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3.7.25《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北京课改版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
2.能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过程与方法:
1.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2.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借鉴良好学习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
积累字词,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法:阅读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三、正音
四、指导朗读
五、正确规范朗读课文
六、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天子失去了实际的权力,各个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社会的动荡使这一时期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灿烂的思想文化。而追溯中华文明的根源,则大部分来源于先秦时期。由于目睹社会的动荡,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抒发言论,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拯救万民。虽然这些行为并没能改变纷乱的时局,但其影响却远比他们所预期的深远。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这些贤人们用毕生的思考所留下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些关于先贤们对学习态度的言论,看看对我们是否有所启发。
二、检查预习
通过同学们的预习,我们应该对这八则语录有了基本的了解了。那么我先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
1、教师请学生介绍孔子、孟子、荀子生平以及创作,及作品《吕氏春秋》,还可请查阅资料的同学补充。但要求学生主要掌握课本所及内容。
2、读课文,注意读音与停顿。
三、正音。
诵读时要读准字音,告诉学生文言文中破音异读、古今异读、通假异读的现象。教文言文时,学生读音准确,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意,这是准确、规范诵读课文的必要步骤。
强调重点读音:
一通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读“yuè”;“学而不思则罔”中的“罔”通“惘”;“日知其所亡”中的“亡”通“无”;
二是多音字,“不亦乐乎”中的“乐”读“lè”;“可以为师矣”中的“为”读“wéi”;“可谓好学也已矣”中的“好”读“hào”?;“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中的“舍”“折”分别读“shě”、“zhé”;“物固莫不有长”中的“长”读“cháng”.三是解释《论语》的“论”读“lún”。论是议论之意,语是答述。此书是记孔子平日与门下弟子讲学、论治相问答的言语,所以叫“lún”语。
四、指导:主要从语音、语气、停顿三个方面对学生朗读提出要求。
1、语音。教师范读,要读出轻重音,培养学生读文言文的语感。
2、停顿。课文所选文言文都加上了标点符号,朗读时可以从语音和意义两方面来停顿,总的原则是不能读破。
3、语气。朗读时一般按句末标点符号和语气词,读出句子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五、正确、规范朗读课文。
六、尝试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
2.能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过程与方法:
1.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2.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借鉴良好学习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
积累字词,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法:讲授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背诵。
二、精讲八则语录:
第一则语录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教师指出应着重理解实词并补充其它字词意思,便于理解。
(1)重点:
实词:时(按一定时间)、习:(实习、温习)、乐(快乐)、愠(恼怒)、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知(了解)。
虚词:之(代词它,指学习的知识),而(顺承关系,转折关系“可是”)。通假字:说(通悦,高兴愉快)。
(2)补充: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如称孔子、墨子、老子。《论语》中“子曰”中的“子”都指孔子,也可译为“先生”。
学:指学习礼(包括各种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等。
(3)句子翻译:
孔子说:“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研究学习)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你(的学问、才能),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3、朗读、背诵
第二则语录: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实词:故(形容词作名词,指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指新知识)
为(动词,成为,作为);
虚词:
以:(介词,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之”,代能够温故而知新的人。)
(2)翻译句子:注意省略句式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3、朗读、背诵
第三则语录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重点:
实词:殆(危险,也可译为疑惑,这里也是不能解决疑难问题的意思);虚词:则(连词,就)通假字:罔(通惘,迷惘,这里是不能解决疑难问题的意思)
(2)译句子: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
3、朗读、背诵
第四则语录
1、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2(1)重点:
实词:通假字:亡(通“无”。这里指不知道的东西。)谓(称为)。?
(2)翻译句子:
子夏说:“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复习自己所能的,可以说是好学了吧。”
3、朗读背诵
第五则语录
1、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1)重点:实词:心(古代指头脑);虚词:则(就);之(表停顿、无意)?
(2)翻译句子:心这个器官是思考问题的,思考就能有收获,不思考就无所收获。
3、朗读背诵
第六则语录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1)重点词语:虚词:而(转连“可是”、顺连)
(2)翻译句:雕刻(器物)中途舍弃,即使是糟朽的木头也雕不折;雕刻(器物)一直不放弃,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花纹。
3、朗读背诵
第七则语录
1、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2、(1)重点词语:
实词:假(借助)虚词:固(本来)。故(所以)。之(的)。以(介词,用来,来)
(2)译句:事物都有长短,人也是这样。所以善于学习的人能借助、吸取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第八则语录
1、以修身自强,则配尧禹。
2、(1)重点词语:
实词:配(与之相配)虚词:以(能)。则(就)。
(2)译句:能培养自己的品德,能自强,就可以和尧禹相当。
五、教师简要分析内容:
(1)、本课的八则语录主要论述了有关学习的方法、态度、品德修养,思想内涵丰富,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应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语录的内涵,从中悟出道理,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这才是学习本课书的目的意义。
问题设计:
1、第一则的三句话,是从三个角度论述学习的感受的,想一想是从那三个角度论述的?
