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教学教案5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15:13: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教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教学教案》。

第一篇:3、《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教学教案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教学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李四光留日学习造船及其志向;留英学习地质及其目的。

李四光代表性的地质力学论著及其成就;创立蜓科化石鉴定标准;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

以地质力学理论指导石油、铀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地震预测。

②理解:李四光能够成为中国科技界一面旗帜的原因。

③运用:李四光回国工作的原因与目的。

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力学奠基人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推翻“中国贫油”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 引导探究 编制与研读李四光生平年表 概括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

李四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志向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科学的态度,不迷信权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努力,是李四光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

急国家之所急,将科学服务于祖国与人民,李四光是科技界的旗帜。

重点:李四光的研究成就及其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

难点:李四光如何应用他的科学理论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的谱写者

其雕塑和孔子、鲁迅等中华名人一起“落户”在中华世纪坛,供全国人民纪念 曾是前清进士、同盟会员、共产党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建人

把“中国贫油论”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

他是……进入正课

[1]留学生涯:

1、留学日本:学习造船——1910年回国,赐“工科进士”

2、留学英国:学习采矿、地质——1920年回国,从事科研与培养人才(北

大教授)

3、赴英深造(对国民政府不满)——1950年回国,为祖国科学事业作伟大

贡献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

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

问:李四光为什么选择造船专业?

答:课本历史纵横——甲午中日战争时,由于中国的舰船不如日本,吃了败仗。在日本学习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勉励他“要努力学习,蔚为国用”。李四光把这些教导铭记于心。为实现儿时的心愿,后来他选学造船专业。李四光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用自己的所学,为国所用,可见李四光的志向十分的远大和崇高。

问:李四光为什么一定要回国工作?

答:李四光在少年时代丢立下“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志向。他去英国学习的本意就是让国人也能开发自己的矿藏。获得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后,虽然有机会在国外工作,并有优厚待遇,但当时中国的地质科学发展正处于初创时期,迫切需要大量专门人才,李四光想到自己是中国人,应当将自己的所学为祖国服务,因此毅然踏上归国之路。

情感教育:现在的人才流失与李四光的对比,教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2]为中国力学奠基:

李四光生平年表

1889年出生湖北黄冈

1902年考入武昌高等小学

1904年破格选送日本留学

1905年加入同盟会

1907年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造船机械

1910年毕业回国

1911年参加留学生廷试,被赐“工科进士”

1913年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后改学地质

1920年回国,北大地质系执教

1926年发表《地球表面现象变迁的主因》

1928年担任中央地质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45年发表《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

1948年在伦敦第18届国际地质科学大会上作《新华夏海的起源》的报告 1950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60年代初完成《地质力学概论》一书

1971年卒于北京

1926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现象变迁的主因》一文,在这一著作中,李四光在吸收了当时国际先进地质学家思想营养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和东亚的地质构造特点,形成了中国的地质理论,对大块大陆运动的方向性提出假说,这是地质力学萌芽时期的代表作。

抗日战争时期,已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所所长的李四光,1945年,李四光在《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一书中,率先将力学引入地质构造的分析,正式提出“地质力学”这个名词,地质力学理论始具雏形。

问:什么是地质力学呢?

答:地质力学是一门边缘科学,按李四光的说法,“它的一条腿站在地质学方面,另一条腿站在力学方面。反映地壳运动的一切现象是地质力学考察和研究的对象”。地质力学的研究对矿产的分布规律、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等方面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领域成就突出:

1、古生物学研究领域:创立蜓科化石的鉴定标准——提高坚定的科学性和准确

性;

蜓,是昆虫化石的一类,壳为石灰质,多呈纺锤型。通过对蜓的种属鉴定,可以较为准确地划分含煤的石炭二叠纪地层的先后顺序,为寻找和开发煤炭资源提供依据。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深感描述与鉴定的烦琐,李四光创立了10条鉴定标准,提高了鉴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这一标准被中外古生物学家普遍采用。

