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素质教育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素质教育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
保定市唐县北店头中心小学姓名:陈红肖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的基本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而朗读是发展学生语言的重要方式,是教师教好语文和学生学好语文的根本之法。但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来看,朗读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也并未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一、应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
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简单的道理,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自然就明白其中的意思。可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上,老师总是有着太多的担心和放不下,为了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常常是教师一个人在台上滔滔不绝地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要么是长时间和学生进行一问一答式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其中的问题设计得是否有价值并不去考虑,在学习新课文时,全文还没有读上两遍,甚至还不能读通读顺,教师已经开始独自讲解了,结果一节课四十分钟下来,学生朗读的时间不过几分钟。可想而知,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如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又怎能得以发展呢?《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应避免教师繁琐地分析,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
二、朗读应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层次性
尽管在许多的语文课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教师设计的各种形式的读,看起来整个教室书声琅琅,热闹非凡。但很多时候只是流于一种形式,是为朗读而朗读,或者说是为教师而朗读。学生读的时候没有任何目的,只是盲目地、机械地去读,没有用心更没有用情,时间长了有的只是厌倦,朗读效果从何而谈呢?我认为小学生的朗读应该有层次、有目的。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朗读的目的和要求也不同。初读时,要给学生明确的目标,即把文读通顺、读正确,再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得不但准确,还是流利,这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最后是品读课文,在学完整篇课文之后再朗读,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有层次、有目的朗读才会使阅读教学见实效。
三、注重教师的朗读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朗读指导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表现在教师的范读上。教师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语势贯通流畅,能做到抑扬顿挫,感情鲜明,渲染气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欲望的目的。其次教师的朗读指导应结合本文内容,而不是泛泛地要求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进行朗读训练,课文的重点段往往词语用得准确、生动,句子含义深刻,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在学《丰碑》一文时,当军长得知被冻僵的老战士
就是军需处长时,情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愤怒到吃惊再到敬佩。描写军长动作的一段可让学生细细体会,军长为什么“缓缓”地举起手,然后“I深深地”敬个军礼,应该读出军长难过和自责以及敬佩的心情。
四、注重朗读后的评价
在课堂教师中,指导朗读固然重要,但及时恰到好处的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提高朗读水平,课堂上常常听到老师这样的评价“你读的真棒”“你读的太好了”“大家为他加油”等。我认为这样的评价虽然也是一种鼓励,但显得有些单调、呆板、肤浅,如果能再结合课文内容,有针对地进行评价,我想这样的评价效果就更好了,如在学习毛泽东主席的词《卜算子 咏梅》,当学生在理解了这首词的意思后,学生们读得非常有感情,我会这样评价他们:“你读得真棒,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山崖上有一枝梅花在迎着风雪怒放呢!”这样的评价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五、朗读面要宽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如齐读、领读、引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为了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教师常常要指名读,大多数教师只叫那些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而对朗读能力较差的同学却往往忽视,认为他们反正也读不好,叫他们也是浪费时间,久而久之这些同学不但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还会对朗读乃至语文这门学科失去了兴趣,这无
疑是对学生心灵上的一种伤害。我认为朗读应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即便是最差的学生,我们也要去关注他,也许他不能把整篇文章读得流利,甚至读不下来,这时他们最需要的是老师的爱心和耐心,在老师的指导下,他或许仍然读不好全文,但可能文章的某句话他会读得相对好一些。此时老师就应该给予他们鼓励和表扬,使他们也有一种成就感,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渐渐就会对朗读产生兴趣从而一点一点地提高朗读水平。朗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一个过程。
六、朗读应发挥学生的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由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传统的课堂教学要学生的朗读是千人一面。学生由于各自的经历、能力等个体差异的不同,对文本的感受应是不一样的,一千个读者读《哈姆雷特》就有一个个哈姆雷特,因此作为教师不应强求朗读效果的统一,应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总之,朗读是最重要的阅读训练,是教学的根本之法,让琅琅的读书声回到我们的教室吧!
