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村账所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今年,实行乡镇综合配套机构改革后,乡镇原经管职能完整划归当地财政部门,原“村账站管”变成“村账所管”。“村账所管”模式,为规范村级财务秩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现结合坝陵的实际,对“村账所管”运行模式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职能没有及时更新。随着形势的变化,新的农村财务制度实施,对农村财务规范要求越来越严,原双方签订代管协议的部分内容要“升级”,原有些过时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如农村财务管理章程、管理制度没有得到相应的更新,给农村管理财务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村级主要干部思想认识难以统一。一是税改后,村级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税附加,转移支付收入、捐资修路、高速占地收入、移民资金收入、向上争取的专项资金等六项收入,由于政策的因素制约,只存在少量水费、一事一议等规定性的收入。以至于部分村集体开支不心疼,特别是重点资金开支无民主无计划无安排,由村主要负责人说了算,村理财小组是个空架子,只管盖章子,不积极履行监督职责,易造成~土壤。二是合村并组,干部职数减少,但减人不减事,人少事多繁杂,矛盾格外突出,实行了村账所管后,有些村干部认为办事处管事管人财政所管钱管账,村里只管计划生育、征收水费及办事处党委行政安排的事项,因此产生了的抵触情绪,工作积极性不高,对农村债务化解、村级财务监督、村级财务管理、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和防疫费征收,认为是完全由单位部门负责的模糊认识。三是面临每三年一次换届选举,有些村干部在换届前,利用其职权乱表态,乱开支,突击花钱,村财务人员不敢及时制止又不能及时结账报账,明知有些单据有问题,但碍于“农村式”情面不得不办,把问题作为遗留给下一届。
(三)村级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全办事处共有20个村,村级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最长的会计年龄有25年,最短的才4个月(截止2005年9月),有的是农经专业毕业的,有的是刚下学的高(初)中生。所以有的村根本无法独立开展完成相关的会计基础工作,给财政干部增加额外的负担。
(四)村级组织合作收款收据管理混乱。今年,我们对合村并组后的村级组织在2003年2月份至2005年4月份领用的《村级合作经济组织收款收据》进行详查盘点,全村20个村有7村存在差票少份的现象,最多差21份。并且存在代领、多领现象,有的甚至不办手续口头说一声就领走了,缴回不及时。有的村村干部手中个个有收据,说明村集体与财政所票据管理不规范,没有严格执行票据管理制度。
(五)三条款抵库、坐收坐支难以杜绝。通过近10年村账所管模式的实践,逐渐建立较为完善规范的村级财务管理体制,基本上规范了单据审核、财务报账结账等工作流程。消除了自制凭证、便条入账不规范情况、由于村级组织的特殊性及其它原因,仍然存在三条款(便条、借条、领条)抵库、现金坐收坐支现象。
(六)存在不按规定报账结账、公示财务现象。一些村集体白条子、三条款一大把,不及时换成正式税务发票入账,常常把有关收入支出事项因各种原因不及时入账结账,一拖半年甚至更长,造成入账时说明不了理由,增加审核困难。其次村级财务公示不按规定时间办理,财政干部督促一下就办一下,不督就拖。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村集体与财政所之间配合协调能力不强。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村级组织与财政部门之间还待加强联系与配合。其主要原因是,一是村干部思想认识仍然没有到位。部分村干部认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农村村级财务是村民自治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改变村财所有权和支配权的提前下,实行村账所管,完全是政府强制行为,把所有的村级日常经济活动纳入财政所代管,自己钱,自己账还要受别人的管,太不方便了,加上财务规章制度、办事程序较为复杂等因素影响,常常为了一笔款子跑信用社进财政所,往返几趟,搞得村干部意见大,难免与财政干部产生摩擦隔阂;二是合村并组后,部分村级集体力量扩大,村级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助长部分村的主要领导人骄傲自满的情绪,形成“我的村我说了算”的情况,认为自己的钱自己办,到时候到财政所结账就行了,把代管单位(财政所)看成一个单纯的管账单位,不积极与财政所配合,有的村干部甚至冒过村会计到财政所直接经手办理相关重要经济手续,任其发展会形成了农村财务管理新的难点和盲点;三是部分财政所会计人员服务态度、水平和业务素质并不是很高,影响了办事效率。
(二)村级民主理财监督不力。税费改革后,由于村级收入主要是上级拨入一些款项,一些村级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认为,现在没有向农民收钱,开支也简单明了,没有必要对单据认认真真审核了,再说村干部都是乡里乡亲,得罪人谁都不好,所以只管盖章子,根本不管内容合法不合法,合理不合理。其结果是财务监管工作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村级民主监督作用,没有群众监督这一关,财政工作人员在支出手续的真实性上显得就难以把握。
