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
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那个繁盛的大唐,那个终究遭受不幸的朝代,那个人民由幸福到遭受流离颠沛的时代,诗人感人之所感,受乱世之累赘,所谓时势造英雄,在中华文坛,也存在这样一则定律,在经历了三国魏晋南北朝以及隋的洗礼之下,中华民族进入了伟大唐时代,也正是中华民族繁荣之极的时代。终究,一代“诗圣”脱颖而出。为后世留下了数不尽的财富。
杜甫,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创作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杜甫生当乱世,先有安史之乱,后有吐蕃入侵,他东西飘泊,颠沛流离。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化的时代里,他看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残酷现象,目睹了这种**给国家带来的创伤和给人民所带来的苦痛,胸中郁结着无穷无尽的忧国忧民之情,所以他诗中的思想感情沉著、深厚、浓郁、忧愤,这种思想构成了他诗歌的特定内容。杜甫一生,许身稞契,忧国忧民,坚强乐观,热爱生活,为英雄之人也;杜甫之诗,忠厚诚实,真挚含蓄,淋漓酣畅,悲愤慷慨,乃郁结而发也。
所谓伟大的诗人背后必定有着不平凡的际遇,杜甫的一生是唐朝由胜转衰的真实写照,纵观杜甫的一生,其独特的生命历程,为日后其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杜甫在现实中体会世道冷暖,人间百味,其四个历史时期也为我们研究杜甫诗歌及其蕴含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后世被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在其三十五至四十四岁以及四十五之四十八岁,是其诗歌成型以及达到巅峰的主要时期,在目睹了国衰山河败,军阀割据分裂,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情况下,杜甫用他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利器,为我们谱写了一首首、一幅幅让人气动山河的画面,让我们不禁为之汗颜,为之敬佩。
天宝五年(746年)是杜甫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参加了由李林甫操纵的一次考试,落入骗局。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这也使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富县羌村(陕西境内),只身投奔在灵武(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上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他屡遭贬斥,更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疾苦。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为他创作《春望》、《哀江头》、《北征》和“三吏”、“ 三别” 等提供了素材,并使他的诗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忱,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杜甫诗中爱国思想的内涵
(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歌颂
杜甫的大部分诗中歌颂了祖国山河的美,战时怀念民族存亡的命运。但它高度的概括性,内容的广阔性、深刻性、真挚性都有着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成为后世的楷模。
杜甫的诗中有很多描绘祖国美丽河山,名山大川的诗篇。从二十岁起,先是南
游吴越,后又北游齐赵,过了八九年“裘马清狂“的生活,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年寄寓京华,晚年漂泊各地,足迹所至均有诗作。岱峰的高耸,剑门的险峻、锦江的秀丽、山峡的奇峻,尽在笔下。
杜甫赞颂祖国不同于其他诗人,在赞颂祖国山河的美丽之中,结合社会现实,抒发对祖国命运的悲切之情。在《登高》一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景色,引述了诗人万里离乡,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国事不宁,返乡无日的忧伤。另如《秋兴》八首从孤城日暮的情景联想到长安昔日的繁华,那低沉的音调深表诗人的爱国之情。又如长安“春望”,则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如果没有对祖国执着的爱慕之情,这些诗句是写不出来的。
(二)战乱中对人民的同情
杜甫一生仕途不顺,生活在社会的低层,饱受贫困和流离之苦,他以忧郁的目光目睹了统治者的奢华无度,劳苦人民的悲惨生活,战乱中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人民经历了九死一生、妻离子散的痛苦。
杜甫前期诗中有很多斥责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同情百姓疾苦的诗篇。如“黄门飞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写出杨氏姐妹显赫的地位和繁华的宴饮(《丽人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对统治者进行了鞭挞,对平民百姓充满了同情,客观上反映了贫富悬殊对立的社会现实。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曾沦为胡虏,颠沛流离于各地,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为优秀之作,是杜诗灵魂的主体。作者路过石壕村,见证了征兵给人民带来走赴边疆、家破人亡的惨痛;新婚夫妇成婚一日之后竟成永别的悲惨,花甲老人拜别老妻的无奈,士兵们战场上九死一生的遭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对返京的思念。杜甫是第一个如此真实地写“民”的诗人,有着一种患难与共感同身受的共鸣,同样的遭遇使他的诗中对人民有了深刻的同情。
杜甫创作的诗,大部分是反映安史战乱、军阀混战、反对外族入侵的诗篇,极为深刻的再现了战乱给诗人的家庭和广大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
(三)杜诗中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
杜甫是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主张民族团结,反对侵略、反对战争。他的诗作既反对李唐王朝对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的侵略和压迫,又反对少数民族统治阶级对中原的侵扰和掠夺。诗人赞同民族和睦友好的这种态度,符合各民族利益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很大的进步性。
