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园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互动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发挥独特的育人功能,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和途径;高校党建工作为校园文化确定了主要目标,并提供了丰富的内涵。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形式及其育人功能,高校党建工作的载体和途径和党建工作的文化内涵,以高校党建工作的模式创新为着力点,通过对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从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角度论证党建工作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作用,探讨如何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主导作用,实现两者的互动,从而开拓学生党建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 互动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积淀起来的价值观念、精神气质以及理想追求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其往往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隐形的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另一种是显性的校园舆论、校园环境和校园风貌。高校党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命线。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是新时期优化高校育人环境的新途径。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
校园文化建设大致可分为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硬环境建设一般包括学校建筑、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标志性文化载体如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建设。硬环境建设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形式,同时本身也包含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如果说硬环境建设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的形象,那么软环境建设表现的则是校园文化主观的内在气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无疑应将重点放在软环境建设上。具体说来应体现在三个基本方面:一是良好的学术环境,既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形成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开拓创新的局面以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二是良好的育人环境,即注重人格培养和素质提升,形成教书育人、尊师重教、为人为学、追求完美的教育教学的良好环境。三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形成诚实守信、团结和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良好校园风尚,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上,目前众多高校都坚持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并重的思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开辟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根植于学生课堂专业学习基础上的另一种渠道,开展富于创新活动的自发式的青年教师系列讲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自由参与活动。
二、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高校作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精神文明的基地,其特殊的文化功能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与完善。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创造广阔天地,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和潜能得以发挥成为一种现实。学生在参加校园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等多层次的文化活动中,使自己深刻地认识到自身价值,了解和实现自己的个性潜能。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锻造下,学生的创造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与发展。
2、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素质教育的呼唤。校园文化以独特的优势,全面地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因此,树立正确的校园观,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前提。
3、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深远意义。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模式。他对一所高校的影响如同一个人拥有的气质般,是逐步往外散发出来的,也正是这样,才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所学校。
三、高校党建工作的载体和途径
高校党建要积极创新和完善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努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逐步树立以服务为主的理念,把服务师生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要合理设置党的基层组织,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的覆盖面,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有利于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科研事业发展的原则,对高校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进行探索和创新;要改进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逐步理顺党委、院系党组织、党支部三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既发挥好上级领导机关的职能,又使基层党支部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要进一步重视高校基层党建创新中的理论探索,从深层次上探讨高校基层党建的基本理论问题,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前瞻性研究。
四、校园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的互动关系
校园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相互交叉、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校校园文化是适合高校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产物,是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必然要求寻找新的视角和有效载体。高校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恰恰与当前的党建工作的目标、方法相吻合,成为高校党建工作新的着力点。
1、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新途径。校园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沿,有独特的导向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部分,是“三个代表”对高校党建工作的具体要求。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理论前提和实践策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雅的校园文化既体现了先进性和传播性,又呈现出开放性和包容性。校园文化既要吸收社会文化优秀成果,又要坚决抵制社会的不良影响。因此,大学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校园文化与时代相融合所构成的文化氛围,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师生的指导作用,离开党的基本路线,就无从谈社会主义的教学方向;二是通过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表现出来的文化导向。先进文化的营养和力量,对促进学生的成熟和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导向作用。高校党建应积极运用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先进文化的辐射作用,从而培养青年一代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高校党建为校园文化建设确定方向和塑造灵魂。