(三)政策因素的影响。由于农村三年一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对作为村民自治权之一的财务管理权具体操作者——村级财务人员有很大的影响。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有的因刚选出来的财务人员开始上岗时工作积极认真,虚心好学,业务进步快,但到后期怕坚持原则很了,得罪人多了,“选票”可能成了问题,从而思想放松学习,工作也马虎了事;二是有的选出来村财务人员对农村财务知识原先不懂,刚熟悉基本业务知识,又要换届走人;三是有的村换届时存在“一朝天子一朝臣”现象,换掉原业务精素质高懂管理的财务人员,启用自己信得过的人担任村会计,使懂账的不管账,管账的不懂账,人为造成会计人才浪费。三年一换届的政策因素,不利于村级财务人员的稳定与独立。
(四)工作关系的影响。实行村账所管后,财政所的人员大多是由乡镇财政所(原经管站)的人员兼任,他们一方面要行使财务管理职能,监督村级的财务收支活动,严格执行财务纪律;另一方面由于工作的关系又要与村干部搞好关系,开展好农业税征收、合作医疗基金征收、家畜防疫费、农村基金会清欠费用(基金)的征收及办事处安排其它工作,这些工作都是与农村打交道的,是离不
开村干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的。如果要严格履行财经纪律,坚持原则,难免与跟有的村干部发生摩擦,导致自己在工作中多多少少受到阻力,许多财政干部工作完成不好,不仅要受领导的批评,甚至有关投诉,所以有的财政干部就在管理村级财务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打“擦边球”,变相导致村级财务管理漏洞。
(五)其它因素的影响。一是边远山区村,同时发生收支经济业务时,由于到城镇较远,进账困难最容易产生坐收坐支;二是由于一些村(组)级道路维修,雇请农户拖拉机所产生的费用等经济业务事项,由于农户没有正规票据而产生的白条子。三是村干部外出招商引资等公务活动产生经济事项,由于各种原因而缺少正规发票,只能用白条子抵库。
三、对策与建议
(一)制定和更新相关村级财务管理制度。
一是制定农村财务管理流程及办事“路线图”制度。制定村级财务基础处理程序流程。对账册、表格、单证、报表制定详细的程序流程。同时根据流程,制作“路线图”。将财政所办事程序示意图,把管村管账财政干部的电话号码、工作职责范围、村账所管工作事项程序等全部以活动或固定专栏形式公示,以提高办事效率。
二是制定村级收入入账入库和定期报账结账制度。对村集体取得各项收入必须在一周(节假日顺延)内进财政专户,作为一项铁的纪律执行,否则不与办理拨付支出手续,卡死坐收坐支的门路,同时规定每月的报账结账日期,逾期则追究村财务人员和管村管账财政干部的责任。
三是建立村级财务双签双管制度。“双管”制度即是村级收入支出实行村账所管会计和财政专管员双重管理监督。财政所明确2名村账所管记账员,1名专职会计主管。对所辖的村日常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必须做到一月一扎账,一月一报表,一季一公示;赋予财政专管员对村级收支日常监督职责,负责对村级财务收支活动进行日常监管,对所有村级收入支出的票据严格审核,对不符合规定的白条、违纪违规的票据严禁入账,做到没有专管员的签字,记账员拒绝入账。对于如捐资修路、高速公路或政府征(占)地、移民资金、村级转移支付、两税附加等重点资金拨付必须要经分管的乡镇领导和财政所长亲自审核把关签字后才能拨付,建立重点资金拨付日记,同时规定村集体与财政所办理村级经济活动手续的人员必须是村财务人员,不能得由其它村级干部代办,切实把村级财务管好。
四是建立票据领用核销制度。明确村级票据管理责任人为村财务人员,其它村级干部不得经手票据管理事项。村集体领用的《村级合作经济组织收款收据》,根据业务量大小实行限额领购,交旧领新,实行税票式管理,同时加盖村账所管专用章,明确无此章的收据,视为白条处理不得入账。
五是建立健全完善稽查审计制度。定期与不定期的进行村级财务稽查审计,对违规违纪的案件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改正,性质严重的案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六是修订完善其它财务制度。对《农村财务管理实施细则》、《农村财务现金管理制度》、《农村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债务债权管理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进行重新修订完善。
(二)加强村账所管宣传力度。利用一切可用会向村干部宣讲村账所管的重要意义和有关政策法规,澄清某些村干部错误的思想认识。
(三)进一步完善村级民主理财制度。村级财务收支决定权在全体村民,只有村民最了解村级经济情况,每个村应该由村民(或村民代表)推荐思想品德高、作风正派和有理财经验能力的村民组成3—5人的民主理财小组,组长在小组成员中产生,其相关的待遇有乡镇财政负责按比例负责一部分,并组织制定《乡镇民主理财小组职责与奖罚办法》,职责与待遇挂钩,不能存在老好人的现象,切实真正起到监督作用。
(四)会计人员保持相对独立。管账的财政人员只专管账,不再兼任其它工作。管村的财政人员只管村。做到管村的不管账,管账的不管村。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村级财务人员实行聘任制,由乡镇财政所考核、乡镇政府聘任,其工资关系、待遇等直接由财政所制定,并参与村两委班子的考核,便于保持村级财务人员的独立与稳定。
(五)建立村财所管财务人员培训教育制度。定期与不定期对村级、财政所财务人员进行业务技能的培训,加强农村财务基础知识、会计电算化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能操作水平。
二○○五年九月三十日