2、冰川学研究领域: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推翻外国人的错误结论

第四纪冰川

李四光是我国第四纪冰川学研究的奠基人。1921年在太行山东麓和大同盆地

首次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30年代在长江中下游庐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等地发现了各类冰蚀、冰碛地形和冰碛物,撰写了经典名著《冰期之庐山》,划分了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推翻了国际上许多冰川学权威断言中国无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结论。并最终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确立,是我国第四纪地层学和气候学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对寻找地下水资源、矿金矿床、选定工程建设场址,都有重要指导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亲自组织指导冰川专业人员开赴西南地区,运用其研究成果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等重大工程服务。

李四光的治学态度,实地考察,“让事实说话”的科学精神,是我们现在学习上所急需的,我们就应该学习这样的精神,把它应用到我们的日常学习中去。

[3]推动中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发

在20世纪前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为了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曾

派遣一批批专家学者来中国勘察和了解矿产的蕴藏情况。一战期间,美国美孚石

油公司组织的一支打井对,曾在他们认为最有希望找到石油的陕北一连打了七口

探井却一无所获;还有其他一些外国人,也在中国的土地上到处找油,同样是两

手空空。于是,他得出了“中国贫油”的结论。

李四光早在三十年代,就预言中国东部新华夏系沉降带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

资源。面对毛泽东的垂询,李四光根据地质力学的原理,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地质

构造特点,认为整个新华夏体系就是“多字型构造体系”,它的三个沉降带既生油

又储油,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从理论上否定了“中国贫油”论。1956年,他亲

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完全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见。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6

4年,周恩来总理在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学家

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

这里可请学生同桌商讨,在阅读课文的前提下,找出若干个不同领域的“关

键词”,以便让他们能准确地理解李四光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石油勘探、铀矿资源、地震预测。

发展我国核能事业

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回国时克服重重

困难带回了一台伽玛仪,这为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行地震预报的探索

[4]评价李四光

李四光是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

1、学术地位:我国地质力学的奠基者,杰出的地质学家,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2、人格魅力:他把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献给祖国和人民,他身上你凝聚着

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3、总体评价: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中国科

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以李四光的年表,再次抓住重点内容,回顾他历时40年的地质力学研究,一生为科学、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巨大、不可磨灭的贡献。

板书:努力向学,蔚为过用地质力学第四纪冰川“贫油”论

铀矿地震预报

第二篇:大庆油田发现真相 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无关

大庆油田发现真相 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无关(图)

关键词: 黄汲清 大庆油田 地质力学 松辽盆地 陆相沉积

曾几何时,以讹传讹,大庆油田的发现,归功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但事实上,是根据黄汲清的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理论„„因为这“两大理论”,新中国才有了源源不断的石油大发现。

湮没在尘埃中的历史,终归会露出它本来的面目。事隔多年后,大庆油田的发现真相终于呈现在了世人面前。■他大学三年级时的论文处女作,纠正了英国地质学家的错误

■“两大理论”的确立,推翻了国际上喧嚣一时的“中国贫油论”

■大庆油田发现真相公布后,整个科技界为之震动

黄汲清(1904-1995),世界著名地质学家。

1928年,黄汲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5年获瑞士浓霞台大学理学院博士学位。1948年,他当选为原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建立后的1955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名誉院长。他提出的“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在国际地质界引起轰动。1957年,他领导了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等地的石油勘探工作,发现了大庆油田。1985年他被美洲地质学会授予名誉会员称号,1988年被苏联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1994年被俄罗斯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1994年,为当代中国最杰出科学家设立的“何梁何利奖”,颁发给了钱学森、黄汲清、王淦昌、王大珩4人,除黄外,另3人都是研制“两弹一星”的元勋。论文处女作获奖励

1904年,黄汲清诞生在四川仁寿县青岗场一个书香之家。在新旧两种文化的熏陶下,黄汲清一路读书上成都,过武汉,到天津,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1927年,他刚读大学三年级,就用英文发表了处女作《北京西山之寒武纪及奥陶纪地层》,纠正了开滦煤矿英国地质学家马休的错误,得到中国地质学会等颁发的140块银元的奖金。