高校党建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加强政治引导和调控主流文化。在各式各样的思想浪潮的冲击下,引导学生党员在比较与区别中分清是非、辨别主次,掌握思想武器,提高政治敏感性和识别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党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命线,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旗帜的作用和理论的力量。党建工作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在吸收外来文化中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融合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抵制各种文化思潮的不利冲击,从而保证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党性锻炼,是改造学生党员主观世界的需要,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通过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提供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条件,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四、我校将军路校区党工委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
随着我校逐渐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迈进,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也日趋完善,逐
渐形成具有南航特色的校园文化的新格局,将军路校区党工委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最佳契合点,努力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1、明确我校办学指导思想,传承优良校风,发扬校训精神。校区自建设以来,弘扬我校“负重奋进,献身国防,唯实创新,志在超越”的办学精神和校区“优质、高效、精干”的工作理念,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国防科技工业和社会的发展,遵循我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以人为本,注重内涵,强化特色,加速发展,创建一流”的发展战略,坚持航空、航天和民航特色,全面持续地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指导思想,并用“团结、俭朴、唯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 “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校训培养、教育学生,通过践行校训,引领南航人立大志、做大事、养大气、创大业,达到智道双馨,德才兼优。
2、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切实提高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定期召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年会,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交流的平台。加大以学生军事课课程为主的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防知识和民族精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继续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组织和社团活动、网络空间以及家庭社会四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着力建设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学生骨干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3、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作用。学校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教职工都要肩负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形成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把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包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心里健康在内的基本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大力倡导“厚德、博学、严谨、善教”的教风,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将师德师风建设融入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之中,引领广大教师树立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师德理念。
4、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学生科技文化活动。建构“大学生素质训练基地”,建设大学生新闻中心和大学生科技中心两大科技和人文素质训练基地,研发了包括电工电子、物理、计算机、多媒体视频制作等在内的近70个素质训练项目。素质训练中心成立以来,承担校创新基金项目51项,居全校第一;研发科技、人文系统能力训练项目70余项,至07年11月份为止,已完成科技、人文素质训练项目10余个,近1000名学生参加了项目训练;05年以来,参加中心举办的各类科普知识大赛、科技作品展示会、无线电定点测向大赛、网页设计大赛及各种科技报告会的学生总数达6000余人。
03年以来,素质中心的成员在各类竞赛中获得亚洲区三等奖一个,全国特等奖1个,全国一等奖3个,全国二等奖2个,全国三等奖4个;获江苏省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优秀奖一个。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中,校区素质中心学生设计的仿蜻蜓双扑翼微型飞行器获得三等奖。
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龙头,以“长空杯”大学生科技节(包括“飞豹杯”航空航天知识竞赛、汽车文化周、概念飞机设计比赛、科普知识竞赛、电脑网络大赛、科普系列讲座等)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
5、建设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区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方面突出“三航”特色,力图阐释南航人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提高校园环境的人文品位。如校区在砚湖边建设“名人林”、“名师林”;利用艺术学院学生地书画、设计作品装点教学楼,赠强校园文化氛围,同时也鼓励学生参与校区文化建设。
五、如何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的互动
1、将党建寓于校园先进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党建的文化内涵。校园文化承担着弘扬和
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的任务。校园文化建设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精心培育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大学精神文化,使动态的校园文化充满时代气息,是高校党建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 特别强调从先进文化上建党。新时期高校党建要树立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观念,努力提高党建的文化内涵,把高校党建与校园先进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具体体现在:一是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建思想文化建设,引导和帮助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二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创造者。三是把党建工作融入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强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开展各种素质教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优化高校党建网络文化环境,追求党建的手段载体和高校文化优势完美结合。高校党建工作具有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能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变化。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栏目内容和形式的建设和管理,以积极姿态宣传健康向上的内容,建成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优化高校党建网络文化环境,让健康高雅的文化艺术充实网络空间,从而促进学生提高境界和扩大视野。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校园文化的育人方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以人为本。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坚持以人为本是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大学生既是校园文化的营造者,又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校园文化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思想政治工作根植于文化活动之中。它发挥着引导人、充实人、熏陶人、影响人、鞭策人、激励人的重要教育作用,其落脚点在于坚持以人为本。要坚持以一切为了大学生,为了一切大学生和为了大学生一切为宗旨。努力创造适应大学生和谐环境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建设浓郁的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坚持校园文化的育人方向,即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且校园文化各项活动都要突出“育人”的主题,使广大学生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中,既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又受到多方面的教益。营造不同风格和特色的校园文化,在充分发挥本校潜在传统文化优势的同时,积极进行文化创新,让校园文化充满生机,富含旺盛的生命力,使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排头兵和中坚力量。
