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监察工作要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

时间:2019-05-13 15:1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纪检监察工作要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纪检监察工作要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

第一篇:纪检监察工作要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

纪检监察工作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纪检监察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育、监督、惩处、保护职能,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引领人、约束人、惩治人、挽救人,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

一、纪检监察工作要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必须抓好廉政教育,以正确的导向引领人

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牢牢把

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利于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有利于营造廉洁、诚信、进取的良好社会风尚,有利于从思想源头上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突出重点,警示人。其一,抓住重点内容,开展党风廉政教育。要针对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抓好经常性教育;针对理想信念问题,经常开展理论教育;针对法纪观念的问题,开展经常性党纪政纪法纪教育;针对心存侥幸的问题,经常性地开展正反典型教育。其二,抓住重点对象,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能否善用公共权力,实施对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直接影响到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因此必须把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实。其三,抓住重点时间,开展党风廉政教育。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节假日和婚丧喜庆等时机敛财,要适时进行廉政提醒教育,使他们不要在温情默默的糖衣炮弹下“一失足成千古恨”。其四,突出重点部门,开展党风廉政教育。管钱、管物、管人的实权部门和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领域,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这些重点部门和重点领域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掌权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二是灵活载体,鞭策人。党风廉政教育既要用好广播、报刊、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又要开展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推进廉政教育进机关、社区、村镇、企业和学校,从情感上、心理上影响、引导、鞭策着人们的行动,把反腐、防腐变为自觉行动。三是创出成果,鼓舞人。要充分发挥宣教大格局的作用,整合纪检监察、组织、宣传、信息等部门的资源;要紧贴生活实际,以身边的典型为素材,用活生生的人物和事例,创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反腐力作,全方位多角度激励人,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反腐氛围,使广大党员干部养成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二、纪检监察工作要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必须抓好民主监督,以严格的制度约束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和谐社会一定是民主社会。因此,纪检监察工作要通过加强民主监督,从制度上规范权力运行。一是针对权力过于集中产生的弊端,要用制度适度分解权力。“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腐败”。权力过于集中,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必然要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要解决因权力过于集中带来的腐败问题,关键要用科学的制度科学配置权力,使权力适度分散与平衡,把一人掌握多种职权改为一人掌握一项职权或多人交叉掌握某项职权,形成部门之间、单位之间、领导干部之间权力运行各个环节能够相互协调、相互制衡,控制越权行为,防止权力滥用。二是针对容易产生腐败的环节和领域,要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抓住权、钱、人管理等环节和领域中存在的弊端,制定严格的制度加强对权力的制约、资金的监控和干部任用的监督。要通过制度建设,强化监督,限制和制止权力进入市场;要建立财务审批制度,变“一支笔审批”为“领导班子集体审批”;要通过制度建设,严格监督干部选拔任用,把好用人关;要通过制度建设,最大限度地削减在行政审批、行政执法领域的自由裁量空间,消除权力寻租现象。三是针对人民群众在监督中的作用,要用制度营造民主监督氛围。人民群众作为领导权力的承接主体,其监督具有直接性、广泛性和有效性。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必须通过制度进一步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改变人民群众因不知情而无法监督的问题。要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机制制度,广开言路,听民声,察民意,知民情,进一步在全社会创造一个人民群众敢于监督、善于监督、能够监督的良好氛围。

三、纪检监察工作要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必须抓好案件查处,以党纪法规惩治人

构和谐社会就是要崇尚公平正义。纪检监察机关要始终保持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的高压态势,以反腐实际成果取信于民。一是惩戒碌碌无为者。对于那些“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对那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人,对那些“不谋事专谋人”的人,决不能任其行事,要通过实行责任追究、引咎辞职、末位淘汰等制度,形成高压态势。同时,要通过查处抓典型,形成人人想干事、谋大事、成大事的积极向上氛围。二是严惩以权谋私者。当前,以权谋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以权代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滥用职权等,要遏制这些以权谋私现象的发生,必须死死盯住有权的人、用制度监督制约有权的人,坚决查处滥用权力和以权谋私的人。要通过执法、纠风、行政效能、信访等渠道发现案源,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同时,要让以权谋私者,在政治上付出