1928年秋,黄汲清被派往辽东、辽西调查煤田地质,后来又“转战”西安、四川、云贵等地进行地质调查,陆续发表了《秦岭山及四川之地质研究》、《中国南部之二叠纪地层》等6部专著,引起地质界的广泛注意。1932年他被选派到瑞士浓霞台大学学习,得到著名大地构造学家阿尔冈的指导,确立了一生的学术方向。

黄汲清在瑞士获得博士学位后,1936年初回国,历任北京大学、中央大学兼职教授、原国民政府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原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的首批院士。

找到第一个工业气田

黄汲清担纲原国民政府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祖国急需各类战略物资,为祖国寻找石油便成了他和同仁们魂牵梦萦的事。1937年,原国民政府中央地质调查所与顾维钧的“中国煤油勘探公司”合作发现了玉门油田―中国第一个工业油田。1938年,黄汲清带领陈秉范等调查四川隆昌圣灯山的地质构造,黄

亲自布置钻孔,发现了我国的第一个工业气田――圣灯山天然气田。随后3年里,他率领众人在四川威远地区进行了1:10000地质填图和石油天然气调查,为发现威远大气田打下了基础。

1943年,他领衔完成了著名的《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提出了“多期多层生储油”的陆相沉积生油学说。这是对旧有的“海相生油、陆相贫油”观念的一大突破。

1945年,他的经典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完成,开创了用历史分析法研究中国大地构造的先例,提出多旋回构造运动的观点,取代了曾经统治欧洲数十年的德国地质大师史蒂勒的“单旋回”观点,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一前一后两大理论的确立,突破了国际上喧嚣一时的“中国贫油论”的束缚,为新中国华北盆地、松辽盆地的找油,指明了方向。

黄汲清喜欢用一句四川话“杀死”来说明问题。他说:“研究问题就像打蛇一样,要打七寸。杀死一个问题就是贡献。关键是杀死!”事实证明,他的陆相生油理论就是一个“杀死了”、立得住的理论。

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

1954年,新中国组建了全国矿产普查委员会,黄汲清和谢家荣当上了技术负责人,统领全国的石油普查工作。应用黄汲清的理论,有了一张《我国含油气远景分布图》,圈定含油地区125万平方公里。

1955年,黄、谢共同建议先在准噶尔、吐鲁番、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松辽、华北等大型陆相沉积盆地进行石油普查。但出乎意料的是,地质部只组织了5个石油普查大队,而对松辽平原没有作安排。

松辽平原也是一个陆相沉积的盆地,日本人在那儿找了整整30年,因缺乏理论指导,没见到一点儿油。但依黄汲清的理论,松辽是最值得查找的地方。见普查目标中没有松辽,黄汲清急了,以技术负责人的身份,于1955年6月督促下达了松辽平原的石油踏勘任务书。

1955年8月,地质部东北地质局派出5人小分队向松辽平原进军。不久,传回好消息:松辽踏勘采集到的泥页岩中有荧光反应和浓重的油味,说明松辽盆地含油!

随后石油战线实行“战略东移”,集中人力物力,加快了大庆油田的发现。1958年4月,松辽石油勘探迎来第一道曙光:501号钻机打出油砂!

1959年4月11日,“松基三井”正式开钻。石油部调来一台最新式的进口深钻乌德3200米型大钻机。9月13日,钻工们开始在地下1357至1382米之间的三个油层进行射孔。此间,渗水的原油从孔内渐渐涌出。20天后,孔内涌出的水越来越少,油却越来越多。9月26日,黑色原油如巨龙终于从千米地下喷涌而出,直冲蓝天。从玉门到大庆,再到后来的辽河、胜利、大港、江汉等油田,中国石油大发现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科学过程。黄汲清见证了一切,居功甚伟。

与邓小平的缘分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黄汲清被关进地下狱室180多天,后来又下放到江西峡江县坑西村的“五七干校”。