第二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电气工程学院孟奇恺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种育人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身心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品味标志。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针对现实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建设校园文化,通过调查研究,笔者提出若干建设措施,希望各高校能提高校园文化,建立一个更利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园。
【关键词】:校园文化 精神文明 思想道德建设 管理机制
(以下正文结构可以,但内容很熟悉,查同,结合我校不够)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什么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校园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因而高校校园文化对于高校建设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而且对师生精神生活的提高也有着及其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鲜明地要把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在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学必须积极迎接挑战,勇于担当,以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建设大学文化,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1)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大学是国家的思想文化高地,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求实创新的文化。每种文化都有其自己的价值核心,在校园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大学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它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大
学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校园文化包括校园本身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大学精神需要从校园文化中体现出来,主要包括学校的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外在表现。通过校园文化建设,高校不仅能够展现学校形象,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更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和内在要求。所以弘扬大学精神,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2)校园文化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的不断传播和入侵,学生的思想极易受西方灰色文化思潮和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冲击和侵蚀,使得他们在人生价值导向上表现出模糊性、摇摆性甚至出现错位。其主要表现为生活上追求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反对党和国家的领导,追求所谓的“民主”、“自由”;学习上反对学校的教学方式,出现厌学、逃课,不思进取等情况。同时,有些学生则把不断升学当作是大学价值的唯一体现,把大学的毕业证书当作上大学的唯一目标。当这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导向出现错位的情形下,校园文化对人生观的价值导向就尤显其重要性。一方面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思想辅导,以思想品德课程为主,其他相关学科为辅,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宣传正面人物如:科学家、英雄模范等先进事迹,以便使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于学生的思想中。
(3)校园文化在陶冶情操激励情感方面的作用
校园文化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学生在整个大学的文化环境中,易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例如:我校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开展的校园十大歌手比赛,同学们用激昂的歌声、饱满的热情、独特的创意来赞美祖国、歌唱未来;诗歌朗诵比赛,同学们激情奔放,用饱含深情的语句赞颂祖国的光辉岁月、故乡的壮大发展,这些极大的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激发了同学们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同时,在电气工程学院团委学生会的组织下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如科技论文竞赛、电机测评大赛、寝室工艺品展等,这些都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还组织了户外体育体能对抗赛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拓展同学们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竞
争、拼搏、团结、合作、自强、笃行的心理品质。
(4)校园文化在增强凝聚力方面的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磁场,能对校园中的所有成员产生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良好的校园文化不是横空出世,自动产生的,必须通过借助一定的物质或活动载体来营造和传播。例如:整洁宁静的环境、齐全规范的设施等,以校训、校风、学风、班风等为精神纽带,去吸引、凝聚团结学校各个成员,去唤起、激发师生对校园的归属感,逐渐地形成师生们共同的追求和信念。学校应把“我们成才报国 做世界的栋梁”作为口号,成为全校全体成员永不放弃的最高旗帜。众所周知,一个具有良好的班风、校风、校训的学校,其师生之间、师生与学校之间情感的相互归属和依赖就表现得特别明显;反之,就像一盘散沙,产生离心态势,这不仅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对师生的成长进步也十分不利。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来凝聚学校成员的情感意识归向,是空洞的说教所替代不了的。
(5)校园文化在规范约束力方面的作用
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力主要表现为“硬制度”和“软制度”两方面。“硬制度”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校园内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的文化表现出来的。如:《学生课堂文明公约》、《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各种规章制度,比较全面地约束和规范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学习行为。我们学校还把一些重要的规章制度贴在墙上,让同学们在校生活的每一天中时时能见到,从而潜移默化对他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另外沈阳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各班制定的班级公约却能集中体现各班的精神,科学地提出本班的前进方向和行为准则。这样辅导员老师在执行检查的过程中,就有章可循,进而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同时,图书馆、宿舍、食堂的规章制度也对树立良好的校风起着有力的促进和保证作用。
粗线条的守则规范虽然对学生能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是如果用婉转规劝语气拟出的一些带有具体要求的标语,则可直接对学生的行为给予有效的约束,对学生的教育是十分有效的。例如:在接水的地方挂上“请节约用水”的标语,在阅览室写有“保持安静,尊重你我”的标语,在花园里树立“踩时花见泪,踏后草揪心”的提示语牌,诸如此类的标语文字,既文雅,又实用,对学生的行为要求简单明确,具有一定的警醒和约束作用,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从约束中产生自觉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思想品质。
