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农村服务业的调查

时间:2019-05-13 14:1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中国农村服务业的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中国农村服务业的调查》。

第一篇:关于中国农村服务业的调查

关于中国农村服务业的调查

社会是个大课堂,是一部价值很高的“无字书”,作为学生的我们需要投入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去,读好、读懂这部“无字书”,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伴随着时代的最强音,阔步向前。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可从中获得学习动力,促进学业的完成,这就是我们进行社会实践的目的。

基于这一目的,在寒假期间,我利用充足的时间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考察的主题是“中国农村服务业”。

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主要特点为:总量迅速增长,乡镇企业是农村服务业主体;占全国GDP和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基本稳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以及地区差异不断扩大。目前农村服务业发展面临总量不足、发展滞后、结构性矛盾突出、规模小、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低、竞争能力弱等主要问题。

农村服务业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农、林、牧、渔服务业。二是乡镇企业口径下除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以外的所有产业。三是农村公共服务业。

农村服务业具有高度的异质性,是一个门类庞杂、性质迥异的集合体。近年来,农村服务业内部结构呈现出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现代服务业比重提高的趋势。市场需求对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导向作用不断增强。

少数发达地区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已进入以信息化为主导的阶段。多数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服务业仍处于“工业化前的商业化阶段”,其重点仍然是传统的商贸流通业和交通运输业。与此同时,农村服务业新的业态、新的经营形式逐渐形成。

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总量不足问题,在农村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和农村公共服务性服务业,都有突出表现。如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业发展不足等。农村服务业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弱、产业升级慢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服务业,甚至近年迅速发展的农家乐旅游中都有典型体现。

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中,规模小,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低,竞争能力弱的问题比较突出。

许多地方农村服务业的发展,长期缺乏区域总体规划,处于自然发展,甚至自生自灭的状态。由此导致在区域内部,农村服务业不同行业之间缺乏协调整合,整体功能难以提高。同时,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甚至恶性竞争问题比较严重,加剧农村服务业对资金和资源的需求,妨碍其增长方式转变、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作者:姜长云)

由以上资料可看出,我国农村服务业水平还很低,并且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由于受非物质生产劳动不创造新价值的观念影响,发展农村服务业的体制、机制、政策等还没有完全配套,传统服务产业仍是带动农村服务业的主要力量,总量增长缓慢、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分析影响我市农村服务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城乡差别过大,发展速度明显滞后。由于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差距较大,农村服务业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偏低;消化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农民从服务业得到的收益不多。因此,无论消费层次还是消费市场,目前的农村服务业都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农村服务业城乡差距大、发展滞后的特征明显。以2003年为例,我市农村第三产业收入才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3.7%,不仅与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50%左右的水平相去甚远,而且与我市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由此还产生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服务业的比例低、农民从农村服务业获得的收入少等一系列问题。

二、缺乏总体规划,服务业结构不合理。由于长期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这样的状态,难以适应我国已经加入WTO的宏观背景,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也难以取得农村服务业自身的发展,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就我市而言,农村服务业虽然已经有所发展,但它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仍不明显,始终存在行业定位不准、档次不高、效率低下、小而散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从我市现有农村服务业的总体

情况看,经营项目仍以传统的第三产业为主,新兴的服务业不多,缺乏生机和活力;经营方式仍以单家独户的农户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没有形成有实力的农村服务行业,缺乏竞争力。

三、政策不够配套,新兴行业难成规模。发展农村服务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制订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为新兴的农村服务行业发展给予最大限度的扶持。但是,由于现行政策的不配套,长期困扰我市农村发展的融资渠道、农业保险、科技、信息、生产与销售服务和已转移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加上农村服务业发展空间有限,因此,良好的投资环境尚未建立,新兴的农村服务行业发展困难。以服务“三农” 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为例:由于农户可供抵押资产有限,又缺乏风险担保机构和个人,为防范贷款风险,设置了许多贷款“门槛”。由此带来农民贷款难、贷款数额小的问题,而且贷款利率普遍高于国家贷款基准利率,对农户解决投资困难的作用不够明显。2003年,全市各项贷款余额3818.7亿元,其中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余额115.64亿元,仅占贷款余额总数的3.03%。

四、区域差异较大,各地发展不够平衡。由于受经济、环境、文化、习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市东西部农村服务业发展差异较大。近郊服务业的特色,是以房屋租赁、旅游业为主,行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譬如西湖、江干等地的“楼宇经济”;梅家坞、茅家埠的“茶楼经济”;拱墅的“会展经济”,既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又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他县(市)服务业的特色,则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业为主,难以形成行业规模,经济效益相对要差一些。从我市情况看,经济发达程度与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成正比关系。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服务业发展更快、服务行业门类更全、得到的回报更丰厚;欠发达地区的服务业不仅基础差、发展慢,而且效益也相对较低。总之,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

