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与解决途径
村镇银行的创业和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
1、小型的银行承担着支持三农的大任务,“小马拉大车”,负荷重,作为难。如果没有优惠政策的扶持和得力举措的推动,将会停而不前,或慢步移动,发挥不了以小支大的积极作用。
2、作为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必须坚持市场化运作。可是为三农服务,内含政策因素,因而在经营中难以全面顾及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从参与竞争中拓展业务,增加了实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者有机统一的难度。
3、面对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村镇银行竞争能力和实力不足,无法与其它商业银行抗衡。
4、村镇银行尽管冠以新型,但却存在若干与现代商业银行体制和机制相背离的短腿,缺乏许多扩展业务经营的必备条件。比如,分支机构下伸不易,市场覆盖狭窄;服务功能、设施和手段不全,一些业务难以办理;注册资本不多,影响规模扩张和风险承担;支农优惠政策不力,难以充分调动为农服务的积极性。
5、村镇银行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依法开展业务,不受外来干涉。但有些控股银行常以直管替代参与,这样做,虽然有助于起步阶段稳健运作,但同时也会削弱村镇银行的法人治理。
针对上述分析,村镇银行要认真研究为了谋求发展而要开展的各项经营活动,以及推动这些经营活动取得成功而要采取的谋略。基于村镇银行已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覆盖,因此其发展理念和经营模式,也应按照地区的发展状况和经济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文着重就设立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发展思路提出浅见,这里面涉及市场定位、经营宗旨、发展理念、战略选择、创新争优、推进举措,等等。
一、市场定位与经营宗旨
在银监部门印发的文件中,对村镇银行的性质、地位、任务和作用均有明确规定和阐述,界定村镇银行是设在农村地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这是确立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和经营宗旨的主要依据。市场定位包括区域市场和客户市场。作为设在县级的村镇银行,提供金融服务范围,应该立足县域,涵盖村镇,在主要服务三农的前提下,支持地方经济全面发展,这样才可能为促进三农发展提供支撑和基础,尤其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所以区域市场既要着眼农村,又要放眼全辖。客户市场的选择和进入,也要有主有次,不宜单一。村镇银行的客户群体应包括:
1、农户、农业实体、涉农项目和企业,这是基本的客户,是第一方阵。
2、中小企业,这是拓展的客户,是第二方阵。
3、地方重点项目和企业,这是争取的客户,是第三方阵。在坚持以三农客户为主的前提下,要寻找和拓展其它优良客户,增加客户市场容量和份额。
按照这样确立的市场定位,村镇银行的经营宗旨宜是:以服务三农为主轴,以支持中小企业为己任,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全面发挥金融筹措和运用资金的功能与作用,把村镇银行办成地方自己的银行,三农依靠的银行,中小企业信任的银行。
二、发展理念与战略选择
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方向。现阶段,尽管强调了设立村镇银行的重要意义,把它视为农村金融改革和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可是,村镇银行毕竟是一棵金融小树,而且先天不足。以何种理念引领今后走向,事关村镇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按科学发展的观点,小银行难为大事,何况村镇银行所关联的三农这件大事,关系国家安全稳定和持续发展。因此,村镇银行的发展理念,应是不甘居小,着眼于大。要立足办实事,力求办好事,力争办大事,经过数年努力,逐步达到机构网点下伸,区域覆盖扩大;适时增资扩股,注册资本扩大;积极开拓业务,经营规模扩大;加强市场营销,客户群体扩大;严格实施管理,质量效益扩大;努力完善服务,品牌效应扩大。做大必须建立在做好、做强的基础上,杜绝无序扩大、盲目扩大。为达此目的,初创阶段,要夯实基础;拓展阶段,要稳中求进;扩张阶段,要奋力争优,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真正实现稳健经营,有效扩张,不断开拓,持续发展,成为在当地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新型农村商业银行。
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制定,是村镇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从村镇银行的实际出发,按照显
示自身特色,创造竞争优势,全面拓展经营,保持稳定发展的要求,本着同质性和差异性兼顾的原则,认真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在现阶段,村镇银行发展战略宜为:“立足县域,面向三农,介入中小企业。要以负债业务带动资产业务,以资产业务扩大负债业务,实现良性循环。要从强化负债业务入手,大力组织资金来源。要加大营销力度,吸收农村资金用于农村,引流城镇资金反哺农村。要合理组织贷款投放,优先解决三农资金需求,择优解决中小企业和重点企业资金困难。要完善经营功能和手段,全面办理各项业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便捷服务。” 实施发展战略,要始终围绕资金做文章。村镇银行能否对地方经济尤其是对三农提供有力支持,关键看手中掌控的资金和资金的合理使用。所以,着力竞争和扩大存款、贷款市场,是实施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三、创新思维与发展举措
