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与改革的思考(xiexiebang推荐)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之个人总结
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与改革的思考
人力10-2董璇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中央着眼于怎样解决“三农”问题,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而做出的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从2002年在个别省市进行试点,到后来于2008年开始在全国推广,几年广泛实践累积的经验表明,“大学生村官计划”已为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远见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为实现新农村建设“支农、惠农”的目标做出了一定贡献。2010年,重庆市为了加快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实施,积极响应中央近年来为新农村建设所颁布的各项优惠政策,推出实施“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为18个贫困区县定向培养紧缺专业大学生312人,具体落实了包括“推近万名大学生村官驻村”在内的“三万计划”,全年选派大学生村官3712人。让应届大学毕业生投身农村、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带动基层新农村建设的构想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但在中央和各基层地区不断健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过程中,依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大学生村官被解聘、大学生人才流失的现象,这些现象不仅影响着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性,客观上从领导组织方面而言更不利于各大学生村官试点村镇发展的延续性。大学生村官在基层“ 下不去、用不上、干不好、留不住”等问题日趋明显,意味着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改革之必然。
我认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之一,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大学生只有思想扎根,才有可能做到事业扎根,将优势真正发挥出来,既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造福,也才能锻炼成为党和国家未来的栋梁。因此,优化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加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不仅可以直接提升大学生村官思想素质,而且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村官对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先锋作用。当前,在举国上下齐心合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中,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牢牢把握这一有利时机,以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理念为引领,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一、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思想上无法真正扎根农村
由于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影响,近两年,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之前相比更不容乐观。据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保局的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人才市场各类招聘职位共计109.5万个,而包含大学应届毕业生在内的求职人员共计196.4万人,职位供求比例约为1:1.79。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排除有部分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选择投身农村,利用“村官”职位等待时机摆脱基层,这样一来,这些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积极性消沉,或者眼高手低,玩忽职守的现象则不可避免,使“大学生村官”计划原本双赢的益处收效甚微;其次,深入思考大学生村官们在农村心不定、留不住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普遍社会价值观的错位,城市发展程度高于农村,生活水平较基层优厚,因此成为他们的最终选择。将村官岗位视作“跳板”,或是吸取基层工作经验,或是为了投机就业、考试方面的优惠政策,最终回到城市“曲线救国”,这一系列动机其实反映了这些大学生们的功利主义心态,从根本上、思想上偏离扎根农村的目的,其思想观念着实有待纠正。
2.多数被动入职基层岗位
据重庆市2009年对大学生村官的调查采访,抽取了南岸、渝北、北碚、綦江、开县、丰都、大足等部分区县。发放500份问卷,认为自身专业对村官工作开展作用很大的仅有3%,而认为较低或很低的比重达 42.6 %,这一数据间接折射出现阶段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错位并进而影响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潜在制衡。在问及为何选择大学生村官职位时,有36.8%的同学选择“ 就业压力导致城市求职难”一项,在各种原因中排名首位。“大学生村官”计划在不知不觉中正成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为其提供生计选择的渠道之一。只是原本让大学生深入基层工作的初衷----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村生活环境水平提高等目的则大大削弱,大学生们带着专业不对口、环境不熟悉的顾虑被动入职,工作积极性自然不高。
3.未能真正认识新农村建设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情况极其复杂。受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差别巨大。对于一直生活在学校的大学生而已,农村复杂的现实状况、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艰苦的生活条件是他们不能想象的,加上大部分报考大学生村官多为应往届毕业生,所以大部分缺乏工作经验。即使是有过工作经验的,也因为农村情况复杂而难以应付。这就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很难进入角色开展工作,遇到困难挫折就容易产生离开农村的想法。而新农村建设工作又事关我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缓解人口粮食问题等重要任务,怎样切实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怎样改良土壤、推广良种良法,怎样发展农业机械化,怎样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都是大学生村官们可循的工作重点。基层大学生干部们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远大目标是与他们的岗位职责息息相关的。
二、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设原则
1.利用党的政治核心地位提高思想影响的原则
对大学生村官群体进行深层次调整,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大学生村官活力不足,在新农村建设问题上的不稳定性。要保证社会主义制度、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不断巩固和完善,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
2.改革与创新、继承与发展并举的原则。
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但这不是对过去旧经验机制的照搬,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后对原有的改革与创新。
3.坚持思想教育渐进发展的原则。
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从量到质的循序渐进过程。新机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社会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农村内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加之新机制自身在运行中也不断改进和完善。所以,一开始就建立起一个完全适应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制度的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要求是不符合实际的。
