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什么是散文呢
什么是散文呢?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杂文概念的种种界定及归属
杂文的概念及其归属众说纷纭,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属于文学中的散文类。这类分法占绝大多数。如
(1)《文学概论自学辅导》(第135页)[1]把文学作品分为小说、诗、散文、戏剧四类,则明确把杂文归到散文。摘录如下:
“杂文:文艺性的论文,属于散文的一种,以抒情与政论相结合,不拘一格,迅速反映生活事变和人们思想感情为特点,熔逻辑力量与战斗激情于一体,把精辟论述寓于形象之中。以短小、精悍、明快、锋利见长,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尖锐的战斗性和充分的艺术说服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历代许多具有进步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古文,多是著名的杂文作品。在现代,由于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的提倡和实践,杂文成为揭露敌人、打击敌人的极为犀利的投枪和匕首,也是批评人民内部不良倾向的武器。杂文主要用于讽刺和暴露,亦可用来赞颂新思想、新品格、新风貌。”
(2)《20世纪中国杂文史》[2](第5页):
“杂文是以议论和批评为主的杂体文学散文;杂文以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主要内容,一般以假恶丑的揭露和批判来肯定和赞美真善美;杂文格式笔法丰富多样,短小灵活,艺术上要求议论和批评的理趣性、抒情性和形象性,有较鲜明的讽刺和幽默的喜剧色彩。”
(3)《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3]:
“杂文,散文的一种,是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明快锋利见长,样式较多,如随笔、杂感、杂谈、笔记等。”
(4)《辞海》[4]:
“杂文,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一般以短小活泼、犀利为其特点。内容无所不包,格式丰富多样,有杂感、杂谈、短评、随笔、札记等。中国自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多有这类文章。“五四”以后,经鲁迅等人努力,成为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或表现作者思想观点的文艺性论文,它以思想性、论战性见长;艺术上言辞机警、行文情感饱满,常借助形象比喻来议论人或事,有强烈的震撼力。”
(5)《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5]: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
2、属于文学类,但不属于散文。如:
(1)《中国杂文史》[6](第8页):
“杂文,是和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一起登入文学大雅之堂的一种文学样式。可以说是一种边缘文学。”
(2)刘锡庆《艺术散文:当代散文走向的审美规范》[7]:
“报告文学、史传文学和杂文、随笔,应从散文„母体‟中分离出去,„自立门户‟予以独立。新的„文学分类‟可采用十分法: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报告文学;史传文学;杂文、随笔;艺术散文;民族、民间文学;儿童文学。”
(3)著名杂文编辑兼评论家刘成信的《杂文是什么》[8]:“简言之,(杂文)具有艺术性的短篇批判、讽剌文学作品,但又不是小说、散文。
3、属于“交叉型”文学体裁。
(1)《文学概论》[9]把杂文和报告文学都归于“交叉”型文学,亦称“边缘”型文学体裁,即具有文学属性,又具有非文学属性。(见P86、P87)
“杂文是一种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学的特点的„交叉‟型文学样式。”
4、属于“文艺性议论文”
(1)《现代汉语规范词典》[10]对“杂文”定义如下:
“杂文,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的文艺性议论文,特点是能迅速反映社会问题,生动活泼、富于战斗性。”
对杂文概念的种种界定,虽在内容上众说纷纭,各有侧重,但有关杂文的归属方面,大部分人都一致认为杂文归类于文学体裁,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杂文具有文艺性或文学性!导致教育领域也是把这一观点灌输给学生,导致全社会都接受这一杂文概念而产生许多错误认识与混乱发生。
