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宜阳县建立大学生村官培训长效机制
宜阳县建立大学生村官培训长效机制
台上讲者滔滔不绝,台下听者聚精会神。7月29日上午,宜阳县县里座无虚席,正在为 余名大学生村官作“在磨练中成长、在奉献中成才”的专题讲座。这是今年以来该县组织大学生村官进行的第三次集中培训。
近年来,宜阳县县不断加强大学生村官管理、教育、培养工作,使之早日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县委组织部从2007年起就把培训大学生村官纳入全县党政干部、农村“两委”干部的行列中,并出台严格的培训制度,县委组织部每年定期以季培训,乡镇随机培训,村官抽空培训,初步形成了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与此同时,该县还把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学习培训,努力使全县大学生村官成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樊村乡老庄村党支部书记助理陈亮亮,扎根农村,在平凡的岗位上创作了《大学生村官之歌》,在宜阳县大学生村官中广为传唱;莲庄乡孙留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季祖轩,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每周定期在村委会上为村民义务传授养殖技术,被群众称为村里的“养殖教授”。
通过长期有效的学习培训,全县大学生村官综合素质整体提升,工作作风明显转变,扎根农村真抓实干。喜羊羊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起,全县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办实事好事130多件,捐款5000多元,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讲座60多次。还有22名大学生村官通过培训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参加各类考试,跻身为乡镇公务员和国家机关事业人员。”
第二篇: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
关于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
体制机制的思考
在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村人才紧缺双重矛盾并存之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广大农村基层就业,是各级党政部门和高校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事关中国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稳定。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对开辟大学生就业新渠道和促进新农村建设都是积极有益的探索。但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目前存在着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不充分,个别人思想不太稳定、甚至半途改道的现象。而究其原因,关键是一些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不到位。因此,要着力探索和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体制机制。要围绕“大学生村官”的选任、培养、后续保障、监督和评价等基本环节,不断健全完善有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村官”积极性、创造性的各项制度,为“大学生村官”的健康成长提供长远有效保障。
在近10年的发展实践中,“大学生村官”制度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因此进一步探索和构建以选任制度为前提,以重视培育成长和激励为基本内容,以健全后续保障制度为必要条件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一、建立健全统一的选聘制度,使之与地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
选任“大学生村官”,首先要坚持公平、公开的原则。为此,迫切需要增强选拔过程的透明度,向民众公开选拔流程、经过及结果,要加强群众、媒体的监督,保障选拔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同时,选拔标准要合理化和科学化,避免带有歧视性要求。
其次,在选任“大学生村官”中,还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农村岗位的特殊性。一方面,在尊重大学生意愿、从优选拔的基础上,还可以从熟悉村情村俗、和村民联系紧密、日常生活方便,工作容易进入角色的角度出发,着眼于选拔那些本乡本土的大学生和愿意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太本站办事处就是立足于这一点,选择和任用本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因为这样的“村官”既有理论素质又十分了解本地的乡土人情,这是留得住、用得好的基本条件,只有熟悉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才能让其产生感情,自愿的去工作、去奉献。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资源条件,选拔那些专业对口的大学生。这样的大学生善于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来结合当地的资源条件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创性开展好工作,太本站办事处在任用村官上也抓住了这一点。办事处新华村村官李勇所学的专业是信息管理,他的到来真正的解决了村级办公自动化的难题。现在新华村无论是会计核算还是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材料完全由“村官”在电脑上完成,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村级的办事效率,同时也规范了办公秩序,更重要的是大大 的调动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他所学到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
再次,“大学生村官”选任工作应与岗前教育培训紧密结合。大学生虽有丰富的书本知识,但社会实践比较少,缺少专门的教育和培养。许多“大学生村官”到任之初,工作、生活不适应,思想易产生波动。为此,对新选拔的大学生村官要进行尽早进入状态的上岗教育和专门的培训,要加强岗位培训和工作指导,要把大学生“村官”纳入整个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健全岗位培训制度。
二、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帮扶引导,积极探索强化实践能力的成长培育机制。
人的才干不仅要靠读书求学增长,而且要靠实践磨练积累。目前,“大学生村官”普遍存在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知识理论与农村实践工作相结合。对此,太本站办事处既要重视前期选拔,也要加强后期培育,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建立起“大学生村官”跟踪培养机制。
首先,要继续探索和健全结对帮带制度。可以建立村干部帮带、乡镇领导帮教、县直局委帮扶的“三帮”制度。在结对帮带工作中,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村官”们熟悉农村政策,掌握发展农村经济、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和保护“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激情和信心。大 学生“村官”的成长需要经验和实践,针对这一薄弱环节太本站办事处指派现任的新华村村长为村官的实践指导老师,经常带领“村官”深入到田间地头去了解农业生产知识,不断把他锻炼成有经验、懂技术、会指导的新型人才。同时也不断的带领他进村入户,让他掌握社情民意,增加和农民沟通交流的机会,让村民与“村官”交上朋友。
其次,创新机制,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关键是要让他们在农村干事创业、发挥作用。但是在实践中,“大学生村官”往往受到诸多体制机制上的束缚。例如,我国现有的《村民自治法》规定,村民自治的主体首先是“本村村民”。因此,未经选举的大学生村官往往只能任助理、团支书等多为辅助性的“虚”职,部分地方虽然也积极推荐“大学生村官”任职“主任助理”,但在实践上却缺少法律依据,造成许多“大学生村官”缺乏坚守岗位的积极性,甚至使许多地方“大学生村官工程”流于形式。由此,应加快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和创新,让大学生村官担任“实”职,给他们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