村镇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关键还在于要创新思维,研究和实施各项举措。要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以新创优,以优取胜,依靠创新营造发展机遇。以创新的思维实施各项发展举措,必须把握:
1、合规合法,符合金融监管要求和改革方向。对于没有触犯现行政策法规和银监管理规定的创新举措,要勇于实践。
2、要围绕服务三农和地方经济,研发新的业务品种和服务项目,满足市场需求。
3、创新的着眼点要放在拓展业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盈利水平方面,使创新发挥更大潜能。
4、创新设计的核心在于新,在于同传统的不相适应的现状相异,并能提供其他金融机构难以满足的条件,创造自身特色和竞争优势。
5、创新要和体制、机制改革紧密结合,成为推进改革的动力。
就当前来看,村镇银行创业和发展的主要举措,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强化市场营销,全力拓展资产、负债业务。在创业和发展的道路上,村镇银行最重要的任务是,筹措更多资金,为服务三农、支持地方经济提供资金保证。实施这条举措,面临许多困难:基层网点少;客户资源缺;支付手段差;结算渠道不畅;业务品种不全。因此,要针对性地提出各个时期拓展业务的方案,积极组织实施。
在负债业务方面,要着重研究扩大存款来源的渠道。在东部农村地区,村级经济比较发达,农民进城务工较多,有一批人在外地投资办企业,收入比较高,盈利比较多,积累了资金和财富,不能忽视农村闲散资金潜力,要千方百计把这方面的资金动员吸收进来。要多方面寻求和开辟其它资金来源,尽可能多地引流城镇资金用于三农需求。目前制约村镇银行开展组织资金工作的因素是,缺少适中的营业网点;缺少相应的营销人员;缺少完善的支付系统;缺少理想的吸储品种。一定要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解决,尤其要尽快开发信用卡,以此为载体,把业务带动起来。
在资产业务方面,主要解决好两个问题:其一,在贷款结构方面,要把握好贷款投放的倾向性和合理性。对三农资金的需求,要优先安排,重点支持,保证供给。掌握上,宜以生产性为主,消费性为次;农业为主,涉农为次;短期为主,长期为次;质押为主,信用为次。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要视资金可能,积极给予支持。要适当介入当地的重点项目。保持贷款结构的倾向性和合理性,一靠计划安排,二靠能动调整,使各个层面的贷款比例大体符合要求。其二,确保信贷资金安全使用,发挥效益。村镇银行的贷款投放,风险控制的难度比较大,有相当多的借款户,尤其是农村借款户,金额不大,零星分散,又无可靠的还款保证。要研究如何既方便借款,又避免风险的具体措施;要研究如何在网点少、人员少的情况下,开展贷款的“三查”工作;要研究农村的贷款如果出现风险,如何及时处置和化解。要努力把风险降到最低,损失减到最小。
拓展存款、贷款业务,需要多项措施配套,而其中十分重要的是市场营销。强化营销既靠策略,也要靠人。合格的营销人员应具备:有公关能力,有社会资源,有良好服务态度,有坚韧不拔精神,有熟练的业务知识。要通过培训,在现有员工中挑选合适对象担任客户经理;通过招聘,录用和充实营销人员;还可以适当运用社会力量,协助开展营销。要把以诚促销、以新促销、以优促销,作为扩大营销的中心环节。要适应农村情况,采取适合的营销手段和方法。营销人员要尽可能多地走村串户,登门宣传和拓展业务,既扩大影响,又使农民接受和钟爱村镇银行。强化市场营销既包括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也包括其它所有面向市场的业务领域,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营销。
2、强化内部管理,全力打造“遵纪守法,高效合规,行为严谨,健康运行”的新型银行。村镇银行要根据“规范经营,内控缜密,制度先行,依法治理”的原则,严格界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行为准则,保证经营管理少出或不出风险和事故,把村镇银行办成真正的现代化的农村金融机构。强化内部管理,有几个重点必须常抓不懈。
其一,坚持和完善一级法人治理的组织管理体系。《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村镇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干涉。规定还指出,村镇银行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这些条款,十分清楚地界定了村镇银行自主和股东参与的关系。有些控股的银行,为推动村镇银行办得更好,采取了一些统抓直管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镇银行的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村镇银行既要接受控股银行的指导、支持、监督、参与和帮助,借鉴和运用控股银行的成功经验做法,又不能成为控股银行的分支机构,重要的经营决策,应通过董事会或股东会讨论决定。
其二,正确处理开拓业务与防范风险的关系,保证各项业务安全运行。要增强风险意识,守好防范风险这道堤坝,构筑自身的金融安全区。这里要强调的是,金融作为高风险行业,其风险具有反映的滞后性、控制的被动性、涉及的广泛性和危害的深远性,这种特性,决定了防范金融风险的高度和难度。必须把防范金融风险作为村镇银行创业和发展的基石,一刻都不能放松。
其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依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村镇银行经营行为和员工办事行为。要把约束和激励结合起来,提高员工按章办事的积极性;要有严格的检查考核办法,推动员工按章办事的持久性;要把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作为对员工进行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启发员工按章办事的自觉性。要从加强机制建设入手,逐步形成以规章制度为核心的稳健而又适应竞争的经营机制,严谨而又充满生机的管理机制,合理而又面临挑战的分配机制。
3、强化团队建设,以优秀人才开创一流业绩,争创一流银行。村镇银行的发展,需要有一支专业技能熟练、道德品质优秀的人才队伍。要强化教育培训,要积极引进人才,要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使优秀人才得到充分信任和使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团队建设的核心。村镇银行领导班子应该是努力奋进、勇于开拓、团结务实、发挥表率、关爱部属的领导班子。既要为员工提供和谐的工作环境和比较丰厚的工资福利待遇,更要重视用企业理念和文化去塑造他们,引导员工全心全意为村镇银行的发展争作奉献。