(6)校园文化是学校品位的体现,反映学校综合实力
校园文化是学校范围内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学校的校容校貌反映了一所学校
整体的精神价值取向,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要创建校园文化就是要创建一种氛围,一种能陶冶情操,一种能加强修养,一种能提高全体成员文化素质的氛围。它不是仅仅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全校上下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校园文化建设初见成效时,也就我们学校整体的品味提高之时,也就是学校综合实力提高之际。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高校师生的软环境,对于形成浓郁人文氛围、提升人的精
神境界、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弘扬主旋律都能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师生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是学校始终坚持的工作重心。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对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培育高素质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具有重大影响。但是,在操作校园文化建设时,人们又往往忽视了校园文化的价值意义,总是从实用的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偏离其价值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模糊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几个方面,比如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但现
在许多高校所理解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是物质文化建设,却忽略了精神文化建设。我们可以把学校的校园文化可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部分。简而言之,显性文化就是物质文化,隐性文化就是精神文化。虽然物质文化建设可以间接的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但物质文化建设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而且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并不是一味的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虽然我们学校在这一方面做得已经很有成就了,但要达到教育部对学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2)校园文化的优胜劣汰意识淡薄
随着世界的多元化,开放的外国文化对我国教育文化领域产生前所未有的冲
击和挑战,展望今后的几年,学校传统的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碰撞将愈演愈烈,由此而引发的不同人生观、审美观、道德伦理观乃至价值取向的冲突将不可避免,学校在传统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按照以往的管理模式,尽最大可能构筑起封闭的校园文化体系,以抵御社会文化中消极的、有害的文化渗入,使青少年能在一个相对洁静的、安全的学校环境中茁壮成长。但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校园文化从内容到形式上原先的文化形态结构的“老化、单调”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同时这些已经引起了学生的强烈不满。其主要表现在校园文化的陈旧要求制度使学生对其“熟”视无睹,所以在新的形势下老的理念并不是很奏效。教育要面向未来,首先要具有现代意识,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就要着力体现时代精神,扬弃那些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传统文化,吸纳补充先进文化的营养,构建校园新文化体系,用全新的文化培育新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学生成长的基础,影响着学校所有成员的思想、行为和日后的发展。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无不给每一位成员的思想打下深刻的印记,产生持久的影响。因此,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工作。通过调查研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以下几种方式。
(1)建设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
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搞好
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必要保障。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就要进一步规范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生活娱乐方式、道德行为规范、学校规章制度等等。制度文化建设不但要有明确的导向性、针对性、可行性,还要形成一个包含制定、实施、监督、总结、反馈的完整的、有效的管理系统,同时要把这一系统的实施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大系统中去,真正体现制度文化的规范、约束、激励作用。
(2)加强物质文化环境建设
研究表明,舒适宜人的环境可以大大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反之在一个相对的环境较差的地方,就会感到没有精神,做事明显缺乏积极性。由此可见,这是校园物质文化的一个潜在的功效。而对于工业大学来说,这就是一个优势,新校区刚刚建成不久,好多建筑的后续工作正在积极进行,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为学校的建设精心谋划,合理安排空间,多建造一些适于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小景观,小景点。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全体在校师生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迎接一届又一届新的工大学子。
(3)突出本校文化特色,丰富文化内涵
与时俱进,创建学习型和创新型的校园文化,永葆校园文化的活力。积极地组
织多层次、多形式的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性和促进性功能。学校的校园文化,为学校全体成员在评定自己的品质、行为和人格等方面提供了内在的尺度,它使学校成员自觉地用这种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群体的要求。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学校特有的环境力量,渗透于学校的活动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应该突出本校的文化特色,通过与其他学校的文化交流、开展文化研讨会,加强自身的文化特色,从而丰富文化内涵。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完整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校园文化能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同时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细节管理,充分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高素质的大学生全面推向社会。完整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包含着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多个局部的教育过程,但是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决不是各局部教育过程的机械简单叠加。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关系到我国能不能培养出千百万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现在和未来能不能始终朝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发展。因此建设校园文化,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日报》.2011.4.24
[2]张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大学文化建设,《求是》,2012年第九期
[3]王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才智》.2011年第02期
[4] 廖金香;陈少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途径探析.《当代教育论坛》2011年第01期
[5] 陈华栋;于朝阳;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内容及推进策略.《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第三期
[6]徐玉明和谐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析[M].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 第1期
[7]邓洪玲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 第11期.
