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行集中行政服务的必要性探讨
实行集中行政服务的必要性探讨
环境是生产力,也是政府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现在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后劲的比拼,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发展环境优劣的较量,要实现我市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上下功夫,努力形成有竞争力的软环境优势,实现投资和经济发展软环境创新,为我市进位争先、建设强市提供良好的软环境保障。
一、正视问题不足,有的放矢抓整改
近几年,我们狠抓了软环境建设,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环境意识、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明显增强,成绩有目共睹,但存在的差距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服务型政府理念还不够深入,政府职能转变还需深化;执行力不够的问题依然存在,“上边热、下边冷”造成政令不统一;服务差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效率不高、办事拖拉、环节过多、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实行集中办公,提高行政服务水平
实践证明,提高执政能力,首先是提高行政服务能力;优化发展环境,关键是优化行政服务环境。抓行政服务环境,就是抓优化环境的牛鼻子。我市把优化行政服务环境作为优化发展环境的核心和关键,突出主题、牵动全局,推进了软环境建设不断深入。市委、市政府组建行政服务中心,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集中行政服务模式,使行政审 1
批环节由繁变简,行政过程由暗变明,行政速度由慢变快,促进了管理方式的转变、规范了行政权力的行使,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优化了发展环境。
(一)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实行集中行政审批服务,使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得以更好发挥。通过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抓关键环节的审批,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效率和服务上来,“重审批、轻监管、轻服务”的行政管理模式有所转变,提高了行政管理水平。
(二)促使了办事方式的转变。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将分散在各部门与企业和群众联系十分紧密的事项集中在一个大厅办理,以前需跑多部门才能办成的事,现在进“中心”基本就能办成,使过去的满城跑,变成了现在的一点跑,方便了企业群众。
(三)促进了服务效率的提高。通过公开服务内容、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时限和收费标准,实行时限承诺制度,让群众和企业少跑一家门、少找一个人、少跑一趟路,以最短的时间和最简捷的程序办完事情,得到最大的方便。初步建立“一口进、一口出”并联审批、一次性告知、承诺限时办结、全程代办、集中会商、现场办公和提前介入等制度,缩短了办理时限,减少当事人麻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实行由“中心”统一收费,由部门和“中心”两个关卡把关,较好地解决了乱收费和不按规定收费现象的发生。
(四)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高。通过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和监督约束机制以及与效能监察、社会监督并重的监督机制,倡导文明服务、规范服务用语和评选红旗窗口、服务标兵等措施和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积极完善提高,推动工作上档升级
(一)提高思想认识,营造支持发展的良好氛围。再创优化环境新高潮,必须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通过广泛宣传和深入发动,使各级领导进一步强化“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思想,重视支持集中行政服务工作,形成人人关心环境建设、支持环境建设、参与环境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破除体制障碍,健全优化环境的机制保证。进一步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将所有涉批、涉证、涉费等与企业群众密切相关的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办理。认真落实即时即办、联合办理、协调督办的办理制度,做到“符合条件立即办、材料不全帮助办、外来投资优先办、重大事项联合办、多关管理协调办、上报审批协助办、群众有难上门办、跟踪服务主动办”,确保企业和群众“随时都能办、进门能办好、一次交费能办成、承诺时限能办结”,真正把“中心”建成方便群众、方便客商、透明高效的“政务超市”。
(三)加强窗口建设,保证充分授权。要强化窗口职能和责任主体地位,增强“问题在窗口、责任在部门”的工作意识,保证部门审批业务主体前移,授权到位,在这方面坚
决杜绝“厅外审批”和办事窗口职能“软化”问题。坚持实行分管领导(首席代表)窗口坐班制,进一步明确窗口责任,着力推行一级审查和一审一核制,切实做到即时受理、即时审查、即时签批。
(四)加强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要坚持从严治政、以制管人的原则,围绕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继续完善以百分考核为内容、办件工作量和服务质量考核为标准的客观评价体系,强化对进驻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审批服务工作的考核管理。要进一步深化文化建设,加大对窗口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坚决杜绝“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习气”。要建立完善窗口工作人员淘汰退换机制,对办事推诿、贻误工作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不适宜窗口工作的人员,要坚决调整、调离。在加强管理监督的同时,在相关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对业绩突出的优先提拔重用,充分调动积极性。要建立社会监督、监察机关监督、互相监督、自我监督的立体化监督体系,完善以审批服务评议为主导的评价体系,将行政服务工作置于社会动态监督的大环境中,定期开展评议走访活动,对项目审批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办事效率等进行监督评议。配合效能监察部门加大效能问责力度,切实解决审批行为不规范、违反服务承诺制、行政效能低下、破坏软环境建设等行为。
