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人大常委会关于村委会组织法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
一、基本情况
检查认为,县政府在贯彻执行上领导重视,安排扎实,措施得力,效果明显。村级民主建设步伐加快,村民自治意识明显增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习宣传深入广泛。该法颁布实施以来,县政府和各乡镇高度重视,利用两次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有利时机,采取发送宣传单和法律读本、办黑板报、张贴标语、举办培训班、广播等多种方式,对该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绝大多数村民基本知晓了法律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明确了自己的权利义务。二是换届选举顺利成功。。年以来,我县村委会先后开展的两次换届选举,都严格遵守了法律的规定和要求,选举程序规范,操作依法有序,既较好坚持了法律原则,又充分体现了村民意愿。尤其是今年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全县。个村,一次选举成功的就有。个,占。。%,群众参选率达。%,充分说明了群众的民主观念不断增强,村民自治意识明显提高。同时,就新的一届村委会班子来说,大部分群众寄予了厚望,满意率达到了。%以上。三是民主管理趋于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初步形成。针对以往有些村干部遇事不愿同群众商量,习惯行政命令等现象,今年换届选举以后,县政府和各乡镇把实行民主决策的重点放在了充分发挥村民代表作用上,目前全县。个村均成立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议事会议,并健全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村民的民主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四是村务、政务公开普遍推行。《村委会组织法》的核心内容是实行村民自治,推行村务、政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村委会组织法》的学习宣传还不完全到位,乡镇、村委会之间发展不平衡,有些村民对立法宗旨缺乏理解,不认真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随意性较大,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淡薄。
2、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主要是公开栏不规范、公开时间不固定,公开内容不明确、不及时,有的甚至不够真实;村务公开向社一级延伸不够等。
3、民主决策中存在用间接民主代替直接民主的现象。有些地方以召开村民会议难为由,长期不召开村民会议,而由村民代表会议作决定,有些地方决定重大村务,既不召开村民会议,也不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只是由几个村委会成员说了算。
4、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一些乡镇干部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上还不适应法律要求,在指导村委会工作上不够规范。
5、民主选举中有时出现违规现象和不法行为,主要是个别人利用不正当手段拉票,个别人散布流言蜚语干扰选举工作正常进行。
三、几点建议
1、要深入持久的做好村民自治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结合“四五”普法,加强对乡村干部的培训,切实提高村干部的民主决策水平和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
2、要切实加强对村级民主建设的指导工作,总结经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好村级推行“四个民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强化民主监督工作,依法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
3、要充分发挥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议事会议作用,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治理行为,真正做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提高民主管理水平。
4、要进一步加强村委会阵地建设,努力改善办公条件,争取落实村干部待遇,促使村干部安心工作。
5、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和打击宗派、家族和黑恶势力干扰村委会正常工作。
第二篇:村委会组织法(本站推荐)
《村委会组织法》
(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村民委员会的组成和职责
第三章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第四章 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
第五章 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村民委员会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三条 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原则设立。
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村民委员会可以根据村民居住状况、集体土地所有权关系等分设若干村民小组。
第四条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和支持村民委员会行使职权;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第五条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
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
第二章 村民委员会的组成和职责
第六条 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
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应当有妇女成员,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
对村民委员会成员,根据工作情况,给予适当补贴。
第七条 村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等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兼任下属委员会的成员。人口少的村的村民委员会可以不设下属委员会,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分工负责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等工作。
第八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
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引导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村民委员会应当尊重并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第九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促进男女平等,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促进村与村之间的团结、互助,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村民委员会应当支持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推动农村社区建设。
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村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和引导各民族村民增进团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第十条 村民委员会及其成员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遵守并组织实施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执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决议,办事公道,廉洁奉公,热心为村民服务,接受村民监督。
第三章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第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
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第十二条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
村民选举委员会由主任和委员组成,由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者各村民小组会议推选产生。
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被提名为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应当退出村民选举委员会。
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退出村民选举委员会或者因其他原因出缺的,按照原推选结果依次递补,也可以另行推选。
第十三条 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村民委员会选举前,应当对下列人员进行登记,列入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
(一)户籍在本村并且在本村居住的村民;
(二)户籍在本村,不在本村居住,本人表示参加选举的村民;
(三)户籍不在本村,在本村居住一年以上,本人申请参加选举,并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参加选举的公民。
已在户籍所在村或者居住村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不得再参加其他地方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第十四条 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二十日前由村民选举委员会公布。
对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有异议的,应当自名单公布之日起五日内向村民选举委员会申诉,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三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并公布处理结果。
第十五条 选举村民委员会,由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村民提名候选人,应当从全体村民利益出发,推荐奉公守法、品行良好、公道正派、热心公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村民为候选人。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名额。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组织候选人与村民见面,由候选人介绍履行职责的设想,回答村民提出的问题。
选举村民委员会,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村民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当选人数不足应选名额的,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另行选举的,第一次投票未当选的人员得票多的为候选人,候选人以得票多的当选,但是所得票数不得少于已投选票总数的三分之一。
选举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的方法,选举结果应当当场公布。选举时,应当设立秘密写票处。
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选举期间外出不能参加投票的,可以书面委托本村有选举权的近亲属代为投票。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公布委托人和受委托人的名单。
具体选举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
第十六条 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要求,并说明要求罢免的理由。被提出罢免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提出申辩意见。
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并须经投票的村民过半数通过。
第十七条 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票、虚报选举票数等不正当手段当选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当选无效。
