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把握三大要素实施有效教学

时间:2019-05-13 15:2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4把握三大要素实施有效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4把握三大要素实施有效教学》。

第一篇:04把握三大要素实施有效教学

把握三大因素实施有效教学

——关于两堂同题异构课的对比分析

无锡市堰桥中学徐福亮

这是2008年10月31日(星期五)发生的故事,两位外校教师来到我校以《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为课题分别上了一堂评优课。我找到了那年的听课笔记,三年前两位教师的授课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为了便于评课,我称一位教师为甲老师,另一位为丁老师,以下便是本人对这两堂课的评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说明。

一、运用还是无视:在新旧知识的联系间徘徊

古人云,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认知心理学派也认为:在学习中,新知识、新经验、新见闻不是被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所吸引,就是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的适当部位,原有认知结构通过吸收新知识使自身得到改造,重新组织成新的认知结构,这种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相互作用,既能使新知识内化,也使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观念发生变化,从而创造出新的观念。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教学中,甲教师出示了“交通发达但出行不便”导入材料,简单描述了惠山新城的交通状况,抛出了“作为国家的主人,我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 问题后,没有直奔主题,而是进一步设计了这样的系列问题:①我是国家的主人,那我能否命令政府解决这一问题呢?为什么?②不能命令政府可以找政府,为何要找政府解决问题?③我找政府反映意见,提出建议,这是公民的什么行为?④如果政府无法令我满意,我就带人到无锡市市委市政府门口示威、静坐和绝食,可以吗?⑤找政府真的无法解决问题,还可以找谁呢?

通过对以上系列问题的思考,学生实际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复习了第一、第二单元的以下知识:①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②我国政府的性质和职能;③公民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途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④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公民行使权利坚持的原则之一——权利和义务统一原则;⑤民主监督的渠道—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这几个问题从公民、政府两个主体及其关系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一连串的问题后引出解决问题的另一主体——人民代表大会,自然而然引出了“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这一知识。这样的处理,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循循善诱,环环相扣,水到渠成。而且由于学生运用了所学知识,对本框内容的学习建立了自信,自认而然地被拉入学习情境中,这是一种成功的导入。反观丁老师的导入,就是这样一句话: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人民 1

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请大家把书打开到X页。既没有运用时事热点材料切入,也没有使用旧知导入新知,是没有导入的导入。学生的眼睛看到了学习的知识,脑中一片空白,面对着全然陌生的白纸黑字。这是一种不成功的导入。

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组织、运用引导性的材料,为新旧知识铺设“认知桥梁”。我们不应无视旧知,而应合理运用旧知,在反馈旧知中导出新知,发挥其在新课学习中的独特作用。

二、一例还是多例:在情境材料中取舍

布朗提出了“情境学习”的概念,认为的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直线的,认知识的功能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在教学中要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联系起来。情境教学方法支持了这一观点:教师和学生应通过两者间相互协商合作的方式共同提高能力。情境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境信息来源的课堂教学过程。学习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任何学习都在一定情境中进行。

我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式”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但是“特定的问题环境”并非仅指教材提供的背景材料。不可否认的是教材上的材料生动、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但材料个性很强,话题分散,不具有统一性,如果一味的不加选择的照搬照抄,盲目使用,便会进入“情境—问题—探究—再情境—再问题—再探究······”的循环教学方式的误区,教学效果肯定不好。

在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时,丁老师采取了一段材料对应一个知识点的教学策略。关于全国人大的地位和职权,用了2008年两会(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四则一组作为背景材料,关于人大代表的职责又用了香港有毒鸡蛋的事例 ······

应该说,这里的选材比较到位,材料的指向是明确的,但材料之间缺乏呼应。且由于材料太多,材料的堆积带来学生阅读时间的延长,每个材料呈现的时间不够长,而且都是教师自己在读,在解说,读的进程较快,这样学生就没有充分的观察、认识和思考,导致课程资源的价值和效用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耗时严重,效益降低。丁老师整个一节课的课堂结构明显前松后紧,最后甚至是草草收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材料的选择和处理不当。使用“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对材料选择的要求极高,材料既要足够但不能太丰富,材料要求鲜活又不能离学生太远。对材料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简洁明快地加以展示。

反观甲老师的教学,则只分步骤地出示了一组关于“惠山交通”为主题的背景材料:

①交通发达但出行不便:堰桥,无锡的北大门,地处交通咽喉,水陆交通发达,多路公交通往无锡,25路、601、602、607„„,可是„„作为国家的主人,我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②走进无锡市人大: 2006年2月,无锡市十三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7年9月,江苏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2001年2月14日,沈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作《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未能审议通过;2008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人大有哪些职权?

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2008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2008年3月1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三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

④肩负人民的重托:惠山至无锡地铁一号线建设中的热点议题:无锡市地铁方案正在报批,地铁线路的走向、停靠的站点、票价等问题正成为人民群众热议的话题。如果你是一名无锡市人大代表,你该做什么?你能做什么?

