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仙游木雕工艺的现状和对策
9月中旬,申报“中国木雕·古典家具之都”的福建省仙游县,将迎来省工艺美术协会的初评。仙游县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发展已列入福建省“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点项目之一。如何拉长仙游木雕产业链,壮大木雕产业集群呢?记者日前特地前往仙游木雕产区,作了一番调查。
历史与现状
仙游木雕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北宋时期,这里的工匠就把京都宫廷器用与书画工艺有机结合,制作出木雕家具,首开“仙作”木雕家具工艺先河。仙游县工艺美术办陈少飞认为,仙游木雕和古典家具,是历代艺匠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的积淀,有圆雕、浮雕、根雕,有佛像、家具、玩具等作品,艺术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家具做工精细,各种产品极具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性。
近年来,仙游木雕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榜头、度尾、大济、赖店等工艺生产集中区,全县现有木雕和古典家具生产厂家1500多家,从业人员达6万之众。去年,全县木雕和古典家具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亿多元,利税近2亿元。
如今,仙游是国内木雕和红木古典家具的三大产地之一,成为北京“红木第一楼”、“元亨利”等著名家具公司的主要供货基地。仙游上百家企业在北京、上海、天津、成都、济南等城市设立销售窗口,产品占当地市场份额的六成以上,同时畅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和台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优势与不足
榜头镇是仙游县最负盛名的木雕产区,镇上搬运木雕和古典家具的车辆和顾客你来我往,镇里数百家木雕和古典家具企业生产也一派繁忙。在福景家具有限公司的“贡品轩”里,陈列着紫檀、花梨、酸枝、鸡翼等名贵木材精制的各种仿古明清家具,屏风、博古架、八仙桌、太师椅等商品琳琅满目。一张巧夺天工的“千工拔步床”雕刻精细、做工考究,老板娘告诉记者,“千工”是指要花1000日的雕工才能完成。
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仙游县木雕产业具有鲜明的优势:首先其专业化程度高,这里掌握传统工艺技术的能工巧匠较多,仅榜头镇就有2万多人从事木雕和古典家具产业。其次木雕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的集群,显现出良好的带动效应,吸引了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国内外经销商的介入。
企业集群又带来了供产销一体化,由于木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与原材料供应地和产成品集散交易市场紧密相连,仙游县形成了较完善的原材料供应网络和产成品销售网络。同时,在莆田市秀屿港旁建立的亚洲最大进口木材检疫检验中心,为仙游木雕的出口和原材料供应提供了有利条件。“仙游木雕”和“仙作古典家具”正在形成如福州寿山石、缅甸翡翠、东海水晶一样的区域品牌。
然而,仙游木雕产业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大部分企业起步于作坊,发展于“草根”,欠缺应有的成长战略、品牌战略和营销战略;由于企业小,资金少,宣传广告跟不上,产品包装不到位,没有办法打响自己的品牌。同时行业缺乏自律规范,造成抢市场,挖技工,争
客户等无序竞争现象。最重要的是生产技工相对紧缺,高精尖研发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强,影响了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的占领。
思考与行动
面对仙游县木雕产业存在的不足,县委书记林建华认为,要壮大木雕产业集群,必须填补与延伸产业链,培养企业急需技术人才,提高行业创新能力,打造行业品牌。
由于国际珍贵木材资源日渐紧缺,仙游县从去年起就开始鼓励农民引种降香黄檀、印度紫檀、樟树等名贵苗木。今年,县里又从海南岛调来珍稀名贵苗木,每株苗木补贴林农5元钱,在龙华、度尾、枫亭、大济、鲤南等乡镇扩大种植面积达5500多亩。记者在大济镇林向明的承包林地看到,百亩降香黄檀苗木已有1米多高,长势壮旺。据了解,“十一五”期间,仙游县计划发展5万亩名贵树林,打造全国最大的珍贵树种基地,以保证木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打造仙游木雕知名度,2004年9月,仙游县成立了中国民间工艺家协会明清家具专业委员会。2005年4月,县里与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社联合召开“仙作”红木家具研讨会。去年6月以来,县里还多次组织木雕和古典家具厂家前往北京、上海、大连、中山、杭州等地,参加国家级及省级工艺美术精品展览会。今年,县里又推出4家木雕企业申报省级名牌产品。
仙游县还计划依托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技术院校,开设木雕等工艺美术专业,通过校企联办等措施,大力培养木雕行业急需的技术人才。同时,注重人才引进和培训,组建新产品研发队伍,提高木雕和古典家具行业整体创新能力,开发海内外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第二篇:木雕工艺参观与学习报告
木雕工艺参观与实践报
时间:2011年10月13日 地点:朝阳区高碑店古家具69号
这次参观学习由装饰艺术系主任李根津老师、专业课老师杨娟、齐学军老师带领我们工美5-0801班和09装饰班的同学来到了高碑店古家具一条街中的华伦家具三层的北京民间艺术工作室。
在这次参观学习中,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木雕的知识,比如雕刻工序:选材、用大工具 切出大型、再用中大的工具刻出具体型、用小工具对作品进行细部深入处理等等。还有关于 对作品的角度、形状使用不同的刀具的控制。
我们第一站参观了老艺术家的工作室,老师以他多年的雕刻经验为我们讲解了关于雕塑的想法与结论。他说到雕塑在于创作时,应该按照自己的思维以及个性去做好一件作品,这样才能使这件作品更加有活力、更加有生命力。他还把他所悟出的一句话送给了我们:尊重材料,做自己的感受。确实这是一个很好的结论,我们在创作中,应该按照材料的自然因素,而自然地去创作,我们要从材料中得到启发,不要去考虑什么文学性、思想性,而是要感受自然;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更加有生动性。
当谈到木雕创作的问题时,老师又提出了一个观点:做木雕,刚开始可以大胆地用大工具去塑造出作品的基本型后,接下来就要很注意地思考下一步的塑造,免得破坏作品;要多于归 类自己在创作中的感受和缺点,结合以前的手头工夫和现代科技,去创作出一件有个性细胞的好作品。对于这些结论我们和老师行成共识的:一件好的作品,不能太概念化的去做,而是要随着自然和个性的需要去创作。老师以他熟练的雕刻功底,为我们现场表演木雕。在接下来的几小时,我们开始自己动手,大家对雕刻似乎都有着浓烈的兴趣,我们有的雕树叶,有的雕花朵,有的雕桃子。这次我们还将参加这里组织的一个木雕比赛,主题为《桃李满天下》,大家纷纷开动脑筋设计自己的作品,并细心的制作。从大家认真的神情和成功后灿烂的笑容,不难看出大家都深深的沉浸在这次的实践学习中。
总之,通过这次的参观学习,我们学到了不少。同时,感觉到我们有着很大的危机感,发现我们在学校只是学到人家的皮毛而已。不过,这样也好!早点发现不足,早点改正。这 样才能调动我们的积极性,所以希望我们能经常有这样的实践,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更多的 知识。
这次的参观学习是使我印象最深刻,学得最快乐的一次,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动手实践的机会。
指导老师:杨娟