论述杂文和散文区别的时候,也提及过这方面的内容:杂文在表述中要尽量避免情感的参与,情感介入过多,就成了了散文,语言也要尽量客观化,否则容易被看作有宣泄的倾向。这是文章对于杂文定位的解答,我们知道散文和杂文的形式逐渐明朗,但是在“大散文”范畴,传统的散文、随笔、小品、杂感、笔记等等都是散文,而随笔、小品、杂感等又界于散文杂文之间,很难进行确切的划分,上个世纪30年代文艺界习惯把小品文也同视为杂文。在《辞海》小品是随笔、杂感等短小的文章;而对杂文的解释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杂感、杂谈、随笔归入这一类;而张恨水在1946年5月23日的《新民报》上对小品文划了界限:小品文是一种含有诗意的散文,然而它不是诗,不是小说,也不是笔记,及一切杂文。我们先不去论谁对谁错,我们可以看看现在的杂文。个人认为,现在的“杂文”大概有三类,一是针砭时弊讽喻现实的文章;一类是通过日常生活琐事扩写而成的生活情趣和人生理想的文章;三是一些笔记、札记、随笔、日记等等既有记的成分也有感的成分的文章,这里的感与杂文之感相同,所以也归在杂文。从杂文的三个种类回头看对杂文的定位,杂文和其他散文下的分支文体有个交叉点,我们所纠缠的也是在这里,假如对文体要求不太严格的话,有感的文章放在杂文是没有问题的,可以粗放一点;但是现在讨论的问题正是因为粗放而引出的,我在字母文章下所说的杂文定位,和达此文的某些观点相同,我需要细化杂文。当然细化之说针对的是子归杂文版并非对于杂文文体,所讨论的定位问题也是子归杂文版的定位问题。子归杂文版需要细化下的杂文,并非有感就行,时评和讽刺小品,人文随笔和人文杂感等等,而对于有感的日记、笔记、游记等之类的感如果偏向生活情趣和人生理想的闲适飘逸的文体归在散文版。潘达要论述好这个问题首先是“要站好位置”是站在杂文文体上说杂文定位问题还是站在子归杂文版位置说杂文定位。在文里我看到达是站在杂
文文体和子归杂文论坛的位置说的,昨天我们谈话时说的文学理论、写作章法,我是站在子归杂文版的位置上说的,局限性不言自明,但是这和我的版块定位的思路相符,在文学理论、写作章法上对于杂文本身是存在很多争议的,我们只能按自己的理解说,并非死套上来;然后你把它和散文对比,这你就站在文体的角度说杂文定位了,“杂文在表述中要尽量避免情感的参与,情感介入过多,就成了了散文,语言也要尽量客观化,否则容易被看作有宣泄的倾向。”这样的文体随笔、杂感、笔记等等都可以算进去,那么怎么理解你说的定位问题?散文细化分支后产生的各种文体的交叉点有怎么处理呢?这个问题文章是没有论述清楚的。
第二篇:什么是三春散文
除了第5回之外,《红楼梦》有很多次提到“三春”。最让人难忘的秦可卿死的时候托梦给王熙凤托梦,她说:“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小红虽然没说“三春”,但是说了和秦可卿极为相似的话:“也不犯气他们,俗语说的千里搭长棚——没个不散的筵席,谁混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谁还认得谁呢?”脂砚斋批注:“此时写出此等语言,令人堕泪。”由此可见,脂砚斋很可能也听到了这句话。
现在对什么是“三春”争议比较大。一说“三春”是指乾隆初年,那几年正好曹家正好也过上了好日子。在清朝的时候就有人这么说,但没有什么证据,很容易被驳倒。另一说“三春”是“三春事业”,是指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皙认为自己比较“正”,在北京昌平成立了“第二政府”,后来他被乾隆消灭了。弘皙以月自喻,他们正好也闹了三年。
我认为,“三春”并非是指“三春事业”,而是指乾隆初年曹家那三年的好日子。因为弘皙绝不可能“以月自喻”,这是后人的意见。弘晳肯定认为自己是“日”,乾隆才是“月”。
《红楼梦》虽然是一部小说,但它有一定历史性。“至若悲欢离合,兴衰际遇,则又追踪摄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也。”通过这部有一定历史性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什么是“三春”。
《红楼梦》时间性非常强,花开花落,非常明确。林黛玉说,大观园修建用了约一年时间,大观园到元春省亲才修好,也就是说,元春省亲前,是一年时间。从元春省亲开始算,到八月十五“异兆发悲音”、“品笛感凄清”,总共是1年8个多月。前后有2年8个多月,从“才选凤藻宫”算来,正好历经了3个春天。
这一点从元春省亲也可以看出来。元春省亲是宁荣二府的头等大事,宁荣二府专门为元春省亲修建了大观园,贾母也“大妆”,提前好几个小时等元春,《红楼梦》一定会记录元春省亲的。但在《红楼梦》里,记录元春省亲的事只有两次,一次人们众所周知的“元春省亲”,一次是老太妃病了,后来又死了,皇上不让省亲。除此之外,再没有省亲的记录。省亲应该是每年一次,加上第一年修大观园,也应该是“三春”。
林黛玉初次入荣国府是“残冬”,荣国府经历了“死封龙禁尉”、“顽童闹学堂”、“正照风月鉴”等大事件,但只经历了一个冬天。
秦红玉进皇宫将近1年时“才选凤藻宫”。她大约在宫里呆了4年,当妃子是3年。头一年秦红玉没当妃子,可能也并没有给曹家带来什么真正的利益,曹雪芹写得也比较少,但“才选凤藻宫”之后写得比较多。从“才选凤藻宫”到“斩情归水月”正好是“三春”,曹雪芹写得比较细。
现在,很多人不知什么是“三春”,厚厚一部《红楼梦》,贾元春“才选凤藻宫”之后,曹雪芹主要不就写的“三春”?
