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园理论版

时间:2019-05-13 14:39: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校园理论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校园理论版》。

第一篇:新校园理论版

《新校园》理论版

(上旬刊)

(ISSN 1672-7711CN 37-1458/C)

征 稿 启 事

《新校园》理论版(上旬刊)是山东出版集团主办,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山东省课程资源教学中心协办,新校园杂志社出版,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教育教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每月25日出版,国内邮发代号24-188。本刊以“贴近教师,关注教研,牵手校长,扎根校园”为办刊方针,倾力打造集“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博学性、指导性”于一体的一流刊物,搭建起全国教育工作者之间学术交流、理论探讨、经验传播、成就展示、动态报道的教育类期刊平台。

一、服务对象: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各级从事教育理论、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各大中专院校教师及其他从职人员;各中小学、幼教、特教等一线教师及行政、后勤管理人员;在读本科生、研究生。

二、本刊栏目:

本刊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三版块,下设有卷首语、科研探索、院校建设、学科教学、职教发展、素质教育、教学实践、幼教园地、特殊教育等多个栏目。

三、征稿要求

1.论文格式:题目、作者、单位及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题目不超过20字,摘要不超过100字,关键词3-5个。

2.学术论文每篇不超过4000字,动态报道、观点评述等文章不超过3000字。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字准确,并应为能公开发表的数据,注意保守国家机密。

3.来稿要用word软件编排,并于文末详细注明作者姓名、出生年月、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及电子信箱。

4.来稿务必署作者真实姓名,请勿一稿多投。未采用的稿件本刊一律不予退稿,烦请作者自留底稿。来稿一经录用,赠送当期本刊一册,并根据作者要求颁发论文获奖证书。凡投稿一个月内未见本刊稿件处理意见者,可自行处理。

5.不得抄袭或篡改他人作品,引用他人文章不能超过全文的30%。对于侵犯他人的版权或其他权益的文字、图片等,本刊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作者自负。

四、版权声明

1.凡向本刊投稿者,稿件一经采用,一律视为本刊拥有稿件的图书版、电子版和网络版的使用权,且编辑部对稿件拥有修改权。作者如有特殊要求,请在稿件附言中注明。

2.本刊为中国期刊网、龙源期刊网、教育阅读网、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

收录期刊。

第二篇:《城市设计新理论》读后感

《城市设计新理论》读后感 时间: 2011-03-01 / 作者:c.亚历山大 h.纳斯

《城市设计新理论》一书系统的描述了作者在1978年所做的关于城市设计的实验,并为我们构想了一套全新的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在这套新的理论中,他们强调了一种整体性的创建。“创建城市整体性的任务只能作为一个过程来处理,它不能单独靠设计来解决。而只有当城市成形的过程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整体性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显然,“最重要的是过程创造整体性,而不仅仅在于形式。如果我们创造出一个适宜的过程,就有希望再次出现具有整体感的城市”。同时,作者将这本书称作定义这一过程的第一步。的确,在我们分析欧洲过去城市发展的历程时,会发现许多城市如威尼斯、罗马等,都具有一种亲切的整体性,在这些城市中,无论是大的饭店、商店和公共花园,还是小的阳台和装饰物,在外观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有机的统一。然而,在现代城市的设计、规划似乎都忙于解决单个结构或执行法规的规定,难以产生有机的整体感。书中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以“单一”来创造整体性的过程,即“single makes wholes”。

集建筑师与规划师于一身的C.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和他的同事提出一种新的城市设计理论,其目的是为了再现城市有机发展过程。为了找到创建日益增长的城市整体性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法规,作者提出了一套初步法则,共七条,它们体现了实际发展的过程,与城市日益发展要求相吻合。

1.渐进的发展。任何建筑项目都不可过大,要确保一种合理的大小混合比,保证在渐进发展中有一种合理的功能分配。

2.较大整体性的发展。每个建设项目必须有助于在城市中形成至少一种更大的整体结构,它比起该项目自身要更大更重要。经营某项工程的每个人必须清楚的知道这项工程将试图帮助哪一种更大的正在出现的整体结构,并知道它将如何有助于产生这些整体结构。

3.构想。这条法则确定单个建筑项目的内容和特点,要求建筑是“由健全的现有建筑的构想中产生,而不是由头脑内的某个概念产生”,“每个项目都必须先被感受和体验,然后才能将其表达为一种构想”,即它是什么,建在哪? 4.正向城市空间。“每座建筑在其附近都必须创建既有机联系又优美典雅的公共场所”,保证行人空间、花园、街道、停车场由周围的建筑物形成,同时建筑的体量必须是简洁美观的。

5.大型建筑物的布置。“入口、主要通道、各建筑模块的主要分隔、内部露天广场、日照以及建筑物内部的运转都应与该建筑物在街道和周围街区的位置协调一致”。从而使得建筑的布置显得有条理。