撰稿人:张艳平
第三篇:稀土开采工艺改进后的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保持对策
稀土开采工艺改进后的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保持对策
刘 毅 2002年4月4日
【摘 要】稀土开采是造成江西省龙南县土地沙漠化的直接原因,稀土开采工艺的改变,使产生水土流失的方式发生变化.稀土开采工艺由池浸法改为原地浸矿法,表面上减少了水土流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浸矿的山体滑坡严重,并且具有滑坡时间和地点的不确定性,因而治理目标不明确.过去池浸法产生的尾砂堆流失量仍很大,因此矿区治理任务仍很艰巨,要搞好矿区水土保持,必须加强监督力度和深度,搞好水资源保护,提高综合治理水平和发挥专项资金效率.【关键词】池浸法;原地浸矿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稀土矿区;江西省龙南县
稀土矿区水土流失是由人为破坏地面和堆置尾砂弃物而造成水土资源的破坏和损失.稀土开采是造成成江西省龙南县土地沙漠化的直接原因,现在已有667hm2土地沙化,并以每年60hm2的速度增加.稀土矿区的水土保持是有效拦截尾砂的关键,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恢复良好生态环境和保证矿区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江西省龙南县1970~1996年开采的稀土,都是采用池浸法生产的,即把含有稀土的土壤运到固定的水池,沉浸后24h,再回收液体.从1997年开始,则采用原地浸矿法开采稀土,即从山坡上开挖灌液 孔,从孔中灌注硫铵液,然后从山脚开沟回收液体.稀土矿区的山体分为三层:A层是由花岗岩发育的红壤表土层,厚度为1~5m,土壤鲜红,石英砂粒较细,直径为0.2~2mm,具有较好的粘结性;B层是含有稀土的心土层,厚度为4~30m,含有较多粗粒石英,直径为2~10mm,土色为灰白;C层则是较坚硬的花岗岩母质层,水分渗透性弱.1 两种采矿法造成水土流失的方式
开采工艺的改变,对植被和土壤的破坏程度不相同,造成水土流失的方式和产生水土流失量也不相同,因而防治目标和防治措施也不相同.1.1 池浸法造成水土流失的方式
池浸法由四个方面造成水土流失:首先是砍光树、铲净草皮,使表土丧失天然保护作用;第二是剥离了A层红壤表土层,形成1万~5万m3/hm2的松散红土层,水土流失主要以悬移质的方式流失,含泥沙量为250~400kg/m3;第三是B层含有稀土的土壤经池浸后变成了尾砂,石英含量达80%以上,尾砂堆侵蚀沟密度达90%以上,水土流失主要以推移质的方式流失;第四是裸露后的花岗岩质层风化速度加快,形成新的水土流失源.池浸法开采面宽、动土量大,水土流失也大,但剥离的红壤表土层和池浸后的尾砂都堆放在一定的坑沟里,防治目标明确,工程拦截效果明显.池浸扰乱了水资源系统,破坏了表土植被和土壤,致使地下储水功能丧失,地表水文平衡改变,平均初渗量是没开采前的8~10倍.1.2 原地浸矿法造成水土流失的方式
原地浸矿法由三个方面造成水土流失.第一种是对植被的破坏,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开挖灌液孔和工人来往践踏对植被的破坏;另一种是灌注硫铵液,造成植被根系萎缩,生长停滞,致使植物的根系逐步丧失固水保土作用.第二种是开挖灌液孔产生大量的泥沙.第三种是生产过程中,由于灌液孔布置不合理,灌注液体超量,或者达到一定雨强的而水通过灌液孔易造成山体滑坡、崩塌.由于原地浸矿法动土量比池浸法少,表面上减少了水土流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满山遍坡的灌液孔不断崩塌,或造成山体滑坡,而且崩塌、滑坡在时间上和地点上具有不确定性,造成治理目标的不明确,在治理上难以达到有的放矢.2 稀土矿区水土流失现状
2.1 池浸法产生的尾砂仍是水土流失的重要来源
根据龙南县稀土矿生产科的测定,池浸法生产稀土按体积比每生产1kg稀土需挖取土方1.1~1.4m3.根据统计,1970~1996年累计共生产稀土6985.89t,测算形成的尾砂有768万~978万m3,加上开路、建池、建房,形成的裸露尾砂有1500万m3以上.尾砂沙性重、松散,抗冲性能小,据测定抗冲指数为0.19,侵蚀模数达2万~4万t/(km2·年),池浸后的水如果没有经过处理,pH值为4,铅含量为2~10mg/m3.2.2 原地浸矿的山体是水土流失的重大隐患
原地浸矿的灌液孔一般深1.5~3m,孔与孔之间的距离为2~3m,由于开挖灌液孔山坡产生的泥沙量达7000m3/hm2,为达到离子交换,灌注的硫铵液浓度至少为3%,土壤浸液时间为150~400d.由于硫铵液浓度大、土壤浸液时间长,造成树草根系萎缩、树叶枯黄,丧失了天然保护作用,加上灌液孔布置不合理,或者灌液超量,造成表土崩塌量达150m3/hm2以上.2.3 原地浸矿法开采点多、面广,呈现水土流失源的多样性
由于原地浸矿法开采工艺较简单,从灌液到出稀土时间短,经济效益好,并改制为个体、股份制经营,使得开采点多、面广.根据水保、地矿、环保几家联合调查,目前已办理开采证的有40多家,收集尾矿点的(在坑尾收集业主排放的废水,重新沉淀生产稀土的)有31家,开采面积1800hm2.目前这些开采业主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开采工艺掌握的水平有高有低,这就是形成水土流失地段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而且其中929hm2准备开采的稀土矿都是在水土保持设施范围以外,开采面积也从20世纪80年代的32km2扩展到现在的70多km2.矿业主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理解不同,也是造成水土流失多样性的重要原因.2.4 矿区特殊小气候
矿区大量的尾砂堆,厚达3~15m,尾砂物理性粘粒含量为6.26%~19.2%,石英粒含量达80%以上.到了夏伏季节,尾砂地表温度达62.5℃,采地温度达58.5℃,尾砂堆石英含量大、反射强、水分蒸发量大,在矿区易形成水气小循环.根据几年的观察统计,7~9月,由于台风引起的降雨频率矿区高于全县,并且台风引起的降雨 时间短、降雨量大、汇流时间短、径流量大,极易形成严重水土流失.如1996年8月13日,降雨量达64.2mm/h,大量的泥沙冲毁了3座主要的拦砂坝,石方量达1500m3,完全被淤埋的农田达23.36hm2,直接经济损失165万元.2001年8月25日全县都没有下雨,但矿区却下了大暴雨.3 水土保持对策
目前,矿区建造各种类型的拦砂坝152座,拦截尾砂1亿多m3,恢复植被79.06hm2,其中33hm2为百喜草种籽采摘基地,矿区建立了一个水保矿区综合实验基地,从事种养业年产值可达60万元。
稀土矿区治理是龙南县水土保持工作的一个重点,对此龙南县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龙南县水土保持局在治理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新的生产工艺和新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形势下,搞好矿区水土保持必须贯彻好《水保法》关于“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行使好“五权(指方案审批权、收费权、监督检查权、竣工验收权、处罚权),落实好“三同时”制度,正确处理好治标与治本的关系,是恢复良好生态环境和降低治理成本的关键。
3.1 严格执法,加强水保监督力度
充分行使好“五权”,对新办矿点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水保工程措施要严格按照水保部门设计的方案和要求进行施工,并且这些工程款不能抵作以后上交的防治费,仅此项就节约资金150多万元。目前,稀土矿区已实施水保方案的矿点有26个,累计收取水保防治费达1600万元,处理破坏水保设施案件6起,由矿业主建筑、维修破坏的水保设施资金达15万元.通过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保证了“三同时”制度的正常实施。
3.2 把好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关,加强监督力度
针对原地浸矿法产生水土流失的特点,在矿业主申报水保方案时,要求:(1)必须有开挖灌液孔的弃土堆放点;(2)矿业主根据形式、土层合理布置灌液孔,防止崩塌、滑坡现象;(3)开采后的灌液孔要进行回填,并按照水保局的要求,在不同山坡地段上种植不同的树草.为保证措施的落实,与矿业主签订相关责任状,并按每600元/hm2收取一定的保证金。3.3 提高综合治理水平
