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党先过群众关——晋城市探索农村党员发展新机制

时间:2019-05-13 15:4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入党先过群众关——晋城市探索农村党员发展新机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入党先过群众关——晋城市探索农村党员发展新机制》。

第一篇:入党先过群众关——晋城市探索农村党员发展新机制

四月的晋城,柳絮飘飞,花草吐翠,生机勃勃。记者所到之处,农村群众和党员干部对发展党员的新做法赞不绝口。

要想入党,先当优秀村民

阳城县上李村58岁村民崔瑞虎,20岁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先后在村里当过民兵营长、保管员,还当了6年村委主任。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卸任村委主任仍没能入了党。新机制实行后,崔瑞虎以自己多年的工作实绩和人品,被群众高票推选为优秀村民,继而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xx年发展为预备党员,用了38年才圆了他加入党组织的梦。谈起类似的事,郭河村村民郭扩社快人快语:“现在,推选优秀村民和村委换届选举已经一样重要了。”坐在老郭身边的宋庚丑接上话茬:“入党积极分子必须从优秀村民中产生,优秀村民必须由群众票选。这样,入党先过群众关,再不像以前那样由少数人说了算。这办法好!”

在晋城农村采访,记者听到许许多多群众对发展党员新机制的看法和评价。

泽州县崔河村党支部负责人崔晓满说:“新机制比老办法更加民主了,不仅是党外群众推荐,还表现在党内支部票决上。以前是举手表决,能力差也罢,碍于人情也罢,都不好意思不举手。现在无记名投票,不同意就可以不选他,更能体现党员真实意愿。”

“新机制便于提前发现问题,工作始终处于主动。因为推荐优秀村民、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要公示,列为预备党员以及转为正式党员也要公示。”高平市委组织部组织科长贾晓敏举例说明:南城办事处某村村委主任,被推选为优秀村民并被确定为发展对象公示,知情群众举报其超生二胎,核实后取消了入党资格。陵川县花落村一村民在“村村通”工程建设中表现突出,一度被群众推举为优秀村民,支部确定为发展对象。但公示后接到群众反映问题,经核实取消了他的入党资格。

新机制是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创新,顺应了群众民主意识增强的新要求,扩大了农村党内党外民主,有效地推进了民主政治进程。

一剂良药,治了多种顽症

33岁的田兵亮是阳城县峪则村卫生所医生,深受全村人的信任。xx年,他向党支部递上了入党申请书;新机制出台后,被群众推选为优秀村民,又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一年后入了党,成了村里新机制的第一个新党员。他高兴地说:“现在的办法打破了以前的论资排辈,体现了公平、择优、透明。不然单论资历,还不知道要排到猴年马月。”

高平市炉沟村仅有6名党员,其中5名党员在55岁以上,都当过党支书,连续多年被列为后进支部村。类似论资排辈、党员老化等弊病,在过去的晋城市农村不是个例。有的党支部书记发展党员取决于个人关系、个人喜好,“举亲不举贤”,导致“近亲繁殖”;有的党支书担心群众基础好的人、有胆识有能力的人入了党可能威胁到自己的权威和位置,便宁可几年、十几年不发展一个,从而造成“武大郎开店”和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现象。

沁水县嘉峰镇党委书记赵志刚对此深有感触:群众看你这个党怎么样,就是看你要什么样的人。过去一大批群众信任的、年轻的、有水平的能人挡在门外,现在情况变了。新机制是论资排辈、人情化、“武大郎开店”“近亲繁殖”、老龄化等旧弊病的克星,它扩大了党组织选人的视野,提高了进入党组织的门槛,提升了党员发展工作中的群众满意度,为农村村级班子建设蓄起了源头活水。

门槛提高,拓出崭新天地

高平市米东村是一个有2400口人的大村,多年经济薄弱,人心不齐。被群众称为“能人”的该村村民郭河生,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县城开办企业,并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由于他不属于

“听话、老实”的,申请书如泥牛入海。

“十几年创业,我挣的钱够我一辈子活了。我就想干点事,回报父老乡亲,让全村人都富起来。”郭河生的心意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和支持。xx年,他被选为村委主任。当年,他就筹措数百万资金铺开建设新农村的五项工程。看到致富有望的村民把他选为优秀村民,按程序入了党。之后,他的工作劲头更大了。仅两年时间,全村人均收入就由xx年的2800元上升到了4400元。

自xx年8月晋城市推出农村发展党员新机制以来,像郭河生一样加入党组织的农村新党员已达到4151名。其中35岁以下的党员2461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583名,有一技之长的各类技术能手和乡土人才1936名,分别比3年前提高了1.38%、2.04%、17.4%。

采访中,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过去发展的一些党员,群众认为不全是最优秀的;现在村民对党员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能入了党的人都不简单”。泽州县巴公镇党委书记郎仕华告诉记者:“现在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人多了,争先入党的气氛浓烈了。”