第三篇:故乡是一盏灯散文
唐朝诗人崔颢日落黄昏时发长影瘦回到故乡,他用凄楚的嗓音面对昏黄夕阳吟哦出千古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乡关在何处,举头有明灯。无论是迷途的风雪夜归人,无论是人在天涯途穷末路,总会有一盏灯在指引回乡游子,这盏灯便是故乡。
我家的三叔浪迹天涯五十七年后也回到故乡。但他不是衣锦还乡,也非行囊空空落魄回门,而是装在儿子双手捧着的骨灰盒里,由故乡这盏灯招魂引路,从日本石川县飘洋过海,朝着日落方向向西,再向西,回到故乡贵州省大方县。
三叔与第一任妻子所生的女儿从福州赶来,与“第二任妻子”所生的非婚女从常州赶来,同父异母的三姊妹第一次相见竟然不觉得生疏,血缘亲情跨过国界、跨过万里河山相拥而泣。姐弟三人同跪生父灵前,同上三柱香悼念回乡亡灵……
中国漆器之乡贵州省大定县(今大方县)汪氏家族世代以漆器为业。从我爷爷的爷爷开始,都是以经营漆器为生,以漆器工艺世代相传。大方县南门凹腰街鼎新漆器社是全县城一十三家漆器社之一,曾因其精工制作的隐花脱胎漆器“金瓜捧盒”入选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银奖而蜚声中国漆器界。曾记得父亲在店铺柜台左侧立一红底金字牌扁,由大定县书法家绕继吕先生之父撰文并手书:“大定漆器,誉满全球。始于汉唐,盛于明清……”脑海中至今仍留下儿时所见云南滇西马帮在店铺门前往马驮上装漆碗的情景,尤其是彪悍的云南马锅头脚上那双花草鞋,草鞋尖上缀一对红绒球,鞋帮上贴有金黄色亮片,直到如今一直想不通这有何用?
爷爷育有三子一女,三叔是兄弟姐妹中最最与众不同的怪人,生下来时象猫一样干叫两声后再也不哭,睁大双眼四处观望。他自幼生性好动聪慧过人,三岁半时即可背诵三字经,五岁时能背诵千字文;喜绘画,捏泥巴小猴小狗栩栩如生。七岁时便能跟着爷爷学绘漆画。十九岁时因不满包办婚姻借故离家出走去千里之外福建拜师学艺,在福州与一家漆器老板独生女成亲育有一女,后因忍受不了妻子彪悍性格弃家出走,去另一漆器之乡江苏常州重操旧业。在常州认识一流落街头胭花女子后又生一女,终因女方旧情复发与它人有染而又分手独自谋生。四十七岁时以一幅漆画“宁静秋色”参加日本国际工艺美术展一举夺得金奖,受邀到日本漆器之乡石川县漆画研究所讲学传艺,并因此而认识漆画艺术家伊藤秀子。事业上的共同爱好,艺术上的相互交流,日本女性的天性温顺,年过五十的三叔终于有了一个真情实感的家,心胸宽宏的伊藤秀子时常关心丈夫留在中国的两个女儿,时时予以经济资助。和睦家庭环境让三叔得以静心从事漆画艺术创作,终于在七十岁生日实现毕生愿望举行个人漆画艺术展,将中国漆器之乡大定县隐花推磨漆画艺术推向一个高峰,让漆画艺术从漆器商品中脱颖而出,延续并发展这门几乎失传的中国工艺奇葩。
三叔一生简衣素食,不嗜烟酒。清贫时,安于贫。富裕时,不淫于富。他生性崇尚自由,痛恨欺压放荡。在异邦虽无衣食之忧,然时时思念祖国、思念故乡。一生在异乡异邦漂泊,心底里一直暗暗请求父母原谅,请求妻女原谅,也深知经济上的接剂远不能替代丈夫和父亲责任,心是凄楚的、孤独的,时时受到良心遣责。三叔的一生在自责中渡日,直到暮年……
故乡在哪里?故乡在梦里。老城门,青石板街,斗姥阁老银杏树,七七四十九眼井,九层衙门宣慰府,奢香墓,万寿宫,城隍庙,玉皇阁,笔架山,百里杜鹃……如一幅幅湿漉漉水彩、一张张笔触厚重油画、一卷卷淡墨山水在冥冥之中飘若浮云……
故乡在哪里?故乡在看得见的青花瓷碗里。日本妈妈生的儿子用生硬的中国话对父辈们说:“爸爸在弥留之际想吃沙坝臭豆腐干,想吃豆豉粑,还有什么木姜花蘸酸菜豆汤……”于是,在死者骨灰盒前,增添这几碗亡灵生前日思夜想的家乡菜。