6.施工。包括了两个层次的内容:建筑的总体和细部。就是说,要求建筑的整个施工和外观上形成整体性“,保证建筑构造和细部的完整特征。

7.中心的形成。这条细则如作者所说,目的在于解决不同规模真题的集合形状问题,它要求每个整体不但要自成中心,还要在它周围发散成一个中心体系。随后作者对这些法则进行了试验,并与许多研究生一起,对旧金山高密集区进行模拟城市再设计。启动了一项涉及大约90种不同的设计问题的项目,包括仓库、饭店、渔用码头、音乐厅和公共广场。这种大范围的实验都按工程顺序一个个记录存档,并用楼层平面图、立面图、街道网络、立体投影图和按比例缩小的模型照片对各项工程如何满足这七条法则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城市设计新理论》一书为城市问题的讨论提供了一种完全新型的理论框架,极大地弥补了今天的城市所存在的缺陷。

强调城市的整体性,其实是强调一种系统性—系统内的因素之间都是紧密相关的。这个是最近一直的阅读的书籍的当代城市理论的共同方向,即:将城市作为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来看待,将城市作为一种拥有多链接的网状结构来看待。

提倡一种小规模、渐进式的城市建立和发展、更性的方式。这个应该和北京当下旧城更新的“微循环”是一致的。当代城市观点不是一种或者说不赞成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自由态生长,而是强调以一种更合理的、反而是更富有深层秩序和组织性的方式来进行。其实是在强调一种更紧密合理的组织性。一种民主制度的组织性。

但是作者有一定的对于农业时代小型城镇的迷恋,这个会造成其一定的偏差。他的东西更适合进行小型区域的具体的城市设计,似乎还不能够被称之为一种整体性的完成的城市思想。作者的设计组织方法、设计过程思路有个非常新的、好的东西:如何将个人的“拍脑瓜”创造纳入城市的发展中来,使城市更加富有人性色彩。

作者其实强调了个人感性创造的重要性,而且创造了一种类似于民主选举、三权制衡民主国家体制的设计制度来筛选和融合这种创造力,而且作者还强调了将街道和广场等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为积极空间、芦原信义所谓的“p”空间的重要性。此外还强调了图底的紧密关系。城市开放空间成为了整个城市的足够的”粘合剂“,成为了组构元素,正是这些开放空间将一个城市一层一层的逐步组构起来。

第三篇:新课堂教学理论演讲稿

新课堂教学理论演讲稿

本丛书涵盖中小学主要学科,是最近三年来全市教学研究人员、学科教师在“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建设活动中的实践探索,新课堂教学理论演讲稿。本丛书在内容上根据学科特点各有侧重,有针对学科课堂教学方面的回顾与反思,有针对学科课堂教学理论的解读与指导,有关于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介绍与创新,但更多的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这些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都是烟台市的广大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所思、所想、所说、所做、所为。我们把这些内容呈现给大家,希望全市各级教研人员、全体教师一起来学习和借鉴,在继承的前提下发展,在改革的基础上创新,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丰富和发展“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内涵,构建具有烟台特色、在全国有较高水平的新课堂教学形态。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建设活动,推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名师、名校,并以此为支点,整体提升烟台的基础教育水平,为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做出贡献。

第一章信息技术新课堂的构建/

第一节信息技术新课堂的内涵/

第二节信息技术新课堂教学的特点及方法/

第三节信息技术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第二章信息技术新课堂的教学实践/

第一节信息技术新课堂教学实践的原则/

第二节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分类及优化原则/

第三节对信息素养的教学解读/

第三章小学信息技术新课堂优秀案例/

案例一给图着色/

案例二编写我的演讲稿——创建Word文档/

案例三修饰我的演讲稿——设置字体、段落/

案例四我的佳作我发表/

案例五文章标题更醒目——制作艺术字/

案例六图文并茂更精彩——插入图片/

案例七巧设分区出效果——巧用文本框/

案例八适当标注更直观——巧用“绘图”/

案例九收获的季节——学期总评/

案例十综合实践——创作个性化作品/

案例十一演示文稿复习与测评/

案例十二Logo命令训练营——灵活的小海龟/

案例十三初识重复命令——省时省力来画图/

案例十四再用带参数的过程——大小图形轻松画/

案例十五算法思想初步/

第四章初中信息技术新课堂优秀案例/

案例一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

案例二初识Windows 98 /

案例三文件的管理/

案例四汉字输入法/

案例五搜索信息/

案例六收获的季节——期末评价/

案例七文档的建立/

案例八版面设置/

案例九修饰文章/

案例十常规文档的制作/

案例十一编辑并修饰表格/

案例十二项目型作业/

第五章高中信息技术新课堂优秀案例/

案例一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案例二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案例三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案例四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案例五使用数据库/