第二篇:对村账所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今年,实行乡镇综合配套机构改革后,乡镇原经管职能完整划归当地财政部门,原“村账站管”变成“村账所管”。“村账所管”模式,为规范村级财务秩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现结合坝陵的实际,对“村账所管”运行模式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职能没有及时更新。随着形势的变化,新的农村财务制度实施,对农村财务规范要求越来越严,原双方签订代管协议的部分内容要“升级”,原有些过时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如农村财务管理章程、管理制度没有得到相应的更新,给农村管理财务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村级主要干部思想认识难以统一。一是税改后,村级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税附加,转移支付收入、捐资修路、高速占地收入、移民资金收入、向上争取的专项资金等六项收入,由于政策的因素制约,只存在少量水费、一事一议等规定性的收入。以至于部分村集体开支不心疼,特别是重点资金开支无民主无计划无安排,由村主要负责人说了算,村理财小组是个空架子,只管盖章子,不积极履行监督职责,易造成腐败土壤。二是合村并组,干部职数减少,但减人不减事,人少事多繁杂,矛盾格外突出,实行了村账所管后,有些村干部认为办事处管事管人财政所管钱管账,村里只管计划生育、征收水费及办事处党委行政安排的事项,因此产生了的抵触情绪,工作积极性不高,对农村债务化解、村级财务监督、村级财务管理、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和防疫费征收,认为是完全由单位部门负责的模糊认识。三是面临每三年一次换届选举,有些村干部在换届前,利用其职权乱表态,乱开支,突击花钱,村财务人员不敢及时制止又不能及时结账报账,明知有些单据有问题,但碍于“农村式”情面不得不办,把问题作为遗留给下一届。
(三)村级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全办事处共有20个村,村级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最长的会计年龄有25年,最短的才4个月(截止2005年9月),有的是农经专业毕业的,有的是刚下学的高(初)中生。所以有的村根本无法独立开展完成相关的会计基础工作,给财政干部增加额外的负担。
(四)村级组织合作收款收据管理混乱。今年,我们对合村并组后的村级组织在2003年2月份至2005年4月份领用的《村级合作经济组织收款收据》进行详查盘点,全村20个村有7村存在差票少份的现象,最多差21份。并且存在代领、多领现象,有的甚至不办手续口头说一声就领走了,缴回不及时。有的村村干部手中个个有收据,说明村集体与财政所票据管理不规范,没有严格执行票据管理制度。
(五)三条款抵库、坐收坐支难以杜绝。通过近10年村账所管模式的实践,逐渐建立较为完善规范的村级财务管理体制,基本上规范了单据审核、财务报账结账等工作流程。消除了自制凭证、便条入账不规范情况、由于村级组织的特殊性及其它原因,仍然存在三条款(便条、借条、领条)抵库、现金坐收坐支现象。
(六)存在不按规定报账结账、公示财务现象。一些村集体白条子、三条款一大把,不及时换成正式税务发票入账,常常把有关收入支出事项因各种原因不及时入账结账,一拖半年甚至更长,造成入账时说明不了理由,增加审核困难。其次村级财务公示不按规定时间办理,财政干部督促一下就办一下,不督就拖。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村集体与财政所之间配合协调能力不强。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村级组织与财政部门之间还待加强联系与配合。其主要原因是,一是村干部思想认识仍然没有到位。部分村干部认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农村村级财务是村民自治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改变村财所有权和支配权的提前下,实行村账所管,完全是政府强制行为,把所有的村级日常经济活动纳入财政所代管,自己钱,自己账还要受别人的管,太不方便了,加上财务规章制度、办事程序较为复杂等因素影响,常常为了一笔款子跑信用社进财政所,往返几趟,搞得村干部意见大,难免与财政干部产生摩擦隔阂;二是合村并组后,部分村级集体力量扩大,村级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助长部分村的主要领导人骄傲自满的情绪,形成“我的村我说了算”的情况,认为自己的钱自己办,到时候到财政所结账就行了,把代管单位(财政所)看成一个单纯的管账单位,不积极与财政所配合,有的村干部甚至冒过村会计到财政所直接经手办理相关重要经济手续,任其发展会形成了农村财务管理新的难点和盲点;三是部分财政所会计人员服务态度、水平和业务素质并不是很高,影响了办事效率。
(二)村级民主理财监督不力。税费改革后,由于村级收入主要是上级拨入一些款项,一些村级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认为,现在没有向农民收钱,开支也简单明了,没有必要对单据认认真真审核了,再说村干部都是乡里乡亲,得罪人谁都不好,所以只管盖章子,根本不管内容合法不合法,合理不合理。其结果是财务监管工作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村级民主监督作用,没有群众监督这一关,财政工作人员在支出手续的真实性上显得就难以把握。
(三)政策因素的影响。由于农村三年一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对作为村民自治权之一的财务管理权具体操作者——村级财务人员有很大的影响。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有的因刚选出来的财务人员开始上岗时工作积极认真,虚心好学,业务进步快,但到后期怕坚持原则很了,得罪人多了,“选票”可能成了问题,从而思想放松学习,工作也马虎了事;二是有的选出来村财务人员对农村财务知识原先不懂,刚熟悉基本业务知识,又要换届走人;三是有的村换届时存在“一朝天