人在年青时是不太思念故乡的。青春的脚步都想远行,都想去闯一闯外面世界,试一试刚刚丰满的羽翼有没有力量向远方飞翔。直到暮年腿脚不能再长途跋涉时,就往回走,往生命的起点走。人生轨迹画了一个圆圈后又回到起点,这个起点便是故乡。
三叔并非仅仅是叶落归根,他要对薪火相传七千年的中国漆文化添薪加火,他留下遗嘱要儿子把国外漆画技艺融汇祖国福州脱胎漆器金钩隐花、融汇常州、平遥推光漆画技艺的秘诀借携骨还乡之机带回故乡。得到父亲真传的儿子随身带来一幅题为“风”的漆画就是中国四个漆器之乡特有专长并融汇日本漆画特技的杰作。画中表现一位日本艺妓顶着一把被风吹破的油纸伞疾步回家情景,侧面反映日本艺妓生活的艰辛。画面构思新颖,鲜丽的粉红色雨伞、被雨水冲淡脂粉后的靓丽面容、色彩绮丽的日本和服、樱花二月的烟雨,被漆画特有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似油画而胜过油画,似摄影而胜于摄影……
儿子身上流着中国人的血。他曾不远万里到祖国新疆北部高昌古回鹘王国故地写生采风,回到日本石川县后创作出一幅题为“十二木卡姆”漆画。画中九名维族老艺人手拿沙塔尔、弹拨尔、热瓦甫、独它尔、手鼓等乐器一边演奏一边放声歌唱。九名老人胖瘦高矮不一服装各异,面部表情生动奔放。在加拿大温哥华展出时得到的评价是:“十二木卡姆(漆画)让展览大厅的空气为之颤动……”,“让人想起俄罗斯油画大师列宾的《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的信》一画中的生动人物……”特别是漆画近景中矮木桌上的爪果,哈密瓜瓜皮上几可乱真的天然纹理就是父亲漆画“冰纹”特技真传。开裂石榴中的玫瑰红籽粒则是妈妈独创的“发磨透色”漆画工艺。一幅画浸透着两国一家世代心血。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儿子的漆画杰作“阿曼尼萨汗”(古回鹘王国汗王妃子),那位绝代佳人燃烧着情欲火焰的蓝宝石眼睛,就是儿子采用“嵌石推磨”特异技法、用中国国画颜料“石绿”作底,用精炼大漆透润凝固后再用人发蘸木腊油细磨而成。而薄如蝉翼的、若有若无的、披在王妃玉肩上的纱巾则是大方隐花漆器工艺之精髓。感谢上苍!中华民族的勤奋聪颖得到天才发挥,传承七千年的漆艺后继有人。这仅仅是叶落归根携骨还乡吗?这仅仅是古代徽商晋商们那种发财后荣归故里光宗耀祖吗?何为“反哺之恩”?何为“让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匹夫有责”?游子们离乡背井,除了为求一口饭食,除了为积存一点钱财养家糊口,除了仅仅是远行飘泊,能不能在返乡行囊中装一点对故乡有益之物:一本书?一粒良种?亦或是一句信息?一门技艺?
故乡,当我们在鬓凋发疏、垂垂老矣的暮年朝着那盏灯寻找到日落黄昏中的乡关时,不再凄惶,不再酸楚,而是热泪盈眶喜极而泣,大喊一声:“故乡,我回来了……”
第四篇:老婆是宝散文
都说,老婆别人家的好,孩子自家的好,这话我反对,我本人觉得自己的老婆好,孩子也好,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想法,并不代表广大男同胞的想法。其实以前我也是这样的想法,自家老婆看厌了自然是别人家的老婆样样都好。
只是又一次同学聚会,让我颠覆了这个看法,那一天说好了带夫人一起参加,因为临时,我给我家那口子打电话时,她正在家洗衣服,我告诉她如果从我单位打车回去接她,不但浪费钱,还浪费时间,不如她打车自己去,而我从单位走。
她满口答应,我就挂了电话,等我到了指定酒店的门口,我就看见她满头大汗地跑了过来,当时我一瞧她的装扮,脑袋嗡了一下,她穿着一件我不穿的衬衣,下身穿着一条大肥裤子,脚上踏拖鞋,当时我就蒙了,我急头白脸地问她:“你嘎哈来了?”
