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开展集中连片开发特殊困难地区财政扶贫政策的调研报告
***集中连片开发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市西南部,东南毗**,西南邻**,西北连**。县境南北长**千米,东西宽**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全县辖*乡*镇,共有*个居委会、*个村委会。全县农民收入**元,但部分地区仍较贫困,人均收入不足**元。其中与国家重点贫困县**县毗邻的有*个乡镇,*镇、*乡、*镇。涉及人口**1人,村委会个数*个。为此我们集中连片开发特殊困难地区进行了初步调研。下面就对贫困原因和扶贫对策做如下阐述。
一、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致贫原因
(一)、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绝大多数都处于两县和三县交界。如**镇**村委会,**乡**村委会和**镇汤溪**委会。
(2)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来源单一,无稳定收入来源。
(3)劳动者文化素质低,观念陈旧,接受新事物能力差,缺乏市场经济观念等;
(4)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抗风险能力差。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5亩,且大多稻田职能栽种一季。加之山上的资源逐年减少,生活条件逐年下降。
(5)各种地质灾害频繁,洪灾、旱灾、滑坡不时威胁着贫困地区。
二、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对策
针对以上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致贫情况,我们提出了一下对策:
(一)、对条件恶劣,无路、无信息贫困地区实行整体搬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大量贫困群众外出打工,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多数具备了搬迁的能力。同时,在具体实践中坚持自愿原则,自主决策,自己负责。广大贫困群众已由过去的“要我搬”转变为“我要搬”。这一根本性的观念转变是实行整体搬迁的强大内生动力。
针对我县实际情况,对一些条件十分恶劣的自然村,急需搬迁的,实行整体搬迁。如相山镇陈坊村委会茶坪、东山等村小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信息相对闭塞,急需整体搬迁。
(二)、加大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对于大多数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但村级基础实施相对还不完善的地区,就应该加大对村级基础实施建设的投入,提高村级条件,增加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农民收入低,群众虽有建设美好家园、改善生存环境的迫切愿望,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形成上下联动的投资合力。加之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也给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很大难度,提高了建设成本,降低了投资效益,使有限的资金显得更加紧张,无力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是有效开展农村基层各项工作,推进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加强专业技能培训,让贫困地区农民掌握一门致富本领
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有针对性的解决贫困地区的实际困难。采取以会带训、现场培训、结合农时、田间指导等方式。通过培训使当地农民掌握一门致富本领。
(四)、发展优质产业,做好“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有效增强农民和集体经济收入
发展“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各地发挥优势,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发展“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既能带动农民增收,又能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五)、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农村要进步,关键在支部”。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好以村支部书记为重点的干部队伍建设。扩大村级党组织的影响力。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积极开展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的“双培”活动,推广“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和“党员百分制考核”等活动,激发广大党员在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六)、加强农村合作社组织建设,引导产业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产供销一条龙
根据目前农业发展状况,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工程。在以行政手段组织大规模农业生产成为不可能的现实情况下,农民合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空间就非常广阔。我县农民合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这方面也有成功范例。如陈坊村发展木竹加工业,成立了***相山镇陈坊村竹木合作社,该合作社通过办厂经营,争取林业部门中、幼林抚育及阔叶林封山项目,现合作社发展有声有色。
第二篇:开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财政扶贫政策调研报告
开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财政扶贫政策调研报告
按照重庆市财政局《关于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财政扶贫政策进行调研的通知》要求,开县财政局、开县扶贫办组织相关人员,深入贫困村进行专题调研,发放问卷1000余份,通过实地调研、到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形成开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财政扶贫政策调研报告如下:
一、开县基本情况
开县是刘伯承元帅的故乡,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大巴山南麓、长江三峡水库小江支流回水末端,东接巫溪、云阳,南依万州,西邻四川开江、宣汉,北连城口,距重庆市主城区330公里。全县幅员面积3959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呈“六山三丘一分坝”地貌。县内辖40个镇乡街道、439个村,72个社区,总人口163万,其中农业人口114万人(不含2010年农转城25万人)。2010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49.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79元。我县是一个移民大县、资源大县、农业大县、劳务大县、贫困大县。
第一,移民大县。开县是三峡重庆库区8个重点移民区县之一,全县淹没区面积55.5平方公里,淹没静态总人口为11.09万人,搬迁16.88万人,移民任务占三峡库区的10%,四期移民任务占了重庆库区的60%以上。
第二,资源大县。开县资源富集,现探明矿藏24种,已开发利用14种。全县天然气储量约2650亿立方米,煤炭资源理论储量2.5亿吨;拥有水域面积14.48平方公里、库岸长41公里的汉丰湖,面积36.86平方公里的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近2万公顷被称为亚高山草甸的雪宝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第三,农业大县。开县是全国100个生猪大县、100个产粮大县、100个水果大县和重要的药材基地县之一。农产品极其丰富,木香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享有“木香之乡”的盛誉;柑橘种植面积达30万亩,是全国柑橘20强县之一;年出栏肉兔800万只,是亚洲最大的肉兔养殖基地。
第四,劳务大县。开县是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同时又是国家西部地区农民创业促进工程试点县。拥有劳动力资源109万人,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53万人、年劳务收入在43亿元以上。
第五,贫困大县。开县于2002年被确定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全县尚有市级贫困村112个、农村贫困人口14.2万人(其中农村低保人口7万人),城镇低保人口3万多人,加上急需安稳致富的移民和被征地人员,需重点关注的特殊群体占全县总人口的近1/4。
二、开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
开县自2006年实施“十一五”扶贫攻坚以来,按照全市扶贫开发总体部署和全县“十一五”扶贫总体规划,坚持以整村推进、整村脱贫连片开发为载体,狠抓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本素质、易地扶贫、社会扶贫、资金监管“六大”工作重点。5年来,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近5.1亿元(其中:财政性扶贫资金1.7亿元,信贷扶贫资金0.7亿元,国家水利部和市委组织部扶贫集团帮扶资金2亿元,社会帮扶资金0.7亿元),全面完成了112个市级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和13个市级贫困村的整村脱贫投资建设,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48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4.2万人,2010年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00元,比2005年净增2213元。扶贫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6年以来,全县共支持贫困地区新(改)建公路2500公里,其中,新建公路550公里;新修和整修人饮池350口,新建集中供水工程95处,架设钢管530公里,修建渠堰15公里,有效解决了25万人行路难和18万人的饮水难问题,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二是贫困群众基本素质不断提高。5年来,共组织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240期,参训人数达5万余人次,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达6600人,组织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中职学校达7500名,救助贫困失学儿童2500名,90%以上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实用技术,有效地增强了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能力,不断消除了贫困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意识。三是扶贫产业不断发展壮大。5年来,共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生猪45万头,牛羊30万只(头),肉兔800万只。新种植厚朴、云木香、黄莲等中药材7.5万亩,发展板栗、柑桔等干(水)果5万亩、发展蔬菜、魔芋等经济作物3.8万亩,贫困地区初步形成了中药材、干(水)果、畜牧三大产业为主的扶贫支撑产业。
