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话题作文的写法
话题作文的写法
1.话题作文题目的构成话题作文题目一般由四个部分构成:材料、提示语、话题及要求(或注意)。话题作文的材料起个由头的作用,或提供一个事实或讲述一则故事或展示一幅漫画等,用意在于吸引考生注意力,激起考生的写作兴趣,将考生的思维引入材料所提供的情境。提示语或是对材料作解释说明,或是补充介绍,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材料,更有效地打开思路。话题则是由材料引出的,是在材料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作文的中心议题。话题和材料的关系,既可能是话题范围仅仅是材料蕴含的意义的一部分,也可能是话题范围远远超过材料所蕴含的意义。对话题和材料关系的分析把握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一环。要求(或注意)则是对作文提出一些具体的诸如立意、选材、文体、题目、篇幅等方面的规定。
2.话题作文的“三自”政策
在话题作文要求中,往往出现“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等,这些要求实际上体现了话题作文宽泛灵活的特征。
①立意自定。话题作文的内容要求一般都相当宽泛,其命题常表述为“请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请以„„为文章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只要与话题有关就行。
②文体自选。“文体自选(或文体不限)”,给了考生任意选择文章体裁的自由,让具有不同阅历、不同思维特点的考生自由选择能够承载其思想内涵、抒发其内心独特感受、展露其文采才华的文体形式。在备考时如果对自己熟悉和擅长的文体和写法(不要仅是一种)作出心理准备和技能准备,那么就有可能根据试题内容范围规定,选择一种既适合试题要求又适合自己所长的文体和写法,使自己的写作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
③题目自拟。自拟题目既是试题的要求,也是充分展示自己写作才能的机会。
第二篇:话题作文写法
话题作文怎么写默认分类 2010-05-16 06:36:01 阅读26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一节 点击话题作文
所谓话题作文,指的是以提供一个有约束力话题的方式,限定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活想像的一种命题形式。话题作文的本质是鼓励创新,是让习作者在同一个谈话中心下,陈述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或联想到的经历、体验。
1、解析话题作文的构成话题作文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比如2004年x市中考作文试题中:
在非洲大草原上,每天早晨,羊睁开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跑得还快,否则我就会被狮子吃掉。而就在同一时刻,狮子从睡梦中醒来,首先闪现在脑海里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必须比跑得最慢的羊跑得快,要不然我就会饿死。于是,几乎是同时,羊和狮子一跃而起,迎着朝阳跑去。——这是“材料”。
生存的压力,使羊成了奔跑“健将”,狮子成了草原“猎手”。在生活中,我们虽然没有像羊和狮子那样的生存压力,但学习、工作的压力仍然存在,正是这样的一些压力,使我们不断成功,不断进步。——这就是“提示语”。
请以“成长需要压力”为话题,——显然是“话题”。
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这就是“要求”。
许多话题作文没有材料,比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命是一个奇迹,在这个星球上相聚、相守、相处也是一个奇迹。但是世界给予我们的还有更多的忧虑和不安:战火纷飞、环境污染、瘟疫蔓延……
对此你一定有自己的体验或思考。请以“共享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本题中“生命是一个奇迹,在这个星球上相聚、相守、相处也是一个奇迹……”,这不属于材料,而是提示语。有些话题作文则有材料却没有提示语,比如2004年辽宁省中考作文题.从下面两则材料中,任选其中的一则,然后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在一个大花园里住着一个盲人,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照料这个花园。一年四季,花园里总是一片姹紫嫣红。一个过路人非常惊奇地观赏这漂亮的花园,不解地问盲人:“你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你根本就看不见这些美丽的花呀!”盲人笑了,他说:“我可以告诉你四个理由:第一,我喜欢园艺工作;第二,我可以抚摸我的花;第三,我可以闻到它们的香味;至于第四个理由,是因为总有像你一样的人从这里经过,会因为我美丽的花园而心情愉快!”盲人的花园是他的精神领地,苦心经营以后,他有了比花更美丽的理由。
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以“理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材料二:
据说爱因斯坦来到普林顿高级研究所的第一天,管理员问他需要什么用具,他回答说:“我看,一张桌子或台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纸张、钢笔就行了。啊,对了,还要一个大废纸篓。”管理员奇怪地问:“为什么要大的?”爱因斯坦答道:“好让我把所有的错误都扔进去。”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这样,每个平凡或伟大的人都会犯错误。只有像爱因斯坦那样的人,不断丢弃错误,才能看到一条向上的路。