提高综合治理水平是降低成本的关键.要在稀土矿区搞好试验对比工作,不断总结提高和推广。
3.3.1 发挥工程措施的拦截效果,降低工程造价
龙南县水保局在池浸法开采过程中,采取了“逢坑必建坝,大坝套小坝,层层拦截”的办法来锁住黄沙,此法曾在全国第二次稀土会议上被称作稀土矿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龙南模式”,在池浸法开采的32km2范围内建造拦砂坝140多座,坝体有土坝、干砌石重力坝、浆砌石重力坝、双曲重力拱坝、土石结合坝等,坝体拦截泥砂库容从几百方到23万m3.总结了不少稀土矿区工程治理的经验,但由于拦砂坝工程成本高,对于仍处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县情来说,也是一种开 发与发展的矛盾.因此水保科技人员经过长期的摸索、总结,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稀土矿区、经济合理、坝体安全稳固的办法,即根据小流域的集雨面积、未来开发方向和规模、对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等因素,先在小支流中建造土坝,在比较集中汇流地段中建造干砌石重力坝,对于处于“关卡”的坑尾处建造浆砌重力坝。3.3.2 选择适宜的草灌乔,充分发挥植物的固水保土作用 开采前的山坡上是一个草灌乔生长良好的亚热带绿针阔叶林,其郁闭度达85%以上,水质清澈.乔木以马尾松、杉木、枫香、木荷、紫楠、黄檀为主,灌木以小叶石楠、杜鹃、毛冬青、黄端木、胡枝子为主,草木有芒箕、雀稗、有刺芒野枯草、四脉金茅、狗尾草.池浸法开采后的尾砂堆砂粒含量达80%以上,养分含量小,不保水,透水性高,根据人工降雨试验,透水性为12.34mm/min.暴雨一来,水土流失严重,夏伏季节温度高,植物生长困难.为此,我们把尾砂堆分成三区,在三区上做好水平条带,移盖客土,根据三区的水土流失特点和规律,种植相应的树草.第一区为尾砂堆顶至山腰.这区由于汇水量不大,侵蚀沟为细沟和浅沟,乔木以种植木荷为主,灌木种植紫穗槐、黄荆,草以猪屎豆、圆果雀稗、狗尾草等乡土草种为主.第二区从山腰至山脚.这区汇水量集中,容易产生崩塌,侵蚀沟较深,以种植耐瘠、耐沙淹、耐高温的植物蔓荆,充分发挥其发达的根系的固沙防风作用.第三区是从山脚至河旁,这区为尾砂冲击扇,土地是悬移质沉淀下来的红壤土,粒结性强,肥力高,种植苦楝、湿地松、梧桐,河旁种植杨树、柳树,灌木以胡枝子、刺槐为主,草木以百喜草、猪屎豆、象草为主,并混合种黄竹.实践证明,这种组合的植物群组,适应性强,生长快,能达到理想的郁闭度,治理成本较低,拦截泥沙效果明显.3.4 水资源利用和保护
龙南县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全年平均降雨量为1560mm,3~6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55%,7~9月份占26%,近几年达35%.稀土矿区地表年径流量为0.62亿m3,地下多年平均储水量0.19亿m3,占地表年径流量的30.6%,年均蒸发量1376mm.由于开采稀土和废弃尾砂造成了地表水损失、地下水损失和水质污染,并缩短了汇流时间,提前了洪峰出现时间.由于植被丧失了天然固水保土作用,如在野猪湖矿区原来多年平均流量为0.26m3/s,现在仅有0.1m3/s,并且水的泥沙含量达20%~70%,已严重影响下游35hm2农田灌溉用水,而湿稀土生产需水量为800~1700m3/t,如果稀土市场旺销,每年生产稀土5000~6000t,需水量400万~1020万m3,这些排出的水质不经过处理,则废水的NH3-N含量达3500~4000mg/L,经过地表水和地下水稀释,春季的NH3-N含量达80~110mg/L、秋季的NH3-N含量达90~160mg/L,pH值在5.6~6.5之间,而水稻生产适宜的NH3-N含量为25mg/L.水质污染问题已由县环保局责成每个矿业主从源头控制,经过多次循环利用和净化处理.并在坑尾处建立污水处理站,采用五级沉淀和加碱爆气法,使NH3-N含量控制在40mg/L以下.3.5 发挥专项资金效益 首先建立一个稳定的稀土砂防治费收取渠道.长期以来,龙南县政府根据稀土产量,统一收取防治费,由水保局统一安排使用和治理,这样既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又保证了治理的连续性.及时、足额收取“两费”是保证矿区治理的关键.目前,已办理水土保持许可证64件,累计收取稀土尾砂防治费1600多万元.在财务上设立专门账户,做到专款专用,避免挪用、挤占现象.在水土保持措施上,则必须经过技术人员精心勘测和设计,定出方案,再经过讨论,择优实施.在施工过程派专职施工人员进行施工,并与施工队签订责任状,使水土保持工程做到项目法人制、技师终身制,工程在10万元以上的拦砂坝则实施招投标制的规范化建设,使专项资金发挥效益.*文中有关数据由龙南县环境监测中心、水文站、气象站提供.参 考 文献
[1]李文银等.工矿区水土保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2]周昌涵.我国南方典型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3]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8.作者简介:刘毅(1968-),男,江西龙南人,工程师.作者单位:江西省龙南县水土保持局
第四篇:现状于对策
◇第四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论文◇
四川省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 杨雪鸿 杜 明 叶 扬 李国栋(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四川 成都 610015)
摘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当前,四川农村环境形势严峻,农村污染占整个污染负荷大,乡镇工矿企业粗放型经济加重了农村污染,农村环境状况不适应四川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影响到四川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新形势下推进四川农村环境保护任务重大,应强力抓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强力综合治理小流域及湖库环境、强力整治农村面源污染、强力控制农村地区工矿污染、强力推进农村生态保护示范创建活动,认真落实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省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作者简介:杨雪鸿,男,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杜明,男,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农村污染控制监督管理处处长;叶扬,男,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农村污染控制监督管理处主任科员;李国栋,男,四川恒昌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四川鑫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2008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和2009年8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定精神,2009年以来,我们深入四川省成都、眉山、资阳、南充、乐山等市就加强四川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调研。