四是社会事业不断改善进步。2006年以来,共支持贫困地区新通电12个村,新通广播电视31个村,新修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08个,改(扩)建村小学28所,新(改)建村卫生室32个。实施扶贫移民搬迁3470户,建成了7个易地扶贫居民新村点,2个生态扶贫移民小集镇,1.22万名贫困群众实现迁居脱贫目标,全县贫困农民参合率达到96%,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大有起色。
我县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主要做法是:
(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奠定贫困地区发展基础
完善基础设施,是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积极引导贫困地区群众主动参与扶贫开发,采取“自筹资金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筹资办法,以公路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农村通电通电视工程、贫困户住房改造、教育卫生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有效改善群众交通出行,畅通信息渠道,为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基础。
(二)提升贫困群众素质,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动力
提升贫困群众素质,增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能力,是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我县充分利用“雨露计划”和中职教育培训政策,积极引导贫困劳动力参与转移技能培训和中职教育,加快贫困劳动力特别是新生代劳动力转移就业;针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切实组织开展以中药材、山羊、肉兔等种养业为主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扶贫创业培训。全县95%以上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本领得到提高,自主脱贫能力普遍增强。
(三)加快扶贫产业发展,推动贫困地区发展步伐
扶贫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推动贫困地区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县在扶贫产业发展上,积极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全县山区资源优势,引进康百佳、格瑞林、大巴山等龙头企业,在各村建立土地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上接公司、下连农户,与农户实行股份合作,形成“结构紧密、权责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全面加快了产业化基地建设。同时,充分利用到户扶持政策,大力支持面上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在全县贫困地区初步形成了中药材、干(水)果、畜牧三大产业为主的扶贫支撑产业。
(四)强化扶贫移民搬迁,改善贫困群众生存环境
扶贫移民搬迁,是有效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措施。我县按照集中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扶贫移民安置办法,在坚持实施就近、梯次移民的基础上,探索实施跨乡扶贫移民模式,扩大扶贫移民搬迁安置容量。将县发改委、林业局生态移民指标和残联助残房改指标与扶贫移民指标打捆安排,对脱贫村扶贫生态移民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结合新农村建设、统 筹城乡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扶贫移民搬迁步伐。
(五)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扶贫开发组织保障
完善的工作机制,是推动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我县在扶贫开发工作中,重点完善了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为副组织,相关部门参与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落实了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扶贫的工作责任;与各乡镇
街道签订扶贫开发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了县级主要领导包片、县级分管领导包乡、县级部门包村的定点扶贫机制。建立资源整合机制,充分发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定期召开扶贫工作联席会议,积极协调发改委、水务局、交通局、林业、国土、农委、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围绕贫困地区进行资金倾斜、项目配套、技术帮助和服务支持,整合部门力量实施扶贫开发。建立社会帮扶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水利部、市委组织部扶贫集团、江北区加大扶贫开发支持投入。结合扶农助农工作,组织了县级所有部门、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干部职工实行“定点帮扶”,形成了社会大扶贫工作格局。完善资金监管机制。实行项目管理合同制,对扶贫项目进行明确规范,对项目资金采取全程监管,封闭运行,实行全程风险防控;对项目及资金实行公告公示制,对扶贫项目资金完全公开,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建立跟踪监管机制。加强扶贫项目跟踪检查,建立绩效评估制度,将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各乡镇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考核重要内容,定期组织督查通报,督促扶贫开发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三、开县扶贫开发现状
(一)贫困程度深,集中连片贫困现象严重。开县439个行政村中,有市级特困村112个,它们主要分布情况为:北部山区(即大进片区)5个乡镇共有贫困村37个,南部山区10个乡镇有贫困村28个,西部山区8个乡镇有贫困村22个,东部地区17个镇乡街道有贫困村25个,集中连片贫困现象较为严重。
(二)贫困人口多,分布不平衡。开县现有农村人口114万人,其中农村建卡贫困人口14.2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12.5%,贫困人口分布极不平稳,80%以上分布在连片贫困山区。在北部山区乡镇中,贫困人口比例高达26.7%以上,南部和西部山区,贫困人口比例也在15%以上,连片贫困地区庞大的贫困人口基数和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收入水平低,增收仍然困难。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079元,而我县北部山区、南部山区和西部山区由于地理条件恶劣,产业发展滞后,群众增收仍然十分困难,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在4000元以下,不足全县平均水平的79%,特别是边远村社贫困群众,由于地理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脱贫增收更为困难。
三、连片特困地区致贫的主要原因
(一)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开县地处大巴山尾脉,地理条件恶劣属典型的喀什特地貌,全县地形分布为“六山三丘一分坝”,辖区山峦叠障、沟壑纵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受地理条件影响,目前,全县还有10%的行政村未连通公路,55%的行政村公路不畅;还有近10万贫困村农民饮水困难;50%以上的贫困村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落后。
(二)生产要素较为贫乏。一是贫困山区土地坡度大,地块小,90%以上的农户认为发展一般的种植业成本高而收益低;二是贫困农户本身资金缺乏,70%以上的贫困农户因子女上学和疾病治疗的支出占据了家庭总支出的80%以上,根本没有经济基础从事产业发展;三是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对技术要求高,贫困户往往很少具备这种技术能力,并且对新技术、新观念的接受能力也很低;四是贫困地区信息闭塞,不能及时的了解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行情,在农产品的销售上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往往农产品收成增加收入却不增加。
(三)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通过对贫困农户贫困原因进行调查并分析汇总,因灾、因病、缺劳、弱智、残疾、文化水平低、增收技能欠缺、思想保守、落后、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劳动力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都是造成贫困户无法脱贫和返贫的重要原因。
四、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主要对策
(一)加快改善基础设施。全面解决贫困村不通公路问题,有条件的村加大推进村级公路硬化工程,大力建设石板路、水泥路等人行便道,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优先在特色产业基地村建设一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012年底基本解决贫困地区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加强中
