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的抒情性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的分析和论述, 阐述了柴科夫斯基 在俄罗斯音乐发展史及欧洲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探讨了柴科夫斯 基音乐作品的抒情性,并讨论了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及风格.关键词: 关键词 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抒情性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Chaikovsky's instrumental music works, this paper expounds Chaikovsky's important station and contribution in Russian music history and European music history, disserts crea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styles of Chaikovsky's instru2mentalmusic works.Keywords: Chaikovsky;music works;
论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的抒情性
一,引言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Elyich Chaikovsky 184021893), 19 世纪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 第一次把俄罗斯音乐送上欧洲乐坛, 使俄罗斯音乐 成为世界的艺术.19世纪俄国乐坛的世界地位因这位“悲怆”音乐家的声名而奠 定了不可撼动的基础, 通过他的音乐使世界认识了解了俄罗斯音乐特有的民族 色彩和浑厚的活力.然而, 正是这样一位以民族音乐所特有的个性, 塑造了鲜明 深刻而动人的旋律形象, 充满着沁人肺腑的抒情, 具有无与伦比感染力的伟大 音乐家的精神上却始终摆脱不了痛苦的折磨, 他本人时常被心情抑郁, 悲观绝 望的情绪所困扰, 始终处于无所适从的矛盾和彷徨之中, 许多人认为正是他性 格当中悲观,神经质的因素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并塑造了他的悲怆音乐.
二,柴科夫斯基创作中的抒情性 柴科夫斯基另一个突出的创作特征就是真实地表现个人的亲身感受.他所追 求的创作题材是 “建立在我所经历过的或看到过的, 能使我感动的情节和冲突上 的”.作品强调主观抒情性.也正是因他作品体现出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才深深 触动着听众的心灵.听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常常让人感到撕心裂肺,销魂荡魄, 总 有一种情感被强烈地震撼.柴科夫斯基虽然直接以民歌为主题, 但是他认为民歌 只是珍贵的“种子”, 艺术家要象园丁一样善于培育出自己的花朵.他还善于在 创作中把深刻性与通俗性紧密结合起来.他说“我竭尽全力, 热望我的音乐广为 人知, 希望爱它并从中获得安慰和支持的人越来越多.” 1 采用俄罗斯音乐体裁 柴科夫斯基曾在《俄罗斯新闻报》上发表如下的论见: “俄罗斯民歌是民间 创作极其珍贵的典范.它那别具一格, 独特的气质, 它那无比美妙的曲调变化, 必
须在作曲者具有高度的音乐修养下才能呈现俄罗斯歌曲的和声规则, 又不歪曲 其意念和精神.”在他的创作中常常会投入自己的爱好,不着痕迹地在乐曲中加 入民歌的旋律或和声.他曾经自豪的说: “我热爱俄罗斯音乐的一切表现, 因为 我是一个地道的
俄罗斯人.这一时期他的作品积极地运用民歌, 在作于1866 年 ” 的《第一号交响曲》G小调和作于1872年的《第二号交响,曲》C小调中均有体现.其中《第一交响曲》的题目是《冬日之梦》, 它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标 题为“忧郁的,迷蒙的疆土”其旋律是《暴风雨》幻想曲中一个叫做“伏尔加河 岸寂静的夜晚” 的爱情主题;第四乐章的主题是古老的俄罗斯民歌 《花儿开放》.而 《第二交响曲》 因其中大量采用乌克兰的民间音乐, 故称为 《小俄罗斯交响曲》 , 第一乐章的旋律取自俄罗斯民歌《沿着伏尔加河而下》;第二乐章的主题是柴科 夫斯基的歌剧《水女神》中最后一幕“悲壮的婚礼进行曲”.钢琴曲《四季》, 作于1876年, 这个著名的钢琴曲集附有十二首性格小品的副题, 是柴科夫斯基 早期作品中有代表性的一部钢琴题材的作品, 描写的是一年中各月份不同的性 格与风景的音乐.曲集中最著名的两首乐曲, 第六曲 “船歌” 和第十一曲 “雪橇” 都采用了民歌的主题.2 体现斯拉夫音乐风格
在柴科夫斯基早期的作品中除了采用俄罗斯民歌体裁外也非常注重斯拉夫 音乐风格的融入.早期著名的弦乐作品 《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1号》 作于1871 , 年, 乐曲就忠实地取材于斯拉夫民谣, 其中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由于旋 律极为优美哀怨, 时常被人们以各种方式单独地演奏,它的第一部分的主题来自 斯拉夫民歌的旋律.在柴科夫斯基写作的三部钢琴协奏曲中, 《降B小调第一号 钢琴协奏曲》 ,作于1874年, 是他前期所有大型作品中最明朗乐观的一部,在世界 钢琴音乐文献中也是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此曲具有洗炼的西欧风格,豪放的斯 拉夫特性, 曲中的斯拉夫民谣风主题更是脍炙人口,感人肺腑.第一乐章中呈示 部的主部主题基于作者在乌克兰采集到的一首盲艺人的民歌;第二乐章是他作 品中最优美, 也是最明朗的抒情篇章之一, 由长笛吹出优美的牧歌风主题;第三 乐章的旋律上来自乌克兰的轮舞歌曲《伊万卡, 快来唱春歌》(“春歌”原是民 间在春天农事将始时唱的一种古老歌曲).