4.激发大学生村官工作活力的原则。
提高大学生村官工作积极性,最根本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启发、教育、灌输,帮助大学生村官树立起主人翁精神,要求其以主人翁态度进行工作,关注三农问题的经营与发展,就能使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永远充满活力。
三、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与改革的思考
1.营造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环境
不惜余力切实改善农村基层生活环境。国家和地方政府不仅要在农村乡镇人民的生活环境上进一步加大基层建设资金和优惠政策倾斜力度,还应该切实适当改善大学生村官与基层干部的办公生活环境,使基层的党政思想教育不存在物质上的阻碍。2010年,重庆市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民新村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的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将村镇建设上升为市级战略,为1728个隶属重庆市范围内的村镇切实改善了民生环境,也为深入基层的大学生村官群体着想而改善了其办公环境。加强政策和舆论的导向作用,净化社会
风气,增强社会群体对大学生村官的职业认同感、尊重感。创造机会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人际技能方面的培训,培养其劳作务实、实事求是的作风;加强大学生村官与农民群众的交流联系,创建大学生村官轮流定期寻访农户、下田与农民群众沟通学习的制度,从细微处转变他们或浮躁或奢华的偏离价值观。
2.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考核奖惩机制
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精神风貌、工作态度、事务办成效率等多方面考核他们的职务成绩,在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上实行全面考评。将考核标准细化,由大学生村官的直接领导机关县委组织部统一制定并进行阶段性考评,日常出勤管理主要由乡镇领导来负责。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原则要严格按照普通村官的考核标准来进行,一是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方面,二是每年的工作任务完成进度方面,绝不允许徇私舞弊、手下留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不公正情况出现。
3.合理转变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综合大学生村官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难看出所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思想方面的问题,只有在思想上切实认识了自我和现实的关系,才能确保大学生村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的干事业。用人机制承担着保障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教育为本,德育为先,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所有工作的一个先决条件。而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依旧不容乐观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只局限于书本和课堂的说教,并不能使大学生真正感同身受认识到深入基层参与实践、帮助农民大众搞好农业经济的重要意义。合理转变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措施是要帮助大学生村官勇敢面对工作生活困难,真正扎根农村。要想帮助大学生村官丰富知识,适应农村基层工作,提高能力,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实绩,就必须转变或改善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有方法,通过定期的下乡实践、与生产农户的多方面交流,帮助大学生村官正确看待自身工作本质,拉近官民距离,使大学生自身转变价值观念,融合到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中。
4.注重对大学生村官心理素质的锻炼、培养和关心
大学生村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从单纯的校园生活中走出,来到一个完全不熟悉的艰苦环境中,所面对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以及工作任务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对于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而言,适度有效的心理疏导教育显得尤其必要。相关领导应该加强与大学生村官们的交流沟通,适时组织大学生“村官”召开座谈会,鼓励参会的同志大胆发言,交流工作体会和畅谈学习心得,为大学生村官们理清工作思路,排解后顾之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发放大学生村官的生活补助与津贴,为他们尽快适应农村基层生活、顺利处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事务 提供稳定的物质保障。
总之,重视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与改革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重任,在各基层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将会不断健全和完善,大学生村官也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篇: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弱势群体,他们主要指城乡居民中的低收入群体。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推进,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当前高校的学生中也日渐形成了一个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的关注。这个群体有的来自于社会弱势家庭,有的具有不同于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独特特征。这些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的一部分,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力量,这部分学生能否成长成才,将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宏伟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高等教育的成效、学生的成长,有的学生甚至有沦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危险。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类型及其主要特点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在经济、身体、心理、环境适应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具体说来,这部分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经济拮据型。主要是指贫困生。他们交不起学费,生活十分困难,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这部分人当中有的表现得更努力、积极,主动去争取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减轻经济负担,化压力为动力,变弱势为均势甚至优势;有的则经常生活在焦虑、自卑之中,背着沉重的经济包袱,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学习上投入不足,成绩不好,拿不到奖学金等甚至考试还不及格。后者由于经常得不到“实质”上的关心,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问题严重时容易走极端,如偷盗、自杀、辍学等。
二是生理缺陷型。主要指身体残疾、有缺陷、体弱多病的学生。这部分人在学生当中占的比例不大,但其弱势不可忽视。他们当中有的对自己的长相、体重极不满意,有的身材比较矮小,身体局部畸形或残疾,有时受到同学的挖苦嘲讽,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承受着比普通人更大的生活压力、就业压力,表现得比较自卑、忧郁,总是担心自己会受到别人的嘲笑和伤害,做起事来瞻前顾后,畏手畏脚。