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以“丢弃错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文题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2、思想感情积极向上。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和学校名称。
“理由”和“丢弃错误”两个题目都是直接从材料到话题,中间没有提示语。可见,构成话题作文的四个部分中,“材料”和“提示语”不必兼备,但“话题”和“要求”是不可少的。其中“话题”是核心,是审题立意的对象;“材料”是作用主要是引出话题,同时对话题起注释和说明作用;“提示语”的作用是启发审题、立意和明确写作的范围。“要求”则是写作时的注意事项,也要认真审读。
话题作文与以往的材料作文相比,最大的差别是:“话题作文的核心是话题”(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伟明先生语)。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只是命题者所作的“作前指导”,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而材料作文行文的主旨要与材料相吻合。如果考生不了解这一区别,抛开话题,随意从材料中自行引出一个观点作文(比如写上面列举的话题“理由”,把文章主旨确定为“快乐了别人,也就愉快了自己”),那么很可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此外,从文体上说,话题作文淡化了文体,只要没有特殊限制,除了记叙文、议论文外,写成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都是允许的;而材料作文常常是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再从结构上看,材料作文中的“料”是必须使用的,如果是议论文,一般应放在文章的开头作为引出论点的依据,而话题作文的材料,用不用它无所谓。
2、分清话题作文的类别
从内涵的显隐看,有显豁类和含蓄类,前者如“成长需要压力”、“理由”、“兴趣”等;后者如“风”、“忘忧草”、“人生没有草稿”等。一般含蓄类的话题除了“字面义”外,须挖掘其“深层义”,如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等。
从语言形式看,有词、短语与句子之别,比如:“杂”、“诚信”、“合作”,这是词;“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完美是残酷的”,这是句子。一般来说,话题的字越少,外延可能就越大;字越多,外延可能就越小。字多的话题观点比较明确,容易下笔;字少的话题可在话题前补上一些限定语,以缩小其外延,从而精选一个角度来作文。
从范围的大小看,有窄、宽之分,比如:“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完美是残酷的”等,就比较窄;“风”、“杂”、“理由”、“角色”等,就比较宽。
从涉及的对象来看,有单一和多个的区别,比如:“丢弃错误”、“共享生命”等,写作对象比较单一;而“良知与公德”、“真与假”、“生命与灾难”等,就属于多对象话题。多对象话题实际上是一种关系型话题,写作是两者都要顾及,并要把两者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
3、打破审读题目的顺序
考生往往习惯于这样的审读顺序: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这种“先看话题”的顺序,实际上是材料作文审题顺序的惯性使然,因为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材料”。而话题作文的审读顺序最好是:话题——材料——提示语——要求,即“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是因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而非材料或提示语。不少考生审题时出现偏差,原因可能正是忽视了这一点。像面对试题“共享生命”。部分考生围绕提示语中“生命”、“战争”、“环境”、“瘟疫”等内容立意,而没有看到话题中“共享”一词的“题眼”作用,没有在关键词上做文章,以致严重偏离了题意。
第二节话题作文立意创新三法
古人云:“意犹帅也。”这里的“意”就是指立意,它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里的集中体现。立意的统率作用,不仅表现在它决定着材料的取舍,还表现为它影响着文章的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等方面。因此,立意的“有无”和“高下”,是一篇文章成功的关键。我们如何才能从“人人心中有”的题材中,提炼出“人人笔下无”的主题来呢?相信下面的方法对同学们会有所启示。
1、大题小作显真情
作文内容不一定要是大事,只要我们善于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就可以写出好文章。有时,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可能就是一个典型;一声轻语、一次微笑,可能有着丰富的内涵。“大题小作”,往往可以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比如,习作《一碗面条》里有这样的情节:
每次回家,钥匙刚插进锁孔,妈妈的身影会准时地出现在门口,当我把目光移向桌面时,准会见到一碗热乎乎的面条。那一瓣瓣的蒜头和绿绿的葱丝,看着就让我心动,面里的佳肴更是天天变换着式样。品尝着面条,户外带来的寒气顿时无影无踪。几口热汤下肚,一种家庭的温馨便渐渐地从心头升起。
本文作者善于观察,感悟生活深刻,从一碗面条里看到了母亲对自己的一片浓浓的关爱。又如,晚上看书时,父亲送来一杯茶,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有位同学从父亲生病时送来的一杯茶里,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殷殷期待和严中见慈的深沉父爱。由于把事件提炼得真实深入,这篇题为《一杯热茶》的文章,发表后得到了不少读者的好评。像《一碗面条》、《一杯热茶》这类文章,采用的都是“以小见大”、“平中见奇”的立意方式,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2、变换角度见新意
