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开展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小学开展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学研修
------河南省新密市教师进修学校周卫东
【内容摘要】 农村小学开展校本研修能有效减轻教师负担,缓解工学矛盾,提高培训效益。但农村小学在开展校本研修中,存在以下问题:学校领导和教师认识模糊,重视不够;校本教研真教假研,流于形式;校本研究难以发挥先导作用。上述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
2、建立健全学校的校本研修网络;
3、切实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
4、增强教师团体协作的意识;
5、积极争取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指导,从而不断完善农村小学校本研修工作机制。
【关键词】校本研修校本教研校本研究
以教师任职学校为“主阵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农村小学开展校本研修在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能力素质和学校办学质量的同时,有效减轻了教师负担,缓解了工学矛盾,提高了培训效益,受到了农村教师的普遍欢迎。但是农村小学在开展校本研修中,存在较多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不断完善校本研修工作机制。
一、目前农村小学开展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
1、学校领导和教师认识模糊,重视不够
在推进农村小学校本研修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率先垂范,认真组织教师自修反思,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开展的各项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激发了教师参与研修的积极性。但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校长,对开展校本研修的必要性认识模糊,借口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师研究能力薄弱,专家匮乏而对此项工作敷衍了事,各项活动尽管也开展了,教师消极应对,仅有活动的形式,没有活动的实效。
2、校本教研真教假研,流于形式
校本研修的重要载体是课堂,因此以听课、评课、案例研究等为抓手,以课为切入点,扎实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是各学校实施校本研修的重要形式。但是从目前农村小学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来看,比较普遍地存在下列情况:
⑴交流合作的话题少
教学是实践的艺术,班级授课的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间的合作,校本教研的话题应该集中在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上。然而我们观察到的教研现状却是:在内容上往往是政策、会议的“传达式”,“纲要、标准”的“灌输式”,组长部署和专家指导的声音很多,教师间互动交流很少,表现出的教师问题可以概括为:真教假研,教研回来一无所获;能教不研,教为份内事,越教越死抠知识;愿教不愿研,越教问题越多,甚至越来越厌教;会教不会研,视野只有课本,对新教材、新学生越教越不会教„„
⑵关注课堂教学的实境少
校本教研着眼并解决课堂与教学情境性、复杂性、有限性的问题,才能帮助教师在“过程中”真实成长,所以,教研不能脱离课堂和教学实境。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却是:教研或在课程层面上“引经据典”,或作课教师与专家演“双簧”,或教师也脱离“自我”而“附庸风雅”。结果,脱离课堂、脱离教师、脱离学生。
⑶问题解决的研修少
校本教研必须紧密联系任职学校实际,从教师的课堂起步,从教学新问题入手,从具体操作策略着眼,从师生主体的生命意义出发,尊重教师与学生个性,承认课堂与教学的真实情境,边教边研边修。而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现状,决定其真正解决问题的研修寥寥无几。⑷把握课程目标的研修少
课程目标是我们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不断加深对课程目标的理解是教师教研中的重要内容。九年一贯的内在优势在于课程目标的内在重组,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教师仅着眼于课堂目标,而忽视课程目标的探究和把握。
3、校本研究难以发挥先导作用
“科研兴师”、“科研兴校”是很多农村小学的办学理念。深入的研究活动,浓郁的研究气氛,对广大教师全面领会新课标精神,正确把握教育科研方向,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当前农村学校在开展校本研究中存在一些现象,却是科研的先导作用难以发挥。
⑴重功利,轻内需
教育科研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各级领导普遍比较重视。于是,围绕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的课题规划,各级各类学校纷纷行动,出现了“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研究”的局面。但是,农村小学很多课题只是为了评优、评先进,还有是教师为了评职称所立的,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的色彩。而且科研选题“跟从”别人的多,加以创新的少,立足“校本”、“师本”的更少,立项缺少上级部门的指导,没有从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着手,没有从课堂教育矛盾冲突中选题,没有成功的经验为依托。
⑵重成果,轻过程
教育科研的实施,是一个从假设到验证、再到推广,或者是调查研究、经验概括、实施推广的过程。它追求的是实践中的探索,注重的是过程中的实效。但是,一些农村小学开展的科研活动,却存在追求“形式”的多,注重过程的少,主要表现是:①重视“方案”和“报告”的撰写,而忽视实施过程的历练,方案和报告写得详之又详,尽善尽美,而具体操作过程避重就轻,蜻蜓点水;②重视开题及结题时的“轰动效应”,而无视实施过程的厚积薄发,大量研究工作往往被搁置一边。
⑶重展示,轻推广
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积淀经验、形成反思,提升理念,形成规律,并加以总结、推广,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但是一些学校急于展示,一些好的课题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研究和推广,便急于结题,并不惜花费大量的财力和精力,进行成果公开展示、论文结集出版,导致教师们刚刚摸出头绪,刚刚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却不得不因为不合时宜而中断,投入到所谓的新的研究中去。这样的课题研究,既浪费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又打击了许多教师的教科研积极性可谓得不偿失。