2、让学生归纳概括八则论述了学习的哪些方面。(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第一则语录论述了不断学习、相互学习,指明学习的方法与个人修养。第二、四、六则说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第三、五则说明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第七则说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第八则说明学习与品德修养。
3、文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4、论述了学习要随时总结的句子是?
5、论述了学习要有顽强的毅力的句子是?
(2)、争取当堂成诵。在以上几个步骤的基础上,应当能做到熟练背诵。拓展练习:
除了完成相关作业外,要体会语录的内涵,从中悟出道理,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在观察日记本上写出自己的体会、收获。
教师小结:
课后反思:
第二篇:先秦诸子精华论文
先姓名:学号:院系:专业:秦诸子精华
听课笔记
仁者情怀,万世师表--孔子与《论语》
在宋人的笔记里面,记载这样一件事,有人在一个小旅馆里面,看见了两句话,写在墙上面,这两句是:“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后来被朱熹引用,流传很广。反映了人们对孔子,我们中华民族圣人的崇敬之情,说明孔子的地位之重要,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其实,孔子不仅仅是中国的圣人,可以说他是人类圣人之一,美国最高法院东山墙上的浮雕,正义,他是自由的守护者。这个雕塑的中央站了三个人,左边的是孔子,中间的是摩西,右边的是 梭伦,他们是人类的立法者,代表了人理道德,信仰和法律。
孔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从论语和史书记载知道,孔子这个人很壮,力气很大,能文能武,射箭射的也很好。不像一般人认为的很严肃,他很幽默,具有亲和力。孔子提倡“仁”,以人为本。仁的境界很高,要达到仁很难。“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违背仁,始终把仁放在心上。有一次,马厩失火,孔子第一句话问人怎么样了,而不是关系马损失了没有,这就是仁,这就是恻隐之心,仁者情怀。孔子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学是一种非常轻松的对话方式,不举行考试 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在具体的情景当中来进行对话,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统一的模式。
兼爱非攻 舍身救世——墨翟与《墨子》
在先秦时期,墨家是一个很显赫的学派,影响很大。在墨子书里面有墨学十论,就是《墨子》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就是《墨子》的十篇文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兼爱》:“天下之乱,皆起于不相爱”;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在当时是一个坚定的反战主义者,在《非攻》里面就讲了反对战争的例子。《尚贤》就是要举拔贤人,不论贫富贵贱。尚贤了以后建立的这个国家应该怎么治理呢?墨子强调国家里的各个层级要与上层保持一致,《尚同》:“层层上同,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天志》: “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墨子告诫君主,不要以为自己是老大,在你们上面还有天,人在做,天在看,而且天会惩罚你们的。《明鬼》:鬼神之罚,不可为富贵众强。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意思是不管世上的人有多大的本事,鬼都比你们厉害,鬼要惩罚你们的,所以告诉世上的人,不管你有多邪,你也要有一个惧怕,通过明鬼,也是来给世上的权贵,设置一个惧怕的东西。墨子在讲天志和明鬼的同时,却反对命,反对有命运这回事,《非命》: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虽强劲何益哉?’ 墨子还反对礼乐,认为儒家的礼太繁琐,儒家重视这个音乐太浪费。在丧葬问题上,墨家 主张不要厚葬,要薄葬。
尽心知性 保民而王——孟轲与《孟子》
孟子的个性气质:“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不管别人对我怎么看,我很自得,充满自信,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他的文章里面有一句:“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可以看出孟子对于有权有势的人,非常藐视,不要把他们看得非常了不起,不要以为他们高高在上,我就在他面前低人一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如果真想平治天下的话,我是当仁不让的,他就是一种大丈夫的精神。他的这种个性气质表现在文章上,便是一种感情强烈,气势充沛,词锋犀利,咄咄逼人的文气,“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就可以看出他的自信,个性强,有当担。
孟子的思想体系:天人想通的心性与天道观;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范畴体系;以内省、养气、反求诸己为特色的道德修养伦;穷则独善、达则兼济的君子人格论和处世之道;以王道仁政和民本思想为核心的社会政治学说。