我们分析认为,四川农村环境保护形势喜人,也形势逼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加快农村节能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充分认识加强四川省农村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是全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之一,人口众多、区位特殊,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四川省委、省政府立足四川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历来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围绕“三江”(长江、岷江、嘉陵江)治理,强力推进农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农村地区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四川省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村生态环境形势总体上仍然严峻,既面临自身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也肩负着确保长江中下游环境安全的重任,环境矛盾和问题仍然十分尖锐。
(一)农村环境污染占整个环境污染负荷增大。从上世纪 70年代至今,四川经济总量翻了数翻,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86.42亿元增加至2008年的12506.30亿元,增加了66倍;农业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123.3亿元增加至2008年的3903.4亿元,增加了31倍,经济高速发展,而环境质量充满挑战,农村环境质量状况仍日趋恶化。根据四川省环境容量分析报告,全省农村污染负荷所占整个污染负荷比重已达到30-40%,部分地区达到70%。四川省仍是农业大省,大多数居民还生活在农村,绝大多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也发生在农村,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相当严重,工业及城市污染逐渐在向农村转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功能退化等状况仍在蔓延,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的群众投诉明显增加,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农村。
(二)农村环境污染已经影响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由于长期以来在环保工作中重城市轻农村的思维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致使农村环保工作滞后于城市环保工作。据统计,目前四川省农村每年产生的10多亿吨生活污水基本上任意排放,约1697万吨生活垃圾也是随意倾倒;化肥年施用量达220万吨(有效成分),农药年使用量达5.63万吨,化肥、农药有效利用率仅为30%、70%,农膜年使用量达9万多吨,回收率却很低,造成了农村水体、土壤环境恶化和耕地地力下降。一些地方乱采滥挖、毁林开荒、超载放牧等行为屡禁不止,严重加速了农村生态破坏。不解决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就会动摇“三农”的基础,会妨碍农 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特别会使得四川省多年来取得的城市环保工作成果也难以巩固。
(三)农村环境状况不适应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川省城乡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农业农村经济落后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农村社会事业的一部分,更是一个薄弱环节。当前,城镇发展与农村环境状况成反比,2000年至2007年间四川省城镇化率年均增幅1.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已由1978年的8.5%提高到2008年的37.3%,四川省2008年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进入了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阶段。但是,四川省有3700多个乡镇没有环保基础设施,绝大部分行政村还处于空白状态。污水直排,垃圾乱倒,许多乡镇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近7000家,特别是近年来畜牧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除牧区州外,许多市畜牧经济已占整个农业经济总产值的40-50%,但畜禽养殖污染严重日益加剧,分散养殖的畜禽粪便基本没有处理,同时绝大多数的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达不到环保要求,大量养殖废物直排河道,严重污染水体。目前,四川省农村生活污染日益加重,土壤污染面也在扩大,面源污染状况令人担忧,“垃圾围村庄,臭水满河塘,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四川省一些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如果对农村污染再不加以严格治理,难以有效推进当前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无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的目标,会严重 影响我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现代化和灾后美好新家园的建设,严重影响四川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乡镇工矿企业粗放型经济加重了农村污染。工矿企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目前,全省乡镇工矿企业140多万个,布局分散,技术层次较低,“三废”排放量居高不下,治污水平较低,个别工矿企业不按法规建设治污设施,污染减排问题愈加严重。
(五)饮水安全形势还堪忧。部分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对饮水安全认识还不足。目前,四川省农村水环境功能区中相当部分饮水未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有效保护,存在农村水源地分散、污染源杂、管理混乱、投入不够、应急能力不足。供水管网基础设施陈旧,供水(水厂)处理工艺落后。约有2/3的水质达不到水环境功能要求,部分地区的浅层地下水甚至承压水也受到一定污染,水质型缺水威胁增大,全省32条重点小流域中有16条小流域达不到水质标准。水葫芦等外来入侵有害物种仍在蔓延,影响水质安全。全省仍有3000多万农村人口需要改善饮用水卫生及利用条件。主要污染物为粪大肠菌群、氨氮、化学需氧量、油类等。