二、农村小学推进校本研修的应对措施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关键因素,也是学校教育持续改进最深刻的变革力量。教师本身的发展,不但是学校教育力量的基本保证,更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农村小学教师多数为民办教师转正过来的,尽管经过培训,学历基本上都合格了,但质量偏低,素质和能力与实施新课程的要求不相适应。面对激烈的竞争,农村小学教师迫切希望提升自己的素质,然而仅靠教师培训部门几次集中性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新的教育理念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观念、体现在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实践中才具有现实意义。农村小学认真组织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立足本校,充分发挥教师的团体智慧,创设教师间相互关爱与合作、相互切磋与交流的氛围,培育崇尚反思、学习、实践、研究的文化,就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为实施新课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为教师的主动发展和专业成长提供有利条件,使学校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地方。
农村小学校长要充分认识开展校本研修的重要意义,并要通过组织贯彻各级会议精神、分析本校现状和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介绍教师成长的典型经验、建立保障制度与激励措施、自身的率先垂范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
2、建立健全学校的校本研修网络
构建校长负总责,教务处、教科室等职能部门实施具体管理,依托各学科教研组、各课题组的农村小学校本研修网络,是学校顺利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健全校本研修制度,规范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明确职责。小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校本研修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负责本校校本研修工作的策划、督导与评估;教务处、教科室负责本校校本研修活动的具体实施,制定研修计划、建立学校专家小组、安排研修活动;学科教研组、课题组是学校开展研修活动的基本单位,组内形成具体的专业发展计划和研修目标,组内成员共同学习反思、共同备课、互相听课、互相带动、互相支持,共同研究教学问题,共同研究校本课题;专家小组起专业引领的作用,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2)制定计划。结合学校实际,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制定了富有本校特色的研修计划,研修计划应包括校本研修的目标、内容、时间、对象、方式、考核办法、激励机制、评估机制和支持措施等项目和具体培训方案。(3)建立制度。①建立领导参与研修制度,领导和教师一样参加学习、参与活动、接受考核,利用领导威信和管理凝聚力带动校本研修的健康发展;②建立校本教研制度,规范各学科的教研活动,要求各学科组、备课组不但要有教研活动计划,而且要认真记录每一次备课讨论活动情况、听课评课活动情况、教学反思情况。对各组的教研活动情况每学期都要组织评比;③建立校本研究制度,强化过程管理,引导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发展即成果”的研究意识;④评估奖惩制度,及时掌握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情况,并把参与情况和质量纳入教师个人业务考评,并作为学校对教师年度考核、评先表优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并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经济上的资助。
3、切实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
专家认为,以校为本的研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自主研究的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的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研究意识,使校本研究成为其内在的需要?我认为首先要让教师体验到校本研究的价值所在。有些教师对校本研究有些偏见,认为研究充满神秘感,似乎高不可攀,难以弄清平时写论文与研究之间的关系,认为撰写论文就是研究活动本身,结果重论文写作,不重论文写作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实际活动过程,这是很可惜的,也是功利性太强的一种表现,因为他们更关注论文能否发表或得奖,而不注重其实际价值或学术价值,这也使得一些教师对校本研究本身的价值产生了怀疑。要让教师充分感受到校本研究的价值,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对教师有实际作用。校本研究必须要有实效性,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来源于课堂,运用于课堂,应该能为教师解决一些课堂中经常会碰到的问题。二要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帮助教师成为一名研究者,学会如何进行自我反思,促使教师能够站得更高、更远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从而有可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三要能够增强教师的求知欲。让教师通过参加校本研究,能指导教师掌握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比如观察法、问卷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有效的研究工具,提高研究能力,在研究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研究工具,提高研究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这将会大大激发教师参与校本研究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
4、增强教师团体协作的意识
“一堆沙子相互独立只不过是一堆散沙,而与水泥合作会变得坚硬无比。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唯有与同行、家长、学生之间进行广泛的合作。”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几乎每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都包含有合作交流这一要求。同样的在校本研修过程中,除了要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研究意识外,也要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成功的经验。学校要形成有效的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研讨提供操作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研修氛围。
5、积极争取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指导