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应该学会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诠释话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立意“高人一等”。比如,面对中考作文话题“关心”,绝大部分同学写的是生病或遇到困难时,老师和家长是怎样关心自己的;有些聪明的考生偏偏转换视角,将目光移到了大家所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上,从而写出了新意。有写申奥的:一位考生把“体育一窍不通的妈妈”对报刊的那种关注,把“球迷爸爸”在等待中显示出的那份孩子般的烦躁,描写得令人忍俊不禁:尤其是对楼上楼下邻居们言行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位普通的中国人、一个个普通的家庭对奥运寄予的巨大希望。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仿佛可以触摸到一颗颗正在跳动的爱国心。有写环保的:作者把地球比作一位美丽的少女,通过古今比照,写出了她正在遭受的严重破坏,表现出当代中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极大关注和对自然的无比热爱。还有写动物的:有考生将青蛙拟人化,用寓言的文学样式,对社会上残害生灵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有力地抨击。虽是同一话题,切入角度各有特色,读来让人倍感新颖。
1、反面着笔求深刻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从表面上看,是违背人之常情或人之常理的,却也能够“逆理”而“成章”;有些事情从正面写,可能难以激起读者的兴趣,从反面着笔,却能使情节变得曲折,主题变得新颖而深刻。比如就话题“关心”而写的满分作文《这个名字最贱》,前半部分极力描写亲朋戚友给一个百日小孩取小名的情景:爸爸认为“名字越贱越好”,于是大姨为他取名“野草”,舅舅取名为“狗儿”。正当大家争论不休时,突然听到一个清脆的响声,原来,躺在小黑屋里病床上的爷爷——脏兮兮的,瘦瘦的,热天还盖着被子——想喝水,由于身体虚弱,一不小心摔碎了杯子。面对围过来的客人,老人挣扎着坐起来,口里吐出了几句话:“我看,就叫……„爷爷‟好了,那„野草‟、„狗儿‟,都没有„爷爷‟这两个字贱!”这位考
生从反面落笔,对比鲜明地点出了大家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当今社会上某些人漠视老人的不良现象。
第三节话题作文结构创新三法
结构是就表现形式来说的,是思路的归宿,表现为文章的骨架。我们常说的段落、层次、结尾、过渡、照应、等等,就是文章结构的内容。一般来说,有了好的思路,自然会有好的结构。好的结构应当合理、清晰,还要力求匠心,必要时可以尝试着改换一下文章的“外壳”,换点花样。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介绍一些结构创新的技法:
1、照应圆合法
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创作时曾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在那儿。”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技法呢?前面写作的事物,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到的事物,前面要交代,这就是所谓的“照应圆合”法。“照应圆合”,一般分以下几种:
(一)首尾照应。文章开头与结尾遥相照应,就是说,把开头描写的事物或提出的问题,在结尾处有各种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给人以首尾圆合的印象。
(二)文题照应。这种照应法,往往用在标题含蓄的文章中,文中须有一定的注释、说明。因些行文标题起了注释和点化的作用。
(三)对话照应。就是以典型人物的语言多次重复照应。比如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口头禅“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这句话多次出现,突出了孩子之死祥林嫂的沉重打击。
(四)细节照应。生动而典型的细节反复出现,可以突出细节的典型意义,比如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中,小通迅员衣裳上的破洞出现四次,突出了小战士羞涩、淳朴的性格。
(五)关键词句照应。即表达主旨的关键性词句在行文中互相照应,互为补充。
(六)悬念照应。在作品中设下悬念,并不急于解开,而是反复暗示,使读者关心人物命运或事件结局的兴趣愈来愈浓厚。
(七)伏笔照应。作者在描写、叙述的过程中,对有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先埋下伏笔,待其出现后自然形成一种照应关系。比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就充分体现了前伏后应的特点。
2、对话互动法
对话属于口语交际的范畴。“言为心声”,通过语言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同时,谈话内容无所不包,对话又显得自由灵活。作文中运用对话的形式,可以是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幻想中今人与古人的对话,可以是与未来世界中人的对话,甚至让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进行对话。在结构安排上常采用以下形式:
(一)辩论式。即采用辩论会的方式,确定论题之后,让正方与反方交错发言。在辩论中应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确凿的事实、严密的推理加以阐述,针锋相对地驳斥对方的见解,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辩论的语言应讲究逻辑性。