三,结论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于它强烈的抒情性.他善于把自己对于 时代,社会和个人的种种矛盾冲突的深刻体验,通过艺术化的提炼和加工,分别 概括为生与死,善与恶,爱与恨,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幸福与恶运,欢乐 与痛苦等对应形象的冲突, 并寻找到生动和恰当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来家以展 示.当我们欣赏柴可夫斯基最后三部交响曲,即第四,第五,尤其是第六“悲怆” 交响曲和歌剧《黑桃皇后》等杰作时,心灵受到的震慑真是难于用语言来形容.在这些作品中, 柴可夫斯基常常用一个冷酷
酷无情的简短的音乐主题来代表人生道 路上的障碍或敌对势力, 它同以巨大篇幅描述的正面形象和美好事物形成鲜明的 对照.这个主题往往自始至终贯穿在音乐作品中,以此来象征人们在追求光明幸 福的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必须同这个恶势力发生对抗冲突,必须同它进行搏
斗,主人公要经历极大的痛苦和折磨,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牺牲生命.正是这 种现实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冲突,构成了柴可夫斯基代表性音乐作品的抒情性内 容.这种来自生活的艺术概括,充分显示了柴可夫斯基所具有的现实主义的艺术 魅力.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毛字宽.俄罗斯音乐之魂——柴科夫斯基[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汤元龙.柴科夫斯基四季赏析(钢琴)[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卞国福.外国音乐大师传略[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陈丹青.音乐笔记[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保罗贝克, 房龙译.音乐的故事[M].北京: 中国盲文出版社, 2003.多慕尼克夏代尔, 卢晓等译.音乐与人生[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
第二篇:柴可夫斯基音乐畅想
柴科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22岁时柴科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可莱·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柴可夫斯基性格内向而且脆弱,感情丰富,与崇拜自己的女学生的婚姻破裂后,企图自杀,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国疗养。他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并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直试图压制,因此有意见认为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这期间开始和一个热爱音乐的梅克夫人通信。后来梅克夫人成为他的资助人,他后阶段的许多作品都是献给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两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面。当他们十四年的书信往来因为这位夫人宣布公司破产而终止时,柴科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独自度过忧郁的三年后于莫斯科去世。
柴科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他热爱祖国,关心俄国人民的命运,但他又看不到俄国社会的出路。他从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俄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但他的政治态度却又是保守的王朝拥护者。这种无法克服的矛盾不断促使柴可夫斯基对祖国的前途、社会的出路、人生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并把这种生活感受融化到他的创作中去。这可以说是柴可夫斯基创作上的基本思想倾向。