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抒情性散文的考查点
散文的考查点
1结合语境,练习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 2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3体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句子的妙处
4对文章内容要点进行概括。如概括文章所赞美对象的品质、特点,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的
5理清文章思路。抒情散文往往有一条线索,可以是事或物,也可以以情感为线索。理清文章线索
6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如何认识文章的主题,对作者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的理解,常以“为什么”的形式出现。
7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抒情散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往往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在文中,作者的感情在不断地变化,需要注意体会
8有的抒情散文中,景物描写是很重要的内容,要求分析写法上的特点 9从内容、语言、写作技巧等方面来赏析文章 10谈谈从文中得到的感悟和启示。
抒情性散文的阅读方法
1抓线索 抒情散文的线索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某个事物或作者的情感,有时文章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A 明白一篇散文是通过什么来抒情的,是通过写景抒发感情还是把感情寄托在某物上?B 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等。C 明白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是什么思想感情。
揣摩语句,品味语言。
记叙性散文的阅读方法 把握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 明确人称 掌握结构 A 开头和结尾
B 过度
C 连贯
D 照应:文题照应 首尾照应 文中前后照应 4 段落层次的划分
按时间空间的变化划分
按人物场景的变化划分
按选材角度的变化划分
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划分 线索
事件人物 思想感情或其变化 时间地点 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
可有单线和复线 6 记叙顺序 顺序
倒叙
插叙
7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解题思路 如何分析人物的性格
A 分析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B 分析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及心理等描写 C 抓住关键性词语
D 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
如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 2 怎样理解文中某些词语的含义 A “文中词语的含义”指“语境义”,具有动态性的特点,需要结合语境辨析词语的特定含义
B 了解词语本身含义,其次分析语言环境。
C 词语出现的地方
注意文章相关的提示性词语,如转折连接词等 如何体味和推敲文中某些句子的含义
“句子的含义”一般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和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方法:
抓主干的同时,注意那些修饰、限制成分。
抓关键词语,强有力的动词,富于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一些特殊的副词 根据句子运用修辞方法的特征功能,分析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整体上把握,联系上下文,培养语境意识,构建对全文整体感知 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重要句子都与中心有密切联系 从表达方式入手
注意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主要指在文中起总领下文,收束上文,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
4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使事情更具时代背景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的发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为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使事情更具真实性
不同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实在)
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解题技巧
一、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第二篇:抒情性散文教学之我见
抒情性散文教学之我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中提倡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基于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不但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设计,而且还应考虑学生的学法以及文体类型。抒情性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它主要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对事物直接抒发感情来表达作者的意图。
首先,从抒情性散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上来说,抒情性散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切合新课改下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目标维度的要求。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注意引导学生积累新字词,通过对这些新字词的积累转化为自己的语文写作与实践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提倡学生的自主阅读与个性阅读,尊重学生对课文的自我解读,使学生在自主品味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课文。同时,在把握抒情性散文的文体特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抒情性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借景抒情。抒情性散文中的语言饱含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因此,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