杜甫后期的作品多写安史之乱,或者是吐蕃、回纥之祸。这些诗中有恢复李唐江山,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外来入侵的民族精神。如:《北征》中,诗人缅怀军家大事,终结以复兴希望。在这首诗中,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军政大计的谋划,战乱中人民的苦难疾苦以及诗人本身的遭遇都真实,鲜明地反映出来了。
杜甫的诗,有着如此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诗人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的生活面广,接触到下层人民,认识到社会的某些黑暗,从而在诗中予以真切的反映。此外,《诗经》和《汉乐府》中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屈原等爱国诗人的情怀也深深影响着杜甫,熔铸成他独有的风格。他继承前人的一切形式又有所发展。各种诗集他都能纯熟运用。他的五言古诗善于描写社会的**,民生的疾苦和个人的漂泊。他的七言古诗长于抒写情怀,申述政见;他的五律和七律感情深厚,格调精深,在唐代很少人比得上;他的绝句数量不多,质量上乘,堪与唐代绝句名家媲美。
杜甫诗的真价值,在于他能深刻地反映出“唐代社会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达到尖锐化时所爆发的连年战争中,人民所遭受的痛苦生活,喊出了当时人民的要求;同时揭露了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日夜追求享乐的腐朽生活,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性。
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杜甫在那个时代给我们留下的伟大作品与深深的爱国之情是我们整个民族的自豪与骄傲,也是中华民族送给世界国家与人民的宝贵财富。
第二篇:罗学花毕业论文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主义思想doc
玉林师范学院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主义思想
院 系 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学 生 班 级 2013级
学 号 20131310577 姓 名 罗学花
指导教师单位 玉林师范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 孔杰斌
指导教师职称 博士
目录
摘要„„„„„„„„„„„„„„„„„„„„„„„„„„„„„„„„3 引言„„„„„„„„„„„„„„„„„„„„„„„„„„„„„„„„3 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3
(一)爱山河„„„„„„„„„„„„„„„„„„„„„„„„„„„4
(二)关心社稷„„„„„„„„„„„„„„„„„„„„„„„„„„4 二 对人民的深切同情„„„„„„„„„„„„„„„„„„„„„„„„5
(一)战乱之苦„„„„„„„„„„„„„„„„„„„„„„„„„„„5
(二)沉重的赋税„„„„„„„„„„„„„„„„„„„„„„„„„„6 三
对统治阶级怀着强烈的憎恨„„„„„„„„„„„„„„„„„„„„6
(一)统治者的奢侈„„„„„„„„„„„„„„„„„„„„„„„„„6
(二)不关心人民的死活„„„„„„„„„„„„„„„„„„„„7
(三)对奸忠的宠信„„„„„„„„„„„„„„„„„„„„„„„„„8 四
杜甫诗的爱国主义思想所用的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究„„„„„„„„„„8
(一)注重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8
(二)善用细节„„„„„„„„„„„„„„„„„„„„„„„„„„„9
(三)语言精炼苍劲„„„„„„„„„„„„„„„„„„„„„„„„9 结语„„„„„„„„„„„„„„„„„„„„„„„„„„„„„„„9 参考文献 „„„„„„„„„„„„„„„„„„„„„„„„„„„„„10 英文摘要„„„„„„„„„„„„„„„„„„„„„„„„„„„„„10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主义思想
摘要:杜甫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主义思想是杜诗的灵魂。杜诗现存有一千四百余首,都是围绕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人自身遭遇而作的。杜甫的诗中,有的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有的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有的表达对统治阶级的强烈憎恨。这些诗无不体现了杜甫深切的爱国之情,赤诚的爱国之心。
关键词:爱国思想
同情人民
憎恨统治阶级
引言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一位爱国诗人。他的一生,是忧国忧民的一生。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国家的灾难日渐严重,人民的痛苦日渐加深,杜甫面对现实,写出了许多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人民疾苦的时刻关怀的不朽诗篇。因此,他被人们誉为“诗史”。
在他沉郁顿挫的诗风中,我们被他那高度的爱国主义和深厚洋溢的人道主义思想深深震撼着。因此,我们一起来探讨杜甫诗的爱国主义思想吧。
一 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主义思想是杜诗的灵魂。在杜诗中,到处洋溢着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一)爱山河
杜甫的大部分诗中描绘了祖国山河的美,使人借此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杜诗中有很多描绘祖国壮丽河山的诗篇。开元十九年(731)二十岁的杜甫开始了他的历时十年,前后三次的壮游生活。他先是南至吴越,北至齐楚,与李白、高适二人过着呼鹰逐兽、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壮游的经历让他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壮丽秀美的山河,发人怀念的古迹名胜,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开阔了他的心胸。
杜甫描绘祖国山河的美不同于其他诗人。在这些别人多用来抒发闲情逸致的题材中,杜甫常常融入了身世飘零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因而他笔下的这类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和个性特点。如在《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 3