对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票、虚报选举票数等不正当手段,妨害村民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行为,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举报,由乡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并依法处理。
第十八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丧失行为能力或者被判处刑罚的,其职务自行终止。
第十九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出缺,可以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补选。补选程序参照本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办理。补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任期到本届村民委员会任期届满时止。
第二十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自新一届村民委员会产生之日起十日内完成工作移交。工作移交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监督。
第四章 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
第二十一条 村民会议由本村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
村民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有十分之一以上的村民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召集村民会议,应当提前十天通知村民。
第二十二条 召开村民会议,应当有本村十八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或者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村民会议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法律对召开村民会议及作出决定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召开村民会议,根据需要可以邀请驻本村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群众组织派代表列席。
第二十三条 村民会议审议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有权撤销或者变更村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有权撤销或者变更村民代表会议不适当的决定。
村民会议可以授权村民代表会议审议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撤销或者变更村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第二十四条 涉及村民利益的下列事项,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
(一)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员及补贴标准;
(二)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
(三)本村公益事业的兴办和筹资筹劳方案及建设承包方案;
(四)土地承包经营方案;
(五)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
(六)宅基地的使用方案;
(七)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
(八)以借贷、租赁或者其他方式处分村集体财产;
(九)村民会议认为应当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
村民会议可以授权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前款规定的事项。
法律对讨论决定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产和成员权益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十五条 人数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村,可以设立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民会议授权的事项。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和村民代表组成,村民代表应当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五分之四以上,妇女村民代表应当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
村民代表由村民按每五户至十五户推选一人,或者由各村民小组推选若干人。村民代表的任期与村民委员会的任期相同。村民代表可以连选连任。
村民代表应当向其推选户或者村民小组负责,接受村民监督。
第二十六条 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代表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有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代表会议。
村民代表会议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组成人员参加方可召开,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同意。
第二十七条 村民会议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并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
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
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违反前款规定的,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责令改正。
第二十八条 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应当有本村民小组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三分之二以上,或者本村民小组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同意。
村民小组组长由村民小组会议推选。村民小组组长任期与村民委员会的任期相同,可以连选连任。
属于村民小组的集体所有的土地、企业和其他财产的经营管理以及公益事项的办理,由村民小组会议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讨论决定,所作决定及实施情况应当及时向本村民小组的村民公布。
第五章 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第二十九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决策机制和公开透明的工作原则,建立健全各种工作制度。
第三十条 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
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公布下列事项,接受村民的监督:
(一)本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规定的由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及其实施情况;
(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方案;
(三)政府拨付和接受社会捐赠的救灾救助、补贴补助等资金、物资的管理使用情况;
(四)村民委员会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的情况;
(五)涉及本村村民利益,村民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
前款规定事项中,一般事项至少每季度公布一次;集体财务往来较多的,财务收支情况应当每月公布一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当随时公布。
村民委员会应当保证所公布事项的真实性,并接受村民的查询。
第三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不及时公布应当公布的事项或者公布的事项不真实的,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反映,有关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门应当负责调查核实,责令依法公布;经查证确有违法行为的,有关人员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第三十二条 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负责村民民主理财,监督村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其成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中推选产生,其中应有具备财会、管理知识的人员。村民委员会成员及其近亲属不得担任村务监督机构成员。村务监督机构成员向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可以列席村民委员会会议。
第三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以及由村民或者村集体承担误工补贴的聘用人员,应当接受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对其履行职责情况的民主评议。民主评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由村务监督机构主持。
村民委员会成员连续两次被评议不称职的,其职务终止。
第三十四条 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机构应当建立村务档案。村务档案包括:选举文件和选票,会议记录,土地发包方案和承包合同,经济合同,集体财务账目,集体资产登记文件,公益设施基本资料,基本建设资料,宅基地使用方案,征地补偿费使用及分配方案等。村务档案应当真实、准确、完整、规范。
第三十五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实行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包括下列事项:
(一)本村财务收支情况;
(二)本村债权债务情况;
(三)政府拨付和接受社会捐赠的资金、物资管理使用情况;
(四)本村生产经营和建设项目的发包管理以及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情况;
(五)本村资金管理使用以及本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担保、出让情况,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情况;
(六)本村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要求审计的其他事项。
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部门、财政部门或者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审计结果应当公布,其中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当在下一届村民委员会选举之前公布。
第三十六条 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成员作出的决定侵害村民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村民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撤销,责任人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村民委员会不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法定义务的,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责令改正。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事项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开展工作应当提供必要的条件;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委托村民委员会开展工作需要经费的,由委托部门承担。
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公益事业所需的经费,由村民会议通过筹资筹劳解决;经费确有困难的,由地方人民政府给予适当支持。
第三十八条 驻在农村的机关、团体、部队、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人员不参加村民委员会组织,但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并遵守有关村规民约。
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与前款规定的单位有关的事项,应当与其协商。
第三十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本法的实施,保障村民依法行使自治权利。