“农村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细胞。随着党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增强了,执政能力提高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必将得到巩固。”曾担任乡镇党委书记14年的泽州县副县长李正根对此认识深刻,他对记者说:群众推荐产生出来的党员和党员干部,和群众心连在一起,情牵在一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也更加密切了。

第二篇:入党先过群众关——晋城市探索农村党员发展新机制

四月的晋城,柳絮飘飞,花草吐翠,生机勃勃。记者所到之处,农村群众和党员干部对发展党员的新做法赞不绝口。

要想入党,先当优秀村民

阳城县上李村58岁村民崔瑞虎,20岁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先后在村里当过民兵营长、保管员,还当了6年村委主任。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卸任村委主任仍没能入了党。新机制实行后,崔瑞虎以自己多年的工作实绩和人品,被群众高票推选为优秀村民,继而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XX年发展为预备党员,用了38年才圆了他加入党组织的梦。谈起类似的事,郭河村村民郭扩社快人快语:“现在,推选优秀村民和村委换届选举已经一样重要了。”坐在老郭身边的宋庚丑接上话茬:“入党积极分子必须从优秀村民中产生,优秀村民必须由群众票选。这样,入党先过群众关,再不像以前那样由少数人说了算。这办法好!”

在晋城农村采访,记者听到许许多多群众对发展党员新机制的看法和评价。

泽州县崔河村党支部负责人崔晓满说:“新机制比老办法更加民主了,不仅是党外群众推荐,还表现在党内支部票决上。以前是举手表决,能力差也罢,碍于人情也罢,都不好意思不举手。现在无记名投票,不同意就可以不选他,更能体现党员真实意愿。”

“新机制便于提前发现问题,工作始终处于主动。因为推荐优秀村民、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要公示,列为预备党员以及转为正式党员也要公示。”高平市委组织部组织科长贾晓敏举例说明:南城办事处某村村委主任,被推选为优秀村民并被确定为发展对象公示,知情群众举报其超生二胎,核实后取消了入党资格。陵川县花落村一村民在“村村通”工程建设中表现突出,一度被群众推举为优秀村民,支部确定为发展对象。但公示后接到群众反映问题,经核实取消了他的入党资格。

新机制是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创新,顺应了群众民主意识增强的新要求,扩大了农村党内党外民主,有效地推进了民主政治进程。

一剂良药,治了多种顽症

33岁的田兵亮是阳城县峪则村卫生所医生,深受全村人的信任。XX年,他向党支部递上了入党申请书;新机制出台后,被群众推选为优秀村民,又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一年后入了党,成了村里新机制的第一个新党员。他高兴地说:“现在的办法打破了以前的论资排辈,体现了公平、择优、透明。不然单论资历,还不知道要排到猴年马月。”

高平市炉沟村仅有6名党员,其中5名党员在55岁以上,都当过党支书,连续多年被列为后进支部村。类似论资排辈、党员老化等弊病,在过去的晋城市农村不是个例。有的党支部书记发展党员取决于个人关系、个人喜好,“举亲不举贤”,导致“近亲繁殖”;有的党支书担心群众基础好的人、有胆识有能力的人入了党可能威胁到自己的权威和位置,便宁可几年、十几年不发展一个,从而造成“武大郎开店”和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现象。

沁水县嘉峰镇党委书记赵志刚对此深有感触:群众看你这个党怎么样,就是看你要什么样的人。过去一大批群众信任的、年轻的、有水平的能人挡在门外,现在情况变了。新机制是论资排辈、人情化、“武大郎开店”“近亲繁殖”、老龄化等旧弊病的克星,它扩大了党组织选人的视野,提高了进入党组织的门槛,提升了党员发展工作中的群众满意度,为农村村级班子建设蓄起了源头活水。

门槛提高,拓出崭新天地

高平市米东村是一个有2400口人的大村,多年经济薄弱,人心不齐。被群众称为“能人”的该村村民郭河生,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县城开办企业,并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由于他不属于 “听话、老实”的,申请书如泥牛入海。

“十几年创业,我挣的钱够我一辈子活了。我就想干点事,回报父老乡亲,让全村人都富起来。”郭河生的心意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和支持。XX年,他被选为村委主任。当年,他就筹措数百万资金铺开建设新农村的五项工程。看到致富有望的村民把他选为优秀村民,按程序入了党。之后,他的工作劲头更大了。仅两年时间,全村人均收入就由XX年的2800元上升到了4400元。

自XX年8月晋城市推出农村发展党员新机制以来,像郭河生一样加入党组织的农村新党员已达到4151名。其中35岁以下的党员2461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583名,有一技之长的各类技术能手和乡土人才1936名,分别比3年前提高了1.38%、2.04%、17.4%。

采访中,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过去发展的一些党员,群众认为不全是最优秀的;现在村民对党员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能入了党的人都不简单”。泽州县巴公镇党委书记郎仕华告诉记者:“现在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人多了,争先入党的气氛浓烈了。”