三是心理脆弱型。这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差,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打击,经受不起较大的挫折和失败,对周围事物很敏感,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同,一旦理想与现实有很大差距,往往表现得比较忧郁、失落、悲伤、精神压抑,最终导致心理畸形,形成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走极端。轰动全国的大学生马加爵杀人案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心理畸形导致的极端行为。
四是胸无大志型。这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意志薄弱,缺乏进取精神,很少考虑自己的将来和发展,放任自流,自我约束力差。有的经常逃课,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网吧、录相室、电游室、桌球室、歌厅和舞厅等娱乐场所,不学无术,经常有多门课程补考甚至重修。他们不仅不关心自己周围发生的事,对自己的事也漠不关心。有的违反校规校纪,经常晚归、夜不归宿甚至在校外租房。有的经教育后仍屡教不改,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老师与家长共同做工作都无济于事。
五是交际自闭型。这部分学生往往性格内向,孤僻,胆小懦弱,缺乏基本的交际技能,在交际中处于被动地位,有心事很少主动与老师、同学甚至自己的家人进行沟通。有的缺乏集体意识,经常离群索居,独来独往,交际范围狭窄,将自己自我封闭,缺少人们的关心。有的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愿意或者不敢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有的不能主动去适应新环境,遇到挫折或打击就自我逃避,沉默寡言,一个人承受各种压力,常常将自己的各种想法、打算闷在心里。
六是基础薄弱型。有的来自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省份,有的来自教育基础好的城市,进入大学时学习基础差,底子薄,学习压力大,学习上非常吃力,加之不够努力,时不时有补考甚至重修,大多难以通过英语四级;也有的原先学习基础好,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大学里不思进取,成绩一落千丈,一蹶不振,由学习上的优势转化为弱势。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探析
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家庭的原因。这其中又包括经济、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等原因。有的来自老少边穷、农村地区,有的父母是下岗职工,收入微薄,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属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有的教育方式不当,对小孩过于宠爱、纵容,对其成长大包大揽,导致小孩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弱;有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老师的事,很少花时间关心子女的学习和成长;有的家庭经常闹矛盾,父母婚姻不和,有的甚至是单亲家庭,与子女交流不够,导致小孩性格孤僻、自卑,产生消极、厌世情绪,给他们的成长蒙上一层阴影;有的家庭对小孩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给小孩的正常成长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使得他们产生反抗、抵触情绪。
2、社会的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逐步完善,各种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对部分下岗职工、残疾人家庭、进城务工人员等低收入弱势群体的扶助力度不够,导致贫富悬殊过大,从而
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子女求学、成长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颓废主义逐渐侵入校园,学生的各种观念较之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他们常常表现得有悖于常理;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使得许多学生不得不面临着就业、竞争等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受到严峻挑战;独身子女的增加使得他们依赖性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缺乏。
3、学校的原因。应该说,许多高校对弱势群体还是给予了充分重视,但收效却并不明显。有的对弱势群体的危害及其社会影响认识不够,“重视”停留在表面,配套措施不完善;有的教育手段单一,教育方法陈旧,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堵不疏,不注意社会变革时期弱势群体的新特点和具体情况,没有分类教育的措施,常常“一锅煮”,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的缺乏对学生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挫折意识、心理素质等内容的教育和培训,使得弱势群体学生在交际、竞争、就业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有的不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不稳定,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教书与育人被割裂开来,对学生关心、引导得少,有的弱势群体在同学中受到歧视;有的不重视跟学生家长的及时沟通,常常是学生出了大问题后才与家长进行交流,工作严重滞后,缺乏主动性。
4、学生自身的原因。从前述六种弱势群体类型来看,在当前高校,一些学生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价值缺失现象,学习动力不足;有的学生不能正视自身的弱势,不注意将自己的弱势转化为优势,背上各种各样的思想包袱;有的学生自我定位高,个性要强,功利思想严重,遇到挫折就情绪失控,而不是分析客观原因,找对策,导致心结越来越多;有的道德观念、纪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适应环境能力差;有的学生心灵空虚,经常沉溺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中,产生了厌学甚至厌世情绪,较少与他人交往,集体意识差;有的面对家庭、社会、学习、就业的压力无所适从,压抑、苦闷、悲观、无助情绪潜滋暗长。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由于弱势群体的特点,在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有针对全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也要有符合弱势群体特点的针对性的举措,结合他们的实情,注重工作的实效。结合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我们认为:
1、工作思路上要体现创新,构建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干部五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社会要关心弱势群体,从政策上给予鼓励、帮扶,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促进良好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给弱势群体创造一个良性的生存空间;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台帮扶弱势群体的办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关心学生弱势群体的成长;所有老师都应该本着“一切为了服务学生,一切为了培养学生”的原则,在教学、管理、思想教育中对弱势群体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和关怀,真正努力做到“有教无类”;注重辅导员老师与学生家长、学生干部三者间的及时交流与沟通,发挥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人人关心弱势群体的良好氛围。
2、工作途径上要保持顺畅,搭好网络教育、文化活动、个体教育三个平台。弱势群体往往与人交流较少,他们更愿意通过虚拟网络来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在网络教育中,要做到网前、网中和网后教育相结合,主动搭好网络教育平台,使他们愿意与人进行交流;要构建区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将不同学校的弱势群体情况及采取的措施实行资源共享。在文化活动中,要注意结合弱势群体的特点,使他们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愿意打开心扉,在锻炼中提高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在个体教育中,既要体现政策导向,也要体现人文关怀,使学生愿意真诚地与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让学生真正从教育中得到启发和帮助,从而逐步削减弱或消除弱势。