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专业研究人员(教育专家、教研员、科研员、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支持与指导。从目前情况看,教育专家、大学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进行合作研究的裂痕十分突出,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与专业研究者之间就教育实践中问题共同探究,教育专家对小学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持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研修员虽然与农村小学教育密切联系,但研修员面对的往往是几十所、上百所学
校,深入到学校和教师共同研究,在时间、能力、条件等方面客观上也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支由教育专家(课程理论专家、学科教学专家、大学教师)、研修员(县级教师培训中心和乡镇中心校的教研员、科研员)、学校专家(名教师、骨干教师)组成的三级校本研修专家指导队伍,依靠专家引领,推进校本研修。农村小学在推进校本研修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客观方面:校本研修实验在河南省尚处于探索阶段,理论和实践都不成熟,组织管理还亟待加强;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整体偏低,教学负担较重,骨干教师、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比较缺乏。主观方面: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严重滞后,教师和学校领导对开展校本研修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还不深刻。万事开头难!农村小学开展校本研修还处于探究摸索阶段,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以校为本,扎实开展研修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完善,终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该文在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暨新课程师资培训课题 第五届年会优秀成果评审中获一等奖)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农村小学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李中才 说全小学
摘要: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农村中小学在开展校本研修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校领导和教师认识模糊,重视不够;校本教研真教假研,流于形式,校本研究难以发挥先导作用。上述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整合教科研和培训资源,推进校本研修制度的有效落实;推进校本研修应循序渐进,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切勿急躁冒进。同时校本研修更需要专业引领。
关键词:校本研修 校本教研 对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老师”。如何才能成为好的教师,在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今,教师只有不停充电,才能不断完善,不能只做一名教书匠,要会“教”更要会“研”,校本教研是一种文化,它的价值不是直接给教师多少结果,而是引发教师发现问题并通过探索、合作、交流、实践等一系列活动,最终促进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从而学会研究、不断地实现自我价值,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学校为依托实现教研价值,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校校合作或教研片为“主阵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在农村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中,最突出的问题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视校本研修为包袱。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不断完善校本研修工作机制。
一、目前,农村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领导和教师认识模糊、重视不够
在推进农村中学校本研修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校领导重视此项工作,率先垂范,认真组织教师自修反思,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研修,但仍有一部分学校领导没充分认识到校本研修过程中专业引领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草率地将工作布置,结果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学校的资料都是一些流于形式的记录,缺乏开展活动的系统性,缺乏经验总结和理论的提升以及规律的探索,同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校长,对开展校本研修的必要性认识模糊,以教师年龄结构偏大,专家匮乏为借口,对开展校本研修工作敷衍了事,尽管各项活动也开展了,但教师消极应对,只有活动的载体,没有活动的实效。
(二)校本教研真教假研,流于形式
校本研修的重要载体是课堂,因此以听课,评课、案例研究等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扎实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是学校实施校本研修的重要形式,但是从目前农村中小学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来看,比较普遍地存在下列情况:
1、交流合作的话题少
教学是实践的艺术,班级授课的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间的合作。校本教研的话题应该集中在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上,而我们观察到的教研现状是:在内容上往往是政策、会议纲要式的“传达”,标准的“灌输式”,领导部署和专家指导的声音很多,教师间互动交流很少,表现出的问题可以概括为:“真教假研”。大部分学校都认真地执行“人均一台戏”,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没有给予解决,导致教研结果一无所获;能教不研,教好份内事,越教越死抠知识;愿教不愿研、越教问题越多,甚至越来越厌教,导致许多学校的老师都上统一模式的公开课,这样只能是机械性的模仿,更别提“同课异构”,会教不会研,视野只有课本、对新教材、新学生越教越不会教,教师只注重自己的发挥,忘却了课堂是学生学习、交流的平台,导致学生是为了配合教师去完成任务。
2、问题解决式的研修少
