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参与5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15:3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共参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共参与》。

第一篇:公共参与

村民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一步步的健全和完善,并取得一系列的成就。村民的政治参与作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参与扩大的转折点。但在现实实践过程中,村民政治参与还存在很多问题,并影响到我国民主化建设进程。通过对村民政治参与的介绍和研究,对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进程和实现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村民政治参与的概况

(一)村民政治参与的概念

关于政治参与的定义在学术界的界定有很多种。

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理论家亨廷顿认为:政治参与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公民试图将自己的意愿作用于政府的决策活动。他认为与传统国家相比,现代国家受公民政治参与范围大小和参与程度高低的影响更大、更深刻。

西德尼·伏巴认为:政治参与是公民有意识的以影响政府工作人员的决策及他们采取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合法活动。是与政治暴力不同的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方式。

巴恩斯认为所谓的政治参与,就是公民自愿的参与政治活动试图在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政府的政治决策。巴恩斯认为政治参与应包括合法的政治参与活动和非法的暴力抗议行为,他排除了非自愿的参与行为。还有一部分学者专家认为:村民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运用一定的方式来对政治权力主体及政治权力体系的活动和公共政治活动产生符合自己意愿的影响的政治行为方式。

综合各个学者关于村民政治参与的定义,我把村民政治参与定义为:村民政治参与是指一般公民按照一定的程序,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试图对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公民行为。公民参与政治的目的是最大成都的实现自身的政治诉求。

(二)村民政治参与的特征

1.从村民政治参与主体上来看。村民政治参与主要指农村普通村民的政治行为,所以参与主体也是指普通村民。而不是包括所有的公民以及政府工作人员和基层干部。村民是指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权利意识较弱的一部分人,对民主政治进程有重大影响的人群。

2.从村民政治参与层次上来看。村民政治参与具有显著的直接性、利益性的特点,主要热衷于参与与自己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政治活动,对于那种与自身利益没有直接关系的事务参与积极性不高。村民的政治参与活动的范围一般限于涉及具体的社会问题或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对国家的抽象问题参与较少。

3.从村民政治参与实质上来看。村民政治参与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民主强调民主自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控制,村民的政治参与既是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也是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义务。村民的政治参与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三)村民政治参与的现状

1、村民在政治参与中的政治态度:主动和被动并存。政治态度是一种对政治事务的心理趋向,政治态度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村民的参与意愿。有些村民能够正确对待选举活动,意识到主人翁地位,有些村民则对此比较被动。村民在自治管理上,不愿意参加村民自治活动,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对选举活动不感兴趣。村民在对待乡村领导上,普遍存在怕官、畏官、躲官的现象。

2、村民对政治体系的认知及受教育水平:参次不齐。村民对政治体系政治现象的认知水平有很大不同、有些村民对政治想象有很深刻的认识,但大多村民对政治事务的认知多通过村干部动员,很少通过系统的学习。村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且受教育机会也最少,是文化最

贫困的群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村民的政治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主体的趋利性的影响。

3、村民对政治的参与动力:衡量利益为出发点。村民在政治参与中有一部分人对政治管理有需求和动机,愿意成为村级管理者中的一员,但这种参与意愿是在权衡利益之后形成的,是希望用管理者的身份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当政治参与不能维系自身利益的时候村民的政治参与欲望就会变弱,他们是以利益为出发点的政治活动。

4、村民对政治监督的重要性的认识:普遍监督意识低下。要实现政治民主必须加强对管理者的监督。使管理者能切实代表村民利益,衡量村民监督意识高低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村民对公共问题的关注程度和对公共问题的解决方式及结果。村务公开制度理应是合理有效的监督制度,但是由于村民环境和村民意识等各种原因使村民很难对农村事务进行监督。

5、村民对民主政治进程的影响力:曲折地向前发展。虽然很多村民能够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并对基层民主政治的推进持有积极态度,但他们对自己在政治参与中扮演的角色持有可有可无的心态,对自己对推进民主政治所起作用认识不足。村民的政治参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民主政治畸形发展才能慢慢回归理性。

二、村民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一)村民自身条件的限制导致的参与能力的参差不齐

参与能力也是影响基层民主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村民对政治体系政治程序的熟悉程度不高。村民在参与政治过程中由于缺乏规范的政治认知,没有按照法律程序有序参与,这就造成村民在参与政治活动,行使自己权利和表达自己的意思的过程中表现的很盲目,并不能很好的反映政治诉求。

2、村民的参政经验有待丰富。参政的经验越丰富,参政的能力就越强。所以应号召村民积极参与一些基层选举活动和增加村民表达民意的机会,丰富其参政经验,提高参政热情和参政责任感。同时村民的民主意识也影响着其参与能力的高低。

3、村民整体所受教育程度较低,对政治的参与多通过动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对政治参与的目的责任仅仅停留在了解的表层而缺乏相应的正确的观点,对各项国家政策没有时效的认知理解而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对自身权利没有得到实现时意识不到运用法律武器去维护。造成村民不能进行正确的政治选择和价值判断,不具备一个管理者所具备的应对特殊问题的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限制了其政治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导致基层民主政治一直都是在畸形发展。

(二)村民缺乏有效的利益保护机制

村民政治参与以维护自身的经济政治利益为基础,从而实现当家做主。而在农村规范的利益表达渠道不通畅,利益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当村民利益受到损害时村民没有地方申诉没有体制去保护他们的利益,民主选举不公正,民主决策不公开,民主管理不公平,民主监督不作为,导致不能真正实现村民们的切实利益。村民的民主权利还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没有真正落实民主政治。当体制不完善时候,就无从谈起实现真正的人民当家做主。因而出现很多越级上访或群体上访甚至于暴力方式的非正式的利益表达方式盛行。

(三)存在“虚高”的参与假象

1、在有些农村地区,村民选举的时候在村干部的呼吁下,大部分村民也会积极投票,参与村干部的选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出合意的村代表。在大多数情况下,村民都有一种“从众”心理或者根本不了解候选人的情况而盲目投票。,导致“虚高”的参与假象。

2、代理投票现象严重。对于一些政治参与意识低下的村民来说,在选举时只是遵从村干部的要求,在空白纸上填上内部原本拟定好的候选人,村民选举只是“走形式”而已,这种代理投票造成村民和村干部的选举态度不认真,常常出现一人填写多张选票的情况。

3、基层政治的透明度低也使选举效果大打折扣。在参与选举过程中,基层政府机构由于对候选人信息的隐瞒并不能让村民真正享有自己的选举权。村民政务的不公开不透明让村民政治参与过程中显得很被动消极,不能真正实现民主政治的现代化。