四、剖解难题与抓紧实施
村镇银行创业和发展不会一帆风顺,要在不断战胜困难中前进。为有助于更快成长,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1、抓紧增资扩股。在银监部门、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和发起银行的支持配合下,东部地区村镇银行股本金宜扩充到1亿元以上,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2、加强网点建设。村镇银行的发展,必须借助网点的合理布局,要加快在村镇设立分支机构的进度。
3、加快支付系统和电子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尽快实现拓展业务和加强管理现代化、网络化。
4、争取更多更好的政策扶持。除了享受国家已经明确的支农惠农各项政策,要争取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得力的支农惠农政策扶持,在资金存放、税收减免、优质项目推荐等方面,对村镇银行倾斜和关顾。
第二篇: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1.1定义
所谓村镇银行就是指为当地农户或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其宗旨是“支农、支小”。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区别于银行的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属一级法人机构,其性质属于“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的经营业务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同业拆借,从事银行卡业务,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以及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村镇银行还可代理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
1.2发展历程
近年来,虽然农村金融服务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但由于多种原因,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农村金融改革启动迟、进展慢,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农村金融服务还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学习借鉴印度、孟加拉国等国家村镇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的经验,征询了中农办等有关部门建议,最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适度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制定并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村镇银行应运而生。
在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村镇银行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活跃的组成单位。自2007年3月国内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开业以来,村镇银行发展迅速。截至 2009年9月末,全国已经有13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有11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收资本50.9亿元,其中村镇银行是50.4亿元,占99%;存款余额159亿元,村镇银行是157亿元,占98.7%;贷款余额126亿元,村镇银行是123亿元,占到97.6%;1-9月,共实现盈利9489万元,村镇银行9092万元,占到95.8%。
1.3主要模式
1.3.1孟加拉村镇银行简介
孟加拉乡村银行源于 20世纪7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默罕默德·尤努斯博士的小额信贷试验, 1983年被政府允许注册为民间银行。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孟加拉国的尤努斯博士亲眼目睹了家乡人民的生活疾苦, 为了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的境遇,他立志帮助他们,他把自己的 27美元借给了42个贫困农村妇女,从此小额信贷便诞生了。从借贷27美元给42个赤贫农妇起步, 开始创建孟加拉乡村银行,用了30年时间,发展成为组织遍及全国的金融机构,拥有400万借贷者(96%为妇女)、1277个分行、12546名员工、贷款-1-
总额达40亿美元的庞大银行网络, 服务于全国64个地区的68000个村,而还款率也达到97%以上。帮助了数百万人口成功脱贫。2006年, 尤努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同时也完成了一个伟大的经济学证明:穷人更讲信用。
1.3.2孟加拉村镇银行模式