黄汲清没有被磨难压倒,但是,当他回到北京,看到一手组建的“大地构造研究室”和技术队伍已不复存在,满耳又充斥着有关大庆石油发现的不实宣传时,他感到了痛苦„„

要说出真话!他两次向党中央向邓小平致信。1977年6月,黄汲清第一次写信给邓小平。小平见信后要求地质总局先拿一个“说法”,于是地质总局呈上了“关于黄汲清同志的情况”的说明。在那份“情况说明”上,1977年8月,邓小平作出了“总之,要搞百家争鸣!”的重要批示。

但这批示没有直接与黄汲清见面。于是,1978年1月,黄汲清再次致信。信中黄汲清显示出一个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气度:

“我查阅了有关松辽平原石油普查工作的报告和资料,确知它们都采用了我的地质构造理论和学派术语,而并无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术语。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我的态度是:

“第一、已故李四光同志„„在他担任地质部长期间„„为我国东部几大油田的勘探和开发铺平了道路。“第二、我认为地质力学作为一个中国人独创的学派和其他学派一样都应当积极发展„„”

这封信得到了小平的再一次批示和支持。于是1978年11月的全国科协大会上,黄汲清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宣布了大庆油田的发现真相:“大庆、大港、胜利油田的发现与地质力学完全无关!”他的真话震动了整个科技界。1982年10月,国家科委对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作出贡献的科学家,进行了永载史册的表彰: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等23人榜上有名。黄汲清名列第二,那是国家对他的褒奖!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70年的地质生涯,黄汲清踏遍祖国山山水水,发表了250余篇文章,20部专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0年,他指导学生编制的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黄汲清1945年曾在重庆出版一本游记《天山之麓》,是在新疆考察地质时所写的。文笔清新,叙述简约从容,写新疆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文化变革,都有独到见解,今天研究新疆的人,都大可一看,内涵远非今天所谓文化散文可比。对一个科学家来说,这雅兴令人心生敬意。

2004年6月,在黄汲清诞辰百年纪念大会上,50位两院院士参加,共缅恩师黄汲清。刘东生院士赞恩师“以地质为人生”,陈梦熊院士说秉承了前辈“培养人才注重基本功”的原则,而年过九旬的叶连俊院士,泪水涟涟,讲述当年他们同在重庆住防空洞的事:日本人的轰炸,炮火连天,无法阻止黄汲清的埋头著书。那时还年少的叶连俊问黄先生何以能潜心写书,黄先生平静答道:“世事如此,今日不知明日,说不准哪天就被炸死,所以现在要抓紧把我所学所知写出来啊。”话语中的那份从容与情操,激励了叶连俊一生。

这位以“做一个为祖国建设事业有用的人”为治学格言的学者,1995年3月22日安详逝于北京,平静地离别了他深爱近百年的祖国。(摘编自《四川日报》)

第三篇:第二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案[定稿]

第二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案

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下设五个子目,其中“玄武门之变”和“晚年的反省”二目为课外阅读内容。其它三目其实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即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论述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从“社会”二字入手,理解贞观之治的原因和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二、课前导学:

“贞观之治”是一种社会现象,而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组成的,因此,要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也要从这五方面入手分析。而要阐述“贞观之治”的表现,也必须从这五方面着手。我们不妨把本课的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即(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贞观之治”的表现有哪些?

三、教学设计、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

2、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继位

这两个内容《指导意见》不作要求,由教师简单地讲述一下即可。

3、“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政治方面:重用贤能,选官不避亲仇,用人扬长避短;虚怀纳谏。

(2)经济方面:以“存百姓”思想为指导,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3)思想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慎用刑法,仁义为本;完善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

(4)民族关系方面: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5)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4、“贞观之治”的表现

学生再次阅读教材,依然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概括“贞观之治”的表现。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

以具体的史实来论证这些表现:

(1)政治清明:重用贤能,“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如对魏征的任用;用

人扬长避短,如对房玄龄、杜如晦的任用;

善于纳谏,如魏征的进谏和太宗的纳谏。

(2)社会安定:囹圄常空,外户不闭。

(3)生产发展:马牛布野,粮价低廉,尚需要联系必修二专题一第二、第三课

内容。

(4)文化繁荣:进士科人才济济,科举制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尚需要联

系必修三专题二有关内容。

(5)民族团结:①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③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④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