低产田改造,大力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2012年前全部完成贫困户危旧房改造。通过建设沼气、推广秸秆气化技术,带动改灶、改厕、改圈、改水工程。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实现户户通电。扎实推进“文化广电惠民”工程,提高贫困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全面解决自然村不通电视问题。加强贫困地区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地区信息化服务水平。
(二)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在贫困地区大力连片建设符合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要求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围绕全县“六荤三素”农业产业布局,重点建设“生猪、竹材、柑橘、蔬菜、肉兔、中药材”六大扶贫产业基地。集中扶持每个贫困村发展1-2个最具发展基础和潜力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参与扶贫产业发展,对带动贫困村发展贡献突出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贷款贴息支持。落实贫困农户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到户政策,贫困村全部建成村级资金互助组织。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建立北部山区中药材、南部山区猕猴桃两个扶贫产业示范片。
(三)不断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加大扶贫培训投入力度,扩大雨露计划实施范围。积极动员初、高中毕业后未升学、未就业的贫困家庭子女全部就读中职或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以整村脱贫村为重点,围绕扶贫骨干产业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扶贫创业培训;加强扶贫政策业务,努力提升扶贫系统干部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加大扶贫移民搬迁力度。要进一步增加扶贫移民资金投入,提高扶贫移民补助标准,扶贫移民补助标准需达到1-1.5万元/人,才能确保真正的贫困农户能搬得起、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五)加大社会帮扶力度。在切实加强与国家定点扶贫机关、市级对口扶贫集团的密切联系上,积极争取对我县的对口支援。进一步落实县级部门、单位定点联系扶贫工作制度,完善定点帮扶制度,在全县努力构建全县大扶贫工作格局。
(六)探索创新参与式扶贫机制。贫困农民对自身情况和当地情况最为了解,要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就要进一步调动贫困农民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贫困群众在扶贫项目规划和选择上有发言权,更好地做到因地制宜,使扶贫效果更加明显,效益更为显著。
五、关于财政支持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资金统筹力度。扶贫资金的充分统筹、高效利用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从县级层面来统筹部门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有一定难度。如果从市级层面开始,协调市级相关部门对片区扶贫开发实行整合投入,县级部门整合力度将大大增强。
(二)增加资金投入总量。我县作为贫困大县,虽然在扶贫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扶贫道路依然还很漫长,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改善,扶贫产业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扶贫工作依然还很艰巨。我县是一个人口大县、移民大县,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扶贫资金的投入显得偏少,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部分,如遇自然灾害,交通不能通行,饮水困验,需要资金修复更新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建议市上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以带动和整合更多的资金进入到扶贫事业中来。
(三)改善资金使用结构。扶贫产业发展是片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进一步改善资金使用结构,加大扶贫产业的投入,形成以产业扶贫投入为主的资金使用模式,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片区扶贫开发科学和谐发展。
(四)建立扶贫互助金,解决农民贷款难、增收难的问题。我县目前已建立扶贫互助金村41个,资金总量达到1245万元,最多的村达73万元,最少的村是25万元,由于互助金均建立在贫困村,均系边远贫穷地方,交通不便,工作不便,建议市上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二是互助金规模太小,解决不了农民的需求,建议每村上级补助金额在30万元以上,适度壮大互助资金规模。
开县扶贫办、开县财政局
第三篇:201303(范本)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
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
(范本)
(2012―2020 年)
编制单位:**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编制时间:2013年3月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2 1.1 编制规划的背景和意义...2 1.2 规划编制过程...2 1.3 规划编制依据...2 1.4 规划主要内容...2 第二章 规划区概况.2 2.1 基本情况...2 2.1.1 规划范围...2 2.1.2 自然概况...2 2.1.3 人口状况...2 2.1.4 经济社会状况...2 2.2 贫困状况...2.1.1 贫困人口及其分布情况...2 2.2.2 扶贫开发工作情况...2 第三章 产业扶贫现状分析.2 3.1 产业扶贫发展现状...2 3.1.1 扶贫产业的种类...3.1.2 扶贫主导产业的作用与效益...2 3.1.3 扶贫主导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市场地位...2 3.2 发展产业扶贫的有利条件...2 3.3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2 第四章 总体思路.2 4.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2 4.2 发展目标...2 4.3 产业选择...2 4.4 产业发展布局...4.4.1 发展主导产业的市场分析...2 4.4.2 产业布局...20 第五章 建设任务.2 5.1 主要产业建设...2 5.1.1 项目概述...2 5.1.2 布局...2 5.1.3 市场预测...5.1.4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2 5.1.5 建设内容...2 5.2 第二主导产业...2 5.3 其他增收的产业...2 5.4 建设内容表...2 第六章 投资估算.2 6.1 估算依据...2 6.2 投资估算及构成...2 6.3 资金筹措...2 6.4 投资计划...2 第七章 效益分析.2 7.1 经济效益...2 7.2 扶贫效益...2 7.3 社会效益...2 7.4 生态效益...2 第八章 环境影响分析.2 8.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2 8.2 环境影响分析...2 8.3 环境保护措施...2 第九章 风险防范.2 9.1 市场风险及其防范...2 9.2 技术风险及其防范...2 9.3 资金风险...9.4 效益到户方面的风险及防范...2 第十章 规划实施.2 10.1 规划实施...2 10.1.1 加强组织领导...2 10.1.2 落实责任...2 10.1.3 政策保障...2 10.1.4 监督检查和评估验收...2 10.2 机制创新...2 10.2.1 运营机制...2 10.2.2 双70%机制...10.2.3 龙头企业、产业基地与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10.2.4 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相结合机制...2 10.2.5 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机制...2 10.3 加强项目管理...2 10.3.1 严格项目管理程序...2 10.3.1 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2 10.3.2 加强资金管理...2 附图:
1.位置图.2.产业布局图
附表:
1.基本情况表...2.产业扶贫发展目标表...3.建设项目和投资一览表...4.项目建设投资汇总与资金来源表...5.投资计划表...6.效益分析计算案例表...7.科技贡献率计算案例表...8.**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表...第一章 前言
1.1 编制规划的背景和意义 2009 年,经中央领导同志同意,**被列为**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县,产业扶贫是试点的一项重要内容。2012 年8 月,国务院扶贫办确定在**开展“片区产业扶贫综合试点”。编制《****县片区产业扶贫规划(2012—2020 年)》,是落实《国务 院扶贫办、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关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重大举措,是深化**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我县更好开展产业扶贫的有效保证。编制产业扶贫规划,实施产业扶贫的整县推进,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有利于集成一批产业扶贫项目,引导财政资金集中投放;有利于处理好产业发展与扶贫对象受益的关系,促进扶贫对象整体脱贫,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动多民族交流与交往,促进共同繁荣发展与社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有利于探索实施针对扶贫对象的差别化扶持政策,探索扶贫攻坚新机制和新模式,实现****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总体目标。1.2 规划编制过程 为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县委、县政府组织了深入调研,进行了周密部署。2012 年下半年以来,县委书记先后2 次到国务院扶贫办,向办领导及开发指导司领导汇报产业扶贫等工作。县长多次主持召开由扶贫、农牧、畜牧、旅游、交通、水利等部门参加的专题会议,研究和调度产业扶贫工作。**、副县长专程到省市扶贫部门进行汇报,9 月1 日主持召开会议,成立了产业扶贫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启动产业扶贫规划编制工作。到2013 年3 月,规划编制任务全面完成。