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是一种非政府组织从事小额信贷的模式,具有独立的组织系统和经营机构。其主要特点为:第一,孟加拉乡村银行专营小额信贷, 专门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存款、贷款、保险等小额信贷金融服务,贷款对象以穷人为主,多为贫困群体,主要是农村贫困妇女。第二,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贷款资金来源主要是本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支持,以及成员储蓄。第三, 孟加拉乡村银行的组织系统由银行自身的组织机构和借款人组织机构两部分组成。银行自身的组织机构分为四级, 即总行-分行-支行-营业所。借款人的组织机构分为三级,即会员中心-会员小组-会员。其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农户自助组织,通常按 30-50人组建一个中心, 5人为一个小组。中心有定期的每周中心会议制度,即时交流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在会员小组,小组成员都需要取得以下共识:承担在其他成员发生还款困难时相互帮助的义务,即如果贷款者无法按期还款,则中心小组成员共同承担风险,其他成员负有相应的连带还款责任。第四,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贷款额度由成员个人所在小组的表现、个人在乡村银行的总储蓄额及个人意愿决定,总额度不低于个人储蓄总额的150 %。还款期限可选择按周或按月还款。对按期参加活动、按期还款的,其贷款额度逐步增加;反之则递减。第五,孟加拉乡村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需求发放无抵押、短期的小额贷款,同时要求客户开设储蓄账户,存款金额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购买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股份,从而成为银行股东。
1.3.3孟加拉村镇银行模式成功的经验总结
第一,以穷人为对象 提供以免担保贷款为主体的综合服务
小额信贷首先是信贷额度小,需要这种资金的人一般是穷人。其次贷款只能是
免担保的,并且为了提高贷款偿还率,就必须围绕小额信贷开展吸收存款、办理保险、选择发展项目、进行教育与技术咨询等综合业务,以提高贷款对象的还贷意识和能力。
第二,以自愿为原则 建立穷人自己的组织和相应的运行机制
孟加拉乡村银行是非政府的民间金融机构,具有自愿参加相互帮助、相互监督、责任连带、高效运行的特点,小组和中心会议制度提高还款率,同时也增加穷人自身发展的社会支持。第三,以非政府组织为主体,建立依赖于市场化经营的组织体系
尽管成功的小额信贷模式都有政府支持,但以NGO为主体,以金融市场规则为基础独立运行是其基本特征和当前主流。
第四,以政府支持为前提 与政府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孟加拉国不仅政府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在态度和政策上是宽容和支持的,而且村镇银行始终和政府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对乡村银行的合法性和资金支持有着重大促进作用。
第五,乡村银行贷款产品多样且功能上不断创新
从最早开始为穷人们提高生产性贷款,到后来不断挖掘穷人贷款需求,开始重视消费性贷款,并且推出了具有人性化多样性的消费性贷款,以其优惠的贷款期限与灵活的利率水平,深受成员的欢迎。比如住房贷款、教育基金、养老基金等等,为成员基本生活保障,生活水平的提高,指导成员投资以及子女教育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第六,乡村银行培养了一批素质和效率高的工作人员团队
每个基层工作人员要在每周走访两次所管辖内的贷款成员。乡村银行第二代总体系统引进绩效“奖星”制度后,工作人员的工作潜力被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乡村银行的成功。
4.前景分析
4.1村镇银行将成为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新突破
由于小企业自身特性,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融资难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开展小额贷款的经验表明,农村小额贷款是农村金融非常有效的一种模式,对提高农民收入效果显著,比较适合于消除绝对贫困;同时对贷款者而言,小额贷款兼具坏账率低、收益高等优点。
不同于大多数金融机构重大轻小的情况,定位于农民和小企业贷款的村镇银行,贷款门槛较低,贷款额度小,致力于解决小企业的切身问题;并且其重大意义被国内外的成功实践所证实。因而,在这一金融机构创新过程中政府、村镇银行和小企业都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加强风险控制。相信只要措施得当,村镇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4.2村镇银行将成为改善“三农”问题的润滑剂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任务,农户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对金融的需求都与日俱增,在广大农村地区,我国的农村金融长期不能够满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需求,使他们陷入贷款难的境地,潜在地损害着他们的利益和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村镇银行就是顺应这个需求产生的创新性金融产物。
村镇银行的建设立足于“三农”,是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金融机构。它的成立是国家站在农民权益保护的立场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决策,意味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客户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客户同等的金融服务权利,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金融体系问题的创新之举,也是促进农村地区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的必经之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进步。