(二)访谈式。这是以提问和交谈的方式,从采访那里了解有关情况的一种对话形式。运用这种形式作文,要选好采访对象,围绕话题精心设计问题,让采访对象逐一回答,介绍情况,采访中,采访者也可以对问题发表与被采访者不同的看法。
(三)座谈式。即采用“实话实说”的方式,由主持人和各位来宾共同参与,一般先由主持人提出话题,来宾依次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由主持人归纳总结。来宾可设想形形色色的人物,不必拘泥于现实。
3、镜头剪接法
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选择几个典型生动的人物、事件或景物片段组合成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镜头剪接法”。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串联全部内容的思想红线,因此,所选的镜头片段,无论是人物生活片段,或是景物描写片断,甚至是故事、抒情片断,都要服从于表现主题的需要。
选好表现主题的镜头后,怎样把镜头接起来呢?主要有两种组合法:一是横向排列组合,二是纵向排列组合。例如写“灯”这个话题,可以选择如下镜头来作文:先祖点明灯,祖父点桐油灯,父亲点煤油灯,到我们这一代用电灯,将来可能有更先进的灯。通过这些片断的描写,歌颂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这就是纵向排列法。如果用横向排列法,可以这样安排材料:家里明亮的电灯,街头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边防线上的探照灯,山洞里的战士以烛光代灯……通过以上片断,歌颂为保卫祖国而甘于奉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纵向和横向排列是两种常见的镜头组合法,在实际写作中,还有其他不同的剪接方法,如纵横式、阶梯式、对比式、跳跃式等。镜头剪接法运用得当,能充分展示作者的联想、想象能力,又能使文章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内容丰富多彩。
第三篇:话题作文的写法
话题作文的写法
一、理解话题含义
准确理解话题的含义是做到符合题意的基础。
一般性的话题要准确理解话题中涉及的概念的含义。例如以“自信”为话题作文,就要首先弄清“自信”的含义。“自信”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为“相信自己”,《辞海》释为“自己相信自己”。就是一事当前,自己要有把握,有信心,坚信能有好的结果。它与“自立”(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自强”(自己努力向上)、“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信条”(信守的准则)等话题有相似之处,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再比如2003年中考题“体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强调的是要 “做”,而很多考生理解成“体会”,而体会强调的是领会,是“想”。
比喻性的话题要准确理解话题的比喻义,如“生活的色彩”,要注意“色彩”比喻的是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的各种滋味,是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体验。
二、把握写作范围
准确把握话题涉及的范围,有利于对话题的切分,有利于考生在话题的范围之内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切入点。还以“自信”为例来看,我们已经知道“自信”就是“相信自己”那么“自己”是不是只包括考生个人呢?不是,小而言之,可以指考生本人,也可以指考生熟悉的另外一个人;大而言之,可以指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考生既可以叙写自己或别人有关“相信自己”的故事,也可以写基于“相信自己”的生活感悟,也可以表达自己对“相信自己”的意见、看法等等。想使文章获得高分,还要把你对“相信自己”之于生命存在方式的意义,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命价值攀升的理性认识,蕴含在生动形象的故事或深刻的议论之中,不宜在青少年是否应该有“自信”的层面上发肤浅的议论。
三、辨明概念关系
如果话题由几个概念构成,如“痛苦与快乐”、“目标与现实”、“吸收与创新”等等,还要求考生在动笔前要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例如2003年高考要求以“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为话题作文,考生就必须扣紧“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行文。立意的方向可以是“正确的认知应当战胜感情的亲疏”、“感情要服从理性”、“感情要接受理性的指导”,也可以是“感情的亲近有助于理性的认知”„„只要能自圆其说都是符合题意的。当然,在写作的过程中,“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两个方面,可以始终联系在一起,也可以有所侧重,无须平分笔墨,侧重于写“感情亲疏”或者“事物的认知”都是允许的,但不能只写“感情亲疏”忽视“事物的认知”,也不能只写“事物的认知”忽视“感情亲疏”。
四、谨防话题转移
在话题作文中,考生要按试题指定的话题作文,并要做到以一贯之。有的考生在议论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笔墨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上去,再也收不回。例如,一考生以“门与墙”为话题写的《快乐的沟通》:乐观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个门。其实乐观者所说的门,就是沟通之门,理解、信任、默契之门,快乐之门。我想说:“我沟通,我快乐!”