(六)广大人民群众对清洁空气被污染难以承受。目前,四川农作物秸秆年还田率不足1/3,秸秆焚烧产生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由于乡镇特殊的自然和生产生活环境,乡镇机动车尾气、扬尘、煤烟、噪声等治理进展缓慢。全省约1/3乡镇空气质量受颗粒物污染仍较严重,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农村环境形势严峻,环境污染状况恶化导致了四个方面的后果:一是影响农产品安全,危害农民群众健康。二是影响农村污染减排,制约推进生态省建设。三是影响城乡统筹发展,阻碍推进农业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环境是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重要时期,必须痛下决心,下大力气治理农村环境,维护农民环境权益,促进农村地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根据近几年四川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实践和经验,分析四川省农村建设发展的态势,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地、各部门要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灾后美好家园,以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方向,以提升农村经济社会综合实力为主线,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基点,以建设生态省为载体,以农村污染减排为重点,以加强保护和加大治理为抓手,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的,奋力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积极推动四川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 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二、强力推进新时期四川省农村环境保护的五个重点
(一)强力抓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饮水安全是水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四川各地要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党委、政府的基本职责,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饮水安全工作的要求,切实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一是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做好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及评估工作,建设好备用水源,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监督管理,建立上下游水质联动机制,尽快解决“上游排污口”即为“下游取水口”的生活污染问题。根据农村不同的供水方式采取不同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应建立水源保护区,加强监管,坚决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加强分散供水水源周边环境保护,及时掌握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防止水源污染事故发生。二是要把水源保护区与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结合起来,明确保护目标和管理责任,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三是要依法加强水源水质监测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常规和应急监测设备,加强人员调配和工作经费投入,提高监测质量,确保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四是要制订和完善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和应急预案,建立预警机制。
(二)强力综合治理小流域及湖库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小流 域及湖库环境污染是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突破口。四川各级政府要以32条重点小流域为重点,按照《岷江、沱江、嘉陵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32条重点小流域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落实治理规划。要建立32条重点小流域市州及县际交界断面监测网络,分清责任,落实治污主体。要综合治理湖库环境污染和整治小河(沟、渠)污染,努力恢复农村河沟池塘自然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要有效遏制水葫芦等外来入侵有害物种污染环境,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维护农村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鼓励农村林网建设,保护农村生物多样性。
(三)强力整治农村面源污染。一是强力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一要认真治理农业生产污染。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实施“金土地工程”、“沃土工程”等工程,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三要建立适合省情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综合采取技术、工程措施,加强主要农产品产地、污灌区、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污染监测和修复示范,开展土壤污染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加快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强力治理农村生活污染。各地要切实加快生活污染整治步伐,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分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等不同类型制定乡镇和村庄环境保护规划,综合整治以场镇为重点的农村居民聚居点环境,积极引导农村居民改变生活陋习。在经济发达以及人口稠密地区,实行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周边村镇的生活污水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推进农村垃圾的分类收集,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和规模较大村庄应建设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的村镇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就地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加大农家乐等农村休闲娱乐场所的污水治理力度。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标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实现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加快推进农村改厨、改厕、改圈工作。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把农村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积极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推广“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 等能源生态模式。