她回答得到溜:“不是你叫我来的吗?”
“是!是我让你来的,参加宴会,你就不能换身衣服?”我瞪了她一眼,她低头看了自己一下,大咧咧地说:“不就一顿饭吗?我怕你着急,没顾得上换衣服,就跑来了。”
我彻底被她折服了,连骂她的力气都没有,我冷着脸沉声说:“回去,不用你跟着我进去了。”说完我气呼呼地抛下她,自己走进了酒店。
等我进去后看见我那些同学都带着穿着艳丽的夫人,我才佩服我自己的决断,要是她进来,自己面子不好看,我的脸也被她丢尽了。
席间同学们都问我,你老婆那!我笑着说,她今天有事,没来,下回吧!
同学们都说我怕老婆,好一顿把我埋汰,我只能咬着牙挺着,嘴里说着:“嘿嘿!咋的老婆是用来疼的。”
这话说得夫人们都受用,把我夸得和花一样,频频向我敬酒,我喝着喝着就多了,出酒店时我的步伐开始不稳,头重脚轻,正要打车回去时,一个人影猛然窜到了我的面前,二话没说背起我就走,我的同学拦住了这人,她红着脸说:“没事,我是他老婆,在这里等了他三小时了,他一喝醉就找不到家,每次都是有人给我打电话,然后我背他回去。”
这话是第二天同学给我打电话告诉我的,他羡慕地说:“你呀!可真行,有个那么好的老婆,我老婆别说背我,不一脚把我踹出家门都是好的。”
他说完我还不信,没想到接连几个同学都打来电话,夸我老婆,你那才叫老婆,真贴心,为了等你能在外面站三个小时,要是我老婆,早跑了。还有位同学问我,你咋那么有福,娶个宝贝回去?
我忍不住坐起了身,看了一眼老婆忙碌的身影,她正在给我瘫在床上的老娘喂饭,一勺勺,极其耐心,饭从我老娘嘴里漏出来,她立刻拿手绢拭擦,很轻很轻,就像对待婴儿一样,我突然感觉到我很惭愧,结婚以来我对她多粗心,从没送她什么礼物,从没在她面前说过一句温柔体贴的话,给她的钱她都用在这个家上,上次她买新衣服,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可是她从没和我抱怨过,这样的女人不是宝是什么?
第五篇:青春是一部书散文
时光如水,悄悄地流走我们的童年,我们的青春。岁月飞逝,呼啦一下就日暮垂年。青春,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还没来得及认真铭记,还茫然着,懵懂着,转眼,人就在岁月里老去。
青春是一部书,是一部精致的书,记载很多故事和过往,却被时光越翻越薄,越翻越旧。在流年似水的年华里,我们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承载着聚散离合,承载着太多的情非得已。当青春逐渐远去,当容颜不再依旧,你是否会感慨,会在再回首时,潸然泪下。在泪光里,那些关于青春的记忆,渐渐的模糊,那些一张张熟悉的笑脸,也随着时光渐行渐远。然而,青春这部书,百看不厌,越翻越有味道,沉淀在心底的是青春岁月里浓浓的单纯的情怀。青春,又宛如一杯老酒,散发着陈酿老窖的香味,只一杯就让人沉醉。青春,燃烧着激情,燃烧着梦想,也记录着平淡的岁月和时光。
她与她并肩走着,胳膊挎着胳膊,亲密无间。瞬间触动心怀,曾记得,我们也这样走在路上,一说三笑的,那些光阴是那样深沉,搁在心里沉甸甸的。
你刚转来的时候,就被你的阳光气质所吸引。你性格活泼开朗,爱说爱笑,还喜欢唱歌跳舞。我们是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我性格内向,木讷,不爱说话,总是安静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对我来说,那小小的一角,就是我的全部。
看着你和别人谈笑风生,举手投足间的融洽,我嫉妒的要命。我多想你能看我一眼,和我也说上一句话。然而,好像过了很久,你才注意到我。而熟悉,好像是从一个舞蹈的排练开始。
“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笑眯眯……”还记得这首《粉红色的回忆》吗?那个时候,流行的歌曲,歌曲欢快,舞蹈更是轻盈,歌伴舞,会给人带来轻松的享受和愉悦。班级里准备了这首歌曲的歌伴舞参加学校的元旦联欢会。