沉重代价,在经济上占不到任何便宜。三是打击为虎作伥者。要通过查处,重点打击严重腐化堕落的案件,司法人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案件,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案件。四是狠抓扰民乱民者。腐败和不正之风严重干扰了经济发展秩序,损害群众切身利益,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要通过案件查处,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

环境,要通过案件查处,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四、纪检监察工作要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必须抓好依纪保护,以实际行动关爱人

和谐社会是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社会成员共享文明成果的社会。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际行动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一是严肃执纪,挽救人。纪检监察工作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既要严厉打击腐败分子,为经济建设排除干扰,又要准确执法量纪、宽严相济、区别对待,旗帜鲜明的支持改革者、鼓励创新者、教育失误者、惩处腐败者、追究诬告者;要通过案件查处,有针对性地帮助发案单位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发案的深层次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从监督和管理上堵塞漏洞,防止“前腐后继”的现象的发生。二是澄清是非,爱护人。对那些在工作中锐意进取而受到不实举报或诬告诬陷的同志,要及时为他们澄清是非,扶正祛邪,净化工作环境,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于那些思想解放、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人和事,要积极给予保护支持;对那些在改革创新中,因为经验不足或某些客观原因而出现的失误或偏差,要实事求是的加以分析,坚持教育为先的原则,主动热情的给予帮助。三是廉政谈话,疏导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我党纪律工作的一项方针,也是爱护干部的一条重要措施。纪检监察机关要通过任前廉政谈话、诫免谈话等形式,说服、引导、关心干部的成长,做到提醒在先、教育在前。四是挽回损失,说服人。纪检监察工作要以实际行动、实际成效履行保护职能,说服群众。要查处侵犯群众利益的违纪案件,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补偿,从而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要通过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督促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等方面的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制止、纠正那些已经或者可能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行政行为,防止或减少国家财产的损失。

第二篇:地方立法要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地方立法作为我们国家立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过去的20多年里,已经走过了探索起步、加快步伐到规范发展的路程,为推动、保障各地的改革开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地方立法工作如何与时俱进,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自觉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良性互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一、加强立法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有了明显提升。同时,我国发展中也存在不少不和谐的因素,环境污染影响和谐,愚昧落后妨碍和谐,违法乱纪销蚀和谐,贪污~破坏和谐。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社会有序运转,奠定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关键在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有赖于广大共产党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心系群众,服务群众;同时取决于每个公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积极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全党全社会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形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合力,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民主法治社会。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得以建立的手段和途径。因此,一方面我们不容忽视道德、文化等社会一般规范的作用,另一方面更要重视法律规则。法律是所有社会规范中最具有明确性、稳定性和国家强制性的规范,依照法律来治理社会,人们就有章可循,社会也就有了和谐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地方立法作为中央立法的补充,在解决地方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我省的地方立法工作从1980年起步,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立法法》实施以来,又改进和完善了地方立法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地方立法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我们建立了地方性法规草案的统一审议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地方立法程序,制定了一批符合我省实际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法规。近几年来,我省经济能够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与地方立法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引导、规范、促进和保障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省不少地方还存在着生产上能耗高、效益低,成本高;在生态上,有些项目破坏自然、污染环境;在发展状况上,城乡不平衡、地区不平衡等情况。这与我们地方立法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不完全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还存在着立法选项不准确,有些经济发展急需的法规未能出台;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立法还比较薄弱;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的战略服务还不自觉;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渠道尚需拓宽;立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有直接联系。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解决。从去年省人大法制委、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联合南昌大学法学院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法制环境调研情况来看,广大人民群众对我省地方立法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求进一步加强立法的呼声很高,提出了不少具体的立法建议,并且期待着立法质量的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我省地方立法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从加强党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高度,从加快我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江西在中部崛起提供良好的法规保障的高度,深化对地方立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对做好地方立法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把地方立法工作真正摆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以改革的精神解决地方立法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地方立法工作推向前进。