上述材料分别对应的知识点是:①相关旧知识;②人大的职权;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地位和职权;④人大代表的职责。

这样的处理,从整体上对整框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高屋建領,围绕一个主题将背景材料进行整合,教学过程流畅自然,知识的得出和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教学结构呈现自然美,教学气氛和谐热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益。教学设计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没有面面俱到的使用教材素材,也没有无视学生的社会生活,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将课本资源进行取舍,并有效关注生活资源,整合出一组可供探究的相关材料,在师生互动中既掌握了知识,又习得了能力。

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所学知识,并在整合教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学生实情和地方特色,选择典型热点事例,运用“情境—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并做到“一例到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三、归纳亦或演绎:在教学方式上选择

运用归纳法解题就是通过对具体的、个别的或特殊的情境材料本身所包含的共同的基本政治、经济、哲学道理,即“是什么”的问题。它遵循的是从个别(特殊、个性)到一般(普遍、共性)的推理过程,其思维方法是:个别——一般。

和归纳法相反,演绎法是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一般原理或观点分析具体的社会现象的一种思维方法。演绎法主要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情境材料作出合理的说明和解释,它遵循的是从一般(普遍、共性)到个别(特殊、个性)的思维过程,其思维方法是:一般——个别。

归纳与演绎二者各有利弊,可以互相补充,互相滲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归纳则是对个别事务、现象进行观察研究,而慨括出一般性的知识。

丁老师在教学第一个知识点“人大的地位和职权”时,通过使用课本素材分析出人大的四大职权后,又分别列举了如下小事例:交通违规罚款问题;三峡工程的决策;沈阳市法院报告未获人代会通过;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地方性的法规等。在教学第二个知识点“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时,在运用课本材料分析了人大代表的权利合格义务后,又列举了一些小事例加以论述,而且多为独角戏,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不仅如此,在处理教学难点时,缺乏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对细小知识点的关注程度太多,比如立法权与立规权的区别、立法权与决定权的关系等。丁老师整个一节课的课堂结构明显前松后紧,最后甚至是草草收场,这是又一个重要的原因。

反观甲老师的教学,教学结构合理,时间安排妥当,在运用“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中,使用“一例到底”的教学法,带领学生走向情境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教学过程流畅,教学思路清晰,一气呵成,顺理成章地归纳出知识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频繁使用演绎法,没有拖泥带水,没有画蛇添足。

可见,如果不能争取处理好归纳和演绎的关系,在归纳和演绎方法的选择上不到位,便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大大降低课堂教学实效。教学中,我们要正确解决好归纳和演绎的组合问题,我们可以先通过归纳法推导理论,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使用演绎法利用这些已经推导的理论形成假设,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从而得到理论支持的证据,发挥这两种方法的互补作用。

第二篇:实施有效管理的几点要素

实施有效管理的几点要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供电企业如何实施有效的管理已成为管理者尤其关注的课题。所谓有效管理,就是要根据员工的个性特点,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为员工实行个性化的成长设计,使员工能从工作中感到成长、责任和成就。1解决员工的基本需求是有效管理的基础

实施有效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解决员工共同的基本需求作为出发点。作为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满足员工的基本生活条件,适当地增加工资,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增加员工福利待遇,组织员工开展有意义的联谊活动,将员工教育培训上升为企业的战略行为,让员工寓学习于工作中,寓教育于活动中。另外,企业管理者要有亲和力,要避免管理方式简单粗暴,要善于接纳员工之间的不同差异,理解和宽容不同员工的心态。2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是有效管理的重点

需求是每个员工工作的引擎,人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需求也有差别,思维方式也有差异。因此,实施有效管理还要针对员工不同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企业员工而言,企业不仅仅要为员工提供一份与其贡献相称的报酬,使其分享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还要为其提供能适合其发展的上升道路。员工感到非常满意的因素主要有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社会承认,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负有更大的权利和责任,在职业生涯过程中能有足够大的成就。企业管理者要善于挖掘员工的工作潜能,激发员工的内驱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在竞争中展示自己,在奋斗充实自己,以便为个人成长、成就和提升提供保证,使员工致力于自身发展,同时促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3完善激励措施是有效管理的关键

有效的激励,发展才有动力。实施有效管理,完善激励措施是一个很重要环节,也是确保管理取得实效的关键。

第三篇:有效教学四要素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余文森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就其总体而言,课堂教学改革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可以说,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低效问题。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深化变得非常紧迫。本文从课堂教学活动的要素和课堂教学运行的环节两个相结合的维度,来分析和探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理和机制。

第一要素:情境与问题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我们知道,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也就是说,知识本身具有丰富生动的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由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去思考。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及其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所提供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1]并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虽然这种论述并不全面,但的确也反映了学生认知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就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学生基本上知道了一张饭桌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一个小学生的手掌面的大小约1平方分米,一个小学生大拇指的指甲面大约为1平方厘米。将面积单位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这三种面积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2]这只是情境的一个维度——“境”,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情”。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奶”字时,亲切地对学生说:“看,左边是女字旁,右边像个驼背的人,这就是奶奶的„奶‟字,奶奶年纪大了,走路时背弯弯的,还要拄个拐棍。”这种充满亲情之爱的教学,把本来死板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相反,“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3]这是因为“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冷漠。教师无激情讲课,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教师无真情讲课,学生必然无真情听课。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犹如背对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总之,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教学情境有多种类型、形式,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问题情境和问题意识。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第二要素:阅读与思维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径,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把学生的阅读置于中心位置。课堂中强调阅读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强调指出,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这应该作为一条规则,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这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把教学建立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这是因为单靠学生独立阅读,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着力点。可以说,针对学生阅读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也是教学的一条重要规则。否则,教师依然故我,面面俱到,系统讲授,就会失去让学生独立阅读的意义,失去教学的针对性。失去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它不仅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而且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在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时,也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而是要让他们自己去独立解决;他们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则启发、引导、组织大家一起解决。这是更深层的针对性,即不仅针对学生的问题,也针对学生的能力。总之,教必须以学为基础,服从、服务于学。正是这种针对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表现、强化、培养,使教师的主导性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进而达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理想效果。