(四)基层干部公仆意识淡薄,制度监督不力

基层干部也是国家权力的行使者,支配者与人民有切身利益的公共资源,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为人民谋取利益、表达社情民意、实现人民福祉的公仆。基层干部能否对村民负责成为村民政治参与的关键问题。就目前来看,村民对地方干部的满意度不容乐观。而村民政治参与度的高低与村干部工作方式直接相关。村干部的工作方式不规范,处理事务不公正,不能做到受村民监督、对村民负责,这样群众就不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愿积极参与村民事务,村干部的行为会使村民的政治参与消极被动,达不到村民参与政治的根本目的,进而影响农村的整体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

(五)农村生产力低下束缚村民的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

随着乡村民主建没的推进,尽管村民的权利义务意识、参政议政意识有明显提高,但是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制约,农村政治参与目标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出现利益先行的错误意识。村民意识不到当家做主是自己的权利,维护政治环境的公正是自己的责任所在,缺乏一个村民作为一个政治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权利、责任意识。利益几乎成为村民政治参与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由于农村中存在着不同的农民利益群体,利益群体的多元化使得社会利益迅速分化,利益冲突日益加剧。村民在政治参与中一切政治活动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导致很多政治活动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严重影响基层民主政治的现代化进程。正是村民当家做主权利的淡化、权利和责任意识的低下,基层民主政治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才会失去内部驱动力,导致贿赂参选、私人控选和重选等扭曲现象的发生。

三、改善村民政治参与状况的对策

(一)加强村民教育,提高村民素质,全面促进村民的政治参与能力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树立村民政治参与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使村民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者,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的先行者,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各项事务为民主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1、加强法律宣传,提高法律认知。让村民在法律的范围内有序的参与政治。村民的法律意识低下是导致村民消极政治参与的重要原因,意识不到自身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中的地位,政府应利用多种方式加强法律宣传力度,定期组织法律宣传小组下乡,定期组织村民进行法律知识学习,法律知识竞赛等等,充分利用媒体舆论的作用和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使村民能学会运用合法的有效的途径参与政治。

2、提升村民的政治文化素质。村民对社会文化知识的了解,对文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有效提高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觉悟,能充分意识到自身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的地位。

3、强化农民的民主意识。民主意识有利于农民选择最有效的民主形式和民主途径参与政治,同时有助于提升农民的参与责任感,能提高村民积极与非法参与行为作斗争。

(二)完善村民的利益表达机制,提高参与政治的热情

健全的村民利益表达机制有利于村民自主积极的参与政治,寻找多样化的利益表达途径,使大多数村民都能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参与进来,提高政府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

1、遵循“民主自治”原则,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使政治官员、地方政府和村民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完善村民委员会制度、村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村民选举制度,尊重并保障村民充分行使选举权利,保证村民选出自己的代表,使村民有序的、科学的、有效的参与本村政务。

2、建立多样化的村民利益表达机制,满足村民的个性化需求。政府在出台地方政策时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座谈会议、听证会议,收集村民的意见,有利于提高政策的回应度。当前的信访制度为村民表达意志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但还要继续遵循村民利益多元化的趋势,通过形式多样的利益表达途径反映民情民意。

(三)杜绝政治参与假象的存在村民政治参与的“假象”在我国还很严重,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杜绝政治参与假象的存在。

1、通过扩大村民代表的比例杜绝参与假象。目前,我国农民代表占全国人民代表的比重少之又少,而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较大,这就减少了农民参与政治的机会。同时应积极推进村民政治参与由传统的“被动参与”向现代的“主动参与”的转变。鼓励村民按照宪法原则科学有效的参与政治,通过人民代表反映自身的政策诉求。

2、通过增强地方官员的责任意识来杜绝参与假象。有些地方政府机构迫于绩效考核的压力,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益的同时也会诱发政府公务员的利益化行为。为了迎合绩效考核指标,扭曲公共政策实施的本来目的以及部门活动的本来指向,而最终没有认真履行自己承担的公共责任,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同时要大力提升村民的责任意识,让村民意识到“委托投票”是其自身民主参与权力的一种亵渎。

(四)推动村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完善制度监督机制

制度化建设是村民政治参与的前提和保障。完善村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和监督机制可以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维持村民的参政意识,调动村民的参政心理。

1、应根据不同地区村民的政治参与程度高低出台不同的政策,以适合当地民主政治的发展。政府在出台政策时应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提高民众的认同感,这样也有利于发挥政策的效果,提高政策满意度和政策回应力。

2、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监督机制。地方政府部门本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人民诉求的表达者,其主要职责是为人民谋利益、谋福祉。但是地方政府机构总是受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的禁锢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为自身谋取经济利益,缺乏公仆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所以应加强基层部门的公仆意识,完善制度监督机制。

3、重视激励机制的建设。把政府绩效的好坏与村民的政治参与的强度结合起来,增强村民的政治责任感,培育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提高村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的优化,提高农村生产力,增强权力意识和责任意识 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步伐在逐步推进,农村生产力也得到不断地解放,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也得到初步增强。但参与基层民主政治的意识水平还应在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农村经济的改革以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农村基层政治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1、净化农民的利益先行的思想。动员村民把政治过程的公平公正与人民的幸福安康紧密连接起来;积极维护法律的权威,让政治活动按照宪法的原则进行;规范利益集团的政治活动目标,发挥其自身的“正效应”作用;转变利益驱动参与政治活动的狭隘思想,增强权力意识和责任意识,自主的参与农村政务。

2、完善农村土地政策。自给自足、封闭、保守的小农经济思想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还很严重。村民自治意识还很薄弱,村民政治参与意识还很低。所以应完善现有的农村土地政策,优化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加强村民之间的互动,普及一些政治参与思想,为村民参与政治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二篇:社区治理中的公共参与

提高公民意识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探析

云淑萍

内蒙古财经学院

010031

内容提要:实现社区治理是目前我国社区管理的发展方向,社区治理意味着社区多元治理主体的出现和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与公共事务参与,它的前提是公民意识的提高。本文通过梳理公民意识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与表现以及分析由于公民意识缺乏造成的社区治理问题,说明提高公民意识在我国社区治理中的迫切性。