3、工作态度上要注重务实,树立政治意识、超前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要从人才强国战略、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高度来做好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不能认为对这个群体的教育可有可无,可大可小,可重可轻,可粗可细;要对弱势群体中存在的问题有预见性,不仅对他们当中经常发生的问题,也要及时跟踪并且准确预见他们当中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做到未雨绸缪;要把学生当作精神产品的消费者,并针对弱势群体的特点,在教育的全过程中热情地为他们服好务,使他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关怀,一种包容;要对社会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学生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也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将责任化作切实的行动。
4、工作原则上要用心育人,做到关心、爱心、细心、耐心。弱势群体比其他大学生更需要关心、支持、认同、帮助。在工作中首先要充满爱心,做到“精诚所至”,用真情去打动他们,使他们感受到他人的温暖;在有爱心的同时,还要注意观察、了解他们的言谈举止,从话语和行为中细心地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由于心理等各方面原因,在做思想工作时,可能会遇到弱势群体的抵触、冷淡,这就需要我们仔细检查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恰当,自己的言语是否考虑了他们的承受能力,从而加以改进,用良好的耐心去交流、沟通、说服,跨越交流障碍,达到“金石为开”的教育目的。
5、工作方法上要保持灵活,体现工作的主动性、目的的针对性、方法的系统性、手段的多样性、结果的实效性。在工作主动性方面,要及早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主动与学生交流而不是等学生找上门来;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要主动思考,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做一个救火队员;在目的针对性方面,要围绕“如何使他们走出弱势,将弱变强”、“如何提高他们的生存竞争力”下功夫,实行分类目标管理;在方法系统性方面,要多种方法并用,如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等;在手段多样性上,要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结合,输血与造血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相结合,整体教育与分层次教育相结合,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在结果的实效性方面,要因材施教,要分层分类采取措施,最终使弱势群体在教育过程中,从自省走向自立,从自信走向自强。
6、在工作措施上要强调配套。一是建立分类建档制度。将经济拮据、生理缺陷等六种类型的学生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不同的个人小档案,输入计算机进行系统管理,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二是建立教育质量跟踪制度。定期对各类已教育对象进行质量跟踪,了解教育质量情况和效果,对于表现好的要及时鼓励,表现差的要继续进行教育,并在摸清原因的基础上注意结合实际改进工作方法;三是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及时通过学生党员、团委学生会干部、班长团支书反馈信息,了解弱势群体情况,形成完备的信息库,准确分收集,科学分析,认真处理,保证能及时了解到最需要关心的同学并能给予帮助。四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预警制度。对于弱势群体学生易出的问题要有预案,对于在部份同学身上发生的问题也要对其他同学进行预警,便于将各种问题的负面效应和后果降低到最小。此外,学校还要针对不同群体采取配套措施,如对经济拮据型加大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扶助力度,建立爱心基金,对经济拮据型、生理缺陷型设立自强奖学金;对心理脆弱型、交际自闭型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加强心理辅导,对基础薄弱型实行“一帮一”工程,通过优秀学生的帮扶带动后进学生。等等。
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今天,全社会都应该来关心大学生弱势群体,使他们能顺利成长,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发挥出他们应有的聪明才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思考
《基层政工宝典》多媒体课件
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优良传统,“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在我党我军的长期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优势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的长足发展、党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以及军队建设现代化新课题的出现,已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有新的加强和改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科学认识自身的基础上,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指导原则。
而现实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原则存在着模糊认识。主要表现在不敢理直气壮地讲马克思主义“大道理”和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两个方面。不敢理直气壮地讲马克思主义“大道理”,是指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中遇到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带来的“不愿听”、“不爱听”现象以及“过时了”、“不顶用”等错误思潮时,不愿讲、不敢讲马克思主义“大道理”,遇到困难绕道走,只求一时无事,不顾长远目标,用一些“小道理”甚至是“歪歪理”来替代马克思主义“大道理”,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坚定理想信念上的功能大大削弱。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是指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中,单纯地灌输马克思主义“大道理”,不注重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来结合实际回答现实中困扰受众的思想问题,使
受众误认为 “听起来字字珠玑,却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种“不务实”、“假、大、空”的印象。除此种种,还有一些诸如“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硬办法用不得,软办法不顶用”的悲观失望论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轻视论等模糊认识。
针对以上种种,要澄清模糊认识,建构并把握好科学的指导原则,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用马克思主义教育人培养人与用非马克思主义教育人培养人的关系。
毛泽东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我军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人培养人,这是我党从思想上政治上掌握部队的必然要求,是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点,“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江泽民语,三38)因此,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决不允许理论基础的多元化,尤其是在当前社会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情况下,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灌输。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人培养人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与基本原理”的应用;另一方面是坚持用我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创造性理论成果”来教育人培养人。如革命年代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年代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以及新时期江主席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尤其是江主席最近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发展,是新的历