每个人都向往快乐,渴望快乐。那么,究竟什么是快乐,怎样才能得到快乐呢?
其实,快乐很简单,不用去学,不用去想,只要打败烦恼,不去追究鸡毛蒜皮之类小事的是与非;忘掉烦恼,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生活;忘掉烦恼,以真诚的爱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忘掉烦恼,发自内心地去跳、去叫,去喊;忘掉烦恼,充满自信地去拼、去闯、去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地感受生活,才能尽享生活的乐趣。这就是快乐。
„„
只要用心发现,快乐就在我们身边。身处快乐的世界,拥有快乐的生活,挑战快乐的目标,充实快乐的心扉,感受快乐的音符,憧憬快乐的未来,实现快乐的梦想,这就是快乐人的宣言。快乐乃人生之本,让我们拥有快乐,并将烦恼拒之门外吧!
这篇文章的标题和第一自然段都是切合题意的,但是,作者在第二自然段用一个设问句,将“快乐的沟通”这个以“沟通”为中心词的话题,转移到其修饰语“快乐”上去了,直到结尾作者尚无意对早已走偏的题意进行修复。就这样,一篇基本功很好的文章,却因转移话题被归入了低档次二类卷。
五、表达有意凸现题意
比如在开头、结尾、重要段落开头这些关键处紧扣题意。
第四篇:话题作文写法指导
话题作文写法指导
话题作文比一般的命题作文和一般的材料作文自由度要大,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写作话题作文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话题作文要突破内容关。
初中学生处于世界观正在形成时期,思想尚未成熟,看问题难免偏面、偏激;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认知以及迁移能力还不是整个中学阶段的高峰,知识点还不能完全掌握,不是什么道理都能透彻地了解,特别是一些社会生活知识还是比较缺乏的;你们充满自信,但自信中又有几分自负;你们乐于进行比较,但往往又不会比较或比较不科学。纵观近年来中考作文试题,不管是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命题人的命题意图都是要求考生能够从高度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中考作文中,考生没有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就很难看出并写出题目蕴涵的哲理,文章自然就缺乏深度。作文的审题、立意的实质是认识能力,对生活现象认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审题、立意的优劣,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中,必须注意培养自己的认识、分析、辩别能力,能够透过现象看出本质,能够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做到“心中有数”。
2、话题作文减轻了审题的难度,但仍需仔细审题.中考作文题减轻了审题的难度,考生无需先行对材料承载的信息进行复杂的阅读理解,但这并非是有些人认为的,这就不必审题了。如果不仔细审题,仍然会走题。所以,话题作文,同样需要仔细审题。
3、化大为小。
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强,限制少,题目大,800字的短文较难写实。
因此将大题目化小写细就是必不可少的素养。只有“以小见大”,才能避免信马由僵、言不及义,才有利于写出个性和特点。首先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热点问题。既然话题作文选材的范围很大,如果能洒脱的面对一些重大题材,直接从现实生活落笔,就容易使自己的作文内容鲜活,令人耳目一新。比如:1999年高考作文,有位考生写道:“假如有那么一天,记忆可以移植,将移来邵云环烈士的思绪,去那战火纷飞的贝尔格莱德,感受真正意义上的残酷……”,由于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了作文的自由,将重大事件信手拈来,又能紧扣话题巧妙为文,所以写来得心应手。
4、写话题作文,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话题作文没有限制文体,并不是说写作文不要体或没有文体的要求,而是对选用哪一种文体不予限制。每位考生可以选用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去自己创造,决不能写成“四不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体不限不是要求低了,而是更高了。它不仅要求学生会写议论文,而且要求学生熟悉各种文体,开阔视野,应试的时候能够迅速在各种文体中选择自己最拿手的文体去写。但有些考生对限制少的作文题,反而感到无所适从或犹豫不决。当处在这种状态时,分别以记叙、议论文体的写法各拟一个开头,如果哪一个开头容易写下去或感觉好写一些,就选择这种文体写下去。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文体不限“把文学创作引入了高考作文的大门,爱好创作的同学终于能够以自己的才气、特长迎接国家的挑选,高考的引导在更大意义上扶持了小作家的成长。在写作中,为了避免”撞车“现象的发生,只要你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不妨去选择那些比较