一、初步感知,理清线索,找出文眼。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形散神聚。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表现灵活多样;神聚,是指散文立意明确,题旨集中。散文之所以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那是因为散文中的线索把文章中看似分散的内容与形式连接成了一个“神聚”的整体。线索是指贯穿全文的某一事物或某一思想,它可以是景,可以是物,可以是事情的发展,也可以是人物的心理或情感变化。散文的线索是作者的思路在行文中的体现。抒情性散文的线索有些较隐晦,有些较外露。较隐晦的线索在文章中的表现往往是含蓄蕴藉,文脉时断时续,教师应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与理解后再启发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蕴涵的线索。而对于较外露的线索,教师可以在整体感知课文阶段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线索,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把握课文的思路,作者的写作技巧等。不少的优秀散文都有“文眼”。文眼是一篇文章构思的焦点,它可以是深含哲理的一个句子或一段话,可以是饱含激情或表达深刻感受的句子,可以是揭示中心的一个词语或词组,甚至可以是一个特殊的标点符号。例如《山中访友》的文眼就是饱含作者激情的句子“带者满怀的好心情”。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文中的文眼,给课文定下整体的感情基调,将对学生理解全文的基调起到很大的引导启发作用。
二、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推敲词句。《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语文课程的性质提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抒情性散文的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语言美。抒情性散文的语言灵活而富于变化。有的朴素淡雅,有的简洁明快,有的优美隽永,有的含蓄凝重[]。如《山中访友》中的语言轻快明丽,富有童话色彩。所以要想使学生体会到抒情性散文的美就必须通过反复的朗读。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除朗读外,还有默读、泛读、精读等阅读方式。朗读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朗读学生一方面可以领会到抒情性散文的语言美,另一方面还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所以要想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抒情性散文的美就必须进行口、耳、情皆到的朗读。抒情性散文有的是通过借景抒情,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的是通过托物言志,如高尔基的《海燕》;有的是通过直接抒发感情的。前两者是间接抒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文中深晦难懂,别有用意的词句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在理解这些词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别有用心”。
三、合作探究,展开想象,体会意境。教师在本堂课采用了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话式教学,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同样也缺少不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一堂成功的抒情性散文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绘声绘色的自我陶醉,更应该有学生的情感参与。所以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可用对话型教学的方式,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课文的对话、学生的自我对话来达到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展开想象,体会意境的目的。散文的意境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的描绘熔铸在作品中所引起读者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7]。要想使学生有效的体会抒情性散文的意境,一方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另一方面,教师应抓住文中典型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的特点,掌握作者抒情的凭证,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从而提高学生鉴赏抒情性散文的能力。
四、个性体验,情感共鸣,拓展迁移。教师通过巧设情境,批文入情导入新课,学生在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就老师的提问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教师通过提出“读出问题”这一教学目标,把文中富于哲理的经典语句指出来并和学生共同探讨,以使学生的思路迁移到对作者内心世界、思想感情的体验与理解上。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动宽松的教学情境,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体验,学生通过对课文的个性化体验与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发生碰撞,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情境、语境,从而与作者、文中的角色产生情感共鸣[3]。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坚持“披文入情”,引导学生领会作者丰富而独特的思想感情,使学生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通过布置课堂或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摘抄文中或优美或富有哲理的句子,使学生形成摘抄积累的好习惯,为他们日后写作提供优美的语言素材。加强学生对抒情性散文的课外阅读,一方面可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感,陶冶情操;另一方面,可使学生间接的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生活阅历”。
第三篇:我的家乡抒情性散文
我的家乡在周至,在繁体字里盩厔是既难写又难认的。古人创造这两个字起这个名字大概也是因为地形复杂,才选了这两个汉字。“山曲曰盩,水曲曰厔”。曲者弯弯也。弯弯的山、弯弯的水,山环水绕,有清流映碧,有青山翠黛,多么富有诗意的地方啊!春秋时期最善观天望气的天文学家老子,在几千年前就看到这里是一块宝地。,来这里结草为庐,日察天象,夜穷地理,遂成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楼观台也成为天下道教祖庭。以天下第一福地独占道教三十六洞天的鳌头。天下财神赵公明降生此福地,为天下赐福降财。在后世的历朝历代中,有多少达官贵胄、名人高士朝拜此地,为周至留下了很多的美好诗篇和动人轶事。
周山藏宝,至水蕴玉。从秦岭主脉到绵绵渭水。从秦岭出峪的一条条清隽的溪流滋养着这片沃土。因山的茂盛涵养了水的充盈,因水的充盈,滋养了这片土地上丰富的物产。所以历来就有“金周至”的美誉。
当初春的风最先融化渭河的冰凌的时候,周至的每条河流都会被春意然的绿水盈盈。赤峪河、田峪河、泸河、沙河、阳化河、仰天河,直到最西边的泥峪河,就像一条条绿色的飘带在周至大地上灵动着。
笑看春风染秦岭,别样山花满目红。周至的春天最长,当平原上开始收麦子的时候,秦岭深处才初透春意。四五月份到周至。那真是一路绿波衬花海,四野芬芳满目来。原野上春华刚刚退去,夏蕾就赶趟似的裂唇吐艳。雪槐飘香、榴花似火,猕猴桃吐露腊梅似的花瓣期待授粉的机会。山区更是林海凝翠绿,花山染丹彤。
如今的周至更是一幅欣欣向荣的画卷:漂亮的周至新城展示着时代的风采;焕然一新的农村新镇正以崭新的姿态改变千百年来陈旧的生活习俗。产业园、示范园、精品园、旅游观光园正改变传统的农耕方式,給周至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条条水泥路、柏油马路代替了泥泞的土路,如网络一般四通八达;一幢幢明堂华屋代替了昏暗的旧舍……房子新了,路新了,街新了,人的精神风貌更新了。真是靓丽锦嘉园,人在幸福中!