关键词:社区治理 公民意识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ommunity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is to realize the community governance, which means the appearance of multi-governance-subjects,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self-management and participating in public affairs.The premise i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ense of citizenship.This paper analyses the affect and show of the sense of citizenship and the problems of lacking it, which proves the urgency of improving the sense of citizenship in community governance.Key words: community governance

the sense of citizenship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公民社会正在萌芽中,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的公民意识正在形成。转变政府职能,探索新的基层管理模式已势在必行,社区治理正在成为中国社区建设的必然选择。但是,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实际治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与公民意识缺乏有关的问题,从理论上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我国社区治理的进一步发展。

一、社区治理中的公民意识

治理理论的兴起与市场的失效和国家的不足相关。“治理”范畴是政治学、社会学、城市学广泛使用的概念。学者俞可平认为,治理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涉及公共部

〔1〕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社区治理是目前中国治理理论研究中最受关注的领域,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的政府管理职能发生了转变,尤其是基层政府的管理职能正呈现社会职能回归社会的趋势,社会管理重心正在由“单位制”向“社区制”的转变。同时,由于城市居民家庭私有财产的增加和权利意识的增强,除了作为“单位人”以外,作为“社区人”面临的物业纠纷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拆迁问题等使得城市居民不得不越来越多地关注和参与社区建设。因此,在中国社区成为治理理论实践和公民社会建设的重要演练场。

社区治理的精神是“自治”,地方政府不会用它的“公权力”压迫基层社区执行命

〔2〕令,其它各方也各司其职。社区治理的主要特征是多元主体的参与,除了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代表外,还包括居民、居民委员会(社区唯一合法自治组织)、社区非营利组织(也称社区中介组织)以及业主委员会等主体的参与。显然,公民参与是社区治理实现的主要特征,而社区居民是否具有公民意识,实现从居民到公民的转变,是实现公民参与的重要前提,对社区治理的实现意义重大。

(一)公民与居民的区别与联系

公民作为一种政治身份,分为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两种范式。公民的共和主义范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其典型的特征是强调共和国先于个体,公民具有道德特征等。自由主义范式公民始于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并逐渐扩展到全球的每一个角

〔3〕落。它强调个人权利的至上性,认为权利的目标在于保障个人自由等。无论哪种范式,公民都是国家—社会的框架下的概念,所以,公民的政治权利——主体责任是公民不同于封建社会臣民的特征。尽管我国《宪法》第33条对“公民”作出了如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但在实际的公民角色活动中,长期以来受传统影响更多的是对公民义务的强调,而公民权利相对弱化,对公民权利侵犯的各类事件屡见不鲜。而且在我们日常各种表述中,只见居民不见公民,公民与居民看似一字之差,但在实际使用中却有很大的不同和影响。按照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居民是指在某个地方(多指城镇)居住的人。居民强调地域性,使用居民称谓某种意义上淡化了公民的权利与责任,而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公民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结果就是公共资源遭到流失、公共环境受到破坏,进而公民的自身权益被损害;相反,对公民个体权利的保护离不开以社会责任感为前提的对公共资源与环境的保护。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总会发生侵犯居民利益的事件?

在目前中国的社区治理中,强调“公民”的提法并不是无稽之谈。在国家社会主义的传统下,公民社会几乎不存在,公共管理等同于国家管理,居民是被管理的对象,居民的权利更多是消极地被给予而不是积极地争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公共管理体制的转变,公共管理向公共治理发展,但公共治理尤其是社区治理不成熟的最大根源是公民参与缺失与不足。因此,在社区治理中强调居民以外的“公民”身份很有必有。居民是一盘散沙的,公民则是有组织的有主体意识的个体,以组织性的、法制性的、协商性的方式进行理性公共参与的个体。

(二)公民意识的构成

作为公民,除了宪法和法律的形式规定外,其人格特征是公民角色扮演的内在动力。根据社会学的人格定义,可以这样定义公民人格特征:是公民涉及一切公民行为时的稳定心理特征,即公民意识,包括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

1.主体意识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阐述了人的“私人”与“公人”的双重身份(“人分为公人和私人的这种二重化”)以及“私权利”与“公权利”的双重权利。公民即“公人”,是参与社会政治共同体即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的人,是“政治人”,他们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即公权利,这种公民权是同政治共同体相结合的权利,其内容是“参加这个共同体,而且是参加政治共同体,参加国家。这些权利属于政治自由范畴, 属于公民权利的范畴”。〔4〕从马克思的“公民”、“公民权利”阐述可以推导出,公民的主体意识就是公民所具有的“公权利”意识,具体表现为参与国家事务与公共事务的主体成员感、社会责任感。在西方,受以洛克为代表的自然法思想影响,公民与国家的契约关系思想已深入人心成为制度理念。但在中国,受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影响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社会主义的体制影响,公民的主体意识还非常缺乏,时下发生的种种事件都可以说明对公民主体意识的教育非常必要。主体意识是公民意识的基础。

2、权利意识

公民的权利意识指公民的政治权利意识。由宪法确认的政治权利,包括思想信仰自由,言论自由,集会、结社、出版、游行示威自由、对政府的选举权、批评权、控告权及其他监督权,等等。〔5〕政治权利意识即指公民对这些权利内涵的认识和如何行使的认识。权利意识是公民意识的具体体现。

公民意识不仅是公民的人格特征,还是公民维护自身人权的思想武器。在现实生活中,人权是具体的,琐碎的,需要动用多种方式去争取、维护、协商,公民意识是采取这些理性方式的理念来源。

二、公民意识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及表现

(一)公民意识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社区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由过去单纯强调政府管理转变为政府、公民及其他组织共同参与对社区的治理,尤其强调主体间的协调、沟通与交流,而这种转变是建立在公民意识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公民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形成社区治理的局面。公民意识的提高会促进公民社会的发育。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出现是公民社会形成的体现之一,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社区非营利组织以组织化的方式参与社区治理,与其他治理主体形成多元治理主体,实现社区治理的合作、参与和协商机制;公民意识的提高会促进居委会作为我国基层唯一合法的社区自治组织真正实现居民自治;目前,一些商品房住宅区的业委会已经显现出了公民意识的萌芽形成。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一些业委会运作展示了公民意识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北京新天第小区的业委会是一个比较出名的业委会,媒体曾多次报道。据业委会主任张大宪说,业委会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自成立以来,就成为业委会、物业公司、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片警的沟通平台,一个月要开好几次会议。通过这种协商机制和民主程序,业委会为小区居民做了几件大事,一是和开发商协商,将公摊面积收益收归为全体业主所有;二是收回住房维修基金,这在全北京是第一家;三是改造监控设施工程。对业委会和居民的自治热情,张大宪这样解释,“其实现在的小区业主是中国正在形成的中产阶级,他们不满足于个人的物质需求,更愿意推动社会进步和〔6〕民主。”