三、探索“大学生村官”后续保障和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
当前,由于待遇等方面的因素,不少“大学生村官”抱有短期行为的心理。而要避免这样的情况,需要从制度上让他们对前途有盼头,对理想有期待。
(一)创造良好的工作成长环境,探索稳定的“大学生村官”供给保障机制。
简单来说,要使“大学生村官”长期在农村稳定工作,就要为其提供基本必要的待遇。首先,要有稳定的财政保障,形成“基本由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和地方财政补助资金共同支付”的财政供给机制,即各级政府应努力在财力方面予以倾斜,财政按比例承担“大学生村官”工资福利,特别是对于村级集体收入少或空白的村,国家和相应的市、县(市)、乡财政要按一定的比例更多地负担“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其次,要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还应通过一定的村级集体收入或创业效益来提高其收入水平,形成既有稳定的财政供给,又要有灵活效益补贴的收入机制;再次,“大学生村官”聘用期间,按照当地对事业单位的规定,参加相应社会保险。
(二)积极探索大学生基层干部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
要使“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其作用,还需要形成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基层选拔的导向和流动机制,将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与党政机关公务员及选调生的选拔渠道打通,与后备干部培养渠道连接,为“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提供长远保证。
首先,鼓励“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招考,各级政府 每年应拿出一定数量的公务员职位专门定向招录,甚至可以进一步探索为做过“村官”的大学生考试加分或专门面向即将卸任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定向招录的优惠政策。
其次,对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可以配备专项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工资待遇由政府财政核拨专项经费予以保障,或鼓励他们参加村“两委”换届选举,及时将他们推上基层领导岗位,同时,要在县乡事业单位补充人员、报考硕士研究生、免除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再次,对有一定经营能力的“大学生村官”,还应提供有效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创业,如各地可以结合实际,建设和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园,认真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重点帮助和支持那些有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创业优势的“大学生村官”。太本站在今年就鼓励大学生村官到我们自己的科技示范园区(高产花生示范园区)去挂职,发挥其才能,创新自己的工作思路,锻炼自己创业的本领。既引导村民走科技种田,又丰富自己创业的经验,慢慢让“村官”爱上农村田园生活,又探索性地开展创业道路。以此来解决自己的待遇问题,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也就真正的留住了人才。
四、探索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村官”监督评估激励机制。
要保证“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充分发挥作用,避免“大学生村官工程”流于形式,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对他们的工作定期进行追踪评估。这同时也是一个激励的过程。经过评估,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及时给予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严格考察确认后,予以辞退。
当前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时间都不长,监督评估制度尚不健全,“大学生村官”在工作岗位中的业绩表现,以及群众的满意与否,都需要尝试建立系统的追踪监督评估机制,以监督和规范、指导、评估“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实践工作。根据目前“大学生村官”评估工作的具体现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一是建立健全循序渐进的“大学生村官”监督和绩效评估工作体系,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大学生融入到基层实践工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该在其工作的适应前期、成熟中期及其发展后期进行相应的效绩追踪评价。根据“大学生村官”岗位职责制定相应的《任职考核管理办法》,明确考核执行主体和考核范围,根据“大学生村官”任职的阶段,出台不同阶段的的考核细则,考核范围应包括德、能、勤、绩、廉等诸方面。实行考核测评制,乡镇、村党组织采取平时督查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岗位目标和实绩考核与述职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全面考核。对“大学生村官”在岗期间对履行职责、工作开展以及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对一年中两次季度考核不合格或一次考核不称职 的,聘用部门可解除聘用合同。
二是注重民主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应从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并积极倾听和采纳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坚持以群众的监督评估为客观标准,实现政策的透明化、公开化和科学化。可以由本村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工作进行投票测评,并将测评结果做为考核的重要指标。测评会应由乡镇一级的政府负责召开,听取大学生村官工作述职,由参会的本村党员群众代表从履行岗位职责、工作态度、成绩和效果、敬业精神等方面对大学生村官集中进行民主测评。
三是要注重对考评结果的运用,保证奖罚分明、公正合理。要注意科学对待监督评估的结果,并公开考评结果、建立业绩档案,实现业绩与待遇挂钩,形成监督考核激励机制。同时,把激励、退出机制结合起来。通过这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形成了一套适合新农村发展和“大学生村官”个人成长的监督评估激励机制。
第三篇:关于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
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
为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这一重大而深远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县,技术富农的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在认真落实中央精神,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的同时,选聘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取得哪些成效?如何实现“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新要求?日前,接市委组织部通知,按照部领导要求,组成调研组,开展深入调研。
一、主要成效
我们通过座谈交流、问卷调查、实地查看等方式就我乡“大学生村官”的学习、工作、生活、管理等相关情况进行了调研,从调研的情况看,“大学生村官”充实到基层,使基层工作活力进一步增强,工作成效也进一步显现。
第一,促进了干部队伍建设。长期以来,我乡基层干部队伍普遍存在着年龄结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能力素质偏弱,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在三个方面优化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一是优化了年龄结构。“大学生村官”,年龄最大的不过28岁,年龄最小的才21岁,平均年龄25岁。而原来我乡村官的平均年龄达到了43岁,现在平均年龄则为37岁,年轻了6岁。二是提升了文化层次。“大学生村官”均为2001年以来的高校全日制普通教育大学本科学历。而原来我乡村官中,出现两