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几句,唯有海涵地负般的胸襟,才能写出如此壮阔宏大的意境;唯有亲历身受,才能写出这样凄凉落寞的感触。另如《登高》一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景色,引述了诗人万里离乡,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国事不宁,返乡无日的忧伤。又如《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天本来该给人一中万物兴盛、生机盎然的感觉。可在诗人眼里草木茂盛的山河虽在,但国都全非。
这些诗是表现对祖国山川的热爱,有助于杜甫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也能引起人们对祖国的热爱。
(二)关心社稷
忧念时局,关心社稷是杜甫爱国主义思想的突出表现。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唐朝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了。当时,时局动荡,杜甫忧心如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他不尽写了《哀江头》、《哀王孙》、《悲陈陶》等一系列反映时局的诗篇,同时还积极谋划战事,建议军机,如《塞芦子》中“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诗人忧虑朔方无备,史思明高秀岩入寇,则灵武岌岌可危,所以建议以万人守芦关,扼守险隘。表现出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安危的忧虑。
杜甫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诗人。当国家遭遇安史之乱时,他心如刀绞,欲哭吞声:“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哀江头》,内心充满故宫黍离之悲,以至见花溅泪,闻鸟惊心。而当国家收复失地时,他欣喜若狂。如在《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从这两句诗中不难看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狂喜心情,也把这种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怒哀乐已经随着国家命运的发展而变化。
诗人病了老了,仍不忘忧心国事。如《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品轩涕泗流”。诗人自怜身世,举目无亲仍忧怀国事,可谓泣尽继之以血,令人感叹嘘唏,不能自已,体现出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国破家亡的关头,诗人时刻关心战局的胜败、国事的安危,还积极为国出谋献策,大大地升华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二
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诗在表达对祖国热爱的同时,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也是杜甫诗爱国主义思想的第二个特征。他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
诗人一生同情人民,坚定而真诚地为苍生社稷忧虑。因为广大劳动人民是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对象,而诗人也是受苦大众中的一员,亲身经历过苦难,无愧为广大劳动人民的代言人。傅庚生的《杜甫诗论》有一章是专论“杜甫的人民性”的,作者指出:“走向人民,处处为人民设想,替人民讲话,是诗人杜甫诗歌创作的特异之处。”他的诗,不仅具有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一)战乱之苦
杜甫经历了安史乱前的所谓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他和人民共度乱离的生活,这就使他能深刻地描绘出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而诗,便是他有力的武器。
杜甫不朽的《三吏》、《三别》,就真实地记录他在兵荒马乱之际亲眼所见人民经历了九死一生、妻离子散、背井离乡的痛苦,对水深火热的百姓寄予了更大的同情,而且又要忍痛鼓励人民走上前线支援平叛战争。总《三吏》、《三别》而观之:“今新安无丁,石壕遗妪,新婚有怨旷之夫妇,垂老痛阵之子孙,至战败逃归者,又复不免。河北生灵,几于靡有子遗矣。”
在《三吏》、《三别》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是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我们面前。如《新安吏》中“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的征兵送行,征的是未成年的中男,他们还没有成丁就要面对残酷的战争,真实叫人于心不忍啊!“莫自使眼枯,收女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态度由单纯的揭露转为同情百姓的痛苦,但又以国家大局为重,对他们加以安抚劝慰:“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诗人以这些委婉劝慰之词鼓励他们走上战场,为国出力。又如《新婚别》,是写一位结婚才一天的新娘送丈夫从军的故事,是这一战乱年代特有的事件,不足为奇。诗人既写出了新妇生离死别的悲痛“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又歌颂了她“深明大义”:“勿为新婚念,努力 5
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我们不能说杜甫笔下的新娘不是真实的,但可以想象一定也有不愿自已的亲人走向“死地”的妇女。同时反映了广大人民深明大义,同仇敌忾的爱国之情。
(二)沉重的赋税
杜甫的一生仕途不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饱受被剥削、被压榨的疾苦。在诗中,他以忧郁的目光目睹了统治者对人民征收个中赋税,体验到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了,也寄予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在这样无止境的征发、盘剥下,农村凋敝,民不聊生,日甚一日。如果说安史之乱前夕的农村,尽管“禾生陇亩无东西”,但毕竟还有“健妇把锄犁”的话,那么安史之乱后的“千村万落”已是一片卖儿卖女,家破人亡的惨象。到底是什么使百姓的生活沦落到这种地步呢?原来是统治阶级吃人的各种苛捐杂税。如《岁晏行》中“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从这两句诗可以看出,无衣无食的百姓们完不成官府规定的这些苛捐杂税,只好忍受着骨肉分离之痛,被迫卖儿卖女以交租税,然而他们割舍骨肉换来的却是“私铸”的恶钱。“《旧唐书、杨炎传》:“百姓受命而供之,沥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休息。”这种现象简直令人发指,但都是百姓们被迫逼出来的不得已之举,真可谓是吃人不吐骨头的赋税。”