实践告诉我们,“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集中办公
模式,对部门自身是一个自律、一个创新、一个提升,对社会是一种承诺、一种透明、一种凝聚,使计划经济条件下“重审批、弱监管、轻服务”的政府管理思想模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行政服务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提升。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政府服务创新的迫切要求,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行则必成。我们要一定要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高度,按照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的要求,从大局出发,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协调联动,不断推动全市集中行政服务工作上档升级。
第二篇:实行通信工程监理的必要性
实行通信工程监理的必要性
当前,通信工程建设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时期,行业新颖、人员年轻、科技含量高、智力密集、所涉及的领域宽广、对实践经验要求高。但目前信息系统工程的市场还很不规范,如:政策法规不完善、缺少监督监理机制、不重视信息资源安全保密的防范措施。一些公司只看到工程项目投资额度大、利润高,而不顾自己的能力、信誉、资质状况,也不屑于国家的政策法规、国家安全,他们一哄而起、一拥而上,导致我国信息产业轰轰烈烈向前发展的背后,出现了许多不应出现的现象:如项目可行性论证不充分;用户需求不全面、不准确;用户要求一变再变、工程进度一拖再拖;甲乙双方的合同书条文不规范,缺乏可执行性,或存在二义性;缺少对设备监理、对系统的评测验收;工程长时间不能投入正常运行、工程款一再拖欠等等。凡此种种,造成“豆腐渣”工程层出不穷,严重地影响了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许多不应有的损失。
为了保障通信工程签约双方的利益,确保国家信息产业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从而使我国信息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对通信工程建设进行有组织、规范化的监理,就显得更加重要。但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他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得不面对一些问题:一直以来通信工程只有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要想使监理单位在人们的意识中有一席之地还需要一个过程;通信监理还没有一套完善的监理规范,这就造成了监理企业的工作混乱现象。
通信工程项目是为了以信息技术手段极大地提高特定业务的效率而建设通信系统的工程项目。通信工程监理则是专门以通信工程项目为对象的工程监理,其有别于其它行业监理的全部特征,完全是由通信工程的独特性所决定的。通信工程监理通常要直接面对甲方和承建方,在双方之间形成一种系统的工作关系。监理方与上游供应商的关系虽然在法律上是间接的,但有时也需要直接面对,成为工作关系的一部分。
监理方的职责是监督承建方在预算范围内按时保质满足业主要求,其职责的侧重点在监督、报告和建议。监理方工作的推进主要可以通过监理工作规划、项目周期性报告(周报、月报)、项目的专题报告(建议、评估意见)、监理通知、监理指令、工程支付签认单等规范的文档机制体现出来。监理与甲方是一种委托合同关系,而与承建方是监理与被监理关系,这样就涉及到了一个尺度的把握,关系既要密切又要有所超脱。很显然,要做到既让甲方感觉到监理的价值又让承建方感觉监理不仅不是添乱而且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即两边都能认同监理的价值又能保证项目顺利的进行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它也可能比较简单地得以实现,那就是充分领会并遵守监理领域里的“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八字原则。因而,通过上述讨论,对监理企业的定位应是:独立于甲方和乙方的第三方,但是站在甲方的立场上。监理方受甲方的领导,它不直接对工程行使决定权。
纵观通信监理行业近几年的发展,从寥寥的几家迅速发展到现在的五六十家,这充分体现了监理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的生命力。只有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监理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不断提高监理服务质量,扩大监理服务范围,提升监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才能围绕着将公司做大、做强的目标,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第三篇: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必要性论文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在审查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同时,将与具体行政行为相关的民事纠纷一并处理的诉讼制度。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实际上是两个诉的合并,而这两个诉是由同一行政行为引起的。目前,我国行政诉讼法对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并未作出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也未对此作出相关的司法解释,但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完善和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设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已成为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一、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必要性