“农村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细胞。随着党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增强了,执政能力提高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必将得到巩固。”曾担任乡镇党委书记14年的泽州县副县长李正根对此认识深刻,他对记者说:群众推荐产生出来的党员和党员干部,和群众心连在一起,情牵在一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也更加密切了。

晋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冯建平介绍说,早在XX年底,市里就做出安排,要经过5年的努力,发展农村新党员8000名,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战斗力强的农村党员队伍,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人才保证。本报记者 李志军 本报通讯员 程旭荣

短评:基层民主的有益尝试

与过去发展党员的做法相比,晋城的新机制具有实质性的变化,即党外民主的权重在增强。

以前发展党员也征求群众意见,但多半是在确定预备党员环节。不过此时,党内即党支部已经议定,群众意见往往是反馈本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决不会因此而取消预备党员资格。但晋城的做法则不然,要入党必须是优秀村民,而“优秀村民”必须是群众票决,列为培养对象后还要党外公示。这样,群众不认可、不同意,你就入不了党。

有人说,入党是党的事,何必要群众说了算。此言差矣。我们党由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组成,某人先进与否、够格与否,支部有判断,群众则看得最清楚。如果一个群众不满意的人入了党,推而广之,相当一部分党员不为群众认可,那我们的党群关系就成问题了,我们执政的群众基础就需要考虑了。何况在农村,党员通常要承担公共事务,有的还要担任党支书、村委主任,是新农村建设的火车头。而一个群众不认可、不满意的党员干部,怎能担当如此重任?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基层民主,事关重大。晋城的探索虽为实际工作,但应属基层民主领域,应当引起关注。

第三篇:创新设立党员中心户探索农村党员发挥作用新机制

创新设立党员中心户

构建农村党员发挥作用新机制

近年来,宣堡镇党委积极顺应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准确把握农村社会的新变化,有效整合治安中心户长、计划生育中心户等基层管理力量,创新建立党员中心户制度,探索了一条破解农村基层党建和社会管理难题的新路子,推动了全镇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注重整合提升,让党员中心户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主力军” 多年来,治安中心户长、计划生育中心户在维护农村稳定、加强计生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职能的局限,管理的触角还不能覆盖基层工作的方方面面。2010年,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镇党委在总结郭寨村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党员中心户制度,把分散的管理职能和力量整合起来,提升党组织的管理功能,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一是坚持科学设置“三原则”。借鉴传统管理模式的可取之处,以村民小组为管理单元,按照“居住相邻、便于管理、能人优先”的原则,每个村民小组设立1个党员中心户,每个党员中心户联系本组所有党员,再由党员联系周围10户左右群众。党员中心户注重从党员致富能人、技术强人、退伍军人、退职干部中选聘,优先选聘党员治安中心户长、计划生育中心户。全镇203个党员中 1

心户共联系党员811名、农户5075户,实现了全覆盖。二是注重选聘过程“三公开”。党员中心户选聘在镇党委统一领导下,由村党组织按照规定程序阳光操作。公开民主推荐,抓好党组织推、党员推、村民推、个人自荐和村党组织考察、镇党委审查等环节,保证了程序规范化;公示选聘结果,党员中心户预备人选在村务公开栏和所在村民小组公示5天,扩大了工作透明度;公开挂牌上岗,村党组织与党员中心户签订聘用协议后,发放党员中心户胸牌,并派员上门增挂“党员中心户”户牌,增强了履责光荣感。三是建设管理服务“五中心”。镇党委创新“在家做党建,把党建做到家”的理念,提出把党员中心户建成党员群众“学习中心”、村级事务“议事中心”、创业致富“信息中心”、家长里短“调处中心”和农民群众“活动中心”的目标,致力发挥小阵地的大作用,努力让党员中心户在基层党建和社会管理中唱“主角”。

二、注重发挥作用,让党员中心户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连心桥”党员中心户制度的生命力取决于每个党员中心户作用的发挥。围绕政策宣传、党建联络、致富帮困、民情收集、综治维稳、乡风文明六大职责,注重从三个方面发挥党员中心户的作用:一是发挥组织党员的“连接器”作用。在村党组织的指导下,党员中心户灵活组织党员学习,定期联系流动党员,按月收缴党费,经常组织党员开展扶贫帮困、环境整治等义工服务,经常召集党员议村情、督村务,在潜移默化中党员的身份意识

变浓了,又重新凝聚在了党组织周围。二是发挥服务民生的“助推器”作用。全镇党员中心户注重在传民声、帮民富、解民困的实践中体现为民服务宗旨,落实改善民生要求。每个党员中心户都有本《工作手册》,及时把群众的呼声、需求记录下来,反映上去;每个党员中心户都联系1—2名困难群众,从生产、生活上提供力所能及地帮助;为村里发展出谋划策,为群众致富提供信息,也成了党员中心户服务的内容。党员中心户渐渐成了群众经常找的人、身边离不开的人。三是发挥促进和谐的“稳压器”作用。积极利用党员中心户与群众走得近、贴得紧的优势,组织他们参与治安巡防、矛盾排查、纠纷调解等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去年以来,全镇党员中心户收集涉稳信息265条,提供案件线索82条,协助排查矛盾455起、调处纠纷423起,调处成功率达93%。