第四十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本法,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第四十一条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28日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37号主席令予以公布,新华社28日受权全文播发这部法律。
修改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共六章四十一条,分别为:总则、村民委员会的组成和职责、村民委员会的选举、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以及附则。
法律明确,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法律规定,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应当有妇女成员,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对村民委员会成员,根据工作情况,给予适当补贴。
法律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法律明确,村民会议由本村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村民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有十分之一以上的村民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召集村民会议,应当提前十天通知村民。
法律同时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决策机制和公开透明的工作原则,建立健全各种工作制度。
修改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修改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完善民主议事制度
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卫敏丽、傅夏莉)民主议事是村民自治中村民行使民主权利、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制度,对于制约村民委员会不作为或者滥作为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28日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后的这部法律进一步完善了民主议事制度。
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较多,绝大多数人不愿专门为参加村民会议或选举而回村,加之部分村民参与意识不强,从而使村民会议召集难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村组合并则进一步增加了村民会议召开的难度。
鉴于这些情况,修改后的法律规定,人数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村,可以设立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民会议授权的事项。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和村民代表组成,村民代表应当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五分之四以上,妇女村民代表应当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
法律明确,村民代表由村民按每五户至十五户推选一人,或者由各村民小组推选若干人。村民代表的任期与村民委员会的任期相同。村民代表可以连选连任。村民代表应当向其推选户或者村民小组负责,接受村民监督。
法律还规定,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代表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有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组成人员参加方可召开,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同意。
我国修改法律进一步明确村委会成员候选人资格条件
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卫敏丽、傅夏莉)全国人大常委会28日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后的这部法律进一步明确了村委会成员候选人资格条件。
修改后的法律明确,村民提名候选人,应当从全体村民利益出发,推荐奉公守法、品行良好、公道正派、热心公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村民为候选人。
法律规定,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名额。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组织候选人与村民见面,由候选人介绍履行职责的设想,回答村民提出的问题。
法律还规定,选举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的方法,选举结果应当当场公布。选举时,应当设立秘密写票处。
我国修法规范村民选举委托投票行为
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卫敏丽、傅夏莉)全国人大常委会28日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后的这部法律进一步规范了村民选举委托投票行为。
修改后的法律规定,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选举期间外出不能参加投票的,可以书面委托本村有选举权的近亲属代为投票。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公布委托人和受委托人的名单。具体选举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
法律还规定,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二十日前由村民选举委员会公布。对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有异议的,应当自名单公布之日起五日内向村民选举委员会申诉,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三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并公布处理结果。
我国修法明确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
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卫敏丽、傅夏莉)全国人大常委会28日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后的这部法律明确,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
修改后的法律规定,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负责村民民主理财,监督村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其成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中推选产生,其中应有具备财会、管理知识的人员。村民委员会成员及其近亲属不得担任村务监督机构成员。村务监督机构成员向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可以列席村民委员会会议。
法律明确,村民委员会成员以及由村民或者村集体承担误工补贴的聘用人员,应当接受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对其履行职责情况的民主评议。民主评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由村务监督机构主持。村民委员会成员连续两次被评议不称职的,其职务终止。
法律还对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机构应当建立村务档案作出规定。法律明确,村务档案包括:选举文件和选票,会议记录,土地发包方案和承包合同,经济合同,集体财务账目,集体资产登记文件,公益设施基本资料,基本建设资料,宅基地使用方案,征地补偿费使用及分配方案等。
我国修法明确对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罢免程序
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卫敏丽、傅夏莉)全国人大常委会28日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后的这部法律明确了对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罢免程序。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村民委员会成员“难罢免”和“乱罢免”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确保村民委员会正常工作运转,修改后的这部法律规定,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要求,并说明要求罢免的理由。被提出罢免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提出申辩意见。
修改后的法律明确,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并须经投票的村民过半数通过。
修改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
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卫敏丽、傅夏莉)全国人大常委会28日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后的这部法律明确,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
村委会任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修改后的法律规定,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法律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
法律还明确,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村民选举委员会由主任和委员组成,由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者各村民小组会议推选产生。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被提名为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应当退出村民选举委员会。
修改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增加选民登记的有关规定
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卫敏丽、傅夏莉)全国人大常委会28日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后的这部法律增加了选民登记的有关规定。
修改后的法律明确,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法律规定,村民委员会选举前,应当对下列人员进行登记,列入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
(一)户籍在本村并且在本村居住的村民;
(二)户籍在本村,不在本村居住,本人表示参加选举的村民;
(三)户籍不在本村,在本村居住一年以上,本人申请参加选举,并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参加选举的公民。
法律明确,已在户籍所在村或者居住村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不得再参加其他地方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同义词 村委会组织法一般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的法规。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1998年11月4日修订通过,自1998年11月4日施行。
中文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发布单位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修订时间
1998年11月4日
施行时间
1998年11月4日
目录
1.2.3.1.2.3.4.1.2.1 修订 2 内容
▪ 目录 ▪ 总则 ▪ 组织结构 ▪ 民主选举 ▪ 会议
▪ 民主管理与监督 ▪ 附则
修订
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通过,自1998年11月4日施行。
2010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
内容
目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村民委员会的组成和职责 第三章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第四章 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 第五章 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第六章 附 则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村民委员会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三条 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原则设立。