根据我们多年来指导学生阅读的教学经验,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层次,教读阶段。它的特点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教师具体地教导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把课本读通、读懂。读通,即阅读后了解教材内容的概貌,理清教材内容的逻辑思路;读懂,即阅读后弄清教材每个术语、每个符号、每个公式、每句话的含义,理解例题解证的各个步骤或证明的各个环节。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习惯。

第二层次,引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引,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和指导。教师引导主要是通过设置阅读思考题来进行的,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考,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顺利通过难点。阅读思考题一般可分成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字面理解层次的问题、解释层次的问题、批判或创造层次的问题。这一阶段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层次,自读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可以基本上独立地进行阅读了。它的标志是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能够进行独立阅读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已经学会自己质疑问题,学会自己提问题。学生正是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课堂的深化教学。

我们知道,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知识在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而在形式上,却是简单、呆板、现成的结论和论证。课堂教学绝不是仅仅展现教材上现成结论和现成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而应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精彩而又独特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唯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把教材上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没有思维参与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所谓真正地拥有知识,就是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反复思考过”。传统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追问知识、评判知识、创造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思维就是强调过程,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思考、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4]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

总之,教师要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猜想、惊讶、困惑,感到棘手;紧张地深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语)。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特别强调以下两点:第一,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广开思路、不循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探求解决问题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法。由于这种思维不恪守一个方向,不囿于一个答案,所以思维途径具有多向性,思维过程富于变通性,思维结果富于独特性。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和不同层次上去考察、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超常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养成多角度思考、质疑、求异的思维品质。第二,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这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和难度,它表现为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逻辑性强,善于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等。

第三要素:互动与引导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要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阅读、自主思考去获得知识、提高认识并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另一方面,要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提问、比照、分享观点、合作反馈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全面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往辩证、深刻、合理方向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即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实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工作: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5]以交往与互动为特征的教学,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它既是一种精神,又可以成为一种方法。从精神角度讲,它倡导平等、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从方法的角度说,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太多的“传话”和“独白”的方式,走向对话与交流,使知识在对话在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可以说,新课程所提倡的对话教学是对传统独白式教学的超越。

在师生交往互动中,教师实质上就是一个引导者。新课程所强调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其中确实存在着忽视教师作用的唯(学生)自主化的倾向,这是一种典型的只“赋权”而不“增能”的不负责教学行为,它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因为教师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其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假性主体),失却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的职责,这是导致课堂低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要使课堂教学变得有效,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和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6]一位语文教育专家也建议教师在课堂上“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读得提不起精神的时候,老师应该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和兴趣;当学生读得印象浅薄、形象模糊的时候,老师要引领学生读得充分、读得细腻;当学生读不出文本的理趣、情味的时候,老师得点拨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想像。[7]教师的正确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第四要素:练习与反馈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既包括学也包括习。课堂练习是学生课堂独立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一方面能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即时暴露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应用上的不足,以使师生双方及时订正、改正错误和不足。总之,练习与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非常强调教学的反馈,他不仅要求反馈的科学性,而且要求反馈的及时性。通过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学生本人可以及时了解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进展情况、存在问题,没有掌握的内容当堂可以认识到并可以有意识地去解决,起到强化、督促、纠正学生学习的作用。这种即时反馈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检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对于还存在某些问题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对于过易或过难的题目适当地进行修正,根据收集到的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具有自我反馈纠正功能的系统,成为一个流程通畅的回路。传统的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验、期中考试等形式进行的,这种评价方式往往是在课堂教学之后进行,师生在课堂上发现不了问题,对学生学习的监督和调整作用大为减弱,这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不利的。

从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课堂练习和反馈也特别重要,我们知道,小学生意志力薄弱,自控力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在学习上容易浅尝辄止,遇难而退,对待作业往往也缺乏耐心,所以,要尽可能让小学生在“教师在场”的情况下练习作业。我们曾在小学和初中做过实验,其中一条重要的策略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眼皮底下完成作业,结果发现这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特别有贡献。一位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曾做过这样的对比实验:(1)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抄写五个生字,而且这五个生字都是笔画较多、比较难写的:柳、燕、溪、梨、流每字一行,由老师统计时间,结果快的学生只用了4分钟,慢的学生用了6分钟。(2)布置学生在家里抄写同样数量的生字,学生自己记住所用时间,结果快的学生用了5分钟,慢点的学生用了8分钟,甚至还有个别学生要用10分钟。实验结果证明:课堂上完成作业的质量、时间、学生对生字词的认知都优于课外家庭作业。这就说明,教师在课堂上现场的监督和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既能培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完成任务的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提高作业质量和作答速度。

总之,教师一定要把课堂练习与反馈看作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确立课堂练习与反馈的意识。课堂练习与反馈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结束前;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和要素,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当前,对于练习与反馈存在认识和实施上的偏差:有的教师不重视练习与反馈,把课堂教学窄化为传统意义的教学甚至教师的讲授,认为只有自己多讲,学生才能多学,课堂才能提高教学效益,作业是课后的事情,所以在教案设计中根本就不安排练习和反馈活动。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练习与反馈的重要性,但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不体现,无法保证这一环节的实施时间。通常是刚尝试练习后就下课铃响,造成当堂练习与反馈的安排落空。