道法自然 上善若水——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这个书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是中国古籍当中,翻译成外文最多的一本古籍,老子这本书的核心概念就是道,老子一上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就是讲那个大道,可道就是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话,它就不是永恒的道了。关于什么是道,老子都说道是不可以说出来的,“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道”。老子在讲到道德时候,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道法自然,道法就是自然而然。道德品性:无为无不为(不有意的去为,也不有意去不为);反者道之动(道运行到一定的极端以后,它自然而然就会转到相反的方面);根据这个特点老子强调了道的一种辩证的特点,就是世界上任何矛盾对立的方面,他都是从一个极端,渐渐开始往另外一个极端发展。任何矛盾对立的两面都是相辅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想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祸兮福之所倚,富兮祸之所伏”,“正言若反”,“大成若缺”,“大盈若虚”。世界上的东西总是相反相成的,所以强大不一定总是强大,弱小也不一定总是弱小,强大和弱小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所以老子提倡一种水一样的道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大儒老师 隆礼重学——荀况与《荀子》
荀子是一个受争议的人,谭嗣同《仁学》:“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意思就是荀学是阿附权贵的学问,对荀子的学问做了一个根本的否定和彻底的批判。为什么荀子会遭受这样一种批判,这要看荀子自己本人的著作。荀子的人性论:“人性恶,其善者伪也”,对于这一点,宋明儒生特别的“感冒”,比如二程就说:荀子他坏就坏在这句话,“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明代的儒生胡居仁就说了,“荀子只性恶一句,诸事坏了”,只因为这一点,源头已错,所以其他方面就一无是处,就百事皆错。他的性恶论到底怎么去理解。其实伪字是人为的意思,并不是虚伪的意思。恶字也不是邪恶的意思,而是说人性都有一点点好利恶害。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说,人呢,生下来都不是漂亮的,凡是漂亮的都是要化妆的。荀子还提出“化性起伪”,就是要改变人性,让人性通过人为的努力,变善,而认为的努力具体表现,就是接受礼义的教育。
严刑峻法 犀利辞章——韩非与《韩非子》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生活在战国末年,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是一个强调君主集权的人,是主张严刑峻法的人,主张赏和罚。他有一个思想来源,那就是儒家的思想,他是荀子的学生,所以他对荀子的思想,也是有所继承的,对荀子思想继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性恶论,他也认为人性都是好利恶害,同时他又否定儒家的仁义这个说教,他认为仁义这个东西是没有用的,是骗人的。同时他的思想也是继承了早期法家的一些思想,比如说商鞅,申不害,还有慎到。商鞅重视法,强调法的重要,申不害强调术。慎到强调势,主张君主的权势非常重要。所以韩非子的这个思想,有多方面的来源。读完韩非子的书可以得出一个印象,他真是处处都是为了最高统治者考虑的,认为民智不可用,不在乎民心,主张对知识分子和舆论进行严密控制,对臣民实行严刑峻法,以刑去刑。
逍遥无为 万物齐一 ——庄周与《庄子》
庄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魅力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之一,郭沫若说他是绝顶聪明的人,清代的金圣叹把《庄子》跟《离骚》《史记》《杜甫诗》《水浒》《西厢记》6种书合在一起称为“六大才子书”。宋代学者叶适说读庄子书“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奸邪者济其欲”不同的人可以从《庄子》中得到不同的东西。《庄子》这本书可以以两篇文章作为他的一个纲。一个就是《逍遥游》,里面讲到一个自由的问题,《齐物论》讲到一个平等的问题。他认为现实中,人有很多不自由,他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很尖锐,他说:“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形戮者相望也。”社会在当时那个阶段,刑法对人的处罚,法制已经很严厉了,庄子看到了现实人生的很多不自由,这是因为现实人生中,人处于很多困境当中,一个就是个人的自由与社会的政治礼法之间的冲突,另外就是人的自然的人性跟道德理性之间。更上升到人生论的层面,他认为人生有很多无奈,无奈表现在生命的及其短暂。人生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齐物论》则强调世上的万事万物多样性,齐物论上讲天籁。叫我们不要对不同的东西做出价值的评判,“鹤颈虽长,断之则悲;凫胫虽短,续之则忧”,不是要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天下的万事万物,让万事万物各遂其性
听课总结
先秦诸子的思想很丰富,也很不一样,也有的是对立的,但是我们要用辩证的思想去看待,没有真正的对错。就像道家的阴阳太极,不同的意见就是互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就是在矛盾当中,有的时候是可以互相纠偏的。他们为后代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人格典范,当一个人处在不同的人生境地的时候都可以从先秦诸子的某些任务的身上得到一个榜样的力量,而且他们的思想主张对于当今社会同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让我们每一个人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可以促进社会和谐,有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第四,孔孟礼乐思想有助于提高民族的人文素质、精神素质;第五,孔孟的诚信思想,对建立市场规范意义重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 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总会有走下坡路的一天,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水”在温柔而诗意的告诉你面对挫折面对不如意的心境,告诉你处世的大智慧