2.公民意识的提高,有利于降低政府的社区治理成本。

社区治理与社区管理相比的优点在于大大降低政府社区治理成本,而这有赖于公民意识的提高。社区治理的成本主要包括动员成本、监督成本、人力成本、设施成本。由于公民意识的提高,社区居民会把社区事务作为自己的公民义务与责任,积极参与与响应,进而形成公民社会组织,从而降低政府治理成本。例如,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展开还主要以政府投入与经营为主,造成由于资金、人力不足而不能开展工作满足居民的需求。在美国,非政府组织帮助政府摆脱对社会事务的具体服务,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政府主要通过向非营利组织购买服务为居民提供社区服务。在美国,参与社团已成为公民的主要行为。几乎每一任总统都在鼓励志愿组织和行动。199

4〔7〕 年,国会通过“King Holiday 服务法案”,将马丁·路德金日定为志愿服务日。3.公民意识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理性解决城市社区矛盾。

目前,商品房业主因维权和开发商、物业公司或其它单位组织发生的摩擦事件屡见报端,已成为城市社区的主要问题集中点。一些摩擦甚至升级为群体性事件或暴力事件。据中消协不完全统计,在中消协接到投诉介入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三方之间的纠纷时,近九成以上的业主与开发商或物业管理公司的关系已经达到了激化程度,这种激化的程度是,在三方之间只有开发商或者物业管理公司向业主做出让步才可能解决纠纷的比例达到80%。“业主在这种矛盾激化下解决问题的成功率较低,一般在20%~30%〔8〕之间。”业主维权成功率低的原因除了法律制度不健全和政府执法不到位以外,其它都可以归结为公民意识缺乏所造成,包括缺乏法律知识为维权而使用过激行为违法;缺乏组织意识维权单打独斗处于劣势;缺乏公共责任意识惮于“枪打出头鸟”而“搭便车”;缺乏沟通、协商、对话意识手段单一行为武断。相反,维权成功的案例的原因也主要由于公民意识起很大作用能理性解决问题。据报道:

由12个小区业主委员会联合发起倡议、广州市业主联谊会组织的针对住房专项维修资金的集体追讨活动,在短短的一个星期内,参与集体追讨的业主委员会数目就增加至约60个,声势浩大,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业主委员会在合法理性的旗帜下自觉地团结起来,全力以赴为化解专项〔9〕维修资金的这一历史难题。

(二)公民意识在社区治理中的表现

公民意识在社区治理中主要表现为作为社区主体之一的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形成和公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政治参与、维权意识以及宽容意识。

公民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结社结团。与传统社会的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结成的社会群体不同,公民社会组织是在契约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个体的组织。社区非营利组织 是社区某一类利益群体或某一特征群体为维护自身利益或社区公共利益自发结成的组织,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只有它的形成才能使社区形成治理结构。目前在中国城市社区具有公民社会组织性质的组织主要是业主委员会和社区志愿者组织,但也具有政府主导的色彩。

公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体现在公民对社区公共事务提出意见或建议、参与社区建设等等。公民的参与可以有效拓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对社区的和谐、快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民的政治参与体现在社区的政治选举、政治表达上面。在社区选举中,存在居民对此持冷淡的态度、参与热情不高,有一种选谁都一样的心态,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参与,必将导致自己的权利丧失,影响社区的建设。所以,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对社区治理有重要的意义。

维权意识的提高是公民意识的重要体现,维权是公民结社、参与的主要动力。目前普遍存在不知侵权、不懂维权的状况。从下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维权如何促进组织化。

2009年10月13日,在广州市东川三街通往广东省人民医院的一个医疗垃圾出口,贴出一张拆迁规划公示,业主们惊讶的发现,自己的住房面临被拆迁的威险。经调查,业主们发现面自己居住多年的小区要作为公益性用地,而该地块拆迁补偿远不及该地块的一手楼价。面对这种情况,一些业主自发成立了“反拆筹备组”,开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事件发生后,一些业主积极行动,开动员大会,进行反复扫楼,挨家挨户张贴反拆迁资料、收集居民意见和进行签名活动,一些业主代表开始进行上访。与此同时,利用网络获得居民的支持。在经历了三个月的维权活动之后,原来的拆〔10〕迁规划被叫停。

此次拆迁事件的解决,充分说明了维权的共同利益如何促进公民社会组织的形成,也说明公民意识在维权中的关键作用。

三、公民意识缺乏造成的社区治理问题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区治理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特点,社区治理模式的差别往往取决于政府和社区之间权能配置的方式。以政府和社区之间权能关系的不同, 社区治理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即自治型治理模式、行政主导型治理模式和混合型治理式。我国的社区治理属于适应社会转型的国家治理需要的至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居民参与仍停留在革命时期形成的国家动员、群众参与的阶段。所以,这种参与还不能称为公民参与,是被动参与而非主动参与,是参与活动而非参与公共事务,是临时参与而非制度性参与,是个人参与而非组织、个体参与,是少数人参与而非多数人参与。究其原因,除了社区行政化的原因外,公民意识缺乏也是重要原因。

(一)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度差,归属感不强。

社区的本质特点是居民守望相助的共同体。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城市社区,既抛弃了传统街坊和单位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又没有在新的居住格局中形成契约性、团体性的社区认同感。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认同感不同之处在于不是基于地缘和血缘,而是基于同一团体的权利性的承认和公民意识中的宽容、多元化意识,所以,习惯于传统社会“单位人”的角色定位,还未形成现代社会“社区人”的角色定位,因而对于社区的认同度较低,归属感不强。原因在于:第一,社会资源还主要集中于“单位”,社区主要吸引下岗、失业群体和老、弱、病、残群体。第二,缺乏公民意识不能把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看做自己的公民责任。第三,政府对社区的权力下放不够,公民参与没有空间。因此,造成的结果是社区民主选举难以进行,居民代表大会难以召开。社区民主选举老年人较多,中青年较少;离职人员多,在职人员少;女性多,男性少。其次,社区活动被动参与,许多参与活动都是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安排的,而非社区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组织的。社区居民参与可有可无,随意性较大,缺乏制度保障。参与意识淡薄,参与热情低。