三、注重长效管理,让党员中心户成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顶梁柱” 党员中心户制度没有现成模式可循,镇党委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着力将有效做法制度化、长效化,为党员中心户更好地担负强基固本重任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建立领导小组抓统筹协调。镇党委成立了党员中心户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审查、监督、考核等工作由组织科牵头,协调宣传、综治、信访、计生、民政等科室主抓;选聘、考察、管理等常规工作由村党组织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二是组织学习培训抓能力提升。建立岗前培训、专题集训、拉

练实训机制。镇党委对首批党员中心户进行了岗前培训;围绕党务知识、综治信访、林业科技等专题,镇村联动组织了集中培训;有计划地安排党员中心户参与土地流转、拆迁拆违、突发事件处置等中心工作,使大多数党员中心户很快进入了角色。三是强化配套服务抓运行保障。全镇统一实行党员中心户兼任治安中心户长、计划生育中心户制度,使误工补助和活动经费有了保障;统一制发了一张聘书、一块户牌、一个胸卡、一本工作手册、一个手电筒、一只口哨和一个手提喇叭,为开展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建立考核机制抓动态管理。镇党委建立了考核奖惩制度,各村党组织相应制定了考核办法,实行半年初评、年终考核。工作成绩显著的由镇党委表彰为“优秀党员中心户”,考核合格的续聘留用,不合格或末位的予以解聘。去年以来,全镇共有10名党员中心户受到表彰,3名年纪较轻的党员中心户被列为村级后备干部人选。

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基层党建工作推进会议精神,着力在抓深化、促提升,树典型、扩影响上下功夫,努力使党员中心户成为飘扬在农村基层的一面鲜红的旗帜,成为树立在群众心中的一根不倒的标杆。

宣堡镇组织委员 田中年

第四篇:发展社会救助性民间组织探索农村社会保障新机制

发展社会救助性民间组织 探索农村社会保障新机制

2004年以来,AA县BB乡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民自治、加强管理”的原则,分别在9个村建立了“扶残济困、共谋发展互助会”。对全乡残疾人、五保户、优抚对象、特困户等农村困难群众,从资金、物资、劳务、技术、信息、项目等方面进行扶持、帮助,较好地解决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这一实践和探索,找到了发挥社会救助性民间组织的作用,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的运行载体,初步建立了扶残济困、互帮互助、共谋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背景

随着小康建设的全面推进,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大多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根本改善。但农村中特困群体,特别是残疾人、特困户、五保户、优抚对象、因灾因病造成的困难户等,在小康建设进程中“反差”越来越大。这些人群中的老弱病残、鳏寡孤独不幸人群,应得到社会的关怀;因自然条件恶劣、因灾因病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贫困人群,应得到社会的帮助;还有一部分由于知识技能低下、不勤劳等因素导致贫困的人群,也应得到社会的关怀和激励。BB乡2496户农户中,有残疾人230人(152人已办证)、五保户36户、优抚对象35户、绝对贫困户60户、建卡危房户86户,占农户数14.7%。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势必影响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影响社会公平和农村稳定,也将影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和水平。当前,在农村困难群体社会保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农村救助乏力。一是量小,对五保户、优抚对象采取定补方式,而对特困户一般一年安排三次救济(春荒、夏荒、春节),到户资金只有二、三十元。二是面窄,由于资金少,又按季节安排,很难全部覆盖到所有的特困户。三是方式单一,以资金救济为主。四是效果差,一方面,主要用于解决生活困难,很少用于发展生产,也严重缺乏对特困户在资金使用、项目选择、科技培训以及信息、市场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加上社会歧视现象的客观存在,这就必然造成特困群体的“落伍”甚至“隔离”,形成自卑心理,自暴自弃。

——引导发展缺位。其一,资金帮助缺位。政府扶持的救济资金,主要用于解决特困群体的生活困难,信用社等金融机构首先考资金安全,特困群体很难争取到贷款扶持。其二,项目扶持缺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一般都把着力点放在大户的培植和扶持上,特困群体由于劳力、资金、技术缺乏,往往被排挤在项目之外。其三,技术指导缺位。特困群体的家庭经营量小层次底,以家庭种植、养殖为主,很难得到技术人员的具体指导。其四,先富带后富,没有有效的载体和运作机制,很难得到具体落实。由于对特困群体的发展在引导上严重缺位,形成了由其自生自灭的社会问题。他们想脱贫难脱贫,盼致富难致富。