第三篇:全县经济运行存在问题及对策
全县经济运行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转型发展的压力。在新常态经济下,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由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县传统依靠资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型经济优势不断减弱,而非金属新型材料、碳酸钙中下游、新能源产业、健康服务业等新的支撑力量尚在形成之中,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亟待根本破解。
二是结构优化的压力。工业上,我县一些传统制造业、初级加工业项目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经济效益差和名牌产品少的问题;农业上,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第三产业上,新兴服务业、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新业态发展刚刚起步,基础较差,经验不足。
三是要素约束的压力。土地方面,国家加强土地管理,特别是将未利用地也纳入计划管理,政策红线压缩了县域建设用地空间;资金方面,目前金融机构对县域贷款的总量仍是杯水车薪;劳动力方面,劳动力价格正在逐步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不足。
二、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优势
一是基础支撑方面。经济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增长方式换档升级,我县经过多年的建设积累,发展基础得到夯实,支撑
现主营业务超百亿元,让“中国钙都”的梦想成为现实。农业上,注重发挥中国辛夷之乡、中国柞蚕之乡、中国玉兰之乡这三个国字号品牌的优势,强力发展以辛夷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以柞蚕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玉兰为主的苗木花卉业,把农业做成工业,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做强旅游业,实现三产融合。同时,加快发展养老养生产业,依托南阳万家园养老产业集群,建设成为集旅游观光、老年病预防治疗、保健养生、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全省首个养老产业集群。
二是提升载体平台水平。按照“四集一转”的要求,以产业集聚区和商务中心区为龙头,非金属新型材料、碳酸钙中下游、石材、汽配铸造、农业精品示范园等区中园建设为支撑,依托鑫泰钙业等重点骨干企业,带动整合产业链条,促进经济集约集聚发展。加快关键性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不断强化适合园区发展需求的物流、金融、咨询等专业化配套服务功能,以人性化、特色化的园区环境增强产业吸引力。同时,支持各乡镇结合自身产业发展情况,加大资源、要素、服务整合力度,建设专业园区、子园区,促进企业集中布局。
三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共性需求,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鼓励和引导专业园区、骨干企业树立高端合作理念,拓展与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的合作与交流,创建品牌、申报专利,依托重点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研究中心、设计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交易中心,晰市县审批、核准权限,简化审批程序,对列入市重点的建设项目,在审批、土地、资金保障上予以优先倾斜,加快市直部门联审联批进度。
三是增加要素保障。由于项目用地严重不足,很多有技术、有前景、符合产业政策的好项目迟迟无法落实建设,请求市里在用地指标上对南召给予倾斜照顾。我县地方财力有限,现有投融资平台融资规模较小,企业融资能力不足。建议适度降低融资和财政担保门槛,支持我县联合捆绑发行债券,盘活资本市场,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发展扶持资金上予以倾斜,帮助我县企业克服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能力不足等问题。
四是完善发展机制。在差异化发展上,建议市里统筹做好产业布局,根据各县区的资源、产业、区位等多方面因素,制定重点发展产业目录,通过政策引导、要素保障等行之有效的手段,促进各县区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升级,防止产业同质化、竞争无序化等问题加剧。在一体化发展方面,建议市里根据全市产业发展情况,研究提出全市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培育区域龙头企业集约集聚发展,各县区围绕全市主导产业,按照县域产业具体情况,进行延链、补链、强链,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努力形成区域主导产业集群。