(二)存在社区建设资源缺乏和社区社会资源闲置的矛盾。

社区建设需要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无论中外,国家财政的收入都永远不能满足 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福利国家实践的失败表明,单靠政府的力量不可能建立起一套可持续的福利国家制度,最好是充分发挥第三部门即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同时,西方社区发展的经验还表明,仅靠经济手段难以解决社会问题,社区成员的参与是制定和实现社会政策目标的因素之一。尽管我国财政对社区的投入已有很大进步,但社区建设的资金依然紧张,人员身兼数职。许多居委会存在着这样的现象:牌子挂起来了,但工作并未开展。但同时,社区中现有的人力资源浪费严重,功能设施不能物尽其才。许多居民将多余的精力和时间打发在麻将桌上。而在美国,据美国全国独立部门199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将近56%的人加入了志愿者行列。82%的公

〔11〕司捐助志愿者行动计划,26%的公司给予其员工带薪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时间。

(三)社区居民参与理性不足,普遍存在“搭便车”心理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人们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社区建设时也较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与自己利益有关,参与热情就高,反之则低。同时,因为人的有限理性,公民参与社区管理时,反映的问题常常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或是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或是发发牢骚,这些都体现出社区公民参与的功利性较强。此外,在社区居民的参与中,多数人都存在“搭便车”的心理,他们认为公共利益的增加或减少不会直接对我个人利益有影响,所以我个人对公共利益的奉献既无好处也无意义,不如让别人去争取权益。正因如此,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和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四、社区治理中有效培养公民意识的探索性建议

作为思想观念,公民意识的形成需要有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但同时,思想观念的转变与进步也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教育与培养公民意识。社区治理中面临公民意识缺乏所造成的问题,但社区治理同时也是公民意识形成的最好场所。然而,这需要政府主导与发挥作用,也需要公共精英的带动示范。

(一)培育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是有效培养公民意识的根本。

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是公民意识中主体意识的来源。认同感与归属感一方面来自对邻里的认同,另一方面来自与社区的利益相关性。对邻里的认同感是在居民互动中自然形成的,但在商品住宅区居民很少像以前的街坊邻居那样全面的情感互动,更多属于局部的参与式互动。然而目前许多社区都缺乏互动场所和居民能够参与的活动,多数社区举办的活动属于作秀与社区考评项目,谈不上居民参与。而发达国家与地区政府重视用于居民活动的公共场所的建设。新加坡新建的公寓内专门辟出邻里活动中心等公共空间。由此说明,政府对建设形成公民意识的社区公共场所负有监管责任。而与社区利益的相关性,有待于共同利益的出现与观念的转变。

笔者所居住地的附近小区是Q村拆迁后开发商给村民们建的集体回迁住宅区,村集体组织仍然存在,村民们原有的社会生态系统也基本保留。由于开发商将小区大门两侧的临街骑楼卖出开饭店,饭店竟然要把污水处理管道和小区中的污水处理池接通,这显然会超过原有污水处理设计的负担从而影响小区环境,所以小区中的居民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抵制,两天后饭店的这一侵权行为才得以终止。维权成功的原因据笔者观察所得结论,一是由于居民同属同一村集体,组织成本低,能够很快形成行动力;二是由于老年居民们以情理服人,以“年老摄人”;三是居民们有一定的法律、维权常识。

(二)社区公共精英的出现对公民意识的形成有示范带动作用。

2004 年9月8日,广州《南方人物》周刊发表“影响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50人”,同时提出了公共知识分子的三条标准:第一,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第二,〔12〕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第三,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社区公共精英类似公共知识分子,他们在社区管理和维权中敢于当“出头鸟”,与公共知识分子不同的是,他们不具有专业素质和批判道义,他们只是具有一般公民素养的公民。但是他们又与普通公民不同,他们在经济地位上属于中产阶级中上层,接受过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公民素养,包括主体意识、守法观念、协商理念、团体精神等。许多小区维权成功的原因都有社区公共精英的因素存在,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言行具有示 范带动作用,能够影响周围人群。

(三)网络社区是公民意识形成的演习场。

由于网络的普及,网络成为人们新的沟通平台。而且网络的匿名性又契合了现代人希望交流但又不愿担负由此增加的人情成本的需要。社区网络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要求中出现的。从租房、卖房到旧物交换,从邀约兴趣活动到公益活动,社区网络正成为社区居民沟通的重要平台,而公民意识也在这样的沟通中萌芽成熟。

著名的社区网北京回龙观社区借助网络,居民们在2005年3月,回龙观社区网5周年庆典,成功实现481人在顶上红餐厅聚餐,成为社区人数最多的集体“腐败”。2007年9月,社区论坛里,一个名为“微笑墙”的活动温馨上演——为挽救河南来京求医的11个月大的兔唇宝宝浩浩,回龙观居民们热购笑脸。最终,“微笑墙”筹到了万余元捐款,用于浩浩的生活及治疗费用。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后,网站负责人第一时间通过社区网站宣传义卖募捐,总计为灾区群众筹集捐款535453.82元。回龙观尤为引人注目的还是它的维权行为,著名的“保卫绿地”维权失利后,居民们由维权走向积极参政,参加北京昌平区的区人大代表候选人参选,最后,32岁的聂海亮当选为回龙观选区惟一的人大代表。对于他的当选,一些学者很兴奋,将之概括为“北京现象”。

有媒体评价道:“普通业主自荐参选人大代表,意味着他们从上访维权走向选举维权,从代表一个人到代表一群人,从具体维权到积极参政。”“聂海亮的当选,应该是中

〔13〕国社区民主与现行民主体制实现的第一个对接。”回龙观社区之所以能借助网络实现社区居民的自组织力、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守望互助、作为公民的志愿服务行为、共同维护公共权益以及积极参政,它的关键在于回龙观社区的居民组成性质,主体居民属于25——35岁之间的中关村IT人士以及其它业界的文化水平较高的中高收入者。他们由网络互动发展为现实互动,公民意识也在这样的互动中成长发育。可以预见,网络将成为社区居民互动、组织、参与的平台之一。

注释:

〔1〕 丁茂战.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103 〔2〕 谢芳.西方社区公民参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 〔3〕 布莱恩·特纳.公民身份与社会理论〔M〕,郭中华,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7: 序言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36.〔5〕 郭道辉.公民权与公民社会〔J〕.法学研究:2006,1:83 〔6〕 王俊秀.社区自治:中国基层民主开步走.(2008-02-19).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2/19/content_2069031.htm.〔7〕 侯钧生,等.发达国家与地区社区发展经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8-41.〔8〕 http://bbs.soufun.com/1010001071~-1~4374/34291297_34392526.htm 〔9〕 http://news.sina.com.cn/c/2006-10-***5855s.shtml.〔10〕 刘志杰.五百业主成果反拆迁记〔N〕.中国青年报:2010-01-14(3)〔11〕 同〔7〕.42 〔12〕 杜光.怎样促进公民社会的成长〔J〕.炎黄春秋: 2009,2:24 〔13〕 董月玲.北京回龙观居民区维权路:从具体维权到积极参政.(2005-6-22)http://business.sohu.com/20050622/n226034509.shtml.7