——基层组织缺乏经常的“抓手”。实际工作中,村组集体经济量小力薄,甚至“空壳”,无力解决特困群体的生产、生活困难。“三联”制度加强了党员与特困群体的联系,但党员作为个体的能力确实有限,在资金、项目、技术、信息的帮助上,远远不能达到让他们脱贫致富的要求。只有把当地的资金、乡土人才、项目、技术、信息等要素整合起来,形成工作运行的有效机制和网络,因户制宜,方能有效实现对特困户生产、生活困难的帮助扶持。

二、做法

“扶残济困,共谋发展互助会”的建立和运行,实现了当地各项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了农村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广大村民的自治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专业大户带动辐射作用、乡土人才服务示范作用的有效整合,形成了对农村困难群体有钱帮钱、有物帮物、有劳力帮劳力的物质帮助和精神抚慰,建立起体现人文特点的经常化、本土化、亲情化的农村困难群体生产生活帮扶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实现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协调与统一,增强了实效。

(一)建立组织,明确职能。

切实按照“有组织、有‘章程’、有制度”的要求,由村“两委”做好政策宣传、会员登记、代表选举、“章程”和制度起草讨论修订、召开代表大会(成立大会)、组织捐赠等项工作。陆续成立的9个“互助会”,第一批接收捐款56000余元。

同时,“章程”规定,“互助会”是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引导村民互帮互助,共谋发展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其宗旨是,“通过国家引导,村民互助,社会捐助等方式筹措扶残济困,共谋发展专项基金,开展资金、项目、科技、劳务等多种形式的扶持互助,更多更好地解决本村残疾人、五保对象、优抚对象、特困村民、因灾因病造成的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坚持扶残济困与扶志相结合,扶持帮助与教育引导相结合,帮助受助对象自食其力,自立自强。形成扶残济困、互帮互助、先富带后富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全村群众增收致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村民自治水平”。

在组织体系上,互助会的理事会向会员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理事会下设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两个工作机构,负责管理、服务和监督工作。管委会和监委会的组成人员有会员和村民民主推荐、选举产生,管委会和监委会接受理事会的领导和管理。会员大会为最高决策机构。会员代表大会受会员大会的委托负责有关事项的决策。

管委会负责扶残济困、发展经济的规划与实施,负责互助会资金的募集、管理、审批、使用等日常工作。监委会负责监督互助会资金的收取、管理和使用,监督互助会劳务、项目、教育、科技扶持工作的落实,确保互助会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互助会下设若干个互助小组(以村民组为基础),负责所辖范围的日常工作。小组长由所在小组的会员民主推荐。会员代表由会员民主选举产生。

会员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听取理事会工作报告,决定理事会、管委会、监委会的人选及调整,决定重大事项。互助会的“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工作纪律”等规章制度,由管委会和监委会共同研究制定,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接受全体会员和村民的监督。

(二)健全机制,规范运行。

1、民主管理机制

互助会的“章程”分小组召开会员大会和户长会进行讨论修改,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会员代表、小组长、理事会、管委会、监委会成员推荐名单,互助会的“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工作纪律”均交各会员小组讨论、修改完善后,在会员代表大会上表决通过。

资金、物资、项目、科技、教育等项扶持(特别是资金、物资扶持),严格按照“村民提出申请——管委会调查、核实——管委会提出审核意见——监委会审查——管委会和监委会集体研究审批——公示——向受助对象进行补助或提供借款”的程序办理。

“工作制度”明确了召开会议讨论资金、项目的安排,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全体成员参加。参会人数过半,表决赞成票超过到会人数过半,表决有效的规定。

2、分类别、分层次的扶持机制

互助会规定了扶持对象、范围、方式,在坚持“实事求是,有困必帮,不优亲厚友的原则”下,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受助对象落实不同的扶持措施。

一是,对残疾人、特困户、五保户、优抚对象、受灾困难户,以无偿补助方式为主,实行资金扶持或物资扶持;

二是,对特困家庭的子女入学的教育扶持,以无偿补助方式为主;

三是,对临时生产资金周转困难户,以小额短期借款形式扶持为主;

四是,对劳弱户,季节性缺劳户,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劳力互助,实行劳务扶持;

五是,对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规范经营的农户,以项目、信息、科技扶持为主。帮助协调信用贷款,可以以无偿扶持或借款方式解决部分贷款利息。

3、资金筹措的良性机制

互助会的资金来源为五个方面。①、国家下拔的有关资金;②、接受本村村民的自愿捐助;③、村级集体经济安排的资金;④、向社会各界募集的资金;⑤、互助会通过生产发展,生活服务等获得的资金。

为形成资金筹措的良性机制,一是坚持制度,公开、公平、公正,取信于民;二是不断扩大扶持的覆盖面,包括项目、科技、信息、劳务扶持,引导互帮互助,先富带后富。三是办好实体,增加互助会的资金收入。