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村民委员会可以根据村民居住状况、集体土地所有权关系等分设若干村民小组。第四条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和支持村民委员会行使职权;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第五条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
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
组织结构
第六条 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
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应当有妇女成员,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
对村民委员会成员,根据工作情况,给予适当补贴。
第七条 村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等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兼任下属委员会的成员。人口少的村的村民委员会可以不设下属委员会,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分工负责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等工作。
第八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引导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村民委员会应当尊重并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第九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促进男女平等,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促进村与村之间的团结、互助,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村民委员会应当支持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推动农村社区建设。
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村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和引导各民族村民增进团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第十条 村民委员会及其成员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遵守并组织实施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执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决议,办事公道,廉洁奉公,热心为村民服务,接受村民监督。
民主选举
第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
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第十二条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
村民选举委员会由主任和委员组成,由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者各村民小组会议推选产生。
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被提名为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应当退出村民选举委员会。
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退出村民选举委员会或者因其他原因出缺的,按照原推选结果依次递补,也可以另行推选。
第十三条 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村民委员会选举前,应当对下列人员进行登记,列入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
1.户籍在本村并且在本村居住的村民;
2.户籍在本村,不在本村居住,本人表示参加选举的村民; 3.户籍不在本村,在本村居住一年以上,本人申请参加选举,并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参加选举的公民。
已在户籍所在村或者居住村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不得再参加其他地方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第十四条 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二十日前由村民选举委员会公布。
对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有异议的,应当自名单公布之日起五日内向村民选举委员会申诉,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三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并公布处理结果。
第十五条 选举村民委员会,由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村民提名候选人,应当从全体村民利益出发,推荐奉公守法、品行良好、公道正派、热心公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村民为候选人。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名额。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组织候选人与村民见面,由候选人介绍履行职责的设想,回答村民提出的问题。
选举村民委员会,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村民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当选人数不足应选名额的,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另行选举的,第一次投票未当选的人员得票多的为候选人,候选人以得票多的当选,但是所得票数不得少于已投选票总数的三分之一。
选举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的方法,选举结果应当当场公布。选举时,应当设立秘密写票处。
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选举期间外出不能参加投票的,可以书面委托本村有选举权的近亲属代为投票。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公布委托人和受委托人的名单。
具体选举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第十六条 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要求,并说明要求罢免的理由。被提出罢免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提出申辩意见。
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并须经投票的村民过半数通过。
第十七条 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票、虚报选举票数等不正当手段当选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当选无效。
对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票、虚报选举票数等不正当手段,妨害村民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行为,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举报,由乡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并依法处理。第十八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丧失行为能力或者被判处刑罚的,其职务自行终止。第十九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出缺,可以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补选。补选程序参照本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办理。补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任期到本届村民委员会任期届满时止。
第二十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自新一届村民委员会产生之日起十日内完成工作移交。工作移交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监督。
会议
第二十一条 村民会议由本村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
村民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有十分之一以上的村民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召集村民会议,应当提前十天通知村民。
第二十二条 召开村民会议,应当有本村十八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或者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村民会议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法律对召开村民会议及作出决定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召开村民会议,根据需要可以邀请驻本村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群众组织派代表列席。
第二十三条 村民会议审议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有权撤销或者变更村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有权撤销或者变更村民代表会议不适当的决定。
村民会议可以授权村民代表会议审议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撤销或者变更村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第二十四条 涉及村民利益的下列事项,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
1.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员及补贴标准; 2.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
3.本村公益事业的兴办和筹资筹劳方案及建设承包方案; 4.土地承包经营方案;
5.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 6.宅基地的使用方案;
7.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
8.以借贷、租赁或者其他方式处分村集体财产;
9.村民会议认为应当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村民会议可以授权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前款规定的事项。
法律对讨论决定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产和成员权益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二十五条 人数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村,可以设立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民会议授权的事项。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和村民代表组成,村民代表应当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五分之四以上,妇女村民代表应当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
村民代表由村民按每五户至十五户推选一人,或者由各村民小组推选若干人。村民代表的任期与村民委员会的任期相同。村民代表可以连选连任。
村民代表应当向其推选户或者村民小组负责,接受村民监督。
第二十六条 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代表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有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代表会议。