第三篇:《公共生活 文明参与》教案

《公共生活 文明参与》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明参与公共生活的必要性; 2.知道文明参与公共生活的要求; 3.懂得如何遵守公共秩序; 4.理解爱护公共设施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梳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爱护公共设施的做法。

【重点难点】

1.文明参与公共生活的必要性; 2.爱护公共设施的原因。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个人都离不开公共生活,我们也要积极的参与公共生活,这样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社会情感,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公共生活 文明参与》

板书课题:公共生活 文明参与

二、新课讲授

(一)我们离不开公共生活

活动1:阅读教材53-54页

1.我们通常在哪些场所参与公共生活? 在图书馆阅览书报、到商店 购物消费、去旅游体闲、乘坐公共汽车出行具、区电影院等。2.参与公共生活对我们健康成长有什么意义?(1)深入地了解社会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2)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3)增进关心社会的情感,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和公共精神。活动2:教材第54页

1.一下你身边的不文明现象?再讲述一下这些不文明现象会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在广场、街头乱扔果皮废纸,在影剧院、展览馆吵闹,购物付款不排派对,践踏草坪、损坏公务,在公共厕所吸烟,外出旅游随意刻画等等。

影响:损坏了大家的公共生活质量,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文明风气。2.为什么要文明参与公共生活(必要性)?

①在公共生活中,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②一个人的不文明行为看似小事,但损害的是大家的公共生活质量,影响的是整个社会的文明风气。

③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今天,人们的公共生活已经超越国界,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我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体现着民族的文明程度。文明参与公共生活还是维护国家形象和荣誉的要求。

④公共生活的质量关系着每个人的生活幸福,文明参与公共生活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3.文明参与公共生活的要求是什么?

①参与公共生活,要求我们举止文明,尊重他人的需要和公共利益。

②文明参与公共生活,杜绝丑陋行为,是现代社会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③文明参与公共生活还是维护国家形象和荣誉的要求。

(二)遵守公共秩序 爱护公共设施 活动3:教材54页

(1)公共场所自觉排队,是大家所熟知的公共生活规则。有人认为专门设立“排队日”是小题大做,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搜集因扰乱公共秩序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典型案例。

明确:(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排队看似是一个简单的个人行为,却体现着社会成员的价

值认同。在一个文明城市之中,排队不仅意味着对公平秩序的遵守与履行,更体现着一种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原则,对于效率的合理追求和对他人权利的尊重。设立“排队日”是对一种公共公礼仪的善意的提醒。设立“排队日”,目的在于培养人们遵守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有利于减少乱插队现象。

(2)示例:高铁霸座

2018年8月21日,在从济南西站开往北京的G334次高速动车组列车上,一男子霸占别人的座位还对前来劝阻的乘务员各种胡搅蛮缠,视频发到网上后,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从而被人称为霸座哥。

2018年8月24日,从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公司获悉,孙某被处治安罚款200元,并在一定期限内被限制购票乘坐火车。

危害:扰乱了正常的社会公共秩序,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3.如何遵守公共秩序?

①遵守公共秩序需要我们树立规则意识,自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各种规则。②规则不仅是对我们的限制和约束,更是对我们自由和安全的保护。③我们应让守规则、讲秩序成为自己的公共生活习惯。活动4:教材56页

1.在你的周围有哪些常见的公共设施?它们各有什么功能? 2.我们能为爱护公共设施做些什么? 答案:

1.常见公共实施:绿地、道路、路灯、地下(上)线路和管道停车场(库)、配电房(室)及电器设备、消防设备、电梯、健身娱乐设施公告牌等。

功能:这些设施为人们提供了宜居的优美环境,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维护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使人们的公共生活有了安全保障。

2.我们要了解各类公共设施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爱惜使用各类公共设施,不损坏公共设施;自觉参与维护公共设施的活动,主动护理公共设施

3.爱护公共施的做法有哪些?

①要了解各类公共设施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爱惜使用各类公共设施,不损坏公共设施; ②自觉参与维护公共设施的活动,主动护理公共设施。

三、课堂练习

1.共享单车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漫画启示我们()

A、要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设施 B、公民要依法自律,相关部门要加强管理 C、公共单车是为了方便居民出行,可以随意存放 D、使用共享单车使我们的自由,他人无权干涉 a.AB b.CD c.ACd.BD 2.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飘过,成为今春各大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共享单车离不开大家的呵护,需要多方共治。谢列能够促进共享单车健康有序发展的是

A.使用者给车加“私锁”,方便自己B.企业合理竞争、精心服务C.政府科学引导、监管得力D.使用者遵守社会公德,做到文明、安全骑行

aABD b.BCD c.ACD d.ABC

四、课后作业 预习下一课。【板书设计】 公共生活 文明参与(1)我们离不开公共生活(2)遵守公共秩序 爱护公共设施

第四篇:中医药参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

中医药参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管理

在区卫生局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防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协调防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工作。

二、中医药系统防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指导原则与任务

(一)指导原则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主动参与,早期介入;中西医结合,医防结合,加强宣传,科学引导;充分发挥优势,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疗效。

(二)任务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加强中医药机构与相关机构的组织协调,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积极参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治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三、发挥中医药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作用(一)开展面向公众的中医药健康教育,在疫情的不同发展阶段,及时组织相应的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普及中医药防治知识。同时要广泛推广中医传统健身方法,加强锻炼,增进人民身体健康。

(二)在总结中医药预防非典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拟定并推荐预防突发性传染病中药处方,引导市民科学合理地使用中医药方法预防突发传染病。

四、加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救治工作(一)将中医科纳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救治部门中加强建设;

(二)落实《中医药防治突发性传染病技术方案》 结合本社区中心实际情况,以《中医药防治SARS技术方案》为基础,组织中医师学习《中医药防治突发性传染病技术方案》并落实;

(三)加强中医药防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工作

1、发挥中医药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加强对中医药防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技术指导。

2、加强对广大群众进行防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科普知识的宣传,引导合理用药、科学预防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五、加强中医药救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队伍的培训,提高应对能力

(一)加强对参加中医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队伍人员的培训。在强化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救治队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立一支中医药专业救治队伍。