这种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6)中外交往频繁: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接待外宾;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

这种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也使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大化改新”。

举一反三:概述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四、通用:另附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PPT

五、课后练习:、唐太宗曾多次说过:“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些看法表明唐太宗(A)

A.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真总结了隋灭亡的教训

c.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及时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

2、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其根本目的是(D)

A.当一代贤明君主

B.减少决策失误

c.笼络人才

D.维护封建统治

3、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有(A)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力倡节俭、禁造台榭D.限制佛教、裁汰僧尼

4、“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D)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心存百姓的思想

5、下列关于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c)

A.为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B.表明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c.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

D.表明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

6、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B)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

7、《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D)

A.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B.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遍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8、下列受唐朝文化影响最大的国家和地区是(A)

A.朝鲜、日本

B.印度

c.东南亚

D.西亚、中亚

9、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推动了本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国家是(B)

A.天竺

B.日本

c.新罗

D.波斯

0、唐朝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最根本的原因是(A)

A.唐代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对外交通发达

c.统治阶级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D.唐代重视对外贸易

六、资料汇编:

、唐太宗的三面镜子

《贞观政要•论任贤第三》:太守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2、唐太宗的“存百姓”主张

《贞观政要•论务家第三十》: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及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论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太宗)见其(太子)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

4、“房谋杜断”

《旧唐书》卷66《房玄龄杜如晦传赞》:世传太宗尝与文昭(房玄龄)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谟,……相须而成,俾无悔事。

5、贞观之治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太宗皇帝》: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第四篇: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的历史贡献,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查找历史资料,了解唐太宗,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由学生设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③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实时体验,评说唐太宗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学会多角度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感受唐太宗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借鉴,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通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通过借鉴唐太宗历史经验的学习,感悟这一历史人物给今天的我们所带来的启示,体会唐太宗留给后世的丰富的精神遗产。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难点: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教学用具

【教学重、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难点: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4.标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学过程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中已学过有关唐太宗的知识,且平时多多少少也有看过关于唐太宗的影视作品,对唐太宗这一人物应该比较熟悉,这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和目标的达成。

2、高二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主动参与意识较强,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一些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学生预习解决,突出重点难点的分析。【教学理念】

1、以课标为依托,立足教材,围绕主题重新整合课程资源,达成教学目标。

2、以学生为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根据本节内容,初步拟定为“君臣关系组”、“君民关系组”、“民族关系组”与“对外关系组”等四大组。

3、通过猜想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三个板块,把三维目标的落实融会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教学流程】

教学总体设计思路:序幕→ 猜想历史→探究历史→ 感悟历史→ 尾声五大板块 具体分为:从“天平”引入——说说唐太宗可能采取的措施——自读教材,根据材料,分组探讨,提出问题——评说唐太宗,板书总结——以古鉴今,深化提升。【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浏览网络等媒体寻找有关唐太宗的资料。(注意将影视作品混同于历史史实的问题,力避将影视作品中有关唐太宗这一人物的艺术演绎作为立论的依据,使人物的评说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史实基础之上。)

一、序幕:

师:假如面前摆放一架天平,左盘放上 “江山”,右盘加上砝玛 “老百姓”,而定盘的“皇帝”就是天平的游码。我们经常说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其实就是让天平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天平中央的游码或右盘的砝码发生变动,都会使“江山”摇晃不已,甚至有可能使“江山”不保。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每一个朝代就像一架天平,唐朝就是一架相对平衡的天平。在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你最欣赏哪一位皇帝? 生:唐太宗、唐玄宗等。

师:今天,我们来聚焦唐太宗,了解唐太宗如何使天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二、猜想历史: 投影历史档案:

隋朝末年,人民不堪忍受隋炀帝的暴刑,爆发了全国性的起义。618年,隋朝贵族

李渊推翻隋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公元626年,其次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登上帝位,年号贞观。李世民即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执政初期,国家刚刚经过长期的战乱,国力疲惫,人民因饱受战乱之苦,民心思安。