冷僻的文体(比如小小说、寓言、童话、戏剧、小品等)去写。这样,你的作文也许会成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从而获得高分。
5、运笔写作中心里时刻要有发展意识。由于”发展等级“在作文评分标准中只占”10分“,有些学生可能认为我只要保住”基础等级“的”50分“就满可以了,何必再去寻求区区”10分“的发展等级呢?如果抱有这种念头,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阅卷老师在作文评改中,虽依据”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评分,但在具体操作过程并非把二者区分的那么明了。多数情况下,他们还是*主观感受去打分的。”“发展等级”虽只占“10分”,但如果作文中有一点特别突出(比如很有新意),除了能得到“发展”分外,“基础分”也会打上去,这样整篇文章的得分也就上去了。由此看来,有无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基础等级的得分,这叫水涨船高。我们要立足“基础”求“发展”,通过“发展”提“基础”,二者是相辅相承的关系。2000年第一次提出的作文发展等级的评分方法,对展示考生写作个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牵引,受到了一致的好评,今后会进一步得到体现甚至强化。
6、审清揭示语的含义,逐句细读题外要求及注意事项。题外要求及注意事项实际就是一种限制,这些是评分的依据。2000年高考作文题,命题者用直白的语言,明确告诉了学生在哪个范围立意选材,命题意图如此明白是历年高考作文所没有的。然而有些考生偏要按图索骥、依样画瓢,不假思索地下笔就?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题对原材料扩写,是对”话题“依比例的放大。这样写虽没有走题,但毫无见地、毫无个性,没有多少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基础等级、发展等级的得分
想进入高档次根本不可能。
关于字数,作文作为一种试题,就具有试题的性质,试题必然有多方面的定向的范围限制,字数是其中的一个有机成份,自然应当和其它方面联系起来,使作文达到质与量,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所以,既不要少字数,也不能盲目追求字数,字数少虽然是少了要扣分,实际扣的要多,但如果盲目追求字数,只能?负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言多语失。
作文命题从1998年到2000年,减少限制,逐步放开,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是,高考毕竟是全国性的选拔性考试,一点限制都没有了,其区分度,其反宿构的功能则有所降低。如,文体和内容的不确定,给了那些想在高考上投机的人以机会,猜题、押题、宿构将是这种命题方式在今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2000年高考作文也受到了不少批评,有人戏说:“话题作文是个筐,什么都能装。”那么作为以“选拔”为第一要义的高考,是否又丢弃了某些原则。今后的高考作文命题,估计应该在内容或者形式上做出一定的限制。如,以语文课为话题作文,考生可以对语文课或对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发表议论,也可以记叙在语文课上发生的事情,但超出这个范围,去写历史课或外语课那就视为离题。
第五篇:作文写法
近几年来,中学作文教学出现了一种怪圈,作文教学实际上是只学不教。在语文这门学科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检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主要手段,许多教师却将这如此学生的负担彻底地转交给学生。从形式上采用大作文、小作文、课堂训练作文、课文练习作文等加大密度地写;从内容上强调缩写、改写、仿写、片段描写、组合镜头,全方位分层次地练。然后便是教师认真地改错字、病句,反复地画波浪线红杠杠,不同层闪地下眉批和总评。如释重负地应付检查。等到学生从繁重的作文练习中解脱出来的时候,面临着的便是不同层次的各类考试,当学生看到一个个陌生的作文试题时,却不知从何处写起了。作文是一种思想创造,它要求速度要快,观点要明,要快速准确地审题构思,简洁条理地选择材料,清晰流畅地写作表达。因此,平时的单项辅导能使学生积极而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综合表达。考前的定向多维辅导能帮助学生深思慎取地选择材料,精心快速地获得成功。如何对学生进行作文的多维辅导,培养良好的写作个性呢?