时代的苦难被杜甫以焦虑和愤怒的心情一一记录在诗中。在书写人民沉重的赋税时,诗人始终怀着一颗暖暖的关爱之心,为人民的痛苦而痛苦,为人民的疾苦而大声疾呼减轻赋税。但是,他对现有什么办法呢?他只能苦苦地告诫那些做官的朋友“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平均。”(《送陵州路使君赴任》)他只能期待皇帝的贤明:“谁能抠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他只能感叹:“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这些无奈的固执的哀告,说出了受尽苦难的广大民众的心愿,同时也包含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无限热爱。三
对统治阶级怀着强烈的憎恨
一个爱国爱民的诗人,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会怀着强烈的憎恨,而这也就是杜甫诗爱国主义思想的第三个特征。
(一)统治者的奢侈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他身上有着较浓厚的儒家“忠君”思想。6
这种思想让他把君王看成国家社稷的化身,把振兴国家、改善民众生活、实现自身理想的希望全都寄托在“明君”身上。随着天宝末年朝中出现竞尚奢侈现象让他对统治阶级大失所望。因此,杜诗中就有不少揭露统治者的奢侈生活的诗篇。
天宝末年,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势必聚敛无已。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诗人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奢侈浪费的生活,并通过一个“臭”字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是对劳动人民变本加厉的残酷剥削和压榨换来的,从而导致了民不聊生,“路有冻死骨”的悲惨场面。又如《丽人行》中:“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诗中如实记录了“丽人”的姿态服饰之美和饮食之精,虽说讽刺了杨国忠兄妹锦衣玉食、穷极奢丽的生活。,但“御厨络绎送八珍”一句就透露出了玄宗皇帝才是他们的后台。
诗人对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作了无情的揭露,同时也揭露了统治者只顾享乐而不理朝政的昏庸腐朽。这类讽刺批判统治者奢侈生活的诗歌具有无人可及的深刻性,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本质,也使杜甫对统治者的憎恨之情更加强烈。
(二)不关心人民的死活
杜甫生活在腐朽黑暗且动荡的封建社会,对人民所受到的压榨、剥削是亲眼目睹且感同身受的。所以作为一代诗史,他对统治阶级的各种残酷剥削、苛捐杂税和残酷兵役等各种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进行了揭露,把统治阶级的丑恶的嘴脸暴露在我们面前。
天宝末年,唐玄宗穷兵黩武,不仅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还大大加剧了对农民的剥削压榨。典型的的代表作《兵车行》中:“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君不见青海头,古来自古无人收”的凄惨景象都是残酷兵役所造成的。此诗,诗人把矛头指向了唐玄宗,并讽刺了唐玄宗穷兵黩武而不顾农业生产、不关心人民死活,一味在边疆发动战争的抗议。
安史之乱的爆发,大大加重了统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渔夺。统治者为支应庞大的军费,不惜敲骨吸髓的剥夺人民,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一诗中“国步犹艰难,兵革未衰息。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统治者收纳民脂民膏,无疑给兵荒马乱中的百姓雪上加霜,根本不把人民的死活 7
放在眼里。
(三)对奸忠的宠信
唐玄宗对奸忠的宠信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是息息相关的。无论是李林甫的专权、杨国忠的腐朽专政,还是安禄山的叛乱都是唐玄宗昏庸无能,不理朝政的后果,但最主要的是唐玄宗对他们的过分宠信。
天宝六载,唐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者诣阙就选。阴谋家李林甫为示“野无遗贤”,竟让应试者午安不落选。杜甫曾参加过这个欺骗的考试。他在诗里对这件事有所揭露,并大胆说出胸中的悲愤:“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郡。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这是诗人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的打击,同时也是李林甫专权的表现。正是因为唐玄宗对李林甫的宠信,才会让他蒙混过关,害得朝廷不能重用贤能。
唐王朝著名的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唐玄宗对安禄山的骄纵宠信脱不了关系。因为唐玄宗好大喜功,过宠边将,才使安禄山得以边功示宠,导致了养虎为患的后果。身处逆境和社会底层的杜甫,曾向唐王朝的统治者和社会发出了安禄山变乱将起的警告,并且尖锐指出,正是唐玄宗的破格恩宠和骄纵,才养成了安禄山的祸心:“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后出塞》其四)诗中透露了安禄山的嚣张气焰,使人民对他虚报战功的言行敢怒不敢言,谁言就会只有死路一条。看来安禄山根本不把唐王朝的王法放在眼里,只能怪唐玄宗奸忠不分,过分骄纵那禄山,才酿成了叛乱之祸。四.杜甫诗的爱国主义思想所用的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究
杜甫的爱国情怀也表现在他的写作手法上,他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对以后的诗歌创作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注重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
杜甫采用的手法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在对现实生活作客观的描写时,流露出了诗人的感情倾向。诗人长期生活在人民当中,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和对统治阶级的强烈憎恨都融于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之中。如《兵车行》一诗中所描写的“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君不见青海头,古来自古无人收”的凄惨景象,诗人虽借一个“行人”之口叙述出来,但真实的描写了残酷兵役对人民造成的伤害,同时也把诗人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之心显现了出来。杜诗不仅 8
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也充分流露出了杜甫本人的情感。