周至处处是新景:黑河水库,碧波荡漾,度假山庄是休闲疗养的绿色天然氧吧;沿山一带的杂果林花秀春风,果迎秋阳。平原上绿树掩新村,佳桃遍野香。渭河湿地天蓝水碧、绿苇白鸟,更是让人流连往返。裕盛的奇花异草、古木奇树正行销全国,大有绿遍神州之势。
金周至在变,正由金光灿灿变得五彩炫目。这个以《道德经》和财神故里称著的地方会变得更美。假若白居易重游周至,一定不会自豪他的佳作《长恨歌》,而是为五彩绚丽的金周至谱一首新曲。我想你一定知道那首曲子的名字:《长乐歌》!
第四篇:中考抒情性散文阅读讲义(二)
中考抒情性散文阅读讲义
(二)1 / 9
中考抒情性散文阅读
(二)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炊 烟
赵丰
(l)许久,没有见过乡下的炊烟了,不免有些思念。
(2)乡下不会没有炊烟,少了炊烟的乡村就缺乏生气。清晨,东方显出鱼肚白,鸟儿从窝里飞出,露珠在庄稼的叶子或草尖欢动,炊烟散淡在一座座老屋的上空,拥抱那乳白色的晨雾。农人们扛着锄、催着牛走出村庄,伴看鸡鸣、狗吠、虫啼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正午的阳光下,炊烟似有似无,农人顶着阳光回村庄,一缕缕淡淡的炊烟牵动着他们的饥肠。“老婆晌午给咱做啥好吃的?干面?搅团?有没有油波辣子?”这时,炊烟就成为他们生活的渴望。黄昏,在玫瑰色晚霞的映衬下,炊烟有了色彩,牧歌晚唱,牛羊欢叫,鸟儿归粱,农人们荷锄而归。
(3)土墙、木门、青瓦、杨树、炊烟。那时如果在村子里,我的目光里就呈现出这么几样东西。把这些东西拼接在一起,就形成了记忆中乡村的影像。如果远离村子,就只剩下炊烟了。我在孤坐,仰躺,眺望炊烟和风的游戏。炊烟离开烟囱后,就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炊烟在哪儿落脚,这是我所挂念的。我不知道诗人、画家、音乐家之类的艺术家的灵感从何而来,我一直疑心陶渊明没有享受过真正的乡间生活,不然《桃花源记》为何没有描写炊烟的诗句?缺失了炊烟的桃花源,该是何等的落寞。
(4)炊烟在城市是一种污染,在乡下却成为一种风景。城市的风景虽然对于现代人类有着巨大的诱惑,但城市给人类以现代生活享受的同时又有着诸多的弊端,噪音、污染、交通拥挤、人情淡漠„„ 让城里人厌烦和无奈。无怪乎在乡村生活得久了的人过不惯城里的生活,他们嗅惯了鸡鸭畜禽的屎尿味,听惯了牛羊虫鸟的鸣叫声,看惯了村舍炊烟的缭绕,两只脚板走在泥土上才觉得踏实和舒适。
(5)炊烟标志着平民意识。起码,它带给我是淡泊的心境,还有远古的想像。原始人发明了火,从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这“文明”却滞留在了乡下。城里人早已开始用电取暖,做饭。液化气和煤气虽然也产生火,只是没有炊烟。乡野庄稼收获之后的桔杆、枯柴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成为生活在乡野之人烧火的原料。这种情况可能还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炊烟在乡村仍然继续充当着风景的角色。既然这样,乡下人对炊烟的感情还会旷日持久。
(6)留恋着乡野炊烟的人,自然无法摆脱禁锢在身上的平民意识。如今,我生活在小城,眼中迷失了炊烟的影子,偶尔会感到失魂落魄。到了假日,我会兴致勃勃地去乡下欣赏炊烟的景致,清洗被玷污了的灵魂。这种感情,既有对曾经被炊烟弥漫过的少儿时代的怀恋,更有一种对反璞归真的人生态度的守望。
(7)我知道,留恋着乡下的欢烟,就是在坚守着一种精神。
(选自《长安》 2008 年第4期,有删改).作者在第(3)段中为什么提到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 ? .本文主要是写乡下的炊烟,为什么在第(4)段中还要写城里人的生活?