审判实践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已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作了明确规定,而在当前,确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也具有明显的必要性。
1、符合审判经济原则,可减轻当事人的诉累,使争议得以迅速解决,当事人的权益得到及时、合法的保护。在行政诉讼案件中,有许多行政争议涉及公民的民事权益,为此在行政机关对该行为进行处罚而引起行政诉讼时,如人民法院不受理利害关系人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那么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另行提起民事诉讼将会给群众带来不必要的诉累。
2、避免人民法院就两个具有内在关联性的案件作出相互矛盾的判决,使法院的判决失去确定性和严肃性。因为若相关当事人另行提起民事诉讼,将可能使基于同一事实而产生的两个案件分属不同法院或不同审判庭审理,不同的审判组织可能对同一事实的案件作出不同的判决,这样就使法院的判决缺乏稳定性和严肃性。
3、有利于节约审判资源,节省办案时间,提高办案效率。民事争议并入行政诉讼中解决,可解民事案件过多而给民事审判人员增加的压力,以集中审判力量,处理其他民事纠纷。
二、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成立的条件
民事诉讼并入行政诉讼中解决,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首先,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必须以行政诉讼的成立为前提。人民法院就当事人提起的行政诉讼进行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并已立案受理。如果行政案件不成立,那么附带民事诉讼便无从谈起,当事人只能单独提起民事诉讼。
其次,两种不同性质的诉讼有关联性,即附带民事诉讼与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相关,是由同一行政行为引起的,且民事纠纷的解决依赖于行政诉讼的解决。如技术监督局发现甲所卖药品系假药,而对甲进行行政处罚。甲不服提起行政诉讼。乙购买了该药造成伤害而提起附带民事赔偿诉讼。如技术监督局对甲进行的行政处罚是正确的,那么乙就有请求赔偿的依据,否则请求不一定能得到支持。
第三,附带民事诉讼本身必须能够成立。即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起诉的四个要件。
第四,附带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必须发生在同一诉讼程序中。附带民事诉讼必须与行政诉讼同时提起,或在行政诉讼审理终结之前提起,在行政诉讼之间或审理终结之后提起,就不能称其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
三、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
并非所有的民事争议均可在行政诉讼中一并审理,对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应严格界定,不应任意扩大,否则不但达不到减轻当事人诉累,节省庭审时间,提高办案效率的目的,相反还会拖延行政案件的审理,影响行政案件的及时审结,当事人的权益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笔者认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应界定在下面三大范围内:
1、不服权属争议的行政裁决案,如土地确权裁决案。甲、乙双方对宅基地使用权有争议,经土地管理部门裁决后,甲不服而提起行政诉讼,乙则就相邻关系对甲提起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可一并处理。
2、不服行政许可行为而引起的行政诉讼案。如规划管理部门许可甲在某处建房,乙得知后认为影响其通行而阻止甲建房,并提行政诉讼,甲则以排除妨碍为由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可一并处理。
3、不服侵权赔偿裁决案。如被处罚人不服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而提起行政诉讼,受害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中涉及的民事赔偿内容(或对未作出民事赔偿方面的裁决)不服而提起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可一并处理。
四、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局限性
行政案件的复杂性及处理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案件受理范围的局限性,因我国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就管辖权的不同规定,行政案件和民事案件可能分属不同法院管辖。
2、程序上合并审理的局限性。如行政诉讼中大部分举证责任在被告,而民事诉讼中,实行的是“谁主张,谁举证”,这样在诉讼中,有可能两种举证责任发生冲突。
3、实体上合并审理的局限性。在行政诉讼中,当具体行政行为被认为违法,人民法院判决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并责令重新作出时,附带的民事诉讼便不能一起解决,只能裁定驳回起诉。
另外,在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过程中,对审判人员驾驭庭审的能力要求很高,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庭审程序混乱,法庭调查条理不清,庭审难度增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尽管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在审判实践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审理上的复杂性,但是只要我们审判人员严格界定行政附带民事诉讼范围,尊重当事人的诉权自由,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加之借鉴我国诉讼制度中早已存在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成功经验,我国行政附带民事制度的建立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第四篇:行政服务环境集中整治情况汇报(区委)
开展行政服务环境 集中整治情况汇报
行政服务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开展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四届二次全会和全区“乘势而上、创新争先、跨越发展”工作汇报会的精神,按照区委关于开展行政服务环境集中整治工作的安排部署,结合经办工作实际,深入开展了集中整治活动,从整体上提高服务水平。