墨子“兼爱互利”思想体现的是劳动人民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在调和世界上的宗教冲突,文化差异,局部战争也有相当的借鉴意义。毕竟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只要“兼爱”,最终会实现多样文化的共存。因为市场经济的平等互利性,墨子的“兼爱互利”有了其可行性,也使得充满爱的“和谐世界”的构建有了实现的可能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的人生态度是最乐观的,庄子超迈旷达的人生观,培养了中国人的乐观精神和豪放性格。在贫富问题上,庄子主张虽“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履,搞项黄首或”(《庄子:列御寇》),也不要为富贵所动,而是视利禄如粪土,不以物役为快。但在拜金主义盛行、物欲横流的今天,庄子的人生哲学不是能稍稍平抑人们过度的物质欲望吗?也许能给人们以 某种精神的安慰,从而保持人们心灵上的宁静和心理上的平衡,并最终促使现代社会协调发展,为人生提供一个理想的生存空间。我认为这就是老庄哲学的现代价值。
法家思想对于现代的意义在于法家严格有法必依,依法治国的思想,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法家思想里结合时代的不同,就需要对法律进行修正的这些思想都是值得提倡的。现在的法律,要真正为了社会健康发展而制定的法律。先做到依法治国,是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并且要有效地执行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用于现代社会的治理之道。
第三篇: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上)
漆园丁
内容提要
老子与《老子》的概况,孔子与《论语》的 概况,墨子与《墨子》的概况,孟子与《孟子》的概况。《老子》、《论语》、《墨子》、《孟子》核心思想的区别。《老子》、《论语》、《墨子》、《孟子》文 风的区别。诸子语录体具有一定的共性,发展过程中又有各自的特点。《孟子》散文尚未脱尽语录体形式,但已呈现为具有对立情绪和说服性质的论辩文,形成独特 的论辩风格
关 键 词
老子
孔子
墨子
孟子
无为
仁爱
兼爱
仁政
语录
论辩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变革,政权、文化下移,出现百家争鸣。《老子》的深邃,《论语》的雍容,《墨子》的质朴,《孟子》的雄辩,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
老子与《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生卒年不详,大约与孔子同时代,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任东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吏。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是道家经典,亦称《道德经》,凡81章,5000字。相传为老聃所著,实出于战国时 期,内容基本是老子的思想。世传《老子》道经在前,德经在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1993年湖北荆 门郭店出土的《老子》被认为是最早的版本。《老子》较早的重要注本是三国魏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自汉魏以来,注释《老子》之多,仅次于《论语》。今人 陈鼓应有《老子今注今译》。
《老子》的思想。首次阐述“道”的学说,认为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源,是人类社所必须遵循的准 则。概括出最高实体的道,对前人是一个突破,标志着人类理性思维的进步。阐释虚玄模糊,没有区分精神和物质,导致后世学者向唯物和唯心两端发展。其朴素辩 证法认为事物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具有相对性。万物归结于矛盾的两极,相辅相成。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祸福相倚,正复为奇。柔弱胜刚强,以消极退避的表象掩 盖积极进取的实质。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理想社会,反映了战乱中人们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却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揭露和抨击当权者的残酷剥削,具有强烈的批 判精神。
《老子》的文风。《老子》,文章简洁精练,寓理于形,情思深邃。文体属于语录体,没有对话的痕 迹,只述论点,略去论据,适应采用整齐的句式说理。韵散结合,某些章节全用韵语,大多随文成韵,并无一定程式,但音调和谐,富于节奏感,呈现为形式精美的 哲理诗。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哲理。语句凝练,精警深邃,善于对复杂事物作抽象的概括,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格言的特 性,警句广为流传。
第二节
孔子与《论语》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 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圣人”。孔子的祖先为宋国贵族,出生于鲁国,做过管理仓库和牧场的小吏,曾任鲁国的中都 宰、司空和司寇,短期行摄相事。孔子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他的主张违反历史发展的趋势,始终不得用事之机。暮年回到鲁国,整理过《诗》、《书》、《礼》、《乐》、《易》等,根据鲁国的史料修订《春秋》。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见《史记·孔子世 家》。