第四篇:村换届选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村“两委”选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加强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村“两委”是落实党和政府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任,换届后村“两委”班子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党对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领导,加强、扩大党委对有问题的村级自治机构的有效控制力,选举只是民主的一小部分,权威力量的支持保障与做实民主内涵都不可或缺,对利用不法手段、途径上来的和以权谋私的“村官”,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削减他们的权力,使他们不能为所欲为,对有志于为农村工作服务的优秀人才,要着重对其培养,运用小范围民主选举的办法使他们成为党的干部。
二、广泛宣传,正确引导选民民主法制意识。
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提高他们参与选举的积极性是保证换届选举成功的前提,因此,我们要做好每一个层面的工作,引导村民把注意力集中到换届选举工作中来。对在家的村民,突出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基层组织选举条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实在的形式,引导他们认识换届选举的意义和作用;对外出的选民,采取指明其家人发信函、打电话等方式,将换届选举工作的准备和进展情况及时告诉他们,争取他们回乡参加选举,对不能回家现场参选的村民,依法制定严格的代票办法;对干预
1换届选举的宗族、帮派,坚持正面教育,多方疏导,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解答,打破他们的利益同盟。同时,注意加强对选民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珍惜法律赋于自己的权利,增强自主意识、竟争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旗帜鲜明地引导他们既按照上级的要求,又符合自己的意愿,推荐和选拔好村干部,真正把思想政治素质好、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的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
三、严格把关,深入指导换届选举工作。
首先严格法律程序,确保换届选举工作质量。在选举实施阶段,严格程序,依法操作,并直接接受群众监督,使选举工作真正实现“阳光操作”和“阳光选举”,努力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要制定严格、详细的选举政策,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详细界定,大问题全市一个标准,以利增强基层工作的可操作性。在操作过程中坚持因村制宜原则、确保稳定原则和强化党组织领导原则,重点把好“三关”:一是把好选委会产生关;二是把好推选关;三是把好正式选举关。在充分调查了解、吃透上情、摸准下情的基础上,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带动、由易到难、分批实施的办法,对各村进行分类排队,渐次推进换届选举。同时,要强化监督,化解矛盾,确保换届选举工作扎实稳妥进行,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对工作做得扎实、成绩突出的进行通报表扬,对态度不端正、工作拖拉落后的予以批评。
四、摸清村清,切实化解信访问题。
在换届前,要及早开展重难点村的集中排查整顿,对排查掌
握的换届选举工作可能难以开展的重点村、难点村,及时研究对策,并采取措施,分类进行集中整顿,及时化解可能影响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各类不利因素;在选举期间,要强化监督手段,镇党委组建工作督查组,建立观察员制度,驻村入户,对村委会选举进行实地督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村委会换届选举依法实施。驻村观察员要随时收集整理村“两委”换届中可能存在的信访苗头,上报镇党委,成立专题工作组靠上化解,确保不影响选举工作。对因换届选举引发群众上访的问题,责成专人负责,及时处理,能当场明确答复的当场明确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认真做好回访调查。对上访者反映的问题经调查属实的,该改正的改正,该推倒的推倒,给上访者一个满意的答复,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保证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对情况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多、工作难度大的村,坚持不怕揭盖子,不怕捅篓子,找准症结,因村施策,采取思想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认真加以解决。
五、加强监督,努力解决村务遗留问题。
首先,对村级财务问题进行全面审计,对换届选举前的行政村财务进行审计清理。其次,强化日常村级财务审核管理,监管、审计、严查换届前不正常的村级开支。第三,强化村级组织自身监督。做好村民理财小组对村级财务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严格规定在换届选举前和换届选举过程中,除必要开支外的其它开支,必须要由村民理财小组预审、村民代表讨论,全体村民公示,并由村民理财小组登记公开,做到阳光透明。