柴可夫斯基虽不直接选取现实的政治生活、社会冲突等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但却通过自己对于时代悲剧性的感受,深刻揭示了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处在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下,俄国知识分子对光明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苦闷压抑的感受。他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捕捉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体验。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国音乐发展的成就;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重视向民间音乐学习,他把高度的专业创作技巧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他把清晰而感人的旋律,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富于独创性地有机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为俄国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作出了宝贵的贡献。[1]
柴可夫斯基一生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创世名作,:《小提琴协奏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一八一二年序曲》、《四季》、《罗密欧与朱丽叶》、《胡桃夹子》、舞剧《天鹅湖》、《忧郁小夜曲》等广为流传。《悲怆》是老柴生前自认为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音乐具有忧郁的抒情性完成于他逝世前两个月,并完整的体现了柴可夫斯基的美学观。
这首交响曲正如其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情绪贯穿了乐曲的始终。这部作品里完美的体现了柴可夫斯基音乐的音乐美学观,乐曲旋律优美,形式均衡,管弦乐手法精巧,具有忧郁的抒情性。因此这首《悲怆》也被誉为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与老柴之前的六部交响曲不同(虽然这部交响曲标号是第六号,但是在1885年,作者还写过一部《曼弗雷德交响曲》,因此这部交响曲其实是第七部。)《悲怆》的音乐主旨是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
第一乐章 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采用奏鸣曲形式。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第二乐章 温柔的快板,自始自终一贯单纯的色彩,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音乐节奏不安定而稍快,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
第三乐章 甚活泼的快板,采用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这一乐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人们四处奔忙、积极生活的景象,有人认为这一乐章体现出作者对过去的回忆。本乐章第一主题采用谐谑曲式,风格轻快、活泼,与前两个乐章的主题形成对比。乐章的第二主题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战斗般的感觉,但这一主题在进行曲般的旋律中,并没有明朗、快活的气息,反而呈现出一种悲壮感。这一主题旨在表现人类的苦恼爆发时,所发泄出的反抗力量。此部分略经扩展后,再次出现诙谐曲主题而达到高潮。紧接着进行曲主题再现,乐章的终结部便在进行曲主题片断堆积的形态下强烈地结束。
第四乐章 终曲,哀伤的慢板,采用自由的三段体。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与一般交响曲的终曲多是最为快速、壮丽的乐章正好相反,这一安排更加充分的强调了“悲怆”的主题,悲伤的旋律在两声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在最终无限凄寂当中结束。
第三篇:音乐创作演讲稿
青春总是充满了感动,每当这时很多人都有一种想歌唱的冲动。很多年轻的朋友,他们有着出色的文采,有着对生活独到的见解,又或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他们不再满足于只是听别人的歌,唱别人的歌,他们更想写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
写一首流行歌曲不外于两种途径:一是依照写好的歌词谱曲,二是依照已有的曲子填词;这两种方法现在都经常使用。对于许多音乐基础不足的朋友而言,作词(或填词)相对容易一些。然而,要想写一首内容好、好唱又好听的流行歌词却也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行。许多热心而有才华的朋友将他们的歌词作品向我们投稿。可遗憾的是,我们发现其中的大部分要么是语言表达的功力还不够,要么虽然写得不错却很难谱上曲子来唱。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这些朋友没有掌握创作歌词的方法和技巧,空有才华,却难以充分发挥。