《论语》是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撰,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后为儒家 经典。汉代有《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三种版本。《古论语》和《齐论语》失传,流传至今的《论语》凡20篇500余章,是经过融合的《鲁论 语》。《论语》通行注本有《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注疏》,用三国魏人何晏集解,宋代邢昺疏。宋代朱熹《四书集注》有《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父子有《论 语正义》,今人杨伯峻有《论语译注》。《论语》的思想。核心思想是“仁”,仁是由家庭关系出发的有等级差别的爱。仁由礼和乐相辅相 成,礼区别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乐调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教育思想:首开私学,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文艺思想:重视文艺的 社会功能,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的社会功用事父事君的伦理教化作用。审美情趣:辞达而已。绘事后素。文质彬彬。《论语》的文学性。《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章幅短小,篇章之间一般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以题概 篇。篇名取首章首句的关键词,章名一般取首句。文学性不因语录体而削弱,《论语》的文学性高出诸子。一是刻画出孔子和孔门著名弟子及其他人物的形象。描绘 出人物的仪态举止、神情口吻和音容笑貌,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语言风格言简意赅,雍容和雅,朴实含蓄,生动传神,明白易懂,含义深永,具有概括性,富于哲理性,不乏个性化,传世成语特别多。
第三节
墨子与《墨子》
墨子(约前468——约前376年)名翟,鲁人,一说宋人,墨学家派创始人,战国初期著名思想 家、教育家。墨儒并称显学。墨子死后墨家分裂,一派著《墨辩》,发展逻辑思想,一派推行宗教,演变为游侠。墨家到战国末期已经衰微,汉代以后几乎后继无 人,销声匿迹。《史记》中墨子之传附于《孟子荀卿列传》之末,只有短短二十余字。
《墨子》原有71篇,今存53篇。或为墨子本人所著,或为弟子记录整理而成,或为墨家后学所 写。《墨子》历来不受重视,少有人研究,因为墨家宣扬平等,封建统治不接受;墨文不讲文采,封建文人不欣赏。司马迁将墨传附于《孟荀列传》末尾,仅二十四 字。清代孙诒让是作《墨子间诂》。
《墨子》的思想。十大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兼爱”是《墨子》的核心思想,是提倡人与人之间无差等的爱,与儒家强调等级差别相对。“兼爱”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非攻”,即反对攻伐性战争。但 支持、参与并且擅长防御性的战争。“尚贤”即任人唯贤,以反对贵族世袭制度,“尚同”是“尚贤”的发展,倡导国家政治和道德标准的统一,这两大主张与儒、法诸家相近似。“节用”、“节葬”是指节约活人的用度和死人的丧葬。墨家信鬼神,不同于诸子用神话传说说理。《墨子》的文风。《墨子》产生于战国前期,但成书很晚,因而体例较复杂。有早期的对话语录体,由论辩文,也有后来完整的专题论文,多数文章能够以题概篇。《墨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特色鲜明。一是文章体的例有因革,从对话语录体到专题论说 文,反映了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历程。二是逻辑推理很严谨,明确三表法、类推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首创中国古代形式逻辑的运用和阐述,同时首开论辩散文之 先河。三是朴实无华,不加修饰,尚实尚质,通俗流畅,说理透彻,体现了墨家特有的审美情趣。
第四节
孟子与《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 家和散文家,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后人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是鲁国孟孙氏的后裔,但家道衰落,家境贫困,他的成长得力于母亲培 养。《荀子·非十二子》将子思与孟子相联系,《史记·孟荀列传》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故世称“思孟学派”。孟子学成之后曾游事齐宣王、梁惠王,游历 宋、薛、鲁、滕等国。其政见不合于当时连横合纵、攻伐为右的形势,故未能为各国君主所采纳,于是只好退而授徒,著书立说。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的概况。《孟子》记载孟子及时人的言论,是继《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史 记·孟荀列传》记载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汉书·艺文志》载“《孟子》十一篇”,东汉的赵岐认为外篇四 篇是赝品,不作注释,于是亡佚。七篇各分为上下篇,篇内分为若干章,篇章之间一般没有必然的联系。篇名取首句首句的关键词,章名一般取首句,仍然是语录 体,但章幅一般比《论语》的长得多。《孟子》的通行注本有《十三经注疏》中的《孟子注疏》,保存东汉赵岐注,采用宋代孙奭疏。南宋朱熹《四书集注》中有 《孟子集注》,清代焦循在东汉赵岐注的基础上作《孟子正义》,今人杨伯峻有《孟子译注》。
《孟子》的思想。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仁政”,是对孔子“仁爱”的继承和发展。提倡王道,则 反对霸道;提倡仁政,则反对暴政。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贪婪残暴,包含浓厚的民本思想。“仁政”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是对孔子“性相近”的继承和发 展。孟子认为如同人人有四肢,所有的人都先天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萌芽。文艺观主张:“知人论世”,将作品与作者及社会背景联系考察,以求正解。理解作品“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即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正确探求作者的本义,而不至于望文生义,穿凿附会。《孟子》的文风。《孟子》散文尚未脱尽语录体,但不同于《论语》的气度雍容,坐而论道,而是以 论辩为特色,是为论辩文。其特点一是感情强烈,气势逼人;二是善设机巧,欲擒先纵;三是长于譬喻,说理生动。感情和气势来源于内在的浩然之气和外在的铺排 手法,机巧和擒纵体现在掌握论辩的主动权,娴熟地运用逻辑推理。譬喻不见堆砌,用得恰到好处。此外作品通过对话过程和表情,展示出孟子的个性:傲岸梗直,坚持原则,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有的寓言善于刻画人物,成为讽刺小品。如《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章。《孟子》文章自然流露中心论点,自然形成篇章结构,有些长篇已经初具起承转合的规模。