显然,上述四个要素(环节)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我们必须以整体的观点,深刻地领会和把握各个要素(环节)的精神实质和有机联系,并加以认真贯彻和创造性落实,唯其如此,才能全面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四篇:浅谈大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成败的三大要素

浅谈大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成败的三大要素

厦门卷烟厂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已经有四个年头了,作为参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策划者和推广者中的一员,笔者参与了厦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全过程。在系统的实施过程中,笔者也曾考察了其他一些大型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工程的实施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践与所知的理论,对如何才能很好实施大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方面有一些较深的体会。现就大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败因素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决定关系到企业管理系统建设成败的关键要素归纳起来主要有3个方面:

1. 企业决策层是否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顾名思义,其实处就是落在管理上。而许多企业在购买或开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时,就是让系统开发商在半天或一天之内将系统框架大致演示一遍,然后就决定上不上该系统。事实上一套大型企业管理软件往往大到有上千个屏幕,在一天或半天之内看一遍演示都让人头大,难以消化,更不用说要决定这套软件适合还是不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应用。另外,对于企业本身的需求,企业有没有做过细致的分析,如果没有充分的调研,又如何能确定什么样的软件适合自己企业。就目前多数国内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几乎没有一套软件是能够买了即能用的,都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需求再进行二次开发,而且这个开发量还都不小。这就涉及到了企业对管理软件的应用摸板选型问题。当然,一般来说,企业在实施大型管理软件之前,多少都会做过一些需求分析,但由于真正对企业管理具体存在的问题和现代管理软件这两方面都熟悉的人并不多,这就势必导致系统实施过程中需求不明晰,调研不充分,简单的将手工业务电算化等现象时常发生。这是大型企业管理系统难于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

2. 企业管理层是否真正明白和接受大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管理思想。

每一个大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通常都有着自己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企业在准备实施大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之前,应清楚地意识到即将应用实施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会对自己原有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冲击,并且在往后系统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能对系统所带来的新事物新理念进行消化和应用。事实上,我们在实施大型企业管理系统过程中一项很重要的活动就是要对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分类,对不规范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整,包括对业务流程的重新定义、评价与调整,从而建立新的更规范化的业务处理流程。这个过程既复杂,又耗费资金和人力,而且通常要涉及到企业内部小团体的既得利益分配问题,时间跨度会相对较长,投入与产出无法很好的量化比较,并将会带来一系列待解决的冲突,包括:企业竞争策略的改变、组织机构的调整及各部门职责的重新界定;新岗位的重新定制,以及每个员工工作职责的重新制定和个人工作方式的改变等。对企业来说,一个新的有成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就好比是一种改变和优化企业业务流程的催化剂。而成功的系统实施要求在整个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业务流程的调整和再造与系统功能的应用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步进行。所有的这些冲突所带来的改造和变革将更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但同时也是对包括决策者和管理者在内的每个员工的一种挑战。企业管理层能否理解、接受并积极参与这种改变对于系统是否能够成功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3. 企业管理层是否真正明白对职工所需培训的内容及其意义。

企业管理层是否真正明白对职工所需培训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企业管理信息

1系统在应用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人的主观方面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复杂的数据处理可以依靠计算机执行;生产的流水线的控制可以靠计算机来处理,但企业的生产作业计划、在制品定额和原材料采购、到货计划、成本核算等环节的控制决策却需要依靠人来完成,人可以根据数据作判断。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中重要的一点是其管理思想的贯彻和落实,而不仅仅是软件的安装和初始化以及简单的数据录入汇总。很多大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实施失败,究其原因,往往是没有把人和计算机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方面,许多企业在实施大型企业管理软件时,只是简单将原来的手工数据处理变成计算机处理,业务处理人员并没有真正按照软件设计要求的规范流程去工作。而如果大多数业务人员在启用新的管理信息系统后,对待工作的方式还是沿袭以前的那一套,整个工作流程和思维方式没有按照管理系统所体现的现代管理思想去改造,那么大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也就失去意义,甚至会产生负动力,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羁索。另一方面,实施大型管理信息系统的同时也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的一次大调整和从业人员素质的培训与提高。如果在系统应用实施过程中不将人和计算机整合为一个整体,也就很难充分发挥软件系统的效率。许多企业在实施大型管理信息系统的同时,也有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但培训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那些系统提供的名目繁多的功能和操作,这种培训结果只能教会员工如何操作的技能,而不能让其掌握应用系统中所包含的先进管理思想,更无法使他们真正体会:认真处理的数据可以带给企业什么样的管理价值。也就是说他们对手中数据的潜在价值不清楚。而一旦操作者的责任心和对待数据的态度不严谨将会使管理软件所体现的信息流质量大打折扣。而且管理者还必须认识到,不能因为有了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就认为可以使人的工作量减轻,或进行裁员,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事实上,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确实可以使人在某些方面如简单的数据处理方面得到减轻或在数据查询方面可以更方便快捷,但在数据分析和利用方面的工作量却增加了。因为企业对数据利用的需求已经不再停留在简单的几套报表上,而是提到了数据挖掘和辅助决策的层面上来了。管理者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实施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减员增效,而是使人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利用计算机的辅助决策功能,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从管理上加强和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国内大型企业管理软件应用实施不成功者大多是在上述三个方面出了问题。而为何国外先进企业或同行业的烟草巨头在大型企业管理软件应用实施方面能游刃有余呢?究其原因,除了它们有别于中国国情的管理体制外,主要差别就是在企业实施管理信息系统之前是否有对其将要开发和使用的大型企业管理应用系统进行规划和咨询工作。也就是说企业在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前应进行专家咨询和规划,然后再选择有经验的特别是有同行业实施经验的系统开发公司合作。在国外,多数企业在实施大型企业管理软件之前,他们首先要找的不是软件开发商,而是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聘请深具行业知识和企业管理软件知识的专家组来对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和需求分析,甚至对管理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将企业存在的核心问题归纳出来,分析企业目前最需要什么样的管理和管理到什么程度的管理软件。同时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意识和相关应用技能如统计方法方面的培训,而不完全是手把手的简单操作技能培训。在企业管理软件实施过程中,管理咨询专家又会以“旁观者清”的优势根据自己的丰富经验为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出谋划策,并对软件系统的实施进度进行监督,防止其否偏离管理目标。在系统交付运行后,又会定期进行系统运行效率评估,及时指出管理软件在企业管理应用中出现的误区,并配合软件开发公司进行调整。目前我们国内许多企业尚未