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贞观政要•纳谏》

师:面对这种现象,如果你是唐太宗,你准备从哪些方面着手稳固江山?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太宗是从哪些方面着手稳固江山,并根据本节内容,将学生分为“君臣关系组”、“君民关系组”、“民族关系组”与“对外关系组”等四大组。学生参照课前准备与教师提供的探究材料,采取由学生设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合作讨论,探究历史。教师就如何提出问题进行方法指导和任务布置,让学生明确设问的方向。

三、探究历史:

(一)君臣关系组:

材料一:“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材料二:唐太宗让画师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其中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魏征去世时,唐太宗曾痛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联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遂亡一镜矣。” 材料三:唐太宗统治时期,天下出现“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局面。

(二)君民关系组:

材料一:“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以不失时为本。” “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简宽”。“贞观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贞观二十三年,全国的户数增加到了三百八十万户,粮食连年丰收,粮价持续下跌。百姓开始安居乐业。

材料二:唐太宗尤提倡儒学,对群臣说:“我只喜爱尧、舜、周、孔的道理,有了它好比鸟有翼,鱼有水,失去它就要死,不可暂时失去。”

材料三: 唐太宗说:“通过科举考试后,天下英雄,都在我的掌握之中。”

(三)民族关系组:

材料一:“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华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如,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是四夷可使如一家。”

材料三:唐诗《陇西行》:“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四)对外关系组:

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包括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和艺人、僧侣来到唐朝,来到长安,使长安成了当时世界性的都城。为管理对外交往,唐朝政府还专门设鸿胪寺,负责接待工作。当时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国家有七十多个。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也中国人通婚。大批外国人的到来,给唐朝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文化内容,如佛教、伊斯兰教。同时,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朝鲜和日本)的影响尤其巨大。贞观十九年,日本开始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几乎是全面地学习唐朝文化。经过合作讨论、探究交流,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君臣关系组: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用人思想?材料二中唐太宗痛心的话说明了什么?唐太宗为什么把魏征比作一面镜子?为什么唐太宗听到“逆耳”的话感觉难受,但还是采纳呢?产生了什么作用?

君民关系组:据材料一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问题的重要性?体现了什么思想?材料二、三体现了唐太宗什么样的治国思想? 产生什么影响? 民族关系组:唐太宗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并结合史实说明。唐太宗通过哪些方式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 对外关系组:唐太宗的对外政策有什么特点?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每一探究组在学生设问,回答后,教师进行提升,归纳:唐朝由初期的“乱”逐渐地走

向了“治”,从而推出“贞观之治”的内涵,即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关系融洽,中外交往频繁,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并板书如下:

师:综合以上材料,请你谈谈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①他统治时期,能够汲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大大完善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怀柔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②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③他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总结,也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

因此,唐太宗对自己一生“功大过小”的评价是贴切的。

四、感悟历史:

师:读史可以明智,我们要学会以史为鉴。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借鉴唐太宗哪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今天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借鉴意义? 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如:用人原则、民生问题、法制问题、处理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等。

五、尾声: 学以致用:

1、唐太宗曾多次说过:“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唐太宗有上述认识是因为他

(A)

A.具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理想

B.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

C.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从小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

2、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A)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力倡节俭、禁造台榭

D.限制佛教、裁汰僧尼

3、“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D)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心存百姓的思想

4、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B)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

5、《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B)

A.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B.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遍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6、唐朝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最根本的原因是

(A)

A.唐代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对外交通发达

C.统治阶级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D.唐代重视对外贸易

7、小叶准备撰写一篇有关唐太宗的小论文。他拟定了其中一个小标题——特别重视吸取历史教训的皇帝。沿着这一思路,请你帮助小叶在列三个小标题,并分别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问题研讨】

课堂小结 本课总结:

视频播放音乐,教师叙述,历史尽头的回眸,是一串奔流不息的轨迹,伴着丝绸古路悠扬驼铃,寻觅长安古城的雄风。我们看到了历史丰碑,镌刻出的辉煌画卷,那是武功赫赫,文采风流的盛世王朝,及那位知人善任,克己纳谏,以民为本,文德治国,以诚相待,对外友好,安世济民的唐太宗。在他统治时期形成的令后人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为唐朝历史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他的为君之道与治国思想对后来的统治者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纳谏和用人方面的优点,特别是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唐太宗以自己的才能、智谋和决断有力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教学反省:

1、本课的教学设计,着重要求学生掌握“贞观之治”的表现。以及唐太宗系列政策对后世的影响。但设计时对教材的收放度把握不准,感觉有点面面俱到。

2、问题问得巧妙,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梯度合理能使不同层面的学生有思考的余地。本课设计的问题广度与深度挖得不够。

3、本课设计了合作探究与角色扮演等环节,关注学习过程,课堂气氛比较“热闹”。但是,我觉得历史新课程仅有“热闹”是不够的,还要进行“加工”。

4、根据“教学指导意见”,本节可以安排两课时。但是本课设计的内容如果安排一节课觉得紧了点,如果安排两节课又觉得有点松,如果要求学生确立探究小组,从网络搜集相关资料或概括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等学习过程所需的时间又是两个课时难以完成的。

课后习题

小叶准备撰写一篇有关唐太宗的小论文。他拟定了其中一个小标题——特别重视吸取历史教训的皇帝。沿着这一思路,请你帮助小叶在列三个小标题,并分别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板书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五篇:《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教案3

“第九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公开课教案

陈友福

【课程标准】: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和中美关系改善并建立外交关系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能说出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和意义;能说出“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和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等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初步分析中美建交的重要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解读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开展自主学习等途径,了解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认识其重要意义,了解“乒乓外交”及“小球”如何转动“大球”,使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并成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联合国组织内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归纳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难点是分析我国重返联合国的历史意义以及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我国为何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师发挥引导、指导的辅助作用,主动权留给学生,充分利用课本已有的文字、图片材料,并适当补充其它材料、同时设置相应的情境或 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合作探究,最后学以致用,反思历史。

课程导入:

(一)、复习旧课: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新中国国防科技取得哪些重大成就。

(二)、导入新课:随着我国综合势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新中国以更大的步伐走向世界舞台。从而导入新课。[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 教师板书课题和课标要求,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一、上一个平台——重返联合国

1、多媒体出示乔冠华的狂笑图。设问:我笑我逍遥,此人疯狂的原因是什么?(中国重返联合国)

2、展示联合国会徽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图案吗?说说这图案的含义。从而介绍联合国成立的时间、总部、宗旨和作用等相关知识。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新中国是“重返”联合国,而不是加入联合国?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新中国成立后,理应由新中国政府在联合国行使一切权利,但由于台湾问题和美国的阻挠,新中国被拒之门外。

4、观看视频:了解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过程。

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毛泽东主席说中国重返联合国是非洲黑人把我们抬进去的?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中国重返联合国得到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第三世界国家支持,更主要的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中国积极开展对外活动的结果。

6、组织学生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发言后,教师展示相关图片资料帮助学生分析并归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中国对国际事务的作用和影响。

过渡:世界需要中国,需要强大的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也需要世界,因为只有走向世界才能让中国更强大。

二、打开一扇大门——“小球转动大球”

1、设问:什么是小球?(关于“乒乓外交”小故事的讲解)

中美之间的坚冰,一个小小的乒乓球就将其融化,这个乒乓球为何有这么大的魔力?——引导学生学习课后材料阅读,明白中美之间友好的需要和国家利益至上问题。

2、尼克松访华:时间、历史性的握手、改变世界的一周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尼克松访华,(展示:尼克松访华照片)周恩来当年对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到“我们的双手一接触,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思考“我们的双手一接触,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两个时代分别指什么?“历史性的握手”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分别指“中美对抗”“中美关系开始改善”;“说明中美开始结束对抗,走向合作。”

(2)、为什么称尼克松访华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尼克松访华,对国际形势产生重大的影响。