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气化、发电等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当前,我省正在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按照“四化”(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标准,重点推进城镇“七好”(垃圾收集好、污水处理好、广告设置好、车辆停放好、摊点摆设好、环境绿化好、文明习惯培养好)和农村“四好”(垃圾、污水、杂物、污泥清理好),积极开展“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活动,有序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进机 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社、进景区、进家庭)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强力治理养殖污染。要积极推进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这个提质扩面,也应当包含畜牧业环境污染治理,要同时抓。要本着“多还旧账,不欠新帐”的原则,以县为单位,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大力推进健康养殖,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处置畜禽排放的污染物,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对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实行限期治理等措施。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实行“三同时”(污染防治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重视畜禽散养污染治理,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要根据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方式,科学规划水库、湖泊、河流水产养殖的规模,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监管,确保湖库河流的水质安全。
(四)强力控制农村地区工矿污染。一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优化农村工矿业发展布局,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二要加大农村企业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格执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三要加强园区内和园区间工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加快工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四是要加强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老矿区要进行生态环境恢复治 理,对矿山损毁土地进行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对矿渣、废石、尾矿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对矿区污水、废水进行综合治理,对矿山开发造成滑坡、塌陷等次生地质灾害及水土流失进行治理。新建矿区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落实尾矿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及土地植被恢复措施,防止发生水土流失。
(五)强力推进农村生态保护示范创建活动。一要以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创建活动为抓手,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染,重点治理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引导和推动一批具有较好社会基础、较强经济实力、良好生态环境的乡镇、村庄率先达到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要求,不断巩固生态示范创建成果。二要加快发展农村生态庭院经济。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发展多种农村生态庭院经济,推广眉山市洪雅县“四加四”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即:一乡一示范、一村一产业、一组一风貌、一户一循环)。推广眉山市丹棱县“两池六改一集中”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模式(即:每户修建一个沼气池和一个污水处理池,改厨、改水、改厕、改圈、改庭院、改入户道路,垃圾集中处理)。推广广元市苍溪县“六个一﹢三配套”农村庭院建设模式(即:一口沼气池、一口防旱池、一口卫生井、一条硬化路、一套生态农居、一个生态经济园,园、圈、气生态循环建设配套,退、改、调生态环境建设配套,庭院经济与庭院文化配套)。推广成都市双流县环境优美乡镇高起点、多样化的创建模式。在全面推进农村环保工作中,必须做到“五个严禁”:严禁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禁直接向江河湖库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严禁在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进行污水灌溉;严禁在禁烧区内露天焚烧秸杆;严禁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建设。
三、认真落实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保障措施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目前,不少地方对城市环境保护日益重视,而对农村环境保护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农村环境保护压力大、任务重。做好新形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要统筹兼顾,联动推进。
(一)积极推行“一岗双责”和“一票否决”制度。各级政府是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各地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环保监管、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落实目标责任,务求取得成效。要实行农村环境安全“一岗双责” 和“一票否决”制度。各级政府和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和部门的农村环境安全负总责,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第二责任人,分管领导一手抓分管业务,一手抓环境安全。要根据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不断提高农村环境保护的实际成效。本区域内出现重大环境安全事故或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不作为行为,要依法依规追究相应有关责任人责任。对为农村环境保护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政府应予以表彰和奖 励。
(二)健全基层环境保护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县(市、区)和乡(镇)环保机构及能力建设,积极探索设立县(市、区)环境保护派出乡(镇)或片区环保机构监督体制,有条件的可单独设立乡(镇)或片区环保机构,并配备专兼职环保人员,加强行政领导和农村环保人员培训教育,建立健全基层环保执法监督体系。