案例六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

案例七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

案例八信息资源管理/

(www.xiexiebang.com)演讲稿

第四篇: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分析

● 李洋 柴中达

新公共管理的出现被称为行政管理范式的转换。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它涉及到以往的公共行政领域所未涉及的大量专题,如公共物品、外部性、公共服务供给、理性人、交换范式、制度选择、政府失败、自给型公共组织等,成为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主导理论。

第一,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通过“政府公共政策化”将政府从管理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从根本上解决机构臃肿、预算超支、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与腐败盛行的顽症。“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策组织与规制组织的职能是负责“掌舵”,而服务提供组织与服从型组织的职能是“划桨”。这样做可以自然而然地达到消肿减肥的目的,减少开支、提高效率。

第二,将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门。“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服务理念都可以为公共部门所用。应该打破政府部门的垄断,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将公共服务承包出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对产出和结果高度重视,而不是只管投入,不重产出;人事管理上实现灵活的合同雇佣机制和绩效工资制,而不是终身任职。

第三,营造“顾客导向”的行政文化。“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社会职责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政府服务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只有顾客驱动的政府才能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并促进政府服务质量的提高。于是,“新公共管理”理论改变了传统公共行政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负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

第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以授权、分权的办法来对外界变化迅速做出反应。与集权的机构相比,授权或分权的机构有更多优点,比集权的机构有多得多的灵活性;对于新情况和顾客需求的变化能迅速作出反应;比集权的机构更有效率;比集权的机构更具创新精神;能够比集权的机构产生更强的责任感、更高的生产率。

第五,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与之签定绩效合同,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这是组织由过去的“规则驱动型”向“任务驱动型”转变。

第六,考虑外部性问题。“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由于公共产品消费的非排他性,政府可以将一些公共产品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实行公共产品消费低收费制,从而减少人们对公共产品消费,增加私人产品消费,同时也改变公共服务者激励机制,减少公共产品带来外部性。

第七,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了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环节上的灵活性,如以短期合同制替代常任制,实行不以固定职位而以工作实绩为依据的绩效工资制等。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进行公共管理信息化改革,主要目标是建立电子化政府。随着知识爆炸性的增长,政府原有的管理模式和运转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为改革这种状况,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和实现社会信息化,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西方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首先,自20世纪70年代由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衰弱、西方各国高额的财政赤字、福利国家的不堪负重以及一系列新的政治、经济问题的浮出水面,成为引发政府改革的直接原因;其次,经济全球化对政府的公共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是西方政府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再次,自二战以后,由于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张,政府规模的无限膨胀,使得西方各国政府普遍臃肿,效率低下;最后,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要求西方各国对政府组织作出适应信息时代的变革与调整。这些因素共同促成西方各国公共行政管理的改革浪潮,西方国家普遍进入新公共管理时代。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

第五篇:新基础教育理论概要

新基础教育理论概要

一、叶澜教授简介

叶澜,女,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同时,还是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等。

二、新基础教育理论学术观点和体系

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验,其核心理念是:教育应直面人的生命,应影响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健康全面地发展。由其开创和引领的“新基础教育”实验越来越吸引国人的耳目视听,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反响,愈显示生命的内在活力。

“新基础教育”理论及推广性、发展性研究(以下简称“发展性研究”),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该课题是在1994-1999年“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开展的延续性课题。在探索性研究结题后,课题组成员于1999年5月紧接着开始了推广性、发展性研究,该课题于2004年5月结题。

(一)新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

作为“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的延续性项目,发展性研究与前者相比较,有一致的方面,也有发展性的区别。在探索性研究中,主要对学校变革中的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两大方面展开了研究,但尚未进入到学校整体变革的层面;主要对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这两大领域进行批判性分析,重建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化。发展性研究将“学校变革”的主题,集中和提升到“学校转型性变革和创建新型学校”上,确立了创建“新基础教育”理论和21世纪新型学校的研究目标,明确了“成人成事”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通过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相互构成的方式,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开展教育转型性变革研究,达到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的变革与学校整体转型相互实现的目的,以实现世纪初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转型性变革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研究的相互推进和更新。

(二)新基础教育的主要论点

1、以人为本

“新基础教育”最关心的是人。它改变一个人,改变他头脑中观念,改变他的教学行为、教学思想,结果是教师更新了,课堂更新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一种探索精神,要有一种自我超越的精神。

2、服务目标

“新基础教育”并不是为最好的学生准备一项改革方略,而是为所有愿意改变自己、愿意实现更好发展、愿意完善自己的教育群体服务的。

3、生态教育

“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生态工程”,是教育的返朴归真。

4、教育的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

5、课堂的意义

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由此而激发起自发地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

6、三个“转换”