4、扶持发展的长效机制

为实现“共谋发展”目标,互助会尽力拓展扶持方式和覆盖范围。一是,在扶持方式上,除资金扶持、物资扶持外,还侧重搞好项目、科技、劳务、教育扶持;二是,互助会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成立如“粮食、蔬菜组”、“养殖、蚕桑组”、“茶叶、水果组”等生产帮扶组织,以互助会领导成员为主体,吸纳当地乡土人才参加,加强对受助对象的经常性的指导和服务;三是,在落实“三联”制度基础上,将帮扶组织的工作人员、党员、乡土人才、专业大户与受助对象建立“一对一”的互助责任制,明确互助扶持的项目和方式,落实经常性工作。公开接受监督,纳入评议考核;四是,互助会聘请专家、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扶持项目发展。

(三)、加强监管,提高实效。

第一,严格“章程”和互助会的制度的执行,落实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一是,坚持会员代表大会制。一年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听取工作报告,决定扶持资金、项目等重大事项。二是,健全监督机制。在资金使用上,坚持“小额、适时、公开”的原则,监督委员会对各项决策实行事前监督。将互助资金的收、管、用,以及重大事项向全体会员、村民公开。

第二,加强监管。乡上制订了“互助会工作的十项规定”,并结合干部管理、党员教育等途径增强监督管理实效。

第三,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把落实互助会工作的情况,纳入村组干部、互助会领导成员、党员、农村人才一年一度的公开评议、考核。

三、体会

(一)助会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互助会的建立和运行,把扶残济困与共谋发展结合起来,做到标本兼治,使广大弱势困难群众通过综合救助扶持,自食其力,自立自强,走出贫困,形成一种扶残济困、共谋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互助会为促进先富带后富、共同发展找到了一种有效方式。

通过互助会的实在工作和正确的舆论引导,激发先富起来的人们、社会各界人士对农村特困群体的关爱和帮助。另一方面,互助会成为群众公认的扶残、济困、安老、救孤、帮幼,促进发展的有效载体,并成为这些善举的具体组织者和社会事务的承担者。

(三)互助会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凝聚力的基础工程。

“民得实惠、党得民心”,通过对特困群众的扶持,对困难群众多种方式的扶助,得到了村民的理解、支持,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充分发挥,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一年来,有61名党员、56名村组干部、108名农村人才参与了经常性工作。互助会为困难群众提供资金扶持255户,1065人次,资金(含小额借款)16223元;物资扶持179户,折款7644元;资助杂费2150元,帮助14名贫困学生入学;帮助8户危房户新修、维修、搬迁住房;为120多户缺劳户无偿投工100余个,开展劳务扶持;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开展各种技术培训46期(次),参加培训6200多人次。

(四)互助会激活了村民参与自治的活力,有力地加强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通过自下而上的代表选举,“章程”、制度的讨论,会员代表大会决定互助会领导班子,工作机构,以及管委会、监委会的“阳光”制度等各环节、经常化的工作,全体村民、会员、特困群众广泛参与,充分享有知情权、选举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民主政治意识进一步加强。同时,互助会领导成员依法履职、亲民爱民、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工作精神;村民、会员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共谋发展的参与热情;社会各界关爱弱势群体,无私奉献的捐赠行动,都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鲜活的内容,为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第五篇:探索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入党新路子

探索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入党新路子

寻求农村党员发展困难的破解之法

——大化县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大化县委组织部 2007年8月13日

大化瑶族自治县是集老、少、边、山、穷、库(区)于一体的国定贫困县。全县16个乡镇156个村42万人口中有36万人是农村人口。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打工经济”的兴起,大批有文化、年纪轻的农村青年都不愿留家务农守业,纷纷外出务工经商,留下除了老人、妇女和儿童外,多是素质较差、缺乏“打拼”精神的青年。据统计,目前我县每年外出务工经商达7.8万人,其中,青壮年达7.2万人,占92.3%;这些人见识多、眼界宽、有思想,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生力军。但由于长年在外,村党支部看不到、管不着,不少村党支部反映,现在农村好“苗子”难找,即使有外出务工青年要求入党,也由于培养考察、谈话、转正等各个环节操作上受地域限制而被搁臵起来了,选人育人渠道受到很大限制。如何加强对外出务工经商青年党员的培养发展工作,是新形式下党建工作一个不容回避的难点问题。可以说,农村党员发展难,难就难在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只要做好了这项工

作,农村党员发展难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对此,我县从2003年以来,针对农村发展党员后继乏人的问题,以“五个一”活动为载体,建立完善相应制度,积极探索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新模式,摸索出一条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的新路子,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江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调查研究,理清思路,增强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02年底,县委组织部牵头,从组织、人事等部门抽调30余人,分成4个调查组深入各乡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党员队伍现状调查。调查发现,农村党员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存在着“四低四弱”问题,即:年轻党员比例低,队伍生机活力弱;党员整体素质低,“双带”能力弱;教育管理水平低,党员党性意识弱;组织号召能力低,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弱。同时,大量的农村党员和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只有妇女儿童和老弱病残留驻农村,农村党员老龄化十分严重,农村发展党员后继乏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存在“四难”,即积极分子确定难、发展对象培养难、队伍结构改善难、整体素质提高难。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削弱了党组织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应有的作用。为此,县委认为,要扭转目前这种状况,必须大胆地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努力探索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建工作的新办法、新路子,促进农村经济社