【精读作品】
《小国寡民章》、《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季氏将伐颛臾章》、《长沮桀溺耦而耕章》、《非攻》、《公输》、《孟子见梁襄王章》、《齐桓晋文之事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齐人有一妻一妾章》、《鱼我所欲也章》。
【思考练习】
1.简述《老子》的“道”
2.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季氏将伐颛臾章》看《论语》的文学性
3.从《非攻》、《公输》等篇看《墨子》的文风
4.从《齐桓晋文之事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看《孟子》的文风
先秦诸子散文(下)
漆园丁
内容摘要
庄子、荀子、韩非子、吕不韦等均为战国中 后期的人物,《庄子》、《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诸子著述有自创也有集体创作。《庄子》讲究逍遥无为,《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子》总结 法、术、势,《吕氏春秋》集合先秦诸子成为杂家。这一时期说理文体制成熟,而诸子文风各具特色:庄文恣肆,荀文浑厚,韩文犀利,吕览渊博。
关 键 词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吕氏春秋 无为
礼法
法术势
恣肆
犀利
先秦诸子论说文体制渐趋成熟,《庄子》内篇以题概篇,《荀子》的文章具备论点、论据、论证等基本要素,《韩非子》的文章创作立论、驳论和解说等多种形式,《吕氏春秋》进而讲究全书的严谨布局,战国后期诸子散文体制的发展达到最高阶段。
第一节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前369年——约前289年)名周,宋国蒙邑(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道家的代 表人物,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作家。其生活年代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年龄小于孟子而大于荀子和屈原。庄子曾经做过蒙邑的漆园吏,不算入 仕。往来游历于齐、魏诸侯之间,因其剽剥儒墨,放言无忌,王公大人不能器之,一生未入仕途,安于平民生活,生活贫困,居住穷巷,织鞋为生。楚威王曾厚币聘 请庄子为相,被他戏谑相拒。庄子也聚徒讲学,弟子姓名流传下来的只有蔺且、魏牟几人。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有55篇。今本《庄子》33篇,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 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偏重于论述哲学;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偏重批判社会。全书的思想和文风大体一致。中唐时期《庄子》成为道 教经典,称为《南华真经》,庄子也被道教尊为“南华真人”。《庄子》最早的注本被认为是西晋郭象的《庄子注》,其实是郭象剽窃竹林七贤之向秀的注释成果。唐代成玄英有《南华真经注疏》,清代郭庆藩有《庄子集释》,今人陈鼓应有《庄子今注今译》。
《庄子》的思想。“道”为化育万物的精神本体,人们可以通过修养而得道,将自己视为自然一物,忘怀自我,淡情寡欲,不计得失,不虑生死,超越有限的现实世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将老子辩证法的相对性加以夸大,发展为相对主义,认为事物的大小、寿 夭、善恶、美丑都是相对而言,进而不谴是非,否定评判是非的一切客观标准。将现实社会视为强盗世界,认为仁义礼智是窃国大盗的工具和赃物,由愤世嫉俗走向 超世脱俗。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无名、无功、无己,也就是无待、无为。
《庄子》的文风。《庄子》散文善于用寓言说哲理,极其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寓言想象丰富,构思奇 特,随意夸张。将自然万物赋予灵性,对历史人物加以虚构。寓言故事密度大,用寓言代说理,故事一个接着一个,抽去寓言就不成文章。寓言的主题具有同一性和 多义性,同一性即用多个寓言阐释同一个道理,多义性即用同一个寓言阐释多种道理。其寓言形象的含义往往超越作者的创作动机,形成“形象大于思想”的特征。历代解读往往烙上时代印记,有所折中或曲解。因而阅读《庄子》必须疏理庄学三义:作者的本义、注者的释义和读者的取义。文风恣肆,没有固定模式,或先分后 总,或先总后分,或分总同用;意到笔随,得心应手。司马迁评为“洸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或能先也”。从《逍遥游》的本义、释义和取义看《庄子》文风。
第二节
荀子与《荀子》
荀子(约前313年——约前238年)名况,也称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是先秦时期儒家的最后 一位大师,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散文家。曾游历秦、齐、赵、楚诸国,齐襄王时在齐国稷下学宫“最为老师”,并三次被任为祭酒。后来荀子遭到齐人的谗毁,便 去齐适楚,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委任他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子被废去官职,于是居家于兰陵,从事著述。著名法家韩非子和秦丞相李斯原来都是荀子的学生。见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子》的文章主要是荀子自撰,弟子杂录约占五分之一。西汉刘向将其整理编订为32篇,定名为《荀卿新书》,唐代杨倞为之作注,改称为《荀卿子》,宋以后始称《荀子》。清王先谦为之作注,成《荀子集解》。唐代杨倞的《荀卿子》注是权威注本。