1.3 规划编制依据(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中发〔2011〕10 号);(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 号);(3)《**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 年)》(国函〔2012〕10 号);(4)《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 号);(5)《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关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开办发〔2012〕93 号);(6)《**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创建全国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的实施意见》(2012 年10 月15 日);(7)《**省****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总体规划(2010—2015 年)》(省政府**府函〔2011〕77 号批准);(8)《**省财政扶贫资金产业化项目建设投资补助标准(试行)》(**扶办通〔2012〕 87 号);(9)《**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10)《中共****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决定》(**委〔2012〕70 号)。
1.4 规划主要内容 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乡村旅游业。规划总投资14.13 亿元。力争到2020 年,基本实现村村有生产、户户有项目。全县贫困人口都能直接或间接参与到产业扶贫项目中来。通过产业扶贫项目的规划措施,贫困家庭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0%以上,贫困发生率降到10%以下。产业基础设施得到夯实,形成一批产业发展和龙头企业。特色优势产业成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前实现**县扶贫攻坚目标。
第二章 规划区概况
2.1 基本情况
2.1.1 规划范围 **********县地处**西北高原,总面积629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 是**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全县共有耕地422.56 万亩,占44.73%;林地(含园地)362.78 万亩,占38.4%;牧草地49.87 万亩,占5.28%。人均占有土地、耕地、林地、牧草地均高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全县土地利用率88.4%,土地垦殖率44.73%。2.1.2 自然概况 县境中部开阔平缓,四周低矮,峰壑交错,江河奔流,是“四江之源”(即乌江、牛栏江、横江的发源地,珠江的北源)。年均气温10~12℃,夏季平均气温23.2℃,年均降雨量 962.3 毫米,无霜期208 天。森林覆盖率38.64%。低纬度、高海拔、高原台地的地理特征,使这里的光能资源和风力资源为**之冠,**县城也因年均日照时数超过1800 小时,被气象学界命名为“阳光城”。独特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造就了**县产业扶贫的优良条件。**是我国著名的*之乡、畜牧之乡和南方落叶水果基地。
2.1.3 人口状况 全县辖*个乡镇,* 个行政村(居)委会,2011 年末有* 户村民,总人口* 万人,其中农村人口* 万人,少数民族人口* 万人。
2.1.4 经济社会状况 经济发展。2009 年到2011 年,全县经济发展综合测评从全省第*位上升到第* 位,主要经济指标均呈现大幅增长态势。其中:生产总值从*亿元增加到*亿元(第三产业实现产值*亿元);财政收入从* 亿元增加到10.3 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从16.52 亿元增加到48.1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从19.75 亿元增加到95.24 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从12.8 亿元增加到78.5 亿元。以上指标年均增幅都在20%以上,有的增长2 倍以上。2012 年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9.64 亿元,比2011 年同期增长20.1%(可比价);财政总收入完成7.7 亿元,增长33.03%;工业总产值29.2 亿元,增长27.7%。全县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明显加快、位次明显前移、活力明显增强的良好局面。社会事业。我县实现全部乡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乡镇初级中学实现全覆盖;农村饮水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农村医保实现全覆盖;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两基”复查和“普实” 验收双双合格,教师队伍不断加强,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大力发展草海湿地生态旅游等项目,实施“旅游活县”;县城完成了日处理1 万吨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日处理180 吨垃圾的城市生活卫生垃圾填埋场;启动西海码头、乌撒民族文化公园、奥体中心等惠民工程,实施建设西路街道风貌整治工程,获得了省级文明卫生县城的称号。民族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据文献记载,**秦朝为汉阳县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里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素有“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古戏“撮泰吉”;有创造了中国教育文化领域若干个第一、倍受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石门坎;有被评为2005 “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中水遗址;有极富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各类民族民间工艺,例如热烈奔放的**火把节、庄严肃穆的**古尔邦节和欢快明朗的**花山节。
2.2 贫困状况
2.1.1 贫困人口及其分布情况 **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山片区县。按照新的扶贫标准2300 元统计,全县还有贫困人口47.42 万人,分布在全县35 个乡镇。**农村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自然灾害频发。近年来,**由于受到干旱、凝冻、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使部分本来已经脱贫的群众返贫。另外,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多扶贫的产业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效益。(2)交通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特别是在偏远的乡镇,受交通基础设施限制,农民生产还是靠原始的人背马驮方式进行。
(3)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在农民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劳动技能的情况下,投入与产出比严重失调。
2.2.2 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2009 年9 月6 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国家各部委、省、市对**县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倾力支持,国务院扶贫办范小建主任亲临调研、考察和指导,并将**作为**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县来推进,在国务院扶贫办的大力推动下,国家层面成立了“**试点”工作协调小组,省、地(市)也相继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帮助和指导**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县各族干部群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近期做示范、长远探路子”的要求,始终致力于“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实践,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县经济强劲增长,民生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迎来了“发展机遇最好、百姓得实惠最多、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提速跨越后发赶超之路。一是县域经济发展位次大幅提升。经济发展达到了总量跨越、均量赶超、增量倍增的目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9.07 亿元,同比增长79.91%;固定资产投资达95.24 亿元,同比增长382.23%;财政总收入10.3 亿元,同比增长105.18%;农民人均纯收入4068 元,同比增加1515 元。
二是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交通条件大为改善。投资89 亿元的毕节至**高速公路 2013 年3 月可实现全线通车,新修通乡油路424 公里,通村公路1352.7 公里,2011 年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其中227 个村通油路);新建农村串户路1463 公里。水利建设成效显著。投入6.54 亿元资金,实施水利工程300 余处,农村能排能灌田土面积从人均 0.21 亩增加到0.57 亩;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按“四在农家”的标准,新农村覆盖率达30%,2010 年来66533 户农村危房全部改造完毕。建成了迤那、东风、秀水、龙街、麻乍、金钟等一批特色小集镇。