4.3村镇银行将成为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模是十分庞大的,但是由于其长期处于政府的金融监管之外,对经济的运行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比如:会影响利率政策的实施、投机性强等。村镇银行的建立可以将分散的民间资本纳入到规范的金融系统,使得非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得到明显降低,从根本上保障民生利益。最后,有利于留住农村的资金,真正实现为农民谋利益的目的。我认为作为新生事物的村镇银行尽管正受到筹资困难,业务品种单一,社会影响低等问题的困扰,但是其中也蕴含着村镇银行的优势和机遇,村镇银行的设立有助于改变农村金融格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农村经济服务,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因此,应在总结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各项机制,大力推广村镇银行,实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完成其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服务的目标。
第三篇: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新政”试点运行良好2006年12月21日,银监会制定发布了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新政,允许各类资本在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等新的农村银行业机构。2007年3月1日,全国首家挂牌开业的村镇银行——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在四川仪陇落户,这标志着一类崭新的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我国农村地区正式诞生。随即,吉林东丰诚信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中西部地区“扎根发芽”。2007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决定将试点省份从现在的6个省(区)扩大到全部31个省市区。“5·12汶川大地震”后,银监会特批四川省都江堰、绵竹、什邡等9个灾区县新设的9家村镇银行也相继开业。2008年12月26日,注册资金达2.5亿元的国内资本规模最大的村镇银行——中山小榄村镇银行在广东省小榄镇正式开业。据银监会最新统计,我国新型机构培育取得了可喜成果。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突破百家,增加到107家,其中村镇银行91家。全部实收资本42亿元,存款65亿元,贷款34亿元。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孔祥智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意味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客户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客户同等的金融服务权利。”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列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正式纳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将向9亿多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实际上,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也非常“青睐”村镇银行。2008年4月21日,银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蒋定之在大中型商业银行参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大中型商业银行要提高认识、积极响应、主动参与、加快推进,在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007年,国开行共参与组建甘肃、四川、青海、湖北、吉林等五省6家村镇银行。2008年12月9日,建设银行发起设立的首家村镇银行—湖南桃江建信村镇银行正式开业。2008年9月12日,彭州民生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国内第一家由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的村镇银行,更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在四川重灾区成立的首家支持“三农”、支持灾后重建的金融机构。2007年12月13日,国内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全国首家由外资银行全资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月4日,内蒙古和林格尔渣打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渣打银行在华乃至全球范围内建立的首家村镇银行。中国合作金融联合网 2009-08-21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9年第3期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据了解,外资银行将根据内地农村市场的特点,开发和提供量身定制的农村金融服务,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不同于传统的抵押贷款,汇丰村镇银行的贷款更注重对现金流和还款能力的分析,以此解决中国农村的企业和农户缺乏抵押品的瓶颈问题。如按照“公司+农户”的价值链模式提供融资。这一模式是基于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为农户和经销商提供贷款,这些龙头企业与农户或经销商通常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等在中西部省份设立13家村镇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先后设立了6家村镇银行,开启了外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先例。