六、超前谋划,积极培养村干部后备人才。
基层党组织要把村委会选举与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针对目前我市农村党员队伍老化、年轻干部缺乏的现状,在充分尊重广大党员群众的意见,坚持群众公认和组织考察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向经济能人、年轻人和高学历人才倾斜,通过实施双向培养,努力建立村后备干部队伍,即把优秀青年和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党员致富能人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村干部培养成村党支部书记。并结合发展党员工作对后备干部实行跟踪培养教育,按照“在实践中培养,培养为了实践”的原则,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明确工作职责,明确帮带责任人,明确培养方向;同时,按照在职干部的标准,积极组织后备干部参加各级各类政策法规培训班,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开阔视野,不断提高知识积累水平,为村后备干部更好的适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七、提高素质,不断加强对当选干部的培训。
一是完善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机制,以市委党校为龙头、以乡镇为依托,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为载体,以农村党员活动室为辐射点,建立经常性的党员干部教育机制,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动的教育培训纲络。二是以学习先进典型、先进事迹为契机,切实解决群众观念不强、宗旨意识淡化、工作方法简单等伤害群
众情感的问题。三是组织党员干部学业务、练技术,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解决一部分党员干部不愿带头、不会带头、带不起头的问题。四是突出法律法规基本知识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善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学会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解决群众纠纷,维护农村稳定,做学法、用法、守法的带头人。通过系列培训,切实增强村“两委”干部的群众观念、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提高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和办事能力,提高村“两委”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村主任的综合素质。
第五篇:执行联动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执行联动威慑机制运行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执行难是我国法院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是政治、经济、文化诸多因素相互交织所产生的复杂社会问题,它不是法院本身所能解决的,必须依靠社会众多力量进行多方面的合作,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社会各界协作配合,才能建立健全解决执行难问题的长效机制。近年来执行联动威慑机制在解决执行难问题上取得显著成效,但执行联动威慑机制在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执行联动威慑机制功能的最大发挥。
关键词:执行难 联动威慑 长效机制
一、执行联动威慑机制的内容
在我国,由于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不高,社会诚信制度缺失,财产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法律文书生效后自动履行率仅占40%左右,另外60%以上的生效法律文书需要法院强制执行。而在执行实践中,某些债务人更是明明有履行能力,却能拖则拖,能躲则躲,采取一切手段躲避执行,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亵渎了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而且不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诚信社会环境的营造。
为增强对被执行人的威慑力量,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五条规定了对拒不履行法律文书所确定义务的被执行人,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或者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这一规定为执行联动威慑机制奠定了法律基础,但是《民事诉讼法》只是对执行联动威慑机制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没有相对具体的规定,可操作性差,在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往往找不到对应的法律规定和处理依据。2010年7月7日,最高法院与中央19个部门联合会签的法发(2010)15号《关于建立和完善执行联动机制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了执行联动组织机构、成员单位的具体职责以及启动和运行的程序。自《意见》实施以来,通过执行联动威慑机制,将消极、被动、单一的协助执行机制转变为积极、主动、多元的执行联动机制;将法院单打独斗的执行模式转变为以法院为主、各部门协作联动的执行模式;将单纯依靠强制执行的工作模式转变为强制执行与联动威慑并举的工作模式。