一、走出校园,从社会生活中寻找材料。中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也是风平浪静的,校园生活的面比较窄,供写作的材料有限。如作文题《童年》、《往事留不追,同学们有了一句“记得小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后面不看都知道是偷西瓜、堆雪人、捉小鱼、躲迷藏,这些都是每个人记忆中留有的一缕模糊,谁也记不清小时候是否作过这些事,使人读后没有一丝生活的亲切感。如《我的同桌》、《新来的同学》这类作文题,许多学生都是写:同桌的沉默寡妇是父母离异的结果,中途辍学是家庭贫困的原因,写新来的同学一般都是女生,先是画“三八线”,然后是误会,再后来是同桌在期末考试中名列第一。这些情节现在实在说不清究竟是谁抄谁的了,让人一读就知道是编的、假的,产生反感情绪。在作文辅导中,学生要走出校园这个圈子,拿起笔来写社会上那些平凡的人。如《童年的事最难忘》这一竞赛题,有一考生这样写道:“抹不去的都是泪,挥不去的都是情。细雨清明节,我牵着姐姐的衣襟站在这孤独的坟头看她烧那一张张薄薄的黄纸。雨水伴着泪水,点点滴滴渗进了这草根盘的坟头。六年了,每年的清明节、除夕和我记不清的节日,姐姐都是这样跪在坟头只是流泪,哭不出声……”这一考生选择的是一知青在贫困的洪水区为救一个捞玉米的姑娘被洪水冲走的真实事例。这篇作文在终评时获得一等奖,其主要原因是作者将童年的生活与社会联系起来,材料能反映社会的一个面。在作文训练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突破他们的思维定势,选择那些别人看不到的生动画面,给人以生活的真实美。
二、选择层次,从侧面反映生活。各类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题,书写量大,时间要求短,稍有疏忽就可能空卷。针对这些情况,有的老师在考前辅导时,将作文分成几大类,分别写出范文,让学生背熟,在考场上学生根据题目的类型,依题填文。学生作文时靠的是“背”,在写作过程中不会激发自身的情感,思想上无创作动机,“作文”时只顾背结构,不考虑语言描写,即使背出一篇完整的作文,也不是学生的语言习惯,作文中的“理”超出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这种作文无论是语言还是内容都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对那些常见的作文题,不要构思一般的结构,立意不新的作文平淡寡味,不可能取胜。如《我的老师》、《平凡中的不平凡》、《他在我心中》这类作文题学生一般都是写春蚕的形象:夜深人静时教师在窗下批改作业;风雨交加的夜晚老师冒雨给病了了学生补课;蜡烛精神:讲着廛着倒在讲台上,老师一个个都成了风烛残年、凄凄苦苦的形象。这样的作文别读了即不会沉思,也不会苦想,调动不了读者悲喜的情绪。如果《师魂》这部电视片描写的老师是这样的形象,全国不会拥有那么多的观众。反映校园生活的题材使用的频率比较高,对这类作文题的结构不要只看到“春蚕”和“蜡烛”的一面,教师是一个普通的职业,我们写的是人,不是职业,人有立面,有立面就可以从其他侧面来写,但表现的还是这个人的思想。如《我的老师》这个作文题可以这样立意:“周末的黄昏,一缕轻轻的烟飘散在细雨的街头,白布幡似的幌子下,一个熟悉的身影蘸着桌上的清水伴着手指上残留的粉笔灰慢慢地画小小的圆,脸上显忧虑和失望的神情。七八岁的小姑娘,浅红色的上衣,瘦瘦的身影站在他的背后,踮着脚望着街头那长长的马路。今天我才发现,《正大综艺》上的„难忘今宵‟那欢快的场面与我的老师在街盼望周末一
家能团聚的情景是一幅多么不协调的图案。我仰着头,闭上眼蜻,数天上的星星…”采取这种求异思维立意,细细地描绘,淡淡的叙事,很俗套的题目也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三、浓墨重彩,使酸甜苦辣的生活酿出浓郁的情感氛围。在作文辅导中,尤其要注重语言的训练。准确的语言叙事简洁,不拖泥带水,鲜明的个性语言能渲染文章的气势,生动的描写语句使人在阅读中感受到意境的深邃、色彩的饱和、空间的浩阔,如湖北省第六届初中作文竞赛,初二试题《平凡中的不平凡》有两个考生的试卷立意不同,材料组合相似,但语文运用的差异较大。A考生这样写:“火红火红的晚霞涂抹在朴实的庄稼汉子的脸上,反射出白亮的光,两块稀泥合成的田埂上跳动着五颜六色的长辫子短头发,一个个长长的带着似雾非雾的影子向那炊烟袅袅的阴影处移动。父亲„哎呀‟一声,抱着脚在水稻一眼,跛着脚在别人的水稻田里摸起那些破玻璃瓶,踩着青青的草走向村庄,残阳如血,如血的残阳照在那鲜红鲜红的脚印上……”B考生这样记叙:“父亲是平凡的,但他又不平凡。记得有一次我和他在水稻田里扯草,我把他脚上拔出玻璃片丢进别人的水田里……”后来在比较评卷时,A考生的试卷评为一等,B考生的试卷评为四等。由此可见,在同题作文竞赛中,注重语言的色彩美能收到“闻之者动心,味之者无极”的极术效果。