村民代表会议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组成人员参加方可召开,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同意。
第二十七条 村民会议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并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
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
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违反前款规定的,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责令改正。
第二十八条 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应当有本村民小组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三分之二以上,或者本村民小组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同意。
村民小组组长由村民小组会议推选。村民小组组长任期与村民委员会的任期相同,可以连选连任。
属于村民小组的集体所有的土地、企业和其他财产的经营管理以及公益事项的办理,由村民小组会议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讨论决定,所作决定及实施情况应当及时向本村民小组的村民公布。
民主管理与监督
第二十九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决策机制和公开透明的工作原则,建立健全各种工作制度。
第三十条 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
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公布下列事项,接受村民的监督:
1.本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规定的由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及其实施情况;
2.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方案; 3.政府拨付和接受社会捐赠的救灾救助、补贴补助等资金、物资的管理使用情况;
4.村民委员会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的情况; 5.涉及本村村民利益,村民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
前款规定事项中,一般事项至少每季度公布一次;集体财务往来较多的,财务收支情况应当每月公布一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当随时公布。
村民委员会应当保证所公布事项的真实性,并接受村民的查询。
第三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不及时公布应当公布的事项或者公布的事项不真实的,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反映,有关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门应当负责调查核实,责令依法公布;经查证确有违法行为的,有关人员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第三十二条 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负责村民民主理财,监督村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其成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中推选产生,其中应有具备财会、管理知识的人员。村民委员会成员及其近亲属不得担任村务监督机构成员。村务监督机构成员向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可以列席村民委员会会议。
第三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以及由村民或者村集体承担误工补贴的聘用人员,应当接受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对其履行职责情况的民主评议。民主评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由村务监督机构主持。
村民委员会成员连续两次被评议不称职的,其职务终止。
第三十四条 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机构应当建立村务档案。村务档案包括:选举文件和选票,会议记录,土地发包方案和承包合同,经济合同,集体财务账目,集体资产登记文件,公益设施基本资料,基本建设资料,宅基地使用方案,征地补偿费使用及分配方案等。村务档案应当真实、准确、完整、规范。
第三十五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实行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包括下列事项:
1.本村财务收支情况; 2.本村债权债务情况;
3.政府拨付和接受社会捐赠的资金、物资管理使用情况;
4.本村生产经营和建设项目的发包管理以及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情况;
5.本村资金管理使用以及本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担保、出让情况,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情况;
6.本村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要求审计的其他事项。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部门、财政部门或者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审计结果应当公布,其中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当在下一届村民委员会选举之前公布。
第三十六条 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成员作出的决定侵害村民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村民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撤销,责任人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村民委员会不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法定义务的,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责令改正。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事项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
附则
第三十七条 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开展工作应当提供必要的条件;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委托村民委员会开展工作需要经费的,由委托部门承担。
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公益事业所需的经费,由村民会议通过筹资筹劳解决;经费确有困难的,由地方人民政府给予适当支持。
第三十八条 驻在农村的机关、团体、部队、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人员不参加村民委员会组织,但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并遵守有关村规民约。
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与前款规定的单位有关的事项,应当与其协商。
第三十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本法的实施,保障村民依法行使自治权利。
第四十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本法,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第四十一条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
村民代表会议怎么开
第十一条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和主持。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特殊情况或有三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决定召开。第十二条村民代表会议根据村民会议授权,讨论决定下列事项: 讨论修改本村的村民自治章程草案,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
(二)讨论决定本村的全年工农业生产计划及主要措施;
(三)讨论决定村民的承包经营方案,审查重要经济合同;
(四)审查全年财务收支预算和上年财务收支决算,审查村务、财务公开内容;
(五)讨论决定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及公益事业的建设承包方案;
(六)讨论决定乡镇统筹的收缴方法和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及补贴标准。审查村提留、集资款的收缴、使用和义务劳动工的安排;
(七)讨论决定集体财物的管理和使用;
(八)审查人口出生计划指标的安排、落实;
(九)讨论决定村级建设规划和宅基地的使用方案;
(十)讨论确认“五保”对象,审查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
(十一)审议通过村民委员会个别成员的辞职报告,并在下一次村民会议上通报;
(十二)听取和审议村民委员会工作报告,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
(十三)审查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三条村民代表会议的议题由村民委员会提出,也可以由村民代表单独或联名提出。村民代表单独提出的议题须以书面形式报村民委员会同意后列入议题;三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联名提出的议题,必须列入会议议题。第十四条村民代表会议的议事程序: 会前准备
1.村民委员会会同党支部共同研究会议议题,讨论提出解决议题的方案和保证措施。
2.提前2至3天,把召开会议的时间、地点、议题通知全体村民代表,以便村民代表有足够时间就会议议题征求所联系村民的意见。3.做好会议文秘工作,包括草拟和印制工作报告、财务收支报告、表决的决定、会议文稿、会议的统计报表、会议记录簿等。4.布置会场。每次村民代表会应挂“××村第×届村民代表会议第×次会议”会标,设立主席台,安排好代表座位和小组讨论地点。
(二)会议议程
1.清点参加会议人数。村民代表会议应由三分之二以上的组成人员参加方能有效。
2.宣布开会。由主持人报告本次村民代表会议应到人数、实到人数、缺席人数,确认符合法定人数,宣布会议有效并报告列席人员名单。3.报告上次会议决定的执行情况。由村民委员会负责人向参会代表汇报上次会议决定或决议执行情况,接受村民代表的监督和审查。4.提出本次会议的议题。由会议主持人向村民代表报告本次会议的议题和初拟方案。
5.讨论和审议。对会议的议题、初拟方案,要分小组进行讨论。村民代表在村民代表会议上,可以自由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后由各小组综合、汇总代表的意见。6.表决与通过。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需要决定或决议的议题进行表决。村民代表会议表决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对重要议题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二是一般性的议题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应由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后方可生效。
7.会议小结。由主持人对本次会议的情况进行总结,并部署、安排工作。
(三)会议记录
村民代表会议要指定专人记录,记录人要真实、客观、全面地记录会议的全过程。记录主要包括:1.会议的人数及组织情况。2.会议的议题和主要内容。3.会议讨论的主要意见。4.会议表决的情况和形成的决定、决议。村民代表会议结束后,村民委员会应对本次会议的资料(会议通知、工作报告、会议议题、会议讨论情况、表决结果和通过的决定、决议等)进行整理,并立卷存档,妥为保管,以备后查。
(四)村民代表会议做出决定或决议后,村民委员会必须尽快地以村务公开等多种形式,向广大村民公布和宣传。村民代表应及时主动地把会议的决定、决议传达到联系户。
第十五条村民代表会议的议事原则。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和决策问题,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不得与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相违背;保证上级行政任务的完成;少数服从多数;局部服从全局;保守秘密。第十六条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和决定的问题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实施。村民委员会在执行村民代表会议决定时应明确责任,分工负责,保证决定、决议的有效实施。并将组织实施的情况在下一次村民代表会议上报告。执行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由村民委员会及时提交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完)