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执行联动威慑机制是符合我国实际的破解执行难的治本之策,能够有力推动执行难的解决,有助于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养成法律秩序,实现社会法治进程的自然演进,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近些年该机制建设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位阶较低,法律效力较弱
我国至今未有系统的、全面的、完整的执行立法。目前,法院在执行工作中最基本的法律依据散布于民事诉讼法中,这些法律规定过于原则,不够具体,可操作性差。《意见》虽然对执行联动威慑机制作出了一些具体规定,但仍不够完善、系统。《意见》规范效力层次较低,难以体现民事强制执行作为一种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影响了民事强制执行工作的权威性,并有司法机关行使立法权之嫌。同时《意见》主要是在人民法院及专业的法律工作者(如律师)中流通,其影响的范围有限,难以发挥法律的指引、教育作用。更为严重的是,《意见》与法律规定之间,地方性法规、法院工作细则及法律与司法解释之间,以及不同的地方性法规,不同法院的法院工作规则之间存在相互冲突的现象,这已几乎成为我国现阶段立法的通病了,严重影响了民事强制执行工作以及国家法制的统一性。
二、缺乏信息对接的衔接机制
执行联动威慑机制下仍未能很好地解决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的问题。在执行工作中,执行员查找被执行人下落以及被执行人财产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申请人提供的线索,然后分别到不同的机构查询,执行员花费大量的精力到处查找财产,却仍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目前我国管理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身份及财产信息的部门有公安、工商、银行、房管处、国土局等部门,各个机构各自为政,受地方保护、部门利益等深层次原因的影响,要与各单位全面建立信息对接难度较大;加上各个机构信息不通,许多机构还未实现跨地区数据联网,不能实现跨地区联动查询。就查询被执行人存款来说,就需要执行人员跑数家银行,而查询结果可能仍不能真正反映被执行人的存款情况,而冻结、扣划外地存款时更是需要远赴外地执行,不能立即采取执行措施,往往延误了最佳执行时机。
(三)执行联动处分机制过于谦和,业务单位配合打折
业务单位协作的随意性大,执行联动效果往往受个人关系好坏的影响,因涉及业务单位或个人利益,法院执行人员在请求协助执行时,时常遇到协助单位的“软钉子”,给法院执行人员设臵程序障碍,利用时间差转移执行财产。如果没有严格的处分机制,那么联动执行措施的有效性便大大折扣,联动单位不履行联动规定的义务成本过低,势必影响执行联动机制的贯彻落实。根据《意见》的相关规定,不履行职责的单位,人民法院可以有三种解决方案,即人民法院可以向监察机关或其他有关机关提出相应的司法建议,或者报请执行联动机制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或者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的规定采取制裁措施,但有协助义务的单位一般属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部门,法院需要经常请求其协作,罚与不罚都为难,且在司法实践中,上述法律规定由于存在具体认定拒绝协助,往往因操作性较差,而很难得以真正执行。
(四)组织机构不明确
《意见》第二十二条规定中央成立联动执行领导小组,各单位确定一名联络员,各地成立相应的执行联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但执行联动领导小组职权范围不明确,各级机构的设臵不能落实,小组成员对联动执行机制设立的意义不认可,导致联动执行工作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五)遗漏了执行联动救济
《意见》提及执行救助制度,民政部门应当对生活特别困难的申请执行人,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做好救助工作,但却忽略了联动执行过程中的救济制度。联动执行措施在根本上是国家公权力对被执行人私权利的一种限制,如果没有执行联动的救济措施,则法院执行人员、协助单位工作人员,可能会罔顾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执行行为,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私权益被侵犯时不能得到合法救济。
三、联动执行威慑机制的完善与拓展
(一)加快民事执行立法、完善执行法律体系