头小,中间大的局面。小学文化和大专以上文化的人占少数,初中文化和高中(中专)文化的人占多数。三是提高了整体素质。“大学生村官”在给“三农”工作带来新的事业观念、新的知识技术、新的工作方式和新的精神面貌的同时,也使原有的村(居)委会的干部感受到了“后生可畏”的压力,进而增强了他们工作学习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村(居)委会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二,更新了传统思想观念。“观念就是财富,观念一新,遍地黄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是要解放群众思想,促进观念更新,跳出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文化水平偏低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农民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思维方式单一,法制意识淡薄,拘泥于原有经验,“跟着感觉走”成了惯用“法宝”,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村官”整体上科学文化素质较高,既有活跃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又有创业的激情、成功的志向,他们的到来,给农村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引起农村思想观念上的碰撞和演进,进而带动了农民在认知水平、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大更新。如:一些在农村普遍存在而且会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稳定造成一定影响,但目前还没有被发现,或者被重视的问题,已经引起了部分“大学生村官”和村民的关注和思考。
第三,传播了先进知识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尤其是毕业于农业院校或相关专业的,他们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把一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带到农村,造福农民。
第四,拓宽了致富信息渠道。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谁先掌握了信息,谁就抢占了先机,就可能先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大学生村官”的到来,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群众的致富信息渠道。一是利用网络媒体抢占致富高地。网络让世界成为“地球村”,网络是致富信息的“高速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村官”都非常重视网络媒体在农民致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村官”孟醒,就利用自己熟悉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特长,很快在网络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并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通过自己的反复调研和精密论证,得出了发展蔬菜产业的可行性报告。报告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树立了坚持科技兴菜,实施品牌战略的发展目标。目前,基地建设日见成效,设施栽培迅速发展,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产品质量逐步提高。二是利用人脉资源寻找致富商机。“人脉即钱脉,朋友就是生产力”。相对村(居)委会其他干部而言,“大学生村官”有着更为广泛的人脉资源,更为突出的人脉优势。他们的同学、校友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信息源广,信息渠道多,用好的话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第五,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缓解了就业压力。当前,一方面是大量人才流向城市,导致“人才过剩”而爆发“就业危机”;一方面是农村人才奇缺,导致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局面难以得到改变。这种恶性循环必然会引发出一系列的社会和谐稳定问题。“大学生村官”不仅缓解了城市过大的就业压力,还引导了人才回流,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化解了纠纷矛盾。“大学生村官”由于本身素质较高,3
群众之间发生矛盾纠纷时,大部分能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化解矛盾纠纷的成功率相对提高。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人认为“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作用是积极的,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做法是受到农村各方面广泛欢迎和充分肯定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思想上还未“扎根”。根据座谈交流和调查问卷显示,77.5%的“大学生村官”之所以选择“大学生村官”这一岗位,更多的是出于“先就业,再择业”的考虑,他们都表示,有机会便会通过参加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等途径离开村官岗位。而因为对农村有着深厚感情,认为农村有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可以挑战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则不足15%。从这个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村官”还是一支不稳定的队伍,这将对农村工作的延续性有较大影响。如何教育引导大家在思想上扎下根来,集中精力、发挥聪明才智,在农村这个广阔舞台上真正有所作为,干一番事业,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第二,工作上难以“深入”。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工作难以进入角色。主要问题有:一是语言交流难。“大学生村官”有的非本地人,他们基本上听不懂当地的方言。也有的由于长期在外读书,或者从小说普通话等各种原因,并不能完全听懂当地的方言。语言交流成了他们入村进户做工作的“拦路虎”。二是了解情况难。和村民的交流少,再加上大量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对本村的 4
情况并没有真正地做到了如指掌。其中85%以上的村官对本村的各项数据,如人口数、性别比、耕地面积等“硬性”数据可以倒背如流,但真正对村民思想动态、风土人情、产业情况等“软性”数据方面,缺少深入的了解。而恰好这些又是当好村官,做好农村工作的基本功。三是融入氛围难。由于“大学生村官”绝大部分是非本村户口,大部分时间也是去做乡镇村中心工作,比如说下村抓计划生育、拆迁征地等,所以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并没有完全融入环境,没有完全得到村民的广泛认可。四是自身定位难。“大学生村官”虽说是村里的副支书、村主任助理或者团支部书记,但基本上没有分工,目前大部分仍停留在乡镇层面,从事的是乡镇里的部分工作,有点乡镇干部的味道。这种状态,使他们“主人翁”意识相对弱化,村里也只是把他们当做“客人”来看待。如果乡镇有任务布臵,他们大部分都能够出色地完成,但是如果没有明确任务的时候,他们则无所事事,更多的像“无头苍蝇”,不知何去何从。五是专业发挥难。大学生村官专业不对口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从目前的情况看,除农林以外其它专业要融入农村经济发展确实有一定困难,很多“大学生村官”找不到工作的切入点,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尽快了解农村,融入农村,与群众“打成一片”,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三,能力上亟需“锻炼”。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大学生村官”在总体能力结构来说,确实比目前的村(居)干部强得多,但由于刚从大学毕业,对农村工作基本上是真空状态,在某些能力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陷,阻碍着他们知识优势的发 5