第三篇:村委会组织法调研报告
腊市镇人大关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贯彻实施情况的
调 研 报 告
根据区人大办15号文件通知要求,我镇人大主席团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腊市的贯彻实施情况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听汇报、查档案、找资料等方式,严格按照文件精神,侧重关注该法在我镇的贯彻实施情况、存在的问题和阻力、急需完善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现将调研的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镇贯彻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总体情况
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镇党委、政府在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贯彻执行和宣传教育方面做出了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村民自治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一)树立村民自治的理念
《村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我们强化思想认识,把贯彻落实《村委会组织法》作为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农村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大事来抓。充分利用会议、报板、宣传材料及开展培训等方式,广泛深入地宣传该法,增强村民自治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宣传教育,提升了《村委会组织法》的关注度和知晓率,村民自治的理念得以逐步树立和形成。
(二)激发村民自治的积极性
村委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的事情由村民自己办,调动了村民参与自治的热情。一是村民参与选举的积极性比较高。二是村民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识不断增强。村民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参与村务的决策和管理,通过村务公开参与村务的监督。
(三)依法组织换届选举
在村级换届选举工作中,依法、按程序是保障选举成功的基础。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我镇于2008年10月开始启动第七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到2008年12月结束。在这期间,我镇对换届选举工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严格按照《村委会组织法》及有关政策和法律程序办事,坚持“海选”形式,认真落实换 届选举各项工作。我镇辖有8个村委会,村民小组144个。总人口32609人,选民登记人数为25012人,参加投票23447人,参选率93.7%。村委会一次选举成功8个,占100%。按照选民的意愿,共选举产生村委会干部27名,其中党员26人,占96%;妇女8名,占30%。连选连任21人,占78%。村干部平均年龄43岁,初中文化11人,高中文化16人。
(四)增强村委会的履职能力
一是注重发扬民主。各村委会在涉及本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的决策上,注重决策的民主性,村民代表会议成为落实民主决策的主要形式。为了取得村民的广泛支持,一些村的村委会在村民代表会议之前,先深入各村民小组召集户主会,介绍情况,征求意见。二是主动接受监督。各村普遍成立了村务、财务监督小组,以村务公开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监督制度普遍得到执行。三是规范村务管理。镇政府指导各村委会从建章立制入手,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务公开制度》、《民主决策制度》、《财务开支审批制度》、《民主理财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村务管理有章可循。
(四)强化对村民自治的指导
镇政府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建设,推行村帐乡管、双审双批等制度。在政府和有关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下,村务公开、村级事务管理、村级财务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村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我镇在执行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民自治基础还不稳固。一是有的村委会成员的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强,得不到村民的信任和支持,难以有效开展工作;有的村委会不能正确处理与党支部的关系,“两委”成员不团结,工作形不成合力,影响了村民自治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村民在实现自治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增加了村民自治工作的难度。三是村民、村民代表、村“两委”成员外出打工和经商的增多,也对村民自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的村反映村民代表开会常常达不到法定人数。
(二)村财薄弱制约了村民自治工作的开展。一是部分村缺乏集体经济实力,村委会无力发展集体经济,无力推进村级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发展,难以为村 民提供良好的服务,村民自治缺乏凝聚力。二是各村召集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等,都要发放一定数量的误工补贴,但有的村往往由于村财薄弱,难以支付补贴,有的会不得不少开,甚至不开,致使法定的村民各类会议难以全面落实,自治工作受到影响。
(三)民主自治的法定要求未得到完全有效的落实。一是民主决策的形式与法律规定有一定差距。村级民主决策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但实践中村民会议难以落实,而大多是以村民代表会议或村小组的户主会议为补充的形式来实行民主决策。二是有的村民主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规范,有的村规民约中的一些条款还存在着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三是民主监督未完全有效落实。有的村财审计、村民评议未按法定要求开展,有的村务监督小组运作不够规范,有的甚至是有其名而无其实。
(四)镇政府的指导、支持和帮助还不够到位。一是对村财薄弱的村缺乏有效的发展集体经济方面的帮助。二是村财乡管中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某种原因受会计人员专业化程度、业务素质以及经费问题影响,对村级集体财务管理存在指导和监督不力的问题。
三、对进一步贯彻和实施好《村委会组织法》的几点建议
全面实施《村委会组织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举措。结合这次调研了解的情况,对深入贯彻实施好《村委会组织法》,不断推进村民自治进程,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民自治的物质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也是村两委的中心工作,发展集体经济是全面贯彻落实《村委会组织法》,增强村委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广大村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要鼓励村委会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从而增强村委会的服务功能,增强村民自治的吸引力、凝聚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引导、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加强对薄弱落后村的扶持力度,积极指导村委会搞好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不断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为村民自治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落实村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自治。民主决策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必须由村民民主讨论,按多数人的意见做出决定。村里的重大事务村委会必须通过村民大会由全体村民讨论决定。村民会议制度在组织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共有三十条,其中有八处提到村民会议。村民会议不仅是指全体村民参加的会议,而且也是村民自治系统中最高的议事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村民通过参加村民会议,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讨论决定涉及全村村民重大利益问题,从而实现对村级各项公共事务的管理,如果村民会议不能有效的运转以实现其职能,其他制度将失去存在的基础和价值。因此要重视法律规定的落实,注意发挥村民会议的作用,提高村民自治的程度。即使村民大会难以集中召开,也应充分发挥村民代表会议的作用,以弥补其不足。
(三)继续推行村务公开,强化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是保障村民自治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是村民自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村务公开是村级民主监督制度的基础。要继续推进村务公开,从广大村民普遍关心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凡属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村里的重大问题,都应向村民公开。村务公开的内容要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五条、第二十二条的规定,予以全面落实。村务公开的事项要简洁明了,便于群众了解,公开的形式和方法不仅要有专用的村务公开栏,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进行,要注意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增强村务公开的实效。
(四)进一步加强指导,提高村民自治的能力和水平。乡镇政府要继续加大对村委会组成人员、村民代表等人员的培训,使之更系统、更深入地理解村民自治的内涵和意义,更多地掌握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方式、方法,从而更加明确其职责任务和权利义务,不断提高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根据村委会的不同情况分类指导,积极帮助村委会克服和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为村民自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继续推进村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为村民自治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2010年7月30日
第四篇:关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执法检查的报告
关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执法检查的报告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安排,8月份组织对我县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从8月2日开始,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了由常委会副主任安斌任组长,常委会部分委员、办公室副主任、法工委主任、副主任为成员的执法检查组,邀请了县纪委执法室负责人参加。执法检查组首先到民政局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县民政局领导及相关股室、思唐镇社会事务办、思唐镇安化社区、中和社区的工作情况汇报,之后到塘头、板桥、大坝场、凉水井等乡镇进行了实地检查,并与乡镇领导、社会事务办和部分社区负责人、村主任进行了座谈,还通过广泛征求意见等形式了解情况。现将执法检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实施情况