那么,怎样才能创作出一首好的歌词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歌词不等于诗歌。
很多朋友寄来的作品,其实只是一首现代诗,而不是歌词。有些朋友也曾问过:究竟诗和歌词有什么不同?是啊,要想写一首好的歌词,我个人认为第一时间就要分清这二者的区别。
现代诗歌与流行歌词确实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从很多方面突破了传统格律的限制,形式和内容都更自由。从本质上讲,歌词也具有诗所具有的艺术特质、表现技法和情感特征,但它和诗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歌词为了能够配上曲子唱,在结构、语言、韵律等方面要受到音乐旋律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它又反过来制约和影响着旋律。所以,流行歌词相对于现代诗歌而言,自由度要小很多,不能随心所欲,海阔天空地写。而且语言要求通俗易懂,尽量避免谐音产生“畸意”;比如,在心里老是唱成“你知道我在等你妈(原词是‘吗’)”,那种感觉要多别扭有多别扭。本来一首很好的歌,却因为一个糟糕的谐音而“毁”了。
话又说回来,流行歌词与现代诗歌同出一源,所以写好诗歌是创作流行歌词的基础。诗歌创作的经验也能给歌词创作以很大的帮助,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成功诗歌的创作能使一个人的文笔更精练、更准确、更富表现力,这些对歌词创作都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诗歌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最大特点有三:语言精练且更富有韵律,表现手法更有力度,结构更严谨。诗歌在相对较小的篇幅内要想有动人的表现力,不做到这三点是不行的,歌词也一样。有一些朋友的作品几乎像写散文诗一样自由,尽管能传神地表现内在的情感,但语言拖沓重复,甚至节奏和音韵都不整齐,这样的歌词作品即使内容非常好,很感人,也很难变成一首歌。
可以说,歌词创作:第一忌,语言不精练、不优美;第二忌,节奏和音韵不合;第三忌,语言深奥晦涩或单纯说教;第四忌,结构混乱;第五忌,平平淡淡没有高潮;第六忌,有破坏没建设的糟糕的谐音。
下面,我们先来详细探讨一下怎样创作出好的歌词。
第一,要能够感动自己,更要能够激起他人的共鸣。
一定要用全部的情感去锤炼一首歌词,把自己生活中最受触动的故事和情感融会在一起,用最准确、传神的语言来表达,以严谨的结构层层铺垫,直到高潮。要写最令自己感动的东西,不仅仅要在一种充满燥动的情绪中去写作,更要在阅读自己的作品时能再次被它打动。如果能做到这一步,你就已迈出了成功最关键的一步。但这一步也是最难的,要看你的文笔和才情是否到家。
真正的高手,他或许只是听了别人的故事,却也能做到感同身受,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对人性、对感情、对人生有着深刻的见解。在这样的基础上,再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文字,也能写出感人至深的作品。
反过来,有的人虽然也有着动人的经历,文笔也过得去,可写出来的东西却怎么也找不到那种“感觉”。这是因为在写的时候,这些朋友忽略了对故事的巧妙的讲述,人物的细致刻画,以及巧妙地表达内在的情感。他们没有很好地刻画细节。所以,尽管语气热烈澎湃,但离感动总差一点点。比如,有很多朋友写他们初恋的歌,有的是没头没脑的一段抒情,有的是评书一样的爱情故事。如果这些朋友仔细地研究一下《同桌的你》,也许会真正感受到什么才是最好的关于初恋的歌词
第四篇:学会写抒情性文章范文
人间真情,笔端流淌
——学会写抒情性文章
导语: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正是因为有感情,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喜怒哀乐;正是因为有感情,我们才会被浓浓的亲情所包围,才会被诚挚的友情所感动,才会为甜蜜的爱情而陶醉。这一节作文课我们就来学习写作抒情性文章,用文字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一、“爱恨情愁”我来写
1、学生讲述生活中深有感触的事情
2、写作练习
以“期末考试结束了,拿着成绩单,我„„”为开头,抒发你的感情。
3、学生朗读写作片断,师生共同点评
二、抒情有方我来学
1、说真话,诉真情
▲善于捕捉生活细节
写作时选择那些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或者最熟悉的情感素材来写,如父子情、母女情、手足情、同学情等等。▲力求抒写真实感悟
只要把自己的真实体验和丰富情感充分地袒露出来,把自己独有的才情和个性完美地显现出来,就有可能与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撞击。
2、表现方法
★敞开心扉道真情(直接抒情)
举例: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这种人有一种什么品质,他们的灵魂多么地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 一言一行露真情(叙事抒情)
直接抒情可以给人强烈的震撼,但是咱们中国人往往比较含蓄,很少有父母对孩子说:我爱你。可这并不意味父母不爱你。你是如何感受到亲人的关爱的?