(1)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

(2)改变学校日常的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实现实践层面上的转换;(3)转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实现师生生命在生存意义上的转换。

7、四个“还给”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3)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4)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8、课堂教学七条(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2)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状态;(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5)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9、班级建设七条

(1)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4)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造性和特色;(5)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6)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7)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

“双七条”是实践“新基础教育”的标尺。

10、教师定位

“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即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即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即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也改变自己。”

11、教师的智慧 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景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景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力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到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12、教师作用的发挥

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景时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

13、模式问题

我们要警惕模式问题。要求教师的行为是操作的、按模式去行动意味着什么呢?就是意味着你把他看成手段,看成不能思想的人、不能自己领悟的人、不能自己去反思、去发现自己和改变自己的人。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一个外在的模式、外在的操作去规范他的行为。这样,你还是把他看成一个行为者,而不把他看作是一个思想和行为统一的人。

14、课堂操作

在课堂实践中到底应该什么做,这个创造空间应该还给教师,不用去做那么细致的规定,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他完全可以从当时的情景、他的感受、他的一些想法去做起。我们不是要给他一个模式,我们是要他有这样的创造的冲动,要他生长出智慧来,要他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个可以主动地、自主地创造的人。“新基础教育”的价值在这里,“新基础教育”的艰难也就在这里。

这种把丰富复杂、变化不居的教学过程,简约化为特殊的程序化的单一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教学观最根本的缺陷,它导致课堂教学的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智慧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不但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且受到压抑和制约,从而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三)新基础教育的“好课五标准”

1、有意义。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就是有效率的课堂。如果一堂课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3、生成性。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现在的许多公开课容易出现准备过度现象。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我是为学生上课,不是给来听课的人表演。这样的课才是平实的课,才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

5、有待完善。她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所以,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这就是以上所说的“五实”,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五实”并不是一个完善的评价标准,但是教师在追求“五实”的过程中提高了专业化水平,心胸也博大起来了,同时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四)教育的生命基础内涵

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的生命基础”这一命题的内涵是:

1、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因而生命构成了教育的基础性价值。

2、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的基础性构成,教育活动就其过程的本质来看是人类精神能量通过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转换和新的精神能量的生成过程。

3、师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校各种实践,是学校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在保证.也是人的生命特征的本真体现。让师生的生存基调变为被动受控,是对生命原生状态的扭曲,是学校在人本身的自然生态上的严重破坏。所以,“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生态工程”,是教育上的返朴归真。

(五)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新基础教育”理论是有关学校转型的教育变革理论。对于学校转型这样一个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使命,5年、10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还远远不足以实现。“新基础教育”研究虽已结题,但仍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是关于研究如何进一步深化;二是如何深度介入学校研究,集中在几所学校,以创建品牌学校为目标,全方位、全面地推进“新基础教育”实验,使学校整体发生深刻变化。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对一些关系到“生命·实践教育学”的重要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下载新校园理论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校园理论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设计新理论》读书笔记

    《城市设计新理论》,作者:c.亚历山大 h.纳斯 第一章 城市发展的思路 i.强调整体性 新的生长是由原有的具体的、特殊的结构属性产生的。 ii.整体性的特征: 1.整体性是渐近的:一步......

    新主人翁理论有感

    新主人翁理论有感Troy工作以来,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在一个公司里面,有人精,有人傻,有的人懒惰取巧,有的人任劳任怨。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精的人天生自私,而傻的人天生无私吗?看完"......

    爱护新校园

    爱护新校园,人人有责 活动目的: 通过在班级里组织主题班会,教育引导全班学生,爱护新学校的公共设施,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逐步树立绿色环保,爱护环境的意识。从现在养成爱护环境......

    新校园安全

    太阳高照红彤彤,特色校园展新容。今天我们聚一堂,心中有支歌要咏。什么歌?你听我说。什么歌?咱慢慢说。校园美,美校园,校园奏响和谐的歌。绿树环绕花儿香,景色怡人心欢畅。办学目标......

    新学期 新校园

    新学期 新校园 开学第一天,我便来到了我再熟悉不过的校园,可是,当我进入校园之后,我才发现,校园“美容”了,变得比以前更漂亮了! 首先,我发现学校大门口上的“承德市实验小学”七个......

    走进新校园

    走进新校园 恍惚间,匆匆一个夏天;青葱处,有一座碧瓦蓝天。一支画笔写乾坤,不过十八之数;一千学子入新舍,敢率百万雄师。三年学子千日梦,九年心血今日成。 随着夏天脚步的推移,又到......

    新校园文化建设

    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兴建了许多大学城或高教园区,许多高校另辟了更大规模的新校区,这一举措拓展了办......

    《新校园》征稿启事

    《新校园》杂志征稿启事 一、杂志介绍 《新校园》杂志是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山东省课程资源教学中心协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教育教学类综合性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