校本教研必须紧密联系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从教师的课堂起步,从教学新问题入手,从具体操作策略着眼,从师生主体的生命意义出发,尊重教师与学生个性,课堂与教学的真实情境,边教、边研、边修,而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现状,使其真正解决问题的研修寥寥无几,比如有时一节公开课能够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没有几个人,绝大多数都是集体回答教师的问题,几乎没有思考的时间,学生被动式学习,教师不敢让学生大胆地去发表自己的思维过程,导致学生的能力越来越差,同时在研讨时大多教师都是敷衍了事,没有主见,没有真正地参与,往往观摩课后既使出现一些问题,也不从如何解决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入手去进行研讨,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研的真实写照。
3、把握课程目标的研修少
课程目标是我们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不断加深对课程目标的理解是教师教研中的重要内容,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教师仅着眼于课堂目标,而忽视课程目标的探索和把握,也就是说教师的都是重结果轻过程,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和执行教学目标、教师们都很少考虑这个问题,更不用提把课程目标作为研修的主题了。
(三)校本研修中难以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科研兴师、科研兴校”是很多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理念、深入的教研活动,浓郁的研究气氛,对广大教师全面领会新课标精神,正确把握教育科研,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当前农村中小学在开展校本研修中存在一些现象,致使科研中的专业引领作用难以发挥。
1、重动作,轻内容
教育科研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各级教育主要部门都普遍重视,但是农村中小学很多课题只是为了评优、评先、晋级,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而且科研选题“跟从”别人的多,加以创新的少,立足“校本”、“师本”的更少,立项没有从课堂教育矛盾冲突中选题,没有成功的经验为依托,更别提前期的调研了。
2、重成果,轻过程
教育科研的实施是一个从假设到验证,再到推广,或者是调查研究,经验概括实施推广的过程,它追求的是实践中的探索,注重的是过程中的实效,但是一些农村中小学开展的科研活动,都存在追求形式的多,注重过程的少,主要表现在:①重视“方案”和“报告”的撰写,而忽视实施过程的历练。方案和报告写得详之又详,尽善尽美,而具体操作过程避重就轻,蜻蜓点水应付检查验收;②重视开题及结题时的“轰动效应”,而无视实施过程的“厚积薄发”,大量研究工作往往被搁置一边,过程中的问题被淡化,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被看成是为了结题的准备活动和材料的收集整理。
3、重展示,轻推广
课题研究是校本研修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积淀经验,形成反思,提升理念,形成规律,并加以总结,推广,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但是一些学校急于展示,一些好的课题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研究和推广,便急于结题,并不惜花费大量的财力和精力,进行所谓成果公开展示,论文结集出版,导致教师才摸出点头绪,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始尝试,却不得不因为不合时宜而中断,将摸索到的一些经验甩到一边,投入到所谓的新的研究中去,这样的课题研究,既浪费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也没给教师带来有价值的收获,可谓得不偿失。
二、农村中学推进校本研修的应对策略
每一个教育者既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也要面对教育现实,我们正是在理想和现实中寻找契合点,几年来的校本研修与实践,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入的思考。
(一)如何进一步整合教科研和培训资源,真正进行校本研修还需要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大家的共同努力。
目前各县市区教研工作在教研室,校本研修由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实施,这种各自为政,导致多头管理,效率不高,甚至相互牵制,很多中小学都无所适从,只能以教研代研修,但通过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命好题,几个专题的校本研修,我们相信真正的校本研修必将成为学校教育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
(二)校本研修的推进呼唤校本研修制度的有效落实。教师的发展首先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教师对校本研修制度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因此这就呼吁学校校本研修制度必须有效落实,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所有教师要以制度给予约束,鼓励和鞭策广大教师参加校本研修。
(三)推进校本研修应循序渐进,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切忌急躁冒进。校本研修的实施方案必须让教师感到实在、实用,并切实可行,避免热情过后仍走老路。或者轰轰烈烈开始,马马虎虎收场,为此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明确职责:校长是第一责任,是校本研修工作的策划、督导;教科室负责本校校本研修活动的具体实施,制定研修计划,建立研修指导小组,安排研修活动;学科组、课题组是学校开展研修活动的基本单位,组内形成具体的专业发展计划和研修目标,组内成员共同学习反思,共同备课,互相听课,互相带动,互相支持,共同研究教学问题,共同研究校本课题,研修指导小组起专业引领的作用,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2、制定计划。结合本校实际,发挥学校优势资源制定富有本校特色的研修计划及培训方案。
3、建立制度。①建立领导参与研修制度,领导和教师一同参加学习,参与活动,接受考核,利用领导的凝心聚力带动校本研修的健康发展。②建立校本研修制度,规范各学科的教研活动,要求各学科组、备课组不但要有教研活动计划而且要认真记录每一次活动情况,并对各组活动情况每学期都要组织评比。③建立校本研修制度,强化过程管理,引导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发展即成果”的研究意识。④评估奖惩制度,及时掌握教师参加研修活动情况,并把参与情况和质量纳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并作为学校对教师考核、评先晋级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
三、校本研修需要专业引领
校本研修是指教育者基于学校教学的需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的教学与培训,这种研修活动具有群体互动性,实践反思性和专业引领性的特点。校本研修尽管立足学校,但仍需要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这正是农村中小学所缺失的,因此需要通过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携手共同努力,聘请专家给予支持和帮助,只有不断补充“源头活水”,校本研修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美] Thomas R.Guskey 著; 张英,等 译.《师专业发展评价》中国轻工出版社,2005.02.01 [2]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0