认识到管理咨询的这种重要性,对管理软件这种软投资意识不是很到位,不愿意将钱花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管理咨询上,使得企业管理软件的开发实施往往偏离预期的目标而不尽如人意。

厦门卷烟厂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已经有4年多了。在实施这套系统之前,企业曾做了长达半年多的基础调研工作。并聘请了当时已经在行业内有过多年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推广经验的软件开发公司进行系统的二次开发,以它山之石攻玉,是在其他烟草企业中已经实施成型的管理系统基础上,结合厦门卷烟厂自身特点进行改造和完善,使其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2002年,厦门卷烟厂又花重金聘请知名管理咨询公司对企业内部职能管理重新划分和定制,从制度上简化和规范了企业业务流程,细化分工,明晰职权。2003年企业完成技改,成功实现了技术先进性、设备先进性以及管理合理性。也就是说在整个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厦门卷烟厂经历了组织机构调整、易地搬迁等一系列重大变革,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和重整、部门职责重新界定等贯穿系统实施全过程,依靠信息化建设来促进管理的提升,而管理的提升又是信息化建设的保证,使得发展中的厦门卷烟厂的企业管理模式和思路与实施中的厦烟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能够相吻合。因此,厦门卷烟厂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实施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能处于较领先地位。但就是这样的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仍然有它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前面我们所述说的三个因素中的第三个因素方面还做得不够,即在职工管理思想培训方面做得还不够深入。职工没有真正理解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意图和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不知到要应用到何种程度,无所适从,也没能很好的发挥其主观能动力,只能是简单的进行一些统计报表的初级应用,这就使得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某些环节上无法发挥出与其设计相称的作用。例如在“物料批次跟踪”方面,原本在“物料批次跟踪”辅助工具设计方面是预期能通过对各批次原辅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探索以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建立健全材料供应商,由于管理思想培训不到位,从下到上,几乎各层次职工对于“物料批次跟踪”的信息如何收集和合理利用都不甚清楚,也没人告诉他们必须记录到该什么程度,否则会有什么利弊;企业也没有一套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数据分析应用途径,使得批次跟踪成为“有数据没市场”,让原本很好的辅助管理工具变成“多余”的工作,而且由于数据应用的关联性,连锁影响了其他功能的运用,对管理信息系统其他功能的应用推广也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厦门卷烟厂信息技术部陈永祺

2004.04.13

第五篇:促成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的要素

促成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的要素

(一)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促成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物理教师是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主体之一。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关键在教师。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这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概念。“教师自我效能感”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自己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主观判断。它影响着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关注和投入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影响着学生的进步,对于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低效能感的教师在观念上总认为:“我的教学水平就是这样了,况且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有高有低,我哪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学习。” 从而也就轻易放弃对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相反,高效能感的教师在观念上总会认为:“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会成长、进步。”那么他就会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力求去转变他们。可见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体现教师的价值追求与职业道德,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也是确保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前提。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自觉构建过硬的物理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自觉构建过硬的物理教育专业素养即要自觉学习、不断增值。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观念与知识。本人认为,首先要学习新课标,如《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及《高中新课程教师丛书》等理论知识,同时要要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新课改的脉搏,提高驾御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

其次要把握教与学的心理知识。有的教师只重视与学科有关的本体性知识,忽视与了教育与心理学知识的摄取,这是很片面的。有效教学在教学设计上注重的不应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是学生怎么活动。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心理知识,特别是建构主义心理学,它是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 “心理学化”以便学生能够理解。(1)一个切合实际、有趣特别的话题引入一节新课总比生硬而又干巴巴地说:“翻开第几页,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效果好得多。

第三,还要博览群书不断提高应对社会变化的知识技能。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使自己做到粗通各科,本人认为多阅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月刊《科学世界》杂志囊括了数理化生地等知识,是本人每月必读之书,此外《中学物理教学参考》、《国家地理杂志》、《电脑爱好者》、《世界知识》等也是我常常阅读的杂志。一专多能、博览群书,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并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2、要善于反思、勤于总结