《荀子》的思想。荀子批判诸家学说,发扬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传统,集先秦朴素唯物主义之大成。虽 然属于儒家,而与孟子的正统儒家有别。荀子改造儒家学说,兼容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兼用,威德并施,王霸并行。与孟子“法先王”相对,提出“法后王”;与孟 子的天命观相对,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人定胜天,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荀子主张性恶论。荀子大体继承孔孟学说,但并不墨守陈规,善于变通,是一代通儒。
《荀子》的文风。《荀子》标志着说理文体制的成熟。一是普遍以题概篇,即文章的标题能够高度概 括文章的内容。二是文章结构要素具备,一般每篇都有中心主题,有整体结构,有论点、论据和论证,讲究对比论证等方法,首次完成说理文的体制。三是继承儒家 的文质相符,排比博喻,文辞富赡,有欣赏价值。四是整体文风浑朴厚重,严谨缜密,说理的气势和逻辑的力量相结合,具有令人信服的说服力。《荀子》散文对后 世的论说文形式的影响最为深远,直至今天。
第三节
韩非与《韩非子》
韩非(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之集大成者,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韩非 出身韩国贵族世家,与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战国七雄中韩国最弱,而旧贵族势力很强,当权者名高而无能,屡屡丧师失地。韩非多次上书,建议变法图强,都未被 采纳。韩非口吃,不善言辞而善写作,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凡十余万言。文章传至秦,秦王嬴政十分赞赏,为得到韩非而发 兵急攻韩。韩非到秦国后遭李斯嫉妒,李斯与姚贾共进谗言,将韩非下狱,逼迫韩非服毒自杀。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子》亦称《韩子》,《汉书·艺文志》载55篇,今本《韩非子》合于此数。《韩非子》主要 为韩非自撰,也有混杂、散佚和增补,如首篇《初见秦》,郭沫若认为是吕不韦所作;《存韩》并非一人所作,《有度》论及韩非死后事,绝非韩非所作。《北堂书 钞》等类书中录有《韩非子》佚文。《韩非子》原有旧注,注文粗略。清末王先慎辑录诸家校释,参以已意,成《韩非子集解》,是《韩非子》最权威的注本。
《韩非子》的思想。韩非继承发展前期法家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法”,法是法令,是治理百姓的公开条规;“术”是权术,是藏于胸中驾驭百官的手段;“势”是权势,是“法”和“术”得以施行的保障。韩非提出以法治为中 心,法、术、势相结合的集权主义思想,为封建专制主义提供了理论根据。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性恶论,既集法家之大成,也总结了老子和荀子 的思想。
《韩非子》的文风。韩非子继荀子之后将论说文发展得更为成熟,是先秦论说文发展的最高阶段。特 点一是多长篇大论,有立论、驳论、解说几种类型,具有高度的分析综合能力。二是立论观点鲜明,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单刀直入,鞭辟入里。三是驳 论采用立意设词,往来诘难,先引出反面观点,然后进行驳难,针锋相对,切中要害。四是善于用寓言和史实说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内外储说》汇集 寓言,可能是储备材料,以待作文,却自成洋洋大观的故事专辑。五是文章风格峻峭犀利,锋芒毕露。法家刻薄少恩,真率直露,为文讲究实效,少有文饰,显得冷 峻、峭刻、尖锐、犀利,其锋不可犯。
第四节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吕不韦(? ——公元前235年),战国末年濮阳(今河南濮阳)人,秦国的相国。早年经商,家累千金,在赵都邯郸结识质于赵国的秦公子子楚,遂资助子楚继位,被秦庄襄 王任为相国,封文信侯。秦王赢政即位,他继任相国,被尊为“仲父”。不久因嫪毐逆反事受牵连而被免去相国,迁徙蜀地,途中自杀。见《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有门客三千人,令其各著所闻,集体编著成书,号曰《吕氏春秋》,亦称为《吕览》。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三大部分,计160篇文章。《吕氏春秋》的注本最早有东汉高诱注,明代有多种刻本。近人许维遹有《吕氏春秋集释》,今人张双棣等人有《吕氏春秋译注》。
《吕氏春秋》的思想。《汉书·艺文志》将此书归于杂家,班固认为杂家是“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高诱注云:“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验格”。杂家并不是杂糅,而是兼采各家之长,力求融会贯通。哲学思想受道家影响较多,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因素,政治思想以道家为基础,以儒家为主导,兼采诸家融合而成。重视音乐艺术的教化 作用,对音乐艺术的起源有珍贵的记载。《吕氏春秋》总结统治天下的理论,适应了秦统一中国的需要。
《吕氏春秋》的文风。此书体例最为严谨:十二纪每纪五篇,八览每览八篇,六论每论三篇。每组内 部的文章各自成篇,共同讨论某一方面的问题。书成之后,悬赏增损一字者千金,是出于政治目的,也说明全书的设计和撰写都煞费苦心,体例完善而表述精确。文 章篇幅一般较短,问题逐个提出,逐个解决,绝少长篇大论。文章写法往往先以言论开篇,中间用事实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前后照应,中间生发,具有很强的逻辑 性和说服力。书中保存有三百多则寓言和历史故事,数量与《韩非子》不相上下。故事层出不穷,重在说明事理,故很少夸饰渲染,大多情节简单而富于哲理,有些 较长的故事情节曲折跌宕,具有小说因素。
先秦诸子散文还有法家的《商君书》、道家的《列子》、名家的《公孙龙子》等,都不同程度地具有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但影响都不及《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不再展开阐述。
【精读作品】
《逍遥游》、《养生主》、《胠窃》、《秋水》、篇》、《五蠹》、《说难》、《察今》、《察传》。
【思考练习】
1.《庄子》寓言主题的多义性