[3]贺永旺 胡庆芳 陈向青.《升教师教学实施能力》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6 [4] 郭元祥.《教师的20项修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5](美)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1
第三篇:校本研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校本研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校本研修工作是新课程改革的基础和推动力,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存在存在一些新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校本研修的发展极不平衡
在区域校本研修推进过程中,学校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为资源建设和利用情况的差异、活动开展的差异、文化建设的差异,尤其是研修文化建设的差异。校际差异已成为区域性校本研修制度建设深入发展的瓶颈。部分学校只是停留在一种说教和形式上。同样那么几节教研课,同样那么几次说课,论坛,冠之以“校本”似乎就是在搞校本研修,而实际上校本研修只成为一句时尚的口头语。
(二)教师参加校本研修活动积极性有待提高
教师们认识到将自己在课堂中碰到教学问题和同事们一起讨论研究对自己的帮助很大,但参加校本研修活动积极性不高。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1.缺乏必要的理论学习。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专业引领,使得问题得不到真正的解决。
2.研修活动有随意性,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全局性。教师无法积极准备,只能把自己放在“圈” 外,听从学校的安排,从而导致教师主动参与性不强。3.学校校本研修机制不健全。
(三)普遍缺少问题解决式的研修活动
一些学校的校本研修仍停留在抄笔记、听报告、写案例这样的层面,研修活动主题不明确,缺乏有效性、针对性。
(四)不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
学校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但缺乏开展活动的系统性,缺乏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和规律的探索。
二、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一)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区专业研修机构等专业支持部门和各类学校在缩小差异方面应起不同作用
区教育行政管理部要门充分运用教育督导、专项调研等方法进行过程监控,并责成有关职能科室会同区进修学校就教师专业化程度、课堂教学水平等制订相应标准,作为考核学校和校长的重要内容。
区级研修机构加强对校本研修的指导。应全面整合教研、师干训、科研、德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等专业科室力量,与学校校长和教师组成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和实践符合不同类型学校的校本研修模式。
学校应着眼于本校实际,从提升品牌、改变薄弱学校、教师迅速成长等方面明确发展目标,逐步形成以教学研究为中心的学校教学运作机制,形成学校的特色文化。
(二)探索多种形式的专业引领运行机制和运作模式
建立校内专业引领制度。学校应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教育智慧,鼓励有一定的专业意识、专业水平、专业精神和专业威望的教师主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在工作推进过程中逐步发现和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充实校本研究的基本力量,储备后续资源。
挖掘区域专业引领力量。学校应重视与周边学校的合作、交流,尤其单班年级的小学校及体、音、美、社会、自然等小学科的教师,更要利用区内、外专家引领资源。经常邀请教育教学专业研究人员、专家、教授、名校校长、优秀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校为老师们析疑解惑,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重视校本研修文化氛围的建设
首先,在校本教研中要构建教师群体合作的学习文化。如通过有效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构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对话环境,探索建立合理的互助团队等手段创设有利于教师合作的文化氛围。
其次,在校本教研中要创设平等协作互动的专业引领文化。如专业人员在与教师平等的交流、研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与教师的倾听、理解、协商、研讨中,鼓励、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加强网络资源建设,实现教师专业超时空发展
利用网络资源快捷、共享、开放、互动优势解决工学矛盾,满足教师培训学习的多元化、个性化需要,目前我区中小学各学科教研网和继续教育网页不断完善,为教师提供了以师德修养、现代教育理论、学科专业知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教师心理调适等多种内容构成的菜单式综合素质课程体系。教师可以通过BBS、UC、QQ、教师博客等方式实现与省市专家、同行零距离交流互动,反思提高。07年,我们加入了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借助强大的资源、技术支持进行骨干教师培训,在全国网络环境下打造自己的名优教师。
我们在校本研修工作中会不断遇到新问题,新困惑,但只要我们不断反思、与时俱进、积极应对,就会为教师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终身发展、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发展环境。
第四篇:学校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富江乡学校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下,教师只有不停充电,才能不断完善自我,胜任本职工作。校本研修是提升教师水平的有效途径,它的价值不是直接给教师多少结果,而是引发教师发现问题并通过探索、合作、交流、实践等一系列活动,最终促进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从而学会研究、不断地实现自我价值,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现将我校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反思如下:
一、目前,我校开展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的动力不足、认识模糊、重视不够在推进学校校本研修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能重视此项工作,率先垂范,认真进行自修反思,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研修,但仍有一部分教师没充分认识到校本研修过程中专业引领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草率地应付,结果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学习的资料都是一些流于形式的记录,缺乏开展活动的系统性,缺乏经验总结和理论的提升以及规律的探索,同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开展校本研修的必要性认识模糊,以年龄结构偏大,身体有病为借口,对开展校本研修工作敷衍了事,尽管各项活动也开展了,但教师消极应对,只有活动的参与,没有活动的实效。
(二)校本教研真教假研,流于形式
校本研修的重要载体是课堂,因此以听课,评课、案例研究等为
抓手,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扎实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是学校实施校本研修的重要形式,但是从目前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来看,比较普遍地存在下列情况:
1、交流合作的话题少
教学是实践的艺术,班级授课的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间的合作。校本教研的话题应该集中在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上,而我们观察到的教研现状是:形式大于内容,教师间互动交流很少,表现出的问题可以概括为:“真教假研”。大部分教师都认真地执行“人均一台戏”,教师只注重自己的发挥,忘却了课堂是学生学习、交流的平台,导致
学生是为了配合教师去完成任务。
2、问题解决式的研修少
校本教研必须紧密联系学校的实际情况,从教师的课堂起步,实实在在去解决教学问题,而目前我校真正解决问题的研修寥寥无几,比如有时一节公开课能够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没有几个人,绝大多数
都是集体回答教师的问题,几乎没有思考的时间,学生被动式学习,教师不敢让学生大胆地去发表自己的思维过程,同时在研讨时大多教
师都是敷衍了事,没有主见,没有真正地参与,往往观摩课后既使出
现一些问题,也不从如何解决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入手去进行研讨,使教学问题得不到真正解决。
3、把握课程目标的研修少
课程目标是我们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不
断加深对课程目标的理解是教师教研中的重要内容,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教师仅着眼于课堂目标,而忽视课程目标的探索和把握,也就
是说教师的都是重结果轻过程,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和执行教学目标、教师们都很少考虑这个问题,更不用提把课程目标作为研修的主题
了。
二、推进校本研修的应对策略
(一)校本研修的推进呼唤校本研修制度的有效落实。
1、建立领导参与研修制度,领导和教师一同参加学习,参与活动,接受考核,利用领导的凝心聚力带动校本研修的健康发展。
2、建立校本研修制
度,规范各学科的教研活动,要求各学科组、备课组不但要有教研活
动计划而且要认真记录每一次活动情况,并对各组活动情况每学期都
要组织评比。
3、建立校本研修制度,强化过程管理,引导教师树立
“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发展即成果”的研究意识。
4、评估奖
惩制度,及时掌握教师参加研修活动情况,并把参与情况和质量纳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并作为学校对教师考核、评先晋级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鼓励和鞭策广大教师参加校本研修。
(二)调动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校教师“校本研修”的积极性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本身的问题,也有学校管理的问题。该怎么办呢?我们认为:
首先,作为学校领导要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到“校本研修”工作
中去,给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研修氛围,这是提高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校本研修”的前提。
其次,我们觉得还要对本校教师现有水平进行准确的定位,分析,结合教师的个性特点进行。哪些教师的科研水平高一些,哪些教师
科研水平稍差一些,哪些教师主动一些、积极一些等等。这样让好一点的教师先搞起来,然后带动其他教师,为他们搭建发展的平台,激
励这些教师快速发展。同时,要想提高教师的“校本研修”积极性,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要用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科研兴趣。一是精神
鼓励。学校领导就对他们进行了鼓励、表扬,让他们的精神得到安慰,有成就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还是可以的。教师有论文发
表或获奖时,领导就在全体教师会上表扬并及时公示出来,让全体教
师都知道谁干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荣誉,这样,抓准了每位教师的心
理,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到“校本研修”中来。
三是物质鼓励。精神鼓励不可少,物质鼓励也重要。
(三)校本研修需要专业引领。校本研修是指教育者基于学校教学的需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的教学与培训,这种研修活动具有群体互动性,实践反思性和专业引领性的特点。校
本研修尽管立足学校,但仍需要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这正是农
村中小学所缺失的,因此需要依靠教师进修学校,聘请专家给予支持和帮助,只有不断补充“源头活水”,校本研修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五篇: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和改进策略浅析
说全小学 李中才
【内容提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发生这一场深刻的变革。本次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反映未来社会对公民所必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是:让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场基础教育改革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并取得了累累硕果。然而对于我校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施来看,尚未渗入深处。
关键词:教育改革 农村 数学 观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校老师在改革的大潮中也学到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对学校的发展取得很大的进步,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调查研究不够,没有充分的数学新课程理论准备。