史时期我党的根本性质、根本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坚持用“三个代表”的思想来教育人培养人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教育人培养人的最好体现。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单纯地一味排斥非马克思主义,对非马克思主义要有一个辩证的分析。非马克思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可分为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指那些以破坏、颠覆马克思主义为主要目的的理论,如“自由化”、“军队非党化”等等错误思潮,对于这些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抵制;“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指那些不反马克思主义,能对马克思主义的阐述有益的一些理论,如我国古代的伦理思想、美学思想以及西方诸如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的精华,我们都可以批判地继承和吸收,用以弥补单纯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单打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面。
诚然,我们承认非马克思主义中的“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合法地位,并不是说“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平分秋色,它们之间是一种主体与补充的关系。运用“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其目的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其本质目的是更好地阐述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
(二)、正确处理整体的先进性要求与具体工作的层次性要求的关系。
我军作为党领导下的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体现党和国家政治优势的重要力量,是社会成员中比较先进的群体,其性质决定了必须以党的理想为理
想,以党的奋斗目标为目标,在思想上政治上应当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为此,《决定》强调:“军队的精神文明建设要努力走在全社会前列”。因此,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突出强调其整体的先进性要求。必须指出,对我军整体的先进性要求的内涵应有一个科学的界定。其先进性要求的程度标准应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建立,既不能随意降低也不能人为拔高。随意降低必然使我军先进性要求成为一句空话,人为拔高则可能出现虚伪的先进性。因为人为拔高的先进性要求很难使官兵接受并为之不懈努力,即使迫于集体组织纪律而接受这种拔高的先进性要求,而内心不认同、行动上落实不了,就容易出现表面高尚实则不然的结果。这正如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道德绝对主义的人为拔高要求,使人们在理想主义口号下不得不违背心愿进行道德标榜,最后导致了道德虚伪现象产生一样。
在实现与保持整体的先进性要求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正视官兵的层次性,不能单纯的搞“一刀切”、“一锅煮”。毛泽东同志指出:“任何有人群的地方,大致都有比较积极的、中间状态的和比较落后的三部分人”,因此,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到官兵在觉悟程度、道德水准、文化基础、接受能力和社会经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遵循官兵成长进步的基本规律,针对不同时期、不同人员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进步标准与奋斗目标,使官兵在各自原有的水准之上确实有所提高。
整体的先进性要求必须依靠具体工作的层次性要求来实现,而具体工作的层次性要求标又必须以整体的先进性要求为宏观指导。失去了具体工作的层次性要求,整体的先进性要求便会成为空谈;失去了整体的先进性要求的匡正,具体工作的层次性要求则会陷入迷茫。
(三)、正确处理坚持培养“四有”新人与为完成各项任务发挥服务保证作用的关系。
官兵素质是军队建设水平的基本标志,是我军履行职能、完成各项任务,实现“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使命的决定性因素。江主席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军人,是党对我军的政治要求和履行我军根本职能的客观需要”,新形势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武器装备的更新,现代战争形态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扣时代主题,始终把坚持培养“四有”新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实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个根本目标来展开”。可见,提高官兵素质,培养“四有”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发挥其在完成各项任务中的服务保证作用。一方面,通过及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鼓动官兵,启发官兵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另一方面,针对官兵执行任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及时给予科学务实的回答,引导官兵明辨是非,培养官兵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就坚持培养“四有”新人与为完成各项任务发挥服务保证作用二者的关系而言,前者是根本目标,是灵魂,是统帅,具有长期性、内隐性、综合性;后者则是具体表现形式,是躯体,是分管,具有即时性、外显性、简便性。
第四篇:对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对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着力提高政治工作质量和效果,是政工干部的首要任务。笔者利用在基层蹲点机会,对基层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结合平时掌握的情况,就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作以尝试性的思考。
一、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基层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基本能做到了教育时间、内容、人员的“三落实”,从基层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看,较好地完成了上级布置的教育任务。尤其对上级部署的重大专题教育,能做到支部议教,制定方案,思想动员,备课授课,但是,从少数基层单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折射出的问题看,还存在以下等问题:
一是思想重视,但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一是教育的持久性不够,存在“三重三轻”现象。即重视教育计划的制定,忽视教育计划的落实;重视考核检查前的查漏补缺,忽视平时教育内容的落实;重视专题教育,忽视基础性教育。二是教育检查力度不够,存在“三多一少”的问题。即发文件多、提要求多、检查多,深入指导少,没有扑下身子蹲在基层搞教育,检查时当当“评委”、考核时做做“裁判”。三是教育“软指标”思想。教育不能正常进行,被占、挤、压情况时有发生。以致什么工作都可以向政治教育要时间,往往是空时天天搞教育,训练忙时没教育,没有从根本上保证教育时间、内容及效果。