第二篇: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09-0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提到:“施行素质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第一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二解决基础教育是进行片面的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机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和《讲话》为中、小学语文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改革方向和奋斗目标。中、小学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发展上述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搞好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的世纪大事。
1.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矗。
2.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
应该肯定,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几万之重金,手中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如高考升入我校的大专学生,不得不重新开设听力课、说读课、书法课等来补救中、小学时期语文课因应试教育而留下的听说读写素质先天不足,否则毕业后不能胜任教师工作。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矗。
3.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提高业务水平
“建设高素质的建设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现代教师在思想政治方面,应具有崇高的理性信念,热爱祖国,富于献身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在知识能力方面,应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教育科学功底,要富于创新精神。此外,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以及文明的行为规范学习。在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同时,应着重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和学识修养,鼓励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因为“人的素质跟文化知识是离不开的,不把文化素质提高,就不能领会,或领会不了教育的规律,心理学的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习惯于因循守旧,乐于模仿而怯于创作,热衷于“标准答案”的“唯一确定性”,讲课时照本宣科,虽无错误,但学生缺乏兴趣,根本原因是专业知识不博不精。专家之所以为专家,在于他们具有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诀窍。所以,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中、小学教育对学生的教学不仅是紧抓学习成绩,更需要重点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会非常重视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有些教师会向学生推荐《中华美德贤文》等书籍,让学生经常去图书馆借阅,阅读各种与素质拓展和教育相关的图书。有关民族品质、精神、气节和情感的书籍都应该成为和课堂教学课本同等重要的书籍,都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范畴。学生经过对这类书籍的长时间阅读,可以潜移默化地吸收书中的道德营养,无论言行举止还是精神面貌方面都会发生变化。
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包括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我国对国民爱国主义的教育就是要不断振奋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爱国主义的使命感,使其将荣誉感作为奋斗的动力。因此,爱国主义意识的灌输要从学生的小学阶段抓起,在九年义务教学的课程中穿插了很多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意识的内容,例如《狼牙山五壮士》就是一篇很好的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和重点,对关键词句的运用进行推敲和分析,还要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思想内涵,让学生知道五壮士宁愿跳崖也不做俘虏的决心就是一种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学生能够从课文中深刻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5.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初衷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受自身生活阅历等因素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引导,但是不能忽视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小学生能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决定了其能否真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文化素质。
第三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目 录
内容摘要...........................................................................................................2 〇、前言...........................................................................................................3
一、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3
二、开展朗读训练的方式..............................................................................4
三、结语...........................................................................................................8 注释...................................................................................................................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内 容 摘 要: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学习语言规律的重要途径。同时,对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以及提升鉴赏力,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从而形成系统、科学、特色、高效的朗读教学呢?本文试图从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如何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两个方面来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关 键 词:朗读
地位
形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〇、前言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小学生需要通过朗读时的语言来激发情趣,开启思维能力,完善学习能力。通过朗读,可以增进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以及提升鉴赏力,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朗读是学习语言规律的要求。
朗读就是对文章进行反复感知的过程,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规律。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某件事物的注意力稳定性较差,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力。因而,训练他们出声地朗读课文,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结构,掌握文章中优美的词句,达到熟读成诵,就可以将书本的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儿童在朗读中通过“眼--脑”和“耳--脑”两条通道,在大脑皮层上留下双重刺激的痕迹,有助于对朗读材料的记忆。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儿童以朗读为中介,把书面语言与它们的意义联系起来,离开了朗读,低年级儿童难以理解课文。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语言现象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初始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通过朗读,学生
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鲜明、形象,从而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
(四)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每篇文章都蕴含了作者的感悟与思考方法,小学生经过反复朗读,逐步体会文章的寓意,可以学习作者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将作者的思维方法,通过潜移默化形成自身的思维方法,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
(五)朗读有助于小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的表达,对于小学生来说,分为读和写两种形式,读即是这里所说的朗读,写即是以书写的方式来表达。读是写的基础,没有读这个基础,写很难有立身之地。小学生在对课文的朗读中,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从“外化”到“内化”,达到对文章的描述表达自如、声情并茂的目的。
(六)朗读有助于小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学生的审美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联想力等心理活动;一是学生在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能力。两个方面在审美活动中经常是同时发挥作用的。”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都是一些精品佳作,内容隽永而深刻。儿童在有声有色的朗读时,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地的感觉,从文章中的人格美、艺术美、文字美之中提升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二、开展朗读训练的方式
朗读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朗读加强指导,使学生能有滋味地读,能恰如其分地读,帮助学生提高朗读的实效性。那么如何在小学