四、欢快与喜悦,忧愁与痛苦都必须表达一种崇高的思想和积极向上的主题。中学生作文存在着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作文的主题不鲜明,不能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学生平时听家长的发泄、港台影视的负面宣传、同学们的牢骚评价、老师对社会的模糊议论,使学生过多地感受到生活的不平。因此,学生作文时采取消极的态度反映生活,用不信任的眼光来看待社会。教师在辅导学生作文时,要引导他们从热爱生活做起,帮助他们客观地认识这个复杂的世界。要详细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理解他们在生活中所遭受的磨难;了解祖国过去沉重的历史,增加生活的忧患意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无论是鸦片战争的烽火,还是圆明圆的硝烟;不管是南京大屠杀的血泪,还是东北三省的沦陷。这一页页的历史都记载着中华民族的不幸,都诉说着我们后代子孙的责任。通过历史教育使学生犹感枪声在耳,血光在目,耻辱在心,激发一种向上的思想,培养一种不屈的精神。教育学生要看到社会的蓬勃发展,党的政策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思想,在作文中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主题。湖北省第六届高中作文竞赛中,高三作文试题《我有一片青草地》有一考生这样写道:“又是一年的黄昏,我在那片树林边上找到了那块坟地,极小的坟地上长满了青青的草,我牵着叔叔的女孩双膝跪下,望着那夕阳笼罩的坟头,拿出今天同考的录取通知书轻轻地放在坟前,点一柱淡淡的香,伴着我的心底的泪水,让一缕缕轻轻的烟带去我的呼唤,我要告诉那为救我而长眠在地下的司机叔叔,我要用叔叔给我的生命去救活更多的人。”这一考生描写的是高考后在回家的路上,因心情不好直往汽车下坡的路中间靠,司机为了救她将车开下河堤撞车身亡这一事情的经过。这篇文章没有选择车祸后的争吵,丧事后的悲哀,而是描写了人善良的一面,歌颂一代人的精神,赞美了我们这个社会。另有一篇考场作文,题为《告诉你,我童年的一个秘密》,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时代把一颗桃树上的酸桃子送给了讨饭的父女俩,在母亲的责难中,掩盖了这个秘密。作文写出了童年的纯与天真、善良和同情。后来谈到这篇文章的主题,要从一个侧面来反映我们这个时代,作者加进了这样一句话:“如今的酸桃子再也不是油盐钱的寄托了”。这篇文章在《课堂内外》发稿时某编辑说:这句话写出了一个时代的变化,歌颂了党的政策,是点晴之笔。中学生的思想一旦变得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作文中那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欢快的节奏就会展示一种美好的社会生活。作文也就从对同学的几份刻薄,对自己莫名惆怅,对社会的几份冷漠变得学会理解自己,善待社会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热爱生活的思想意识。这是作文训练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在作文辅导过程中,如果能重视选择真实的反映我们的:讲究深层次的悲欢结构训练自己的思维;突出积极向上的主题加深对社会的认识;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渲染生活的环境,学生作文的写作层次将会发生质的变化,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就会全面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