举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
晚上十点多了,妈妈还没有回来,我和爸爸都很着急。爸爸手里拿着报纸,眼睛却看着门口;我翻开作业本,只见xyz在眼前晃动,却搞不懂什么意思。只听“叮铃铃”一声脆响,爸爸扔下了报纸,而我早已冲出门外。(学生习作)★ 一草一木含深情(寓情于景)
举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朱自清《春》)
一下车我就直奔大海,只见海浪翻卷着白色的小浪花,一层一层涌向金色的沙滩,像是在欢迎我的到来。极目远眺,海连着天,天连着海,海天一色,让你分不清哪儿是天,哪儿是海。(学生习作)
★说理之中见真情(寄情以理)
★歌咏一物赋真情(托物言志)
举例:《陋室铭》《爱莲说》
小结:
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叙事抒情、寓情于景、寄情以理、托物言志;间接抒情
3、修辞手法
抒发强烈情感:
●排比(排山倒海,酣畅淋漓)
举例:他不屈不挠,坚定不移。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雨果《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 反问(加强语气,激发感情)
举例: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朱自清《背影》)
● 反复(加强节奏,强调感情)
举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
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形象化:
●比喻(化抽象为具体)
举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拟人(描绘形象,赋情于物)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第五篇:抒情性作品试题A
抒情性作品试题A
(总分100分)
一、判断(每题1分,共5分)
1.抒情性作品主要从主观内部世界入手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主观情感
世界。()
2.在喜、怒、哀、乐等诸多情感体验中,一定隐含着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客
观评价。()
3.就一篇抒情作品而言,抒情动机是多方面的、交叉的,而不是单一的。()
4.象征,是以具体事物或形象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话语方式。()
5.在抒情性作品中,夸张是服务于情感需要的。()
二、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抒情性作品是指那些以表现人的()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
2.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需要或驱动力,它是与作家特定的()相联系的,充满了复杂性。
3.抒情性作品通常包括()和()两大类。
4.人的内心世界是指人们面对外在世界时所产生的()。
5.(),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从而表达情感的一种抒情话语方式。
6.()是把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以强化 语言表现力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
7.语言节奏是指语音的()、()、()的合乎规律的重复。
三、单选(每题2分,共10分)
1.情感的根源在于()。
A主观世界 B客观对象 C自然界 D现实生活
2.抒情文学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的间接反映。
A主观化 B客观化 C情绪化 D抒情化
3.以高尚美好的情感把握生活,取决于()。
A现实生活 B社会环境 C创作主体的人格 D作品
4.为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情感,特意重复某个词、短语、句子或某种句式的抒情话语方式是()。
A反复 B反讽 C对偶 D反诘
5.()的诗被苏东坡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A李白 B杜甫 C孟浩然 D王维
四、多选(每题3分,共15分)
1.抒情性作品不同于叙事性作品在于()。
A抒情性作品表达的是人的主观感受
B抒情性作品体现的情感成分较多
C抒情性作品刻意描绘动作、展示情节、营造环境
D抒情性作品侧重展示客观现实
2.情感的产生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但它又与()有着深刻的联系。
A情感态度的道德原则
B价值观念
C作家的人格
D爱憎情感
3.抒情性作品具有抒情主体鲜明而独特的个性烙印,是由于()。
A抒情主体独特的体验
B抒情主体独特的思想
C个性化的情感倾诉
D抒情客体的不同
4.诗化人生具有()的人格境界。
A真诚地直面人生 B深沉的人道情怀 C审美能力 D渊博的学识
5.抒情主体的审美能力包括()。
A审美感受力 B审美发现力 C审美创造力 D审美鉴赏力
五、简答(每题6分,共30分)
1.在抒情性作品中,作家是怎样呈现其主体的心灵世界的?