(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工作小组负责日常工作管理,要在社区中心及社区站积极推广应用中医药知识和技术,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和优势。

(三)加强医院感染的中医管理,培训专业技术骨干,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措施,提高医院感染的管理水平,并按要求做好疫情监测报告。

六、提高中医药系统的应急能力

各相关人员要及时收集有关信息,迅速组织开展中医药防治工作,协助有关部门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七、中医药防治突发公共事件的后勤保障及其它工作(一)在中医药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要进一步 整合中医药资源,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疗、科研的作用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和优势,为防治突发公共事件提供高水平的中医药服务。

(二)及时汇报中医药防治突发公共事件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掌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的困难,并给子妥善解决,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落实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所需的资金和物资。

(三)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医药系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成绩,及时报道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为中医药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管理人员要对在防治突发公共事件上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进行表彰奖励。

第五篇: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参与机制

转变观念,创新发展

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参与机制

一、课题背景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仍然有待提高。本课题将结合嘉定区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研究分析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原则措施,通过大力引进社会力量,特别是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参与,更好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

二、嘉定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嘉定区委区政府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公共文化服务总体水平不断提升。2014年7月,嘉定区创建成为上海市唯一一个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而连续三次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对提升嘉定区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硬件建设方面,覆盖全区的区、镇(街道)、村(居委)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已经建成,嘉定区图书馆新馆.文化馆、嘉定区博物馆新馆、韩天衡美术馆、陆俨少艺术院等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已成文化地标。12个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60个实际运行的村(居委)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和近200个基层文化延伸服务点,基本形成“十五分钟文化圈”设施网络。

在软件服务方面,全区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做到免费对外开放,近年打造的“百姓系列”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模式,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基本实现有效供给。目前,以区文化馆、区图书馆为核心,依托市级“东方配送”,下联各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及村(居)综合文化活动室,形成“联网配送”格局。以百姓大舞台、百姓大展台、百姓说唱团、百姓剧场、百姓讲座、百姓影院、百姓艺术课堂为内容支撑,每年开展各类文化配送2万余场次,满足了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三、嘉定区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着眼更高的发展目标,站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高度看,嘉定区的公共文化发展何去何从似乎遇到了发展瓶颈,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短板问题。比如:全覆盖的公共文化设施高效能使用仍有差距;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神经末梢”供血不足,基层公共文化的活力有待加强;群众成为公共文化建设主体的格局尚未形成,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和群众自主管理公共文化的机制有待突破,等等。

嘉定区的公共文化发展,如何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取得一些新的突破,需要分析当前公共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当前,嘉定区正在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而多年来一尘不变的公共文化资源配臵方式却存在一些弊端,以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为主要运作主体的模式,难以取得新的突破。

(一)政府一元化的主体身份存在弊端。多年来的思维惯性,使得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大包大揽,一方面难以形成公共文化建设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另一方面也导致社会力量难以涉足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很大程度造就了一些社会组织和社会专业管理团队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看客,难以实质性介入。

(二)经费投入单一存在弊端。这种单一的投入导致公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免费”概念根深蒂固,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既然是政府提供的,就应该无偿。这种“无偿”的枷锁不仅约束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和范围,也时常造成公共文化资源浪费和不均等服务,而每年通过政府采购公共文化资源(专业剧团演出)也有违文化市场规律,同时也会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

(三)资源配置方式存在弊端。高层政策主导下的公共文化活动,纵然资源充沛、质量皆优,却常有脱离实际、不受欢迎的情况发生,尤其是一些公共文化“配送”项目,本意惠民为民,事实上却成了一项配送“任务”,活动参与率较低,甚至需要基层工作人员以“组织”的方式拉拢受众,3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配送方式,反而造成资源浪费和服务非均等性。

四、嘉定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参与机制探索 嘉定区的公共文化发展,固然要坚持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但不能不对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当前,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参与机制,大力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不仅符合文化部《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也契合嘉定区的实际,是一条值得探索和实践的可行之路。

(一)嘉定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参与情况

近年来,嘉定区的公共文化建设得到了社会力量的大力帮助,在一些领域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比如,上海创投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建设的嘉定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上海零点调查公司参与的嘉定区公共文化服务测评、上海屋里厢社区服务中心参与的嘉定区公共文化服务议事会、上海飞扬华夏青年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策划的市民广场舞大赛、上海开心麻花传媒有限公司参与的嘉定区白领话剧社,等等。社会力量参与的这些项目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对嘉定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此外,一大批公益性的社会组织,特别是文化类社会组织正在积极入驻嘉定,他们有兴趣、有热情、有信心加入到嘉定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各类群众性文化团队也对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较好的服务能力,如安亭镇“艺沙龙”团队组织、菊园新区的“布谷鸟”文化义工、嘉 4 定镇街道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的“聚乐轩文化志愿者管理委员会”等。可以说,嘉定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有了良好的开端和势头,对于推动嘉定区公共文化服务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但当前,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公共文化的参与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1、文化类社会组织总量少、能力弱。主要表现在:一是总量较少,嘉定区共有正式注册的和群众迫切的文化需求不相匹配;截至2014年底,在嘉定区社团局注册的社会组织478个,其中文化类社会组织有19个,文化类社会组织占比不到4%。二是能力较弱,这些组织、团队的行政化色彩较浓,参与方式也是以被动参与为主。自娱自乐的组织、团队多,有能力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专业化运作文化机构的组织极少。相当一部分社会组织对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调研不够,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运作不够熟悉,实际服务能力水平较低。

2、相关政府部门对公共文化的社会化运作不重视。总体上,政府相关部门,尤其是文化管理部门,对于发挥文化类社会组织作用的重视程度不高,思想不够解放,表现在:一是对文化类社会组织总体上不信任,认为这类社会组织的 5 目的是赢利挣钱,缺乏公益性,有时不讲政治,难以掌控。二是对文化类社会组织的能力不信任,公共文化的活动、项目习惯于交给事业单位,不敢放手交给社会组织。从而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单一,竞争意识薄弱;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偏于传统,创新力不足;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缺乏活力等。

3、支持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的环境尚未形成。一是仍然存在注册难的现象,文化类社会组织在注册时手续繁琐,往往需要多次往返民政文化部门,且有诸多门槛和限制;二是经费支持不够,多数组织自生自灭,有些很有意义的文化项目难以维持;三是现有政策倾向于支持官办机构,对文化类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不够;四是参与路径不畅通,很多情况下,政府找不到合适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也找不到合适的参与途径。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参与应把握的原则 正视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参与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的原因,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参与的路径,要把握正确的方向,遵循必要的原则。