中考抒情性散文阅读讲义
(二)2 / 9
.作者为什么说“留恋着乡下的炊烟,就是在坚守着一种精神”? .在第(2)段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清晨、正午、黄昏三幅优美的画面,请选择其中一幅,从描写内容及表达作用两方面作简明的赏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与植物相处 李汉荣
①人们养猫、养狗、养鸟,养一些温驯可爱的动物,动机之一恐怕就是想在与“异类”的相处中感受一种无忧的情趣。与这些动物相处,人可以回复到一种简单的心境。动物只要你喜欢它,它就给你回报:猫偎在你的怀里,狗向你撒娇,鸟向你歌唱„„在简单、纯洁的动物面前,人会变得简单、纯洁,会以从容、宁静、无邪的心境,领略生命与生命交流的喜悦。
②但是人能与之相处的动物的种类还是太少了。人不能和狼相处,麻雀好像只喜欢给人类制造一些小麻烦,好像压根儿不想与人类建立什么亲近的关系,至于虎、豹子等凶猛的动物,人们就只能在动物园里隔着铁栅栏远远地欣赏它们的英姿了。这样,我们就格外关注大自然中的植物了,于是我来到植物面前,它们是我的老师和朋友。
③这泛绿的青草可是从白居易的诗里生长出来?蒙蒙细雨里,我几步就走进了唐朝,隐约间仿佛看见了李商隐、王维们的背影,青草绿了他们的诗,绿了古中国的记忆。我看见了车前草,还是在《诗经》里那么优美地摇曳着。三叶草,三片叶子指着三个方向,哪一个方向都通向蝴蝶的翅膀。野百合悄悄地开了,洁白的手在风里打着手势,似乎谢绝与我相握。它嫌我的手太粗糙,嫌我的气息太浑浊?太阳花开了,这么灿烂的笑。我看见太阳的颜色了,我比天文学家看得清楚,我不用到天上去看,太阳的亲生女儿都告诉我了。
④茉莉、菊、栀子、玫瑰„„轻轻地叫一声它们的名字,就感到灵魂里生出温柔、芬芳的气息。是的,许多植物的名字太美了,美得你不忍心大声呼叫它们。含着感情轻轻叫一声玉兰,那洁白如玉的花瓣会洒落你一身。静静地守着昙花凝神注视吧,夏夜清风中的悠悠开放,是它漫长一生里难得的灿烂瞬间。竹子正直地生长着,芭蕉捕捉了风的动静,孤独的仙人掌用一手的刺拒绝着轻薄的同情,青苔爬上了绝壁,野草莓想走遍夏天„„
⑤有一小块自己的庄稼地多好啊!看一会儿书种一会儿庄稼,写一首诗侍弄一会儿花草。书里的思想抖落进泥土,会开出奇异的花;泥土的气息漫进诗,诗会有终年不散的充沛的春墒[注]。看青翠挺拔的玉米怎样抱起自己心爱的娃娃,看聪明的辣椒怎样在寒冷的土里找到一把一把的火,看豆豆躺在小床上如何构思,看韭菜排列得那么整齐,像杜甫的五律„„
⑥与植物呆在一起,人会变得诚实、善良、温柔并懂得知恩必报。植物开花不是为了
中考抒情性散文阅读讲义
(二)3 / 9
炫耀自己,它是为自己开的,却无意中把你的眼睛照亮了。植物终生都在工作,即使埋在土里,它也不会忘记自己的责任。你无意洒落一滴水,植物来年会回报你一朵花。没有谁告诉它生活的哲理,植物的哲学导师是深沉的土地。
(文章有删节)
[注]春墒:“墒”音shāng,田地里土壤的湿度,“春墒”即春天时节土壤里的湿度。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2.请说说“我来到植物面前,它们是我的老师和朋友”在文中的含义。
3.第④段画线句使用了省略号,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其作用。
4.“看一会儿书种一会儿庄稼,写一首诗侍弄一会儿花草”中“侍弄”一词流露了“我”怎样的情感?