“这些中外资银行没有简单照搬移植现有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约束制度,而是利用自身公司治理结构完善、风险内控机制健全、管理技术领先和客户网络产品完善等优势,引入多样化、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品种和抵押担保方式,努力将服务延伸到更广大的县城和村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卫新江教授如此说。诸多问题需要实践中探索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上都明确要求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因此,试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为破解我国城乡二元难题在农村金融领域实施的一次重大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金融的支持,意义尤为重大。但在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引起政策制定和监管部门的重视。服务“三农”能否真正落实为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作为独立企业法人—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利润最大化”是其追求最终目标,与“三农”经济的风险高、效益低存在冲突和矛盾。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村镇银行服务对象是当地的农户或者涉农类小企业,以信用贷款为主要的金融产品比较容易发生风险损失。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相对匮乏。来自新疆新疆五家渠国民村镇银行信息显示,农牧团场棉农生产费资金缺口达到3—4亿元。村镇银行的发展与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缺乏矛盾比较明显,操作人员与后台业务培训、辅导平台的缺乏影响和制约了自身的发展。村镇银行技术支持远远落后于其它农村金融机构。目前,在异地结算、大小额支付、信用卡、网上银行、区域通存通兑、柜面通等功能的实现存在不少的困难。村镇银行监管难度较大。村镇银行主要设于农村地区,经营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不同,监管难度大、费用高。国家将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科学规划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目标。目前,银监会已初步编制完
成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发展规划》,近期将上报国务院批准。初步思路是,在范围上,扩大开放面,提高开放度,使试点范围覆盖我国大部分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在布局上,继续鼓励试点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足的农村地区倾斜,同时支持在中小企业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和中西部经济较为活跃的县域适量布局;在进度上,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大规模增加试点机构数量,争取再通过3年的努力,与现有农村金融机构一起,基本实现县(市)及以下乡镇、行政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各银监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待规划批准后立即部署实施,统筹安排好试点机构的类型、数量、布局和进度。调整完善新型机构准入试点政策。在坚持审慎原则基础上,一是研究完善村镇银行管理体制。探索组织管理新模式,允许试验主发起行参照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模式,组成专司村镇银行管理事业部性质的专业化机构,以解决投资一定数量以上的新型机构出资人管理成本高、管理效率低等问题。二是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到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发起设立新型机构的监管激励政策。探索“东西挂钩、城乡挂钩”的准入办法。三是协调人民银行、财税、工商等部门制定有关政策。现在,人民银行已明确了货币、支付结算、会计和征信管理等方面的政策,财税政策总体确定,工商登记注册政策也基本达成共识。着力强化对新型机构风险监管工作。一是合理调配监管资源,加强基层监管力量,建立属地监管局和并表监管局的联动机制。二是指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快建立与其业务性质、规模及复杂程度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框架和组织机构,建立规范主要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三是落实主监管制度,建立监管日志和定期现场走访制度,重点强化对大额贷款的风险监管,督促机构对大额贷款逐笔逐户落实风险防范措施,确保主要风险指标在任何时点均达到监管要求。四是允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存贷比指标在开业5年内逐步控制在75%以内。
第四篇: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管理思考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管理思考
我国于2006年底金融政策做出重要调整,银监会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2007年3月在四川成立了第一家村镇银行,同年10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110多家村镇银行。近三年的运营实践表明,村镇银行积极发展联保贷款,创新金融担保模式,有效缓解了农村金融长期供应不足、金融服务产品短缺的问题,在构建和完善现代农村金融体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工作安排,至2011年全国35省市将共设村镇银行1027家,意味农村金融市场正蓄势待发。