挥,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缺乏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三是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虽然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学校期间担任过学生会、班委会干部,参加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总体来说组织管理能力还相对欠缺,尤其是社会工作经验严重不足或缺乏。四是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农村环境复杂,工作繁琐,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如何弥补自身的不足,完善知识结构,将其尽快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管理上有待“到位”。目前,我乡“大学生村官”基本上是“一岗三责”,是党员的担任村支部副书记,非党员的担任村主任助理,同时兼任村团委书记,并在乡镇落实一个职能办公室学习。可以说,“一岗三责”对“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提供了一个综合的、全方位锻炼的机会。但同时,也影响了他们深入到村里,深入到群众中去。“村官”成了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之间的“夹心饼干”,甚至成了“乡镇干部”,所做的仅是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之间的“跑腿”和“传话”,虽然身在农村,却一直“生活在农村表面”。即使下村,仍像机关工作人员一样呆在“办公室”里,直接与群众的接触也很少。由于管理的衔接问题,少数“大学生村官”认为反正没人管,平时不到岗、不到位,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有事才去,没事不去的现象也存在。“大学生村官”成了一个“上级管不到,乡镇没法管,村里管不了”的“三不管”人员。如何加强管理,真正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从调研总的情况来看,“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干部队伍和基层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就目前发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我们觉得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第一,落实制度促规范。“大学生村官”到位到岗后,依据《大学生村官考核实施细则》等制度,进一步规范村官的各项行为。为使村官们尽快熟悉农村工作,各乡镇以县内开展的干部进村入户和村级换届选举为契机,纷纷出台相关制度,要求他们深入挂点村,走访了解基层情况。为了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和业务指导,我们还创造性地利用网络对大学生村官“招、培、管”,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所有的大学生村官上网交流学习,同时了解他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创新机制激活力。重点创新两大机制。一是创新工作保障机制。在生活上解决好村官们的食宿问题,帮助其解决后顾之忧,在工作上考虑到,村官们的最初的落脚点应是村里,及时参与挂点村工作是其当务之急,为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村里,要求各乡镇明确他们在村里的分工,发挥他们的工作主动性。二是创新激励机制。一方面建立了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在制订的《大学生村官考核管理办法(试行)》中要求每由村“两委”、乡镇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考评,建立业绩档案。另一方面大力实施“两头”政策,对年终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进行荣誉表彰和物质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群众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严格考察确认后,可建议 7
延长试用期一年,暂缓提拔任用;不称职的,按《公务法》有关规定处理。另外,做到激励经常化,积极开展“五比”活动,形成比学赶超良性互动机制。
第三,狠抓学习提素质。农村工作是“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事务琐碎繁重,矛盾错综复杂。大学生村官角色虽小,责任却大。如何促进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胜任这一角色,关键要提高其自己本身能力素质。因此重点抓好三方面学习。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及相关政策法规学习。大学生村官是党的最基层的干部,是和群众面对面的第一“窗口”,关乎党的人心向背、事业发展,为此,必须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我乡十分注重加强大学生村官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政治理论的学习,使他们能始终与党的政治方针路线保持一致,在大是非面前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并通过授课、参观、交流等形式,重点培训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现阶段农村社会经济形势等,让大学生村官对各项政策法规了然于胸,掌握好、运用好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有力“武器”。二是开展实用业务培训。
1、根据实际需要,对大学生村官大力组织开展了村务管理、民间纠纷处理、农业技术服务、人武工作等实用业务的培训,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开展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2、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压担子”培养,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让他们主抓或积极参与农村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扶贫帮困、社保医保、计划生育等工作,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言传身教,促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三是理论联系实际。为了使大学生村官尽快完成角色转变,成为农村工作的“行家里 8
手”,我们还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他们外出学习。外出学***开阔了大学生村官们的视野,启迪了他们的思维,增强了做好农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每年定期召开大学生村官座谈会,搭建平台,让他们交流思想和工作经验,反映问题和困难,既增进了感情,又促进了工作。
第四,搭建平台助发展。一是要搭建好展示平台。各村应对“大学生村官”给予更多、更加广泛的关注,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典型事例、成功做法,要及时向全乡(镇)、全县乃至更高的平台推介展示;新闻媒体要进一步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充分展示“大学生村官”的良好形象,做到以典型激励,以成功鼓舞,切实增强“大学生村官”的自信心和创业的激情、成业的志向。二是要搭建好交流平台。要搭建好“大学生村官”同上级的交流平台,县领导、乡镇领导要挤出一定的时间,通过定时或不定时召开例会、汇报会等形式,倾听“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的想法,让“大学生村官”想法有人听、疑惑有人解、困难有人帮;要搭建好“大学生村官”之间的交流平台,通过交流会、学习会、联谊会等形式,让他们互相交流想法,启迪思维,形成“工作在农村、扎根在农村、快乐在农村”的良好氛围;要搭建好“大学生村官”同群众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先做村民,再做村官”,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地推进工作开展。三是要搭建好创业平台。创业需要平台。“大学生村官”最主要的一项职能就是带领群众致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可以成立“大学生村官创业评审帮扶委员会”之类的机构组织,凡是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村官”,都可以向委 9