5.请从内容和表现方法方面对“你无意洒落一滴水,植物来年会回报你一朵花”作简要赏析。
6.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作者对人们怎样的期望?
三、阅读《炉火》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炉
火 臧克家
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
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奔波,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安上暖气多省事,又干净。我也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档箭牌: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地道安管子多麻烦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其实,别的都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是:我爱炉火!
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厅,却冷冷清清,娇花多
中考抒情性散文阅读讲义
(二)4 / 9
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了空摆设。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里确实有点冷清,而我的写作间兼卧室却暖和和的。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爆裂,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
每晚,我必卧在床上的,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
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里面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
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趣地回忆起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情景。火,以他的巨大热量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通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迸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
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有着同样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几十年来我独持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
1984年11月24日
1.“秋去冬来”,此时庭院里“芳菲”失色,叶子“辞柯”。作者在描写中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融入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描绘了冬季与炉火相伴的两个生活判断,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
3.作者在文中揭示了“炉火”的哪三个特点?请结合这三个特点谈一谈“炉火”带给“我”怎样的感受和影响。
4.作者为凸显“炉火”的形象,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中考抒情性散文阅读讲义
(二)5 / 9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镜泊湖的黄昏 熊召政
⑴黄昏有时是一个错误。譬如观飞瀑,黯淡的光线使你无法领略飞腾的气势;譬如草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阳光,无法纵马驰骋,只好入室把盏,醉里挑灯看剑了。但有时,黄昏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譬如暮霭降临时,桂子树下情人的相拥;譬如泛舟,泛舟在山环水曲的湖上。
⑵如今我正在湖上,在镜泊湖的游船中,倚着舷窗,看夕阳在波浪中书写活泼的禅机。
⑶说到禅机,似乎有些突兀,但我如此表述,绝非心血来潮。说它之前,让我们还是先来追寻一下镜泊湖的历史吧。
⑷用地质学家的说法,镜泊湖属于高山堰塞湖,海拔高度世界第二,仅比瑞士的日内瓦湖低了 25米。所谓堰塞,就是被堵塞的河道。镜泊湖乃牡丹江故道,造物主却赶着青山打了一个滚,牡丹江被截断,只好改道而走。于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留在了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腹部。
⑸张广才岭并非以某位汉人的姓氏命名,它是满语,读“遮根采良”,意为吉祥如意。镜泊湖在历史上亦有多个称谓。汉朝时,它叫湄沱河;唐高宗时,改称阿卜湖;唐玄宗时,又名呼汗海。明代称镜泊湖,清代称毕尔腾湖。这满语的毕尔腾,仍然是“水平如镜”的意思。辛亥革命后,复改为镜泊湖,沿用至今。
⑹既是牡丹江故道,镜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样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横无际涯的感觉。它虽然有 90公里 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唯其曲折,我们才能见到别致的生动。
⑺下湖时,已经五点多钟,枕着山脊的夕阳,已经不再炽烈,你可以用肉眼去细细观察它,看它像太极图一样散发的光晕。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质,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被阴阳鱼啄剩的光粒,散散地洒落湖中,它们飘荡着,浮漾着,像金箔打造的浮萍。
⑻游船入湖深深,船头向东,切开的是渐渐凝集的暮色。两岸的青山,将葱茏投入湖中,孵化出翡翠般的大宁静。而船尾,那金箔般的浮萍,却是穷追不舍。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不知为何,这情景让我想起阮籍的诗句:“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我不明白,放逸与纵酒的阮步兵,为何心境如此苍凉。中唐的李商隐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含蓄一点,也是过分地感伤。这两位诗人,均生存于中国的禅宗诞生之前,尚不能借助禅家参透生命。
⑼美的东西,大多转瞬即逝。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我此刻站在船尾,眺望夕阳由猩红变成淡红时,我才真切地感到,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它既有色彩,也有温度;既是灿烂,也是淡泊。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
中考抒情性散文阅读讲义
(二)6 / 9
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⑽不知不觉,三分之二的夕阳,已经沉入了山脊。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这最后的辉煌实在太美了。我突然想到应该拍下一帧照片,于是揿下快门„„
⑾刹那间,夕阳完全沉没,湖上的金光也骤然收尽。我捡拾刚才拍摄的湖波,取景框中的画面一出来,我不免大吃一惊。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
1.黄昏是一种美丽,镜泊湖的黄昏更是充满着美丽。但文章开篇却从“黄昏有时是一种错误”说起,从表达技巧上看,这是怎样一种表达技巧?
