很好的积累知识,并且对所学的知识能够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而且方便以后的复习。还有一种就是我们所说的习题集,我们可以把平常我们碰到的难题,做错的题集中到一个本子上,这样在以后的复习中不仅有针对性,也节约了学生的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重视数学读物

数学阅读不能局限在课堂的四十分钟内,它也要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的课外时间。一部好的课外读物往往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历史上许多数学家都曾在青少年时代受到一些优秀数学书籍的重要影响,不仅从中得到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的熏陶,而且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向学生提供好的课外读物,并帮助和鼓励他们积极地阅读,可以使他们开阔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独立获取知的能力。

(四)重视学生的心得体会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同,那么对一些问题的感受也就不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共同阅读,通过引导学生共同阅读、交流阅读心得、分工动手操作、讨论,让学生尽情地自我表现,发挥潜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思维的检索频率,使思维异常的活跃,启迪学生创新的灵感,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正确引导鼓励他们勇于合作交流,为他们创作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的平台。这样的一种方式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增加了他们对知识的积累,同时也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为以后的学习创作了一个很好的氛围。

三、数学阅读的意义

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传统的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指导相结合,而有效地个别学习指导的关键就是教会学生阅读。研究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学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强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即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将在整个中学数学教学中形成一种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目的的教学风气,同时有利于转变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拓展教师的视野及知识结构。

总之,阅读是思考、是理解、是收获、是人生必然的经历,数学阅读能力是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活动共通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其数学能力的培养。只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阅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给学生的阅读情况多做一些了解,多做一些指导,他们的阅读能力应该会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解题能力与数学兴趣。

参考文献:

吴静 数学也需要阅读 冯国良 中学数学阅读教学之我见 温晓亮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王道生

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思考

下载让琅琅的读书声走进高三语文复习课堂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琅琅的读书声走进高三语文复习课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陶艺走进课堂范文

    《让陶艺走进课堂》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 我校开展陶艺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走进自然,体验创造的成功感;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地......

    让赏识走进课堂(模版)

    让赏识走进课堂 吴联信 今天我觉得非常的荣幸,因为能有这样一个与大家学习、交流的机会,共同分享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希望通过这样的一次交流,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能有所收......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 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

    让爱走进课堂

    让爱走进课堂 古浪县裴家营中心小学 王珍福 人们常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而我看来,这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爱。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时刻以爱来贯穿我们的......

    让多媒体走进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2013

    让多媒体走进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湖北利川都亭二小 张雪英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

    让幽默走进课堂 Word 文档

    让幽默走进课堂 宣威市海岱镇羊场完小何永平 一位教师夹着课本兴冲冲地去上课,到了教室门口发现门关着,他用力推了一下,没推开。大约等了半分钟,上课铃响了,还是没人开门。此情......

    让剪纸艺术走进课堂

    让剪纸艺术走进课堂 让剪纸艺术走进课堂 江苏省扬州大学教科院附属杨庙小学许燕 【摘要】剪纸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剪纸艺术引进小学美术课堂,合理有效地开展剪纸教学,让学......

    让游戏走进音乐课堂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得到了全面落实,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成为了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阐述了运用游戏进行音乐教学的方法,并总结了在音乐课堂中运用游戏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