(二)、善用细节
纵观杜甫的许多诗歌,经常是从生活现象中准确地捕捉细节,作精微传神的刻画。前人曾评论杜甫:“每借没要紧事,形容独至”。如《丽人行》中的“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写的不过是贵妇们手拈名贵筷子,面对满桌菜肴,很久未下筷的小动作,但是却生动表明,这群寄生虫吃腻了天下美食,而厌倦蹙眉的神情,经过“形容独至”的细节描写,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语言精炼苍劲
杜甫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大师,杜诗的语言有精炼苍劲的特点,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同时,杜诗通过精炼苍劲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罗大经曰:‘万里’,地迈远也;‘秋’,时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疾也;‘多病’,衰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杜诗详注》卷二○)这充分表现了杜诗语言的凝炼特点,同时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结语
综上所述,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主义是贯穿杜诗的核心思想。他的诗歌中表现出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憎恨的伟大爱国主义思想以及集大成的艺术表现手法,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作家。他们往往结合各自的时代和经历的优势,加以继承和发扬。如宋代陈与义、陆游、文天祥等诗人为了国家统一,生死以赴,他们的慷慨悲歌,就是继承和弘扬了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杜甫的爱国思想真可称得上是光照千古,可与日月争辉,对后世的影响是永垂不朽的。
参考文献:
[1]葛晓音 著 《唐诗宋词十五讲》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 [2]李永田 董希平
主编 《杜甫诗赏读》 北京 线装书局
2007.4 [3]冯至 著
《杜甫传》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
1980.3
[4]郭预衡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7 [5]葛晓音 撰 《杜甫诗选评》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10 [6]乔力 主编
《中国文学史(3)》
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9,5.Abstract: Du Fu is the Qu Yuan after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nd one of the great patriotic poet, patriotism is the soul of Du Fu's poems.Du Fu's existing one thousand 400 first, are all around the environment of times and the poet's own experience and the.Du Fu's poem, some expression of the infinite love of the motherland, some expressed deep sympathy for the people, some expressed intense hatred of the ruling class.These poems embody Du Fu deeply patriotic feeling, sincere patriotism.Keywords: Patriotism
sympathy
people hate the ruling class 签名:罗学花
第三篇:浅谈基督爱国主义思想
浅谈基督爱国主义思想
——洪丽英
神学院校的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爱国是应尽的本分。在将来的教牧工作中,我们的思想、言行将对广大信徒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能否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中国教会、对国家和人民都非常重要。
爱国主义是历史形成的热爱和忠诚于自己祖国的感情。思想和行为集情感、思想和意志于一体的社会共识,是团结国民,推动历史进程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调节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基本规范,无论一个人的国别、民族和信仰如何,都有爱国的要求。爱国主义,因为其内涵是以民族国家为核心,因此它随着民族国家的演进而演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如今,我们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的内涵就是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它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代表的是包括基督徒在内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人民爱国主义意志的最高体现。
但是生活中,很多神学生不知道如何在基督生活中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不知如何去增长宗教学识和学术意识。以下是对广大神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一些措施:
第一、挖掘圣经和教义的传统内涵,阐发爱国主义思想。圣经是一部属灵的经典,在信仰上深切地指导着教会实践,同时也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经典。第二、树立正确的中国教会史观,坚定爱国主义思想,我们应认识到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重要性。第三、继承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学习众前辈爱国事迹。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基督徒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事迹,一些基督徒更是英勇殉国,壮烈牺牲,这些都是中国基督徒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第四、系统介绍中国基督教的爱国运动历史。体会中国基督徒在爱国运动中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第五、全面阐述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着力开拓创新。上述五个部分内容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希望和要求广大神学生成长为爱国爱教的新一代教牧人员,担当起维护教会、传播福音的历史重任。