(一)调查研究的力度薄弱,教师创造性实施数学课程的能力较弱。由于存在地域差异,城乡差异,在进行数学课程基础改革时要做好对本地域教育的调查研究,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和跟风或者完全照搬,忠实地执行,而是要求教师要根据本地方的数学课程资源、学生的特点等,灵活创造性地实施国家数学课程改革。而我校的大部分数学教师,照本宣科、千篇一律,比如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可根据不同地区的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创设,但反而老师们很少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创造。所以往往是差异很大的地区、条件不同的学校,程度不同的学生,但教学的内容、要求、进度,甚至评价的标准等都是一样的,教师创造性实施数学课程的能力较弱。很多教师对于数学新课程改革只是劲风吹过表面,没能够深入调查和研究。没能深入探究出适合本地域的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实用性、生成性的数学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在表现自己独特数学课程改革魅力的同时更要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促成我校数学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
(二)教师理论准备不充分,数学课程改革受到重重阻滞。另一方面对于学校的教师们来说,对课程改革触动并不深,教师们大多依然沿着原来的套路教学,似乎感觉“课改只是别人的热闹”,甚至有的教师对课改的理念闻所未闻。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课程内容的设计要有弹性,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要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在教学中,提倡“多样化”算法;关注“大智慧”发展,“大智慧”就是指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世界课程改革的特点,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更多地关注有价值思维的发展。注重“数字化”生成,教师不能把所有精力花在传授专业知识上,而要在研究学习上下功夫,教会学生会学。倡导“发展性”评价;加强“实践性”活动。等等教学理念,但对于很多数学教师来说并不清楚或者是并不十分清楚。可能由于教师大多课务繁忙,现在在我校教师的任课量偏大,一个教学班30名左右的学生,教师们都是一人一个班,应付上好课已是精疲力竭,更无精力去专研课改。另一方面,目前在学校,教师相对缺乏,这样更增加了现有教师的教学任务,无暇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虽然课改的劲风已侵袭而来,但似乎在整个过程中,由于经过了重重阻滞,从城市到农村,它的强劲势头已被削弱。在农村学校,课改之风吹的是相对的和风。
二、数学课程改革的支持系统较为薄弱。
(一)我校数学老师教学物资缺乏。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学校都没有保证教师教学配套的教具和学生的学具,使老师们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操作载体,很多教师自己制作学具,教具这样影响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并且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同时教育教学所必需的设备设施也较为缺乏,如挂图,实物展示台,没有这些设施,老师们的工作量增加了,使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为我校数学老师们提供专业支持很少。
我校教师由于自身的原因以及外部的条件,他们在课程改革中往往不知所措。在吸纳新的数学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的过程中,需要提供一种专业的支持,为我们数学老师们指点迷津,获得更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我们少走弯路,我们迫切需要专家的支持,为我们提供较为前沿的数学教育理念和信息,更快地适应数学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机会在农村学校毕竟不多。反而是教师的进修与提高不能保证,教师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不能得到即时解决,新教师在工作之初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就算是数学老师们进行自学,但对于我校教师来说他们的能力参差不齐,对新的教育理念的理解和把握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迫切希望充分发挥专家的中间支持作用,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力量的作用,给我校数学老师专业引领,帮助我们尽快地理解和把握新的数学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行为,服务于课堂教学,把我校的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三、农村学校地方参与、支持数学课程改革的社会氛围阻碍数学课程改革的推进。
(一)来自我校教师自身方面的因素。
对农村数学教师来说,我们往往一个人一个班(但是这个班是所有开设的学科都要上,而且还承受着待遇较低、任务较重,环境较差、压力较大、发展机会较少等压力而数学课程改革的实施又对农村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教师在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外部环境等,深化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数学新课程在农村小学的实施。
(二)来自农村家庭方面的因素。
1、父母进城务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难,新课程难以实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的家长外出打工赚钱,将自己的孩子委托给年迈的双亲或其他亲友照看,于是便在农村学校里产生许多的 “留守”学生。“留守”学生由于校内外学习都缺少家长监督,缺少学习动力;并且他们的年纪小自控能力弱,放学回家几乎就不学习,缺少正确的家庭辅导,学习感到非常困难,很难跟上班上的学习,久而久之,由于跟不上,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
并且大多数“留守”学生存在严重的亲情缺失,心理承受力差。因此,“留守”学生们普遍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交流。特别是在数学学习中要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他们都不愿与人合作,不愿交流,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课堂学习中很被动,造成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难以实施。周末的时间最易让“留守”学生染上不良习气,由于父母不再身边而缺少正确的家庭教育和管理,他们经常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拉帮结派,个别学生还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偷盗别人的钱财的恶习,弄得其他学生不得安宁,严重影响班上的学习风气。
2、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成了数学课改的阻力。