三是开发扶贫取得突破性进展。引进****、****等12 家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把国家扶持与龙头企业带动和农民参与结合起来,打造100 万亩草地生态畜牧业基地、100 万亩马铃薯种薯和鲜薯基地、100 万亩蔬菜和中药材基地、100 万 担优质烟叶基地、100 万亩经果林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成效十分明显。2009 年到2011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553 元增加到4068 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0735 元增加到14174 元;粮食总产量从37.09 万吨增加到49.26 万吨,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到 2012 年底,原扶贫标准以下的人口全面脱贫。四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2011 年底,全县累计完成各类营造林任务近60 万亩。其中完成常规营造林37 万亩,特色干果核桃种植23 万亩,城郊绿化、重点区域绿化、绿色通道建设6000 亩。有林地(含灌木林、经济林)面积达364.93 万亩,增加了49.48 万亩。完成石漠化治理65.79平方公里、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12.34 万吨。森林覆盖率从2008 年的33.4% 增加到2011 年的38.64%,年均增长1.74 个百分点。2010 年获“**省绿化先进集体”称号。草海治理初见成效。环境整治和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空气质量明显提升。由于扶贫开发等相关工作成效明显,**取得了脱胎换骨的变化。2011 年2 月,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同志在**调研时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我们的扶贫工作都像**这样抓,全国贫困地区的发展变化就大有希望”。2010 年来连续两年在全市综合考核中荣获一等奖,相继获得17 项国家级荣誉,有82 项(次)工作获得省级表彰;全国、全省分别有2 个和17 个现场会在****县召开。**成为我省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的先进典型,“**速度”得到了各级各界的高度评价。
第三章 产业扶贫现状分析
3.1 产业扶贫发展现状 3.1.1 扶贫产业的种类 **县扶贫产业众多,以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为主。从**县的实际情况来看,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面广,而且贫困人口分布不集中。大部分贫困人口分布在边远、深山地区,交通极为不便。本规划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力求产业的安排能够覆盖绝大部分贫困人口。从近年来**县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情况来看,特色种养殖业对扶贫的贡献较为明显,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仍然是产业扶贫的首选。
3.1.2 扶贫主导产业的作用与效益 在国家和省的关心和帮助下,**县近年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成效十分明显。从2009 年到2011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553 元增加到4068 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0735 元增加到14174 元;粮食总产量从37.09 万吨增加到49.26 万吨,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扶贫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在13%以上。(最好有某一产业的具体成效)
3.1.3 扶贫主导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市场地位 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县通过“外引内联”,引进****、****等12 家龙头企业,联合本县规模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把国家扶持与龙头企业带动和农民参与结合起来,打造100 万亩草地生态畜牧业基地、100 万亩马铃薯种薯和鲜薯基地、100 万亩蔬菜和中药材基地、100 万亩经果林基地。引进片仔癀公司、宏奇公司等6 家中药企业进驻**,组建了38 家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涉及10 万户40 余万药农,其中党参已获得“**党参”地理标志,目前**万亩党参“GAP”种植正在贵阳中医学院帮助下进行,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3.2 发展产业扶贫的有利条件
(1)土地资源及自然条件优越。**土地面积宽阔,土地利用率高,光照资源充足,具有亚热带湿润季风的气候、低纬度高原台地的特征。
(2)(2)中央及省、市政策支持力度大。在中央、省市相关政策措施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在产业扶贫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贫困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特别是“**试点”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增强了全县各族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3)(3)**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根据我县实际,**县委县政府成立“中药产业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组建中药产业办公室,制定了《**县中药产业十二五规划》;成立了由县长担任主要领导的“马铃薯产业园区”。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相关会议,研究分析近期**扶贫产业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县主要领导定期到上级部门汇报工作。这些有利因素充分保障了产业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4)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2012 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70 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9 万亩。
(5)3.3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6)3.3.1 产业扶贫尚未形成规模和气候 产业扶贫发展缓慢,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主要是由于不能解决有效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的问题。长期以来倡导的公司+农户的模式,由于企业一股独大,造成客大欺主,贫困户不能分享到合理利益。由于企业和贫困农户的利益分配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贫困农户的信任和支持下降,影响了产业扶贫的持续健康发展。
3.3.2 对扶贫开发、群众增收贡献率低 产业扶贫发展起来以后,由于贫困农户区位不同、经营能力不同,居住地理条件较好的地方、懂经营的贫困农户率先发展起来,居住掉角的、缺乏经营头脑的农户成了新的贫困户,导致发展不平衡,引起了新矛盾。没有受益的户,埋怨政府一碗水没端平。由于受益较小农户缺乏积极性,影响**产业扶贫整体形象的提升和产业的持续发展。出现这两种情况,根本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利益调剂机制。企业介入时的客大欺主,是因为主不够大;没有企业时,各自为政,是因为农户之间没有利益联结。这样,产业扶贫对**县扶贫开发、群众增收贡献率难以提高。
3.3.3 市场竞争力弱,占有率低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县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底。**县很多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在质量和品质方面很好,但由于宣传、营销等手段跟不上,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非常有限,与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品质相比,存在较大的落差。
3.3.4 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 全县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还不健全,特别缺乏高层次的科研技术人员、科研机构等。农民在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在农产品的升级换代方面,新的种植、养殖、加工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运用。
3.3.5 投入不足 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没有足够的地方配套建设资金,信贷措施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没有得到合理利用,扶贫产业建设资金基本上全部来源于财政扶贫资金,对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3.6 缺少龙头企业、产业基地、能人带动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辐射带动作用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二是部分企业管理方式、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偏低,盈利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企业成长速度缓慢。三是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辐射面不宽,市场制约因素明显。四是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还不高,个别企业产权制度尚未明晰;企业财务管理普遍较为混乱,帐簿不健全,会计信息不真实,核算随意性较大。五是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建立,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一些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公司+农户”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3.3.7 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 到目前为止,产业发展的管理机构还不健全、职责不够清晰。**县现有的核桃产业化办公室、马铃薯产业园区的运作模式还不完善,人员都还是从相关部门抽调,一开始就缺乏必要的行政权**,也缺乏综合经济管理的必要职能。虽经几度调整加强,现有的编制规模、人员总体素质和管理水平都不足以对产业发展进行有效的管理。
第四章 总体思路