第三篇:2013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13年《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湖北省应城市实验小学课题组
一、工作思路
贯彻落实新课标,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加大课题研究力度,建设研修团队,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品质;创新课题研究方法与形式,落实课题研究过程。
二、主要工作:
1.重视学习,不断提升教师的新教育理念。
组织教师重温《新教育理论和实践》等理论专著,进一步明确开展实验的目标及价值,从而深刻领会“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与主要观点。同时学校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育实验专题网站的资源,及时学习和吸纳新教育实验的最新成果,保持与新教育实验的主流团队的步伐相一致。
2.营造书香校园,享受阅读成长。
继续营造书香校园,通过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交流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共读共写共生活,推进书香社会的形成。倡导“晨诵、课间读、课前读、课后诵”新教育的学生生活方式,重点从“教师专业阅读研究”、“中华经典诵读”、“阅读节与书香社会”等入手,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在确保阅读实效的基础上探索师生阅读成长的有效形式和途径。以师生的共同发展为基点,来帮助全校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3.以班级为载体,深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各班要认真制订好班级读书计划,积极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读物,在班级读书角、学习园地、黑板报中定期布置班级读书活动专栏,使校园的书香气息更加浓郁。诵读内容为优秀中华诗文,包括优秀的古典诗文、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等。诵读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诵读讲座、诵读表演、诵读比赛等。各班要及时把诵读活动的信息、典型、经验等在班级读书活动专栏上发布。
4.规范课题管理,扎实行动研究。
新教育实验要立足校本,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融为一体,要与新课改结合,要与校本教研结合。倡导老师围绕学校参与的实验项目,围绕“三小”(发现小问题,围绕小现象,提出小建议)进行,从小入手,使得研究成为人人都能做的事情,改变教师的科研范式,推动草根化运动,形成“批判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良好科研氛围,促进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和活动研讨,使课题的研究呈现常态化。全体课题组成员要注意积累自身的课题研究资料,课题组长更要做研究工作的有心人,在做好平时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认真记载好“课题活动记录”,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积累整理工作,不断丰厚课题研究成果,为课题结题作好准备。
同时要做好学校新教育实验进展活动信息的报道和成果的推广,及时将学校新教育实验的活动信息、成果等上传到应城市教育信息网站及应城市小网站。积极参与总课题组和上级部门组织的各项研究活动,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交流,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三、研究措施:
1.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在“充电”交流中加快研究步伐。
课题研究的深入与有效实施需要先进科研理念和纲领性文件做指导,因此我们紧抓学习不放松。
(1)逐步建立课题理论知识库
课题立项前后,我们从书籍、报刊、网络等途径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把握与之有关的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并把这些文献集在一起形成课题理论知识库,供教师学习。我们要求教师每学期认真学习文献资料,并撰写学习心得,以便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科研理论水平,使教师们明确“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有效地引领学生开展“诵经”活动。
(2)定期召开主题沙龙研讨
我课题基本上每学期举办一次主题沙龙研讨。我们组织课题组教师和学校分管领导一起开展沙龙研讨活动,围绕“经典诵读,我们如何取舍?”“唱读诗文,传承中华文化”“开垦亲子诵读的芳草地”“开展经典诵读与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等主题举行沙龙活动,大家各抒己见,群策群力,为教师行动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有效的策略,为课题顺利高效地开展奠定基础。
(3)组织各类培训,为课题服务
“学高为师”是一条古训,鞭策师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且行且思。为了营造我校教师学习经典文学的浓郁氛围,丰盈教师的文化积淀,学校启动了人人争做“书香教师”的活动。我们策划开展了“教师美文诵读比赛”“教师文学素养PK大赛”,这些活动加深了课题组教师的语文知识底蕴,提高了教师的文学修养,也在全校形成了浓厚的古诗文氛围,有效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从而用行动来感染学生诵读的热情。
除了在校内“学赶比”,我们还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学习取经,“全国新教育研讨活动”“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的学习现场都留下了我们教师好学的身影。满载而归的教师回到学校,还要展开二级培训和移植课的观摩,真正实现“一人培训,全校受益”的高效校本培训模式,为课题顺利发展
服务。
2.提供切实有效的研究保障,为落实课题研究保驾护航
(1)组织制度保障
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需要组织保证,我课题确立之初就建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全面保障课题研究的实施。课题由特级教师黄应征、郑木旺老师全面负责,语文老师实施指导,形成了教科室协作管理,课题组具体操作的格局。
课题研究以来,我们采取了有效举措落实各项研究制度,保障外出学习、网络信息等的经费支出。课题确立后,我们制定的《课题管理制度》、《课题组工作组长及成员考核》、《教科研工作考核细则》及定期研讨制和个人研究任务制度成了扎实课题研究的有力保障。
(2)课题网站管理
我们构建了应城实小课题管理网站,动态反映研究过程,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实施考核管理,为课题评估提供重要的检阅平台。该网站共设有方案报告、计划总结、方案报告、研究动态、诵读素材、成果荟萃、精彩掠影、理论探析等八个栏目。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都要将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片资料均能及时上传到网上,为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真正实行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
四、本学年工作安排:
二月
1、围绕新教育理念,进行校本培训;
2、制订新教育实验工作计划。
三月
1、制定新教育实验课题学期工作计划;
2、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部署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