但是,村镇银行由于资金规模、机构规模、结算功能等等客观因素制约,其“小”而“弱”的先天特性决定其不可能和金融大鳄出手过招,面向农村、服务“三农”的政策框架决定了其经营的目标和方向。尽管如此,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绝不能有“小而卑”、“小而散”的思想,卑则微、散则乱。村镇银行在经营中应着力实现“四个优”:
一、管理模式优。村镇银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设立,采用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村镇银行以发起方式设立。村镇银行应实行简洁、灵活的公司治理,按照运行科学、治理有效的原则,建立和设置公司组织架构,要科学设置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精简设置职能部门,实现机构高效、安全、稳健运行。村镇银行在设立之初就着眼于建立公司治理机制和现代金融运行机制,达到最优的管理模式。
二、服务质量优。村镇银行由于受功能限制无法在结算功能和结算渠道上与大型银行比功能服务,但可以在服务态度和服务效率上做到最优。
三、资产质量优。作为新设立的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应借鉴大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经验、引进一流管理人才,实现资产质量的最优化。这点是应当且必须做到的。
四、经营效益优。作为没有任何历史包袱的村镇银行,实现经营效益的最优化不仅没有任何借口,而且责无旁贷。这不仅是任何一个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村镇银行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
目前,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村镇银行要成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让我们衷心祝愿这朵金融新葩绽放出绚丽之花。
第五篇: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是中国银行体系中的新生儿,它的诞生为原本单一的、缺乏活力的农村金融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兴起建设村镇银行的高潮。
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进行试点,2007年10月又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从2007年3月初首批3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09年3月初,全国已有97家村镇银行,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速度,而这一数字还将迅速壮大。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2000家,凡是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总体来看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良好,但增速太慢。
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中既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大市场,潜在着较大发展空间,又是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对农村经济有着积极影响的新举措,具有服务“三农”的强大“造血”与“输血”功能。从整体上分析,村镇银行体现出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定位明确。二是注重实效经营机制活。三是服务效果好。
但作为新生事物,研究发现村镇银行在建立及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新的问题.村镇银行并没有真正深入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三农”
根据《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本质上属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因此它与其他银行类机构从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其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但“村镇”一词同时也刻画了其设立区域、服务对象,即“在农村地区设立,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由于农户具有一些“天然弱点”:抵押物不足、农业弱质性隐含的还贷风险和非生产性借贷等,而且农业具有投资回报周期长、盈利能力有限、抗风险能力弱等缺点,所以历来各种金融机构都不愿意与农民打交道,村镇银行成立之初,肯定会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和法规,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开展金融服务工作,但村镇银行在利益的驱使下很难实现“从一而终”的经营理念,它们会逐渐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寻求新的市场定位。从已经成立的村镇银行来看,大多将其总部设在各试点地区的行政中心所在地,周边的金融和经济环境理想,商贸较为发达。从客观来看,其并未完全符合在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布局的经营思路,村镇银行最终呈现“冠名村镇,身处县城”的格局。更有甚者,部分村镇银行没有专注“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小额农贷业务,而将目光放在贷款金额比较大的小企业主及出口企业上,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初衷,如何在服务三农的政策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盈利是村镇银行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存贷比高位运行,警防流动性风险的发生