员会递交创业项目书,由委员会对其可行性、操作性、风险性进行评估。对于条件成熟的项目,给予立项,并提供一定的资金、信息、人才支持。同时,各部门各单位在“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过程中,要积极帮助,全力帮扶,开好绿灯,实现“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为“大学生村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领群众致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拓展更大发展空间。
第四篇:关于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3000字
关于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调 研 报 告
自2008年开始,全国范围内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级基层组织任职工作全面开展,全国计划在五年之内选聘10万名“大学生村官”,每年2万名。南阳市积极响应这一工作,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就政策的施行不断进行细化、深化和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的人才战略工程,对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同时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今,3年已到,如何使这批已经初步掌握基层工作技能的村官 “干得好,留得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2009年5月,中组部、中宣部等12个部门已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供了深层次的理论基础和很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对照此《意见》,我乡认真展开了探讨和摸索,现将调研结果总结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政策的吸引力和普及面不足
无论中组部文件还是各地出台的细则,都对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和保障政策”进行了规定,而重点则在除了任职期间的经济待遇外,就是参加公务员、选调生、选拔生、研究
生招考等方面的优惠条款。一方面增强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然而开始拟定的参加省市县行政及事业单位招聘的加分政策已取消,改为增加专一针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吸引力无疑在下降;另一方面,这些政策执行到位的最终结果将不是稳定“大学生村官”队伍,而是帮助、促使其离开“大学生村官”岗位和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同时,招考方面的优惠政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可能普及所有大学生村官群体,只能是部分人受益,而其余大部分人则处于政策覆盖的“盲区”。
2、政治和经济身份定位的矛盾
“大学生村官”在政治身份上明确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的“非公务员”,而经济待遇上按《意见》是“比照本地乡镇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水平确定工作、生活补贴标准”,然而在我县除极个别乡镇外,基本无法做到这一点,生活补贴远远低于新录用公务员。在工作中,他们既没有国家“公务员”的“职责和权力”,又没有本土老村干们的丰富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既没有老村干们对本村本土、对村民选举时承诺的工作责任与压力,又比老村干们拿着多出数倍的财政供给的“生活补贴”。
3、知识和技术方面的缺陷
在农村,对工作开展帮助最大的是涉农各专业。我乡村官大多是计算机、政治教育、环境监测等专业。绝大部分农
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村仍然普遍存在的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式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大学生村官”如果没有先进的种、养、加等实用适用技术指导,没有好的新的品种引进,没有稳定可靠的推销渠道,要深度介入农民现行生产经营过程中去恐非易事。
4、前途的担忧
许多“大学生村官”是抱着干一番事业、造福百姓历练自身的美好愿望走上这一岗位的。大学生村官不像本地其他村干有房、有地、有家业、有亲人,当选之日也许就是他们面临生存困境之时。多数大学生村官数年之内都将面对的将是考不上、选不进、留不住的现实状况,他们的人生由于这段宝贵的经历,今后或许机遇会更多更好,但眼下仍然需要象高校应届毕业生一样去择业、创业,甚至面对失业。
二、对应的建议
构建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是一项富于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创新的理念、务实的举措,真正实现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1、建立择优选聘机制
当前村官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热门选择。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尽管到的是最最基层的单位,但因为直接与群众打交道,承担着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因此对这部分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在入口上必须设置一定的门
槛,着眼于选优选精和培养一批新农村建设人才,而不至于给社会制造包袱。因此,选聘工作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按照中央有关部门确定的选聘条件和发布公告、个人报名、资格审查、考试考察、体检、公示等基本程序进行,确保选聘质量。
2、建立配套保障机制
一要落实工作生活补贴。保证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比照本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水平及时发放。二要落实社会保险。大学生村官聘用期间,要参照当地对事业单位的规定,参加相应社会保险。三要提供工作生活基本条件。要结合实际,整合资源,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工作、食宿等基本条件,帮助解决正常开展工作所需的交通、通讯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改善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条件。使其能留得住
3、建立岗位培训机制
调查表明,9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都渴望并迫切希望得到相关业务知识培训,特别是农林专业技术及其应用。各级党委要将把大学生村官教育纳入整个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岗位培训制度。一要制定培训计划。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将对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农村环境,进入工作角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对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开展定期培训与经常性培训,要依托
各级党校、行政院校、高等院校、干部学院、干部培训基地、远程教育站点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加强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提高到大学生村官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二要建立结对帮带制度。乡镇党委要为每个大学生村官挑选一些经验丰富、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的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一对一结对帮带,通过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言传身教、答疑解惑,提高他们服务农民的能力。