霞,是一个开朗活泼的女子,娟,星,都是有着音乐细胞的。唯独我,因为性格使然,总也放不开自己。反复排练无数次,无法跟上你们的节奏,我只好选择放弃。五人组,剩下四人。看着你们一起那么协调,从内心为你们高兴。每一次,和你们在一起,默默地看着你们排练,听着你们悦耳的歌声,看着你们舞动属于自己的精彩,忍不住给你们在一边鼓掌。
那些被我们吟唱过的歌曲,还在岁月里低吟浅唱,轻轻哼上一句,仿佛时光就倒流到从前。霞的马尾辫,随着舞动的身躯在岁月里飘扬,娟单纯的双眸如一汪清泉,在记忆深处,缓缓流淌,星,动人的笑容,深深的酒窝,像一幅画镌刻在时光的墙上,回眸不忍深情凝望……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我喜欢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在文字里,组合成一篇篇文章。最开心的时刻,是被老师范读我的作文,是看着自己的文章被贴到校园的墙上。
熟悉以后的我们,会相约去谁家玩。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电话少,一个村里有一两部就不错了。你家有电话,而我幸运的是,隔壁家有电话。每次你打来电话,我都会如约而至。骑上小单车,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沐浴着大自然的风和阳光。兴趣来得时候,还会摘一片槐树叶子,放在嘴里,吹个小曲。那些日子,很暖,也很慢。我们不在一个村子,路再远也不觉得远。觉得单车慢悠悠一晃就到了,身后是妈妈在耳边的唠叨,又出去玩……那个把友情看得十分重要的年纪,这句话就像耳畔风,轻轻地飘过了时光。
在那个男女思想还比较“封建”的年代,男女生是不怎么好意思说话的,除了不说话,还会在课桌上划上分界线,一道粉笔印狠狠地隔开了男女之间的距离。和我同桌的他有点顽皮,因为我坐在里面,他在外面,每次看到我来了,都不主动让开,害我傻傻地站在过道里,每次都是到预备铃响起,他才懒洋洋地伸伸胳膊,伸伸腿,不怀好意地冲我诡笑着。漫不经心地说一句,进去吧。让你哭笑不得。你看不惯,总会拿书砸他,然后他就追着你在教室里打闹,常常弄翻了桌子和椅子,教室里一片狼藉。被你打怕的他总会趴在桌子底下求饶……
总觉得在一起的时光还会很长很长,一眨眼,就各分东西。总觉得,我们还会一起漫步在校园的操场上,漫步在校园外的小路上,冒着雨,衣服被淋湿透,还傻傻地说,不打伞的是英雄,打伞的是狗熊,然后哈哈大笑着,看着彼此狼狈的样子……
毕业在即,我们相约在一起,去照相馆照相,留下我们青春的样子。那一天,天特别蓝,风儿也很轻,我们的笑容都特别甜。常常望着我们的合影,发呆,常常不知不觉中回到了从前。我还记得,我们还约定每年的那个时候,都去照一张合影……然而,时光留给我们的只有那一次机会,毕业后的我们,各自为了生活和理想,奔波在彼此的路上,相见遥遥无期,那个约定被遗忘在时光里,随着一张旧照片沉淀在记忆里。
青春,是不断的告别,告别自己,告别友人,告别往事,告别曾经的深情……青春,也是不断地相逢,相逢成长中的自己,相逢友人,相逢新的故事,新的情感……
人生的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属于我们的青春却只有一次。那些青涩的岁月,铭记着时光里最单纯的过往,铭记着青春里最纯真的笑脸。
青春的岁月里,我们学会了珍惜,学会了珍藏,学会了感恩,在风雨中,变得坚强,坚韧……我们曾经哭过笑过疯过,而这些都成为记忆里一道道难忘的风景……镌刻在时光的深处。
时光改变了容颜,却改变不了一颗青春的心,经历岁月沧桑,依然有着青春般的热情,有着青春般的激扬。时光不老,我们的青春就不散场,青春这部书就没有结尾,朋友依然是心灵最深处的陪伴。而我,依然会微笑地走在路上,追逐梦想,因为梦想在前方,青春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