2.从《劝学》看《荀子》文章的体制和文采 3.从《五蠹》、《说难》看《韩非子》的文风 4.简论《吕氏春秋》归于“杂家”的意义
《劝学》、《天论》、《赋
第四篇: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一、关于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 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墨子:名翟,鲁国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三、《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汉书》记载,《墨子》原有71篇,而流传至今的仅15卷53篇,失18篇。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在不同时期记述编撰而成。《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证,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五篇:北京课改版语文七下先秦诸子论德八则同步测试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同步学习探究训练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贫贱jiàn 论语lùn 得兼jiān 荀子xún B.恻隐cè
致诚zhì
柔弱róu
弘毅hóng C.人皆有之jiē
任重道远zhòng
滴水石穿dī D.羞恶之心wù
善恶优劣è
舍生取义shě 3.下面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A.是非之心,智也。是:正确的。
B.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是:这。
C.不以其道得之。道:方法。D任重而道远。道:道路。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⑴忿思难,见得思义。⑵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⑶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5.选词填空。
君子有九思:视思___,听思____,色思____,貌思____,言思____,事思____,疑思____,忿思难,见得思义。
(忠
恭 温敬
问
聪
明)语言表达训练
6.简要概括论德第八则的主要内容。
7.你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感到满意吗?不理想,是“志”还是“智”的问题? 8.学完本课,你受到什么启发? 9.“诗以言志”,有许多古诗词名句展示了作者的个性,请写出你最喜欢的连续的两句。并说明该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个性。
诗句:
反映作者个性:
10.有一则关于饮料的广告词是:“口服,心服!”无独有偶,“楚天舒护心贴”的广告词是:“心不服,口服!”请认真品味这两则广告,回答下面问题。(1)请解释“服”在这两则广告词中的两层意义。第一层:
第二层:
(2)请你谈谈这两则广告词妙在哪里。
(3)请另外写一则你认为设计巧妙的广告词,并作简要的评析。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11—14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1.能点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3.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14.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5—18题。
(一)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奚:何,为什么。④理:加工雕琢玉石。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名马:
(2)厉王使玉人相之。相:
16、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17.《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语言基础知识 1.略 2.A 解析:论语中的“论”应读作“lún”。3.C 解析:这里的“道”是道义的意思。
4.⑴在气愤时要想到患难和后果,见到可得的利益要想一想是否合乎道义。⑵把实行仁爱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⑶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冲击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5.明
聪
温
恭
忠
敬
问 语言表达训练
6.论述以柔克刚的道理。7.略
8.要讲求诚信;坚持正义,与邪恶做斗争等。
9.示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反映了诗人自信豪放,坚定执着的个陛 10.(1)第一层意思:佩服或信服;第二层意思:吃或服用。(2)根据词语的多义和语义双关特点来设计,构思巧妙。解析:必须答到词语的多义和语义双关两个要点。(3)如:“假如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电脑广告语)评:这则广告巧妙利用了“联想”一词的多义性,它既指“联想”的本义,又指“联想”电脑,一语双关,效果理想。课内同步阅读
1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2.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13.A
14.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 解析:举例典型,略有分析。课外拓展阅读 15.(1)名马:指能日行千里的马。(2)相:鉴别。16.《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17.《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
18.(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