(三)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及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各级政府应设立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建立农村环境保护专项预算常态制,在本级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并逐年增加。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及有关涉农部门的专项资金应安排一定比例资金集中用于农村环境保护。省、市、县三级在当年所征收的排污费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并逐年增加。要建立项目资金推进制度,制订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措施;针对那些严重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污染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集中进行整治,对经过整治污染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的村镇,实行“以奖促治”;在推进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等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中,对经过建设,生态环境达到标准的村镇,实行“以奖代补”。重点投入于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 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生态示范工程、食品基地污染治理和环境监测监管等农村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
(四)强化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各级环保部门尤其是县级环保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以及农村面源污染、农村集中工矿区的污染的环境监测。建立农村环境健康危害监测网络,开展污染物与健康危害风险评价工作,提高污染事故鉴定和处置能力。要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五)重视发挥科技支撑和宣传教育作用。充分整合科技资源,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加强农村环保技术科技攻关,从政策和资金上特别扶持和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并对科技创新带头人给予物质奖励。要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发布制度。积极推广环保实用技术。要把环境管理作为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挂图、板墙报、环保知识下乡等宣传载体,多层次、多形式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农民环境意识,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动员和组织群众投工投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好家园。凡是对环境有影响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都要依法征求村民意见,确保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联系人:叶扬,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农村污染控制监督管理处 地 址:成都市西御街31号 电 话:*** 邮 编:610015
第五篇: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安岳县启明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杨宜桃
蒋小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决定着孩子的未来,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然而,夫妻有了孩子后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家长,不需要学习上岗,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孩子的成长令人堪忧。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家长不会爱孩子。
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但家长给予孩子的爱并不是孩子需要的爱。如家长不断地纠正孩子的错误,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好,让孩子改正错误,变得更加优秀,实际上是在不断证明孩子不行。这种不断纠错的行为,源自家长希望塑造一个完美的,不被人诟病的孩子,但是并不知道如何去帮助孩子成长,仅仅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纠正。这种行为,就是塑造一个低价值感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根本就没有勇气去面对任何评价,应对有挑战的事情。又如家长经常控制孩子,逼迫孩子喝水、吃水果,控制孩子的吃穿、交友,学习行为,几乎是所有行为。家长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身体健康、安全着想,但是这种行为,只能导致孩子感觉很糟糕,感觉生活很压抑,完全没有自己的空间,也没有自我做决定的可能。也就是说,家长通常会剥夺孩子的自我应对生存各方面需求的权利,来塑造一个他们期望的孩子。这种行为的结果,就是塑造一个不愿意做决定,不愿意再承担任何责任的孩子。所有的行为动机,都由生命内在的需求转变为外在父母的需求,从而失去成长动力。
还有一种,就是不断地叮嘱,不断地唠叨,家长送孩子上学叮嘱孩子上课认真听讲,别玩东西,放学问孩子在学校上课守纪律没有,这对孩子意味着什么?不信任,家长不相信孩子在学校会努力学习,不相信孩子的自控能力,不相信孩子作为一个生命本具的生存智慧和学习能力。这种叮嘱,实质上是在证明孩子不行,没有可能独立应对任何事情,一方面导致孩子开始不信任自己,遇到事情就焦虑,一方面开始闭上自己的耳朵,而故意听不见任何忠告。这完全有可能把真正有用的,善意的提醒抛之脑后,从而犯下更大的错误。
(二)生活上无限溺爱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孩子们的生活需求也跟着增大了,家长对孩子们的生活需求总是无条件的满足,甚至明知孩子的要求是无理的,也不加以阻止,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小时候条件差,日子苦,现在经济状况好了,总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有的家长认为再穷不能穷孩子,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会误以为所有的东西唾手可得,所有的事情轻而易举,丧失自立的愿望和能力。