有人说,教育的成功来自经验活动加反思。反思实质上属于一个自我监控的过程。有关研究表明,知识水平并不是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而教师对教学的监控能力则是决定其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有许多优秀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善于自我监控,善于反思。有一篇“记录自己走过的每一步”文章指出:聪明的教师善用写“教后”经验的方法来为自己积累工作的财富。北师大林崇德教授曾写出了这么一个公式:“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2),说明反思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自我反思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课后多问问自己:这堂课有没有把握住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呈现的教学内容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了吗?教学内容突出了课程的重点和主干知识了吗?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等等。并及时地把这一反思过程写下来,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不断巩固好的方面,改善不足的地方。要知道了解自己和发挥潜质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近两年来,笔者在学校的号召下也慢慢形成了课后反思的习惯,把每节课的精彩与不足之处在教案中及时记录下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手记,作为日后改进教学方法的一个依据,这样日积月累就比别人多了一份额外的提高。

自我反思还可以在相互借鉴中进行。如在科组之中,多开展相互听课评课以及教学研讨活动。把听课与评课过程自觉地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本人就非常喜欢听课,一有教学观摩的机会,就不放过。在听课中,本人总是以一种“品味”的心态来鉴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并思索“如果我来上,我会怎样做?”这样,通过比较,就能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不断地进行扬弃、集优、存储,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提升教学效能感。

3、要对教学成败作出正确的归因

作为教师在教学上遇到挫折时,如果总把失败归因于运气或者学生的素质,以舒解教师本身须负的责任,以维持其专业自尊,将不利于教师正确面对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但另一方面如果一味把的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的话,也会妨碍自我效能感的建立而产生不负责任的态度或无助感,亦难以激发教育的激情。故教师要对教学成败多作积极的归因,如:努力归因。要相信学生都是喜欢物理的,要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要相信只要再努力一些,目前的状况必然会有所改善等等。以此维持自信心与勇于追求的敬业精神,促进教学效能感的逐步提高。

上我任教的某个班学生全部是选修生物的,学期初我上课时就发觉课堂气氛沉闷,没人回应我的提问,每次课后我都有挫折感,他们测验的平均分也是理科班里最低的。我决心改变这种局面,每节课为努力创设活泼生动的学习情境,降低难度,贴近他们的水平,为他们搭建学习的阶梯,并常常把物理知识趣味化、生活化,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经过一学期的努力,这个班的课堂气氛活跃了,平均分赶上来了,排在非物理班的第一。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成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有没有兴趣学,学得怎样。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具有强烈的积极情绪色彩,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激素”。赫尔巴特认为:在兴趣的状态下可以产生两种心理活动,一种是专心,另一种是审思。而专心是一种“集中任何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思想的一种心理活动。审思必须在专心的基础上才能形成。”⑶可见,当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时才能激发学习的动机,才能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体现教学的有效性。根据米切尔的兴趣结构模型,情景兴趣分为引发性兴趣和维持性兴趣两种。教师不妨从中下点功夫:

1、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 ”提出了课改应“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第一条就是关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可见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和兴趣是课改的目标也是体现教师教学的功底。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主要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点:

(1)巧设悬念,诱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电流的磁效应”的教学中,本人就给同学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刚才我在校道走时一不小心把自行车钥匙甩进了路旁的雨水收集口,我一看大约有七十厘米深,井口的网盖又撬不开,身边也没有一条这么长的铁丝,我只带了上课用的几个电池,一个钉子和一些导线,同学们,你们可不可以帮老师想想办法。”同学们一听到要帮老师解决问题,都不禁跃跃欲试议论开来。这种让学生带悬念来探究的学习效果相当好。又如,在“洛伦兹力”这一讲,本人在课前先把要用到的仪器“玻璃阴极射线管”摆放在教坛上,学生看到一个从未见过的仪器立即产生了兴趣,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想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老师顺势让同学们猜,当学生看到接了高压电的阴极射线管中出现一条漂亮的绿色光线更加觉得神奇,于是这节课就在学生浓厚兴趣中开始了。

(2)建立联系,引发思考的兴趣。“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教师要加强教学与生活、科学和社会的联系,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学生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激励学生对这种联系加以思考的兴趣。

例如,在“圆周运动”的教学中,可以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一些常见现象:如公路转弯处为什么有限速;汽车转弯时乘客为什么身体会向弯道外侧倾斜等,来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思考。在讲“刹车距离”时也可以通过让同学们思考高速公路旁的车距确认牌有什么作用等,这类问题来帮助学生建立经验与学习的联系,激发探索的兴趣。

(3)在知识的揭示方式上如能够用学生意想不到的或感兴趣的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这样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当学习完“光的折射后,学生知道了经过介质进入人眼的是折射光线,而且人的眼睛是通过折射光线的方向去寻找物体的位置。这时候老师就可以说:”同学们,其实你们每天看到的太阳日出日落,晚上看到星星一闪一闪,有没有想过这不是真实的,而只是它们的虚像呢?“这一意外的信息就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兴趣盎然地深入思考。有时也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介绍一些有关物理的高科技知识(如次声波武器、高能激光武器、电磁炮等)、适当增加一些趣味物理,调剂学习的气氛,吸引学生的兴趣。

但值得注意的是,兴趣的引发虽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却难以维持较长时间的兴趣。因而教师还必须在维持兴趣方面下大功夫。