由于村镇银行是新开业的银行,社会公信力比国字号银行差,社会认知度比较低,所以村镇银行的吸储能力很低,加之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和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进一步限制了村镇银行资金的来源,而且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缺乏对农民存款的吸引力,村镇银行面临可贷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服务“三农”的规模扩张;与吸存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镇银行在贷款上却颇具优势,村镇银行是县域内独立的法人机构,决策流程短,从接受客户申请到最终决定,至多只需三天左右。如果担保抵押措施到位(如村镇银行认可的客户提供保证担保),客户当天申请,当天就可贷款。这对县域内资金需求具有明显的短、小、急特点的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持续的存贷比高位运行,村镇银行要特别注意流动性风险,一些村镇银行远离母行(特
别是城商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而人民银行在很多县域没有分支机构和金库,紧急情况下外部支援能力有限。村镇银行总的存款规模小,要防范存款异动风险,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将对其声誉带来毁灭性打击,使其吸收存款将更加困难。控股模式单一,导致各方利益主体动力不足
《暂行规定》对产权结构的安排是:“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且持股不低于20%”,但大银行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时,一般都要求持股50%以上,要处于绝对控股股东地位。大中型银行对设立村镇银行不积极主要源于两个原因,一方面村镇银行投资回报周期长、盈利能力有限,不如扩张分支行、网点效益高;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如果经营不善,出现问题,将对母银行的声誉和品牌造成伤害。此外,民营资本认为现有的产权结构安排下,民营资本股东的话语权太小,因而民营资本在短暂的热情之后,对村镇银行渐渐采取观望的态度,这对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改革也不利。村镇银行结算系统孤立,成为网络时代的“信息孤岛”
部分村镇银行至今没有单独的行名行号,无法加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实时支付系统,只能进行资金的手工清算,汇划到账速度较慢,不能满足客户快速、便捷的服务要求,而且容易出现差错事故。由于村镇银行只是在县城的一个孤零零的点(极少数开设了一两个支行),村民存款、取款都必须要到网点来,让客户感到不便,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任何一笔从外地汇入的款项都是跨行跨区,汇费昂贵,加之在乡镇没有网点,取款不方便,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一般不会选择村镇银行作为汇入行,村镇银行在汇兑业务上竞争不过农行、邮储银行、农信社。很多农村地区是典型的“打工经济”,外出务工收入是当地经济的支柱,村镇银行失掉这笔业务,也就失去了大部分存款来源。此外,村镇银行的通存通兑没有开通、银行卡业务缺失,汇路不畅也是一个大问题。经营方式创新化与经营观念陈旧化的矛盾
传统的经营方式在农村金融市场是没有出路的,历史表明村镇银行要想在农村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自己的经营方式,如创新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创新贷款审批流程,创新具有农村特色、真正符合农村实际的金融产品等,但由于目前村镇银行的从业人员大都是农信社的老员工,在经营观念上比较传统;而且由于《暂行规定》中规定银行金融机构必须是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这一点虽然保证了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但同时要防止大中型银行的管理输出,把村镇银行办成母行的一个支行,使村镇银行失去决策流程短、经营机制灵活的先天优势。
大中型银行有成熟的风险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作为村镇银行的控股股东,很容易把自己的业务模式照搬过来,初期可能会减少成本费用,但国有银行在农村的实践表明,农村市场具有自身的特点,照搬成熟的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对象,业务决策流程,贷款还款方式在农村市场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如何避免村镇银行走四大商业银行的老路,如何使控股股东向村镇银行输出经验并使之适应县域市场的特点是一大难题。
总之,村镇银行的宗旨是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标准化和多样化的银行产品与服务。其业务范围很广,能办理吸储、放贷、同业拆借、银行卡等多种业务。实践证明:村镇银行具有管理链条短、决策高效的优势;还有贴近市场、贴近客户的特点。在服务方面响应速度高,反应速度快,甚至可以采取“上门服务”、“挎包经营”等方式。办理业务流程短、决策快、效率高,有利于提高“三农”业务的服务质量。这家银行的诞生,将成为未来完全健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一个标本,值得适度扩面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