4.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到2020 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的总体要求,围绕“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减贫摘帽”的工作思路,着力建设4 大重点产业(即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大力发展涉及扶贫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紧紧瞄准扶贫对象,以362 个贫困村和47.42 万贫困人口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我县特色产业为基础,发挥中介组织和龙头带动作用,按照差别化的扶贫政策,使所有乡镇、全体贫困人口都能享受到扶贫成果。党政主导,市场运作。发挥县委、县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做好与有关规划的衔接,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协调行业部门将行业政策向扶贫对象倾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产业扶贫。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尊重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经营决策权。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结合我县实际,因地制宜地规划扶持效益好、见效快、覆盖面广、能带动贫困农户致富的优势产业。已有的主导产业,要重点打造产业链,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推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对扶贫对象实施特惠政策。正在培育的主导产业,注重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和连接带动扶贫对象的组织建设,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尚未形成的主导产业,注重生计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村级互助资金,结合劳务输出和移民搬迁,改善生活条件,提高收入水平。突出重点,完善机制。根据产业发育阶段和贫困程度的不同,合理确定和安排相应的产业扶贫项目建设重点,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县扶贫办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确定或调整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和产业扶持项目要按照新的扶贫标准,瞄准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坚持产业扶贫项目到户。充分整合资源,建立健全互帮互助的扶贫机制,把扶贫对象引导到产业化经营中来,确保贫困农户受益。科技先导,提升能力。充分发挥行业部门的优势,注重科技先导作用,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扶贫项目,针对片区主导产业,开发、推广一批使扶贫对象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技术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广泛开展扶贫对象围绕产业发展的技能培训,提升扶贫对象的产业参与度,通过扶贫对象使用适用技术,逐步提升扶贫对象脱贫致富的能力。生态建设,持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开发,推动扶贫产业持续壮大,保护贫困地区生态环境。针对我县气象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和地震灾害多发,群众容易因灾致贫返贫的实际,优先发展避灾减灾产业项目,鼓励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建立风险保障机制;针对种养业市场风险较大,基地建设必须产销对路确定品种,根据市场需求确定规模,按照市场规律发展扶贫产业,防止产业发展大起大落,促进扶贫对象持续增收,产业扶贫持续发展。
4.2 发展目标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关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我县产业扶贫规划期限为2012 年至2020 年,资金额度以2011 年财政扶贫资金 11093.2 万元为基数,按每年递增15%进行规划,到2020 年,我县财政扶贫资金累计为 202716.91 万元。其中资金分配围绕我县年收入2300 元以下47.42 万贫困人口做文章,遵循“两个70%”的原则:一是70%以上资金集中用于产业发展,二是直接用于支持困难户参与产业发展的资金达到70%。按照70%的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要求,141901.84 万元将用于 产业发展,其中2012 年用于产业发展资金已达9152 万元。2013 至2020 年我县整个产业扶贫资金为13 亿元。围绕全省十大扶贫产业,结合我县实际,主要将,资金投入种植业、养殖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每年投入马铃薯的资金占当年产业扶贫资金的30%、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占30%、经果林占25%、中药材占10%、乡村旅游和蔬菜占5%。
4.3 产业选择 产业选择以全县47.42 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总体规划》,与我县农业、畜牧、交通、水利、林业、旅游、工业能源等部门“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充分衔接,主要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打造具有**特色的产业扶贫项目,建设扶贫攻坚创新示范区。4.4 产业发展布局
4.4.1 发展主导产业的市场分析。
以马铃薯种植为例:以SWOT 矩阵来分析: 内部 因素 外部 因素 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l 区域自然条件适应。l 农户积极性高、有历史种植经验。l 已形成规模化种植。l 有一定的产业深加工。l 交通条件便利。l 地方扶持力度大。l 市场价格相对稳定,市场需求量大、需求人群广泛。l 资金支持力度不够。l 产业种植机械化程度不够。l 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l 销售相对分散。机会(Opportunities)SO WO l 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马铃薯需求量也在快速增大。l 机械投入增加,有利于减少人工成本。l 市场相对稳定。l 加强集中销售,打入快餐市场。l 强化农药等化学药品使用监督,争取进入海外市场。l 建立深加工厂房,形成完整的产业链。l 加大机械投入力度,减少成本。l 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l 继续增加财政支持 风险(Threats)ST WT l 自然灾害不可预测性。l 其他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增加。l 在现有基础上,开拓其他市场。l 建立完善的灾难防治制度。l 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农户农产品销售收入。l 由政府统一组织马铃薯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从表中分析来看,2012 年至2020 年,马铃薯市场容量按现人口需求估计,仍不能满足。
4.4.2 产业布局 马铃薯:分布乡镇**。项目覆盖165 个村,覆盖农户108025 户,带动贫困户31877 户,覆盖贫困人口5 万人。中药材:种植区域分布在*种植区种植区。项目覆盖608 个村,覆盖农户239754 户,带动贫困户93011 户,覆盖贫困人口23 万人。核桃:规划实施五个产业带:牛栏江流域产业带;可渡河流域产业带;洛泽河流域产业带;二塘河流域产业带,;草海高原产业带。项目覆盖608 个村,覆盖农户239754 户,带动贫困户93011 户,覆盖贫困人口23 万人。养殖业:覆盖全县所有35 个乡镇。
第五章 建设任务
第六章 5.1 主要产业建设(1)种植业为马铃薯、中药材、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种植为主导产业)。(2)经果林为核桃、苹果。(3)养殖业为发展能繁母牛、发展养殖羊(养牛为主导产业)。(4)乡村旅游业为中国草海生态文化旅游区项目、* 文化旅游区、马摆大山高原草场乡村生态旅游区。
5.1.1 项目概述
(一)种植业
1、马铃薯 为县级规划,性质为新建,规划时间为2012 年至2020 年。
2、中药材 为县级规划,性质为新建,规划时间为2012 年至2020 年。
3、蔬菜 为县级规划,性质为新建,规划时间为2012 年至2020 年。
4、经果林(1)核桃 为县级规划,性质为续建,规划时间为2012 年至2015 年。
(2)苹果 为县级规划,性质为续建,规划时间为2012 年至2015 年。
(二)养殖业 为县级规划,性质为新建,规划时间为2012 年至2020 年。
(三)乡村旅游业 为县级规划,性质为新建,规划时间为2012 年至2020 年。
5.1.2 布局
(一)种植业
1、马铃薯 分布乡镇为*乡。项目覆盖*个村,覆盖农户*户,带动贫困户* 户,覆盖贫困人口*万人。
2、蔬菜 重点规划在*十个乡镇。项目覆盖* 个村,覆盖农户123850 户,带动贫困户37730 户,覆盖贫困人口总数预计为 12 万人。
3、中药材 种植区域分布在哲觉种植区、西凉山种植区、麻窝山种植区、海拉种植区、梅花山种植区、雪山至龙街片区、乌江源种植区。项目覆盖610 个村,覆盖农户239750 户,带动贫困户93000 户,覆盖贫困人口23 万人。
4、经果林
(1)核桃 规划实施五个产业带:牛栏江流域产业带,包括*等乡镇;可渡河流域产业带,包括*乡镇;*河流域产业带,包括*等地;*流域产业带,包括*等;草海高原产业带,包括*等。(2)苹果 以牛棚、迤那、中水、黑石为核心区。
(二)养殖业 项目覆盖610 个村(具体规划安排如下)。
1、“十二五”期间(2012—2015 年): 2012 年 能繁母牛。主要集中*羊。规划在*****************。每个乡镇建设一个,规划在********************。2013 年 能繁母牛。规划在**************。羊。规划在***************乡。养鸡场。规划在中*。水产养殖规划在*镇。2014 年 能繁母牛。规划在*镇。羊。规划在*镇。养鸡场。每个乡镇建设一个,规划在*。野鸡养殖场。规划在*镇。野猪养殖。规划在炉山镇。2015 年 能繁母牛。规划在中*乡。羊。规划在*乡。养鸡场。每个乡镇建设一个,规划在*镇。水产养殖。规划在*乡。
2、“十三五”期间(2016—2020 年):
(三)乡村旅游业 项目覆盖100 个村,覆盖农户65430 户,带动贫困户18410 户,覆盖贫困人口66260 人。项目规划地点:
1、中国草海生态文化旅游区项目,实施地点为草海镇。
2、乌撒彝人部落国际旅游区,项目选择在板底乡、百草坪草场、盐仓镇部分区域。
3、“中国石门坎” 文化旅游区,项目实施地点为石门乡。
4、马摆大山高原草场乡村生态旅游区,项目规划地点为麻乍乡。
5.1.3 市场预测
(一)种植业