加快民事执行立法。依靠司法解释来指导民事执行工作是我国现阶段无单行的民事执行法的必然要采取的补救模式,民事执行工作主要依据民事诉讼法中相关规定及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但其规定得很笼统,且有很大程度的随意性,因此,需要制定一部强制执行法,即实行民事执行分别立法这一立法体例。近年来有关民事执行的诸多司法解释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混合立法模式的缺陷,将民事执行程序单独立法,对民事执行程序加以详尽合理的规定,是实现民事执行工作有法可依的客观要求。我国有关民事执行程序的司法解释己经有数百条之多,为民事执行单独立法也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完善相关配套法律。与民事执行相关的法律很多,但从整体上看还是协调不够!可操作性差。如现行刑法明确规定拒不执行人民法院裁判罪和隐藏转移故意损坏已被司法机关查封冻结的财产罪,但要求情节严重,而法律并无明确规定何为情节严重,适用依据不充分。完善与执行相关配套法律制度,对于民事执行工作的推进有着积极的影响。在目前民事执行立法不完善程序设计粗陋的情况下,执行实践中的改革、创新便显得不可或缺。
(二)法院内部建立“立审执”统一联动协调机制
执行时立案、审判的延续,也是法院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执行工作完成的好与坏,与立案、审判等各个环节息息相关。在立案环节,通过加强诉前财产保全,防止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或变卖财产。注重对被执行人风险告知,使当事人增强执行风险意识,积极主动地收集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在审判环节,对符合条件的案件依法及时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提前实现执行效果,做深入细致的调解工作,能当庭调解给付的尽量促成当庭给付,不能当庭给付的,引导双方签订切实可行的执行方案,便于今后执行,切实提高文书质量,加大裁判文书的说理,避免因文书质量不高,裁判表述瑕疵,给执行带来不确定因素。
(三)建立信息互通平台,建立健全信息对接机制
执行联动威慑机制必须建立信息共享及网络交流平台,便于法院及时了解被执行人信息,制定执行策略。建议将执行管理系统与银行、公安,房管、车管、工商等相关信息系统充分连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人民法院内部完善信息查询审批机制,定岗专人负责管理和使用这些技术系统,办案机关在自己机构即能够通过被执行人姓名和身份证号码查询、锁定其户口迁移、兴业臵产、工商登记、招标投标、存贷转账等相关信息。
(四)建立健全相关运行制度、完善执行联动威慑机制 执行联动威慑机制必须有相关配套的运行制度作支撑,维持和促进联动机制的正常运转。建议建立执行协调会制度,由各地、各级党委领导每年组织各协作部门召开执行协调会,针对各地各级的具体情况部署执行联动威慑的具体协作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公民信用评价制度,开发公民和法人信用评价软件,对公民和法人信用情况作系统记录,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信息中心进行管理和查询,切实推进诚信社会建设。
(五)将执行协作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执行联动威慑工作机制的构建是一项涉及面广、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摆到建设法治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去考虑和谋划。要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把执行协作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并加强对各成员单位履职情况的检查、监督、考核。特别是要把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作为被执行主体履行义务的情况,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协助法院执行情况,地方党委、人大、政府对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非法干预执行的协调、查处工作情况,一体纳入考核范围,进行重点考核。这样,才能促进并确保执行联动威慑机制的持久、良性运作。
(六)建立执行联动威慑救济机制
执行联动威慑救济,是在民事执行联动机制落实过程中,纠正执行程序瑕疵行为和处理有关利害关系人之间权利义务纠纷的必要程序。该救济的动因只能是违法民事强制执行行为,这首先是执行人员的侵权执行行为的纠正,保护执行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推动执行机构及其执行人员依法合理采取执行措施,实现执行目的,其次是针对受到国家公权力侵害的公民私权利提供的一种救济途径,促进司法公正,提高人们对司法的信赖程度,我国民事执行联动威慑救济机制的确立,有助于完善我国民事执行联动机制的整体构建。民事诉讼法虽然对拒不履行协助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规定了罚款、拘留等处罚措施,但罚款和拘留也有局限性,拘留、罚款都是由法院依职权决定时,法院面临罚与不罚的难题,另外在有的案件中,协助执行人因拒不履行协助执行义务所获得的利益要远大于罚款的数额,而且通过罚款和拘留仍然无法弥补债权人受到的损失,建议规定规定协助执行人拒不绝履行协助执行义务或者故意妨碍执行,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请求其承担赔偿责任。
四、结语
执行联动威慑机制的构建涉及面广、影响深、难度大,需要整个社会持续不懈的共同努力,尤其仰赖于各级党委的长期大力推动。让人满怀信心的是,发动全社会力量破解执行难,已逐渐成为各级党委的共识。相信随着我国社会诚信制度的建设,执行联动威慑工作机制也将逐步步入规范、高效、优质的运行轨道,法院执行难的局面中将会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