《村民委员会组法》颁布实施以来,县人民政府对村民自治工作高度重视,深入宣传发动,强化工作措施,加大执法力度,认真指导村民委员会依法行使自治权,全面推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作用,同时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密切了党和农民群众的联系,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维护了农村稳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切实加强领导,注重普法宣传效果。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把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工作列入了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农民群众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得以有效实施的主体,只有农民群众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这部法规,才能按照法律规定行使民主权利。为了做到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县、乡(镇)、村分别建立组织机构,明确领导和专人负责、落实各项工作职责。坚持把宣传放在突出位置,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宣传活动,营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贯彻落实的舆论氛围。一是充分利用宣传小册子、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二是对乡镇分管领导、社会事务办和村委会主任进行集中培训,对村干部、党员和村民骨干进行分散培训,提高他们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认识;三是突出重点,专题教育。把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委会的关系、村委会在农村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及村委会各项民主管理制度等六方面内容作为重点,进行了专题宣传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能够抓住关键,有效地搞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贯彻落实。通过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广大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重大意义,为这部法律的深入贯彻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大力推进村务公开,逐步提高村委公信力。在推进村务公开的工作中,通过采取宣传发动、参观学习、把好“五关”(即:把好领导关,把好公开关,把好责任关,把好监督关,把好反馈关)、做到“四统一”(即:公开内容统一,公开形式统一,公开程序统一,公开标准统一)、达到“五到位”(即:组织领导到位,责任落实到位,整体配合到位,公开工作到位,监督考核到位)和乡村联动等措施达到了村务由过去的农民不满,意见满腹而转变为“农民顺心了,干部安心了,领导放心了”。在实施村务公开以前,村委会工作很被动,由于各个项目资金的收支账目、依据不公开,农民不了解政策,怀疑村干部在工作中有腐败问题,干群关系比较紧张。实行村务公开以后,各村把各项政策,办事的法定程序等在公开栏内进行公开。通过推进村务公开,真正地做到了“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百姓一个明白”。由于增强了办事的透明度,就没有了滋生腐败的土壤,从而也减少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3、推行换届选举公开、民主,村委员会成员素质明显提升。全县第八届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是从2010年10月15日开始全面启动到2011年元月30日结束。在村级选举中,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村委会组织法》和《贵州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相关县领导为副组长,相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县27个乡镇成立了指导小组,489个村和37个社区成立了换届选举委员会,全县抽调27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带队组成工作队。此次换届选举有选举权的选民总数44.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5%;参加投票的选民40.9万人,占选民总数的91%。共选出村(居)委会成员1498人,其中:村(居)委会主任490人,副主任244人,委员764人。村(居)委会成员中:妇女人数有109人(其中主任17人),占村(居)委会成员总数的7.3%;党员780人,占村(居)委会成员总数的53%。文化程度:大专以上75人(其中本科21人),占总数的5%;高中(中专)文化309人,占总数的21%;初中1043人,占总数的70%;小学71人,占总数的4.8%。村(居)委会成员平均年龄43.2岁。支书、主任一肩挑的有6人,村(支)两委交叉任职的624人。这次选举产生的新一届村民委员会成员无论是在政治、文化素质,还是在年龄结构、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比上届有了明显的提高。
4、监督意识逐步增强,村民自治能力明显提高。全县的村民自治工作通过抓宣传发动、试点牵动、面上推动和督查促动四个环节,完善了村民代表和理财小组队伍建设,重点抓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目前,已完善制定了《村务公开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等20多项制度,使“四个民主”有了实际内容。同时,赋予了村民代表议事会和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六项权力,即向上级领导反映问题权、对村委会日常工作监督权、对不按规定程序公开有纠正权、对村民反映问题有解释权、对各项公开内容有审核权、对村干部公开行为有评议权。村民代表向县、乡、村提出的建议,多数被重视和采纳。
5、民主管理意识提高,为民办事成效明显。近年来,在县委、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县人民政府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活动,充分发挥村民民主管理作用。广泛调动了农村基层组织干部在农村各项建设的工作积极性,有力促进了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广大村干部不负众望,履行自己职责,创造性地开展农村各项工作,热情为村民服务,带领群众建沼气池、兴修水利、维修和开辟乡村公路、组织资金修缮中小学校等。本着从稳定农村为出发点,积极做好民间纠纷调解,及时消除农村不稳定因素,使社会风气得到了进一步改变,赢得各级领导充分肯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6、充分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切实解决基层实际问题。全县在加强村委会建设工作督促指导的基础上,县政府从实际出发,为基层组织解决了部分办公用房(全县原168个大村都有了办公楼),村干部的报酬按时发放。在财政较为困难情况下,政府从财政拿出一定资金作为他们实行养老金和医疗补助或报销有患病者经费,解决了村干部后顾之忧,真正体现政府关爱,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涌现了一批带领村民勤劳致富的村干部。
二、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县政府围绕贯彻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予以重视和解决。
1、民主选举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流动票箱等操作环节不够规范,容易引起选举争议和矛盾;二是有的村宗族派性选不出合适的村委会干部;三是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多,给组织选举、召开选举大会增加了难度。检查中了解到,选举会议的组织工作难度大。去年换届20个村是通过二次完成选举,还有16个村未完成村级选举工作。
2、日常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有的政策规定在少数村未能切实执行到位,有的村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的重大决策,由于个别村干部不履行而难以实施到位;以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为重点的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特别是村务公开,普遍存在公开内容不全面、不彻底等现象;有的村虽有村民代表大会,但不能真正发挥作用,民主程度还不高。这些问题降低了村民对村委会的信任,也直接影响了村务的正常管理工作。
3、个别村干部的认识偏差影响了正常工作。在现实工作中,个别村干部有一些错误和片面的认识,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一方面,个别村党支部包揽一切,不注意发挥村委会的作用,使村民自治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有一些村委会成员认为,自己是全体村民选的,村里的事就应该由村委会说了算,对党支部的领导地位不够尊重。另外,因村级组织每届任期三年,部分村干部抱着三年一换任期短的想法,责任心不强、主动性差、不敢大胆履职。
4、集体经济薄弱影响了村委会工作的正常运转。大部分村无集体经济,无钱办事,影响了村级各项事业。由于工资待遇低也影响了部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据了解,全县村干部月薪在300-600元之间。
5、村级服务平台的建设相对落后。目前,我县行政村区划调整已结束,原大村修建了村级办公楼,现在将大村恢复成小村后,有328个村(社区)无办公场所。
三、建议和意见
1、要深入持久地做好村民自治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认真宣传和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于加快我县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要站在农村大局和保持农村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认识村民自治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着重解决村民对法律了解不深、断章取义等问题,使广大村民真正懂得怎样依法行使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使广大干部懂得怎样让村民自己当家作主,使村民自治工作开展得更加深入、扎实、有效。
2、要进一步坚持并完善村级管理和民主自治制度。在民主决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作用,彻底纠正村务大事由少数人说了算的问题。在民主管理中,村务公开主要是采取集中公开、垂直公开、对应公开、点题公开四种公开形式,要对村务公开的内容、时间等方面进行规范。切实发挥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加大村级财务收支情况的监督力度,在全县形成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长效运行机制,使全县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同时,要采取综合措施,逐步提高和落实村干部待遇,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稳定村干部队伍,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当地能人进入村干部行列,为村级发展作出贡献。
3、要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一要提高村干部政治业务素质。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四帮四促”活动,全面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他们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正确处理和化解各种矛盾,切实做好农村稳定工作。二要提高村干部法律水平。要继续做好对村委会成员以及村党组织成员的教育工作,正确处理好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做到村委会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党支部尊重村委会的法律地位,从而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不推诿、不扯皮的良好工作局面。三要提高其村干部发展经济的能力。要指导村委会成员切实从本村实际出发,依靠群众智慧,找准经济发展路子,扎扎实实地抓好本村经济建设,组织引导群众参与公益事业,共同建设美好家园,不断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整体水平
四、修改、完善的建议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一条第2款规定“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建议将“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改为“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与县乡换届同步,以便于安排和提高村干部积极性。
第五篇:村委会组织法问答2014(最终版)
答: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村民委员会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二、村民委员会是怎样设立的?