4、建立创业扶持机制
一要弘扬创业文化。要充分发挥到村任职大学生眼界宽、信息灵、思路活的优势,大力弘扬创业文化,树立“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导向,不断激发到村任职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带头创办、领办和合办各类创业项目。二要加大资金扶持。通过采取无息使用的方式,专门用于扶持到村任职大学生实施以带动贫困户脱贫为主要目的创业项目。对到村任职大学生创业项目要优先立项,优先审批,优先提供脱贫攻坚、科技项目等专项扶持资金和小额扶贫贷款,充分调动社会各方支持到村任职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通过不遗余力的对“大学生村官”政策进行调整,使之更加科学、完善,保障这一政策的长期稳定实施,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解决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持农村地区整体的长治久安。
第五篇: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探索
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探索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到快速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发展过程。大学生村官是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大学生村官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国家政权制度创新建设的重要内容。借助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以大学生村官为主题,以1990年-2010年为时间范围进行模糊检索,共得到1765条记录,通过精确检索得到402条记录;以大学生村官制度为主题,以1990年-2010年为时间范围进行模糊检索,共得到7条记录,通过精确检索得到了2条记录。经认真研读,论文中不乏对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对策研究,然而本文想通过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四个维度对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进行一个深入的探索。
一、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历程
大学生村官是为适应农村改革发展需要产生的。大学生村官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自发探索阶段
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这一时大学生村官在田间实践期,大学生“村官”人数较少,但形式多样,逐步打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为后来发展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2000年3月,广州市天河区公开招聘52名大学生“村官”,全国各地3000多名大学生前往求职。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招聘205名大学生“村官”,拉开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2004年,河北省邢台市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决定每年选派1000名大学生到农村工作,5年内实现全市5200个行政村都有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到2004年底,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逐步进入到多省联动、以地区为单位的整体推进与探索阶段。
(二)全面试验阶段
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 “村官”计划。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
自2008年3月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以来,共有130万多名高校毕业生自愿报名应聘,各地共选聘15.9万名大学生“村官”,加上2008年以前部分省区市自行选聘的,目前共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一线干事创业。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以后,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特长,积极为建设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作出贡献,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据统计,目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占24.1%,其中担任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负责人大学生村官的占12.3%;有创业项目的19527人,其中独立创业的5916人,合作创业的13611人。2010年4月29日,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5年内选聘10万大学生村官增长为5年内选聘20万大学生村官,2010年全国选聘3.6万名大学生村官。
二、研究的四个维度
(一)下得去
下得去主要指大学生村官的考试选拔、人才录用方面。到村任职要求大学生能深入基层,放下象牙塔里天之骄子的身段到农村社区开展工作,在心理上、行动上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目前,学者们主要从大学生村官主体和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外部环境角度对下得去进行研究分析。
有学者提出政府应以积极严谨的态度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并对此项计划进行充分的政策解读,引导大学生以自己的学识和创新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为大学生村官下得去提供政策信息支持。有学者从大学生个体视角研究大学生村官角色的社会化,指出要想让大学生消除从象牙塔里的骄子到在农村任职的平凡村官角色间的差距,可通过减少与村民的心理隔阂,发挥自身特长实现自己价值,来实现角色转变的认同。有学者认为要想大学生村官下得去,选拔机制是关键。当前选拔重点除注重政治面貌、专业特长、综合素质外,还应增加对本土化因素、基层意见等方面的考量,目的是使大学生村官能够较快进入角色,节省磨合成本,同时为人才的合理利用奠定基础,使农村社区真正得到实惠。
还有学者认为完善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的外部环境,是确保他们下得去的重要因素。它需要媒体、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多方参与共同支持,如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工作村官创业基金、举办新农村建设论坛等等,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为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拓展渠道。
结合以上学者观点,我认为,从入口方面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的因素是全方位的。这不仅需要大学生村官个体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努力缩小角色差距;而且还需要政策引导、舆论宣传、村民接纳等一些来自外界环境因素的支持。
(二)待得住
待得住主要涉及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适应农村的工作环境,在农村广阔的舞台上实现自身价值,它是下得去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的扎根意识、政府部门的制度激励、社会各界的认知态度、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和谐等都影响着大学生村官待得住的实现。
有学者从导入人文关怀角度,建议开展暖心活动,切实贴近大学生村官内心,让他们自愿地留下来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如在生活上(食宿和出行等)给予他们关怀,健全和完善保障机制,提出三保即保证交通安全、工作安全、食宿安全,在工作上给予他们关照,营造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缩小大学生村官和村民之间的心理距离,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村民和村组干部的温暖。