二是内容落实,但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内容上“照本宣科”。对上级布置的教育没有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备课,只求“搞过了”,不求“搞好了”,“照葫芦画瓢”地把教材在课堂上念了一遍、题纲用投影仪放一放就算了事。如,今年组织的主题教育的四个专题的备课,基层在组织教育中没有进行有机结合,上面怎么备的课,基层就怎么讲。二是在时间上“偷工减料”。规定二天的内容,一天时间就学完;要求利用半天时间学的内容,却只用十几分钟就学完,剩余时间不是抄笔记,就是组织部队打蓝球或者清整卫生。表面上看,每项教育都有着落有回声,但时间往往被“截流”,程序被“减化”,内容被“折扣”。三是效果上“囫囵吞枣”。由于授课方式单一,不结合官兵思想实际,尽管教育声势造的不小,有的中队打出“横幅”,黑板报出了不少,但没有很好地解决思想问题,不是内容安排过满就是时间要求过急,从调查情况看,有的一个星期内,好几项教育内容,有军事方面的、有政治方面的、也有后勤方面的,有的需要集中时间搞,有的需要结合工作搞,有需要应附检查搞,战士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熟记掌握、汲收和消化,致使教育效果不明显。
三是条件改善,但方法老套。近几年,基层中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基本上都配备了电脑、电视机、影碟机、音响、投影仪等设备,教育手段是先进了,教育方法却没有多大变化,仍然存在“三老”现象:一是“老观念”。有的政治指导员,上政治教育课依然是台上念一念、投影仪放一放,调动不起
战士的兴趣。二是“老套路”。有的政治指导员进行教育还是一上课、二讨论、三总结的“三步曲”,有的中队甚至连“三步曲”都不走好,上完课后,也不讨论,小结基本省略。三是“老经验”。思想政治教育总结过走场,找不到问题,理不出经验,以致在工作没有新的突破。“三老”现象直接导致基层官兵对思想教育感到疲劳,提不起兴趣,对学习缺乏积极性,使得思想教育的功效大打折扣。
四是内容丰富,但对象不分。近几年,开展教育的内容比较丰富,官兵接受的新思想比较多,开展的“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战斗精神教育”、“三兵教育”、“三真教育”等专题教育,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从实际教育来看,官兵不分、层次不清的状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锅煮”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本应该在干部中开展爱兵教育,在战士中开展尊干教育,但基层在教育中为图省事,干部战士同课堂,一个教案大家听,没有从层次上分开,许多该讲的话不能讲,不该让战士知道的事情却让战士知道了,教育效果非但不理想,甚至造成负影响。在教育形式上往往只注重战士的特点,而忽视干部的层次。不是按照干部学习的标准组织战士学习教育,造成要求过高、战士理解不了,就是用验收战士的尺度去衡量干部教育的效果,造成干部教育质量不高。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重视不够影响教育质量。虽然上级部署教育任务时反复强调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但在实际操作中,基层没有真正落
实,积极性不够,等、靠思想客观存在。不少干部战士,认为教育是个“软指标”,不会给部队中心工作造成什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工作头绪多、时间紧、任务重等情况下,认为教育可以放一放,先给其它工作让让路,教育补补笔记就行,有时为了应付检查,也将教育时间拿来清整卫生,干一些做做表面文章的事情,影响了教育。
二是素质不高影响教育质量。从当前支队政工干部队伍的结构看,一是生长类干部,直接从战士考上的,虽然经过院校培训学习,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但理论水平仍存在不高等问题。二是地方入伍大学生,经过了高等正规院校学习,知识面较宽,但是入伍时间短,实际工作经验缺乏,开展思想教育结合实际不紧,常常“跑题走调”,缺乏针对性,说服力不强,使教育质量不高。
三是内容繁杂影响教育质量。当前,基层开展教育的内容较多,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据初步统计有近30余种,除主题教育外,还有诸如:《纲要》学习、条令条例教育、尊干爱兵教育、法纪教育、反邪教教育、勤务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卫生常识教育、管装爱装教育以及人文素质教育等,教育内容繁多,哪一项教育内容也不能少,上好这些教育内容,不仅要求授课者需要达到“万事通”的水平,同时也给战士学习上带来一些困难,可以讲战士学好的能力与各级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之少数干部的责任心事业感不够强,授课质量不高,使战士对于学习教育提不起精神,产生不了兴趣,久而久之形成教授者无所适从,受教育者逃避学习的不良局面。
三、加强基层思想教育的对策
一是把好脉搏,增强教育针对性。当前,部队官兵思想比较活跃,经常会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甚至会产生了一些倾向性的思想问题。如果教育还一味采取“填鸭式”的方式,不仅不能使战士引起共鸣、有所感悟、有所感动,反而还会引起战士的反感。可以讲,战士接受教育不再是你讲我听的被动汲取和消化,而是有选择性的“过滤”教育内容,对我有所用的则听无所用的则废。针出现的这种新情况,只要我们深入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官兵的思想脉搏,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真正做到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就能提高官兵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的效果。
二是区分对象,增强教育的层次性。当前基层思想教育效果不明显,开展教育不区分层次,干部、战士、义务兵“一锅煮”是一个重要原因。基层二期以上士官,一些经常性教育都听了好几遍,内容依旧,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应区分层次进行教育和讨论,一般可区分干部、士官和义务兵三个层次进行,三期以上士官可参加干部教育。从教育的目的看,要各有侧重,义务兵应着重围绕“为什么当兵,怎么当好兵”的问题,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士官应着重围绕“提高素质,发挥作用”这个主题进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干部应着重围绕“强素质、守纪律、有作为”这个主题开展,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敬业奉献、履职尽责的思想。
三是丰富内容,增强教育的时代性。当前,官兵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教育环境的宽松,教育内容的广泛,官兵对教育的需求也在进行择优性接受,如何适应官兵受教育的需求,应做到“三个力求”:一是力求新颖。进行传统教育时,很多内容战士都听过,但要争取用新的视角来讲,努力让官兵有一种旧瓶装新酒的感觉,别有一番滋味。二是力求感性。基层战士对感性的知识更易接受,特别是进行理论性较强的教育时,教育者要尽量将内容变得感性一些、通俗一些,使官兵更容容易接受,听得更懂。三是力求共鸣。生动的教育能够深深打动受教育者,人人爱听,容易产生思想共鸣。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紧紧把握住官兵的思想特点,尽一切力量把上级的教育目标与官兵的需求特点结合起来,使官兵有听头、有看头,从内心接受教育、感受教育、享受教育。
第五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彭有祥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全面论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这一文件精神,对于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全面推进高校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早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就教导青年要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学习文化和科学技术。他要求青年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强调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文化大革命”严重损害了对青少年的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文革”一结束,邓小平就着手抓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他反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20世纪80年代末期,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削弱带来的严重后果,邓小平痛心地指出: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2)根据邓小平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要求各高校“要针对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课教育”。