答: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原则设立。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村民委员会可以根据村民居住状况、集体土地所有权关系等分设若干村民小组。
三、村委会由哪些人员组成?
答: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
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应当有妇女成员,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
四、村委会有哪些职责?
答:村委会有以下职责:
1.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
2.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引导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3.尊重并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4.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促进男女平等,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促进村与村之间的团结、互助,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5.支持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村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和引导各民族村民增进团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6.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遵守并组织实施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执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决议,办事公道,廉洁奉公,热心为村民服务,接受村民监督。
五、村委会成员怎样产生?村委会任期几年?能否连选连任?
答: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
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六、村委会是怎样选举的?
答: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村民选举委员会由主任和委员组成,由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者各村民小组会议推选产生。
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被提名为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应当退出村民选举委员会。
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退出村民选举委员会或者因其他原因出缺的,按照原推选结果依次递补,也可以另行推选。
年满18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村民委员会选举前,应当对下列人员进行登记,列入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
1.户籍在本村并且在本村居住的村民;
2.户籍在本村,不在本村居住,本人表示参加选举的村民;
3.户籍不在本村,在本村居住一年以上,本人申请参加选举,并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参加选举的公民。
已在户籍所在村或者居住村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不得再参加其他地方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二十日前由村民选举委员会公布。
对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有异议的,应当自名单公布之日起五日内向村民选举委员会申诉,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三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并公布处理结果。
选举村民委员会,由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村民提名候选人,应当从全体村民利益出发,推荐奉公守法、品行良好、公道正派、热心公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村民为候选人。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名额。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组织候选人与村民见面,由候选人介绍履行职责的设想,回答村民提出的问题。
选举村民委员会,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村民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当选人数不足应选名额的,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另行选举的,第一次投票未当选的人员得票多的为候选人,候选人以得票多的当选,但是所得票数不得少于已投选票总数的三分之一。
选举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的方法,选举结果应当当场公布。选举时,应当设立秘密写票处。
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选举期间外出不能参加投票的,可以书面委托本村有选举权的近亲属代为投票。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公布委托人和受委托人的名单。
具体选举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
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要求,并说明要求罢免的理由。被提出罢免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提出申辩意见。
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并须经投票的村民过半数通过。
七、村民有权举报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行为吗?
答:有,对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票、虚报选举票数等不正当手段,妨害村民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行为,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举报,由乡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并依法处理。
八、村民会议有哪些人员组成?怎样召集?
答:村民会议由本村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
村民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有十分之一以上的村民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召集村民会议,应当提前10天通知村民。
召开村民会议,应当有本村18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或者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村民会议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法律对召开村民会议及作出决定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召开村民会议,根据需要可以邀请驻本村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群众组织派代表列席。
九、村民会议有哪些职权?
答:村民会议审议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有权撤销或者变更村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有权撤销或者变更村民代表会议不适当的决定。
村民会议可以授权村民代表会议审议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撤销或者变更村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涉及村民利益的下列事项,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
1.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员及补贴标准;
2.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
3.本村公益事业的兴办和筹资筹劳方案及建设承包方案;
4.土地承包经营方案;
5.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
6.宅基地的使用方案;
7.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
8.以借贷、租赁或者其他方式处分村集体财产;
9.村民会议认为应当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
村民会议可以授权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前款规定的事项。
十、村民代表会议怎样组成?
答:人数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村,可以设立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民会议授权的事项。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和村民代表组成,村民代表应当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五分之四以上,妇女村民代表应当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
十一、村民代表怎样产生?
答:村民代表由村民按每5户至15户推选一人,或者由各村民小组推选若干人。村民代表的任期与村民委员会的任期相同。村民代表可以连选连任。村民代表应当向其推选户或者村民小组负责,接受村民监督。
十二、村民代表会议怎样召集?
答: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代表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有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代表会议。
村民代表会议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组成人员参加方可召开,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同意。
十三、村民会议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吗?
答:村民会议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并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
十四、村民小组决定哪些事项?
答:属于村民小组的集体所有的土地、企业和其他财产的经营管理以及公益事项的办理,由村民小组会议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讨论决定,所作决定及实施情况应当及时向本村民小组的村民公布。
十五、村民委员会哪些事项应当及时公布?
答: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
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公布下列事项,接受村民的监督:
1.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规定的由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及其实施情况;
2.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方案;
3.政府拨付和接受社会捐赠的救灾救助、补贴补助等资金、物资的管理使用情况;
4.村民委员会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的情况;
5.涉及本村村民利益,村民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
前款规定事项中,一般事项至少每季度公布一次;集体财务往来较多的,财务收支情况应当每月公布一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当随时公布。
村民委员会应当保证所公布事项的真实性,并接受村民的查询。
十六、村民委员会不及时公布应当公布的事项或者公布的事项不真实的,村民有权向哪级机构反映?
答:村民委员会不及时公布应当公布的事项或者公布的事项不真实的,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反映,有关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门应当负责调查核实,责令依法公布;经查证确有违法行为的,有关人员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十七、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如何产生?
答: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负责村民民主理财,监督村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其成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中推选产生,其中应有具备财会、管理知识的人员。村民委员会成员及其近亲属不得担任村务监督机构成员。村务监督机构成员向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可以列席村民委员会会议。
十八、建立村务档案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机构应当建立村务档案。村务档案包括:选举文件和选票,会议记录,土地发包方案和承包合同,经济合同,集体财务账目,集体资产登记文件,公益设施基本资料,基本建设资料,宅基地使用方案,征地补偿费使用及分配方案等。村务档案应当真实、准确、完整、规范。
十九、村民委员会成员实行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包括哪些事项?
答:审计包括下列事项:
(一)本村财务收支情况;
(二)本村债权债务情况;
(三)政府拨付和接受社会捐赠的资金、物资管理使用情况;
(四)本村生产经营和建设项目的发包管理以及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情况;
(五)本村资金管理使用以及本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担保、出让情况,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情况;
(六)本村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要求审计的其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