生长在农村,我对农村的服务业也是深有感触,在这里,因为落后,服务不会是多么周到,体会最深的就是个体经营者们的服务。在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所以消费也自然不高,在这里,很难体会到“顾客是上帝”这一句话,服务态度不是很好,这就相当于一分钱一分货吧!相应的物质支

出才会换来同等的服务水平,所以,农村服务业在以后的发展中,服务水平是提升的一个重点。

另外,按照功能导向原则促进小城镇化建设,形成产业集聚,是推动农村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小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积极发展其桥梁和纽带作用的衔接城乡经济的小城镇能够为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形成产业聚集提供重要条件。按照功能导向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小城镇。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在此基础上依托其资源或区位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大中城市郊区的城镇属于技术和产业辐射区域,应积极通过发展大中城市主导产业的关联产业和生产性服务来实现小城镇化。对于交通枢纽和行政中心城镇,由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并依托物流、信息、商贸和文化产业有助于实现本地经济发展、人口集聚和城镇化进程。对于具有资源优势的城镇,由于辖区内拥有丰富的资源而发展相关主导产业是实现小城镇化的有效途径。矿产资源丰富的的乡镇应该主要发展工矿开采与加工,交通运输等产业。拥有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等名胜古迹资源的乡镇,重点发展旅游、商贸、文化等产业,这就是因地制宜。

中国农村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不久的将来,农村就会发生更剧烈的变化,服务业水平会扶摇直上的,我相信并且很有信心。加油!中国。

第二篇: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

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四条成因

1、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

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二是居民在空间分布上迅速集中。

这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成害。

2、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由于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造成几乎没有有效的经济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生产方式。2003年后执行的新的排污费制度在集中使用上仍然没有考虑农村污染的治理。

3、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

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时征地低价或无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4、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农村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持者一直是城市污染的消纳方。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本文重点分析东部发达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典型污染

问题并提出未来在全国层面上的对策。

1、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

2、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net3、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

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中国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中国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从1988年的0.0952‰上升到2000年的0.1126‰。对于基本排除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的农民,这是极大的威胁。

第三篇: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

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四条成因

1、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

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二是居民在空间分布上迅速集中。

这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成害。

不仅如此,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也呈现出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这使得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因此存在着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的现状。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

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诸多小型企业的污染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而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这样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不能不是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基本原因。

另外,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特点的。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业务无关的经 1

营活动以获取收入,包括卖化肥和农药等。由于激励不相容,导致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以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

2、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由于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造成几乎没有有效的经济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生产方式。2003年后执行的新的排污费制度在集中使用上仍然没有考虑农村污染的治理。

由于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尽管国际上各种市场化的实践很活跃,但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不发挥主导投资责任和作用。

另外,目前我国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等现象。例如,面源污染的治理资金分散到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导致一个需要环环相扣才可能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变成各部门步调不一致的局部行动,自然效果不佳;由于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在政治目标最大化的激励下,对于能增加政绩的公共服务,呈现出一种较高的供给热情。而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这样没有进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的公共服务,即便农民已经有了需求,也很难提到地方政府的操作层面上来。

3、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

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

还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时征地低价或无偿、运行中免税免排污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4、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末端治理——都存在技术、经济障碍。除了面源污染难以收集污染物外,其它类污染用末端治理常会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由于其污染排放的集中性、污染物相对的单一性和企业经营相对的大规模等特点,末端治理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甚至惟一的。而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

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问题

农村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持者一直是城市污染的消纳方。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本文重点分析东部发达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典型污染问题并提出未来在全国层面上的对策。

——编者

1、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

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t/km2,远远超过发

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t/km2的安全上限。而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之间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目前,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k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2002年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这两类污染在很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化肥和农药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物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

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甚。据浙江省环保局的调查,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t/km2,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2、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在与日俱增。

3、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

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地区尤其发达地区,集约化畜禽养殖蓬勃发展。这些地区可资利用的环境容量小(没有足够的耕地消纳畜禽粪便,生产地点离人的聚居点近或者处于同一个水资源循环体系中),加之其规模和布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没有注意避开人口聚居区和生态功能区,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同时,在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企业的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此外,由于污水灌溉、堆置固体废弃物、承受了大量工业污染的转移,农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已经延伸到了食品污染。我国污灌面积由1978年的约4000km2增加到2003年的30000km2,约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10%。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被占用或毁损的农田为1300km2。

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中国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中国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从1988年的0.0952‰上升到2000年的0.1126‰。对于基本排除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的农民,这是极大的威胁。

第四篇: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四条成因

1、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

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二是居民在空间分布上迅速集中。

这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成害。

不仅如此,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也呈现出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这使得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因此存在着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