正如耶稣教导门徒:“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玛利亚人的城,你们不要进,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且在升天前吩咐大使命时仍然说:“但圣灵降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从这里我们看到耶稣对自己民族国家的深爱,正因为耶稣对自己的民族国家的深爱,所以在他即将走上十字架前。深情地远望自己的同胞,并为耶路撒冷哀哭,耶稣之所以会哀哭,正是因为他爱国家、爱他的人民爱得深沉。
作为神学生的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实行爱国爱教,努力增进团结,大力落实“三好”。在各岗位上做出美好的见证,各地两会和教会也要做好社会服务,关爱弱势群体,尽心尽力服务社会,造福人群,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也应当关注世界和平,生态环境。我们的如此作为、如此爱国爱教思想定会赢得越来越多的海外教会领袖,神学家和基督徒的支持及肯定。
——洪丽英
第四篇:浅析李白的爱国主义思想
简析李白的爱国主义思想
1.引言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贺知章称其为“谪仙人”,后世尊称李白为诗仙。他的诗歌想象瑰丽、感情奔放,诗中多引用神话传说和道教典故,经常表达对权贵的蔑视和渴望求仙问道的归隐情怀。但不容我们忽视的是他部分诗歌中的爱国忧民的情怀,他之所以不同于现实主义诗人的地方就在他描述人民的苦难和政治的黑暗往往用典故或者比喻隐晦地表达出来,再加上他强烈的浪漫主义诗风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让后世的人往往无法看到他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本文将从李白的生平入手,结合其儒道兼修的思想和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从他的作品和行径中寻觅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争取还原一个真正的李白,更要为李白浪漫主义诗人名号前加上“爱国”二字。
2.李白的生平、思想和历史中形象
2.1 李白坎坷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作品是文学之流,生活是文学之泉。我们要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思想就要先了解李白的生平。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中亚碎叶,五岁随父迁居绵州昌隆的青莲乡,因以号之青莲居士。少时“通诗书,观百家”,吟诗作赋,轻财任侠。二十岁前后,漫游蜀中,登临峨眉、青城诸名山,此生就有了求仙问道的思想。二十五岁,李白“辞亲远游”与友人吴指南经江陵,入洞庭,登庐山,下金陵,历扬州。后复回西上,漫游云梦,寓居安陆,与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继而北上太原,东至齐鲁,游踪遍及大半个中国,对社会生活有所体验。天宝元年,经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应玄宗诏征赴长安,为翰林供奉。终因抱负不得施展,且遭权贵馋毁,于天宝三年春被赐金放还,开始了第二次漫游。同年,在洛阳遇到了杜甫,两人相见恨晚,诗酒唱和,结为至交。随后,杜甫进京谋取功名,而李白则辗转于河北、东鲁、梁宋等地。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隐居于庐山。永王李璘起兵平乱,李白受其邀请出任幕府,他自己写下了一组《永王东巡歌》,倾诉了自己老当益壮,渴望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可惜好景不长,李璘因图谋割据反叛,兵败被杀,李白也为之受到了牵连,流放夜郎。途经巫山时,遇赦得还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早发白帝城》。李白的爱国之情丝毫没有因为永王之事而受到打击。上元二年,李白听闻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史朝义,他又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不幸的是,至金陵染病折还。翌年,病死于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生中充满着入世出世的矛盾,为官时渴望归隐,归隐时渴望报国。究其根本,还是在于诗人经纬天地的才华无以施展,正如梁任公称赞陆放翁的诗中所云:“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2] 2.2 左右李白一生分类繁杂的思想 2.2.1儒家思想
李白从少年时代开始就涉猎广泛,除了当时必读的儒家经典之外,他还饱览诸子百家和史书典籍,他自称:“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3] 他还自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
区大定,海县靖一。”[4]从其散文中就流露出“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更体现了李白的爱国主义情怀,渴望建功立业,通过自己的才智辅佐帝王开创太平盛世。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在初露锋芒之时都饱含着从政热情,直到后来屡遭挫折才渐渐心生归隐之意,陶渊明如此,孟浩然如此,李白亦如此。儒生们孜孜不倦,皓首穷经的目的是什么?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无非是为了求取功名,博得封妻荫子,施展一番抱负;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是为了奋己智能,“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5]李白终其一生都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也是他诗歌中爱国主义的源泉,更是他渴望追求功名的指导思想。在仕途受阻之时,李白看似潇洒离去,实则饱含着不甘心和失落,只是他自己心胸旷达,既然政治黑暗,何不将这满腔抱负寄托于山水之间,用诗歌为自己筑建一个精神家园,在归隐中等待时机。而这也恰恰符合了孟子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6] 2.2.2 道家思想