还有学者提议借助市场经济手段,提供较高的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具体来讲,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即在财政允许的范围内,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水平与当地公务员的待遇水平相当,甚至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待遇水平;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政治待遇,按照合法程序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官担任各级人民代表或乡镇一级的团委干部,积极探索从农村基层干部选拔公务员的有效途径。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我认为处理好大学生村官待得住问题,首先应消除大学生村官去留不定的观望心理和跳板心理。其次,引入人文关怀,做好对大学生村官的服务管理工作,形成一种良性互动,达到感情留人。第三,提高物质待遇,政府为大学生村官缴纳各类社会保险,使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踏实安心工作。最后,实行适度的激励机制,激发大学生村官工作干劲,提高工作积极性。
(三)干得好
干得好指的是大学生村官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和经济建设,提高农村精神文明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学术界主要从培训、创业、考核三个方面关注干得好。
完善的培训机制可以使大学生村官迅速进入工作状态,领悟工作技巧,在实践中提高水平,所以培训是干得好的先决条件。一些学者提出可从高校和地方政府两方面健全培训体系。高校是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的智力支持提供者,通过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专业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内容、定期组织大学生到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在校大学生深入了解农村,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岗前知识的积累;同时高校也促使着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支援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深入大学毕业生内心世界,身体力行到村任职,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大城市的就业压力,而且有助于促进城乡人才结构合理发展;有地区创新构建村官进大学、大学生当村官的校地合作培养村官的模式,使培训内容求实、求新、求高。地方政府通过组织知识讲座、参观学习和经验交流、提供见习机会等方式,提高大学生村官的业务素质。同时,注重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引导,使他们认识到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到农村踏实做事,谦虚学习。在培训机制方面,有学者指出可以开展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岗前培训应注重大学生村官的立志教育、农村形势教育、有关政策教育。岗位培训方面,重点做好结对帮带工作,提供岗位锻炼机会,安排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工作等。通过培养处理问题的胆略和魄力,增强大学生村官独立工作的能力。有学者认为健全帮扶机制是促使大学生村官干得好的重要手段,建议成立专门的培训帮带机构,抽调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负责此项工作。坚持对新进大学生村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坚持乡土化培训;坚持走出去学习;坚持手把手帮带;坚持交流式提高。推行导师制,践行干群式、师徒式、朋辈式结对帮带;坚持分类指导,注重引导扶助创业;注重实效帮扶资金;注重造血帮扶技能。有学者强调选拔和培训相配合的必要性。提出大学生村官选拔培养应将引种和土培相结合;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相配合;处理好培养大学生村官与培养乡土人才的关系;处理好外部真情关爱与内部动力增强的关系。还有学者指出大学生村官干得好还需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平台。大学生村官要处理好与村民、县乡镇领导干部以及村组其他成员间的关系。要畅通大学生村官向上级反映问题的渠道;以村支部协会的党组织设置方式为基础,鼓励大学生村官到新兴农产品协会中学习任职,建立大学生村官群体相互交流的平台。
创业是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工作绩效的最直接表现,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专业所学、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以及任职村组的有利条件,践行服务农村的誓言。目前大学生村官创业热情很高,但创业之路仍十分艰巨。资金问题、技术问题、场地问题,如何去吸引群众参与、如何调动社会资源、如何选择低风险项目、如何克服自身创业经验不足及农业管理经验缺乏等,都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因素。针对诸多困难,有学者提出,实现大学生村官创业,必须依靠国家、地方和大学生村官三方的共同努力。国家层面: 加大财政支出力度,鼓励大学生村官进行创业。地方(政府)层面: 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搭建有效平台。个人层面: 端正态度,转换角色,培养自己的实践工作能力。有学者认为政府部门应量力而行扶持创业。各地在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时不能一刀切,不能施加压力。大学生村官自身也应立足本村的实际情况,结合个人所学的专业和经济实力,选择起点较低的项目。有关部门应全程跟踪帮扶,不仅要提供资金扶持,而且要加强培训、指导,帮助解决销售问题,将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风险降到最低。还有学者通过实地调研总结认为,上级指导部门可统一规划,兴建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园,每位大学生村官都有一个创业项目,实现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规模效应;而且创业示范园之间形成互动网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这样不仅降低单枪匹马的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风险系数,而且还形成一种集团优势,真正激发出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激情,使之成为农村创业实践的领跑者和中坚力量。
考核是衡量大学生村官工作绩效的主要方式。有学者认为考核应该针对大学生村官特点,量化考核指标。一是将行为导向和结果导向的评价方法结合起来;二是将大学生村官的德、能、勤、绩、廉、学等方面相结合进行考核;三是将关键性指标和一般性指标结合起来;最后,将横向(大学毕业生到村工作先后顺序)和纵向(组织层次逐级考核)程序结合起来建构工作评估程序。有学者认为应建章立制。从实际出发制定统一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和《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细则》等规范,用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来衡量,防止相同政绩而出现的褒贬不一。真正把热爱农村工作,愿意在农村干事创业的好青年选拔进来,稳定下来,使用起来,对那些工作能力差、群众意见较大和不称职的大学生村官清退出村官队伍。还有学者建议建立系统的大学生村官监督评价体系,实行定期述职制度、考评制度和群众评议制度。通过从经济发展、党的建设、信访工作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计划生育及精神文明建设、惠农等方面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考核和评价,并与其经济待遇、政治进步挂钩,同时作为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四)流得动