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转变立法理念,努力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无法可依的情况下,我们强调加快立法步伐无疑是正确的。随着一大批法律法规的出台,无法可依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当前立法工作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法律、法规数量的不足转移到重点提高立法质量上。这些年来,我省地方立法的质量总的看有所提高,但还存在着与我省改革开放的实际结合不够紧密、部门利益倾向尚未有效克服、操作性不够强、文字表述上不够严谨准确等问题。这说明我们地方立法工作还不适应 “良法之治”的要求。因此,提高立法质量是立法机关和立法工作者要考虑并加以解决的首要问题。提高立法质量,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法制统一原则,坚持地方特色,坚持走群众路线。当前,要着力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要做到立法选项的准确性。为了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省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省委第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 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省地方立法需求也将发生变化,准确科学地确定立法项目的重要性更加显现。要解决立法选项的准确性问题,首先是要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关注热点。所谓突出重点,就是要求立法要着重围绕能牵动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江西这几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欠发达省份的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首要任务。因此继续突出经济发展主题,加快经济立法,过去是现在依然是我们地方立法工作的重点。所谓解决难点,就是要求立法要努力消除那些长期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如民营经济的准入、“三农”、环境保护、分配不公、社会保障、再就业等问题。所谓关注热点,就是要求立法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如农民工的工资拖

欠、违法拆迁征地等问题。其次是要统筹安排。一要根据省情来安排立法项目。要把地方性法规的实施条件放在突出位置来考虑,对有立法需求又有实施条件的,要优先安排;对有立法需求,但目前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暂时不安排。二要对每的立法数量进行合理控制,以利于提高立法质量。三要按照尽量兼顾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原则进行安排。二要注意权利与权力的协调性。权利与权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权利是权力的本源,权力是权利的后盾。权利与权力的协调,对公民来说,主要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对政府来说,主要是权力与责任的统一。在过去的地方立法中,我们比较注重公共权力的强化和公民义务的履行,而在防止权力滥用和落实公民权利方面着力不够,实践中往往出现执法部门权力大、责任小,处罚多、服务少,而对相对人和公民的权利却重视不够,得不到有效保障。在现阶段,地方性法规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作用,就要妥善解决权利与权力的协调性问题。第一,要实现义务性立法向权利型立法转变。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追求全民发展、全面发展的社会,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社会。因此,树立公民权利本位的立法理念,在立法过程中,以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为优先选择,在任何时候都把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作为地方立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新时期立法妥善解决权利与权力协调性问题的重要内容。第二,要实现管理型立法向服务型立法转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政府的合理定位至关重要。它既不能缺位,又不能越位、错位。为此,立法既要赋予政府机关必要的手段,确保政府在创造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充分发挥其公共服务职能,又要强化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建立起公正合理、设置科学、程序严格、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要用制度促进政府转变职能,实现权力与责任的统一,防止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通过立法固定化。三要力求不抵触与有特色的统一性。地方立法坚持不抵触原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所决定的。地方立法要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不能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不能超越立法权限、违反法定程序。地方立法要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法规如果大量照抄上位法的规定,没有本地特色,那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在地方立法工作中,我们要解决不抵触与有特色的统一性问题,既坚持规范立法,又强调特色立法。规范立法,表现在程序上,主要是要求法规的立项、起草、论证、提请和审议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格遵循《立法法》和《江西省立法条例》的规定实施;表现在内容上,主要是要坚持不突破上位法关于行政许可的范围,坚持行为与处罚相对应,不突破上位法关于行政处罚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规定。地方立法作为中央立法的补充,应当重在“拾遗补缺”上做文章。在内容上,要增强法规的针对性,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解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焦点问题;在形式上不盲目追求法规体例完整,尽可能避免“小法”抄“大法”,“后法”抄“前法”的现象。有什么需要就规定什么,有几条就规定几条;该具体的要具体,该细化的要细化;要充分发挥法的引导、教育和服务功能,不要把处罚作为法规执行的唯一手段。即使设定处罚,也要特别注意处罚幅度不宜太大,尤其是罚款的幅度上不要过大,力争从源头上遏制处罚的随意性和执法~问题,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规保障,建立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第一道防线。四要坚持立法的民主性。立法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注重充分发挥立法工作者、专家学者、司法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等专门人员的作用显然不行。但立法更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到体现~、符合民心,不走群众路线就更不行。人民群众对立法活动的参与,主要途径是通过各级人大代表依法履行立法职责,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同时,要采用多种形式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渠道,加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立法的力度。我们既要坚持并发展近年来立法机关已经形成的立法论证会、立法顾问、立法联系点、委托起草法规草案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又要加紧完善公民旁听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规草案审议、立法听证会、在媒体上公布法规草案、利用网络平台征求意见等有效调动群众参与立法的制度,不断加大群众立法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在立法调研工作中,要注意调研对象和范围的代表性和广泛性,既听取专门人员的意见,又注意听取管理相对人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尽可能地体察民情,反映~,集中民智,维护民益。