李白的道家思想可以说是伴随着儒家思想而生的。他年轻时在蜀中戴天山过着读书隐居的生活,经常和戴天山的道士往来,《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首早期的代表诗作便是与道士们交游时所作。诗中李白着力描述戴天山道士们的居住环境宛如世外桃源般,上光水色,清幽雅静,惹得李白好生羡慕。可以说李白喜爱名川大山和游山玩水的雅号正是从这个时期就开始形成了,而这也促进了他潜意识中道家思想的萌发,他渴望自由和宁静,不喜欢受到俗务缠身,他的诗歌也开始沾染了道家的仙逸之气。后来李白又前往绵山和一位名叫东岩子的隐士学习道术,多年潜心研习,卓然有成。
李白东游经过江陵时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司马承祯。司马承祯何许人也?其人学得了一整套道家法术,诗风飘逸如仙,道篆书写得精美绝伦,由此受到了唐朝三代皇帝的召见,唐玄宗甚至派遣胞妹玉真公主随其学习道法。李白遇到了这样一个唐朝皇室身边的大红人,他的命运当然要随之改变了。
司马承祯非常赏识李白的才华,又见李白生得器宇轩昂,便称赞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司马承祯阅人无数,可是从没有看到像李白这样才高志大,却又不汲汲利禄的人,于是又用了道家最高的称赞词来褒奖李白,说他有“仙根”,也就是说先天有神仙的风骨。李白受此高评,在激动欣喜之余写下了最早让他名扬四海的《大鹏遇希有鸟赋》。后来在又在另一位道士吴筠的推荐下,李白得以见到了玉真公主,继而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他于年末到达齐州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道士。可以说,李白的一生因儒而起,因道而名。随之李白漫游吴越,在安史之乱爆发后隐居于庐山,此时他出世入世的矛盾达到了顶峰。他虽然过着安逸的隐居生活,但还时刻忧心时局,最终还是出山相助李璘进行平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李白虽然有逃逸遁世的思想,而给我们的感觉是他的一生在不断地放浪形骸、游山玩水,但实际上他却在不断的忧国忧民,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热忱完全不亚于杜甫,只是他用他的诗歌和某些行为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2.2.3 纵横思想
“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7] 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与韩荆州书》),又有诗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侠客行》),“托生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唐朝有三绝,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董旻的剑舞。董旻的剑法是当世一绝,但是李白的剑法也不遑多让。大部分人只看到了李白在诗歌文学上的成就,往往忽略了他的侠肝义胆和精绝剑术。李白十分向往游侠们的生活,他也极度尊敬古
代的侠客,因为从他们身上李白看到了“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扼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8]而这正是李白除了儒道思想外最重要的一种思想,之所以羡慕敬佩的原因就是他自己也想成为古代游侠那样纵横四海、仗义行事的人。
侠客中最为人称道的精神还是爱国主义,而李白深受纵横思想的影响,也试图效仿侠客们的行径建功立业,他所为之效力的对象自然是唐王朝,这更加激发了贯穿他一生的爱国情怀。2.3 李白在历史中的形象
“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9] 这是《新唐书》中对李白的部分记述和描写,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的出生就异于常人,少年早慧,通达诗书,不慕名利,被人看作是司马相如一般的人物。李白交游广泛,分别是“竹溪六逸”和“饮中八仙”的一员。更难能可贵的是李白天性率真,对权贵不阿谀奉承,流露出自己超凡脱俗的本色。纵观千古文人墨客,能称得上“仙”号的也只有李白一人而已,其他的最多不过是称“圣”,如“诗中之圣”曹植、“诗圣”杜甫、“文圣”欧阳修。李白无愧于我国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他的爱国情怀丝毫不亚于屈原。
3.爱国思想作品浅析
3.1 《蜀道难》
《蜀道难》是李白的古体诗代表作,也是李白早期重要作品之一,李白在长安遇到贺知章时曾请其观阅,贺知章大为赞赏,惊呼李白是谪仙人下凡,并解下佩戴的金龟请李白痛饮。这首诗也入选了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但通常我们学习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其中饱含的爱国之情。
开篇李白极力描写蜀道之难,行走难,开国难,飞渡难,攀援难,仿佛没有一处不难。其实李白真正担忧,真正认为难的地方却在接近末尾的地方。那就是“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李白对于剑阁守卫的担忧,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李白的担忧绝对不是杞人忧天。唐朝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中央集权逐步弱化,而掌控剑阁就等于掌控了进入蜀中的门户,掌控了蜀中就相当于打开了长安的西门,一旦蜀中反叛或者异族入侵,剑阁的争夺必定是首当其冲的。唐玄宗统治中期已经形成了奢靡之风,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也印证了李白的先
见之明。李白的诗风虽然激昂奔放,但他的爱国思想却含蓄地隐藏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中,从不轻易地被人发现。3.2 《远别离》
李白擅长写乐府诗,更擅长写古乐府诗,这首《远别离》就是李白古乐府诗的代表作。李白用比兴的手法,先描述舜帝的二妃娥皇与女英生离死别的场景和“尧幽囚,舜野死”引出了他所要讨论的话题。李白又在诗中自问来表述一腔悲愤“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我们通过这句诗完全可以看出李白的爱国之情,就连皇天也不能明鉴他的忠诚,他表达出来却要遭受上苍的怒气,可以说冤屈到了极点,悲愤到了极点。看到这里,难道李白在爱国层面上还不能和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他们划统一吗?我想是完全可以的。这时的李白已经深刻看出了唐朝的政治危机,那就是权力下放太过严重,统治阶层却完全没有意识到来自地方的威胁,李白引用上古传说想借此提醒统治阶层,但却招来一阵非议和排斥,诗人的爱国热忱竟遭受到了人神共愤的打击。此时的李白就是千年前的屈原,“信而被谤,忠而见疑。”[10] 3.3 《战城南》