(3)、尼克松访华取得的主要成果是什么?对中美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是什么?中美正式建交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中美双方反《中美建交公报》;说明中美关系进入正常化发展阶段。3、1972年签订《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才建交,为何这7年中国都没有与美国确定正式的外交关系?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中美联合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从《中美联合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中可以看出指出中美关系的敏感问题是什么?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坚持的立场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台湾问题;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4、引导学生阅读“每课一得”关于大使、公使、代办等名词。

5、“小球”指的是乒乓球,那么“大球”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由“乒乓外交”开始,中美关系逐步改善并进入正常化发展阶段。

6、引导学生讨论:中美关系正常化有什么影响。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迎来了与各国建交的热潮,赢得了一个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过渡:中美关系从敌对走向缓和,从缓和走向邦交正常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以说,在20世纪70年代,是我们国家外交成就丰收的大好年代,除了美国外,我们还和许多国家也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

三、结交一帮朋友——“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展示图片加以说明。)

1、中日邦交正常化:

——对这个曾经给我们民族带来巨大灾难和伤痛的国家,我们采取了宽容的胸怀,毛主席会见田中角荣时坦诚的微笑„„

——我国与日本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前提就是日本断绝了与台湾的官方关系

2、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

——朋友多了路好走

——与英国建交的前提是英国撤销驻台湾领事馆

3、中国与亚非拉一帮穷哥们儿之间的关系

——毛主席与亚非拉朋友在一起

4、无私援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朋友

——坦赞铁路的修建,20世纪70年代最大的援外项目

5、与我国建交国家的时间和数量表格展示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良好的国际关系为我们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小结: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之后,中国同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建立和发展了与亚非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新中国走向了世界舞台,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也为以后的对外开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板书设计

1、重返联合国

①曾被拒之联合国门外

②中国重返联合国

③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的历史意义

2、“小球转动大球”

①乒乓外交----=打开中美友好大门

②尼克松访华和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进入正常化发展阶段

3、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①中日邦交正常化

②与西方世界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③建立和发展了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课堂练习: 1.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是在:()A.1966年10月 B.1968年10月 C.1970年6月 D.1971年10月 2.1972年2月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是

()A.肯尼迪

B.威尔逊

C.尼克松

D.布什 3.中国与美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是在:()A.1972年 B.1978年 C.1979年 D.1981年 4.中国与日本关系正常化是在:()A.1972年 B.1978年 C.1979年 D.1981年 5、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是()①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②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 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④ 中苏关系开始正常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课本51页-52页材料阅读题。

下载3、《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教学教案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3、《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教学教案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铁路运输学科的首创者和奠基人 金士宣

    中国铁路运输学科的首创者和奠基人——金士宣 金士宣,铁路运输专家,铁路运输教育家,中国铁路运输学科的首创者和奠基人。他毕生致力于发展我国铁路运输事业,在改进和完善适合我......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学设计 教案五篇范文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重要概念: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羁縻府州 2、理解“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对外政......

    葫芦丝教学教案3

    葫芦丝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1.练习基本功 2.学唱乐曲《小星星》 3.吹奏乐曲《小星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充满自信,有表情地当众演唱所学歌曲《小星星》。 2.能积极参与......

    中国饮食文化3

    第四章 中国美食文化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饮食礼俗的特点 2、了解中国传统的食礼 3、认识美食与美器搭配的重要性并掌握合理搭配的方法 4、正确理解我国传统的“五味调和”......

    中国节日大全3

    六月份 6月1日 国际儿童节 1949 6月2日 国庆节(非宗教节日) 6月5日 世界环境日 1974 6月6日 全国爱眼日 1996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2006 6月11日......

    美丽中国 3

    演讲稿 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顺庆实验小学的谢唯,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梦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梦想是火,点燃熄灭之......

    中国当代文学3(精选)

    [科目]语文 [关键词]语文/中国当代文学史 [文件]042803..doc [标题]第一章迎接新的时代到来 “五四”新文学传统的转型 [内容] 1949年7 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上,周恩来总......

    中国梦3范文大全

    没有梦想的人成不了大器;没有梦想的国成不了大国。我的梦想就是能够成为一个建造师,一个著名的建筑师。现在中国的许多发达的城市中,有着许多高楼大厦屹立着,十分气派。但是,有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