流得动是指大学生村官队伍的更迭流动、按届轮换,是一种退出和选入的循环。流得动是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是激发大学生村官队伍整体活力的根本动力。
目前中组部提出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后的五条出路,得到社会与学术界的一致认可。这五条出路分别为: 鼓励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干部;推荐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考试;扶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引导大学生村官另行择业;支持大学生村官继续学习深造。目前,在出口方面,部分大学生村官存在等、靠、要思想;大学生村官流动机制不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环节薄弱;流动出口过于集中难以满足大学生村官需求等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村官流动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有学者指出,应设计好服务期满后大学生村官的分流导向机制,大学生村官可以选择留任或是离开,然后及时选拔合格的大学毕业生予以补充,这是使新鲜的知识、先进的理念、现代化的工作生活方式进入乡村的制度保障。有研究者认为应切实畅通流动渠道,打消大学生村官思想上的顾虑,各地区应细化定向从大学生村官中转聘留任、招录公务员、选聘大学生村官充实事业单位、向经济实体流动鼓励创业等制度。在关注大学生村官合理流动的同时,也注重在思想上进行引导,鼓励部分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安心农村工作。还有学者提出规范流动程序的重要性,无论哪种形式的流动都应确保公开公平、规范有序,进一步明确权利与义务,使工作合同进一步完善和合理。有学者认为,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后期出路尤为重要,提出按照一定比例将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继续留任农村,续签合同;利用考研加分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村官继续深造;对于有意向在农村创业的大学生村官,政府提供相应的支持,鼓励其创业;对即将离开农村另谋职业的大学生村官,政府为其推荐工作单位,帮助解决就业问题。有学者认为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流动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是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者和输出者,可以通过招收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和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途径,培养届满后的大学生村官,使他们的素质继续提高。相关媒体认为流得动需要多元化的出口。由于大学生村官的能力、专业、个人意愿不同,所以对出口的要求也不同。遵循村干部岗位留任一批、乡级领导班子优选一批、创业有成转型一批、其他岗位另行择业一批、继续学习深造一批的思路拓宽流动出口。流得动需要各方扶持和引导:个人需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基层踏实学习、找准人生定位、有意识选择合适出口;各级各地有机联动,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开展实践活动为流得动创造条件。
三、简要评析
学术界对于大学生村官工作计划的研究经过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已有研究中值得肯定的方面是:(1)研究视角多样化。学术界对于大学生村官问题的探讨,从最初的社会学视角到目前学者们运用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维学科视角分析问题。研究视角的多样化不仅为研究大学生村官问题提供新的思路,而且有利于综合全面分析所研究的具体内容。(2)研究主题进一步深化。随着学者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背景、实施必要性、价值意义等的深入分析,更进一步廓清了此项计划的主旨意义,研究主题得到进一步明确和深化。(3)研究方法多样性。研究之初,学者们侧重于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探讨大学生村官问题。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目前学术界出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的趋势。例如,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大学生村官进行比较研究;将某个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作为个案,进行实地研究等。
当然,已有研究中我们也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研究地域分布不均衡。学者们将注意力集中于东部地区或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起步较早的省市和地区,鲜有学者关注我国中西部地区,研究地域分布不均衡。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西部农村地区更迫切需要大学生村官的进入,也更需要学术界研究中西部特定环境下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落实、实施困境以及长效机制构建等问题。二是研究经验缺乏总结。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最初是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有针对性地考察这一计划的可行性,几年过去后,关于试点的经验总结和工作实践方法的归纳很少见诸报纸杂志,所以应该将视角适当地关注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先导地区,注重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提炼模式,以备推广学习,达到从点到面目的。三是研究队伍单一性。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研究的学者单位主要集中在高校或是高校内设的研究所等,高校师生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的机会和条件往往受限,故而需要整合其他研究力量,如政府部门研究室、社科院系统以及负责大学生村官事务的管理工作者。通过研究队伍力量的集聚,形成一股合力,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莉.山西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栗振宇,等.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3]宋言奇.基于制度嵌入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再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4]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5]林洁.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思考[J].理论探索.[7]查佐明,等.试析大学生村官计划[ J].思想教育研究.[8]赵永辉.建立大学毕业生村官培养使用长效机制的思考[J].共产党员.[9]蔡爱华.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J].理论学习.[10]马武,等.大学生村官计划下的高等教育[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11]刘继勋.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实践与思考[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2]罗学莉.村官进大学,大学生当村官校地合作培养村官创新模式探索[J].[13]査佐明.大学生村官结对帮带制度建设的思考[J].社会纵横.[14]张清国.大学生村官选拔与培养途径探讨[J].法制与社会.[15]王晓艳.实践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问题及出路[J].河北农业科学.[16]周建民.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践探索与长效机制研究——浙江省长兴县的调查[ J].党政干部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