(3)在他的倡导下,全国广泛开展了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以增强广大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4)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自苏联东欧剧变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直处于低潮,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一超”坐大,并加紧向全球推行美国的政治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念,培植亲美政权,大搞所谓的“颜色革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和市场经济作用下进行的,一方面,国际敌对势力在冷战后已经把“西化”、“分化”的目标锁定在中国,通过大量输出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推行其“西化”、“分化”战略,妄图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改旗易帜。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利益关系、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容易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加之当代大学生生理成熟期普遍前移,而心理成熟期普遍后移,导致心理矛盾增多、心理压力加大、心理问题多发,更使得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复杂化。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差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就高校“两课”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多数教师是具有敬业精神的,但确有部分教师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重金钱、轻事业;讲实惠、淡理想;求享受、畏艰苦。忘却了为人师表的社会责任感,缺乏敬业精神,缺乏为民族振兴培养合格人才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因此,高校要花大力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两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广大“两课”教师要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和解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例如:在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资本主义仍然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如何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争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实践者和创造者;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群体日益多样化的条件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成熟健康的心理素质,等等。只有这些问题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才能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大学生为之努力奋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党和国家的
未来,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各有关部门及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及其特点,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等重大问题,更新观念,努力探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措施。
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大学生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和实践不断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其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深刻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唯一选择,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从而增强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要注意引导大学生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自身成长结合起来,深刻体会改革开放给自身、家庭及亲友带来的实惠和利益,自觉地把理想信念变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动力。
其次,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于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全球化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特别是近年来西方国家在文化上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对民族文化形成严重冲击,对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如何应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维护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增强本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是最坚固的精神国防,是粉碎西方“西化”、“分化”战略的最有力武器。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作为一种历史积淀传承至今,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社会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如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公正无私、嫉恶如仇、戒奢节俭、防微杜渐的修身之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舍生取义、共御外侮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等等,至今仍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我们应当加以挖掘整理,并将其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使大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强大纽带;而且是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从而确立国家、民族意识,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者。
第三,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对大学生深入持久地进行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认真思考“做什么人”、“怎样做人”的问题。“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自觉维护祖国的独立、统一、尊严和利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守法”要求每个公民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它是公民对国家道德责任的底线。“明礼”就是在公共场合言谈举止要文明,要讲文明讲礼貌,这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诚信”就是诚实守信,以诚待人,以诚取信于人,它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团结友善”主要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要求公民在与他人相处时要替别人着想,与人为善。“团结友善”在现代社会集中体现为团队精神,它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现代意识,也是我们的事业无往而不胜的基本保证。“勤俭自强”要求公民要具备勤劳俭朴的道德品质和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敬业奉献”要求公民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它既是人生价值和目的的体现,也是一个社会健康文明的标志。为人民服务是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核心,它既是全体公民应遵守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准则,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道德的显著标志。作为公民一员的大学生,不仅要遵循公民道德基本规范,而且应自觉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弘扬者和率先实践者。