一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原则。政府要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有力保障者,在完善资源配臵、引进鼓励社会力量介入公共文化,鼓励群众成为公共文化主体方面,要起主导作用,把握好方向。

二是坚持公益性原则。社会化组织在管理公共文化过程 6 中,出于自身生存考虑,可能会出现“造血”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现象,但是在实际的对公共文化的管理运作中,应当以非营利性和坚持公益性为原则,真正把实惠留给市民百姓。

三是坚持以服务为导向的原则。文化类社会组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健全供给网络、规范阵地服务、搭建服务平台、实现供需互动、关注特殊群体等手段,不断提升服务能级,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四是坚持以考评为抓手的原则。对文化类社会组织实行文化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和考核制度,不断完善文化业务考核。引进社会公众测评机制,邀请第三方社会机构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评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

(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参与几点建议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当积极改善公共文化资源配臵方式,尤其在引入竞争机制方面为文化类社会组织创造有利条件。要创新群众参与、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机制,使公共文化的全过程有群众参与、并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不断丰富公共文化的供给;同时,应严格依法行政,在法治框架下对文化类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指导和规范,帮助他们提供服务能力。建议如下:

1、政府转变职能,更新观念。政府要有广阔的胸怀吸纳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条船,政府的主要精力要放在“掌舵”上,把“划桨” 7 的事情交给群众,交给社会组织,全心全意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特别是在公共文化资源配臵上,群众需要什么才做什么,而不是政府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2、分类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大力培育社会组织,营造有利于社会力量介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意见和目录,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模式,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可通过以下途径推进:

一是尝试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委托模式。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臵资源的作用,坚持无偿服务为主、低偿服务和有偿服务做有益补充的原则,尝试在新中心、分中心实行社会专业组织的全委托或部分委托。二是推广文化项目委托模式。以“公平对待、合理引导”为原则,实行政府搭台、市场推动、社会参与、规范服务,鼓励各中心以购买服务等方式,实行文化项目专业组织的委托管理,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三是鼓励文化活动社会参与、事企联办等模式。整合集成区域各类文化资源,按照“服务专业化、管理标准化、运作市场化”要求,引导社会文化组织、文化团队、文化类企业、以及其它相关组织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四是普及市民文化自 8 治委员会模式。广泛调动、吸收市民力量,形成以志愿者、义工为骨干的市民文化自治委员会,充分参与到各中心设施、管理、活动及其它文化服务的过程中,有效提升服务质量。建立文化团队自主管理委员会,继续支持发展民间文化团队及文化志愿者队伍。成立类似嘉定镇街道“聚乐轩志愿者管理委员会”的群众文化团队自治组织。在总结群文团队自我服务、自主管理等经验的基础上,完善鼓励群众自主开展文化创作的机制,对文化爱好者开展的公益文化活动进行技术、设备、场地等方面的扶持。委员会由热心群文事业的人士组成,包括群文活动的热心参与者、文化馆离职的专业馆员等。委员会可以充当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一方面代表群众向区文化馆、区文广局提出服务诉求,以提高群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参与对群文活动团队的管理、考评,争取群众支持等。

3、分层培育公共文化社会服务组织。文化类社会组织要想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能“拿来主义”直接“使用”,相当一部分社会组织需要政府部门的培育。加强对文化类行业协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引导、扶持和管理,促进规范有序发展。制定完善关于文化类社会组织的规章,明确功能定位。鼓励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成立行业协会,发挥其在行业自律、行业管理、行业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文化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引导文化类社会组织 9 依法依规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加大政府向文化类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加强政府管理和社会监督,严格执行社会组织年检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开展运营绩效评估和社会信用评估,实现依法管理、依法运营。

一要做好统筹规划。通过制定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文化类实体,鼓励基层文化人员、文化团队负责人、文化志愿者、文化爱好者等领办创办各类文化服务组织。二是发育举手机制,制定文化类社会组织主体资质标准、社会化管理监督管理办法等,并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合格社会主体形成区级推荐名录。三是鼓励各类专业化文化社会组织联合协作,提高整体服务能力;引导支持各类社会文化组织从单个环节服务向综合性服务发展,提高其文化产品提供综合实力。四是积极发挥文化类行业协会服务功能,为行业内组织和成员提供服务和政策支撑。

3、出台并完善公共文化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公共文化领域。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社会捐赠管理制度。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各类文体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对公益文化活动、项目和文化设施等的捐赠,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组织提供优惠和便利、对积极捐赠的法人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应 10 搭建合作平台,吸引企事业联办或举办公益性文化活动。举办公益文化推介会,向社会公开推介公益文化项目,以企业冠名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举办公益艺术培训、公益文化活动等。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及民间自办文化事业发展,对于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企业及个人组建的文化室、图书室等,予以资金、资源等方面的扶持。

4、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坚持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奉献社会与自我发展相统一,社会倡导和自愿参与相结合,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创新服务内容、工作方式和活动载体,探索具有地方或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动员组织专家学者、艺术家、优秀运动员等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志愿服务,提高社会影响力。要建立“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推动专业艺术院团、体育运动队和艺术体育院校等到基层教、学、帮、带,建立志愿服务下基层制度。加强对文化志愿队伍的培训,提升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下载公共参与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共参与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医药参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红旗半坡社区卫生服务站 中医药参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结合我站......

    5.1公共生活 文明参与教学设计

    鲁人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5.1公共生活 文明参与 教学设计 山东省曹县:孙亚钟 【学习目标】 1. 知道我们离不开公共生活,遵守公共秩序是保障公民自身安全和权益的重要条件,爱......

    新农村背景下农村居民参与公共服务研究

    新农村背景下农村居民参与公共服务研究 摘要:以“农为本”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随着“三农”问题的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实践中发现,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对破解当前城......

    关于我院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情况的汇报

    关于我院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情况的汇报和处理医疗救治费用的申请报告防城港市公安局:2014年7月22日防城区防城镇中山街发生了一起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我院参与了该事件......

    公共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多样化实践[五篇]

    公共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多样化实践 《 人民论坛 》(2014年第13期)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胡税根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李幼芸 公民权是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思考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任务时,提出了"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

    服务购买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5篇)

    服务购买: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 沈光亮 2012-11-26 11:02:22 来源:《情报资料工作》2011年03期 【英文标题】Service Purchase: A New Mode of University Libra......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探索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探索 摘 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践中“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必由之路。群艺馆探索建立起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