2.中国古代为什么会有立言的抒情动机,请举具体的作品加以分析。
3.作为两种不同艺术形式,诗与画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4.谈谈你对中华传统美学体系中“形神论”的理解。
5.情感在抒情性作品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六、论述与应用(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作者和抒情主人公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2.以具体的抒情性作品为例,分析其中情景交融方式。
试卷A参考答案
一、判断
1.(√)2.(x)3.(√)4.(x)5.(√)
二、填空
1.主体情感活动 2.主观愿望或目的需要 3.抒情诗 抒情散文 4.内在感受 5.夸张 6.对比 7.高低 强弱 长短
三、单选
1.(B)2.(A)3.(C)4.(A)5.(D)
四、多选
1.(A B)2.(A B C)3.(A B C)4.(A B C)5.(A B C)
五、简答
1.(1)通过情感经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通过对现实世界感受的总结。
(3)抒发内心的情感感受。
2.抒情者在抒发情感的同时,往往会领悟到鸟语花香、人生世事所传达的生命信息和意义。这样他们就会在赞美天地万物的所得中,通过抒情揭示出生活或客观世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达到情与景的统一。这种对生活本质的解释往往伴随着作家深刻的理性思考,反映着作家的人生观和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受,这样作品就具有某种立言的性质。
3.其一,诗是语言的艺术,以时间性的表现为主,主要诉诸于听觉;绘画
是造型艺术,以空间性的再现为主,主要诉诸于视觉。
其二,绘画以线条、形状、色彩为媒介,因此更具有直观性;而诗是以
文字符号为媒介,其本身并没有可以被人直接感受的形象,是间接的。
4.所谓“形”,即客观物象与生命个体的存在形式。
所谓“神”,则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一方面是指客观事物自身的精神。
另一方面,直面对客观事物人们所生发的某种内在的精神思维活动,即感
知、意志、想象、情感等。
形神关系的讨论是由品评人物引起的。抓住事物的特征、借助事物独
有的形态或合理地改变这些形态,以为抒发情感所用,这个过程,就是形神关系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也是人的心灵自我表现不断拓宽的过程。
5.其一,情感包含人的主观感受、心理情绪、生命体验等丰富的内容。
其二,情感与人密切相关,是现实中的人的心灵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三,情感如果成为作家的表现对象,他便体现了抒情性作品题材的规定性。
六、论述与应用
1.抒情主体的个体建构影响着抒情作品的品质,作品中抒情主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正式建立在抒情主体——作者的基础上,所以说,作者和抒情主人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我们决不能断定作者就是抒情主人公。因为作者本身毕竟是现实世界中的人,而抒情主人公却出于虚拟的审美视界中。在审美的世界中,作者总会在更高的审美理想指导下去抒发作为艺术真实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即通过审美提炼后的情感。因此,处于创作状态、艺术世界中的创作者,以现实世界当中的作者的真正人格,或者说作品的艺术风格与作者的实际人格总是有差距的,不能将两者简单的统一起来,或断定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可以举中国古代的诗歌为例)
2.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抒情性作品中,抒情者常常借具体可感的事物、景物传达出内心抽象的情感。
②情景交融,景情相生:抒情者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创作过程中,总是追求一种更高级的情景关系——意境。借助作品中的实景和由实景引发出的虚景,抒情者与接受者进行着意味无穷的情感与思想的对话与交流。读者在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中获得了更为丰富、深刻的审美意蕴。
(可以举柳宗元的小品文或者宋词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