一、专题部署、统筹安排,确保行政服务环境集中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集中整治活动,从3月份开始,按照区委的安排部署,认真制定了开展服务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实施方案,并召开专题办公会对此项工作进行具体安排,确保活动取得实效。一是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一把手对###的行政服务环境集中整治工作负总责,同时指定一名班子成员具体负责整治工作。二是把集中整治工作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大力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着力维护群众权益,提高服务质量。三是结合###经办实际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按照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高水平的要求,结合“**”活动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服务改进方案,推动###的整体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二、具体做法:
###在集中整治过程中结合“创先争优”和“**”活动的深入开展,本着全面提升服务质量的原则,开展了多个角度、多种形式的创新服务,使###的服务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一)加大培训力度,深入实际调研,强化服务意识。一是组织全体干部员工集中学习了文明服务规范的具体内容,并再次将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工作纪律等四项基本内容进行深化巩固,为每位员工配发了《服务规范管理手册》,使干部员工对服务标准做到牢固掌握,严格遵守。二是加大对干部员工业务知识的培训。第一,多次组织开展了《**》的学习培训,为了增强学习效果,###还组织干部员工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岗位,开展“我参与、我建议”活动,共征集建议10余条,有效促进了干部员工依法经办的服务意识。第二,先后组织###干部员工对业务知识进行学习培训,如***培训等,努力培养干部员工成为一岗多能的服务能手,进一步提升###的整体服务水平。三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带头深入企业开展调研,结合“***”活动的开展,主动倾听群众呼声,解决**方面的疑难问题,上半年共深入企业20余次,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10余件,解答政策咨询近500人次。
(二)完善服务管理制度,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内外部监督。一是深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精细化服务管理制度。按照“***”活动的具体要求,对###的规章制度和服务考核办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并把干部员工落实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工作纪律等四项承诺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制度中,实行定期考核,并建立长效机制,使###形成按制度履责、按规程经办的工作氛围,逐步将服务转化为衡量经办工作的第一标准。二是在###全面实行服务管理控制流程,进一步强化对服务的过程控制,着力于从对服务行为事后的监督考核,改变为对服务行为全过程的监督控制,同时充分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加强对服务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尽量把服务中的问题解决在平时,做到从管理细节入手,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使服务工作得到持续不断的改进,形成一套经常化的有效管理机制。三是坚持主任接待日制度和主任大厅巡视制度,由###主任在业务高峰期到业务大厅进行巡视和接待,对单位和职工提出的问题当场予以协调解决,确保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复。四是建立服务满意度定期调查制度。###坚持把满意作为经办工作的出发点,每月组织团员青年对随机抽取的22家参保单位开展经办服务满意度调查,通过电话询访的方式对###的服务态度、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以及办事效率等十余项服务内容进行满意度测评,针对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地制定措施,适当调整经办方向,满足参保对象对服务的全面需求。今年第一季度累计调查参保企业60多户,满意率达到98%以上,收到意见和建议5条。五是在业务大厅设臵意见箱、意见簿,由专人定期收集有关情况。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并在网上公开监督投诉信箱,由一名副主任专门负责服务投诉的处理,建立起服务投诉的快速反应机制。六是实行先锋岗流动制度。### 对创先争优活动中评选出的8名党员先锋岗进行定期评比,实行先锋岗流动制度,充分发挥优秀党员的典型示范作用,调动了全体干部员工创新服务、优质服务的积极性。
(三)简化办事程序,提升服务效能,提高服务满意度。###在原有良好工作作风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继续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观点,时刻从**的实际需求出发,将服务落到实处。一是对专职咨询服务台的硬件和软件进行升级,实行全天的导航和咨询服务。专职咨询台在一名年轻同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名业务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为服务组成员,同时还配备了电脑,并设臵了高级查询功能,为***提供更加周到、细致的服务。二是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工作环节,最大限度的方便**和职工。对于办理程序简单、条件明确、材料齐全且能够进行事后监控的常规事项,可以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充分授权,实行当场办结;对于需要###、**逐级审批的事项,###设臵了“公开服务承诺问题台帐”,对暂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登记,请示**后在双方约定时间内及时给**答复。三是各科室针对自身业务特点,自制简明易懂的小卡片、明白纸等,对一次性告知单进行补充说明,各科室共制作明白纸、卡片10余种,月均发放使用达300多张,方便**随时取用,有效提升了窗口的办事效率。四是进一步规范了文明服务内容,###为所有办公电话办理了“您好,*###竭诚为您服务……”来电彩铃,并统一印发了接听电话的文明 用语,发到每位员工手中,并要求干部员工在铃声三响内必须接听,从来电来访中提升###的文明服务形象。五是对###专用邮箱和网盘的功能进行升级,为**开展网上申报免费培训,全年累计开展培训22次,参训人员达到1600余人,使网上申报工作顺利推进。截至目前,实现网上申报的单位已经达到1500余户,占全部参保单位的80%以上,大大减轻了参保单位的事务性工作。