1、马铃薯 2012 年,全县规划种植马铃薯面积稳定在170 万亩以上,每亩2200 公斤以上,按现行比较稳定的马铃薯商品薯市场价1.6 元每公斤,共计产值在598400 万元以上,收入在418880 万元以上,使该地区农户来自马铃薯的收入人均达到4000 元以上。2012 年至2020 年,特色农产品市场容量按现人口需求估计,仍不能满足。以SWOT 矩阵来分析: 内部 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l 区域自然条件适应。l 贫困农户对项目积极 l 资金支持力度不够。l 产业种植机械化程 因素 外部 因素 性高、有多年的生产经验。l 已形成规模化种植。l 有一定的产业深加工。l 交通条件便利。l 地方扶持力度大。l 市场价格相对稳定,市场需求量大、需求人群广泛。度不够。l 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l 销售相对分散。机会(Opportunities)SO WO l 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特色农产品需求量也在快速增大。l 机械投入增加,有利于减少人工成本。l 市场相对稳定。l 加强集中销售,打入快餐市场。l 强化特色农产品质量的监督与管理,争取进入海外市场。l 建立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厂房,形成完整的产业链。l 加大机械投入力度,减少成本。l 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l 继续增加财政扶持力度。风险(Threats)ST WT l 自然灾害不可预测性。l 其他地区种植、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l 生产价格的市场波动(主要是价格上涨)。l 在现有基础上,开拓其他市场。l 建立完善的灾难防治制度。l 引入农业保险。l 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农户原薯销售收入。l 由政府统一组织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以及销售。通过SWOT 分析法来看,我县特色农产品在自身已有的基础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5.1.4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见附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规划表。
5.1.5 建设内容
(一)产业基地建设
(1)以中水为核心的精品苹果基地建设;
(2)以雪山镇、草海镇等为核心的脱毒马铃薯基地建设;(3)以盐仓为核心的养殖繁育基地建设;
(4)以五里岗工业园区为中心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通村公路建设。实施农村公路通畅、通达工程,强力推进通村油路建设,同时注重县乡公路与周边省市的衔接,打通“断头路”,实现区域内农村公路网络化。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完成贫困村村内道路硬化。加快推进乡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抓好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
第四篇:云南将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展扶贫攻坚
云南将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展扶贫攻坚
2011年11月28日 16:46:3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微博
【字号:大 中 小】【打印】
新华网昆明11月28日电(记者伍晓阳、颜牛)记者从正在召开的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获悉,今后5年,云南将以深度贫困群体为重点,以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滇西边境山区及藏族聚居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打好扶贫攻坚战。
据云南省扶贫办发布的数字,最近10年来,云南累计投入省级以上财政扶贫资金168亿元,全面实施整村推进、转移培训、易地搬迁、以工代赈、产业扶贫、连片开发等扶贫工程,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发生率从29.6%降至14%。
目前,云南贫困现象仍然突出,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7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7个。按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的贫困标准,截至去年底,全省还有贫困人口525万;收入低于785元的深度贫困人口还有160万。
云南省扶贫办主任王智介绍,云南将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集中力量打好这轮扶贫攻坚战。力争到2015年,全省贫困人口减少一半;到2020年,基本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王智说,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滇西边境山区和藏族聚居区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是今后10年云南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云南将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千方百计增加贫困地区的财政投入、信贷投入和社会帮扶投入。在扶持方式上,以深度贫困自然村为单元,锁定帮扶目标,大力推进安居温饱、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素质提高等六大工程建设,重点解决深度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整乡推进”是扶贫模式的一种新探索。截至目前,云南在49个乡镇开展了“整乡推进”扶贫试点。实践证明,“整乡推进”有利于整合资金、集中力量解决贫困乡镇的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基础薄弱、公共服务不足、人才资源匮乏等瓶颈,从根本上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
据王智介绍,云南160万深度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1075个乡镇,其中深度贫困人口超过3000人的乡镇有116个。今后,云南将继续加大“整乡推进”力度。
第五篇:关于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
永办发〔2012〕15号 中共永寿县委办公室 永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转发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 各镇党委、人民政府,御驾宫示范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县级各有关部门:
为了充分争取利用中、省、市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加快我县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步伐,根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批示精神,现将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陕办发〔2012〕4号)文件予以转发,并将各相关部门、单位依据相关政策争取项目资金任务进行了分解(详见附表),请各领导和有关部门认真学习政策内容,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明确各自职责任务,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谋划包装项目,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向下抓好政策落实兑现工作。附件:县级各部门、单位依据“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争取项目、资金任务分解表
中共永寿县委办公室 永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7月26日
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文件 陕办发〔2012〕4号
★
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印发《关于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
各市、县委,各市、县政府,省委和省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关于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
给你们,请遵照执行。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2年3月27日
关于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
为贯彻落实中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加快我省贫困地区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步伐,确保2020年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特制定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
一、总体任务、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一)总体任务
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制定特殊支持政策,采取超常规举措,确保到2015年,全省贫困人口比2010年减少一半;到2020年,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有保障,生产条件有大改变,生活条件有大改善,社会事业有大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有大提高,生态环境有大改观,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增加扶贫投入,形成扶贫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2、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六盘山区、秦巴山区和吕梁山区3个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涉及我省的43个县为主,兼顾其他贫困地区和人口。
3、摸清底数,到村到户。摸清底子,建立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扶贫政策和资金要到村到户,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夯实责任,强化考核。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将扶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激励贫困地区和人口脱贫致富。