三、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自觉加强立法工作机构的自身建设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立法机关能否高质量地完成立法工作任务,关键在于有没有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务实高效、作风过硬、团结协作、勤政廉洁的立法干部队伍。作为立法机关,我们要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大力加强自身建设。立法工作机构的每一个党员都要自觉地投入到先进性教育中去接受教育和锻炼。立法工作者首先要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立法工作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其次要努力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系统学习法学理论、宪法和法律,掌握先进的立法理念和制度,熟悉人大的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同时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学习世贸组织规则、可持续发展等新知识、新观念。立法工作者要通过持续系统地学习,在政治上、业务上、作风上得到全面进步,努力做到:在政治上要立场坚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法工作是党的执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实现对国家事务领导的重要途径,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立法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善于从政治角度

观察问题、处理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才能在涉及到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的重大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永不迷茫。在业务上要做到理论功底扎实,知识积累丰厚,业务能力精强。立法是一项理论性、专业性、综合性都很强的工作。立法工作者必须加强四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立法方向的能力;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掌握新时期地方立法规律的能力;三是围绕繁荣经济、发展经济的中心任务,为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服务的能力;四是与时俱进、面向世界,实现立法适当超前的能力。在作风上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清正廉洁。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高质量完成立法工作的重要保证。在立法工作中,我们要处处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时时讲团结、讲协作,牢记“两个务必”,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不存非份之想,不取非份之利,保证立法权力干净高效运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人民的重托,才能使地方立法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新的作为。

第三篇:基层党校要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贡献

基层党校要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贡献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党是由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的各级党组织结合起来的整体,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为基础工程。党校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县(区)委党校作为基层党校在建设学习型政党中如何发挥作用呢?我认为,基层党校处于基层党组织之中,在建设学习型政党中,一定要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出积极的贡献。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于2009年11月12日在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就要大力营造和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牢固确立党组织全员学习、党员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健全管用有效的学习制度,使党员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知识素养不断提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使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为此,基层党校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制定切合基层实际的党员干部培训规划

基层党校要制定切合基层实际的党员干部培训规划,不断探索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的新方法、新途径,把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起来,深化基层党员干部对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认识,提高基层党员干部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一是班次设置要有科学性和规范性。班次设置的科学性,即要针对本地实际开设班次,使班次设置与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有助于促进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班次设置的规范性,即要各类班次与基层党员干部的实际需要相结合,避免形成多头培训、重复培训、交叉培训,既要避免有些单位派人时应付差事的情况,又要避免有人经常参加培训而有人从来没有参加培训的情况发生。二是课程设计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设计的针对性,即要针对各类不同班次的不同要求,开设不同的课程,使学员通过党校学习培训,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课程设计的实效性,即要根据不同时期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形势发展要求,开设具有时代特征、国情特色、区域特点和满足工作要求的课程,让学员在有限的时间掌握大量的有用信息、知识和技能。

二、基层党校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着力点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工作繁多,必须突出重点。根据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基层党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基层党员干部所理解、所接受,使他们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二是着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基层党员干部。要使基层党员干部明确知道这一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要使基层党员干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三是着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教育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基层党员干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引领社会风尚。

三、制定与落实促进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激励机制

有效激励是促进学习的强大动力。基层党校要主动积极地和有关组织部门加强合作,积极探索把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依据的有效做法,把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为激励基层党员干部重视学习、崇尚学习,要把学习与考核、学习与使用、学习与晋升紧密结合起来。一是要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办法。把党员干部的学习情况纳入考核指标体系,落实到党员干部的平时考核、考核、届中届末考核中。二是要做好跟班考察党员干部工作。把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作为考察干部、发现干部的重要渠道,对基层党员干部在党校培训学习期间的表现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并将学习培训情况作为评价党员干部的重要依据。三是要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学习培训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基层党员干部述学、评学、考学制度,构建基层党员干部学习考核评价的制度体系,努力创造基层党员干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形成抵御低俗、崇尚学习的良好风气。