大量农村地区家长的教育观念仍然停留在“读书——考大学——找到好工作”的传统水平,他们,要求子女学习努力,争取考大学,而没有考虑人生的丰富选择性,没有反思传统教育是否真正有助于人格的完善与人生的幸福,不能跳出应试教育所设定的轨道帮助子女设计合乎个人兴趣与特长的人生道路,更没有意识到传统教育思路的无效与危害。他们更关注教师给了学生太多的“自由”,这样是放纵孩子,孩子会学不到更多的“知识”,将来考不上大学书就白念了。因而,父母缺乏对学校教育的理性判断力,错误地支持强调分数、竞赛的教学,反对教师的改革举措,不理解不支持削弱了课改的力量。
农村数学新课改在众多的因素下受到了重重的阻扰,因此作为一名农村数学教师,分析了以上众多因素,从切身的工作经念感受出发,我认为农村数学改革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一、加强对农村数学教师的专业引领,加强理论学习。
利用专家团队,和教研员对学校进行培训指导,开展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活动,使学校能够因地制宜,挖掘资源,超越课堂,使之更加适应数学新课程的教与学,教师能够创造性实施数学课程,促成农村数学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
另外在理论学习方面,通过实践探讨、行为反思、观摩录像等培训活动,更新农村数学教师的数学课程理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现代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给教师掌握实施数学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他们能够树立新的新的数学教育质量观,改变那种以知识本身掌握为数学教学终极目标的观念,根据每一位学生学习与发展实际需要,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与可能,创造尽可能多的,可供选择学习的途径和机会。关心学生学习品质的提供与发展,而不仅仅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使他们领会到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写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二、加强教学物质建设,形成专家团队结成对子,将农村数学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投入教育经费购买教学所需的教具、学具,给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充分保证。形成专家团队,并结成对子,消除老师们对课改的实施的畏难情绪,扩大老师们培训的机会,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通过专家的引领,送教下乡,让农村数学教师信息通畅,避免农村教师摸黑路。通过专家现身说法,让数学教师们知道课堂上怎样营造一个探索和理解的氛围,怎样和学生平等地对话和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及时解决老师们在教学方面的问题。并且要校长甚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制性措施来推动课程改革或新课程的实施,最终要使农村学校校形成一种关心数学课程与教学、注重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不断进行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学校组织文化。
三、加强对农村数学教师的人文关怀,呼吁社会对“留守”学生教育的重视,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
(一)加强对农村数学教师的人文关怀。
学校内部应该想方设法为农村教师营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安全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具有浓郁人情味的工作氛围和心理环境,让农村教师在不尽如人意的物质条件和繁重的工作压力下,也能够健康、幸福、快乐地工作着和生活着,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二)呼吁社会对留守学生教育的重视。
“留守”学生从小缺乏父父母的关爱,缺少正确的家庭教育和管理。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对“留守” 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援助。有关部门可以组织、协调、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爱我们的“留守”儿童,组织开展代理妈妈、手拉手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倡导在校大学生,团组织、青年志愿者等与留守儿童结对,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义务帮教服务。
教育局,选派有责任感、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担任“情感辅导员”,重点帮扶思想品德有偏差、心理素质有异常、学习生活有困难的“留守”儿童。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从实际出发,找准工作切入点,制定并落实相关规划,扎实推进,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帮助儿童的良好氛围,共同为促进农村“留守”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的 “留守”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救助,减轻学校和教师们的压力。
(三)重视对农村家长的培训,对农村地区家长提供学习机会,更新教育观念。为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拓宽教育资源,形成良好的家校教育合力,首先要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邀请家长进行数学课改,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家长是不可忽视资源,多一个家长就多一位教师。
学校和有关部门要多对农村地区家长进行讲座促更新的他们的教育理念,让家长走进数学课堂,感受新课改,加强我们数学教师和家长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家长会等方式,我们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地阐述自己的教育主张,通过理论与事实相结合的讲解,赢得父母对数学新改革的支持。另一方面,父母在讨论中也会对在数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帮助数学教师及时改进方案。农村地区的父母之所以迷恋于传统数学教学、反对数学教育改革,是因为部分父母的教育观念没有得到与时俱进的更新。一旦农村地区的父母接受了现代数学教育理念,他们将自然成为学校数学教育改革的支持者,成为促进学校改革的建议者、推动者。
参考文献:
[1] 杨瑞清.《走在行知路上》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9.01 [2] 王庆丰.《农村教师培训读本》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01 [3] 王晓春.《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4] 朱永新.《走进最理想的教育》漓江出版社,2007.09.01