家长过度地在孩子们身上倾注溺爱之情,不让孩子做家务、干杂活,还包办代替了孩子的一切事情,上小学了起床要家长穿衣,吃饭要家长喂,就连做作业都是家长先从书包把书本拿出来,等做完后负责收好书包。我班一个孩子鞋带松了不会系,站在那儿直流泪。另一个孩子一天没带书,我打电话让家长帮忙送一下,家长肯定的说昨晚放进书包里了的,因为是他亲自收的,没多久家长送来了,原来家长错把弟弟的书收进了姐姐的书包。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长错误的爱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和权利,这是对孩子人格健康成长的极不“尊重”。就像我班的那两个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孩子还怪家长把书放错了书包,孩子不做事,孩子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发展,责任心也无从建立,家长无微不至的关爱和越俎代庖,还会造就孩子任性、懒惰、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样的孩子将来怎么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三)学习上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心切,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孩子,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比别人聪明,不管孩子的能力、习惯和兴趣,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不切实际;或者盲目攀比,为了自己的面子,要求孩子样样优秀;或者家长自身的梦想没有实现,就把这份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圆自己未圆的梦。家长把过高的期望变成具体要求,强加在孩子身上,有的要求孩子各科优秀,每次都考班上前几名;有的周末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学钢琴、学画画、学演讲,希望孩子成为全能的人,孩子不愿意就软硬兼施,强迫孩子学习。
这些家长把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孩子好坏、预测其未来能否成才的唯一标准,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某天孩子看着妈妈累了,心疼妈妈,主动帮妈妈洗碗,妈妈拉长脸:“去,做作业去。”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整日埋头于参考书和习题集中,虽然掌握了不少书本知识,却不具备独立生活、适应环境、团队协作的能力,孩子的爱心、感恩的心也慢慢泯灭。更多的孩子根本达不到不切实际的目标,或对周末班不感兴趣,久而久之,孩子对学习望而生畏,容易丧失自我,变得郁郁寡欢。
(四)父亲参与度低
“子不教,父之过”,可见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父亲的良好形象在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孩子完善人格的形成。然而中国几千年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禁锢着父亲的观念及行为模式,现代社会女性参与社会活动,与男性同样在外打拼,但男权思想依然存在,女性理应相夫教子,很多父亲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感受不到伟岸、坚毅的父爱,家庭教育失去了父亲理性的思考和呼声。
二、针对家庭教育的现状,作为老师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一)依托现在的网络优势,与家长分享一些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长期的全方位的教师。因此,家长的素质如何,往往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家长自身良好的素质和形象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无声的要求和鞭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针对家长错误的家教观念,利用网络平台等各种途径引导家长逐步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的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教育。家长自身素质提高了,身教胜于言教,孩子自然而然会成长得很好。
(二)转变家长“重智轻德”的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专家蔡笑晚说:“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道德素质是成才的先决条件。道德教育的责任不能推给学校,必须由家庭承担。”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家长最关心和实际认为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学习、分数等智育问题。大多数家长对传播知识,开发智力抓得很紧,将智力视为教育内容的全部,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品德教育却很少注意,忽略了对孩子的人格培养。2001年江苏某市一个持刀捅人的高一学生在被采访时说到“只要学习好,我犯了什么错都不是错,父母都不会责怪我”。很难设想,一个不具备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将来怎样市足于社会。
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先成人,再成才。教师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在妇女节、重阳节期间开展“妈妈我爱您”、“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的实践活动;春节期间开展“受欢迎的小客人,受称赞的小主人”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家长以“情感”为桥梁,以“亲情”为纽带,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了,教师要敢于突破自己,不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多元地评价孩子,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着眼全面,对孩子进行智力培养的同时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家长观念的改变,让孩子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也是家庭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子女才能从父母那里获取最温柔、最纯洁无私的母爱和既严格又起着榜样示范作用的父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父母教育的力量,从而产生稳定感和安全感,子女对父母关爱的体验促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相反,在家庭关系冷漠、紧张、争吵不断、纠纷常起的家庭中,孩子焦急恐惧、郁郁寡欢,缺乏安全感、自信心,往往变得性格暴躁、敌对、孤僻、胆小,对人冷漠,摧残小动物,进而心灵受到创伤,阻碍身心的正常发展。
当一个小生命诞生,给家庭、父母带来了无限喜悦和希望的同时,也让家庭和父母从此担起了一份永远的、沉甸甸的养育和教育的责任。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家长,唤醒家长的责任意识,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和提高自身素质,家校共育,相信我们的孩子会快乐和谐的发展,最终学会独立,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