《战城南》一诗中李白表达了对唐玄宗在西北地区穷兵黩武的不满和批判,李白看到国家屡次兵败边陲却又不知道休养生息,致使民生凋敝,国力衰微,他在悲愤、同情、压抑等复杂的心情下写下了这首《战城南》。开篇“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极言战争之多,战争之频繁。“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又点出了唐朝军队战线之遥远,时间跨度之长。“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指明了唐朝军队敌人的骁勇剽悍,不易对付。“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又化用《六韬》中的语句,借此讽刺唐玄宗并非真正的圣人明主,在李白的心目中只有体恤百姓、以民为重的君主才是圣明的。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沉郁苍凉的,这也是李白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爱国忧民,谴责战争,心系天下苍生。
4.结论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在其浪漫主义色彩下,最为动人的颜色还是他内心所属的赤色,也就是爱国主义。李白之所以能流芳千古,备受后人推崇和景仰,不单单是他的诗风飘逸传神,也不在于他的一生饱含传奇,而是在于他从青年时期至去世之前都饱满的爱国热情。他的爱国之情不同于屈原那么悲壮,不同于杜甫那么沉重,更不同于辛弃疾那么痛心。因为他是李白,是谪仙,是乐观旷达、胸怀天地的伟大诗人。为此,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李白的爱国主义,要将他伟大的人性和诗性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孙家富,文学词典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2]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中华书局 1915 [3]李白,李太白集 中华书局 2011 [4]李白,李太白集 中华书局 2011
[5]杜甫,钱注杜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6]杨伯峻,孟子译注 中华书局 2008 [7]欧阳修,新唐书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11 [8]司马迁,史记 岳麓书社 2012 [9]欧阳修,新唐书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11 [10]司马迁,史记 岳麓书社 2012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调查报告(2010-10-18 20:57:28)转载原文标签: 转载原文地址: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调查报告作者:隐形人
前言
在中国不断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得知存在着很多本土的以及非本土的因素在影响着制约着中国的发展。其中不乏经济、文化以及主权问题等方面。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国人的爱国意识似乎并没有跟着进步,尤其对于年轻一代,爱国问题显得越发严重。就此问题,特于2010年6月2日对石家庄经济学院08级大学生做了关于爱国主义思想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 当代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视程度及理解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是爱国的,同时,大部分调查对象同意爱国主义思想很重要,我们得出结论,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内心深处是存在“祖国”这一概念的。但对于概念来讲,很多人都懂,可是我们未必能够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人在说到自己爱国的表现时,往往都会说支持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不受别国欺压、无理干涉等表面问题,可是难以接受的是,居然有人说出不学外语就是爱国的无稽之谈。很显然,当代大学生对于“爱国”没有一个深层的理解,只是一种作为国人的意识同时掺杂着个人情感的表述而已。
二.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在调查中,有近一半的大学生对于“是否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一题选择了“一般”,而对于外来文化入侵,大部分同学的回答都是取其精华等类似答案。从中我们无法知晓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但不难看出其热衷度甚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数人在说,可是又有几人在真正的去辨别何为精华何为糟粕?很多人已经逐渐的被西方化,尤其是当代青年人,对外来文化极其狂热,而对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此种现象不仅反映出了社会责任及价值观的变化,更折射出了教育的诸多弊端。
三.大学生对中国与外国比较
调查中有80%的人表示即使有机会也不会移民,另外20%人则表示会考虑,而且如果移民则会首先选择欧美国家。当代大学生对亚洲某些国家怀有民族情结,所以没有人会愿意在这些国家长期生活,当然国恨家仇我们是绝对不可以忘记的,可绝对不可以用仇恨去报复仇恨。然而对于一些人想移民到欧美国家的现象便可以反映出社会价值观的整体取向了。
四.大学生对本国现状的考虑
关于中国的现状及发展,问卷列出了10个方面,被调查者最多可以选择5项自认为最有问题的选项,其中所有调查对象无一例外的都认为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很大问题,同时50%的人选择了法律,另有40%的人选择了政治及医疗。而关于政府各项工作是否透明及是否应该透明的问题,近90%的人选择了“不透明”和“依情况而定”,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可以客观的去面对一些事情,他们能够理解一个国家政府工作的复杂与困难,但他们依旧希望一些本可以透明的东西应该变的透明,从这里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代大学生是爱国的。
五. 假想问题
对于“假如中美开战你会怎么做?”所有问卷回答都是参军、投入战斗等相似内容。没有人想到用其他方式去打击假想敌,也没有人提到是否应该立即调停避免战争,更没有人考虑去对比两国国力,这不能说明当代大学生是好战的一代,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我们对本国对世界的了解以及是否理性的去面对各种问题的现象,当然这其中不乏有些人已然成为“仇恨的一代”渴望用武力去还击一切对我们持有敌对态度的势力。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爱国主义思想”,但其中包含了很多的民族情结与民族仇恨,又由于对本国某些工作及文化的不满与不了解,从而滋生了很多不合理的爱国方式和爱国观点,甚至出现了“无力爱国”的尴尬局面。建议改革,从最根本的教育来引导大学生乃至所有人群,摒弃书本上的死板理论,让人们从内心深处去感知到“祖国的存在”而不是盲目的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