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二〉采取措施,狠抓落实,认真抓好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

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出无定时,居无定所,他们流动范围越来越广,流向行业越来越复杂,流动时间越来越长,流动频率越来越快。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为此,县委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1、制定方案,明确责任。2003年,在调查研究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县委出台了两份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一是《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做好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二是《关于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由县委负总责,组织部门牵头抓,乡镇党委直接抓,村级党组织具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县、乡、村三级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乡镇、村也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广泛宣传动员,并组织力量开展大规模的调查摸底工作,切实弄清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数量、流向及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归类造册,建档立卡,为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党委重视,加强领导。为加强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县委成立了领导小组,县委书记担任组长,县委分管组织的副书记和县委组织部部长任副组长。各乡镇

党委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各级党组织利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返乡时机,广泛开展送温暖、送信息、送政策的“三送”活动。2004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县委书记吴秀永、县人民政府县长覃荣武亲自来到大化汽车总站,为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其他外出劳务人员送行,形成全县上下关心外出务工人员、重视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的良好氛围,扩大了影响。各基层党组织也通过召开座谈会、欢送会等形式,多方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联络交流,增进理解,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工作的开展。

3、抓好试点,示范带动。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为探索出一条新路子,2003年,我县在大化、六也、流水、古河、都阳等五个乡镇的古感、亮山、流水、德礼、加司、古河、都阳等行政村,就如何抓好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和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开展试点,取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2004年10月,我们召开了全县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了试点的经验和做法,推动这项工作在全县全面铺开。

4、加强督查,确保成效。县委组织督查组,经常深入基层,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指导和推动面上的工作。对工作不扎实、措施不到位的单位和人员,给予批评教育,-4-

督促整改,督查结果在全县通报。县委组织部每年还要对各乡镇的开展此项工作情况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与党建目标管理挂钩。通过督查和考评,推动了工作的平衡发展。

〈三〉坚持程序,严把“四关”,确保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的质量

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我们坚持数量服从质量,坚持程序,把好“四关”。

一是把好“选拔关”。针对积极分子难确定问题,我们扩大视野,重点从复退军人、大中专(高中)毕业生、共青团员、妇女、村组干部和村级后备干部、致富能手和有一技之长的人员等六个方面的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出“苗子”,抓住他们返乡的机会,组织他们学习党的知识,和他们座谈交心。在他们外出期间,通过电话、书信、短信等方式和他们保持联系。同时,村党组织还组织人员定期走访外出务工人员家属,帮他们排忧解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通过这些措施,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对提交申请书的优秀青年,各村党组织及时召开会议讨论甄定。据统计,几年来,全县共有 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递交入党申请书,经党组织讨论,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有 人,其中复退军人和大中专(高中)毕业生 人,共青团员 人,妇女 人,村组干部和村委后备干部 人,致富能手和有一技之长的人员 人。

二是把好“培养关”。针对发展对象难培养问题,我们采取“1+1”方式确定培养联系人。规定每名入党积极分子

必须有2名正式党员进行联系,根据不同情况来确定培养联系人:在外出务工地建立有临时党小组的,由1名党小组成员和1名村党支部成员担任培养联系人;外出务工地没有建立党小组的,由1名在务工地的党员和1名村党支部成员担任培养联系人;本村在务工地无党员的,由1名村党支部成员和乡镇党委1名委员担任培养联系人。联系人负责督促入党积极分子主动汇报思想、学习及工作情况的同时,还通过电话、书信、短信等方式定期与联系对象沟通了解,掌握思想动态,并进行教育引导,培养他们的党性意识和组织观念,促进他们的成长。几年来,全县共有37名乡镇党委班子成员、123位村支部(总支)书记、167名党小组负责人、375名外出务工党员等先后担任培养联系人,他们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培养联系,把好“培养关”。

三是把好“素质关”。针对外出务工经商入党积极分子难以直接在村里培养、考察、谈话和接受考验的实际,我们采取了灵活的方式,一是利用他们返乡的机会,对他们进行党的知识教育培训;二是组织他们开展“五个一”活动:带一名以上村民外出务工,为家乡献一条发展良策或提供一条致富信息,帮扶一户贫困户,为群众办一件实事,引进一个项目或回乡创办一个经济实体。通过“五个一”活动,发挥外出务工经商入党积极分子的作用,增强他们的党性意识,提高他们在村民和党员中的影响力。如七百弄乡保上村的秦明丛和田锦恒在南丹大厂打工,去年他俩被村党支部培养为入党积极分子后,帮助联系推荐了100多名群众外出劳务,-6-