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从而形成系统、科学、特色、高效的朗读教学呢?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乐意、认真、投入地朗读。
1、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情境。
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来渲染课文情境,让学生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真实感。这样,不仅能激发出学生读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抒发真情实感。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以及浓厚的兴趣下展开朗读,就能读得有声有色了。
2、“以情传情”,从而诱发学生朗读的自发性。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往往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作品中。“以情传情”就是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感染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把学生的感情“移”到教材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达到“感情共鸣”。这时候,朗读成为学生抒发感情的需要,朗读也就有了自发性。
(二)尝试多种形式朗读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半在声音里头。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深层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来选择恰当的朗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特色朗读,在浓厚的朗读兴趣的支撑下读出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目标朗读
课堂上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想法后,要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为了避免学生泛读走过场,要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朗读,以达到提高朗读能力,加深对文本理解的目的。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提出“读”的具体目标:1、初读课文。这一层次要求学生正确地读,正音正字,理解字词,感知整体。2、细读课文。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进行明义性的朗读,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弄清作者的写作目的的效果。3、精读课文。这一层次侧重表情朗读,从研究文章的精华之处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逐步进入情境,介入角色,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2、配乐朗读
教师可以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特点而适时采用配乐朗读,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形象,把儿童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唤起他们的感情,经典的文学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和谐结合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课文的优美意境。
3、教师范读
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备受感染。如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
4、重点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句子含义深刻,有些词语用法精确,对表现中心思想的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句段、词语,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的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①读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反复
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
5、比较朗读。
我们在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古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绿”字的巧妙之处,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用“度”、“吹”、“拂”等词替换“绿”进行朗读,让学生在比较朗读中体会作者遣词的精炼及活用,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课文中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可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如《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②可以先请同学们把句子变成陈述句读一读,比较与原句之间的区别,这样既能使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这些句子的特点,又助于他们领悟到作者骄傲自豪的情感。又如《瀑布》一文最后一句“如烟,如雾,如尘”,若指导学生变换顿号去读,并和逗号的读法进行比较,体会作者无限入神的样子,让学生更能感受到瀑布在风中飞扬的美,更真切地感受到瀑布的飘渺、朦胧。
6、评价朗读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可采用全班齐声读、小组评议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开火车轮流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学生领读、个人自读、指名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定期举行一些诗歌、散文朗读比赛或朗诵会,丰富学生课内外的阅读形式。
三、结语
总之,朗读在小学语文活动中有着不能忽视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只有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掌握合理的朗读方法,朗读才会变得既富有感情,又有灵气和创新性。我们才能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读书境界:“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
注
释
① 语文.五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5页 ② 语文.四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3页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作者:艾红英
来源:《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3年第37期
我班虽说是县城的中学,但班上仍以农村孩子居多。农村孩子淳朴可爱,但语文口语表达基础较差,特别影响到朗读,学生多存在唱歌式的读,也就是唱读,一字一顿读。这样无情感的朗读,很难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起费力。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有感情地表达事物,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我加强了对学生朗读的训练。
一、以学生听为诱,激发兴趣
组织学生听汉语拼音的正确发音,教学生读准确的字音;利用语文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比如在学到《春》这篇课文时,不仅让学生听范文朗读,还让学生反复听,一句一句的听,听了后还得跟着朗读;让学生注意听新闻广播,模仿发音。比如今年比较火的《舌尖上的中国》,我都是让学生认真听过,边听边想象画面,学生也较感兴趣,在听中也能体会语气、情感等。教师在平时范读课文时也让学生跟着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性知识,从听觉上感知准确的读音,语气的轻重缓急,节奏的快慢、情感的表达等。
二、传授一些朗读方法
学课文,教师都把传授朗读方法作为重点,使学生强化理性知识,领会各种文体的朗读技巧,学到一定的朗读知识。诗歌的朗读:有诗味,把握诗的意境,注意押韵的字和节奏。古诗的朗读:单句尾字押韵,也可不押韵,但双句尾字必须押韵,要重读。散文的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句子、段落间的停顿,注重轻重缓急和表情。朗读必须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围绕中心展开想象和联想,产生真情实感,进入文中角色。
三、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
利用晨读时间,结合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进行朗读训练。比如教师范读、录音范读、分角色朗读等。比如《金色花》这篇课文,就适合录音范读,学生听了录音后会更加理解诗中小男孩对妈妈的爱;而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则适合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读文中妈妈与我与爸爸以及万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教学中则以讲练读,读中再讲。阅读课文和独立阅读课文以学生自读为主,大力加强课堂朗读和对话训练。新教课文时,让学生试读、领读、比赛读,要读得有声有色,富有情感。还利用班会课进行朗读比赛、故事演讲等。
经过这样的教学训练,学生终于不再唱读课文,在朗读时也能不读错音、字,并且停顿适中,读得准确、流利、富有情感,为语文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朗读训练
让朗读为课堂增添色彩
作者单位:南乐县元村镇百尺小学姓名:贾利敏电话:*** 科目:小学语文
内容摘要: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
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了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做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
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火烧云》、《五彩池》、《观潮》、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
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四、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角,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又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
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
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参考书目:
1、《小学教学》2010年第十期
2、《小学教学》2011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