###
二〇一二年五月九日
第五篇:中国要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
说起来应该很简单,如果当初按既定的方向和道路走得好好的,我们为什么偏要改弦易辙,“摸着石头过河”?必定是认清了“此路不通”,才痛下决心,另谋出路。
事实也正是这样。对于当时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吃不饱、穿不暖,连肥皂、火柴、灯油都要凭票限量供应,所谓“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不是丑化和恫吓,而是一种无日无之的生存体验和沉重压力;而对于具有国际视野的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更有与周边国家发展速度相比较而产生的紧迫感。正是这种种内外因素,促成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达成了“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基本共识,最终促使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上选择了市场取向。
我想,对于我这样在旧体制中长大的或过来的人,只要良知未泯,没有谁会真心留恋那个时代。今日的农民虽说仍然生活在最底层,毕竟摆脱了粮票和“介绍信”的羁绊,可以出门谋生了;虽说收入很低,毕竟绝大多数人不用挨饿,不用天天起早摸黑“出工”穷折腾。我深信,即使中国不走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中国农民也没人真乐意回到“生产队”去。
今年3月,政论作家马立诚推出了他的纪实新著《大突破:新中国私营经济风云录》。这本书与其说在讲1949年以来中国私营经济发展史,还不如说是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是怎样确立市场经济观念的。恰如经济学家樊纲在本书的序言
中所说,“私营经济的优点,是在与国有经济比较中体现出来的,是在人类对国有经济的试验过程中(在有的国家可以说是悲壮的试验),被人们再认识的”;20多年来,“私营经济推动了中国混合经济制度的形成,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大突破》一书中第四章《十一届三中全会:春潮初起》前面几节值得特别关注。它描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过程: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打开了市场经济的闸门,那并非某人一时心血来潮拍脑袋或关在密室“理性”设计出来的,而是被1700万知青大返城“逼”出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根本无力安置这么多人就业,涉及众多家庭的“待业青年”走投无路直接影响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于是,才有了“目前在有限范围内继续存在的城乡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附属和补充”的政策,才有了“十二大的关键词: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个体经济入宪”,进而有“十三大的关键词: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市场经济入宪”……换言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取向,是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怎么可能退回去?
今天的问题有今天的生成原因,也只能拿出适合今天现实的解决办法,岂能以“古”非今向后看?以建立健全社会公共福利制度来说吧,我们可以讲出许多理由,比如国家经济实力已提供了可能,比如解除民众后顾之忧才能刺激国内的有效需求,比如实现社会公平和基本人权;而最缺少说服力的就是讲过去如何如何好。我忘不了,所谓的“赤脚医生”制度不过是短暂的花架子,那个时候我作为农家子女,得了急性腮腺炎高烧数天只能在家里听天由命地挺着;我也见过,直到
1980年代,城里的工人、市民,大多数是几代同堂,搭暗楼搁板和睡地铺的男女不在少数……是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好了,扯什么过去的“好日子”不仅令人生厌也太没出息。
为什么有些缺乏历史经验的年轻人倒成了“九斤老太”?因为他们不知道中国是怎样走到今天的,缺乏历史感,容易轻信,容易产生幻觉。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多讲一讲当初我们为什么要搞改革开放,给年轻人补点历史课,同时也让出于人性弱点容易怀旧的过来人保持清醒,总之使大家明白,改革开放并非某个领导人凭个人意志为所欲为的产物,而是顺应民心、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和世界潮流的选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今天,也有人试图利用民众对权钱勾结鲸吞国有资产等腐败现象的道德义愤,否定改革开放的市场取向,吁求打压民营经济,走计划经济的回头路。倘若我们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历史有基本的认识,相信就不会在迷迷糊糊中被引入歧途重犯“左”的错误,就能够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百折不回地向前 回顾最近关于改革的大讨论,我们可以发现怀疑市场经济改革取向的主要有两种人。一种人的思想仍然显露出“计划经济”的痕迹。另一种人,是在不合理的改革方案或被扭曲的“改革”过程中感觉利益严重受损的人,更有一些没有计划经济时代生活经验的人,他们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话语是“怀念”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福利制度。两种人的相似特征是“怀旧”,共同指向则是怀疑乃至反对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开放。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正视和回答这个问题:当初,我们为什么要改革开放?