(三)主要方法
5、分类管理。统一组织扶贫对象和农村低保的甄别工作,针对不同对象,分别开展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
6、一村一策。区分不同情况,对每个贫困村都要制定符合村情的扶贫方案和措施。具备发展条件和潜力的,支持其发展;自然环境恶劣、发展有困难的,支持其搬迁,最终使每个贫困村都能走上脱贫致富的发展道路。
7、一户一法。针对每个贫困户的不同情况,采取个性化的帮扶办法,通过低保救济、教育培训、转移就业、发展产业、移民搬迁等不同方式,使每一个贫困家庭都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扶持。
二、支持政策
(一)建立扶贫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1、加大扶贫投入。省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每年不低于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30%,并确保每年增长不低于20%;中省财政扶贫资金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连片特困地区。各市及有扶贫任务的县(区)每年按照不低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的比例安排扶贫专项资金,并确保每年增长不低于20%。中省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类项目资金,优先向片区倾斜,确保片区支农资金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省级彩票公益金每年安排一定比例,专项用于片区扶贫开发。
2、加大转移支付。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对片区县(区)的补助系数。中省各类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向片区县(区)倾斜。中省投资优先安排片区内民生工程、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项目。在片区内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区)资金配套。
3、加大资金整合。片区县(区)要按照扶贫攻坚规划,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将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资金,都纳入整合范围。省级各部门要加大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力度,将扶贫等专项资金逐步切块下达到县(区),在保证资金用途不变的前提下,由县(区)根据自身实际统筹安排。
(二)支持片区发展
4、支持企业扶贫。在连片特困地区新建或迁入的企业,可申请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对企业的扶贫捐赠,比照慈善捐赠政策,在企业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5、支持金融扶贫。支持有条件的县(区)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互助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片区内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按其当年贷款平均余额2%给予费用补贴。片区内县域金融机构当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部分,按2%给予奖励。支持有条件的村建立扶贫互助资金组织,逐步提高标准,扩大覆盖面。
6、支持搬迁扶贫。把扶贫移民搬迁和城镇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结合起来,优先安排贫困户移民搬迁;对在城镇打工的贫困户,优先解决其城镇户籍、子女就学等问题。土地使用政策向片区倾斜,片区内移民搬迁用地指标单列;对搬迁占用的片区耕地,减半征收耕地占用税;在片区内优先安排生态修复资金,对占用林地和林木采伐指标,免征育林基金。加快推进片区县(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免收农民个人土地登记费,支持促进贫困户土地流转。
7、支持文化扶贫。对连片特困地区群众集中居住社区、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优先安排广播电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等公益设施项目。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十二五”期间,率先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和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在有条件的地区稳定发展有线电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有线电视运营企业购买电视节目,使贫困地区农村群众免费收看有线电视节目。
8、支持生态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水、电、路、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基本农田建设、退耕还林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项目。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逐步提高片区县(区)地方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到每亩10元/年,补助资金由省、市承担。
(三)支持贫困户创业致富
9、支持教育扶贫。从2012年起,率先免除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阶段(含中职教育)学费。对考入国家计划内大专和本科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教育部门在安排资助时优先保证,确保其免费上学。
10、支持科技扶贫。给每个贫困户确定一名科技辅导员,为其发展农业产业、经营活动进行指导,对成绩突出的辅导员予以一定奖励。组织实施不同层次的科技下乡活动,为贫困户免费提供首次发展特色产业的种苗(含种子、籽种)、技术培训以及技术指导。
11、支持产业扶贫。将财政扶持涉农产业发展的资金与贫困户增收结合起来。对有能力发展特色产业的贫困户,在安排产业发展资金时优先给予支持;对其购买农机具的,补助标准从30%提高到50%,新增补贴由省财政承担。尚不具备依靠产业脱贫能力的贫困户,在自愿的前提下,可逐步将扶贫产业发展资金、农业产业化财政贴息资金、小额到户贷款贴息资金等,直接计算到户、补贴到户,作为贫困户股份参与各类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下同)的生产经营,实行按股份红,并鼓励这些经济组织优先吸纳参股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实行按工计酬,其所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占职工总数25%以上的,可享受第12条就业扶贫的税收优惠政策。
12、支持就业扶贫。对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能够掌握一定技能的贫困人口,通过雨露计划、阳光工程、人人技能工程等进行免费培训,使每户至少有一人掌握转移就业或从事生产经营所需的基本技能。鼓励企业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凡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占职工总数25%以上的企业,其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通过财政列支返还给企业。
13、支持创业扶贫。对有创业技能和意愿的贫困户,比照享受城镇创业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最高可申请8万元贷款,贷款利息通过扶贫资金解决;对贫困户合伙经营与组织起来创业的,贷款额度在现有20万元的基础上提高到30万元,最高不超过50万元。试行以承包地、林地使用权、土地流转经营权或多户联保形式提供反担保的政策,方便贫困户及时获得银行贷款,促进创业致富。
14、支持保险扶贫。优先在片区县(区)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提高保险费补贴比例,扩大特色种、养业险种。为防止农民因灾致贫,减轻贫困户缴费负担,对贫困户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个人承担部分予以适当减免,减免部分由省市按照6:4比例负担。引导保险公司与农信社等银行机构合作,推行设施蔬菜等“银保富”保险产品,通过保险介入等措施,扩大对片区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的信贷投放量,促成银行涉农信贷业务与农业保险风险保障相结合,缓解农户发展特色产业的贷款难问题。
15、支持社保扶贫。实现扶贫开发政策和农村社保制度有效衔接。对缺乏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残疾人、五保户等,主要采取低保、困难补助、集中供养等方式,实施救济式扶贫。对参加新农保的农村贫困人员,按其缴纳保费的最低标准50%给予补助,即每人每年补助50元,所需资金由省和市财政各半负担;对参加新农合的农村贫困人员,享受报销政策后,在二次报销时给予高于其他人群20%比例补贴,基金不足的由财政弥补;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农村特困群众优先实施救助。
三、保障措施
1、实行领导负责制。坚持省负总责、市级推动、县抓落实的管理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建立部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扶贫开发工作格局,切实做到组织领导到位、资金投入到位、工作措施到位。
2、建立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做好扶贫攻坚基础工作,建立贫困人口动态识别信息管理系统,每年由扶贫、统计部门完成贫困人口信息录入和识别工作,提高扶贫对象瞄准的精确性。所有扶贫到户到人政策,均以贫困人口动态识别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为依据。
3、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将片区扶贫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将省对下均衡性转移支付和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与片区县(区)脱贫目标任务挂钩,并结合目标考核予以奖罚。完成扶贫目标任务的,给予增加转移支付和扶贫资金奖励;没有完成扶贫目标任务的,相应扣减转移支付和扶贫资金。对整合资金成效显著的县(区),在下中省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中予以倾斜。鼓励部门、单位、企业等各类组织参与对口帮扶,贡献突出的给予一定奖励。对脱贫后连续3年没有返贫的贫困户,继续享受原帮扶政策3年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