第四,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当代世界是激烈竞争、无情淘汰的世界,这就要求大学生不能仅满足于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而要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教育大学生学会学习,引导他们博览群书和不断充电。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树立市场经济观念;还要注意学习哲学、历史、文学、宗教、法律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真正做到既有较高的政治修养,又有广博的知识涵养。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修养、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又注重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使其形成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品质。
三、进一步提高“两课”教师的素质
课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5)高校“两课”教师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其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两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高低,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无论是“两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还是把握学生思想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教学目标的圆满实现,都有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因此 “两课”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进一步提高“两课”教师的素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1.关于提高“两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两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首先表现为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科学的世界观,以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尚的师德。教育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它的职责是教人向真、向善、向美,使自然人成为高尚的人、智慧的人,使人的灵魂和精神得到洗礼和升华。高尚的师德来自于坚定的教育信念,来自于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它集中表现为教师对教育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就会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高度责任感,就会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他不仅能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能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不断影响学生,给学生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这就要求“两课”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师德的核心,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治学施教、行为情操、仪表风度等方面,树立自己的道德形象,做学生的表率和楷模,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2.关于提高“两课”教师的业务素质。“两课”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指教师本人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光有教书育人的动机,不具备必要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技巧,也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两课”教师业务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具备多种才能,适应多种角色。例如,对大学生来说,教师既是普通人,又是领导、权威;既是园丁,又是导师、顾问;还要兼学者、思想家、演说家、节目主持人等多重角色,需要具备良好素质和多种才华才能适应。一个好的“两课”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学识、过硬的学术水平、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口才和其它教学技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说服力来源于其内在的科学性。“两课”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就要努力精通自己的专业,形成广博的知识结构,努力使教学反映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和进展,力求从研究的层面上,讲授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科学性。要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拓宽教学的新视野,开辟教学的新思路,不断进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把思想性、理论性和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3.关于提高“两课”教师的人文素质。广博丰厚的人文文化底蕴是“两课”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所谓人文文化,实质上是关于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的文化。在人文文化中,最重要的是人文知识、人文思想方法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人类从事精神劳动的结晶,是人文文化的基础,它反映着人们对于社会、人生认识所达到的程度。人文思想方法是人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历史过程中所运用的基本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和思想理念。人文精神是人文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它是人文文化的精神理念,是人文知识、人文素质的内化和升华。它不只是个人的理想或修养,而且还是一种终极关怀和精神价值的追求与体现,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取向。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只限于给学生一种专业训练,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做人做事的基本立场和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两课”教师以厚德载物的人文情怀,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处处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人文关怀,从而努力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参考文献:
[1]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80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90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26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 中共中央部宣传教育局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第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08页,人民出版社19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