说起来应该很简单,如果当初按既定的方向和道路走得好好的,我们为什么偏要改弦易辙,“摸着石头过河”?必定是认清了“此路不通”,才痛下决心,另谋出路。
事实也正是这样。对于当时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吃不饱、穿不暖,连肥皂、火柴、灯油都要凭票限量供应,所谓“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不是丑化和恫吓,而是一种无日无之的生存体验和沉重压力;而对于具有国际视野的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更有与周边国家发展速度相比较而产生的紧迫感。正是这种种内外因素,促成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达成了“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基本共识,最终促使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上选择了市场取向。
我想,对于我这样在旧体制中长大的或过来的人,只要良知未泯,没有谁会真心留恋那个时代。今日的农民虽说仍然生活在最底层,毕竟摆脱了粮票和“介绍信”的羁绊,可以出门谋生了;虽说收入很低,毕竟绝大多数人不用挨饿,不用天天起早摸黑“出工”穷折腾。我深信,即使中国不走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中国农民也没人真乐意回到“生产队”去。
今年3月,政论作家马立诚推出了他的纪实新著《大突破:新中国私营经济风云录》。这本书与其说在讲1949年以来中国私营经济发展史,还不如说是讲改革
开放以来我们是怎样确立市场经济观念的。恰如经济学家樊纲在本书的序言中所说,“私营经济的优点,是在与国有经济比较中体现出来的,是在人类对国有经济的试验过程中(在有的国家可以说是悲壮的试验),被人们再认识的”;20多年来,“私营经济推动了中国混合经济制度的形成,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大突破》一书中第四章《十一届三中全会:春潮初起》前面几节值得特别关注。它描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过程: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打开了市场经济的闸门,那并非某人一时心血来潮拍脑袋或关在密室“理性”设计出来的,而是被1700万知青大返城“逼”出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根本无力安置这么多人就业,涉及众多家庭的“待业青年”走投无路直接影响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于是,才有了“目前在有限范围内继续存在的城乡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附属和补充”的政策,才有了“十二大的关键词: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个体经济入宪”,进而有“十三大的关键词: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市场经济入宪”……换言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取向,是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怎么可能退回去?
今天的问题有今天的生成原因,也只能拿出适合今天现实的解决办法,岂能以“古”非今向后看?以建立健全社会公共福利制度来说吧,我们可以讲出许多理由,比如国家经济实力已提供了可能,比如解除民众后顾之忧才能刺激国内的有效需求,比如实现社会公平和基本人权;而最缺少说服力的就是讲过去如何如何好。我忘不了,所谓的“赤脚医生”制度不过是短暂的花架子,那个时候我作为农家子女,得了急性腮腺炎高烧数天只能在家里听天由命地挺着;我也见过,直到
1980年代,城里的工人、市民,大多数是几代同堂,搭暗楼搁板和睡地铺的男女不在少数……是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好了,扯什么过去的“好日子”不仅令人生厌也太没出息。
为什么有些缺乏历史经验的年轻人倒成了“九斤老太”?因为他们不知道中国是怎样走到今天的,缺乏历史感,容易轻信,容易产生幻觉。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多讲一讲当初我们为什么要搞改革开放,给年轻人补点历史课,同时也让出于人性弱点容易怀旧的过来人保持清醒,总之使大家明白,改革开放并非某个领导人凭个人意志为所欲为的产物,而是顺应民心、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和世界潮流的选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今天,也有人试图利用民众对权钱勾结鲸吞国有资产等腐败现象的道德义愤,否定改革开放的市场取向,吁求打压民营经济,走计划经济的回头路。倘若我们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历史有基本的认识,相信就不会在迷迷糊糊中被引入歧途重犯“左”的错误,就能够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百折不回地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