3、各班制订班级读书活动计划并正常开展活动。
四月
1、课题组按计划开展研究工作;
2、各班开展读书交流竞赛活动;
3、一、三、五年级古诗文诵读比赛;
4、参加市教科室组织的书香校园建设展示活动。
五月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课题研究情况;
2、举行班级读书活动观摩;
3、课题组按计划开展课题沙龙活动;
4、组织课题组教师撰写“经典鉴赏——古诗词篇”校本教材。
六月
1、开展庆“六一”校园文化艺术节经典诵读展示活动;
2、课题组成员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论文;
3、整理课题实验资料,撰写学期实验工作总结;
4、组织课题组教师审核、修订“经典鉴赏——古诗词篇”校本教材。九月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部署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
2、各备课组制定班级读书活动计划并正常开展活动。
十月
1、课题组开展课题沙龙活动;
2、二、四、六年级古诗文诵读比赛;
3、课题组教师上好经典诵读展示课;
4、各班开展读书交流竞赛活动。
十一月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交流课题研究情况;
2、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湖北省“小学生经典诵读课题实验研究”中期报告会;
3、组织课题组教师参加校本培训;
4、组织“书香班级”评比。
十二月
1、课题组成员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论文;
2、开展庆“元旦”校园文化艺术节经典诵读展示活动;
3、整理课题实验资料,撰写学期实验工作总结;
4、搞好“诵读之星”“书香家庭”“书香教师”评比工作。
执笔:陈迎华
2013年2月
第四篇:特色学校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特色学校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
大悟县城关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育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一貌,千生一面”与教育模式正越来越受到冲击与挑战,“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是当今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构建特色学校,改革教育模式,实现教育创新,培养全面发展又有特长和个性的高素质人才,才级使我们的学校能在林林总总之中可以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建设特色学校是现代学校构成之必然选择。《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反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办出各自的特色。”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是新时期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由学校界定。
1、特色学校
特色学校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整体风貌和显著育人教育的学校,(论《特色学校再组织》王剑荣、沈洪昌)它是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的形势和需要,将培养既全面发展又学有所长的可持-1-
续发展的人才为已任,追求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无”,实现人才培养的最优化策略,建设特色学校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没有现成人操作模式,但毋庸置疑,任何一新的一流的学校都必须拥用自己鲜明办学特色。
2、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鲜明的科技特色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与科技教育密切相关的,办学思路,保障机制,资源优势,设备设施。环境布置、课程设置、校本教材、师资配备、阵地建设、活动安排等方面,营造“人人爱科学、人人学科学”的浓郁的科技特色校园文化氛围,是孕育学校特色、建设学校特色、成就学校特色、展示以特色的窗口和舞台。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学校“以人为本、以德立校、让每个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着眼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育人环境,营造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通过课题研究的引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造就一批有个性有特长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特色学校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要求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推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
(1)“特色学校与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素质提高的研究”。特
色学校与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召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承担起“传授、授业、解惑”的职责,通过本子题的研究,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理念,提高教师师德品质和文明修养,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的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特色学校与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科教学活动的研究。”课堂是课题研究的阵地,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特色校园的一个新标志。利用课堂学科教学,渗透文明素质熏陶,构造特色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身在和谐、文明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实现全面,健康和协调发展。
(3)“特色学校与校园文化建设中,地方风情的寻访研究”,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第二课堂,又是很有个性和特长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主要渠道,更是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财富和检验,通过本子题的研究,重点让学生探索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文明素养,从而丰富我们特色的校园文化,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诵、书写比赛等活动,开拓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