第四篇: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国家主管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能部门,在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必须把是否促进社会和谐作为谋划工作思路、创新服务理念、制定支持政策和检验执法成效的主要依据和重要标准,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提升服务理念,完善服务机制,促进经济加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决定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经常、大量和直接地体现在政策的支持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本着“主动服务,超前介入,合法普通,支持发展”的原则,坚定不移地打好服务牌,尽职尽责地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同时,对企业设立新兴业态、开辟新型经营方式和拓展经营领域的尝试,要放在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思量、权衡、探索、创新,自觉按照市场经济的惯例和规则而不是按计划经济的惯性和经验来动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改进监管方式,加大执法力度,深入整治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诚信、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针对当前市场经济秩序中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假冒侵权案件时有发生、商业欺诈行为屡禁不止的形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牢固树立长期作战思想,坚决清除影响和阻碍和谐社会构建的突出问题,努力促进公平竞争的交易环境、权益保障的投资环境、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和诚实守信的经营环境不断得到巩固。要以确保市场主体资格的真实有效为重点,严格把住登记注册关口,坚持对企业市场主体资质实施全程监管,把握“三不准”的准放原则,强化变更、退出和年检审核,坚决禁止有碍经济社会健康和谐的企业混迹市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不断加强各项基础建设,努力增强行政执法效果。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具体表现。这不仅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以自身规范、文明的管理活动促进社会和谐,更重要的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确处理和把握好依法行政与监督管理的辩证关系。要注重创新和完善人性化的、公平理性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规范、诚信、文明、礼仪地实施监管执法,把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文明执法贯穿于行政执法的全过程,努力做到坚持原则性、讲求艺术性、增强服务性、提高亲和力的有机结合,避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不必要的矛盾,增加社会不和谐因素。

第五篇:税收要为和谐社会服务

税收要为和谐社会服务

近日在听取陕西省国税、地税局的工作汇报时强调,税务部门在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一定要充分发挥聚财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担当起重要角色。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社会的重大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不仅应把税务机关内部和谐观作为工作的目标和标准,而且应把税收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去思考,扮演正确的社会角色,弹奏出和谐乐章。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同时反作用于经济,两者只有互为条件,才能互相促进。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税收收入作支撑,否则就是纸上谈兵。因此,只有经济发展了,税收增收了,财力增强了,才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才能有充足的财力进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当前,税收收入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税收工作任重而道远。指出,依法征税、科学征税、文明征税、廉洁征税,这些都和人有关系,都要和人打交道,有个征纳和谐的问题,关键要抓好队伍。近几年来,陕西国地税部门在抓队伍建设方面在各行业里抓的是最好的。税务的队伍是整齐的,制度建设,文明建设都高的很好,取得了很大成绩。这很不容易。但是在干部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建设方面,还要不断加强,教育永远没有止境。

如何运用好税收政策,有效发挥对经济发展的调节和促进作用,是税务部门需要长期研究的一个课题,这个题目要继续做下去。一个地方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归宿点还是要税收。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税务支持企业发展也是第一要务。税务部门要站在政府的角度,扩大税源,扩大税收,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包括落实税收减免政策,支持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强调,税务对企业的支持和服务,要找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关键是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要加强税收政策的研究,不断提高政策水平,提高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税收工作很辛苦,政府要积极为税务工作创造条件。当前要重点帮助解决好税务信

息化的问题,要集中资金一步到位。把信息化搞上去,就是管好税源、增加收入。

下载纪检监察工作要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纪检监察工作要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文章标题: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科学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涉及教材知识点: ⑴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⑵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⑶依法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将建设,依法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⑷宪法是国家......

    和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

    财政部门要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财政部门要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财政作为......

    财政部门要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财政既是重要的物质基础,又是重要的政策手段。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党......

    会计工作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文章标题:会计工作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根据科学发展观创新理论提出的符合我们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人民群众非常向往的美好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

    构筑群团工作合力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构筑群团工作合力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在新的阶段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意见》指出:“改革和发展越是处于关键时期,越要加强党的群众工......

    加强政协民主监督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政协民主监督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xx区政协委员 xx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在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工作中,人民政协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