2、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古德的研究,意义性和自我卷入能有效地维持学生的学习的兴趣。首先,对中学生来说,”意义性“似乎是他们具有理解问题能力的同义词。而”自我卷入“则是指学生所感到的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程度。教师可根据这两点来建设教学的环境,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建设意义建构的教学环境。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为此,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就要看准目标,选准材料,注意内容的深浅要适合学生的程度。例如:静力学、动能定理的使用、动量守恒定律,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等问题不求一步到位,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因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2)建立让学生自我投入的探究性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物理课程中得到自主发展。学生的自我卷入程度低,就会觉得学习是件无聊的事而不愿学习。对此,Glasser(1990)建议教师采用”领导式“的授课方式,这样能提高学生自我投入的程度。《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到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而探究式教学就是这样一种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会思考的方法与途径。它是针对灌输式教学而提出来的,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多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卷入到”发现“的过程中去。

例如,在研究受迫振动与共振时,在一条水平张紧的线上吊着七个摆,A、B、G等长,当A先起动后,让学生观察整个过程的变化,学生从最先看到其他摆随A摆开始摆动,之后会发现B、G摆振幅最大,细心的同学还能发现各个摆不会同时向一边摆动。教师不要把这些应由学生发现的现象直接告诉他们,而是在他们发现问题后引导学生思考:各个摆振动的周期与A摆的关系;振幅最大的摆与A摆有什么共性;各摆不会同时摆向一边这与什么物理定律有关等问题。

(3)设定一个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而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不

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样学生才不至于陷入失败--能力缺乏--表现降低的恶性循环。这一点对于后进生是非常重要的,适当的目标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将自己以前的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使他们明白,只要付出努力便会成功的道理。

(三)创设有效能的”互动“与”生成“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生成的,生成是互动的结果。创设”互动“与”生成“的学习环境是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课堂里的互动包括师生间、生生间、师生与教材间的互动等。”生成“指的是因互动而产生的”变化“。可见,互动是生成的基础,而生成则是互动的升华。一堂有效的课离不开互动和生成。怎样才能促进课堂的有效的互动与生成呢?

1、营造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的、独立的的个体,课堂是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场所。一个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应该是怎样的呢?

(1)多进行”积极的认知干预“。即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选用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多提一些值得争论的问题;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让学生多参与讨论互动。如借助设问、提问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不断处于兴奋之中;还可营造竞争的学习氛围,如小组抢答、分组答题比赛、辨论等。教师应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在互动中促进精彩生成。(2)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要只顾着自己的讲演。如果一堂课没有学生活动,即使老师讲得多精彩,也不是有效的课。如果一堂课没学生没有感受到挫折、悬念、思维的撞击,没有似是如非的迷茫,也没有阔然开朗的欣喜而只是平淡如流水帐般,这也不是有效的课。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要关注全体的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不是仅仅关注那几个思维敏捷的学生,要多创设合理的物理情景,给学生留一个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源泉;这比教师平铺直叙地把所有原理和定义呈现给学生更具生成性。

2、要善于观察及时调控

互动的课堂总是处于变化之中。教师要发挥组织与引导的功能,根据教学目标与学 生的学习行为状况对课堂教学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控,才能促进有效教学的进行。(1)控制情绪,避免压抑与亢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最佳状态是一个人的

情绪处”中性“状态,过于冷静和过于兴奋,都将影响学习的效果。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有表现厌烦的行为,如看窗外、玩笔、转书等小动作,就应尽快转换新的话题、新的活动或增加教学的挑战性和变化性来调整教学。例如,讲一个物理有关的新发明或一个物理学家的趣事,使学生适当轻松一下。当学生过度兴奋,情绪激昂时,其原因可能是学习常规还没有建立起来,或者是教学问题过于简单,或情景富于趣味而缺乏智慧挑战。教师也要即时进行调整。当学生久座烦躁时,也不妨调整一下进度休息轻松片刻。当发现学生对教学有疑难,如频频回头询问其他同学时,就应对教学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讲解,帮学生跨越障碍......使学生情绪处于可控状态。

(2)控制生成,避免徒劳与泯灭。课堂的生成,有的是有良性的积极

意义,需要捕捉与点拨。例如:在《欧姆定律》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小鸟站在裸露的高压电线上,却没被电死,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的争论:小鸟是绝缘体;小鸟身体电阻极大;小鸟是电不死的;小鸟只用一只脚站着;通过小鸟身体的电流很小......面对各种答案,教师就要作出控制,表示已经有同学的答案接近了,从而引入个知识点的学习。

有的是不利于教学进程的推进,这就需要教师智慧的控制。其中有些发散性问题,学生活跃的思维可能生成五发八门的答案,例如:在学习了《超重与失重》这一内容后请学生想想还有哪些情况能体验到,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出了:坐太空船、跳笨猪跳、跳伞、去游乐场坐过山车跳楼机、蹲下起立、飞机遇气流急降、跳楼不过体验完就死了...,学生越来越兴奋快收不住了,教师要冷却一下,请学生回到主题,并将与生活有关的情况按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分类。

三、结束语

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物理教师追求的目标。有效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促进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从以往的表面认知转变为高效认知。只要我们理解了有效教学实施的三个要素: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调控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生成,并把这些要素在支用到实践中,它的实现就是可触可及的。