4、“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的研究”学生在学校通过 熏陶,形成了良好的文化素养,把它带到每家每户中去,从而提升每个家庭的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来课题的研究现状。结合我校的实际,寻找课题研究的特点,形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方案。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学校现有的特色校园文化资源,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和素材,探讨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措施。
3、行动研究法。通过建设特点校园文化推进学校科技特色的探索与实践活动,进行积极的反思与研究,不断改进工作和提高实效。
4、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与研究,探萦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科学发展的途径与方未能,形成一定的经验。
六、课题研究措施。
1、形成课题研究网络。
将本课题作为覆盖全校的主课题,组织全体教师申报个人学课题,由学校科教处进行收集汇总,然后交总课题组讨论研究,对符合要求的教师个人学课题进行归案,形成相关的课题,由每个子课题组的全体人员推选出子课题负责人。同时对不符合要求的教师个人子课题提出意见,允许他们归入相关的子课题或重新申报个人子课题。形成新人子课题。同时对每个新入校的教师,科教处及时指导他们申报个人子课题,加入到学校的课题研究中,这样就使我校教师人人关注课题研究,个个参考课题研究,群策群力,携手共进。
2、构建科技教育管理网络。
实行“统一领导、条块结合、形成合力”原则。由校长挂帅,分管校长负责牵头,各处室互相支持,协调,成立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构建科技教育网络,制定校园科技文化建设规划,保障科技教育项目、岗位、阵地、教师和物资的落实,保证教育活动的踏实开展。
3、组建科技教育骨干队伍。
加强教师技能的培训,聘请没有特长,热爱科技的老师,担任学校的教育辅导员,以点带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并聘请校外科技界的专家和工程师担任学校科技顾问和辅导员。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组,开题论证。
2、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4年12月)组织实施课题研究。
3、总结阶段(2015年1月—2015年10月)汇总成果、结题鉴定。
八、组织管理。
成立课题组,由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廖牧同志担任课题组长,由分管政教的副校长张永和和科教的副校长吴蔚同志负责课题的组织管理。课题组成员,科教处主任,副主任,语文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
九、成果形成。
专著、研究报告、论文、校本教材等。
第五篇: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大调研”课题 专题调研成果报告
调研时间:2018年7月 调研单位:xxx小学校 主要成果:
一、调研课题
学校信息化教育现状及教育教学应用研究
二、工作现状
1、取得的主要成绩
(1)、教育信息化设备能基本满足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通过前几年国家实行教育均衡发展计划,学校信息化设备,尤其是计算机不再是学校中的“稀有保护对象”了,各校的大部分教室都装配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我校是一个典型的小班制农村小学,虽说是一个农村小学,但是我校在2016年各班已全部配备了电子白板,说明学校信息化教育已经普及到农村小学,这是时代进步、科技发展的结果。
(2)是教师信息化素质得到提升。通过“国培”计划、校本培训等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加强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特别是近三年来分期、分批、分层次对学校在职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大大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3)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多媒体课件、视频材料以及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等已在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比如近几年在汉字教学中很流行的“悟空识字”,以游戏闯关的形式来进行汉字识别教育,同时进行汉字释义,效果很好,很受儿童及家长的欢迎。可以说,教育信息化大大提高了教育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以及可接受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部分教师认识不完全到位。少数教师认为,自己教了多年 的书,或自己年龄大了,已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轻车熟路,用不着学习新的东西,可以不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教学,依然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对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教学认识不明,态度不积极。
(2)学科教学中属于研究性、展示性应用较多,常规教学应用偏少。在学校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和各级课堂教学竞赛中,老师们都要使用信息化手段教学,但在日常常规教学中,部分老师运用较少。
(3)是借鉴应用多,创新研究、开发较少。由于老师们工作繁忙,或自身能力水平有限,不能研究、开发出新的教学软件等,因此大多数老师直接借鉴甚至照搬别人信息化成果资源进行教学,如从网上下载课件、音像、视频材料运用于教学中,很少融入自己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新发现、新成果等。
三、工作建议
1、进一步加快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决非仅仅硬件系统而已,而是硬件软件等有机结合的综合系统。目前,学校教育要乘国家信息化建设东风,加紧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致力于建设用于信息化教和学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等。
2、搞好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资源,如电子教材、各类素材、学科教案、教学课件、试题、百科知识、教育新闻信息及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等,要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甄别收集和利用。
3、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作为新课改之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 信息化应成为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4、积极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学校教育要顺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积极构建与信息化教育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信息化硬件环境是死的,被动的,而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交互作用过程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识过程却是活的,能动的,因此,学校、老师必须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让这些耗巨资建成的信息化教育硬件能够物有所值、物尽所值、物超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