还捐款5万多元支持家乡修建屯级公路,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等等。

四是把好“审查关”。政治审查是发展党员工作的关键,是确保新党员质量的重要一环。在入党积极分子经过培训考察列为发展对象后,我们坚持发展程序,广泛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认真听取介绍人的汇报,严格审查其历史和现实政治表现,把好审查关。此外,我们还严格执行公示制,据统计,名外出务工入党积极分子经公示后,就有 人不被列为发展对象。近年来,我县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 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都较为满意。

二、初步成效

1、先锋模范作用逐步体现。近年来,大化县年均外出务工近7.5万余人,其中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就带动了2.3万人外出务工就业。全县先后在广东东莞、广西南宁、武鸣等地建立了4个流动党支部、17个党小组,培养务工经商人员入党积极分子 名,发展新党员 名,占近三年全县发展农村党员总数的 %;35岁以下的中青年农民工党员 有 名,占新发展农民工党员总数的 %。为基层党组织输入了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使外出务工入党积极分子发挥了先进的作用。如大化镇流水村入党积极分子韦强,在东莞毛织厂工作多年,掌握了高超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主动参与外出务工人员入党积极分子“五个一”活动,2005年,他返回家乡,在大化县城创办了“韦强毛织厂”,安排县内库区移民150多人在他的厂里就业,解决了150多名移民就

业难的问题。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已有“鹏兴针织厂”、“顺锦针织厂”、“联响电子厂”、“腾达电子厂”等十多家由外出务工入党积极分子返乡创办的企业在大化县落户投产,解决了全县1850余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初以来,大化县外出流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家乡提供经济信息1689条,帮扶贫困户1530余户,办实事好事3579件,引进项目资金3715万元。

2、党员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是农村党员队伍结构进一步改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二是后继乏人的问题得到缓解。不少农村支部通过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扭转了近年来发展党员断层和村级组织后继乏人的被动局面。三是党员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组织观念及“双带”能力进一步增强。外出务工经商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积极为家乡办了许许多多实事好事。

三、几点经验

1、靠制度带全盘工作。县委研究出台了《大化县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方案》以及《外出流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登记报告制度》、《流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联系汇报制度》、《座谈慰问流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制度》、《流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家访排忧制度》、《流动入党积极分子目标管理考评制度》、《流动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培养制度》等相关制度,初步形成了“方向正确,重点突出,措施得力,制度规范”的工作局面,用制度加强和

规范了全县外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流动人口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

2、靠教育带素质提高。一是实行“遥控教育”。各级党组织将学习材料以邮寄的形式寄给外出入党积极分子,并由党支部以电话或信函的形式跟踪督学,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记录在案,作为年终评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依据。二是实行“异地教育”。与外出入党积极分子流入地的党组织联系,委托流入地党组织代为管理教育。三是“返乡教育”。抓住传统节日外出入党积极分子返乡的有利时机,让外出入党积极分子汇报外出期间的思想工作情况,并利用乡镇、村党校或夜校等教育阵地,开展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党的知识水平。

3、靠组织带管理规范。对掌握去向的入党积极分子,采取“挂、建、督”的措施,为他们“安家”,让他们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挂”,即对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入党积极分子,及时将其培养情况通报流入地党组织,挂靠流入地党组织参加组织活动。“建”,即对外出流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相对集中、地点固定且有3名以上党员的地方,成立临时流动党支部,定期开展党组织活动。“督”,即对外出流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较分散、且人数在3人以下的地方,由流出党支部落实联系人,并建立和完善好《流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联系簿》等簿、表、卡、册,对外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4、靠目标带任务落实。2004年起,县委将外出务工人

员中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纳入全县各级党组织党建目标管理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年终进行专项考核。并把此项工作与村党支部班子成员的工资待遇相挂钩,促进了外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在流动人口中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任务的落实。

5、靠创新带作用发挥。2004年,大化县制定并实行了农村无职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设岗定责活动,将入党积极分子纳入到“致富信息服务岗”、“外出务工带动岗”、“技术技能帮带岗”等岗位中来。同时,在外出入党积极分子中,开展了“三带三做”活动,即:带头遵守公德,做文明诚信的模范;带头艰苦创业,做率先致富的模范;带头帮贫解困,做共同致富的模范。

四、存在问题

我县在外出务工群体中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在探索实践中还存在许多“未知数”和“空白点”。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一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此项工作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主动探索和实践,缺乏主见和办法;二是流动人员出无定时,居无定所,行踪迹难寻;又因为外出务工人员分散全国各地,组织起来极为困难;三是我县属山区贫困县,财政困难,各级党组织开展此项活动,经费不足,一些村甚至与外出党员联系的电话费、资料邮寄费都无法落实,较严重制约着工作的开展;四是外出人员流入地分散且多,目前,我县要与当地基层党组织一 一取得联系是很困

难的,故未能实现外出务工党员双向管理的目标,等等。由这些原因,我县农村党员发展困难局面还没有完全解决。今后,我们将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大力度,大胆探索,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

下载入党先过群众关——晋城市探索农村党员发展新机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入党先过群众关——晋城市探索农村党员发展新机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