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诸多小型企业的污染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而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这样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不能不是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基本原因。

另外,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特点的。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获取收入,包括卖化肥和农药等。由于激励不相容,导致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以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

2、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由于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造成几乎没有有效的经济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生产方式。2003年后执行的新的排污费制度在集中使用上仍然没有考虑农村污染的治理。

由于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尽管国际上各种市场化的实践很活跃,但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不发挥主导投资责任和作用。

另外,目前我国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等现象。例如,面源污染的治理资金分散到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导致一个需要环环相扣才可能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变成各部门步调不一致的局部行动,自然效果不佳;由于采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在政治目标最大化的激励下,对于能增加政绩的公共服务,呈现出一种较高的供给热情。而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这样没有进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的公共服务,即便农民已经有了需求,也很难提到地方政府的操作层面上来。

3、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

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时征地低价或无偿、运行中免税免排污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4、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末端治理——都存在技术、经济障碍。除了面源污染难以收集污染物外,其它类污染用末端治理常会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由于其污染排放的集中性、污染物相对的单一性和企业经营相对的大规模等特点,末端治理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甚至惟一的。而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

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问题

农村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持者一直是城市污染的消纳方。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本文重点分析东部发达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典型污染问题并提出未来在全国层面上的对策。

——编者

1、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

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t/km2的安全上限。而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之间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目前,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

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甚。据浙江省环保局的调查,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t/km2,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

2、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在与日俱增。

3、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地区尤其发达地区,集约化畜禽养殖蓬勃发展。这些地区可资利用的环境容量小(没有足够的耕地消纳畜禽粪便,生产地点离人的聚居点近或者处于同一个水资源循环体系中),加之其规模和布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没有注意避开人口聚居区和生态功能区,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同时,在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企业的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中国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中国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从1988年的0.0952‰上升到2000年的0.1126‰。对于基本排除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的农民,这是极大的威胁。

第五篇:关于中国农村道路交通情况调查问卷

关于农村交通情况调查问卷

您好!

我们是河南城建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调查员,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农

村交通现状的调查,目的是了解和反映广大农民群众对交通的要求,推动农村经

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如果能得到您的配合,我们将不胜感激。1.您对所在村子的现有道路是否满意?()

A满意B一般C不太满意D很不满意

2.您所在的村子是否有公交车经过?()

A 是B 否

3.您生活的村庄是否有与国家主要交通要道相连接?()

A 有B 否

4.您家的主要交通工具有哪些?()

A自行车B摩托车C私家车

5.您村庄附近是否有旅游景区?()

A有B否

6.您出门一般选择什么交通工具?()

A自行车B摩托车C私家车

7.您所在村交通情况:()

A通农村客运班车B不通车

8.从镇区的道路上县道、省道、高速公路是否方便:()

A是B否;

9.搞好农村道路交通建设,请问您认为对大家产生了什么影响?()

A 生活有所改善B生活没有变化C无所谓

10.您觉得当地政府对于农村的道路交通建设是否做到了尽心尽力?()

A 是B 否C 不知道

11.您认为农村交通运输系统建设的关键是:()

A规划B资金C领导的意识

再次感谢您的参与,祝您生活愉快!

下载关于中国农村服务业的调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中国农村服务业的调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关于北碚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问卷您好!我们是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调查员,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北碚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的调查,目的是了解和反映广大农民群众的......

    中国农村住户调查统计年鉴

    1》 行业】个人收入 【地域】中国 【时间】20051231 【参考资料】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6 【统计项目】中国2005年各地区农村居民纯收入构成统计(2272字) 【指标参数】......

    交通服务业的调查

    丰润区交通局 关于我区交通服务业发展的调查 一、交通服务业现状 1、区内道路交通概况。截止2006年底,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1491.75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条84.92公里、国道2条87.......

    银行服务业调查问卷

    银行业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1.您对目前银行服务业的整体满意度为:(单选题)(选中画“√”)很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很不满意 2.您不满意的原因是:(多选题) 排队等候时间长 收费不合......

    服务业调查进展情况汇报

    东城街道服务业调查进展情况汇报东城街道自服务业调查开展以来,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服务业调查工作开展以来,东城街道......

    窗口服务业调查问卷

    中共奎文区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强基固本做先锋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填写《潍坊市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为民服务创先争优调查问卷》的通知 各街道党工委,奎文经济开发区、泰华......

    定县调查:中国农村社会调查的里程碑

    定县调查:中国农村社会调查的里程碑李金铮 提要:在民国社会调查中,定县调查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影响之大,皆可谓独树一帜、声誉远播。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县级范围的大规......

    中国农村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

    中国农村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 唐丽霞 左停 调查显示,中国农村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有65个村表示水资源受到了污染,占调查村总数的46.1%。调查村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工业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