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学效率的行为分析

发布时间:2005-09-27 字体: [大 中 小]

北郊高级中学物理组 严振道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日益受到全体教师的重视,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学过程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教是通过学而起作用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实素质教育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中学物理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多年的探索中得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具体措施,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创设各种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求知欲

在讲授内容之前,通过演示实验、讲史料、生动的举例和类比、提出富有启发性或联系实际的问题等,可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对激发学习动机,唤起求知欲等都是十分有益的。如在讲重力之前引出“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等,这样的引入直接,能迅速激发学生兴趣。在讲平抛运动时,提出一支粉笔从手中水平抛出它将做什么运动?这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且能根据各自已有的生活经验作出多种回答,尽管他们的回答是不全面的,但给新知识的讲授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2、创设探索情境,增强学习信心

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按照前人对知识的探索过程来安排的,讲授这些内容时,不能只着意传授知识,更应侧重于介绍知识的探求过程,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从被动式接受转化为全身心投入的主动探究。学生在探索中,知道了怎样层层分析问题,又怎样解决问题,体会了研究的方法。在探索过程中掌握知识,能知其所以然,能体验到成功感,能将直接兴趣转化为持久的间接兴趣。

3、创设成功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教学是一个不断地引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读书者无疑,须教其有疑。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将学习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比如许多学生总认为物体对支持面的正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这样的错误虽经多次纠正,效果不明显。我在教学中在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比赛——列举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不等于物体重力的实例,列举多而巧妙者获胜。在比赛中课堂气氛及学生的思维都异常活跃。学生通过自己列举的实例归纳得出结论,既澄清了概念,又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激发了胜利的喜悦。

4、创设类比情境,轻松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的突破,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创设类比情境,可轻松突破重难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如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规律,如何向学生讲清机械能定恒的条件,是教学中的难点。为此,我在教学中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某人身上的两只口袋里装了钱,其中一只口袋里的钱相当于动能,另一只口袋里的钱相当于势能,两只口袋里的总钱数相当于机械能。那么:“怎样才能保持两只口袋里的总钱数始终不变呢?”问题提出后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多种回答,因而气氛轻松热烈。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从能量角度表述的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再根据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就不难得出从功的角度表述的机械能守恒的条件。由此可见,用类比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其效果应该是事半功倍。

5、把握时机设疑,能使兴奋持续下去 一节课中新的概念、规律得出后,学生很容易产生松懈情绪,在总结中再强调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时,学生可能听不进去了,若把要强调的知识巧妙地设计成富有色彩的问题,并适当地带上点风趣,则可使学生在倦怠中再振作,加深对课堂主要内容的消化理解。在讲摩擦力一节时,主要介绍两种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等,其中静摩擦力的的大小和方向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总结时再举用水平力推桌子没有推动的例子,就没有新意,不能再引起学生的兴奋。因此设计了用水平力将一本书压在坚直墙壁上的例子,提问:“如果对书的压力逐渐增大,书受的摩擦力如何变化?”这一问回答错误最多的是:“因为f =μN,N增大,所以f也增大”。至此可借题发挥:“增大后的摩擦力必大于书的重力,那么书将沿墙攀登了?”学生听后哈哈大笑,自知出错,而后兴奋、思考,变信口回答为主动探索。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增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在“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这一节中,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光板书和画图就约占一节课的三分之一时间,讲完练完这么多内容也约需两课时的时间.现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节省了大量的板书和画图时间,保持了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的连贯性,把节省的时间用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完成巩固性、检测性练习;用于老师当堂检查学生掌握这节课知识的情况,使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真正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恰当的提问可以起到各种不同的效果

1、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2、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

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4、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下载04把握三大要素实施有效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04把握三大要素实施有效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

    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 (三)教学内容表述方式的变化 改变了以往在教学大纲中详细列出知识点(具体到每个地名)以及学生掌握每一知识点所应达到的认知目标层次(识记、理解、运用)......

    课堂教学的三大要素

    课堂教学的三大要素 教什么—内容 怎么教—方法 教得怎样—效果 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效果:学到了东西(有结果) ; ★教学效用:学到的东西为学生所用(有益处,满足需要、促进发展、完......

    编导专业三大要素(大全)

    编导专业艺术考试三大要素 要素一:初试面试 编导专业的初试即回答考官提问,考生若想在初试的面试中脱颖而出,便应了解考官提问的目的与考察要点。 考察目的: 1、考察考生的知识......

    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是什么?

    一、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化难为易 化难为易,它能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快,具体有以下方法: 1、化抽象为形象。教师可以运用形象比喻使语言形象化,通过图像的直观性把课文所......

    有效教学三大内涵及其意义

    有效教学三大内涵及其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余文森 源自:中国教育学刊2012.05:42-46 [摘要]有效教学是一种提倡效果、效用、效率三者并重的教学观,有效果、有效用、有效......

    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精选五篇)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 提要:本文从“教学”的含义出发,提出对“有效教学”及对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理解。同时进一步讨论应从教学的基本要素出发来如何实现......

    有效教学实施计划

    木匠张小学2010-2011第二学期有效教学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益,全面贯彻落实《有效教学系列活动实施方案》......

    有效教学及其实施策略

    有效教学及其实施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提出与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机遇、新挑战有关. 现代社会,教育权利进一步普及,快速扩大了教育工作的对象,大量非传统教育对象进入了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