2.镜泊湖是怎样形成的?跟其它湖泊比较,它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
3.游览黄昏中的镜泊湖,看到了“别致的生动”。第8段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了这种“别致的生动”?
4.读第8、9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句流露出阮籍对黄昏是怎样的态度?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句流露出李商隐怎样的情感?
(3)阮籍和李商隐均未参透生命的禅机,本文作者参透的禅机是什么内容?
5.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A.文章第一段强调黄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自然而然地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B.文章引用阮籍和李商隐诗句的目的,是为他们不能参透生命而感到惋惜。C.文章按时间顺序描写镜泊湖的黄昏,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水上黄昏的优美画卷。D.文章不仅写景,还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而又超然、宽广的胸怀。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老 屋 周克武
(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中考抒情性散文阅读讲义
(二)7 / 9
(3)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4)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5)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
(6)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7)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8)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9)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10)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11)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紧跟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12)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小二层”。
(13)我摇摇头:不拆!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中考抒情性散文阅读讲义
(二)8 / 9
(选自2008年第3期《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10、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3分)
→默默地坐在堂屋里→(3)
→站在老屋门口
11、细读第(2)段,说说对老屋的描写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12、文中描写细腻感人。参考示例,从第(7)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
【示例】句子: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
品析:“轻抚”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借月亮生动地写出了奶奶对“我”的疼爱及给予“我”的心灵抚慰。
13、第(9)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怎样理解“奶奶的歌声”落在“我的梦里”?
14、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
六、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绝 唱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②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站在村口远远望去→(1)
→(2)
中考抒情性散文阅读讲义
(二)9 / 9
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1.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亭亭:
2.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第⑤⑥段运用了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
3.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1)从修辞的角度: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赏析:
(2)从含义的角度:
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赏析:
4.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
5.文段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4分)
6.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3分)
第五篇:高考作文训练第三周 写景类抒情性散文
高考作文训练第三周 写景类抒情性散文
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景物,抒发美的情感。
2.用散文化的表现形式,抒发感受,表达观点。
1.四季轮回,春华秋实,登高望远,临风把酒。自然的造化总是带给人们丰富的情感体验。请你以某种自然景物为对象,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主选材,注意情感体现。
(2)景物描写要生动,刻画细微。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2.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某种生活感受。
要求:(1)记叙、议论皆可,注意情感体现。
(2)题目自拟。
(3)不少于800字。
题目l写作指导:这篇作文要求写自然景物。从内容来看,可写景,也可状物。写景主要是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形象进行艺术的加工、刻画,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就写景而言,首要一点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把景物写真写细写清楚;其次是要把“景”和“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或触景以生情,或缘情而写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须记住“情为主,景是客”,(李渔《窥词管见》)写景只有“情景交融”,方能“物我双会”。正如王夫之所说:“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写景状物必须蕴情寓意。
状物类散文多为托物言志,有的着眼于对“物象”实体的描绘,也有的重在“物象”精神内涵的揭示,通常是以物寄情或因物生情。无论如何处理,都应当抓住特点,展开联想,使“物”之内情与外形达到和谐的统一。
题目2写作指导:这篇文章训练学生写作抒情散文。散文抒情必须要有一定的载体,事件、人物、观点皆可,在具体实在的基础上,抒发的情感才会真实可感。散文化的语言具有优美抒情意味。擅长描摹,多用修辞,情感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